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功能檢查
」 肺纖維化 菜瓜布肺 戒菸 咳嗽 長新冠數十年菸齡翁戒菸多年仍患COPD! 醫曝3方式有效改善喘鳴症狀
有數十年菸齡的許先生,年74歲,已退休,因呼吸喘合併有喘鳴聲,十年前就被外院胸腔科醫師診斷為慢性阻塞性肺病。近來逐年呼吸困難,幾年前聽從醫生建議已戒菸,雖有吸入性支氣管擴張劑及其他症狀藥物規律控制,但還是常發生咳、喘和有痰的情況,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品質。經親友介紹到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胸腔內科門診,透過教導許先生從自主運動與呼吸訓練、飲食著手改善,約半年後已讓許先生行動比較不喘,精神狀態良好,明顯提升日常生活品質。慢性阻塞性肺病常見3症狀 嚴重會胸悶、呼吸困難洪崇文醫師表示,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是一種呼吸道的疾病,常見三大症狀:(1)慢性咳嗽——早期最容易出現的症狀,患者常誤以為是一般感冒或吸菸煙霧刺激所致,不以為意(2)咳痰——伴隨咳嗽後出現黏痰、白痰或黃痰,常與呼吸道感染或氣喘病混淆(3)呼吸困難(喘)——患者可能會感到胸悶,日常活動能力漸漸下降,如爬樓梯或搬重物會感到喘息甚至喘不過氣,連散步行走都會感到喘鳴不適,當合併其他肺部感染症時,情況會更嚴重。吸菸是慢性阻塞性肺病主因 肺功能檢查為必要篩檢工作洪崇文醫師說,據研究顯示,慢性阻塞性肺病患有很高的比例是跟「吸菸」有關。常見原因還包括二手菸、有害微粒子進入肺部造成慢性發炎及慢性咳嗽、肺部功能老化、遺傳、以及其他原因(如肺發育不全、患有氣喘、支氣管過敏病史或肺部反覆感染者)。肺功能檢查則是診斷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必要工具。戒菸是最經濟有效的預防 如有不適,仍應儘早就醫洪崇文醫師建議民眾應該戒菸與遠離汙染環境,若有出現慢性咳嗽、咳痰、胸悶或呼吸困難現象要盡快就醫。「戒菸及遠離菸害」是預防及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最經濟有效的方法,呼籲民眾做好防治,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才能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病對健康的危害。
眼乾口乾爆瘦12公斤!就醫檢查竟肺纖維化 醫籲定期檢查把握治療時機
一名58歲的男子在今年6月中旬出現發燒症狀,隨即前往醫院就診,醫師發現他的肺部積水情況嚴重,且已有超過三成的肺纖維化現象。經住院檢查後,男子確診罹患自體免疫疾病「乾燥症」,且已併發肺纖維化。男子才回想起自己過去時常有眼乾、口乾的情況,這才驚覺原來早已患上乾燥症。確診至今已超過兩個月,男子體重驟降了12公斤,肺纖維化的範圍更快速擴展至五成,住院期間還經常因劇烈咳嗽與呼吸困難而感到體力不支,體能狀況迅速惡化到如同85歲的老年人。幸運的是,經由跨專科醫療團隊的討論後,確認他的病情符合乾燥症併發肺纖維化及漸進性肺纖維化的臨床定義,並申請抗纖維化藥物治療,期望藥物能有效控制病情並延緩肺部惡化的速度。漸進性肺纖維化對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的影響非常大,包括呼吸困難、急性惡化以及肺功能下降,不僅影響生活品質,甚至可能威脅生命。因此,過敏風濕免疫科與胸腔內科醫師提醒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即便沒有明顯的喘息、咳嗽或疲倦症狀,也應該與醫師討論安排肺功能檢查,以掌握自己的肺部健康狀況,及早發現問題。自體免疫疾病併發肺纖維化 死亡率恐比癌症還高!自體免疫疾病不僅會對病友的免疫系統產生影響,還可能引發多種併發症,其中肺部纖維化是一種常見且嚴重的共病,由於症狀不具特異性,病友日常容易輕忽,也是自體免疫族群死亡主因之一。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鄭添財理事長指出,根據統計資料顯示,每10位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中,就有1位會併發肺纖維化,而這類纖維化會造成不可逆的肺部損傷,最終導致呼吸衰竭,死亡風險甚至比許多癌症還要高。收治上述案例的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盧俊吉秘書長表示肺纖維化是乾燥症中最常見也最嚴重的併發症,加上病友最初並不知道自己罹患乾燥症,導致確診時已相當嚴重,一旦併發肺纖維化,除了肺功能可能受損,也會提高併發感染或呼吸衰竭的風險,甚至可能在短短一至兩個月內急性惡化,這也突顯了輕忽肺纖維化的嚴重後果。同時強調,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應該建立定期肺功能檢查的習慣,以便及早發現異常,就能透過高解析度的電腦斷層掃描(HRCT)來進行進一步的評估與診斷,進而介入治療。抗肺纖維化藥物助延緩肺功能惡化 病友卻因缺少肺功能檢測記錄恐錯失治療黃金期抗纖維化藥物已被證實可有效延緩57%的肺功能受損速度,並大幅降低74%急性惡化及死亡的風險。然而,許多患者由於缺乏肺功能檢測紀錄,在需要申請藥物時可能無法及時獲得治療。盧俊吉秘書長呼籲,肺功能檢測紀錄對申請藥物治療相當重要,患者應及早與醫師安排檢查,以備日後的治療需求。最新調查:高達六成病友尚未有肺功能檢測記錄 逾七成仰賴醫師安排為深入了解自體免疫疾病族群對於肺功能健康的認知程度,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與病友協會聯合發起的「肺功能檢測行為」最新調查顯示,有高達六成的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從未進行過肺功能檢查,即便有檢查紀錄的患者,也有超過五成超過一年未檢查,進一步觀察病友接受肺功能檢測原因發現,有超過七成病友仰賴過敏風濕免疫科與胸腔內科醫師安排。可見許多患者對於肺部健康的警覺性不足。盧俊吉秘書長強調,患者常將咳嗽等初期症狀誤以為是一般呼吸系統疾病,因此錯失了早期診斷和治療的機會。只有透過定期檢測,才能及早發現問題,並採取對應的治療方案,阻止肺部功能的進一步惡化。隨著9月國際肺纖維化月的到來,鄭添財理事長呼籲,所有高風險族群都應該密切關注自己的肺部健康,若出現呼吸急促、咳嗽或極度疲倦的症狀,應立即與醫師討論並安排影像檢查,以便及早發現並治療肺纖維化,減少病情惡化的風險。
嚴重咳嗽、伴隨呼吸困難,以為新冠後遺症 一查竟是「氣喘急性發作」
從事科技業的李小姐從小有氣喘病史,新冠確診後又出現嚴重咳嗽的情形,還伴有呼吸困難、喘鳴和胸悶的症狀,於是到醫院門診看診。藉由胸部X光、抽血和肺功能檢查,診斷為氣喘急性發作。經由一段時間的支氣管擴張劑治療,呼吸道的症狀漸趨穩定。出現呼吸系統疾病 應盡快就醫診治新竹臺大分院生醫醫院竹北院區胸腔內科胡耕寧醫師表示,胸腔內科是一個專注於呼吸系統相關疾病的醫學領域,這些疾病包括慢性咳嗽、支氣管擴張症、肺炎、肺結核、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及間質性肺病等。許多人可能會在生活中遇到呼吸系統相關的健康問題,例如經常感到呼吸急促、胸部疼痛、咳嗽、喉嚨痛等症狀,建議民眾不要焦慮,可至胸腔內科門診進行評估,並接受最妥適的治療。另外,預防勝於治療,若有家族病史、長期吸菸習慣或長久暴露在污染、有毒物質的環境中,也建議可至胸腔內科進行檢查,掌握己身的健康狀況。身體理學檢查加上必要測試 釐清正確病灶胡耕寧醫師說明,針對呼吸系統相關疾病的評估,通常醫師會詢問病人的病史和症狀,並進行身體理學檢查及肺功能測試、X光檢查、電腦斷層掃描、胸部超音波、支氣管鏡等必要的檢查。評估後會根據病情和症狀,決定最適合的治療方向,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呼吸復健運動、正壓呼吸器等。胡耕寧醫師提醒,如果出現呼吸系統相關的症狀要及時就醫,接受專業的診斷和治療,確保及早發現疾病,以免錯過治療的最佳時機。
71歲康祺肺疾猝逝!專家列最常見「5病」 全球每10秒死於「它」症狀像感冒
本土劇男星康祺於27日驚傳因肺疾辭世,享壽71歲,震驚演藝圈,據友人透露,康祺只要天氣一冷就氣喘,晚年受肺疾所苦常常跑醫院,他在去年4月慶生時,也曾透露當時身體不適,並許下心願「希望往後能健康如意。」如今卻傳出驟逝消息。董氏基金會列出「5種常見肺病」,其中全球每10秒鐘就有1人死於「慢性阻塞性肺病」,該病每年奪走約300萬人性命,台灣每年有超過5千人因其死亡,但因和一般感冒症狀相似,因此時常會被輕忽。董氏基金會曾聯合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衛教「5種常見肺部疾病」:●肺炎:肺炎是一種影響肺部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可由病毒、細菌或真菌引起。肺炎一般是透過與感染者直接接觸傳播。肺炎是兒童死亡的首要原因,透過免疫、充分的營養以及環境清理等,可預防肺炎。●氣喘:氣喘是一種慢性病,在發作期間,支氣管管道內壁膨脹,導致氣道狹窄,減少了肺部通氣量。所以呼吸困難和喘息反復發作為其特徵,而嚴重程度和發作頻率因人而異。罹患氣喘的風險因素包括吸入誘發氣喘的物質,例如過敏原、二手菸和化學刺激物。雖然氣喘不可治癒,但適當醫治可控制疾病,進而提高生活品質。●肺結核:肺結核俗稱「肺癆」,是由結核桿菌所引起的疾病,在臺灣一年四季都有病例,男性發生率比女性高,老年人發生率比年輕人高。結核病的主要傳染途徑是飛沫與空氣傳染。結核病是個可治癒的疾病,同時在多種有效的抗結核藥物治療之下,按規服藥2週內即可大大的降低其傳染力,持續按規服藥至少6個月以上即可完全治癒,因此,如有疑似結核病症狀(如:咳嗽超過兩週),應儘速就醫。●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種呼吸道長期發炎導致無法恢復之呼吸道阻塞,使得氣體無法通暢地進出呼吸道的疾病,其中包括了有「慢性支氣管炎」與「肺氣腫」兩種類型。「吸菸」及「二手菸」就是造成COPD的主因之一。COPD無法完全根治,但治療可以減緩症狀及惡化速度。●肺癌:肺癌就是指長在氣管、支氣管與肺臟的惡性腫瘤。已是國人十大癌症死亡率的第一名,可說是威脅國人生命的頭號殺手。肺癌雖具有高死亡率以及發生率逐年增加等特性,但由於吸菸是引起肺癌的主要原因之一,要預防肺癌,戒菸是第一步。由於肺癌早期往往沒有症狀,所以高危險群之長期吸菸者,應定期接受胸部X光等檢查,以期早期發現,及早治療。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每年奪走約300萬人性命,台灣每年則有超過5千人因其死亡,全球每10秒鐘就有一個人死於COPD。由於肺部氣體交換功能不良,該病患者往往出現「咳、痰、悶、喘」的症狀,因和一般感冒症狀相似,因此時常會被輕忽。根據研究顯示,約9成COPD患者都是因「吸菸」引起。對此,亞東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鄭世隆提醒民眾,若自覺有「咳、痰、喘」的症狀且久久不癒或是具有吸菸史、長期處於二手菸環境等危險因子的民眾,可善用肺阻塞自我評估問卷初步評估自身狀況,並儘早安排肺功能檢查。
咳不停以為感冒!他染「這肺病」不到1年病逝 胸腔醫:「5類人」要小心
俗稱「菜瓜布肺」的肺纖維化若未即時就醫治療,5年存活時間竟比許多癌症還低!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也示警,肺纖維化的初期咳嗽症狀,很容易被當成小感冒而延誤就醫,因此呼籲民眾若有出現「咳、喘、累」3大症狀,且狀況持續8週以上,就應儘快到胸腔內科檢查。據《NOW健康》的報導,肺纖維化的發展過程會由肺底往肺尖方向移動、周邊往中心方向蔓延,「就像溫水煮青蛙一般」。王鶴健也分享親身案例指出,有名病患是企業高階主管,平時有咳、喘症狀,自認身體硬朗還能負荷,便不以為意。再加上當時沒有「聽診後背下肺葉」的完整檢查觀念,直到有次健檢才發現CA19-9指數偏高,誤以為是惡性腫瘤,轉診至胸腔內科才發現確診「特發性肺纖維化」,很快病情急速惡化,不到1年就病逝。王鶴健強調,「特發性肺纖維化」是不可逆的!病友容易因外部因素刺激導致肺功能急速下降,嚴重者走幾步路就覺得氣喘吁吁,甚至感到呼吸困難,由於疾病進展因人而異且變化多端,若未及早發現並適當治療,5年存活時間比許多癌症還低。王鶴健進一步解釋,目前「特發性肺纖維化」的成因尚不清楚,但50歲以上男性、有吸菸史、肺纖維化家族病史、長期胃食道逆流或是曾暴露於高粉塵環境工作者,都是高危險族群。尤其當肺部開始有纖維化的跡象,醫師在聽診後背下肺葉時,就會聽到有如魔鬼氈撕開的聲音。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鄭添財也強調,自體免疫疾病病友也是肺纖維化的高風險族群。自體免疫疾病病友因免疫系統錯亂,導致疾病敵我不分地攻擊器官,一旦侵犯到肺部就可能發生肺纖維化,若未及時治療將進展為「漸進性肺纖維化」。提醒病友對於呼吸道症狀或身體異狀千萬不可掉以輕心。鄭添財也強調,病友也要配合醫囑,若有症狀都要即時向醫師反應,切勿自我診斷,錯失黃金治療時機。對此專家也提供「護肺3招」,包括民眾若有「咳、喘、累」3大症狀務必提高警覺;高危險族群也應落實「聽診後背下肺葉」的完整檢查;自體免疫患者更是每3至6個月就要定期安排肺功能檢查。此外,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也易遭大眾忽略,建議民眾若出現「濕咳、多痰、易喘」症狀且持續達3週以上,就請儘快就醫求診。
菜瓜布肺比癌症致命? 確診急性惡化一年內身亡
你常忽略咳嗽、喘不過氣等肺部症狀嗎?近年國人對於「肺纖維化」這個名詞已不陌生,但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與其他呼吸道疾病混淆,甚至誤當成小感冒而不以為意,導致延誤治療。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今年首度攜手社團法人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於919台灣肺纖維化日前夕9/17(日)在大安森林公園舉辦「肺常有意思 健走嘉年華」活動。呼籲國人應建立正確肺部健康觀念,留意「咳、喘、累」三大症狀外,也應定期檢測肺功能。比許多癌症更致命 醫授護肺三招俗稱「菜瓜布肺」的肺纖維化,成因非常多元,較為大眾所熟知的有發病原因不明的「特發性肺纖維化」。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醫師表示:「特發性肺纖維化不可逆,病友容易因外部因素刺激導致肺功能急速下降,嚴重者走幾步路就覺得氣喘吁吁,甚至感到呼吸困難,由於疾病進展因人而異且變化多端,若未及早發現並適當治療,五年存活時間比許多癌症還低。」社團法人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鄭添財醫師強調,自體免疫疾病病友也是肺纖維化的高風險族群,提醒病友對於呼吸道症狀或身體異狀千萬不可掉以輕心。為提高大眾對於肺部健康的警覺,健走日當天活動現場醫師更傳授護肺三招,教大家為自己的肺部健康把關!第一招:出現「咳喘累」可能是肺正發出求救訊號肺纖維化常見症狀為「咳、喘、累」,臨床觀察到,民眾往往都要咳到無法入睡,或是打擾到別人時才願意就醫諮詢,一旦確診為肺纖維化,此時肺功能早已嚴重下降,不僅要透過補充氧氣來維持日常活動外,嚴重者還需住院插管治療;此外,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也是大家容易忽略的嚴重呼吸道疾病,民眾如出現「濕咳、多痰、易喘」症狀且持續達三周以上,也請儘快到胸腔內科尋求專業診療。▲「肺常有意思 健走嘉年華」齊走畫面第二招:高危險群應落實「聽診後背下肺葉」的完整檢查肺纖維化的發展過程是由肺底往肺尖方向移動、周邊往中心方向蔓延,「就像溫水煮青蛙一般!」王鶴健醫師分享曾收治一名企業高階主管,平時就有咳、喘症狀,自認身體還很硬朗仍能負荷這些小問題就不以為意,也沒有「聽診後背下肺葉」的完整檢查觀念,在一次健康檢查時發現CA19-9指數偏高,誤以為是惡性腫瘤,轉診至胸腔內科才發現肺部已嚴重纖維化,並確診特發性肺纖維化,很快地病情發生急性惡化,不到一年即病逝。目前特發性肺纖維化的成因尚不清楚,但50歲以上男性、有吸菸史、肺纖維化家族病史、長期胃食道逆流或是曾暴露於高粉塵環境工作者,都是罹患特發性肺纖維化的高危險族群。王鶴健醫師指出,當肺部開始有纖維化的跡象,醫師在聽診後背下肺葉時,就可聽到有如魔鬼氈撕開的聲音,若有出現「咳、喘、累」三大症狀且已經持續八週以上,儘快到胸腔內科檢查,當醫師懷疑是特發性肺纖維化者,則會進一步安排高解析度電腦斷層掃描以判斷是否確診與疾病侵犯的範圍。第三招:自體免疫疾病者 應定期肺功能檢查自體免疫疾病病友因免疫系統錯亂而導致敵我不分地攻擊全身器官,侵犯到肺部就可能發生肺纖維化。鄭添財醫師呼籲類風濕性關節炎、硬皮症、乾燥症、皮肌炎、多發性肌炎、紅斑性狼瘡等自體免疫疾病病友,無論是否出現「咳、喘、累」症狀,都建議在醫師的專業評估下,每3-6個月定期安排肺功能檢查,追蹤觀察是否有肺纖維化的狀況。鄭添財醫師也感嘆地提起過去曾有一名硬皮症病友,在類固醇等傳統藥物治療下,硬皮症狀得到控制,但肺部纖維化卻持續進展,肺功能如自由落體般的快速下降,隨著身體衰退、病情惡化,還來不及得到有效治療即抱憾離世。雖然肺纖維化無法根治,對肺功能的傷害亦不可逆,所幸近年已有抗肺纖維化藥物可協助病友改善症狀,恢復生活品質外,更能延緩肺功能下降程度,避免疾病持續惡化,鄭添財醫師強調,病友也要配合醫囑,若有症狀都要即時向醫師反應,切勿自我診斷,錯失黃金治療時機。
別再錯怪長新冠 中年男喘吁吁就醫發現是「菜瓜布肺」
為強化50歲以上男性、吸菸、有肺纖維化家族病史、高危職業人員、自體免疫疾病等高風險族群肺部健康的認知,今年9月17日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與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攜手於大安森林公園舉辦「2023 肺常有意思 健走嘉年華」,活動資訊請參考https://bao-ming.com/eb/content/5747#27405,活動名額有限,千萬別錯過!一名60歲男性,長年吸菸且又在粉塵多的環境中生活及工作,確診新冠肺炎後,常常感到疲累、呼吸急促,懷疑自己是罹患長新冠而就醫檢查,醫師觀察到他的肺功能下降僅剩50%,越看越不像是新冠後遺症,進一步聽診後背下肺葉,出現如撕開魔鬼氈似的連續性爆裂音,再經高解析度電腦斷層掃描確認是罹患了存活率比癌症還低的特發性肺纖維化,也就是俗稱的「菜瓜布肺」。錯把「咳、喘、累」當新冠後遺症 小心罹患菜瓜布肺在長新冠的外表下,其實可能隱藏著更致命的疾病!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黃俊耀指出,菜瓜布肺和新冠肺炎所引起的肺纖維化並不相同,臨床上不到5%的新冠肺炎確診者會引發肺纖維化,但症狀約6-9個月就會消失,而菜瓜布肺與病毒、結核菌等感染及發炎反應後所引起的肺纖維化不同,罹患菜瓜布肺的病友,肺部的肺泡會漸漸形成結締組織,使得肺臟逐漸失去彈性、越來越硬,並形成一個一個空洞,進而影響氣體交換的功能,導致呼吸困難甚至衰竭。雖然菜瓜布肺的成因不明,但50歲以上男性、有吸菸史、肺纖維化家族病史、長期胃食道逆流或是曾暴露於高粉塵環境中的工作者,例如美容美髮、農業、畜牧、石化工業、警消人員、木材森林業、建築工程業、採礦業等都是罹患菜瓜布肺的高危險族群,黃俊耀醫師提醒,若有「咳、喘、累」三大症狀且持續八週以上,就應當心是菜瓜布肺的警訊,建議儘速至胸腔內科就醫。菜瓜布肺比癌症更致命! 存活期不到一年菜瓜布肺一般診斷以胸部X光、肺功能檢查以及聽診後背下肺葉,判斷罹患菜瓜布肺的可能性;若懷疑是特發性肺纖維化,會再進行高解析度電腦斷層掃描,以判斷病灶位置在下肺葉的哪個部位,有無造成支氣管擴張、蜂巢狀肺破壞等,並依嚴重程度給藥。菜瓜布肺病友確診後整體存活期僅0.9年,且只要急性發作一次,肺部功能將迅速惡化折損3-4成,並危及生命,黃俊耀醫師說,約有半數病友會在3-4個月內死亡,如果沒有接受治療,死亡率甚至比一般常見的癌症還高。尤其冬天更要特別注意,當出現高燒、走路走不動、呼吸喘等類似肺炎的狀況,需提高警覺儘快就醫,把握黃金治療時間。致命菜瓜布肺比照癌症規格治療 ! 多團隊合作照護助維持肺功能所幸,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目前已有健保給付抗肺纖維化藥物,有助於延緩約五成肺功能的惡化,減少約七成急性惡化的風險,並能改善病患症狀、延長存活期。黃俊耀醫師特別提醒,菜瓜布肺是不可逆的,因此提醒民眾切誤輕忽日常症狀拖延就醫,能及早發現、及早接受專業診治,把握黃金治療期,絕對是非常關鍵的一環。在診斷及治療的概念上,目前菜瓜布肺在病友用藥後狀況能獲得改善,再透過營養師、社工、呼吸治療師、個管師等多團隊合作照護,接力協助病患加強肺部復健、呼吸治療,幫助病患維持肺功能,並且戒除不良習慣,就有機會延長壽命,維持生活品質。
60歲男氣喘吁吁以為長新冠! 就醫竟發現是致命「菜瓜布肺」
一名60歲男性,長年吸煙且在新生兒多環境中生活及工作中,定位新冠肺炎後,經常感到疲倦勞累、呼吸急促,懷疑自己是罹患長新冠而就醫檢查,醫師觀察到他的肺功能下降僅剩50%,越看越不是新冠后遺症,進一步聽診後背下肺葉,出現如撕開魔鬼氈似的連續性爆裂音,再經高解析度電腦斷層掃描確認是罹患了罹患癌症率還較低的特發性肺纖維化,俗稱的“菜瓜布肺”。錯把「咳、喘、累」當新冠后遺症搶救罹患菜瓜布肺在長台北新冠的外貌下,其實可能隱藏著更致命的疾病!慈濟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黃俊耀指出,菜瓜布肺和新冠肺炎所引起的肺纖維化並不相同,臨床上不到5%的新冠肺結核患者會引發肺纖維化,但症狀約6-9個月就會消失,而菜瓜布肺與病毒、結核菌等感染及發炎反應後引起的肺纖維化不同,罹患菜瓜布肺的病友,肺部的肺泡會逐漸形成結締組織,使得肺部逐漸失去彈性、越來越硬,並形成一個空洞,進而影響氣體交換的功能,導致呼吸困難甚至消失。雖然菜瓜布肺的成因意識不清,但50歲以上男性、有吸煙史、肺纖維化家族病史、長期胃食道逆流也曾涉及高環境中的工作者,例如美容美髮、農業、畜牧、石化工業、警消人員、木材森林業、建築工程業、採礦業等都是罹患菜瓜布肺的高危族群,黃俊耀醫師提醒,若有「咳、喘、累」三大症狀且持續八週以上,就應當心是菜瓜布肺的警訊,建議儘速至胸腔內科就醫。菜瓜布肺比癌症更致命! 人生不到一年菜瓜布肺一般診斷以污染物X光、肺功能檢查以及聽診後背下肺葉,判斷罹患菜瓜布肺的可能性;若懷疑是特發性肺纖維化,會再進行高解析度電腦斷層掃描,以判斷病灶位置在下肺葉的哪個部位,有無造成萎陷、蜂巢狀肺破壞等,並依嚴重程度的方案而定。菜瓜布肺病友精準治療後整個住院期僅0.9年,且只要及時治愈一次,肺部功能將迅速恢復惡化折損3-4成,並危及生命,黃俊耀醫師說,鱷梨半數病友會在3-4個月內死亡,如果沒有接受治療,甚至比一般的癌症還高。尤其常見冬季更要特別注意,當出現高燒、步行行走、呼吸喘等類似肺炎的情況,需提高警覺加快就醫,把握黃金治療時間。致命菜瓜布肺比照癌症規格治療! 多團隊合作照護助維持肺功能所幸,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目前已有的健保給予抗肺纖維化藥物,有助於延緩約五成肺功能的損傷,減少約七成急性損傷的風險,並能改善患病症狀、延長壽命黃俊耀醫師特別提醒,菜瓜布肺是不可逆的,因此提醒民眾切誤輕忽了症狀問題就醫,能及早發現、及早接受專業診治,把握黃金治療期,絕對是非常關鍵的一環。在診斷及治療的概念上,目前菜瓜布肺在病友眼前狀況得到改善,再透過營養師、社工、呼吸治療師、管師等多方團隊照護,接力協助病患加強肺部康復、呼吸治療,幫助病維持肺功能,並戒除不良習慣,獲得延長壽命,維持生活品質。
早期發現盡早介入 提昇肺纖維化患者存活率
一開始會喘以為只是感冒,但過了好幾個月變得更喘,經轉診至中榮胸腔內科傅彬貴醫師門診就診後,經過肺部電腦斷層掃描及肺功能檢查,確診葉女士罹患了硬皮症引發的肺纖維化,肺功能不斷下降,屬於漸進性肺纖維化。間質肺病分析 定期回診監控在診斷後由間質肺病中心的胸腔科、免疫科醫師攜手合作,除了申請健保給付的抗肺纖維化藥物,也治療硬皮症所引起的全身性發炎,並搭配復健科與心臟科,積極運動與心肺復健治療。在每次回診會以「動態生理測量模組」進行完整評估,葉女士的肺功能檢查有顯著的進步,還可以爬山運動。間質肺病早期症狀不顯著,漸進性肺纖維化需要及早辨識。「間質性肺病」是一種肺部發炎疾病,是近年來僅次於肺腺癌受到高度重視的肺部疾病,未及時治療時將進展至「菜瓜布肺」或「肺纖維化」。早期不易發現 延誤治療時機間質性肺病整合照護中心主任傅彬貴醫師表示,間質性肺病是一個高死亡率、需要多專科照護的疾病;很多患者在初期可能只是出現乾咳、有點呼吸急促等症狀,由於與感冒或氣喘病很類似,不容易被早期發現,因此延誤了治療先機。到中期會出現明顯的消瘦、食慾不振、呼吸困難等;而「漸進性肺纖維化」屬於間質性肺病當中較為棘手的一種,病人最終會進展至呼吸衰竭甚至死亡。2022年國際胸腔醫學會聯合制定治療指引,倡議早期發現、早期介入診斷及治療,對肺纖維化的存活提昇至關重要。組成研發團隊 發展評估新工具傅彬貴科主任與中興大學資工系吳俊霖教授組成研發團隊,於111年執行「中科精準健康產業跨域推升計畫」,發展「動態生理測量模組與人工智慧移動影像分析技術」,協助醫療團隊能精準評估肺纖維化嚴重程度。血流灌流指數與肺纖維化病人肺功能指標有顯著正相關,可作即時評估病人的工具。最有意義的發現是,病人走路時動態的最大步距、移動速率,可以做為疾病嚴重度的評估指標。呼籲民眾有超過持續八週以上的乾咳、喘促或呼吸不順倦怠等症狀,可以前往間質肺病特別門診尋求協助,避免延誤病情。
氣喘列新冠重症危險因子 三軍總院簽「健康肺計畫」推創新科技助肺健康照護
全台灣確診COVID-19人數超過9百萬大關,加上進入呼吸道疾病好發季節,三軍總醫院與臺灣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簽署「健康肺計畫」(Healthy Lung Program)合作備忘錄,針對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呼吸道疾病,運用創新科技、優化衛教以及整合疾病照護,期許提升疾病診斷與照護品質。台灣大約有200萬氣喘患者,死亡率雖為全球最低,但疾病控制與住院率仍居後段班 ,造成醫療體系沉重的負擔。根據統計,台灣氣喘病人的平均住院花費為非氣喘病人的2.7倍 ,且每年氣喘患者光住院費用便高達4.7億新台幣 。有鑒於此,臺灣阿斯特捷利康於2017年創立「健康肺計畫」(Healthy Lung Program),旨在精進台灣氣喘管理與照護。此計畫已推動5年,獲得各大協會與政府單位的支持。三軍總醫院副院長張峰義與臺灣阿斯特捷利康總裁龍雲合共同簽訂合作備忘錄,雙方合作內容包括應用創新科技、優化衛教以及整合疾病照護,期盼精進呼吸道疾病的管理與照護,共同為台灣呼吸道疾病診治做出更多努力。氣喘的診斷與治療尤為重要張峰義表示,三總胸腔內科近年的治療走在台灣前端,無論是肺癌或呼吸道疾病,皆擁有重要的研究成果與治療品質。近期疾管署將氣喘列入新冠重症的危險因子,醫師可開立相關抗病毒藥物,顯示在疫情期間,氣喘的診斷、追蹤與治療更為重要。慢性呼吸道疾病不可小覷近期Omicron BA.5誘發喘和咳等類似氣喘與過敏現象,三總胸腔內科主任彭忠衎指出,呼吸道疾病不只有氣喘,還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炎鏈球菌肺炎與支氣管擴張症等。近來,許多民眾確診新冠後最明顯的症狀就是喘,胸悶。加上氣喘為新冠重症危險因子,代表許多病患有照護的需求。除了治療藥物以外,疾病的診斷也很重要,其中,肺功能檢查是氣喘、肺阻塞患者的重要檢查,包括呼氣流速、肺活量、是否有呼吸道阻塞通氣不順的情況。然而,民眾跑醫院一趟不僅耗時也耗力,現在只要利用新型可攜式肺功能機搭配APP監測,不用舟車勞頓即可立即了解健康狀態。彭忠衎也呼籲患者與長者施打流感疫苗,以減少疾病發生,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創新科技檢測肺功能助復原台灣阿斯特捷利康在台灣呼吸道疾病領域深耕多年,此次合作目標為了解新冠肺炎病患癒後肺部復原狀況,並持續促進三軍總醫院與衛星診所之交流,落實分級醫療上下轉診的精神,可減少無謂的醫療資源浪費。總裁龍雲合表示,台灣各家醫院治療氣喘各有不同的狀況與需求,健康肺計畫這5年來與時俱進、因地制宜。此次與三總合作的最大特色為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與新冠肺炎引發之肺功能異常,透過可攜式肺功能機有助提高診斷率、找出潛在病患,積極監測與治療以改善呼吸道疾病患者的生活品質。
8成民眾肺部出現狀況 超過3週都不願意就醫
抽菸與空汙狀況導致肺部出現病變,但調查發現有8成的民眾,若肺部出現不適超過3週都不願就醫,甚至有氣喘病史的63歲老菸槍,直到喘到無法呼吸送醫,才發現肺都已經大阻塞,還要緊急插管搶命。肺阻塞(COPD)位列全球第3大死因,在台灣更是長年在國人十大死因中榜上有名,研究指出未來十年內肺阻塞將躍升為全球死因首位。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王鶴健理事長指出,肺阻塞好發於40歲以上族群且其中有很高比例的病友是因為吸菸所致,隨著疾病進展,症狀會越來越嚴重,病友也容易受外部刺激及環境因素而導致肺功能惡化,但令人擔憂的是,此族群常自覺「咳、痰、喘」是老症頭,若是再加上新冠病毒來攪局,一旦發生急性惡化,後果恐不堪設想。因此提醒民眾,若不舒服的症狀持續三週以上,就要儘快前往胸腔內科尋求專業診療,尤其高危險族群更建議每年定期接受肺功能檢查,才能及時發現、及早治療,降低肺阻塞疾病惡化的風險。
沒確診新冠肺炎卻咳到「肺快要出來」 小心是得了這疾病
工廠作業員30歲王先生疑因長期暴露在有害的粉塵煙霧中,近期反覆咳嗽,原以為是小感冒,但症狀逐漸加劇,還會感覺到「肺快要咳出來」,雖曾使用氣喘藥物仍不見改善,轉到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經胸腔科醫一系列檢查,發現其肺部有肉芽腫組織「類肉瘤」,藉由藥物治療後症狀大幅改善,不但不再劇烈咳嗽,也告別酷酷嗽。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內科醫師陳鈴宜表示,患者就醫時咳嗽症狀十分劇烈,甚至門診時,「才講沒幾句話,就又咳好幾聲」,偶爾還會伴隨胸悶以及呼吸喘等情形,但特別的是,患者除了咳嗽以外,並沒有濃痰、發燒、流鼻水、疲累或食慾下降等一般常見的呼道感染症狀。此外肺功能檢查也無氣喘情形,胸腔x光雖沒有明顯肺炎,但縱膈腔與雙側肺門淋巴卻出現明顯腫大,旋即安排淋巴切片,確診為類肉瘤(Sarcoidosis)。陳鈴宜說,類肉瘤是一種慢性全身性的肉芽腫(granulomas)疾病,目前致病的機轉原因不明確,發炎細胞會在人體不同器官聚集成一團,而形成肉芽腫組織,影響該器官正常功能,常見發生在肺部、皮膚、關節、肌肉、眼結膜、腦部等部位,好發於20-40歲的年輕人,90%患者會出現咳嗽、胸悶、呼吸喘等症狀,因此很容易被視為一般呼吸道感染治療。陳鈴宜指出,要揪出類肉瘤,除了觀察臨床症狀外,若胸部x光中呈現明顯的縱膈腔與雙側肺門淋巴結腫大,就必須透過胸部電腦斷層及淋巴結切片檢查,同時排除肺結核、淋巴瘤等可能的疾病,才能揪出真正病灶。後續治療部分,必須根據影響的器官範圍,使用局部或全身性的藥物治療,大多數的患者對於類固醇反應良好,能夠在一年內逐步減少使用藥物,像是王姓患者,在經過藥物治療後,淋巴結腫大情形有所改善,症狀也逐漸緩解,後續只要在門診定期追蹤即可。不過陳鈴宜提醒,少數患者影響的器官範圍較大時,使用類固醇的治療效果不佳,就必須透過免疫製劑藥物合併類固醇進行治療,她也建議年輕族群的民眾,若出現長期慢性咳嗽情形,即使症狀不嚴重,也沒有典型的呼吸道感染症狀,都可到胸腔內科門診檢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疫情趨緩…「長新冠」人數逾百例 指揮中心:比例雖低後續仍需追蹤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4月升溫,目前已有趨緩跡象。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目前長新冠門診收案者大約只有破百例,以上百萬的個案數來說,比例算低,由於有6個月的觀察期,後續的個案是否會增多還需要追蹤。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長新冠門診的主力科別是呼吸相關,例如胸腔科、復健科,很多感染者實施上會合併肺炎,甚至有時候會到呼吸窘迫的情形。在康復的過程中,先前的Alpha、Delta的感染者容易有肺炎纖維化的後遺症,這波Omicron看起來似乎比較少。根據統計,目前長新冠門診收案個案少,大概破百例。羅一鈞表示,以上百萬的個案數來說,比例算低,由於有6個月的觀察期,是否後續的個案有比較多的醫療需求,還需要再追蹤。羅一鈞表示,康復者若出現喘的情形,門診應會安排X光檢查,了解是否出現肺纖維化,也會做肺功能檢查,若有必要將開立支氣管擴張、減輕肺纖維化影響的藥物,希望有症狀的人可以到康復門診,接受專業醫師的評估和追蹤。
腦霧忘很大2/工程師靠「高壓氧治療」拯救金魚腦 醫苦笑「在沒辦法中找方法」
為什麼會出現「長新冠」?醫學界目前仍然不清楚,因此並無特殊治療方式,為要協助患者恢復正常生活,衛福部提供跨科別「整合門診」及「住院整合照護」服務,三總胸腔內科醫師劉佳鑫說,「轉介高壓氧治療,就是在沒有特殊治療中找方法。」據英國國家統計局統計,全國大約有170萬人受長新冠所苦,其中67%長新冠後遺症者認為自己的日常生活受限,19%認為日常活動嚴重受限。將近7成民眾回報症狀已經持續了3個月,45%症狀持續至少1年。美國疾病管制中心資料,約有5分之1染疫康復的成年人,至少都經歷過一種「長新冠」症狀,尤其65歲以上長者甚至高達4分之1。另一項美國研究指出,長新冠患者約有76%在得到新冠肺炎時是輕症。「正因為病況不嚴重,所以許多民眾反而輕忽病毒的威力,沒有積極以藥物治療,所以才讓病毒鑽進體內各器官肆虐。」鄒瑋倫中醫師表示。也就是說,民眾遭受冠狀病毒急性感染,病毒雖清除了,但病毒所觸發的人體免疫反應可能仍持續,因而引起併發症。三總胸腔內科醫師劉佳鑫表示,近期收治一位Omicron康復個案,為一名來台攻讀博士學位的國際學生,4月份輕症康復後,因為記憶力變差、失眠、倦怠等問題求診。來診時主訴原本能簡單操作的實驗,染疫後卻因記憶力與失眠問題無法完成,研究差點中斷。後經轉介高壓氧治療後,身體功能才從僅存的4成恢復到8成,但個案同時還有咳嗽、胸悶、活動時呼吸困難等症狀,目前仍持續做肺部復健改善症狀。另一位36歲女性工程師,近期確診雖為輕症,但後續出現注意力無法集中、記憶力明顯退步,同事上一秒講的事,她下一秒就忘了,彷彿「金魚腦」一般,後來經過高壓氧治療,注意力及記憶力也稍有改善。醫師認為,若能在發病5天內及時服用抗病毒藥物或清冠一號,就能減少後遺症的機率。(圖/黃耀徵攝)劉佳鑫表示,高壓氧過去多用於治療慢性傷口癒合不良與一氧化碳中毒,治療新冠肺炎後遺症的機轉雖未明確,但院內去年有針對20名自費使用高壓氧治療的康復者進行統計,近半數表示有顯著進步,另一半則表示沒有變差,「這與高壓氧可以促進組織修補有關」,但劉佳鑫也坦承,高壓氧就是在沒有特殊治療中找方法。為幫助染疫者盡快重回正常生活,衛福部提供確診解除隔離後6個月內之康復者,跨科別「整合門診」及「住院整合照護」服務,照護期限為6個月。整合門診會安排全面評估,例如胸腔內科會做肺功能檢查、呼吸困難指標評估;家醫科做骨密度檢查、微量元素檢查;復健科提供心肺運動功能測試;身心科醫師會檢測是否憂鬱、焦慮、失眠等身心狀況評估;營養師也會投入營養評估等。劉佳鑫提醒,Omicron確診個案多屬無症狀或輕症患者,沒有明顯肺炎或重症,但確診者康復後常出現疲倦、注意力無法集中、情緒低落、睡眠障礙等,確診後1個月症狀持續,就要小心是長新冠後遺症,建議可到新冠整合門診追蹤治療。
20年老菸槍罹「這種肺病」 每年死300萬人!比新冠肺炎更索命
新冠肺炎襲捲全球,全民肺部健康意識抬頭,其中肺阻塞(COPD)對於肺部的威脅不容忽視!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每十秒鐘就有一人死於肺阻塞,每年死亡人數高達300萬人,遠超過新冠肺炎一年內近200萬人的死亡人數。一名66歲退休病患,過去為了應酬每天2包菸,菸齡超過20年。剛退休時原本希望可以享受運動休閒時光,但卻開始持續出現咳、痰、喘症狀近一個月,尤其遇到天氣變化時呼吸更急促,不僅難以運動,連日常生活都受影響。起初認為是老化正常現象不以為意,甚至還當成一般感冒,直到症狀持續近一個月,才就醫接受肺功能檢查安排,最後診斷為肺阻塞合併過敏體質。台大醫院內科加護病房暨呼吸照護中心主任古世基表示,肺阻塞初期較無明顯症狀,甚至容易和一般感冒混淆,但感冒的症狀並不會持續出現;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王鶴健理事長表示,肺阻塞疾病照護在政府及學會推廣疾病衛教及肺阻塞之整合型照護計劃下,已從十大死因排行中下降至第八位;然而根據統計,台灣四十歲以上國人肺阻塞盛行率約6.1%-9.5%,但就診率僅2.1%,顯示仍有許多潛在患者流連在外。彰化基督教醫院林慶雄副院長指出,肺部功能一旦損傷幾乎無法逆轉,當肺阻塞發生重度急性惡化,兩個月內死亡率高達20%。現行肺阻塞診斷主要以肺功能機器進行檢測,較耗時且需專業人員操作,為了幫助肺功能篩檢能更為普及,學會目前正積極發展肺阻塞簡易篩檢方式,希望找出更多早期患者,及早介入治療。王鶴健理事長也提到,為落實肺阻塞篩檢生活化,呼籲常暴露於菸害、廢氣、空汙、粉塵等危險因子的族群更應提高警覺,鼓勵平時透過「一分鐘登階」進行自我肺功能檢測,若一分鐘無法爬完80階階梯(約四層樓),且合併持續三週以上的咳、痰、喘症狀,則可能有肺阻塞風險。 此外,因應疫情期間配戴口罩,肺阻塞患者因肺功能相對較差,配戴口罩時較一般人更容易出現頭暈、頭痛等症狀,導致難以長期配戴口罩。調查也發現,曾出現持續三週以上咳、痰、喘症狀者,有超過九成(98%)戴口罩時特別感到無法呼吸、喘不過氣,相較未曾出現症狀者,「罩」不住比例高出2成,建議盡快到醫療院所就醫安排X光及肺功能檢查接受醫療診治,確保肺部健康。
陳時中坦承「菸很難戒」 國健署一句話回部長
衛福部長陳時中日前自曝有多年抽菸習慣,坦言「想戒很久」,國民健康署長吳昭軍今天被問及是否會協助部長戒菸,他表示目前國內提供3000多家戒菸服務機構,「如果他願意我們就會協助」。吳昭軍表示,國內每年有近5000人因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死亡,而9成以上患者都有吸菸習慣;被問到是否會協助陳時中部長戒菸,他表示國內提供3000多家戒菸服務機構,當然可以借助一些心理諮商或藥物幫忙,「他願意的話我們就會協助」,至於是否有考慮請部長擔任戒菸大使,他表示要問部長意見,更笑說「戒菸單位也不一定要邀請他啊!」國健署及胸腔科醫師今天齊聲呼籲「戒菸保肺護健康」,尤其40歲以上男性為慢性肺阻塞好發族群。台大醫院內科加護病房暨呼吸照護中心醫師古世基分享,一名66歲退休經理過去應酬多,每天抽2包菸,且菸齡長達20年,退休後本以為可以好好享受人生,卻被突如其來的咳、痰、喘症狀打亂計畫,經診斷為慢性肺阻塞,目前持續接受藥物及運動等整合治療中。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今天發表2021年咳痰喘現況調查,近6成受訪者曾出現持續3周的咳痰喘症狀,其中近5成未尋求醫療資源。為何有咳痰喘症狀卻不就醫?多數受訪者認為症狀不影響日常生活,也有不少人認為「年紀大了很正常」,甚至自覺「抽菸本來就會有這些症狀」,卻忽略了背後潛藏疾病。一般人可能很難想像肺阻塞病人的呼吸狀況,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建形容,就像是身處在汽機車廢氣之中,喘不過氣的感覺。古世基也提到,疫情期間大家戴口罩出門,肺阻塞患者因肺功能較差,戴口罩時更容易出現頭暈、頭痛症狀;該調查也發現,曾出現3周以上咳痰喘症狀者當中,高達9成戴口罩時曾感到無法呼吸。王鶴建提醒,當出現咳、痰、喘症狀持續3周以上,且自我檢測1分鐘登階無法達80個階梯(約4層樓),可能就是潛藏的肺阻塞病人,建議就醫進一步安排肺功能檢查。吳昭軍署長也提醒民眾盡速戒菸,及早保護肺部健康。
別讓肺塞車1/40萬人不知罹患肺阻塞 咳痰喘是常見症狀且不可逆
「那時候我連爬個二樓都喘到不行,才警覺自己身體不對勁!」67歲的賴女士因為工作的關係,必須長時間待在二手菸環境中。大約從四十歲之後出現嚴重的咳嗽、喘不過氣的症狀,最嚴重時甚至連爬到二樓都要休息一下,才能再繼續往上走。罹患肺阻塞的賴女士,透過治療與肺部復健,現在爬上3樓都沒有問題。(圖/賴女士提供)原本以為是感冒造成咳、痰、喘症狀,持續一段時間後又懷疑會不會是氣喘,這才想到要就醫。沒想到就醫後醫師判斷不是氣喘也不是感冒,而是肺阻塞。後來經過醫師用藥治療與肺復原的訓練運動,現在一口氣爬到三樓都沒有問題。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林孟志表示,肺阻塞顧名思義就是肺塞住了。造成原因就是肺部組織開始慢性發炎後,造成纖維化失去彈性,最後變成實質性破壞開始影響肺部功能,嚴重者甚至會呼吸衰竭導致死亡。醫師林孟志指出,台灣可能有多達40萬名肺阻塞患者沒有就醫治療。(圖/林孟志提供)林孟志指出,可別小看肺阻塞的殺傷力,根據2019統計資料,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是國人十大死因中的第七名,其中肺阻塞就佔了下呼吸道疾病的八成。更讓人擔心的是,台灣民眾對於肺阻塞普遍都抱持著輕忽的態度。根據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所做的調查顯示,在四十歲以上的台灣民眾中,有一半的人對於肺阻塞這個疾病並不清楚;甚至還有高達六成的民眾,不知道咳、痰、喘是肺阻塞的主要症狀;顯見民眾對於肺阻塞疾病認知嚴重不足。醫師建議,最好每年都能做一次肺功能檢查。(圖/報系資料庫)羅東博愛醫院副院長邱國欽醫師分析,根據國際間的研究,有高達八成的肺阻塞患者,在第一次就診時就已經進展到中重度肺阻塞。而在台灣,根據健保署的就醫資料顯示,已罹患肺阻塞且在治療中的盛行率為2.68%,但學會所做的調查顯示,有咳痰喘症狀者為6.1%,初估至少有四十萬肺阻塞患者並未就醫。在這次調查中還發現,有七成民眾沒有做過肺功能檢查,等於是不了解自己肺部狀況。邱國欽特別提醒,肺阻塞患者要特別注意疾病惡化,因為有研究顯示,因為急性惡化住院的病患,出院後一年死亡率高達22%。顯見,對抗不可逆的肺阻塞疾病,長期控制的重要性。肺阻塞患者一定要持續用藥,才能有效控制病情。(圖/報系資料庫)
別讓肺塞車2/抽菸者佔九成 善用戒菸服務讓你遠離肺阻塞
目前針對肺阻塞的治療,主要是以吸入性的支氣管擴張劑為主,可以分成長短效劑型。此外,針對比較嚴重的患者,也有複方藥劑可以使用。羅東博愛醫院副院長邱國欽表示,根據最新2020年國際治療指引,只要依循個人狀況,進行支氣管擴張劑或吸入性類固醇治療,規律用藥就可以減輕肺阻塞症狀,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邱國欽醫師提醒,肺阻塞患者一定要持續治療,以免影響肺功能。(圖/報系資料庫)但是臨床上也發現,即使開立藥物也有五成患者沒有正確用藥。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王健鶴分析,現在藥物使用非常方便,只要依循三步驟就可以輕鬆用藥。也就是吐出肺部空氣後,將藥物放入口中同時用力吸氣,最後再閉氣五秒鐘讓藥物可以到達下背部,才算是正確用藥。王鶴健表示,為了避免肺阻塞患者總是到了中重度期才就醫,學會特別提出了一分鐘登階自我測試。透過一分鐘類爬樓梯的階數,就能初步篩檢出自己肺部的狀況。如果一分鐘內可以超過五十階,肺功能都還算維持在正常範圍內。林孟志強調,要避免罹患肺阻塞,第一件事就是要戒菸,因為研究顯示,吸菸者罹患肺阻塞的風險,是沒有吸菸者的六倍之多,而且二手菸也有同樣危害,若是不吸菸的中年人每周暴露在二手菸環境下超過十小時,也會有1.42倍肺阻塞死亡風險。菸害是引起肺阻塞的最大殺手,更應該定期檢查肺功能。(圖/報系資料庫)林孟志建議,肺阻塞患者咳痰症狀會逐漸加重,如果沒有其他考量,建議要多喝水稀釋痰液比較容易排出。平日就要訓練自己的肺部呼氣功能,盡量深呼吸,並且利用噘嘴呼吸、腹式呼吸等方式,一定要持之以恆鍛鍊,才能收到訓練成效。登山也是很好的登階訓練,可以在爬山期間以噘嘴呼吸訓練肺活量。(圖/報系資料庫)另外肌力訓練也非常重要。林孟志說,最好是可以進行肺活量的耐力運動,像是快走時搭配噘嘴呼吸,休息時吸氣,快走時噘嘴呼吸,這樣可以更有效訓練到體耐力,增加肺部活動量。他還提醒,肺阻塞患者最好不要服用安眠藥,以免抑制呼吸。由於肺阻塞是不可逆疾病,患者應該定期就醫,追蹤肺部功能狀況。(圖/報系資料庫)林孟志提醒,肺阻塞病情雖然不可逆,但是透過提早發現加以治療控制,依舊可以讓肺功能維持在正常狀態。千萬別等到咳痰喘等症狀出現才要就醫,特別是癮君子更是高危險群,平時更要注意自己肺功能的狀況,最好多利用健保的戒菸政策,既能省荷包又能賺健康,何樂不為!(《CTWANT》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戒菸專線:0800-636363)
【健康情報】肺纖維化竟與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息息相關?!
黃女士6年前因手部皮膚不明發炎潰爛而求助皮膚科,長期下來症狀不僅未獲緩解,甚至出現大腿肌肉無力的症狀,直到一次因持續低燒至診所就醫,醫師驚覺她的肺部呼吸音有異狀,綜合其他症狀考量,建議轉介到風濕免疫科進一步檢查後,才確診為皮肌炎且已引發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造成肺功能持續下降,起身下床、行走就會感到氣喘吁吁,對生活造成嚴重影響。收治此名案例的臺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陳明翰醫師表示,由於肺纖維化疾病不可逆,呼籲自體免疫疾病患者,除了疾病本身的治療外,也應同步進行肺功能檢查。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是肺纖維化高危險群 一旦發生十年存活率僅剩一半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臺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長祐教授表示,許多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燥症及皮肌炎等好發於30~60歲、且女性比例高於男性的族群,即便在本身疾病獲得良好控制的情況下,仍可能因免疫系統攻擊肺部引發肺纖維化,嚴重甚至造成死亡,其威脅性不容小覷。蔡長祐教授表示,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常因源於疾病本身所帶來的諸多不適,而忽略了其他器官也可能因免疫失調遭受攻擊,甚至釀成致命風險。以類風濕性關節炎為例,疾病一旦侵犯至肺部引發間質性肺病,約有近三成患者會發展成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PF-ILD),影響肺部正常功能,無法順暢進行氧氣交換,導致患者長期咳嗽,活動時會感到喘不過氣,也較容易感到疲累,對健康及生活品質都造成嚴重影響,嚴重甚至會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十年存活率僅剩一半。除了肺功能下降外,據日本研究統計,約17%的患者會發生急性惡化,且有高達93% 患者在1.5月內死亡,可見一旦出現肺纖維化併發症後,除了延緩肺功能下降,減少急性惡化發生也是治療的重要指標。蔡長祐教授強調,患者肺部一旦纖維化就會造成無法復原的肺功能損傷,因此應做好預防管理,及早發現積極介入治療,遠離死亡風險。抗肺纖維化藥物核准用於治療與自體免疫疾病相關之肺纖維化 定期關注肺功能成治療決勝點有別於自體免疫疾病顯而易見的關節及皮膚症狀,肺纖維化的早期症狀較難以察覺,通常等到狀況加劇而就醫時,疾病已相當嚴重。陳明翰醫師表示,過往自體免疫疾病引發肺纖維化的患者僅能透過免疫調節藥物與抗發炎藥物減少本身疾病惡化,卻無法有效延緩肺纖維化進展。所幸,今年(2020)抗肺纖維化藥物已獲核准,除了治療過去已取得適應症的特發性肺纖維化外,不論造成肺部纖維化的原因為何,只要其纖維化是持續進展的,都可以使用該藥物為長年無藥可醫的自體免疫疾病或其他成因引發的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患者帶來一線曙光。經臨床試驗證明,可減少57%的肺功能下降;而該試驗亞洲族群次分析結果中更顯示,可降低74%的急性惡化發生與死亡風險。 陳明翰醫師建議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患者,可透過聽診後背下肺葉及肺功能檢測,檢查是否有肺部纖維化的異常呼吸音或肺功能下降情形;除了肺功能檢測外,必要時可搭配影像檢查,透過影像斷層掃描提早對於尚未出現症狀的疾病確診、評估與疾病分級。陳明翰醫師建議,自體免疫疾病患者須留意自身肺部健康狀況,若出現乾咳、喘、疲累,且症狀持續超過兩個月仍未改善,就應向主治醫師反映,把握治療良機。肺纖維化家族成員「菜瓜布肺」廣為人知 致命疾病因抗纖維化藥物問世有解自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以來,全球民眾開始關注「肺纖維化」疾病,然而肺部纖維化並非只發生在新冠肺炎病患,其常見於間質性肺病,目前已知有高達200多種以上的間質性肺病。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間質性肺病學術委員、亞東紀念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鄭世隆教授表示,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病因不明的特發性肺纖維化(idiopathic pulmonaryfibrosis, IPF),俗稱菜瓜布肺,自抗纖維化藥物問世後,患者如同重獲新生,可減緩肺功能下降及預防急性惡化,患者存活率顯著提升50%,現今藥物也全面適用相同病程的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對存在高風險的自體免疫患者來說,可望帶來更好的效果與生活品質,呼籲患者定期檢測、及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