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膜炎雙球菌
」 腦膜炎雙球菌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腦膜炎今年首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4歲女童冒紫斑「匡列19人」
國內出現本年首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確定病例,籲請民眾注意呼吸道衛生,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19)日公布今年國內首例本土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確定病例,為北部4歲女童,無國外旅遊史,於今年3月上旬出現咳嗽、鼻塞等呼吸道症狀,一週後咳嗽加劇,並陸續出現發燒、嘔吐、全身無力等症狀,多次至診所就醫未改善。13日女童因四肢出現紫斑至醫院就醫,經醫師評估收住加護病房,住院當日並出現痙攣及意識改變情形,醫院於15日通報並經檢驗確認感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目前病況尚穩定,轉入小兒科病房治療中。衛生單位並進行疫情調查,至16日已匡列同住、非同住家人及校園接觸者共19名,均無出現疑似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症狀,相關接觸者已全數給予預防性投藥,並由地方衛生單位持續進行健康情形追蹤。疾管署說明,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年累計1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確定病例,與2015年至2023年同期病例數(介於0-3例)相當,2015年至2023年統計資料顯示,每年累計病例數介於1-12例,個案感染年齡以25-64歲為多(占33%),並以感染腦膜炎雙球菌B型最常見。疾管署表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傳染途徑主要為接觸感染者或帶菌者之喉嚨及鼻腔分泌物或飛沫,須透過親密或長時間接觸方可有效傳播,健康者可能呈現無症狀鼻咽部位帶菌,其中僅少數帶菌者會發展成侵襲性疾病,免疫低下者較容易致病,其潛伏期約2~10天,主要症狀為發燒、劇烈頭痛、頸部僵直、噁心、嘔吐、出血性皮疹等,有時也會出現昏迷和譫妄等症狀,嚴重時甚至休克死亡,需及時給予抗生素治療。1歲以下的嬰兒,臨床症狀較不典型而不易察覺,常只有發燒、嘔吐症狀,另可能會出現躁動不安、哭叫、不易餵食等症狀,或有囪門突出的情形,但不一定會有頸部僵直等典型腦膜炎症狀。疾管署提醒,冬春之際是許多呼吸道疾病好發季節,應儘量避免長時間處於過度擁擠或通風不良的場所,並注意手部及呼吸道衛生,以降低感染機會;倘若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早期診斷治療,避免病情惡化。
腦膜炎雙球菌疾病24小時內恐惡化死亡! 「這族群」發生率最高如何預防?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是腦膜炎雙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引起的腦膜炎,腦膜炎雙球菌疾病雖然發生率低,但卻有高致死率、高後遺症。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暨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教授表示,腦膜炎雙球菌疾病早期症狀與類流感類似,症狀非特定性不易診斷。許多患者可能會在就醫返家後,疾病突然惡化,才被發現是腦膜炎雙球菌疾病,而若未即時治療24小時內有可能會因此而死亡。所以民眾應了解疾病傳染方法、風險因素等,藉此預防腦膜炎雙球菌疾病的發生。腦膜炎雙球菌24小時內病程發展曝 嬰幼兒風險最高腦膜炎雙球菌是一種好氧性的革蘭氏陰性雙球菌,感染多侷限於鼻咽。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兒童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李秉穎教授表示,較易造成疾病的血清型為A、B、C、W、X、Y,而多數地區包含台灣,主要都以B型為主,台灣約有81%屬於此類型。黃玉成教授提到,腦膜炎雙球菌疾病若快速發展,可能會在24小時內從非特定症狀惡化至死亡,症狀發展如下:0-8小時:不易診斷,因為早期徵象和症狀通常是非特定和類流感相似,包含煩躁不安、食慾不振、發燒、噁心/嘔吐、咽喉痛、鼻炎、全身或肢體疼痛、嗜睡、肌肉張力低下9-15小時:出現典型腦膜炎雙球菌感染症狀,不過症狀無法預測且並非總是發生,包括出血性皮疹、頸部僵硬或疼痛、畏光、假性腦膜炎、囟門突出、敗血症早期徵象(如:手腳冰冷)16-24小時:可能會出現精神錯亂、譫妄、意識不清、癲癇等,甚至敗血性休克、多重器官衰竭、死亡黃玉成教授表示,若未治療有高達50%的致死率,而經過治療後倖存者仍有20%可能會出現後遺症,包括聽力損失、癲癇、神經障礙、智能障礙、截肢等,而且都是永久性的。李秉穎教授指出,腦膜炎雙球菌疾病在嬰兒、幼兒族群發生率最高,而且嬰兒免疫系統尚未成熟,屬於高風險族群。黃玉成教授也提到,約3成患者是4歲以下嬰幼兒,應特別注意。易飛沫、直接接觸群聚感染 該如何預防疾病?腦膜炎雙球菌會透過飛沫、直接接觸感染者的喉嚨和鼻腔分泌物傳染,因此發生親密接觸或長期生活、環境擁擠等有較高的感染風險,像過去軍營就曾爆出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群聚疫情,而家庭接觸傳染也是常見的傳播原因。若要預防感染,應避免人與人之間的密切接觸、群聚、家庭環境暴露等,黃玉成教授表示,基本的戴口罩、勤洗手、減少出入人流密集場所是預防方式之一,但是像在家中很難24小時都戴著口罩,所以打疫苗可以算是一種「保險」。許多先進國家都有將各血清型疫苗列入嬰幼兒常規疫苗接種建議,以預防腦膜炎雙球菌疾病,不過許多民眾仍不知道,更不了解腦膜炎雙球菌預防的重要性。為了提升國人對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認知與疫苗施打積極度,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特別邀請林志玲擔任腦膜炎預防與關懷大使,於今(2023)年推出《The End. 阿拉丁》與《The End. 睡美人》衛教手冊,藉此提醒民眾,面對發病症狀不典型、不明顯的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應掌握預防勝於治療的原則積極應對。
社區藏無症狀帶菌者!嬰幼兒感染恐傷智力 黃金治療期僅48小時內
為了解新冠肺炎對於全球疫苗接種率的衝擊,國際市調組織針對美國、英國、澳洲等8個國家,進行一項將近5000人的疫苗接種態度調查。調查結果指出,高達81%的家長高度重視施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的重要性,相較於僅有56%的新冠肺炎疫苗,前者的施打重視度遠高於後者25%。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玉成教授與台大兒醫小兒部主治醫師李秉穎教授指出,諸多先進國家已將各血清型疫苗列入嬰幼兒常規疫苗接種建議,但國人對腦膜炎雙球菌預防的重視度仍有待加強,甚至有部分家長從來不曾聽過此疾病。提醒各位家長,我國近20年每年皆有本土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確診案例,可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從未消失,且持續威脅嬰幼兒的健康。李秉穎說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源於一種好氧性的革蘭氏陰性雙球菌,然而,感染腦膜炎雙球菌後,大多數的人都不會出現臨床症狀,全球統計,健康的無症狀帶菌者約5至10%,根據台灣疾病管制署2001年調查,20-24歲之男性之腦膜炎雙球菌鼻咽帶菌率達 2.3%。且無症狀帶菌的時間可能長達數月,不難想像感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個案數可能遠遠被低估。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主要發生在嬰幼兒,約三分之一的個案發生在小於4歲。黃玉成理事長提醒,發病後8小時以內,患者症狀極為不明顯,與感冒症狀相似,如發燒、嘔吐、躁動不安、活動力差等。直到第9至15小時,才可能出現相對典型的後頸部僵硬、平衡感變差等症狀,但仍然容易被輕視且並非總是發生。倘若仍未即時就醫,在16至24小時之間,可能就會造成器官衰竭甚至死亡。整體而言,黃金救援時間僅有短短的24至48小時,即使給予適當治療,死亡率仍有10%至15%。黃玉成理事長進一步說明,因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源於細菌感染,臨床上以抗生素為治療主力,但治療成效仍有加強空間,患者也需要住進加護病房觀察,少數個案甚至須透過洗腎維持身體功能。就算即刻展開療程,但致死率仍然高達10%至15%,每7位患者就有1人具死亡風險。黃玉成理事長呼籲,有鑑於嬰幼兒感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風險較大,若要守護孩子的健康,為他們的人生旅途,減去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威脅,務必掌握預防勝於治療的原則,除了勤洗手、戴口罩、減少出入人流密集場所以外,接種疫苗也是預防方式之一。
「腦膜炎雙球菌」專殺幼兒!致死率4至5成 醫師:建議出生2個月後接種疫苗
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專任主治醫師黃立民日前表示,除了「肺炎鏈球菌」等「細菌性腦膜炎」之外,另一種感染途徑類似,同樣會侵襲腦部,穿出腦殼,如有「長角」的「腦膜炎雙球菌」更為凶險,一旦發病一天內就可侵入腦膜,致死率高達4至5成,還有造成智力、聽力、四肢功能永久損傷的風險。中部日前有一位2歲男童,因出現持續哭鬧、噁心、嘔吐、食欲變差等症狀,緊急送往兒科門診,結果竟診斷出是「肺炎鏈球菌」感染引發的腦膜炎,由於腦膜嚴重的發炎反應,甚至讓腦膜凸出膨脹穿出腦殼,有如「頭上長角」。當下才知道男童雖然有打肺炎鏈球菌疫苗,但感染的卻是肺炎疫苗並未涵蓋的血清型,最後仍不幸病逝。對此,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專任主治醫師黃立民表示,這種因感染造成的腦膜炎稱為「細菌性腦膜炎」,除了「肺炎鏈球菌」以外,還有「腦膜炎雙球菌」也很會攻擊小朋友。至於新生兒為何會感染「肺炎鏈球菌」與「腦膜炎雙球菌」,黃立民則指出,通常是由同住家人經飛沫傳染,細菌在發病前會先潛伏在幼兒的鼻咽內,之後再進一步從身體組織進入血液,循著血液流動進入腦部。黃立民指出,「肺炎鏈球菌」在初期發病的前10至14天會出現像是感冒、鼻涕喉嚨嚴重疼痛、疲倦等症狀,如果即時看醫師就能提前發現。但若感染「腦膜炎雙球菌」,幼兒可能會開始出現消化不良、厭食、倦怠、發燒等狀況,並在1天內併發腦膜炎,一旦遭感染,存活率僅5至6成。代表有高達4至5成的致死率,比「肺炎鏈球菌更致命」。黃立民表示,感染「腦膜炎雙球菌」會造成腦損傷,就算能活命,也可能留下癲癇、手腳無力、智能障礙、聽力受損等腦損傷的後遺症,因此最好的預防方式就是去注射疫苗。黃立民表示,近年來因「肺炎鏈球菌」引發的嚴重腦炎個案已減少許多,但「腦膜炎雙球菌疫苗」目前仍須自費,若要施打,建議在出生2個月後就要安排接種。黃立民最後提醒,冬季是細菌性腦膜炎的流行期,建議家長若看到幼兒出現高燒不退、嚴重嘔吐、活力不佳、倦怠、意識不清等症狀,就有可能是腦膜炎,應盡速就醫診斷治療。
佛州爆發「史上最嚴重腦膜炎疫情」 24人染疫已7死!案例多為2類人
「疫」波未平一波又起!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和佛羅里達州衛生部門近期正在調查當地腦膜炎爆發疫情,佛州目前已經發現至少24例腦膜炎雙球菌感染病例,至少有7人因此死亡。CDC表示,這波疫情主要在同性戀與雙性戀男性中傳播,因此被稱為「美國男同志與雙性戀史上最嚴重爆發事件之一」。根據「CNN」報導,從最新的數據來看,這次腦膜炎疫情相關病例中約有半數是西班牙裔男性,且主要傳播在居住於佛羅里達州的民眾,還有一些曾去過佛州的人之間。因此CDC建議居住在佛羅里達州的同性戀者、雙性戀者和其他男性接觸者,盡速接種腦膜炎雙球菌疫苗,如果其他地區民眾計畫前往佛州,請諮詢自己的醫療保健提供者。CDC將此波疫情稱做美國男同志與雙性戀史上最嚴重腦膜炎雙球菌爆發事件之一,且由於佛州疫情爆發,加上未來幾週全州會舉辦的同志驕傲活動,令CDC擔憂並嚴正呼籲「腦膜炎雙球菌相當致命,接種腦膜炎雙球菌疫苗是預防該疾病的最佳方法,居住在佛羅里達州的男同志與雙性戀男性接種疫苗相當重要。」根據資料,膜炎雙球菌在與患者長時間、近距離接觸情況下即有可能傳染,如接吻、咳嗽等,感染腦膜炎雙球菌症狀包括高燒、頭痛、頸部僵硬、噁心,或嘔吐與紫色皮疹等,初起症狀會類似流感,但症狀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惡化,可能會造成流行性腦炎和血液感染,更嚴重可能出現敗血症或導致死亡。
幼兒新冠重症腦炎已釀多死 爸媽狂問「這疫苗」可打嗎?…醫緊急出面解惑
國內疫情持續升溫,至今累計有14位兒童重症個案,其中6人死亡、5人併發腦炎,由於台灣幼童新冠重症出現腦炎的發生率高於其他國家,有小兒科醫師就發現,近來詢問「B型腦膜炎球菌疫苗」的人越來越多,許多家長都以為,給孩子施打B型腦膜炎疫苗,應該也能同時預防新冠重症腦炎,但小兒科醫師紛紛跳出來澄清,B型腦膜炎跟新冠肺炎引發的腦炎,兩個是完全不一樣的病原,「B型腦膜炎球菌疫苗,不能預防新冠腦炎」,兩個根本是不一樣的疾病。小兒科醫師陳敬倫近日在臉書發文表示,很多家長因為看到多起國內兒童因為罹患新冠肺炎,結果併發腦炎重症而嚇壞,紛紛詢問他,是不是該給孩子打B型腦膜炎球菌疫苗,認為這就能預防新冠重症腦炎。但他澄清,「B型腦膜炎球菌疫苗,不能預防新冠腦炎」,這是完全是不同的疾病。兒童到底需不需要施打「B型腦膜炎球菌疫苗」呢?陳敬倫則認為,「有預算就打,因為這支疫苗實在不便宜,疫苗最大的副作用就是荷包大失血」。據悉這款疫苗對兒童來說,要打基礎劑2劑和追加劑1劑,1劑疫苗就要價約6500元,如果完整三支疫苗跟掛號費加起來,價格並不便宜。且陳敬倫提到,台灣每年相關確診案例很少,去年只有3例。禾馨小兒專科診所主治醫師陳映庄,日前也在臉書透露,最近診間要求打B型腦膜炎球菌疫苗的人也變多了,很多家長都在問:「這樣就可以預防新聞裡的新冠重症腦炎了對吧?」讓他跟護理師都一陣尷尬,無奈地說:「沒有喔,完全不會預防」。陳映庄指出,「B型腦膜炎雙球菌」和「新冠病毒」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病原,B型腦膜炎球菌疫苗,是在預防B型腦膜炎雙球菌用的,新冠病毒引起的腦炎,是要靠新冠病毒疫苗預防的,提醒所有家長,不要把兩種腦炎混為一談,兩者是不一樣的。
吃隔夜雞肉麵爆敗血症「全身發紫截肢」? 醫曝真兇:死亡率達15%
上月曾有新聞指出,國外一名學生在重新加熱食用朋友放在冰箱的隔夜雞肉麵後,突然出現發燒、腹痛症狀,被緊急送醫後,竟然出現侵襲性細菌感染引發敗血症,最後甚至必須為了保命截去雙腿膝蓋以下部位。消息一出不少人擔心吃隔夜食物可能引起嚴重後果,不過醫師陳志金發文指出,這可能是「腦膜炎雙球菌」的菌血症導致,是經由口鼻分泌物或飛沫傳染,不是因為吃了隔夜食物導致。今年2月《太陽報》報導,一名暱名為JC的英國男學生,從家中冰箱拿出朋友前一晚購買的雞肉麵條,將其加熱食用後JC的身體就出現嚴重的不適,不僅發燒、嚴重腹痛,甚至有噁心嘔吐等症狀,緊急送醫後還被發現身上出現紅紫色瘀斑,醫生診斷發現JC出現敗血症狀,最後將其膝蓋以下壞死部分切除,才保住他的性命。JC身上的壞死情況非常嚴重。(圖/翻攝自新英格蘭醫學雜誌)該新聞引起不少人擔心,吃下隔夜食品恐怕會惹病上身,不過奇美醫學中心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日前在臉書粉專發出「澄清文」。陳志金表示,新聞中的情境確實有可能發生,他也曾在ICU(加護病房)遇到過,不過經過他追查新聞來源後發現,該名男學生JC其實是一名美國人,居住於新英格蘭(New England),他恐怕是罹患「腦膜炎雙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的菌血症,該病症主要是經由口鼻分泌物和飛沫進行傳播。陳志金分析,很可能是前一位感染者的飛沫不小心沾染到食物上,JC不小心接觸到才因此感染,而感染「腦膜炎雙球菌」的患者,會出現發燒、劇烈頭痛、噁心、嘔吐、頸部僵直、畏光及精神錯亂等神經學症狀,就算使用適合的抗生素治療,致死率仍然高達10%至15%,還有的患者會進展成「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敗血症」,患者將出現瘀斑、休克、急性腎上腺出血和多重器官衰竭等,致死率甚至可以高達60%。陳志金表示,「腦膜炎雙球菌很少見,但是遇過一次就終身難忘」,他曾有次在急診室碰到一個感染個案,雖然當時對患者使用了抗生素,仍然因為病情惡化太快,最終未能挽救該患者性命。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高峰期來臨 謹記「543」全方面保護
由於新冠疫情的爆發與延燒,逐漸讓國人習慣「勤洗手、戴口罩」,這也間接導致今年度流感患者人數大幅降低。但是今年仍然出現高帶菌率、重症率與死亡率的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感染案例,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日前就發表聲明,呼籲民眾應謹記543原則全面保護。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醫師表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主要透過無症狀帶菌者鼻咽喉分泌物或飛沫而感染,流行時每10位就有1位為無症狀帶菌者,若長時間親密接觸(尤其是家庭接觸者),被感染的機會是ㄧ般民眾的500至800倍,且若進展成腦膜炎敗血症,致死率高達4成,是個不可輕忽的傳染病。而由於每年冬、春兩季(11月到隔年4月)這段時間是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高峰期,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也以「預防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謹記『543』保護全方面」作為口號,希望呼籲『5』大族群應留意『4』大症狀,並透過『3』招來預防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侵襲。其中5大易感染族群是嬰幼兒與群聚生活者(住校、軍營)、居住或即將前往高盛行區者或處理腦膜炎雙球菌的實驗人員、先天無脾或脾臟切除者、HIV感染者與補體缺損或免疫缺損者。邱南昌醫師呼籲這5大族群應提高警覺。當嬰幼兒出現發燒、嘔吐、躁動不安、活動力差,或成人出現劇烈頭痛、高燒不退、噁心嘔吐、神智不清等『4』大症狀時,需多加注意並及早就醫。而民眾也要牢記『3』招預防方式:維持良好衛生習慣、避免長時間處於密閉擁擠空間與接觸呼吸症狀患者,並透過接種疫苗及早防範,如此可以降低遭感染的風險。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秘書長紀鑫表示,根據數據顯示,感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後如果沒有即時確診接受治療,24小時內死亡率高達5成;即使給予合適藥物立即治療,致死率仍高達10%至15%,平均7位患者中有1位可能面臨死亡。由於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對嬰幼兒威脅頗大,不少國家也將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列入嬰幼兒常規疫苗接種。
女子別墅狂歡泡澡後昏迷 清醒後發現「右腿不見了!」
英國近日發生一起離奇案件,一名女子與朋友在別墅狂歡,之後也與女性好友在浴室中泡澡,而該名女子也因為疲累就這樣在浴缸中睡去,等到他睡醒時,卻發現自己的右腿不見了!根據《都市日報》報導指出,英國25歲女子布里格斯(Lauren Briggs)日前與朋友在別墅狂歡,之後便與女性友人前往浴室泡澡,疲累的他就這樣沉睡在浴缸中。而朋友見狀也將他帶到床上休息。沒想到隔日,朋友發現布里格斯怎麼樣也無法叫醒,於是通知救護人員,將布里格斯緊急送往醫院救治。而經過醫師診斷後,醫師發現布里格斯竟然是罹患罕見的猛爆性腦膜炎雙球菌菌血症,醫師對布里格斯的58歲的母親特蕾西(Tracey),必須要盡快切除布里格斯的右腿與左腳的腳趾,否則布里格斯很難撐過48個小時。最後,在母親的同意下,昏迷的布里格斯進行了緊急手術,切除了右腿與左腳的腳趾。也因為這樣的原因,清醒後的布里格斯很難接受自己在昏迷期間的遭遇,目前除了因為生理問題,無法繼續擔任接待員的工作。同時也因為心理問題,產生了嚴重的言語障礙。據悉,猛爆性腦膜炎雙球菌菌血症的病原體是腦膜炎雙球菌,醫師推測,很有可能是別墅的浴缸管路髒汙,排放出的水分中有著腦膜炎雙球菌,再加上布里格斯的腳上的傷口,讓腦膜炎雙球菌透過浴缸的水分ˋ,從他的傷口進入他的身體中。
下一個大感染疾病恐是它! 5歲女童一天發病插管又洗腎
一名身體健康、活潑開朗的五歲女童,一天內,因持續性高燒、活動力差、咳嗽、流鼻涕與腹痛嘔吐,被父母帶往診所就診,後經診所醫師建議轉診至新竹馬偕紀念醫院。「這個疾病來得又快又猛,幸好診所醫師有所警覺,轉診即時。一入院後,女童病情急轉直下,凝血功能異常、發炎指數高、腎功能受影響,緊急轉入加護病房救治。」新竹馬偕紀念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林千裕說,女童歷經插管、洗腎並用升壓藥物治療,所幸入院後馬上為其採血送檢,經血液培養確認為腦膜炎雙球菌感染,立即使用抗生素治療,得以救回寶貴性命。每年全球約有高達數十萬人因腦膜炎死亡,細菌性腦膜炎中最常見且致命的「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更因快速惡化、高重症率與嚴重併發症令人畏怯。其流行時,每10位健康者中即有1人為無症狀帶原(菌)者,若與其親密或長時間接觸,其接觸者發病機率為一般人的500-800倍,易造成大規模群聚感染!在過去,台灣也曾發生多次群聚事件,專家認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也可能成為下一個新冠肺炎!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表示,流行腦脊髓膜炎因無症狀帶原比例高,也曾於台灣大流行過,高峰時期每年約有300人確診。近年則是以民國97年台北縣國中校園爆發群聚感染事件,共計5名國中生確診、1名疑似案例,其中一位學生病情嚴重,一度意識改變送入加護病房救治。此外,106年軍營中也曾發生群聚感染事件。近期雖僅有零星個案,然107年3例確診個案中,即有2例死亡,足以顯示對民眾生命的危害。邱南昌理事長進一步說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為一種革蘭氏陰性雙球菌的猝發性感染疾病,主要好發於晚冬至早春之間(約每年11月至隔年4月)。透過接觸無症狀帶原(菌)者的鼻咽喉分泌物或飛沫傳染,潛伏期約2至10天,一旦流行時,無症狀帶菌率可高達5-10%,若長時間或密切與帶菌者接觸,其接觸者發病機率為一般人的500-800倍。此外,一旦帶原者免疫力低下或接觸免疫力不佳嬰幼兒,極可能進展為嚴重腦膜炎敗血症。由於早期症狀多不具特異性,易與流行性感冒、肺炎等混淆,當民眾出現劇烈頭痛、高燒不退、噁心嘔吐、神智不清,或嬰幼兒出現發燒、嘔吐、躁動不安、活動力差等『4』大症狀,應提高警覺。嬰幼兒又因囟門未閉合,症狀更為不典型,若未能即時確診、接受治療,24小時內死亡率高達5成;就算即刻治療,每7個病患中即可能有1人死亡,家長們須特別注意。林千裕表示,嬰幼兒腦部仍處於發育階段,當重要的生命中樞受到腦膜炎雙球菌損害,若影響到運動區,孩童即可能出現走路不穩、行動不便甚至腦性麻痺;當傷害到語言、聽覺區,即會影響說話能力、聽力喪失;倘若侵害到呼吸中樞,孩童恐無法維持呼吸功能,甚至需要氣切、一輩子使用氧氣設備等,對幼兒與其家庭終其一生影響深遠。林千裕提醒,台灣近年雖確診個案零星,並未將相關疫苗納入常規接種,然誠如前面所述,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憑藉高帶菌率、重症率與致死率,不啻為隱藏殺手,更可能是下一個新冠肺炎。目前美國、英國、澳洲已將各血清型的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列入嬰幼兒常規接種項目,由此可見各國皆對腦膜炎的重視,台灣家長可參考國際趨勢,應經由醫師評估後,自費為家中幼兒接種疫苗,超前部署「保護力」,此外,也要注意衛生習慣、落實勤洗手、避免孩童長期處於密閉通風不良場所。
女子臉冒詭異紫斑!昏迷7天清醒…驚見「手腳全發黑」慘截肢
澳洲一名年輕女子近來突然感到身體不適,隔天睡醒後發現臉上冒出詭異的紫色斑點,而且沒辦法自行走路,隨後她便被緊急送醫治療,昏迷了一個禮拜,當女子終於再度清醒時,她發現自己的四肢末端竟開始發黑,彷彿殭屍一般,最後被迫全數截肢以保住性命。(圖/翻攝自臉書Juttima Chinnasri)綜合外媒報導,事發於2018年10月,30歲的女子茱蒂瑪(JuttimaChinnasri)在工作時,忽然出現噁心、虛弱及高燒不退等症狀,隔天睡醒後她開始上吐下瀉,此外,臉上還冒出奇怪的紫色斑點。茱蒂瑪緊急被送醫治療後,經檢查她感染了致命性腦膜炎,接著引發敗血症,陷入昏迷一週。(圖/翻攝自臉書Juttima Chinnasri)直到7天後茱蒂瑪終於清醒,但因腦膜炎雙球菌引起血液中毒,當下她發現自己的雙手及雙腳通通發黑,茱蒂瑪深感震驚且悲傷,最後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她只能同意進行截肢手術。對於茱蒂瑪來說,生命瞬間發生了劇烈變化,如今她裝上義肢重新學習一切事物,雖然感到無奈,但也必須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