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臟腫瘤
」 胰臟癌 胰臟 糖尿病「2024臺北生技獎」得獎名單揭曉! 跨域科技助攻,開創國際市場版圖
生技產業奧斯卡級榮耀「2024臺北生技獎」今(9/24)由蔣萬安市長親自揭獎頒發「創新技術獎_製藥暨應用生技組」、「創新技術獎_醫療器材組」、「國際躍進獎」、「技轉合作獎」及「跨域卓越獎」五大獎項及特別獎-臺北生技之星獲獎企業單位,頒發總獎金600萬元。臺北市蔣萬安市長致詞表示,臺北市具有生醫產業發展所需高端人才、創新研發、資金融通等關鍵條件,中研院、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等生技產業重要推手,與內科、南港生技產業聚落、北士科園區串接的臺北市科技產業廊帶,充分支持生醫產業跨域資通訊發展趨勢,臺北市超過580家生技廠商,十年來營收已翻倍成長超過2,700億元,立足生技之都的領航角色,市府支持生技產業發展,持續投注資金補助、人才引進、土地空間及全球市場拓展等資源,以成為企業最佳戰友為目標,歡迎全台生技企業來臺北投資設立據點,成為生技臺北最強戰隊!臺北生技獎頒獎典禮蔣萬安市長致詞(圖/台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蔣市長說,臺北生技獎邁入第21屆,透過嚴謹的評比制度與專業的審查團隊,已成為生技產業重要指標,至今吸引逾1,600件績優產品技術參賽,並選拔273件標的頒發總獎金1.1億元,得獎企業優異表現,讓臺北生技獎成為生技產業爭相競逐的奧斯卡級榮耀,也成為生技企業品牌打造最佳指標!今年度除為鼓勵更多企業投入創新研發,將創新技術獎分為醫療器材、製藥暨應用生技兩組,增加獎勵名額之外,另新設專屬臺北市生技企業的臺北生技之星特別獎,表揚具有亮眼佳績及發展特色的企業,提供海外拓展商機及交流場域等資源,希望透過臺北市生技之都與本市標竿企業,共同領航生技產業布建全球市場!2024臺北生技獎共計有5大獎項23件獲獎標的及特別獎-臺北生技之星1名,產品技術從疾病治療、預防診斷、即時監測、醫療防錯…等多元領域,展現生技企業堅實的生技量能,跨域發展的創新思維,及全球佈局的積極戰鬥力,金獎企業單位成就,更展現出台灣生醫產業從預防到治療全面性守護民眾的用心。臺北生技獎頒獎典禮大合照(圖/台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創新技術獎_製藥暨應用生技組 金獎暨臺北生技之星國邑藥品科技(股)公司】L606:吸入長效緩釋曲前列環素新藥 大幅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 國邑藥品研發之微脂體緩釋配方-L606新藥劑型設計,搭配新一代霧化器,讓藥物達到穩定的長效緩釋效果,使用便利可大幅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以北美和全球市場為主的間質性肺病為目標市場,已授權美國上市公司。國邑藥品以藥械合一的劑型創新整合技術獲得「創新技術獎_製藥暨應用生技組」金獎,同時也榮獲今年「臺北生技之星」獎項,為臺北市生技產業亮眼佳績指標。【創新技術獎_醫療器材組 金獎 華廣生技股份有限公司】台灣首家獲得衛福部核准製售國產CGM 下一步進軍國際市場華廣生技研發之瑞特安活連續葡萄糖監測(CGM)系統,為第一家獲得製售許可的國產CGM,有別於傳統以指尖採血量測即時血糖數據,瑞特安活CGM監測系統透過植入器將感測器軟針植入皮下,並藉由手機App,可連續10天監測患者皮下組織液中葡萄糖濃度指數,讓使用者與照護者可隨時掌握血糖變化,即時採取措施,並減少傳統即時檢測頻繁扎針的不適。產品橫跨80多種技術領域,超過400項全球專利。其領先的血糖創新研發技術和穩健的經營成績獲得「創新技術獎_醫療器材組」金獎肯定。【國際躍進獎金獎 台新藥股份有限公司】眼科手術後併發症治療新藥 獲得美國FDA批准使用APP13007是奈米懸浮低眼液為一類固醇眼藥水,用於治療白內障等眼科術後之發炎及疼痛治療,以台新藥專屬之APNT®奈米微粒製劑技術,使超強抗發炎類固醇可穩定分散於藥液,減少患者點藥次數及療程,是全球近15年來獨創用於眼科的類固醇新成份,對外授權美國、巴西、中國、中東及非洲等國,且持續積極擴展海外市場,於2024年3月取得美國藥證上市許可,獲得「國際躍進獎」金獎,為台灣生技產業躍上國際舞台展現新實力。【技轉合作獎金獎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新穎多靶點激酶抑制劑DBPR114 產學合作創新藥開發競爭力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技術移轉朗齊生物醫學股份有限公司,所開發之「多靶點激酶臨床藥物DBPR114」,在8種腫瘤動物模型具有顯著藥效,在療效、控制耐受性和抗藥性方面具有發展優勢。透過技術合作,對產業創新動能注入實質效益, DBPR114已取得美國和台灣試驗中新藥審查通過,而在產學技術合作之下預定2024年底進入人體第一期臨床試驗,獲得本屆「技轉合作獎」金獎肯定。【跨域卓越獎金獎 仲智數位健康股份有限公司】AI輔助智能提升胰臟癌偵測率 突破性醫材造福早期胰臟癌患者仲智數位「助胰見PANCREASaver」,為一以AI智慧科技結合醫學專業,設計建置的人工智慧胰臟癌輔助偵測系統,透過深度學習,可快速且自動辨識電腦斷層影像中胰臟腫瘤,減輕醫師閱片負擔,且對於小於2公分的早期胰臟癌敏感度達8成以上,提升早期胰臟癌偵測率,使患者可即早接受治療,提高存活率。「助胰見」已取得台灣衛福部醫材許可證,並獲美國FDA認證為突破性醫材 (Breakthrough Device),榮獲「跨域卓越獎」金獎。「臺北生技獎」持續鼓舞企業及學研單位投入產業發展,領航企業開拓全球生技市場版圖! 有關2024臺北生技獎得獎企業單位介紹,請至生技臺北主題網(http://www.biodriven.taipei)查詢!
婦人吃藥嚴重胃痛竟「胰臟癌第三期」 醫驚曝:這就是恐怖地方
一名60歲婦人因為確診吃了止痛退燒藥,卻突然出現嚴重胃痛,就醫發現胰臟竟然有腫瘤,最後確診第三期胰臟癌。對此,醫師也說,胰臟癌沒有明顯症狀,建議定期接受篩檢。胃腸肝膽科醫師林相宏在臉書發文,「一位60歲的家庭主婦平常沒有任何症狀,沒有胃痛,沒有體重下降,沒有菸酒,沒有家族史,沒有糖尿病,最近因為確診COVID後吃了些止痛退燒藥後,突然間胃很痛,是那種痛到無法忍受的疼痛,不管去吐過上了廁所吃了胃藥都沒有比較舒服。」林相宏說,病患掛了急診,一抽血發現是急性胰臟炎,她沒有膽結石也不酗酒等,「做了磁振造影MRI,發現原來是胰臟裡面有一顆3公分的腫瘤阻塞了胰臟,引發了急性胰臟炎,胰臟腫瘤指數CA199也上升了10倍之多(367U/Ml)而且腫瘤已經侵犯大血管和淋巴。」林相宏指出,患者得第三期胰臟癌,要先化療再看能不能手術,「其實胰臟癌很少會引起肚子劇烈的疼痛,這個病患在引起急性胰臟炎前,就算腫瘤已經第三期了,平常還是沒有任何症狀,這就是胰臟癌恐怖的地方。」林相宏說,「到了有症狀往往是無法手術的第三第四期,還是建議年長者每1-2年,定期接受胰臟癌篩檢。」
40歲女不菸不酒、無不良嗜好!照斷層驚見胰臟腫瘤 院長示警:7類高風險族群快篩檢
1名40歲女性平時無不良嗜好,也不菸不酒,但不知為何公司體檢後發現胰臟癌指標異常升高,再照斷層掃描,驚見3公分胰臟腫瘤,而且肝臟、脾臟也都有陰影,疑似擴散。對此,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林相宏也示警,有7成的胰臟癌患者早期無症狀難以發現,因此提醒先天及後天7類高風險族群最好在還沒有症狀的時候就去篩檢。林相宏昨(13日)在臉書粉專《胰臟醫師 林相宏 禾馨民權內科診所》發文分享,1名40歲女性平時沒有什麼不良嗜好,不菸不酒,但平常食慾不太好,體重卻也沒有明顯下降,肚子頂多偶爾有點不舒服,也沒有什麼特別疼痛,就是像一般的腰酸背痛。林相宏續稱,她之後因為公司體檢抽血發現「胰臟癌指標」CA199異常升高,不過更令他跌破眼鏡的是,斷層掃描一掃居然有1顆3公分的胰臟腫瘤,而且肝臟、脾臟也都有陰影,疑似擴散,「高度懷疑是胰臟癌,她唯一的風險,只有媽媽有糖尿病,其他家族史不清楚,像這樣的病例,臨床上其實不時會遇到。」針對胰臟癌早期會有症狀嗎的問題,林相宏解釋,其實7成的早期胰臟癌是無症狀的,運氣好的少數腫瘤會引起胰臟發炎,肚子會痛或是阻塞膽道,導致黃疸,臉色發黃。「不然很難靠症狀早期發現,就像這個病人 ,其實症狀也是不明顯。」因此如何早期發現胰臟癌?林相宏指出,絕對要從高風險族群,還沒有症狀時候就開始篩檢先天風險,尤其是7類人先天風險:胰臟癌家族史,此種病患發生胰臟癌的年紀往往較年輕,常常小於50歲。特定遺傳基因突變者,除了胰臟癌外,同時也容易罹患乳癌、卵巢癌、大腸癌。後天風險:抽菸:約佔患者30%。喝酒糖尿病:注意約有8成的患者,診斷胰臟癌時會伴隨有新發現的糖尿病或是血糖偏高的現象。肥胖vBMI>25:尤其>30更危險。飲食習慣:喜歡高動物性油脂,常吃紅肉或是加工肉品,缺乏蔬果等膳食纖維。至於做什麼檢查可以最準確篩檢?林相宏列舉,胰臟檢查有腹部超音波、磁振造影MRI、斷層掃描CT、內視鏡超音波EUS,但是針對早期小於2公分的腫瘤,無疑還是內視鏡超音波EUS最準確,搭配舒眠內視鏡、無痛篩檢。
作家小彤對抗癌王 捐8位數做公益
暢銷作家小彤罹癌開刀的消息傳出後,獲得各界好友、粉絲關心,經過精細化驗檢查報告,2.3公分的胰臟癌沒有移轉或擴散,是不幸中的大幸,但因胰臟癌復發機率極高,幾週後她必須配合12次預防性化療與定時追蹤,她也逐步把診所與公司交棒出去,也將規劃8位數的公益捐款,她說:「反正多的也是遺產,但對很多人而言這是救命財。」小彤月初因黃疸就醫意外發現2.3公分胰臟腫瘤,快速安排手術,很幸運癌細胞沒有移轉、擴散,算是「1B期(第一期後期)」,存活率應可逾1、2年,5年存活率有三成。儘管病灶已清除,但胰臟癌有「癌王」之稱,復發死亡機率極高,所以幾週後小彤展開12次預防性化療與定時追蹤。儘管化療傷身、過程辛苦,小彤還是樂觀地說:「我終於可以瘦成我夢想中的紙片人了!」回想開刀當天躺在手術台上、吸入麻藥前最後幾秒,小彤仍清晰記得自己反覆唸著:「我一定會贏,我一定會贏......」她除了歸功專業優秀的醫療團隊,每天也兇悍地跟腫瘤魔王心戰喊話:「居然無聲無息長在胰臟頭,已經很囂張蠻橫了,如果再毫無武德轉移到淋巴或其他地方,我會用盡方法跟你拚個你死我活。」罹癌的新聞曝光後,不少朋友為小彤擔心落淚,也收到許多熟識、不熟識的朋友集氣祝福:有人專程去幫小彤點燈,有教會為她祈禱,也有人專程求了平安符請小彤秘書轉交;還有2位摯友頂著豔陽專程去這次的白沙屯媽祖活動為她祈求,讓小彤差點落淚:「生病至今我沒掉過一滴淚,妳們不要害我哭啦。」
胰臟癌首次闖入十大癌症 醫:能於早期發現,大多是健檢助攻!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58歲游先生,有抽菸習慣、他說前幾年在一次員工健檢中發現自己已罹患糖尿病。當時發現罹患糖尿病時,醫師就建議他應該控制飲食,積極減肥,可有助改善及控制糖尿病。但他說由於工作是自己做生意時常需要與客戶吃飯應酬,有想過要認真減肥,但時常一忙就疏忽,甚至是偶爾醫師開立的藥物也沒有按照指示按時服用。罹糖尿病未妥善治療 健檢又發現胰臟腫瘤這天,游太太幫他安排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安排較完整的高階影像健康檢查,想讓游先生認真面對自己的健康狀態。經過初步的抽血檢驗,血脂、血糖都超過標準值,腹部超音波檢查也發現游先生有中重度脂肪肝問題,但其中最驚人的發現是透過腹部零輻射磁振造影發現胰臟體部有一處約1.4公分異常顯影病灶,高度懷疑為胰臟腫瘤;後續經臨床專科醫師進一步確認,罹患早期胰臟癌。癌王胰臟癌 首度闖入十大癌症近期衛福部公布國人最新癌症登記報告,有「癌中之王」稱號的胰臟癌首度進入前十名。衛福部也指出目前針對胰臟癌仍缺乏有效的篩檢方式,若民眾察覺自身有以下異常症狀,如:40歲以上沒有糖尿病家族史,惟近期有糖尿病、上腹痛或背痛,疑似來自後腹腔,且上腸胃檢查卻無特殊發現、體重明顯減輕、黃疸、茶色尿合併灰白便的膽道阻塞、不明原因性胰臟炎、脂肪便者等,請務必及早就醫檢查。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錢政平副院長也補充說明雖然造成胰臟癌的原因至今仍不明確,但依據胰臟癌發生個案可找出高危險族群,例如:較好發於60歲以上的年長者、有家族遺傳及有遺傳慢性胰臟炎的人、糖尿病者、有抽菸者、或是家族中有遺傳性結腸癌、乳癌、卵巢癌及黑色素瘤的家族也較容易得到胰臟癌。糖尿病患、體重減輕 胰臟癌風險是常人近四倍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根據2020年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團隊發表的一項分析顯示新發糖尿病、有糖尿病史或是體重減輕,都與胰臟癌的發病風險上升有關。其中糖尿病史在 4 年之內,伴有體重減輕的新發糖尿病患者,胰臟癌的發病風險是正常人的3.6 ~6.8倍!若屬以上所述高危險族群的民眾,錢政平醫師提醒務必主動積極安排胰臟相關檢查。關於胰臟的檢查方式,錢政平醫師表示一般民眾可能會將抽血CA19-9認為是可觀測胰臟癌的一種檢驗方式,但其實CA19-9 指數並不能當作單一癌症的精準檢查,像是與腺體相關的肺癌、大腸癌、胃癌、攝護腺癌及女性的乳癌等,都可能引起CA19-9上升。最好的方式還是要透過影像檢查,最佳的檢查工具則是建議可利用磁振造影檢查(MRI),不具輻射線,對於臟器、軟組織的成像對比敏感度極佳,還能用多個角度切面,完整觀察胰臟健康狀態。
無菸酒無家族病史卻「上腹悶脹」爆瘦10公斤 檢查後驚見「棘手癌王」
雖然人們常說「自己的身體自己最清楚」,但「自己也越容易疏忽」。近日就有醫師分享案例,指稱他一名患者平日無菸酒陋習,也沒有家族病史,但是卻上腹悶脹、消化變差,做了一輪檢查後都沒有發現異常,但患者的體重卻是持續下降。而等到幾個月後注意到時,才知道患者罹患有著「癌王」之稱的胰臟癌,而且無法手術,只能透過化療處理。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林相宏日前在FB上發文,他開宗明義就表示「上腹不舒服,不要以為只有胃病,小心胰臟問題」,他分享一名僅有40歲的病患案例,指稱該名病患不菸不酒、沒有慢性病、沒有家族史,但是就近半年覺得上腹悶脹、消化變得很差,排便也變的有點鬆軟,糞便裡面也常會看到沒有消化的食物。也因為吃飽容易脹氣,所以患者就想說少吃一點看看,沒想到體重就這樣掉了10公斤。而林相宏幫其檢查後,發現除了血糖高一點外,有點胃食道逆流外,其餘都十分正常。但看著患者的體重依舊持續下降,一直讓他心生懷疑。最後過了幾個月後,林相宏再次幫該患者檢查,發現其胰臟腫瘤指數有上升情形,最後做斷層掃描後,發現他的胰臟上發現一顆8公分的腫瘤,而且已經擴散到淋巴與血管,無法手術,只能透過化療。但林相宏解釋,好在這是一種是一種黏液性胰臟癌,預期後期會比一般的胰臟腺癌會好很多 。林相宏解釋,雖然早期胰臟癌有7程式毫無症狀,但有3成是腹痛腹脹,也有1成是背痛,這個病例也解釋,很多症狀暗示著胰臟的問題,像是內文提到的血糖上升,可能是胰臟癌早期的唯一症狀。尤其當家族沒有糖尿病史,但是卻只有你血糖上升時,呼籲民眾遇到如此情形時,記得要檢查胰臟。
達文西手術精準切除腫瘤 80歲老翁隔天下床行走
80歲的賴伯伯去年底因攝護腺疾病就醫,經由電腦斷層(CT)持續追蹤,意外發現胰臟尾部出現大小約3公分的腫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一般外科葉俊杰醫師評估,賴伯伯的胰尾腫瘤,疑似為神經內分泌瘤或轉移性癌,雖然現階段無任何不適,但是胰尾腫瘤可能惡化與轉移,應盡快進行胰臟尾部切除。葉醫師考量賴伯伯年事已高,應設法保留全部脾臟有益於維護免疫系統,因此建議賴伯伯接受以達文西機器人進行高階微創手術「胰臟尾部切除合併脾臟保留術」。先在腹部打開五個僅1公分如鑰匙孔般大小的傷口,精準切除胰臟尾部腫瘤病灶,除了出血量大幅減少,術中並保留供應脾臟的動靜脈血循環,精細縫合手術中造成的血管破孔,達到確實止血目標,由於脾臟血液供應完整保留,維持脾臟原有免疫力,生活功能不受影響。賴伯伯術後第二天就能下床走動,如今預後良好,除了感謝醫師,也開心表示自己更有信心要健健康康活到長命百歲了。胰臟扁扁長長,位於後腹腔,也就是在胃的後方,相對於其他器官,胰臟位置相當隱密,是人體少數兼具控管內分泌及外分泌的器官,主要功用為負責調控血糖及幫助醣類、蛋白質和脂質的消化,胰臟分為頭部、體部及尾部,頭部連接十二指腸,體部和尾部則游離於後腹腔中。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一般外科葉俊杰醫師指出,胰臟發生病變初期,病人多半沒有症狀,如果腫瘤漸漸擴大,就會陸續出現全身無力、體重減輕、食慾不振、腹痛、黃疸等症狀。葉俊杰醫師並進一步分析,胰臟腫瘤有很多種,除了最致命的胰臟癌外,神經內分泌瘤也是常見胰臟腫瘤之一,約有6成病例屬於初期症狀不明顯的無功能性腫瘤,往往等到腹痛或摸到硬塊才會求診,若為惡性胰臟神經內分泌瘤併發多處轉移,存活風險相對提升,過去亦有名人因此疾病不幸離世。葉醫師強調,只要胰臟神經內分泌瘤大小超過2公分或切片檢查有癌化風險,就建議手術切除,然而,任何胰臟手術都屬困難手術,切除後還須小心關閉胰管,減少手術後嚴重胰漏出現,否則可能有危及生命的併發症發生。葉俊杰醫師提醒,胰臟腫瘤是沉默的殺手,胰臟癌更是癌症之王,任何胰臟腫瘤都不能等閒視之,建議有家族胰臟癌或胰臟炎病史,或有不明原因持續上背痛、體重減輕、或血糖控制突發性惡化的朋友,需積極就診檢查掌握自己的健康,避免病情持續惡化。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一般外科主任楊宏仁醫師說明,一般來說,肝臟及胰臟等器官病灶在腹部位置比較隱晦,採傳統手術可能無法處理乾淨;達文西機器手臂手術系統結合電腦與機器人技術,其實就是高階精準版的腹腔鏡微創手術,藉由3D立體視覺、靈活的機器手臂可以更精準、靈巧地操作切除、縫合、止血等手術步驟,經過1到數個1公分的腹部傷口,就能達到傳統手術精準縫合的效果。機器人手臂可應用在腹腔、骨盆腔或胸腔內等重大手術,包含各類微創腫瘤切除以及重建修補手術,因傷口小、復原較快、減少出血、手術時間短,風險也相對大幅降低等多項優點。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的微創暨達文西手術中心,現在即可提供一般外科、泌尿科、心臟外科、大腸直腸外科、胸腔外科,以及婦科疾病等病人,選擇採達文西機器手臂手術系統,術後良好沒有任何併發症,然而過去因為達文西手術費用頗高,讓不少民眾受限,所幸健保署最近將開放部分肝肺胰臟、十二指腸等十七項達文西機器人輔助手術的給付,最快可能自今年三月開始實施,嘉惠更多病人能採用此高科技醫療成果。
星品味2/給自己2年時間!大元許願拼事業再「做人」
女團「Popu Lady」成員現在雖然各有發展,但她們還是會經常聚會,感情很好。(圖/截自大元IG)大元20歲那年出道,隔年以女團「Popu Lady」一員亮相,近年團體單飛不解散,她積極轉型演員,展現更多不同面貌。回憶女團生活,大元坦言當時她一心執著於演戲,一度認為唱歌跳舞阻礙她的夢想,心情也跟著大受影響。如今專注在戲劇發展,她忽然領悟到「投資自己才是永久的」,現在她除了上表演課精進演技,也開始重拾舞蹈課程。邁入32歲的大元,更加懂得如何「愛自己」,對於人生下個階段也有了規劃。開始接觸表演課程之後,大元會去重視自己的身心狀態。(圖/莊立人攝)大元透露一堂課程大約落在3千元,以前她捨不得花錢上課,自從接觸表演課後她開始注重身心靈狀態,也會定期健康檢查。前陣子她發現胰臟腫瘤指數異常,為求安心她特地安排核磁共振深入檢查,「比較高風險會有癌症,我覺得可能沒事,但還是深入追蹤比較安心。」她也開始注重保健食品食補,但大元坦言戒不掉熬夜,躺床後腦袋依舊轉不停,她不諱言最後求助身心科,「我覺得這可以啊!如果影響妳的身體可以去看醫生,身心科的東西很自然,沒什麼好害怕的!」大元曾與邱凱偉在《羅雀高飛》大談格差戀。(圖/三立提供)除了睡眠問題,大元一直以來深受水腫之苦,她除了藉由儀器輔助,也靠喝黑咖啡消腫,以前一天攝入多達3至4杯咖啡因,卻影響到鈣質吸收,演變成骨質疏鬆,在醫生勸誡下她減量,一天仍會喝1至2杯。問她難道不怕未來生子骨質流失?大元驚呼沒考慮這個問題,但生子是她人生願望,以前搭機碰上亂流,她第一想法就是:「不行,我還沒生小孩!」喜歡小朋友的大元希望給自己兩年時間拚事業再生小孩。(圖/莊立人攝)大元先前有去諮詢凍卵事宜,好在卵子質量沒問題,「醫生說我很健康,如果我這2年要生就不用凍,我就不想去挨那個針。」她直言擔心成為高齡產婦,但她更注重未來的現實面,「所以還是先工作,再給自己最後2年。」大元也坦言有跟另一半溝通,「這是我們的聊天範圍跟共識。」服裝提供:LACOSTE、ALLSAINTS大元(左三)在《全明星觀察中》真性情的表現受到觀眾喜愛。(圖/截自大元IG)
下場慘烈!45歲男腹痛卻推延就醫 先做人工肛門再切除4器官
一名45歲的廚師年輕時喜愛飲酒,雖然戒酒已經超過10年,但半年來食慾不振、腹部悶痛,不過他卻始終沒有去看任何醫師,直到最近連續一個禮拜一吃東西就肚子脹痛,甚至到後來無法排氣排便,才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急診求診,經過腹部電腦斷層檢查,確認是胰臟尾部有腫瘤侵犯到大腸造成急性腸阻塞,以至於無法排便,由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邵彥誠、一般外科醫師李旻憲和古君平,跨科開刀緊急搶救。邵彥誠指出,此病患胰臟尾部約5乘以3公分腫瘤,且侵犯到脾臟,橫結腸及胃,手術工程浩大,首先緊急幫病患做人工肛門手術,幫助腸道減壓,經過一個禮拜之後,以3D 腹腔鏡手術移除人工肛門及切除四個器官,一共切除脾臟、約10公分胰臟尾部、和約70公分大腸以及部分的胃,手術執行約8小時,因傷口小,恢復快,病患隔天就下床,目前已經恢復正常飲食、正常排便。邵彥誠表示,該病患手術前,大腸鏡明顯可見大腸受到胰臟腫瘤的壓迫而嚴重狹窄,身體不適長達一個月都未就醫,如果當初有提早就醫,就不需緊急進行人工肛門手術,提醒病患一旦發現食慾不振,尤其沒有正常排氣排便,一定要儘早就醫,千萬不要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