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損傷
」 新冠肺炎 電子菸 後遺症突破舊框架!新一代生物製劑健保給付,嚴重氣喘控制再升級
【健康醫療網/呂佳恆報導】氣喘的臨床表現多樣化,為治療帶來諸多挑戰。然而,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現代醫學已成功開發出精準治療的生物製劑。由於不同患者的體質與誘發因子差異顯著,加上環境變遷的影響,氣喘的臨床表現變得愈加複雜。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陳彥甫指出,過去的生物製劑治療主要針對第二型發炎(Type 2 inflammation)患者,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對於非第二型氣喘(Non-type 2 inflammation)患者的效果相對有限。隨著新一代生物製劑的問世,不僅能有效控制第二型及非第二型氣喘,甚至對於具有複雜混合型氣喘的患者,也展現出卓越的治療效果,為患者帶來更多希望。治療合併肥胖、鼻瘜肉及混合型複雜的氣喘患者 新一代生物製劑展現療效目前臨床上,透過生物標記已能為嚴重氣喘(Severe asthma)患者選擇合適的生物製劑治療方案。然而,由於氣喘的複雜性,例如患者抽菸、合併肥胖、鼻瘜肉、皮膚過敏或黏液栓塞(mucus plugging)等因素,生物製劑的治療效果在某些情況下仍然面臨挑戰。陳彥甫醫師指出,有些嚴重氣喘患者的生物標記指數並非每項都特別高,甚至可能所有指數都不顯著升高。然而,新一代生物製劑的問世,為非第二型氣喘及混合型氣喘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治療選擇。陳醫師進一步說明,特別是合併肥胖的嚴重型氣喘患者,其病情難以控制通常與嗜中性球發炎密切相關。新一代生物製劑能有效控制非第二型氣喘,對於合併肥胖的氣喘患者也能展現療效,為這類患者帶來全新的治療希望。年輕媽因氣喘發作常跑急診 新一代生物製劑助控制氣喘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陳彥甫分享,臨床上曾遇到一名30多歲的年輕媽媽,體重約90公斤,屬於第二型嚴重氣喘患者。她幾乎每個月都因氣喘急性惡化頻繁前往急診室,主要症狀包括不斷咳嗽、痰多、喘息以及嚴重胸悶。特別是在生完孩子後,因孩子經常感染感冒,她也經常被傳染,進一步加重了氣喘症狀。治療過程中,她甚至一度需要依賴全身性類固醇來控制病情。考量到這名患者合併肥胖、鼻瘜肉,以及影像學檢查顯示多處黏液栓塞(mucus plugging)的情況,陳醫師為她申請了新一代生物製劑的健保給付。在接受治療一個多月後,患者的類固醇使用量逐漸減少,氣喘症狀也得到了顯著控制,不僅緩解了不適,還大幅提升了生活品質。陳醫師進一步指出,目前市場上的嚴重氣喘生物製劑均已通過嚴格的臨床試驗,證實其療效與安全性,並經由政府機構審核取得藥品許可證。然而,患者在接受治療時仍需留意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例如注射部位的腫脹或疼痛。若發生疑似藥物副作用,應儘速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新一代生物製劑擴增給付條件 嚴重型氣喘患者新福音目前健保對於嚴重氣喘生物製劑治療的給付條件仍存在一些限制,在臨床運用上可能帶來挑戰。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陳彥甫指出,有些生物製劑其健保給付規定要求患者必須使用半年以上的口服類固醇才能申請。然而,類固醇治療對部分患者可能引發不適的副作用,例如肥胖、水腫、血糖難以控制、骨質疏鬆,甚至增加感染風險,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影響。為了幫助更多嚴重型氣喘患者,健保今年進一步擴增了對新一代生物製劑的給付條件,為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療選擇。陳醫師強調,透過早期使用生物製劑來有效控制氣喘症狀,不僅能減少口服類固醇副作用的累積,也能顯著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這樣的治療策略更加貼近臨床需求,為患者帶來更大的希望。控制氣喘不二法門 遵循醫師指示規律用藥「近幾年隨著更多新型生物製劑的問世,醫師在臨床治療上多了強有力的武器,能更有效地控制嚴重型氣喘。」陳彥甫醫師表示,生物製劑的進步,確實為不同嚴重型氣喘患者的治療帶來了顯著突破。然而,想要真正有效控制氣喘,關鍵仍在於患者是否能遵循醫師指示規律用藥,並結合戒菸、適當減重、規律運動,以及減少暴露於過敏原的環境,才能有效預防不可逆的肺部損傷。陳醫師進一步指出,生物製劑作為過去10年來嚴重氣喘的新型治療選擇,已有大量研究證實其對疾病控制的效果。然而,若患者中斷治療,氣喘相關的生物標記指數可能逐漸回升,並增加症狀惡化的風險。因此,他建議尚未完全控制氣喘的患者,應每3~6個月由醫師評估治療反應,根據病情調整氣喘藥物及生物製劑的使用方案,以確保疾病穩定。「氣喘雖然無法完全痊癒,但只要規律用藥,就有機會達到臨床緩解,並有效避免疾病進一步惡化。」陳彥甫醫師強調,規律用藥與持續治療是氣喘管理的核心,患者應積極配合醫師的治療建議,進而改善症狀,提升生活品質,重回正常生活。
眼乾口乾爆瘦12公斤!就醫檢查竟肺纖維化 醫籲定期檢查把握治療時機
一名58歲的男子在今年6月中旬出現發燒症狀,隨即前往醫院就診,醫師發現他的肺部積水情況嚴重,且已有超過三成的肺纖維化現象。經住院檢查後,男子確診罹患自體免疫疾病「乾燥症」,且已併發肺纖維化。男子才回想起自己過去時常有眼乾、口乾的情況,這才驚覺原來早已患上乾燥症。確診至今已超過兩個月,男子體重驟降了12公斤,肺纖維化的範圍更快速擴展至五成,住院期間還經常因劇烈咳嗽與呼吸困難而感到體力不支,體能狀況迅速惡化到如同85歲的老年人。幸運的是,經由跨專科醫療團隊的討論後,確認他的病情符合乾燥症併發肺纖維化及漸進性肺纖維化的臨床定義,並申請抗纖維化藥物治療,期望藥物能有效控制病情並延緩肺部惡化的速度。漸進性肺纖維化對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的影響非常大,包括呼吸困難、急性惡化以及肺功能下降,不僅影響生活品質,甚至可能威脅生命。因此,過敏風濕免疫科與胸腔內科醫師提醒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即便沒有明顯的喘息、咳嗽或疲倦症狀,也應該與醫師討論安排肺功能檢查,以掌握自己的肺部健康狀況,及早發現問題。自體免疫疾病併發肺纖維化 死亡率恐比癌症還高!自體免疫疾病不僅會對病友的免疫系統產生影響,還可能引發多種併發症,其中肺部纖維化是一種常見且嚴重的共病,由於症狀不具特異性,病友日常容易輕忽,也是自體免疫族群死亡主因之一。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鄭添財理事長指出,根據統計資料顯示,每10位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中,就有1位會併發肺纖維化,而這類纖維化會造成不可逆的肺部損傷,最終導致呼吸衰竭,死亡風險甚至比許多癌症還要高。收治上述案例的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盧俊吉秘書長表示肺纖維化是乾燥症中最常見也最嚴重的併發症,加上病友最初並不知道自己罹患乾燥症,導致確診時已相當嚴重,一旦併發肺纖維化,除了肺功能可能受損,也會提高併發感染或呼吸衰竭的風險,甚至可能在短短一至兩個月內急性惡化,這也突顯了輕忽肺纖維化的嚴重後果。同時強調,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應該建立定期肺功能檢查的習慣,以便及早發現異常,就能透過高解析度的電腦斷層掃描(HRCT)來進行進一步的評估與診斷,進而介入治療。抗肺纖維化藥物助延緩肺功能惡化 病友卻因缺少肺功能檢測記錄恐錯失治療黃金期抗纖維化藥物已被證實可有效延緩57%的肺功能受損速度,並大幅降低74%急性惡化及死亡的風險。然而,許多患者由於缺乏肺功能檢測紀錄,在需要申請藥物時可能無法及時獲得治療。盧俊吉秘書長呼籲,肺功能檢測紀錄對申請藥物治療相當重要,患者應及早與醫師安排檢查,以備日後的治療需求。最新調查:高達六成病友尚未有肺功能檢測記錄 逾七成仰賴醫師安排為深入了解自體免疫疾病族群對於肺功能健康的認知程度,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與病友協會聯合發起的「肺功能檢測行為」最新調查顯示,有高達六成的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從未進行過肺功能檢查,即便有檢查紀錄的患者,也有超過五成超過一年未檢查,進一步觀察病友接受肺功能檢測原因發現,有超過七成病友仰賴過敏風濕免疫科與胸腔內科醫師安排。可見許多患者對於肺部健康的警覺性不足。盧俊吉秘書長強調,患者常將咳嗽等初期症狀誤以為是一般呼吸系統疾病,因此錯失了早期診斷和治療的機會。只有透過定期檢測,才能及早發現問題,並採取對應的治療方案,阻止肺部功能的進一步惡化。隨著9月國際肺纖維化月的到來,鄭添財理事長呼籲,所有高風險族群都應該密切關注自己的肺部健康,若出現呼吸急促、咳嗽或極度疲倦的症狀,應立即與醫師討論並安排影像檢查,以便及早發現並治療肺纖維化,減少病情惡化的風險。
彰濱海龍風電工安意外 重傷3員工1人清醒2人仍命危昏迷
彰化縣彰濱鹿港區「海龍離岸風電」降壓站20日發生重大工安意外,機房員工在裝設消防用的二氧化碳鋼瓶時因操作不當致氣體外洩,造成17名員工吸入中毒,其中3人一度命危。24歲呂姓傷者22日恢復清醒,但58歲劉姓男子、38歲賴姓男子仍昏迷不醒。賴男送醫時聯繫不上家屬,經各界努力下,終於找到與兒子久未聯繫的賴母。海龍離岸風電陸域降壓站20日上午10時許發生「二氧化碳外洩」事故,現場17名台籍員工紛紛吸入氣體中毒,分別被送往彰濱秀傳醫院、鹿基醫院、彰基醫院、彰化秀傳醫院及梧棲童綜合醫院救治。其中58歲劉姓男子、38歲賴姓男子及年紀最輕的19歲簡姓男子,到院前一度失去呼吸心跳,所幸搶救後均已恢復生命跡象,不過3人昏迷指數只剩3,仍未脫離險境,目前均在加護病房搶救中。彰濱秀傳醫院表示,呂男就醫時昏迷、呼吸衰竭,父母聞訊趕到醫院陪伴,21日呂男的昏迷指數從3進步到9,22日人已清醒,但仍需後續觀察,因此仍在加護病房接受治療。同樣由彰濱秀傳醫院收治的58歲劉姓男子目前昏迷指數仍然維持3,劉男妻子曾泣訴先生事發當天早上才幫她買早餐,中午人就躺在醫院。21日院方已使用最高劑量升壓劑救治,但劉男仍持續昏迷中,狀況不樂觀。另一名38歲賴姓男子被送到鹿基醫院收治時,原本無呼吸心跳,經搶救恢復生命跡象,昏迷指數僅有3,不過肺部損傷已經有改善。賴男送醫時警消聯繫不上家屬,經各界努力下,終於找到與兒子久未聯繫的賴母,目前賴母已赴醫院探視兒子。
彰化海龍風電CO2外洩 58歲男昏迷指數3命危…醫籲家屬做「最壞打算」
彰化縣彰濱地區「海龍離岸風電」昨(20日)發生工安意外,員工在裝設二氧化碳鋼瓶時,因氣體外洩導致17人吸入中毒,其中3人命危,58歲劉姓男子昏迷指數只有3,妻子淚崩痛批負責的廠商東元電機工安沒有做好。命危的3人送醫搶救,38歲賴男CPR 6分鐘後恢復心跳、血壓,因傷者呈現二氧化碳中毒窒息現象,給予高濃度氧氣治療,雖然病情有進步,但仍有肺部損傷及酸血症問題,昏迷指數3,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持續以升壓劑、氧氣治療;19歲簡男雖然恢復呼吸心跳,但昏迷指數3分,仍有生命危險;58歲劉男也是恢復心跳,但昏迷指數只有3,目前使用氧氣、低溫療法治療中,升壓劑已上到最高劑量。其中3人情況危急,仍在急救中。(圖/中國時報孫英哲攝)劉男妻子透露,她和丈夫育有2個已成年在工作的兒子,他們住在嘉義,丈夫很貼心,昨天出門工作前還買早餐給她吃,沒想到中午就接到噩耗,趕到醫院時,只見丈夫躺在病床上。劉妻坦言事發影片到現在都不敢看,她知道社群有人轉傳案發現場的影片,大量氣化的二氧化碳像瀑布傾洩而出,不滿負責的廠商東元電機都沒有回應,認為工安沒有做好,缺失太多了,主管機關一定要調查清楚。醫師向劉男家屬說明病情,因為急救後出現一些併發症,且昏迷指數是深度昏迷,預後相當不佳,已經使用最高的升壓劑,但狀況仍不見轉機,因此要做好「最壞打算」。
比癌症致命?肺纖維化5年存活率低 「健保擴大給付藥物」降死亡率
日常咳喘以為小感冒?一名從事醫護工作的47歲女性,咳、喘症狀持續數周後前往就醫,經醫師檢查確診為間質性肺病,並照會風濕免疫科醫師後,診斷患有一種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多發性肌炎」。在風濕免疫科與胸腔內科共同的治療與追蹤下,症狀初步獲得控制,但沒想到兩年前竟突然喘到無法呼吸,送急診發現其間質性肺病已進展成慢性漸進性肺纖維化,隨後短短半年間急性發作又再度重演。歷經兩次急性惡化的她,肺功能已不到正常人的一半,體力更是大不如前,連爬樓梯都會喘不過氣,生活品質嚴重受到影響。後續在醫師建議下,自費使用抗肺纖維化藥物治療,有效延緩肺功能惡化,但長期下來卻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因此只能選擇停藥,期間不僅開始擔心急性惡化隨時會再度襲來,生活也過得戰戰兢兢。所幸,日前健保署宣布自今(2023)年12/1起,抗肺纖維化藥物健保擴大給付對象,幫助肺纖維化病友可以免除急性惡化及與死亡風險,未來預計超過1,300位慢性漸進性肺纖維化病友受惠。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台大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王鶴健教授指出,肺纖維化由於疾病進展因人而異且變化多端,若未及早發現並適當治療,5年存活時間比許多癌症還低。過去抗肺纖維化藥物健保給付對象僅包含特發性肺纖維化及全身性硬化症有關之間質性肺病,這次感謝健保署擴大給付對象至所有慢性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的病友,期盼能降低肺纖維化的高死亡率。收治該名多發性肌炎病友的亞東紀念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鄭世隆教授指出,肺纖維化成因非常多樣,肺部本身的疾病如過敏性肺炎、自體免疫疾病、吸入性外部危險因子都可能導致肺纖維化的產生,外部危險因子包含長期吸菸、處於化學物質暴露環境、空汙等。而慢性漸進性肺纖維化所造成的肺部損傷不可逆,在過去,病友並無定期追蹤肺功能的觀念,加上還沒有研發出針對抗肺纖維化的藥物,即使早期發現肺部受損跡象,也無法獲得完善的治療,使得病友對於治療上態度較消極。近年隨著抗肺纖維化藥物問世,可避免肺纖維化持續進展,延緩病情惡化效果顯著,經臨床試驗證實可減少57%的肺功能下降,且根據亞洲族群的分析結果顯示,可降低74%急性惡化發生與死亡風險。現階段治療慢性漸進性肺纖維化的首要目標就是穩定住病情,減緩肺功能惡化的速度、延長存活期,鄭世隆教授強調,間質性肺病高危險族群以自體免疫疾病的病友佔大宗,其中有三成病友會發展成慢性漸進性肺纖維化,更是死亡的主因。因此,建議病友在確診間質性肺病的同時,先確定本身是否罹患自體免疫疾病,也提醒所有肺纖維化的高危險族群,除了胸腔內科以外,再搭配風濕過敏免疫科、影像醫學科、復健科與病理科等多專科團隊共同照護,對治療上有絕對的益處,而這也是未來肺纖維疾病診治的重要趨勢。林口長庚醫院風濕過敏科蔡昀臻醫師也分享曾收治一名年約60歲的退休女性,因咳、喘症狀至胸腔科診斷出慢性漸進性肺纖維化後,轉介至風濕過敏免疫科進一步檢查後才發現患有硬皮症,住院期間其肺部功能已嚴重喪失,需透過氧氣罩才能維持呼吸,後來申請抗肺纖維化藥物治療半年至今控制穩定,已進步到可自行走路去買菜,甚至從事喜愛的瑜珈運動。蔡昀臻醫師表示,雖然肺纖維化無法被根治,但透過藥物治療後,症狀改善效果顯見,病友生活品質也有所提升。蔡昀臻醫師補充說明,類風濕性關節炎、硬皮症、乾燥症、多發性肌炎、皮肌炎、紅斑性狼瘡等,都是肺纖維化的高危險族群,病友一旦併發肺纖維化,5年死亡率高達近四成。但過去自體免疫疾病病友多半僅關注表徵疾病的變化,而忽略肺纖維化的徵兆,例如有些病友長期咳嗽感到不對勁,常當作是小感冒另尋診所就診,並不會在風濕過敏免疫科回診追蹤時主動與醫師反應,等到呼吸道症狀日趨嚴重就醫時,肺部通常已有大面積的損傷。因此,蔡昀臻醫師提醒,自體免疫族群病友一定要建立起定期檢測肺功能習慣,有任何肺部症狀應主動與醫師反應,才有機會阻止肺纖維化持續進展,預防肺部急性惡化。
每天10包菸狂抽20年 中年男呼吸困難…檢查赫見「肺部幾乎全爛」
抽菸有害健康,但許多人仍不見棺材不掉淚。中國湖北武漢有一名中年木匠,每天至少要抽10包的菸,結果近日因持續高燒和呼吸困難送醫,檢查發現肺部嚴重損傷,出現呼吸衰竭症狀,雖然他聽從醫生建議決定戒菸,但已經為時已晚了。據《武漢晚報》報導,這名50多歲男子是經驗豐富的木匠,因為工作緣故常常加班到半夜,為了提神他開始抽菸,原本一天只有1、2包,但時間久了菸癮越來越嚴重,到後來每天要抽10包菸才夠,醒來第一件事就是點菸,只需點一次火,一支抽完就會用剩下的火再點燃下一支,這樣的習慣持續了將近20年。男子近來的呼吸道變得異常脆弱,常常發燒、咳嗽、胸悶,嚴重影響到生活,於是到醫院就診。檢查驚覺肺部不僅出現肺氣腫、肺大皰,還感染結核病,進一步照胸部電腦斷層掃描,發現肺部損傷嚴重,幾乎沒有正常的肺組織,肺氣腫也十分明顯,而原因正是長期吸菸所引起。所幸,男子經過治療後,肺部情況有所好轉,但肺功能無法完全恢復,未來需要避免體力勞動或劇烈運動,以減輕肺部負擔。醫生也提醒,長期大量吸菸是導致肺部腫瘤的主要因素之一,還會造成心腦血管疾病,如心臟衰竭、腦梗死等,這些疾病在抽菸狀態下更容易發作,對生命健康構成嚴重威脅。◎提醒您:吸菸有害健康、吸菸害人害己。
北市抽驗網路販售食品 PChome賣的「粉紅鹽」檢出重金屬鉛、砷超標
近年來網路購物快速且便捷,促使網路販售電商平台興起,民眾只需透過網路即可購買需要的商品。為保障消費者權益,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針對網路電商平台販售之蕈菇類及食用鹽類食品進行抽驗,總計抽驗27件產品,經包裝標示與進出口查驗後發現1件「野生川耳(純素)」標示不符規定及1件「野生黑松露」未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查驗並申報其產品相關資訊。衛生局依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109年7月1日公告「菇蕈類中重金屬檢驗方法」及110年10月26日公告「食鹽中重金屬檢驗方法」,以感應耦合電漿質譜儀進行重金屬檢驗。「新鮮秋季黑松露」檢出重金屬鎘超標。(圖/北市衛生局提供)檢驗結果顯示,蕈菇類食品中有2件,分別為「蝦皮購物-彩虹菇」販售的「巴西蘑菇(純素)」及歐陸食材小舖販售的「新鮮秋季黑松露」產品,檢出重金屬鎘超標;食用鹽類食品中有1件,由「Pchome24h購物」販售的「瑪雅氏粉紅鹽(中鹽)」產品,檢出重金屬鉛及砷超標,共計不合格率為18.5%。 衛生局指出,上述之不符合規定之產品涉違反食安法相關規定,若經查證屬實,將依據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相關條例進行查辦,重金屬鎘及砷為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ARC)公告之第1類致癌物質(Group1),其容易累積於腎臟或腦部進而導致相關疾病的產生,經過長期累積亦可能造成肺部損傷和骨骼脆弱及孕婦、胎兒發展之影響;重金屬鉛為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ARC)公告之第2類疑似致癌物質(Group2B),主要影響成人及孩童的神經系統,長期暴露也可能會造成學習力、記憶力和注意力的下降。衛生局呼籲消費大眾在網路選購食品時,應先慎選有信譽的平台與賣家並確認網站有清楚明確的產品資訊,如:有無廠商名稱、電話、地址等完整聯絡資料,切勿購買來源不明產品。民眾如有食品安全衛生問題或消費疑義,可電洽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以上訊息,可至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查詢。「巴西蘑菇(純素)」檢出重金屬鎘超標。(圖/北市衛生局提供)
暑假來臨新冠面臨高峰期 醫師曝3種人應注意重症可能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新冠降級、口罩解禁之後,五月起確診人數又逐漸攀升,正式進入第四波疫情高峰。根據疾管署六月最新統計指出,光是有通報的中重症個案,每天平均至少超過200例,是五月初的2倍,每天更有逾20例死亡個案。而七月將迎來解封後的第一個暑假,不只出遊人潮增加,接觸和感染病毒的機率也將大幅上升。為保護中重症高風險民眾,台灣感染症醫學會打造新冠肺炎衛教巡迴展,首站於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展出,盼高風險族群積極維持防疫習慣,掌握防疫正確要領,遠離重症與死亡威脅。76歲男及時就醫躲過重症,30歲男靠葉克膜及呼吸器撿回一條命!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成人感染科莊涵琄主任表示,光六月份,每天最多高達半數門診患者都是新冠快篩陽性的民眾,相較上個月至少成長2至3倍,中重症的住院病患也增加至少6成,其中約9成6都是高齡長者或慢性病患。莊主任提醒,雖然新冠肺炎已降級,但對於年長及有慢性病病史者,仍存有相當大的健康風險,一旦感染導致中重症症狀發生,插管、造成永久性肺部損傷等後遺症甚至死亡都在所難免,推估七、八月暑假疫情仍會維持在高峰期,高風險民眾千萬不可鬆懈。莊主任分享,自己兩個月前於診間遇過一位76歲先生,因為年紀大又有患有心血管疾病,同時也有第二型糖尿病、呼吸中止症、高血脂等共病,屬於新冠重症的高風險族群,確診時積極就醫取得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把握五日的治療關鍵期後,幸運的沒有發生嚴重併發症,至今也沒有甚麼後遺症。然而,另一個案例就沒有如此幸運了!一位30多歲男性BMI過高,屬於高風險族群,雖然接種過3劑疫苗,但因為沒有馬上就醫治療,因昏迷而送醫急救,到院後一度出現休克、多重器官衰竭,必須裝上葉克膜和呼吸器,歷經醫療團隊奮力搶救才得以脫離險境。莊主任提醒,若具有重症高風險因子,一旦確診新冠,不論症狀輕重,都應立即就醫治療,才能避免後續併發嚴重症狀危及生命。新冠病毒變異、感染社區化,北醫附醫為民眾堅強後盾!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施俊明院長分享,近期病毒發展以XBB變異株為主流,具「免疫逃脫」特性,傳染力更高,且容易重複感染,為能提升院內感染控制成效,已將防疫措施制度化,藉由機動性採檢,隨時掌握住院病患健康狀況。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王復德理事長則說,新冠疫情已三年多,病毒仍持續威脅民眾健康,就目前看來防疫這條路沒有盡頭。然而七月暑假開跑,期間出遊民眾增加,民眾接觸、感染病毒機會將大幅提高,預估接下來更可能有機會出現新一波確診高峰,因此趕在這波疫情前,學會將防疫與衛教重點放在保護高風險族群的民眾,特別規劃醫院衛教巡迴展,針對高風險族群群聚的場域,直接做面對面的衛教工作,積極提升民眾防疫知能,正面迎擊新冠病毒。王復德理事長指出,65歲以上長者、慢性病患、免疫力低下族群一旦感染新冠肺炎,都更容易出現嚴重併發症,若民眾符合上述條件或家中有這類族群,接下來更應特別小心防疫。除了應接種至少三劑疫苗,若不幸確診,應立即至診所就醫領取口服抗病毒藥物,預防重症及死亡。北醫展覽至7月8日 邀請就醫民眾積極參與北醫附醫7月3日敲響「新冠衛教巡迴展」,預定展至7月8日;王宇婕擔任大使,特別邀請民眾停留北醫大廳,駐足了解認識這新一波新冠防疫,更歡迎您的家人共襄盛舉,防疫一起來。學會也將在8月和10月,分別前往至台中榮民總醫院和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歡迎中南部的朋友一起來看展,屆時王宇婕也會出席與民眾互動,一起守護家人遠離新冠!台灣感染症醫學會也邀請民眾透過學會打造的新冠肺炎衛教網站,掌握最新防疫資訊 Fight Covid-19衛教網站:https://reurl.cc/2LW5oa,或查詢口服抗病毒藥物領取地圖:https://reurl.cc/3xK1oV
3屁孩把滅火器當水槍狂噴 消防局提醒:恐導致窒息
江西南昌有3名孩子,竟然把乾粉式的滅火器當水槍玩,從監視畫面可以看到,他們拿滅火器在大樓瘋狂亂噴,整個樓層都被白色的粉塵覆蓋,連地上都是一整片白色粉塵,雖然孩子的身體沒出現狀況,但當地消防局仍鄭重提醒,粉末對人噴射輕則傷害皮膚,重則引起肺部損傷可能會窒息死亡。
大馬專家:今年是「再次傳播年」 曝恐每2週感染一次、長新冠風險增加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肆虐2年多,近期又有Omicron亞種變異病毒株BA.4、BA.5疫情,馬來西亞衛生專家警告,2022年很可能是「二次感染covid-19」案例爆發的一年,隨著100多個國家檢測到BA.4、BA.5亞種病毒株確診個案增加,現時有很多人已經是第二次或第三次感染,「這有可能導致,每2到3週就感染一次新冠」。根據大馬媒體「Berita Harian」報導,馬來亞大學醫學院社區醫學與預防系流行病學家諾蘭(Noran Naqiah Hairi)指出,現在已經有很多人是第二次或第三次感染新冠肺炎,而感染數字隨著Omicron亞種變異病毒株BA.4、BA.5橫行而增加,由於兩種亞型變異株較之前的病毒株更具感染性,而且能更好地對抗人體內疫苗抗體,因此即便患者先前曾感染新冠,仍然有機會再次感染。諾蘭形容,2022年是變異病毒株再次散播的一年,並分析指出隨著確診病例增加,住院及死亡病例也將隨之而來,不過最後會有多少人入院或染疫而死,仍然還不確定,但最近的證據表明,「二次感染會使死亡、血栓和肺部損傷的風險增加一倍」,還會使住院風險增加兩倍。「隨著新病例增加,我敦促公眾繼續採取預防措施。防止你自己和家人被感染,確保始終使用口罩」,諾蘭呼籲,即使目前世界上不少國家紛紛放鬆防疫措施,但「COVI-19與流感不同」,每一次感染都會影響個人的免疫系統,且感染「長新冠」風險也會隨著每次感染而增加,因此民眾仍不好掉以輕心,持續避免擁擠的地方,確保完整接種疫苗,如果身體有不適,切記趕緊進行檢測。
二次染疫抗體會更多?專家打臉「只會更糟」…罹患這10種疾病風險翻倍
儘管台灣本土疫情最近有下降趨勢,但美國一項最新研究卻顯示,人類面對新冠病毒依然沒有大意的本錢。華盛頓大學醫學院(Washing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透過分析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U.S. Veterans Administration)的570萬人健康數據,「確認」一旦發生重複染疫,則再次感染的機率將會增加,且患者的後遺症與罹患其他疾病的風險,同樣也會隨著染疫次數上升。據《Daily Beast》報導,研究人員發現,數據庫裡的染疫者約有26萬人「只感染一次」,另有4萬人「至少再染疫一次」,團隊再追蹤與比對染疫者和另外540萬名無染疫者的半年健康數據,發現「染疫次數越多,則重複感染的風險越高」。團隊也發現,就算重複染疫者的體內會產生抗體,但新冠後遺症與心血管疾病、凝血問題、糖尿病、疲勞、腸胃道疾病、腎臟疾病、精神問題、肌肉疾病、骨骼疾病和神經系統的損傷風險,都會「隨染疫次數增加」。儘管研究人員尚未找到重複感染與罹患上述疾病風險增加的原因與機制,但數據已確認罹病風險和染疫次數呈現正相關。研究人員指出,這代表「全球已知重複感染的10億人」暴露在心臟、凝血問題、身體疲勞和肺部損傷的風險中,且罹病機率「比別人多1倍」。華盛頓大學健康研究所教授莫克達(Ali Mokdad)則認為,重複染疫對身體危害的另一關鍵在於「罹病時間長短」,兩次染疫但短時間內康復的危害,可能比只感染一次但長時間罹病來得低。不過,有其他專家認為研究結論可能過於草率,也不認同重複感染對健康的風險呈正比,指出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數據庫中的患者可能多為老年人或身體狀況不佳者,導致團隊從相對單一的數據中推導出相對偏頗的結果。
年輕人也會有「長新冠」 7成罹細支氣管炎
根據指揮中心數據,台灣確診人數已突破350萬,逐漸走向與病毒共存的社會,但該如何面對「長新冠(Long Covid)」成為康復者的難題,亞東醫院胸腔內科鄭世隆主任表示近期在門診中,看到許多病人因新冠肺炎康復後依然咳得厲害,甚至出現呼吸困難、運動後容易喘的現象,尤其是40歲以下年輕人出現細支氣管發炎的占門診人數的7成,可見長新冠的影響不只侷限在年長者。鄭世隆主任說明,本次襲捲全台病毒株為Omicron,重症及肺纖維化的比例不似Delta高,多為輕症患者,但許多年輕康復後卻出現呼吸困難、咳嗽、易喘等,此多為細支氣管發炎,長久後同樣影響肺功能,且追蹤報告顯示,許多康復者在隔離期間不一定會出現症狀,須等到隔離期滿後才慢慢浮現,因此更容易忽略就醫重要性。新冠肺炎綜合症候群(Post-COVID-19 Syndrome)又被稱作長新冠,也是確診後的「後遺症」,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將其症狀及時間分為「3、2、1」,其主要原則定義為:3:感染後3個月內發生。2:症狀持續超過2個月。1:無法用其他診斷排除,症狀持續恐長達1年。科學家們於《Nature》期刊中指出,造成長新冠,最有可能的情況是,大量冠狀病毒在急性感染後繼續潛伏在人體各種組織如肺臟、腸道、肝臟或大腦中,並繼續造成傷害。另一種情況是,感染新冠病毒後所引發的廣泛免疫反應,引發了人體組織的抗體和其他免疫反應,而這些反應引起後續的組織與器官的損傷。根據國際期刊最新研究顯示,約有7至8成染疫者康復後至少會出現1個長新冠症狀,又以全身倦怠、呼吸易喘、肌肉容易痠痛、睡眠障礙、焦慮和沮喪、胸悶與胸痛4種更為常見,並持續6個月之久。且除了上述後遺症,感染程度愈嚴重,也會導致肺部功能程度不一的傷害。綜合上述研究,長新冠引起肺部損傷的比例還是很高,且後遺症並非侷限長者或有慢性病的病人,許多年輕族群也會有呼吸困難及久咳不癒的症狀發生,鄭世隆提醒,如果發現這樣的不適,請盡快到胸腔內科門診就醫,評估您的肺功能及影像檢查,才能早期診斷並早期治療。
新冠肺炎從頭到尾都很麻煩 76%患者痊癒半年仍有後遺症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紀錄,全球有9150萬人確診新冠肺炎,其中有5060萬人已經康復,但其實康復之後也不能掉以輕心,目前有研究報告指出,76%的新冠肺炎病患在痊癒之後,會有長達半年的時間被新冠肺炎的後遺症所困擾。根據《CNN》報導指出,醫學雜誌《刺胳針》8日發表一篇最新的論文,研究人員對武漢1700多名新冠肺炎患者進行追蹤,發現其中有76%的患者,在出院之後的半年內,仍然會被新冠肺炎的後遺症所干擾。其中有63%的人會容易疲勞、26%的人會有睡眠障礙、23%的患者出現焦慮、抑鬱的狀況。除此之外,其中有348名患者即便康復了,仍然有持續性的肺部損傷狀況發生。另外有822名住院時沒有出現急性腎損傷的患者,在他們出院之後,其中有13%的患者身體出現腎功能下降的狀況。該份論文的領導人、中日友好醫院和首都醫科大學的曹斌博士表示,由於新冠肺炎是一種新型疾病,目前才剛開始了解他對患者的長期影響,也因此必須要進行更多的追蹤調查,但目前可以確定的,的確有大量病患在出院後,仍然飽受新冠肺炎的後遺症困擾。
15歲少男罹嚴重肺炎急送醫 竟是連抽4年電子菸惹禍
誰說電子菸危害比香菸小?一名15歲少年日前因為呼吸喘急到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求診,經胸部X光及胸部電腦斷層檢查發現雙側肺炎,且兩三天內急惡化到需氧氣治療,雖然少男無接觸史,院方一度懷疑是新冠肺炎,隔離採檢,最後追查才發現是少男抽電子菸造成肺部黏膜病變;醫師提醒電子菸尼古丁高,且有多種化學物、有機溶劑,甚至還可能溶出重金屬。中山附醫兒科部醫師呂克桓說,該名少年抽電菸4年,日前先是出現感冒症狀合併咳嗽、腹痛,在一般診所治療3天咳嗽加遽,轉而到中山附醫求診,經檢查發現是嚴重的肺炎,由於患者很年輕,雖沒有接觸史和旅遊史,醫護不敢輕忽,先將他隔離,進行新冠病毒採檢,也檢驗是否為結核病,但化驗呈現陰性,再細問才發現他年紀輕輕竟已抽電子菸4年,再確定是電子菸造成的肺損傷,依衛福部指引接類固醇治療,馬上HOLD住肺部發炎狀況,患者也在住院10天後出院。身兼台灣兒童胸腔暨重症醫學會理事長的呂克桓分析,電子菸利用電池加熱使內含物質揮發,產生類似傳統香菸吞雲吐霧的效果,但其實電子菸不但有尼古丁,還可添加7千多種香料,甚至有人拿來加安非他命,其中更多許多揮發性的化學物質,另,透過金屬片加熱,更可能釋出重金屬;各國已有許多案例因吸食電子菸造成肺部損傷甚至死亡的案例。呂克桓此呼籲,電子菸不應做使用或當做戒菸方式,且其內含物質與傳統香菸一樣會有成癮、致癌風險、肺部以及其他器官傷害甚或死亡。對於青少年來說更會影響腦部發育。不管是何種菸品皆應避免使用。◎提醒您:吸菸有害健康、吸菸害人害己。
爸衝火場救2兒!摸到「2手臂」抓了就跑…低頭崩潰:是一手一腿
英國威爾斯(Wales)有位老爸趁著週末帶小孩外出放電,晚間2個兒子安逸地睡在大型露營車裡,沒想到卻突然發生火災,眼見孩子們受困火場,老爸立刻衝進去救人,當下他摸到了「2隻手臂」後,直接抓了就往外跑,孰料這其實是大兒子的一隻手與一隻腳,而小兒子最終命喪火海。根據《每日星報》報導,事發於清晨5點左右,老爸蕭恩(Shaun Harvey)在火場裡四處尋找,終於摸到了疑似是2個孩子的手臂,抓著就頭也不回地往外奔,逃出後冷靜一看才發現,那是4歲大兒子哈利(Harley)的手和腳,蕭恩馬上折返,但露營車已陷入熊熊火海,來不及救出3歲小兒子扎克(Zac)。不久後,28歲媽媽艾琳(Erin)接到陌生電話,對方表示蕭恩與哈利已經被送往醫院搶救,但電話中卻沒有提到小兒子的狀況,直到40分鐘後,警方前往艾琳家中,告知扎克不幸離世的消息,這讓她當場哭倒在地,隨後趕往醫院了解情況,當時醫生表示,哈利全身大面積燒傷,生存機會恐怕不高。幸運的是,堅強的哈利最終甦醒了過來,但因肺部損傷影響,起初無法清楚說話,不過他表示非常想念爸爸,還指出弟弟已經死了,艾琳從孩子的口中聽到這句話,不禁感到一陣酸楚;不過如今哈利恢復的狀況十分良好,媽媽欣慰表示「甚至比以前還要厚臉皮,他從容地面對一切,比我做得好多了」。
男友惱羞狂捅12刀!孕婦1屍2命被扔水溝 血腥一幕11歲兒全目睹⋯
越南籍移工阿育(化名)和1名同鄉女子交往,去年還一起開車到台北出遊,不料途中卻因金錢問題發生爭吵,他一氣之下搶走女方用來防身的水果刀,當著女友兒子的面,朝當時懷孕11週的被害人猛刺,造成一屍兩命,後來還把屍體載至雲林某橋邊丟棄。案經法院審理,一、二審皆判處阿育有期徒刑16年;可上訴。判決指出,阿育當時受雇於雲林某間機械公司,因緣際會認識了同為越南籍的武姓女友;2人去年6月間相約至台北遊玩,車輛行經台中沙鹿時,雙方因16萬元的債務發生爭吵,遂掉頭返回雲林,不料口角越演越烈,武女便拿出隨身攜帶的防身用水果刀,要求阿育讓她下車。沒想到,犯嫌認為女方故意欠錢不還,竟不顧武女的兒子還在車上,隨即奪走她的水果刀,並朝被害人右胸、左胸、頸部、右後肩、右大腿、背部等處猛刺;更狠的是,即便武女負傷離開車內,但早已殺紅眼的阿育仍不肯善罷干休,竟下車繼續追擊,導致女友因肺部損傷併發氣血胸身亡。雲林地院審酌,被告因金錢糾紛不思以理性方法解決,竟萌生殺人犯意,持水果刀刺殺武女,手段兇殘,剝奪寶貴之生命權,還進一步棄屍於水溝,待檢警發現女方屍體時已長蛆腐敗,對被害人之親人造成永難弭平之傷痛,因此依殺人棄屍罪判處阿育有期徒刑16年。全案上訴二審後遭法官駁回;仍可上訴。
無症狀患者「雪崩式惡化」!肺部嚴重損傷驚人畫面曝光
新冠肺炎殃及全球,美國為疫情最嚴重的國家,目前累計確診人數已飆破8.5萬起,死亡人數為1,296人,儘管政府已下令鎖國封城,但確診人數還是不斷飆升。日前在美國有一名確診新冠肺炎的男子,明明剛開始都沒有症狀,沒想到幾天過去,他的肺部竟出現大規模嚴重損傷,畫面令人相當吃驚。根據《CNN》報導,該名59歲的男患者,先前的身體狀況非常健康,相較於長年遭受慢性疾病所苦的70歲以上病患,男子屬於較年輕健壯的族群,確診染疫後,原本還毫無任何症狀的他,就在短短幾天內迅速惡化,目前在重症病房內接受治療,如今需要靠著呼吸機、循環血液充氧機才能維持生命。從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醫院胸外科主任莫特曼醫師(Dr. Keith Mortman)公布的最新影片中可以看到,黃色部分顯示正在經歷感染、發炎,肺部的損傷並不單只是個別區域,而是大規模覆蓋肺葉兩側的帶狀部位。莫特曼指出,「即使是相對年輕且健康的病患,感染也能迅速地發生,病情可能出現雪崩式惡化」。莫特曼直言,開始出現呼吸衰竭症狀的患者,對於肺部的損傷是非常迅速且廣泛的,「不幸的是,一旦損壞到這種程度,肺部可能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才能痊癒,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中,大約有2%到4%會出現不可逆的損害,甚至因染疫最終走向死亡之路」。
法醫解剖新冠肺炎「有很多黏液附著」 病患的「肺已不是肺」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法醫系教授劉良分析新冠肺炎首例解剖報告結果,患者的肺部有許多「如同糨糊一樣」的黏液附著在上面,而且觸感跟正常的肺很不一樣,肺已經不是肺了,裡面被別的東西取代了。根據《央視新聞》報導,劉良指出,新冠肺炎的病變與SARS有類似之處,也有自己的特色,從目前的病理結果來看,一些死者的肺部切面上,能看到有黏液性的分泌物,在臨床治療需特別注意。劉良指出「它是很黏稠的,像糨糊一樣的液體附著在上面」,不像一般的感冒、流感是流清鼻涕、鼻水,它又在深部的氣道裡面,出現黏液成份,若不針對處理,可能會有反作用。劉良也解釋,正常的肺握上去像一個海綿、含氣,但是感染新冠病毒的肺,一摸上去的感覺完全不一樣,這個肺已經不是肺了,裡面被別的東西取代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死亡屍體系統解剖大體觀察報告》中指出,死者肺部損傷明顯,炎性病變(灰白色病灶)以左肺為重,肺肉眼觀呈斑片狀,可見灰白色病灶及暗紅色出血,觸之質韌,失去肺固有的海綿感。切面可見大量黏稠的分泌物從肺泡內溢出,並可見纖維條索。
杭州首例確診痊癒! 有後遺症「肺部損傷、離地不過1公分」
中國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杭州首名確診病例黃姓男子將近一個月的隔離治療,終於痊癒出院,不過新冠肺炎同時也讓他產生後遺症,不僅肺部損傷,更無法像一般人一樣正常運動,跳起來也有氣無力,只能離開地面1公分。據《杭州都市快報》報導,黃男上月14日與同事前往武漢出差,17日和同事一起返回杭州,由於家住的距離杭州東站較近,他便一人購買返回該站的車票,從距離華南海鮮市場距離僅2、3百公尺的漢口車站搭車回家;18日下午,黃男自覺身體有些無力,甚至有些發燒症狀,於是從公司回家休息,隔天起床症狀並沒有消失,吃過午餐後便前往浙大一院檢測,結果為陽性,當下立即被隔離治療。黃男於本月12日痊癒,接著轉入集中隔離點進行14天醫學隔離觀察,好不容易在27日重回自由身,他受訪時說:「我現在肺部的損傷,比重症病人還嚴重,因為病毒吸入量很大。以我現在的身體情況,還沒法工作。我沒法下蹲,也不能長時間走路,起跳只能跳1公分,長時間走路的話,腿部很痠,很悶。」
妙齡女吸電子煙「肺渾濁發白」 IG發勸世文警惕世人
美國馬里蘭州(State of Maryland)一名19歲的妙齡女子日前因為發高燒住院治療,經檢查發現,她可能是因為吸食過多電子煙造成肺部嚴重受損,從X光片來看,其肺部已開始渾濁且發白。隨後她也將自己的經歷分享到IG上,警惕世人不要吸食電子煙。綜合外媒報導,克萊爾(Claire Chung)自去年年底起便發高燒至40度,原本以為只是感冒,但聖誕節早上卻還是送往急診室治療,經過檢查後,發現她的肺部有輕微肺炎,接著做進一步檢查,她的肺部電腦掃描顯示「令人極其不安」的結果。(圖/翻攝自Claire Chung IG)「正常的肺照出來應該是黑色的。」克萊爾說道,但是從X光片來看,她的肺部已經變得混濁且發白,最令人震驚的是,儘管肺部損傷已如此嚴重,但她從未出現過呼吸急促、咳嗽、氣喘、胸痛或胸悶跡象;此外,就連醫師也沒看過這樣的病例,不確定肺部的損傷是經由血液、體液、細菌或是病毒所造成的,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她再遲一步入院,將會造成無法挽救的後果。醫生事後詢問克萊爾,她才坦承自己近期經常吸電子煙,而發生這樣的事情,她也在IG發文警惕世人,希望大家以她為戒,不要再去吸食電子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