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專科醫師
」甲狀腺手術最憂術後出血 醫師曝「這樣做」治療更安全
手術是根治甲狀腺腫瘤方式之一。不過,醫師透露,甲狀腺的血流豐富,手術最擔心的風險是術後出血,過去就曾聽聞有病人血腫壓迫氣管,因此缺氧變成植物人的案例,要格外小心。建議治療前應與醫師主動溝通與討論,選擇更安全的方式進行診治。傳統手術傷口大、出血風險高蔡欣恬醫師指出,常見的甲狀腺腫瘤如良性甲狀腺結節、惡性甲狀腺癌。臨床上,如果甲狀腺結節過大壓迫到氣管、食道,導致呼吸不順暢、吞嚥困難,或是影響美觀,會建議手術摘除甲狀腺;若是甲狀腺癌可能還得廓清頸部淋巴結,合併放射性碘-131治療。術中器械輔助 病人治療更安全蔡欣恬表示,傳統手術傷口長達5~8公分,止血又是手術時重要環節之一,綁線止血耗費花時間,手術多半長達約1至1.5小時才能完成。目前可搭配組織凝集儀合併神經監測器,不僅可以加速手術時間,也降低術後出血的併發症風險,臨床上,病患接受度高,通常醫療保險都能給付。「病人手術時間短,麻醉時間減少、手術風險越小,降低喉嚨腫脹機率,縮短恢復期」。蔡欣恬解釋,組織凝集儀是藉由精準地控制且即時調整能量輸出的時間及功率,使組織與血管永久閉合,進而阻斷血流供應有效止血,幾乎不再需要綁線,不僅大幅縮短手術時間一半以上,讓醫療團隊與患者能更加安心接受治療。「甲狀腺手術也要避開小心喉返神經及上喉神經。」蔡欣恬說明,傷害喉返神經恐造成聲帶麻痺,而傷害上喉神經可能造成聲音沙啞或發不出高音等併發症,雖然喉返神經、上喉神經位置差異不大,但每位病患的甲狀腺腫瘤大小不一,或是二次開刀神經沾黏的程度不同,且肉眼無法準確分辨,利用神經監測器藉由電流刺激傳達神經訊號,就能精確避開喉返神經及上喉神經,大幅提升安全性,也能更快速完成手術。國際甲狀腺意識月 醫籲主動檢查甲狀腺蔡欣恬分享,5年前曾與海外醫療團隊到斐濟義診,因當地沒有甲狀腺腫瘤專科醫師,很多病人甲狀腺結節巨大,甚至有達10公分以上,「就像是掛著2顆椰子一樣」;然而,甲狀腺結節越大、手術難度越高,出血風險也越大。相較台灣醫療發達、就醫方便,蔡欣恬呼籲,每年1月是國際甲狀腺意識月,建議國人主動檢查甲狀腺,尤其甲狀腺腫瘤幾乎沒有症狀,有甲狀腺癌家族史者更應定期接受甲狀腺超音波檢查,萬一需要手術建議主動與醫師討論選擇更安全的治療方式。
舒心BAR/吳若權:掌握癌症的醫療關鍵
醫生與病患,要一起合作,雙方對腫瘤形成的原因與發展,有全面性的了解,才能有所掌握,才能擬訂一套完整的治療計畫,爭取痊癒的機會。戰勝癌症從理解腫瘤開始!只要建立正確的觀念,就可以提升治癒率,幫助病患與家屬,在面對癌症時,可以更安心。這是蘇志中醫師作品《腫瘤地圖》一開始就提到的觀點。他認為,現代醫療技術愈來愈進步,很多癌症都可以獲得理想的控制,療程結束後,幾乎接近治癒的狀態,而其中關鍵的祕密,就是:把腫瘤當作朋友,仔細觀察、深入認識,充分理解、勾勒它的路徑,在第一時間就能提供完善的醫療規劃與有效的治療,讓罹癌的朋友,可以如常生活。我為你摘要書中三個觀念,幫助你更了解癌症,以及在檢查與治療過程中,必須要知道的幾件事:一、癌症的真正成因究竟為什麼會得到癌症呢?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樣,剛聽聞身邊某些親友罹癌的案例,感到不可思議。例如:有些女性根本不抽菸,平日也不下廚,沒有接觸油煙的問題,卻得到肺腺癌。而且台灣女性,罹患肺腺癌的比例,還在逐年增加。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癌症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基因」與「微環境」兩大因素,有很大的關聯。「基因」是先天的,可能是來自遺傳,有家族病史等;而「微環境」是指:是一個人的生活與飲食習慣。因為現代人的生活飲食習慣,已經有很大的改變,導致細胞形成異變,人體對基因受損的修復力下降,對於致癌物質的代謝處理,和抵抗能力,都變得比較差。所以全球癌症的盛行率,愈來愈高。癌症的成因與發展,有一套可能推演的架構,像是一幅腫瘤地圖,治療時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例如,許多基層的勞工朋友,經常抽菸、喝酒、以及吃檳榔,罹患口腔癌、食道癌等的咽喉病變的例子很多。一旦得了口腔癌,就很有可能接著得到食道癌,這機率大約是四分之一左右。所以要對腫瘤形成的原因與發展,有全面性的了解,才能有所掌握,並擬訂一套完整的治療計畫,爭取痊癒的機會。二、高價健檢的迷思所謂「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應該是我們常聽說過的一句話,也可能是提升癌症治癒率的重要法則。所以包括各大醫院、還有很多看起來非常專業的健診中心,都有各式各樣、林林總總的健診菜單,可以任君挑選。檢查項目除了套裝方案外,又分標準型、豪華型、精緻型、高階型等各種名目、價格。還會特別標榜專業、效率、最新型尖端的檢查機器等等。我身邊有些上班族朋友,除了公司提供每年一次健康檢查之外,都還要加價購買昂貴的健檢套餐,希望為自己的健康把關,可以多增加一層保障。但是,這些昂貴的健檢套餐,真的有比較好嗎?如果你仔細看新聞,不難發現很多這樣的案例,一位先生癌症過世,但他其實三個月前才做過昂貴的健康檢查,而且當時的報告出爐,一切都是正常的。傷心的家屬,很生氣地對健檢診所提告,法官認定有醫療疏失,判醫院及健診中心賠償上百萬。因為他們的疏失,導致病患拖了兩個月才發現腫瘤嚴重轉移,延誤就醫而失去性命。因為一個人的健康檢查報告,顯示為正常,要在三個月之內,就惡化成癌末,那幾乎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書中特別幫讀者釐清觀念:檢康檢查,並不是軍備武器競賽,不是這家醫院買了一台一千萬的機器,我明天就再去找一間三千萬的機器來做檢查,除了追求昂貴的檢查之外,一定要了解:是誰來解讀癌症檢查的影像?這些影像代表什麼意義?又是誰來建議後續處理?否則,很容易發生這種令人遺憾的狀況,本來想靠健康檢查,來替自己的身體把關,但發後來發病的時候,發現惡性腫瘤早已經快速轉移!所以,我們一定要建立正確觀念:好的健檢,不應該仰賴高端昂貴的機器,而是一定要有腫瘤專科醫師,來選擇該做什麼樣的檢查,並針對檢查結果做出正確的研判與解讀!三、掌握治療的節奏治療癌症標準的方式,是先做二到三個小療程後,用影像工具、或是檢測腫瘤指數進行評估。醫生有義務告訴病人,目前為他進行的治療到底是否有效果。病人或家屬,也要主動跟醫療團隊做理性的討論。醫病溝通,是雙向的;溝通愈好,就愈能掌握治療效果。如果照著既定的醫療計畫,逐漸出現好的反應,就持續原來安排好的治療;倘若做了二到三個小療程後,發現效果不好,或者是從影像中,發現惡性腫瘤還是存在、腫瘤指數並沒有因此改善,那就應該要改變原本的治療計畫。如果明明治療無效,而不做出醫療上的改變或調整,繼續這樣下去,剩下的都只是副作用!所以一定要在治療的適當段落,停下來檢查評估,給病人最適當的配套方案。而病人也要在彼此互相信任的前提下,主動和醫生討論,確保治療是有效的。以上分享的是,我閱讀完天下生活出版《腫瘤地圖》這本書,特別為你所整理摘要的重點。邀請你上時報周刊網站留下意見,並且和我分享你對癌症的看法,或你所知道親友相關的治療經驗。《腫瘤地圖》(圖/天下生活出版提供)《腫瘤地圖》腫瘤專科醫師蘇志中醫師的最新作品,整合癌症相關的理論與實務,他認為治療癌症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應該掌握腫瘤發展路徑,量身打造治療計畫。———————————————吳若權的幸福書房: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gx3BZdsZi_BlT-Ub6R58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