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端
」高中女月經每月3次⋯每天小便20次險不孕! 病因竟在大腦
大陸廣州有名大二女學生,自高中起每月來2至3次月經,每天小便1、20次,豈料1年前,竟被檢查出,腦部有個鵪鶉蛋大小的垂體瘤,還有可能造成不孕不育。對此,醫生也提醒,女性在出現經期嚴重不規律時應要儘早就醫檢查。據江蘇新聞報導, 女大生自高中起每月來2至3次月經,每天小便1、20次,但卻未及時就醫檢查,未料1年前,她的雙眼出現重影,最近左眼視力僅剩光感。經檢查發現,腦部竟有個鵪鶉蛋大小的垂體瘤。所幸術後,女子的各項指標恢復正常。對此,醫生稱,垂體瘤會導致女性患者月經紊亂,甚至不孕不育,並且壓迫視神經等,呼籲女性在出現經期嚴重不規律時要儘早就醫檢查。 垂體瘤又稱垂腺瘤,是發生於腦下垂體的腫瘤,70%為厭色細胞瘤,其次為嗜酸細胞瘤和混合瘤,嗜鹼細胞瘤較罕見。其分成功能性腺瘤及非功能性腺瘤。成功能性腺瘤的症狀有巨人症、肢端肥大、庫欣氏症候群、甲狀腺功能亢進,非功能性腺瘤則有視力模糊、頭痛、水腦症、睡眠品質不佳、食慾不佳、情緒異常、不孕症、陽萎等。 據臺大醫院指出,大部分有症狀與少部分無症狀的垂體腫瘤需要以手術、藥物、放射線等方式單獨或合併治療,期使內分泌功能與視力恢復正常、腫瘤根除或其生長受到抑制。開刀的治療方式包括開顱與經鼻兩種途徑,目前主流方式採用內視鏡經鼻的微創手術。
年輕護理師不菸酒無家族史卻患肺癌 醫示警「早期常無症狀」:死亡率第1名
一名年僅30歲的護理師從不菸酒、也無其他家族病史,卻在某次健檢中發現了「毛玻璃結節」,隔年還長至2倍大,最後確診為肺癌,更可怕的是,在發現病灶至確認罹癌期間,她毫無不適症狀發生。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主任醫師沈彥君提到,「肺癌」是國人健康頭號殺手,根據國健署最新統計資料顯示,不論是發生率及死亡率皆為排名第一,而其明顯症狀為久咳不癒、呼吸困難、局限性哮喘、咳血、阻塞性肺炎等等,不過若發現有上述明顯症狀才去就醫檢查,並確診為肺癌時,多半已經是進入到晚期階段。在最近,就有網路傳言指出,發現「杵狀指」可能代表罹患肺癌,而沈彥君醫師則解釋,「杵狀指」是肢端末梢肥大的現象,常造成甲床跟指節的角度變形,其發生原因目前主要認為與「心肺」相關疾病造成之身體缺氧、「消化系統」疾病有關,所以並非出現「杵狀指」就一定是罹患肺癌,而是當出現「杵狀指」時,需多加留意背後原因之一可能就與肺癌有關。沈彥君醫師進一步表示,早期肺癌的症狀幾乎不明顯,常常是沒有症狀,僅少數因腫瘤發生位置緊靠氣管或支氣管,因病灶壓迫產生咳嗽,才有機率因久咳不癒而發現早期肺癌。對此,沈彥君醫師也提醒,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作為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且自民國111年7月1日開辦肺癌早期偵測計畫,針對規定年齡階層中,具肺癌家族史及重度吸菸史之兩大高風險族群,提供2年1次的免費LDCT肺癌篩檢。另外,沈彥君醫師強調,曾經罹患肺結核或其他肺部慢性發炎性疾病者,抑或是長期位處易致癌環境如通風不良油煙廚房、金屬業、冶礦業、石棉業或曝露於放射線下環境的人,也可能提高罹患肺癌機率,若有任何肺部健康的疑慮,請務必主動安排LDCT檢查,也不需太過於恐慌偽陽性,只要聽從醫師建議定期安排後續追蹤,才能有爭取黃金治療的時間。
4旬教練潛水遭船艇截斷腿! 顯微重建手術成功接回
41歲潛水教練吳先生去年8月潛水時,被暗流捲進船艇航道,慘遭螺旋槳截斷左小腿!救援隊迅速將吳先生及斷肢送往基隆長庚醫院,急診科、麻醉科、影像科、骨科及整形外科通力合作「顯微重建手術」,先從患者正常的右小腿取下25至30公分的靜脈血管做移植,再重建斷肢的血液循環系統、吻合神經,並修復肌肉與肌腱,成功植回斷腿。斷腿沉入海中 緊急撈上岸送醫接回回顧意外當下,吳先生第一時間利用潛水裝備,用力拉緊斷口止血,記下斷肢沉沒地點,並迅速返回岸上急救,「事發當下,只想著奮力游回岸上,保全性命。回到岸上,也氣力放盡了,之後就被送至基隆長庚醫院。」被截斷的左小腿距離岸邊約50米遠、位於水下5米深,由另一位教練潛下水中,順利找到斷肢送到醫院。基隆長庚醫院整形外科藍靖宇醫師指出,斷肢有潛水裝備包覆,因此沒有感染。船艇螺旋槳完全截斷左小腿,斷口完整,但有粉碎性骨折與血管創傷。當天的緊急手術先由骨科醫師陳建豪將骨頭復位採取外固定,再由整形外科醫師接手迅速進行顯微重建手術,需要高度的技術和精準性,因為不僅要將患者的小腿成功植回,還要確保成功植回後能恢復日常生活,甚至繼續從事潛水活動的功能性。肢體因創傷截肢該怎麼辦?1控制傷害:減少出⾎,肢端直接加壓⽌⾎。2保存肢體:將肢體放⼊乾淨塑膠袋,並袋外以冰⽔冷浴。3儘速送醫。骨頭復位 顯微重建手術植回斷腿顯微重建手術耗時4到6個小時,先從患者正常的右小腿取下25至30公分的靜脈血管做移植,再重建斷肢左小腿的前及後側的2套血液循環系統,同時也重新吻合主要的運動及感覺神經,並修復了小腿包含前側、後側、外側幾乎所有的肌肉與肌腱。術後,醫療團隊除了傷口照護,也替患者制定了個人化的康復計畫,結合物理治療和康復護理,以確保患者能夠在康復過程中達到最佳效果。基隆長庚外科部副部主任陳志豪表示,這種綜合治療的方法,不僅促進患者的身體康復,還同時關注患者心理健康。他強調,手術成功除了治療技術,也歸功於患者積極配合治療,是康復的關鍵所在。吳先生植回斷腿,經過3個月的復健如願恢復行走。基隆長庚醫院舉辦記者會分享喜訊,慶祝吳先生奇蹟重生。在遭遇重大創傷的3個月後,吳先生返診時已經可以帶著笑容「走」進診間,醫師確認他的重植肢端的血循良好、動作及感覺神經功能持續恢復,肌腱力量的傳遞也能有效促使腳踝和腳趾的伸直與彎曲。即使遭遇重大意外仍不放棄潛水夢,吳先生分享:「撿回一條命,沒想到基隆長庚醫院團隊同時考慮到我的職業,藍靖宇醫師手術中仔細的將我的腿進行接合修補與重建,術後悉心的照料也讓我感到非常溫暖與安心。」,「原本在2023年底,我有預計出國潛水的行程,因這次嚴重的受傷,只能取消。但經過手術及術後3個多月迅速的恢復,讓我對未來又充滿希望。」基隆長庚醫院院長賴旗俊表示,要挽救斷肢患者,必須與時間賽跑,才能減少肢體缺血對患者後續帶來永久性的功能喪失。在這樣的緊急情況下,醫療團隊展現出全面的醫療照護和高度的醫療水平,來幫助吳先生順利康復。而患者在面對逆境時的堅持與勇氣,也鼓舞著人們和傳遞著希望與生命的力量。
41歲潛水教練「螺旋槳截斷小腿」 奇蹟復原!醫院跨科別合作搶救
去年8月,41歲的潛水教練吳先生意外被船艇的螺旋槳截斷了左小腿,救援隊迅速將患者及斷肢送往基隆長庚醫院急救。在急診科、麻醉科、影像科、骨科及整形外科的通力合作下,吳先生成功植回斷腿,經過三個月的復健已如願恢復行走。基隆長庚醫院賴旗俊院長表示,要挽救像吳先生這樣的患者,必須與時間賽跑,才能減少肢體缺血對患者後續帶來永久性的功能喪失。基隆長庚整形外科藍靖宇醫師指出,當天的緊急手術先由骨科陳建豪醫師完美的將骨頭復位採取外固定後,再由整形外科醫師接手迅速進行顯微重建手術,這需要高度的技術和精準性,因為不僅要將患者的小腿成功植回,還要確保成功植回後能恢復日常生活,甚至繼續從事潛水活動的功能性。顯微重建手術耗時4~6小時,藍靖宇醫師先從吳先生正常的右小腿取下25至30公分的靜脈血管做移植,再重建斷肢左小腿的前及後側的兩套血循系統,同時也重新吻合主要的運動及感覺神經,並修復了小腿包含前側、後側、外側幾乎所有的肌肉與肌腱。術後,基隆長庚醫療團隊除了在傷口照護外,更替吳先生制定了個人化的康復計畫,結合物理治療和康復護理,以確保患者能夠在康復過程中達到最佳效果。基隆長庚外科部陳志豪副部主任表示,這種綜合治療的方法,不僅促進患者的身體康復,還同時關注患者心理健康的方方面面。在遭遇重大創傷的三個月後,吳先生返診時已經可以帶著笑容「走」進診間,藍靖宇醫師確認他的重植肢端的血循良好、動作及感覺神經功能持續恢復,肌腱力量的傳遞也能有效促使腳踝和腳趾的伸直與彎曲。「事發當下,只想著奮力游回岸上,保全性命。回到岸上,也氣力放盡了。」吳先生說,撿回一條命,但沒想到基隆長庚醫院團隊同時考慮到他的職業,仔細的將我的腿進行接合修補與重建,讓他對未來又充滿希望。
男子以網咖為家 他50小時沒起來過「店員查看竟往生了」
隨著家裡擁有電競電腦、家用遊戲機的情況變得越來越普遍,網咖的客群也正逐漸縮小,業者紛紛將原來的網咖轉型成住宿網咖等複合式的經營型態,來應對時代變遷,不過久坐不只易堆積脂肪發胖,還可能影響心臟、糖尿病或使罹癌率大增,嚴重的話甚至可能猝死。醫師指出,大量血塊堵到肺臟真的會發生猝死。(圖/截自《醫師好辣》YouTube)心臟科醫師甘宗本在《醫師好辣》節目中分享,一名50歲男子以網咖為家,連續數日泡網咖,50個小時「都沒有站起來過」,當店員發現不對勁上前查看時,發現男子沒了氣息「往生了」,對此,甘宗本就直指,久坐的下場嚴重,當大量血塊堵到肺臟真的會發生猝死情況「你連呼救的力氣都沒有」,推測這名男子應為長時間坐著,導致「深部靜脈血栓」堵住心臟或肺臟而猝死。甘宗本也提醒國人要正視久坐所帶來的危害並藉此呼籲,假日別久坐,要起身走動,另外多補充水分、稀釋血液,也能避免血栓形成。另外,《今健康》也引述國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釗監的說法,血栓可分為靜脈血栓及動脈血栓,無論哪一種都會對健康造成影響,「血管塞到哪,身體就有可能壞到哪。」其中長時間久坐、久站,又沒喝水、處於不動狀態的族群,即容易出現血流異常而引發血栓的風險。中山附醫心臟內科醫師蕭文智也該院網站發布衛教資訊,「深層靜脈栓塞」除了造成患肢腫脹不適,最可怕的是肢端的靜脈血栓可能經由血液匯流至右心,進而導致肺部血栓形成,而大塊且急性的肺栓塞恐引起呼吸衰竭及心因性休克,甚至會致命。蕭文智還表示,若深層靜脈栓塞一旦發生,恐會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品質,也潛藏致命危機,呼籲務必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特別是高風險族群,應避免久坐、要多喝水,才能降低深層靜脈栓塞的風險。
31歲男急性中毒…嘴唇發紫吐到送醫 元凶竟是「1盤炒鹹菜」
又到了冬天醃鹹菜的季節,鹹菜配上時鮮冬筍,是很多人餐桌上少不了的美味,但愛吃這道家常美味的人要當心了,這盤看似平平無奇的家常菜,其實暗藏殺機,每年都有人因為它進了醫院。大陸江蘇省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日前接診了一位病人,就被一盤鹹菜直接「放倒」。綜合陸媒報導,31歲的黃先生體向來不錯,日前突然感到噁心、嘔吐還不停冒冷汗,手指和嘴唇也開始發紫。家人眼看不太對勁,連忙把他送到了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科。醫生發現患者口唇和肢端紫紺,氧飽和度也很低,高度懷疑是中毒。經過一系列檢查,黃男高鐵血紅蛋白含量為正常值的20多倍,確診為急性亞硝酸鹽中毒,馬上留院搶救。詢問病史後才得知,黃先生4個小時前吃了一盤炒鹹菜,醫生立即注射解毒藥物,並予以補液等對症治療後,患者亞硝酸鹽中毒狀況逐漸緩解,2天後康復出院。市一醫院急診科副主任趙雪說明,像黃男這樣的亞硝酸鹽中毒病例並非個例,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類中毒,往往和不當進食有關。醫生解釋,亞硝酸鹽多存在於醃製的鹹菜、肉類和變質腐敗蔬菜等地方,雖然本身不是一種毒藥,同時能夠使食物具有獨特的風味,但它最大的問題在於過量攝入後,會把體內正常的低鐵血紅蛋白氧化成不能攜帶氧氣的高鐵血紅蛋白,使組織缺氧,進而導致一系列惡果。「一旦發生亞硝酸鹽中毒,就會出現乏力、噁心、紫紺等典型中毒症狀。」趙雪說,嚴重的甚至會出現意識模糊、煩躁不安、昏迷、肝腎功能衰竭、甚至死亡。醫生提醒,很多人為了追求泡菜的鮮嫩口感,喜歡提前拿出來吃,但新醃泡的蔬菜在3至7天亞硝酸鹽含量達到最大量,如果大量食用極易引起中毒。
棘手惡性皮膚癌治療露曙光 國衛院「跨國研究」發現致病關鍵
肢端黑色素癌是一種惡性皮膚癌,主要發生在手掌、腳底、手足指甲床等區域,常發生於亞洲人、拉丁美洲人、非洲人等非白人族裔中。陽光中的紫外線造成基因突變是黑色素皮膚癌的成因之一,已知約有將近50%的黑色素皮膚癌帶有BRAF基因突變,可使用BRAF抑制劑進行標靶治療。然而在肢端黑色素癌發現的BRAF基因突變率極低,表示肢端黑色素癌的成因與黑色素皮膚癌不同,但也意味著肢端黑色素癌目前仍缺少有效的治療標靶。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沈哲宏助研究員領導團隊與高雄醫學大學及日本九州大學合作,進行跨國肢端黑色素癌研究,以組織免疫染色結合臨床特徵分析87名受試者的癌組織檢體,在惡化程度較高及存活時間較短的受試者檢體發現顯著高量的瞬時受體電位褪黑素蛋白TRPM1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melastatin 1)表達。研究團隊更進一步解開TRPM1調控癌細胞惡性化的關鍵分子機制,並提出可能的治療策略。本研究已於今(112)年1月發表於知名國際期刊《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TRPM1是細胞膜上可控制鈣離子通透細胞的蛋白,正常存在皮膚和眼睛的色素細胞,目前對TRPM1參與調控黑色素皮膚癌的侵襲及轉移能力的分子機轉研究尚不清楚。研究團隊藉由透過監測胞內鈣離子濃度和鈣離子訊號傳遞激酶CaMKII (Ca2+/calmodulin-dependent kinase II)的活性,發現TRPM1的大量表現會增加細胞內鈣離子濃度,提升CaMKII的活性,進而活化下游蛋白激酶B(AKT)的訊息傳導路徑,促進細胞生長、移行、侵犯及肢端黑色素癌惡性化。研究團隊從受試者提供之檢體成功分離並培養了台灣本土TRPM1高表達肢端黑色素癌細胞株CA11,在細胞實驗中證實CaMKII抑制劑KN93能壓制CA11細胞生長、移行和侵犯能力,在動物模型實驗中也觀察到KN93能夠顯著抑制CA11腫瘤生長,顯示抑制CaMKII活化可作為壓制TRPM1促癌能力的潛力治療方向。過去已知黑色素癌常見的基因突變極少發生在肢端黑色素癌,因此肢端黑色素癌缺少有效標靶藥物。此研究找到新穎TRPM1參與肢端黑色素癌惡性化途徑,除了揭示TRPM1可作為肢端黑色素癌惡化的新分子標誌外,也評估抑制其下游CaMKII活性作為肢端黑色素癌的治療策略的潛力。期待研究結果可作為未來肢端黑色素癌治療上的參考,對相關藥物與療法的研發有所助益。
皮疹會蠕動、腸胃塞55個電池! 10離奇病例令醫生震驚
皮疹蠕動、膀胱爆裂、腸道塞了超過55個電池,令人聽了就害怕!根據外媒《現場科學》(livescience)報導,2022年發布的這10份就醫報告記錄了各種詭異的醫療案例,連醫生也難以置信。1. 「會蠕動的皮疹」竟肇因於蛔蟲西班牙一名64歲的男子身上長出了紅色的波浪紋,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紋路似乎會在皮膚上移動。該男子就醫檢查才發現這些會蠕動的線條,竟然是蛔蟲在他的皮膚下蠕動。幸好,該男子及時接受了抗寄生蟲藥伊維菌素的治療,皮疹終於消失了。2. 帶狀皰疹導致膀胱爆裂一名患有帶狀皰疹的77歲男子,因不尋常感染併發症需要動手術:他的膀胱爆裂。在極少數案例中,帶狀皰疹會導致「尿瀦留」,當膀胱不能正常排空,就會導致尿液淤積,進一步導致感染或膀胱結石。根據病例報告,這是第一份因帶狀皰疹相關尿瀦留導致膀胱破裂的報告。3. 泡水就產生奇怪的皺紋有位年輕人的手一浸到水就會異常產生皺紋,這種奇怪的症狀原來是由一種罕見病引起的。這種稱為「水源性注射器性肢端角化病」的疾病的病因尚不清楚,但外界認為它可能部分源於基因突變,並與汗腺異常有關。4. 耳內膜「自發撕裂」一名婦女突然無緣無故感到極度頭暈,趕緊求助於醫師,診斷後發現她耳朵裡有氣泡。醫師認為,如果病人碰到頭部外傷、耳朵手術或顳骨骨折,是有可能導致耳內產生氣泡。然而,該名婦女並沒有上述狀況,因此醫生猜測她的異常情況是由「耳內膜自發撕裂」所引起的。5. 真菌導致聲音變嘶啞一位男性患者的聲音在幾個月內變得沙啞,或是尖銳刺耳。男子就醫檢查後,被診斷出聲音嘶啞竟然肇因於真菌「皮炎芽生菌」長在他的喉頭與聲帶。6. 喝苦味飲料竟然中毒休克一位女子喝下葫蘆製成的飲料後,竟然出現休克。休克的症狀為體內血流驟降,且器官可能因缺氧而受傷,恐危及生命。葫蘆是一種淺綠色、性質溫和的植物。然而,這種植物會產生一種叫做「葫蘆素」的化學物質,帶有苦味,若大量食用這種物質就會食物中毒。7. 一天乾嘔30多次一名婦女會經歷劇烈的嘔吐,有時一天會乾嘔 30 多次。根據她的症狀,醫生診斷該女子罹患「週期性嘔吐綜合症」,疾病特徵是會突然嘔吐,另長時間卻又無症狀。醫療團隊研究具體病因,推測女子嘔吐的原因可能為自身免疫性疾病。8. 男子胸部種塊「極度增大」一位22歲男子原本身體很健康,因咳個不停而去看醫生。經掃描診斷顯示,該男子右半邊胸部潛伏著一個長約17.2公厘的巨大腫塊。幸好進一步檢查發現該腫瘤並不是惡性腫瘤,沒有癌症危險,該男子最後進行手術成功切除腫瘤。9. 腸胃竟塞55個電池一位女子因為有「吞電池」的自殘行為就醫,手術前已先排出5節 AA 電池,加上醫生動手術取出了50顆電池,總計為55顆!女子術後照X光,腸胃道終於顯示清空無電池,目前平安恢復中。10. 200杯的過量咖啡因致死一名男子在意外食用幾克「強效咖啡因粉」後,死於咖啡因過量。該粉含有相當於約 200杯咖啡的咖啡因含量。致命劑量使該男子心臟驟停,送往醫院後不幸喪命。 原文出處:https://www.livescience.com/health
大媽吃麵被陌生男狂盯 提醒「腦內長腫瘤」檢查結果傻了…醫揭3病徵
身體有異樣,可能顯現在外表。中國浙江有一名大媽,日前帶著外孫去麵店用餐,被一名陌生男子狂盯著看,隨後對方告知「妳腦子裡可能長了腫瘤」,沒想到幾天後到醫院檢查,證實有顱內生長激素瘤。根據《澎湃新聞》報導,該名陌生男子是諸暨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趙明,當天在麵店吃麵時,發現大媽的面部有腦下垂體瘤患者的特徵,包括嘴唇肥厚、眉弓和顴骨突起、鼻子寬,雖然很冒昧,但出於職業習慣,她還是決定好心提醒,以免耽誤治療。趙明先禮貌性幾句加常,接著詢問大媽是不是有糖尿病、近幾年容貌是否有變化,並觀察了她的手指,發現異常粗大,得到肯定回答後,他呼籲對方去醫院檢查:「妳腦子裡可能有腫瘤」,並表明自己是醫生,隨後留下聯絡電話。大媽在吃麵時,被陌生男子盯著看。(示意圖/翻攝自photoAC)大媽覺得很突然,但仔細想想,自己的相貌這幾年的確有明顯變化,以致於她有好幾年不願意拍照,半信半疑下到醫院諮詢,醫生也判斷有腦垂體腫瘤的可能,建議做進一步檢查。於是,她聯繫了趙明,經過核磁共振檢查,確診生長激素瘤,並進行切除手術,完整將顱內垂體瘤給切除。趙明解釋,生長激素瘤是較常見的垂體瘤,雖然是良性的,但分泌過多的生長季會,會導致軟組織、骨和軟骨、內臟器官過度增長,主要表現為肢端肥大、皮膚粗厚、容貌改變等;腫瘤若壓迫周圍神經組織,可能出現視力下降、尿量增加等。大媽後來順利康復出院,內分泌紊亂、手指肥大、鼻唇肥厚有所改善,但臉部骨隔變化已經無法改變,但是該慶幸腫瘤已經切除了。
亞洲人黑色素癌好發四肢肢端 醫示警「這5種痣」致死率超高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表示,亞洲人「惡性黑色素瘤」71%好發於四肢肢端,但民眾多數只關注臉部黑痣,很容易錯過早期黃金治療期,台大醫院皮膚科主任蔡呈芳就表示,惡性黑色素瘤致死率極高、也容易轉移,臨床上可透過所謂的「ABCDE」5種痣相進行檢測。惡性黑色素瘤致死率高、容易轉移。(圖/翻攝自健康2.0YouTube)台大醫院皮膚科主任蔡呈芳曾在《健康2.0》頻道中衛教「這5種痣最危險,快學自檢防癌變」,他提到,民眾認為,只要臉上、身上存在黑色凸起都稱為「痣」,不過在醫學上有些僅為單純性老化皮膚增生的脂漏性角化症,雖然99%以上的痣皆為良性,不過若冒出「最惡性的黑色素瘤」,務必盡速治療。蔡呈芳也教大眾從「5大痣相」來自我檢測:A(Asymmetry 對稱性):把痣「劃十次」切成上下左右四塊,若上下或左右邊不對稱就要小心。B(Border邊緣):痣的邊緣、界線不平整不清晰,若一邊糊掉或是「長出手或腳」就必須留意。C(Color 顏色):痣黑得發亮或淺灰色都好,顏色越不均勻或顏色越多就要提高警覺。D(Diameter 直徑):直徑大於等於0.6公分,就得高度懷疑可能是惡性黑色素瘤。E(Evolving 改變):當痣異常凸起,特別是表面產生變化,像是原本長毛的痣掉了,或是皮膚潰爛無法癒合就是有問題。蔡呈芳也指出,若痣長在四肢末端,特別是指甲上時,要留意的「痣相」則不太相同,若是年紀超過40歲以上產生黑色素痣,特別是在大拇指、大腳趾或食指,單一指甲上的痣超過0.3公分,就有可能是惡性黑色素瘤。蔡呈芳也強調,惡性黑色素瘤若未在第一時間發現、治療,一旦跑到淋巴結或有系統性轉移,死亡率會很高。
台灣傳首例MIS-C…10歲童高燒休克 症狀、診斷要件一次看
台大醫院小兒心臟科主治醫師林銘泰近日發文表示,有名10歲男童在4月底確診痊癒,在端午連假前出現「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送加護病房緊急救治才撿回一命。「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MIS-C)之致病機轉至今不明,主要症狀包括出疹、低血壓、心肌功能受損等。自2020年4月開始,世界各國專家發現,有一些兒童在感染新冠病毒後,發生侵犯身體多系統的發炎性疾病,之後並將此病通稱為「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其致病機轉至今仍然不明。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統計,截至2021年7月底,累積有4,404位個案,其中有37位死亡(死亡率0.8%)。據了解,這群兒科病人的表現是發燒合併有多系統的炎性症狀,症狀發生的時間點為感染新冠後的2.6週,症狀包含腸胃道症狀(嘔吐、腹痛、腹瀉等)、皮膚粘膜症狀(皮疹、非化膿性結膜炎、肢端腫脹)、心血管系統(心肌功能異常、冠狀動脈瘤),另外也可能出現神經學症狀、凝血功能異常、呼吸症狀等,甚至有超過1/3的病童會併發休克。(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MIS-C的診斷要件如下:1.0~19歲的兒童及青少年且發燒超過3天2.以下5項情形符合2項(含)以上:皮疹、雙側非化膿性結膜炎或皮膚粘膜發炎表現(口腔、手、足)低血壓或休克心肌功能異常的表徵、心包膜炎、心瓣膜炎、冠狀動脈異常(包含超音波異常發現或troponin I/NT-proBNP上升)凝血功能異常(PT/APTT 異常、D-dimer上升)急性腸胃道症狀(腹瀉、嘔吐、腹痛)炎性指標上升(ESR、CRP、procalcitonin)沒有其他導致此炎性症狀的微生物因素,包含細菌性敗血症、金黃色葡萄球菌或鏈球菌的毒性休克症候群有COVID-19感染的證據(核酸檢測、抗原檢測或血清學陽性)或有陽性個案接觸史針對MIS-C的治療,目前主要以「免疫球蛋白」注射為主,是否併用類固醇治療目前仍然沒有定論,因此目前各國的治療指引,都沒有將免疫球蛋白注射併用類固醇治療列入第一線,但建議可於免疫球蛋白治療後未改善、疾病嚴重度較高等情況下併用類固醇治療。
黑痣竟藏致命危機 醫:長在這些部位要當心!
30多歲妙齡女小涵,因為愛美想除掉痣前往皮膚科診所諮詢,卻意外揪出手指上一顆不規則的黑痣恐有病變疑慮。經轉診大醫院進行皮膚切片後,證實為惡性黑色素瘤,因此,小涵在醫師建議下除了進行手術切除患部,也進行前哨淋巴結切片,發現該痣的深度雖然不深,但已有擴散跡象,屬第三期惡性黑色素瘤。此外,因BRAF基因檢測呈現陽性反應,小涵也在醫師的建議下開始進行標靶藥物進行治療。收治此病例的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吳教恩表示,過去常見民眾因身體長了痣擔心影響外觀或運勢考慮除痣,但其實痣有無健康疑慮,才是最該重視的關鍵。尤其惡性黑色素瘤更是所有皮膚癌中致死率最高的一種,民眾不可輕忽身上的潛在「痣」命危機。根據臺灣皮膚科醫學會最新問卷調查顯示,仍有近半數民眾平常不會留意身上的痣。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朱家瑜提醒,平時應多留意痣的變化,才能即早發現身上的痣是否為惡性黑色素瘤,掌握黃金關鍵期。為呼籲民眾正視「痣」命危機,朱家瑜醫師也整理民眾對於痣的三大NG迷思,包含長痣不自知、只重視命相與外觀、不痛就失去警戒心。朱家瑜醫師說,腳底平常受力點,是惡性黑色素瘤好發部位,建議民眾多觀察是否有痣。(圖/朱家瑜醫師提供) 調查顯示,除了有半數民眾平常不會主動觀察身上的痣外,亦有高達6成民眾無法分辨身上的痣是否是近一年新增或幾乎無特別留意過痣何時出現。朱家瑜理事長提醒,民眾應隨時提高警覺觀察與留意身上的痣,一旦是一年內出現,且形狀大小規則不一,就得多留意。另外,調查也指出,有超過9成的民眾最在意臉部的痣。此外,曾有4成5民眾考慮除痣,且4成5民眾中,有高達6成曾因外觀考慮除痣;因命理因素想除痣的民眾也有超過1/3。朱家瑜理事長補充,亞洲人惡性黑色素瘤的好發部位為四肢肢端,如手指腳趾、手掌腳掌、趾甲等較難察覺處。但根據調查,民眾對指甲、腳底等肢端痣的重視程度相當低,僅不到1成民眾會特別留意指甲、腳底等部位,恐錯失惡性黑色素瘤早期的黃金治療期。此外,民眾認為痣有健康疑慮的前三名分別為會痛、潰瘍有傷口與會流血,皆有高達7成的認知度。但對於痣的大小、顏色、形狀等產生變化時,有可能是惡性黑色素瘤徵兆症的認知則敬陪末座。朱家瑜醫師提醒,雖惡性黑色素瘤為台灣少見的癌症,但惡化速度極快且癌細胞容易轉移,治療相當困難。提醒民眾除了多加留意,若一旦發現痣的外觀出現變化,如擴大、不規則、顏色不均等,就須提高警覺,並非會痛、會流血才是有問題的痣。吳教恩醫師表示,惡性黑色素瘤若能早期發現且進行手術切除,第一期患者5年存活率達80%以上,但到第四期時,生存率將下降到10%3。因此,惡性黑色素瘤的檢測與早期治療相當重要。此外,因癌細胞會沿著淋巴管轉移到其他部位,因此醫師會建議患者再進行「前哨淋巴結」的檢查,若有轉移,即進入病程的第三期。吳醫師提醒,第三期以後的癌細胞擴散全身及局部復發的機率相當高,因此針對第三期(局部淋巴結)與第四期(遠端轉移)的病患,目前除了手術切除,還會搭配標靶藥物、免疫治療等輔助療法,降低復發機率。醫師也提醒患者,現今的惡性黑色素瘤治療已有多元的方式,為患者帶來新的治療福音。然每個人適合療法不盡相同,建議患者可針對自身的狀況與主治醫師討論適合的治療方式。
男子腦瘤讓他無法開「機」 新治療免動大頭救「小頭」
65歲陳姓男性病患劇烈頭痛、左眼皮下垂、左眼視力模糊、走路不穩,甚至影響到性生活,就醫經電腦斷層檢查後,發現腦下垂體腫瘤大約2.3公分,腫瘤內部出血壓迫腦神經和視神經。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神經外科巫智穎醫師進一步檢測,發現陳男性腦下垂體的泌乳激素高達21.38 ng/mL,正常為2.64-13.13 ng/mL,腦下垂體泌乳激素瘤合併腦下垂體腫瘤出血,必須緊急開刀,以「3D立體定位導航內視鏡腦下垂體腫瘤切除術」,當天開完就拔管,意識清楚,在加護病房觀察一天就轉到普通病房,術後第四天就出院,目前恢復狀況良好,3個月術後追蹤,經核磁共振追蹤,腫瘤清除,視神經也沒有壓迫,泌乳激素恢復正常7.87ng/mL,也重振雄風,恢復良好無後遺症。巫智穎表示,傳統腦瘤開刀必須開顱,醫師一邊比對病患的影像,一邊進行手術,手術的切口比較大,醫師能只能看到暴露在外的器官表面,究竟切多大切多深,必須依賴醫師的個人經驗。「3D立體定位導航內視鏡腦下垂體腫瘤切除術」,顯微器械及內視鏡鏡頭經由鼻孔到腦下垂體,透過3D立體定位導航內視鏡,立體呈現 ,醫師清楚看到血管神經和器官,手術微創精準又安全。3D立體內視鏡可以延伸使用至脊椎內視鏡手術,同樣安全有效。巫智穎指出,腦下垂體在腦的最中央,不到一公分,掌管人體內分泌系統,前葉可分泌生長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甲狀腺刺激素、催乳素、濾泡刺激素和黃體生成激素。腦下垂體腫瘤分為功能性跟非功能性腫瘤。其中功能性腫瘤若導致泌乳激素升高會造成女性發生月經週期不正常,異常乳汁分泌,不孕等,男性發生性慾降低,性功能障礙,不孕等症狀。若是成長激素異常升高,則會造成肢端肥大或巨人症。非功能性腫瘤以壓迫腦部及顱神經為主,造成視力模糊,頭痛,腦積水等症狀。由於症狀眾多,宜於門診諮詢檢查為主。
氣溫驟降8人送醫 老翁心肌梗塞不幸猝死
近日氣溫直線下滑,花蓮縣發生8起病患因心血管疾病而送醫事件,其中1名老翁不幸猝死。專科醫師指出,溫度低易造成血管收縮,提醒年長民眾要避免早起出門運動,且要注意肢體末梢的保暖。據《自由時報》報導,近日氣溫驟降,花蓮縣已有8名被送醫的患者,都是因天冷而發生心、腦血管疾病,其中1名80歲老翁也因而心肌梗塞猝死。花蓮門諾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陳翰興表示,入冬之後的早晚溫差較大,容易增加急性腦血管中風、心肌梗塞的風險;若是三高(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患者,或患有心血管疾病,除了監測血壓、控制飲食,也應在保暖上多下工夫。陳翰興表示,有些長者有晨起運動的習慣,建議在冷氣團發威時應該調整出門的時間,避免一大早外出運動。至於中、壯年及沒有慢性病史的民眾,如果日夜溫差過大,導致身體的自我防衛機制較差,也可能會發生心肌梗塞。陳翰興提醒,若出現胸悶、呼吸困難、噁心、頭暈等症狀,很有可能是急性心臟病;若臉部表情左右不對稱、講話時口齒不清、雙手無法順利平舉,則可能是中風。陳翰興建議民眾冬天外出時,應在脖子、雙手、腳底等末稍肢端做好保暖措施,可利用圍巾、帽子、口罩、手套和襪子,並以洋蔥式穿衣法,以避免天冷引發心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