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脹
」 胃食道逆流 中醫 腸胃 胃癌 脹氣患難情3/兵家綺長甲狀腺腫瘤 追蹤3年變癌細胞
啦啦隊女神陳波波過去因為被拍到小腹微凸,且經常跑廁所,因此被粉絲開玩。日前她在社群網站公開病況,透露半年前發現肚中有13公分腫瘤,拖了半年以上才到大醫院檢查,最近都在專心休養,較少更新社群,而她在手術結束後也向粉絲報平安,僅希望傷口小、腫瘤良性,「我個人是看得很開的,什麼樣的結果我都接受!」尹馨去年身體不適,在家使用血壓機量測一度飆高至180、200,吃藥依舊血壓高漲,直到轉院治療,才發現是腎上腺腫瘤導致高醛固酮症,導致她容易疲憊、全身無力,還有情緒焦慮、挫折感等病狀,好在手術切掉腎上腺腫瘤後,一周內恢復正常血壓。兵家綺之前罹患甲狀腺腫瘤,追蹤3年轉變成癌細胞,她本以為只需要切除有癌的部分,但醫生建議甲狀腺全數切除,並要她終身服用甲狀腺素,她於去年12月接受切除甲狀腺手術。休養快1年,今年10月重返八點檔崗位拍攝民視《愛的榮耀》,兵家綺坦言體力大不如從前,她除了會避免自己過於勞累,每3個月會回醫院追蹤,身上也會帶補品隨時補充。女星王嫚萱(湘瑩)2012年捲入Makiyo「醉毆運將」事件,沉寂10年改名重新出發。今年3月,她自曝10年前右邊腎臟出現4公分脂肪腫瘤,好在追蹤下來是良性。沒想到之後卻因「腎血管脂肪瘤栓塞」入院動手術,她術後在社群報平安,表示雖然只是小手術,但她完全沒辦法下床,一動就痛,術後「目前發燒中,一直昏睡,胃脹氣嚴重」,連起身上廁所都難,自嘲像個老奶奶彎著腰,「一小步一小步的慢慢走,邊走邊唉唉叫」。
耳鳴竟與胃食道逆流有關 中醫對症治療改善雙症
62歲的王先生左耳受耳鳴困擾已2年多,常常聽到一個沙沙沙的低頻聲音,甚至會耳脹並有回音的感覺,曾服用西藥但症狀絲毫沒有改善,故尋求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趙念廷醫師診治。 經詳細的病史詢問結合其舌脈後發現,王先生平時壓力大且偶爾會發脾氣,常常覺得喉嚨卡卡的,並且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王先生仔細回想,自己三餐不定時,在吃完飯後有時會胃酸上逆,耳鳴好像也會比較大聲,懷疑王先生的耳鳴跟胃食道逆流有關,趙醫師給予中藥處方疏肝和胃、制酸降逆,服藥2週後不僅耳鳴症狀大幅緩解,胃食道逆流也獲得了改善。 趙念廷中醫師指出,根據相關的期刊研究,俗稱「火燒心」的胃食道逆流也可能造成慢性耳咽管功能障礙和聽力學症狀,因為胃酸逆流到鼻腔和耳咽管後,可能會使耳咽管受損而導致耳鳴,因此在診療耳鳴患者時需要十分全面,若是耳鳴伴隨有胸口灼熱感、喉嚨卡卡的異物感、咳嗽、口中有酸味或口臭等症狀時,就要多加留意是不是胃食道逆流引發的耳鳴。 而在治療方面,中藥處方如半夏瀉心湯、烏貝散等都有不錯的效果,此外,患者平常也可多按摩內關穴,十總穴中提到「內關心胸胃」,該穴對於治療胃酸上逆、胃脹嘈雜等都有不錯的效果,而通常在胃食道逆流改善後,耳鳴的問題也有機會獲得緩解。 趙念廷中醫師提醒,胃食道逆流患者平常應盡量少量多餐,減少油炸、辛辣、甜食等的攝取,戒除宵夜同時避免餐後2小時內就平躺入睡,平時適當紓解壓力並維持心情平靜,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才能治標又治本。
謎樣症狀1/名醫診斷支氣管炎「男子半年後竟送急診」 最難察覺的心臟病是它!
73歲的中廣前董事長趙少康日前自爆動了心臟手術,國人第二大死因心臟病(僅次於癌症)再度引起國人關注。中醫師鄒瑋倫告訴CTWANT記者,「心臟病是最厲害的魔術師,心臟衰竭更是無聲無息的索命高手」,一位中年男子因持續咳嗽而不斷跑醫院,一位教授級名醫診斷為支氣管炎,沒想到治療半年後,因下肢水腫才驚覺是心臟衰竭,緊急送急診撿回一命。趙少康11月中旬自爆,他長期舒張壓偏低,無不適症狀本不以為意,直到友人建議他去檢查,才意外發現主動脈瓣膜閉鎖不全的問題,若不及時處理,恐怕會爆發主動脈剝離、心臟衰竭等致命疾病。心臟病泛指心臟或心血管系統在結構或功能上失常而引起的健康問題,除了心肌梗塞之外,心臟衰竭是最常見的併發症。「心肌梗塞若急性發病,半數在到院前恐怕已無力回天,但心臟衰竭也很危險,最可怕的是它無聲無息!」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副院長、心臟內科醫師劉俊廷透露。劉俊廷說,當心臟病導致心臟工作量過大,就會導致心肌細胞死亡,無力輸出足夠的血液量供給各器官需求,就稱為心臟衰竭。由於各器官都可能出現症狀,所以十分難察覺。「曾有一位患者持續不明原因的胃脹氣,最後才確診是心臟衰竭,原來是因心臟衰竭導致肝脾腫脹,進而影響胃部功能。」「心臟衰竭很像魔術師,會模仿其他疾病的各種症狀,讓人難以察覺。」鄒瑋倫中醫師說,她有一位治療5年以上的男患者,疫情後突然咳嗽不止,原以為是感冒引起,後來又覺得是新冠後遺症,而且檢查支氣管也的確發炎,但無論男患者跑遍各大醫院診所、或服用中藥,依舊持續咳嗽。「後來他找了一位教授級的名醫,醫師幫他安排很多精細的檢查,從X光片中可以看到肺部是乾淨的,沒有肺炎,心臟雖略為擴大,但由於該名患者較胖,所以也是正常現象,於是名醫診斷他是氣喘、支氣管炎。」鄒瑋倫說,這名患者每次吃藥後會稍微好轉,但之後又繼續咳嗽,就這樣過了半年。直到患者有次來看中醫,鄒瑋倫見他走幾步路就喘氣吁吁,便詢問原因。「他說自己已經一個多月無法躺著睡覺,只要一躺就咳嗽,所以都坐著睡覺。」鄒瑋倫一聽立刻警覺,於是檢查他的雙腿。「哇!我當醫師以來沒看過這樣腫的腿,就像浮屍那樣腫脹!」鄒瑋倫立刻叫男患者趕緊去急診,最後確定是重度心臟衰竭立刻住院治療。中廣前董事長趙少康日前透露動了心臟手術,心臟一度暫停3小時,也引發大眾關注。(圖/周志龍攝)劉俊廷說,心臟衰竭導致血打不出去、收不回來,就會在下肢開始瘀積造成水腫。「所以如果有腸胃道症狀、再加上下肢水腫,就要懷疑是心臟衰竭;另外,如果平躺睡覺會咳嗽,也可能是心臟衰竭引發的肺積水,所以失眠也可能是心臟病症狀。」造成心臟衰竭的原因,可能是單純的老化,或是因為高血壓影響血管而出現的問題,通常一開始不會有什麼症狀,但如果沒有解決問題,就會慢慢出現呼吸困難、喘、容易累、四肢水腫、全身水腫等症狀,而且會越來越嚴重。針對心臟衰竭患者,鄒瑋倫建議採取三階段循序漸進調養身體。「在最虛弱的第一階段採『護心培元』,此時不能增加心臟負擔,所以要限水、限鹽,多吃蔬菜、不要喝濃湯或高湯,建議喝黨蔘、菊花等中藥茶來護心,慢慢恢復元氣。」第二階段採「養心固本」,此時中藥茶飲可加入西洋蔘、黃耆來固本,可避免秋冬季節交替時發病;第三階段採「救心強運」,這時可加入運動,例如和緩的超慢跑、階梯運動,也可以進行負重運動,例如採買時可以幫忙提重物,如此進行大約半年後就能恢復日常活動。
吃飯「這壞習慣」恐增肥胖、糖尿病風險 醫:每餐至少進食15至20分鐘
現代人因生活節奏快速,進食時常常狼吞虎嚥。對此,家醫科醫師魏士航也提醒,長期進食過快其實會對身體帶來諸多危害,包括易造成胃脹氣、胃食道逆流、消化不良;提高肥胖風險;引發胰島素阻抗並導致第2型糖尿病。因此建議每餐至少花15至20分鐘進食,用餐時避免使用手機或電腦。魏士航昨(12日)晚在臉書粉專「魏士航醫師|航向健康減重新體質」發文表示,口水(唾液)不僅是幫助吞嚥的液體,它還在我們的消化和抗菌防護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沒有讓它好好發揮功能時,對健康也會有極大影響。魏士航表示,自己曾遇到1個個案,她是43歲急診護理師,長期受到胃食道逆流和腹脹的困擾,動不動就感覺腹部脹氣,隨身都攜帶制酸劑,一有不舒服就馬上服用,但她對這樣的頻繁用藥感到非常無奈,擔心這樣下去會引發慢性疾病,常常嘆氣說:「每次都得靠藥物,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魏士航發現她的消化系統已經因長期進食過快而增加了許多的負擔,並且有代謝問題的早期徵兆,建議她也許可以從「放慢進食」開始,細嚼慢嚥慢慢吃,一頓飯至少要吃15至20分鐘,「在這樣微小習慣的調整下,她也開始逐漸甩開那些藥物了。」現代人因為工作忙碌,多數人用餐習慣都是囫圇吞棗,沒能夠好好在用餐時刻品嘗食物帶給我們的美味。魏士航對此也提醒,「雖然吃太快並不會直接引發糖尿病,但這樣的飲食習慣會讓我們更容易肥胖,進而提高糖尿病的風險。」魏士航補充,肥胖本身就是引發第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進食速度過快的習慣,可能加速這個過程,對我們的代謝健康造成長期危害,「長期進食過快會影響胰島素的敏感性,尤其是在原本血糖控制不佳的人群中,更容易加速糖尿病的發展。」魏士航還列舉了吃太快對健康的危害:影響血糖調控:吃太快可能導致餐後血糖急速上升,增加胰島素負擔,久而久之可能引發胰島素阻抗,導致第2型糖尿病。肥胖風險提高:吃太快會讓我們不自覺地攝取過多熱量,這些多餘的熱量難以消耗,導致脂肪堆積,逐漸引發體重增加。消化系統負擔:快速進食使食物在口腔內沒有得到充分咀嚼,食物分子過大,進入胃部後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胃脹氣、消化不良等問題。飲食失控:吃飯吃太快通常會忽視食物的品質與均衡攝取,增加了不健康飲食習慣的風險。魏士航也示警,其實不要小看狼吞虎嚥這件事,若唾液(口水)中的澱粉沒有辦法幫助食物好好做澱粉消化,當這些不完全消化的澱粉進到胃時,就會加重胃的負擔,延長胃排空的時間,這時候很容易發生胃食道逆流、胃脹情形,沒有被良好消化的澱粉到了腸道,也會加重腸道負擔,讓細菌發酵,進而引發脹氣或排氣增多。千萬別忽略唾液的重要性,魏士航解釋,它是維護消化、抗菌和保護口腔健康的好幫手,要從生活面著手,靜靜生活、好好睡覺、「慢慢吃飯」,除了避免進食過快,培養細嚼慢嚥的習慣外,也可以設定用餐時間,每餐至少花15至20分鐘進食;用餐時避免使用手機或電腦,專心享受每一口食物;學會在感到7、8分飽時停下來,不要等到完全飽足才結束用餐。
早餐空腹「黑咖啡配B群」? 營養師示警:錯誤習慣小心胃潰瘍
現在人生活節奏緊張,工作間來杯咖啡,是許多人提神的不二法門。不過由於有傳聞,喝咖啡時,咖啡因與腺苷接受體結合,能使人維持清醒狀態,但卻會大量消耗維生素B群;體內缺乏維生素B的狀態下,補充咖啡因僅能達到短暫效果。因此有人主張,「喝咖啡時可以搭配服用B群」。營養師張語希就提醒,千萬不要空腹飲用黑咖啡或吃B群,長久下來恐不利於胃部健康,不可不慎。營養師張語希在健康談話性節目《醫師好辣》中表示,曾遇過一名50多歲男子患有嚴重胃潰瘍,進一步了解飲食習慣才知道,原來他平常都不吃早餐,總是空腹喝黑咖啡搭配B群,且維持這樣的生活方式長達15年之久。張語希表示,建議大家「不要空腹吃B群,也不要空腹喝黑咖啡」。B群通常會建議在飯後1小時內服用,原因在於它是「輔酶」的角色,能幫助食物消化吸收。特別是有些B群聞起來味道比較重的,若腸胃敏感者於飯前服用,較容易會出現胃脹氣、不舒服、想吐等症狀。張語希接著說,然而,現在有些B群是以天然食物來源製成的,此類型在飯前吃就比較不會有不舒服的情況發生。但她仍建議,飯後吃還是最安全的。此外,空腹喝黑咖啡也是十分傷胃的行為。由於咖啡因會刺激胃部導致胃酸分泌,再加上咖啡因具有肌肉鬆弛效果,容易使賁門過度放鬆,因此容易導致胃食道逆流,讓食道更容易受胃酸傷害。若喝完咖啡後覺得胸部灼痛、嘴裡有酸味就要多加小心。另外,肝膽腸胃科醫師王威迪也補充,通常會選擇「喝咖啡時配B群」的人,往往都是伴隨著比較緊張的生活,可能是因為中午過於匆忙,用咖啡來解決一餐,或者平常有愛吃辣的習慣。而這些因素都會加重胃酸的分泌,一旦壓力大、保護機制下降,就容易造成潰瘍產生。
血便以為胃痛!他肚子「脹到爆」急送醫 醫搖頭:150公分腸子切除
不少人因為三餐不正常,因此都有腸胃疾病。外科醫師陳榮堅透露,一名男病患血便2天,原以為是胃的問題,因此到西藥房買胃藥吃,結果送來醫院後發現是腸中風,最終切除了150公分壞死的腸子,還得住加護病房。陳榮堅在粉專《外科陳榮堅醫師——不藏私的漸健美園地》表示,一名60歲的男病患來急診時的症狀是肚子非常脹,在家解了2天暗紅色的血便,檢查後發現是「腸中風」,已經有一段腸子壞死了。陳榮堅指出,男病患一直有抽菸的習慣,而且以前也有因為胃出血解過血便,他以為這次也是胃的問題,便到西藥房買胃藥吃,覺得只要不再解血便就沒事了,沒想到這次的血便是因為腸中風,導致黏膜被破壞所致。陳榮堅進一步說明,這是因為胃部與部份腸道的神經路徑有重疊,所以有時候覺得胃不舒服或胃脹氣,其實是腸子出問題,或者是便秘造成的。陳榮堅說,後來這位病人切除了150公分壞死的腸子,還得住加護病房,如果男病患當時感覺胃悶痛不適時,吃了藥隔幾個小時仍沒改善,就及時到醫院檢查,可能就不用切腸子了。
胃藥別當保養品吃!醫揭「1用藥習慣」:恐導致嚴重後果
許多現代人因工作繁忙、生活壓力大,經常忽略飲食的重要性,導致三餐不正常,甚至出現各種腸胃問題,只能吃胃藥來緩解不適。對此,外科醫師陳榮堅提醒,若長期自行服用胃藥不做檢查,恐會導致更嚴重的後果,像是骨質疏鬆、忽略疾病警訊。外科醫師陳榮堅日前在臉書粉專「外科陳榮堅醫師——不藏私的漸健美園地」發文表示,現代人因生活忙碌,常常無法按時吃三餐,容易有胃脹氣、胃酸過多、胃痛等困擾,因此許多民眾的家中會備有胃藥,但陳榮堅提醒,胃藥要看情況服用,且服用過後症狀若沒有改善,仍需到醫院進一步檢查。陳榮堅指出,長期自行服用胃藥不做檢查,很有可能導致更嚴重的後果,第1個就是「骨質疏鬆」,因為胃酸是人體在吸收鈣質很重要的輔助,而胃藥有抑制胃酸分泌或中和胃酸的功能,若是長期服用胃藥,會使胃酸一直被壓制,導致鈣吸收不好,時間一長就會有骨質疏鬆的問題出現。再來第2個則是「忽略疾病警訊」,陳榮堅表示,如果長期靠藥物去抑制症狀,容易導致沒有早期發現疾病,因此他建議民眾,除非是醫師指定的用藥,否則大部分的藥物不建議長期服用。
腸胃不好吃太多粽子恐引「胃食道逆流」 中醫師建議4方法改善
一年一度端午節即將到來,相信不少人家中的冰箱已經存放不少肉粽。但中醫師王大元提醒,消化功能不好的人,吃粽子要特別注意,小心引起消化不良和胃食道逆流。胃食道逆流所引起的症狀,除了火燒心、胃脹痛和噁心想吐,胃酸還可能刺激胃以外的部位而有其他症狀,像是打嗝、口酸口臭、吞嚥困難、聲音沙啞、異物感、咳嗽、呼吸喘促,甚至是上背痛。中醫師王大元日前在FB發文表示,以中醫來說,會以吐酸、胃痞、嘈雜、噯氣來形容胃食道逆流的症狀,常見的證型有肝氣鬱滯、肝脾不和、肝胃鬱熱、胃陰虧損、胃火亢盛等,因而導致胃失和降、胃氣上逆而胃酸逆流,中醫可分寒、熱、虛、實的不同,所以並不是火燒心就一定是熱性體質所造成。王大元醫師也提到,通常治療常以疏肝理氣、消食導滯和健脾和胃為主,常用的內服藥有香砂六君子、保和丸、半夏瀉心湯、旋覆代赭湯等,主要還是會依照寒熱虛實予以調整。針灸可從脾胃、大腸和心經的穴位著手,像是合谷、內關、足三里、豐隆和中脘等,除了針灸以外,按摩穴位同樣有緩解效果(按壓3-5分鐘,有酸楚感尤佳)。而如果民眾本身就有胃食道逆流的症狀,王大元也分享幾個方式來改善症狀:1.減少甜食攝取包含麵包、水果、蕃薯、辛辣調味料、咖啡和茶飲等2.盡量先站著,睡覺時墊高枕頭(約15-30度)和左側睡姿3.採取橫膈膜式呼吸法,將一手放在胸前,另一手放在腹部,鼻子深而長地吸氣(約5秒),再用嘴巴慢慢吐氣到底(也是5秒),如果有達到正確的腹式呼吸,放在腹部的一手會向上抬,代表氣有吸足吸飽,橫膈膜有往下伸展,建議每天可做3次,一次5分鐘4.喝溫水和吃口香糖少量溫水能夠稀釋胃酸,但飲水不可過量,因為過多的水分容易導致胃內壓力過大,進而使酸水逆流加重,飯後嚼口香糖也能促進口水分泌而稀釋胃酸濃度。
22歲女患腸躁症「狂拉肚子」!無法正常生活 SGB治療成功改善症狀
22歲的賴小姐從幾年前開始,不知何故常發生嚴重肚子絞痛及拉肚子,無法正常上班,更不敢出遠門或參加戶外活動,曾到外院做胃鏡、大腸鏡、大便和血液檢查都正常,結果被診斷為大腸激躁症。由於一直無法獲得有效治療,醫師只能安慰她說此病不會致命,最好想辦法適應,再加上合併失眠、胃脹、胸悶、手腳冰冷及麻木、手汗多、記憶力無法集中、心煩氣燥、嚴重時臉色發白和喘不過氣等症狀,不但讓她感到失望且造成生活莫大困擾。消化道受自律神經支配 大腸激躁症也是其引起賴小姐在某次機會閱讀詹廖明義博士著作內容,提到星狀神經節阻斷術(stellate ganglion block SGB)可治療這種疾病而燃起希望,決定到仁愛長庚聯盟醫院疼痛治療中心葉宏軒醫師門診求診,嘗試接受SGB治療。經過多次治療後不再拉肚子,其他症狀也獲得明顯改善。葉宏軒醫師表示,消化道的活動是由神經系統控制,除了消化道的開始端(食道,如吞嚥)和末端(肛門、排便)可以由自己自主控制以外,其餘胃腸活動都是受自律神經所支配,自己無法自主控制。大腸激躁症是一種胃腸的症狀,簡稱腸躁症,即是一種因精神緊張而引起的疾病,原因是自律神經失調所引起的大腸運動異常與分泌功能異常。大腸激躁症常見這些特性 發病可能原因一次看葉宏軒醫師指出,大腸激躁症特性為:慢性腹痛、大便習慣改變,但沒有任何器官病變,通常以年輕女性居多,臨床表現為:慢性下腹部疼痛、絞痛,合併便意感,壓力或飯後症狀會加劇,大便後疼痛會改善。目前並不完全確定其成因,有可能與遺傳及環境因素、腸道對食物和壓力敏感度增加,以及免疫系統有關。葉宏軒醫師表示,在診斷上要先排除腸道結構問題,大腸鏡檢查腸道無病灶,排除大腸癌或其他發炎性腸道疾病,事實上腸躁症不是腸道有病灶、而是腸道的功能性障礙所引起的。診斷準則包括:一、解便後疼痛會減緩;二、疼痛時大便次數增加;三、軟便;四、明顯的腹脹;五、大便有黏液;六、會有解不乾淨的感覺。這些都會使症狀加劇 SGB有助改善飽餐、大麥、小麥、巧克力、牛奶、酒類飲料、咖啡、壓力等都會使症狀加劇,在治療上建議患者三餐要規律並慎選食物,想辦法調適心情、紓解壓力、調整生活作息和多運動。除此以外,就是症狀治療,如緩瀉劑、抗痙攣藥物、纖維性食物與多喝水,但通常治療效果不佳。葉宏軒醫師強調,SGB能夠改善下視丘的自律神經混亂狀態,是治療自律神經失調有效的方法,因此不難理解SGB對腸躁症的治療功效。SGB可說是腸躁症的特殊療法,建議腸躁症病患不妨接受SGB治療,會有意想不到的功效。
為省錢只吃冰箱「剩飯剩菜」慘吐血!一查胃癌中期 醫示警4症狀快就醫
大陸杭州有名28歲的趙姓女子由於家庭條件差,為了省錢,長期吃的都是冰箱中怕浪費而沒丟掉的食物,甚至有些還已過期許久,這樣的飲食習慣,造成她的胃漸漸出現胃痛、胃脹等問題,直到有一天吐血,去醫院檢查後被確診為胃癌中期。據陸媒報導,趙女家裡的經濟狀況差,她為了省吃儉用,吃的都是冰箱中的「剩飯剩菜」,甚至有些已過期許久,即便如此還是止不住父母對她的嘮叨和數落。不正常的飲食習慣加上一直生活在鬱悶且壓抑的環境下,趙女的身體狀況一天不如一天,胃漸漸出現胃痛、胃脹等問題,有一天還吐血,去醫院檢查後被確診為胃癌中期。事實上,冰箱雖然延長了食物的保質期,卻不能抑制所有細菌的生長,長時間儲存食物會滋生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或黴菌等有害微生物,進而引起腹瀉、噁心等不適症狀,嚴重甚至引發胃癌。據醫生介紹,早期胃癌很容易與普通的胃炎、胃病混淆,因此許多胃癌患者發現病況時,往往已是中晚期,容易錯失了最佳治療時機。若飯後出現異常腹脹、無法緩解的腹痛、不明原因貧血、黑便等症狀,務必要及時就醫。
寶林受害者再加2 !台南婦人急性肝衰竭遭通報 7天前曾北上吃河粉
台北市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件持續延燒,如今又新增2名受害者,台南市衛生局27日接獲通報,指2名個案在21日之和22日午間到寶林茶室用餐後身體不適,截止目前仍有輕微症狀。台南市衛生局表示,主動陳情的案例自訴,22日下午2點和友人至信義A13寶林茶室食用滑蛋河粉,當時發現蛋液很生、並於晚間開始腹脹腹瀉,23日起床後持續虛弱,並陸續出現腹瀉、畏寒、噁心及嘔吐等症狀,中午前往本市內科診所就醫,截至目前仍有輕微胃脹、腹瀉不適症狀。此外,台南市衛生局27日晚間接獲台南市立醫院通報,指50歲女性急性肝衰竭,並於加護病房治療,而該名個案於21日下午2點曾至寶林茶室用餐,只點選粿條食用。該名女子21日晚間便開始陸續出現頭暈、腹瀉、嘔吐等症狀,因症狀持續且出現茶色尿,並於24日前往台北仁愛醫院就醫,但她婉拒院方住院建議逕返台南,於25日前往台南市立醫院急診就醫,因肝、腎功能異常,入住一般病房治療;26日下午因急性肝衰竭,改入住加護病房,目前意識清楚。27日家屬告知護理人員個案有寶林茶室用餐之飲食史,該院則立即通報衛生局。台南市政府衛生局表示,在接獲上述案例通報後,除了立即進行攝食調查並通知台北市衛生局及疾病管制署南區管制中心,亦將協助採集個案檢體進行送驗,以保障民眾健康。衛生局局長李翠鳳呼籲,近期曾至北市信義區A13寶林茶室用餐民眾,若出現噁心、嘔吐、腹脹、腹痛、腹瀉等疑似食物中毒症狀,請儘速就醫並告知飲食史,以利正確診斷治療。衛生局也提醒醫護人員需提高警覺,近日收治急性肝炎症狀個案時,應主動詢問飲食史,即時通報,以利衛生單位進行防治措施。
大啖堅果害嘴破、脹氣還便秘 中醫教你「對症下藥」緩解腸胃失調
小美年節連假,大啖最愛的調味堅果、杏仁小魚,每天一大把一大把的抓來吃,幾天下來出現口乾舌燥、嘴破、便秘、脹氣等症狀,至傳統醫學科看診,經醫師問、望、聞診及把脈評估,診斷小美一下子食用大量燥熱油膩的食物,導致脾胃失調上火,以香砂六君子湯為主調劑治療,並衛教可適度按摩手腕第一條橫紋往手臂三指幅處的內關穴,消除脹氣不適感,在一周後回診,不適情況已大幅改善。中醫治療腸胃不適 這樣調理效果佳臺中榮總嘉義分院傳統醫學科主任醫師吳宗益表示,中醫在腸胃不適方面一直有良好的療效,中醫師通常以疏肝健脾的逍遙散、柴胡疏肝湯幫助患者通達肝氣,補強胃部功能,或用香砂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甘溫除熱增進腸胃消化功能,若有胃食道逆流症狀可用旋覆代赭石湯、半夏瀉心湯等來降逆和胃。依下肚食物看解方 穴道按摩也有幫助吳宗益說到,若吃了過多燥熱食物如油炸物、堅果,造成口破、口渴、胃脹氣,可適度喝茶葉或大麥茶緩解症狀;如果因吃了過量肉類造成便秘,可以泡具有疏理肝氣效果的牛蒡茶改善,也能降低血壓血糖;若因起居不慎,造成腸胃型感冒可選擇用薑、蔥煮水喝,並選擇按摩通條百病的足三里(位於小腿外側,膝蓋往下約四指幅寬處)、內關穴(手腕第一條橫線往手臂三指幅處)、合谷穴(拇指及食指連接虎口處)及三陰交穴(內側腳踝往上約四指幅寬),居家也能疏通經絡,緩和腸胃不適的感覺。中醫治療方式多元 盡快就醫莫輕忽中醫治療相當多元有效,吳宗益強調,除了水煎藥、科學中藥外,也有刮痧按摩、針灸、食療等,都可以依症情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達到簡單、方便、有效的目標,但保持正常作息並節制飲食才是強健身體的不二良方,如果腸胃不舒服持續多日,應盡速就醫,從個人體質下手調理治療。
湯圓熱量大公開!排名第一竟是「這口味」 醫:吃4顆得快走1小時
今(24)日為農曆正月十五,也是元宵節,除了提燈籠、賞花燈外,許少人也準備吃元宵、湯圓,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營養師朱姵穎針對市售湯圓的熱量進行排名,令人意外的是,排名第一的竟是「芝麻湯圓」,她提醒大家,元宵與湯圓都是糯米粉裹內餡,過量食用可能給腸胃帶來負擔,因此在享用這些美食時應留意攝取的熱量。朱姵穎透露,不久前在門診收治一名75歲奶奶,患有第二型糖尿病,長時間以來定期檢測血糖,且在飲食上也保持控制,然而在前幾天,突然感到頭暈,血糖值升至200比平時還高,後來得知,這是因為她在近期元宵節,一時沒有抵擋住誘惑,飲用了紅豆湯和湯圓,引發高血糖。朱姵穎表示,元宵與湯圓都是糯米粉裹內餡,吃多了不僅容易造成腸胃過大的負擔,例如脹氣、胃痛,糖尿病者食用過多的湯圓,也可能因為糯米外皮及甜內餡,使血糖飆升,她進一步解釋,若一位50公斤的民眾食用四顆芝麻湯圓的熱量,估計也需要進行快走(6公里/小時)1小時又8分鐘的活動才能消耗掉熱量,若是騎腳踏車(8公里/小時)則需1小時又33分鐘才能消耗掉。朱姵穎指出元宵、湯圓皆屬於全榖雜糧類,攝取4顆甜湯圓或5顆鹹湯圓的熱量相當於一碗飯,因此一般民眾吃湯圓也要留意熱量攝取,若當餐有吃湯圓,可將湯圓代替為主食,避免額外攝取其他碳水化合物食品,就能減少澱粉、熱量攝取過多,同時附上一張市售的湯圓熱量排行給民眾作為參考依據。朱姵穎提到,若是在煮鹹湯圓可增加蔬菜攝取,例如茼蒿、香菇、小白菜等,並以洋蔥、昆布等蔬菜湯底取代大骨或油蔥酥爆香的高湯底,可以減少油份與熱量攝取,飯後也可站起來輕鬆走走,幫助消化,輕鬆避開高熱量。朱姵穎提醒,胃腸消化功能不佳者,則應細嚼慢嚥並淺嚐即止,避免因食用過多的糯米與甜食,導致腸胃不易消化,產生胃痛、胃脹、胃食道逆流等狀況。三高患者要經常控制均衡飲食,尤其是糖尿病者,若長期的高血糖可能會導致腎病變,因此建議糖尿病者選擇無餡湯圓,搭配代糖或是無糖紅茶、玫瑰茶或豆漿,或是搭配枸杞、桂圓或薑汁攝取,用來代替傳統甜湯。若為高血壓、腎臟病及高尿酸者,朱姵穎說,應避免食用高鈉與高鉀的鹹湯圓湯底,含磷量高的甜湯圓內餡如芝麻,花生等,也盡量避免;可選擇無餡湯圓、避免喝湯,或是可搭配白木耳、蒟蒻,以增加飽足感及減少熱量攝取,讓美食不至於造成身體負擔。朱姵穎建議,可自行製作低磷低鉀的水晶湯圓,主材料可挑選以低氮澱粉為主的樹薯粉、西谷米粉,內餡可選擇搭配紫心地瓜、黃心地瓜、紅心地瓜等,並選擇無糖沾粉,糖尿病、洗腎病人都可以吃,但也都要避免食用過量。家中若有長輩、小孩或吞嚥困難者,家裡煮湯圓可善用蓮藕粉﹑地瓜粉將湯汁芶芡,並且在食用湯圓前,先將湯圓剪成小小塊,能方便吞嚥、降低嗆、噎到的風險。
國小兄妹日睡6小時!醫指行程表「4問題」…這事最可怕 恐花更多時間治癒童年
台北市一對成績優異的國小兄妹,每天都在清晨5時50分起床,一週生活作息多被讀書、寫作業、練琴排滿,睡眠時間最多不到6.5小時。耳鼻喉科醫師柯仁弘對此認為,兄妹倆的行程表換作大人也會吃不消。從中他也發現4個問題,包含「睡眠時間嚴重不足」、「缺乏交友與探索世界」、「沒有完整的用餐時間」、「車上寫功課對視力影響」,最可怕的就是「完全看不到親子時間」,並指即便孩子贏在起跑點,很有可能要花更多時間治癒錯過的童年。柯仁弘在臉書粉專「鬍子醫生診間生活」發文提到,兄妹倆的行程表讓他大開眼界,直呼「每天上午5點半起床,晚上11點半可能要洗澡睡覺,不是在寫功課就是在練琴的路上,家長很想要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就算是身為大人也是吃不消」,同時點出之中存在的4個問題,包括「睡眠時間嚴重不足」、「缺乏交友與探索世界」、「沒有完整的用餐時間」、「車上寫功課對視力影響」。一、睡眠時間嚴重不足柯仁弘表示,若以6歲至13歲的國小學童為例,最佳睡眠時間為9小時至11小時,但他粗估兄妹倆扣掉洗澡,睡覺時間只剩不到6小時,而睡不飽對大腦是非常壓榨的事情,除了記性變差、影響神經認知發育,長期下來容易出現憂鬱問題。二、缺乏交友與探索世界柯仁弘認為,兄妹倆的行程表「最可怕的就是完全看不到親子時間」,絲毫沒有課後休息、同儕玩樂時間,這對社會化、親子維護或探索世界都是至關重要的事,而在對岸不乏有小天才、小神童長大發現自己很聰明,但卻始終無法適應社會,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甚至沒朋友的例子。三、沒有完整的用餐時間柯仁弘指出,行程表所示的吃飯時間只有15分鐘,且因趕著上課必須在車上吃飯,容易造成孩子消化不良、胃脹氣、吃太少營養不足,或因大腦中樞來不及接受營養,最後過量飲食引發肥胖問題,建議用餐時間平均為30分鐘較佳。四、車上寫功課對視力影響柯仁弘透露,他在火車上看書、打電腦都會頭暈,加上車子行進導致螢幕抖動,看東西變得非常吃力,更別說孩子的視力還在發展階段,就須在行駛30分鐘的車內寫功課,容易引起近視,或因坐姿不良而讓還在發育的骨頭歪斜。柯仁弘坦言,從小想要苦練成才不是不行,不過人的童年一生只有一次,錯過的時光不會再來,因此也要注意整體的身體健康和身心發展,「你很可能從小要贏在起跑點,卻要終其一生花更多時間治癒錯過的童年。」
胸悶就醫卻「一切正常」? 物理治療師曝「2不良姿勢」會受傷
胸悶時常會讓人感到呼吸不順、想吐,甚至會出現有如大石壓住般的疼痛感,而一般人大多會認為是心臟出現問題,待檢查時卻又一切正常,對此,物理治療師「三個字SunGuts」就指出,「胸悶可能不是真的胸悶」,並點名了「2個日常壞姿勢」,將會在不知不覺中讓背肌受傷,進而使得胸口出現悶痛感。「三個字SunGuts」日前在臉書粉專中提到,胸悶有可能是由背部引起,由於人體的肋骨構造是從脊椎延伸至胸前,在吸氣吐氣的時候,後背關節會隨著肋骨上下浮動,所以當後背肌群太緊繃時,就會卡住肋骨活動,造成胸腔無法有效擴張,而去引起胸悶的感覺。他進一步表示,有些人因胸悶跑去胸腔科檢查治療時,如果醫師總跟你說「一切正常」,就應該注意自己日常生活中是否有「這2個不良習慣」,包括「要躺不躺」和「手肘靠桌子」,都可能自成背肌在不知不覺中受傷。對此,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的胸腔內科醫師于鎧綸就於醫院官網中介紹過,胸悶胸痛的原因非常多,包括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上腹部疾病,甚至情緒影響都有可能造成,原因從輕微的肋軟骨發炎,到嚴重致命的心肌梗塞都有可能。常見致命的胸痛原因包括氣胸、肺栓塞、心肌梗塞及主動脈剝離,因此當有胸悶胸痛,都應小心面對,輕忽不得。另外,由衛福部設置的「台灣e院」線上諮詢服務網中,就時常有民眾提問關於胸悶、胸痛的問題,而有家醫科醫師說明,其實胃脹打嗝就可能短暫引起胸悶,或當進食速度過快時,引起食道短暫阻塞,也會引發胸悶感,如果症狀長時間持續存在,不適的感覺未消去,還是要趕緊至醫療院所做詳細的鑑別診斷。
打嗝停不下來?伴隨「這些症狀」可能是胃在求救!醫示警:嚴重恐是癌症
打嗝是一種常見的生理反應,雖然打嗝通常無害且會自動消失,但若打嗝一直停不下來,小心可能是胃部的求救訊號!醫師提醒,如果打嗝持續48小時以上,並伴隨著胃部不適、咽喉灼痛、胸口悶痛感等症狀,需盡快就醫,很有可能是胃部疾病的徵兆,最嚴重恐是癌症的警訊。鄭泓志說明引起打嗝的原因。(圖/翻攝自臉書個人粉專「你的腸胃科醫師鄭泓志內科慢性病」)究竟打嗝是怎麼引起的?腸胃科醫師鄭泓志在個人臉書粉專說明,打嗝通常是因膈神經受到刺激,造成橫膈膜肌肉收縮,使氣管閉合,產生一種短促的聲音。引發打嗝的常見原因有很多種,像是進食速度過快、吃得太飽導致胃脹氣、喝碳酸飲料或邊吃飯邊說話等,這些行為都會在無形中吞下太多空氣,甚至情緒激動、壓力過大也可能會刺激到膈神經,引發打嗝。雖然大多數的打嗝都對身體無害,只要適當調整呼吸、喝水,並用按摩或改變姿勢等方法,就能緩解打嗝。不過,鄭泓志警告,如果打嗝現象持續48小時以上,並且伴隨著胃部不適、咽喉灼痛、胸口悶痛感等症狀,甚至演變成長達1個月的「頑固性打嗝」,這個現象很有可能是以下5種胃部疾病的徵兆,要盡快就醫。 1.胃食道逆流:由於食道和胃之間的閉鎖機制受損,讓胃酸進入食道,刺激神經進而引發打嗝。2.食道裂孔疝氣:胃部經由食道裂孔上移至胸腔內,可能造成逆流和打嗝。3.腸胃炎:胃黏膜的發炎可能會導致食物和液體逆流到食道,刺激神經後,就會引起打嗝。4.胃潰瘍:若是出現胃或十二指腸的潰瘍,代表胃酸分泌過多,可能造成逆流和打嗝。5.食道癌:食道癌或其他胃腸道相關的腫瘤若是壓迫到神經,就會引起打嗝。持續性打嗝通常較難自行消失,那該如何治療呢?鄭泓志提到,有許多藥物可治療打嗝,例如肌肉鬆弛劑、鎮靜劑、止痛劑、抗癲癇藥物、抗精神病藥物等,一般服用5-10天就能有效緩解症狀。但如果藥物治療無效,可能會評估動膈神經手術,植入可充電的呼吸調節器,以電流刺激膈神經以改善橫膈肌的功能。一般來說,醫師會安排照腸胃鏡或抽血檢查,以確定造成打嗝的真正原因,並針對病症治療。鄭泓志提醒,打嗝不僅會讓人感到不適且專注力下降,嚴重的話還會影響睡眠、進食困難,甚至增加憂鬱症風險!不過別擔心,一般打嗝可以透過改變飲食習慣來避免,例如吃飯細嚼慢嚥不說話、少喝碳酸飲料或酒精、不暴飲暴食導致胃脹,以及飯後多走動,都可以避免打嗝發生。如果出現持續性打嗝,一定要趕緊就醫,妥善治療才能根除症狀。
台北馬拉松碰上冷氣團 國健署提醒民眾應掌握運動3訣竅
冷氣團即將報到!根據中央氣象署氣象預報資料顯示,12月16日大陸冷氣團南下,12月19日又會有另一波冷氣團襲台。天氣明顯轉冷,而台北馬拉松將在12月17日登場,因應冷氣團南下引起的清晨低溫,國健署提醒民眾應掌握運動3訣竅。溫差大增加心血管風險 運動掌握3訣竅不怕「凍」氣溫對於健康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尤其近日溫度變化大,有時溫差甚至可達10度左右,可能會增加心臟病、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特別是長者、三高患者或有不良的生活習慣者更要注意。國健署表示,民眾運動應掌握3訣竅,以達到活就要動、天冷不怕凍的目標:保暖:出門運動時,從頭到腳都要保暖,尤其頭頸部不能輕忽。熱身:運動前要「充分」暖身,以提升肌肉溫度,促進血液循環,同時增加關節活動度與肌肉延展性,預防運動傷害。補水:身體水分不足,可能會使血液過於黏稠,導致流動性不佳,造成一定的風險。因此,運動時要適時補充溫熱開水,多次慢慢喝,避免大口喝水造成胃脹等情形。建議戶外活動的過程中,每15分鐘飲水200-300毫升,若活動超過1小時,則需補充含低濃度碳水化合物及電解質的運動飲料,避免飲用含高糖分、咖啡因或酒精成分的飲料。注意保暖漸層式穿法 清晨運動應結伴留意危險警訊現在許多人喜歡參與馬拉松,而活動多半都在凌晨登場。對於冬季參與大型運動活動,或習慣在清晨運動的民眾,除了上述3點外,國健署署長吳昭軍也提供以下2項建議:建議晚點再出門運動注意自身的保暖,以漸層式的穿著,避免一件式穿法(例如一件保暖外套的穿法),可隨戶外溫度,穿脫個人衣物,維持體溫的恆定此外,清晨出門時,建議結伴而行,運動過程中應隨時注意自身及周邊親友身體狀況,國健署提醒,若有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心臟病症狀,或無法做到「微笑、舉手、說你好」任一動作,有可能是中風的徵兆,應撥打119儘速就醫,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
減重、胃食道逆流吃法有差 營養師教你雞腿便當「這樣」吃
一樣的雞腿便當,針對不同族群竟有不同的吃法!若是你有胃食道逆流、胃脹氣、胃潰瘍等情況,營養師建議大家先吃富含蛋白質的雞腿;若是你正在減重,就要先吃蔬菜、再吃雞腿,最後才吃飯;至於有胃食道逆流又想減肥的人,營養師建議還是採取胃食道逆流的進食順序比較好。有些人拿到雞腿便當後,習慣先吃雞腿,也有人習慣將最美味的部分留到最後。營養師李婉萍就曾在Youtube頻道分享過,同樣的雞腿便當,針對不同族群,所建議的進食順序也會有所不同。營養師李婉萍表示,如果你有胃食道逆流、胃脹氣、胃潰瘍等情況,進食的主要原則是要先墊墊胃,所以首先應該先吃含有蛋白質的雞腿,讓胃酸先分解蛋白質,接著再吃蔬菜,加快腸胃蠕動,讓胃酸趕快往下走,最後才吃飯,因為飯會刺激胃酸的分泌,遵守這種進食順序,才不會讓胃不舒服。若是想減重的民眾,營養師李婉萍建議要先吃蔬菜,再吃雞腿,飯一樣最後吃。李婉萍指出「因為我們在咀嚼蔬菜時,這個動作會告訴腦袋,我們正在進食,細嚼慢嚥可以增加飽足感,食慾也就跟著降低。接下來再吃雞腿,繼續增加實際的飽足感。」至於飯最後吃的理由,她也解釋道「因為現代人活動量較少,所以不需要攝取那麼多醣類,澱粉適量攝取就好。」如果同時有人患有胃食道逆流又想減重,該如何吃呢?對此,李婉萍表示「減重就會改善胃食道逆流,方法就採胃食道逆流的進食順序。」
雨下不停「濕氣重」身體會出事! 醫曝6招有效避免頭暈水腫皮癢
受到雨季和颱風的影響,近日總是陰雨綿綿,不僅環境潮濕,體內積累的濕氣也會影響人體的正常代謝和循環,進而導致頭暈、胃脹、水腫、皮膚過敏等等。對此,重症醫師作家黃軒在臉書提供了6個改善濕氣的方法,包括少吃甜食、多喝溫開水、開窗通風,來讓身體能更加健康。黃軒於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分享,表示濕氣會影響健康,若濕度過高,身體會很黏膩難受,潮濕的環境也會造成生活不便,因此他整理了6點專家建議的方法,得藉此改善濕氣,也就是體內積聚的水分和痰涎。1.少吃冷飲、油膩、甜食若克制不住冷飲、油膩、甜食的渴望,可選擇較健康的食品來替代,如不加糖的茶、咖啡、水果隻或低脂牛奶,用烤、煮、蒸或生肉、蛋類、豆類、堅果來代替油炸食品,並以乾果、黑巧克力、優格、全麥餅乾來代替甜食。2.多喝溫開水可幫助稀釋和排出體內濕氣,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還可活化內臟,幫助燃燒脂肪、消水腫、促進排便。3.適當運動,如跑步、健走、游泳可減少濕氣對身體的影響,促進身體新陳代謝和血液循環,加速濕氣和毒素排出,並增強活力、免疫力,進而提升抵抗濕氣和病菌的能力。4.充足睡眠可改善心情、情緒,減少濕氣對精神和神經的影響。而睡眠也可以調節體溫汗水分平衡,防止濕氣造成水腫、發炎。5.保持衣物、環境乾爽避免穿著潮濕、未乾的衣服,或直接睡在潮濕的地板上,致使體外濕氣侵入體內。6.開窗通風多開窗讓室內外空氣對流,帶走多餘的水分和熱量,並降低室內溼度和溫度,減少室內濕氣的積聚。
身體太濕易生病!醫師教戰「6招除濕撇步」:多喝溫水活化內臟
台灣氣候高溫潮濕,若是經常感到疲勞、頭腦昏沈、皮膚過敏等情況,小心恐是體內「濕氣過重」導致。對此,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教戰「6招身體除濕」撇步,建議多喝溫開水、多運動、少吃垃圾食物,才能保持健康與活力。黃軒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體內積累的水分和痰涎就叫「濕氣」,若濕氣太高則會影響人體的正常代謝及循環,導致頭暈、胃脹、水腫、皮膚過敏等症狀,以下為6大身體除濕方法:第一、調整飲食習慣:少吃冷飲、油膩、甜食等食物,建議攝取無糖茶、咖啡、牛奶等飲品代替含糖飲料;食用肉類、蛋類、豆類及堅果種子來代替油炸、油膩的食物;甜食部分可吃乾果、黑巧克力、優格或全麥餅乾來代替。第二、多喝溫開水:多喝溫開水可以活化內臟,當內臟溫度升高1℃,基礎代謝率也跟著提高10%~12%,燃燒脂肪的效率更佳;攝取充足水分也能促進體內循環,幫助消水腫、排廢物、促進排便。第三、適當運動:運動可以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和血液循環,也可以增加身體的活力和免疫力,提高抵抗濕氣和病菌的能力,像是跑步、健走、游泳等運動,都有助於加速濕氣和毒素的排出。第四、保持睡眠充足:睡眠可以改善心情和情緒,減少濕氣對精神和神經的影響,也可以調節體溫和水分平衡,防止濕氣造成的水腫和發炎。第五、保持衣物和居住環境乾爽:盡量不要穿潮濕、未乾的衣服或睡在潮濕的地板上,避免體外的濕氣侵入了體內。第六、多開窗通風:室內空氣與室外空氣產生對流,能帶走多餘的水分和熱量,降低室內濕度和溫度,減少濕氣在室內積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