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水腫
」 腦炎 腦水腫 女童 新冠肺炎 新光三越![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1/396831/sm-193f7812e7890b75d86ab19191fa6de1.jpg)
到職僅2個月…新光三越男樓管重傷「氣爆前才傳工地照」 胞姊心疼:認不出來
台中新光三越中港店13日發生氣爆,造成4死39傷,其中才到職2個月的24歲姜姓男樓管傷勢嚴重,因頭部外傷併發腦水腫昏迷,所幸手術後已恢復意識。胞姊今(16日)出面受訪,談到弟弟在案發前10分鐘曾傳工地照給她,豈料不久就發生氣爆,到醫院探訪時超心疼,「認不出來」。這起氣爆造成新光三越3名樓管人員受害,23歲林姓女樓管、34歲陳姓男樓管均傷重不治,在11樓被發現的姜姓男樓管傷勢嚴重,因嚴重頭部外傷、多處骨折,導致神智混亂,插管後又併發腦水腫昏迷,好在經過搶救已脫離險境。姜男的胞姊今天出面受訪,提到自己是從事室內設計相關的工作,平時較少和弟弟分享工作的狀況,家人偶爾到台中的話,也會去探視,但工作壓力大不大等問題,其實也沒有聊到這麼多。事故前10分鐘,弟弟才PO照片「我也在工地」,她回覆「工地滿髒的,頭髮容易卡灰塵,回去要好好清潔」,分享自己在工地的經驗,沒想到竟發生氣爆。姜男胞姊指出,弟弟目前依照指示休養,希望媒體不要直接衝去醫院打擾他們的父母,也讓弟弟能好好休息,慢慢康復。據《EBC東森新聞》報導,她揪獲消息趕到醫院,看到弟弟的時候,已經是多處包紮,傷勢相當嚴重,尤其是頭部嚴重撞擊,「當時看到真的天啊,認不出來」。至於姜男之後的工作狀況,姜男胞姊透露,公司每天都會派人來醫院關心,也承諾不用擔心出院後的工作問題,後續會繼續讓姜男保有工作權益;另外,若家屬欲前往醫院探視,所產生的住宿或交通費用,業者也會幫忙。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396706/sm-e51e044bc53a58b509146cb523b2065f.jpg)
氣爆前10分鐘才在11樓傳照片給姊 新光三越24歲男樓管醒了
新光三越氣爆案,截至15日晚間仍有10人住院治療,原重度昏迷的24歲姜姓樓管已清醒,但情緒一度相當激動,院方施打鎮靜劑予以穩定,並表示其病況正朝審慎樂觀發展;受燒燙傷的31歲周姓機電工人從加護病房轉至普通病房後,已出院返家。賴清德總統昨由台中市長盧秀燕等人陪同到林新醫院關懷受傷病患,氣爆發生當下在隔壁工地值勤的43歲顏姓工地保全、28歲陳姓水電工人,昨日見到總統等人直說「好可怕!」。林新醫院副院長黃永鎮說,陳男左手腕燙傷、雙膝和右膝擦傷,將轉淡水馬偕醫院繼續治療;顏男被掉落物體砸中左大腿,有10公分撕裂傷,深達肌肉層,預計28日開刀二次縫合,確認傷口無感染即可出院。林新共收治5人,3人在加護病房,均為機電公司人員。20歲陳姓工人傷勢最重,因嚴重嗆傷插管,全身58.5%燒燙傷,因家屬在北部,已轉林口長庚;37歲趙姓工人全身31%燒燙傷,也轉至淡水馬偕;38歲黃姓水電工全身30%燒燙傷,也轉至高雄接續治療。賴清德接著赴台中榮總,探視傷重仍在加護病房救治的姜姓樓管家屬。院長傅雲慶說,爆炸發生前10分鐘,姜男還在11樓拍照打卡傳訊給姊姊,隨後失聯,到院時嚴重頭部外傷、多處骨折且神智混亂,經緊急插管搶救,當晚併發腦水腫陷入昏迷,緊急手術裝置顱內壓監視器,14日晚間已清醒,但清醒後一度情緒激動,目前用鎮靜劑讓他腦細胞休息,預估病情朝審慎樂觀發展。澄清醫院收治的31歲周姓工人,氣爆發生時人在12樓,臉部受撕裂傷,為預防肺部灼傷,當天收治加護病房,病情已好轉,經轉到普通病房後,昨已出院。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3/396363/sm-d153abced07ed9f140e79071b5518e96.jpg)
新光三越氣爆「增至37傷」!衛福部曝最新傷況:6人仍在加護病房
台中市新光三越百貨昨(13日)上午驚傳重大氣爆意外,衛福部今(14日)公布最新傷亡數字,證實該起事故共釀4人死亡,受傷人數增至37人,其中6人入住加護病房。新光三越百貨台中中港店昨(13日)上午11時許發生嚴重氣爆,位於百貨12樓的美食街近日實施改裝工程,怎料疑似不慎「切到瓦斯管線」導致氣體外洩發生爆炸,奪走4條人命,死者分別為58歲澳門籍盧姓女子、56歲澳門籍鄧男、34歲陳姓男工人及24歲林姓女樓管,至於確切氣爆肇因仍待進一步調查釐清。衛福部今(14日)上午公布最新統計數字,截至今天清晨6時,新光三越氣爆事故就醫傷患共累計37人,其中3人OHCA(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6人入住加護病房、一般病房則有8人,其餘20人已出院。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目前14名收治患者情況為:中國附醫(加護病房1人)、台中榮總(加護病房1人)、林新醫院(一般病房5人、加護病房3人)、澄清中港(一般病房3人、加護病房1人)。對此,台中榮總醫院表示,收治的男性患者有創傷性顱內出血,昨晚有腦水腫的狀況,昏迷指數10分,經手術後腦壓正常、生命徵象穩定,目前正在加護病房觀察中。中港澄清醫院則說明,目前收治的4名病患分別為:來台旅遊的澳門籍85歲沈姓阿祖,左邊肋骨、手臂骨折,持續觀察中;澳門籍24歲鄧姓孫子,臉部、手臂骨折,手術後病情穩定;另住院的2名工人,1人二級燒燙傷、1人胸椎骨折,目前2人情況均穩定。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2/395742/sm-621eacd1189a47d7fc0ef1525c459cab.jpg)
未滿10歲童流感「壞死性腦病變」逝世 醫示警:「免疫風暴」錯傷大腦
流感疫情升溫,上週流感新增128例重症、28例死亡,其中一名是南部未滿10歲的男童,原先他發燒、咳嗽、流鼻水,隔天高燒到40度、意識不清、呼吸困難,送急診驗出A流,最後因併發敗血性休克及疑似壞死性腦病變,住院1週便不幸離世。對此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指出,真正致命的並不是流感病毒本身,而是身體的免疫系統失控,掀起了毀滅性的「免疫風暴」,「當孩子的免疫系統過度反應,最終攻擊的不是病毒,而是自己的大腦」。張家銘在臉書粉專「基因醫師張家銘」撰文道,這名男童的發病速度極快,從發燒、咳嗽到高燒昏迷,短短1週內就無法挽救,其實「急性壞死性腦病變」主因就是免疫風暴,「我們的免疫系統原本是身體的防衛軍,但當這支軍隊『失控』時,結果就像一場內戰,把自己的身體當成敵人來攻擊」。張家銘解釋,「急性壞死性腦病變」本質上就是一場嚴重的細胞激素風暴(cytokine storm),當免疫系統為了對抗流感病毒,釋放大量發炎因子時,不僅會攻擊病毒,還會誤傷身體健康的組織,特別是腦部,而這場免疫風暴就像失控的洪水,瞬間淹沒大腦,造成嚴重的發炎、水腫,甚至神經細胞壞死。張家銘表示,這就是為什麼「急性壞死性腦病變」的病程發展得如此迅速,前一天孩子可能還只是輕微發燒、咳嗽,隔天就可能高燒4 度、突然昏迷,甚至開始抽搐,送醫後發現腦部嚴重發炎。此時核磁共振影像通常會顯示「雙側丘腦病變」,正是免疫風暴對腦部造成的毀滅性影響,「一旦進展到這個階段,病情往往已經到了生死關頭。不是病毒太強,而是免疫失控太兇猛」。張家銘接著說到,事實上,病毒本身並不是兇手,而是免疫系統過度反應所造成的連鎖反應,當免疫風暴發生時,腦部的血管通透性增加,導致腦水腫、血栓形成、神經細胞壞死,「換句話說,真正造成嚴重腦部損傷的,不是病毒,而是免疫系統為了對抗病毒,卻『錯傷自己』的過激反應」。相關研究顯示,有些孩子可能因為基因因素(如RANBP2基因突變),讓他們對病毒感染特別敏感,更容易引發這種細胞激素風暴,張家銘也提到,目前醫學界仍無法確切預測哪個孩子是高風險族群,因此我們只能提高警覺,防範流感的發生,並且在早期發現異常時立即送醫。對此,張家銘示警,「急性壞死性腦病變」最可怕的地方在於它的「速度」,如果孩子出現以下情況,包括發燒超過40度且不退、精神萎靡並對外界反應變慢、持續嘔吐,甚至無法清醒、開始抽搐或四肢無力等,請家長一定要提高警覺,一旦錯過黃金治療期,孩子的腦部可能會遭受不可逆的損害。張家銘說,目前「急性壞死性腦病變」沒有特效治療,醫療團隊只能透過高劑量類固醇、免疫球蛋白(IVIG),以及降低腦壓、維持呼吸、控制抽搐等支持性治療來控制病情,即使能夠存活,許多孩子仍可能留下嚴重的神經後遺症,如智能下降、運動障礙,甚至腦白質萎縮,這可能讓家庭需要面對長期的復健挑戰。最後,張家銘提醒,疫苗與預防才是避免免疫風暴的關鍵,而這次不幸去世的男童,並沒有接種流感疫苗,也引起家長討論。張家銘也建議,雖然接種疫苗不能100%防止感染,但可以降低重症風險,減少免疫風暴發生的機率,進而避免 「急性壞死性腦病變」這類致命性腦病變,「流感不是普通感冒,免疫風暴才是真正的敵人」。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8/390978/sm-a10cb1e9641b1fca3f9d50e9ed61afb9.jpg)
李小龍二姐李秋鳳逝世 李香凝悼念姑姑:願您安息
武打巨星李小龍有2個姐姐李秋源、李秋鳳,還有1個哥哥李忠琛和1個弟弟李振輝,李小龍的55歲女兒李香凝於17日在IG發文透露李小龍二姐李秋鳳離世的消息,她在文中寫道姑姑是位善良溫柔的女人,看到她和一家人的時候總是滿帶笑容,「請和我一起緬懷我的姑媽Agnes。願您安息。」李香凝於17日在IG發文指,「我們懷著深深的愛、敬佩和悲痛,致敬我的姑姑Agnes Lee Chan的逝世。雖然我這輩子沒能跟她相處到很長的時間,但我知道我父親的二姐是個善良溫柔的女人,她總是很高興看到我和我的家人,並且養育了3個美麗的孩子Andrew, Christie and Juliana。身為Bing的太太,Agnes將被記得是一位堅定、正直的女性,她在紐約為家人建立了一個充滿愛的家。我向我的表兄弟和家人表示深切慰問。請和我一起緬懷我的姑姑Agnes。願您安息。」她也在文中放上姑姑年輕時與爸爸的合照。李小龍於1973年猝死於丁佩在香港的住處,享年32歲,死亡原因為對止痛藥物產生高度敏感速致腦水腫,李小龍去世時,李香凝只有4歲,李香凝自己也是位電影演員,還是位電視劇監製。李小龍姐姐李秋鳳。(圖/IG @therealshannonlee)李小龍姐姐李秋鳳。(圖/IG @therealshannonlee)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8/388048/sm-21a25a6a4fef322563584a5398e816fe.jpg)
5旬婦高山症獨留深山!醫:應是「高海拔肺水腫」 與急性高山病有什麼不同?
日前51歲黃姓女子與另外7名山友揪團攀登南一段,不料卻因高山症發作無法隨隊繼續前行,獨自留在卑南主峰附近等待救援,所幸獲救時身體虛弱但無大礙,目前已下山就醫。根據症狀描述和發病時序,家醫科陳崇賢醫師推測黃女應是發生「高海拔肺水腫(HAPE)」,並說明其發病時間和症狀,也再次提醒民眾登山一定要注意安全!登山愛好者注意!「高海拔肺水腫」症狀、發病時間一次看登山不僅能強身健體,還能享受挑戰自我極限,成為許多人熱愛的戶外活動,但不要忘了登山其實具有一定危險性!人體暴露在高海拔環境,可能引發「高山症」,分為「急性高山病(AMS)」、「高海拔肺水腫(HAPE)」和「高海拔腦水腫(HACE)」三種。陳崇賢醫師說明,「急性高山病」一般暴露在海拔超過2500公尺的4至6小時後就會出現症狀,相較之下,「高海拔肺水腫」不一定會在進入高山環境後的前兩天出現,慢的話還可能在行程的第3至5天才逐漸有症狀。陳醫師也指出,缺乏登山經驗的民眾,可能因為前幾天還走得好好的,而誤以為是身體疲勞才開始走不動,因此對高海拔肺水腫的發生失去警覺。急性高山病最主要的症狀為頭痛,再合併噁心、想吐、頭暈、虛弱無力等症狀。而高海拔肺水腫早期症狀並不明顯,有運動能力變差、乾咳、疲倦、胸悶、心跳加速、呼吸加速等,陳崇賢醫師表示,山友間可能還會互虧說「是不是練不夠」而一笑置之;後期症狀持續惡化,會出現休息時仍呼吸困難、有窒息感、咳嗽不止、粉紅色泡泡痰等。陳醫師特別提醒,高海拔肺水腫不一定需合併急性高山病的症狀,可以獨立出現。另外,「高海拔腦水腫」則是出現急性高山病症狀外,還會有步態不穩、意識不清等狀況。「下降高度」是高山症的黃金準則 吃了藥不要又繼續衝!陳崇賢醫師表示,根據研究,高於4500公尺,高海拔肺水腫的發生機率有0.2至6%;高於5500公尺,機率升高到2至15%,比較麻煩的是,高海拔肺水腫的再發率接近60%,建議有病史的登山客在下次登山前要使用藥物預防。任何高山症的黃金準則都是「下降高度」,也就是如果還能自己行走,要立即降低海拔高度。不過陳醫師也強調,先前曾提到,高海拔肺水腫可能發生在行程的第3天,如果是縱走,會陷入「不上不下」的困境,這時就只能對外求援。陳醫師也提到,服用相關藥物可以緩解症狀,但主要目的是讓患者有機會自行下山,切記不要吃藥後覺得已經沒事,就繼續往上衝!此外,「台灣野外地區緊急救護協會」也在多處山屋設置攜帶型加壓艙(PAC),緊急情況下將成為救命法寶,建議經常登山的民眾要學習其操作方法。最後,醫師也呼籲山友之間,尤其是對新手登山客,要多分享高山症的相關知識,讓大家都能更安全地進行登山活動。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1/387851/sm-5569e68e278a387c84690784fe0193a7.jpg)
冷氣團發威「衝高山追雪」 醫示警:要留意這2症狀
目前正值冬季時期,強烈大陸冷氣團接連來襲,台灣山林壯闊景色美不勝收,不少民眾計畫前往山區賞雪,台北醫學大學部立雙和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陳信儒提醒,近期欲前往高山追雪的朋友除注意保暖與交通管制問題外,更要留意高山症與雪盲症。陳信儒指出,海拔越高的地方氣壓越低、氧氣越稀薄,身體過度換氣導致的不良代償反應,只要高度超過2500公尺以上,就有機會出現,且隨著高度上升,比例也隨之增加,最常見的情況有頭暈、頭痛、疲倦、胸悶及噁心,甚至嘔吐等腸胃不適症狀,嚴重時甚至會引起高山肺水腫及高山腦水腫,若無即時處置,死亡機率大幅提升。陳信儒補充,觸發高山症的關鍵除海拔高度外,上升速度與個人體質也都有影響,建議出現相關不適症狀時,先原地休息並觀察是否緩解,讓身體適應環境,如無改善或加劇,請立即下山就醫;值得注意的是,常有民眾認為是平時沒運動習慣體力較差,或溫差大、吹風受涼,只稍作調整便繼續登山行程,輕忽高山症以致憾事發生。另外,針對近期追雪民眾,陳信儒表示,眼睛的防護常遭到忽略,嚴重時恐造成光害性角膜炎,不僅是眼睛刺痛、流淚與視力模糊,甚至會引發暫時性失明。主要是雪地對日光的反射率可達95%,直視雪地相當於直視陽光,這種症狀常在登高山、雪地和極地探險者上發生,因此稱作雪盲症,建議配戴具有防紫外線功能的太陽眼鏡或滑雪護目鏡。陳信儒提到,台灣高山林立,超過3,000公尺以上的山峰就有258座,疫情過後戶外旅遊風氣更盛,民眾在體驗山林之美時,由於每千公尺溫度下降約6℃,因此得特別注意保暖避免失溫,從野外求生「3」關鍵「缺乏食物仍可存活3週、缺水僅剩3天、若失溫3小時恐致命」中,亦可見穿著適切衣物的重要性。陳信儒指出,像是穿著保暖、防風且透氣的多層衣物,使用帽子、手套和圍巾來保護身體暴露部位;此外,皮膚容易因低溫和乾燥而受損,塗抹保濕霜和防曬乳是必要的措施,以減少乾裂及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也建議民眾可在出發前至旅遊醫學門診諮詢獲取專業建議,包括了解行程風險、健康疑慮,及疫苗接種與安排旅遊預防用藥等,讓出遊行程快樂、開心又安全。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4/387494/sm-b6114cf8bd89b1bbb580168198af4913.jpg)
高山症有3種!6大症狀要注意 專業醫提醒:飲食有禁忌
近日發生一起婦人因高山症發作,隊友留下食物給他,讓他在原地等待救援的事情。此事也讓高山症成為許多人討論的話題,家醫科醫師陳宥達就表示,高山症其實有3種,而有6種症狀要特別注意。如果要避免高山症發作的話,在飲食上需要特別注意。陳宥達醫師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當海拔超過2500公尺時,因氧氣濃度和氣壓降低可能引發高山症。陳宥達醫師也解釋,高山症可分為三種類型,各有不同的症狀與危害:急性高山症(AMS)是最常見的類型,通常在抵達高海拔地區1至12小時後出現,症狀包括頭痛、虛弱、噁心、嘔吐以及睡眠困難等。若未及時處理,急性高山症可能進一步惡化為高海拔腦水腫(HACE)。高海拔腦水腫(HACE)高海拔腦水腫是一種潛在致命的狀況,症狀包括嚴重頭痛、步態不穩、意識模糊甚至昏迷。高海拔肺水腫(HAPE),屬於高危險類型,其進展速度甚至可能比腦水腫更快,表現為胸悶、極度虛弱和在休息狀態下仍然呼吸困難。陳宥達醫師建議,如果要避免高山症的發作,在前往高海拔地區時應採取逐步適應的策略。抵達海拔2000至3000公尺的地區後可先停留1至2天以適應環境,爾後每天的睡眠高度不宜超過500公尺。此外若計畫前往更高海拔的地點,最好提前30天到海拔2750公尺以上的地方停留至少兩天,讓身體適應當地。同時,陳宥達醫師強調,一些生活習慣也要特別注意,包括避免飲酒、戒菸、保持身體溫暖、避免服用會抑制呼吸的藥物(如鎮靜劑或安眠藥),並注意高糖低脂的飲食。此外,多補充水分能有效減少脫水風險,而避免攝取會產氣的食物(如大豆或碳酸飲料)有助於改善消化不適。除此之外,陳宥達醫師也提醒,有心絞痛、肺高壓、肺部阻塞疾病或鐮刀型細胞貧血的人群屬於高危險族群,這些人應特別注意高度適應過程,並提前諮詢醫師的專業建議。必要時可考慮使用藥物來進行預防。陳宥達醫師最後也提到,無論是登山新手還是經驗豐富的戶外愛好者,注意高山症的早期症狀至關重要。一旦出現相關徵兆,應立即停止上升高度並進行休息,以避免症狀進一步惡化。醫師提醒,高山症雖然常見,但通過充分的準備與謹慎的行動,能有效降低其風險,確保安全的登山體驗。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dist/imageholder.jpg)
新婚男度蜜月「運動量過大」2天灌30瓶飲料 嘴冒爛蘋果味緊急住院
飲料不能喝太多,否則會影響身體健康。中國河南有一名26歲男子,度蜜月期間因為運動量大,每天可以喝15瓶飲料,2天就灌了30瓶,結果出現噁心嘔吐症狀,緊急送醫確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根據《民生頻道》報導,男子結婚不久,前陣子去蜜月旅行,期間由於活動力過大,1天就要喝15瓶飲料,「總覺得喝礦泉水不解渴,就冰可樂還行!」從早喝到晚,就算半夜也要來個2瓶。豈料,男子連喝2天後,覺得嘴裡有一股爛蘋果的味道,後來嘴巴開始乾裂,呼吸沒力氣、心跳加速,噁心難受吐了整整一夜,到醫院檢查才發現,是因為短時間攝取過多碳水化合物以及糖分導致的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一種併發症,嚴重可能會有生命危險,這次的經驗也讓他學乖,「再也不敢這麼瘋狂喝飲料了,大家也不要學我!」男子再也不敢瘋狂喝飲料了。(圖/翻攝自微博)據悉,糖尿病酮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是一種嚴重的糖尿病併發症,通常發生在體內胰島素不足、導致葡萄糖無法有效進入細胞時,身體會開始分解脂肪作為能量來源,脂肪酸代謝後快速累積酮體,導致血液過酸的症狀。只要初期即時適當處理,通常不會有生命危險,但如果延誤治療,仍有可能併發多重器官衰竭、心律不整、腦水腫等,最後休克、心肺衰竭死亡,國外統計平均死亡率小於5%。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5/379815/sm-0493d2b58f5b7d8604bf5f8d6700904a.jpg)
「床的世界」總座51歲顱內出血離世 醫示警:「1情況」死亡率接近100%
床的世界昨天(11月30日)在證交所發布重訊,公告總經理陳俊傑辭世,享年51歲,其家屬事後也透露,陳俊傑疑是爬樓梯時不慎跌倒,撞到頭部導致顱內出血,送醫急救無效身亡。此前,衛福部立台中醫院曾指出,嚴重的顱內出血常合併有腦水腫及腦壓過高的情形,並因而導致生命危險。陳俊傑是床業家族第二代,直到11月29日都還在努力上傳工作相關影片。在陳俊傑過世消息傳出後,他的弟弟陳三傑也在臉書表示,哥哥因爬樓梯時失足跌倒、撞到頭部,導致顱內出血,送醫搶救不治,「離開我們去當天使了」。衛福部立台中醫院曾在官網衛教,顱內出血,依解剖位置,可分為硬腦膜上腔出血、硬腦膜下腔出血、蜘蛛網膜下腔出血及腦出血。嚴重的顱內出血常合併有腦水腫及腦壓過高的情形,並因而導致生命危險;但顱內出血若未合併有腦水腫及高腦壓的狀況,則大多數病患可順利復原。台中醫院接著指出,分析受傷原因,以交通事故最常見,其次是跌落。而患者的年齡層,則是青壯年者居多,嚴重頭部外傷存活下來的病患,幾乎都有不同程度的身心障礙。台中醫院提到,顱內出血常見的症狀,包括頭痛、頭暈、嘔吐、記憶喪失、偏癱、昏迷等等,其治療分成藥物治療及手術治療。台中醫院說明,輕微顱內出血的患者大多可順利復原,嚴重顱內出血患者,即使經過手術治療,仍有許多患者復原不理想。一般說來,昏迷指數介於9至15分的患者,復原情形較理想,而昏迷指數介於3至8分的患者,即使能存活,也會產生嚴重的功能障礙,如植物人狀態、肢體癱瘓、心智功能受損等等。台中醫院強調,在各種不同類型的外傷性顱內出血中,最嚴重者應屬急性硬腦膜下腔出血,而嚴重外傷性顱內出血的患者中,其出血類型最常見的也是急性硬腦膜下腔出血。急性硬腦膜下腔出血的死亡率達50至90%,若患者同時因其他疾病而服用抗凝血劑,則死亡率高達90至100%。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dist/imageholder.jpg)
深夜停路邊修車「未關車門」!機車騎士「超速撞上」傷重不治亡
屏東縣一名邱姓女子,去年某日晚間開車載陳姓男友人,沿枋寮鄉中山路南下行駛時,發覺車況有異,停在路邊檢修,但由於陳男未關車門,導致一名陳姓女機車騎士直接撞上,最後傷重不治身亡。陳女父親氣得告上法院後,屏東地院審理,依照過失致死罪,分別判處邱女、陳男6個月及7個月有期徒刑,全案可上訴。判決書指出,事情發生在2023年4月某日,邱女晚間9時許開車載著友人陳男,行經枋寮鄉中山路二段一帶時,發現汽車出了狀況,於是將車輛停在該路段4號前檢修。邱女將汽車以占用一半機車道方式停放,且沒有在車身後方30公尺至100公尺之路面上豎立車輛故障標誌;男則在檢修過程中,未確認該路段來往車流動態,將汽車駕駛座車門持續維持開啟狀態。後來,一名20多歲陳姓女騎士行經機慢車道時,超速撞上汽車車門,當場人車倒地,出現呼吸衰竭心跳停止、硬腦膜下出血合併瀰漫性腦水腫、左肺氣血胸等傷害,經送醫後因傷勢過重,於到院前不治身亡。陳女父親得知噩耗後,將邱女、陳男告上法院。案經屏東地院審理,根據交通部公路總局高雄區監理所屏澎區車輛行車事故鑑定會鑑定意見,汽車夜間占用慢車道停車妨礙車輛通行,且開啟車門未注意其他車輛,且未讓其先行,為肇事主因;而該路段車時速不得超過50公里,陳姓機車女騎士是以時速78.89公里在機慢車道上超速行駛,未注意車前狀況,並未隨時採取必要之安全措施,為肇事次因。從鑑定報告結果來看,邱女、陳男共同為肇事主因;被害人就本件肇事的發生亦有過失。另外,法官審酌,邱女、陳男均提及,調解部分是由父母親陪同或處理,不清楚保險理賠金額,亦沒有詢問過理賠進度,顯示出處理事情的消極態度,犯後態度不佳。法官認為,考量被害人撞擊的部位為汽車車門,認定陳男未注意車流並迅速關上車門,於本件交通事故發生責任較邱女為重,且邱女警詢稱,案發當時有開雙黃警示燈,已藉由其他方式提醒用路人注意安全,應納入量刑考量。最終,法官依照過失致死罪,分別判處邱女6個月有期徒刑、陳男7個月有期徒刑。全案可上訴。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7/374297/sm-6a29797a5d53568ec068123716afb381.jpg)
七旬翁小腦中風!手術後又陷入昏迷 中西醫雙管齊下加速恢復
72歲蕭老先生某天準備上早市買菜,要起身時竟沒力氣站起來,兒子接到訊息趕回家警覺有異,立即送急診,醫師診斷是小腦中風也立刻手術。術後,蕭老先生意識恢復但講話不清楚,沒想到兩天後,竟又陷入昏迷,只能再緊急手術減壓,之後在加護病房觀察近一周。中西醫合作治療 共同協助患者患者兒子待父親病況穩定,撤除氣管內管可自主呼吸後,希望透過施行中西醫合療後恢復生活自理,遂決定從台北帶著父親南下到台中慈濟醫院,奔赴近兩百公里,就為了尋找康復的希望。台中慈濟醫院中醫部主任黃仲諄表示,蕭老先生已動了兩次手術,抵達急診室時臥床且意識混淆,神經外科黃伯仁主任立即收治住院後,也會診中醫部黃仲諄主任,隨後施行神經保養針劑、營養維持,以及靜脈雷射與高壓氧治療。中藥加針灸 「PAC急性後期整合照護」加速恢復黃仲諄會診時,發現蕭老先生可能仍有腦部水腫壓迫周邊腦組織的狀況,決定以減輕出血量、改善循環及修復受損腦細胞為治療重點,使用化無形之痰、清熱、涼血、止血的中藥治療,讓腦部停止出血,並改善腦部循環,減輕腦部水腫發炎以降低對周圍腦細胞影響。黃仲諄解釋,中醫說的「無形之痰」,對照現代醫學是指腦部受傷後,因腦細胞間的間隙流通改變,而形成的積液與堆積的發炎物質。中藥方「溫膽湯」的加減藥方,能順暢中焦脾胃氣血,可有效協助代謝排除積液與發炎物質,幫助修補腦部、消除腦水腫,再加上補氣、補腎、改善循環的中藥,讓受損的腦細胞恢復,並施以針灸、復健,病人就能恢復得更好。牢記FAST中風口訣 把握黃金急救3小時患者兒子說,父親治療三天後就可以清楚說話,一周後就能下床站立、扶著床沿走路,也開始復健。經過一個月的中藥、針灸以及PAC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高強度的復健治療後,肢體活動與平衡都恢復得很好。他高興的說,爸爸出院當天是自己走出醫院,回到台北也是自己爬樓梯上四樓的家。黃仲諄主任呼籲,牢記FAST中風口訣:「臉歪手垂大舌頭記下時間快送醫」,如果發現身邊親友有症狀,就要把握黃金三小時趕緊送醫治療。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0/366720/sm-b3db22a3324150e69927d52a88be3541.jpg)
醫院自主研發AI軟體 「僅需5分鐘」警示惡性腦水腫風險
透過AI輔助與警訊,臨床醫師5分鐘就可以預知病患是否屬於高風險惡性腦水腫。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在院長陳自諒帶領下,副院長阮春榮和UrAiTaiwan (我愛台灣)團隊自行研發出多款UrAi軟體,其中UrStroke軟體系列,病患做完核磁共振後,把資訊傳送給UrStroke AI軟體系統判讀,5分鐘即可提供AI預判輔助資訊,將病患區分為低、中、高度之惡性腦水腫風險等級,輔助醫師把握黃金時間,精準判讀並提供精準治療。院長陳自諒表示,UrStroke軟體系統獲得國科會SPARK Taiwan辦公室與美國史丹佛大學的認證,推薦到今年在美國史丹佛大學舉行的2024 SPARK Taiwan VC Day發表。阮春榮副院長也將這份成果和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范揚政教授分享,UrStroke目前正在中國醫藥大學醫療體系進行體系內多院區的驗證中,預計接下來會進行大型、多中心的臨床驗證。外科部長黃祥銘表示,惡性腦水腫未經適當的治療有高達百分之90的死亡率,提早減壓手術可將死亡率降低至百分之30。透過UrStroke AI 判讀的好處是可以在磁振造影檢查後快速預知惡性腦水腫發生的高風險並提出警示。神經內科陳睿正主任表示,根據過去的臨床經驗,病患做完核磁共振後,醫師無法立即確認病人是否屬於惡性腦水腫高風險,只能將中風病患送到加護病房進行密切觀察,但是嚴重患者可能在三天後就因為惡性腦水腫而離世。現在,在核磁共振檢查之後,經過UrStroke 的即時AI判讀,可提供預判輔助資訊,包含中風體積,水腫類別、惡性腦水腫的風險指標以及三個月後良好預後之指標,可以輔助醫師精準判讀和治療。副院長阮春榮強調,UrStroke軟體系統可以提供AI初步預測屬於細胞性水腫或是血管性水腫病症,輔佐醫師決策並及時進行適當的抗水腫治療。同時,AI判讀五分鐘也可將AI預測結果提供給神經內科醫師,醫師如果確認病患屬於惡性腦水腫高度危險者,醫師可以和病患或家屬精準溝通並且即時會診神經外科醫師實施減壓手術,不用等到昏迷指數太低時才發現惡性腦水腫已經發生且為時已晚。如果,兩天前可以預估兩天後的危急,醫師與病患、家屬可以即早透過醫病共享決策進行醫療規劃。副院長阮春榮指出,UrStroke軟體系統主打『GIVE ME FIVE,SAVE YOUR LIFE』。只要給AI五分鐘,就可以救你一命。這套系統得到國科會認證,到美國史丹佛大學發表,並積極爭取美國創業投資的資金,繼續研究,造福更多的病患。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2/366062/sm-26a92dbdf965245229f1fa6b1be0051c.jpg)
欺下害上2/法院認證據未保全有損人民權益 學者斥:應依法追究
針對新冠疫苗受害者家屬向總統「告御狀」,衛福部卻仍堅稱相關審議錄影錄音未保存,立委廖偉翔痛批衛福部被判決敗訴,就是連行政法院也看不慣疫苗救濟審議過程流於形式、空洞,甚至疑似淪橡皮圖章,他不排除提案修法提升疫苗審議辦法的法律位階。學者更直斥,審議資料本應保存以利日後釐清爭議,公務機關卻輕率銷毀、犧牲人民權益,違背正當程序應依法追究。廖偉翔說,衛福部進行中的健保總額談判會議、藥害救濟審查會議記錄都能保留、上網公開,不解新冠疫苗救濟審議會議錄音為何「有錄音、不保存」,難怪外界懷疑政府公信,他要求衛福部立即按照法院判決「公布會議錄音」,否則他將提案修法,將疫苗救濟審議辦法位階提高到法律,回應民意。疫情期間,時任衛政官員陳時中、吳秀梅等人都曾因疫苗採購、研發等爭議被控圖利、瀆職,然當時北檢以「查無實據」全數簽結。如今檢方著手偵辦「超思雞蛋案」,當時同被列為重點弊端的疫苗相關案情是否會出現轉折,國人正密切觀察。綠營人士指出,前後任衛福部長陳時中、邱泰源雖同屬「英系」,蔡總統任內原有意安排邱泰源接替參選台北市長的陳時中,但當時陳力薦次長薛瑞元接班,且兩人對「再生醫療法」、「健保總額分配」主張相左,互生心結,但兩人都否認,如今邱被提拔為衛福部長,能否展現衛政新格局也令人矚目。一位沒有慢性病史的42歲婦人,在接種第三劑新冠疫苗後,引發急性腦水腫猝死,三總醫師除了在死亡證明書上開列死因與接種疫苗有關,更將搶救過程寫成論文刊登國際期刊。圖為三軍總醫院醫學大樓(圖/翻攝自三總臉書)高等行政法院日前曾針對一起新冠疫苗受害者救濟案做出判決。據「111年度訴字第1511號判決書」內容顯示,法官質疑主審該救濟案的疫苗救濟審議第179次會議,「缺乏事證顯示多數委員出席」,因此會議採「共識決」,違背「衛福部疫苗受害救濟辦法」中、設置審議小組,引進多元化專家委員審查的宗旨,違反正當法律程序。法官在判決書中語重心長寫下,審議小組應依法進行審查及決定,否則就易流於「由投票部隊」(審議委員皆由衛福部指派)完成名實不符判斷。惟因衛福部審議辦法未規定「最低出席人數」、「表決方式」、「決議結論的最低同意比例門檻」,若衛福部在開會前,未能清楚調查與會委員人數,卻堅持採共識決,事後製作會議記錄內容,也只有記載「結論」,將無法證明審查委員確實在會中「實質討論」,已違背正當法律程序。判決書還說,衛福部只提供參與線上討論的委員簽到名單,「無詳實會議紀錄」、「無開會錄音檔案可查」,會議是否確實進行實質審查,無從考證,對於家屬指控衛福部違反正當法律程序審查,未必全然無據,因而判決衛福部敗訴。新冠疫苗採購、研發案與與「進口雞蛋案」當初都引發極大的民怨,迄今在野黨也揚言務必查弊到底,釐清真相。(圖/記者黃耀徵攝)「接種疫苗可能有不良反應,能否獲救濟,攸關人民權益,有錄音卻不保存,不僅奇怪,還有違法之虞」政大法律系副教授廖元豪說,法律對公部門檔案保存有明確規定,包括《檔案法》、《政府資訊公開法》皆然,公部門說有錄音、卻沒保存,依法應追究。《政府資訊公開法》揭示政府資料「原則公開」,若純粹只是內部會議資料「得不公開」,但仍須保存,北市府京華城案保存大量開會記錄就是例子。他並表示,即使只是內部紀錄,仍可對特定利害關係人(例如疫苗受害者)公開,新冠疫苗救濟審議,攸關申請救濟民眾權益,申請救濟者自有權得知准駁過程、理由,一旦發生訴訟,才可釐清爭議。行政部門常以「會議紀錄若曝光,沒專家願受聘審查」,廖元豪直言,《公司法》對民間企業規範詳盡,至於公部門反而不需比照辦理,他以NCC諮詢委員為例說明,NCC委員權力大到可以關掉電視台,名為「諮詢」實為「決策」,當然也要面對外界檢驗,利害關係人才可援引《行政程序法》救濟,請求法院協助調閱審查過程文件;若擔心曝光就別接委員」,如此參與審查的專家才會愛惜羽毛,不會輕言放棄「實質審查」,淪為行政部門的橡皮圖章。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2/363522/sm-f2d17073c55af275ff8f86b409a15bbc.jpg)
小孩「突然變乖」要更注意! 專業醫提醒注意3症狀
當小孩突然出現異常行為,尤其是原本活潑調皮的小孩突然安靜的話,千萬不要覺得小孩可能是「變乖」了,有可能是他身上出現病變。馬偕兒童醫院兒童神經科主治醫師黃佳雲表示,可以透過3個症狀來判斷小孩的狀況。根據媒體報導指出,馬偕兒童醫院兒童神經科主治醫師黃佳雲近期分享一個案例,一名8歲女童因為身體出現奇怪的情況,最後被判定是腦炎,在經過一個月的中西醫結合治療後,女童才成功康復。黃佳雲醫師提到,女童最初只是連續兩天頭暈。到第三天,症狀急劇惡化,出現嚴重嗜睡且無法言語的情況。緊急送醫後,電腦斷層掃描顯示輕微腦水腫,隨即被轉入加護病房。面對如此情況,醫療團隊迅速採取多項措施,包括使用高劑量類固醇、靜脈免疫球蛋白和預防性抗癲癇藥物。經腦部磁振攝影,醫生懷疑患者患有「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ADEM)」,這是一種通常發生在感冒之後的自體免疫疾病。醫師們為提高治療效果,醫院採取了中西醫結合的方法。馬偕紀念中醫部針傷科主任王宏銘解釋,他們在患者入院後即開始針灸治療,使用「湧泉穴」改善意識不清,「足三里穴」和「合谷穴」處理手腳無力問題,每週三次,每次15至20分鐘。經過一個月的綜合治療,小女孩的病情顯著改善。出院一個月後的追蹤顯示,女童的各項功能已完全恢復正常,重返活潑好動的狀態。黃佳雲醫師解釋,判斷腦炎的三個主要症狀是發燒、頭痛和意識改變。這些症狀可能會同時出現,或在病毒感染後陸續出現。除此之外,患者還可能出現對光敏感、頸部僵硬、皮疹、噁心、嘔吐、活力或食慾喪失、嗜睡、意識混亂或產生幻覺、說話困難、行走困難,以及癲癇發作等症狀。黃醫師特別提醒,腦炎的症狀可能與其他病毒感染相似,如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腸道問題。因此,在診斷時需要特別注意患者是否接觸過某些病原體,如蜱蟲(可能導致萊姆病)、蚊子(可能傳播西尼羅河病毒)和貓(可能引起巴爾通體感染,又稱貓抓病)等。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7/361847/sm-e32054b06e72ac96434bb0a6046f9443.jpg)
孩子突然變乖要小心!8歲調皮妹狂睡不說話 就醫檢查竟是「腦炎」
1名8歲女童連續2天頭暈,第3天出現嚴重嗜睡且無法言語,送醫後發現電腦斷層有輕微腦水腫,並轉入加護病房給予降壓藥與預防性抗生素及抗病毒藥物,後續檢查診斷小女孩是因為感染造成腦病變,經與中醫合併治療及積極復健,住院一個月後總算可以活蹦亂跳的出院,回到原本古靈精怪、調皮搗蛋的樣子。馬偕兒童醫院兒童神經科主治醫師黃佳雲表示,腦炎可能是身體對病毒或細菌感染的正常或過度反應,也可能因為自體免疫因素導致體內免疫細胞攻擊健康組織所產生;腦炎的預後很難評估,有些患者對治療反應良好、有些可能出現癲癇和更長期的學習問題,也可能導致永久性損傷或有致命的危險。黃佳雲指出,個案自急診轉入加護病房後,團隊第一時間即給予高劑量類固醇及靜脈免疫球蛋白,因觀察腦波有異常放電現象,因此也採取預防性抗癲癇藥,經腦部磁振攝影疑似發現雙側大腦,右側橋腦及部分胼胝體有多處影像增強,懷疑是「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ADEM)」,在治療後,除在病房即掌握時間安排復健外,更同時會診中醫科進行針灸治療。馬偕紀念中醫部針傷科主任王宏銘說明,針灸對於中風、腦外傷、腦炎等神經系統疾病已有非常多臨床經驗,為搶治療時機,在病童進入加護病房後即合併中醫針灸治療,由針傷科醫師團隊針對腦炎所造成意識不清的問題,以「開竅醒神」效果的穴位,包括腳底「湧泉穴」,針對手腳無力的狀況,以「足三里穴」及「合谷穴」等穴位合併治療,1週3次,1次15至20分鐘。一般而言,急性期以開竅清熱醒神為主要治療方式,待意識逐漸改善後,則以疏通經絡改善肢體活動功能等為主。相較於病人住院時一度只能靠鼻胃管進食,脊髓磁振攝影也顯示有急性橫斷性脊髓炎,在進行血漿置換後肢體動作逐漸好轉,住院一個月期間接受中西醫及復健合併治療的情況下,病情獲得改善,出院後一個月的門診追蹤,小女孩跑跳、說話及吞嚥功能完全恢復正常。醫師解釋,部分病人的腦炎是自來於自體免疫原因所引起,此次個案的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ADEM),通常發生在感冒之後,透過對抗自己的神經髓磷脂造成所謂「脫髓鞘」疾病。治療方式採取高劑量皮質類固醇,大多數兒童對藥物反應很好且大都能完全或接近完全康復,如果此法效果不佳,也可以改用血漿置換或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等治療方式。黃佳雲提到,診斷腦炎需要結合一系列病史詢問(包括免疫史)以及檢查,包括大腦影像來排除其他腦部結構的問題、腰椎穿刺檢查來檢查是否有細菌和病毒等感染、腦波可以偵測潛在癲癇發作、血液、尿液和糞便檢查看有沒有其他感染跡象,這些都有助於病人的治療決策。據了解,腦炎一開始可能因出現一些非特異性症狀而加深診斷的難度,但仍有幾點觀察方向值得家長注意,臨床表現包括發燒、頭痛、對光敏感度、頸部僵硬、皮疹、噁心、嘔吐、活力/食慾喪失、嗜睡、意識混亂或產生幻覺、說話困難、行走困難、癲癇發作。醫生提醒,由於腦炎通常是由病毒引起的,也需要注意到與病毒感染的其他症狀同時出現或隨後出現的症狀,例如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腸道問題,如腹瀉、噁心、嘔吐或皮疹。也可能在被攜帶疾病的病原體感染後發生,包括蜱蟲(萊姆病)、蚊子(西尼羅河病毒)和貓(巴爾通體,也稱為貓抓病),或其他動物暴露、環境暴露(例如在水中游泳)。馬偕兒童醫院兒童神經科為各種類型神經系統和發展障礙的嬰兒、兒童和青少年提供全方位照護,由於腦炎造成腦組織無法正常運作,病人可能會出現癲癇發作、精神錯亂或行為改變。而腦炎在臨床上常常無法找到明確的致病原因,治療目標會從控制病情預防併發症,讓大腦在發炎情況中慢慢恢復,急性期之後,仍需要定期門診追蹤,接受物理、職能及語言治療。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0/361000/sm-84e951d63cc0de293fc394edaa413872.jpg)
我不要她去當小天使! 彰化小姊姊阿嬤泣不成聲:才約好要「等她5年」
2024年2月22日,彰化伸港鄉陳家3姊弟於放學途中,在斑馬線上遭駕駛休旅車的74歲蕭姓老翁撞飛,造成小姊妹倆重傷,兩人搶救至今已197天。9月5日清晨6點55分,陳家小姊姊因神經衰竭過世,讓家屬悲痛萬分。小姊妹的阿嬤也收到噩耗,趕赴醫院見孫女最後一面,並在現場泣不成聲。伸港鄉陳姓3姊弟(10歲、9歲、8歲)今年2月22日放學返家,走斑馬線穿越馬路時,遭74歲蕭姓駕駛撞飛,弟弟受輕傷、小姊妹身體多處骨折頭部重創,當場失去呼吸心跳,分別送往秀傳及彰基醫院急救。事後,姊妹倆雖然恢復心跳,但收治在漢基醫院的妹妹一直重度昏迷中,至今仍在與死神拔河。而收治在秀傳醫院的陳家小姊姊,在3月間一度病情好轉甦醒,但於5月1日再次因急性水腦症再次昏迷,並於今天清晨6點55分因神經重度衰竭、心跳停止不治。據《ETtoday新聞雲 》報導,小姊妹的阿嬤雖已與阿公離婚,但收到噩耗,仍趕到醫院見孫女最後一面。阿嬤是首度受訪,在醫院看著姊妹倆的照片流淚表示,姊妹倆從小就很可愛,她特別喜歡將小女孩們打扮的漂漂亮亮,再帶出去遊玩。阿嬤提到,今年過年時,小姊妹還去探望她。姐姐當時告訴她:「阿嬤,等我5年」、「5年後,我國中畢業後,能去打工」、「阿嬤妳要等我長大」,妹妹也說:「阿嬤我也要養妳」。「她跟我說要等她長大,我不要她離開去當小天使!」,阿嬤回憶,今年3月間姊姊醒來時她也在床邊跟姊姊講話,姊姊雖然插管,還會叫「阿嬤」,還會嘟嘴,當時很開心姊姊一天天康復,沒想到又因為一場急性腦水腫,病情急轉直下,從此天人永隔。秀傳神經外科主任鄭均洹指出,姊姊在3月6日曾做過頸椎固定手術,曾於3月8日、22日、4月19日及5月3日共做了4次針對腦功能幹細胞治療,3月28日做脊隨手術開刀,把幹細胞植入,3月13日甦醒,昏迷指數從3上升到11。但在5月1日突然因急性水腦症陷入昏迷。因為小姊姊傷的很嚴重,醫院盡力了,但可惜還是遇上不幸的結果,醫護對此也深感遺憾不捨。陳家弟弟看到阿祖一直在哭,雖上前安慰,但自己的眼淚卻也不爭氣流了下來。(圖/中國時報孫英哲攝)陳家阿嬤到醫院送陳姓小姊姊最後一程,她坐在病床外看著手機中愛孫的照片,眼淚不斷奪眶而出。(圖/中國時報孫英哲攝)陳姓小姊姊的遺體近午運回陳家,陳家弟弟在葬儀社人員引導下接引。(圖/中國時報孫英哲攝)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7/354567/sm-fe3aa2ffb1fe369614c2c7ddc9943056.jpg)
高雄男闖紅燈害女騎士終身癱瘓 判賠1476萬…不吃不喝「72年才能還清」
高雄一名張姓男子2年前闖紅燈,撞上41歲黃姓女子,導致對方腦部重傷,送醫治療後仍有意識障礙,昏迷指數10,恐怕終身得靠鼻胃管灌食及氣切管維持呼吸。家屬求償1668萬餘元,法院審理後判賠1476萬餘元,若以張男打零工每月1.7萬的收入,不吃不喝要72年才能還清。根據判決,張男2022年7月13日上午10時許,開車沿屏東縣萬丹鄉中興路1段南往北向行駛,行經中興路1段與新社路的交岔路口,闖紅燈撞上騎機車綠燈直行的黃女,造成黃女當場倒地,頭部外傷併顱內出血及嚴重腦水腫、顱骨骨折、右側第四至五節肋骨骨折併肺挫傷等傷害,送醫治療後仍因腦部損傷致有意識障礙,昏迷指數10分。由於黃女正值壯年,未來可能終身需要長期照護,家屬要求張男賠償,費用以黃女從事作業員每月7萬4千多的月薪計算,到65歲時的勞動力減損約1402萬5258元,同時也對張男求償醫藥費、看護費、薪資損失等共1668萬餘元。對此,張男主張勞動能力減損及精神慰撫金請求金額過高,也要求黃女家屬提出薪資證明。不過高雄地院簡易庭認為,肇事主因是張男闖紅燈,而黃女經醫院鑑定後,全人障礙為85%,勞動能力減損百分比為97%,經過重新計算後,判張男應賠償1527萬0224元,扣除已領取的強制險,還得賠償1476萬餘元。假如以張男打零工,月薪1.7萬來計算,恐怕要工作72年才能還清,全案仍可上訴。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1/335311/sm-567dad7aba45344a5665217d5bba5ebb.jpeg)
嫁人後「媽媽」只能稱呼婆婆?逼母親節跟她過 一票揪出關鍵:沒毛病
傳統觀念認為嫁出去的女兒就是「潑出去的水」,代表女子婚後與娘家關係的改變,雖然隨著時代變遷,類似想法早已式微,但仍有部分人存有刻板印象。1名女網友抱怨,婆婆說嫁人後「媽媽」只能用來稱呼自己,生母則要稱「母親」,還要求母親節必須跟婆家一起過,娘家僅需打電話問候,讓她超傻眼。「該幫婆婆掛哪一科?急,非常急!」原PO在臉書社團「毒姑九賤婆媳討論區」發文,婆婆說嫁人以後,只能對她叫「媽媽」,自己娘家的媽媽只能叫做「母親」,不能叫「媽媽」,否則以後會搞混,「母親節也只能幫她過,指定要蛋糕以及餐廳慶祝,自己的母親那邊,就打個電話問候一下就好,還說,嫁人了,要跟原生家庭保持距離?!」貼文曝光後,大批網友傻眼直呼「叫你老公把他媽領走,真的有病」、「掛腦神經內科確定一下有沒有腦水腫」、「應該沒有醫院敢收吧!因為這沒藥醫了」、「不用再看醫生,浪費時間啦!直接送安養機構比較快」、「你的婆婆又沒有生妳,又沒有養育妳、扶養你長大,太抬高自己的身份了」、「該幫妳婆婆直接物理超渡」。另外,也有人揪出語病,「既然她說娘家媽媽只能稱呼母親,那母親節跟娘家媽媽過才對啊,她跟自己兒子過母親節沒問題」、「母親節應該要幫『母親』過吧?她自打臉」、「她是笨蛋,母親節當然是幫『母親』過啊,她又不是母親,回娘家幫『母親』過節吧」、「你的媽媽她說只能叫母親是嗎?那麼你就跟母親過母親節,因為沒有媽媽節」。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1/332211/sm-1d7b4b19206f6db34c9b6d0901834075.jpg)
北部8歲女童染流感併發腦炎 意識不清抽搐「住院第4天死亡」
近期類流感疫情逐漸趨緩,但上周仍新增4例死亡,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70多歲,其中年紀最小是北部一名8歲女童,本身沒有潛在疾病,4月初咳嗽嘔吐,至診所就醫後好轉,但隔天又出現頭暈、嘔吐、發燒、意識不清、抽搐等症狀,急診後發現體溫飆至41度,流感快篩為A型流感,檢查發現有腦水腫,醫師研判為流感併發腦炎。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女童後來轉至加護病房,且以流感抗病毒藥物治療,但意識狀態持續惡化且心律不整,住院第四天過世,死因為流感併發急性壞死性腦病變及器官衰竭。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期類流感疫情呈緩降趨勢,第16週(4/14-4/20)門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為8.8萬人次;近四週社區合約實驗室監測顯示流感病毒以B型為多,與A型H3N2呈共同流行,仍須留意疫情後續變化。上週(4/16-4/22)新增26例流感併發重症(19例A型H1N1、3例A型H3N2、4例B型),年齡介於30多歲至80多歲,其中17例未接種流感疫苗。本流感季自去年10月1日起截至今年4月22日累計757例流感併發重症,年齡層以65歲以上長者為多占57%;其中死亡137例,重症病例及死亡個案均有79%以上未接種流感疫苗,呼籲民眾提高警覺,如出現呼吸困難、急促、發紺(缺氧)等危險徵兆,請儘速就醫,並配合醫師指示服藥,以降低併發重症發生風險。疾管署統計,截至4月22日,國內公費流感疫苗已接種約655.9萬劑,僅剩約1.8萬劑,請全國6個月以上尚未接種之民眾,把握機會儘速至各合約院所接種。由於近期流感與COVID-19傳播風險持續,若民眾有類流感症狀,除可用COVID-19家用快篩輔助檢測外,如有危險徵兆(如呼吸急促、呼吸困難、發紺、血痰、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等)應儘速就醫,並由醫師依主訴與臨床判斷,評估是否符合公費藥劑用藥條件,倘經判斷符合條件者,不需流感快篩,即可開立公費藥劑,以把握用藥時機。另由於目前流感抗病毒藥劑未列入健保給付項目,公費用藥治療之時機及必要性,仍由醫師依病患狀況及臨床專業決定。疾管署再次提醒,類流感疫情雖趨緩,但仍有新增重症個案,民眾勿輕忽流感嚴重性,應落實勤洗手及注意咳嗽禮節等個人衛生防護措施,有呼吸道症狀時應佩戴口罩;打噴嚏時應用面紙或手帕遮住口鼻,或用衣袖代替;與他人交談時,儘可能保持1公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