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上線
」娛樂報報/郭鑫甩「康熙」形象改名重新出發 變身頹廢型男搭女星秀30公分最萌身高差
郭鑫先前在《康熙來了》相當活躍,與小S一來一往吐槽累積不少知名度,他之後一心轉戰演員,淡出台灣演藝圈到大陸演戲,還為此改了藝名郭晉東。消失台灣螢光幕長達6年的他,近年回台拍攝電影《腎上線》,留著一頭長捲髮跟性格鬍子,與當年搞笑模樣相差許多,不說認不出是當年的郭鑫。9月14日晚間6點半,驚悚懸疑電影《腎上線》在台北市民生社區拍攝,當天拍攝劉黛瑩及郭晉東(郭鑫)的戲份,當天時不時下著小雨,兩人與劇組人員邊拍、邊躲雨。全程最吸引視線的則是兩人相差近30公分的最萌身高差,劉黛瑩身高158公分,而郭晉東則有185公分,為了不讓畫面上身高差太過顯眼,劉黛瑩拍攝時不得不穿上高跟鞋,鞋跟目測超過10公分,相當有趣。郭鑫拍電影電影《腎上線》,跟劉黛瑩身高相差近30公分。(圖/本刊攝影組)劉黛瑩為了不讓身高差距太誇張,穿上超過10公分的高跟鞋跟郭鑫對戲。(圖/本刊攝影組)郭鑫這次回來拍攝電影,透過田麗介紹加入劇組,強調自己用演員身份從新在台發展,先前在吳慷仁、鄭元暢演出影集《有生之年》也看到他的身影。他先前透過社群分享自己當初為何離開台灣演藝圈,坦言當年就是新人,上綜藝節目就是為了累積知名度跟賺錢,「叫我做什麼都願意。」但一心想演戲的他,上節目兩三年以後,看不到未來決心轉行。為了洗掉搞笑形象, 30歲那年他選擇淡出螢光幕前,花了近3年時間才接到演出機會,並在2018年搬到北京重新開始。郭鑫回台發展,一頭長髮加上鬍子,與當年在《康熙來了》的搞笑形象相差很大。(圖/本刊攝影組)至於選擇改名「郭晉東」,他則坦言是因為沒有安全感,「希望能有個新的開始。」自嘲離開綜藝圈以後,變得越來越不好笑,「我看以前的片段,都覺得自己那時候怎麼那麼好笑。」
中年女治療皮膚癢 停藥後「吃不下睡不好」竟是類固醇惹禍
有皮膚疹困擾的57歲邱女士,日前因天氣炎熱長了大量的濕疹、汗疹、汗皰疹,到皮膚科診所就醫,除了擦的藥膏外,也服用了大量類固醇藥物壓制症狀。幾個禮拜停藥後,皮膚問題雖然被控制住,但是邱女士卻老是感覺全身無力、晚上睡不著覺、血糖數值更異常升高,維持了兩個多月遲遲找不到原因。可體松分泌過低 導致食慾不振、虛弱疲累台北慈濟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周璠表示,經過詳細檢查,懷疑邱女士的症狀是大量使用類固醇藥物後突然停藥,導致腎上線素荷爾蒙可體松低下,除安排抽血,也給予低劑量的類固醇治療,一個禮拜後,她的症狀大幅好轉,抽血報告也證實是腎上腺功能低下,持續服藥兩個禮拜後,邱女士恢復精神,腎上腺功能恢復正常、血糖也回到正常值。周璠說明,可體松(Cortisol)又稱皮質醇,是腎上腺皮質分泌的荷爾蒙之一,腺體位於腎臟上端的腎上腺,左右各一,是一種壓力荷爾蒙,當人體遇到危機時,會刺激血糖、血壓及心跳快速上升,以應付緊急狀況。但如果可體松分泌過高,反而導致庫欣氏症候群,出現睡眠異常、傷口不易痊癒、中心肥胖但四肢肌肉流失、骨質流失的情形,外顯症狀則有常見的月亮臉、水牛肩、紫色妊娠紋等;反之若分泌不足則會造成腎上腺功能低下,產生食慾不振、低血壓、低血糖、電解質異常、虛弱、反應慢等症狀。類固醇大量服用 突停藥恐引發「腎上腺功能低下」周璠指出,腎上腺功能低下的發生原因有腎上腺腫瘤或腦下垂體異常,但其中藥物造成的發生率非常常見,若未適切治療,萬一病人在此時遭逢嚴重的感染或急症,可能出現腎上腺危象,也稱為急性腎上腺功能不全,每年約8%的腎上腺功能不全患者會出現腎上腺危象,死亡率約為6%。如果能夠迅速識別並及時進行類固醇治療,患者的預後和康復效果良好。可體松是在人體產生的荷爾蒙,若被製成藥物,就是耳熟能詳的類固醇。類固醇在正確使用的情況下能解決許多急性病症,但若未遵照醫囑服用,很可能造成人體腺體分泌異常。醫療需尋根治本 濫用藥物恐引起併發症許多民眾到處求醫,為緩解當下不適,但卻忽略尋根治本的重要性,也在無意中濫用了類固醇一類的藥物。常見如長者關節痛會長期到診所打止痛針、或是飽受皮膚疹困擾一發作就到診所拿藥,症狀改善就下次發作再去拿藥。周璠提醒,類固醇雖能治癒許多急症,但長期未控制的情況下一直使用會導致諸多併發症如:骨頭壞死、血糖失調、心血管負擔等,單純用藥緩解並非長久之道,反而造成惡性循環。
長期腸胃不適猛吃胃藥NG? 專家籲:恢復身心平衡
許多人腸胃不適,就會來顆胃藥舒緩。營養學專家劉博仁說,腸道會獨立思考,如果遇到壓力就會讓消化工作停擺,「因此當長期腸胃不適,排除腫瘤、感染等因素之後,不要只是猛吃胃藥,而是要恢復身心平衡狀態。」劉博仁近日在臉書專頁發文說,腸道是第二個大腦,還會獨立思考,「有位音樂系學生,主修薩克斯風,每當要面臨考試或是表演時,他就腹痛如絞,苦不堪言,可是一表演完畢或是考試結束六到八小時後,這症狀就逐漸緩解。許多人都有類似經驗吧,這其實就是腸子神經感受到壓力,因而產生的腸道壓力症候群!」劉博仁表示,「當壓力來臨時,腸子內的神經系統會因此停擺所有消化工作,當這罷工持續時,你就會感到消化不良,營養吸收一定受到影響,更麻煩的是,胃以及腸子的蠕動轉變成痙攣性收縮,你就會感到胃痛,有時還會痛到想嘔吐。」劉博仁指出,心寬體胖是因為沒壓力,所以比較快樂,讓腸神經系統順暢,消化也變好,所以才會發福,「有意思的是,腸神經元也會分泌許多神經傳導物質,最有名的就是血清素,腸神經元會透過不同方法與大腦相互溝通,像是迷走神經、多巴胺、腦內啡、催產素、促腎上線皮質素釋放因子(CRF)等,因此「腸—腦連結」(gut-brain connection)就是目前研究的重點。」劉博仁說,「簡單說,情緒會影響腸胃功能,腸胃神經功能失調也會影響情緒,無論何者為因,何者為果,我若是用『唇亡齒寒』來比喻腸跟腦的關聯一點也不為過!」劉博仁在最後強調,「因此當長期腸胃不適,排除腫瘤、感染等因素之後,不要只是猛吃胃藥,而是要恢復身心平衡狀態,透過靜坐、冥想、氣功、太極拳、瑜珈、補充益生菌、修補腸漏等等,來達到腸腦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