肝腎功能
」 中毒 大陸 食物中毒 糖尿病 異位性皮膚炎單親媽被家暴10天不治 女兒關鍵證詞曝!男友下場慘了
高雄一名安姓女子帶女兒跟住台南的男友同居,但男友只要一個不爽就會動手,前年5月安女被爆打,讓安女嚇到帶女兒回高雄,怎料10天後安女傷重不治。陳男辯稱他沒動手,但是安女女兒說,「媽媽被陳男打得吐血」,最後法院判陳男9年10月。判決書指出,安女住在陳男台南住處,前年5月某日,陳男認為安女生病而「不想爬起來」,懷疑她跟其他男子「做太超過」,2人因此發生口角,而陳男也動手,雖無故意致死意圖,但還是害安女身體多處出血、損傷、橫紋肌溶解症。同年6月8日,安女在高雄市左營區住處,自己撥119專線,送醫後發現心包膜大量積液、大腸壁腫脹合併腹水,經心包膜穿刺引流顯示肝腎功能異常,隔日她因為顱內出血腦髓損傷、橫紋肌溶解症、心包膜大量積液等併發症死亡。陳男辯稱,他跟安女友爭執及拉扯,但沒有要讓她死,雖然跟她有發生性關係,但沒要致她於死,有跟她發生性關係,不過2人像朋友,當天他跟安女發生小爭吵,沒有對被害人動手,只是用雙手將被害人從床上拉起,安女於拉扯過程中跌倒,他就不敢再拉,「打」是1個生氣的語言,生氣就會講,每次跟安女拉扯,安女都說被打,不知她怎麼死的。安女女兒說,不知道當天媽媽在叔叔家為什麼被打,她看到時,叔叔已經用拳頭打媽媽肚子及身體,隔天早上媽媽帶她回高雄,媽媽說心臟痛,有看到媽媽吐血。法官認為,安女女兒稱陳男動手打安女肚子,「媽媽被打得吐血」,還有從對話紀錄來看,以及解剖報告顯示,安女出血已有4到5天,認陳男犯行明確,依家暴傷害致死罪判他9年10月。可上訴。◎尊重身體自主權,請撥打113、110。
杭州寶媽中「砒霜之毒」 竟是1類中藥吃3年…醫搖頭:腸子全黑了
藥不能亂吃!中國杭州有一名35歲寶媽,身體冒出各種毛病,被查出中了「砒霜之毒」,但平時並沒有服藥的習慣,赫然發覺是吃中藥導致,整個腸子都變黑了。據《魯中晨報》報導,這名女子熱愛運動,平時也很注重健康,最近卻總感覺渾身無力,肚子也脹脹的,起初以為是照顧孩子導致,但身體漸漸出現變化,全身的皮膚變黑,尤其手掌和腳底特別明顯,又黑又粗糙,看起來有點病態的感覺,而且還出現發熱、月經失調、手腳麻木、胃口不好等問題,驗血顯示血球減少,隨即到醫院掛號。女子全身的皮膚變黑。(圖/翻攝自魯中晨報)醫師發現病情不尋常,一系列檢查發現,女子的紅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均低於人體正常範圍,同時存在內分泌失調、肝功能異常、腹水、周圍神經病變等多系統損害,但免疫力指數、腫瘤標記等又是正常的,也沒有感染、腫瘤、風濕免疫性疾病的跡象。不過醫師仍不放棄,仔細了解女子的資料並查閱國內外文獻,鎖定「砷中毒」,結果顯示尿砷高出正常人的10倍,證實是砷中毒,多是誤食砒霜所致。然而,女子並沒有服藥史,從不吃保健食品或營養品,進一步追問才知,有便祕的她長期服用牛黃解毒片以清熱解毒,不間斷地吃了3年。據了解,牛黃解毒片是一種常見的中成藥,具有良好的抗發炎和解毒作用,但處方中的「雄黃」有較強的副毒作用,長期大量服用會引起慢性砷中毒,進而影響到神經系統、消化系統、血液系統和泌尿系統等。女子長期服用牛黃解毒片。(圖/翻攝自魯中晨報)醫護團隊立刻對女子進行治療,考慮到可能造成黑色大腸症,還做了大腸鏡檢查,一照果真整個大腸都是黑褐色,這個結果讓女子相當懊悔,因為自己的錯誤認知,讓身體承受這麼大的代價,但已經來不及了。對此醫生提醒,改善工作和生活環境,做好職業健康體檢,減少環境污染和砷的接觸,是預防砷中毒的主要措施。日常若是服用雄黃類藥物,應在醫師的指示下進行,兒童、孕婦、哺乳期婦女、肝腎功能不全者更應該謹慎,而端午節外用雄黃時應避免接觸眼口鼻等黏膜,若要接觸需提前配戴好口罩、口罩,事後立刻洗手,假如誤食應馬上送醫。
這裡痠!那裡痛! 痠痛藥布貼過量恐產生副作用
覺得腰痠背痛時,第一個想到的是貼痠痛藥布嗎?你知道痠痛貼布使用不當或使用過量,可能產生副作用、甚至傷肝腎嗎?痠痛藥布使用不當恐肝腎負擔重 副作用通通來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黃彥儒藥師指出,民眾對貼布通常較無戒心,痠痛時除了長時間、大量貼藥布,還可能同時服用與貼布成分相同的消炎止痛藥。當用量超過時,可能造成肝腎負擔或引發各種副作用。目前市售的痠痛貼布大致可分三種:一、含有消炎止痛成分(如Diclofenac或Indomethacin),適合用於紅、腫、熱、痛等症狀;二、含有辣椒膏成分(Capsaicin),可使神經元脫敏感,減少痛覺;三、含有甲基水楊酸、薄荷等成分,提供短暫清涼效果,暫時減輕疼痛。總量原則:一次一片、一片四至六小時、一天不超過三片根據復健醫學會調查,國人每月平均使用六片藥布,每年總使用量超過4億3,800萬片。 黃藥師表示,成人合理的使用量是一天二至三片,一次使用一片,一片貼四至六小時就要取下,切記每天貼布不過量。孩童因肝腎功能尚未發育完全,使用貼布應選擇成分較單純,且依體重使用劑量比例為原則。選擇適合的貼布成分 劑量過高、時間過長都適得其反黃藥師建議,民眾若有大面積或多處痠痛時,可選擇口服止痛藥或消炎止痛藥來緩解症狀,或是將一片貼布剪成多等分,貼在不同痠痛部位。如果使用貼布超過一週沒效果應找專業醫師、藥師諮詢,開放性傷口也不要貼,避免長時間接觸引發感染。若是口服藥與貼布同時使用,則應選擇含不同成分的藥品,避免同一成分在身體內累積過量,造成身體負擔,並且要依照痠痛原因,選擇貼布成分。值得注意的是,若貼著貼布睡覺,特別是貼在頸部或背部,因睡眠時間超過六小時,又長時間壓著,起床可能會發現如「尿布疹」的過敏反應,這是常見造成副作用的行為,應特別留意。食藥署提醒,民眾應選擇包裝上有食藥署核可之藥證字號的貼布,並按說明使用,避免使用來路不明的貼布。
白血球數值狂降 「一查竟罹血癌」1年就離世…醫驚:完全沒症狀
1名婦人長期就醫追蹤心臟疾病,某次檢查發現白血球數值下降,隔1個月再追蹤時又降得更低,然而她平時完全沒有症狀,甚至也沒感覺到疲勞。經過血液科專家檢查,發現患者竟罹患了血癌,短短1年後就離世。醫生提醒,定期抽血檢查很重要,雖然很多人都不喜歡打針,但小小的不舒服能換來長期健康。心臟科醫師劉中平表示,「曾經一位我的患者,她是一位前輩醫師的夫人,長期在我這邊追蹤心臟疾病。也不過是例行的檢驗,偶然我發現她的白血球有下降的情況。我請她一個月之後再追蹤,結果白血球又下降的更低了。當初還有點懷疑是否檢驗異常,因為她完全沒有任何的症狀,連疲勞都沒有。一週後再度檢查的結果,白血球數量下降到危險值!」醫師提到,經血液科專家檢查,立刻安排患者住院,詳細檢查發現是血癌,1年之後就過世了,「幾乎每次門診都會有檢驗結果超乎預期的情況,大多是患者自己覺得血糖、血脂控制得不錯,結果並不如意;也有是肝腎功能異常變化的情況。更可怕的是癌症指數突然上升。」劉中平強調,在毫不相關的心臟科門診被發現血癌,是非常令人驚訝的,但能早期發現疾病,還是非常值得,「劉醫師自己也很怕抽血,要扎一針總是很討厭的。不過,小小的不舒服換來長期的健康,請大家配合。定期抽血檢驗很重要。發現看不到的病徵。」
寶林茶室案關鍵人物曝光!神人2小時破解「邦克列酸」 她助馬偕揪出元兇
寶林茶室「邦克列酸」中毒案震驚全國,這是台灣首次發現「邦克列酸」所引發的中毒案件,當時由馬偕醫院急診醫學部毒物科主任蘇昱彰率先指出正確毒物,醫療團隊也在12日分享案情經過,而最先掌握到病人共通點「吃越南河粉」的關鍵人物則是內科加護病房的護理師,未放過偶然聽到的資訊,才能將兩名患者給串連起來。這起中毒案件已經累積33名個案邦克列酸檢驗陽性,其中有2人不幸死亡,4人重症還在加護病房搶救中,因為嚴重肝衰竭正在評估換肝,而能成功迅速鎖定毒物種類的馬偕醫療團隊12日召開記者會分享經過,揭曉第一個掌握「患者都吃了越南河粉」共通點的關鍵人物-加護病房護理小組長葉淑美。3月24日當天,是馬偕收治到第二例寶林相關個案,但是當時大家都還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情,葉淑美隱約聽到家屬說「患者有吃越南河粉」,而自己單位在三天前才收治另一個急性肝衰竭也有說曾經吃越南河粉,無關的兩人竟然有相似的異常點。葉淑美機警告知急診值班醫師,醫師也確認這兩人病程真的非常相似,進一步找家屬瞭解用餐狀況,才驚覺是在同一家餐廳用餐,並將這樣的資訊轉給重症醫學科醫師王薏婷,成為重要線索。王薏婷分享,3月21日收治到第一例個案,年紀輕卻同時急性肝腎衰竭、呼吸衰竭,這樣的急性個案一年大概僅有百萬分之個位數,所以特別仔細去詢問家屬從接觸、旅遊、職業、暴露等相關資訊,接著第二例個案收治,護理人員發現共同暴露史的隔天,王薏婷也發現這次病人的症狀與過往常見的敗血性休克有所不同,肝、腎功能惡化都相當嚴重,即便讓努力在24小時內讓患者血壓回穩,臨床的改善卻沒有幫助肝腎功能的下降,讓她開始懷疑不是一般的食物中毒。有加護病房7年工作經驗的王薏婷,平常就很喜歡問「為什麼」並且找尋解答,這樣的特質更是表現在臨床醫療上。巧合的是,王薏婷當天下午新聞看到個案曾去的餐廳歇業,「會不會是被下毒了」的想法在心中萌生,趕緊去毒物科請教蘇昱彰。蘇昱彰則謙虛表示,多虧於重症醫學團隊詳細的病史紀錄,讓蘇昱彰在兩小時內推敲出過去在教科書上都沒什麼著墨的邦克列酸,他表示,毒物進入人體會產生症狀叫做「毒性症候群」,當時兩名個案毒性症候群非比尋常,因為肝指數都是幾千到一兩萬,過去熟知的食物中毒包含仙人掌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霍亂、肉毒桿菌等,都不會造成肝臟突然的衰竭。由於重症單位有擷取到關鍵字「河粉」,蘇昱彰立刻搜尋文獻,終於發現廣東的河粉中毒案件。據蘇昱彰表示,雖然全球案例少,但確實曾經發生過,毒素是來自保存不當發酵米製品的唐菖蒲伯克氏菌,因為攻擊細胞粒線體,導致多重器官功能衰竭,讓他更確信引起問題的就是「邦克列酸」。蘇王兩人於是和與重症醫學科主任郭立國在3月27日共同出席由衛福部邀集專家及各醫院召開緊急會議,並將此發現在會中報告發現的過程,才讓原本陷入膠著的案情獲得重要的突破。對於蘇昱彰表現,更獲得衛福部次長王必勝大讚是神人!對此,蘇昱彰謙虛的表示,他的心情相當平和,確實又略帶有點高興,因為能趕快讓食物中毒案情得以突破,幫助患者治療、恢復健康,也緩解民眾食安恐慌,是急重症醫師最開心的事情。
阿嬤吃到辣鍋貼「嚇到掛急診」 「蘇丹紅吃多少會致癌?」營養師解答
致癌物「蘇丹紅」毒辣椒粉食安風暴持續延燒。高雄「津棧」、「佳廣」國際貿易公司日前進口中國大陸的辣椒粉被檢出有蘇丹紅,結果已流入外縣市下游廠商,包括知名鍋貼水餃專賣店八方雲集。因此有網友在PTT發文詢問,家中阿嬤日前吃到辣味鍋貼,現在急著要去掛急診,「請問我該怎麼說服她?」對此,營養師高敏敏解答,蘇丹紅目前無明確證據會對人體致癌,也不具有立即毒性效果,「但食用過多的蘇丹紅,恐怕還是有肝腎功能受損、皮膚過敏等問題。」有網友7日在PTT八卦板以「蘇丹紅吃多少會致癌?」為題發文表示,「現在新聞報的沸沸揚揚,好像吃了就掛了,我阿嬤前幾天吃某連鎖辣味鍋貼,跟我說要去掛急診檢查,請問我該怎麼說服她?吃好幾噸才會致癌?」貼文曝光後也引發網友熱議,「吃個一噸應該可以」、「跟阿嬤說以後急診要2500掛號費」、「沒證據顯示會致癌,不過傷腎跟肝是一定的」、「不想吃也會吃到」、「應該要吃個100公斤」、「跟她說香腸、紅肉致癌性更高」、「潛在致癌,意思就是提醒一下最好不要」、「都不知道吃了多少年。」(圖/翻攝自Facebook/高敏敏 營養師)對此,營養師高敏敏2月底也曾在臉書發文釋疑,內容提到,蘇丹紅是人工合成的染料,動物或細胞實驗發現會致癌及突變,屬於非法添加物,雖然目前無明確證據會對人體致癌,也不具有立即毒性效果,但食用過量恐怕還是會造成肝腎功能受損、皮膚過敏等問題。至於食品為何要添加蘇丹紅?高敏敏解答,因為不肖業者為了讓食品看起來有更鮮豔飽滿的橘紅色,便會添加蘇丹紅,因此蘇丹紅早已成為常見的非法添加物之一,「其實除了新聞報導的零食可能添加蘇丹紅,這些食物也都是可能會添加蘇丹紅的食品!例如鴨蛋黃、辣椒粉、豆腐乳、調味粉(麻辣藥膳湯粉、新疆孜然粉、黃咖哩醬粉、紅燒牛肉湯粉)等等。」高敏敏也建議,如果想要避免吃到蘇丹紅,可以參考以下5點:選擇商家:選擇信譽良好、通過多項食品認證的食品商家購買。檢查標示:購買前仔細閱讀食品成分表,盡量少買來路不明、成分無標示的食品。觀察外觀:避免顏色過於鮮豔或售價過低的食品。分散風險:不要限定購買特定品牌或食物。均衡飲食:不要只吃特定食物,盡量選擇多樣化、多種配色、原型食物。
新冠增44死!50多歲男發病4天「倒地抽搐」不治 20多歲男染A流亡
疾管署指出,目前國內COVID-19疫情呈上升且處流行期,上週新增615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另上週新增44例死亡病例,其中65歲以上長者占90%。死亡個案中,最年輕為50多歲男性,1月中旬發病4天後出現抽搐情形,急救確診感染新冠,引發雙側肺炎、缺氧性腦病變,搶院5天後病逝。疾管署指出,國內上週新增615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週新增537例上升,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占79%;另上週新增44例死亡病例,較前一週新增55例下降,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90%。近4週變異株監測總計,本土檢出病毒株以EG.5(48%)及JN.1(41%)為多,其次為XBB.1.5(7%)等;境外檢出病毒株以JN.1(76%)為多,其次為EG.5(15%)及BA.2.86(6%)等。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死亡個案中最年輕為北部50多歲男性,無慢性病,也沒接種XBB疫苗,今年1月中旬發病4天後出現抽搐情形,就醫確認感染新冠病毒,併發肝腎功能異常、低血氧、雙側肺炎、缺氧性腦病變,經給予抗生素、抗病毒藥物治療,病情仍持續惡化,於住院第5天死亡,死因為新冠病毒感染併發肝腎衰竭、肺炎合併呼吸衰竭。另一方面,上週新增30例流感併發重症(5例A型H1N1、22例A型H3N2、3例B型),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80多歲,其中20例未接種流感疫苗;另新增5例死亡(4例A型H3N2、1例A型未分型),年齡介於20多歲至80多歲,其中3例未接種流感疫苗。林詠青說明,死亡個案最年輕為北部20多歲男性,有癲癇病史,沒有接種流感疫苗,發病初期偶有咳嗽、流鼻水、喉嚨痛症狀,去年12月下旬開始發燒,2天後在家失去呼吸心跳,急救後恢復生命跡象,就醫後確認感染A流,開立抗生素、流感抗病毒藥物治療,但仍併發缺氧性腦病變,肺炎、呼吸衰竭,住院4週後病逝。疾管署統計,本流感季自去年10/1起截至今年1/22累計365例流感併發重症,年齡層以65歲以上長者為多(占59%),86%未接種流感疫苗;其中死亡55例,89%未接種流感疫苗。近期流感併發重症通報數增加,呼籲民眾提高警覺,如出現呼吸困難、急促、發紺(缺氧)等危險徵兆,請儘速就醫,並配合醫師指示服藥,以降低併發重症發生風險。疾管署提醒,截至22日,國內公費流感疫苗已接種644萬餘劑,其中65歲以上長者(含機構對象)共221.7萬人已接種,接種率52.9%,尚未達目標值。目前全國公費流感疫苗剩餘13萬餘劑,請符合條件民眾把握機會儘速接種,以獲得足夠保護力。疾管署呼籲,國內新冠疫情預期於農曆春節前可能達到高峰,請符合接種資格民眾,儘速接種新冠XBB疫苗,以及時獲得保護力
新冠週增31死「壯年男發病6天過世」死因出爐 疾管署籲做1件事
疾管署今(5日)公布國內上週新增260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週新增248例上升,新增病例中98%未曾接種新冠XBB疫苗。另上週新增31例死亡病例,其中1名40多歲男子沒有接種XBB疫苗,有慢性病史,從發病到死亡僅短短6天,死因為新冠病毒感染造成多重器官衰竭致死。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該個案為南部40多歲男性,有心律不整、高血壓病史,未曾接種XBB疫苗,11月中旬出現發燒、呼吸喘等,症狀持續2天後就醫,當時有發燒、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心律不整及血壓降低狀況,經檢查發現心臟、肝腎功能異常,新冠篩檢確認為陽性。林詠青指出,當時醫師研判,該個案為心因性休克合併多重器官衰竭,立即轉入加護病房並給予抗生素、抗病毒藥物治療,然而患者在住院過程中,呼吸、器官衰竭情形持續惡化,住院後4天病逝,死因為新冠病毒感染引發多重器官衰竭致死。疾管署進一步說明,國內近期COVID-19疫情處低點上下波動,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占78%;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90%;新增併發症及死亡病例分別有98%及97%未曾接種新冠XBB疫苗。新冠XBB疫苗可有效對抗各類XBB變異株病毒,推估可降低感染後重症及死亡風險分別達50%及61%。疾管署強調,考量新冠可能在冬季再度升溫,且臨近歲末年初民眾探親旅遊活動頻繁,而接種疫苗後約需2週後才會產生保護力,因此提醒6個月以上民眾,尤其是65歲以上長者及慢性病患等高風險族群,趕快接種及早獲得保護力,降低感染COVID-19後發生重症和死亡風險。疾管署再次呼籲,民眾應持續落實手部衛生及咳嗽禮節等衛生好習慣,年長者或免疫低下者外出時,或於人潮聚集且無法保持適當距離或通風不良之場所、與年長者或免疫低下者密切接觸時,建議要戴口罩維護自身健康。如出現發燒或咳嗽、流鼻涕、喉嚨痛等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並在家休息,避免接觸脆弱族群,保護自己與他人。
讀書終於不全身癢分心!高中生用藥達異膚病灶幾乎清零、癢感歸零
1名居住屏東17歲高中生,異位性皮膚炎讓全身奇癢難耐,雖斷斷續續到高雄各大醫院就醫求助,但症狀始終難以改善,除了不得不放棄最喜歡的籃球,平時讀書也因身體癢很難專心,就在高二升高三暑假,他配合醫囑,獲得健保給付使用新型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果然病灶明顯改善幾乎清零、癢感歸零,能正面迎戰即將面臨的大學考試。讀書與交友都受重大干擾 健保已給付青少年新型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高雄醫學大學附設紀念醫院皮膚部陳盈君醫師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無法的根治疾病,中重度病患只能用藥物控制嚴重程度,對青少年病患最大困擾是影響課業與人際關係,不論在家上課或回家複習,都會因皮膚癢難以專心,身上紅疹也容易受到同學側目,成年病患則會擔心影響工作,曾有患者因病不得不放棄出國外派機會。陳盈君醫師說明,此名高中生個案在國中時初次發病,每次就醫都要從屏東到高雄,加上國高中課業繁重,不得已常常中斷治療。今年正逢他高二升高三的暑假,即將要面對大學考試,不希望病症影響讀書效率,正好有一款新型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健保已開放對於12至17歲的族群有條件給付,個案用心配合醫師醫囑,在今年暑假過後成功申請到健保給付小分子標靶新藥。▲高雄醫學大學附設紀念醫院皮膚部陳盈君醫師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具便利與效果特點 病患回饋吃一天就有感受陳盈君醫師指出,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目前有傳統藥物、生物製劑、照光、新型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等,不同嚴重度病人對藥物反應各有差異,部分輕度病患使用傳統藥物就能改善症狀,中重度病患則要多次嘗試,生物製劑要用針劑注射,效果較慢但持續力較長,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則具便利與效果快等特點。陳盈君醫師強調,臨床常有病患回診說,新型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效用很快,吃藥一天就明顯有感,目前健保給付規定為,須持續照光治療3個月,搭配2種口服免疫調節劑各3個月,確認治療成效仍不佳便能申請審查給付,鼓勵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病友,主動與主治醫師諮詢,瞭解治療需求與病況,積極配合醫囑申請取得給付資格。急需控制皮膚症狀自費也是選項 放心接受治療肝腎功能不受影響陳盈君醫師提到,健保在財政資源有限下,不得不規範分配資源,如果有快速改善症狀需求病人,在經濟條件許可下,也可主動與醫師諮詢,自費使用新型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例如有類似這名17歲高中生個案的其他異膚青少年病友,短期內就要面臨人生大課題,在考試前必須調整身體到最佳狀態,醫師本身或病人可以提出自費用藥方式參考,讓疾病能快速受到控制。陳盈君醫師補充,部分病患對治療異位性皮膚炎藥物,可能有傷害肝腎印象,原因是傳統口服免疫抑制劑,分別需要定期監控肝腎指數,因此讓病人感到緊張,目前新型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在排除了某些特定感染性疾病後使用,則較不會有類似疑慮,可以非常放心接受治療,只要能長期配合醫囑,一定都能取得良好治療成績,讓生活品質得以改善。醫病間充分討論找出最合適治療方式 有助長期控制疾病意願陳盈君醫師也說,醫生與病人間能充分討論,仔細找出最合適醫治方式,有助於病患穩定接受治療決心,但診間時間相當有限,在中重度異膚醫病共享決策工具協助下,醫生可利用紙本資料,快速講解相關資訊,病患也能帶回家詳細閱讀,徹底瞭解各種優缺點後,再決定治療方針,能提高長期控制疾病意願。了解更多皮膚科醫學會出版的中重度異膚醫病共享決策工具,可上官網看更多https://www.derma.org.tw/resources/content.php?id=105
31歲男急性中毒…嘴唇發紫吐到送醫 元凶竟是「1盤炒鹹菜」
又到了冬天醃鹹菜的季節,鹹菜配上時鮮冬筍,是很多人餐桌上少不了的美味,但愛吃這道家常美味的人要當心了,這盤看似平平無奇的家常菜,其實暗藏殺機,每年都有人因為它進了醫院。大陸江蘇省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日前接診了一位病人,就被一盤鹹菜直接「放倒」。綜合陸媒報導,31歲的黃先生體向來不錯,日前突然感到噁心、嘔吐還不停冒冷汗,手指和嘴唇也開始發紫。家人眼看不太對勁,連忙把他送到了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科。醫生發現患者口唇和肢端紫紺,氧飽和度也很低,高度懷疑是中毒。經過一系列檢查,黃男高鐵血紅蛋白含量為正常值的20多倍,確診為急性亞硝酸鹽中毒,馬上留院搶救。詢問病史後才得知,黃先生4個小時前吃了一盤炒鹹菜,醫生立即注射解毒藥物,並予以補液等對症治療後,患者亞硝酸鹽中毒狀況逐漸緩解,2天後康復出院。市一醫院急診科副主任趙雪說明,像黃男這樣的亞硝酸鹽中毒病例並非個例,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類中毒,往往和不當進食有關。醫生解釋,亞硝酸鹽多存在於醃製的鹹菜、肉類和變質腐敗蔬菜等地方,雖然本身不是一種毒藥,同時能夠使食物具有獨特的風味,但它最大的問題在於過量攝入後,會把體內正常的低鐵血紅蛋白氧化成不能攜帶氧氣的高鐵血紅蛋白,使組織缺氧,進而導致一系列惡果。「一旦發生亞硝酸鹽中毒,就會出現乏力、噁心、紫紺等典型中毒症狀。」趙雪說,嚴重的甚至會出現意識模糊、煩躁不安、昏迷、肝腎功能衰竭、甚至死亡。醫生提醒,很多人為了追求泡菜的鮮嫩口感,喜歡提前拿出來吃,但新醃泡的蔬菜在3至7天亞硝酸鹽含量達到最大量,如果大量食用極易引起中毒。
秋冬進補後遺症 「愛吃薑母鴨」65歲男乾癬皮屑掉滿床
天冷來碗薑母鴨、羊肉爐好不愜意,但若是長年飽受乾癬之苦的病人,可能難以享受這些樂趣。65歲陳先生,已有10多年乾癬病史,全身體表面積80%以上受到影響,屬重度患者,由於夜市擺攤工作關係,日夜作息顛倒,天冷時又愛吃薑母鴨、藥酒來補身體,加上又因使用口服用藥治療的副作用影響肝功能而中斷治療,因此多年來乾癬問題一直無法獲得良好改善,一旦發作起來,渾身發癢不舒服,且皮屑掉滿床,早上起床床上佈滿白色皮屑,讓家人深感困擾。國泰綜合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羅陽指出,乾癬是一種與免疫系統相關的淋巴細胞不正常增生而導致皮膚反覆發炎的自體免疫疾病,不具傳染性,典型病灶常出現在頭皮、關節處、易受傷的地方及指甲。病人常得忍受皮膚搔癢、疼痛及銀白色脫屑,且因病灶外觀常導致在工作及社交場合,遭到不友善的對待,讓病人身心面臨極大壓力,此外,乾癬也會衍生很多慢性疾病風險,如心血管疾病、乾癬性關節炎等,嚴重可能還會導致關節的永久變形。臨床上,如為輕微到中度的乾癬,可使用外用藥膏以及紫外光照治療等。針對嚴重乾癬、大範圍、膿疱型、乾癬性關節炎,則可用全身性治療包括:口服免疫抑制劑(口服A酸、滅殺除炎錠Methotrexate、環孢靈素Cyclosporin)以及生物製劑。但口服免疫抑制劑需注意各自的副作用,病人需定期抽血檢驗血球數、肝、腎功能及血脂狀況等,避免藥物毒性造成後續的問題,對於許多年齡較大、肝腎功能本來就不好的病患,更需特別注意,以避開副作用。對於使用過兩種免疫抑制劑、外用藥膏及紫外光照治療3個月無效的嚴重乾癬患者,目前亦可申請健保給付的生物製劑來降低皮膚、關節甚至是體內的發炎反應,但生物製劑的使用也並非全無限制,因有可能導致B、C型肝炎及肺部結核菌活化,故使用前需確定帶原者或感染的狀態,目前生物製劑有多種,需與醫師討論合適方案積極治療,便有機會改善90%的病灶,讓乾癬皮膚有機會恢復到正常的厚度與膚色。羅陽醫師提醒,抽菸、喝酒、特定藥物、補品、壓力、生活作息不規律、感染、搔抓等,都是造成乾癬發作或惡化因子,前述病人因工作關係作息顛倒,加上又愛吃藥酒等補品,種種原因都是可能讓乾癬無法獲得有效的控制。特別提醒乾癬病人最近天氣變冷,除仍需配合醫囑規律用藥外,也不宜過度大啖補品,以免滿足口慾的同時造成乾癬惡化,得不償失。
台灣麻醉死亡率「比日本高12倍」 7類人風險最高
根據2010年台灣麻醉學雜誌發表的論文報告指出,台灣麻醉相關死亡率高達十萬分之十二,是美國和日本的12倍。其中年齡大於65歲、體重過重、多重慢性病、心血管病史(糖尿病、高血壓等)、睡眠呼吸中止症、肝腎功能不佳、曾發生術後呼吸困難等7類高風險者尤其要注意。不過,如今隨麻醉技術、藥物、儀器的進步,麻醉醫療安全性也持續提升。為解除民眾對麻醉的恐懼,台灣進行首次「台灣麻醉警世大調查」,結果顯示民眾在簽署術前麻醉同意書時,有67%的民眾沒有注意麻醉醫師姓名,近7成民眾會因門診或健檢須要麻醉而會感到擔憂,進一步詢問發現「怕麻醉後會醒不過來(37.2%)」、「麻醉後不適症狀強烈(36.8%)」、「害怕手術中意外醒來(33.0%)」是民眾對麻醉的三大擔憂。本次調查更發現,有高達近6成民眾因擔心麻醉藥物有傷害器官的疑慮(54.8%) 或認為麻醉容易導致死亡(54.4%)而想要儘量避免接受麻醉;甚至有4成民眾(39.8%)可能因為擔心麻醉副作用而拒絕醫師提出的手術或檢查。台灣麻醉醫學會理事長余黃平醫師表示,確實有民眾因為自身或親友是高風險族群,對麻醉有很多擔憂進而影響治療意願,但他提醒隨醫學進步,不僅麻醉專科醫師愈來愈被倚重,麻醉藥物安全性也有提升。例如,有心血管病史容易低血壓的病人,或睡覺常打呼、有睡眠呼吸中止症、易缺氧的病人,目前在臨床領域就有更安全的新型麻醉藥物可以使用,跟傳統麻醉藥物相比,發生低血壓機率減少75%、缺氧機率更減少85%,是相對有較高安全係數、降低風險的臨床藥物;此外,肝腎功能較差的病人,使用新型麻醉藥物也較能降低器官負擔;在常見的胃鏡檢查中,發生呼吸抑制可能性也能大幅減少。常見的術後噁心嘔吐,除使用止吐藥外,現在也可透過新型麻醉藥物來減少近8成的發生率,幫助病人有好的術後恢復品質。一般而言,健康條件愈差的病患其麻醉風險愈高,但隨醫學條件進步,理想的麻醉藥物陸續出現,讓即使是重大疾病患也有機會獲得更安全的治療。有研究指出,合併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慢性心衰竭等慢性疾病的高齡病患,搭配新型麻醉藥物投入手術治療,該病患術後恢復過程良好也未有嚴重副作用。廖文進醫師建議,健康條件較差的病患更應主動向麻醉專科醫師諮詢、評估合適的麻醉藥物以降低不同病患的麻醉風險並提升術後恢復品質。麻醉不僅高度複雜也攸關治療品質,台灣麻醉醫學會建議病患主動向麻醉專科醫師說明病史、與麻醉專科醫師討論合適的麻醉給藥計畫並建立正確的麻醉安全認知,以安心平緩的心情接受安全與舒適兼顧的麻醉醫療與照護。
踏青發現野生菇 婦帶回家煮成晚餐中毒送醫
天氣高溫潮濕適合野菇生長,各處公園經常可看見菌菇遍布,醫師呼籲民眾請勿任意碰觸或摘食,以免毒從口入。台中一名婦人至都會公園踏青見草地上遍布新鮮野菇便自行採摘回家煮食,食用後約1小時出現中毒症狀緊急送醫,這才知道誤食被稱做「最會惹事的毒菇」,也就是有毒的綠褶菇,所幸送醫及時,經光田醫療團隊救治,住院四天後康復。誤食不明野菇 中毒緊急送急診56歲黃姓婦人假日至台中都會公園踏青遊玩,看見連日大雨後的草地上長滿新鮮不明野菇,因黃婦幼時曾在鄉村居住有農務經驗,她自行判定其為可食用的雞肉絲菇,便採集了許多帶回家煮食晚餐,孰料飯後不久開始出現嚴重腹絞痛、腹瀉,伴有噁心嘔吐,發燒,此外還有意識昏沉的症狀,家人立即將她送至光田綜合醫院急診就醫。急診部顏嘉德醫師表示,黃婦家人帶著吃剩的不明野菇將她送到急診,黃婦有血壓低、血氧濃度低、脫水等腸胃炎型中毒症狀,且意識昏沉、說不清楚話;從剩餘的野菇外型判斷,婦人疑似將有毒「綠褶菇」誤認為無毒的雞肉絲菇而食用,但由於當天晚餐黃婦是自行煮食自己吃,家人並不知道黃婦吃了多少量,因此難以掌握毒性與毒量,為慎重起見收治住院為其安排相關內科檢查。野菇造成急性中毒 只能支持性療法肝膽腸胃科林振勝醫師指出,野菇中毒通常屬於急性,沒有特定解藥,治療方式為支持性療法,陸續治療休克、發燒、腹瀉、腹痛、噁心嘔吐與痙攣性疼痛症狀,儘速讓病患恢復意識並評估肝功能,以確保沒有永久性的損害,此外,視食用量多寡,毒性亦有可能隨著腸胃道進入腎臟與神經系統,因此會診腎臟科為病患的肝腎功能進行監測追蹤,而病患出現意識昏沉、暈眩症狀,同步會診神經內科確保中毒未對神經系統造成損傷。病患住院四天後,病情穩定下來,解除嘔吐、疼痛和腹瀉症狀,意識恢復,毒性解除無虞,腎臟功能與神統系統皆無受損後出院,黃婦直說再也不敢亂採野菇來吃了。顏嘉德醫師提醒,路邊的野菇不要採、不要吃,但若民眾真的因誤食不明菇類造成不適,應盡速就醫,同時保留吃剩的食材帶至醫院,有助診斷與治療。
自認有務農經驗!誤食最惹事毒菇 婦中毒休克急送醫
台中市黃姓婦人日前到公園踏青,看見草地上遍布新鮮野菇,因自認幼時有務農經驗,不慎將有「最惹事毒菇」之稱的綠褶菇,誤判為可食用的雞肉絲菇,自行採摘回家烹煮吃下肚,1小時後竟出現中毒症狀,且意識昏沉,經緊急送醫急救後及時救回一命。近期連日下大雨,公園草地上長滿不明野菇,56歲黃姓婦人假日前往台中都會公園踏青,看到大大小小的新鮮菇類喜出望外,由於綠褶菇有「最惹事毒菇」之稱,與可食用的雞肉絲菇長得很像,黃婦自認幼時曾在鄉下居住且有務農經驗,自行判定為雞肉絲菇後,便採集許多帶回家煮食晚餐。晚餐後不久,黃婦突然出現嚴重腹絞痛、腹瀉,伴有噁心嘔吐及發燒,家人帶著吃剩的野菇,將她送至光田綜合醫院急診。急診部醫師顏嘉德表示,患者到院有血壓低、血氧濃度低、脫水等腸胃炎型中毒症狀,且意識昏沉、說不清楚話,緊急收治住院檢查。光田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林振勝指出,野菇中毒通常屬急性,沒有特定解藥,治療方式為支持性療法,陸續治療休克、發燒、腹瀉、腹痛、噁心嘔吐與痙攣性疼痛症狀,讓病患盡速恢復意識並評估肝功能,以確保沒有永久性損害。此外,視食用量多寡,毒性有可能隨著腸胃道進入腎臟與神經系統,由於黃婦是獨自食用,家人不知她誤食多少量,因此會診腎臟科為病患肝腎功能進行監測追蹤;針對出現意識昏沉、暈眩症狀,同步會診神經內科確保中毒未對神經系統造成損傷。所幸黃婦住院4天後,病情穩定下來,她直呼不敢亂採野菇吃了。
台灣未核准!如私購美國非處方口服避孕藥 食藥署:可處10年以下有期徒刑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於13日宣布核准第一款非處方口服避孕藥,最快明年初可在美國一般藥局、超市、網路門市購買。食藥署副署長陳惠芳昨日表示,由於國內並未核准該款藥品,民眾若透過電商、代購或親友協助等方式取得該款藥品,依《藥事法》可處10年以下有期徒刑。目前避孕藥在台灣皆為處方用藥,須由醫師開立處方箋後使用,但不少民眾為求方便,直接向藥局購買使用。婦產科醫師何信頤觀察到,不少女性經由門診諮詢後自費開立避孕藥,通常就不會再回診拿藥,可能是自己在外面管道購買,除非是有調理月經、更年期治療等就醫需求,才會固定回診。根據《藥事法》第50條規定,藥局未經醫師處方調劑、供應處方藥品給民眾,可處新台幣3萬元以上、200萬以下罰鍰。食藥署提醒,處方藥需經醫師診斷後開立處方,再將處方箋交付藥師調劑,民眾切勿自行購買,以免受傷害又無法適用藥害救濟制度。婦產科醫師郭安妮提醒,使用避孕藥有禁忌,例如肝腎功能、有血栓病史、抽菸、35歲以上、有腫瘤病史、不明原因出血等,都不適合使用避孕藥,經醫師開立藥物後,用藥過程如出現經血量過少、不正常出血等問題,也建議要回診檢查。美國這一款非處方口服避孕藥,接下來是否會向台灣提出申請?陳惠芳指出,目前尚未收到藥商申請藥品查驗登記,之後如果在台灣核准,也不見得會列為非處方用藥,會依台灣實際經驗和國情斟酌。陳惠芳提醒,民眾若在網路上購買未經國內核准的藥品,依《藥事法》第82條規定,製造或輸入偽禁藥,處10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台幣1億元以下罰金;第83條規定,明知為偽禁藥,而販賣、供應、調劑、運送、轉讓或意圖販賣而陳列者,處7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台幣5000萬元以下罰金。
不是中風!嬤突說話不清楚 醫揭「這食物」吃太多害肝腦病變:久了恐叫不醒
蛋白質是維持人類生命的必要生物分子,但也和其他營養素一樣過猶不及。一名有肝硬化的70多歲婦人,突然出現答非所問等異常行為,經檢測血氨值遠超正常上限100,達到200多ug/dL,已處於「肝腦病變」,造成她肝腦病變併發症原因,正是肝臟無法代謝進食過多肉類產生的氨。胃腸肝膽科醫師蕭敦仁在節目《健康好生活》表示,人體每1公斤體重1天需1公克的蛋白質,老人則至少要1.2公克,而肉類便是大多數人補充蛋白質主要來源。但肝臟代謝肉類產生的氨不只有毒,進入腦部還容易使人感到模糊不清,肝腎功能不佳者應避免過量攝取。(圖/翻攝自《健康好生活》節目YouTube)而該名有長期C肝病史,導致肝硬化無法順利排毒的婦人,就被家人發現「最近怪怪的」,出現意識混亂、講話不清楚或答非所問,白天還會一直嗜睡而被帶來就醫,經檢測除發現血氨過高,婦人也因便秘問題,導致毒素更難排除,於是緊急灌腸並限制她的蛋白質攝取量。蕭敦仁指出,婦人出現的肝腦病變可分為個性改變、答非所問、日夜顛倒的1級混亂;說話判斷力差、手及身體不自覺顫抖的2級嗜睡;大部分時間都在睡眠狀態,但可叫醒的3級半昏迷;以及最嚴重的叫不醒4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