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部核磁共振
」 頭痛男狂流鼻涕以為只是感冒 經檢查是大腦正漏水
敘利亞一名20歲的男子6年前因車禍頭部受傷,在接受了腦部核磁共振檢查後,發現其頭骨骨折,並且出現了腦膨出,但當時他拒絕進行手術,後來則出現了癲癇發作和頭痛,且一直流鼻涕,他原先認為自己得了感冒,醫學專家則解答,從鼻孔留出的透明液體其實是腦脊髓液,不是鼻水。據《每日星報》報導,男子除了流鼻涕還伴隨著癲癇和頭痛,這些症狀是出現在他腦部受傷後,他本以為自己是得了感冒,當他尋求醫療救助時,影像顯示他大腦中的液體從頭骨的孔口漏出,這種情況稱為創傷性腦膨出。據《醫學病例報告雜誌》指,這種液體是種透明液體的洩漏,這種液體可以保護大腦和脊柱,稱為腦脊髓液。此症狀最常被認為是種先天缺陷,每10400名新生兒中就有1人受到影響,這意味著保護大腦的一層組織會漏出。而在男子的個案中,這就是由嚴重的頭部外傷引起。儘管如此,男子所患的鼻腦膨出的具體發病率仍然比較罕見,醫學專家稱,美國每年約有4萬名嬰兒出現這種情況。據報道,當時男子接受了腦部核磁共振檢查後,院方發現他的頭骨骨折,並且出現了腦膨出,一開始患者拒絕進行手術,最近回來後則終於同意開刀,專家將突出的腦組織恢復到正常位置,修復腦膜,並用骨水泥和生物膠重建顱底,手術後病人的康復情況很順利。
彰化伸港姊妹車禍後現況! 姊姊甦醒能眨眼回應妹妹昏迷指數仍為3
彰化縣伸港鄉陳家姊妹發生的車禍已經過去48天,目前姊姊已經清醒能做出些許回應,但9歲的妹妹仍處於昏迷狀態,繼續接受治療,彰化基督教醫院的醫療團隊正考慮安排後續的腦部核磁共振檢查,以更深入地了解妹妹的病情。根據秀傳醫院的表示,11歲的陳家姊姊雖已恢復意識,但目前無法說話,每天都在接受卡通動畫和音樂的療法,目前姐姐能夠眨眼回應醫護人員的話語,並在刺激下稍微抖動手指和腳趾,親屬、家扶中心志工以及學校同學都來探望,也錄音為其加油打氣。至於9歲的妹妹,昏迷指數自從車禍發生以來一直維持在3,仍然需要插管治療,家人和志工們也一直陪伴在其左右,期待妹妹早日康復回校。
「你是嗡嗡或嘰嘰?」耳鳴竟能揪病因 醫師曝分辨關鍵
嗡嗡耳鳴讓人心慌,不免擔心自己是不是聽力受損了。醫師指出,不同的耳鳴聲音,可以分為幾種類型,如果是高頻且持續不斷的聲音,務必盡早治療;低沉的耳鳴可能是肌肉緊繃導致;至於和心跳同步的搏動型耳鳴,如觀察2周未改善,建議積極安排檢查。大林慈濟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主任黃俊豪說明,如果是高頻的「嘰嘰」聲,且持續不斷,屬於聽神經性的耳鳴,需進一步檢查是否為聽神經退化、突發性耳聾或聽神經瘤。聽神經退化和年齡有關,通常好發於40歲以上,兩側耳朵會同時出現耳鳴。突發性耳聾則通常是單側耳鳴,如果3天內出現聽力下降,務必留意。黃俊豪曾遇過一名年輕護理師,值完夜班後到門診求助,說耳朵聽起來「懵懵的」,雖然聽力沒有明顯下降,沒有符合傳統的突發性耳聾定義,但仍然積極治療,3天左右就恢復正常,「聽神經一旦受損,越早治療效果越好」。如果是比較低沉、似有似無的耳鳴,可能和三叉神經、顳顎關節、頸椎神經有關,通常服用肌肉放鬆的藥,或接受復健、針灸、熱敷就會改善。黃俊豪說,當周邊肌肉太緊繃,或是正在受傷發炎,感覺訊號會傳回脊椎和中腦,過程中會和聽神經交叉聯絡,同時這些訊號會刺激到聽神經,腦部也會覺得聽到來自耳朵的聲音。第三種則是搏動型耳鳴。黃俊豪說,病人會聽到耳朵裡有和心跳同步的搏動聲音,短期可能和作息不正常、血壓不穩定有關,如果觀察2周未改善,建議安排血管攝影或腦部核磁共振檢查是否有中耳腔或者腦部血管瘤,積極處理,以免發生猝死憾事。另外,黃俊豪在2018年提出全新病理概念「耳蝸前庭性偏頭痛」,已登上國際醫學期刊,該研究證實偏頭痛是耳鳴的重要原因。這類患者可能發生突發性耳聾、耳鳴甚至眩暈,透過偏頭痛的治療,可以同時解決耳鳴、聽力與眩暈問題。
彰化小姐妹展現驚人求生意志 大姊器官恢復8成功能「剩腦還須努力」
彰化縣伸港鄉22日發生嚴重車禍,陳姓小姊弟在回家途中,於斑馬線上被休旅車撞飛,2名女童當場失去生命跡象,經救治後恢復呼吸心跳,而陳家大姊展現驚人求生意志,歷經3次心肺衰竭搶救後,目前器官已恢復7到8成,僅剩下腦部還需要努力,彰化秀傳醫院則強調,醫療團隊會積極救治。22日傍晚6時許,3名孩子當時正走在斑馬線上,更加快腳步想通過馬路,蕭男卻駕駛休旅車高速行經並撞上3人,強大撞擊力道讓3孩童被撞飛數公尺,警消獲報後連忙前往救援。而2名女童當下失去生命跡象,陳家姐姐被送往秀傳醫院醫治,陳家妹妹則在彰基兒童醫院加護病房治療,陳家大姊更展現驚人求生意志,在救治期間歷經3刺心肺衰竭,最終都在醫療團隊的努力下,從死神手中搶人成功。秀傳指出,預計29日狀況相對穩定後,會安排腦部核磁共振評估腦部受損情況及殘存功能,並由多中醫、復健、高壓氧及多門專科陸續介入治療,考慮使用目前最熱門的幹細胞治療協助腦部神經再生。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則指出,妹妹目前狀況較為穩定,但還是隨時會有狀況風聲,意識仍呈現重度昏迷狀況,醫療團隊會做最壞打算,並給予妹妹最好的醫療照護,也希望大家持續給予祝福,帶妹妹生命跡象持續穩定後,將會與家屬進行全人醫療的討論會,包括全面性的治療討論及後續治療計畫。
46歲女「肩頸按摩」完出現肩頸劇痛、視力模糊 醫:不當按摩險中風
現代人工作繁忙,長時間盯著電腦、手機看,姿勢不良時常造成肩頸痠痛。近日,一名46歲的女性劉小姐因肩頸按摩後出現持續頭痛、視力模糊等症狀,經醫師檢查發現右側內頸動脈嚴重剝離,醫師提醒,不當按摩可能導致動脈剝離或中風,並強調任何不適應一定要及時就醫。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神經內科吳俊毅醫師表示,劉小姐就醫時出現右眼單側視力模糊、血壓飆升至200、肩頸持續疼痛及伴隨頭痛等症狀。經過初步檢查後,雖未發現緊急問題,但劉小姐的症狀未改善,仍感到疼痛難耐,返院後確診右側內頸動脈嚴重剝離。吳醫師解釋,劉小姐的症狀包括單側視力模糊、血壓升高,是內頸動脈狹窄的常見表現,甚至可能演變為腦中風。在經過一番詢問後發現,劉小姐在3天前接受肩頸按摩,按摩後右側頸部便急遽疼痛、右眼視力模糊等症狀浮現,醫師得知後,迅速安排頸部血管超音波檢查及腦部核磁共振造影。不料,檢查顯示右側內頸動脈嚴重剝離,造成血管狹窄、血流不足,幸而大腦組織未受損,緊急採取藥物治療以改善循環,同時進一步會診神經放射科胡成全醫師進行內頸動脈血管重建評估。胡成全醫師強調,內頸動脈剝離容易發生在年輕人身上,多半由外傷引起,如頭部受撞擊或頸部劇烈扭動,不當的肩頸推拿也有可能成為內頸動脈剝離的因子之一。復健科醫師黃尚阡補充,按摩時應避免按到頸部兩側的禁區,特別是正面頸部兩側,是左右頸動脈延伸往喉結方向的範圍,絕對不能按壓。他也提醒,尋找按摩師一定要找專業、有證照、可信賴的物理治療師,避免不當施力及角度,以免引起血管受傷、動脈受壓迫,進而可能導致神經損傷、癱瘓等嚴重後果。
以為腦袋壞掉!婦女地上打滾、無故揍人 檢查竟發現是胰島素瘤搞鬼
一名47歲黃姓婦女,自2年前開始就出現在地上翻滾、語無倫次等詭異行為,甚至有次停等紅燈時從摩托車上自摔後,詭異的行為變本加厲,莫名毆打同事後卻一問三不知,讓家人認為黃女的腦袋壞了。而過去多次就醫後都無法找出主因,直到最近發現低血糖,醫師深入檢查後,才發現是「胰島素瘤」搞鬼,最終安排手術切除後,黃女總算恢復正常。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王子源表示,黃女在發生一系列失序行為後,先被家人帶到精神科門診治療,但服藥治療4個多月,仍未見好轉。當時精神科醫師懷疑是癲癇發作,於是轉診至神經內科門診,期間安排腦波及腦部核磁共振等多項檢查,但都沒有找到異常的原因。王子源透露,直到半年前黃女到診所健康檢查抽血,才發現她的空腹血糖值竟然只有26mg/dl(正常值為70~100mg/dL),是嚴重低血糖,於是便轉介來門診尋找病因。王子源指出,因為過去曾診療過類似的病例,綜合先前異常舉止及自發現低血糖,當下懷疑可能是患有罕見的「胰島素瘤」,立刻安排黃女住院檢查。果然經過醫師一系列檢查,在黃女胰臟的頭部,發現一顆約1.4公分的腫瘤,最終經過手術切除後,確認是「胰島素瘤」。而黃女在術後血糖逐漸恢復正常,脫序行為也不再發生。王子源提醒,患者無法在患病初期就立即診斷並確認疾病,往往要等到病患出現意識障礙、昏倒,發現低血糖,才會轉診至新陳代謝科,經過各類檢查抽絲剝繭後,才找到真正病因。因此剛開始常被誤診為精神疾病或癲癇發作,錯過治療時間。王子源更指出,胰島素瘤幾乎都是良性的,僅須手術切除腫瘤即可,少數病患也可以用藥物控制,建議民眾如有行為異常狀況,可以到新陳代謝科就醫找答案,才能及早治療、盡快恢復正常生活步調。
洗澡無法感知水溫冷熱! 就醫竟發現是腦幹中風惹禍
50歲詹姓貨車司機,日前凌晨下班回家時,想用熱水澡洗掉一天的疲憊,但左手感覺不太到溫度,原以為是太累而不以為意,隔天一覺起來發現兩邊臉的感覺不同,覺得左臉刺刺麻麻的,感到不對勁而至急診就醫,聽到詹先生的主訴,醫師說這恐是腦中風,讓他住院安排進一步檢查,確診為急性梗塞性腦中風,所幸發現得早,經口服抗血小板藥物並搭配復健治療,約一周內便大幅改善並出院返家。確診腦幹中風 嚴重生命危險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神經內科鄭耕兆醫師表示,患者兩側的肌力正常,不過有出現感覺缺失(如身體兩邊對觸覺、痛覺及溫度的敏感度不一樣)、吞嚥問題(如喝水會嗆到)等症狀,且右側眼瞼下垂,經接受腦部核磁共振檢查後,確診是腦幹中風。鄭耕兆醫師說,患者本身有高血壓,是腦中風的危險因子之一。他血管梗塞的部位在右側延腦處,延腦是腦幹的一部份,主要控制心跳、呼吸和血壓,因此當延腦受損時,可能會造成生命威脅。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疑似中風症狀快送醫依據衛生福利部111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腦血管疾病是十大死因第五位,腦中風來得突然,且嚴重可能致殘,造成整個家庭的壓力。鄭耕兆醫師提醒,要養成良好生活習慣,若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或心臟病等慢性疾病者應依照醫囑按時回診及服藥,當有疑似中風之症狀一定要提高警覺,盡快送醫,把握黃金治療時間。
溫差猝死潮1/腦中風頻傳「每42分鐘1人喪命」 2件事必做!遠離鬼門關
10月底起至今,乳癌名醫郭耀隆、體育主播詹啟聖、韓國主播金泰敏皆因腦出血而猝逝,根據衛福部最新統計,平均每42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血管疾病,尤其最常發生在季節交替時,溫差變化使血管劇烈收縮所致,專家表示,腦中風爆發前幾乎無徵兆,建議三高族按時服藥控制病況,並且定期做腦部核磁共振檢查,做好以上2件事才能遠離鬼門關。58歲的體育主播詹啟聖剛挺過主動脈剝離的復健,正準備回歸正常生活時,卻突如其來地離開人間;乳癌名醫郭耀隆造福許多患者,也在52歲最輝煌的年紀猝然離世;45歲的韓國主播金泰敏播報完晨間新聞後,無任何疾病的他,在家午睡後竟一覺不醒,他們三人的死因都是腦出血。腦血管疾病名列國人十大死因第5名,依健保署最新資料顯示,全台腦血管疾病的就醫人數達43.7萬人,每年死亡人數1.2萬人,換算下來,每42分鐘就有1人逝世,而幸運存活的患者逾半數失能,成為我國成人殘障的主因。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黃祥銘表示,「每年秋轉冬的時候,腦中風患者就會比平常增加2~3成,關鍵就在於溫差變化!」曾有研究顯示,氣溫每降2.9度,腦中風風險就增加3成,因為溫差會導致血管收縮,若本身患有血壓偏高,此時很容易造成腦部血管破裂,或使血管硬化造成阻塞。「幾乎每個腦中風患者都有一個共同特徵,就是『高血壓』!」黃祥銘說,如果血壓不穩定,一旦受到外來刺激就容易釀成心血管疾病,此外,三高患者、膽固醇高、吸菸也都是腦中風的危險因子。乳癌名醫郭耀隆(左)日前爆發腦出血,雖經過搶救仍不幸身亡,由於他是國內少數同時整形外科、乳房外科雙專科的良醫,因此格外引人惋惜。(圖/翻攝自成大醫院臉書)黃祥銘說,「相較於心臟血管有異時,會有胸悶、痛、喘等症狀;腦血管幾乎沒有徵兆,一旦出現手腳無力、半側身體偏癱,都已造成腦傷;更何況腦出血有立即致命危險。」對於腦血管疾病來說,預防絕對勝於治療,黃祥銘建議三高患者、吸菸族等危險族群,首先一定要積極控制病況、按時服藥,另外也可定期進行腦部核磁共振檢查,可進一步確認腦血管狀況,並及早治療。衛福部也建議天天量血壓、戒菸、飲食多吃蔬果、減少動物脂肪與拒絕反式脂肪食物,同時喝酒酌量;若有糖尿病或心律不整也要定期檢查與服藥,另外,規律運動習慣則可降低腦中風風險。
35歲女老師突「忘了自己」疑癡呆 赴院發現罹患「免疫性腦炎」
失智症已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屬,大陸江蘇就有一位英文女老師某日突然有癡呆症狀,才3天連一個英文單字都不記得,家人急忙將她帶到當地醫院,結果就被檢查出罹患自體免疫癡呆。根據《陸媒報導》,近日一位來自揚州的35歲女子出現疑似癡呆症狀,她的職業是英文老師,不過就連自己最孰悉的英文單字都記不得,家人發現不對勁後就把她帶往揚州大學附設醫院做檢查。據悉,揚州大學附屬院的神經內科副主任許笑天表示「病人來的時候已經有痴呆症狀,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醫院為女子做了腦部核磁共振後,檢查顯示她的頭顱左側頂枕顳葉異常出現高訊號,不過考慮患者是年輕人,臨床表現為快速進展性癡呆,影像學存在異常病灶訊號,經過腦脊隨液相關指標檢測,臨床初步診斷為自體免疫性腦炎導致的失智症。許笑天表示,自體免疫性腦炎主要是自體免疫系統異常,產生了攻擊自身腦組織的特異性抗體。自體免疫性腦炎患者在病發前都會有類似感冒症狀發生,之後就會出現像是「認知障礙」、「精神行為異常 」、「記憶力下降」、「癲癇」、「語言障礙」等的症狀。據報導,該名女老師在醫生進行免疫球蛋白治療的5天後,痴呆症狀有快速緩解,不過即便如此,許笑天仍認為不可懈怠,「根源還尚未找到,因此有存在復發風險。」經過風濕免疫科聯合會診,最後確定女老師是因為「乾燥綜合症」引發「自體免疫性腦炎」,引發失智症狀。目前女老師從神經內科轉至風濕免疫科,接受長期慢病藥物治療,要從根源終止再次出現類似病徵出現。許笑天表示全球超過千萬人有認知症,其中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類型,年輕人也可能罹患,且老年癡呆不等於阿茲海默症,阿茲海默症僅是癡呆症中的一類型,佔所有痴呆症病例60%~70%。他進一步說明,認知症是由多種因素引起,包括「神經退化性疾病(如阿茲海默症)」、「血管性失智症」、「腦損傷」、「自體免疫疾病」、「血液傳染性疾病」等。
四月嬰打針發現脖子偏軟與無力 腦部核磁共振發現是發育遲緩
當家中迎接新生命的誕生,無疑是個充滿感動與喜悅的人生體驗;但隨之而來的是各種令人手忙腳亂的養育問題,常常讓新手父母不知道如何做,也不清楚從何處開始諮詢。安南醫院小兒科醫師郭峻瑋分享,我國從93年度開始,兒童健康手冊改由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印製發放,除了提供照顧者各項保健及育兒知識外,也可以登載寶寶預防接種與健康檢查之重要紀錄,進而減少新手父母的不安。嬰兒預防保健 及時掌握寶貝異狀此外,當寶寶施打相關疫苗時,擁有豐富經驗及敏銳觀察力的小兒科或家醫科醫師,都接受過兒童發展與健康篩檢服務的醫師教育訓練,因此能在臨床上做出即時且精準的判斷。郭峻瑋醫師以不到一歲的嬰幼兒為例,在現行國健署的補助政策下,家中寶寶會分別在出生滿一個月、兩個月、四個月,以及六個月時,最多接受四次預防保健服務,除了大家熟悉且印象深刻的預防疫苗接種,更有價值的地方在於,第一時間發現家中寶貝的異狀。打針發現脖子偏軟與無力 四月嬰安排腦部核磁共振近期,郭峻瑋醫師便遇過四個月大的孩子到診間打預防針,由於是家裡的第二個孩子,爸媽因有經驗而顯得沒那麼緊張。看診過程中,爸媽並未察覺孩子有發展上的問題,但經過理學檢查後,郭峻瑋醫師明顯注意到孩子的脖子偏軟與無力、趴臥時抬不起頭,就連下肢的肌肉張力也過低。後續進行腦部超音波檢查時,發現了腦實質有低超音波回音(hypoechoic)的區域,隨即建議安排腦部核磁共振檢查。預防保健評估異常 掌握關鍵介入時機郭峻瑋醫師表示,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看似緩慢,實際上是快速又充滿變化的,一不留意或是缺乏專業人員評估,很容易錯過關鍵的介入時機。因此,他呼籲爸爸媽媽們,一定要多利用政府衛生單位提供給孩子的服務,像是從出生到上小學前的七次預防保健,與各種常規疫苗注射。期盼每個孩子都可以健康、順利且開心地成長茁壯。
意識混亂恐是缺維生素B1 醫揭:這些族群應留意
一名65歲女性被帶至急診,因為被家人發現近一週都關在房間不出門,也鮮少說話,該患者平時有規則飲酒的習慣,且多年前曾因嚴重的胃潰瘍做過部分胃切除手術。神經學檢查發現患者意識混亂,兩側眼球無法順利外展,後續腦部核磁共振則在雙側視丘及下視丘有異常訊號,確診為魏尼凱氏腦病(Wernicke’s encephalopathy),治療上給予高單位維生素B1後其症狀有逐步改善。嚴重缺乏維生素B1 「魏尼凱氏腦病」以腦變表現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神經內科醫師許家綸說,維生素B1作為一種輔酶,在身體的能量代謝中扮演重要角色,嚴重缺乏會導致能量利用障礙,而大腦正是身體中需能最高的器官,因此常以腦變表現,即所謂魏尼凱氏腦病(Wernicke’s encepha lopathy)。酒癮族群最常見 出現意識改變、步伐不穩現象許家綸表示,魏尼凱氏腦病(Wernicke’s encephalopathy)酒癮族群最為常見,但任何有潛在營養不良的都應留心,舉凡做過腸胃切除手術、癌症化療、嚴重孕吐、本身有慢性感染或發炎疾患者;臨床上會有意識改變、步伐不穩、伴隨眼球移動不能或者眼振等現象,倘若沒能及時治療,有機會留下長期的後遺症,如記憶障礙、虛談…等,此時在醫學上我們將其稱為高沙可夫症候群(korsakoff’s syndrome)。補充口服維生素B1 降低罹病風險醫師提醒,上述這些族群若無法在平時生活達到均衡的飲食,建議可以另外添加口服的維生素B1作補充,以降低罹病風險。
不菸酒竟罹肺腺癌…正妹護理師崩潰:我才30歲 勸1檢查「該花就花」
現代人工作忙碌,常常因此忽略身體警訊,總是拖到最後一刻才就醫,容易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外科專科護理師雅薇透露,自己最近在自家醫院健檢,自費加做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LDCT),隨後發現1顆結節,後來被確診肺腺癌第一期,然而她才30歲,平時不菸不酒也沒煮飯,宛如晴天霹靂。雅薇日前在IG發文,「我不煮飯不菸不酒,家族沒有人肺癌…5/12因為IG票選護理師中被看見,多了很多追蹤還上了新聞,覺得新奇也很開心,但開心來的沒多久,隔天在我們醫院健檢自費加做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LDCT),做完當下自己用電腦看到一顆充滿敵意的結節」。她提到,「我很緊張馬上打給我的胸內、外主任幫我看片子。胸外醫師說:這一顆...感覺不太好。胸內主任看了很久,難以啟齒,被我逼問之下才脫口:這可能惡性…當天是哭著上班的,護理師們打電話來報告病人狀況,我還得擦乾眼淚裝鎮定,那幾天我幾乎是一邊流淚一邊處理病人狀況」。雖然醫生保證開刀後不會轉移,但雅薇還是難以接受,「我開始跟一般人一樣,瘋狂查詢死亡率、復發率,想著未來這個基因會不會跟我一輩子讓我提早面對死亡。前天開完刀了,我做的是胸腔鏡肺腫瘤併淋巴廓清切除手術,確定是肺腺癌第一期,病理分期與後續治療還要等上一週。心情上也慢慢適應」。雅薇提到,「我只是這半年有偶爾咳嗽加上長期偏頭痛沒有改善,才想自費多做低劑量CT及腦部核磁共振,但檢查發現這顆位置與咳嗽無關,算是咳嗽給我的警訊,也算是我多花$8000多救了我自己。所以問過我的人,我都會告訴他們,不要只做那種量身高體重測近視抽基本血,該自費的就花下去,好好對待自己」。(圖/翻攝自IG/vivi_ocean)
突發頭痛欲裂、看東西重影是1病作祟! 醫示警:嚴重恐致死
「突發性劇烈性爆裂性頭痛」、「突然看東西無法集中、看東西有兩個影子」、「眼睛突然不對稱、眼瞼下垂、瞳孔不等大」!國泰綜合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方耀榮說明,出現上述狀況恐是「顱內動脈瘤」壓迫到神經甚至破裂出血所導致,當動脈瘤不幸破裂而腦出血,病患很可能會感受到突發爆裂性頭痛、失去意識,甚至有死亡的風險。動脈瘤破裂 1/3病患恐當場死亡當動脈瘤破裂造成腦出血時,約1/3人會當場死亡、1/3有中風等神經學損傷之後遺症,只有1/3的病患有機會健康出院。但是,1/3的人在發病前並沒有任何症狀,一般民眾很難發現自己有一顆未爆彈在腦子裡,所以很難早期發現並診斷。因此,建議沒有典型症狀的民眾,可以藉由健康檢查腦部核磁共振或電腦斷層血管攝影之影像學檢查,及早發現腦部病灶。腦中未爆彈 越大越容易破裂顱內動脈瘤形成原因為血管壁病變,加上血壓升高衝擊血管壁,使脆弱的血管壁膨出,形成一顆類腫瘤的病灶。倘若動脈瘤破裂造成腦出血,會產生嚴重的神經學症狀,甚至生命的危險。高風險族群包含女性,抽菸、酗酒、肥胖、家族史、外傷、感染等。可以藉由戒煙、減少喝酒、減輕體重等來降低動脈瘤產生的機率。根據研究發現,動脈瘤1年以內的破裂機率大約4%,破裂機率會因為動脈瘤的大小、位置、形狀而有差異。尤其以長在後循環或是前後交通枝動脈、形狀越大而且不規則的動脈瘤,破裂而腦出血的機率也會較高。如何評估動脈瘤破裂風險?方耀榮說明,現行預測破裂機率的評估表例如:PHASES score,用來估算動脈瘤5年內破裂的機率,影響因子包括人種、血壓、年齡、動脈瘤的大小、因其他動脈瘤而發生過蜘蛛網膜下出血的病史、動脈瘤位置。當有相對高的動脈瘤破裂的機率,或是當影像追蹤時發現大小或形狀有變化的動脈瘤有較高的破裂風險,建議積極治療。治療動脈瘤 三大類手術動脈瘤並不是癌症,因此不需要化療或放射治療。顱內動脈瘤治療方式可分為三大類,各有其優缺點、風險及適應症,建議患者積極與神經外科醫師討論治療方針。一、腦動脈瘤開顱夾閉術:需要在全身麻醉下進行外科顯微鏡手術,打開顱腔將動脈瘤夾閉。二、血管內動脈瘤栓塞手術:於鼠蹊部將微導管經由腹股動脈進入顱內的血管直到動脈瘤處,將線圈填滿動脈瘤,使血液無法進入動脈瘤來達到治療動脈瘤的效果。三、密網支架放置手術:阻斷或改變血液的流向,使動脈瘤慢慢變小,最後消失。動脈瘤是一種血管疾病,嚴重破裂造成腦出血會有嚴重的併發症甚至生命危險。建議高風險族群可做腦部血管健康檢查提早發現可能的血管病灶及早處理。當發現動脈瘤,也應該儘早與醫師討論後續治療的方向。
「手指甲長這樣」心臟當心有破洞 恐引發腦中風與膿瘍
24歲青年阿成有先天性心臟疾病,某天早晨被室友發現不醒人事,被緊急送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診,經腦部核磁共振造影,診斷為「腦膿瘍併發阻塞性水腦,由神經外科醫師緊急手術清除腦內膿瘍,術後阿成恢復意識,大家才知曉阿成在昏迷前出現頭痛、頭暈、手腳無力已經長達數月,甚至有發燒的感染症狀。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專家團隊評估年輕的阿成腦內無故長膿,疑似與先天性心臟疾病相關,照會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心臟科戴以信醫師後續診斷,戴以信醫師以「氣泡測試超音波檢查」以及心導管檢查阿成的心臟發現「心房中隔缺損合併右到左分流」是導致他長期慢性缺氧的原因。因為右心房的缺氧血逆流進左心房,細菌進而大舉侵入腦部,造成嚴重感染膿瘍再併發水腦,幸好阿成被即時搶救,兒童醫院心臟專家團隊接著使用「經心導管心房中隔關閉手術」關閉阿成心臟的先天破洞,防止腦部膿瘍再次發生,術後恢復良好,阿成目前持續復健中。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結構與先天性心臟病及超音波中心」副院長謝凱生教授進一步分析,國內腦膿瘍好發年齡多為60歲以上的男性,腦膿瘍導致的後遺症包括反覆阻塞性水腦、神經功能喪失、癲癇發作,嚴重者甚至死亡,民眾萬不可輕忽。不過,謝凱生副院長說,才20多歲的病人阿成卻出現腦膿瘍,非常罕見,臨床上多半是跟先天結構心臟病有關。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心臟科戴以信醫師指出,台灣每1000名新生兒就有約3~4人罹患「心房中隔缺損」,但絕大部分是合併「左到右分流」,所以不會發生腦膿瘍,以成人來說,缺損破洞直徑小於兩公分者通常不會有明顯症狀;若是缺損破洞直徑大於2公分,則因為肺部血流過多,病人可能會發生呼吸急促、費力、反覆呼吸道感染的情況。戴以信醫師強調,當心導管檢查肺部血流與系統血流比例大於1.5倍時,就應該考慮以微創心導管手術關閉,然而,像阿成這樣的例外個案,合併其他心臟結構異常導致「右到左分流」—即身體任何部位產生的化膿性感染,皆不需經過靜脈肺臟系統,直接從心房中隔缺損的「破洞」進到動脈系統而轉入腦部,造成細菌感染化膿,這類緊急情況則建議無論破洞多小,都應該進行手術趕快關閉心房中隔缺損,才能預防再次腦部膿瘍,此項治療恢復期短且健保給付。戴以信醫師說明,正常人左心房壓力略高於右心房,然而像阿成的心臟疾病合併其他心臟結構異常,造成右心房血流鬱積,以致右心房壓力超過左心房,右心房的缺氧血進而逆向流進左心房,混合充氧血後造成了慢性缺氧,此即為「右到左分流」,左右心房壓力差趨近於零,偵測儀「都卜勒血流圖」無法偵測其血流壓力差異,則需要額外使用「氣泡測試超音波檢查」。戴以信醫師表示「心房中隔缺損合併右到左分流」,除了導致腦膿瘍外,還有另一個風險就是跟「年輕人隱源性腦中風」的發生有關,根據台灣心臟學會報告,隱源性中風大部分是跟卵圓孔未關閉相關,然而,「心房中隔缺損合併右到左分流」比卵圓孔更容易導致微小血栓進入左心體循環,進而堵塞腦部血管造成缺血性中風。謝凱生副院長強調18歲以上的成人病人,如果不是嚴重頭部外傷而造成腦部感染,不論過去有沒有明顯疾病症狀,發生腦部感染多半是跟先天結構心臟病有關;若臨床上有觀察到「杵狀指」手指指甲床角度大於180度,紅血球增生症(正常男性12-14g/dL)以及動脈血氣體分析飽和度不足(正常人95-100%)的現象,就是長期缺氧造成,都應該尋求兒童心臟科來鑑別診斷是否有心房中隔缺損。尤其正值青壯年的先天性心臟病病人,仍要定期回診追蹤以防憾事發生,謝凱生副院長表示目前「經心導管微創關閉手術」以及「氣泡測試超音波檢查」都屬於健保給付,民眾有相關疾病出現上述病徵不要耽擱病情,盡快求診諮詢醫師專業意見。
國中生奪科展第3遭質疑「代筆」 醫反駁:不會寫程式在未來就是「文盲」
今年全國科展的國中組「生活與應用科學(一)科」,由新北市永和國中的一名呂姓同學拿下第3名,作品名稱為「以新建構之卷積神經網路對腦部核磁共振影像執行多發性硬化症」,但因為內容連部分專業醫療人員都寫不出來,因此這位參展學生被質疑可能是代筆。對此,醫師沈政男則反駁,大人看不懂不是因為學生代筆,而是很多大人都缺乏寫程式與操作AI的技能,「在新時代,這是一種識字率,有一天,不會寫程式就跟不會寫字一樣,等於是一種文盲。」醫師沈政男在7日於臉書上分享他對今年全國科展的看法,「有一篇最近得到全國中小學科展國中組第3名的作品,引發一些醫療人員的關注,因為主題是使用深度學習的電腦技術,來判讀多發性硬化的腦部磁振造影影像,他們的反應幾乎都是:我寫不出來!不只寫不出來,我想,你也看不懂!」於是,他們就會懷疑不是參展同學自己寫的。但沈政男指出,新聞中那位同學使用的電腦技術看起來很深奧,但其實已是現今AI影像診斷的基本工具了,「比如我就讀的研究所裡頭,就有好幾位同學都在進行這樣的研究與分析,因為深度學習最厲害的就是影像判讀,剛好可以用在醫學影像的診斷。也就是說,只要找來相關分析技術的說明,按表操課,一步一步學習,其實不會太困難,甚至連自己寫程式都不用。」沈政男進一步解釋,「電腦技術就是這樣,有天分的人在很小的年紀就厲害得嚇嚇叫了,而不想學的人,即使到老,連打字也都沒有完全學會。真的,不要說人工智慧,很多人連大小寫打字都沒有學起來,打病歷就是一律打小寫。」而電腦技術,尤其是寫程式與操作AI,將在未來越來越重要!沈政男得出結論,「在新時代,這是一種識字率,有一天,不會寫程式就跟不會寫字一樣,等於是一種文盲。」而且AI醫學診斷已經突飛猛進,在不久的將來很快就會取代人腦,因為「誤診太多」!沈政男補充,30年前,實證醫學興起,取代了傳統的專家說法,而30年後的現在,最新趨勢就是AI醫學,只要你輸入一個醫學病例,電腦就會幫你做出診斷。回到今年全國科展的第3名作品,沈政男表示,「我看過那位同學的得獎作品,發現其實他對磁振造影完全不熟,就只是拿來當做機器學習的分析素材,甚至還有寫錯的地方。至於多發性硬化,不要說國內研究不多,恐怕看過病例的醫生都很少。所以說本質上就是一篇電腦技術的研究,跟醫學的關聯比較少。」因此他也胸有成竹的保證,「絕對不是大人幫忙寫的啦,因為,大人,如果沒有特別鑽研那些分析技術與軟體,即使你是人工智慧專家,也未必寫得出來。」
長期鼻塞要注意!誤會是過敏 中年男就醫驚見「鼻竇腫瘤」
56歲長期抽菸男性,主訴右側長期鼻塞,不時有流鼻血的情況,但不以為意並未就醫。某次腦部核磁共振檢查意外發現右側鼻竇腫瘤,經內視鏡下切片確診為右側「鼻竇神經內分泌瘤」(neuroendocrine tumor),發現時已侵犯至顱底。鼻腔及鼻竇惡性腫瘤 男性居多、一成無症狀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耳鼻喉科醫師余育霖指出,鼻腔及鼻竇惡性腫瘤約佔上呼道腫瘤的3%,其中又以男性較容易發生,其他危險因子如煙霧及木屑暴露、皮革鞣製、化學製劑暴露及抽菸者。而常見症狀其實和上述的常見鼻科疾病主訴差不多,嚴重者可能有臉麻、眼瞼下垂、結膜水腫、眼球活動異常、臉頰腫塊或牙齒鬆動等症狀;然而,仍約有一成的患者為無症狀者,容易導致延誤診斷。內視鏡手術輔以放療、化療 早期診治預後佳依據不同的鼻腔及鼻竇腫瘤細胞形態,治療方式有些許不同。綜觀來說,鼻腔及鼻竇腫瘤局部或遠端轉移的機會皆不高,治療方式大多以手術為主。傳統上腫瘤切除為經由顏面部的側鼻切開術(lateral rhinotomy),隨著醫療的進步,大多數的腫瘤可以藉由內視鏡手術(endoscopic sinus surgery)進行切除或減積,必要時輔以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達到良好的疾病控制。與全身其他部位的惡性腫瘤一樣,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效果較好;倘若延誤診斷,越容易產生大量出血、腦膜炎、腦脊髓液滲露、視野缺損、中耳炎或骨骨髓炎等嚴重併發症。鼻腔問題多留意 症狀未改善應儘速就醫余育霖表示,鼻腔及鼻竇問題可大可小,初期大多可藉由口服藥物或是鼻內噴劑改善;倘若症狀長期用藥未見改善,應至耳鼻喉科門診就醫接受內視鏡檢查,儘早確立診斷儘早接受治療,手術大多有不錯的治療效果,必要時輔以後續藥物或放射治療。切勿忽視微小徵兆導致疾病進展而延誤治療。
科技業尪年薪3百萬…突喊「想辭職考醫學系」妻傻了 過來人揭殘酷現實
一名女網友透露,老公年薪大概300萬,自己也有約200萬,「前陣子老公家人身體很不好,使得他經常出入醫院,也可能是這樣的原因,讓他覺得醫生很偉大」,不料先生最近突然說想辭掉科技業的工作,去重考醫學系,如果2年內沒考上就放棄,甚至還提出要把1間房賣掉,讓她感到十分不以為然,但又不敢表現出來。原PO在網路論壇Dcard發文,「前陣子老公家人身體很不好,使得他經常出入醫院,也可能是這樣的原因,讓他覺得醫生很偉大,於是前幾個禮拜,他說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和我說,總之就是他已經想好幾個月了,想要先辭職或留職停薪去認真準備後醫系。他說會給自己2年的期限,如果2年內沒考上他會回到科技業」。女網友坦言,「我心裡真的非常不希望他去考,一來這樣全家收入落在我身上,老公是希望先把一間房賣掉,然後用賣掉的錢付第二間的貸款,這樣我就不用有壓力。另外就是我覺得當醫生也不會比他現在職業好,他還要當好幾年學生,然後畢業還要當實習醫生住院醫生等等,等爬到主治都不知道幾年過去了」。人妻無奈表示,「假如他沒考上,之後2年真的容易回科技業嗎?回去了可能要重新開始,空白履歷的兩年搞不好很難再進大公司,2年沒工作他心態會不會改變。我們還有規劃要有小孩,要是到時候我也請育嬰假,不就基本上沒什麼收入了。老公是說如果真的懷孕,他可以邊看書邊顧小孩…但我是覺得都要考試了,這樣應該沒辦法認真準備吧」。貼文曝光後,網友紛紛留言「身為已經當醫師七年的我,會建議妳帶老公去照個腦部核磁共振,看看腦裡面是不是有長怪東西,怎麽頭殼壞成這樣。行醫沒辦法帶來太多成就感的,我只能說真正的醫療環境跟他想像的絕對落差很大」、「科技業不是想回去就能回去的欸,他是不是誤會了什麼?」
遠離失智症!銀髮族「養成1習慣」大腦回春超簡單
運動有助於提升腦部健康,老少皆然。今年8月甫發表在《神經學》(Neurology)期刊的一項研究發現,每周運動量越多、大腦皮質厚度越高,而皮質厚度被認為和腦部健康有關;更令人振奮的是,70歲以上長者只要從事輕度運動,例如每天步行15分鐘或走樓梯取代搭電梯,就可能對大腦產生明顯的正面影響。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部醫師張庭瑜說明,這項德國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DZNE)進行的社區型研究,共有2550位受試者,年齡涵蓋30到94歲;研究團隊事先請受試者填寫基礎問卷,了解平時的運動習慣,並在受試者大腿上配戴裝置,記錄每個人的運動時間、步行數、消耗的熱量等活動數據。經過7天的測試,研究團隊為受試者安排腦部核磁共振檢查,計算腦部各分區的皮質厚度。結果顯示,受試者運動強度和大腦皮質厚度有關,運動量越多的人、大腦皮質厚度越厚。一般來說,大腦皮質的厚度和面積會隨著智商和年齡改變,被視為腦部智力和智能的指標之一。值得注意的是,70歲以上長者只要從事輕度運動,大腦皮質厚度就有明顯變化。據外電報導,研究團隊指出,即使是很小的行為變化,例如每天步行15分鐘或走樓梯,取代搭電梯,也可能對大腦產生顯著的正面影響。張庭瑜分享,從預防失智症的角度來說,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65歲以上長者每周從事150分鐘的中強度有氧運動,例如每天快走或爬山30分鐘、一周5天,如果每次30分鐘負擔太重,也可以拆成早中晚各10分鐘,只要感覺微喘的強度即可;如選擇慢跑這類的高強度有氧運動,則每周75分鐘就足夠。為何有氧運動有益於腦部健康?張庭瑜說明,運動可以刺激腦部細胞活化,並增加快樂激素分泌、提升正面情緒;運動也可以增加人體感官接受資訊,有助於維持腦部機能;至於有氧運動最大的好處則是強化心肺功能、鍛鍊肌肉,身體機能良好之下,對腦部健康也有好處。
早上頭痛要當心…可能是「腦瘤警訊」 醫:目前無法預防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易產生頭痛等相關症狀,而有時莫名頭痛的現象,也讓民眾懷疑,自己是否得了「腦瘤」。針對腦瘤和頭痛之間的關聯,醫師魏國珍透露,人的腦部在頭骨的保護下形成一個密閉空間,當腦組織有顆逐漸長大的腫瘤時,就會造成腦壓增高而造成頭痛。他呼籲,目前腦瘤無法預防,若出現長期頭痛的情況,務必及時赴醫檢查。新北市土城醫院副院長、長庚大學神經外科教授魏國珍日前在YouTube「健康2.0」頻道中分享,人的腦部在頭骨的保護下形成一個密閉空間,當腦組織有顆逐漸長大的腫瘤時,就會造成腦壓增高而造成頭痛。他透露,若在早上起床或半夜時因頭痛醒來就要當心,因為人在睡覺時呼吸速率減慢,身體自然反應會將腦部血管擴張,讓多點血液流進腦組織裡以防缺氧,若此時人的腦部長有腫瘤,就有可能在睡到一半時,因腦壓突然增加造成頭痛而在半夜甦醒,或是在清晨時因頭痛醒來。魏國珍說,腦瘤的症狀與腫瘤在腦中的位置、大小、特性有關,腦中不同位置的腫瘤給身體造成的症狀大不相同,例如運動或感覺異常、空間感不靈敏、走路搖搖晃晃、語言或是認知功能喪失、健忘或個性改變,以上都可能是腦腫瘤對人體造成的影響,同時,腦瘤還可能導致癲癇發作,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另外若患有「腦下垂體腺瘤」,可能導致荷爾蒙異常而出現不孕症、巨人症等症狀。醫師魏國珍說明,腦瘤可能對人體造成的影響。(圖/翻攝自YouTube/健康2.0)魏國珍透露,目前並無科學證據證明造成腦瘤的原因,因此無法預防。他呼籲,若民眾有頭痛的症狀,建議尋求專科醫師協助,進行詳細的身體或神經學檢查,一旦檢查發現異狀,醫師就會安排腦部核磁共振掃描,並給予相關指示,供有頭痛困擾的民眾參考。
氣象專家李富城妻大腸癌逝夜夜哭泣 自曝「輕微失智」:我正走向憂鬱自閉
86歲前氣象主播李富城昨(12日)在臉書發文表示,自己有輕微失智現象,也感到自己正在「走向憂鬱及自閉」,但是他仍樂觀表示,自己想突破現狀,恢復正常生活。貼文曝光後,許多友人和網友也紛紛湧入關心,留言鼓勵。李富城在臉書發文透露自己的近況寫道,自己因喪偶加上疫情封閉,目前感覺自己正逐漸走向憂鬱和自閉,加上年事已高,生活中似乎出現了輕微的失智症狀,但他並未就此氣餒,「於是我想突破,我想減緩,首先是如何恢復正常的生活,試著想邁出第一步,不依靠別人,就我自己,我相信我能做得到。」貼文曝光後,短短一天就有超過2千名網友替他按讚加油,眾人紛紛鼓勵李富城,「伯伯你已經到很棒了」,「李伯伯你可以的!」,「李大哥加油」,「李伯伯⋯我們想一直看你報氣象喔!」根據《蘋果新聞網》報導,李富城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妻子在2019年時因為大腸癌病逝,妻子逝世前他日日守在身邊照顧,卻仍無法挽救愛妻,讓他產生憂鬱及輕微失智症狀,但他仍努力想要走出困境,卻因不想接觸人群衍伸了自閉現象。李富城說道,對於自己失智的狀況,他感覺是一種漸進的情形,「不可能一步到位就完全失智,現在就是記得很久以前的事,但是會忘記現在與最近的事情,有這種感覺、認知,醫生也說要做一系列的檢查,明天就要去做腦部核磁共振,我也企圖減緩失智情況,例如做運動,出去走走啊,也許我的憂鬱症是失智的主要來源,我又不想吃憂鬱症的藥,醫生要我多出去曬曬太陽。」李富城分析自己病況癥結點在於愛妻離世給自己很大的打擊,「很難去忘懷,也難接受其他人,這是沒辦法解開的結,但我也是想辦法努力要解開,有想去環島忘記傷痛,不過台灣我們(與老婆)已經環島過很多次,都是兩個人一起去,一個人去怕會勾起難忘回憶,總是要試著讓自己釋懷,憂鬱症的治癒相信會讓我其他狀況會更好。」此外,李富城也表示,自己目前獨居,小孩有自己的事情,也無法方方面面都照顧到自己,他只能自己振作,處理事情,但也因此讓他注意到身體一些不尋常的地方,他發現自己會很快速地忘記一些事情,已經太多次,比如人名,也會忘記下一分鐘要做什麼事,出來後突然忘記要做什麼。李富城說,自己就診想找出延緩症狀的方法,但醫師卻給了殘酷的答案,表示這狀況目前無藥可醫。除了失智,他還有高血壓病史,所幸控制得宜,目前血壓都在正常範圍。李富城說,自己罹患憂鬱症後,幾乎每天晚上都會哭,「我能寫出來,表示我很願意面對這現象,不能憋在心裡,會越來越嚴重。」為了改善症狀,他想讓自己有事可做、忙碌一點,除了自己做菜,也研究農民曆;他表示自己會繼續在臉書和眾人分享近況,期許自己能愈來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