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臟炎
」 胰臟癌 癌症 胰臟炎 急性胰臟炎 健康50歲以上「血糖異常」恐是罹癌王 醫示警3類人注意
胰臟癌被稱為「癌王」,由於症狀隱匿,早期發現困難,常在診斷時已屬晚期,存活率偏低。家醫科醫師魏士航指出,目前胰臟癌尚無有效的預防方法,但可以透過2預兆來發現,血糖升高與體重減輕是早期胰臟癌的重要徵兆。衛福部曾在官網說明,胰臟癌是一個高度致命的惡性腫瘤,在診斷時有近80%至85%的患者為局部晚期或轉移性疾病,已無法開刀治癒。魏士航日前在YouTube影片中提到,50歲以上才診斷糖尿病的人,應該關注胰臟癌風險,因為血糖異常和體重減輕往往是胰臟癌的早期警訊。雖然胰臟癌預防措施有限,魏士航指出,若能早期發現,仍有7到8成的胰臟癌患者能接受手術治療。他建議,屬於高風險族群的人應定期檢查,以提高早期診斷機率,進而提高治療成功的機會。魏士航也特別提醒3類高風險族群應該提高警覺,包括50歲以上才首次確診糖尿病者、有遺傳性胰臟炎患者、以及家族有胰臟病史者。若這些人還伴隨有體重減輕的情況,就可能是胰臟癌的前期徵兆,應儘早就醫檢查。事實上,衛福部嘉義醫院副院長暨肝膽腸胃科醫師陳詩典曾在官網衛教說明,胰臟癌之所以為令人聞之色變的癌症,主要有兩大原因,第一是很難早期發現,第二是復發率高。由於胰臟位於腹腔比較深層,胰臟癌初期通常沒有症狀,患者自身難以覺察異常,即使出現症狀,很容易被誤認為是腸胃道不適而忽略,等到真正有症狀時,大部分已進展到中晚期,癌細胞已侵犯胰臟周遭重要血管,難以開刀處置。因此陳醫師建議,有胰臟癌家族史者、慢性胰臟炎患者、吸菸者、酗酒者、糖尿病患者、肥胖者等高風險族群,可每年進行健康檢查1次。如果已出現症狀,如全身無力、體重減輕、食慾不振、腹痛、黃疸、持續性腹瀉或糞便呈灰白色,務必要即早就醫以提高整體治癒率。建議民眾平時應維持均衡飲食、正常作息及養成定期做健康檢查的良好習慣以即早預防。
基隆礦工醫院院長黎慶福猝逝! 他才救回加護病房患者「竟因心肌梗塞突倒地」
基隆八堵礦工醫院院長黎慶福26日驚傳猝逝消息,據了解,黎慶福當時在加護病房內搶救患者,休息時疑因心肌梗塞倒地不起,醫護人員搶救2小時仍宣告不治,享壽70歲。根據院方說法,黎慶福26日下午2點30分到加護病房為一名患者插管急救,結束後,黎慶福因頭暈在病房空床休息,未料在3點15分食,黎慶福出現抽搐現象,急診室醫師連忙將他送往加護病房插管急救,經過電擊、打強心針等救治,仍然回天乏術,於傍晚5點20分宣告不治。據了解,畢業於台大醫學院醫學系的黎慶福,專長項目為外傷、皮下腫瘤、乳房腫瘤、甲狀腺疾病、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膽道結石症、胰臟炎、腸阻塞、闌尾炎、痔瘡、肛門瘻管、腹部急診、植皮手術、癌症手術(胃癌、大腸直腸癌)、疝氣。黎慶福在民國69年從台大醫院來到基隆八堵礦工醫院服務44載,雖然講話有一口濃厚僑生口音,但仍不減對基隆及瑞芳、平溪、雙溪、貢寮鄉親熱情。常以醫院為家的黎慶福,有時半夜醫院需要協助,他也會從新店特地趕回醫院,日前還獲得基隆市好人好事代表的榮譽,原先他將代表基隆參加全國好人好事代表活動,如今發生憾事,礦地方鄉親也大感震驚,難過的是他順利搶救病患,卻犧牲自己生命。院方表示,黎慶福的家人長年住在澳洲,目前已和家屬聯絡上,將由家屬處理後續的相關事宜。
台南男狂嗑蛋黃酥「劇烈腹痛嘔吐」 一查三酸甘油脂破表…死亡風險高
中秋節到來,許多人都會應景吃月餅、蛋黃酥,但背後隱藏不為人知的健康危機。台南一名50多歲男子,因為食用過多的蛋黃酥,結果三酸甘油脂濃度飆升至800mg/dL,伴隨劇烈腹痛和嘔吐,診斷為急性胰臟炎,必須住院治療。家庭醫學科醫師顏廷旭指出,不論廣式月餅還是蛋黃酥,這些傳統中秋點心皆富含高熱量、高糖分、大量飽和脂肪和膽固醇,光是1顆熱量就高達400~600大卡,尤其蛋黃餡料更是飽含油脂的來源,食用過量容易導致高血糖及高三酸甘油脂血症。顏廷旭醫師近期收治一名50多歲男子,因食用過多中秋節禮盒的蛋黃酥,導致三酸甘油脂濃度飆升至800 mg/dL,還伴隨劇烈腹痛和嘔吐,就醫診斷是急性胰臟炎,須立即住院治療。男子食用過多蛋黃酥,引發急性胰臟炎。(示意圖/翻攝自photoAC)顏廷旭醫師解釋,三酸甘油脂的升高通常與飲食不當、肥胖及糖尿病等因素相關,一旦濃度超過500mg/dL時,罹患急性胰臟炎的風險便大幅增加,容易出現劇烈腹痛、噁心和嘔吐,嚴重者須立刻住院治療。如果沒及時處理,可能進一步引發多重器官衰竭,增加死亡風險,危險性不容小看。顏廷旭強調,長期未受控制的高三酸甘油脂血症,還可能引發心臟病、中風及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是控制飲食,尤其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的「三高」族群,更應避免過量攝取高糖、高脂的食物,並遵循醫師專業建議,藉由適當的藥物治療或補充魚油來控制三酸甘油脂,降低併發症風險,才能健康平安和家人共度佳節。
好吃到一口接一口!台南男狂嗑蛋黃酥「腹痛嘔吐」 直送病房過中秋
隨著中秋節到來,不少民眾應景大啖美味的月餅,卻輕忽背後可能潛藏健康危機!安南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顏廷旭呼籲,不論廣式月餅還是蛋黃酥,這些傳統中秋點心皆富含高熱量、高糖分、大量飽和脂肪和膽固醇,每顆熱量可達400至600大卡,尤其蛋黃餡料更是飽含油脂的來源,若過量食用,容易導致高血糖及高三酸甘油脂血症。顏廷旭醫師以日前家醫科門診遇到的一名50多歲男性為例,可能因食用過多中秋節禮盒的蛋黃酥,導致其三酸甘油脂濃度飆升至800 mg/dL,伴隨劇烈腹痛及嘔吐,經診斷為急性胰臟炎,須立即住院治療。顏廷旭指出,三酸甘油脂的升高通常與飲食不當、肥胖及糖尿病等因素相關,危險性不容忽視。一旦濃度超過500 mg/dL時,罹患急性胰臟炎的風險便大幅增加,容易出現劇烈腹痛、噁心和嘔吐,嚴重者需立即住院治療;若未及時處理,急性胰臟炎甚至可能導致多器官衰竭,進而增加死亡風險。他強調,長期未受控制的高三酸甘油脂血症,還可能引發心臟病、中風及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目前治療高三酸甘油脂血症的常見藥物包括纖維酸類藥物、菸鹼酸及Omega-3脂肪酸補充劑。醫師說明,常用的纖維酸類藥物能夠有效降低三酸甘油脂,但偶爾會產生副作用如肌肉疼痛及影響肝功能;菸鹼酸能降低血脂,卻可能伴隨皮膚潮紅、胃部不適及血糖波動。若無法耐受上述健保藥物,則建議考慮Omega-3脂肪酸補充劑,也就是常見的魚油產品。他補充臨床研究顯示,高濃度Omega-3脂肪酸有助於降低三酸甘油脂,不僅副作用較少,更有抗發炎的作用。無論選擇何種藥品控制高三酸甘油脂血症,最重要的仍是「控制飲食」!顏廷旭提醒,尤其患有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的「三高」族群,更應避免過量攝取高糖、高脂的食物,並遵循醫師專業建議,藉由適當藥物治療或補充魚油來控制三酸甘油脂,降低併發症風險,方能健康平安地與家人共度佳節。顏廷旭醫師指出,三酸甘油脂的升高通常與飲食不當、肥胖及糖尿病等因素相關,危險性不容忽視。
中秋烤肉注意!小心煙霧致癌 專家建議:可放些沾過水木炭緩解
俗話說「一家烤肉萬家香」,燒烤的香味往往隨著煙霧四處飄散,但過程中可能會產生致癌物質「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PAHs),透過煙霧沾附在食材上,吃下肚可能造成危害。食藥署提醒,等待炭火溫度穩定、不冒煙時再放食材。專家則建議參考日本研究,在熱木炭上放一些沾過水的木炭,可減少煙霧產生。食藥署食品組副組長蕭惠文表示,為避免PAHs的危害,烤肉過程可選擇通風良好的場所,避免吸入過多煙霧,等炭火溫度穩定不冒煙時再放食材;建議先以鋁箔紙包覆易出油或出水的食材,難熟的食材先烹調再燒烤,食材燒焦的部位則應去除避免食用。輔仁大學食品科學系教授高彩華提醒,燒烤不見得要非常高溫,可以增加食品和熱源的距離,一方面降溫,另一方面減少煙霧附著在食物上,或改用電烤箱、氣炸鍋取代炭烤。一項日本研究顯示,在熱木炭上放幾根沾過水的木炭,可減少產生煙霧,水分也有助於煮熟食物。一名年近50歲的上班族長期患有代謝症候群,平常都是靠藥物維持血壓與血糖,但中秋節前夕周周烤肉、聚餐,抽血檢查發現三酸甘油酯飆升至750mg/dl,是正常值的5倍,肉眼就可看見抽出來的血液上浮著一層油,所幸靠大量補充水分,暫時禁食1-2餐,降低三酸甘油酯濃度,解除危機。收治病患的新陳代謝科醫師周建安表示,不少民眾中秋連假卯起來聚餐,但大量攝取高油脂食物與啤酒,蔬菜攝取嚴重不足,導致「三酸甘油酯血症」,過量脂肪酸造成胰臟細胞損傷、急性發炎,最終引發急性胰臟炎。
5大「放縱壞習慣」要注意! 重症醫示警「傷害身體無數次」:罹癌風險增加69%
現代人生活步調快速、壓力大,有時稍作放縱,可能在不知不覺中養成對健康有害的壞習慣。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日前就在臉書粉專分享,雖然生活可以放鬆,但不可以放縱,有5種「生活中常見的放縱行為」,只要放縱1次,身體可能就被傷害無數次。1. 你熬夜了黃軒引用2023年7月發表於《癌症》國際期刊上的1項關於睡眠習慣、時間與癌症風險的研究,從超過1.4萬人的數據資料分析可發現,睡眠時間短,確實與癌症風險升高有關。而與夜間睡眠時間為6至8小時的人相比,一睡眠時間少於6小時的人,罹癌風險升高41%;若一天睡眠不足7小時,罹癌風險更增加了69%。2. 你喝醉了只要一次大量飲酒後,酒精會抑制大腦皮層功能,讓大腦處於相對缺氧的狀態,可能導致昏睡甚至昏迷,嚴重者甚至會因酒精中毒而亡。長期飲酒還可能引發身體慢性中毒,造成累積性傷害。另外,黃軒也強調,研究顯示,長期飲酒會導致大腦白質和灰質的減少,這些變化與大腦老化有關,即使是適量飲酒也可能使大腦提前老化;酒精還會影響海馬體,將導致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的損害,特別是在大量飲酒後;而飲酒會改變神經遞質的釋放,如多巴胺和血清素,進而影響情緒和行為;長期飲酒還會造成認知功能下降,包括注意力、決策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的減弱。3. 你生氣了黃軒表示,「8分鐘的憤怒,40分鐘的血管損傷」,憤怒不僅傷肝,更傷血管,影響人體腺體的分泌功能,導致乳汁減少(哺乳期母親),並影響母嬰心理健康和人際關係。不僅如此,持續生氣還會削弱免疫系統、消化系統,增加焦慮和憂鬱的風險。4. 你抽菸了吸菸對健康會產生多方面的影響:首先,吸菸是多種癌症的主要原因,包括肺癌、食道癌、喉癌、胰臟癌、膀胱癌、腎臟癌和口腔癌等;其次,吸菸會增加患冠心病、中風、高血壓和動脈硬化的風險,尼古丁會使心跳加速、血管收縮,進而導致血壓上升。再者,吸菸會損害呼吸系統,導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氣腫和支氣管炎等疾病,並使哮喘症狀加劇;而長期吸菸會持久損害免疫系統,使身體更容易受到感染和疾病的侵襲,即使戒菸多年後仍會受到影響;不僅如此,吸菸也會增加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的風險,並可能導致胰臟炎。5. 你吃太飽了據國際期刊《Nature》一項最新研究顯示,一頓高脂大餐就能短暫抑制免疫力,讓你更容易受到細菌的侵襲,突如其來的一頓高脂大餐,足以誘發短暫的黏膜和全身免疫抑制狀態,進而導致腸道對致病菌的易感性增加,以及抗原特異性免疫受損。而另一篇研究也指出,若重新攝入膳食纖維後,免疫抑制狀態是可以恢復。
婦人吃藥嚴重胃痛竟「胰臟癌第三期」 醫驚曝:這就是恐怖地方
一名60歲婦人因為確診吃了止痛退燒藥,卻突然出現嚴重胃痛,就醫發現胰臟竟然有腫瘤,最後確診第三期胰臟癌。對此,醫師也說,胰臟癌沒有明顯症狀,建議定期接受篩檢。胃腸肝膽科醫師林相宏在臉書發文,「一位60歲的家庭主婦平常沒有任何症狀,沒有胃痛,沒有體重下降,沒有菸酒,沒有家族史,沒有糖尿病,最近因為確診COVID後吃了些止痛退燒藥後,突然間胃很痛,是那種痛到無法忍受的疼痛,不管去吐過上了廁所吃了胃藥都沒有比較舒服。」林相宏說,病患掛了急診,一抽血發現是急性胰臟炎,她沒有膽結石也不酗酒等,「做了磁振造影MRI,發現原來是胰臟裡面有一顆3公分的腫瘤阻塞了胰臟,引發了急性胰臟炎,胰臟腫瘤指數CA199也上升了10倍之多(367U/Ml)而且腫瘤已經侵犯大血管和淋巴。」林相宏指出,患者得第三期胰臟癌,要先化療再看能不能手術,「其實胰臟癌很少會引起肚子劇烈的疼痛,這個病患在引起急性胰臟炎前,就算腫瘤已經第三期了,平常還是沒有任何症狀,這就是胰臟癌恐怖的地方。」林相宏說,「到了有症狀往往是無法手術的第三第四期,還是建議年長者每1-2年,定期接受胰臟癌篩檢。」
空腹血糖快500 年輕男還患「這症」:有拿藥都沒吃
醫師表示,一名20多歲男子來就診,發現空腹血糖快500mg/dL,三酸甘油脂4000多mg/dL,而病患還有腎髓質鈣化症,原來他本來血糖就有問題,但拿藥都沒在吃。盧立穎醫師在臉書粉專《Lu醫師的健康小教室》發文,「一位20幾歲年輕人空腹血糖快500,三酸甘油脂4000多,腹超還發現腎髓質鈣化症,重點是他血糖問題之前就知道了。」病患表示,他有拿藥,但都沒在吃。盧立穎說,「糖尿病與三酸甘油脂,都是與飲食習慣有最直接關聯性的疾病,如果說病從口入,那一定就是在說這2個疾病,過去曾提到,高血糖的急性併發症包括糖尿病酮酸血症(DKA)與高血糖高滲透壓狀態(HHS),二者皆有機會造成死亡,而高三酸甘油脂的急性併發症主要為『急性胰臟炎』,常見的症狀包括上腹劇痛且延伸至背部、嘔吐、發燒、腹脹及腰酸等,需要儘速至急診就醫,致死率可能超過15%」盧立穎說,「這位患者後來被我唸了一頓,明明已經知道有血糖等問題,仍然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或許過於廉價的健保,也默默讓許多台灣人以為,身體的健康是不需要太過重視的。」此文曝光後,有網友說「配合吃藥應該是最簡單的事了吧」,盧立穎回「藥是控制數字,但飲食調整才是根本」。
「常應酬喝酒」壯男胰管長結石 不開刀無傷口!膽胰管內視鏡精準碎石
40多歲的張先生經常喝酒應酬,時間長達二十幾年,逐漸養成酗酒習慣。在今(2024)年農曆年前的一次聚餐又是牛飲喝酒,發生上腹劇烈疼痛到甚至無法坐或立,並且感覺噁心,吃了東西也全部嘔吐。張先生隨即被送到附近醫院,經醫師診斷為「酒精性胰臟炎合併胰管結石」。電腦斷層攝影顯示「胰臟胰管」內出現一顆約1公分的結石,導致胰管嚴重阻塞進而發生「胰臟炎」。張先生最後被轉診至中醫大附醫內視鏡暨超音波診斷治療中心,接受「膽胰管內視鏡碎石」治療。中醫大附醫內科部消化系副主任黃文信醫師透過膽胰管內視鏡,進行「體內震波碎石」,成功將胰管結石擊碎,接著再將碎裂的石頭取出,手術時間僅90分鐘。治療後張先生的劇烈腹痛情形隨即消失,並聽從醫師建議終於認真戒酒,重拾健康的胰臟以及健康人生。黃文信醫師表示,胰臟炎是胰臟的發炎性疾病,可分急、慢性。急性胰臟炎的症狀多為突發性的腹痛,且具持續性,痛感會傳到背後;慢性胰臟炎則與急性胰臟炎反覆發作有關,酒精則是造成慢性胰臟炎合併胰管結石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慢性胰臟炎最常見的原因包括長期酗酒、新陳代謝疾病、或是先天性膽胰管構造異常。在台灣,大約有一半的慢性胰臟炎病人會產生胰管結石,結石阻塞胰管,造成慢性腹痛或反覆性的胰臟炎發作。黃文信醫師指出,正常的胰管直徑小於3毫米,當有大於5毫米以上的結石卡在胰管內時(張先生為1公分胰管結石),極不容易靠傳統內視鏡取出。胰管結石的產生,主要是由胰液裡過飽和的碳酸鈣沉澱結晶所造成。這些胰管結石非常的堅硬,逐漸變大後就會卡在胰管,阻塞胰液流入十二指腸阻礙消化。病人可能會出現飯後腹脹、消化不良、脂肪便、甚至體重減輕的情況,阻塞的胰管結石會造成胰管高壓、胰管擴張以及更嚴重的胰臟發炎。黃文信醫師進一步分析,以往的治療方式會透過內視鏡將取石網或碎石器伸進到胰管內嘗試將結石絞碎後取出;但因碳酸鈣組成的胰臟結石質地堅硬,特別是較大的結石,內視鏡取石網無法碎石並取出,治療效果往往不佳,最後病人只能置放胰管支架引流胰液,有時需要長期反覆地置放胰管支架,嚴重者甚至需要轉介到外科進行開刀手術治療。黃文信醫師說,膽胰管內視鏡是一條直徑僅3.5毫米的內視鏡導管,使用這條纖細的導管,經由十二指腸鏡的管腔,進到胰管內進行雷射或震波碎石,可以讓病人在不開刀、無任何傷口的情況下,順利碎石及取出胰臟胰管內的結石。膽胰管內視鏡除了用來治療胰臟胰管結石之外,膽胰管內視鏡也能深入肝臟膽管內,清楚地觀察膽管內的病灶,進行直接切片檢查,突破傳統攝影術的限制,也因此大大提高膽胰管的腫瘤診斷準確率。膽胰管內視鏡的應用,比起傳統治療,病人不必承擔較高的手術風險及併發症,膽胰管病灶能被早期診斷。中醫大附醫自2020年執行全台首例的膽胰管內視鏡「震波碎石」,難度頗高臨床治療經驗豐富,成功將胰管結石擊碎取出至今已經累積數十例。黃文信醫師呼籲,不明原因的腹部疼痛,都應盡早就醫評估,可能是因膽胰管狹窄及懷疑有膽胰管腫瘤導致的腹痛、黃疸、食慾不振、體重減輕,或困難的膽胰管結石導致的急慢性腹痛,進一步無法以傳統內視鏡診斷治療者,考慮是否接受膽胰管內視鏡的診斷與治療。
台北「泡芙阿姨」愛吃甜+油炸食物 健檢驚覺罹胰臟癌
許多人喜歡吃精緻甜點及油炸等高油食物,台北有一名55歲婦人特別喜歡吃,又有抽菸習慣,但因為體型與年齡相仿的親友相比不算肥胖,就沒有太加控制,怎料健檢發現肌肉量偏低、體脂肪高達35%,也就是所謂的「泡芙人」,檢查更發現罹患胰臟癌。這名婦人即使看到健檢發現胰臟有異常,身體也沒有太明顯不適,頂多偶爾感覺腹部有些微悶脹感,也只是覺得是吃飯吃太多,才會造成肚子脹脹的,但經過腹部磁振造影(MRI)橫切面影像,赫見胰臟有腫塊,進一步檢查確認罹患胰臟癌。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指出,胰臟癌初期大多沒有明顯症狀,即使有又因為位置在胃部後方,常被誤以為是上腹悶痛、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非特異性症狀,很容易被當作一般腸胃消化不良問題,也因此很難靠症狀早期發現,大多是健檢意外發現。錢政平解釋,胰臟癌的致病原因至今尚不明確,民眾日常應飲食均衡、戒菸戒酒、作息正常,來降低發生機率。尤其「肥胖」是健康慢性殺手,不僅是外表上的肥胖,也要留意體脂是否過高,形成的「隱性肥胖」,男性體脂肪率正常約15~25%,女性約20~30%,過高容易造成三高(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也會增加其他慢性病風險。錢政平提醒,胰臟癌的高危險族群務必提高警覺,包括肥胖、吸菸、遺傳慢性胰臟炎、糖尿病,以及家族中有遺傳性結腸癌、乳癌、卵巢癌及黑色素瘤家族史,都比較容易發生,應主動安排檢查,及早發現才能爭取較好的治療時機。
胰臟炎昏迷被交代「處理後事」 她下秒奇蹟坐起醫生也看傻
台南市50歲謝姓婦人2月21日因急性胰臟炎,在家人陪同下到安南市立醫院就診住院觀察,隔日轉進加護病房,經過連日搶救與觀察,最終被醫生指示「處理後事吧」,兒女在心碎之下開始籌備喪儀,謝婦卻在3月6日奇蹟甦醒,自床上坐起,醫護人員都驚嘆是「醫學奇蹟」。
要命奇蹟1/胰臟炎昏迷被交代「處理後事」 她下秒奇蹟坐起醫生也看傻
台南市50歲謝姓婦人2月21日因急性胰臟炎,在家人陪同下到安南市立醫院就診住院觀察,隔日轉進加護病房,經過連日搶救與觀察,最終被醫生指示「處理後事吧」,兒女在心碎之下開始籌備喪儀,謝婦卻在3月5日奇蹟甦醒,自床上坐起,醫護人員都驚嘆是「醫學奇蹟」。由於血糖過高,謝婦每月都會赴安南醫院報到回診,但並無其他病症。(圖/黃耀徵攝)「隔天下午醫院就告訴我們,媽媽陷入昏迷。」謝婦兒子說,謝婦檢查後發現她的腹痛主因是胰臟炎,但謝婦病情急轉直下,開始出現胸悶及胸痛,連呼吸頻率都變得雜亂無章,甚至腹部的痛感也變本加厲的更加劇烈,只好照著醫師指示住院觀察。謝婦兒子聽聞母親病情後,立刻放下手中工作前往關心,看到母親奄奄一息的病容更讓他無比心疼,醫生則表示腹痛與胸痛嚴重造成謝婦引發「自發性高血壓」,謝兒急忙聯繫遠嫁新北市的姊姊,討論母親後續醫療狀況。謝婦兒子指出,謝婦平時生活單純、飲食簡單,早睡早起的生活更是十分規律,偶爾早上也會至早餐店工作貼補家用,個性樂觀、外向的謝婦,閒暇之餘也喜歡騎著機車在外四處兜風,近一年來謝婦雖然健檢發現血糖過高,但每月都會至醫院固定回診追蹤,除此之外身體都無異樣,這場突如其來的疾病讓他們措手不及,醫生的宣判更使姊弟倆如墜冰窟。「醫師說媽媽手術只有4成存活率,即便手術成功,也有8成機率會成為植物人。」談到媽媽的病情,謝婦兒子忍不住眼眶泛紅,他說,誰也沒能設想到媽媽會因為胰臟炎而引發其他狀況,種種因素導致謝婦還必須進行開腦手術才有機會救活,謝婦兒子只要想起手術後的母親恐怕還得面臨終生臥床的植物人處境,就不禁潸然淚下。經4天的搶救與觀察,謝婦仍躺在加護病房內昏迷不醒,醫師的看法也並不樂觀,於是全家人連忙召開家庭會議,經多方考量決定讓謝婦順其自然,不希望讓母親承受太多急救上的痛苦,於是決議簽署「放棄急救同意書」,讓謝婦最後一程能在平靜中結束。「院方也告訴我們差不多了。」謝兒透露,母親的病情也就此陷入膠著,連醫師也都一直無法交代確切病況,只告訴家屬狀況不樂觀,甚至表示可以開始準備後事,礙於母親狀況一直毫無進展還變的更加惡化,謝兒也只好開始籌備喪禮、買塔位。院方告知家屬謝婦病情不樂觀,只能強忍淚水準備相關喪葬事宜。(圖/黃耀徵攝)一直到3月5日,謝婦兒子與姊姊一家人來到醫院查探,看著謝婦一動不動躺在加護病房的模樣,讓全家人感到相當不捨,於是進行最後一次家庭會議,決議拔管讓謝婦能自主呼吸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不想讓喜歡享受四處遊玩的謝婦,被迫待在病房內過上索然無味的生活。不料,一行人才剛走回病房,便看到謝婦好端端的坐在病床上發呆,讓全家人當場嚇得目瞪口呆,不斷搓揉雙眼以為自己看錯,謝婦甚至還意識清楚的與全家人交談,連趕來查探的醫師與護理師都感到不可思議,直呼謝婦的甦醒根本就是「醫學奇蹟」,無法解釋眼前謝婦的「神恢復」。「我還以為是迴光返照。」謝兒想起當時的狀況也感到非常不可思議,現場許多醫療人員衝進病房替謝婦做相關檢查,誰也沒想過瀕臨死亡邊緣的病患會突然奇蹟般甦醒,神展開的奇妙發展也讓謝兒一家忍不住感嘆「好險沒開刀」。安南醫院是位於台南市安南區的區域教學醫院,基地是台南市立仁愛之家舊址,2010年2月市政府委由中國醫藥大學以BOT模式興建經營,2013年2月正式啟用,總病床數超過1200床。對謝婦家屬的質疑,台南市市立安南醫院表示,一切皆照醫療流程進行照護及關懷,電腦斷層也顯示謝婦病情為中風,而相關醫療照護當時已如實向家屬詳細說明,後續的照護,醫護人員也都盡心盡力去落實,針對家屬有疑慮的部分也有幫忙協助轉院進行後續的治療。至於謝婦家屬所申請的病歷為空白一事,安南醫院則強調,家屬所申請的病歷僅提供大變化的摘要及重要決策記錄,若家屬需要更細部、完整的護理記錄,可以再前往醫院申請整本病歷內容。
要命奇蹟2/即將拔管病人奇蹟甦醒卻半癱 家屬驚見「病歷空白」求交代
台南市50歲謝姓婦人2月時因胰臟炎住進安南醫院,又因病情急轉直下而住進加護病房,被醫生交代「處理後事吧」,最終奇蹟式甦醒卻下身癱瘓,家屬想了解醫療過程,卻只得到一紙空白病歷,詢問多次也只得到敷衍答案,懷疑院方有行政疏失,家屬如今已憤而轉院,希望院方能給個交代。謝婦兒子回憶,母親在20多年前因故離家,他與姐姐靠著外祖父撫養長大,一家三口直到他中學時期才再次團圓,母子三人忍不住抱頭痛哭,而這些年來則一直在修復當時失散的親情羈絆,聽聞母親重病的消息讓他措手不及。談到兒時回憶,謝婦兒子不禁眼眶泛淚,好不容易找回的親情,差點因母親一場大病而天人永隔。(圖/黃耀徵攝)據了解,謝婦在2月21日因下腹劇烈疼痛而到安南醫院就醫,醫生看診後確認是胰臟炎並緊急住院,隔日就住進加護病房,此後幾度病危,連醫生都要家屬安排處理後事,謝婦兒女只好強忍悲痛處理喪儀,原想拔管讓謝婦平靜離世,她卻在3月5日奇蹟式甦醒。而面對如雲霄飛車般的病情轉變,醫生卻從頭到尾都不曾作出解釋,而謝婦清醒後半身癱瘓,醫生也不曾就此進行說明,僅不斷避重就輕,重複告訴家屬這狀況是「醫學奇蹟」,甚至脫口而出稱「甦醒已經是賺到」等言論,讓家屬相當無語。「我只是想知道為什麼會癱瘓,這麼難嗎?」謝婦兒子表示,他目前一肩挑起母親的醫療和照護責任,經常在工作和醫院兩邊跑,照顧母親毫無怨言,對於謝婦半邊身體無法動彈的狀況,謝婦兒子只想釐清確切狀況,但院方卻一副「你已經賺到了」的態度,讓謝婦兒子感到十分氣憤,認為院方太過草率。「人好端端走進去,結果現在半邊癱瘓,誰能接受?然後病歷調出來,後面都空白。」謝婦女婿氣憤指出。根據謝婦的病歷,上頭僅就診前2天有醫生的查房和給藥等紀錄,轉進加護病房後便沒有任何醫療過程,讓家屬滿頭問號,如今只想釐清謝婦癱瘓原因,討回真相。謝婦奇蹟式甦醒後,卻因腦中風而半身癱瘓,讓家屬相當心疼。(圖/讀者提供)對謝婦家屬的質疑,台南市市立安南醫院表示,一切皆照醫療流程進行照護及關懷,電腦斷層也顯示謝婦病情為中風,而相關醫療照護當時已如實向家屬詳細說明,後續的照護,醫護人員也都盡心盡力去落實,針對家屬有疑慮的部分也有幫忙協助轉院進行後續的治療。至於謝婦家屬所申請的病歷為空白一事,安南醫院則強調,家屬所申請的病歷僅提供大變化的摘要及重要決策記錄,若家屬需要更細部、完整的護理記錄,可以再前往醫院申請整本病歷內容。
百歲嬤「石頭卡膽道」膽囊狂發炎 醫示警:8成患者一輩子沒症狀
民眾常聽到膽囊結石、腎結石、輸尿管結石,膽管結石則較陌生。醫師表示,膽管結石患者多數除了有膽結石症狀,常是因為急性膽囊炎、黃疸症狀發生時,進一步檢查才發現自己有膽道結石。一位百歲阿嬤有高血壓、急性膽囊炎及結石,於北市兩家醫學中心前後住院治療三次,但仍持續發炎感染,因年齡較大考慮手術風險,三次住院都採引流保守治療,病人近日帶著他院放置的引流管至新泰綜合醫院外科門診,經黃銘德院長依在他院檢查狀況及有膽囊皮簍管故建議住院開刀,隔日立即進行核磁共振膽胰道攝影術發現總膽管結石,因此造成膽道阻塞,所以是膽囊發炎的根本原因。黃銘德表示,總膽管是膽汁流動的通道,若被石頭阻塞,除了上述的併發症外,還會造成阻塞性黃疸、急性逆行性膽管炎、敗血症、及急慢性胰臟炎等併發症。醫院考慮降低手術風險,依ERAS計畫(術後加速康復計畫)先由內視鏡中心江承翰醫師進行逆行性膽胰管攝影術,並當下於膽管處置入支架先行讓膽汁可以流通,避免感染後再回院開刀將石頭取出。休養兩周後,病人回院接受外科黃銘德院長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C,將膽囊及石頭取出,因阿嬤手術傷口小,縮短了住院時間及傷口術後恢復期,才讓家屬心中大石給放下,目前恢復良好,準備出院。黃銘德說明,膽結石屬於「良性問題」,超過七、八成患者一輩子都沒有症狀,就算檢查出膽結石,若沒有疼痛等問題,就不需要積極處理。除非有特殊原因,否則也毋須預防性的手術治療,但若是膽結石過大、造成反覆腹痛,或是已造成急性膽囊炎、胰臟炎等併發症,才需要進行手術摘除。江承翰醫師提醒,如果結石卡住膽管,也會形成黃疸,導致肝指數跟著異常。因此如果出現黃疸,也需要馬上處理。不然一般只需要每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定期追蹤即可。
百萬暢銷作家小彤罹胰臟癌! 「3大症狀」小心癌王
百萬兩性暢銷作家小彤,日前因臉色「異常蠟黃」、「眼白極度黃澄」住進醫院,未料經過幾日檢查,竟在體內發現2.3公分的胰頭腫瘤,報告出爐證實為惡性腫瘤。對此,醫生指出,若腫瘤長在胰臟頭部是好發也相對容易發現的部位,但也因為易阻塞總膽管,會導致膽汁無法暢流到十二指腸,有黃疸、食慾不振等症狀。據悉,小彤自1月開始鼻竇炎許久未癒,近期她在自家醫美診所工作時,臉色不對勁、略顯疲態,被員工發現後,逼著她去醫院看醫生,才赴急診檢查,豈料竟檢查出了黃疸,後來確認為惡性腫瘤。對此,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表示,胰臟癌好發於60歲以上的族群,雖然發生率相較於其他國人十大主要死亡癌症的發生率其實不高,但最可怕的就是「不易察覺」,等到有明顯症狀時,往往已發展到中晚期。錢政平指出,胰臟分為胰頭、胰頸、胰體、胰尾,若腫瘤長在胰臟頭部,則容易阻塞總膽管,也導致膽汁無法暢流到十二指腸,因此會有黃疸(皮膚和鞏膜變黃)、食慾不振等症狀,而胰臟頭部更是好發,卻相對容易發現的部位。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林相宏則提醒民眾,若出現3大症狀,包括「糖尿病」、「腹脹」、「體重下降」,建議就醫檢查。林相宏說,以看診經驗來說,有症狀大多已是中晚期,因此尚未出現症狀,血糖開始上升就要小心,也建議高風險族群要定期篩檢,如胰臟癌家族史、抽菸者、喝酒、糖尿病和肥胖者。國健署曾說明胰臟癌前兆,40歲以上沒有糖尿病家族史,近期有糖尿病、上腹痛或背痛,疑似來自後腹腔,且上腸胃檢查卻無特殊發現、體重明顯減輕、黃疸、茶色尿合併灰白便的膽道阻塞、不明原因性胰臟炎、脂肪便者。
「癌中之王」難察覺…專家籲4大警訊 有「這習慣」罹癌機率高3倍
胰臟癌被稱為「癌中之王」,因其早期症狀不明顯、難以察覺,一經發現往往已是中晚期,復發率高,造成治療困難。根據肝膽腸胃科專家指出,當出現黃疸、長期腹痛、腹瀉以及明顯體重減輕時,極有可能是胰臟癌的早期信號,不容忽視。臉書《欣悅肝膽腸胃科》發文指出,胰臟癌的高危險群包括年齡在60歲以上的長者,且男性機率高於女性,酗酒者、患有慢性胰臟炎或糖尿病的人士以及吸菸者也屬高危險群。值得注意的是,吸菸者的胰臟癌機率比常人高出3倍,且戒菸20年後的罹癌風險才能降到與常人相等。台北市衛生局曾提出,由於胰臟癌早期幾無症狀,病人確診常已是晚期甚至末期,診斷相當困難,8成無法手術切除,需使用放射線治療、化學藥物治療或標靶藥物治療,但效果都十分有限,術後5年存活率不到15%,無法手術切除者的預後更差,5年存活率低於5%。早期診斷出的有近八成是透過腹部超音波及血液檢測被篩檢出來,因此定期健康檢查至關重要。胰臟癌治癒的機會十分有限,要降低罹患胰臟癌風險,專家表示除戒菸、戒酒外,飲食均衡也相對重要,可於日常飲食中就避免攝取過多高動物脂肪食品,此外,若是在長期接觸化學藥品的環境下工作,也應該配戴好口罩及手套,達到工作環境中的自我保護。
日常這習慣害高血脂 30歲男「胰臟爛到流湯」險死…超慘下場曝
一名30歲男子平時愛喝酒、嗜吃肥肉及碳水化合物,10年前被診斷出患有高血脂,遭醫師警告必須忌口,不料他仗著自己還年輕依然故我,期間多次因急性胰臟炎反覆住院,後來甚至胰臟旁「爛到湯流滿肚」引發休克,被送進加護病房,雖然最後僥倖撿回一命,但胰臟功能嚴重受損,終身需與糖尿病為伍。外科醫師陳榮堅曾在《醫師好辣》節目中分享個案,該名男子仗著年輕,平時愛喝酒,也常常大魚大肉,即便已經被診斷出高血脂,也不願意聽從醫師建議忌口。陳榮堅說明,胰臟掌管人體的血糖,是非常重要的器官,但除非三酸甘油酯高到1000、2000mg/dl引發胰臟炎,否則幾乎不會有感覺,因此常被忽略。醫師透露,該名患者從20歲開始就因急性胰臟炎多次入院,雖然住院期間都會遵從醫囑乖乖服藥、控制飲食,但康復出院後過一陣子,就好了傷疤忘了疼,又開始每天大吃大喝,後來被送到醫院時,胰臟旁已嚴重發炎,甚至「爛到流湯」流得滿肚子都是,一度引發休克,緊急送進加護病房搶救。陳榮堅提到,雖然該名男子最後撿回一命,但胰臟功能只剩不到原來的3分之1,且罹患糖尿病,終身都得受病痛折磨。醫師補充,另名40多歲男子自20多歲開始酗酒,除了引發胰臟炎,肝臟也嚴重損壞,送醫時在腹腔發現肝硬化產生的腹水,住院後連腎臟功能也逐漸衰退,最後因黴菌感染不幸病逝。
醫療新躍進1/世界首創!AI輔助「1分鐘發現癌王」 醫師不必舉白旗投降
全球掀起AI狂潮下,在醫療上有哪些大突破?CTWANT特別整理,近年台灣醫療界3大新躍進技術,包括透過AI提早揪出「癌王」胰臟癌、幹細胞治療讓癱瘓者重生、CAR-T治療全面擊潰癌細胞。這使得醫學概念不僅「有效治療」,更要進一步「預防疾病」,也讓許多患者新的一年看到新希望。根據衛福部最新癌症登記報告,胰臟癌是台灣2022年第7大癌症死因,也是首次進榜。胰臟癌初期無症狀,影像學檢查也難看出異狀,5年內存活率僅10%,高致命率讓它擁有「癌王」封號,也被喻為「醫生也舉白旗投降」的難治之症。台大醫院全球首創胰臟癌AI輔助診斷系統,僅需1分鐘就可偵測到2公分以下腫瘤,且準確度近9成,可望大幅拉高存活率。近年來,因胰臟癌逝世的名人非常多,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米其林法國名廚侯布雄、知名男高音帕華洛帝、「時尚老佛爺」卡爾拉格斐,以及知名體育主播傅達仁、名嘴劉駿耀、演員李麗鳳、新北市議員唐慧琳、藝人巴戈都因胰臟癌病逝,而巴戈從確診到病逝僅短短半年。台大醫院綜合診療部內視鏡科主任、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廖偉智表示,「胰臟癌是目前癌症中致死率最高的,全球發生率都在上升中,胰臟癌治療的關鍵是早期發現,若能在腫瘤小於2公分時就治療,治癒機會高達8成,但一旦超過2公分,5年存活率就低於2成。」廖偉智說,過去胰臟癌診斷主要透過電腦斷層,但小於2公分的胰臟癌高達40%在檢查時未被發現。「胰臟癌擴散速度很快,曾有患者在他院檢查,當時僅在胰臟尾部有淡淡陰影,沒想到才過了4個月,這個陰影不但變大,且腫瘤已經轉移,一開始本來有機會治療,結果變成第4期末期胰臟癌。」為協助及早發現腫瘤,台大醫院開發胰臟癌人工智慧電腦斷層輔助系統。廖偉智解釋,「台大醫院內科、影像醫學科和台灣大學研究團隊共同努力,開發出全球首創能辨識胰臟癌的人工智慧模型,在此模型中可偵測小至1.1公分的腫瘤,且診斷正確率超過9成,這項成果也刊載於影像醫學頂尖期刊《Radiology》並獲得國際影像醫學最重要的學會RSNA,選為2023年影像醫學界最重要的研究(Margulis Award)。」胰臟癌過去診斷主要是透過電腦斷層,但小於2公分的胰臟癌非常容易被忽略,一旦錯過黃金治療期,存活率便大幅降低。(示意圖/黃鵬杰攝)目前台大醫院已把這個系統開發成一套完整成熟且自動化的「台大胰臟癌輔助診斷系統」,利用AI技術自動化分析電腦斷層影像,目前獲得衛福部核准醫材許可證,也獲得美國FDA突破性醫材,並取得台灣跟美國的多重專利。廖偉智建議胰臟癌危險族群如家族史病人、胰臟癌前病變,或具免疫性腫瘤基因型病變者,可優先用於判讀,透過系統辨識1分鐘內就能完成,台大醫院預定今年將正式導入臨床服務。廖偉智指出,胰臟癌最主要的危險因子就是吸菸,包括二手菸。根據美國密西根大學的研究發現,重度抽菸的人,比一般人罹患胰臟癌的時間提早約10年。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有胰臟癌家族史,父母雙親、兩個姊姊、弟弟都死於胰臟癌,但卡特居然拖到2015年90歲才罹胰臟癌,接受治療後,同年底,透過核磁共振掃描(MRI)檢查,全身已找不到癌細胞。因為家族成員多數死於胰臟癌,所以卡特及其他親人很久以前就已捐血給醫界進行基因研究,卡特認為「自己從不抽菸」是他延後罹癌的關鍵,因為他的家人全都是老菸槍。除了吸菸之外,廖偉智表示,長期的糖尿病、肥胖、慢性胰臟炎,或是胰臟的水瘤、水泡,都可能進一步發展為胰臟癌;有些乳癌基因變異,除了造成乳癌風險增高,在胰臟癌方面的風險也較常人為高,若有相關基因變異或家族史的人,應定期追蹤。Box 胰臟癌5大警訊 (資料來源/國健署)1.有家族史、抽菸、喝酒、糖尿病、肥胖等危險因子應盡早篩檢2.近期血糖上升、上腹痛或背痛、體重明顯減輕3.黃疸、茶色尿合併灰白便的膽道阻塞4.不明原因胰臟炎5.不明原因脂肪便,大便上有一層浮油
九旬翁突腹痛!醫竟取出「一坨綠豆」 醫嚇:膽囊全是結石
春節將至,許多人都等不及大啖美食,但有位九旬老翁過年期間吃太油膩,年後開始出現腹痛,且數周後並沒好轉,疼痛不減反增,經檢查發現膽囊腫脹且內有大量的膽固醇結石。對此,恩主公醫院一般外科醫師吳東琰指出,膽結石無症狀不需治療,有症狀則需手術,而膽結石高風險族群包括高膽固醇、高油脂飲食者等,應小心復發,增加罹患膽囊癌的風險。吳東琰指出,有名九旬老翁平時除了吃藥控制高血壓外,並無其他疾病或異常,但年後右上腹及上腹卻突然疼痛,原以為是過年期間吃壞肚子,便不以為意。豈料數周後並沒好轉,疼痛不減反增,才至急診檢查,經血液檢查、腹部電腦斷層及超音波檢查後,發現膽囊腫脹且有結石,經評估需手術治療。吳東琰表示,患者膽囊內有大量的膽固醇結石,因此安排手術切除膽囊,降低產生併發症的可能。醫師說明,膽囊負責儲存及排除膽汁,膽汁主要以膽固醇、膽鹽及膽紅素組成,只要成分比例改變,就可能形成結晶,生成膽結石,如果膽囊收縮功能不佳,無法順暢排除膽汁,也可能造成膽汁過濃而形成結石。而膽結石的高風險族群,除了高膽固醇高油脂飲食者、年紀大於40歲、女性、孕婦、肥胖者、迅速減重者外,基因也可能是影響因素。膽結石的併發症可大可小,最常見為右上腹痛(膽絞痛),常併發急、慢性膽囊炎,嚴重可能造成膽道阻塞、膽囊蓄膿、胰臟炎、膽囊腸道廔管、膽石性腸阻塞,甚至進展為膽囊癌。目前全球醫學認為無症狀的膽結石不需要治療,觀察及調整生活型態即可,而有症狀的膽結石則建議進行膽囊切除手術。最後吳東琰說,適逢年節,餐桌上少不了高油高鹽的美味佳餚。呼籲民眾,除了多喝水、調整飲食,盡量避免吃精緻食物外,多運動、少久坐也是預防膽結石的方法之一,也建議有膽結石病史的民眾應更加注意,切勿暴飲暴食或三餐不定時,以免膽結石反覆復發,增加罹患膽囊癌的風險。
農曆新年人潮多 攜帶寵物外出務必使用牽繩、注意毛小孩水分補充
農曆春節即將到來,不少民眾會藉著假期期間,帶著心愛的毛孩一起在家歡喜過年,或四處安排走春行程。因為每個毛孩的個性和需求都不同,飼主必須要多加留意,才能與寵物開心過好年!避免寵物外出緊張走失 務必使用項圈及牽繩獸醫團隊創辦人林瑋真獸醫師表示,貓犬聽覺敏銳,過年的鞭炮,容易讓牠們受到驚嚇,嚴重可能出現精神緊張、甚至不願意吃飯的狀況。因此過年期間特別需要準備一個安全的小空間,讓貓犬可以躲藏,並在裡面準備熟悉的毯子、小玩具等,幫助安撫貓犬。如果貓犬過於敏感又無法遠離刺激時,林瑋真醫師提醒飼主可以跟獸醫師詢問能舒緩情緒的營養配方或藥物。同樣的,如果要帶毛孩出門,建議在外出籠中放置毛孩熟悉的玩具或毯子,來安定牠們的情緒。且外出務必使用項圈、牽繩、外出籠等,以免寵物太興奮跑遠而走失,更需要確保毛孩隨時都有補充水分與安靜的休息空間。寵物食品選擇 應注意的品質及規範過年是人們大快朵頤的時刻,謝明瑞獸醫師表示,有些飼主會為了貓犬特別準備充滿新意、形狀名稱都擬人化的年節點心。飼主選擇時不要被這些產品的新奇包裝吸引,應該要注意產品營養成分是否符合美國飼料管理協會(AAFCO)或歐洲寵物食品工業聯合會(FEDIAF)、國際標準組織(ISO)的食品品質及安全規範,以及選擇有提供明確聯繫方式的負責廠商。謝明瑞獸醫師也提醒飼主,飲食太快轉換,吃平時不吃的食物乃至人類餐桌上的東西,都可能導致腸胃道不舒服,甚至造成腸胃炎、胰臟炎、嘔吐、腹痛等狀況。知名寵物食品總經理張堇琪表示,如果過年希望寵物同歡,最好的選擇,是適口性好的貓犬專用濕糧,不但維持營養均衡,也能補充水分。林郁玟醫師提醒,過年期間,大多數獸醫院及診所都會休診,如果貓犬有長期服用藥物的需求,請務必提早請獸醫師開立備用藥品,以備不時之需。同時,也建議飼主在過年前,事先確認有營業的獸醫院及診所資訊,當突發狀況發生時,才能盡速前往就醫,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時間。2024春節期間營業動物醫院一覽表。建議飼主儲存連結,以備不時之需 。過年期間營業動物醫院一覽表:https://www.royalcanin.com/tw/about-us/news/veterinary-clinics-open-during-c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