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部腫瘤
」 腦瘤 腦部腫瘤草蜢蔡一傑認了腦瘤!他剃光頭頂「巨大疤痕」近照流出 大喊:給我時間好起來
香港男團始祖之一的「草蜢」 成員蔡一傑,9月底在美國舊金山的演唱會活動上因病缺席,外傳是免疫系統出問題,原先經紀公司也未做出正面回應,不過蔡一傑本人20日突在社群發聲,表示自己罹患腦瘤,剛剛做完切除腦部腫瘤手術,手術非常順利,他同時附上術後頭部傷疤的照片,跟外界報平安。蔡一傑腦瘤開刀疤痕。(圖/翻攝自蔡一傑臉書)從蔡一傑在社群平台上PO出的照片可見,蔡一傑氣色相當不錯,剃光的頭髮已經長出了一些,不過另一張照片則是明顯到看他開顱留下的疤痕,宛如蜈蚣般環繞在他頭頂,對此,蔡一傑強調,切除腦部腫瘤的手術,過程相當順利。除此之外,蔡一傑還發文感謝家人一直陪伴他並給予支持和鼓勵,「還有多謝我兩位兄弟在我手術期間兩人在美國的賣力演出,最重要多謝所有醫護人員和主診醫生用高超醫術來幫助我,使我重新站起來,在這裏我要跟所有愛我的朋友說一聲,多謝你們的關心同愛護」。蔡一傑也提到唱片公司老闆林建岳對他的體諒及支持,以及歌迷和媒體朋友們的關心,「希望給我一點空間和時間讓我慢慢康復好起來,我相信我往後的人生一定更精彩」。另據港媒指出,蔡一傑同時發布一份錄音檔,「我想和愛我的朋友說,你們千萬不要擔心我,我會在不久的將來,很快和大家見面。至於這段期間,希望大家給我一些空間,讓我可以好好的慢慢康復、痊愈,然後約定大家再相聚的那天,我相信一定會很精彩。我會繼續唱歌、跳舞,繼續開Party,OK?和大家約定好了唷」!稍早據《鏡週刊》報導,草蜢9月底在舊金山辦演唱會時,卻出現3缺1的情況,當時草蜢在官方社群上聲明,「蔡一傑經醫生專業判斷,認為暫不適宜作任何公開表演或出席任何人多的公眾場合,經過慎重考慮之後,其經紀人公司、主辦方美國三藩市宣布,蔡一傑將未能為今次一連2場演唱會站台演出」,如今當事人證實是因為罹患腦瘤,且已做完切除腦部腫瘤手術,另外,香港「東網」引述蔡一傑的哥哥、同時也是草蜢另一位成員蔡一智說法,「多謝關心!沒有其他可以多說的!最好的關心就是不打擾!謝謝」。蔡一傑腦瘤開刀疤痕。(圖/翻攝自蔡一傑臉書)
戒菸副作用難忍! 醫點名「家庭中這些人」扮演角色是關鍵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每年5月31日訂為世界無菸日,向社會大眾宣導戒菸及拒絕二手菸,為響應全民健康及永續發展趨勢,臺北醫學大學部立雙和醫院日前在院內舉辦「世界無菸日」衛教講座。抽菸健康壞處多 戒菸門診提升戒菸成功率家庭醫學科謝蔡豪醫師指出,抽菸壞處多,像是十大癌症死亡率之首的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心血管疾病、泌尿生殖系統及其他癌症等健康問題,許多文獻及研究都指出抽菸是這些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為自己與家人的健康著想,建議可前往「戒菸門診」尋求協助,透過專業醫療人員、個案管理師、藥物、專業輔導與心理支持,量身打造完整戒菸計畫,讓成功率大幅提升。戒菸副作用多難忍受 家人扮演角色非常重要謝蔡豪醫師分享成功戒菸的案例,68歲的黃先生因罹患腦部腫瘤而決心開始戒菸,剛開始採用口服藥物治療,但卻出現了手部不停顫抖的副作用,便於回診時調整,改由尼古丁替代療法,數周後,黃先生雖逐漸減少吸菸量,但仍無法完全擺脫吸菸的習慣。因此,呂孟樺個管師邀請黃先生的太太和女兒一同來到戒菸門診進行詳細的衛教,幫助他們清楚了解到家人的協助在戒菸過程中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隨時提醒與正向鼓勵,也幫助黃先生擺脫對菸草的依賴,邁向健康人生。生死經歷決心戒菸 尼古丁替代療法消弭生理菸癮另外,菸齡長達45年的林先生也在現場分享自身成功戒菸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年近7旬的林先生回想起一開始接觸香菸是因為在外島當兵,為緩解壓力以及與同袍之間的社交需求,久而久之就養成了一天一、兩包菸的不良習慣。去年年底突然發生莫名胸痛、左肩痛等心肌梗塞的徵兆,至急診就醫後直接轉進加護病房,有了這次的生死經歷,讓林先生決定不要再抽菸了。林先生在今年1月在開啟戒菸療程,藉由尼古丁替代療法,消弭生理上的菸癮,逐漸減少菸量的同時,家人及親友的適時鼓勵支持,心理性的菸癮的逐漸緩解。
林百里的第一步2/三總AIoT 將升級輝達H100 小琉球義診靠AI判讀「上醫醫未病」
「這個能夠快速運算找出病因模型的推手,是國防部軍醫局長蔡建松,他時任三軍總醫院院長時、2019年成立『人工智慧暨物聯網(AIoT)發展中心』,他同時是一位心臟外科名醫,更構思5G智慧醫院的大願景,與林百里兩人一拍即合,促成心電圖AI判讀平台合作。」知情人士向CTWANT記者透露,AIoT中心裡有搭載輝達A100高階運算主機,將再進一步升級為最新的H100。「用X光、核磁共振等照胸、肺、眼底等,只要有影像、數據都能夠訓練出AI判讀模型。」三總AIoT中心技術長林嶔表示,目前國內致力心電圖AI判讀技術的,除了國防醫院及三軍總醫院,還有中國醫藥大學、長庚等,三組隊伍中又以前者跑在前頭,搶先訓練出可分辨高達50種心臟病的AI模型。「演算法優勢只能領先2、3年,有了臨床案例能累積真正實力。」林嶔解釋。三總在心臟外科的研究與醫療能量頗負盛名,在2010年升級心電圖儀器、建立資料庫,目前已累計超過150萬張心電圖、是全球第二大的資料量、僅次於美國醫學中心MayoClinic,這也是林百里看重之處。「心電圖AI判讀平台使用到現在,第一線醫護人員反應都很不錯。」在AI幫助下可判斷出有沒有急性心肌梗塞、肺栓塞等50種心臟疾病,回傳讓醫師確定病因後立即進行施救,讓心臟損害程度盡量縮小、後續康復可能性提升。「在處理急診病患能減少10分鐘的等待,就等於是進一步增加10分鐘黃金搶救時間。」2022年一位突然心臟痛的澎湖民眾,讀取心電圖後傳到台北三總機房由AI協助判讀為急性心肌梗塞,聯絡快艇後送三總澎湖分院,成功打通阻塞血管並放置血管內支架。廣達電腦與各醫療院所合作,如為台大雲林分院合作建置軟體「遠距醫療居家照護包」,針對「高危出院監測」設計,可遠端監測重症病患出院後的體溫、心跳、血氧、血壓、心電圖、肺功能、生活品質等,減少住院時間並降低再返院率。(圖/台大雲林分院提供)心電圖AI判讀平台更可以做到早期就篩檢、提前預防,三軍總醫院院長洪乙仁表示,「今年5月起和廣達合作在小琉球義診,給620位在地民眾使用,居然篩出幾個無症狀的病人,他們到大醫院檢查後得到很好治療,以往都是哪一天心律不整、中風就算了。已能達到真正的「上醫醫未病」(醫治還沒有生的病)。國防醫學院校長查岱龍進一步提到,AI智慧與醫療順利結合,才能夠讓醫學不只停留在研究、能夠順利落地臨床應用,「ICT與醫療與醫學教育結合,病人未來能更快速獲得精準醫療服務。尤其國軍在高壓場域、經常面臨突如其來的任務,有AI幫助部隊訓練,甚至加入氣候變化等考量,學生也能提早進入研究智慧醫療。」AI出現掀起人被取代的論戰,在高貴的醫界亦無法避免。洪乙仁表示,AI判讀後仍由醫師做最後決定,「AI是人訓練出來的,可以幫助人醫做更好地發揮」,他提到自己一個內向同學因腦部腫瘤的醫療糾紛,結束生命的悲傷故事,珍貴的醫療人才因此消逝,未來有AI輔助、給予第一線醫護更充分訊息,可以促進醫療產業發展、還有更融洽的醫病關係。三總AIoT中心執行長方文輝表示,心電圖AI判讀平台放上救護車、走出國門都是努力的方向。
時常頭痛、頭暈就是腦瘤? 醫授腦瘤症狀、診斷、治療過程
一般認為腦瘤會出現頭暈、頭痛等症狀,因此民眾若常有頭痛、頭暈問題,便會懷疑自己可能有腦瘤。但事實上腦瘤症狀並非如此單純,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腦腫瘤神經外科醫師莊銘榮表示,病人若有2大類情況,醫師才會懷疑有腦瘤生成。腦瘤引起頭痛比例不高 下列兩種情況才可能懷疑是腦瘤莊銘榮醫師說,病患頭痛是由腦瘤直接引起的比例不高,大部分的頭痛是頭皮血管或是筋膜所引起的。醫療上反覆「清晨性的頭痛」會被醫師懷疑有慢性腦高壓,會被醫師懷疑有腦瘤發生的可能。若是還伴隨著非腸胃道不適引起的「非預期性嘔吐」,不論是不是腦瘤引起的腦高壓,都是需要盡速就醫。腦瘤若是發生會直接影響腦部功能,因此除了慢性腦高壓引起的清晨性頭痛外,平常腦瘤症狀最常見的事「漸進性的神經功能變化」,例如:手漸漸無力、走路不穩、智能漸進式衰退、無表情、說話困難等。這種神經功能變化暗示腦部病變或是腦部腫瘤的正在發生,也是需要就醫進行相關檢查。腦部病灶先評估良or惡性 再決定下一步治療民眾若有腦瘤疑似症狀,應盡早就醫診斷,醫師會先進行影像學檢查,確定是否有腦部病灶,再評估病灶是良性或惡性變異,並進行下一步治療、追蹤。莊銘榮醫師指出,大部分的病灶都是良性的,如果是惡性腫瘤,目前最有可能是轉移性腫瘤,再來才有可能是原發性的腦部惡性腫瘤。其中,最常見的原發性腦部惡性腫瘤就是「惡性腦膠質瘤(glioblastoma,縮寫:GBM)」。莊銘榮醫師表示,通常這類腫瘤會建議手術切除,之後接受標準的放療加口服化療,並再進入第二階段治療,使用高劑量的口服化療藥。整個療程結束後,還需要進行影像追蹤。莊銘榮醫師提到,如果在影像追蹤的過程中,發現腫瘤復發了,醫生會再與病患討論後續的治療選擇。治療方式多如何選擇? 了解治療「黃金準則」回歸實證現在有許多新的腦瘤治療方式出現,民眾該如何選擇治療方法呢?莊銘榮醫師強調,所有的腫瘤治療都應該要回歸專業與實證,事實上目前每項腫瘤的治療都有它的現行最佳治療策略,也就是所謂的「準則(guideline)」,這代表的是目前科學實證支持的最佳治療手段。莊銘榮醫師提醒,與其追尋需要高昂花費、科學實證又未必足夠的新式治療,不如聽聽專業團隊建議,了解標準治療以及額外能夠增添的治療選擇。 腦瘤手術危險? 科技進步治療走向「精準治療」然而,現在惡性腦瘤,很高比例都需要先手術切除,後面再搭配輔助治療,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結果。面對這樣的標準治療,民眾常常會擔心腦部手術後自己會昏迷不醒,或因此終生殘疾。莊銘榮醫師指出,隨著治療技術的進步,其實神經外科手術也一日千里,可以在手術中做各種功能性的神經電氣監測,或執行清醒手術等,保護病患的正常腦區,並把腫瘤做最大程度的安全切除。而事實上也並非所有的腦部病灶都必須要用手術治療。莊銘榮醫師提醒,腦瘤應「精準治療」依每人不同的狀況、疾病型態,整合科學實證與醫療團隊的建議得到適當治療,而在這過程中,醫師不只擔任治療角色,也會提供陪伴與支持。此外,同時也是臺灣神經腫瘤學會秘書長的莊銘榮醫師提到,近年來神經腫瘤分類、標準有很大的變化,但疾病跟藥物的健保給付仍停留在十幾、二十年前,很多病患得到新的疾病診斷,卻無法得到健保署合理的對待,近期學會也會再跟衛生主管機關協商,為病患爭取更好的權益。
男麻將打一半突恍神+碎念 原來是大腦「這病變」埋不定時炸彈
當你在開車或在上班、上課到一半時,突然整個人像是靈魂出竅般,瞬間出現恍神狀況,當下是腦部出現病變了!有一名年約40歲的壯年男子,某天揪朋友打麻將,但他打到一半,突然出現恍神、眼神呆滯,還有口中唸唸有詞、手部反覆動作等奇怪動作,就醫才發現,原來自己腦部有不正常的放電現象,即是所謂的「顳葉癲癇」。根據《中時新聞網》報導,收治該病例的基隆長庚醫院神經外科醫師顏君霖表示,男子當時就醫時,完全不知道自己恍神後發生什麼事,是一同打麻將的友人轉述他發作當下的異常行為,醫師透過症狀口述,搭配腦波檢查,才揪出男子的大腦出現不正常放電,也就一般俗稱的癲癇。顏君霖強調,莫名出現像個案這類頓時恍神、碎念、眼神莫名呆滯的狀況,這是「顳葉癲癇」很典型的症狀,還好男子及早就醫,可服藥預防發作及惡化。顏君霖醫師表示,針對「顳葉癲癇」這項疾病,推估台灣可能有多達20幾萬人有此疾問題,但高達9成的民眾,很難在第一時間就有警覺並就醫。他並指出,成人若有額葉癲癇問題,多半是因為受到腦部腫瘤、或內側顳葉硬化症等問題導致。他提醒,這類患者當遇到熬夜、喝酒、看到光線閃爍等狀況時,症狀容易被誘發,若出現莫名恍神、放空、不又自主肢體抽動等異常行為,就要特別注意。
女子頭痛不斷、無不良嗜好!就醫竟驗出致命動脈瘤 醫曝危險因子
46歲的艾小姐,平時作息正常且無不良嗜好,長期感到頭暈、胸悶不適,有天突發性昏厥,被送至醫院急診室,急診醫師評估完後立即安排腦部的電腦斷層檢查,發現疑似是腦部腫瘤,遂進行磁振造影,才確定其顱內有一個約兩公分的巨大動脈瘤(常見動脈瘤大小約為0.3-0.5公分)。當心這些危險因子 女性較男性發生率高台北慈濟醫院影像醫學部神經血管介入治療科阮郁修醫師指出,產生動脈瘤的危險因子需特別當心,像是天生腦部中層的膠原蛋白較缺乏彈性纖維者、有自體免疫疾病的病人、高血壓患者、抽菸的人,其中,以女性跟男性相比,平均有動脈瘤的數值是1.5:1,但是如果是停經後的女性就會變成2:1。除此之外,年紀越大,血管彈性越差,經血液長期沖刷後,血管分叉處就容易形成動脈瘤。動脈瘤像顆不定時炸彈 隨時會危及生命而動脈瘤依據不同的位置以及體積的影響會造成不同的臨床症狀,如頭痛、暈眩等,雖然症狀不一定會發生,但如果壓迫到顱神經,就會造成複視、眼皮下垂、垂瞼,甚至還會因動脈瘤破裂造成顱內出血,產生劇烈頭痛、昏迷。阮郁修醫師表示,倘若不做任何處置,會有三成左右的死亡率,再破第2次,死亡機率就會提升至六成以上。血流導向裝置輔助線圈栓塞術 成功率達9成阮郁修醫師發現艾小姐的動脈瘤後,依據它的大小、形狀、所在的位置,評估破裂的風險,並建議趕快進行治療。此次手術採用「血流導向裝置輔助線圈栓塞術」,目前統計數據顯示此類手術成功率達9成以上,而術後半年8成的動脈瘤就會栓塞,術後三年98%的動脈瘤完整栓塞。頭部有長期不適 應盡快就醫診斷阮郁修醫師也提醒,平時應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避免三高、且維持規律的生活作息、定期做健康檢查也是不可或缺的關鍵,倘若頭部有長期不適,應尋求專業的醫師評估,以免延宕治療時間,增加死亡的風險。
AI精密分析睡眠問題 助患者骰善睡眠品質
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花在睡眠上。透過睡眠可維持大腦及身體健康,除了恢復精神、重獲體力外,睡眠也會影響大腦的認知功能,即便只是少睡幾個小時,也會對注意力、推理決策能力、學習專注度等多種認知造成不利的影響。但你知道嗎?全世界約有30%左右的人有失眠困擾。造成睡眠困擾因素多 易形成惡性循環亞東醫院精神科李佳儒醫師指出,除了呼吸中止症與其他身體狀況導致的睡眠障礙,若民眾面臨較高的社會經濟壓力或身心理困擾時,也容易造成睡眠困擾。睡眠不佳容易增加憂鬱、消極、暴躁等負面情緒;同樣地,感到壓力時常會輾轉反側,而缺乏睡眠亦會讓壓力反應保持活躍,形成惡性循環。睡眠障礙問題 透過AI精密分析 過去腦波多用於癲癇、腦部腫瘤、腦傷等器質性問題的檢查,如今利用AI數據可進行更精密的分析。腦波帽不僅是無侵入性檢查,且僅需90秒即可得知分析結果,找出與憂鬱壓力相關的睡眠障礙,且檢查費用也較電腦斷層掃描與核子醫學檢查低。藥物容易依賴 日常這樣做改善睡眠品質 在藥物治療方面,長期使用安眠藥物除了使療效逐漸降低,亦會造成生理或心理依賴性。非藥物治療方式除了調整生活習慣、增進壓力適應技巧、認知行為治療外,現在也發展出較新的非侵入性腦刺激治療,不僅可使睡眠時間增長,研究更發現可以提升睡眠品質並改善情緒,使得睡眠問題的治療能有更全面的處理。現代人生活步調忙碌快速,且充斥各項3C產品,皆有可能導致睡眠不足或面臨失眠困擾。為改善睡眠及生活品質,除了可透過培養規律生活外,李佳儒醫師也呼籲,若民眾有相關睡眠之困擾,亦可至睡眠整合門診尋求協助,改善生活品質。
AI精密輔助腦波帽檢查 90秒查出睡眠障礙原因
我們的一生中,睡眠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花在睡眠上。但你知道嗎?全世界約有30%左右的人有失眠困擾。充足的睡眠可以為我們帶來哪些好處呢?透過睡眠可維持大腦及身體健康,除了恢復精神、重獲體力外,睡眠也會影響大腦的認知功能,即便只是少睡幾個小時,也會對注意力、推理決策能力、學習專注度等多種認知造成不利的影響。亞東醫院精神科李佳儒醫師指出,除了呼吸中止症與其他身體狀況導致的睡眠障礙,若民眾面臨較高的社會經濟壓力或身心理困擾時,也容易造成睡眠困擾。睡眠不佳容易增加憂鬱、消極、暴躁等負面情緒;同樣地,感到壓力時常會輾轉反側,而缺乏睡眠亦會讓壓力反應保持活躍,形成惡性循環。過去腦波多用於癲癇、腦部腫瘤、腦傷等器質性問題的檢查,如今利用AI數據可進行更精密的分析。腦波帽不僅是無侵入性檢查,且僅需90秒即可得知分析結果,找出與憂鬱壓力相關的睡眠障礙,且檢查費用也較電腦斷層掃描與核子醫學檢查低。在藥物治療方面,長期使用安眠藥物除了使療效逐漸降低,亦會造成生理或心理依賴性。非藥物治療方式除了調整生活習慣、增進壓力適應技巧、認知行為治療外,現在也發展出較新的非侵入性腦刺激治療,不僅可使睡眠時間增長,研究更發現可以提升睡眠品質並改善情緒,使得睡眠問題的治療能有更全面的處理。現代人生活步調忙碌快速,且充斥各項3C產品,皆有可能導致睡眠不足或面臨失眠困擾。為改善睡眠及生活品質,除了可透過培養規律生活外,李佳儒醫師也呼籲,若民眾有相關睡眠之困擾,亦可至醫院睡眠整合門診尋求協助,改善生活品質。
她不菸不酒得肺癌「轉移到腦仍無感」 醫點出這點嘆:自己也怕
北部一名60歲婦人不菸不酒、不下廚、勤運動,最近1、2個月因左側突然沒力懷疑是中風,經確診為肺腺癌「腫瘤還轉移到腦部」,讓她無法接受,對此,醫師也坦言,臨床上見到太多無症狀的肺癌患者「自己都會害怕」。北部一名60歲婦人不菸不酒、不下廚、勤運動,最近1、2個月因左側突然沒力懷疑是中風。胸腔內科醫師徐培菘在《醫師好辣》節目中分享,這名60歲婦人一開始因左側突然癱軟無力狀況頻繁,於是找上神經科名醫照電腦斷層,豈料驚見一顆「別的地方轉移來的」腦部腫瘤,轉介至胸腔科進一步檢查,發現肺部冒出2公分腫瘤,確診肺腺癌轉移腦部,才會導致肢體無力。婦人轉介至胸腔科進一步檢查,發現肺部冒出2公分腫瘤,確診肺腺癌轉移腦部,才會導致肢體無力。這如同晴天霹靂的消息讓婦人難以接受,這名患者本身不菸不酒、也不煮飯、規律運動又養生,難以接受「會得到這疾病」。對此,徐培菘解釋,肺腺癌好發位置在於肺部周邊,不會壓迫到氣管因此鮮少出現症狀,甚至有腫瘤已經暴長4、5公分的患者說「都沒症狀、沒感覺」。徐培菘表示,肺癌危險因子最常見就是抽菸和廚房油煙。根據徐培菘表示,肺癌危險因子最常見就是抽菸和廚房油煙,尤其中式料理大油熱炒,建議在家中料理時,可以將空氣清淨機在油煙特別大時打開,會發現此時的PM2.5超高。另外,他呼籲居家環境或工作場合裡的危險因子也要留意,特別是被WHO認定為第一級致癌物的空氣汙染PM2.5難以避免,出門時也應妥善戴好口罩,降低罹癌風險。若要及早發現症狀,徐培菘建議,可進行目前被認為唯一能揪出早期肺癌的「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經追蹤若被判定有風險可考慮手術切除,尤其是長期一天一包菸抽30年或一天2包菸抽15年的老菸槍、年紀超過40歲者、以及三等親內有家族史者都應該做,而徐培菘也坦言,自己會做這項檢查,原因是「看到太多沒症狀的(罹癌患者),自己都還是會害怕」。
大貓熊團團病理解剖報告出爐 這病導致癲癇發作
在台北市立動物園大貓熊「團團」去世當天,園方即完成並理解剖工作,近日報告結果出爐,確定團團大腦罹患原發性腦瘤「肥胖細胞型星形膠質細胞瘤(Gemistocytic astrocytoma)」導致癲癇,動物園將在19日下午2時召開記者會說明詳細病理化驗結果。團團晚年飽受腦部腫瘤所苦,由於日前癲癇多次發作,動物園於麻醉後進行CT斷層掃描,根據數值判斷團團的病況已經不可逆,無法再有品質地自主生活,考量動物福祉後決定含淚放手,讓團團在深層麻醉狀況下離世。動物園說明,團團於11月19日因病情惡化離世,當天即完成病理解剖工作,並將採樣組織送驗,近日病理解剖報告出爐,確認團團大腦罹患「肥胖細胞型星形膠質細胞瘤」,是一種原發性腦瘤,也是造成團團癲癇的原因。園方表示,醫療照管團隊及野生動物醫療顧問團召集人劉振軒將在明日下午2時說明團團病理化驗結果。
大貓熊「團團」最新狀況曝…鎖定2病因 維持生活品質!仍會安排回展示場
台北市立動物園裡18歲大貓熊「團團」萌萌暖暖的形象深植人心,是大家心目中的「大寶貝」,不過今年8月中下旬,保育員發現「團團」行為與以往不同,食慾也不太好,一度還發生疑似癲癇的症狀3分鐘。近日多項腦脊髓液檢驗結果出爐,園方表示,已排除腦血管病變或感染所造成的癲癇問題,將於今(12日)下午2時召開記者會說明。園方說明,依據「團團」MRI及腦脊髓液的檢驗指數分析,已排除腦血管病變或感染所造成的癲癇問題,但因炎症或腦部腫瘤引發的可能性則需要後續釐清;考量人類腦部腫瘤的確診,通常需要靠儀器定位進行採樣、組織病理診斷進行研判,醫療顧問團綜合了「團團」在臨床表現與麻醉、腦部採樣風險評估後,建議安排「團團」定期檢查追蹤。園方指出,「團團」目前已經開始服用抗癲癇藥物,且並未出現副作用,另由於「團團」現已步入中老年齡,肌力容易出現流失現象,醫療顧問團營養學專家亦針對後續照護給予重要建議。園方強調,近日動物園保育員及獸醫照護團隊嚴密觀察,「團團」於8月31日最後發生異常行為後,至今未再發生疑似癲癇的症狀,進食情形及活動力也恢復到以往的狀態,雖然「團團」身體抱恙,但為了維持其應有的生活品質,近期仍會安排牠回到展示場活動。園方提及,動物園照護團隊對於未來可能發生的狀況也「嚴陣以待」,除了針對「團團」如發生癲癇時的場地安全性進行盤查並防護外,也再次檢視發病時的緊急處理作業流程周延性,以維護「團團」生命安全。
白皙正妹沒暴食…臉變腫還變醜 原來「腦部腫瘤」惹的禍
原本皮膚白皙的漂亮正妹,在沒有食量明顯變大的情況下,莫名體重暴增,當心身體出現病變!大陸廣東深圳有一名陳姓女子,原本是個外型亮麗、皮膚白皙的正妹,但最近約一年的時間,體重在食量沒有明顯變大的狀況下,重量突然直線上升,讓他直覺不對勁,後來就醫才發現,原來自己的腦垂體左側長了垂體瘤,還好經過及時治療,身體才終於恢復健康。綜合陸媒報導,陳女原先是個臉蛋漂亮,皮膚白皙的年輕正妹,但卻在短短一年的時間,體重莫名暴增,臉也明顯圓了一圈,皮膚上也出現一道道怪異的紫色紋路,讓她覺得很奇怪。本來她一開始以為,可能是自己的代謝變差才變胖,但她發現自己不管如何減肥,體重始終沒有明顯變化,因為受不了自己莫名的變醜又變胖,她最好找上醫生,好好進行檢查。負責收治陳女的深圳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胡繼良發現,陳女罹患了2型糖尿病,還有多種併發症,且找出了她莫名變胖的原因,關鍵是出在她的腦垂體左側,長了一個約3x4mm的垂體瘤。胡繼良表示,這類腫瘤在醫學上叫做「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微腺瘤」,會導致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多,進而導致出現臉變圓、人變胖的狀況,且這類腦部腫瘤,還會導致人體免疫力低下、血糖增高等狀況,也難怪陳女會沒來由地變得又醜又胖。後來陳女經由鼻腔內視鏡,進行腫瘤的微創切除手術,目前她術後的恢復狀況良好,各項激素也都恢復正常水準,原本變胖變醜的外觀,也開始逐步恢復,讓她重拾青春與美貌。
50歲男額頭下巴逐漸突出 「變臉」竟因腫瘤作祟
50歲的上班族陳先生,這2年來容貌外觀產生不小的變化,一開始額頭及下巴變得愈來愈突出,接著鼻子與手也變大了,身高沒有改變,但鞋子愈穿愈緊、愈換愈大,就醫診斷發現罹患肢端肥大症,經醫師評估接受腦部微創手術後才得以改善。肢端肥大症是一種少見的疾病,常因腦下垂體腫瘤不正常分泌生長激素所導致,患者除了外觀上產生很明顯的改變外,也會有多汗多油、皮膚變粗及性功能障礙等問題,雖然是一種漸行性的疾病,但因臟器也會隨著內分泌的不正常而增生膨大,若沒有即時發現並治療,平均壽命約減少5-10年。陳先生經由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診斷為肢端肥大症後,核磁共振影像進一步定位長在腦下垂體的腫瘤,馬偕紀念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詹雲凱表示,以往類似陳先生這樣必須接受腦部手術的病人,必須先在頭部劃下一道長長的手術傷口,並取下大範圍的頭骨後,才能進行腦部腫瘤的手術切除。現在透過腦瘤微創手術以及經鼻內視鏡顱底手術的精進,陳先生可以免於在手術室裡接受傳統大型的開顱手術,詹雲凱表示,腦瘤微創手術必須具備「最大範圍切除」與「最小程度破壞」兩大特點,手術過程中,需具備清晰之內視鏡影像系統,搭配精良的術中導航系統,以利準確定位腫瘤及提供即時新的影像。馬偕紀念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俊達表示,陳先生接受神經外科腦下垂體腫瘤「連根拔除」手術後,大手大腳與外觀變化的情況已逐漸改善,目前仍持續在門診追蹤。臨床上,肢端肥大症年發生率約為每百萬人約2-11人,手術的治癒率與腦下垂體腫瘤大小及外科醫師的經驗有關,針對小於1公分的腫瘤,手術治癒率可高達75%,但如果已經侵犯到周邊組織的較大腫瘤,手術治癒率則降至30-50%,無法透過手術解決問題時,則必須仰賴長時間的藥物治療。黃俊達指出,肢端肥大症者已膨大的臟器是「回不去了」,確診後的第一要務就在為臟器膨大設定停損點,在治療時會特別注意受到影響的臟器功能性,由於此類病人易有較高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心臟肥大及因舌頭肥大導致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風險,因此規則追蹤返診,處理因生長激素過多導致的共病現象是十分重要的。
肢端肥大症難揪出 恐短命5到10年
50歲的陳先生最近二年來容貌外觀產生不小的變化,一開始額頭及下巴變得突出,鼻子與手也變大,儘管身高沒有改變,但鞋子越穿越緊、越換越大雙,就醫發現罹患「肢端肥大症」。醫師指出,肢端肥大症是因為腦下垂體腫瘤分泌過多的生長激素,如果沒有及時治療,臟器增生膨大而影響功能,平均壽命恐減少5到10年。馬偕紀念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俊達說明,肢端肥大症是一種少見疾病,發生率大約每百萬人有2到11人,原因是腦下垂體腫瘤分泌過多的生長激素;由於病程進展速度慢,患者不易發現,病人手腳會逐漸變大、額頭突起、鼻子變大,也會有多汗多油、皮膚變粗及性功能障礙等問題。不僅如此,由於臟器會隨著內分泌異常而增生膨大,若沒有及時發現並治療,平均壽命約減少5到10年。黃俊達指出「膨大的臟器是回不去了」,因此第一要務是設定停損點,避免臟器繼續膨大;由於肢端肥大症患者易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心臟肥大,因舌頭肥大也容易導致睡眠呼吸中止症,因此規律追蹤回診是十分重要的。陳先生經診斷為肢端肥大症後,接受核磁共振影像檢查,進一步定位腦下垂體腫瘤。馬偕紀念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詹雲凱表示,過去像陳先生這樣需要腦部手術的病人,要在頭部劃下一道長長的手術傷口,取下大範圍的頭骨後才能切除腦部腫瘤,現在透過腦瘤微創手術以及經鼻內視鏡顱底手術,具備「最大範圍切除」與「最小程度破壞」兩大特點,可免於開顱手術。黃俊達表示,陳先生接受手術後,大手大腳與外觀變化情況已逐漸改善,目前仍持續在門診追蹤。一般而言,肢端肥大症患者多半由內科醫師發現,並需要整合外科醫師進行手術治療,接著再由內科醫師追蹤與長期觀察,因此醫療團隊的組成陣容也格外堅強。詹雲凱提醒,由於每位病人腦瘤位置與大小均不相同,也並非所有病人都適合使用微創手術來切除腦瘤,解決腦部腫瘤的問題需要明確的診斷與充分的檢查,再搭配良好的精良的外科手術,才能解決病灶。
妹妹腫瘤爆開... 孫德榮「簽放棄急救書」一路哭回家:我是不稱職的哥哥
孫德榮生日前夕做公益,攜手賴薇如與伯諾集團旗下品牌一同發起公益活動「慢飛天使.愛要即時」,將55雙球鞋捐贈給心路基金會的慢飛兒們。孫德榮的妹妹其實也是慢飛兒,去年妹妹腦部腫瘤爆開猝死,他簽下放棄急救,是他心中的痛。為了紀念妹妹孫德齡,孫德榮發起「慢飛天使.愛要即時」活動。(圖/經紀人林修毅)孫德榮透露,自己的妹妹是一位智商不滿三歲的慢飛天使。10年前幫妹妹做身體檢查,檢查出腦裡有一塊腫瘤,但孫德榮建議家裡千萬不可輕舉妄動,因為開腦手術非常危險,妹妹平常是一個活潑好動的人,每天到處玩,問話也只會順著話語的最後一個字相應回答,醫生也說10年內一定會發病,沒想到妹妹去年猝死。妹妹去年9月腫瘤爆開跌倒昏厥,立即送進三總加護病房,孫德榮提到,他代表家屬簽了放棄急救聲明書,返家路途嚎啕大哭,自認自己是一個不稱職的二哥,萬萬沒想到不到24個小時,天使妹妹就離開這個世界,但妹妹努力的迴光返照給他看兩次,也是造成他心裡莫大的創傷和遺憾。孫德榮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慢飛兒。(圖/經紀人林修毅)為了紀念妹妹孫德齡,孫德榮發起「慢飛天使.愛要即時」活動,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慢飛兒。孫德榮表示:「希望我這小小的舉動,可以帶動社會對慢飛兒天使的關心,他們心地非常善良,且對人生也充滿挑戰,希望大家給慢飛兒的家屬鼓勵和支持,這一次的生日我覺得非常有意義,希望我在天上的慢飛兒妹妹能夠看見,我會持續做下去。」
14歲少年「超罕見癌症」3度復發!半邊臉沒了:不想當怪人…付不起醫療費
愛的延續公益協會在臉書粉絲頁表示,單親家庭長大的小宇,7歲時罹患罕見的癌症「惡性橫紋肌肉瘤」,小宇經過多年化療、手術、顏面挖除治療,終於可以重新讀書,但是追蹤回診竟發現臉頰裡竟又長出更大的腫瘤!小宇正值青春期,長相卻因為腫瘤而改變,努力配合治療這麼多年卻又癌症復發,讓他喪失了自信和積極治療的決心。不過在大家的鼓勵下,他終於又重新敞開心胸、努力治療。其實小宇已經是三度罹癌,2月底時的手術摘除特了他臉部與眼部的惡性腫瘤,半張臉被挖除再以腿骨肉重建,「將雙手雙腳固定在護欄上1星期,其後還要2個月的住院觀察,和長達1年的電、化療」。父親為此每天打三份工,但收入還是追不上醫療費。(圖/愛的延續公益協會臉書)原本醫生打算再替小宇動刀,這次除了腦部腫瘤之外還要摘除他的眼球、切除眼骨,但卻無法預料手術後的成功率,還會讓他的半邊臉塌陷。小宇對此相當抗拒,因為不想成為「只剩半張臉的怪人」,所以決定放棄治療。醫生表示,如果不動刀,就只剩下「質子放射」這種治療法,但費用卻高達數百萬元,讓小宇爸爸根本無計可施。協會為此特地公開募款,「若是用金錢可以救助一條生命,生命與金錢間究竟孰輕孰重只是為人基本的抉擇」,希望能替小宇募集到治療費用。
6歲女童腦腫瘤逝世…器捐救5人 父母不捨淚崩
中國福建福州一名6歲女童林諾恩,3日因腦部腫瘤不幸離世,家人決定讓她遺愛人間,進行器官捐贈,預計將有5人能因此重獲新生。同時,女童父母也決定捐出女兒患病的瘤體組織,以供醫院進行研究。根據《央視新聞》報導,6歲的林諾恩被病魔無情纏身,3日因病況加重,上天堂當小天使。父母悲痛表示,要讓女兒為世間留下最後的大愛,決定捐出1個肝臟、1對眼角膜、2個腎臟;同時,為了讓醫學能更了解此疾病、研究治療方法,還捐出了患病的瘤體組織;考慮到女兒雖然年紀小小卻相當愛美,媽媽悲痛請求醫生,取腦瘤時不要剃女兒的頭髮,希望女兒能夠美美的離開。新聞曝光後,許多網友紛紛留言祝福,「好漂亮的小天使,好偉大的父母」、「很心疼孩子,也很感動」、「很感動,小天使一路走好」、「小寶貝你換了種方式活在這世間」、「好心疼,天使來過人間」、「美麗的小天使,一路走好,願天堂沒有病痛。」
打麻將狂輸錢!他胡不了牌賠到脫褲 就醫驗出「致命病症」1年半過世
打麻將胡不了牌竟是疾病作祟!神經外科醫師顏君霖近日在節目中透露,一名咖啡師平時身體很健康,也沒出現任何異狀,不料他某天和朋友打麻將,卻怎樣都無法自摸或胡牌,因此慘賠了一褲子,讓他相當懊惱,後來因經常頭痛到醫院看診,竟被確診罹患惡性神經膠質細胞瘤,短短1年多後便撒手人寰。顏君霖日前在《健康2.0》節目中透露,該名咖啡師平常健康狀況良好,也沒感覺哪裡不舒服,不料有陣子和朋友打牌時,發現自己一直沒辦法自摸或吃胡,每次都輸到脫褲子,加上頭痛頻率增加,這才覺得不對勁,趕緊到醫院檢查,誰知竟罹患了第四期膠質瘤,即便用盡各種治療方法,仍在1年半後病逝。顏君霖在節目中分享收治個案。(圖/翻攝自健康2.0 YouTube頻道)血液腫瘤科醫師戴承正補充,腦部惡性神經膠質細胞瘤的早期表現和中風有點類似,會伴隨頭痛、手腳無力、抽蓄、嘔吐、走路不穩等症狀,此外性格改變、視力模糊等也可能是腦部腫瘤的徵兆,即便早期就發現,存活率也不一定增加,但還是要盡早就醫。顏君霖提醒,腦瘤不管是惡性或良性都很棘手,像是有位患者的腦幹長出腫瘤,導致反覆出血,最後經過手術移除,雖然成功保住一命,但半身已接近癱瘓,必須靠拄柺杖才能行走,由此可知腦部風險非常高,不可不慎。
9歲女罹腦瘤…邊手術邊「彈琴、唱歌」達6小時
印度瓜廖爾(Gwalior)13日上午,當地一間醫院替一名9歲女童沙彌雅(Samuya)進行了6個小時的開顱手術。和一般手術不同的是,這場手術是在患者全程皆清醒的狀態下進行;不僅如此,沙彌雅在過程中還能彈琴唱歌,讓醫療團隊能隨時掌握她的狀況。9歲女童清醒著進行開顱手術切除腦部腫瘤。(圖/翻攝自Mirror)根據《Mirror》報導,醫療團隊表示,沙彌雅在2019年透過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腦部腫瘤,發病時會產生癲癇相當危險,遂決定進行胎顱手術。由於患部位於大腦掌管語言和運動的功能區,為了避免在手術中不慎傷及,造成無法挽救的後果,團隊決定讓沙彌雅在清醒的狀態下進行手術,以便監控她的反應,隨時掌控狀況。透過影片可看到,躺在手術台上的沙彌雅,頭部覆蓋著藍色的布,一雙手在鍵盤上熟練的彈著琴,而當鏡頭往後移時,可看到後方的醫療團隊正全神貫注的切除腫瘤;醫師表示,為了確認沙彌雅的狀況,過程中她除了彈琴之外,還唱歌、玩手機遊戲,清醒著度過了場長達6個小時的。醫師表示,這場手術十分困難,沙彌雅是當地接受此手術的最年輕的女孩;目前她的復原狀況良好,面對提問時也能對答如流,若順利的話,很快便能出院返家。
待產痛到狂叫!她生完離奇昏迷「2個月後不治」 醫一看嚇傻:腦血管爆了
女性在生產時常伴隨著劇烈疼痛,因此近幾年越來越多產婦都選擇無痛方式進行分娩。不過,婦產科醫師何佩玲日前在節目中透露,一名高齡產婦堅持不採取無痛分娩,待產過程中因劇烈陣痛不停嘶吼,不料生下小孩後竟開始意識模糊,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是腦出血,雖立即開刀治療,仍在2個月後不治身亡。何佩玲日前在節目《媽媽好神》分享收治個案,指該位產婦的產前檢查一切正常,某天因劇烈陣痛住院待產,期間痛得不斷吼叫,但她仍堅持不打無痛分娩,只要求醫生趕緊幫忙剖腹;後來寶寶平安出世,醫護人員都鬆了一口氣,誰知患者被送到恢復室後,意識突然開始模糊,並出現單側瞳孔放大情形。何佩玲在節目分享收治個案。(圖/翻攝自媽媽好神YouTube頻道)何佩玲表示,病患狀況是標準的腦部腫瘤壓迫或出血徵兆,然而腫瘤不可能說長就長,當時研判比較可能是腦出血,於是立即安排電腦斷層檢查,果然發現病人腦部有大面積血塊;不幸的是,雖然醫生緊急替婦人高刀清除血塊,但對方始終沒有恢復意識,住院2個月後不治身亡,在農曆年前撒手人寰。何佩玲進一步說明,該位媽咪的血壓一直都很穩定,所以腦出血和血壓無關,後來檢查確定為「動靜脈畸形」,推測她可能是因待產時的劇烈陣痛太過用力,又不斷大吼大叫,才導致腦血管破裂,就算只有少量出血,經長時間累積仍會形成大面積血塊,最後不幸喪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