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科主任
」 和平醫院 確診護理師 陳永泰男子泌尿道壁如水泥牆 釀「泌尿道長期發炎」!腎臟也嚴重受損
61歲梁姓男子這半年來反覆發燒及泌尿道感染,住院多達六次,日前再度復發,轉院到衛福部彰化醫院就醫,多科會診發現包括腎臟及輸尿管等泌尿道系統被一層像是水泥、蛋殼的鈣化物覆蓋,被稱為Encrusted uropathy(結殼性泌尿系統病變),因此造成泌尿道長期發炎,急性腎臟功能惡化。泌尿道發炎非典型腎結石 起因於結殼性泌尿系統病變彰化醫院腎臟科主任蔡旻叡表示,泌尿道結石通常會有頻尿、血尿、疼痛、甚至尿失禁等情形,但這起個案病人並不太會疼痛,而是一再地發炎感染。從超音波發現梁男的腎臟有類似鈣化的強回音反射,卻又不是典型腎臟結石,在腎臟科、泌尿科及感染科一起會診下,進一步從腹部電腦斷層發現鈣的沈積物覆蓋在泌尿道系統的內部表面,包括腎臟髓質及輸尿管,像是一層蛋殼一樣,也可以看成內璧有如敷上一層厚厚的水泥,輸尿管因此阻塞擴大,造成水腎及慢性發炎現象。罕見棒狀桿菌也是原因之一 結石不結塊但如水泥般覆蓋蔡旻叡表示,病人尿液進一步培養出棒狀桿菌(Corynebacterium urealyticum),這種細菌致病力很弱,毒性低,培養不易,在臨床上經常被忽略,然而在少數病人(10%)身上會引起類似結石的沈積病變,產生俗稱鳥糞石的磷酸銨鎂及磷酸鈣混合結石沈積。不同於一般結石的是,石頭不會結成塊狀,而是如本起個案,像水泥般地覆蓋住泌尿道。此病症比較可能發生於免疫力不足、臥床或是長期置放尿管的病人身上。多喝水、不憋尿 一有症狀需積極找出病因蔡旻叡說,釐清病因後,為梁先生使用抗生素及進行多次的輸尿管內視鏡手術去除石片,已經不再發燒,但其腎絲球過濾率(eGFR)僅剩20,顯見半年的持續性泌尿道發炎已損害腎臟功能。蔡旻叡強調,泌尿道結石可能發生在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不管是哪種形狀,要預防結晶成石,最重要的是多喝水、不要憋尿、適度運動,營造出較為不易結石的環境。
兒醫缺新血!彰基「老兵醫師」下海輪值班 首見台大兒科住院醫招不滿
台灣少子化問題連帶衝擊兒科醫師人才荒,醫界龍頭台大醫院今年首次出現小兒部住院醫師「招不到一半」的慘況,就連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也被迫將醫師值班年齡從55歲調升到60歲。對此,衛福部醫事司表示,行政院已經拍板加碼相關補助經費,預計今年兒童節前將宣布大利多政策。台大兒童醫院院長李旺祚受訪時表示,台大醫院今年招募13名兒科住院醫師,但二度開招後卻只徵到6名醫師,由於嬰兒出生率逐步遞減,意味著兒科醫師的需求跟著下降,加上兒科被視為「夕陽產業」,導致越來越多年輕醫師不願意投入兒童醫療。不過李旺祚也指出,雖然少子化扼殺兒科需求,但因為現代父母生得少對孩子更為重視,未來像是尖端醫療、預防醫學等精緻醫療,有望進一步提升與突破,事實上兒科醫療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兒醫缺乏新血加入,彰化基督教醫院決議下個月起拉高兒科主治醫師值班年齡,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兒童腎臟科主任錢建文日前在臉書發文透露,他當天直接被總醫師下令指示,要開始下海值班,且院方事前並未進行任何討論協商,「下個月值班年齡拉高到60歲,在沒有專科護理師(NP)協助的情況下要開始一線假日值班。」錢建文認為,讓老醫師跳下來輪班只是治標不治本,兒科缺住院醫師已經成了新常態,他也因此萌生離開彰基找新工作的念頭,「把值班的機會就留給年輕人了......台灣的健保養不起病人少的科別,以後彰化的兒科病人只好往台中移動。」針對兒醫短缺問題,衛福部醫事司長劉越萍直言,所有科別中「缺醫」最嚴峻的莫過於兒科,不過危機就是轉機,行政院已經拍板加碼相關補助經費,預計今年兒童節前將宣布大利多政策,盼能增加年輕醫師投入兒科的意願;另外她也點出,值班醫師邁向高齡化,不僅只出現在兒科,而是各科別都有這樣的現象。
9旬老翁求「腎」利!「酮酸胺基酸療法」遠離洗腎與肌少症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俐綺報導】一名90多歲的慢性腎臟病老翁,三年前疾病進展至第五期,原本醫師建議採取透析治療避免病情惡化,但親友擔心影響生活品質,輾轉至聯新國際醫院尋求第二意見。經與醫師充分討論,採取「酮酸胺基酸療法」,並搭配低蛋白飲食,不但未出現腎友常見的「肌少症」,病情亦穩定控制近三年,且未進入洗腎狀態,追蹤期甚至回到腎臟病第四期,成功延緩洗腎危機。第四、五期腎友「低蛋白飲食」 逾六成有「肌少症」!聯新國際醫院腎臟科主任胡豪夫表示,對於腎臟病友來說,因蛋白質代謝產物為尿毒素的主要成分,增加腎臟負擔造成身體慢性發炎,必須降低蛋白質攝取量,飲食多建議採取「低蛋白飲食」,但因蛋白質攝取減少或不足,同時也恐提高肌少症風險。慢性腎臟病目前分為五期,第一至三期肌少症風險較低,而第四、五期有逾60%腎友有肌少症,也是患者看起來瘦弱的原因之一。肌少症是肌肉質量及強度的流失,患者多有疲累不適、身體無力感,同時因肌肉無力,恐會有行動不便、虛弱現象,嚴重影響腎友生活品質,甚至有死亡風險,讓人恐懼。胡豪夫表示,肌少症主要分為原發性及次發性。原發性大多是老化造成,多發生於50 歲以上中老年人,每年肌肉質量流失 1-2%以上,易造成骨折及其他併發症,死亡率高。次發性則是因為其他疾病影響,包含上述提到的腎臟疾病、器官衰竭及其他發炎性疾病等造成;可能也與心臟疾病、癌症、內分泌功能異常、腸胃疾病導致營養吸收不佳等有關,因此不可不慎。提早採取「酮酸胺基酸」治療 有望延緩洗腎危機!胡豪夫說明,腎友降低肌少症風險,也有利於腎臟疾病控制;以上述患者來說,因屬於年長者,洗腎恐讓患者身心俱疲,經過討論後建議可以「酮酸胺基酸」治療搭配低蛋白飲食。藥物藉由轉胺作用(transamination),將酮酸胺基酸在人體內合成新的必需胺基酸,減少含氮廢物的產生、延緩洗腎、同時減少肌肉流失。他進一步提到,在一篇人體試驗中,發現腎病患者減少蛋白質攝取的情況下,身體會變相提高肌肉合成效率,尤其在低蛋白飲食搭配酮酸胺基酸的組別效率最高。近年台灣花蓮慈濟團隊的臨床研究中,也統計了一百多位高齡腎友,透過酮酸胺基酸的治療,防範肌肉流失並避免脂肪堆積。胡豪夫建議,患者在進入第五期或需洗腎之前,可將需求與醫師溝通,諮詢其他治療方式來延緩腎臟病惡化。若是經濟狀況許可,第三、四期患者,也可與醫師討論,有機會提早透過低蛋白飲食搭配「酮酸胺基酸」治療,避免疾病惡化,來延緩洗腎危機,也能降低肌少症風險。腎友平日需「減法飲食」 結合有氧運動、簡易重訓醫師最後提醒,慢性腎臟病患者平日最重要的是飲食控制,透過減法飲食,攝取天然食物,營養均衡,不吃加工食品,減少腎臟負擔。同時也需控制糖尿病及高血壓等共病,避免影響腎臟病情;平時也可透過運動,包含有氧運動結合阻力訓練,甚至簡易重訓來改善肌肉力量。
「長庚跨院研究」脂肪肝恐罹慢性腎病 及時治療可逆轉!近7成患者痊癒
長庚醫療體系在北台灣執行一個跨院區跨團隊的長期的世代醫學研究,此研究追蹤1,628位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人,發現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人5年平均有9.3%的機率從腎功能正常進展到慢性腎病;但一旦發現慢性腎病透過腎臟科醫師的介入治療,5年內平均有69%的機率從慢性腎病回到腎功能正常。值得注意的是,慢性腎病病人5年平均有17.6%的機率會從慢性腎病進展到晚期腎病。這項研究的成員包括一般外科黃挺碩醫師(現任大里仁愛醫院副院長,前基隆長庚醫院外科部主任)、胃腸肝膽科簡榮南醫師(前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林志郎醫師(基隆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腎臟科陳永昌醫師(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主任)、吳逸文醫師(基隆長庚醫院內科部副部主任)。黃挺碩醫師表示,全球約有25%成年人有脂肪肝,除了運動、體重控制及飲食控制外,目前尚無有效的藥物治療。之前有研究追蹤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人發現,與沒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人相比,會增加約40%的風險得到慢性腎病,若有肝纖維化或肝硬化,更會增加到50%。根據長庚醫療體系跨院區跨團隊的的研究,顯示脂肪肝雖會進展為慢性腎病,但若及時治療,有機會恢復正常的腎功能。黃挺碩醫師指出,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脂肪肝並不只是一種局限在肝臟的疾病,而是一種系統性的代謝性疾病,根據國健署民國102-105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男性年紀19歲以上有25%的肥胖(BMI≥25)盛行率,38%有腰圍過大(≥90公分)的盛行率。女性年紀19歲以上有19.4%的肥胖(BMI≥25)盛行率,46.6%有腰圍過大(≥80公分)的盛行率。而肥胖及腰圍過大只要超音波或生化指標顯示有脂肪肝,就會被診斷為代謝功能障礙相關性脂肪肝疾病(MAFLD)。脂肪肝患者應保持生活作息規律、睡眠充足、適度運動、避免菸酒及高熱量、高膽固醇飲食,並注意體重控制,將有助於控制脂肪肝病情及延緩腎功能惡化。若是有重度肥(BMI≥32.5)合併代謝性疾病,建議轉診至減重及代謝手術門診做進一步的評估,因為有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減重及代謝手術不僅可以減重,更可以治療代謝性疾病。
和平院區淪陷1/新冠肺炎、一般病人都他顧 內科主任恐成防疫破口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簡稱和平醫院)驚傳照顧發燒篩檢站的護理師確診,連帶導致其丈夫兒子也「中標」,市長柯文哲認為此案反映出社區又有不明感染源,不過外界質疑是院內感染,本刊更接獲獨家資料,身兼腎臟室和外科主任的醫師陳永泰疑似在輪守A7新冠肺炎隔離病房時,同時又照顧一般病房的住院病人,如成防疫破口,後果不堪設想。本刊調查,和平醫院開始收治新冠肺炎病人已經2年,目前有3層樓收治新冠病人,且集中在門診大樓A棟,院方也對醫療人員照顧病患有嚴格規範,根據和平婦幼內科部對話截圖顯示,再次提醒,輪值進專責病房的醫師,當天勿排門診或其他醫療業務,也就是説告誡醫師們必須遵守「分艙分流原則」。據和平醫院住院資料顯示,主治醫師陳永泰照顧的病患中,8位為A棟病房收治的新冠肺炎病患,6位為B棟一般住院病人,然而,他遭控訴上月23日輪守A7新冠肺炎隔離病房,須進入病房探視隔離病人時,卻又同時照顧一般病房的住院病人。由於B棟病人仍然繼續掛在陳永泰名下,且持續收治B棟住院病人,匿名者質疑,病人萬一出事,陳永泰可以在A棟回B棟看病人嗎?況且A棟照顧新冠肺炎病人已有衛福部核發得獎金,難道要罔顧B棟病人及醫療人員的安危,堅持不請別人代為看治病人嗎?此舉是否違反防疫規範及院內規範?和平醫院A棟新冠肺炎病患與B棟住院病人,主治醫師都是陳永泰,內部群組有人質疑,萬一造成防疫破口,將導致交叉感染。(圖/投訴人提供)匿名者還透露,專科護理師都有問陳永泰,是否將B棟病人轉給其他同科醫師協助照護,但陳永泰仍覺得不需要,質疑未來將是內科部長人選的陳永泰做法可議,院方若縱容他違反醫院規範,沒以身作則,如何要求其他醫師遵守呢?據悉,陳永泰醫師畢業於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2013年就在和平醫院開診,現任腎臟內科的主治醫師,專長是慢性腎臟衰竭、慢性腎炎、蛋白尿等,目前還擔任腎臟科、內科及洗腎室主任。針對匿名陳情,北市議員應曉薇表示,醫院醫護人員都相當辛苦,尤其照顧新冠肺炎專責病房,對醫護人員來說,此舉可能有風險,感受上也不好。應曉薇強調,現在是新冠肺炎期間,即使醫師原本可以雙邊治療,但現在這時間可能不太合適,「這封匿名陳情,可能是院內醫護人員擔心交叉感染,甚至釀成當年SARS的窘境,才會向我們反應,這部分我們有責任去了解,衛生局也該盡快調查」。對此,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醫務長陳重榮表示,和平院區澄清是行政作業疏失,該醫師因忙於疫情及照顧病人,並未在第一時間將非確診病人轉給代理醫師,並非同時照護一般住院病患及新冠肺炎病患,經查明處理並再次提醒,當醫師進入專責病房值班時,應依規定將原照護病人轉給代理醫師,以維護病人權益。
和平院區淪陷2/北榮專責病房分乾淨、隔離區 主治醫師非「正面接觸」新冠病患
北市聯合醫院和平院區(簡稱和平醫院)22日傳出照顧發燒篩檢站的護理師確診,其丈夫、兒子都中鏢,1家3口都確診,感染源仍屬不明,雪上加霜的是,同為和平醫院腎臟科主任陳永泰,被指控在輪守A7病房新冠肺炎病人時,同時照護一般住院病人,造成院內醫護人員恐慌。對此,北市衛生局仍在調查中。相較於和平醫院,台北榮民總醫院嚴格執行「分流」政策,不允許醫師在隔離病房和一般病房兩邊跑,主治醫師也不會面對面接觸新冠肺炎病患。曾在北榮照顧新冠肺炎病人的護理師小C向本刊透露,他們醫院作法是會從各科調派護理師到專責病房支援,一次可能為期2至3個月,一天會進入隔離病房3次,早中晚各發藥一次,「若有人要寄送東西給我們,會放在厚重的感應門外,雙方不會直接接觸。」小C說,他們穿全身式防塵隔離衣,一天發藥3次,結束後還要交接,再到專用洗澡間淋浴,換上自己的衣服,才會離開醫院。至於被調派支援負壓隔離病房的醫師,一次就是待2至3周,等任務結束,休息2至3天,才會回到原單位,疫情期間,院方是不允許醫護兩邊跑。曾在北榮照顧新冠肺炎病人的護理師透露,在負壓隔離病房的醫師一待就是2至3周,直到任務結束,回家休息2至3天,才能回原單位工作。(示意圖/非新聞當事人,本刊資料照)小C透露,去年3月她被調派到新冠肺炎的專責病房,位處第一線照護,不過專責病房會分成隔離區及乾淨區,乾淨區主要提供醫護人員用餐、紀錄醫療報告等,專責病房住院醫師、主治醫師也能討論病人狀況,主治醫師不會面對面接觸新冠肺炎的病患。「沒洗完澡或換衣服,就不能離開那棟大樓。」小C表示,先前支援專責病房時,沒看過院方的明確條文,但防疫人員分流清楚,進出也要搭乘防疫專用電梯,現在疫情趨緩,病患數下降後,只剩胸腔科的隔離病房。小C抱怨先前衛福部發給的補助津貼是每人每班1萬元,還有夜班津貼,豈料,她去支援時,變成照顧5個病人1萬塊,舉例來說,專責病房如果收治19名病患,當天有5名護理師上班,3萬獎金均分就是1人6千,整整少了4成,甚至目前只拿到8成獎金,剩下2成也還沒拿到。小C認為北榮第一線醫護人員都蠻遵守院內規定,不太敢有人雙邊賺,且原單位也都知情被調去支援的住院醫師有哪些,就不會排他的班,而是由其他醫師協助照護。對此,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醫務長陳重榮表示,和平醫院澄清是行政作業疏失,該醫師因忙於疫情及照顧病人,並未在第一時間將非確診病人轉給代理醫師,所以並非同時照護一般住院病患及新冠肺炎病患,經查明處理並再次提醒,當醫師進入專責病房值班時,應依規定將原照護病人轉給代理醫師,以維護病人權益。
和平院區淪陷3/確診和平醫院護理師曾到和平青草園 一家3口中鏢18人列風險對象
北市聯合醫院和平院區(簡稱和平醫院)傳出一名護理師確診,丈夫、兒子也都中標,其足跡包括北市萬華區的和平青草園等處,護理師一家3口感染源仍不明朗,消息公布後引發人心惶惶,台北市長柯文哲試圖用社區感染解釋,但本刊發現,和平醫院疑似出現防疫缺口,腎臟科主任同時照顧新冠肺炎病人與一般病人,希望衛生局盡速釐清真相,同時也應查明護理師及家人感染源,減少民眾恐慌。據悉,這位護理師是負責發燒篩檢站工作,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也在記者會解釋,22日確診個案中,有一位台北的護理師案22178,在3月19日曾接觸美國、馬來西亞來台的境外移入個案,其中馬來西亞個案的Ct值為14,雖目前感染源仍屬不明,但接觸感染的可能性相對較高,且本位護理師的先生案22222、小孩案22223也於22日確診。北市衛生局專委歐佳齡表示,案22178為40多歲女性,是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急診室護理師,3月21日出現寒顫、肌肉痠痛、發燒、倦怠症狀,自行快篩陽性,同日北市衛生局安排就醫,採檢PCR陽性確診,Ct值11.38,感染源不明。北市衛生局已匡列居家隔離11人,含密切接觸者5人及職場工作人員6人,其中9人PCR陰性,2人PCR陽性,分別為案夫(案22222)Ct值32及案子(案22223)Ct值36,2位皆無症狀,已收治住院並持續疫調中。北市衛生局專委歐佳齡表示,案22178為40多歲女性,是和平醫院急診室護理師,3月21日出現寒顫、肌肉痠痛、發燒、倦怠症狀,Ct值11.38。(圖/北市衛生局提供)目前該醫院工作人員有18人列為風險對象,PCR檢驗結果為陰性,而該院住院中74名病患採檢結果皆為陰性。急診室於21日全面清消,靜置到22日0時起開始收治病患,全院員工加強健康監測。和平婦幼院區醫務長陳重榮22日下午回應,該名確診急診護理師已收治於負壓隔離病房,且院區將暫停急診業務至22日午夜12時,期間將進行環境清消,全院約800位員工、外包人員將進行普篩,結果報告會持續追蹤。至於護理師一家3口(案22178、案22222及案22223)於北市公共場域活動史包含:3月18日曾至7-11警廣門市及全聯萬華雙園門市、3月20日和平青草園戶外、3月21日7-11大埔門市、第一銀行雙園分行、台北莒光郵局,相關足跡已完成環境清消及發送細胞簡訊27則。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22日上午受訪表示,北市府已針對醫院與護理師同住家人,進行全面採檢,目前確診護理師Ct值比較低,他的先生、兒子也有確診情況,目前北市府都在做疫調,整個情況還在做全面篩檢,也在追查她的感染源,台北市長柯文哲認為,看到和平醫院護理師感染,似乎在告訴大家「社區裡面又有不明感染源了」。對此,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醫務長陳重榮表示,和平醫院澄清是行政作業疏失,該醫師因忙於疫情及照顧病人,並未在第一時間將非確診病人轉給代理醫師,並非同時照護一般住院病患及新冠肺炎病患,經查明處理並再次提醒,當醫師進入專責病房值班時,應依規定將原照護病人轉給代理醫師,以維護病人權益。台北市長柯文哲22日受訪時表示,看到和平醫院護理師感染案,似乎在告訴大家「社區裡面又有不明感染源了」。(圖/方萬民攝)
他吃「台灣口香糖」順便吞汁 血鈣狂飆…就醫已急性腎衰竭
高雄市一名39歲建築工人阿風,20多年來工作時都會嚼食號稱「台灣口香糖」的檳榔,且直接嚥下檳榔汁以便提神。日前他身體不適而就醫,竟發現血鈣飆高,而且已經急性腎衰竭了。阿風因為尿量變少且顏色變深,再加上持續胸悶、頭昏腦脹、四肢乏力,就連體重也明顯下降,所以到醫院求診。收治他的高雄市健仁醫院發現他血鈣超高,認為除了吃檳榔之外沒有別的原因,所以建議他戒掉吃檳榔的習慣。但是阿風吃檳榔20多年早已上癮,始終不肯戒除,直到一次右肩關節韌帶斷裂,卻因為高血鈣及高血壓讓麻醉風險提高,導致無法手術,他這才勉強開始減少吃檳榔的量。最後他的血鈣降到安全範圍、改善部分腎功能後,終於得以進行手術。健仁醫院腎臟科主任蔡文仁表示,一般人只知道吃檳榔可能罹患口腔癌,但其實在罹癌前就可能因此造成身體其他疾病。蔡文仁解釋,檳榔汁含高濃度鈣化物,不僅會讓口腔變鹼性環境,長期吞食還會造成高血鈣,導致多尿、脫水、腎衰竭以及代謝性鹼中毒。蔡文仁醫師。(圖/健仁醫院提供)蔡文仁提醒,高血鈣的症狀有口渴、多尿、噁心、嘔吐、食慾不振、便祕、消化性潰瘍、泌尿道結石、骨骼肌肉酸痛,甚至到高血壓、腎衰竭。如果沒有及時治療而影響到中樞神經,還會造成意識混亂、昏迷、心律不整、併發急性壞死性胰臟炎致命。蔡文仁建議吸菸及嚼食檳榔的民眾應定期檢查,及早發現異狀找出病因並適當用藥,但最重要的還是要及早戒除。他也奉勸在高溫環境下工作的勞工,水份流失快、補充少本來就已經是熱損傷及腎衰竭的高危險群,若再加吃檳榔的高鈣檳榔汁,多餘的鈣無法從腎臟排泄,會更加重腎衰竭。
洗腎患者染疫風險暴增20倍 盡早接種疫苗降死亡率
自新冠肺炎疫情於五月中旬逐漸擴大後,民眾對於疫苗接種由觀望逐漸轉趨積極,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於六月中取得分配給洗腎病患的AZ疫苗後,旋即安排在隔天為腎友施打,接受率約九成,其中還包含一位102歲的陳奶奶及併有大腸癌及肝、肺轉移的蘇先生。仁愛院區腎臟科主任徐永勳表示,洗腎患者通常併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通常也是年紀較大的長者,因為洗腎病患須頻繁進出醫療院所,透析患者得到新冠肺炎的風險是一般人的5-20倍,而且透析患者若得到新冠肺炎,死亡率為10-30%,是一般人的10倍,建議腎友應該盡早接種疫苗,先打先有保障。對於長輩們擔心的血栓問題,腎臟科醫師田翹榜表示,其實打疫苗會造成血栓是在對血小板有特殊抗體的病人才有關聯,跟一般動脈粥樣硬化所造成的中風或心肌梗塞機轉完全不同,有此類特殊抗體的病人非常罕見(約十萬分之一),且大多發生在西方白種人,長輩及腎友可以不用太擔心。至於需不需要等待莫德納或其他疫苗,腎臟科醫師洪惠萱說明,打疫苗並不是就不會被傳染,而是被傳染後可減少演變成重症的機會,就這個觀點來說,現在台灣已有或將有的疫苗都是好疫苗,都可有效降低未來被染病時的重症發生率及死亡率。仁愛院區感染科主任顧文瑋補充,所有疫苗都有其副作用,常見的有注射部位疼痛、疲倦、全身肌肉痠痛等,這些反應在長者反而比較少發生,也沒有哪種疫苗比哪種好或安全,像注射完發燒的狀況在莫德納會比AZ多,莫德納也有罕見的心肌炎報告,但案例主要發生在年輕人,長輩們也毋需多慮。顧文瑋建議腎友及長輩在有急症或才剛恢復的狀況下先暫緩接種,若有慢性病但控制穩定,就可以接種。陪伴陳奶奶出入洗腎室的媳婦表示,當初家人看新聞上注射疫苗後疑似副作用的報導時也很猶豫要不要讓奶奶接種,但是換個方式想,為了洗腎奶奶兩三天就要來醫院,萬一染疫了她的年紀更承受不起,且家人及替奶奶洗腎的醫護人員也會有被傳染的疑慮,所以還是決定讓奶奶接種。另一位病友蘇先生的女兒則表示,她也經歷了同樣的猶豫與擔心,因此尋求父親腫瘤科醫師及腎臟科主治醫師的意見,考量其父親病情穩定,經醫師的專業分析及家人討論後,父親自己決定接受注射。徐永勳說,從注射疫苗到現在已超過兩周,洗腎室一百多位腎友們都沒有出現嚴重的副作用,蘇小姐跟陳奶奶媳婦則一致表示,如腎友或長者對於接種新冠疫苗有猶豫或擔心,應信任主治醫師的建議,保護病人,也保障家人。
洗腎患者逾5成是壯年 腹膜透析助工作不中斷
台灣2019年慢性腎臟病就醫人數已達42萬人,其中透析人數超過9萬。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黃尚志根據2019台灣腎病年報指出,我國透析患者五年生存率超越馬來西亞、加拿大及歐洲等地,凸顯我國腎臟病照護品質於國際的優異表現。然透析盛行率有逐年攀升趨勢,其中半數透析腎友年齡低於65歲,正值勞動黃金期,若因治療中斷生計恐造成家庭負擔外,也將成國家勞動力缺口。為了解透析治療對腎友的工作影響狀況,中華民國腹膜透析病友協會、台灣腎友生活品質促進協會及桃園市腎友協會聯合針對30-64歲的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患者進行「2021年度全台透析病友就業意願調查」,共蒐集390份有效問卷。問卷結果顯示,6成腎友因透析治療感到壓力,其中經濟為最大壓力源。7成腎友認為透析治療影響自身就業競爭力,逾3成腎友自透析後離開職場。透析後無持續就業腎友中,超過4成仍有就業意願,主因為「具經濟壓力」、「盼藉由工作充實生活」等。透析後持續就業的腎友中,超過4成腎友表示治療後薪資下降,逾3成幅度高於兩萬;且超過4成腎友治療後工時縮短。此外,問卷中更觀察過半數腎友感受到大眾對透析病患存有「需要被照顧」、「無法工作」、「不具勞動生產力」及「消耗健保資源」等誤解。黃尚志說明,目前我國透析治療人口中,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比例約9比1,前者需定期前往醫療院所由專業醫護人員執行,每周需至醫療院所至少3日;後者則可在家中或適合透析的場所,視疾病狀況安排時間自行操作。根據問卷結果分析顯示「因透析治療而影響工時」為治療後工作受影響的最關鍵因素之一,且腹膜透析患者較血液透析患者有更高的就業率(64% vs 36%),腹膜透析腎友協會理事長吳鴻來表示:「腹膜透析治療保留腎友更高的自主權及可運用時間,且無須經常回診醫療院所都是其優勢。」將有助解決影響腎友就業的痛點「時間」,幫助腎友提升就業競爭力。林口長庚自2019年開始推動雲端醫療腹膜透析計畫,藉由優化醫病共享決策流程,使病友更了解透析對生活與工作的影響,迄今已成功輔導數百位腎友透過居家透析自我照護維持日常生活,降低謀職中斷率及經濟衝擊;搭配遠端醫病管理平台,醫護人員可透過雲端數據及時掌握病友狀況,也有效兼顧照護品質。計畫負責人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腎臟科主任田亞中說明:「計畫有效提升腎友自我照護能力,使透析治療對腎友的影響衝擊降到最低。」對照積極推動腹膜透析為第一線治療、創造高達7成腹膜透析使用率的香港經驗,其使用自動腹膜透析(APD)的腎友就業率突破6成,同樣凸顯腹膜透析治療對腎友就業率的正向影響。吳鴻來感性表示:「謝謝各界的共同努力,讓腎友對工作的需求得以持續受到關注。」期盼社會大眾包容與重視,讓腎友就業需求可被持續重視,創造個人、家庭及社會共贏。
海鮮重複加熱容易傷肝腎 營養師:放8小時就是隔夜菜
許多民眾都有將吃不完的飯菜放入冰箱保存,隔餐或隔天再食用的節省習慣,但近日就有營養師表示,只要存放超過8小時的菜餚就算隔夜菜,並且還指稱說,海鮮類的菜餚如果重複加熱的話,容易產生蛋白質降解物,食用後容易損傷肝腎功能。根據《良醫健康網》報導指出,營養專家張靜芬,隔夜菜並非是指隔夜,而是只要菜餚存放超過8小時,就屬於隔夜菜的定義。而民眾習慣將菜餚放入冰箱保存,張靜芬表示,菜餚只要存放冰箱越久,營養素也會逐步流失,而且會因為水分流失的關係,讓菜餚的口感變鹹,她建議民眾,即便要透過冰箱來保存菜餚,建議也是要在6小時內重新加熱食用完畢。而關於重新加熱這事情,張靜芬也解釋,魚、蝦、蟹等海鮮肉品,在隔夜之後容易產生蛋白質降解物,食用之後會損傷人體的肝腎功能,建議民眾如果存放超過8小時的話,就不要再加熱食用。根據《三立新聞》報導指出,林口長庚腎臟科主任顏宗海受訪時表示,攝氏7至60度這段溫度間,適合大部分微生物的生長。因此,維持在攝氏4度的冰箱,可以避免細菌孳生,是個存放菜餚的好地方。但他也強調,剩菜頂多放1天,食用前要用70度徹底加熱。他也不推薦將剩菜反覆加熱,因為會破壞營養。
「狂吃20隻蝦」雙腳劇痛難起身 30歲男嗜食海鮮手搖杯染這一病
嗜吃海鮮的34歲楊男日前與友人聚餐,狂吃20隻蝦,雙腳突然劇痛無法站起,竟在原位坐到店家打烊,不得已才忍痛離開,他無奈地說:「我痛風!」。楊男隔天立刻掛急診,尿酸值超標確診為痛風,經藥物治療及調整飲食4個月後,才逐漸恢復健康。楊男最愛吃海鮮及手搖飲料,先前去購物時突然痛風發作,雙腳痛到寸步難行,從店家到停車場短短的百餘公尺距離,他竟走得痛不欲生,因自認34歲還相當年輕,「應該沒什麼要緊」,沒想到竟栽在嗑蝦,導致痛風再復發。楊男到醫院抽血檢查,發現尿酸值高達9.3mg/dl,遠高於男性正常值3.0至7.0mg/dl,醫師經透過腎臟超音波檢查發現有幾顆痛風結晶石,屬於高尿酸血症患者,經服用降尿酸藥物、調整飲食,每天喝至少3公升開水,他在4個月後,尿酸值順利降至4.3mg/dl。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腎臟科主任周哲毅表示,痛風屬急性疾病,尿酸一般會在血液中分解,經腎臟和腸胃道排出體外,但若攝取過多高普林的食物或腎臟功能變差等原因,導致尿酸不易排泄,累積形成尿酸鹽結晶堆集在關節腔內,造成關節發炎腫脹,甚至關節變形。周哲毅表示,痛風好發於30歲至50歲的男性或停經後女性,常在半夜或清晨時發作,造成尿酸偏高的原因包括遺傳、慢性腎臟病、大量食用含普林食物和服用利尿劑、抗排斥藥物者,患者平時應多喝水、減少食用含糖飲料,節制攝取紅肉、內臟、海鮮及酒精等高普林食物,注意控制體重並按時服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