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動脈
」9旬嬤患主動脈瓣狹窄! 「1治療方式」免開胸順利恢復健康
高齡92歲的張奶奶有活動性喘,經過檢查發現有主動脈瓣膜狹窄,但考量年事已高,以傳統開胸手術風險較大,在醫師詳細評估後,決定進行「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術後張奶奶恢復良好,又可以在花園裡「拈花惹草」,享受愉快的生活。主動脈瓣狹窄 為年長者常見疾病嘉義長庚心臟內科楊登堯醫師表示,研究顯示主動脈瓣狹窄與年齡高度相關,尤其80歲以上的盛行率可達 10% 以上,是年長者常見的退化性疾病之一,而主動脈瓣狹窄使心臟血液的輸出困難,嚴重者甚至會呼吸困難,胸痛或胸悶,暈厥或頭暈。年長者手術風險高 TAVI手術免開胸、恢復快但由於年長者身體較虛弱或存在其他共病,導致手術風險增高。不過,現在透過TAVI,能讓高齡族群不必承受開胸風險,成為目前治療主動脈瓣膜狹窄的主流術式。楊登堯醫師進一步說明,TAVI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術,通常是從鼠蹊部的股動脈,將導管沿著主動脈放進去,當到達主動脈時,將瓣膜打開,此時植入新的瓣膜,瓣膜功能即開始啟動。相較於傳統開胸手術,TAVI不須讓心臟停止跳動、不須使用體外循環、傷口較小、手術時間較短,對年紀較大、共病很多的病人而言,手術風險較低,且術後住院天數少、恢復速度快。專業評估選擇適合治療方案 重拾健康生活另一名71歲的翁伯伯一樣也是主動脈瓣膜狹窄問題,同時有冠心病、大動脈穿透性潰瘍,且因為有食道癌病史曾接受放射治療,不適合傳統開刀手術,同樣透過TAVI,重新找回健康。楊仁宗院長表示,TAVI屬高複雜度手術,且需要在具備高階主動脈手術設備儀器的複合式手術室(Hybrid OR),由心臟內、外科團隊共同合作,才能達到理想的手術效果。
胸悶易喘恐是心臟瓣膜生病! 主動脈瓣狹窄如何治療?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潘昱僑報導】一位85歲長者平日規律運動,但心絞痛與呼吸喘的狀況逐漸變嚴重,照心臟超音波竟發現「主動脈瓣膜狹窄」,且合併冠狀動脈狹窄,若不治療恐有生命危險!林口長庚心臟瓣膜團隊由內、外科醫師合作為患者進行經導管瓣膜置換(TAVI)與心導管手術,一次就將兩種狀況處理好,讓患者能重新上場揮舞球拍!雖然導管瓣膜動輒上百萬,但健保可有條件給付等4+1種特定風險族群,大幅減少經濟負擔。心臟大門無法正常打開 3大警訊要當心主動脈瓣膜是位於左心室和主動脈之間的「門」,通常由3片瓣膜組成,是控制血流方向的重要關卡。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外科部副部長葉集孝表示,主動脈瓣膜狹窄有如門片無法正常打開,心臟需要更費力才能把血液輸出去,常見原因為老化,好發於70-80歲以上的民眾;另一原因是先天異常,患者僅有2個瓣葉,較一般人少1個,50-60歲就會發生早發性主動脈瓣膜狹窄狀況。提醒民眾,若出現「走路易喘」、「頭暈目眩」、「胸悶胸痛」3個警訊,恐危及生命,應積極治療。國際標準治療方針 外科開胸長期效果佳針對治療主動脈瓣膜狹窄,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副主任陳紹緯說明,3大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外科開胸手術與經導管療法。開胸手術經證實有效且可提供穩定的長期效果。手術方式是切除老舊主動脈瓣膜,縫合新的人工瓣膜。雖然須裝人工心肺機、暫時停止心臟功能實施手術,但手術視野廣,適合年輕或伴隨多種心臟問題(如血管阻塞、冠狀動脈狹窄或二尖瓣問題等)的患者,一次打通心臟門戶。 藥物治療:幫助緩解不適症狀。 標準開胸手術:適合伴隨多種心臟問題的患者,穩定耐用。 經導管瓣膜置換:適合高齡或高風險族群,微創恢復快。至於人工瓣膜要如何挑選呢?陳紹緯表示,金屬瓣膜耐用度高,牛、豬製成的生物瓣膜產生血栓機會較低,因此不用吃抗凝血劑,患者可依個人需求選擇。長者高風險怎麼辦? 經導管微創傷口小不過,主動脈瓣膜狹窄患者多為70-80歲以上的年長者,而且常合併其他疾病,進行開胸手術需要暫時停止心臟,對於年長者負擔較大。好在另一種「經導管療法」,由內外科醫師共同合作,為高齡患者克服了治療風險。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衰竭中心主任張其任解說,經導管療法最大的特色是不需要插管麻醉,從靜脈注射麻醉藥物即可進行。傷口小不用縫合,只要簡單止血即可完成,恢復時間非常的快速,不少患者即使是90歲高齡,中午治療、下午就可以正常進食,2、3天後就可以下床自由活動。經導管療法流程:從病患的鼠蹊部做股動脈穿刺,植入導引鞘管,將帶有人工瓣膜的導管引入血管內。從股動脈一路沿著主動脈,進到退化瓣膜所在的位置。經由影像定位,把瓣膜擴張,退化的瓣膜推在外側,新的瓣膜取代舊瓣膜。4+1條件健保給付! 團隊擬定治療策略然而,經導管置換瓣膜動輒上百萬,讓許多患者與家屬卻步。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內科系主任謝宜璋表示,目前健保可給付4+1條件置換瓣膜: 4點必要條件:心衰竭症狀達到2~4級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至少2位心臟外科醫師判定進行開胸手術風險過高病人有1年以上的術後存活率另具備以下條件之一:無法接受開刀手術或開刀風險性過高有以下情形之一者:曾接受心臟手術,如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心臟瓣膜手術,嚴重主動脈鈣化,胸腔燒灼後遺症,曾接受過縱膈腔放射治療,嚴重結構組織疾病,導致不能進行手術,肝硬化及肺功能不全者。符合以上規定者,即可申請健保之給付。國人平均壽命延長,共病多、病情複雜,手術風險也提高。謝宜璋表示,對於高齡患者,侵入性低的治療為優先考量。每位患者病情不盡相同,心臟內外科醫師會在手術前召開聯合會議,擬定對患者最適合的治療方法,手術也會由內外科醫師一起執行,確保患者的安全。長庚醫院的團隊合作模式越來越成熟,期許未來為國人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持續提升台灣的醫療水準,跟世界接軌。
天冷注意!健壯伯衝哈爾濱「剛到腳趾就痛爆」 醫一看嚇壞:差點壞死
「想不到在哈爾濱,腳趾痛得這麽厲害。」躺在大陸浙江省人民醫院血管外科病房的王大伯(化名)嘆著氣,心有餘悸。今年,哈爾濱成為頂流,78歲的王大伯也去趕了趟時髦,沒想到到了當地後,腳竟被凍出了問題,「腳趾疼得沒辦法忍受,眼看著腳趾頭慢慢從紅變成白,再變成大理石一樣紅白花斑」。綜合陸媒報導,78歲的王大伯日常注重鍛煉,穿著時尚,身邊的朋友都說他看起來也就60歲出頭,他也自認年輕的秘密是跟上時代,喜歡追潮流。最近,哈爾濱的文旅文化在網上很火,他一激動,2週前就和老伴飛過去感受一番,「剛到哈爾濱,我就感覺左腳的第二腳趾疼痛。」王大伯回憶說,在哈爾濱待了5天,人家小年輕是又蹦又跳,各種拍照打卡,自己大多時間只能待在房間,一出門面對零下10、20度的天氣,腳趾頭都快要凍掉了。遠在他鄉的王大伯疼痛萬分,便通過朋友介紹,經互聯網醫院問診浙江省人民醫院血管外科主任助理陳樂高副主任醫師,把症狀和照片發給醫生。陳樂高醫師初步判斷,這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引起的腳趾壞疽,需要住院治療。時不宜遲,王大伯趕緊和老伴訂了回杭州的機票,一下飛機就直奔浙江省人民醫院。通過急診超音波檢查,醫生確定了王大伯是下肢動脈狹窄閉塞引起,馬上給予辦理住院。入院第2天,副院長蔣勁松教授和陳樂高一起給王大伯做了手術,通過介入手術,開通了左下肢的股動脈(大腿段的血管)、脛前動脈和腓動脈(小腿段的血管)。當晚,王大伯的腳趾頭就紅潤起來,疼痛瞬間消失。次日查房,王大伯臉露久違的笑容說,「這是我近2週第一次睡的好覺」。蔣勁松說明,下肢動脈硬化閉塞正其實是動脈血管的自然老化現象,很多上了年紀的人都有動脈硬化、動脈斑塊,「當動脈遇到寒冷刺激的時候會劇烈收縮,從而導致斑塊破裂,血管狹窄堵塞等引起遠端足趾嚴重缺血。嚴重的甚至足趾發黑、壞死。」蔣勁松提醒,最近天氣寒冷,腳疼、腳冷、腳麻的患者明顯增多,早期主要表現是走路一段時間臀部或腿部痠痛,休息一會兒能緩解;平時稍有降溫就會感覺到腿冷,到寒冷地區旅遊的老年人最好先到醫院檢查,通常觸摸足部的動脈搏動、四肢血管測壓、簡單的超聲檢查就能排查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如果查出問題,就不建議去極寒地區。
高雄女持刀刺殺99歲老父 法官重判徒刑16年延押2個月
在去年6月,高雄新興區的民宅發生一起令人悲痛的人倫悲劇,62歲的吳姓女子,因長期承受照顧99歲失智老父的壓力,不堪負荷之下持刀刺殺父親後,企圖輕生一走了之,吳女妹妹發現後嚇得立即報警,吳父當場已經明顯死亡,吳女經搶救後保住一命,高雄地院依《殺害直系血親尊親屬罪》,判處其有期徒刑16年。據悉,吳女於2022年6月10日下午4時20分,在家中的二樓房間內,與父親發生口角,吳女一時情緒失控竟持料理刀對父親實施數次刺擊,造成父親多處嚴重傷口,包括右大腿、右頭頂、左小腿、左大拇指等位置,刺斷了右股動脈跟大靜脈分支,其中最嚴重的傷口深達8公分可直接見骨,吳女行兇後自殘企圖輕生。吳女妹妹案發當日欲帶父親去醫院看診,未料到家後映入眼簾卻是父親陳屍在床上,吳女雙手多處切割傷,倒臥在房間地板上,嚇得立即報警,吳女經緊急送醫搶救成功救回一命,法院調查顯示,吳女與父親長期共同生活,雖然有陪伴,卻也經常發生爭吵,甚至曾發生互毆的情況,導致吳父頭部受傷。法院審案時,吳女矢口否認犯行,辯稱自己當時吃了安眠藥並入睡,並聲稱在夢中被別人砍傷而痛醒,法院認為其辯詞不成立,法官審酌吳女在經濟困窘、身體罹病的情況下,長期獨自承擔照顧失智父親的重責大任,同時缺乏支持、資源和情感宣洩,因此長期壓力累積,最終才導致弒親事件。法官最終判處吳女有期徒刑16年,褫奪公權5年,高等法院高雄分院認為吳女存在逃亡之虞,因此裁定由112月1日起延長她的羈押期限為2個月,吳女對此表示不服,目前全案已上訴。
男子除草竟割斷生殖器噴血亡 他因「這關鍵」連股動脈都被切斷
泰國東北部一名男子在一處森林公園進行除草工作時,竟不慎用機器切斷自己的陰莖,腹股溝動脈也被割斷,造成大量失血,當醫護人員抵達現場後,男子早已因失血過多身亡。據《Thaiger》引述泰國依善地區(Isan)農磨蘭普府(Nong Bua Lamphu)的警方表示,當他們趕抵現場時,看到這名39歲的男子倒在地上已無生命氣息,且他下半身滿是鮮血,附近還有一台刀片已經破碎的除草機。醫護人員隨後將男子的褲子脫下檢查傷勢,結果發現他的陰莖疑似被刀片切過的痕跡,而左腹股溝也有很深的傷口,推測是此處傷及股動脈,才會導致男子失血過多身亡,除此之外,警方也在一旁的刀片上發現了血跡。根據森林公園的管理員表示,男子所用的除草機的刀片是用於切割金屬,並不是修草專用,當時曾警告他要用小一點的專屬刀片,但男子卻認為用大的刀片能讓除草速度更快,最終不幸釀成憾事。男子身邊的刀片已經破損。(圖/翻攝自推特)
突發頭痛欲裂、看東西重影是1病作祟! 醫示警:嚴重恐致死
「突發性劇烈性爆裂性頭痛」、「突然看東西無法集中、看東西有兩個影子」、「眼睛突然不對稱、眼瞼下垂、瞳孔不等大」!國泰綜合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方耀榮說明,出現上述狀況恐是「顱內動脈瘤」壓迫到神經甚至破裂出血所導致,當動脈瘤不幸破裂而腦出血,病患很可能會感受到突發爆裂性頭痛、失去意識,甚至有死亡的風險。動脈瘤破裂 1/3病患恐當場死亡當動脈瘤破裂造成腦出血時,約1/3人會當場死亡、1/3有中風等神經學損傷之後遺症,只有1/3的病患有機會健康出院。但是,1/3的人在發病前並沒有任何症狀,一般民眾很難發現自己有一顆未爆彈在腦子裡,所以很難早期發現並診斷。因此,建議沒有典型症狀的民眾,可以藉由健康檢查腦部核磁共振或電腦斷層血管攝影之影像學檢查,及早發現腦部病灶。腦中未爆彈 越大越容易破裂顱內動脈瘤形成原因為血管壁病變,加上血壓升高衝擊血管壁,使脆弱的血管壁膨出,形成一顆類腫瘤的病灶。倘若動脈瘤破裂造成腦出血,會產生嚴重的神經學症狀,甚至生命的危險。高風險族群包含女性,抽菸、酗酒、肥胖、家族史、外傷、感染等。可以藉由戒煙、減少喝酒、減輕體重等來降低動脈瘤產生的機率。根據研究發現,動脈瘤1年以內的破裂機率大約4%,破裂機率會因為動脈瘤的大小、位置、形狀而有差異。尤其以長在後循環或是前後交通枝動脈、形狀越大而且不規則的動脈瘤,破裂而腦出血的機率也會較高。如何評估動脈瘤破裂風險?方耀榮說明,現行預測破裂機率的評估表例如:PHASES score,用來估算動脈瘤5年內破裂的機率,影響因子包括人種、血壓、年齡、動脈瘤的大小、因其他動脈瘤而發生過蜘蛛網膜下出血的病史、動脈瘤位置。當有相對高的動脈瘤破裂的機率,或是當影像追蹤時發現大小或形狀有變化的動脈瘤有較高的破裂風險,建議積極治療。治療動脈瘤 三大類手術動脈瘤並不是癌症,因此不需要化療或放射治療。顱內動脈瘤治療方式可分為三大類,各有其優缺點、風險及適應症,建議患者積極與神經外科醫師討論治療方針。一、腦動脈瘤開顱夾閉術:需要在全身麻醉下進行外科顯微鏡手術,打開顱腔將動脈瘤夾閉。二、血管內動脈瘤栓塞手術:於鼠蹊部將微導管經由腹股動脈進入顱內的血管直到動脈瘤處,將線圈填滿動脈瘤,使血液無法進入動脈瘤來達到治療動脈瘤的效果。三、密網支架放置手術:阻斷或改變血液的流向,使動脈瘤慢慢變小,最後消失。動脈瘤是一種血管疾病,嚴重破裂造成腦出血會有嚴重的併發症甚至生命危險。建議高風險族群可做腦部血管健康檢查提早發現可能的血管病灶及早處理。當發現動脈瘤,也應該儘早與醫師討論後續治療的方向。
瑜珈輕熟女遭「螺旋槳」截肢 她低頭驚喊:臟器全外露
英國一名瑜珈老師去年底到加勒比海潛水,沒想到竟慘遭「船隻截肢」意外,由於船長的疏失,沒發現這名瑜珈老師在從船尾登船就發動引擎,導致螺旋槳直接切開她的身體,臟器甚至外露,腹部和腿慘被撕裂,所幸一個「5公分血塊」堵住動脈血管讓她撿回一命。37歲的艾米蒂奇去年12月17日和丈夫前往加勒比海潛水,沒想到當她游向梯子準備上船休息時,慘劇就此發生。根據《紐約郵報》等外媒報導,37歲的艾米蒂奇(Amor Armitage)去年12月17日和丈夫前往加勒比海的科蘇梅爾島(Cozumel)潛水,沒想到當她游向梯子準備上船休息時,慘劇就此發生。據艾米蒂奇回憶,「當我抓住梯子,脫下一隻潛水蛙鞋時,船長還是沒有看到我,接著我突然意識到,船已經開始移動,我當下什麼話都說不出來,因為恐懼已經把我整個人釘住了」。醫生透露意外發生時,艾米蒂奇的股動脈出現了血塊,堵住了血的流動,才讓她在送醫的途中沒有因失血過多而死。她接著透露,當船槳切開她的腹部、下體和腿時,感覺整個時空彷彿慢了下來,接著艾米蒂奇放聲尖叫,「船長還要我攀爬上梯子,我往下看,當場見到自己的內臟,根本沒辦法往上爬,我覺得整個身體被肢解了,已經瞬間感受不到痛苦」。由於傷勢嚴重,艾米蒂奇前後進行4個小時的手術,將骨頭和肌腱重新接上,同時進行第二次手術。艾米蒂奇引述醫師的說法,「醫生說意外發生時,我的股動脈出現了血塊,堵住了血的流動,才讓我在送醫的途中沒有因失血過多而死。」這次的手術清除了這個5公分大的血塊, 而艾米蒂奇目前情況穩定,但因為傷勢仍屬嚴重,必須在醫院休養。瑜珈老師潛水時慘被螺旋槳切開身體。(圖/翻攝自推特)
「失去21週寶寶」 媽媽引產後又爆急性心衰竭 北榮最新治療搶回性命
34歲陳小姐懷孕21週時因嚴重腹腔內感染必須引產,引產後仍因嚴重感染、敗血性休克造成心臟及多重器官衰竭,需插管使用呼吸器及葉克膜維生系統。使用葉克膜3天後心臟功能恢復不佳,植入經皮式心室輔助器後,心臟功能逐漸恢復,第3天脫離葉克膜,第6天脫離心室輔助器,恢復自主心跳,第9天脫離呼吸器,第11天轉至普通病房,第22天順利出院。臺北榮總心臟外科陳沂名醫師表示,醫療團隊考量長時間使用葉克膜易造成血栓及肺水腫,而傳統開胸手術植入心室輔助器,手術時間長、風險高、傷口大,復原緩慢,建議植入新型免開胸經皮式心室輔助器。在三位心臟外科主治醫師、三位麻醉主治醫師及多位工作人員共同努力下,完成北榮首例使用經皮式心室輔助器搶救急性心衰竭的成功案例。先使用葉克膜再使用經皮式心室輔助器搶救心衰竭病人成功案例,不只挽救了一個年輕生命,也挽救了一個家庭,提供無法僅靠葉克膜救治的嚴重心臟衰竭患者,或因葉克膜造成心臟負擔的病人,最佳治療選擇。心臟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無時不刻跳動著供應全身的血液循環。急性心臟衰竭發生時來勢洶洶,容易同時併發多重器官衰竭,後果不堪設想。搶救時會先使用強心劑、接下來再使用機械式輔助循環來支撐心臟功能以維持生命徵象,如主動脈氣球幫浦(IAPB)、葉克膜維生系統(ECMO)、心室輔助器(VAD)等等。陳沂名醫師說明,葉克膜(ECMO)類以人工心肺機,雖維持病人全身循環,但推入強大血流會使心臟出口主動脈瓣膜關閉,導致左心室血流停滯,可能進而形成心臟血栓,也可能會使肺部血流停滯,導致肺水腫。雖可使用主動脈內球囊泵(IABP)減輕左心室的負擔,但肺部問題仍無法得到改善。傳統的心室輔助器在植入時需打開胸腔,直接從心臟及主動脈或肺動脈植入,治療成效卓越,但傷口長達20公分,手術時間長達6~8小時以上且復原期較長;免開胸經皮式心室輔助器由周邊血管植入,通常由鼠蹊部的股動脈或鎖骨下的腋動脈置入後送達升主動脈及左心室交界處來輔助心臟的跳動,傷口僅僅穿刺孔的大小,可改善葉克膜的缺點,減輕對左心室的負擔及心臟和肺臟的血液停滯,防止血栓和肺水腫的發生,為嚴重心臟衰竭患者治療新選擇。
一角刺進大動脈…男參加奔牛節「僅5秒就噴血亡」 妻女全程目睹崩潰!
西班牙傳統盛事奔牛節傳出死亡意外,50歲男子奧斯卡 (Oscar Rodriguez Calleja) 1日與妻女前往位於中北部瓦拉多利德(Valladolid)的小鎮拉瑟卡(La Seca)參加奔牛節活動,卻因在柵欄外而被公牛盯上,在退無可退情況下「被牛角插入鼠蹊部」並狠甩,導致奧斯卡因失血過多身亡。綜合外媒報導,刺殺奧斯卡的公牛被放出柵欄時並沒有衝向街道,而是突然右轉朝柵欄外的人們奔去,接著就對「站在最角落」的奧斯卡衝刺,包含奧斯卡的妻子和2個女兒在內的所有人,只能眼睜睜看著名為「羅迪列羅」(Rodillero)的公牛,一角刺進奧斯卡的下體並狠甩,最後在拖行幾步後才把奧斯卡「拋開」。由於奧斯卡被刺中位於鼠蹊部的股動脈,且傷勢也因牛角的「攪動」更加嚴重,即使現場工作人員緊急將奧斯卡送醫,但他仍因失血過多不幸死亡。從現場民眾拍下的影片來看,公牛襲擊奧斯卡的時間不過5秒鐘,就已在他身上造成致命傷,這起死亡事件發生後,當地政府已停辦奔牛節活動。 起源於1591年的奔牛節,每年都有數十或上百人在逃跑時受傷,雖然傷者大多為輕傷不需送醫,但光是西班牙最著名的潘普洛納(Pamplona)奔牛節,自有紀錄以來,已有15人遭公牛刺死,死者絕大多數為男性,但由於衝出柵欄是彰顯個人英勇的奔牛節傳統,因此每年各地的奔牛節都能看到男性跑出柵欄外甚至挑釁公牛的身影。
打獵射中野豬...牠下秒竟「復活」瘋狂攻擊 男動脈破裂爆血慘死
義大利一名男子日前和兒子到森林打獵,期間射中了一頭野豬,兒子本來開心的要上前取回,沒想到這隻野豬竟突然「復活」,開始瘋狂攻擊兒子右腿,導致他的股動脈破裂,血流不止,當場身亡。綜合外媒報導,36歲男子朱利奧(GiulioBurattini)19日和父親到阿扎拉堡市(Castell’Azzara)森林裡打獵,期間他射中了一頭野豬,野豬倒地後,他上前想去將屍體取走,沒想到走到旁邊時,野豬竟突然清醒,咬住了他的右腿。朱利奧的腿被咬到股動脈破裂,血流不止,他還透過對講機向朋友求救,「救救我!我快死了!」但醫護人員抵達現場時,朱利奧已經失血過多身亡,而他的父親也因為和野豬搏鬥,加上目睹兒子遭攻擊死亡,引發休克,被送往醫院。托斯卡尼區格羅塞托省警方拒絕調查此案,原因是此案是野生動物造成的,朱利奧的死不存在刑事責任。
冬天好發!別以為胸悶才需警覺 70歲婦「出現這症狀」竟患心絞痛
70多歲的江太太患有糖尿病以及高血壓、高血脂,平常在門診拿藥控制病情,最近她常常在活動時覺得很喘,爬個一兩層樓梯就覺得快喘不過氣,天氣變涼之後,症狀似乎變得更嚴重了。本來以為是肺部的問題,門診安排X光檢查卻沒有什麼異狀,呼吸功能也正常。由於喘的症狀一直困擾著江太太,她被轉診來到心臟內科,安排了心肌灌流檢查之後,發現心肌有局部缺氧。在醫師與家人共同討論之後,江太太住院接受心導管的檢查,證實在心臟的左前降支冠狀動脈有嚴重的狹窄,經過氣球擴張以及藥物支架的置放,她的症狀在隔天就已經感覺有大幅改善,出院之後繼續維持藥物治療。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蘇彥伯醫師表示,心臟的運作依賴分布於表面的冠狀動脈供應氧氣和養分,隨著年齡增加,或者是本身有家族心血管病史、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肥胖、抽菸等等心血管風險,血管內會呈現慢性發炎的狀態並且累積膽固醇斑塊,逐漸讓血管硬化、狹窄,進而造成心肌缺氧。這時除了會並引發胸悶、痛的症狀之外。也會有活動就喘的症狀。這一類的病人目前被歸類於慢性冠狀動脈症候群,也就是俗稱的心絞痛。蘇彥伯醫師說,這類病患因心臟持續的缺氧,不只造成不適的症狀,讓生活品質下降,也有可能讓心臟的功能逐漸變差。倘若血管內的斑塊不幸發生破裂,會誘發血栓的生成而造成急性的血流阻斷,也就是俗稱的心肌梗塞。這時心肌完全沒有氧氣的供應,會造成急性的損傷並且引發嚴重的胸痛、心律不整甚至是昏厥、猝死的現象,若不及時治療死亡率可以高達百分之三十以上!典型的慢性冠狀症候群,症狀包括胸部悶痛、疼痛時會伴隨頭冒冷汗並可能會牽連到下巴、肩膀或是手臂等處。蘇彥伯醫師說,胸悶痛的感覺通常時間不會持續超過十五分鐘,在活動的時候症狀會被誘發,休息可以緩解。有很大一部分的老人家、女性、以及糖尿病患者,症狀的表現並不典型,常常像江老太太一樣用喘的症狀來表現。秋冬季節由於溫度的急遽變化或降低,有可能會造成血管痙攣收縮,造成症狀的惡化。蘇彥伯醫師表示,病患因為上述症狀來門診就醫時,醫師會先評估病患症狀是由於心血管病變的機會有多高,通常年齡越大或是同時有心血管風險所預估的機率就越大。同時醫師會安排胸部X光、心電圖以及心臟超音波等評估心臟功能。若懷疑心臟有可能缺氧,醫師會根據病人的狀況安排合適的檢查來判定病人是否有心肌缺氧的情形,例如運動心電圖:讓病人在跑步機上快走同時監控心電圖是否有缺氧或心律不整的變化;核子醫學心肌灌流檢查:經由血液注射放射性同位素,觀察同位素在心臟肌肉受壓力以及休息時分布的情況來判定心肌缺氧的區域。蘇彥伯醫師說,近年來經由電腦斷層的冠狀動脈造影越來越受到重視,這個檢查可以直接觀察血管的構造以及病變的型態,相當有利於心導管術前的評估,不過目前國內健保尚未給付,需要自行負擔費用。每種檢查都有優缺點,可以和心臟專科醫師討論後,再決定自己適合哪一種檢查方式。若病人證實有心肌缺氧,如果狀況穩定或影響的範圍不大,可以先考慮藥物治療,利用藥物降低心臟的氧需求、擴張心臟血管、或是預防心肌梗塞。蘇彥伯醫師表示,假若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是檢查發現有多條血管狹窄,心臟收縮功能受損,就可以進一步考慮心導管介入術治療。醫師會經由手的橈動脈或是鼠蹊部的股動脈建立管路將導管送至心臟冠狀動脈開口注射顯影劑照相,若有明顯狹窄的狀況,可以使用氣球撐開並且置放支架使血流回復暢通的狀態。蘇彥伯醫師表示,目前的研究顯示,置放支架確實能夠有效改善缺氧所造成的心絞痛症狀,現在主流使用藥物塗佈支架,更可以進一步減少未來再度阻塞的風險。隨著科技進步,除了巨觀的血管攝影之外,目前還有更精密的血管內影像檢查,利用超音波或是雷射光源直接探查血管的構造,協助支架精確地置放。血管介入手術之後會需要長時間服用抗血小板藥物,以避免血管突然發生血栓而造成心肌梗塞。如果檢查當中發現有多條血管病變或是左主幹發生病變,有時候亦需評估是否使用外科方式做血管繞道,可以達到比較持久的效果。總而言之,隨時注意自己是否有心血管風險,積極控制,配合醫師的檢查治療,可以早期發現,早期處理,以提升生活品質並且降低心血管事件發生的機率。
60歲男腳痛多年「以為只是老化」 差點截肢 足部突然發黑才急就醫
一位年約60歲的男性患者居住在金門,腳痛多年、不良於行,平時外出與生活起居都由兒子負責。疫情期間患者腳部的症狀加劇,連躺著或坐著不動都感到十分疼痛,但由於恐懼新冠肺炎疫情,遲遲沒有前往醫院就診。就這樣忍痛三個月後,兒子發現患者腳部發黑失去知覺,緊急送往當地醫院搶救。醫院判斷無法處理必須立即送往臺北榮民總醫院,進行周邊氣球導管手術治療後,非常幸運的保住了雙腿。這位老翁罹患的是周邊動脈阻塞疾病,是全身動脈粥狀硬化的一種過程及表現,在台盛行率高達15.6~32%。周邊動脈血管疾病因周邊血管動脈粥樣物質不斷擴大和繼發性血栓形成,引起動脈管腔逐漸狹窄甚至閉塞,流至遠端的血量以及供應遠端組織的養分及氧氣減少,進一步使肢體出現慢性或急性的缺血症狀,倘若未接受積極治療,往往進展至肢體壞疽甚至截肢情形。臺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陳沂名指出,周邊動脈阻塞與許多心血管疾病相同,都是由不良的生活習慣或三高慢性病所引發的血管病變,好發於五十到六十歲的民眾身上。高雄長庚醫院胸腔及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顏旭霆表示,周邊動脈血管疾病 40-50%的病人沒有臨床症狀,初期的症狀輕微,常被認為是退化性關節炎,延誤就醫。周邊動脈血管疾病為動脈粥狀硬化惡化的指標,也將增加心血管疾病及腦血管疾病的死亡率,若血管硬化指標ABI≦0.9,十年內死亡率更是會提升兩倍。隨著社會的進步,生活習慣、飲食文化的改變,周邊動脈血管阻塞疾病的病人越來越多,但是前期患者並不會有任何症狀,隨著疾病病程進展,患者漸漸在行走一段時間後腿部肌肉會發生缺血、疼痛的現象,休息一段時間後就恢復正常,醫學上稱為「間歇性跛行」。陳沂名醫師表示,大家會誤將間歇性跛行視為年紀大所引致的退化性疾病,但這其實是周邊動脈阻塞所造成的,若發現時未積極處理,很有可能會導致腿部缺血發黑、肌肉溶解,最嚴重恐需要截肢。顏旭霆醫師指出,周邊動脈阻塞是長期生活習慣與慢性病累積造成的血管疾病,若已經出現症狀,自行靠飲食調整無法減少阻塞的情形,一定要經由專業醫師評估狀況後,同時調整飲食及作息並搭配藥物或手術治療才能預防狀況加劇。陳沂名醫師說,早期治療周邊動脈阻塞多以外科繞道手術為主,手術傷口較大,也需耗費更長的手術時間。目前治療上多以侵入性較低的周邊氣球導管手術治療,術前先進行局部麻醉,經由鼠蹊部股動脈或手腕橈動脈穿刺進入周邊血管,藉由擴張氣球將阻塞的血管撐開,增加血管內徑血流量,若有必要,則建議可放入支架以維持血流或搭配斑塊旋切術來刮除或旋磨硬化斑塊,恢復血管直徑。為避免日後血管壁發炎或纖維化,也能選擇使用紫杉醇塗藥的氣球及支架,抑制血管壁細胞增生,延緩再次阻塞的風險。
便便3周嗯不出來!腹部驚見「炸彈級腫瘤」 越用力嗯越致命
很多人遇到便秘困擾,多會窩在馬桶上用力解便,但沒搞清楚狀況亂用力,當心會致命!高雄一名男子連續便秘長達3周,肚悶腹脹到吃不下,整個人虛弱無力。進了急診室準備灌腸才發現,男子腹部有一個「炸彈級」的腹部主動脈瘤,越用力解便,反而會更引起腫瘤爆破,導致身亡。醫師趕快緊急開刀置放支架,才化解男子的心腹大患,重拾「順暢」人生。據《蘋果新聞網》報導,收治病例的高雄榮總急診部醫師劉曜增表示,這名年約60多歲男子有著糖尿病史,因為便秘長達3周,腹脹、食欲不振而前來就醫。劉曜增檢查發現,男子發炎指數高,研判腹內有感染情況;再安排腹部超音波、電腦斷層等檢查,馬上看到男子腹部主動脈處看見一顆圓形,包著膿體的主動脈瘤,且瘤體處卻有4.5公分寬,比一般主動脈直徑還要寬上許多,只要用力解便,導致血壓升高,誘發主動脈瘤爆破,死亡率超過9成,非常危險。後來醫療團隊先對男子開立抗生素,壓抑感染病況,再轉會心臟外科進行手術,從男子的鼠膝部股動脈置入導管,伸至主動脈瘤處置放支架,透過導引血流方式,避免瘤體持續增大,這才化解了這顆主動脈瘤的爆破危機。而這起病例也被劉曜增寫成論文,日前發表在《美國急診醫學雜誌》國際期刊,提醒外界,腹部主動脈瘤的症狀,可能會以「嚴重便秘」為表現。共同診治的高榮急診部主治醫師蔡濬毅表示,腹部主動脈瘤可分為退化性與感染性兩大類,該名患者本身是免疫力低的糖尿病患者,罹患的是感染性主動脈瘤,但不論是哪類型的主動脈瘤,常見症狀有發燒、腹部腫塊、腹部不適等,以便秘為主訴症狀並不常見。醫療團隊研判,有可能是主動脈發生感染,導致腸子蠕動變慢,誘發便秘症狀,患者才會這麼不舒服。
5專科醫師24小時齊力搶救 妙齡女中風後奇蹟恢復
臺北榮總急診、神經內科、放射科、心臟血管外科、整型外科等多專科團隊通力合作,精準診斷手術治療,24小時內成功搶救22歲、因心臟黏液瘤導致腦部、雙腿等多處栓塞的陳小姐,完全保留所有器官的功能,不需截肢,下肢完全恢復力氣能自行行走。陳小姐表示她從小沒有特殊疾病,某天夜裡突然右半邊肢體不能動彈,機靈的男友迅速把她扛上車送至臺北榮總急診。突發病症且複雜又不斷變化的病程讓親友們驚慌失措,由衷感謝臺北榮總醫療團隊的專業與努力,把她從鬼門關救回來,更重要的是保留了雙腳,沒有造成缺憾,重拾健康人生。臺北榮總心臟外科郭姿廷醫師表示,陳小姐送至急診後,急診及神經內科醫師迅速診斷為中風,立即安排放射科醫師以機械取栓手術將栓塞去除,恢復腦部血流,陳小姐右側肢體逐漸恢復力氣。但送至加護病房後陳小姐雙腳劇烈疼痛,醫師觸診發現下肢冰涼蒼白且沒有脈搏,研判為急性下肢缺血性栓塞。因同時併發多處栓塞,經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左心房內有非常大的腫瘤正隨著血流擺動,立即送至手術室進行開胸手術摘除腫瘤,並將雙腳股動脈切開做栓塞清除手術。術後陳小姐雙腳馬上恢復血流變得紅潤,但也因此產生「再灌流症候群」,漸漸變得腫脹,造成腔室症候群壓迫到動脈血流,需由整形外科進行筋膜切開術釋放雙腿的壓力。在經過數週悉心的換藥及復健後,陳小姐雙腳的傷口漸漸癒合,且能行走自如。很幸運的是心臟腫瘤病理報告為黏液瘤,屬於良性腫瘤,雖有復發可能性,但機率不高,且不需要做更多後續的治療,只要定期追蹤即可。郭姿廷醫師指出,黏液瘤是最常見的心臟腫瘤,最常發生在左心房內,在腫瘤還小的時候病人不會有任何症狀,但是當它開始長大阻礙到心臟的血流時,病人可能會越來越喘,走一段路需要停下來休息,睡覺需要將頭墊高一點睡,嚴重時會造成急性肺水腫甚至是心臟衰竭。郭醫師表示,由於黏液瘤不是一個結實的團塊,而是有點果凍狀的腫瘤,在心臟內隨著心臟跳動,其中的小碎片就有可能掉下來,隨著血流漂到任何一個器官塞住動脈,造成標的器官的缺血,陳小姐即為塞住頸動脈造成中風,及塞到股動脈造成下肢缺血性栓塞。不同器官對於栓塞造成的缺血忍受度不同,以腦部時間最短,可能兩三小時後就會產生難以挽回的後遺症。郭姿廷醫師說明,黏液瘤的好發族群為30至60歲中年人,且女性發生率較男性多,目前並沒有找出任何相關的危險因子,像陳小姐這樣沒有三高的年輕人卻發生中風、下肢缺血的狀況,醫師就得特別留意是否有心臟腫瘤的存在。黏液瘤最常長在左右心房中間的隔板上,像葡萄一樣有個蒂頭從隔板上長出來,手術除了將腫瘤移除,最好能將心房隔板同時切除以減少復發風險。依據腫瘤的大小和位置,除了傳統開胸手術外,有些病例也可採取內視鏡輔助的側胸微創手術,不需破壞胸骨或肋骨,大大縮短手術後恢復的時間。黏液瘤雖然屬於良性腫瘤,但仍有復發機會,術後需要定期以電腦斷層或心臟超音波追蹤。
2隻德國牧羊犬「咬掉生殖器」!媽驚見2歲兒躺血泊…下半身全被撕爛
烏克蘭謝利多韋(Selydove)日前發生一起慘案,有名男童近日剛滿2歲,他的父母在家中舉辦一場生日派對,並且邀請許多親友前來慶祝,期間男童獨自跑到外頭玩耍,慘遭2隻德國牧羊犬圍攻,他被撲倒在地不斷撕咬,鮮血流滿地板,男童至今性命垂危,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綜合外媒報導,事發於9月18日,父母發現兒子耶戈爾(Yegor)不見後,趕緊出門尋找,沒想到卻在院子看見他倒在血泊之中,2隻狗還發瘋似地不斷啃咬;耶戈爾隨後被軍用直升機緊急送醫搶救,醫療團隊發現男童的生殖器遭硬生生咬下,左腿股動脈及肛門都受到重傷。整場手術耗費5個小時,共動員4組外科醫生修復膀胱、腸子及血管,並極力搶救耶戈爾的左腿,不過醫生坦言,男童的傷勢嚴重,生存機會恐怕不大。此外,耶戈爾的父母因「未履行育兒責任」,目前正接受刑事案件訊問,倘若被判定有罪,未來將面臨最高3年有期徒刑。
毛小孩經濟2/從美國紅回亞洲 寵物也能針灸把脈
林士傑受僱於台北市北投區的「加生動物醫院」,這家動物醫院的醫師都是台大獸醫系畢業,而且採取「中西合璧」的治療方式,其中包括針灸。目前「寵物針灸」多以施作6次為一療程,每次價格約1,000元至1,500元。同時擁有台灣及日本獸醫執照的林士傑,已經執業8年,就讀獸醫系時,曾接觸中醫及針灸療法,而且很感興趣,畢業後還轉而攻讀陽明醫學院傳統醫藥研究所。為了怕毛孩亂動,有時會以支架固定四肢,方便醫師「扎針」。(圖/林士傑提供)「針灸明明是中國的醫術,但用在寵物身上卻是從美國先開始(2015年),之後才紅回亞洲。目前寵物針灸在台灣,沒有正式的國家考試,只要上過中獸醫研習課,完成要求的上課時數、通過測驗就能獲得認證,現在台灣約有300至400人通過認證,實際執業人數可能沒這麼多。」林士傑表示。擁有台、日獸醫資格的林士傑,大學時曾研修中獸醫課程,激發對中醫及針灸療法的興趣。(圖/鄭清元攝)「寵物有很多症狀都可以用針灸改善,最常見的就是神經、肌肉、關節的問題,尤其臘腸犬、柯基犬這些腿較短的狗狗,容易有癱瘓、後腳無力的問題。此外,面對炎炎夏日,如果寵物中暑(熱衰竭),也能透過針灸舒緩症狀。」然而,林士傑強調,不是所有的狗狗都能針灸,「容易緊張的小型犬,或是身體虛弱的狗狗,都不適合。」林士傑進一步解釋「中獸醫」,相對人類穴道超過300個,貓狗只有100多個,以把脈來說,獸醫會觸摸寵物左右後腿的股動脈,「因為那裡皮膚較薄,脈象明顯。」至於針灸,除了用「針」,也能使用艾草灸或雷射灸,甚至可以在特定穴位注射「水針」(液態維他命),「但人類就不能使用水針。」毛爸媽怎麼說顧客格格媽說,看到活潑好動的愛犬格格,因罹患「先天膝關節異位」(脫臼)無法跳上跳下,覺得很心疼,但看西醫沒有太多幫助,四處打聽後找上獸醫師林士傑,嘗試針灸治療,從一周針灸2次,到一個月針灸1次,狀況改善很多。
醫材自費額新制惹怒!重症兒童家屬憂「高品質」恐退出 台灣醫療水準不進反退
健保署宣布8月將就8大類醫材、352項醫材訂定差額收費上限,高達89%的醫材即將調降,待實施新制後,醫院使用健保規範的差額醫材就須遵守收費上限,否則最重祭出違約處置。該決策傳出後,引發各界相當大反彈。金管會周邊相關團體「財團法人金融法制暨犯罪防制中心」董事長邵之雋,更是以身為重症患者家屬身分,反對新措施,還大膽直言說:「我對於自付差額醫材限價政策最擔心的副作用,就是高品質醫材退出台灣,台灣醫療水準將不進反退。」邵之雋最後選擇自體骨髓移植救兒子,現在仍須長期接受醫療及觀察。(圖/翻攝臉書)金融法制暨犯罪防制中心董事長邵之雋表示,根據他的了解,保險業者普遍不贊成這個政策。希望健保署長李伯璋能再想想看,停下這個錯誤的政策外;金管會主委黃天牧也不應該置身事外,嚴肅面對這個政策對保險業的衝擊。邵之雋並同時以身為「罹患極重形再生障礙性貧血(VSAA)兒童的父親,對於此政策提出的建言「健保署『假會』,自付差額醫材限價不但影響醫療市場秩序,也傷害金融發展」,現身說法他的心聲。以下以第一人稱呈現邵之雋吐露的心聲。我是金融法制暨犯罪防制中心董事長邵之雋,同時是身為「罹患極重形再生障礙性貧血(VSAA)」兒童的父親從重症病患而言,藥物品質本來就決定治病成功率,甚至能否存活的關鍵;我兒子本來可以選擇免疫治療,但是因為健保給付關係,較好的免疫製劑退出台灣,自費都買不到,而現行製劑經評估後效果可能不佳,我兒子不得不走上毒性較高的移植這條路。這也是我對於自付差額醫材限價政策最擔心的副作用:高品質醫材退出台灣,台灣醫療水準將不進反退。以我自己為例,我幫我兒子買醫療保險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擔心有一天像現在的風險產生,透過醫療險可以讓我兒子得到比健保更好的醫療處遇,這也是醫療險存在的目的。結果我兒子的情況是,有保險也換不到好的醫療處遇。事實上,醫療險的概念是危險人團共保制,就保險公司而言該險種僅賺行政費用,若理賠支出降低,保險監理機關在審議新保險商品時降低保費,並提高舊保險商品的理賠額度。長期而言,自付差額醫材限價政策,對保險業來說不會因此賺錢。反而在自付差額醫材限價制度下,醫療險變成「雞肋商品」,降低民眾購買意願,在金管會目前推動保障險替代儲蓄險的保險業轉型策略下,對保險業發展將會造成長期的傷害。以我來看,自付差額醫材限價就是一個只看得到自己想法,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的象牙塔政策。制定政策的人並不了解在醫療市場上健保與商用保險的分工的本質,這種「假會」的政策不但傷害台灣醫療市場,也影響了正常金融發展。健保署宣布8月醫材調降範圍針對8大類醫材、352項醫材訂定差額收費上限,高達89%的醫材即將調降,包括人工水晶體、特殊材質生物組織心臟瓣膜、淺股動脈狹窄塗藥裝置、冠狀動脈塗藥支架、特殊功能人工心律調節器、複雜性心臟部整脈消融導管、特殊材質人工髖關節、調控式腦室腹腔引流系統等。
健保差額政策惹議! 總統急滅火:請蘇貞昌、陳時中再研商
健保署日前公告,為了避免同一特材在不同院所有過大價差,因此決定從8月1日起,院所不得超收其差額上限,導致有231項特材的價格須向下調整,此舉引發醫界一片反彈聲浪;對此,總統蔡英文稍早在臉書發文滅火,表示會請行政院長蘇貞昌與衛福部長陳時中進行討論研商。健保數日前指出,包含人工水晶體、心臟瓣膜、治療淺股動脈狹窄塗藥裝置、冠狀動脈塗藥支架、人工心律調節器、治療複雜性心臟不整脈消融導管、人工髖關節、調控式腦室腹腔引流系統等特材,院所自從8月1日起需照表收費,不得超收差額上限。不過這項政策卻引來醫界反彈,蔡英文也在今(12日)早發文,表示有關健保自付差額醫材上限的議題,她在這幾天收到不少醫療界朋友、病友的留言,於是決定在早上請蘇貞昌特別注意這件事,並與陳時中就各界的意見與提醒進行研商。蔡英文繼續說道:「好的政策,需要好的溝通。政策規劃會影響很多人,正式實施前,政府團隊歡迎各界的建議,把方案調整到最好。謝謝大家的意見與提醒,我們一定會更加努力。」
自費醫材訂上限 醫怒:省荷包只是虛假美名!民眾將沒有選擇權
健保署即將於8月針對8大類醫材、352項醫材訂定差額收費上限,高達89%的醫材即將調降,包括人工水晶體、特殊材質生物組織心臟瓣膜、淺股動脈狹窄塗藥裝置、冠狀動脈塗藥支架、特殊功能人工心律調節器、複雜性心臟部整脈消融導管、特殊材質人工髖關節、調控式腦室腹腔引流系統等等。新制實施後,醫院使用健保規範的差額醫材,就須遵守收費上限,否則最重將祭出違約處置,因此這項決策引發醫界相當大的反彈,乍看幫民眾省荷包,事實上卻讓台灣民眾陷入沒有選擇的困境。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在臉書粉專「Dr. E 小兒急診室日誌」發文,表示「就跟許多原廠藥物退出台灣市場一樣,以後高品質的自費醫材也會一個一個退出台灣市場,想要自費多花錢也買不到。」謝宗學舉例說明,試想若規定蘋果公司台灣所有iPhone都只能賣白牌手機的價格,那蘋果公司會怎麼做?忍受薄利甚至虧錢賣?還是全面退出台灣市場去經營利潤更高的市場?他呼籲健保署不要幻想訂出價格上限,就可以讓民眾用低價買到高品質的醫材,廠商都是將本求利,加上台灣是規模很小的市場,廠商更沒有理由犧牲利潤,未來民眾還是能買到價格和品質相符合的醫材,但永遠喪失了選擇更高品質醫材的權力,除了制定政策得到幫人民省荷包的虛假美名,到底有誰得到好處?醫勞盟也在臉書發文表示,如果健保署這種做法是對的,那政府可否比照辦理,規定台灣所有房子功能都是一樣拿來居住,應該統一規定房價上限!」
【搏命當媽3】「要子宮?還是要命?」產後大出血無法預期 11種孕婦是高風險族群
抱著龍鳳胎的王小姐感嘆當媽不容易,原來她剛從生死關頭走一遭,當初選擇剖腹產生下龍鳳胎,原本一切順利,但產後近4周,王小姐下體卻持續一直出血。國泰醫院婦產科醫師蔡明松說,產後出血的處置方法要視原因而定,例如王小姐的原因是血管瘤,就採取「經導管動脈栓塞術」處理,利用血管X光攝影的方式,將微導管沿股動脈送至出血點,再以栓塞物或氣球塞住動脈來止血。(手術前)經過子宮顯影劑檢查後,王小姐才發現是動脈血管瘤破裂導致出血。(圖/王小姐提供)「以前為了趕緊止血,可能會立刻選擇切除子宮,但現在利用栓塞的方式就能保留子宮,不影響未來的生育能力。」蔡明松感嘆,懷孕生產有太多不確定性,其中產後大出血一直都是最無法預期的緊急情況。(手術後)王小姐進行「經導管動脈栓塞術」治療後,子宮動脈終於成功止血。(圖/王小姐提供)蔡明松說,生產完24小時內的出血,稱為「立即性產後出血」;而「延遲性產後出血」是指發生在產後24小時至產後12週內,出血量超過1000C.C.,例如王小姐這樣的案例,臨床上並不多見,發生率約為1%。延遲性產後出血的原因包括胎盤殘留、植入性胎盤、子宮血管瘤及或凝血功能障礙,當大量出血時,產婦可能出現面色蒼白、四肢無力、胸悶、心悸、意識混亂甚至暈厥等症狀。懷孕生產的過程中,充滿各種不可預知的風險,每位媽媽都是用生命當作賭注。(圖/恆春基督教醫院院長陳志成提供)此外,包括高齡產婦、巨嬰、多胞胎、子宮腫瘤、前置胎盤、前胎剖腹產、曾有肌瘤切除手術、曾多次人工流產、凝血功能異常或有產道撕裂傷嚴重及子宮收縮功能不良的產婦,都是產後大出血的危險因子。處置方法會先以藥物治療,若治療無效再採手術處理,方式包括縫合術、子宮切除術或經導管動脈栓塞術。蔡明松提醒,產婦生產後需多注意傷口及出血量,若發現惡露持續排不乾淨、發燒、不正常腹痛,應立即回診就醫。(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