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纖維化
」 肺纖維化 蘇一峰 菜瓜布肺 余慕蓮 新冠肺炎汪建民病逝/X光照不出!醫曝8症狀常被誤認感冒 7成5發現已晚期
藝人汪建民先前透露自己罹患肺腺癌第四期,且癌細胞已擴散到腦部,經過7個月的治療後,仍於昨(7日)晚間離世,享年56歲。依據國健署公布2021年癌症登記報告,連15年居首位的大腸癌,被過去位居第2位的肺癌擠下,肺癌躍升發生人數最高的癌症,成為新癌王。對此,醫生提醒,肺腺癌初期症狀並不明顯,易被誤認為是感冒,且有將近75%的病患,發現時已到了第4期。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外科程建博主任指出,肺癌可分為幾個不同種類,其中肺腺癌是目前肺癌中人數最多的,大約有超過6、7成,而肺腺癌初期症狀並不明顯,也常容易被誤認為是感冒,有將近75%的肺癌病患,發現時已到了第4期,且有很多人等有症狀再檢查時,都可能已接近晚期,僅約2成能手術切除,存活率在癌症當中算較差的。程建博強調,民眾一旦出現咳嗽持續2週以上、有氣喘、胸痛、背痛、頭痛、喉嚨痛、聲音沙啞、咳血等症狀,應盡早就醫,且若有吸菸史者(含二手菸)、長期暴露在油煙環境的廚師及家庭主婦、暴露工廠廢氣或特殊汙染環境者(如建築工人、油漆工人、礦工等)、肺結核病史、肺纖維化、癌症家族史等都是高危險族群,要定期做肺部檢查。另外,胸腔科名醫蘇一峰也曾透露,一般肺癌要大於1公分以上,才有機會透過胸部X光發現,但仍有許多死角無法看清,例如心臟縱膈前後、肺門大血管處、肺尖處或橫膈下方等,這些地方的腫瘤即便長到4、5公分,仍不易被X光發現,但只要大於1公分就有轉移可能,因此不少肺癌患者明明才照過胸部X光,時隔1年卻被診斷為肺癌末期。
眼乾口乾爆瘦12公斤!就醫檢查竟肺纖維化 醫籲定期檢查把握治療時機
一名58歲的男子在今年6月中旬出現發燒症狀,隨即前往醫院就診,醫師發現他的肺部積水情況嚴重,且已有超過三成的肺纖維化現象。經住院檢查後,男子確診罹患自體免疫疾病「乾燥症」,且已併發肺纖維化。男子才回想起自己過去時常有眼乾、口乾的情況,這才驚覺原來早已患上乾燥症。確診至今已超過兩個月,男子體重驟降了12公斤,肺纖維化的範圍更快速擴展至五成,住院期間還經常因劇烈咳嗽與呼吸困難而感到體力不支,體能狀況迅速惡化到如同85歲的老年人。幸運的是,經由跨專科醫療團隊的討論後,確認他的病情符合乾燥症併發肺纖維化及漸進性肺纖維化的臨床定義,並申請抗纖維化藥物治療,期望藥物能有效控制病情並延緩肺部惡化的速度。漸進性肺纖維化對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的影響非常大,包括呼吸困難、急性惡化以及肺功能下降,不僅影響生活品質,甚至可能威脅生命。因此,過敏風濕免疫科與胸腔內科醫師提醒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即便沒有明顯的喘息、咳嗽或疲倦症狀,也應該與醫師討論安排肺功能檢查,以掌握自己的肺部健康狀況,及早發現問題。自體免疫疾病併發肺纖維化 死亡率恐比癌症還高!自體免疫疾病不僅會對病友的免疫系統產生影響,還可能引發多種併發症,其中肺部纖維化是一種常見且嚴重的共病,由於症狀不具特異性,病友日常容易輕忽,也是自體免疫族群死亡主因之一。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鄭添財理事長指出,根據統計資料顯示,每10位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中,就有1位會併發肺纖維化,而這類纖維化會造成不可逆的肺部損傷,最終導致呼吸衰竭,死亡風險甚至比許多癌症還要高。收治上述案例的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盧俊吉秘書長表示肺纖維化是乾燥症中最常見也最嚴重的併發症,加上病友最初並不知道自己罹患乾燥症,導致確診時已相當嚴重,一旦併發肺纖維化,除了肺功能可能受損,也會提高併發感染或呼吸衰竭的風險,甚至可能在短短一至兩個月內急性惡化,這也突顯了輕忽肺纖維化的嚴重後果。同時強調,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應該建立定期肺功能檢查的習慣,以便及早發現異常,就能透過高解析度的電腦斷層掃描(HRCT)來進行進一步的評估與診斷,進而介入治療。抗肺纖維化藥物助延緩肺功能惡化 病友卻因缺少肺功能檢測記錄恐錯失治療黃金期抗纖維化藥物已被證實可有效延緩57%的肺功能受損速度,並大幅降低74%急性惡化及死亡的風險。然而,許多患者由於缺乏肺功能檢測紀錄,在需要申請藥物時可能無法及時獲得治療。盧俊吉秘書長呼籲,肺功能檢測紀錄對申請藥物治療相當重要,患者應及早與醫師安排檢查,以備日後的治療需求。最新調查:高達六成病友尚未有肺功能檢測記錄 逾七成仰賴醫師安排為深入了解自體免疫疾病族群對於肺功能健康的認知程度,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與病友協會聯合發起的「肺功能檢測行為」最新調查顯示,有高達六成的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從未進行過肺功能檢查,即便有檢查紀錄的患者,也有超過五成超過一年未檢查,進一步觀察病友接受肺功能檢測原因發現,有超過七成病友仰賴過敏風濕免疫科與胸腔內科醫師安排。可見許多患者對於肺部健康的警覺性不足。盧俊吉秘書長強調,患者常將咳嗽等初期症狀誤以為是一般呼吸系統疾病,因此錯失了早期診斷和治療的機會。只有透過定期檢測,才能及早發現問題,並採取對應的治療方案,阻止肺部功能的進一步惡化。隨著9月國際肺纖維化月的到來,鄭添財理事長呼籲,所有高風險族群都應該密切關注自己的肺部健康,若出現呼吸急促、咳嗽或極度疲倦的症狀,應立即與醫師討論並安排影像檢查,以便及早發現並治療肺纖維化,減少病情惡化的風險。
「周星馳御用丑角」87歲女星病情再惡化 立遺囑「財產全捐慈善機構」:骨灰撒花園就好
香港87歲的資深女星余慕蓮,過去曾出演過《精裝追女仔》、《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等上百部作品,更是周星馳電影中的御用演員之一,並以扮丑角聞名。2020年,余慕蓮因血癌導致肺纖維化,一度命危住進加護病房,雖然後來好轉,如今健康狀況仍再度惡化,而她也表示將完成最後心願,打算把遺產全部捐出。綜合港媒報導,余慕蓮近日上香港綜藝節目《東張西望》接受訪問,透露自己前幾年進過醫院,當時只能躺著、無法進食、無法開口說話,最近也因為復發,複診時被醫生要求直接住院,「住院期間會嘔吐,嘔吐得很厲害,我就知道自己不行了,我倒也不害怕,都80多歲了」。余慕蓮接著提到,她找來好友港星米雪及「大王」安德尊,幫忙她聯絡律師立遺囑,希望在去世後將房產捐給慈善機構,「捐款讓小朋友有書讀……自己開心,別人又受惠,我最怕別人騙走我的錢,但錢我又帶不走」。港星米雪會為余慕蓮剪髮、梳妝打扮。(圖/翻攝自YouTube/TVB USA Official)被問到關於生死的看法,余慕蓮認為,「每個人都要死的,我現在希望死得舒服一點,不要臥床太久令皮膚潰爛就行了,最重要是安詳地睡著離開人世」、「我不需要風光大葬,我沒有後人來祭拜我,撒在花園就可以了」。報導指出,余慕蓮在2005年時,曾拿退休金去大陸蓋「希望小學」;而在2020年10月,她因罹患耳石症,後來更因咳嗽不止檢查出肺纖維化、血液感染,一度住進加護病房,長達半年只能靠呼吸器維生。節目最後,余慕蓮也向粉絲們表達感謝,「謝謝各位觀眾多年來支持我,希望你們記得我,我是搞笑的,美女輪不到我,我是搞笑版,我會給觀眾帶來歡樂」。
施明德長女施雪蕙15日病逝 扁19年前捐百萬幫換肺:很難過
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今年初病逝,怎料,他的長女施雪蕙也驚傳逝世,施雪蕙的兒子15日透過母親臉書證實死訊,「媽媽今天早上已經離世,跟隨神明去修行了」,享壽64歲。其實施雪蕙19年前曾經換過肺,前總統陳水扁還捐款百萬,得知她的死訊坦言很難過。施雪蕙在1997年罹患罕見的LAM「肺纖維化」疾病,2005年成為台灣第4例換肺的病人,手術也相當成功;據悉,當年總統陳水扁到醫院探望外,還捐了百萬元醫藥費給施雪蕙。根據《中時新聞網》報導,前總統陳水扁得知施雪蕙死訊後,表示很難過,祝福她在天之靈能安息,另外也透露當年施雪蕙沒錢動手術,他捐了百萬。陳水扁當年曾捐款百萬幫助施雪蕙換肺。(圖/報系資料庫)其實施雪蕙在手術後,身體也無法像一般人健康,但她依舊活得像生命鬥士,當年還曾戴著呼吸器陪著父親助選,如今父女倆在今年先後與世長辭,也令他們的親友相當不捨與感傷。施雪蕙是施明德與初戀情人陳麗珠的大女兒,還有一個妹妹施珮君,但施雪蕙父母因各種私人因素,婚姻關係在2009年5月經台北地院新店家事法庭判決「不存在」,事後施明德還發聲明,稱陳麗珠不是他的「前妻」,令外界譁然。
七旬嬤手痛「瓶蓋都擰不開」 狂吃止痛藥!就醫才知關節已變形
一位70歲的林姓阿嬤(化名)每天早上起床時總會感到雙手手指關節僵硬腫脹疼痛,也沒辦法擰瓶蓋、擰毛巾、提重物時都會感到極度不適,這些不適深深影響生活。只能依賴消炎止痛藥來緩解關節疼痛,然而效果不佳,尤其一旦停藥即再次感到疼痛。症狀已持續一年多,在家人堅持下到醫院就診才發現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且手指關節已經變形。高雄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石孟潔醫師指出,許多患者會以止痛藥來緩解長期的關節疼痛,卻忽略可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作祟。等到時間一久、症狀逐漸惡化後,才驚覺已造成關節的傷害。她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引起的骨骼變化無法逆轉,關節一旦開始變形就難以恢復至正常功能,呼籲及時就診的重要性。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多為「對稱性」多個關節腫脹要注意!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統會誤攻擊身體組織,尤其在關節滑膜處,因此造成關節發炎、腫脹和疼痛,嚴重可能導致關節變形及功能上的障礙。石孟潔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表現通常會成「對稱」的方式,像是手腕、手指、腳踝等關節症狀都會是左右同時出現。除此之外,類風濕性關節炎為全身性的疾病不只會侵犯關節,有些案例會伴隨關節以外的症狀像是異常疲勞、發燒、心血管系統疾病、間質性肺纖維化和骨質疏鬆,甚至併發乾燥症(眼乾、嘴乾),鞏膜炎。石孟潔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目前主要診斷方式包含血液檢查、病人症狀和影像檢查。她提到,根據歐洲風濕醫學會2010年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主要分為四大類評估項目。第一為受侵犯的關節數,第二為抽血檢查,第三為急性發炎指數,第四則為症狀是否已維持六周以上。依據診斷標準計分如超過6分以上,就可以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醫師也會結合血液檢測,透過患者的類風濕性因子、抗環瓜氨酸抗體、發炎指數,並利用超音波和X光等影像工具來評估發炎和骨骼破壞程度。生物製劑用藥新選擇!輔以物理、職能治療更全面石孟潔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方針主要以減緩病情、控制症狀,並減少關節的長期損害為主。一般而言會短期使用消炎止痛藥及類固醇來緩解急性發炎疼痛,合併免疫調節藥物來控制。除了藥物外,也會搭配物理治療來緩解功能障礙,或是配合職能治療來協助患者恢復正常的生活功能。然而傳統免疫調節劑對某些病患來說治療效果較為侷限或無法適應其所帶來的副作用,而長時間使用高劑量類固醇可能發生以下副作用如骨質疏鬆、月亮臉、水牛肩、白內障等情況。因此,現今生物製劑以及標靶藥的出現也讓醫師、患者有更多元的治療選擇。石孟潔醫師解釋,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生物製劑以及標靶藥有針劑及口服兩種,能夠精準阻斷特定發炎物質,且較快速的發揮免疫調節的效果,對發炎處有良好的控制效果,使用施打的生物製劑,對於常忘記吃藥的民眾、傳統治療上無法獲得良好控制的族群或是因副作用無法耐受之患者而言都是一大福音。另外,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女性患者眾多,也有適合孕婦的用藥能選擇,她也呼籲患者不要擅自停藥,並且和醫師討論最合適的治療方式。保健品亂吃恐弄巧成拙 醫:減壓生活更重要市面上許多宣稱能「增強免疫力」的保健食品到底能不能吃?石孟潔醫師表示,若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或其他自體免疫相關疾病的族群,過度攝取這類型的保健品可能使免疫系統失衡,進而影響到病情!因此建議患者在選擇營養保健品前都應先諮詢醫師。如想在日常習慣中就能減緩症狀,石孟潔醫師提到,避免壓力過大、以及抽菸喝酒,就能有效降低身體發炎反應。此外,規律運動也能增強關節功能以及肌力,減少僵硬和疼痛感。最後提醒民眾,如果有對稱性的關節發炎腫痛及關節僵硬狀況,請儘早到過敏免疫風濕科就診,及早有效的治療可避免關節變形。
婦人不適掛急診…檢查驚覺「肺白掉」功能剩40% 竟是沒戴口罩致病
環境中許多危險因子,因此不可輕忽,以免小病變成大毛病。有一名中年婦人時常感到喘,原本認為是體重過重造成,直到後來不舒服掛急診,檢查發現肺2邊都變白,肺功能只剩40%,全是日常的1個習慣導致。「有些危險因子暗藏在日常生活中!」外科醫師陳榮堅分享案例,他有一位40歲的女病患,因為體型比較豐腴,平常覺得喘或不舒服,都歸咎於是體重過重造成,但事實卻不是如此。陳榮堅指出,女病患遲遲沒去檢查,直到有次不舒服到送急診,檢查驚覺肺2邊都有點白掉了,而且體重過重和肺變白完全無關。詳細詢問後得知,女病患在家具加工廠上班,回家後還會煮菜。女病患沒有戴口罩習慣,暴露在危險因子下。(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陳榮堅透露,無論是工作還是主菜,女病患都沒有戴口罩的習慣,檢查發現肺功能只剩40%,是正常人的一半,而且這種損傷是不可逆的。因此他提醒,空氣污染日益嚴重,環境污染與廚房的油煙都是罹患肺癌的危險因子,在有需要的環境下,適度的使用口罩是保護健康的一個基本方法。據了解,正常的肺臟是柔軟且富有彈性的,而且有肺泡來交換氣體,一旦肺纖維化就會導致肺部組織變硬,影響氣體交換功能,肺纖維化的病人,一旦過了臨界點就會變得非常容易喘,而且肺纖維化是不可逆的。
部落客星希亞不敵肺腺癌!醫曝「8症狀」常被誤認感冒 示警:75%發現已晚
44歲部落客星希亞於2012年得了肺腺癌第四期,和病魔對抗10多年,21日晚間她的臉書粉專突發文「珍重!Cincia要開啟另一個旅程了」驚傳病逝,令粉絲相當不捨。事實上,依據國健署公布2021年癌症登記報告,連15年居首位的大腸癌,被過去位居第2位的肺癌擠下,肺癌躍升發生人數最高的癌症,成為新癌王。對此,醫生提醒,肺腺癌初期症狀並不明顯,易被誤認為是感冒,且有將近75%的病患,發現時已到了第4期。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外科程建博主任指出,肺癌可分為幾個不同種類,其中肺腺癌是目前肺癌中人數最多的,大約有超過6、7成。程建博提醒,肺腺癌初期症狀並不明顯,也常容易被誤認為是感冒,有將近75%的肺癌病患,發現時已到了第4期,且有很多人等有症狀再檢查時,都可能已接近晚期,僅約2成能手術切除,存活率在癌症當中算較差的。程建博強調,民眾一旦出現「咳嗽持續2周以上、有氣喘、胸痛、背痛、頭痛、喉嚨痛、聲音沙啞、咳血」等症狀,應盡早就醫,且若有吸菸史者(含二手菸)、長期暴露在油煙環境的廚師及家庭主婦、暴露工廠廢氣或特殊汙染環境者(如建築工人、油漆工人、礦工等)、肺結核病史、肺纖維化、癌症家族史等都是高危險族群,要定期做肺部檢查。
咳嗽原因分兩大類!治療方式大不同 揪出病因要注意
37歲科技業林先生新冠肺炎確診後痊癒已超過2個多月,但至今只要氣溫稍低或是吹到冷氣,就會咳嗽不止。中醫師表示,事實上咳嗽原因分成溼咳、乾咳兩大類,前者是俗稱的過敏,後者則多為感冒等細菌性感染所引起,治療方法大為不同,若治療錯誤,藥物恐愈吃愈糟糕,曾有病人因而咳到肋骨疼痛、失禁。久咳不癒超痛苦,中醫師陳潮宗表示,咳嗽分成兩大類型,第一類是「溼咳」,原因是氣管壁中水分太多,包括過敏性鼻炎、氣喘、氣管擴張、肺氣腫都屬此類,通常一接觸冷的刺激、灰塵、生物性過敏原等,鼻子會產生過多分泌物充滿氣管,就會打噴嚏、流鼻水與咳嗽不止,即俗稱過敏。至於第二類最常見,因為感冒、吸菸等而引起的發炎性咳嗽,氣管壁在感冒過程中,被病毒、細菌破壞,修復過程中氣管壁會製造分泌物以帶走壞死的組織,因而導致喉嚨癢,有黃、濃痰及咳嗽,通常症狀會長達2周~2個半月才會痊癒。這類發炎性咳嗽一咳起來會引起肋骨疼痛、失禁、小便滲漏,甚至呼吸鬱結、氣逆上衝。陳潮宗指出,兩類咳嗽不會互相演變,不會因感冒拖久了,就變成過敏性咳嗽;且治療方式大為不同,一旦搞錯或是併用藥物,反而會更嚴重。他指出,過敏性咳嗽以乾燥、化痰為主,中藥會使用麻黃、桂枝等,平常可多食用老薑、蔥、蒜等都有很好的效果;至於發炎性,原則為「涼」,以清熱、解毒、瀉火來止咳,西醫部分可能用抗生素、止咳糖漿及止咳藥物,食物可多吃水梨、西瓜、柑橘等涼性食材為主。民眾若不知道如何分辨,可以把握一個原則,過敏性的痰、鼻涕較為清水樣,滴在衛生紙上會擴散;發炎性則不會擴散,會濃稠黏在衛生紙上。他也提醒,若兩種方式長達三個月都無法好轉甚至咳血,建議必須做X光或是MRI檢查,判斷是否為肺纖維化、癌症或是肺結核。
以為康復了自行停藥! 23歲女紅斑性狼瘡復發險洗腎
今年23歲的王小姐因臉上出現紅斑、關節腫脹疼痛,且症狀持續三個月仍未改善而就醫,檢查後確診為紅斑性狼瘡,所幸透過免疫抑制劑治療半年後,症狀才得以緩解,沒想到王小姐卻誤以為「病已經好了」,自行停藥,直到八個月後,雙腳嚴重水腫、經常走沒幾步路就喘不過氣,才發現是病情復發導致腎臟發炎衰竭惹的禍,雖然在經過多次血漿置換療法後,已免於洗腎威脅,但王小姐的腎臟仍出現不可逆的傷害。醫師提醒,紅斑性狼瘡在治療時,切忌任意減藥或停藥,以免病情反覆發作,危及自身健康,嚴重的話甚至需要洗腎。好發年輕女性,紅斑性狼瘡嚴重恐器官衰竭臺中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溼科科主任黃文男表示,紅斑性狼瘡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性疾病,在正常情況下,人體的免疫系統會產生抗體對抗外來的細菌、病毒等物質,但罹患紅斑性狼瘡時,免疫系統中的抗體會因無法分辨敵我,而攻擊自己的細胞,造成全身器官組織,如腎臟、心臟、肺部、關節、神經系統與血液,引起發炎反應,且難以根治。黃文男強調,門診觀察,紅斑性狼瘡好發於15~25歲,其中生育期的女性占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由於在急性期的治療時,常會需要免疫抑制劑與類固醇並用,因此一定要規律服藥,並遵照醫囑定期回診驗尿、檢查血球來追蹤病情。一般而言,只要控制得當,紅斑性狼瘡也能懷孕生子,維持平穩生活。健保給付生物製劑,紅斑性狼瘡報佳音!近期隨著港星周海媚驟逝,困擾她多年的紅斑性狼瘡也再次引起關注。黃文男表示,紅斑性狼瘡以往沒有太多藥物選擇,直到2022年底,健保才正式給付生物製劑,這是很大的突破。另外,2023年也有另一款針對紅斑性狼瘡病理機轉設計的新型生物製劑問世,目前在歐美已取得適應症,也通過我國食藥署核准可供臨床使用,但因健保尚未給付,患者必須自費。健保擴大給付自體免疫疾病,僵直性脊椎炎傳喜訊!「2023年免疫風濕疾病病友會聯合大會」於台中榮總圓滿落幕,會中除了依照不同疾病類別分組聚焦討論以外,也分享了免疫風濕疾病最新的治療進展,包括健保擴大給付標準,讓抗肺纖維化藥物不再局限於硬皮症合併間質性肺病的患者身上,只要是自體免疫疾病合併肺纖維化就能有條件給付,對於有嚴重共病的患者,可以減輕龐大的醫療負擔;另外,健保也開放給付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治療僵直性脊椎炎,讓患者能免受打針之苦。PP-XEL-TWN-0434-202402
身染12病突入院!資深女星爆「房產全賣光」淪租屋族:已簽放棄急救同意書
56歲資深女星馬妞(馬維欣)早期因主持節目爆紅,後來淡出演藝圈轉戰餐飲業,拚命工作的她近年來多病纏身,不僅每天都要吞下14種藥物控制,近日又突然身體不適入住醫院,她更坦言自己已經簽下「放棄急救同意書」。馬妞接受《三立新聞網》訪問時表示,自己深受12種疾病所擾,包括椎滑脫、頭痛、暈眩、乾燥症、免疫系統崩潰、關節疼痛、痛到無法久站、紅斑性狼瘡、高血壓190、全身過敏、肺纖維化及發炎指數過高等,近日又因痛到無法走路,只能仰賴輪椅代步,所以前往醫院進行一連串檢查,怎料安排神經傳導項目時,因為肌肉承受不了電流,立刻緊急停止檢查。馬妞透露,此次住院費用高達7萬元,由於先前投資失利,餐廳經營不善賠光積蓄,甚至不得已將名下的2棟房賣掉籌錢,現在只能租屋,身上存款也已所剩無幾,但醫生檢查發現,她的腰椎滑脫需要手術打鋼釘,擔憂影響工作只能先暫緩治療。健康狀況頻亮紅燈,馬妞坦言,早在疫情前就已簽下「放棄急救同意書」,並同意器官捐贈,她感慨自己很怕痛,希望走到人生盡頭的那天能不要太折磨,「萬一以後真的怎麼樣,要走也不要太痛的走」,坦然暢談生死議題,毫不避諱。
新冠疫情再度流行!醫提醒「注意黃金治療期」 引網共鳴:最近一堆人感冒
近期適逢入冬最強寒流肆虐,感染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增多,流感、新冠疫情也再度流行,胸腔科醫師蘇一峰就直言,「門診急診住院一大堆」,提醒民眾要多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蘇一峰醫師今(26)日於臉書粉專發文指出,最近新冠開始又開始大流行,感染後容易肺纖維化,痊癒後記得要到醫院照X光檢查,肺纖維化黃金治療時間及早治療效果才好,「民眾自己要小心」。此貼文一出,就迅速引起網友們的關注,紛紛留言表示,「感恩醫生提醒」、「這波寒流一堆人都感冒了」、「一早就看到診所外面一堆人排隊」、「我女兒前天剛確診」、「我前幾天才跑去接種Novavax XBB.1.5的新冠疫苗,希望可以預防新冠」。疾管署先前於23日說明,目前本土COVID-19疫情亦上升且處流行期,上週(16至22日)新增615確診病例,較前一週(9至15日)的537例上升,而台灣也在去年底剛進入了第5波疫情,推估已感染過COVID-19者就有9成左右,「天選之人」約占1成人口或低於1成。而疾管署也呼籲,考量新冠疫情持續升溫,寒流來襲且近期各項聚會活動、學校寒假開始等人群聚集及移動頻率增加,病毒傳播風險上升,預期農曆春節前可能達到疫情高峰,又適逢年假來臨規劃出國旅遊人數增加,建議民眾儘早接種新冠XBB疫苗,以及時獲得保護力,接種院所資訊可至疾管署官網「秋冬疫苗專區」或至各縣市官網查詢。
紅斑性狼瘡等6類自體免疫疾病 併發菜瓜布肺死亡率近4成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港星周海媚的離世,喚醒大眾對紅斑性狼瘡等自體免疫疾病的認知。一名60歲退休女性,因咳、喘症狀至胸腔科診斷出「菜瓜布肺」慢性漸進性肺纖維化,轉介至風濕過敏免疫科進一步檢查後,發現患有硬皮症,住院期間其肺部功能已嚴重喪失,需透過氧氣罩才能維持呼吸,且食道、腎臟都大受影響。林口長庚醫院風濕過敏科醫師蔡昀臻提醒,「自體免疫疾病」病友一旦併發肺纖維化,5年死亡率高達近4成,應定期檢測肺功能以預防急性惡化。6大高風險族群 5年死亡率高達近4成蔡昀臻說明,全台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約12萬人,易併發肺纖維化的高危險族群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硬皮症乾燥症多發性肌炎皮肌炎紅斑性狼瘡除了臨床表徵 也須當心內部器官損害臨床表徵:皮膚外觀、關節變形內部觀變化:心臟、腸胃道、腎臟、肺臟,恐會造成看不見的內傷自體免疫疾病病友併發肺纖維化風險高,其中硬皮症、皮肌炎、混合性結締組織疾病好發率達5成。病友一旦併發肺纖維化,5年死亡率高達近4成。慢性漸進性肺纖維化對病友生活影響甚鉅,包括呼吸道症狀、急性惡化、情緒低落、肺功能下降、生活品質下降,若未妥善治療恐威脅生命。然而,過去病友多半僅關注表徵疾病的變化,而忽略肺纖維化的徵兆,例如有些病友長期咳嗽感到不對勁,卻僅當作是小感冒另尋診所就診,並不會在風濕過敏免疫科回診追蹤時主動與醫師反應,等到呼吸道症狀日趨嚴重就醫時,肺部通常已有大面積的損傷。蔡昀臻提醒,自體免疫族群病友一定要建立起定期檢測肺功能習慣,有任何肺部症狀應主動與醫師反應,才有機會阻止肺纖維化持續進展,預防肺部急性惡化。▲蔡昀臻醫師提醒,「自體免疫疾病」一旦併發肺纖維化,5年死亡率高達近4成,應定期檢測肺功能以預防急性惡化。▲蔡昀臻醫師提醒,「自體免疫疾病」一旦併發肺纖維化,5年死亡率高達近4成,應定期檢測肺功能以預防急性惡化。服用抗肺纖維化藥物 12月起擴大給付蔡昀臻表示,自體免疫疾病合併肺纖維化治療方式為藥物治療,雖然肺纖維化無法被根治,但透過藥物治療後,症狀改善效果顯見,病友生活品質也有所提升。免疫抑制或免疫調節藥物調控免疫系統,減少繼續破壞肺組織的情況抗肺纖維化藥物抑制肺纖維化的發展速度, 降低肺功能惡化速度,減少急性惡化風險!12月起抗肺纖維化藥物健保擴大給付(有條件給付),約逾千名病友受惠,及早介入治療,助病友延緩肺功能惡化提升生活品質,降低7成以上死亡風險。開頭提及的女性患者成功申請到抗肺纖維化藥物,治療至今控制穩定,已進步到可自行走路去買菜,甚至從事喜愛的瑜珈運動。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鄭添財表示,針對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併發肺纖維化,早年只能針對症狀控制,治標不治本,治療困境包括:自費藥物昂貴、外國新藥進不來台灣、健保給付有限。現今已有很好的治療藥物,就連紅斑性狼瘡也不再是惡疾,使用藥物治療都能改善喘咳類症狀、延長存活期、面對更美好的人生。
比癌症致命?肺纖維化5年存活率低 「健保擴大給付藥物」降死亡率
日常咳喘以為小感冒?一名從事醫護工作的47歲女性,咳、喘症狀持續數周後前往就醫,經醫師檢查確診為間質性肺病,並照會風濕免疫科醫師後,診斷患有一種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多發性肌炎」。在風濕免疫科與胸腔內科共同的治療與追蹤下,症狀初步獲得控制,但沒想到兩年前竟突然喘到無法呼吸,送急診發現其間質性肺病已進展成慢性漸進性肺纖維化,隨後短短半年間急性發作又再度重演。歷經兩次急性惡化的她,肺功能已不到正常人的一半,體力更是大不如前,連爬樓梯都會喘不過氣,生活品質嚴重受到影響。後續在醫師建議下,自費使用抗肺纖維化藥物治療,有效延緩肺功能惡化,但長期下來卻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因此只能選擇停藥,期間不僅開始擔心急性惡化隨時會再度襲來,生活也過得戰戰兢兢。所幸,日前健保署宣布自今(2023)年12/1起,抗肺纖維化藥物健保擴大給付對象,幫助肺纖維化病友可以免除急性惡化及與死亡風險,未來預計超過1,300位慢性漸進性肺纖維化病友受惠。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台大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王鶴健教授指出,肺纖維化由於疾病進展因人而異且變化多端,若未及早發現並適當治療,5年存活時間比許多癌症還低。過去抗肺纖維化藥物健保給付對象僅包含特發性肺纖維化及全身性硬化症有關之間質性肺病,這次感謝健保署擴大給付對象至所有慢性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的病友,期盼能降低肺纖維化的高死亡率。收治該名多發性肌炎病友的亞東紀念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鄭世隆教授指出,肺纖維化成因非常多樣,肺部本身的疾病如過敏性肺炎、自體免疫疾病、吸入性外部危險因子都可能導致肺纖維化的產生,外部危險因子包含長期吸菸、處於化學物質暴露環境、空汙等。而慢性漸進性肺纖維化所造成的肺部損傷不可逆,在過去,病友並無定期追蹤肺功能的觀念,加上還沒有研發出針對抗肺纖維化的藥物,即使早期發現肺部受損跡象,也無法獲得完善的治療,使得病友對於治療上態度較消極。近年隨著抗肺纖維化藥物問世,可避免肺纖維化持續進展,延緩病情惡化效果顯著,經臨床試驗證實可減少57%的肺功能下降,且根據亞洲族群的分析結果顯示,可降低74%急性惡化發生與死亡風險。現階段治療慢性漸進性肺纖維化的首要目標就是穩定住病情,減緩肺功能惡化的速度、延長存活期,鄭世隆教授強調,間質性肺病高危險族群以自體免疫疾病的病友佔大宗,其中有三成病友會發展成慢性漸進性肺纖維化,更是死亡的主因。因此,建議病友在確診間質性肺病的同時,先確定本身是否罹患自體免疫疾病,也提醒所有肺纖維化的高危險族群,除了胸腔內科以外,再搭配風濕過敏免疫科、影像醫學科、復健科與病理科等多專科團隊共同照護,對治療上有絕對的益處,而這也是未來肺纖維疾病診治的重要趨勢。林口長庚醫院風濕過敏科蔡昀臻醫師也分享曾收治一名年約60歲的退休女性,因咳、喘症狀至胸腔科診斷出慢性漸進性肺纖維化後,轉介至風濕過敏免疫科進一步檢查後才發現患有硬皮症,住院期間其肺部功能已嚴重喪失,需透過氧氣罩才能維持呼吸,後來申請抗肺纖維化藥物治療半年至今控制穩定,已進步到可自行走路去買菜,甚至從事喜愛的瑜珈運動。蔡昀臻醫師表示,雖然肺纖維化無法被根治,但透過藥物治療後,症狀改善效果顯見,病友生活品質也有所提升。蔡昀臻醫師補充說明,類風濕性關節炎、硬皮症、乾燥症、多發性肌炎、皮肌炎、紅斑性狼瘡等,都是肺纖維化的高危險族群,病友一旦併發肺纖維化,5年死亡率高達近四成。但過去自體免疫疾病病友多半僅關注表徵疾病的變化,而忽略肺纖維化的徵兆,例如有些病友長期咳嗽感到不對勁,常當作是小感冒另尋診所就診,並不會在風濕過敏免疫科回診追蹤時主動與醫師反應,等到呼吸道症狀日趨嚴重就醫時,肺部通常已有大面積的損傷。因此,蔡昀臻醫師提醒,自體免疫族群病友一定要建立起定期檢測肺功能習慣,有任何肺部症狀應主動與醫師反應,才有機會阻止肺纖維化持續進展,預防肺部急性惡化。
治療喘咳2個月沒好轉 5大成因恐釀不可逆病症「菜瓜布肺」
天氣轉涼,從秋季轉為冬季是大部分過敏兒的疼痛期,加上新冠疫情剛過,民眾時不時喉嚨發癢乾咳幾聲,若經醫生治療超過兩個月以上,咳嗽的情況仍未改善,要小心特發性肺纖維化病症「菜瓜布肺」可能已經纏身,症狀包含呼吸急喘、容易疲憊,以及肺部變成如菜瓜布般粗糙,且一旦病發便不可逆。特發性肺纖維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PF)俗稱「菜瓜布肺」,屬於一種少見的疾病,每10萬人中,約有14~43人患此疾病, 目前全球共有約300萬名患者。台灣聯安診所胸腔科醫師蔡哲龍表示,健康的肺柔軟且有彈性,一但纖維化,就再也無法回復,最後變成如菜瓜布一樣粗糙,而肺纖維化多從咳嗽開始,症狀包含呼吸急喘和容易感到疲憊。治療後超過2個月,咳嗽症狀如果仍未改善,就建議進一步檢查。蔡哲龍進一步指出,肺纖維化的原因,主要是嚴重或反覆的發炎,造成肺部組織不停進行修補並開始結痂、硬化,最後喪失氣體交換功能。成因分成5大類,包括細菌和病毒或黴菌感染導致肺部發炎、胃食道逆流或鼻涕倒流反覆嗆咳、透過呼吸道進入肺部的有害物質、疾病治療以及自體免疫疾病。要預防「菜瓜布肺」的方法,除了長期追蹤自身健康外,蔡哲龍也提醒民眾要遠離生活中的危險因子,像是戒掉香菸與電子菸;有自體免疫病史者,應積極治療與追蹤;使用藥物或疾病治療,要了解可能的副作用;工作環境需暴露粉塵風險者,則需改善工作環境與使用保護器具。蔡哲龍也表示,保持居住的空氣品質,避免環境極度乾燥或潮濕,也建議接種流感和肺炎疫苗,同時保持運動習慣、充足睡眠,最後補充抗氧化維生素的食物。
黴漿菌侵襲!若缺「3種維生素」 營養師:感染機會增加
秋冬換季之際是感冒、流感的好發期,不過除了流感,近日醫界也示警,提醒民眾注意「黴漿菌」感染。據了解,典型黴漿菌會引起發燒、呼吸困難及胸痛等,嚴重甚至會導致支氣管炎、肺纖維化等,對此營養師也指出,有研究發現,若維生素A、D及E攝取不足,會增加感染機會。根據《ETtoday新聞網》報導,營養師程涵宇表示,各年齡層的兒童都容易感染肺炎黴漿菌,典型黴漿菌可能引起發燒、喘息、呼吸困難、胸痛及寒顫,而重症肺炎黴漿菌,常導致阻塞性細支氣管炎、胸腔積水、肺纖維化等其他器官損傷。營養師進一步指出,有研究發現,若下列「3種維生素」攝取不足,也會增加感染機會:一、維生素A維生素A能維持正常黏膜屏障、防止肺炎黴漿菌病原體侵入,缺乏維生素A的人,特別是兒童,更容易受到呼吸道感染,營養師指出,維生素A可透過深綠色蔬菜、菠菜、地瓜及魚類補充。二、維生素D能幫助維持身體免疫狀態穩定,若缺乏會導致病原體感染的風險增加,尤其是呼吸道感染,維生素D可藉由日曬、蛋黃、維生素D補充劑攝取。三、維生素E維生素E的抗氧化可提升免疫力,若缺乏維生素E,會更容易罹患急性呼吸道感染,它可由酪梨、植物油和全穀雜糧中攝取。另外,若是已經受到感染的民眾,營養師則建議,除了這三種維生素要持續補充,同時也要留意不吃油炸及含糖食物,因用藥可能造成的腸胃不良反應,建議可補充益生菌,提升免疫力。
咳不停以為感冒!他染「這肺病」不到1年病逝 胸腔醫:「5類人」要小心
俗稱「菜瓜布肺」的肺纖維化若未即時就醫治療,5年存活時間竟比許多癌症還低!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也示警,肺纖維化的初期咳嗽症狀,很容易被當成小感冒而延誤就醫,因此呼籲民眾若有出現「咳、喘、累」3大症狀,且狀況持續8週以上,就應儘快到胸腔內科檢查。據《NOW健康》的報導,肺纖維化的發展過程會由肺底往肺尖方向移動、周邊往中心方向蔓延,「就像溫水煮青蛙一般」。王鶴健也分享親身案例指出,有名病患是企業高階主管,平時有咳、喘症狀,自認身體硬朗還能負荷,便不以為意。再加上當時沒有「聽診後背下肺葉」的完整檢查觀念,直到有次健檢才發現CA19-9指數偏高,誤以為是惡性腫瘤,轉診至胸腔內科才發現確診「特發性肺纖維化」,很快病情急速惡化,不到1年就病逝。王鶴健強調,「特發性肺纖維化」是不可逆的!病友容易因外部因素刺激導致肺功能急速下降,嚴重者走幾步路就覺得氣喘吁吁,甚至感到呼吸困難,由於疾病進展因人而異且變化多端,若未及早發現並適當治療,5年存活時間比許多癌症還低。王鶴健進一步解釋,目前「特發性肺纖維化」的成因尚不清楚,但50歲以上男性、有吸菸史、肺纖維化家族病史、長期胃食道逆流或是曾暴露於高粉塵環境工作者,都是高危險族群。尤其當肺部開始有纖維化的跡象,醫師在聽診後背下肺葉時,就會聽到有如魔鬼氈撕開的聲音。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鄭添財也強調,自體免疫疾病病友也是肺纖維化的高風險族群。自體免疫疾病病友因免疫系統錯亂,導致疾病敵我不分地攻擊器官,一旦侵犯到肺部就可能發生肺纖維化,若未及時治療將進展為「漸進性肺纖維化」。提醒病友對於呼吸道症狀或身體異狀千萬不可掉以輕心。鄭添財也強調,病友也要配合醫囑,若有症狀都要即時向醫師反應,切勿自我診斷,錯失黃金治療時機。對此專家也提供「護肺3招」,包括民眾若有「咳、喘、累」3大症狀務必提高警覺;高危險族群也應落實「聽診後背下肺葉」的完整檢查;自體免疫患者更是每3至6個月就要定期安排肺功能檢查。此外,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也易遭大眾忽略,建議民眾若出現「濕咳、多痰、易喘」症狀且持續達3週以上,就請儘快就醫求診。
OL因「這疾病」痛到走不出家門 醫示警:中年婦女容易發病
35歲的小婷(化名)體重破百,是典型的棉花糖女孩,大學畢業後,她發現常常感到手腳關節僵硬疼痛,原本以為是工作忙碌所致,沒想到症狀越來越嚴重,到最後連開門都困難、幾乎無法出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工作當然也受到影響,在罹患全身性紅斑性狼瘡媽媽的建議下,小婷求醫後發現竟是得到「類風濕性關節炎(RA)」。振興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主任蔡世滋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慢性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因免疫系統失常,導致關節滑膜發炎、過度修補增生,逐漸破壞關節結構,造成關節紅腫疼痛,甚至磨損、破壞及變形。且不只會影響全身關節!蔡世滋說,類風濕性關節炎還會侵犯其他器官及併發共病,包括心血管硬化、肺纖維化等。台灣的病人一開始常先出現關節外症狀的比例較低,多半都以「對稱性」關節出現問題為主。而小婷在確診後,一開始先用抗發炎藥、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治療,不幸效果不佳,還好醫生發現她符合健保給付資格,2015年起定期回診接受「生物製劑」治療,雖然沒有病癒,但關節腫脹疼痛的情況獲得明顯緩解,如今已可正常生活,工作上也完全沒問題。蔡世滋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常見於30至60歲間,中年婦女較容易發病、男女比約1:3;然而16歲以下及高齡男女也都可能發生,只是案例不多。疾病高風險族群則可能和環境因素(如抽菸)、病人本身因素(例如基因)、感染有關,詳盡的病因尚且不明。針對治療方面,蔡世滋提醒,患者必須要在關節未達不可逆的破壞前,採用生物製劑或小分子藥物介入治療,能夠迅速舒緩疼痛,並避免發生肢體殘障的憾事。另外,由於此病女性患者較多,不過即使懷孕,也有適宜的藥物可以使用。
體重過重OL腳痛到走不出家門!竟是受「類風濕性關節炎」 所苦
成年女性請注意:類風濕性關節炎可能會逐漸破壞關節結構,恐讓你全身疼痛到連出門都難!35歲的小婷(化名),體態豐腴、體重破百公斤,家族病史母親罹患全身性紅斑性狼瘡。12年前,當她23歲大學剛畢業時,兩側手腳關節出現僵硬疼痛,原以為係工作忙碌所致,不以為意。沒想到漸漸地連日常的開個門、廚房中開火煮飯、開車等動作都感到困難、甚至幾乎無法出門,工作也受到影響。後來就醫檢查發現小婷得到「類風濕性關節炎(RA)」,開始先用抗發炎藥、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所幸後續符合健保給付資格,自2015年起陸續接受生物製劑治療,迄今狀況改善、關節腫脹熱痛都獲緩解,可如常生活作息、也恢復上班工作,更可定期開車載媽媽一同回診,生活回歸常軌,讓她好開心。類風濕性關節炎造成紅腫熱痛 關節恐逐漸破壞或變形診治小婷的振興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主任蔡世滋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疾病,因免疫系統失常,關節滑膜發炎、過度修補增生,逐漸破壞關節結構;全身受侵犯部位主要為關節、且多為對稱性,造成關節紅腫疼痛,甚至磨損、破壞及變形;有些病人甚至會侵犯關節外的器官系統,屬於一種全身性免疫發炎疾病。好發於30-60歲的中年婦女 不單影響關節 也可能擴及全身蔡世滋醫師說,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年齡,較常見於30至60歲間,尤其中年婦女較容易發病、男女比約1:3;然而年輕小孩(16歲以下)及高齡男女性也都可能發生,只是比例較不懸殊。此病之致病機轉包含:環境因素(如抽菸)、宿主(病人)本身因素(如基因)、微生物等媒介(感染)有關,詳盡的病因仍未被徹底了解。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只影響全身上下關節,還會侵犯其他器官及併發共病,包括心血管硬化、肺纖維化...等。台灣的病人一開始先出現關節外症狀的比例較低,多半都以關節出現問題為主。診斷須多方面綜合評估 治療已有良好藥物可控制在診斷上,蔡世滋醫師說,除檢視臨床症狀外,早年多以抽血檢驗發炎指標及類風濕因子(rheumatoid factor, RF)為依據,但其他的免疫疾病也會出現關節痛及類風濕因子,可能造成診斷困擾。近年來檢驗項目增添抗環瓜氨酸抗體(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CCP),其敏感度(sensitivity)比類風濕因子更高,而且專一性高,可在臨床症狀產生前或疾病早期幫助診斷。臨床上也以病人受侵犯關節的數目、發炎指標(ESR及CRP)、RF及anti-CCP等計算「分數」,輔以診斷。對於治療方面,蔡世滋醫師說,近年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有很大進展。過往傳統採階梯漸進式治療,先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治療一段時間,若關節腫痛與發炎指標未獲改善,再加上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DMARDs);但仍有不少病患經使用抗風濕藥物及類固醇仍無效,甚至副作用產生。隨著科技進步,2000年後出現生物製劑,不僅抑制發炎、消除腫痛,對於較難控制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可獲得快速有效的控制,進而防止關節破壞及殘障發生。治療把握「機會之窗」 正向積極面對疾病蔡世滋醫師提醒,現今的治療強調掌握「機會之窗」,在關節未達不可逆的破壞前,採用生物製劑或小分子藥物介入治療。面對這個疾病,要找風濕免疫科專科醫師諮詢,並與其他病友共同學習、分享經驗。透過醫病溝通、決策共享,病情多能獲得大幅改善。另外,此病女性患者較多,即使懷孕,也有適宜的藥物可以使用。
菜瓜布肺比癌症致命? 確診急性惡化一年內身亡
你常忽略咳嗽、喘不過氣等肺部症狀嗎?近年國人對於「肺纖維化」這個名詞已不陌生,但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與其他呼吸道疾病混淆,甚至誤當成小感冒而不以為意,導致延誤治療。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今年首度攜手社團法人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於919台灣肺纖維化日前夕9/17(日)在大安森林公園舉辦「肺常有意思 健走嘉年華」活動。呼籲國人應建立正確肺部健康觀念,留意「咳、喘、累」三大症狀外,也應定期檢測肺功能。比許多癌症更致命 醫授護肺三招俗稱「菜瓜布肺」的肺纖維化,成因非常多元,較為大眾所熟知的有發病原因不明的「特發性肺纖維化」。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醫師表示:「特發性肺纖維化不可逆,病友容易因外部因素刺激導致肺功能急速下降,嚴重者走幾步路就覺得氣喘吁吁,甚至感到呼吸困難,由於疾病進展因人而異且變化多端,若未及早發現並適當治療,五年存活時間比許多癌症還低。」社團法人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鄭添財醫師強調,自體免疫疾病病友也是肺纖維化的高風險族群,提醒病友對於呼吸道症狀或身體異狀千萬不可掉以輕心。為提高大眾對於肺部健康的警覺,健走日當天活動現場醫師更傳授護肺三招,教大家為自己的肺部健康把關!第一招:出現「咳喘累」可能是肺正發出求救訊號肺纖維化常見症狀為「咳、喘、累」,臨床觀察到,民眾往往都要咳到無法入睡,或是打擾到別人時才願意就醫諮詢,一旦確診為肺纖維化,此時肺功能早已嚴重下降,不僅要透過補充氧氣來維持日常活動外,嚴重者還需住院插管治療;此外,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也是大家容易忽略的嚴重呼吸道疾病,民眾如出現「濕咳、多痰、易喘」症狀且持續達三周以上,也請儘快到胸腔內科尋求專業診療。▲「肺常有意思 健走嘉年華」齊走畫面第二招:高危險群應落實「聽診後背下肺葉」的完整檢查肺纖維化的發展過程是由肺底往肺尖方向移動、周邊往中心方向蔓延,「就像溫水煮青蛙一般!」王鶴健醫師分享曾收治一名企業高階主管,平時就有咳、喘症狀,自認身體還很硬朗仍能負荷這些小問題就不以為意,也沒有「聽診後背下肺葉」的完整檢查觀念,在一次健康檢查時發現CA19-9指數偏高,誤以為是惡性腫瘤,轉診至胸腔內科才發現肺部已嚴重纖維化,並確診特發性肺纖維化,很快地病情發生急性惡化,不到一年即病逝。目前特發性肺纖維化的成因尚不清楚,但50歲以上男性、有吸菸史、肺纖維化家族病史、長期胃食道逆流或是曾暴露於高粉塵環境工作者,都是罹患特發性肺纖維化的高危險族群。王鶴健醫師指出,當肺部開始有纖維化的跡象,醫師在聽診後背下肺葉時,就可聽到有如魔鬼氈撕開的聲音,若有出現「咳、喘、累」三大症狀且已經持續八週以上,儘快到胸腔內科檢查,當醫師懷疑是特發性肺纖維化者,則會進一步安排高解析度電腦斷層掃描以判斷是否確診與疾病侵犯的範圍。第三招:自體免疫疾病者 應定期肺功能檢查自體免疫疾病病友因免疫系統錯亂而導致敵我不分地攻擊全身器官,侵犯到肺部就可能發生肺纖維化。鄭添財醫師呼籲類風濕性關節炎、硬皮症、乾燥症、皮肌炎、多發性肌炎、紅斑性狼瘡等自體免疫疾病病友,無論是否出現「咳、喘、累」症狀,都建議在醫師的專業評估下,每3-6個月定期安排肺功能檢查,追蹤觀察是否有肺纖維化的狀況。鄭添財醫師也感嘆地提起過去曾有一名硬皮症病友,在類固醇等傳統藥物治療下,硬皮症狀得到控制,但肺部纖維化卻持續進展,肺功能如自由落體般的快速下降,隨著身體衰退、病情惡化,還來不及得到有效治療即抱憾離世。雖然肺纖維化無法根治,對肺功能的傷害亦不可逆,所幸近年已有抗肺纖維化藥物可協助病友改善症狀,恢復生活品質外,更能延緩肺功能下降程度,避免疾病持續惡化,鄭添財醫師強調,病友也要配合醫囑,若有症狀都要即時向醫師反應,切勿自我診斷,錯失黃金治療時機。
女子咳了20年 只因「吃太撐」 引發網友共鳴
咳嗽咳太久,居然只是因為「吃太飽」?大陸寧波有一名女子,咳了20多年,跑遍多家醫院,接受各種中西醫治療,甚至接受過敏原篩檢,但病情不見好轉。三個月前,她終於找到解答,原來是「胃壓過高」導致的胃食道逆流!一般以為反酸、噁心感,是胃食道逆流常見症狀,但有些患者會出現咳嗽、氣喘,甚至是肺纖維化等症狀。而醫生也發現,女子的「胃部壓力過高」,也是讓加重症狀嚴重的主因。正常情況下,食道和胃之間有括約肌、膈肌、韌帶等的「天然屏障」,防止胃裡食物逆流回食道。但當屏障被破壞,或胃內壓力過高時,則會使胃里的物質「逆流而上」!近一步發現,該名女子155公分,體重71公斤,習慣三餐吃飽之後,不是躺下就是久坐。「肥胖已增加腹部壓力,再加上吃飽久坐。過高的腹壓和膨脹的胃,進而導致胃食道逆流」呼吸內科醫生解釋著。目前經過治療與改變生活習慣後,女子的症狀好轉,困擾20多年的咳嗽也消失了。此新聞一出,居然引發不少網友共鳴,紛紛留言:「對!我一吃多就咳」、「我也是」、「這不是在說我嗎」。更有網友感嘆:「晚上常咳得很嚴重,白天還沒事」。看來不喝咖啡、吃甜食,胃食道也容易出狀況。吃飽後避免久坐,四處散步走走,不僅養成好體態,更維持健康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