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胃炎病毒
」天氣變冷更易胃脹氣、消化不良?3招「保養攻略」讓腸胃也能好過冬!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報導】近日天氣持續冷颼颼,加上大陸冷氣團即將來襲,各地氣溫將明顯下降。民眾除了要注意保暖手腳外,其實還要特別留意腸胃保養!林口長庚胃腸肝膽科李柏賢醫師表示,冬天是腸胃疾病的高峰期,提醒民眾務必照顧好腸胃,也為大家列出了冷天氣對腸胃健康帶來的三大挑戰以及相應的保養攻略。1. 寒冷讓胃變「懶惰」!多喝溫水暖胃助消化李柏賢醫師解釋,當氣溫下降時,人體血液會優先供應至心臟、大腦等重要器官,導致腸胃血流量減少,進而影響消化功能。即使吃得很少,民眾仍可能感覺腸胃脹得像個氣球,或是出現胃食道逆流、打嗝不止等不適症狀。醫師建議民眾,這時要避免過於油膩或難以消化的食物,多喝溫湯或溫水,像是一碗暖呼呼的薑湯,就能溫暖腸胃、提升消化能力。不過,發炎性腸道疾病(IBD)患者不建議吃太多薑母鴨、羊肉爐、十全大補湯等溫補食品,以免誘發急性發作!2. 「腸胃炎病毒」冬季大活躍 記得勤洗手、用公筷母匙冬季也是腸胃炎病毒(如諾羅病毒)的活躍期!李柏賢醫師指出,這類病毒耐寒性強,常經由未煮熟的食物、未清潔乾淨的手,或共用的餐具悄悄感染人體。對於IBD患者而言,冬季常見病毒和細菌感染(如流感)可能刺激免疫系統,進而加重症狀或造成急性發作。李醫師建議民眾在吃火鍋或聚餐時,要養成使用公筷母匙的習慣,飯前飯後也要勤洗手,以預防病毒傳播!IBD患者記得要持續用藥,一旦出現不適症狀應立即就醫,同時盡量避免使用不必要的抗生素和非類固醇性止痛藥。3. 工作應酬多壓力大 恐增腸胃疾病風險歲末年初,工作和應酬繁忙,讓身心的壓力直線飆升。李柏賢醫師指出,這對胃腸來說就像是雪上加霜,壓力會刺激胃酸分泌,加劇胃痛或胃食道逆流的症狀。除了避免攝取過多高油、高糖的食物和適量飲酒,容易發生胃食道逆流和胃炎的患者,可以與醫師討論是否要準備相應藥物,並在有症狀或應酬前服用。此外也要保持良好的紓壓管道,泡溫泉、散步等等都是不錯的方法!天冷更要顧好腸胃!醫授腸胃保暖小技巧 李柏賢醫師也分享了腸胃保暖的三個小技巧。隨著氣溫下降,腸胃變得更加敏感,照顧好腸胃,不僅能吃得更安心,也能讓身體更健康!吃慢一點:細嚼慢嚥、少量多餐有助於減輕胃部負擔。保暖腹部:多穿一件衣服,避免冷風直吹肚子。中醫強調「氣血得溫則行,遇寒則凝」,寒冷會使血液循環變慢、氣機阻滯,容易引起疼痛或對生理功能造成影響。避免冰品:雖然有些民眾會認為冬季吃冰品更過癮,但還是切記要適量,避免造成胃腸不適。
天冷「腸」受寒 醫曝3腸胃保暖小技巧:照顧好它
天氣變冷小心「腸」常受寒,林口長庚醫院發炎性腸道疾病中心主任李柏賢直言,天氣冷不只手腳需要保暖,腸胃也需要,而冬天是腸胃病的高峰期,因為冷天氣會給我們的腸胃帶來3大挑戰。李柏賢在臉書粉專《Dr.Le 李柏賢》表示,天氣一冷,血液會優先供應到重要的器官(心臟、大腦),導致腸胃的血流減少,消化功能跟著變差,就算吃得很少,卻有可能感覺腸胃仍然得像個氣球,或者老是胃食道逆流、打嗝不止,因此避免吃太油膩不好消化的食物,多喝溫湯或溫水,像是一碗暖呼呼的薑湯,就能幫助胃腸暖身,提升消化能力,但IBD患者不建議吃太多溫補的食物,像是薑母鴨、羊肉爐、十全大補湯,因為可能造成急性發作。李柏賢指出,冬季病毒很「狡猾」,冬季是腸胃炎病毒(如諾羅病毒)的大好時機,常透過未煮熟的食物、未洗手的手或共用的餐具偷偷進入體內,對於發炎性腸道疾病病友,冬季病毒和細菌感染(如流感)更常見,感染可能誘發免疫系統反應,導致IBD症狀惡化或急性發作。他建議,吃火鍋或聚餐時,筷子別直接伸進共用鍋裡「搶菜」,養成公筷母匙的習慣,飯前便後勤洗手,徹底打擊病毒,IBD病友記得要維持用藥,若有不適症狀,記得隨時聯絡各館師,提早回診就醫,至診所看診時,記得要盡量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和非類固醇性止痛藥使用。第三,李柏賢提到,年底忙碌加上節慶應酬喝酒,身心壓力直線飆升,這對胃腸來說就像雪上加霜,壓力會讓胃酸分泌增加,導致胃痛或胃食道逆流的症狀更嚴重;除了減少高油、高糖的應酬食物和適量飲酒,容易胃食道逆流和胃炎的患者,可以與醫師討論是否準備氫離子幫浦抑制劑,有症狀時或時應酬前服用,然後記得保持良好的紓壓管道,泡泡溫泉,甚至散步一下,都是冬天不錯的好方法。李柏賢也提出3個腸胃保暖小技巧,包括吃慢一點、保暖腹部、避開冰品。李柏賢說,「天氣冷的時候,腸胃也變得更敏感,照顧好它,不僅讓你吃得更安心,也讓你的身體更健康。」
腸病毒反常冬季流行!上週急診達2.6萬人次 台大醫曝原因:免疫負債
雖然時序已經入冬,腸病毒疫情卻仍在流行期,疾病管制署昨(3)日表示,目前國內腸病毒疫情仍處近10年同期高點。台大兒童感染科主任呂俊毅指出,今(2024)年感染腸病毒的國中小學生較往年多,情況特殊,可能是因2020年到2022年間新冠疫情影響,當時幾乎沒有腸病毒侵害,許多孩子小時候沒得過,長大後也無免疫力,才出現「免疫負債」的狀況。疾管署3日公布監測資料顯示,上周(11月24日至30日)腸病毒門急診就診約2.6萬人次,和前一週持平,疫情處高點;另上週就診人次以0~4歲幼兒為主(45.8%)但惟5~9歲(37.3%)及10~14歲(10.4%)占比近期呈增加趨勢。疾管署也說,近4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克沙奇A2型及腸病毒D68型,社區仍持續具其他腸病毒型別活動,而今年已累計7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其中5例為未滿1歲幼童。副署長曾淑慧表示,上週全台停班課數有420班,分別為國小32班、幼兒園307班、其他81班,再創5年最高;目前預估腸病毒疫情會在12月中旬達到高峰,單週就診可能上看3萬人次,直到明年1月中下旬才有機會脫離流行期。呂俊毅則說明,以往腸病毒多是夏季到初秋流行,因此常有「夏季才會流行」的迷思,實際上腸病毒全年都可能感染,但今年較特殊,冬季疫情高峰比起夏天時的高峰還高,且個案數更是10年來最高。呂俊毅解釋,腸病毒並非腸胃炎病毒,該名稱主要是因為它是於腸道複製的病毒,但通常腸道症狀不明顯,切勿以為沒有腸道症狀就不是腸病毒。他說,今年腸病毒的重症個案數偏少,大小孩感染在過去經驗也比較不會引發重症,但當個案數增加時,重症仍有可能增加。對此,疾管署強調,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兒童掛急診數量爆增!「病毒型腸胃炎」快速傳播 醫提醒:洗手才能消除病毒
近期腸胃炎案例日益增加,對此,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主任謝宗學表示,「病毒型腸胃炎」迅速在家庭、幼兒園、校園間傳播,兒童急診留觀區佔床率更一度高達100%,呼籲民眾要多洗手,才能避免感染。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主任謝宗學在Facebook發文表示,春節連假結束後的第二週(2/6)開始,兒童急診出現的疾病,就是以嚴重嘔吐症狀為主的「病毒型腸胃炎」為最大宗,有時還會合併腹痛、腹瀉、或發燒,嚴重時還可能演變成脫水或低血糖。謝宗學也表示「許多時候是全家一起到急診看病,爸爸、媽媽掛成人急診,小孩掛兒童急診,共通點都是有顯著腸胃道症狀」。謝宗學也指出,病毒型腸胃炎主要以糞口傳播,染病者的嘔吐物和糞便都存在大量病毒顆粒,偏偏只要些微病毒量就能讓健康的人生病。他更呼籲大家「乾式洗手液或酒精無法殺死腸胃炎病毒,只能依靠仔細洗手沖刷掉病毒顆粒,盡量用餐具吃東西,才能降低被感染的機率」。
高雄15學生染鼻病毒!醫揭「感染共通點」憂心:個人防疫已鬆懈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逐漸趨緩,不過日前高雄市某所學校班級有15名學生出現疑似上呼吸道群聚感染,經篩檢證實為鼻病毒。對此,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在臉書粉絲專頁PO文,表示近日小兒急診室來診人次回溫,他赫然發現這些感染的共通點皆屬於「無套膜病毒」,由此可大略推估,許多人對於洗手習慣不再堅持,讓他擔心表示「絕對是危險的警訊!」謝宗學在臉書粉絲專頁《Dr. E 小兒急診室日誌》指出,近日小兒急診室來診人次回溫,一開始時是腸胃炎和腺病毒感染增加,這幾天開始出現零星腸病毒病例。不過有許多呼吸道感染發燒病人,流感、腺病毒快篩呈現陰性反應,病程、症狀較輕微,抽血報告顯示為一般感冒病毒,鼻病毒是可能的原因。謝宗學指出,日前高雄15名學生證實為鼻病毒感染,再加上自己在兒童急診的觀察,他赫然發現這些感染的共通點,腸胃炎病毒、腺病毒、腸病毒、鼻病毒都是屬於「無套膜病毒」,而這些病毒是無法靠75% 乾式酒精洗手液來消毒的。(圖/翻攝臉書Dr. E 小兒急診室日誌)謝宗學表示,台灣因防疫得當,暫時成為世外桃園淨土,但民眾也因此防疫警覺逐漸下降,他也觀察到戴口罩的人明顯減少,勤洗手的人更是不多,「頂多是用乾式酒精洗手清潔手部,越來越少人願意走到洗手台,仔細用水和肥皂清潔手部」,但許多「無套膜病毒」是沒辦法靠酒精殺死,只能藉由洗手將病毒沖離手部。謝宗學從急診病患情況觀察,這些無套膜病毒感染增加,可推估多人對於洗手習慣不再堅持,「對於世界武漢疫情尚未緩解的時刻,絕對是危險的警訊!」雖然乾式酒精洗手液能殺死新冠肺炎病毒,但它也只是簡易消毒的替代方案,仔細洗手才是最正確的消毒方式。謝宗學也呼籲維持勤洗手的習慣,否則將容易爆發其他病毒疫情,特別是腸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