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壞死
」 疝氣1歲童腹脹嘔吐!送急診見腹中「10白點」 醫警示:傷害威力大
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近日在社群平台分享,指出巴克球的危險之處,並透露,他過去曾遇到一個案例,當時一名母親抱著1歲多的男嬰到兒童急診室,表示孩子已經食慾不振2天,伴隨有嘔吐、腹脹,吃藥之後狀況也沒有改善。後續經過醫生進行腹部X光檢查才發現,發現原來男嬰腹中竟有10顆巴克球,且已經造成男嬰腸道破裂併發腹膜炎。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在自己的Facebook粉專中發文,表示他都將巴克球(小磁球)稱作是「二魔王」,雖然排名在鈕扣電池後面,但它的威力毫不遜色,也是一樣可怕。接著,他分享自己過去遇到的一個案例,當時一名母親,抱著1歲多的男嬰緊張地衝進兒童急診室。經過問診得知,男嬰已經食慾不振2天,伴隨有嘔吐、腹脹,到住家附近診所拿藥,吃了之後狀況也沒有改善,且因為男嬰呈現不哭不鬧,精神不濟的情形,所以讓該名母親相當擔心。後來,經過急診檢傷分類後,發現男嬰生命徵象顯現有心跳快、低血壓的情況,於是當下先穩定男嬰的生命徵象後,便安排腹部X光片的檢查。沒想到,一照下去才發現,男嬰腹中居然有10顆巴克球,且直接造成男嬰腸道破裂併發腹膜炎。最終,院方緊急替男嬰進行手術,將巴克球取出。而吳昌騰也透露,母親看到被取出的巴克球後,嚇得直呼「以後再也不敢讓孩子玩巴克球了。」對此,吳昌騰也呼籲,「巴克球雖然一顆顆小小的,但它的磁吸力是很大的。若僅誤吞1顆,巴克球可能自行排出體外。若是大於二顆甚至多顆巴克球,它們在胃腸道翻滾的過程中,是非常容易夾著腸壁相互吸引在一起成團、成串。再加上強大的磁吸力,是可以切斷血液供應,引起擠壓的腸壁發生壞死,進而引起腸穿孔。」並提醒家長們「從小孩誤吞巴克球至腸壞死、腸穿孔存在一定的時間,起初是沒有明顯症狀,再加上如果孩子不會主動告知,照顧者是很難自主發現。當孩子一旦出現腹痛、嘔吐等症狀時,就已經是造成嚴重的後果了!」
中年男鼠膝部腫起!躺下卻消失 就醫檢查竟是「疝氣」搞鬼
48歲許姓男子為了完成單車環島的夢想,每週都辛苦練習,但他近來察覺左側鼠膝部似乎「腫了一小包」,用力時候比較明顯,躺下後反倒消失不見,他擔心是「拍咪ㄚ」連忙就醫檢查,結果是疝氣作祟。鼠膝部疝氣最常見 引起劇烈疼痛、噁心應儘速就醫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一般外科醫師許瓈文表示,「疝氣」指的是身體器官或組織從周圍體壁較弱處突破,導致該部位突起成一包,依照位置不同,可分為鼠蹊部疝氣、腹壁疝氣、切口疝氣等,其中以鼠膝部疝氣最為常見,可細分「腹股溝疝氣」及「股疝氣」,前者以男性、高齡、肥胖以及家族史居多,後者則常見於中老年女性,可能因為長期用力例如咳嗽或便祕、提重物或生產史所導致。許瓈文指出,若未能提早治療疝氣症狀,導致持續惡化,例如腸子或腹內網膜組織卡住回不來,有可能就會造成腸子或是組織缺血壞死,引起劇烈疼痛、噁心嘔吐、腹脹、無法排氣排便,此時千萬不可強行擠壓,需儘速至急診就醫。腹腔鏡微創手術傷口小、疼痛感低 可較快恢復日常生活目前手術治療疝氣方式分為傳統疝氣修補手術以及採用微創內視鏡的全腹膜外疝氣修補術(TEP)、經腹腔腹膜前修補術(TAPP)等,由於腹腔鏡微創手術僅需3個0.5至1公分的切口,搭配人工網膜置入作為腹壁補強,不僅傷口小,術後疼痛感較低,可較快恢復日常生活,但術後三個月內須避免會增加腹壓的活動;若是嚴重疝氣如有腸子或組織壞死時,則需進行組織或腸道切除手術治療,處理上較為複雜,不宜拖延。疝氣盡早手術治療 避免腸阻塞、腸壞死或敗血症許瓈文強調,雖然有時疝氣可以自行復位,但建議仍須盡早手術治療,避免出現嵌頓性疝氣合併腸阻塞、腸壞死、敗血症,甚至是死亡的後果。若民眾發現腹股溝不適或腫塊的,切勿輕忽病情,應儘早就醫,尋求專業醫療協助,以避免病情惡化。
29歲女便祕20多年險撐爆肚子 醫開刀挖出「巨蟒腸」單手握不住
大陸杭州一名29歲王姓女子從小至今,20多年來飽受慢性便祕折磨,每星期只排便一次。直到最近王女發現她的肚子越來越大,還時常伴隨劇烈腹痛,就醫後才發現是「巨結腸症」,腹部被結腸撐開,切除1公尺左右壞死的腸子,連單手都握不住,相當驚人。綜合陸媒報導,王女透露自己20多年來飽受便祕所苦,每星期才排便一次,肚子還會疼得死去活來;即便王女嘗試過各種方法改善,但便祕的情況都沒有好轉,反之越來越嚴重。王女不久前生產後,肚子卻越來越大,腹痛的程度比先前更加劇烈,因此決定去醫院檢查,被確定是罹患「巨結腸症」,劇烈腹痛則是因為腸阻塞導致結腸壞死,醫師表示她必須進行手術治療。在手術中,醫師發現王女的結腸宛如一條巨蟒,已經快撐爆她的腹腔,得用兩隻手才能握住;而王女已經有部分腸壞死,切除了1公尺左右的腸子。而報導中醫師直言,王女這樣的情況不罕見,巨結腸最典型的病徵就是腹脹、便祕和大腸擴張;醫師也說,只要通過適當的飲食調整,和簡單保守治療就能緩解,因此民眾有嚴重便祕,一定要盡早去醫院做檢查。在馬偕醫院2023年的衛教資訊,也分享過有關巨結腸症的介紹,表示巨大結腸症是腸子內缺少神經節細胞,使腸子無法正常蠕動而阻礙了糞便移動,在此段無神經節的腸子前段,為了克服下段的組裡而造成上段腸子擴張與腸壁肥厚,即所謂「巨大結腸」。
女深受便秘所苦20年 手術取「巨蟒結腸」2手才能握住
中國杭州有名29歲的王女士已被慢性便秘折磨20多年,經常1周才排1次便,常導致她肚子痛的死去活來,儘管她用盡各種方法治便秘卻起不到任何成效,生產後王女的肚子越來越大,去醫院檢查為成人巨結腸,手術中,王女的結腸如1條「巨蟒」一般,要2隻手才能握住,畫面十分驚悚。據陸媒報導,王女生產後的肚子越來越大,還會突發嚴重的腹痛,去醫院檢查後確認為成人巨結腸,而其腹痛有可能是腸阻塞導致結腸壞死。在手術中,王女的結腸撐滿了整個腹腔,如一條「巨蟒」一般,甚至要2隻手才能握住,經醫生評估,由於已經發生了腸壞死,所以只能切除1公尺左右的腸子。對此,醫生表示,像王女這樣的病例並不少,巨結腸最典型的表現就是腹脹、頑固性便秘及大腸擴張等。若想緩解便秘,可透過適當的飲食調整或簡單保守治療,但如遇到反覆不治的頑固性便秘,必定要儘早去醫院做檢查,提早治療。
70歲男啃完「整顆芭樂」送醫 部分小腸慘遭切除…醫生揭致病原因
1名70歲男性有大腸手術病史,因腹脹腸沾黏阻塞接受二級緊急手術治療,當時腸沾黏阻塞嚴重,甚至造成腸壞死穿孔,必須做部分小腸切除。醫生看了手術照片後,詢問病患到底吃了什麼東西?對方回答,「這裡面有芭樂籽,我吃了一整顆的芭樂啊!」醫生提醒,植物性結石相當常見,吃水果時要多注意。彰化秀傳醫院外科醫師黃漢斌在臉書粉專表示,該名男性有大腸手術病史,因腹脹腸沾黏阻塞接受二級緊急手術治療,腸沾黏阻塞嚴重,甚至造成腸壞死穿孔,必須做部分小腸切除,事後他讓病人看了看手術照片,問他到底吃了什麼東西。「這裡面有芭樂籽,我吃了一整顆的芭樂啊!」病人立即回答道。醫生說明,「胃腸結石」根據其成分,通常分為4個類型,分別是植物性結石(phytobezoars,由蔬菜或水果纖維中發現的難以消化的食物顆粒組成)、毛髮結石(trichobezoars,由毛髮和食物顆粒的聚集體組成)、奶結石(lactobezoars,由牛奶蛋白組成)或藥結石(pharmacobezoars,各種藥物的凝結物)。其中以植物性結石是最常見,約佔所有已報告過胃腸結石的40%。黃漢斌進一步指出,最常在醫學期刊上提到的「柿子」,因為含有單寧酸,遇到酸時會形成一種類似黏合劑的物質,並黏住其他食物殘渣,導致糞石形成。在日本也有系列報告梅子、琵琶、柿子、楊梅的種子造成腸阻塞。台灣飲食常見的破布子、黑棗、山楂,也都是醫師們會告誡怕造成腸阻塞的食物。「沒什麼東西是絕對不能吃的,醫生不會叫人偏食!」黃漢斌強調,國外也有吃西瓜不吐籽導致腸阻塞的,重點是以後吃西瓜記得吐籽,而不是叫人家以後不要吃西瓜;相對的,吃芭樂把籽挖掉,而且全家分享,一人吃個幾片無傷大雅。此外,吃水果解暑,也還是要多喝水,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而不是什麼都不能吃。
早產兒腸扭轉釀缺血性壞死 輔仁附醫手術救命
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小兒外科日前完成院內首例早產兒因腸扭轉造成缺血性腸壞死的手術。這名僅5天大、體重只有1140公克的早產兒,面臨極具挑戰的手術任務。在術後新生兒科的共同照護下,成功脫離敗血症及靜脈營養,體重大幅增加,院方表示,此次手術的技術達到醫學中心水準。輔大醫院於2023年升格為區域醫院,並網羅亞東醫院小兒外科及創傷科專任主治醫師蔡煥文擔任小兒外科主任,提升醫療品質。在蔡主任的領導下,匯集經驗豐富的麻醉科及手術室護理同仁,與新生兒加護病房團隊共同照護,為早產兒提供最佳治療。蔡煥文表示,今年3月1名產婦因子癇前症導致提早分娩,產下體重僅1140公克的早產女嬰,初期發現胎便延後排出,餵奶相當困難,連1cc都喝不下,但腹部卻逐漸膨漲,產後第5天出現敗血症及氣腹症狀,緊急手術後發現是腸扭轉導致缺血性壞死及穿孔,需要將腸段切除並做人工肛門,所幸手術相當順利,也是輔大醫院首例早產兒手術。蔡煥文指出,小兒外科手術的挑戰在於兒童生理構造與生命徵象較成人更為複雜。早產兒尤其脆弱,手術前須做好充分準備,手術室須嚴格控制溫度。未來,小兒外科將與相關團隊共同努力,提高手術技術和照護品質,以提高新生兒及早產兒的存活率。輔大醫院今年正式通過衛福部醫事司的評定,成為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並具備於夜間及假日執行急重症新生兒手術或介入性治療的能力,顯示其在優質醫療和緊急醫療方面的努力和成就。
才剛做完排氣操 20天大嬰兒拉出「果凍血便」命危…按摩護理師下場慘了
中國大陸河南一名出生僅20多天嬰兒,疑似被護理師的「排氣操」按摩導致腸阻塞並引發腸壞死,嬰兒父母悲傷透露,孩子雖在加護病房搶救中,但醫師表示「救活機會不大」。當時替嬰兒按摩的護理師事後被院方開除,相關部門則在調查院方有無醫療疏失。據《金羊網》報導,該名嬰兒在4月20日被父母帶去宜陽縣中醫院檢測黃疸,結果顯示黃疸數值雖高,但問題不大。然而,護理師替嬰兒洗澡時發現孩子脹氣肚子有些腫大,清洗後對嬰兒進行20分鐘的排氣操按摩。嬰兒父母指出,孩子按摩時哭鬧得非常嚴重,現在回想起來,可能與「護理師戴著手鍊按摩」有關。父母也質疑,孩子按摩後全身發白、完全沒有血色,額頭還有很多「血點」,但醫師看了卻說這是嬰兒哭完的正常現象,事後還被加收人民幣30元的按摩費用。父親表示,當時覺得不放心,當場要求做俗稱彩色超音波的檢查,檢查後醫師雖表示一切正常,但孩子回家路上就拉出「果凍血塊」。洛陽市婦幼醫院第二兒童醫院收治嬰兒後,發現孩子有新生兒腸阻塞、急性腹膜炎、腸扭轉合併腸壞死、先天性腸扭轉不良、急性腹膜炎、新生兒貧血,立即發出病危通知。這讓嬰兒父親質疑,中醫院沒告訴家屬真實病情或診斷錯誤,導致延誤治療時機,加上護理師戴著手鍊用力按壓孩子腹部、按摩費收款方是私人帳號,認為中醫院有明顯疏失。對此,中醫院事後給嬰兒父母人民幣3萬元的「人道救急」,也表示按摩費會被轉到公帳戶、按摩護理師已被開除,並會配合相關單位調查。
男子一周沒「大號」腹痛就醫! 檢查竟發現「腸腫瘤」導致腸阻塞
一位70歲林先生超過一週都沒有排便,自行嘗試通腸未果,肚子越來越痛,想解便卻也解不出來。至醫院看診,透過相關檢查安排,確診為「降結腸腫瘤」導致腸阻塞。降結腸腫瘤導致腸阻塞 嚴重恐腸壞死、腹膜炎衛福部南投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廖師賢說明,左側降結腸腫瘤可能會阻擋食物通過腸道,使得糞便無法順利從肛門排出。腸阻塞的患者可能會出現腹脹、腹痛、排便習慣改變、嘔吐等症狀,如果沒有即時處置,可能會造成腸子壞死、腹膜炎等併發症。「大腸支架」避免人工肛門造口 提升生活品質廖師賢指出,林先生由於腹脹嚴重,因此先在腸阻塞處裝置「大腸支架」,以內視鏡於阻塞的腸道中裝置金屬支架,撐開腸道,緩解排便問題。待一週後,再進行腹腔鏡微創腫瘤切除手術,切除降結腸惡性腫瘤,因為相對傳統手術,傷口較小、疼痛度較低,加速術後恢復速度。以往大腸癌合併腸阻塞,考量腸道阻塞若直接手術可能會有癒合不佳而滲漏等問題,因此先為患者裝置暫時性人工肛門,待腫脹的腸子消退之後再安排手術切除腫瘤;由於許多病人聽到人工肛門就會心生恐懼,相當擔心與排斥,而大腸金屬支架的裝置,則可以避免人工肛門造口,提升病人生活品質。降結腸腫瘤無法手術者 仍需化放療、人工肛門由於林先生術後的病理檢查為降結腸惡性腫瘤第三期,大腸癌的患者主要治療方針以切除腫瘤為主,術後會再為病人安排化學治療。如果病人因為心肺功能不佳、腸阻塞等身體狀況原因暫時無法接受手術,依病人的狀況先安排化放療或暫時性的人工肛門等治療方式,待身體功能許可的情況下進行手術。廖師賢提醒,大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略,建議民眾應定期接受糞便潛血篩檢,養成均衡飲食習慣,定期運動,不抽菸,避免大腸癌上身。
陰囊腫得跟愛文芒果一樣大! 竟是「這1病」惹禍 微創手術可幫助復位
45歲林先生到醫院看診,走路一擺一擺的進入外科診間,表示「那裡」已經痛了一個月,醫師在診間內查看褲檔下的患部,看到他的左側陰囊腫得跟愛文芒果一般大。透過檢查發現林男左側陰囊內塞滿了腸子,確診為左側腹股溝疝氣,嚴重可能導致腸阻塞壞死,所幸在醫師使用腹腔鏡微創疝氣缺損修補及復位手術,改善症狀並返家。疝氣發生率 男性比較多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外科許家榮醫師指出「疝氣」就是俗稱的「墜腸」,好發兒童及中老年人,男性罹患的比例大於女性。腹股溝疝氣的原因可能是因為老化、腹壁肌肉薄弱或破損使內臟向外凸出所致。此外,長期便祕、常搬重物使腹壓增加也可能導致疝氣。疝氣的患者通常在站立或肚子出力時,會腫出一個軟塊,但平躺或放鬆後,腫塊可退回原本位置。也可能不會有明顯不適症狀,不過若腸子卡在疝氣缺口時,可能會出現陰囊腫脹、疼痛之症狀,這時需趕緊安排手術治療,避免腸壞死或引發腹膜炎或敗血症等風險。疝氣治療 以手術為主許家榮醫師透過微創手術並使用人工網膜進行疝氣缺損修補,將人工網膜縫補在破損的腹壁缺口上。傳統手術傷口較大,恢復時間較久。藉由腹腔鏡技術,術後傷口小,疼痛感較小,恢復較快,患者很快地就能夠下床行走。術後仍要留意 出現異常盡快就醫雖然人工網膜修補手術的復發率較低,但仍建議患者在術後應避免搬重物,或是使用正確搬重物的方式,減少腹壓突然驟升,而增加再次疝氣的機率。許家榮醫師也提醒,若出現疝氣症狀,應盡速選擇專業醫師並討論適合的手術方式,盡早處理、康復。
「那邊腫起來」恐是罹患疝氣!太晚發現恐致命 尤其這2類人要注意
「醫生,我那邊腫起來啦! 」78歲的榮民王老先生至泌尿外科看診時,訴說陰囊附近最近突然出現腫塊,表示「走路就會跑出來,用手揉一揉會覺得比較舒服」,經醫師診斷為「疝氣」。疝氣發生不分年齡 嬰兒及老年人最常見臺中榮總嘉義分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林佳達指出,「疝氣」俗稱墜腸,是指腹腔內的腸子跑到腹腔外,最常見的就是腹股溝疝氣,觸診時可在腹股溝(即鼠蹊部處)摸到一團腫塊,肚子用力時會變大一些,平躺時多半會縮回去。林佳達醫師補充,疝氣發生不分年齡,但最常見於嬰兒及老年人,分別有7%及8%的好發率,但嬰兒及長者形成疝氣的原因各有不同,嬰幼兒主要是有先天性的疝氣袋凸出於腹腔外,而老年人形成疝氣的原因,就像是輪胎外胎使用太久磨破了,內胎跟著鼓出來,因此在治療上除須修平內胎(去除疝氣袋)外,還要加強外胎(腹壁補強術),避免復發。不治療恐致命 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傷口小、恢復快疝氣治療通常以「手術」修補,但許多嬰兒患者的父母經常擔心年齡太小,不忍心讓小孩接受手術。林佳達醫師強調,治療疝氣除外觀考量,最重要的就是為避免腸子從腹腔內滑出,無法縮回的「嵌頓性疝氣」,嚴重可能造成腸壞死、敗血症,甚至死亡。林佳達醫師進一步說明,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相較傳統手術,傷口小,術後疼痛感較低、住院天數短約1-3日,且通常可立即恢復正常工作,手術成功率超過95%,在手術時,會檢查腹腔對側,查看是否有潛在性對側疝氣發生可能,則可同時修補,這樣可大幅降低對側疝氣發生的機會,減少將來需要再動一次手術的機率。日常減少腹壓可預防 疝氣這樣自我察覺林佳達醫師提及,小兒疝氣可能有先天性的特點,但成年人疝氣則可以「減少腹壓」來預防,平常應避免長期用力大便造成便祕,避免攝護腺肥大未治療導致須長期用力小便,或避免慢性咳嗽、長期搬舉重物等,減少腹部壓力上升的行為。林佳達也提醒,大部分的疝氣可從外觀看出,患者也能察覺到自己腹股溝或陰囊處出現突出的腫塊,當站立及腹部用力時特別明顯,有時候患部會出現疼痛、或沉重感,當出現以上症狀,建議立即尋求醫師專業診斷及治療,才不會導致病情惡化。
蔡小虎腸阻塞送醫…這2天是關鍵期 醫揭「嚴重可致命」曝5大徵兆
資深台語歌手蔡小虎昨(21日)深夜因「小腸阻塞」緊急送醫,接受插鼻胃管引流治療,所幸經紀人透露他病況穩定、恢復尚可,才讓外界放心。值得注意的是,小腸阻塞的臨床表現有腹脹、腹痛與沒有排便,感受與其他腸胃道疾病類似,有醫師提醒,若脹氣伴隨這「5種症狀」,應立即就醫以免有致命風險。肝膽腸胃科醫師葉秉威曾在節目《醫師好辣》表示,如脹氣伴隨持續性嘔吐、無法忍受的腹痛、解黑血便、發高燒或發抖、突然多天沒有排便等5項症狀,就要留心可能是警訊,尤其「劇烈腹痛代表身體發炎,輕忽可能有生命危險」,而高燒或發抖則顯示感染可能相當嚴重,甚至有機會引發敗血症致命,民眾若有前述症狀應盡速就醫。衛福部台中醫院衛教資訊則指出,造成小腸阻塞的原因多為腹部手術後的腸沾黏,其次為疝氣、腫瘤、糞石、膽結石等,且「任何腹內手術後都有可能發生」,患者除有腹脹、腹痛、沒有排便、沒有排氣及反覆嘔吐等病症外,若發展至腸壞死,則會有腹膜炎症狀,如腸音消失、腹部明顯壓痛與反彈痛、發燒、血壓不穩等症狀據悉,蔡小虎昨深夜打給經紀人求救時,就表示有頭痛、暈眩、想吐等症狀,之後蔡小虎姪子及鄰居代經紀人查看時,就見到他痛苦哀嚎並不斷嘔吐,趕緊將他送醫。好在經紀人稍早指出,蔡小虎暫時不必做插管,只需在接受治療同時,靜待未來2天的觀察期結果。
13歲少女沒懷孕肚隆起「爬滿妊娠紋」 醫抽出16000ml超噁濃汁揭病因
據大陸《深圳市衛健委》報導,大陸一名年僅13歲的少女,明明是個還在念書的青少女年紀,但肚子卻像懷孕一般隆起,並長出密密麻麻,乍看像是妊娠紋的深色紋路,且體重已經突破70公斤。某日因為覺得肚子右下方疼痛難耐,家人送醫後,醫師赫然發現,少女不是懷孕,而是長了超大卵巢囊腫,光抽出腹腔囊腫的囊液,就抽了超過10000毫升,非常嚇人。這名少女的母親表示,女兒才13歲,一開始發現女兒肚子微微隆起,還以為是孩子奶茶喝太多變胖,但發現女兒的腰身越來越寬廣,最後肚子居然大到像懷孕婦女一樣,甚至連妊娠紋都出現了,才開始覺得女兒不對勁。少女母親更說,送醫當天早上,孩子起床先是稱肚子右下方有點痛,一開始只是去附近診所拿藥吃,但腹痛一直持續到晚上,且越來越疼痛。少女母親才趕緊帶她去比較大型的社區醫院掛急診。女孩肚中抽出16000ml深色囊液,非常驚人。(圖/翻攝自深圳衛健委)結果檢查結果一出來,醫生則憂心告知家屬,「孩子肚子裡有東西,可能比懷了雙胞胎還嚴重,」建議轉送大醫院進一步檢查。後來經過進一步電腦斷層掃描,才證實少女並非懷孕,而是長了一個40cm*30cm*20cm的超大卵巢囊腫。醫師表示,這個囊腫就像肚子裡塞了一個巨大的「炸彈」,不但隨時可能爆炸,還到處擠壓附近器官,孩子才會出現腹痛、嘔吐等症狀,不趕快處理,可能會出現腸壞死的致命危機。由於這名少女的腹腔囊腫很巨大,手術團隊一邊抽液,一邊觀察少女的生命徵象。結果總計手術抽出了16000毫升囊液,再慢慢切除囊腫。而歷經了一場「拆彈」手術的少女,體重瞬間比術前掉了15公斤,住院一周後順利康復出院。醫生提醒,卵巢囊腫對任何年齡的女性,都有可能發生,提醒家長可以在小孩睡覺或安靜時,偶爾摸摸小孩肚子,如果發現小孩有肚子腫脹、突發腹痛、體重大幅度增減等異常症狀,就要及時就醫。
昨天打高端今天死亡!陳時中證實 初判死因曝光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4日)召開記者會,對於1位陸姓作家昨(23日)接種高端疫苗後於今日上午死亡一事,作出回應。陳時中表示,初步判定這位民眾是心肌梗塞,但因為他到院前就死亡,所以將由司法相驗,再由檢察官做判定。陳時中說,這起不良事件通報是接種高端後死亡的第一位。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昨日共通報45件接種後不良反應,其中非嚴重有23件,死亡2件,疑似嚴重是20件。不過,2起死亡並未包括陸姓作家,另1位則是77歲民眾,在接種AZ後死亡。8月16日以後新登記或加選高端疫苗預約接種總計,截至今日下午1時,共有20萬8735人,昨日單日接種人次為17.9萬人。有關施打疫苗後死亡解剖部分,累計已解剖145例,其中91例與慢性病相關,6例嗆噎窒息,2例頸椎骨折,1例呼吸道阻塞,8例疑似肺炎,4例泌尿道感染,1例氣管內有管灌倒流液體,1例咽喉炎(2個月大孩童),2例胃穿孔併腹膜炎,1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肋膜炎,1例疑膽道化膿性感染,4例腦室和腦幹出血,1例吸入性肺炎及心肺衰竭,1例腦實質舊出血併外傷性腦挫傷,1例化膿性肺炎,2例主狀脈剝離,1例蜂窩性組織炎併發敗血症,2例心肌梗塞,1例一氧化碳中毒,1例腹主動脈偽動脈瘤破裂,1例心肌病變,1例缺血性腸壞死,2例主動脈瘤破裂,2例肺水腫,6例待釐清。
接種疫苗後死亡再增5人!最年輕48歲 140例解剖結果出爐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昨天新增47件不良事件,5件死亡。死亡部分有2例是接種AZ,3例是接種莫德納,接種兩種疫苗最年輕死亡年紀都落在48歲。指揮中心統計,昨天(16日)單日疫苗接種人次僅4萬9152人。截至目前為止,全台累計接種 988萬7295 人次,AZ接種 630萬7256 人 次,Moderna 接種 358萬39 人次,COVID-19 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 39.21%,劑次人口比 42.13(劑/每百人)。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昨天新增47件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其中23件事非嚴重不良事件,5件死亡,其他疑似嚴重不良事件是19件,2例接種AZ,死亡年齡是48~90歲之間,是接種疫苗後8日發生,3例是接種莫德納,年齡是48~60歲之間,是接種疫苗1~16天之間發生。至於全台累計,疑似接種AZ後死亡累積520人,莫德納為106人。有關施打疫苗後死亡解剖部分,累計已解剖140例,其中89例與慢性病相關,6例嗆噎窒息,2例頸椎骨折,1例呼吸道阻塞,7例疑似肺炎,4例泌尿道感染,1例氣管內有管灌倒流液體,1例咽喉炎(2個月大孩童),2例胃穿孔併腹膜炎,1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肋膜炎,1例疑膽道化膿性感染,4例腦室和腦幹出血,1例吸入性肺炎及心肺衰竭,1例腦實質舊出血併外傷性腦挫傷,1例化膿性肺炎,2例主狀脈剝離,1例蜂窩性組織炎併發敗血症,2例心肌梗塞,1例一氧化碳中毒,1例腹主動脈偽動脈瘤破裂,1例心肌病變,1例缺血性腸壞死,2例主動脈瘤破裂,6例待釐清。
12歲童玩巴克球誤吞!32顆在「胃中吸成戒指狀」急送醫取出
一名12歲男童在玩巴克球時,不慎將32顆巴克球全部吞下肚,緊急送醫檢查發現,巴克球在胃中吸附成了圓形戒指形狀,醫生趕緊進行全身麻醉,並用內視鏡將胃中的巴克球全部取出。根據《自由健康網》報導,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院肝膽腸胃科醫師胡書瑋指出,一名12歲男童在把玩巴克球時,將其拋接,卻不慎掉進口中,之後受到驚嚇,將32顆巴克球吞下,被緊急送醫,發現巴克球還在胃中,甚至還吸附成戒指狀,若是磁球跑至腸道,將腸壁夾住或結成巨球,恐導致腸壞死、腸穿孔。醫生趕緊全身麻醉,並以內視鏡將巴克球全數取出,術後無併發症,隨即出院返家。胡書瑋指出,誤食巴克球的事件層出不窮,全球至今已有近3000件,而誤食孩童的年齡平均在7歲左右,國內每年也都會發生零星案例。中國今年4月也曾發生3歲孩童誤食巴克球的案例,被緊急送往醫院進行X光檢查,發現頸部和肚子裡均有異物,正面看像在嘴巴裡,側面看「掛」在喉嚨上,隨時都有掉落的危險,一旦掉進氣管裡,就會堵塞氣管,影響呼吸;耳鼻喉科又緊急行電子喉鏡檢查,發現「咽喉要塞」會厭處的喉面和舌面均可見「巴克球」,兩個磁力珠因互相吸引,在會厭的兩側相遇了,緊緊地吸引在了一起,所幸最後順利取出。近年各式各樣的巴克球因色彩多樣且相互吸引、可變化出各種不同的造型深受小朋友的喜愛。山東大學齊魯兒童醫院醫生也提醒各位家長,巴克球雖然好玩,但也危險,一旦誤吞、誤吸,輕則引發吸入性肺炎、腸道梗阻,重則危及生命。
「吃隔夜西瓜」肚子突劇痛!他送醫「小腸70cm壞死」切掉 醫生說話了
炎熱夏天吃塊冰冰涼涼的西瓜,是許多人的最愛,但因為西瓜通常很大顆,往往難在第一時間吃完,因此大家就會把吃不完的西瓜冰進冰箱保存;醫生提醒,西瓜不適合長期冰冰箱保存,容易滋生細菌,導致腸胃道疾病,因此要儘快吃完。根據《長沙晚報》報導,湖南省湘鄉市一名張姓男子日前散步回家,把前一天冰進冰箱的西瓜拿出來吃,2小時後,肚子突然劇痛難耐,以為忍一忍就好,結果越來越痛,被家人送到醫院治療。CT檢查結果顯示,張男下腹部小腸管壁增厚並不完全腸梗阻、腹腔積液、腸管擴張積液。(圖/翻攝自微博/時視頻)長沙市中心醫院普外科主任醫師雷志盛懷疑,張男應是腸梗阻、腸壞死,立即動手術;手術期間,醫師發現張男有一段70公分長的小腸出現充血、水腫、壞死、積氣積液,只能切除,所幸手術及時,病患恢復狀況良好。雷志盛指出,很多人認為冰箱就是保鮮箱,在低溫環境下細菌不會滋生,其實如果存放方法不正確,食物攜帶的各種細菌也會在冰箱里大量繁殖。雷志盛提醒,民眾應該要定期對冰箱的食物進行清理,做好冰箱清潔工作。另外有人提問,西瓜放進冰箱是否要包保鮮膜,對此,雷志盛認為,不管包不包保鮮膜,西瓜都不適合放在冰箱長期保存,短時間還可以,時間長了即使包上保鮮膜一樣會細菌滋生。
痛到像從背後砍一刀!23歲男模主動脈剝離猝死 醫警告5好發族群
凱渥男模張誌軒今(16日)驚傳離世,得年23歲,他在深夜運動時突然心臟不適暈倒,送醫搶救後仍宣告不治,醫師判定死因是「主動脈剝離」致血管阻塞,醫師也警告5大好發族群,尤其平常抽菸、喝酒、熬夜等作息不正常最危險,不可不慎。急診科醫師田知學在YouTube《健康多1點 HEALTH PLUS》頻道解釋「主動脈剝離」,由於主動脈壁是由好幾層結締組織結合而成,如果因為種種因素導致曾跟層之間分開,讓血管裡面的血流到新成立的腔室,就會造成主動脈剝離。由於血管已經被剝開,加上管壁變薄,隨時都可能破掉,因此急診科醫師都會非常緊張。(圖/翻攝自健康多1點 HEALTH PLUS YouTube)至於哪些人容易得到主動脈剝離呢?田知學透露,對象包括高血壓沒控制好、結締組織異常(如馬凡氏症候群患者)、主動脈瓣先天異常、開刀位置接近主動脈、胸部曾遭強力撞擊等。若發生主動脈剝離,可能導致心肌梗塞、中風、腎臟衰竭、腸阻塞腸壞死,甚至整隻腳要截肢。田知學指出,最經典的主動脈剝離的症狀,會出現劇烈的胸痛,而且是「前胸痛到後背,好像有人從背後砍一刀」,病人甚至會大喊,好像受到極刑一樣的疼痛。另外,剝離的疼痛可能會延伸,宛如被人從背後砍一刀,繼續往背下砍,一直砍到腳,如此疼痛的感覺。(示意圖/翻攝自photoAC)據了解,主動脈剝離又被稱為「無聲殺手」,《ETtoday新聞雲》報導,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劉殷佐表示,患者往往是「10個走著進來,10個躺出去!」死亡率是以一小時約1%的倍率增加。對此,新光醫院健康管理部暨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趙書平醫師提醒,主動脈剝離的高風險族群應天天測量血壓、戒菸、多運動,現代人工作壓力大,也要留意日常紓壓管道、維持正常作息、避免經常熬夜等,以降低猝死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