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動物
」 化石 新物種 人類 英國 大王烏賊太聰明也不好 科學家證實烏鴉「記恨時間」比人類還長
不少人都知道,烏鴉其實是一種相當聰明的鳥內,但也因為聰明,曾在日本當地造成民眾不少的困擾。而現在又有科學家發現,烏鴉除了有著驚人的智慧外,其實他也十分的記恨,記恨的時間甚至長達17年之久,遠遠超越人類。根據《Daily Star》報導指出,華盛頓大學的環境科學家馬茲盧夫(John Marzluff)教授於2006年時進行了一場特殊實驗,他戴上了一個食人魔面具,用網子捕捉7隻烏鴉,在其身上綁上識別帶後,然後迅速將它們釋放。雖然過程中,馬茲盧夫教授並沒有造成烏鴉們受傷,但這些受驚的烏鴉顯然並沒有忘記這件事情。因為後續當馬茲盧夫穿著相同服裝出現在校園時,這些烏鴉便會對其群起圍攻,顯然烏鴉們已經記住了馬茲盧夫當時的模樣。馬茲盧夫教授也提到,烏鴉計仇的程度讓他感到十分驚訝,在某次相遇中,馬茲盧夫被53隻烏鴉中的47隻「斥責」,後續這些烏鴉也對馬茲盧夫教授持續攻擊7年之久,一直到2013年這些「斥責」才逐漸減少。而烏鴉的復仇一直持續到2023年9月,當時馬茲盧夫教授在一次散步中注意到,烏鴉終於沒有對他發動攻擊,這代表著烏鴉已經結束了復仇動作。而這時距離當年的捕捉,已經過了整整17年之久。馬茲盧夫教授解釋,烏鴉的大腦中有一個類似於哺乳動物杏仁核的區域,這是脊椎動物儲存負面聯想的地方。而在研究過程中,馬茲盧夫教授發現烏鴉非常善於觀察人類行為,這是他在研究過程中感到最驚訝的地方之一。馬茲盧夫教授後續也發現,當烏鴉受到威脅時。這些烏鴉會對於威脅牠們的人類產生深刻的記憶,甚至還能集體發動攻擊。而烏鴉這樣的行為,顯示出牠們在認知能力、情感反應方面的複雜程度,其實是遠遠超過過往的認知。
外星生物入侵?荷蘭運河驚見「發光橘色異形蛋」 專家解答:比恐龍更古老
荷蘭烏特勒支市(Utrecht)的運河裡,近日驚現一顆神秘的「橘色發光袋狀物」飄過,其外表像是覆蓋著火山熔岩一樣,還有奇異的黑色斑點、發著亮光,讓不少人猜測它是恐龍蛋、外星生物。根據《太陽報》(The Sun)等外媒報導,生態學家奈斯(Anne Nijs)表示,這其實是大量「苔蘚蟲」(Bryozoans)所組成的群落,苔蘚蟲是一種長度不到1毫米的無脊椎動物,當成千上萬個同時聚在一起時,便會形成黏稠的團塊,可能是袋狀、扇形或片狀等等。奈斯說,這也是荷蘭首次發現苔蘚蟲團塊,牠們平常並不生活在烏特勒支市,是為外來物種,在美國被稱為「水怪」(the blob),直徑可長到2公尺大,然後附著在某個東西上,「但幸運的是,牠們沒有對這裡的環境造成任何損害」。報導指出,苔蘚蟲最初來自美國東部,1883年,牠們首次在德國被發現,並在過去1個世紀中漸漸遍布全球。今年早些時候,就有人曾在美國奧克拉荷馬州一處水庫發現牠的蹤跡,更一度引發大眾對於「外星蛋囊」的猜測及討論。另據美國加州「蒙特雷灣水族館」(Monterey Bay Aquarium)官網介紹,苔蘚蟲的歷史可追溯至4億7000萬年前,平時以浮游生物、矽藻、細菌為食,通常棲息於海藻林和岩石海岸。苔蘚蟲沒有呼吸和循環系統,但身體中央有特殊的神經節,以應付外界刺激,並以纖毛觸手來濾食;有趣的是,苔蘚蟲是雌雄同體的生物,可透過休眠芽(statoblast)無性生殖來繁衍後代。苔蘚蟲個體(zooids)並不會孤軍奮戰,牠們會組成群落,並有「自養個蟲」(autozooids)負責餵養、覓食、排泄等等,有些個蟲還會當作孵化受精卵的孵化器,或成為防禦結構。據悉,生化科學家對苔蘚蟲進行深入研究,有些苔蘚蟲會產生多種化合物,可能具有藥用價值。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從 Instagram 分享的貼文
3男童踏青挖到極罕見化石 專家驚:將改變對暴龍的認知
美國北達科他州3名男童,2022年在一次家庭踏青旅行中,發現1頭極罕見的暴龍部分化石,專家經過1年評估及挖掘後,證實這頭暴龍不只罕見,更可能「改變人類對暴龍的認知」。據《紐約時報》報導,現年12歲傑西(Jessin Fisher)與9歲弟弟連恩(Liam Fisher)以及11歲表弟麥德森(Kaiden Madsen),2022年7月在家鄉的化石盛產地「地獄溪層」(Hell Creek Formation),發現這具可能改變人類對暴龍認識的化石。最早發現化石的連恩表示,當時和爸爸在一處岩層看見骨頭,接著就叫傑西和麥德森來看,起初大家以為這是鴨嘴獸的頭骨,但夢想成為古生物學家、會在萬聖節扮成《侏儸紀公園》男主角葛蘭特博士(Dr. Alan Grant)的傑西,很快看出這是暴龍的腿骨。暴龍腿骨。(圖/翻攝自《T.REX》)丹佛自然科學博物館脊椎動物古生物學副館長萊森博士(Dr. Tyler Lyson),收到腿骨照片及經過1年的行政文書處理工作後,與好友全家、麥德森以及團隊來到發現地點,並允許男童們參與挖掘,最後整理出暴龍的頸部、下巴、牙齒以及腿骨。萊森笑說,出個門就找到人生第1具化石,且還是暴龍的機率大概只有百萬分之一。不過比百萬分之一更振奮孩子們的,是他們找到極罕見的成長中暴龍化石,這具死亡年齡研判13到15歲,體重3500磅(約1587公斤)、高10英尺(約3.0公尺)的年輕暴龍,有助人類瞭解暴龍成長時的失落環節,其結果可能改變人類對暴龍的認識。傑西、連恩、麥德森發現與挖掘暴龍的經過,已被拍成紀錄片《T.REX》並將在6月21日首映,旁白更請來飾演《侏儸紀公園》男主角葛蘭特博士的山姆‧尼爾(Sam Neill)解說。
早在2000年前困擾人類 科學家驚曝「蟑螂如何佔領地球」
世界各地都可見蟑螂,可以說佔領了地球。近日一項新研究指出,德國蟑螂的祖先早在2000年前就困擾人類,科學家揭露牠們的轉變,跟全球商業、殖民和戰爭等因素有關。據《CNN》報導,一項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表明,為了解蟑螂是如何傳播到世界其他地方,科學家唐和他的小組,向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和害蟲防治專家拿了17個國家,281隻德國蟑螂標本,遍布57個地點,想從牠們身上了解演化。德國蟑螂(右)和美洲蟑螂的體型差異。(圖/達志/美聯社)科學家從樣本中的基因組數據發現,現代蟑螂可以追溯到18世紀歐洲,由2100年前的野生亞洲蟑螂演化而來。科學家推測,印度或緬甸人在亞洲蟑螂的自然棲地種作物,而蟑螂適應了人類食物,接著轉戰到人類家庭。一千年以後,隨著貿易和軍事活動增長,蟑螂開始往西跑,可能是上了士兵和旅行者的午餐籃。科學家表示,蟑螂約在270年前首次進入歐洲,這和瑞典著名遺傳學家林奈(Carl Linnaeus)在1776年的描述相近,在七年戰爭戰後10年,約120年前,蟑螂從歐洲來到美洲。據悉,德國蟑螂在世界各地無所不在,牠因為250年前首次出現在歐洲的科學紀錄中才得名,但人們對他的了解卻不多。對此,紐約市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無脊椎動物學館長韋爾(Jessica Weir)指出,昆蟲是人類文化結構的一部分,跨大西洋貿易路線可能是德國蟑螂傳播的原因。韋爾表示,人類就一直在家裡製造牠們,室內管道加上溫暖的環境,讓蟑螂繁衍。接下來,唐想對數百個標本進行完整基因定序,了解德國蟑螂如何適應人類環境,如德國蟑螂有其他害蟲沒有的殺蟲劑抗藥性,和牠進化這麼快的原因。據悉,德國蟑螂也表現出社會行為,會相互交流去哪裡找食物。
邀拜拜?章魚爺爺拉手帶路 好奇潛水員跟隨驚見「海底墓碑」引熱議
澳洲一名潛水員近日在網路上分享了一段神奇的潛水見聞。她表示自己在潛水時,一隻章魚主動找上她,並且多次以觸腕捲住她的手輕輕拉扯,彷彿要帶她去某個地方。她出於好奇,決定跟隨章魚看看要去哪,結果被帶到一塊海底的墓碑前。而她幾個月後還意外認識了在海底樹立那座墓碑的人,讓她直呼太不可思議!來自澳洲的朱爾斯凱西(Jules Casey)是一名經驗豐富的自由潛水員,同時也是一位獲得過獎項的水下攝影師,在IG上開設紀錄海洋風光的帳號「OneBreathDiver」吸引了超過14萬人追蹤。4月,凱西分享了一段影片,並講述了一段神奇的潛水經歷。她表示日前在維多利亞州摩寧頓半島(Mornington Peninsula)附近的水域潛水時,一隻體型龐大的毛利章魚(Maori octopus)主動找上她,並且多次以觸腕捲住她的手輕輕拉扯,彷彿要帶她去某個地方。她看到章魚身上布滿白色傷口,甚至有幾支觸足斷掉後並未再生,意識到這是一支壽命將盡的年邁章魚,她出於好奇,決定跟隨章魚看看牠想帶她去哪。凱西向《紐約郵報》表示,「牠會遊一小段距離,然後停下來轉過身來看著我,就好像牠在確定我有沒有跟上一樣,所以我想,好吧——我會跟著去,看看會發生什麼。」他們經歷了一段大約幾分鐘的旅程後,凱西注意到海底開始出現人造建物的跡象,每間隔一段距離就會被打入金屬樁與PVC管,凱西意識到自己應該是來到了由某人建立人工魚礁。她解釋由於該處海灣主要是沙岸,水質雖然清澈但生命不多,只要這樣打入一些人工物,就可以讓軟珊瑚和海草有東西附著,許多水中的小生命就可以以此為生,從而構成一個新的小小生態系。在魚礁盡頭,章魚在一塊由兩條金屬樁固定的石塊旁停了下來,凱西轉到石頭正面,發現這其實是一塊墓碑,中央還嵌有一張照片,照片中是一名身著白色T恤的男子,他懷裡還抱著一隻白色的小狗。她將這段經歷用水下攝影機記錄下來,期盼能找到更多關於這塊墓碑的故事。當地的潛水圈其實是個小小的圈子,當凱西幾週後在附近某間潛水店與一名男子聊天,並且提到這段經歷,她驚訝的發現,眼前的男子正是打造那處魚礁,並且在海底設立墓碑的人。該名男子向她出示了一張手繪的,被他命名為「羅倫茲環」(Lorenz's Loop)的人工魚礁結構圖,表示是以此來緬懷過世的好友。事件在網上曝光後,引起網友驚呼連連,「好像牠在死前想和一個特別的人分享牠最喜歡的地方。每個人都想被記住。」、「章魚真是不可思議的生物。他們好聰明,又有個性和感情」、「這真的會讓你想知道,牠們知道多少,又試圖向我們人類傳達過什麼?」有人甚至表示:「真想知道章魚是不是在向你介紹以前的朋友,或是牠其實想表示牠也想要一塊墓碑?」事實上,章魚是種獨特的生物,不僅擁有在生物中頗大的腦體比,還擁有無脊椎動物中最複雜的神經系統,且能透過社交學習新行為、處理短期資訊、儲存長期記憶等,是無脊椎動物中智商最高的一目,科學家甚至認為他們的智力能與6、7歲的小孩相近,也是許多科學家致力研究的目標。
注意!進入小琉球3潮間帶要收費 7月1日起開始執行
7月1日起進入屏東小琉球潮間帶要收費了!屏東縣政府表示,包括杉福、漁埕尾、肚仔坪等3處潮間帶,每人將收取60元「海洋保育費」,將專款專用於永續經營、維護自然生態資源及環境復育,期待觀光及生態並存,成為全台首個收取觀光保育費的離島鄉鎮。屏縣府指出,小琉球每年迎來百萬遊客登島,今年4月1日與交通部會銜公告「屏東縣琉球鄉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範圍包括肚仔坪、杉福、蛤板灣、漁埕尾、龍蝦洞5處潮間帶,旅客進入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應申請專業導覽人員陪同進入,並決定循霧台鄉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哈尤溪收費導覽模式,7月1日起收取海洋保育費。依據屏縣府委託中山大學海洋事務研究所特聘教授張水鍇2023年調查杉福、漁埕尾、肚仔坪潮間帶結果,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密度為2014年的43%,相較2020年提高12%,雖有穩定回升,但速度緩慢。屏縣府海洋及漁業事務管理所指出,近幾年生態和棲地基礎環境都受到負面衝擊,因此進一步公告杉福、漁埕尾、肚仔坪等3處潮間帶為保育示範區,規定同一時間進入各潮間帶以300人為限,且僅能行走在規畫路線上,每年12月1日至隔年3月31日為休養期,禁止所有人進入;4月1日至6月15日為繁殖期,夜間8時至隔日清晨5時也禁止進入,6月16日至11月30日可從事夜間導覽解說,但需以紅光燈進行。小琉球自然人文生態觀光協會理事長陳文玉表示,近年來觀察島上環境生態因遊客過量已受傷,針對生態敏感地區管控遊客量,依法酌收最低額度的60元觀光保育費,可保護生態敏感地區、提升遊憩品質,遊客又有公共意外險保障,一舉數得。
生命平等!天王星大樓傾斜遭拆仍有「動物受困」 動團發起救援連署
花蓮3日發生芮氏規模7.2強震,撼動全台,甚至造成軒轅路上的天王星大樓嚴重傾斜面臨拆除命運。但因大樓裡有動物受困,即使警消已多次誘捕,但仍有3隻貓咪躲在大樓內等待救援,只是原訂明(11)日將繼續進行拆除作業,同時也意味今(10)日為毛孩的救援機會,而引發愛貓人士與主委間的爭執,對此,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也發起連署,認為台灣《災害防救法》裡,應納入動物救援。台灣位於地震帶,每年也經常受颱風、豪雨、季風等氣候影響而造成許多災害,這些意外不僅造成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害,許多飼養管領的動物也經常跟著遭殃,而此次花蓮地震山崩樓垮,許多動物也跟著受困其中,等待救援。研究會表示,國際動物保護相關法律均認為動物具有感知能力,可以感受恐懼、疼痛、緊迫與痛苦,我國《動物保護法》宗旨即為尊重動物生命,適用範圍應為「人為飼養或管領的脊椎動物」。研究會舉例,2022年美國通過PAW法案,建立中央的動物救援小組,法案內容則規範小組成員與職責,並涵蓋所有圈養動物,以利不幸發生災害時,受災的人與動物都能被即時平安救援。研究會發起連署台灣《災害防救法》裡應納入動物救援,涵蓋依法須予保護的動物,並提出修法建議,希望有清楚法源依據,以利農業部動保司組成專業搜救、醫療、暫時安置動物的專業團隊,在災害發生時,能即時與救人的搜救隊共同進入災區,透過雙方合作發揮最好的生命救援。修法建議包含新增災害防救應擴及所飼養或管領的脊椎動物;新增指定農業部為動物搜救處置的應變、訓練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各級政府整備項目應包含動物救援組織之整備、訓練、演習等。
派大星病毒?英國海灘湧大批死亡海星 當地政府警告「別靠近」
英國肯特郡的觀光勝地馬蓋特海灘,突然有大批海星屍體湧入岸上,嚇得附近居民人心惶惶,當地政府也緊急發表聲明,不要碰觸、靠近或是協助清理死亡海星,避免疾病傳播,也表示:「該情況與海流、風向有關,才會導致海星被大量沖上岸,屬於正常現象,不需要太過擔心」根據《每日星報》報導,這起海星擱淺事件引起當地相當大的關注,不過雖然畫面相當驚悚,環境專家卻解釋,其實這種現象並不罕見,尤其是在惡劣天氣過後的海岸線,而且在發現海星大量擱淺前,馬蓋地的氣候相當不好,進一步證實了大規模擱淺的原因專家補充,除了海星,螃蟹和其他甲殼類、無脊椎動物特別容易擱淺在海岸上,因為它們通常生活在淺水區,更有可能被沖上海灘,但提醒民眾不要前往圍觀或是想幫忙協助清理海星,避免染上疾病。除了海星死亡外,英國的犬隻也飽受疾病威脅困擾,根據英國獸醫專家安德森(Anderson Moores)指出,該疾病被稱為CRGV(皮膚和腎小球血管病變),會導致犬隻的爪子和腿部出現疼痛性潰瘍,並伴隨腎衰竭,且致死率相當高。安德森提到,自2012統計以來,共記錄292起病例,然而今年才過3個月就有10起確診病例,狗主人要特別注意,遛狗時避免犬隻靠近泥濘,如果犬隻有沾染泥巴也要盡快清洗乾並擦乾,若出現皮膚潰瘍、腫脹、紅斑、吃少喝多、嘔吐和嗜睡等症狀,可以盡快帶去獸醫院檢查。
驚!澳洲家中出現巨型蜘蛛 懷孕體型如「兒童足球」一樣大
澳洲民眾日前在家中的天花板角落,驚見一隻懷孕的巨型蜘蛛,體型大得像「兒童足球」,與台灣常見的蜘蛛相比大出好幾倍,遠遠看宛如一隻螃蟹蜷縮在天花板上,照片曝光後引起不少網友感到震驚。根據《Newsweek》報導,名為Bakers_eggs的網友,居住在澳洲東南部墨爾本北部小鎮瓦蘭,發現這隻巨大蜘蛛後,便到社交平台Reddit上詢問網友,他表示,希望大家幫忙辨識這隻懷孕蜘蛛的身份,並估計重量約3百到4百克。後來這隻蜘蛛被鑑定為「徽章獵人蛛」(badge huntsman spider),是一種棲息在澳洲各地的毒蜘蛛,雖然有毒但對於人類來說不算危險,它們通常只會做出防禦性的叮咬,但如果被咬傷後有持續劇烈疼痛、紅腫、出汗、噁心和嘔吐,就要趕緊到醫院就診。網友也補充表示,這種蜘蛛可以有效消滅害蟲,適合在家飼養而且專吃蟑螂和其他無脊椎動物,因此決定把它留了在家中。然而,當網友早上查看時,這隻害羞的蜘蛛已經離開了。澳洲害蟲管理者協會(AEPMA)表示,這種蜘蛛通常被當成益蟲,主要捕食蟑螂等大型昆蟲,與狼蛛之間容易混淆,因此可以觀察它們的腿部特徵,「徽章獵人蛛」的腿會向螃蟹一樣向前伸展,成年時腿部可長達約15公分,上面有突出的刺,而身體其他部分則呈現光滑且毛茸茸的狀態。它們往往生活在岩石和樹皮下,通常會躲在倉庫、車庫和其他不常被干擾的地方。不少國外網友看到後紛紛表示震驚並表示,「燒掉這間房子,然後請求直接空襲」,也有網友幽默表示,「恭喜,你即將成為祖父母」、「那是你的新房東,你現在租用那個空間了。」
釣魚驚見「貪吃蛇神秘生物」 她曝「能蟲」非常凶殘…網笑翻
海洋生物總是無奇不有,近日有網友在臉書社團PO出影片,只見畫面中有形似青蛙下蛋的生物在水中優游,於是好奇這是什麼東西?貼文一出也引發網友熱議,直呼「有想拿吸管的衝動。」有網友近日在臉書粉專《路上觀察學院》PO出影片詢問,「現實版貪食蛇?有人知道這是什麼海洋生物嗎?這是在海邊釣魚時,無意間撈到的!」貼文一出也引發網友熱議,「我比較好奇這樣他們能活嗎?」「有想拿吸管的衝動」、「始祖巨人」、「貪吃蛇?」「蟾蜍卵」。另有網友歪樓表示,「能蟲,能蟲屬於昆蟲綱鞘翅目,雜食非常凶殘,體內經常有很多病毒。在唐朝就已經出現,被詩人李白一劍殺死。有文獻記載:要是能蟲來,我要選李白。」不過也有內行的網友指出,影片中的生物是「樽海鞘(海樽),而且不要看牠們像水母,牠們其實歸類在脊索動物門~」(圖/翻攝自Facebook/路上觀察學院 )根據臉書粉專《動物星球頻道(台灣)》在2020年的介紹,樽海鞘(Salp)中文名又被稱為海樽,牠們屬於脊椎動物門,不但外觀短小,全身還呈現透明狀,因此有「果凍魚」的外號,特色是會群聚成一個帶狀或環狀。海樽不是水母,主要以浮游生物為食,特別的是,牠們透過進食與排泄,將可以有效減緩溫室效應,原因是牠們體內獨一無二的生理構造,能大出有富含碳的糞便,並快速沈入海底,這很可能是底棲生物的潛在長期食物來源,而過去並不知道來源。牠們同時也是超過200種物種的食物,在食物鏈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撿到他們的時候不要以為是寶特瓶哈!」也讓網友恍然大悟,「難怪海中生物會誤食塑膠。」
亞馬遜發現「外星黃蜂」!宿主被刺穿吸血、產卵 再遭幼蟲活生生吃死
科學家在亞馬遜發現全新的可怕物種,該體長僅1.7公分的「外星黃蜂」雌峰,會透過尖刺的產卵器官將卵植入受害者體內,幼蟲只要破卵而出,就能由內而外享受「大餐」。來自猶他州立大學的該項目研究者凱萊奇(Brandon Claridge)告訴《生活科學》雜誌,這種學名為Capitojoppaamazonica、來自秘魯阿爾帕瓦約-米沙納(Allpahuayo-Mishana)國家保護區的懾人黃蜂,常選擇毛毛蟲、蜘蛛或甲蟲作為宿主。雌蜂爬到宿主身上後,會瘋狂用觸角觸摸對方,等確定可以寄生,便將單顆卵植入宿主體內。該黃蜂具有獨特的產卵器官。(圖/翻攝自推特)凱萊奇指出,比起幼蟲從宿主體內「吃死」對方,並待在屍體內繼續進食,蜂群若發現有苦主被同類刺穿,進而「蜂擁而至」到宿主身上瘋狂吸食血淋巴(類似脊椎動物血液的體循環液體)的場面及習性更加駭人。團隊還發現雌峰會在不產卵情況下,用產卵器官刺傷宿主再吸血的習性,推測是為獲得讓卵發展成熟所需營養。凱萊奇也透露,阿爾帕瓦約-米沙納保護區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龐大地區,這新品種黃蜂,不過是他們新發現的109種物種的其中之一。
異形抱臉蟲有近親?南極海驚現怪異物種 海草莓擁有20隻觸手
電影《異形》(Alien)中,由異形卵孵化的產物抱臉蟲 (facehugger)擁有8條腿,尾巴細長,有點像長了尾巴的蜘蛛,會抱住人臉然後轉移到人身體裡,電影中的抱臉蟲,在被害者身體內成長後會破胸而出,將被害者的 DNA 與自身的 DNA 相融,成為不同形態的最終成體,沒想到如今有科學家在南極海洋發現抱臉蟲的分身!南極海洋深處發現了外觀貌似草莓,卻延伸出20隻羽星狀觸手的新物種。(圖/翻攝自推特)根據《每日星報》等外媒報導,南極洲的科學家最近在冰冷的南極海洋深處,發現了一個體型獨特的新物種,外觀貌似草莓,卻延伸出20隻羽星狀觸手,體型相當巨大,宛如外星生物一般。海草莓在南極生活的範圍相當廣,從海平面下20到2000公尺不等。(圖/翻攝自推特)來自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海洋學研究所的學者,在2008至2017年期間進行了多次考察,不料卻在某次拖網的過程中,意外發現了這個新物種,並命名為「海草莓」(Promachocrinus fragarius),認為是屬於南極海羊齒(featherstar,亦稱海羽毛)的一種,是最古老原始的棘皮動物。「海草莓」近看就跟抱臉蟲一樣詭異,細長的腕臂上分成多個小節,可以任意捲曲、擺動,與海星或海參等海洋無脊椎生物相似,但體型卻大許多,據悉,海草莓在南極生活的範圍相當廣,從海平面下20到2000公尺不等。科學家還指出,海草莓的色彩鮮艷,不像照片上看起來的單調,顏色從紫紅到暗紅不等,游起泳來有如海中的大毽子一般,這項新研究也刊載在今年7月發表的同儕審查期刊《無脊椎動物系統學》(InvertebrateSystematics)中。相關報導在網路上也引發不小討論,有網友看了表示,「發現新品種外星人」、「可能是從隕石來的」、「異形啊」,甚只有網友直呼,「這是讓人最不舒服的生物」。海草莓在南極生活的範圍相當廣,從海平面下20到2000公尺不等。(圖/翻攝自推特)
漁夫發現3.4億年「吸血鬼魚」 滿口尖牙活像大型蠕蟲
英國一名漁夫日前在Instagram上分享,自己所發現的「吸血鬼魚」。這種形似鰻魚的生物,被稱為「海七鰓鰻」,它們有吸盤狀的嘴,裡面全是尖銳的牙齒,屬於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據《Daily Star》報導,埃文斯(Craig Evans)日前在Instagram上分享自己在西威爾士的河裡捕鱒魚時,竟發現長約60公分、重約1公斤的海七鰓鰻,使他感到非常震驚。埃文斯補充說道,海七鰓鰻會在淡水中產卵,在遷移到海洋中捕食更大的魚類前,都以微小的藻類和微生物為食,其尖銳的牙齒,是為了附著在魚的側面並吸食血液。海七鰓鰻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4億年前,它們可以活約20年,但平均壽命約為6年,主要出現於春季,屬於最古老脊椎動物群「無頜總綱」。海七鰓鰻其實在英國各地隨處可見,但根據政府聯合自然保護委員會的說法,它們主要發現於英國英格蘭西北部的坎布里亞郡,是該國的保護物種。
「巨像秘魯鯨」化石出土!達340公噸超車藍鯨 有望成史上最重生物
藍鯨向來被視為「地球史上最重生物」,但這項稱號可能要讓賢了!研究人員在秘魯挖掘出一種古代鯨魚化石,他們推測,這頭已滅絕、大約3900萬年前的古代巨鯨「巨像秘魯鯨」(Perucetus colossus)體型超級大,粗估重達340公噸,相當於2頭藍鯨,最令人驚訝的是,這頭古代巨獸可能是「素食者」。圖為「巨像秘魯鯨」模擬圖。(圖/摘自UNMSM秘魯國立聖馬爾科斯大學)綜合外媒報導,藍鯨普遍被認為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大的動物,最重可達200公噸,約為3000位成人的體重。研究團隊2日在英國《自然》雜誌發表論文說,這頭新出土的巨像秘魯鯨長約20公尺,或許不及藍鯨最長可達33.5公尺,但這隻龐然大物的重量介於85至340公噸之間,相當於5000位成人的體重。巨像秘魯鯨單就骨骼就重約5到8公噸,至少是藍鯨的2倍重。10年前,在秘魯沿海的伊卡沙漠一處陡峭岩石斜坡,發現巨像秘魯鯨,這一帶原為海洋,富含鯨魚化石。此後一支國際團隊花了數年時間,將13根脊椎骨、4根肋骨和1塊髖骨挖出。研究人員以3D掃描儀檢視骨頭表層,並鑽探骨頭,以進一步推測這頭鯨魚的體積、重量和骨頭密度,並推測巨像秘魯鯨的棲息地和飲食習慣。該團隊的研究主要作者是義大利比薩大學古生物學家比亞努奇(Giovanni Bianucci),他說,這隻古生物體態肥胖臃腫,「外型不像現代鯨魚,反而較像海牛目動物」。巨像秘魯鯨骨骼密度更高,很可能棲息在沿岸淺水區域,而同樣棲息在海岸邊的海牛也有相當重的骨骼,以幫助牠們潛入水域底部。比亞努奇指出,巨像秘魯鯨可能在水底覓食,不是活躍的獵食者。研究人員認為,巨像秘魯鯨可能像海牛般是草食性動物,或是牠可能像現代灰鯨一樣,以躲藏在沙底的小型軟體動物、甲殼類動物為食,也不排除牠可能是專吃脊椎動物遺體的食腐動物。比利時皇家自然科學研究所古生物學家藍柏特(Olivier Lambert)則說,由於骨骼很重,身體龐大,巨像秘魯鯨「肯定游得很慢」。他認為,「可能是某種溫和的巨型動物,有點像超級大隻的海牛,牠一定讓人印象深刻,但並不覺得恐怖」。
地球好熱「游泳像泡熱水澡」 佛州海水溫度飆38度恐殃及珊瑚生態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警告,海水溫度過高可能會增加熱帶風暴和颶風生成的可能性,且加劇珊瑚白化危機,美國近日被熱浪籠罩,在佛州附近的珊瑚礁,就因為高溫出現白化甚至死亡的現象。佛州附近的珊瑚礁,就因為高溫出現白化甚至死亡的現象。(圖/達志/美聯社)根據《華郵》和《衛報》等外媒報導,邁阿密以南的馬納提灣(Manatee Bay)25日測得水溫超過華氏100度,約攝氏37.8度,高溫持續數小時,海水溫度如溫泉池,而根據NOAA往年數據,當地正常夏季海溫應介於23至31°C之間。NOAA也警告,海水溫度過高可能會增加熱帶風暴和颶風生成,甚至加劇珊瑚白化危機,據該機構珊瑚礁專案人員伊諾克斯(Ian Enochs)指出,佛州附近適應力最強的珊瑚礁已經出現白化甚至死亡的現象,「我們沒想到升溫會出現的這麼快,這種情況讓我感到緊張」。佛州附近的珊瑚礁,就因為高溫出現白化甚至死亡的現象。(圖/達志/美聯社)另外,據2019年的一項研究顯示,近年來海洋熱浪出現的天數增加了兩倍,在2015和2019年間的熱浪期間,約有50種物種滅絕,包括海帶、海草和珊瑚等海洋生物,NOAA表示,所有的海洋物種中,約有25%可在珊瑚礁內、上方或四周找到蹤跡,生物多樣性與熱帶雨林旗鼓相當,珊瑚礁可說是海洋生態不可或缺的一員。除此之外,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先前也警告,如果全球暖化幅度超過攝氏1.5度的目標,到了2060年,地中海捕捉的魚類和無脊椎動物當中恐逾20%將消失無蹤。不過對於佛州海域的高溫現象,氣象專家邁斯特(Jeff Masters)表示,馬納提灣的溫度採樣地點靠近陸地,那裡的海水易受到周圍土地、水中有機物影響升溫,目前仍不確定該溫度是否具有參考價值。水中溫度升高嚴重影響珊瑚礁和大量依賴珊瑚礁生活的生物。(圖/翻攝自推特)
地中海區域成為氣候變遷「熱點」 IPCC總結5大威脅
全球3大洲近日屢遭極端氣候干擾,其中橫跨南歐、北非及西亞的地中海區域更遭野火肆虐,後被科學家列為氣候變遷「熱點」。同時,綜合《法新社》、《Phys.org》引述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統整地中海區域面臨的5大威脅,包括致命熱浪、小麥與橄欖收成降低、水資源管理引發局勢緊張、海平面上升、外來物種入侵。致命熱浪地中海區域正如美國和亞洲部分地區,最近幾週受到極端高溫的侵擾。預測數據指出,義大利薩丁尼亞島(Sardinia Island)及西西里(Sicily Island)將會打破攝氏48.8度(119.8華氏度)的全歐溫度紀錄。IPCC在其2022年公布的「氣候變化影響以如何適應氣候變化」報告當中指出「由於地中海的氣候變化,熱浪正在增多,外加都市化,熱浪會在都市圈被放大」,造成疾病和死亡。另外,瑞士伯恩大學科學家,曾於2010年發表的一項研究,得出20世紀60年代以來,地中海東部的熱浪強度、廣度和次數陸續多了約6至7倍。小麥與橄欖收成降低北非接連發生的乾旱,導致農民必須為可怕的收成做足準備。其中突尼西亞的小麥農民查瓦奇(Tahar Chaouachi)表示,「我們從未見過如此嚴重的乾旱,過往4年氣候一直很乾燥,但我們預計這個季節會有降雨,實則不然,情况變得更糟了。」同時,高溫的環境也使用於灌溉的地下水乾涸,IPCC表示,一旦全球升溫超過攝氏1.5度,地中海北部的橄欖產量恐會下降5分之1,而自19世紀以來,全球已暖化超過攝氏1.1度。對此,美國史丹佛大學研究人員直指,「地中海對大多數作物都產生了重大不利影響。」水資源管理引發局勢緊張西班牙今年7月23日大選之前,當地的乾旱加劇水資源管理方面的緊張局勢。歐洲乾旱觀測站表示,地中海區域6月有一半的地下水低至見底。IPCC警告,氣候變化將加劇地中海區域大多地區的水資源短缺,預計北非的湖泊和水庫存量將會减少45%,地表水量也將减少55%,「陸地和淡水生態系統受到地中海區域氣候變化的影響,導致棲息地和生物多樣性喪失。」海平面上升近幾10年以來,地中海盆地的海平面每年上升2.8毫米,威脅沿海地區與遭受潮汐影響,就會淹水的威尼斯等城市。IPCC表示「海平面上升已波及地中海周邊的沿海地區,預計沿海地區的洪水、侵蝕和鹽化的風險就此提高」、「這些衝擊將侵害農業、漁業、水產養殖業、都市發展、港口營運、旅遊業、文化遺址及許多沿海生態系統」。外來物種入侵除了珍貴的海灘,氣候變化還威脅地中海區域及其漁業帶來的糧食供應。IPCC指出,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影響,「20世紀80年代以來,地中海海洋生態系統發生了變化,特徵是生物多樣性下降和外來物種入侵。」報告揭露,隨著全球升溫超過攝氏1.5度,地中海東部直至2060年,將有20%以上的被捕撈魚類和無脊椎動物滅絕;2050年漁業收入可能减少30%。
惡行全都錄!澎湖首次發現高蹺鴴築巢 慘遭浪犬破壞
流浪狗為患!澎湖繼湖西鄉青螺溼地2021年發生3隻野狗在短短幾天內,把研究人員呵護的150個燕鷗卵窩全部吃下肚,導致燕鷗出走,毀了一個保護區後,日前當地首筆高蹺鴴繁殖紀錄,也因野狗攻擊干擾,導致巢窩內卵蛋裂毀,最後是由親鳥把蛋叼去丟掉,整個過程全被監視器拍下。正觀察這過程的澎湖野鳥學會調查組長鄭謙遜,甚為扼腕,直言家畜疾病防治所應該更徹底解決流浪狗問題。高蹺鴴是腳細長且呈鮮紅色之涉禽,主要出現於濱海溼地如水田、草澤、湖泊、魚塭或河口等地。通常以魚類、小型無脊椎動物、甲殼類或蝌蚪為食;繁殖期築巢於魚塭或廢棄鹽田等溼地的土堤上,遇有其他鳥類或天敵靠近時親鳥會離開巢位大聲鳴叫,並飛到空中後俯衝作勢攻擊。每年3至7月為高蹺鴴繁殖期,親鳥會在地面營巢,每窩產卵約4枚,卵橢圓形,黃褐色夾雜黑色斑點,由雌雄鳥共同孵卵22至27天,幼雛為早熟型,孵化後幾個小時即可走動。日前,鄭謙遜在澎湖某水庫旁土地上,意外發現高蹺鴴的巢,由於這是澎湖首次發現的築巢紀錄,因此架設著監視器全程記錄著。殊不料,上月30日中午,正孵卵中的親鳥被其中一頭流浪狗發現趨近,只好飛離,曝光的卵窩接著就被流浪狗好奇啃咬,隨後另隻流浪狗見狀也來一起啃咬巢中卵蛋,但不知何故最後只咬裂後就丟棄離開。
超稀有亞馬遜「蛇貓」引熱議 他認是「P圖」:我從臉書載圖再瞎掰廢話
近期一張「蛇貓」(Snake Cat)照在社群上瘋傳,牠有著黑黃相間的斑點,據說蛇貓是「地球上最稀有的貓科動物」,棲息在亞馬遜雨林。外媒表示,一名網友承認,蛇貓是AI合成照,但他不知道照片最初的來源作者是誰,他從臉書載圖片再加上一些廢話,增加可信度。據《每日郵報》報導,該蛇貓貼文在臉書和推特等社群媒體,都有超過數千次分享,大家都在爭論到底是不是惡作劇。俄國網友瓦西列夫(Alex Vasilev)說,「據我所知牠是合成圖片,但我不知道是用哪一個軟體,因為找不到照片的原作者。」牠就只是一隻普通的貓和紅樹林蛇合體的亞馬遜貓。據了解,紅樹林蛇的棲息地在東南亞,黑色的身體有著黃色條紋,牠的顏色和瓦西列夫照片中的貓相同。瓦西列夫有天在清理手機照片時,發現了蛇貓的照片,他在8日上傳臉書稱,「蛇貓是地球上最稀有的貓科動物」,因為蛇貓生活在亞馬遜雨林深處,所以相關研究較少;15日他把蛇貓的照片跟著名科學期刊《自然》的假封面合一起,增加可信度。《自然》期刊的蛇貓假封面。瓦西列夫說,他是一位俄羅斯生物學家,曾在科普電視節目《動物世界》擔任工作人員,他先從專門網站上獲取了一個隨機品種的描述,並將蛇貓命名為Serpens Cattus,之後再瞎掰一些亞馬遜雨林的廢話,又加了Telegram頻道的連結,讓蛇貓竄紅。瓦西列夫也在個人YouTube頻道影片談到,他從臉書下載了原始圖檔,但不確定它是用Photoshop還是AI創作的,他希望蛇貓的原畫師能與他聯繫,因為2人是「一家人」。蘇格蘭國家博物館脊椎動物館館長季曾納(Andrew Kitchener)說,蛇貓不存在,也沒有科學的根據,「牠可能是一隻換了衣服的虎貓,當然,南美洲可能有新貓科動物待發現,但不是牠。」
西班牙推動修法 未來打死老鼠恐關18個月
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不過未來在西班牙這麼做的話,恐怕將迎來18個月的刑期。西班牙推動1項動物福利法修法,將法律條文中「家養動物」的標準改為「脊椎動物」,未來只要毆打、傷害、殺死脊椎動物者,將面臨監禁、罰款,最高可判18個月有期徒刑。根據西班牙媒體《THE CORNER》報導,西班牙議會近日通過一項由議員貝拉拉(Ione Belarra)動物福利法修法的提案,內容將法律條文中「家養動物」的概念改為「脊椎動物」,脊椎動物泛指任何具有骨骼、關節、脊椎的動物,如魚、老鼠、狗、蜥蜴等等。該法律中規定不得任意殺害脊椎動物,違者將處以6個月至18個月的監禁,或是18至24個月的社區服務。另外,若當動物受到嚴重虐待但並未受傷時,將被處以罰鍰。因此根據這項修法,在西班牙殺死一隻溜進家裡的老鼠也會被判6個月至18個月的監禁。議員迪亞斯(Guillermo Díaz)在國會中表示,若把未造成傷害的虐待也當作刑事犯罪,將會違反《刑法》中要求的法律確定性。西班牙皇家狩獵聯合會主席曼努埃爾加拉多 (Manuel Gallardo)也向《THE CORNER》表示,未來民眾可能會因為對狗說壞話而遭受法律懲處。未來在西班牙打死老鼠,恐怕將迎來18個月的刑期。(圖/《THE CORNER》twitter)
單月路殺59次!新店平廣路設生態廊道 白鼻心挺大肚穿越超可愛畫面全都錄
新北市新店區平廣路天然樣貌濃厚,生物資源豐富,平時有眾多小動物在此出沒,卻也導致路殺意外頻傳,還曾在單月路殺59次,新北市農業局為避免人車及小動物們過馬路時產生意外,辦理路殺生態觀察並設置5處生態廊道,近期更於新店平廣路新增一處,以過路排水箱涵讓小動物安全行走,同時兼具農路排水功能,並維持農業生產。農業局表示,根據路殺社模擬分析結果,全台陸生脊椎動物及陸蟹2018至2020年路死總量約為1450萬至2000萬隻,為了保護動物安全通過道路,農業局透過辦理生態調查、紀錄路殺發生、與路殺社合作建立熱點資料等方式,結合現地實況建置不同形式生態廊道,像是誘導式斜坡、地下廊道及天空廊道等盼以減少動物被路殺的情況。農業局提到,過去於三峽區紅龜面路建置地下廊道、土城區承天路分別建置誘導式斜坡、2處地下廊道及天空廊道,共計5處生態廊道,其中土城區於綠意盎然的森林環境中設置供樹棲動物的空中廊道,讓松鼠等動物可以利用空中廊道穿梭林間,近期右再平廣路增設生態廊道。農業局表示,平廣路為天然樣貌濃厚,生物資源豐富且多樣性,在生態調查結果中,曾單月路殺59次,其中包含兩棲類、爬蟲類等動物,為防止路殺情況持續發生,農業局將原有涵管調整為凹字型中間排水,涵洞兩側可供小動物們行走的生態廊道。公民科學家林德恩老師表示,兼具排水及動物通行的生態廊道,透過監測系統發現動物前來使用,小動物們親身驗收排水箱涵動物廊道可以悠閒過馬路。更拍攝到白鼻心帶著大大的肚子走過排水箱涵,更是令人興奮。新北市農業局長李玟表示,未來也持續監測新店區、五股區及汐止區等農路周遭環境的生態與路殺狀況,再搭配農路改善工程相輔相乘,打造對於路殺主要動物「客製化」的生態廊道,建構生態友善道路,讓用路的市民朋友與野生動物都能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