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胃科
」 癌症 血便 腫瘤 腹瀉 大腸癌寒冬吃薑好處多多 專業醫:降血糖、預防癌症與失智症
隨著天氣日漸轉涼,薑茶、薑母鴨等怯寒料理也開始出現在民眾的生活中。而肝膽腸胃科醫師蕭敦仁在「健康好生活」節目中透露,薑除了有活血暖身的效果外,當中還含有薑油醇等多種珍貴的植化素,對人體健康有著許多好處。根據媒體報導指出,蕭敦仁醫師在節目上表示,根據伊朗的研究發現,吃薑可以有效降低膽固醇、血糖水平。而印度科學家也發現,薑中的某些成分可以誘導癌細胞自然凋亡,對預防癌症有著一定的幫助。除此之外,美國學者曾讓常運動的受試者連續服用薑粉11天,結果發現薑粉能夠緩解運動帶來的疼痛感。而泰國一項長期追蹤研究則顯示,長期攝取薑粉似乎對預防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有一定的效果。蕭敦仁醫師解釋,薑之所以對健康有如此多的助益,主要是因為它含有4種珍貴的植化素,分別是薑辣素、薑油醇、薑油酮和薑烯酚。這些物質具有抗氧化、抗癌、暖身、提升免疫力、助消化、降血壓、預防心血管疾病、抗發炎、提高代謝等多重功效。蕭敦仁醫師表示,薑對人體的六大益處,分別是降低膽固醇、防癌、抵抗感染、降血糖、減輕肌肉疼痛與痠痛、預防阿茲海默症。但蕭敦仁醫師也提醒,雖然薑有諸多好處,但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在使用之前還是要諮詢醫師的意見,以免出現不良反應。
洽公返國腹瀉不止!以為腸病毒 醫「1招」快速揪出元兇
59歲許先生日前返國後開始出現腹痛、腹瀉症狀,原以為只是腸胃炎,但服藥後腹瀉沒好轉,只好再掛急診,經化驗糞便並採用快速核酸檢測套組分析後,1小時內就發現「阿米巴性痢疾」陽性反應,趕緊先投藥治療,隔天顯微鏡檢查也證實有阿米巴原蟲囊體。快速核酸檢測有效協助醫療團隊即時處置,此次治療成果發表於國際期刊《Clinical Laboratory》,證實此技術的臨床應用價值。阿米巴性痢疾症狀不明顯 可能導致肝膿腫等嚴重併發症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林佑達表示,「阿米巴性痢疾」是痢疾阿米巴原蟲所引起的傳染病,主要寄生於腸道,大部份感染者症狀不明顯,一旦侵入宿主的腸壁組織,往往會引發腸道症狀,造成腹部不適、間歇性下痢(腹瀉)或便秘,並伴隨發燒引起寒顫、血便或黏液軟便等症狀。林佑達指出,該疾病可能導致如肝膿腫等嚴重併發症,甚至可能蔓延到肺部、腦部等其他器官,對患者健康帶來極大威脅。這種疾病在部分發展中國家尤為常見,傳統會以顯微鏡檢查糞便檢體,但往往需要1-2天較長時間,可能使患者病情加重,錯失早期治療機會。傳統鏡檢耗時 快速核酸檢測有利即早診斷檢驗科組長周雍哲表示,傳統顯微鏡檢查是診斷腸道感染的重要工具,但其操作繁瑣且敏感度低,可能導致診斷耗時,若透過「多重聚合酶連鎖反應(multiplex PCR)」的檢驗分析技術,能夠同時快速檢測多種腸道病原體,包括細菌(如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病毒(如諾羅病毒、腺病毒、輪狀病毒)以及寄生蟲(如痢疾阿米巴、梨行鞭毛蟲)等22種病原體,也可大幅提高治療效率。把握黃金治療期 這樣做降低感染風險林佑達也強調,如有症狀或檢驗陽性者,務必即早就醫治療,以免持續感染他人,平時則注意飲食及手部衛生,要吃熟食及喝煮沸的水,以及避免口對肛門的接觸行為,降低感染風險。
69歲婦高燒不斷、沒食慾 就醫檢查竟是肝膿瘍!還發現早期大腸癌病兆
69歲女士,因持續發燒以及食慾不振,在醫院接受電腦斷層檢查診斷出肝膿瘍,細菌培養是克雷伯氏肺炎桿菌,感染控制後,進行大腸鏡的檢查,發現早期的大腸癌,轉介至大腸外科順利完成手術,目前持續在門診追蹤,健康狀況良好。克雷伯氏肺炎桿菌引起化膿性肝膿瘍 易帶有大腸病變臺北榮總感染科林邑璁主任研究發現,因克雷伯氏肺炎桿菌感染而引起化膿性肝膿瘍的病人,很高比例帶有大腸病變。臺北榮總過去13年共有112位化膿性肝膿瘍的病人接受完整大腸鏡檢查,其中有45位(40.2%)病人發現有大腸腺瘤性息肉,12位(10.7%)病人發現有大腸癌,大腸病變的比例相當高。此研究成果已於113年美國感染症醫學會的年會發表。克雷伯氏肺炎桿菌引起之化膿性肝膿瘍是臺灣很常見的地區性疾病,發生機轉目前認為是在腸道移生的克雷伯氏肺炎桿菌移行至肝臟,造成化膿性的病變,使許多不具有肝膽病變的人得到肝膿瘍。至於和大腸癌或腺瘤性息肉有高度關聯的原因,推測可能是肝膿瘍的病人腸道中潛在有異常,故在感染急性期治療病況穩定後,會將每位化膿性肝膿瘍的病人轉診給腸胃科醫師進行大腸鏡檢查,查看是否有大腸黏膜的病灶。腺瘤性息肉是癌前病變 50歲以上務必檢查大腸內的腺瘤性息肉是癌前病變,如果未及時切除,有可能轉化為大腸癌。其中年紀超過50歲以上為發現有大腸腺瘤性息肉或大腸癌的唯一獨立危險因子。而近年來肝膿瘍病人接受大腸鏡檢查的比例越來越高,2023年已達到7成,林邑璁主任呼籲,感染化膿性肝膿瘍的病人,特別是年紀大的人務必接受大腸鏡檢查,希望能夠藉此早期發現癌症或是早期切除腺瘤性息肉。
年輕上班族3餐不正常「全身發黃」 醫生檢查驚:膽管全是結石!
台中31歲劉姓男子是上班族,因工作忙碌,3餐時間不正常,有時工作太忙還會整天不吃,最後直接跟同事一起吃火鍋、宵夜大餐。某天他發現自己「全身發黃」,嚇得直接就醫,檢查時發現他的黃疸指數飆升至27,卻查不出原因,經醫師詳細檢查才發現,劉男肝內膽管滿結石,還有2顆非常大的結石阻塞,經配合治療後總算恢復健康。據《中時新聞網》報導,光田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許本麟指出,劉姓男子就醫後,院方以膽胰管內視鏡技術,並搭配新一代導管式膽道內視鏡檢測,發現其總膽管內不但布滿結石,還有2顆大結石,因此引起阻塞、發炎。許本麟進一步解釋,膽結石是因為膽汁分泌淤滯成石,一般較常見於肥胖、高血脂的中高齡女性身上,但劉先生因為年輕,又是男性,各項數據檢查也很正常,因此一開始在他院就醫時,忽略了結石的可能。許本麟指出,劉先生肝內膽管的2顆結石大小都約0.9公分大,且由膽固醇組成,因位置在肝臟內部膽管中,位置較高,電腦斷層掃瞄難以發現,才會反覆就醫2個月,甚至住進加護病房,卻找不出造成嚴重黃疸的原因。由於劉先生反覆就醫已經2個月,嚴重影響工作,想早日回到正常生活的他希望能在不開刀的狀況下處理結石問題,因此選擇膽胰管內視鏡技術,並搭配新一代的導管式膽道內視鏡深入肝臟檢測,才找到病灶。許本麟說,新一代的導管式膽道內視鏡可深入肝臟內部,且為3D影像,視野角度較佳,確認肝臟結石位置也較為容易。此外,導管式膽道內視鏡可在檢查時立即採用「電震碎石」的方式,將大結石分裂成小結石再取出,使原本要動刀休養近2週的手術,可以大幅縮短至3天出院,不到一週就能解決結石引起的黃疸問題。許醫師提醒,膽結石過去雖好發於中高齡的女性身上,但近年因為工作型態關係,不少上班族3餐不正常,加上暴飲暴食,臨床上不僅常見40歲以下的膽結石患者,就連男性患者也較過去增加。他呼籲民眾「即使減重,3餐還是要規律,尤其早餐還是要多少吃一些。」此外,許醫師還提醒,應該盡量避免整天禁食,晚上卻用高油、高熱量大餐抵1天的飲食習慣,這都會讓膽汁變得濃稠。唯有三餐規律、清淡飲食、並養成運動好習慣,才能避免年紀輕輕就養出膽結石。
東南亞出差回國後瘋狂腹瀉 男業務糞檢驚現恐怖寄生蟲
59歲的許姓男子在東南亞出差返台後,出現腹痛、腹瀉等症狀。起初他以為只是一般腸胃炎,但服藥後症狀卻未見好轉,後續許男便前往醫院急診就醫。經醫院檢驗科化驗糞便後,隨即就出現「阿米巴性痢疾」陽性反應,經顯微鏡糞檢後才確認,許男遭到阿米巴原蟲囊體感染。根據媒體報導指出,在確認許男是感染阿米巴原蟲後,醫療團隊立即給予抗阿米巴藥物治療,許男的症狀也在幾天內逐漸改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林佑達表示,阿米巴性痢疾是由痢疾阿米巴原蟲引起的傳染病,主要寄生在腸道中。雖然大多數感染者症狀並不明顯,但一旦原蟲侵入腸壁組織,就會引發腹部不適、間歇性腹瀉或便秘等症狀,患者還可能出現發燒、寒顫、血便或黏液軟便等情況。林佑達醫師解釋,該疾病在某些發展中國家較為常見,如患者沒有及時治療的話,有可能導致肝膿腫等嚴重併發症,甚至蔓延至肺部、腦部等其他器官。傳統上會使用顯微鏡檢查,但需要1至2天時間才能得出結果,這也會讓延誤患者錯失早期治療的機會。林醫師特別提醒,民眾若出現相關症狀或檢驗結果呈陽性,應立即就醫治療,以免感染他人。同時也建議平時注意飲食及手部衛生,只食用熟食和煮沸的水,並避免口對肛門的接觸行為,以降低感染風險。
替病患照超音波脫口7字!意外被Siri發出去 醫師尷尬爆:傳給誰了?
iPhone的人工智慧語音助理Siri可以協助用戶完成搜尋資料、查詢天氣、設定手機行事曆、設定鬧鈴、協助打字、撥電話等服務,相當方便。日前肝膽腸胃科醫師錢政弘分享使用Siri鬧出的糗事,他對著病患說的話,竟意外透過Siri傳訊給對方,讓他嚇了一跳。錢政弘日前在臉書上分享因為享用Siri帶來的便利,卻因此鬧出笑話,他透露早上在替病患做超音波檢查,過程中耳機裡傳來Siri的聲音,「您有一封來自OO的長訊息,要朗讀嗎?」他回答要Siri朗讀,聽完後,他以為就結束了,便繼續操作超音波,並對著檢查台上的阿公說:「很好~我們躺下來(檢查)喔…」豈料,Siri透過耳機告訴他:「已為您傳送『很好我們躺下來』」 ,意外將他說的話,傳給了對方,讓他驚呼「天啊!我是傳給誰了?」並附上害羞的照片,顯然對此經歷感到相當尷尬。網友則好奇錢政弘到底傳給誰,在底下留言直呼,「錢醫師結果傳給誰」、「不要是老婆就好」、「醫生太緊張了,放輕鬆」、「救正解,到底傳給誰了?」對此,錢政弘回應對象不是醫院院長,也不是老婆,只說「我沒有想要傳的那位。」錢政弘對於自己發生的糗事感到尷尬。(圖/錢政弘臉書)
台灣335萬慢箋長者 逾半有多重用藥問題
台灣2018年進入高齡社會,明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健保署統計資料顯示,國內門診處方28天以上慢箋的長者,從2018年的256萬人,2023年增至335萬人。其中,使用至少5種藥品者從130萬人增至178萬人,增加了36.9%。健保署統計,國人使用至少5種藥品者,2018年至2023年,占率從51%提升至53%,即每兩名領有慢箋的長者,就有1人有多重用藥問題。進一步分析去年335萬慢箋長者使用的藥品,降血脂藥最多,達54%,180萬人使用。其次依序為治療高血壓、心臟衰竭及糖尿病的腎素-血管收縮素(51%),以及抗凝血藥(34%)、糖尿病藥(34%)及降血壓的乙型阻斷劑(30%),都是慢性病用藥。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鍾伯欣指出,人口老化、醫學進步下,病人年紀一定是越來越大,面臨的問題也相當多。他舉例一名心臟科病人,還需到腎臟科、內分泌科、腸胃科、神經內科、精神科就醫,6科必須回診,無法一天看完,得分散在一周或一個月內,平均一科開立5種藥,領取的藥物共達20~30種。台北市藥師公會顧問、前理事長張文靜分析,多重用藥是高齡社會一定的趨勢。年紀大、患有糖尿病的人,若沒有照顧好,可能會併發腎臟、心血管問題,一些長者因腎功能不佳,沒辦法吃太多蛋白質,將會導致肌肉不足、活動減少,但若都吃澱粉,又會造成血糖問題。張文靜進一步舉例,另一些長者牙齒不好,無法咀嚼,只能吃糊狀食物,長期下來不僅營養不足,還會連帶影響腸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年紀越大,健康狀況通常都會越不好,國健署、健保署必須聯手,從營養、運動的方向來改善。
胃驚見5爛洞!40歲男每晚「必喝1飲品」害腹痛、拉黑便
飲食習慣不良、抽菸喝酒都是造成胃潰瘍的原因,一名40多歲男子平時生活習慣良好,三餐正常也吃得很清淡,但他卻被檢查出有嚴重的胃潰瘍,胃部破了5個大小洞,經醫師詢問才得知,原來竟是因男子太愛喝「1飲料」。肝膽腸胃科醫師錢政弘在臉書粉專分享診間病例,他透露先前有一名40多歲男子因左上腹悶痛、大便呈深黑色前來看診,沒想到胃鏡檢查竟發現,男子的胃裡有5處大小不一的潰瘍和糜爛,且還有出血過的痕跡。錢政弘表示,他詢問男子的日常生活習慣,但卻並未發現不妥之處,胃部也沒被幽門桿菌感染,讓他百思不得其解,於是他繼續進一步追問「難道你平常都不喝飲料嗎?」這時患者才想起,自己前陣子每天晚上都會喝一瓶可樂。錢政弘指出,酸性食物並非不能吃,但要小心切勿過量,像是檸檬汁、柳橙汁、橘子等較「酸」的飲品,建議有胃病或胃食道逆流的患者應避免食用,而飲品酸性由低至高分別為,梅子汁PH值3.8、柳丁汁PH值3.7、鳳梨汁PH值3.5、蘋果醋PH值3.4、檸檬汁PH值3.2、蔓越莓汁PH值2.7、可樂PH值2.3,而碳酸飲料之所以喝起來不酸,是因為被添加了大量的甜味劑,儘管喝可樂導致胃潰瘍的案例並不常見,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喝可樂確實會讓胃潰瘍變得更嚴重。對此,錢政弘也點名造成胃潰瘍的5大原因,第一、藥物引起:如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阿司匹靈等;第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有7成的胃潰瘍是因為胃有幽門桿菌長期感染造成慢性發炎引起;第三、心情壓力:胃酸分泌是受到自律神經的調控,自律神經又會受到情緒的影響,如果整天「搞操煩」鬱鬱寡歡,很容易有胃病;第四、抽菸:抽菸不會增加胃酸分泌,但是會讓胃黏膜的血液循環變差,喪失自我修復和保護的功能,胃潰瘍也會不容易愈合;第五、飲食不當:長期喝咖啡、茶、酒和柑橘類的飲料、刺激性調味、重口味食物都會傷胃。
50歲以上「血糖異常」恐是罹癌王 醫示警3類人注意
胰臟癌被稱為「癌王」,由於症狀隱匿,早期發現困難,常在診斷時已屬晚期,存活率偏低。家醫科醫師魏士航指出,目前胰臟癌尚無有效的預防方法,但可以透過2預兆來發現,血糖升高與體重減輕是早期胰臟癌的重要徵兆。衛福部曾在官網說明,胰臟癌是一個高度致命的惡性腫瘤,在診斷時有近80%至85%的患者為局部晚期或轉移性疾病,已無法開刀治癒。魏士航日前在YouTube影片中提到,50歲以上才診斷糖尿病的人,應該關注胰臟癌風險,因為血糖異常和體重減輕往往是胰臟癌的早期警訊。雖然胰臟癌預防措施有限,魏士航指出,若能早期發現,仍有7到8成的胰臟癌患者能接受手術治療。他建議,屬於高風險族群的人應定期檢查,以提高早期診斷機率,進而提高治療成功的機會。魏士航也特別提醒3類高風險族群應該提高警覺,包括50歲以上才首次確診糖尿病者、有遺傳性胰臟炎患者、以及家族有胰臟病史者。若這些人還伴隨有體重減輕的情況,就可能是胰臟癌的前期徵兆,應儘早就醫檢查。事實上,衛福部嘉義醫院副院長暨肝膽腸胃科醫師陳詩典曾在官網衛教說明,胰臟癌之所以為令人聞之色變的癌症,主要有兩大原因,第一是很難早期發現,第二是復發率高。由於胰臟位於腹腔比較深層,胰臟癌初期通常沒有症狀,患者自身難以覺察異常,即使出現症狀,很容易被誤認為是腸胃道不適而忽略,等到真正有症狀時,大部分已進展到中晚期,癌細胞已侵犯胰臟周遭重要血管,難以開刀處置。因此陳醫師建議,有胰臟癌家族史者、慢性胰臟炎患者、吸菸者、酗酒者、糖尿病患者、肥胖者等高風險族群,可每年進行健康檢查1次。如果已出現症狀,如全身無力、體重減輕、食慾不振、腹痛、黃疸、持續性腹瀉或糞便呈灰白色,務必要即早就醫以提高整體治癒率。建議民眾平時應維持均衡飲食、正常作息及養成定期做健康檢查的良好習慣以即早預防。
食之無味是警訊!4旬男反胃想吐…以為是諾羅 醫示警「2症狀」
「食之無味」是警訊!有1名40多歲的男子先前因吃東西嘗不到味道,且一聞到油炸食物等異味就反胃想吐,於是急忙就醫看診,且以為是感染諾羅病毒,最後才知原來是急性A型肝炎病毒感染。對此,肝膽腸胃科醫師錢政弘也指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會造成味覺失調和噁心,有急性肝炎的病患還會「食之無味」,「對策是找胃腸肝膽科診治、驗肝功能。」錢政弘近日在臉書發文列舉「為什麼常覺得的嘴巴很苦」的原因:包括牙周病、蛀牙、牙齦炎會影響味覺;口乾、口水分泌不足、乾燥症;胃食道逆流;口腔霉菌感染,舌頭有白苔;新冠感染;賀爾蒙改變;抗生素、口服避孕藥等藥物;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微量元素缺乏等等。其中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部分,他半年前曾遇過1名40多歲的男子,對方因為持續噁心、嘔吐去診所就醫,原以為是食物中毒或諾羅病毒感染,但是吃了3至4天的腸胃藥,症狀依然沒有緩解,於是轉診到他的門診檢查。錢政弘詢問他的症狀後發現,有2點特別像是急性肝炎的表現,也就是「吃東西都沒有味道!」「聞到異味(如油炸)的東西會想吐」,結果後來抽血證實,果真是急性A型肝炎病毒感染,ALT高達1700,「持續有3週的時間,他吃東西都沒有辦法分辨食物的味道,一直等肝功能正常後,味覺和食慾才恢復。」疾管署也指出,A型肝炎是由A型肝炎病毒感染所造成的急性肝臟發炎。其症狀包含:突然出現發燒、全身倦怠不適、食慾不振、嘔吐、噁心、肌肉痠痛及腹部不舒服等,數天之後發生黃疸。恢復期有時會拖延,但會完全康復不留後遺症。6歲以下兒童感染約有70%無臨床症狀或症狀輕微,而較大的兒童或成年人感染後,約70%會出現症狀,且通常臨床症狀的嚴重度會隨年齡增加而增加。A型肝炎雖然不會導致慢性肝炎,但有10至15%的病人在急性發病後6個月內有可能症狀復發。A型肝炎的致死率低(約千分之三);造成死亡的情形多半為猛爆型肝炎,通常發生於老年患者或慢性肝病患者(包括慢性B型、C型肝炎病毒感染者)。
胃痛吃成藥止痛仍無法緩解? 當心是「幽門螺旋桿菌」惹禍
40歲的忙碌工程師吳先生,經常胃痛且靠吃成藥止痛及緩解,近期服藥已無法改善症狀,甚至開始解黑便,直至胃痛冒冷汗求診,發現胃部已有多處潰瘍,且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併發胃出血。染幽門桿菌 吃止痛緩解恐更嚴重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肝膽腸胃科葛齊醫師表示,止痛藥非萬用藥,因為吳先生且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只吃止痛藥不僅無法治癒,潰瘍還會重覆發作且惡化。而胃潰瘍的危險因子包含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抽菸喝酒、飲食習慣不良、壓力過大、內分泌失調,以及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殺菌藥物治療 加速胃潰瘍癒合速度葛齊醫師說明,胃部感染幽門螺旋桿菌,通常容易產生長期胃部不適、胃潰瘍,透過質子幫浦抑制劑抑制胃酸搭配幽門螺旋桿菌的殺菌藥物治療,以達到根治幽門螺旋桿菌及加快潰瘍癒合的目標。此外,醫師向吳先生強調要配合調整生活型態及按時服藥勿自行停藥,否則可能造成治療效果不佳及幽門螺旋桿菌抗藥性增加,使先前治療前功盡棄,所幸服用藥物治療後,吳先生胃鏡追蹤狀況得到改善,不僅潰瘍癒合,且成功去除頑固難治的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避免演變為胃癌的風險。調整生活型態 按時正確服藥葛齊醫師提醒,長期胃部不適、胃潰瘍,應尋求醫療協助以確定診斷並給予適當的建議與治療,且要搭配生活型態的調整,包含戒菸、戒酒,及避免慣性使用止痛藥物,多數病人在適當治療後都會明顯改善,甚至不需長期服藥。曾有病人慣性吃止痛藥,拖到解黑便、劇烈腹痛、發燒等症狀才就醫,檢查發現已是胃出血、胃穿孔的腹部急症,未即時處理有可能併發嚴重腹膜炎,甚至危及生命。
醫點名3種人不適合喝酒!食道癌機率多14倍 50%台灣人入列
知名藝人方文琳驚傳罹患食道癌,並自曝有愛喝熱湯及睡前飲酒的習慣。醫師表示,菸、酒、檳榔是常見的食道癌三劍客,過熱的飲食以及過酸的飲食(檸檬汁),或是把醋當水喝就是另類的暗影刺客,如果喝酒臉紅、一杯倒酒,以及喝酒後就宿醉頭暈的人不適合喝酒,那就是身體的保護色,告訴自己不適合喝酒。肝膽腸胃科醫師吳宗勤在臉書透露,「嚴凱泰+安迪造成2018年的食道癌之亂,每個人都吞嚥卡卡;方文琳+徐少強會不會又造成2024年的食道癌之亂呢?菸、酒、檳榔,就是常見的食道癌三劍客,過熱的飲食以及過酸的飲食(檸檬汁與醋當水喝)就是另類的暗影刺客,如果喝酒臉紅,那就是身體的保護色,告訴你(妳),我不適合喝酒。」醫師說明,「喝酒臉紅和酒精的代謝有關。酒精進入人體後,會先由乙醇去氫酶代謝成毒性乙醛,再由乙醛去氫酶代謝為無毒的乙酸,最終代謝成二氧化碳和水。可近半數亞洲人缺乏代謝乙醛的基因(ALDH2基因缺陷),台灣人的比例近50%,當這些民眾喝下大量酒精,卻缺乏乙醛去氫酶,就會導致致癌物乙醛無法代謝累積在體內,使血管擴張,產生酒後臉紅。」吳宗勤進一步解釋,「喝酒容易臉紅的人,罹患食道癌的機率相較不會臉紅的人高出14倍,如果每天喝超過30克酒精的話,甚至會超過100倍,30克酒精是什麼樣的一個概念呢?就是約50ml的58%高粱、50ml的60%威士忌、200ml的15%紅酒、600ml的5%啤酒」。醫生提醒,「一杯倒的人不適合喝酒、一杯臉紅的人不適合喝酒、喝酒後就宿醉頭暈的人不適合喝酒,基本上如果代謝酒精很慢,很容易出現酒醉相關症狀的人,都不適合喝酒,臉紅是一個最容易被發現的食道癌保護色,如果妳的家人或朋友,容易喝酒後臉紅,麻煩就不要再灌她酒了。」◎喝酒勿開車!飲酒過量,有害健康,未滿18歲請勿飲酒。
山陀兒來勢洶洶!全台明日停班課 基隆各設施、公車、醫院異動一次看
因應強烈颱風山陀兒可能造成損害,基隆市政府今(1)日晚間8時宣布明日停止上班上課一天,明日市公車部分路線減班或停駛、觀光景點閉館、環保局上午定點清運垃圾暫停;醫院部分,衛福部基隆醫院急診照常服務,上午開設部分特別門診,其餘服務停止或改期;基隆長庚醫院(含情人湖院區)之門診與檢查全面暫停服務,住院、手術、急診及透析服務均照常服務。基市府公車處指出,因應颱風停班停課,101、103、104、201、202、203、204、301、302、303、402、501、502、505、601、602、605等路線減班行駛;其餘路線均停止行駛,遇風雨影響班車安全行駛時,將另公告全面停駛,有關公車行駛可洽公車處網站(https://www.klcba.gov.tw/)。交通處表示,考量民眾風雨移車困難,為確保民眾安全,開放部分路段紅黃線停車及暫停路邊停車收費,自10月1日晚間8時起,除忠一路、孝二路、忠四路、仁五路、愛三路、成功二路不開放外,其餘路段開放紅黃線停車,同時暫停全市路邊停車收費。交通處提醒,民眾於開放紅黃線停車路段,應順向靠邊停車,道路應維持車輛雙向會車功能,禁止併排停車,以提供搶災車輛通行。法定禁停區域如路口、公車站、消防栓、消防通道、隧道、橋梁、圓環、人行道、行人穿越道、快車道、車行地下道、高架快速道路及顯有妨礙他人、車通行處所均禁止臨時停車。因應強烈颱風山陀兒來襲,基隆市政府開設一級風災應變中心。(圖/中國時報記者徐佑昇攝)計程車招呼站維持原規定使用,專用停車格位仍依規定停車,時段性管制停車格禁止臨時停車時段開放停車,車主停放車輛時務必留下緊急聯絡電話以利聯繫。恢復紅黃線禁止停車管制之時間,交通處將另行發布新聞稿通知。文化觀光局指出,全日閉館設施包含基隆塔、遠見人文中心、信二防空洞、基隆表演藝術中心、基隆美術館、客家文化會館、市長官邸、校官眷舍、鷄籠中元文化館、舊公車處ヽ漁會正濱大樓、黃蠟石文化館、舊正濱派出所、本市公共圖書館及各區圖等場所。至於景點預防性封閉部分,包含泰安瀑布、海興步道、情人湖登山步道、大武崙砲台步道、淡蘭古道(暖東舊道)、荖寮坑礦業生態園區等景點。活動部分,七堵鐵道紀念公園展覽休館一日,社造推動委員會則延期。環保局表示,星期三早上垃圾定點收運暫停一次,若民眾有大型家俱清運需求,請於恢復上班日時,致電環保局或透過APP「基隆垃圾車來了」登記。強烈颱風山陀兒持續北上,基隆市長謝國樑1日晚間8時宣布,基隆市政府針對防災整備因應,明日基隆市停止上班上課一天。(圖/中國時報記者徐佑昇攝)醫療院所部分,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表示,急診24小時照常服務,上午開設內科系(肝膽腸胃科)、內科系(腎臟科)、外科系(外科)、外科系(神經外科)、兒科、皮膚科、精神科等門診。至於預排住院者改期以個別電話通知;預排血液透析者全天照常服務;預排手術者僅提供病房急症與急診服務,其他改期;預排無痛大腸鏡者、預排胃鏡檢查者、預排心導管、腹部超音波、腦波、腦血管超音波、肌電圖、碎石檢查及其他檢查項目者,均改期受檢。其餘健檢服務均暫停。長庚醫院表示,基隆長庚(含情人湖院區)之門診與檢查全面暫停服務,住院、手術、急診及透析服務均照常服務。
早餐熱量炸彈大公開!減重名醫驚吐「必點1品項」超NG:我特別有意見
中西合併、琳瑯滿目的早餐選擇,是台灣飲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不過若是吃錯早餐,不僅容易導致水腫的發生,一整天還會昏昏欲睡。對此,減重名醫也直言,民眾常吃的「巧克力吐司」是NG早餐之一,恐引發低血糖不適症狀。「巧克力吐司我特別有意見!」減重名醫、肝膽腸胃科醫師蕭敦仁最近在節目《健康零距離》分享飲食相關健康知識,透露許多人喜歡吃巧克力吐司當早餐,但含有醣類的吐司加上甜膩的巧克力醬,若是又搭配一杯含糖飲料,整份吃下血糖就會大幅度飆升,直至幾小時過後血糖急速下降,便容易引發手抖、冒冷汗等低血糖症狀,而有些重口味的早餐因「鈉含量」過高,身體內的水分來不及排出,整個人就會呈現水腫狀態。蕭敦仁提醒,早餐吃太多反而不利於身體健康,大量食物堆積在胃裡等待消化,血液便會湧進胃部作業,這時大腦就會「暫時性缺血」,因此導致腦袋昏昏沉沉哈欠連連,還沒到中午就精神不濟。對此,蕭敦仁也教戰完美早餐「3比例原則」,主食份量占比控制在50%~60%、脂肪30%、蛋白質20%,像是地瓜、一把堅果、無糖豆漿或是茶葉蛋,都是非常不錯的早餐選擇。營養師高敏敏分享「中式早餐熱量圖鑑」,示警許多看似健康的早餐,實則暗藏熱量炸彈。(圖/擷取自Facebook/高敏敏 營養師)事實上,營養師高敏敏曾分享,許多看似健康的早餐,實則暗藏熱量炸彈,以下為「中式早餐熱量圖鑑」:飯糰/一份185g(熱量357kcal)、燒餅夾油條/一份(熱量554kcal)、蔥抓餅/一份53g(熱量480kcal)、小籠包/8顆(熱量440kcal)、炒麵/一份410g(熱量415kcal)、蘿蔔糕/一份115g(熱量357kcal)、鍋貼/一份5顆135g(熱量350kcal)、油條/一根54g(熱量298kcal)、韭菜盒子/一個138g(熱量295kcal) 、原味蛋餅/一份115g(熱量265kcal)、燒餅/一片80g(熱量256kcal)、饅頭/一顆100g(熱量246kcal)、水煎包/一顆116g(熱量193kcal)、鹹豆漿/一碗500ml(熱量185kcal)、荷包蛋/一顆50g(熱量96kcal)。
6歲童如廁「馬桶都血便」 醫一查不是吃壞肚子…罹罕見疾病
排泄物就能反映身體現況!台中一名6歲男童上廁所後驚見大量鮮紅色血便,就醫照大腸鏡,大腸內有許多鮮血,小腸也有潰瘍的狀況,進一步檢查得知男童罹患罕見自體免疫疾病「克隆氏症」;所幸經過藥物治療後,男童已經順利恢復健康。童綜合醫院兒童醫學部小兒腸胃科醫師胡書瑋分享一起病例,有一名6歲男童被家人帶來就醫,男童上廁所大出血便,但他沒有腹痛、腹瀉、便祕或發燒等情形,確定不是吃壞肚子,決定透過大腸鏡、梅克爾憩室掃描及腹部電腦斷層等檢查,查明他血便的原因。胡書瑋從檢查結果發現男童大腸正在出血,小腸潰瘍且淋巴結腫大,和男童家長商量後決定再用胃鏡和膠囊內視鏡檢查;經過1天後結果出爐,胡書瑋從影像判讀中,研判男童罹患罕見疾病「克隆氏症」,好在還是早期,使用藥物治療止血成功控制病情,男童出院後也持續回診追蹤治療。兒童醫學部小兒腸胃科胡書瑋醫師筆指處即為小腸潰瘍和出血處。(圖/翻攝畫面)胡書瑋說明,克隆氏症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會造成腸胃道慢性及反覆性發炎,主要症狀有腹瀉、腹痛和發燒,伴隨一些肛門的合併症,像是膿瘍、肛裂,瘻管等,但發病初期常常只有部分症狀。另外指出,兒童在成長發育期間患病,長期腸道發炎就會造成營養吸收不良,因此兒童罹患克隆氏症恐導致發育不良的狀況。除此之外,胡書瑋指出,男童無痛性血病的情形,臨床上會懷疑是梅克爾憩室導致,這是一種先天性胃腸道畸形,發生比例約2%,男性多於女性,在孩童身上比較常見。不過男童最後診斷是克隆氏症,在台灣發生比例約10萬分4.7,好發於20歲至30歲青壯年,男性多於女性,鮮少發生在兒童。
徐少強罹患食道癌病逝 癌症基金會:早期無症狀「發現時多是晚期」
香港演員徐少強近日傳出因罹患食道癌而不幸病逝,享年73歲。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資料顯示,食道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許多患者發現時幾乎已經是局部晚期狀態,且存活率偏低,民眾日常都要特別留意。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資料顯示,食道癌的形成大多是食道管腔內襯黏膜的「鱗狀上皮細胞」癌化病變後形成「鱗狀細胞癌」;少部分由食道下段與胃之間的「腺體細胞」癌化病變後形成「腺癌」。在台灣,鱗狀細胞癌在食道癌病理分類中佔大多數(約90%),致病原因和抽煙、喝酒、含亞硝胺之食物、過熱的飲食、食道曾受腐蝕傷害有關;而歐美常見的食道腺癌,在台灣並不常見(小於10%),成因則可能和肥胖、胃食道逆流有關。在症狀方面,食道癌在發生初期因食物尚能通過,通常沒有明顯的症狀;至晚期,食道腫瘤持續變大造成管腔狹小阻塞,而出現吞嚥困難症狀。在臨床上,90%以上食道癌的病人最早發現的症狀為吞嚥困難以及體重減輕,大多數病人在吞嚥時會感到食物卡在喉部至上腹部之間。食道癌的症狀還包括吞嚥疼痛、食物逆流、心窩灼熱感(胃酸逆流)、胸骨後面疼痛或上腹部疼痛。食道癌發展至晚期,則可能會出現食道出血、吐血、解黑便,以及因食道氣管瘻管引起的咳血、咳嗽等症狀。腫瘤侵犯到鄰近的主動脈或大血管,甚至會發生大出血的嚴重狀況。若轉移至遠端部位會表現不同的症狀:轉移到頸部淋巴結,會表出現頸部淋巴結腫大;轉移到肺部,會表現出咳嗽、胸痛、咳血,甚至呼吸困難等症狀;轉移至骨骼,會出現骨骼疼痛的症狀;轉移至肝臟,可能會出現黃疸、腹脹、腹痛等症狀。食道癌初期症狀不明顯,病患出現吞嚥困難、體重減輕症狀就醫時往往已是局部晚期或已有遠端轉移。因此,若持續出現上述食道癌的症狀,建議至腸胃科或耳鼻喉科等相關科就診,以便早期發現癌病並儘早治療。除了難以發現外,食道癌的預後不佳,最主要原因是不容易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多數病患就醫確診時往往已是局部晚期或已有遠端轉移。台灣食道癌的平均五年存活率僅12-15%,僅稍高於十大癌症中預後最差的肺癌(五年存活率10-13%)。食道癌五年存活率分別為第一期60~70%、第二期40%、第三期20%、第四期小於5%。因此,民眾若有疑似食道癌的症狀需儘早就醫,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提升食道癌的控制率與存活率。而資料中也提到,目前已知食道癌的高危險因子有下列數種: 抽煙、喝酒、檳榔、含亞硝胺之食物(醃漬、煙燻食物)、過熱的飲食、食道曾受腐蝕傷害、食道弛緩不能(吞嚥功能疾病)、肥胖、胃食道逆流等等。而其中抽菸、喝酒同時也是頭頸癌(口腔癌)的高危險因子。在預防食道癌方面,首先要避免上述的危險因子,少吃太燙熱之食品,尤其是不抽菸、不喝酒及不嚼檳榔更可預防多種癌症的發生。另外多吃蔬菜、水果、含維他命C食物等,可以降低食道癌的發生。吞嚥感覺異常雖然並非食道癌特有的症狀,若超過兩參週仍未消失,就應儘快就醫,以便釐清病因獲得正確治療。
男子肚子悶痛!就醫檢查竟是巨大腫瘤阻塞腸道 醫曝:是免疫疾病造成
一名40歲壯男,近兩年上腹持續悶痛,藥物治療未見好轉,因為腹痛合併噁心嘔吐就醫,檢查發現腹腔有顆5公分大腫瘤造成腸道阻塞,治療過程出現全身性發炎反應,進一步檢查確定罹患俗稱「假性腫瘤」的免疫系統疾病igG4症候群合併布納氏腺瘤。肚子悶痛多年 原以為是腫瘤臺中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吳明駿指出,患者自訴2年前就開始出現肚子悶痛的感覺,不舒服就就近到附近診所就醫拿藥,但症狀不見好轉,因為噁心嘔吐就醫,檢查時發現除胰臟發炎指數偏高,超音波發現十二指腸腸壁異常增厚,胃鏡檢查更驚覺十二指腸前端有1顆至少5公分大的腫瘤,嚴重懷疑是惡性腫瘤。由於斷層掃描顯示腫瘤造成十二指腸嚴重狹窄導致腸阻塞,經與家屬討論後,決定進行十二指腸切除手術,並進一步進行檢體化驗﹔切片檢查解果並未發現癌細胞,反而發現患者出現布納氏腺瘤Brunner's gland adenoma BGA」合併一種全身性發炎纖維化、俗稱「假性腫瘤」的免疫系統疾病igG4症候群。IgG4相關疾病 為免疫失調造成 吳明駿醫師說明,IgG4相關疾病是一種免疫失調造成的全身性發炎反應,從頭到腳都可能受影響,好發在唾腺、淚腺、淋巴、或胰臟,腸道IgG4相關疾病很罕見,主要以腹痛、腹瀉、或黃疸等腸胃道症狀為主,因為與腸胃道疾病症狀相類似而容易被忽略,直到出現腸道嚴重阻塞或巨大纖維性腫瘤時才會被發現﹔治療包括類固醇、免疫抑制劑及B細胞清除療法(B-cell depletion therapy)。患有布納氏腺瘤 是因胃部感染所致至於同時出現的布納氏腺瘤是十二指腸黏膜下腺體,主要功能是分泌鹼性黏液來中和胃酸,並產生消化酵素幫助蛋白質的吸收,發生布納氏腺瘤可能與胃酸過多或幽門桿菌感染有關。吳明駿醫師提醒民眾,不要輕忽身體的警訊,早期發現並診治,及早找病因,避免不必要的治療也減少遺憾。
甜點飯後吃更好! 醫曝「這關鍵」:增加幸福感又能減重
吃甜食是許多人紓壓的方法之一,平常也會聽到「吃甜點有第2個胃」的說法,若想要在享受的同時減少負擔,肝膽腸胃科醫師王威迪就指出,由於正餐大多會攝取澱粉、蛋白質、膳食纖維,可延緩胃的排空,增加飽足感,此時食慾下降後,選擇在「飯後吃甜點」,就不需一直與意志力對抗。王威迪日前在節目《醫師好辣》提到,甜點選在飯後吃對人體負擔更小,係因甜點非人體必要的養分,只有含糖分、精緻澱粉,吃多就會對身體造成負擔,諸如肥胖、糖尿病、三高風險,並隨著吃的量變多,繼續增加身體的負擔。不過,王威迪也表示,根據相關研究,吃甜食可增加人體血清素的分泌,而血清素更號稱「幸福賀爾蒙」,可讓人擁有幸福感。王威迪接著說明,為了在幸福的同時減少負擔,應選擇在飯後吃甜點。他解釋,平常在吃正餐時,多少會吃進澱粉、蛋白質、膳食纖維等營養素,可以延緩胃的排空,讓人較有飽足感,同時會增加腸泌素分泌,進而抑制食慾,降低想吃東西的慾望,「這時候你再去吃甜食,可以滿足你的口慾,又可以控制這個量,就不用一直跟自己的意志力對抗」。最後,王威迪舉例,他曾遇到一名重度肥胖的40歲女性患者,抽血發現肝指數GPT高達90幾(正常約為30),經過問診後才知道,她很少吃正餐,卻一定會攝取甜食;因此他建議患者,除了三餐務必正常吃外,應該將甜點移到飯後吃,再搭配上藥物、運動等療程,一段時間後,患者順利減重20公斤,肝指數也恢復正常。
早餐空腹「黑咖啡配B群」? 營養師示警:錯誤習慣小心胃潰瘍
現在人生活節奏緊張,工作間來杯咖啡,是許多人提神的不二法門。不過由於有傳聞,喝咖啡時,咖啡因與腺苷接受體結合,能使人維持清醒狀態,但卻會大量消耗維生素B群;體內缺乏維生素B的狀態下,補充咖啡因僅能達到短暫效果。因此有人主張,「喝咖啡時可以搭配服用B群」。營養師張語希就提醒,千萬不要空腹飲用黑咖啡或吃B群,長久下來恐不利於胃部健康,不可不慎。營養師張語希在健康談話性節目《醫師好辣》中表示,曾遇過一名50多歲男子患有嚴重胃潰瘍,進一步了解飲食習慣才知道,原來他平常都不吃早餐,總是空腹喝黑咖啡搭配B群,且維持這樣的生活方式長達15年之久。張語希表示,建議大家「不要空腹吃B群,也不要空腹喝黑咖啡」。B群通常會建議在飯後1小時內服用,原因在於它是「輔酶」的角色,能幫助食物消化吸收。特別是有些B群聞起來味道比較重的,若腸胃敏感者於飯前服用,較容易會出現胃脹氣、不舒服、想吐等症狀。張語希接著說,然而,現在有些B群是以天然食物來源製成的,此類型在飯前吃就比較不會有不舒服的情況發生。但她仍建議,飯後吃還是最安全的。此外,空腹喝黑咖啡也是十分傷胃的行為。由於咖啡因會刺激胃部導致胃酸分泌,再加上咖啡因具有肌肉鬆弛效果,容易使賁門過度放鬆,因此容易導致胃食道逆流,讓食道更容易受胃酸傷害。若喝完咖啡後覺得胸部灼痛、嘴裡有酸味就要多加小心。另外,肝膽腸胃科醫師王威迪也補充,通常會選擇「喝咖啡時配B群」的人,往往都是伴隨著比較緊張的生活,可能是因為中午過於匆忙,用咖啡來解決一餐,或者平常有愛吃辣的習慣。而這些因素都會加重胃酸的分泌,一旦壓力大、保護機制下降,就容易造成潰瘍產生。
診斷出「皮革胃」通常已晚期 醫曝「3大症狀」:年輕女性居多
胃若出現不舒服的情況持續了一陣子,一定要趕快就醫檢查。肝膽腸胃科醫師詹宜學指出,「皮革胃」往往容易忽略,通常診斷出來都已經是癌症晚期,最常出現的症狀是「食慾減少」、「吃了就吐」、「體重下降」。詹宜學在粉專《肝膽腸胃科 詹宜學醫師》表示,皮革胃是胃癌的一種,屬於「浸潤性胃癌」,會從黏膜下層橫向生長,進而蔓延至肌肉層,而一般的胃癌屬於黏膜病變生成的癌症,胃鏡檢查,能發現黏膜的變化、異常,若是「皮革胃」,胃鏡只能檢查到黏膜,往往容易忽略。詹宜學指出,但是有經驗的內視鏡醫生就會發現,在胃鏡檢查當下,胃壁顯得格外「硬」,在充氣的時候,胃無法撐開,胃容量相當小,這類病人,最常出現的症狀是「食慾減少」、「吃了就吐」、「體重下降」,臨床上,這一類的病人常常發生在約莫30-40歲的年輕人、女性居多,通常診斷出「皮革胃」都已經是癌症晚期,無法接受手術治療。詹宜學說,如果自己明顯感受到長達好一陣子的胃不舒服時,通常會請其他醫師幫他做清醒不麻醉的胃鏡檢查,「這樣剛好可以體會一下我的病人被我做胃鏡的當下是什麼感覺?並且去想如何幫病人降低不適感。」詹宜學直言,不過現在已經有很多方式可以將這種不舒服的感覺減輕到最低,無論是有經驗的醫師、最新的檢查儀器、或是無痛麻醉的藥物等等,都可以讓病人在最舒適、安全的狀況下做完檢查,這樣才能讓內視鏡醫師清楚、徹底的做最完整、有效率的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