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脊髓液
」 疫苗 腦膜炎 失智症 腦脊髓液 席琳狄翁恐併發肺炎、敗血症!肺鏈感染創5年新高 疾管署籲長者速打「疫苗1+1」
秋冬為呼吸道傳染病好發季節,65歲以上民眾更為肺炎鏈球菌感染後併發重症及死亡高危險族群,據疾管署統計,今年累計感染肺鏈個案更創5年新高,而疾管署去年10月起也擴大提供長者公費「肺鏈疫苗1+1」,完成13價疫苗者已間隔滿1年,提醒民眾可接著接種23價疫苗。對此,台大兒童感染科醫師李秉穎也提醒,「預防還是勝於治療」。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2024)年截至12月9日,已累計282例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確定病例,病例數為5年(2020年以來)同期新高,其中35例死亡,病例中以65歲以上民眾占39%(111例)、男性占62%(174例)為多。疾管署指出,自去(2023)年10月起,分3階段擴大提供公費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簡稱13價疫苗)及 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簡稱23價疫苗)接種。疾管署說,針對從未接種過13價疫苗和23價疫苗的長者,去年11月27日起可接種13價疫苗,目前間隔已滿1年,請依建議接續接種23價疫苗;另以前已接種過23價疫苗者,別忘記還有1劑13價疫苗接種;而從未曾接種者請儘速前往接種13價疫苗,於符合接種間隔後接續接種23價疫苗。對此,李秉穎表示,肺炎鏈球菌是所有細菌病原體裡面最常見、最重要的一種,其血清型多達90幾種,無論任何年齡層都可能受影響,平常雖可和平共存,但當秋冬流感等較嚴重的病毒感染出現,肺鏈就可能併發肺炎、敗血症。李秉穎接著提到,雖然肺鏈有抗生素可以治療,但如果肺鏈變成敗血症,嚴重感染,有時根本來不及使用,也因此即便在醫療發達、抗生素使用高比例國家,肺鏈死亡率仍無法下降。不過,李秉穎說明,13價疫苗為結合型疫苗,涵蓋血清型較少,但在接種後可刺激體內T細胞反應建立免疫記憶;至於23價疫苗是多醣類疫苗,雖然無法刺激免疫記憶,但是可以擴大保護面。據研究資料顯示,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可以有效降低感染後併發如肺炎、敗血症、腦膜炎等嚴重併發症風險,對中重症保護力高達75%。疾管署也強調,65歲以上民眾如為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IPD)高風險對象,包括脾臟功能缺損、先天或後天免疫功能不全、人工耳植入、腦脊髓液滲漏及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劑或放射治療的惡性腫瘤及器官移植者,或是機構住民及洗腎患者,接種13價疫苗後「間隔8週」即可接種23價疫苗,才能及早獲取免疫保護力,「預防勝於治療,減少疾病威脅」。
首款失智症藥物審查通過 醫:可真正減緩或停止退化
全台失智症人口逐漸上升,衛福部及台灣失智症協會今日(19)辦理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成果發表會,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表示,近日通過台灣食藥署審查的阿茲海默藥物,是20年來首款,且不同於過往的症狀治療,是真的可以減緩甚至停止病理變化,改善病程進行治療的藥物,為重大突破。衛福部次長呂建德說,未來將和健保署討論,盼推動相關藥物給付。根據衛福部今年「全國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全台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近8%,失智類型以阿茲海默型最多,占56.88%。徐文俊說,此款單株抗體藥物已經於去年7月在美國通過上市,適用罹患阿茲海默症的輕度認知障礙或輕度失智患者,並於近日通過台灣食藥署審查。徐文俊表示,上次出現阿茲海默症藥物是在2013年,只能針對症狀治療,而此款新藥將能實際改善病程,透過靜脈注射打到體內後,可移除大腦中的類澱粉沉澱,達到停止或延緩病理變化效果;臨床試驗發現,每兩周施打一次,用藥18個月,可延緩5到7個月的退化,部分個案甚至可完全移除類澱粉沉澱,雖無法挽回已經凋零、死亡的細胞,但可以延緩其他神經元死亡。徐文俊解釋,此類藥物適用患者,必須先確診阿茲海默症,且其嚴重程度範圍在輕度認知障礙到輕度失智,失智症太嚴重或沒有症狀者不建議使用。不過他提醒,藥物還是有副作用可能,基本上包括水腫,嚴重可能出血,使用上仍要小心。此藥使用條件,徐文俊說明,須先經過腦脊髓液檢查或類澱粉正子攝影,檢查類澱粉沉積、確診阿茲海默症,再進行測驗評估症狀嚴重度;並還需要做基因檢測驗APOE4基因。目前檢測與藥物都要自費,以美國價格預估人年藥費約新台幣70萬元,類澱粉攝影則約7萬元。徐文俊指出,新藥出現後,整個社會對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看法將大幅改變,人們可以不用再害怕檢查,因為「阿茲海默不是絕症」。
泰國爆豬型鏈球菌…台男也感染「1疏忽險致命」 醫揭預防方法
泰國東北部4個省份接連爆出12起因感染豬鏈球菌死亡、上百人失去聽力的案例,就連台灣也傳出病情。一名53歲男子因出現感冒症狀、高燒不退、脖子僵硬、劇烈頭痛與雙耳耳鳴等症狀,被送到醫院急救,到院時人已經昏迷、意識不清,診斷證實受到豬型鏈球菌感染導致腦膜炎。據了解,男子是飼養豬隻的業者,罹患糖尿病、高血脂慢性疾病,免疫力較弱,發病前曾拔牙有傷口,到養豬場接觸豬隻後沒洗手就碰觸口腔,以致於細菌經由口腔傷口侵犯腦部,造成腦膜炎並右邊聽力受損,所幸進行抗生素治療,住院18天後順利返家休養。童綜合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楊自強說明,豬型鏈球菌腦膜炎是因為豬型鏈球菌侵入人體腦部腦脊髓液,造成腦膜炎發生,甚至可能引發敗血症、心內膜炎、關節炎及支氣管肺炎等,感染途徑主要透過人體傷口、黏膜接觸病菌,或食用未煮熟的豬肉,潛伏期為數小時到3天就會發病。楊自強提醒,豬肉切勿生食,豬肉、豬內臟或豬血應煮熟,料理過程也要使用不同砧板或器皿來避免生、熟食混雜導致交叉感染,處理時也要注意接觸的皮膚,應做好防護避免傷口直接接觸,處理後也要徹底洗手;若身體出現任何不適症狀,要儘快就醫,找出致病原因,才能獲得良好的預後效果。
東生華再創台灣首例 體液NGS基因檢測通過LDTs核准
東生華 (TW-8432) 在次世代基因檢測(NGS)領域再次創下里程碑。今年8月台灣首篇液態切片(胸水)研究成果成功發表於國際期刊,在10月也成功獲得台灣衛福部核准,成為首例通過「實驗室開發檢測與服務」(Laboratory Developed Tests and Services, LDTs)的液態切片(體液)NGS 基因檢測。隨著台灣於今年2月落實LDTs認證,東生華於本月正式通過該項認證。衛福部於10月8日發函核准確認通過三項檢測項目,包括「癌克準-100 組織切片」、「癌液準-100 液態切片(體液)」及「癌液準-100 液態切片(血液)」。其中,癌液準-100液態切片(體液)是專門獨立針對癌症患者胸水、腹水及腦脊髓液進行NGS基因檢測產品,為台灣首例通過LDTs審查許可。癌液準-100 液態切片(體液)突破了傳統細胞塊檢測的局限。相較於傳統方法只能檢測到約51%的癌症驅動基因突變,東生華的液態切片技術識別出超過92%的突變,涵蓋常見的 EGFR、ALK、ROS1 等基因,以及罕見的非熱點區域突變,如 EGFR、KRAS、MET exon14跳躍突變、NRAS、BRAF和ERBB2擴增等。癌液準-100 液態切片(體液)在靈敏度和檢測範圍上顯著優於傳統檢測。此外,液態切片相對於組織活檢具備更低的侵入性,且能在平均7天內提供報告,大幅縮短了檢測時間,提供了快速且精準的臨床決策依據。目前,該技術已在台灣多家醫學中心完成臨床驗證,累計檢測超過1000例。東生華的液態切片產品不僅為癌症基因檢測帶來了新突破,也在精準醫療領域邁出了重要的一步,讓台灣在國際上更具競爭力。
49歲男持續鼻塞、鼻膿!「嗅覺母神經細胞瘤」 手術順利根除、保留嗅覺
49歲陳先生接受右側鼻腔切除手術後,右側鼻腔卻持續有鼻塞、鼻膿等問題,輾轉來到北榮桃園分院就醫,經醫師檢查發現竟是罹患罕見惡性腫瘤「顱底嗅覺母神經細胞瘤」,建議前往台北北榮接受後續治療。北榮內視鏡顱底手術團隊透過經鼻內視鏡顱底手術為陳先生進行治療,並建議術後接受放射治療,不僅消除了顱底嗅覺母神經細胞瘤,也保留陳先生部分嗅覺功能,幫助陳先生重獲新生,在往後的人生中仍能繼續品味人生香甜。嗅覺母神經細胞瘤是什麼? 有哪些症狀?「嗅覺母神經細胞瘤」是一種罕見鼻腔惡性腫瘤,北榮耳鼻喉頭頸部鼻頭頸科主任趙勻廷表示,它在鼻腔腫瘤中約占3%,每年總體發生率約為250萬分之一,腫瘤源於鼻腔頂端的嗅覺神經上皮,特別容易沿著嗅絲穿過顱底到達顱內,侵犯鄰近的腦、眼睛。任何年齡層都有可能罹患嗅覺母神經細胞瘤,不過趙勻廷主任提到,嗅覺母神經細胞瘤特別會好發在40-60歲成年人,導致流鼻血、嗅覺喪失、鼻塞、鼻部疼痛等常見症狀。由於嗅覺母神經細胞瘤常常會侵犯雙側嗅神經,因此多會採用雙鼻路徑進行前顱底廣泛切除,獲得最大的手術空間及視野以徹底清除腫瘤,但趙勻廷主任提到,這往往會犧牲掉患者的嗅覺功能,不過陳先生的腫瘤僅涉及單側顱底,能嘗試保留嗅覺功能,維持患者的生活品質。兩人四手經鼻內視鏡顱底手術 無復發保留部分嗅覺因此,趙勻廷主任與神經外科王緯歆醫師合作,為陳先生施行「經鼻內視鏡顱底手術」,兩人四手從單側鼻孔進入,清除鼻腔及顱底腫瘤,為了確保完全根治,手術中更進一步切開腦膜移除嗅神經,清除可能蔓延的腫瘤細胞,並利用自體脂肪、大腿筋膜與鼻中膈黏膜瓣進行重建,透過多層次修補避免腦脊髓液滲漏。趙勻廷主任表示,術後陳先生有再接受放射治療,不過手術與放射治療後先生的嗅覺功能未完全損傷,仍有部分保留,追蹤至今已四年,腫瘤都沒有復發的跡象,讓陳先生能恢復正常生活,並維持一定的生活品質。
男狂流鼻涕以為只是感冒 經檢查是大腦正漏水
敘利亞一名20歲的男子6年前因車禍頭部受傷,在接受了腦部核磁共振檢查後,發現其頭骨骨折,並且出現了腦膨出,但當時他拒絕進行手術,後來則出現了癲癇發作和頭痛,且一直流鼻涕,他原先認為自己得了感冒,醫學專家則解答,從鼻孔留出的透明液體其實是腦脊髓液,不是鼻水。據《每日星報》報導,男子除了流鼻涕還伴隨著癲癇和頭痛,這些症狀是出現在他腦部受傷後,他本以為自己是得了感冒,當他尋求醫療救助時,影像顯示他大腦中的液體從頭骨的孔口漏出,這種情況稱為創傷性腦膨出。據《醫學病例報告雜誌》指,這種液體是種透明液體的洩漏,這種液體可以保護大腦和脊柱,稱為腦脊髓液。此症狀最常被認為是種先天缺陷,每10400名新生兒中就有1人受到影響,這意味著保護大腦的一層組織會漏出。而在男子的個案中,這就是由嚴重的頭部外傷引起。儘管如此,男子所患的鼻腦膨出的具體發病率仍然比較罕見,醫學專家稱,美國每年約有4萬名嬰兒出現這種情況。據報道,當時男子接受了腦部核磁共振檢查後,院方發現他的頭骨骨折,並且出現了腦膨出,一開始患者拒絕進行手術,最近回來後則終於同意開刀,專家將突出的腦組織恢復到正常位置,修復腦膜,並用骨水泥和生物膠重建顱底,手術後病人的康復情況很順利。
男大生吃完燒烤狂拉…7天後竟四肢無力!ICU搶救換血5次 病因曝光
燒烤搭配一口透心涼的飲料,簡直是人生小確幸,但要小心燒烤雖好吃,也可能隱藏著潛在的健康風險。大陸一名王姓男大生吃完燒烤後拉肚子,結果一周後竟四肢無力,最終確診「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Barré syndrome,GBS)」。醫生提醒,當有前驅感染病史後出現四肢疲倦、吞嚥困難、肢體麻木等不適時,應及時就醫,避免耽誤病情。根據《廣州日報》報導,一名王姓男子與同學享用燒烤後,出現了發燒和腹瀉的症狀,經過治療,腹瀉有所好轉,但一周後開始感到四肢無力,難以行走,於是立即前往廣州醫科大學附設番禺中心醫院就診。醫生透過神經檢查發現,王男的雙下肢難以抬離床面,右下肢肌力僅2級,左下肢肌力僅有1級,雙上肢肌力也只有4級,咳嗽和吞嚥功能明顯減退,病情進展快,隨時可能涉及呼吸肌肉,導致呼吸衰竭甚至呼吸驟停,情況十分兇險。醫生高度懷疑是「格林-巴利症候群」,為了確診並實施精準治療,急診團隊立即啟動緊急檢查流程,當天完成了頭顱MRI、腰椎穿刺腦脊髓液檢查、週邊神經抗體檢測等相關檢查。儘管如此,王男的病情仍然進展迅速,當晚便出現了呼吸困難,不得不進行氣管插管。醫生最終根據發病特徵、臨床表現以及相關實驗室檢查結果,聯合腦科中心三區專科會診意見,明確診斷為「格林-巴利症候群」,且迅速制訂了「拉鍊法」治療方案,即血漿置換後注射免疫球蛋白,循環治療5次。醫生指出,在重症醫學科一區醫護團隊的共同努力下,王男的病情逐漸好轉,雙手力量恢復至正常水平,雙下肢也能逐漸抬離床面;為了幫助他早日康復,預防肌肉萎縮,醫療團隊同時啟動了ICU內的早期床邊復健治療,包括床上單車有氧運動、起坐及坐位平衡訓練、鼓勵式肺量計訓練以及床邊至病房的步行訓練等。醫生說明,「格林-巴利症候群」是一類免疫介導的急性發炎性週邊神經病變,大部分有前驅感染病史(胃腸道或呼吸道感染),本案例即為進食不潔食物,引起腹瀉,激發免疫反應,當有前驅感染病史後出現四肢疲倦、吞嚥困難、肢體麻木等不適時,應及時就醫,避免耽誤病情。
席琳狄翁對抗罕病「僵硬人症候群」 自拍紀錄片痛苦抽搐片段曝光
55歲西洋傳奇歌后席琳狄翁(Céline Dion),2022年宣布罹患罕病「僵硬人症候群」(Stiff Person Syndrome)後,便消失在螢光幕前。近日她罕見出席全國廣播公司(NBC)黃金時段播出的特別節目中,談論疾病如何影響了她的生活,更將自己對抗疾病的過程拍成紀錄片,完整呈現發病時痙攣的痛苦情況,讓諸多粉絲看了相當不捨。這部名為《我是:席琳狄翁》(I Am: Celine Dion)的紀錄片,於6月25日正式在網上公開,片中記錄下席琳狄翁發病時身體不受控制,肌肉嚴重痙攣的畫面。可以見到席琳狄翁因為痛楚不斷啜泣,同時臉部肌肉也難以控制,不時露出猙獰表情,手指也因為肌肉緊縮而蜷曲,直到醫護人員朝她鼻子內注射藥物,症狀才稍微得以舒緩。在名為《我是:席琳狄翁》的紀錄片中,記錄下她發病時身體不受控制,肌肉嚴重痙攣的畫面。(圖/翻攝FB/I Am: Céline Dion)席琳狄翁表示,每次發生類似事情時,自己都會為此感到相當尷尬。即便如此,席琳狄翁依舊表示自己不會放棄對抗病痛的希望。如果未來不能跑步,那麼就用走的向前,就算最後只能用爬的,自己也會不斷往前爬,絕對不會輕言放棄。台大醫院神經部兼任主治醫師楊智超曾在台大醫院神經部網站刊文表示,「僵硬人症候群」此疾病多在成年後發病,會導致中樞神經抑制功能不足,造成肌肉僵硬,倘若肢體開始出現僵硬徵兆,活動會因此受到限制,不過由於此疾病有嚴重的肌肉僵硬現象,很容易被誤診為帕金森氏症等疾病。席琳狄翁2022年12月在個人IG宣布罹患「僵硬人症候群」後,就此消失在公眾目光前,還為此取消了原定2023年至2024的全球巡迴演唱會場次。台大醫院神經部兼任主治醫師楊智超曾於台大醫院神經部網站刊文表示,僵硬人症候群多在成年後發病,6至8成的病人,血中及腦脊髓液中會出現抗麩胺酸脫羧基的抗體,這種酵素是合成中樞神經一種抑制性傳導物質GABA所需的,若遭受到抗體的破壞,會導致中樞神經抑制功能的不足,使得肌肉產生過強的活性,繼而變得僵硬,觸感硬如鐵皮,若肢體也出現僵硬時,行走、活動都會受限。對於僵硬人症候群的治療,楊智超表示,有些藥物可以改善患者軀幹及肢體僵硬的情形,但基於其自體免疫失調的機制,施以免疫治療藥物或使用血漿置換術、注射免疫球蛋白製劑,也能改善病情。
米倉涼子罹病「不知道何時會倒下」 低腦壓頭痛如何治療?
48歲日本女星米倉涼子在日劇《派遣女醫X》,扮演醫術高超的外科女醫「大門未知子」一角,成為收視女王。然而,她近年身體亮紅燈,罹患「低髓液壓症候群」(低腦壓頭痛),不得不減少演藝工作。台中榮民總醫院神經肌病科科主任周啟庠表示,低腦壓頭痛治療方式先以保守治療,為患者補充水分,嚴重者則需施行血液貼片治療,補起破洞以改善頭痛。米倉涼子近日以親善大使身分亮相橫濱國際電影節,親自回應了目前的身體狀況。她身穿禮服,在台上微笑表示:「現在身體好多了,我一直盲目追求挑戰,覺得自己過度努力了。現在,我想要打好基礎,重新出發迎接下一個挑戰。可以說是在鍛鍊耐心,或者說是在挑戰塑造自己。」她在影展專訪中也透露,原本不會游泳的她現在藉著抱浮板學游泳,挑戰恢復健康身心的困難任務,也持續在鍛鍊身體。劇烈頭痛達5年 一度辭演百老匯米倉涼子2019年就為低腦壓頭痛所苦,她表示這種病症會讓大腦、脊髓週邊的脊髓液滲漏,導致頭痛、暈眩、耳鳴、全身無力等多重症狀,一度擔心無法演戲,但仍決定「要和疾病共存」。後來米倉涼子諮詢擔任《派遣女醫X》顧問的腦科醫師,經醫師給予諸多協助後,她總算能恢復演藝工作。頭痛暈眩耳鳴全身無力2022年米倉涼子曾經在廣播節目中說,受到疾病影響,有時走路跟本無法走直線,也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因為生病背錯台詞,更不知道自己何時會倒下。她同年退出百老匯歌舞劇《芝加哥》的公演,近年作品雖減少,但仍受到好評。腦脊髓液減少引發疼痛 女性居多低腦壓頭痛是因為脊椎硬膜產生裂孔,造成腦脊髓液流失,因而造成腦脊髓液減少、腦壓降低、後腦下垂而引發急性姿勢性頭痛,典型症狀為急性「姿勢性頭痛」,好發於3、40歲的壯年人。其中女性較多,男女比約為1:2,但其中有許多病患未獲得正確診斷治療[i]。根據統計,台灣每年每10萬人當中約5人會得到此病[ii]。周啟庠醫師表示,此疾患的最大特徵就是「躺下去不痛,一站起來就痛,甚至痛到連坐都坐不住」。當腦膜神經上出現破洞,腦脊髓液滲出,就會導致腦脊髓液不夠,一改變姿勢就會造成疼痛加劇。針對低腦壓頭痛,治療方式先以保守治療優先,包括平躺、點滴及口服水份補充等;若嚴重者則需進行血液貼片治療,抽取自身血液,注射於脊髓硬膜外腔空間,藉由血液凝固特性將硬膜裂孔補起,改善頭痛症狀。[i]https://reurl.cc/nNZ3We
55至64歲原住民也可接種! 疾管署宣布擴大「肺炎鏈球菌疫苗」公費對象
秋冬是呼吸道傳染病的流行季,疾管署於今(9)日表示,為避免55至64歲原住民發生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IPD)風險,並降低感染後併發重症、死亡機率,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在去(2023)年11月22日專家會議討論決議,建議將55至64歲原住民,亦即1969年(含)以前出生者,納入公費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PPV23)實施對象。另外,自1月9日起,將提供1劑PPV23接種,符合資格者約7.7萬人,呼籲民眾踴躍前往接種。 疾管署提醒,55至64歲的原住民,接種PPV23時請備妥健保卡及原住民身分證明文件(如戶口名簿或戶籍謄本),以維護自身權益。此外,肺炎鏈球菌疫苗可與流感、新冠疫苗同時接種於不同部位,無須間隔任何時間接種,希望符合接種資格者儘速接種,以獲得保護力,才能減少冬季疾病的威脅。疾管署進一步指出,依研究資料顯示,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對中重症保護力可達75%,以有效降低感染後如肺炎、敗血症等死亡機率,近期呼吸道感染疫情升溫,一旦免疫力下降,細菌就可能經由呼吸道或血液侵襲器官,其症狀會因感染部位不同而異,可能引起敗血症、肺炎、腦膜炎等多種侵襲性疾病,嚴重時甚至可能致死,此時接種疫苗就是最有效的預防方法。另外,目前針對65歲以上民眾累計已接種PCV13(或PCV15)共達77.6萬人、已接種PPV23計185.3萬人,整體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率則達47.8%(施打至少1劑),且PCV13及PPV23之庫存量共約47.8萬劑,並將視接種情形陸續供貨,接種院所可至疾管署官網「秋冬疫苗專區」,查詢各縣市「肺炎鏈球菌疫苗」的合約院所名冊。據疾管署的介紹,「肺炎鏈球菌」通常潛伏於人類鼻腔內,並可透過飛沫傳染,一旦感冒或是免疫力降低,就可能侵入呼吸道或血液中,其中又以5歲以下幼童及65歲以上老人為2大高罹病率族群,其他不論年齡均亦列為高危險群的,則包括脾臟功能缺損或脾臟切除、先天或後天免疫功能不全、人工耳植入者、慢性疾病、腦脊髓液滲漏者、接受免疫抑制劑或放射治療的惡性腫瘤者或器官移植者等。
「走路」需三大系統完整 長輩走不穩原因多
隨著年紀增長,長者如何走穩每一步並預防跌倒,是年長者照護的一大關鍵。醫師建議,可就醫請神經內外科、家庭醫學科、老年醫學科、骨科、復健科及中醫傷科來協助全面評估。「走路」需三大系統完整 肢體運動、小腦平衡及感覺系統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神經內科主任林志遠說明,一般而言,要能夠走路需要具備三要素,第一為肢體運動系統、第二為小腦平衡系統,以及第三部份為感覺系統的完整。身體結構性病變 中風、脊椎、神經病變與心臟疾病林志遠進一步說明,涉及走路的身體結構性病變的一些常見原因如下。1.在大腦方面,若病患有腦中風導致肢體乏力,腦脊髓液造成水腦症影響腳的運動神經元及運動皮質脊髓束,大腦因為長期高血壓、多次小中風、或一些大腦髓鞘因感染、營養維生素B12缺乏、甲狀線疾病代謝異常而白質病變,造成運動皮質脊髓束訊號傳導不佳。2.基底神經核退化所產生的巴金森氐症及相關症狀所導致的運動障礙。3.小腦中風或退化、甚至癌症引起的副腫瘤症候群(paraneoplastic neurological syndrome)產生抗體攻擊小腦等因素,導致平衡協調出現問題。4.脊椎部份常見的有頸部退化由外側壓迫到運動皮質脊髓束,脊椎嚴重側彎,脊椎狹窄及退化,另外因長期使用胃藥或吃素所引發的維生素B12缺乏,引發腳部無力或本體感覺不良,而走路不穩。5.骨骼肌肉相關的疾病則包括髖關節及膝關節等,另外肌少症或糖尿病所引起的肌肉肌萎縮。6.神經部份則有嚴重的本體感覺及周邊神經病變等,都可能造成走路不穩。7.心臟血管方面則包括了喝水不夠,瓣膜性心臟病及心律不整,心跳長時間暫停停頓超過3秒,或頸動脈及椎基底動脈狹窄等因素導致心臟輸出及大腦灌流不足等因素,都可能導致走路不穩。步態不穩也恐與藥物相關 就醫務必攜帶藥單!除了身體結構性病變外,不適當的藥物使用如安眠藥,利尿劑、心血管肌肉放鬆的鈣通道阻滯劑,泌尿科攝護腺α受體拮抗劑可以放鬆血管和前列腺的平滑肌,進而導致姿勢性低血壓或頭暈,一些抗精神用藥也可能導致類巴金森氐症狀,進而引發步態不穩。林志遠建議,就醫務必平常使用的藥物實體或藥單、藥袋給醫師參考,雲端系統雖然也可以查到病人用藥,但這些資訊字體很小,缺乏劑量等訊息,若有實體藥物及清單,則可以加速醫師找出走路不穩的原因,並立即給予調整藥物建議及衛教。
2月大男嬰高燒39.9度 醫見「囟門凸起」直覺不單純…嚴重後果曝
1名2個月大的男嬰近日高燒至39.9度,急得家長趕緊將他送醫急救。經過檢查,醫生發現寶寶咽喉、四肢皆無異狀,囟門卻凸起,建議家長讓孩子接受腰椎穿刺,檢查腦脊髓液有無異常,並查出疑似感染腸病毒引發腦膜炎,治療後已明顯好轉。由於嬰兒腦膜炎較難判斷,如今及時發現,家長也特地寫信給醫生致謝。台中林新醫院小兒科醫師余震堂透露,寶寶送醫時高燒不退,燒到39.9度,咽喉、四肢皆無異狀,囟門卻凸起,經腰椎穿刺檢查,雖報告數值正常,但脊髓液較黃且黏稠,因此做了病毒核酸檢驗。結果顯示,患者感染「人類副腸孤病毒」,為腸病毒的一種,至於是否和腦膜炎有關,仍待進一步追查釐清。余震堂說明,人類副腸孤病毒主要透過呼吸道飛沫或糞口途徑傳染,好發於5歲以下嬰幼兒,臨床表徵常為無症狀或紅疹、腸胃道及呼吸道不適等輕症,與一般腸病毒感染症狀相似,以第一和第三型最為常見;其中第三型易引起新生兒敗血症或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等重症,所幸寶寶接受免疫球蛋白治療後,病況已好轉。醫師提醒,兒童腦膜炎初期症狀不明顯,需要透過神經學及身體理學仔細檢查,要及早發現十分不易。余震堂補充,新生兒的腦膜防護膜不夠緻密,感染發燒都可能影響腦膜,加上初期症狀不明顯,中後期才會出現活力變差、肢體無力甚至抽搐等症狀,此時恐已侵入腦部,因此家長一旦發現類似病症,應盡速就醫求診。
失智新對策1/每3秒增1名患者 才39歲!漫威男星陷阿茲海默危機
76歲享譽國際的名導侯孝賢驚傳阿茲海默症,因此宣布退休;68歲好萊塢巨星布魯斯威利去年罹患額顳葉失智症,日前更傳出病況惡化,已失去語言溝通能力;飾演雷神索爾的39歲克里斯漢斯沃因失智機率高,因此選擇暫時息影。無論是阿茲海默症、或額顳葉失智症,都屬於退化性失智症。國際失智症協會估算,全球每3秒就新增1名失智患者,而根據失智症協會估算,台灣則是每30分鐘就新增1名失智患者,過去失智症從出現疑似症狀、願意就醫、到最後確診,往往曠日費時,如今可利用AI偵測大腦構年齡,只需1分鐘就能揪出早期失智症,及早治療。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失智變得不再遙不可及,而是一件你我都可能罹患的疾病。而失智有多令人畏懼?布魯斯威利曾演出《終極警探》等多部叫好又叫座的電影,但近年卻頻頻參與許多低評價影片,甚至被封「爛片之王」,直到他去年公開自己失智的病情,外界才恍然大悟,原來布魯斯威利自知清醒時間不多,因此才拼命拍片賺錢,只為保障妻女的生活。因演出《雷神索爾》走紅的克里斯漢斯沃也面臨失智威脅,他年僅39歲,卻在2022年時進行基因檢測,發現自己是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高風險族群,機率是一般人的8~10倍,深陷恐懼的克里斯漢斯沃立即暫停所有工作,決定把握時間好好陪伴家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陳睿正表示,阿茲海默症是退化性失智中最主要的類型,臨床上患者大約佔5~6成,其中5~10%是遺傳所致,其餘則原因不明。「多數失智症都發生在65歲之後,但如果有遺傳因子,就可能較發生,而且惡化速度也比較快。」享譽國際的名導侯孝賢(左二)罹患阿茲海默症,因此宣布退休,《刺客聶隱娘》成為他最後的作品。(圖/林士傑攝)陳睿正說,目前失智症大多是透過問卷、影像檢查加以判斷,但如何分辨退化或失智,就必須花時間持續追蹤檢查,目前雖可透過斷層掃描檢查大腦是否有類澱粉蛋白沉積加以確認,但需自費7萬多元頗為昂貴,多數人會選擇以抽血方式檢查是否有類澱粉蛋白沉積,雖然也要自費1萬多元,但相較之下尚可接受。隨著AI各項技術日益發達,也已經進一步運用在失智檢測上,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人工智慧中心許凱程主任說,傳統失智檢測大多需預約1個月後,患者當天再花1小時以上的時間完成檢查,為加快速度,醫院收取近3000例正常人的腦部磁振造影資料,利用AI模型將腦部灰白質、腦脊髓液、海馬迴等區域逐一分割計量後,建立常態分布曲線,再後續輸入約500例失智症病人的腦部影像,結果發現失智症患者於灰質區域比例普遍低於普通族群,腦脊髓液比例也因腦部退化程度較高有明顯增加,再依據曲線估算出腦年齡。許凱程說,2022年相關醫學文獻指出,腦齡與生理年齡在正負3歲以內為正常,只需花1分鐘就可知道腦年齡,可幫助臨床醫師快速診斷失智症嚴重程度,目前已監測出多位早期失智患者,但該檢測現階段仍處於研究收案階段,仍需搭配傳統檢測較為精準。
打疫苗仍感染…兒童發燒恐是「這種菌」引發腦膜炎 醫示警:病程超快
「肺炎球菌」可引致多種疾病,常見的包括有中耳炎和肺炎,亦可引致侵入性肺炎球菌病,如入侵腦膜(引致腦膜炎)和血液(引致菌血症及敗血病),導致嚴重甚至致命的疾病。小兒科醫師吳昌騰透露,儘管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普及率高,最近還是有兒童感染,出現發燒、嘔吐、抽搐等症狀,病程極快,提醒家長注意。吳昌騰醫師在臉書表示,「肺炎鏈球菌。它是3個月以上兒童細菌性腦膜炎最常見的病原菌,也是兒童血液感染、社區型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膿胸、急性中耳炎、鼻竇炎的常見病原菌,偶爾也會引起蜂窩性組織炎、化膿性關節炎、骨髓炎、心內膜炎、心包膜炎、腹膜炎等。」醫師提到,「根據感染部位不同,肺炎鏈球菌疾病分為非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性疾病(noninvasive pneumococcal disease,NIPD)和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性疾病(invasive pneumococcal diseases,IPD)兩大類。NIPD指與外部相通部位的感染,如扁桃腺炎、軟組織感染、中耳炎、鼻竇炎和非菌血症性肺炎。」吳昌騰進一步說明,IPD指從正常無菌部位(血液、腦脊髓液、胸腹水或關節腔積液等)分離到肺炎鏈球菌的感染性疾病,常見的有菌血症性肺炎、胸肋膜炎和腦膜炎」,而典型的肺炎鏈球菌腦膜炎多有發燒和腦膜炎的症狀,如頭痛、嘔吐、抽搐、意識狀態改變、頸部強直等,前期病人常有鼻竇、耳部、呼吸道感染症狀。醫師指出,肺炎鏈球菌腦膜炎預後決定因素包括、早期發現及辨識、病童入院時的嚴重程度、適當與立即使用廣效抗生素。吳昌騰強調,「肺炎鏈球菌腦膜炎即使疫苗接種普及率很高,但最近還是有小孩感染了!說真的,這個疾病病程變化真的相當快!還是提醒大家注意一下!」(圖/翻攝自來講兒科急診的543-吳昌騰醫師臉書)
鼻涕6顏色意義大不同 醫曝「這狀況」恐是罹癌前兆
現在天氣變涼,不少人會出現流鼻水的症狀。醫師表示,鼻涕6種顏色意義不同,「鼻涕顏色可以告訴我們很多健康訊息,稍加留意可以提前發現問題並治療喔。」有一種狀況若長期沒改善,可能是癌症的前兆。兒科醫師傑登在臉書發文,有患者到診間說他的鼻涕黃黃的,是不是要吃抗生素,因為得鼻竇炎,其實鼻涕顏色有6種分別:1.透明清澈:傑登說,這類叫鼻水,如果只有一點點算正常,一直流的狀況,通常出在大哭或鼻子過敏,如果大哭完就沒事,過敏不嚴重只要離開過敏原,把鼻子清乾淨很快就能改善。傑登表示,「如果只有單側透明鼻水狂流,小心可能是顱底破洞導致的腦脊髓液外漏。常因為外傷或是手術引起,另外肥胖的中年婦女也較容易出現自發性的腦脊髓液鼻漏,要特別小心。」2.白色黏稠狀有時帶點微黃:傑登說,如果出現這狀況就是感冒,可以在家先觀察,先排出鼻涕,太嚴重就去治療。3.黏稠黃膿綠色:傑登解釋,這顏色很明顯是受到嚴重細菌感染,需要抗生素治療,要儘速就醫。4.粉紅色(鼻涕帶著血絲):傑登說,有時噴嚏打太多會造成鼻黏膜微血管破裂,這是短暫的,感冒過敏改善就沒事,「若長期沒有痊癒的話,需小心是鼻咽癌的前兆。」5.鮮紅色(大量鼻血直流):傑登表示,這通常是鼻腔有較大血管破裂,「如果經常發生又或是難以止血的話,也要小心是有凝血功能的異常,建議就醫檢查。」6.黑色:傑登說,「空氣品質不佳吸入過多汙染空氣,鼻子變成濾網了啦,趕快離開那個環境吧。」醫師表示,鼻涕6種顏色意義不同。(圖/翻攝臉書傑足先登傑登醫師)
精明老翁變的溝通困難 AI僅1分鐘就揪出腦齡比實際老5歲!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81歲的張伯伯原本精明開朗,今年卻經常忘記事情,也不願意與家人交流,且說話邏輯不易理解。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人工智慧中心主任許凱程,運用人工智慧中心研發「智憶康」AI檢測,發現張伯伯腦部年齡大於實際年齡5歲,罹患早期失智症,建議及早進行後續治療。患者腦部灰質大幅退化、腦脊髓液增加張伯伯先進行常規傳統檢查,由專業人員進行抽血檢查、心理量表測驗,以及腦部MRI影像檢查,檢查結果發現心理量表(MMSE)分數低於同齡人平均值,另MRI發現為腦部腦萎縮,因此並非中風或腫瘤;醫師接著運用人工智慧中心研發「智憶康」系統,藉由醫學影像以及腦部灰質大幅退化以及腦脊髓液增加的異常比例,預測張伯伯腦部年齡大於實際年齡5歲,同步推估罹患早期失智症。全台失智人口到2030年將超過50萬人許凱程表示,失智症好發於中老年族群,會隨著時間逐漸惡化。根據衛福部統計推估,2022年我國失智症人口超過30萬人,有96%為65歲以上長者。此外,罹病者有年輕化現象,推估失智人口到2030年將超過50萬人。失智症屬於腦部疾病,主要影響大腦功能導致思考與記憶能力退化,甚至產生情緒問題、語言表達力喪失、行動能力降低等症狀。失智症嚴重程度不同,且有多種致病亞型的主要神經認知障礙,通常又可以依照發病區域或病徵分為下列分型: 退化型失智症,包括阿茲海默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 血管型失智症 由巴金森氏症引發之失智症等▲許凱程表示,等候失智症檢查曠日費時,利AI系統可幫助醫師快速判別患者嚴重程度。(圖/中醫大附醫提供)AI幫助醫師快速診斷失智患者嚴重程度許凱程指出,臨床上神經科醫師通常會以多種方法及工具來評估失智症,包含疾病史、血液檢查、認知量表測驗、心理評估、影像學檢查、生理訊號檢查等,不過每位病人往往需要花1小時以上的時間才能完成確認。而且以院內為例,排隊等候檢測的人潮更常要預約1個月之後。為了幫助病人、讓醫師更快且更精準掌握失智症嚴重度,中醫大附醫設計以AI腦齡預測系統、神經基因判別系統建構了「智憶康」,運用AI協助評估失智症嚴重程度。「智憶康」腦齡預測系統,收取院內近3千例正常人做磁振造影檢查,利用AI模型將腦部各區域(灰白質、腦脊髓液、海馬迴等)逐一分割計量後建立常態分佈曲線,後續輸入約5百例失智症病人的腦部影像。發現在同齡群體中,失智症病人灰質區域比例普遍低於普通族群,腦脊髓液比例也因腦部退化程度較高而明顯增加。許凱程進一步分析,2022年相關醫學文獻指出,理論上腦齡與實際身體年齡在正負3歲以內為正常族群,運用腦齡預測系統判斷出的腦部年齡與實際年齡的差異程度,可幫助臨床醫師藉此快速診斷患者失智症嚴重程度。「智憶康」神經基因判別系統,則利用無神經相關疾病之老年族群以及失智症病人的腦電波訊號和基因資料,經過特徵萃取和特徵選擇技術,計算出重要之腦波特徵以及基因特徵,透過AI模型判別患者是否患有阿茲海默症。結果顯示失智症病人在特定頻帶及腦區位置的腦波強度、複雜度以及腦區間的功能性連結皆顯著小於非失智症組。而AI模型在測試資料集上的判斷表現AUC(曲線下面積)達到87%,且敏感度達到91.7%。隨著台灣進入高齡社會,預防與治療早期失智疾病刻不容緩,許凱程呼籲,民眾如有疑慮自己或家人行為異常,應盡早就醫檢查以利治療。
精明老翁變得難以溝通 只花1分鐘!AI預測腦齡確認患失智症
81歲的張伯伯精明開朗,今年初開始,卻經常忘記他人交代的事情,也不願意與家人交流,且說話邏輯不易理解,經家人陪同前來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門診,由神經部主治醫師、人工智慧中心許凱程主任先透過傳統檢查方式,進行抽血檢查、心理量表測驗,以及腦部MRI影像檢查,檢查結果發現,張伯伯的心理量表(MMSE)分數低於同齡人平均值,另MRI發現為腦部腦萎縮(而非中風或腫瘤)。接著再運用人工智慧中心研發「智憶康」系統,藉由張伯伯的醫學影像,以其腦部灰質大幅退化以及腦脊髓液增加的異常比例,AI一分鐘即可預測張伯伯腦部年齡大於實際年齡5歲,同步推估張伯伯已罹患早期失智症。許凱程主任說,從常規檢查到「智憶康」的AI檢測,都確認張伯伯符合早期失智症,需進行後續治療。失智症主要影響大腦功能導致思考與記憶能力退化,甚至產生情緒問題、語言表達力喪失、行動能力降低等症狀,許凱程主任說,失智症嚴重程度不同且有多種致病亞型的主要神經認知障礙,通常又可以依照發病區域或病徵分為阿茲海默症、血管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以及由巴金森氏症引發之失智症,通常好發於中老年族群,並隨著時間逐漸惡化。根據衛福部統計推估,2022年我國失智症人口超過30萬人,有96%為65歲以上長者,此外,罹病者有年輕化現象,而到了2030年,失智人口推估將成長超過50萬人。許凱程主任指出,臨床上神經科醫師通常會以多種方法及工具來評估失智症,每位病人往往需要花1小時以上的時間才能完成確認,而排隊等候此檢測的人潮,以中醫大附醫為例,也要預約1個月之後,為了能幫助病人,讓醫師更快與更精準掌握失智症嚴重度,中醫大附醫設計以AI腦齡預測系統、神經基因判別系統建構了「智憶康」,運用AI協助評估失智症嚴重程度。「智憶康」腦齡預測系統,收取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近3000例正常人做磁振造影檢查,利用AI模型將腦部各區域(灰白質、腦脊髓液、海馬迴等)逐一分割計量後建立常態分佈曲線,後續輸入約500例失智症病人的腦部影像,中醫大附醫人工智慧中心發現,在同齡群體中,失智症病人於灰質區域比例普遍低於普通族群,腦脊髓液比例也因腦部退化程度較高有明顯增加。許凱程主任進一步分析,2022年相關醫學文獻指出,理論上腦齡與實際身體年齡在正負3歲以內為正常族群,運用腦齡預測系統判斷出的腦部年齡與實際年齡的差異程度,可幫助臨床醫師藉此快速診斷患者失智症嚴重程度。「智憶康」神經基因判別系統則利用無神經相關疾病之老年族群以及失智症病人的腦電波訊號和基因資料,經過特徵萃取和特徵選擇技術計算出重要之腦波特徵以及基因特徵,透過AI模型判別患者是否患有阿茲海默症。結果顯示失智症病人在特定頻帶及腦區位置的腦波強度、複雜度以及腦區間的功能性連結皆顯著小於非失智症組,而AI模型在測試資料集上的判斷表現AUC達到87%,且敏感度達到91.7%。隨著台灣進入高齡社會,預防與治療早期失智疾病成為刻不容緩的工作,許凱程主任呼籲民眾如有疑慮自己或家人行為異常,應盡早就醫檢查以利治療。
專家聯手打造「毒物快篩」 中毒患者不再需花4小時才知中了什麼毒!
許多中毒患者在家屬陪同下被送入急診,家屬急著希望醫師趕快搶救,但對中毒原因、中了什麼毒卻一問三不知,林口長庚醫院毒物中心顏宗海主任提到,醫師經常面對未知的毒化物,過去通常需要經過實驗室至少4小時以上的檢測才能得知結果,不管是時效性和應用性都明顯不足。而患者也有可能因此錯失治療的黃金時間。因此,長庚醫院、清華大學、台灣大學、馬偕醫院合作開發出「可攜式拉曼檢測平台」,概念如同快篩,30分鐘內就能分析出人體內毒化物,速度加快8倍,讓醫師有更充裕的時間救回病人寶貴的生命。平台可快速辨識毒化物 還可知毒物劑量助精準治療可攜式拉曼檢測平台由清華大學醫工所萬德輝教授、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顏宗海醫師、台灣大學材料系陳學禮教授與台北馬偕神經外科林新曜醫師聯手打造,可以幫助醫師快速辨識毒化物,還可知道毒物的劑量,讓醫師能夠更精準地給予治療。長庚醫院表示,可攜式拉曼檢測平台又被暱稱為「阿湯哥」。馬偕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林新曜指出,除了毒物之外,精準的藥物濃度監測,對於臨床病人的治療也是非常重要的,藉由此平台,可以達到腦脊髓液中藥物濃度的即時監測,提升病人治療的安全性與效率。清華大學醫工所萬德輝教授表示,檢測平台結合最新分析化學與奈米科技,具有多熱點、深景深、濃縮效應等特點,可大幅增強可疑分子之特徵訊號,同時兼具低成本、可撓曲、高穩定性等優點,進行快篩檢測時,僅需少量檢體(2-5 微升)30分鐘內即可得到結果,而且跟醫院端的臨床判讀結果比對完全吻合。毒物辨識範圍廣 食品添加物、毒品一篩便知有無目前,國內常見的中毒物質以農藥、有毒金屬、毒品濫用、安眠藥、清潔用品等為主。顏宗海醫師表示,檢測平台可辨識的範圍相當廣,包含農藥(福美雙、陶斯松、大滅松、達馬松、巴拉刈、加保利等)、食品添加物(桃紅精、紅色6, 40號、黃色4, 5號等)、臨床藥物(抗生素、抗癲癇藥等)、新興毒品(安非他命、甲基安非他命、喵喵、浴鹽等)等都難逃法眼。可攜式拉曼檢測平台不僅有助醫療,對於食安、司法科技等或許也將產生重大的進展。而這項突破性的成果已發表在2023年7月「小(Small)」和2023年9月國際知名期刊「感測器和致動器B:化學(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備受國際肯定。
防肺炎鏈球菌捲土重來 公費疫苗擬下修至65歲
國內核准3種肺炎鏈球菌疫苗新冠肺炎防疫措施鬆綁後,長者與幼兒易感染的肺炎鏈球菌恐捲土重來。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研擬放寬肺炎鏈球菌公費疫苗接種對象,從71歲以上長者,下修至65歲以上,疾管署今年已規畫25億元預算,採購237萬劑結合型疫苗(PCV),最快10月就可與流感疫苗一起接種,預計本周可望拍板。自費4000元 決標每劑1060元國內肺炎鏈球菌公費接種對象現為71歲以上長者,以及2個月、4個月新生兒與1歲幼兒。其餘民眾若要接種,自費價格每劑約3800至4000元。根據衛福部民國113年度預算,今年已動用25億餘元,向久裕企業採購237萬劑PCV13價或PCV15價兩種劑型肺炎鏈球菌疫苗,決標單價為每劑1059.8元。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說,上周ACIP會議就擴大接種對象討論,尚未定案,初步規畫將開放65歲以上長者公費接種。接種時間最快落在今年10月與流感疫苗同步上路,預計本周或下周將有結果。曾淑慧表示,國內核准上市的肺炎鏈球菌疫苗有兩大類,分別為結合型疫苗(PCV)及多醣體疫苗(PPV)。兩者皆屬不活化疫苗,可與其他疫苗在不同部位、同時接種。疾管署目前規畫的公費項目包括PPV(23價)、PCV(13或15價)疫苗,還在做最後確認,擬考慮同時開打。可飛沫傳播 幼兒長者為高危險群23價疫苗是多醣體疫苗,13價、15價疫苗是結合型疫苗。ACIP召集人李秉穎說明,23價疫苗已經問世很久,雖然可以涵蓋23種細菌類型,但沒有免疫記憶力,保護時間較短;結合型疫苗可誘發免疫記憶和抗體反應,保護時效較長。疾管署表示,肺炎鏈球菌屬於革蘭氏陽性的鏈球菌,常潛伏在人類鼻腔內,並可透過飛沫傳播。一旦民眾感冒、免疫力降低,快速複製的肺炎鏈球菌即可侵入呼吸道、血液,引發肺炎、菌血症、腦膜炎等,稱為侵襲性肺炎鏈球菌疾病感染症(IPD)。肺炎鏈球菌也是幼兒中耳炎、鼻竇炎最常見的病原,又以5歲以下幼童、65歲以上老人為兩大高罹病率族群,其他高危險族群包括脾臟功能缺損或脾臟切除者、先天或後天免疫功能不全者、人工耳植入者、慢性病患、酒癮者、菸癮者、腦脊髓液滲漏者、接受免疫抑制劑或放射治療者。若肺炎住院 成本遠超過疫苗本身擔任ACIP委員的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國人落實防疫措施,肺炎鏈球菌的感染也減少,但隨著疫情解封,各界擔憂長者的傳染病,如流感、肺炎鏈球菌都將捲土重來。陳秀熙表示,疫情後,許多人都出現「免疫負債」,特別是戰後嬰兒潮的人數相當多,若政府未補助長者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恐怕難以鼓勵長者自行接種,恐導致超額死亡持續發生。北醫附醫胸腔內科主任周百謙認為,對長者來說,任何一次因肺炎住院所增加的個人、公共成本,將遠超過疫苗本身的費用,政府要下修公費對象年齡是可理解。不過在有限的經費下,疫苗的錢應用在刀口上,建議政府應先找出施打率不佳的年齡層,提出增加接種意願的解方。在擴大開放65歲以上長者接種之際,也應考量其中哪些人具備危險因子,以此做為優先接種對象。
救人速度增8倍! 「識毒阿湯哥」快速分析出人體內毒化物
「醫生!快快快!」家屬抱著病患衝進急診室,只說中毒了卻一問三不知。急診室醫師和家屬其實一樣著急,因為面臨未知毒化物的醫療問題。過去抽血檢驗曠日費時,至少要4小時以上才能真正辨識出毒化物,犧牲了病患黃金救治時間。現在長庚醫院、清華大學、台灣大學、馬偕醫院合作開發出「可攜式拉曼檢測平台」,概念如同快篩,30分鐘內就能分析出人體內毒化物,速度加快8倍,讓醫師有更充裕的時間救回病人寶貴的生命。林口長庚醫院毒物中心顏宗海主任表示,國內常見的中毒物質以農藥、有毒金屬、毒品濫用、安眠藥、清潔用品等等為主。但大多數病患被緊急送到急診時,醫師經常面對的是未知的毒化物,過去通常需要經過實驗室至少4小時以上的檢測,才能得知結果,不管是時效性和應用性都明顯不足。醫師無法第一時間找出到底讓病人滿地打滾或者生命垂危的元兇,彷彿只能像老警察一樣,一頁一頁的翻找嫌疑犯紙本圖片。馬偕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林新曜指出,除了毒物之外,精準的藥物濃度監測,對於臨床病人的治療也是非常重要的。藉由此平台,可以達到腦脊髓液中藥物濃度的即時監測,提升病人治療的安全性與效率。由清華大學醫工所萬德輝教授、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顏宗海醫師、台灣大學材料系陳學禮教授與台北馬偕神經外科林新曜醫師聯手打造的「可攜式拉曼檢測平台」,則是賦予急診室醫師如同電影《不可能的任務》中阿湯哥的虹膜辨識技術,立即掃描就能快速的辨識毒化物,不只找出眼前的敵人到底是什麼身份,還可以知道毒物的劑量,讓醫師可以更精準的給予治療,因此「可攜式拉曼檢測平台」又被暱稱為「阿湯哥」。清華大學醫工所萬德輝教授指出,「可攜式拉曼檢測平台」從臨床需求出發,結合最新分析化學與奈米科技,開發出這個新穎的拉曼光譜檢測平台。此檢測平台,具有多熱點、深景深、濃縮效應等特點,可大幅增強可疑分子之特徵訊號,同時兼具低成本、可撓曲、高穩定性等特點。進行快篩檢測時,僅需少量檢體(2-5 微升),在30分鐘之內即可得到結果,跟醫院端的臨床判讀結果比對完全吻合。這項突破性的成果已發表在2023年7月「小(Small)」和2023年9月國際知名期刊「感測器和致動器B:化學(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備受國際肯定。顏宗海醫師表示,「可攜式拉曼檢測平台」可辨識的範圍相當廣泛,包含農藥(福美雙、陶斯松、大滅松、達馬松、巴拉刈、加保利等)、食品添加物(桃紅精、紅色6, 40號、黃色4, 5號等)、臨床藥物(抗生素、抗癲癇藥等)、新興毒品(安非他命、甲基安非他命、喵喵、浴鹽等)等都難逃法眼,不僅有助醫療,可望也對食安、司法科技產生重大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