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躁症
」 腸躁症 腹瀉 拉肚子 便秘 胃食道逆流蔬菜吃出病3/醫苦勸「這族群」少吃青菜 不聽話恐猝死
蔬菜含有豐富纖維質、維生素,可促進腸道健康與代謝,總被視為健康食物,但這樣的道理卻不適用於腎臟病患,醫師向CTWANT記者透露「我都勸他們少吃一點蔬菜!」因為蔬菜中含有豐富的鉀離子,恐造成腎臟病患心律不整,甚至可能因此猝死!一名40歲男子患有腎臟病卻不自知,因為近來容易疲勞、胃口差,所以想趁機調整飲食,謝絕所有澱粉、只喝蔬菜湯,大約2周後他因胸悶、喘而就醫,檢查發現男子下肢浮腫、腎病變、高血鉀,差點就併發多重器官衰竭而喪命。「對一般人來說,多吃蔬菜是很好的,但對腎臟病患而言就剛好相反,我常常都要提醒他們不要吃太多蔬菜!」長庚醫院腎臟科系教授級主治醫師顏宗海表示,蔬菜富含的鉀離子必須透過腎臟代謝,這對腎臟病患是很大的負擔,尤其是洗腎患者,每周只有洗腎3次的機會才能代謝掉鉀離子,如果體內攝取過多,就容易造成高血鉀症。「正常人血液中鉀離子的濃度是3.6~5.0meq/l(毫當量/公升),如果超過標準值,會造成電解質異常,肌肉會無力麻痺、口唇發麻、換氣過度、心律不整,如果升到7 meq/L時,會覺得全身無力、脈搏變慢,如果高到8.0 meq/L時,就有心跳停止、猝死的危險。」顏宗海說。其實不只腎臟病患須當心,許多人腎功能下降但不自知。「因為腎臟病往往要到三、四期才開始有症狀,例如泡泡尿、水腫,但也有人已經重度腎衰竭仍沒有症狀,所以定期檢測很重要。」對腎臟病患來說,燙青菜是安全的食用蔬菜方式,因為鉀離子會溶於水中,不會吃進肚內。(圖/報系資料照)顏宗海提醒,假使本身就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和高尿酸,就屬於腎臟病高風險族群,平時應定期追蹤腎功能。如果身體不適,也要提高警覺,立即就醫。顏宗海也表示,燙青菜是比較適合腎臟病患的烹調方式,因為蔬菜中的鉀離子會溶於水中,因此不會過度攝取。除了腎臟病患,營養師程涵宇提醒腸躁症患者也要慎選蔬菜種類。「豆類易在腸道發酵,引發脹氣、腹痛;花椰菜、高麗菜含有果聚糖,容易引起腸道不適。」至於一般人,程涵宇建議要注意3大重點,首先是蔬菜清洗,由於蔬菜表面可能附著農藥殘留或細菌,若未徹底清洗,食用後可能引發食物中毒,應用流動水徹底浸泡邊沖洗15分鐘。其次是過度烹煮損失營養,長時間烹調蔬菜,其中的水溶性營養素容易流失,尤其是維生素C和B群。建議避免長時間的加熱,選擇蒸、快炒、輕烹調方式以保留更多營養。第三,要盡量避免吃隔夜蔬菜,因為隔夜菜重複加熱雖然對膳食纖維含量影響不大,但造成維生素C和B群流失,建議蔬菜現煮現吃可以吃進更多的營養。
每10人就有1人偏頭痛 40歲女還爆腸躁症「新藥+肉毒桿菌」緩解
40歲的林小姐從青春期開始就有偶發性頭痛症狀,近幾個月天天頭痛,思考不順暢,甚至伴隨腸躁症,嚴重影響工作表現。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神經科龔瑋翎醫師診治,使用新型藥物並配合肉毒桿菌注射雙管齊下,經住院三天治療後,頭痛顯著改善,患者情緒穩定,腸胃問題緩解,連思考也變得更順暢,生活品質大幅提升。神經科龔瑋翎醫師表示,偏頭痛和交感神經亢奮有關,許多患者對頭痛認識不足,往往長期忍痛,因為頭痛一直吃止痛藥,伴隨憂鬱、失眠,導致腸胃不好,引發腸躁症,甚至胃潰瘍吐血。長期吃止痛藥,對頭痛恐會造成不良影響,影響腎臟功能,建議用正確藥物減少頭痛發作頻率,不須吃到止痛藥。偏頭痛為全球盛行的疾病,在台灣平均每10人中就有1人受偏頭痛困擾,許多患者處於經濟主力年齡,若未妥善治療,不僅影響工作成效,甚至影響家庭生活及人際關係。龔瑋翎醫師表示,偏頭痛治療近十年來全球發展迅速,幾乎每兩三年都有新藥問世,帶給患者更多選擇。除了已知的肉毒桿菌素注射及針劑抗CGRP生物製劑外,今年更推出口服專一CGRP通道拮抗劑,惟部分藥物仍需自費使用,不過仍讓許多過去治療失敗的患者重獲「頭腦輕盈」的感受。龔瑋翎醫師指出,偏頭痛跟過敏一樣,有些人終其一生都在跟偏頭痛共處,有睡眠問題或長期處在高壓環境,或是長期使用咖啡因,容易造成頭痛頻率增加。透過藥物和打針治療緩解後,需要搭配生活習慣調整,例如運動,降低生活壓力等。神經科陳睿正主任強調,每位患者的病況不同,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案需經神經科醫師審慎評估,單一治療或”偏頭痛雞尾酒複合療法”都需因人而異。本院設立偏頭痛特別門診,透過與神經專科醫師的雙向溝通,患者及家人能在治療後,對工作、生活有積極影響。
常被誤認腸躁症 醫揭「發炎性腸道疾病」症狀:嚴重肚破腸流
發炎性腸道疾病(IBD)是一種消化道的慢性發炎疾病,初期常被誤認為腸躁症,若是和壓力有關的腸躁症,通常發生在白天或有壓力時疼痛,飯後往往會肚子絞痛想排便,排便後就會緩解,但若出現其他相關症狀,就要提高警覺,必須進一步接受檢查。林口長庚醫院發炎性腸道疾病中心主任李柏賢醫師說明,發炎性腸道疾病主要分成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症,好發在學生、上班族等20至40歲青壯年,常見臨床症狀包含腹瀉、腹痛、血便、黏液便、貧血以及體重減輕其中潰瘍性結腸炎以腹瀉、黏液便、血便為主,克隆氏症則以右下腹疼痛為主要表現。該疾病是患者自體免疫系統攻擊腸道,引起嚴重腹痛、血便,有部分人腸道狹窄、穿孔、阻塞,甚至「肚破腸流」,瘻管導致肚皮、生殖器官滲出糞便,嚴重影響工作與生活。疾病初期常被當成急性腸胃炎或大腸急躁症合併痔瘡出血,長期若沒妥善控制,會增加急診、住院、手術切腸、甚至腸癌風險。由於該疾病成因複雜,目前研究顯示和基因、西化飲食、食品添加物、環境污染和腸道菌叢改變有關。李柏賢指出,雖然過去西方國家IBD盛行率高,但近年亞洲國家發生率急遽上升,推測是飲食型態轉向西化以及食品添加物改變腸道微菌叢。
憋住恐釀嚴重疾病 澳洲推新政策…鼓勵員工「帶薪大號」
澳洲上個月才推行「斷聯權」新法,同意員工下班可以不回老闆訊息,如今又發起一項活動,因為上班憋著不上大號,會造成許多疾病,甚至影響員工積極性,因此鼓勵員工可以「帶薪大號」,受到不少讚揚。據《The Conversation》、《The Guardian》報導,許多人忙於工作,因此沒時間上廁所,或是害怕同事眼光,澳洲衛生部門打破禁忌,發起「帶薪大號」活動,告訴人們:「在工作時大便沒關係」,並警告持續忽視排便需求,可能會導致糞便卡在結腸中,引發痔瘡或其他嚴重疾病,「與其憋著,不如大出來!」研究發現,5分之2的人患有腸胃問題。(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一項針對26個國家超過54000人的研究發現,有5分之2的人患有腸躁症、便祕等腸胃疾病,臨床心理師諾爾斯(Simon Robert Knowles)指出,有些人相當極端,在工作環境根本不會去廁所,或是下班才回家解放,在某些情況下,服用藥物以減少在公共場所大號的可能性就會增加。諾爾斯警告,持續避免在公共場所大號,最終會增加痛苦,因為焦慮而更難使用公廁,他大讚衛生部門的做法,可以減緩使用公廁可能產生的焦慮,「這是一個尚未得到充分討論的問題,所以我認為衛生部門主動提出很重要」。衛生局發言人表示,這些貼文解決一個常見,但往往難以啟齒的健康問題,目的是使身體功能的討論正常化,而解決被視為禁忌的健康話題,可以減少尷尬、恐懼和羞恥,也有助於教育,促進健康。
急如廁拿10元衛生紙遭起訴 暖心法官引用《八尺門辯護人》金句免刑
雲林縣1名智能不足的大學生,於2024年4月在便利商店內,因急著上廁所,隨手拿1包價值僅10元的衛生紙未結帳便離開,事後被以竊盜罪起訴,然而,法院法官引用影集《八尺門辯護人》的經典台詞,強調應對此案以人性化考量,最終判決免除其刑。據悉,事件發生在雲林虎尾鎮的某家便利商店,當時,這名大學生因突然有如廁需求,隨手拿走1包衛生紙後離去,店長發現後,調閱監視器並發現該學生後來還回到店內,警方獲報到場,發現大學生已將衛生紙使用完畢,並隨即將其逮捕,檢察官隨後以《竊盜罪》名提起訴訟。法官在審理過程中指出,該名大學生智能不足且患有焦慮症和糖尿病,長期以來備受腸躁症困擾,經常有緊急如廁的需求,當天正是因為突發生理需求,才順手取走那包衛生紙,並非故意犯罪;此外,便利商店店長也表示願意原諒,並未要求進一步的賠償。法官審理時引用《八尺門辯護人》中的一句話:「一個人要有多幸運,才能像諸位一樣,坐在這個舒服的位置上,認定這個世界十分溫柔,而我們擁有絕對的權力,對罪犯殘忍。」藉此表達對這類輕微案件應以同理心對待,避免過度懲罰,並質疑檢察官起訴的必要性,並強調法律的實施應該考慮被告的整體情況,而不是僅僅針對犯罪行為的表面。最終,法官認為,該大學生在經歷這次的刑事訴訟程序後,已足以讓其警惕,如果再進一步處罰,不僅無助於改善其生活,還可能加重其心理負擔,考量到犯罪情節輕微,並根據《刑法》第61條第2款規定,宣告免除其刑責。
這病折磨曾國城20年! 吃5種食物恐更加惡化
根據資料,全球大約有10%的人受腸躁症困擾,台灣推估盛行率為10到20%,這也代表全台每10人就有1人會需要一出門就找好廁所位置,免得發生慘劇。台灣的名人像是歌手林宥嘉與主持人曾國城,都曾公開表示自己有腸躁症。尤其是曾國城已有20多年病史,曾一天跑好幾次廁所,排練舞台劇時還「失去一條內褲」,只因為來不及衝進廁所。腸躁症代表腸道比較敏感或正處於發炎狀態,腸躁症有一個判定標準,也就是所謂的《羅馬標準》,其中對於腸躁症的國際診斷標準為,3個月內每周至少1次以上復發性腹痛,並且排便的頻率與糞便形狀都產生變化,雖然壓力常被視為是腸躁症原因之一,但因為很難量化,所以並沒有被列為指標。嘉義醫院大腸直腸外科張書豪醫師曾受訪表示,腸躁症患者應多攝取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包括:全麥食品、燕麥、糙米、香蕉和綠葉蔬菜,促進腸道蠕動,維持腸道健康,適量的堅果也可以提供健康脂肪,有助於腸道功能的正常運作。此外,想要避免腸躁症上身,以下5大飲食地雷要避免,包括:「高發酵性食物」(例如蘋果、水梨、洋蔥、大蒜、豆類和乳製品),以及「高糖分的食物」、「加工食品」、「含咖啡因和酒精的飲料」等。花蓮慈濟醫院肝膽腸胃內科主任陳健麟受訪表示目前被國際認同用來治療腸躁症的方式是金字塔療法,第一步就是飲食治療。採用低腹敏飲食(Low FODMAP Diet),減少飲食中可發酵性、寡糖、雙糖、單糖及多元醇等。避免食用容易產氣的食物,如:牛奶、洋蔥、大蒜…等,並減少吃加工類製品。第一步治療如同金字塔的最底層,屬於第一線的基礎治療,臨床上大多數患者透過飲食調整都能有效控制。第二步治療就是進一步的使用藥物,主要是幫助胃腸蠕動,還有的是針對改善便秘、止瀉;當腸躁症合併發生消化性問題,如消化不良、胃食道逆流時,醫師也會針對患者的狀況給予個人化的藥物治療。而金字塔最頂層的第三步就是心理治療,陳健麟主任表示,在臺灣使用到第三步治療屬於少數,一來需要使用到的患者不多,二來也因為部分民眾對於心理治療的認知有限。針對腸躁症,目前尚無完全治癒的說法,只能治療控制症狀減少發作,其中大多會使用抗痙攣或幫助腸胃道蠕動的藥物來進行症狀治療,雖然臺灣使用的藥物還是幾十年前的產品,但是美國近十年已經研發出十種新藥。除了西藥之外,陳健麟也專門透過中醫草藥研究,尋找能控制腸躁症的適合方式。陳健麟引述中醫理論,腸躁症與肝、脾、腎、大腸等臟腑功能失調有密切相關,其中肝的疏泄功能是脾胃能否正常升降的關鍵,如果這些臟腑功能失調,就會影響腸胃蠕動功能,進而發生腹痛、腹瀉或便秘的症狀。陳健麟主任利用花蓮慈院中西醫團隊研發的草藥濃縮液進行研究,提供給腸躁症患者使用,研究中觀察到草藥濃縮液對約8成的腸躁症患者,呈現出緩解下腹痛症狀的潛力;其中患者在服用草藥濃縮液後,腸道內對身體有益的短鏈脂肪酸-丁酸的含量呈上升趨勢。臨床上發現腸躁症跟情緒、壓力有極大的關係,因此只能控制而無法治癒,好發年齡集中在30、40歲,陳健麟主任表示,這個年齡層可能因為工作、生活等壓力,導致相關症狀頻繁發作。陳健麟主任特別呼籲,醫病關係對人的心理影響很大,雖然還沒有完全治癒腸躁症的辦法,但是可以透過與醫師互相信任、共同討論,藉由飲食、藥物與心理的治療,盡可能地減緩發作的頻率,與腸躁症和平共處。
子宮摘掉反釀「腹瀉血便問題」 專業醫解釋:不是癌症
一名女子因為子宮肌腺症導致長期生理痛的關係,後續決定摘除子宮。但即便子宮已經摘除,該名女子不時地會有腹瀉、血便問題,再加上嚴重的時候都是原本經期的時間,這讓女子再度就醫。而在歷經醫師的檢查後,醫師確認並非是癌症,而是子宮內膜跑到大腸壁。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日前在FB粉絲專頁分享個案,一名不到40歲的女性病患,長期受子宮肌腺症困擾,多年來一直有生理痛的問題,經常需要靠止痛藥和荷爾蒙來減輕症狀。直到2023年,因為藥物副作用過大的關係,該名女子決定摘除子宮。錢政弘醫師表示,手術後女子的生理痛問題雖然解決了,但卻開始出現間歇性的腹瀉問題。女子原以為是手術後身體還沒恢復,但觀察了三個月後,腹瀉情況依然沒有改善,後續便前來向錢政弘醫師求診。女子表示,最嚴重的腹瀉,總是在其過去月經該來的時候發生。這項回報讓錢政弘醫師非常很驚訝,因為女子的子宮已經摘除了,不應該還有月經周期。但女子也解釋,其月經周期一直很規律,即使現在沒有月經,他也能準確推算出過去應該來月經的時間,而那幾天總是腹瀉特別嚴重,幾乎無法出門工作。錢政弘醫師告訴女病患,表示腸道蠕動確實會受到雌激素變化的影響,即使子宮摘除,但卵巢功能正常,如果骨盆腔內仍有子宮內膜異位,荷爾蒙的變化也可能引起便秘或腹瀉。此外,大腸有病變時也可能會腹瀉,錢政弘醫師也建議女子注意大便是否有出血。兩個月後,女子再次來門診,表示自己真的有血便。錢政弘醫師便安排其接受大腸鏡檢查。檢查的醫師懷疑女子在乙狀結腸和直腸交界處有惡性腫瘤出血,女子也一度以為自己罹患大腸癌,但是在錢政弘醫師的安慰下,讓女子接受核磁共振檢查。後續檢查結果顯示,女子並非是惡性腫瘤,而是子宮內膜異位到大腸黏膜上,造成出血。後續錢政弘醫師會診直腸肛門外科醫師,該名醫師也同意錢政弘醫師的診斷,後續決定在手術中切除疑似出血的大腸部分,切下來的病灶大小約三公分,化驗結果證實是子宮內膜異位組織。錢政弘醫師表示,這樣的結果可以合理解釋,為何女子到原本生理期時,會發生嚴重腹瀉和流血問題。而在歷經治療後,女子已經沒有腹瀉問題。錢政弘醫師也提到,在過去的診療經驗中,遇過多位女性病患被診斷為腸躁症或不明原因的腹痛、腸炎,最後才發現是婦產科疾病引起的問題,如巧克力囊腫引起的腸沾黏、子宮肌瘤、卵巢囊腫等。錢政弘醫師也向網友呼籲,如遇到便秘、腹瀉、腹脹等問題時,除了看胃腸科,也要考慮到婦產科的可能性。
吃過量「超加工食品」增加便秘風險!醫推:每天2顆奇異果 便秘遠離我
便秘與腸躁症是不少現代上班族的困擾,而這有可能是「吃」出來的?林口長庚胃腸肝膽科副教授李柏賢醫師表示,根據研究,超加工食品與便秘和腸躁症密切相關,一旦增加攝取量,還有可能增加兩倍以上的便秘機率;而根據過去的研究發現,每天吃2顆綠色奇異果,不但可以改善便秘,每週還能增加1.5次以上的排便數,減少便秘患者腹部不適。增加超加工食品攝取量 增加2倍以上便秘機率李柏賢醫師近日在fb粉絲專頁《Dr.Le 李柏賢》發文表示,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指的是經過高度加工和工業化製造的食品,例如常見的泡麵、精緻糕點、手搖飲、餅乾和零食、加熱食品、罐頭菜、培根、熱狗、即溶湯、炸雞塊等;通常含有大量的添加劑、防腐劑、人工色素和其他化學物質,營養價值低,但糖分、脂肪和鹽分卻高得驚人。李柏賢醫師引用了近期《臨床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誌的一項研究,指出超加工食品對於便秘的負面影響。研究找來了12,716名美國成年受試者參與,結果發現超加工食品(UPF)攝入增加,便秘機率會增加兩倍以上,若增加少加工食品(MPF)的攝入,便秘機率則降低近六成。若將飲食中10%的超加工食品換為等量的少加工食品,便秘機率則降低了10%;且無論是少加工食品還是超加工食品的攝入,都與腹瀉風險沒有相關性。食物的處理和添加物 在便秘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時李醫師也做出結論,超加工食品與便秘具有強烈相關。不論原本食物的本質是蔬菜、肉類還是高纖食材,都顯示出食物處理過程或添加物在便秘的發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此外,李醫師還提到一項來自英國的研究,發現每天攝取增加10%的超加工食品,會明顯提高腸躁症的風險,這進一步凸顯了飲食對腸道健康的重要性。在對策方面,李醫師指出另一篇發表在《美國消化醫學雜誌》的研究,證實每天2顆綠色奇異果和7.5克的洋車前子相比,不但可以改善便秘,每週還增加1.5次以上的排便量,同時減少便秘患者腹部的不適感,且沒有什麼副作用。李柏賢醫師指出,以前總是說「每天一蘋果,醫師遠離我」,現在應該改成「每天兩顆綠色奇異果,便秘遠離我」。
血尿1個多月!呂如中被醫告知「可能是癌症」 情緒崩潰險出車禍
知名廣播主持人兼作家呂如中昨(1日)在臉書發文透露,自己血尿1個多月,但因為「照不到石頭」,被醫生告知可能要朝「癌症」方面檢查,讓他感到相當沮喪,還差點出車禍,更讓他想起30歲有段時間狂拉肚子時,也是同家醫院的醫生告訴他:「可能是癌症!」好在最後在腎跟輸尿管發現好腫,並成功找到結石後,立馬進手術房震碎。呂如中昨在臉書發文坦承,自己已經血尿1個多月,但因為檢查照不到有結石,於是醫生朝「癌症」這方面來做檢查,「很沮喪,走在仁愛圓環,也不是故意的,差點被巷裏的車撞,我被『癌症』二字影響了。」他也因此回憶起自己30歲時,也是在同家醫院就醫,雖然是不同病因、不同醫師,卻得出一樣的初診結果,「那時我一天拉三到八次肚子,找不到原因,可能是當年『腸躁症』還不夠被大眾認知,醫生居然臉一沈也告訴我:『可能是癌症!』」對此,呂如中也直呼「醫生大人呀,您們的一句話,足以左右我們的情緒和人生啊!」所以上上周他聽到血尿和癌症有關時,也沒有心思去想媽媽和狗貓未來怎麼辦,「我只是呆呆地走在大馬路上不想回家,三十歲當時是大雨,而上上周是大太陽。」直到忽然被樹上的藍鵲狠抓了一下,他才驚覺,可能是在告訴他「當頭棒喝、你會沒事的。」於是上星期當其他人正常上下班,呂如中則是天天都回診檢查,持續驗尿、紥針、X光找有沒有長東西。所所幸上周六沒有驗出癌細胞,也沒有其他壞東西。接著,就在剛剛打顕影劑時,才發現他的腎和輸尿管很腫,「終於找到一顆應該是石頭,立馬進手術房震石,如今就等碎石隨血尿排出來。」躺在冰冷的手術台、脫衣脫褲動彈不得,卻突然讓他有種「活在當下」的感覺,他也自嘲:「我的身體比十年前,在同一家醫院碎石時强壯得多,如今痛苦到靠北,依然性感嗎?各位,什麼都不重要啊,健康最大、平安第一,祝福大家!」
金曲35/Lulu暴瘦只剩49公斤 自爆偷吃宵夜疑遭天譴
黃路梓茵(Lulu)第3次扛下金曲主持重任,她提到自已對於典禮主持不擔心,但對於表演節目的部分有小小緊張。她大方秀出露背禮服秀出好身材,笑說因為這次戰袍比較緊,所以有特別瘦身不吃宵夜,「有天晚上練舞完很累去吃麵,結果吃到一半包包掉下來,覺得是天譴,就一星期沒吃宵夜,也意外瘦下來」。Lulu搞笑說:「就吃麵的時候,整個包包掉下來,讓我一星期都不敢吃宵夜,今天早上量體重是49公斤,很久沒有掉到4字頭了,算是意外的收穫。」Lulu透露自己已經一星期沒吃宵夜。(圖/攝影組)她特別提到今天衣服上寫著「in love we trust」,Lulu說:「因為今年入圍的專輯作品都很有愛,所以特別找了這套衣服。」先前透露自己因為有腸躁症,所以每次主持大型典禮都會緊張到拉肚子,今被問肚子還好嗎?她笑回:「沒有拉肚子,這次有正常吃飯好好睡覺。」
比早餐店大冰奶還猛!網傳超商「炸屎特調」 營養師認證:有效
身為台灣人,都知道排便不順暢的時候,來上兩杯早餐店的大冰奶,往往就可以有效緩解惱人的便秘問題。不過近日網路瘋傳取材自便利超商的「炸馬桶特調」,號稱更強更猛更解便,只要拿全家便利商店的綠拿鐵及無糖優酪乳2種飲品加在一起,喝上半杯就「超有感」!不過為何這兩種飲品加在一起會這麼有效?營養師嫚嫚在《今健康》發文指出,原來飲品中的「這2樣成分」是有效的關鍵!營養師嫚嫚指出,此款「炸馬桶特調」效果之所以如此超卓,在於飲品的「膳食纖維」相當高。該綠拿鐵的主成分不論是助糞便黏滑的「水溶性膳食纖維」,或是架構糞便體積的「非水溶性膳食纖維」都十分充足。無糖優酪乳則有益生菌,有助於促進腸道蠕動,而且現代人缺乏乳製品攝取,因此也常見有乳糖不耐症,在可接受範圍的刺激腸道。兩者加在一起,自然對於排便非常有幫助。而若是原本的綠拿鐵本身就含有乳製品,再加上優酪乳,相關效果自然再增加。如果買不到上述的2種飲品,有沒有其他方案可以替代呢?嫚嫚營養師表示,綠拿鐵這類飲品本身就很有營養價值,原則上會建議留意蔬果比例,只要蔬菜比水果多即可。拿鐵原意就是「牛奶、乳製品」的意思,因此買不到的民眾可以自行調配,改買其他的綠拿鐵搭配牛奶、優格、優酪乳等乳製品,也能有差不多的效果。另一方面,有不少網友表示炸馬桶特調的味道,其實沒那麼容易下嚥。對此,嫚嫚營養師則建議可以酌量加進約1到2匙蜂蜜,可以改善味道,也同樣有助於潤腸、排便。不過營養師提醒,蜂蜜再天然也是糖,喝多一樣會對血糖、體重造成影響,因此需酌量使用。至於要喝到什麼程度?營養師嫚嫚指出,促進排便的重點在於健康排便,若是嘗試過後發現自己一直腹瀉,或是一天腹瀉超過2次,就得留意逐步增量或暫停,並且多補充水分,以免因腹瀉而脫水,造成其他健康危害。炸馬桶特調雖然有助排便,不過也有許多人不適合喝,需要酌量或是避免。嫚嫚營養師指出,像是腸胃容易脹氣、有腸躁症等腸道狀態不佳的人,或是平常就較少吃蔬果攝取膳食纖維、初期嘗試的人,就得酌量飲用,確認沒有太強不良反應後逐步增加,以免一下急遽增加腸道負擔。此外,由於綠拿鐵的成分往往鉀離子含量高,部分限鉀的洗腎、透析、腎臟病友也需特別注意。如需飲用,建議先和醫師、營養師等討論。也由於每家飲品品牌的綠拿鐵製作方式不同,部分可能會以生菜進行製作,癌症、幼童、年長者等免疫不佳者需要多留意,為避免風險,建議不喝為佳。還有些人表示,嘗試過「特調」之後,似乎對自己的腸胃「不是特別有用」。對此嫚嫚營養師指出,問題有可能是出在其他地方。嫚嫚營養師指出,飲食攝取是影響排便的重要因素之一,要素包括了水溶性膳食纖維、非水溶性膳食纖維、油脂、水分等。如果攝取飲食中缺乏水、水溶性膳食纖維、油脂,就可能影響糞便於腸道「滑行」。而缺乏非水溶性膳食纖維則難以架構,形狀就常見鬆散。有吃蔬果、喝綠拿鐵但便祕,飲食上可檢視是否較少喝水、油脂攝取不足。膳食纖維等營養也建議以原型食物攝取為佳。此外,排便不能單靠飲食,日常習慣中若久坐不動、缺乏運動,腸道也會容易怠慢、蠕動速度放緩。反之,久沒動但突然進行強度稍高的運動時,就可能出現大量排便的情況。如果平常生活中壓力較大,也可能影響自律神經,進而引起便祕;腸道狀態、腸道疾病、懷孕等也會有所影響。因此,飲食若沒問題,也建議從生活型態、壓力狀況、身體狀態進行觀察,必要時進行檢查。
22歲女患腸躁症「狂拉肚子」!無法正常生活 SGB治療成功改善症狀
22歲的賴小姐從幾年前開始,不知何故常發生嚴重肚子絞痛及拉肚子,無法正常上班,更不敢出遠門或參加戶外活動,曾到外院做胃鏡、大腸鏡、大便和血液檢查都正常,結果被診斷為大腸激躁症。由於一直無法獲得有效治療,醫師只能安慰她說此病不會致命,最好想辦法適應,再加上合併失眠、胃脹、胸悶、手腳冰冷及麻木、手汗多、記憶力無法集中、心煩氣燥、嚴重時臉色發白和喘不過氣等症狀,不但讓她感到失望且造成生活莫大困擾。消化道受自律神經支配 大腸激躁症也是其引起賴小姐在某次機會閱讀詹廖明義博士著作內容,提到星狀神經節阻斷術(stellate ganglion block SGB)可治療這種疾病而燃起希望,決定到仁愛長庚聯盟醫院疼痛治療中心葉宏軒醫師門診求診,嘗試接受SGB治療。經過多次治療後不再拉肚子,其他症狀也獲得明顯改善。葉宏軒醫師表示,消化道的活動是由神經系統控制,除了消化道的開始端(食道,如吞嚥)和末端(肛門、排便)可以由自己自主控制以外,其餘胃腸活動都是受自律神經所支配,自己無法自主控制。大腸激躁症是一種胃腸的症狀,簡稱腸躁症,即是一種因精神緊張而引起的疾病,原因是自律神經失調所引起的大腸運動異常與分泌功能異常。大腸激躁症常見這些特性 發病可能原因一次看葉宏軒醫師指出,大腸激躁症特性為:慢性腹痛、大便習慣改變,但沒有任何器官病變,通常以年輕女性居多,臨床表現為:慢性下腹部疼痛、絞痛,合併便意感,壓力或飯後症狀會加劇,大便後疼痛會改善。目前並不完全確定其成因,有可能與遺傳及環境因素、腸道對食物和壓力敏感度增加,以及免疫系統有關。葉宏軒醫師表示,在診斷上要先排除腸道結構問題,大腸鏡檢查腸道無病灶,排除大腸癌或其他發炎性腸道疾病,事實上腸躁症不是腸道有病灶、而是腸道的功能性障礙所引起的。診斷準則包括:一、解便後疼痛會減緩;二、疼痛時大便次數增加;三、軟便;四、明顯的腹脹;五、大便有黏液;六、會有解不乾淨的感覺。這些都會使症狀加劇 SGB有助改善飽餐、大麥、小麥、巧克力、牛奶、酒類飲料、咖啡、壓力等都會使症狀加劇,在治療上建議患者三餐要規律並慎選食物,想辦法調適心情、紓解壓力、調整生活作息和多運動。除此以外,就是症狀治療,如緩瀉劑、抗痙攣藥物、纖維性食物與多喝水,但通常治療效果不佳。葉宏軒醫師強調,SGB能夠改善下視丘的自律神經混亂狀態,是治療自律神經失調有效的方法,因此不難理解SGB對腸躁症的治療功效。SGB可說是腸躁症的特殊療法,建議腸躁症病患不妨接受SGB治療,會有意想不到的功效。
營養師分類「7種便便型態」:2情形繼續保持 1天3次正常範圍
工作卡卡已經很不開心,腸胃也卡卡就更難受了。營養師表示,根據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可將大便分成7類,不同類型的大便的飲食方針可是大大不同,要對症下藥才行。好食課營養師楊哲雄在粉專《好食客》指出,屬於便秘問題有2大類型,第一類像羊大便,硬且小顆,並且分散不聚集,會有此種類型的便便,主要是因膳食纖維及水都攝取不足,沒足夠的膳食纖維促進腸道蠕動與增加糞便體積,也無水幫助潤滑腸道,因此變得更難將便便順利排出。飲食上建議,吃足膳食纖維,像是每日五蔬果,吃足3份蔬菜(約燙熟後一碗半的份量)、兩拳頭的水果,主食類也可選擇全穀及未精製雜糧增加纖維攝取,另外就是喝足水,每日喝足體重公斤數乘以30毫升的水。第二類呈長條形香腸狀,但表面凹凸不平。楊哲雄說,膳食纖維比起第一類有吃更多一些,但仍有略微不足,而水分仍舊喝不夠,因此需再多加留意纖維及飲水量。不同類型的大便的飲食方針大大不同。(圖/翻攝自臉書/好食客)楊哲雄提到,低油飲食也容易因油脂攝取不夠,腸道缺乏潤滑而有便秘問題,可靠適度補充油脂改善便秘。至於長條形香腸狀,外表偏光滑但仍舊帶點裂痕,飲食上建議可再多增加一點水分攝取,其餘正常,可繼續保持;另外,長條形並且光滑,排便時不用花費太多力氣,表示膳食纖維、水分、油脂皆攝取充足,也可繼續保持,而排便頻率1天3次至3天1次都是正常範圍。屬於腹瀉情形則有3大類,楊哲雄表示,造成腹瀉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因腸躁症、乳糖不耐、吃壞東西或是腸道菌相不平衡導致,從嚴重度輕至重分別為,糞便呈一段段的,斷側呈光滑柔軟狀,可能是腸道發炎、吃到刺激性食物導致,建議可適度補充益生菌,幫助腸道菌平衡,並減少辛辣、油炸等易刺激腸道的食物。若「糊狀大便,部分糞便仍有形體」、「水狀,無固定形狀」,可能是因食物不新鮮、手不不乾淨或是腸胃炎及乳糖不耐者食用到含乳糖食品導致腹瀉情形較嚴重,楊哲雄表示,除了減少辛辣、油炸等易刺激腸道的食物,也要時時注意個人衛生清潔與食物儲存情形,乳糖不耐症嚴重者則減少乳品攝取。最後楊哲雄提醒,如果嚴重腹瀉,記得除了補充水分及電解質外,建議立馬就醫諮詢醫師、營養師,必要時採取低渣低纖飲食甚至禁食,減少對腸胃的刺激。
喝完豆漿就脹氣?醫曝4主因揭「這物質」恐害食物中毒
豆漿是許多民眾必喝的早餐飲品,但也有不少人喝了鬧脹氣、肚痛甚至拉肚子。肝膽腸胃科醫師詹宜學就分析豆漿造成腸胃不適的4種原因,並指出其中一點「吃了會造成食物中毒」,以及其他注意事項。詹宜學在臉書發文指出,黃豆具有高營養成分的植物性蛋白,富含膳食纖維幫助排便順暢,且熱量比牛奶低,能提供一定的瘦身幫助,又因不含乳糖,有乳糖不耐症的人可喝豆漿代替牛奶,更有研究指豆漿具抗癌、增加免疫力功效。不過,最近有名年輕女子因為每次早餐喝完豆漿都會肚痛、拉肚子而前來就診,她甚至懷疑「是不是豆漿有問題」?對此,詹宜學也提出4點主因(圖/Pixabay)1. 抗胰蛋白酶:使豆類無法被消化,腸道無法吸收導致腹瀉。生黃豆中有些物質未經過煮沸「吃下會造成食物中毒」,導致腹瀉、腹痛等症狀。建議將豆漿煮沸,可使抗胰蛋白酶與毒素物質分解。2. 大豆過敏:豆漿主要為蛋白質,一旦腸道免疫系統發動攻擊就會造成腹痛、腹瀉。這類個案吃豆腐、豆乾、豆皮等豆類製品,往往都會不舒服。3. 刺激胃酸過多:喝豆漿會刺激胃酸分泌過多導致消化不良。若有胃炎、胃潰瘍病史,還會造成症狀更嚴重,出現腹瀉、腹脹、打嗝、消化不良等症狀。建議空腹時別喝豆漿,先吃一點食物再喝適量豆漿。4. 大腸激躁症:這類患者大腸較敏感,會因情緒、壓力等因素影響腸道功能。豆漿的「醣類」、「醇類」經腸道消化後會產生氣體,使腸胃容易脹氣,腸躁症患者會因此出現腸道肌肉異常收縮,發生腹瀉、腹痛等症狀。而該名年輕女患者因為在就診前做過基本的胃鏡檢查,結果都正常,因此詹宜學很有把握是「飲食」造成。他也指出,不會要求每位病人第一次就診時做檢查,且症狀若反覆發作、時好時壞,不能只吃藥,應該要找出真正原因,避免越來越嚴重!
進出無塵室分秒必爭 腸躁症工程師提肛快跑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壓力大的時候,就會想要跑廁所,進出無塵室穿脫隔離衣需要花很多時間,造成工作上很大的困擾。」桃園長庚胃腸肝膽科李柏賢醫師提及腸躁症很常發生在高壓力的族群,又或是工作壓力較大的產業,例如律師、工程師、醫師身上。這位讓他印象深刻的腸躁症工程師患者,在接受藥物的治療三個月到半年,復發頻率大幅下降。李柏賢醫師提醒,適當的心情放鬆、飲食、藥物治療,三者合一,可以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大腸急躁症最主要症狀有腹痛、腹脹、便秘、跟腹瀉,在不同的病人身上可能會交替出現,有些病人偏重拉肚子、便秘,又或是兩個交替混合出現。腸躁症的成因非常複雜,跟腸道裡腸道菌叢失調,又或是造成我們情緒壓力緊張都非常相關,如果沒經過好好的治療或調適,就可能會有反覆發作的問題,對病患的生活會造成一定程度影響。懷疑腸躁症?自我檢測六三一基本、次要三取二李柏賢醫師說明,腸躁症是一個功能性的疾病,症狀需要完全符合基本條件,以及次要條件三個中需符合其中兩個。基本條件:至少要六個月以上時間,在三個月內至少一週每天都有肚子痛情況。次要條件:第一項是排便與腹痛有關,腸躁症的特色是肚子痛便完就好,是典型的腸躁症疼痛。第二項是排便的頻率改變。第三項則是排便的形狀改變,變稀、變軟、變糊,或變小條。腸躁症需要與另兩個大類族群做區分,在年輕族群,腸躁症需與發炎性腸道疾病做區分,在年長族群,則需要區分腸躁症或是大腸癌。腸躁症與發炎性腸道疾病、大腸癌完全不同,後兩項都是屬於器質性病變,內視鏡檢查會真正有問題的病變,若有出現血便、體重減輕、貧血這三個警示症狀,則需要特別注意,可能不單是腸躁症。透過胃鏡或是腸鏡檢查,確認「三沒」沒發炎、沒腫瘤、沒潰瘍,才能診斷為腸躁症。腸躁症的藥物治療 連續15週服藥降低復發頻率李柏賢醫師說明,腸躁症在心情與飲食調適之外,藥物有非常大的幫忙,尤其連續服用一段期間再停藥,可以讓復發頻率下降。若腸躁症患者能連續15週依照醫囑服藥,10位患者有9位情況能穩定。在台灣,腸躁症的盛行率偏高,約五人就有一人罹患。腸躁症病人就診時,要提醒醫師有沒有其它慢性疾病或是習慣用藥,醫師才能幫忙調整適合的處方用藥,避免交互作用。如果出現口乾、或是心跳加速、便秘症狀,記得要回診跟醫師告知,醫師會調整劑量或是更換藥物。肚子痛影響學業 高中女學生受腸躁症之苦大約一年前有位女學生患者,是由爸爸陪著女兒看診,女兒在讀台北市某知名高中就讀,準備要考大學,要考試就會肚子痛到無法上課,絞痛想要跑廁所,吃止痛藥才能去考試,對她學業成績造成非常大的影響。她的症狀在半夜都不會發生,都是一醒來要去上課時特別嚴重。「腸躁症是有家族性的,如果父母兄弟姐妹裡有出現過,很有可能你會有腸躁症體質,這位女學生的父親即是如此。」李柏賢醫師分享,除了叫她避開刺激性食物以外,這位女學生喜歡打籃球抒發壓力,也有服用腸躁症用藥,在連續吃了半年後進行停藥,目前到現在都沒有復發。李柏賢醫師提醒,至少在前面兩三個月,希望病患可以連續用藥,讓藥物劑量或濃度較穩定,狀況穩定再去減藥或停藥。讓病患腸躁症復發頻率下降,在工作或學校都能有良好的表現,對病人的生活品質也會明顯提升。
有加油站才有安全感 常有滾屎感快就醫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一位三十出頭的鮮肉應徵到一個私人公司的老闆司機,雖然很珍惜這個工作,但因為老闆開會必須準時,擔心路況又害怕遲到,心理壓力炸鍋狀態下,他每次開到半路就想拉肚子,導致每次出門必須找加油站,不僅讓老闆在車上等,甚至最後因為造成老闆開會延遲,而錯過了與國外客戶簽約的重要會議,讓老闆損失了一筆很大的生意,就為了他的腸躁症,自覺虧欠便自行離職了。阮綜合醫院副院長蔡青陽醫師表示,腸躁症最常見的臨床症狀通常包括腹痛、腹瀉以及便祕,並且男女患者在症狀表現上有所不同,女性通常會便秘,腹瀉情況較少,而男性則可能更常表現為腹瀉。腸躁症的臨床症狀常受情緒波動影響,情緒因素如緊張、壓力和恐慌等可能導致腸蠕動異常。敏感、完美主義者或性急的人,甚至憂鬱症及焦慮症都可能引起腸躁症。常有患者覺得自己就是腸躁症,然而,腸躁症的診斷需謹慎進行,蔡青陽醫師提醒,需透過先檢驗以排除其他疾病。例如進行腸胃鏡,以排除胃或大腸器質性疾病,另外也透過腹部超音波確認其他內臟沒有問題,並且抽血做生化學檢查確認數值正常,經過這些檢查後,才可能是腸躁症,並且歸咎腹瀉、腹痛或便秘等症狀是壓力造成的。腸躁症首重抗痙攣消脹氣 新型口服藥安全性高腸胃的疼痛與皮膚疼痛不同,蔡青陽醫師指出,在以內視鏡檢查時切除息肉時,患者並不會感到疼痛,但腸胃痙攣的收縮痛,或氣體在腸道的脹痛,會讓患者感到疼痛不適,因此腸躁症治療首重抗痙攣、消脹氣。蔡青陽醫師進一步說明,腸躁症傳統治療採症狀治療,但若是軟便劑吃太多會拉肚子,並且止瀉藥過量,反而會便秘;若抗痙攣藥用太多,腸子不會蠕動,患者會更不舒服、更脹,但新型的抗痙攣劑並不會造成患者更不舒服,因此症狀治療的藥物都只能短期使用。若想要良好控制,長期使用必須要用真正治療腸躁症的藥。目前臨床上已經有很好的腸躁症口服藥物可以達到良好治療效果,新型的口服藥是極少量吸收(<3%),專一作用於腸胃道,並且以原劑型排出,不僅無全身副作用、安全性高,且穩定治療至少15週可達到最佳療效,預防90%患者免於腹痛復發的困擾,此外有共病,例如:攝護腺肥大或有三高疾病的患者,建議可以與主治醫師討論安全的用藥選擇。阮綜合衛教 藥物+心理調適雙管齊下曾有一位科技公司的高階女主管,事業成功常常受邀去演講,但因為自己知道身體的極限是十分鐘、二十分鐘就會想要跑廁所,因此從來不敢接超過半小時的演講。後來透過良好的醫病和信任,患者配合醫囑持續服用口服藥物治療了三到四個月左右,除了症狀明顯改善,症狀復發率也降低了。甚至可以接一個小時的演講,患者十分感激,透過良好的疾病控制,也提升她在工作上的成就。蔡青陽醫師指出,生活壓力會造成疾病惡化,但疾病本身又會造成生活壓力!患者感受自己的疾病造成別人的困擾,壓力雪上加霜,這種反覆的惡性循環讓腸躁症難以緩解。因此衛教在腸躁症治療中起著關鍵作用。透過衛教,患者能夠了解疾病的本質,學會適當的情緒管理,並配合醫囑規律服藥,通過醫患合作,才能取得最佳的治療效果。
乾癬會造成全身系統性共病 該如何治療、控制?醫師告訴你!
許多人認為乾癬只是一種會讓皮膚脫屑、紅腫、發癢的皮膚疾病,但事實上乾癬影響的並不只有皮膚,而是全身器官組織。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盧俊瑋醫師表示,乾癬是一種自體免疫皮膚疾病,Th17、介白素(如:IL-23、IL-17)等自體免疫細胞會攻擊皮膚下的組織,嚴重會影響其他內臟器官。 乾癬不只有皮膚症狀 還會造成全身系統性共病乾癬除了皮膚之外,還會影響到指甲、關節等,甚至合併產生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中風、白斑、腸躁症等系統性共病。盧俊瑋醫師提到,以乾癬這個疾病本身來說,最常見的共病其實還是乾癬性關節炎,會影響指甲結構,使手指及關節發炎腫脹、變形,嚴重影響生活。了解乾癬治療方式 避免共病出現嚴重影響生活乾癬對健康、生活的影響範圍相當廣,因此千萬不可輕忽,目前治療可分為4線,包含類固醇、免疫調節劑、照光治療、生物製劑等。盧俊瑋醫師表示,一般可先考慮使用類固醇合併維他命D衍生物,症狀惡化時再考慮用免疫調節劑,那也有照光治療,這3種治療如果都未達到足夠的治療效果,就可考慮使用生物製劑。目前生物製劑有很多不同的種類,包含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介白素IL-17抑制劑、介白素IL-12/23抑制劑以及介白素IL-23抑制劑等,可中斷皮膚免疫細胞裡發炎介質的釋放、抑制活性,來控制乾癬及乾癬性關節炎的變化。此外,生物製劑可以達到個人化、精準化醫療,盧俊瑋醫師說明,當病人的疾病產生與某種細胞激素,比如說與介白素活化特別有關的時候,選擇適合病人的介白素抑制劑,其實是最能對症下藥的治療方式,而個人化及精準化的醫療重點就在於這裡。▲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盧俊瑋醫師早期治療、早期中斷 「T to I」才可減少共病機率早期治療對乾癬控制相當重要,若沒有在早期獲得良好治療,共病發生的機會就會越高,不過所謂的早期治療並不單純只是盡早治療而已。盧俊瑋醫師提到,國際上有個名詞叫「treatment to interception(簡稱:T to I)」,就是「早期治療、早期中斷」,由於目前認為共病是乾癬性關節炎及乾癬後續產生的問題,若能在一開始發現疾病時,就試著用較高強度的免疫調節藥物或生物製劑,早期控制系統性發炎,病人後續產生嚴重共病的機率可能會較低。雖然,一般疾病治療及健保給付都會建議先從第一線治療開始嘗試,但盧俊瑋醫師表示,目前國際上部分皮膚科、風濕免疫科醫師認為,乾癬病人與其一線一線從弱效到強效的治療,不如一開始就先用較後線的生物製劑控制疾病進程,對於病人後續產生共病的機率可以大幅的減少,不過這樣的想法仍需更多臨床實驗證實,也必須考量對社會及個人經濟層面的影響早期治療並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才能避免乾癬惡化及共病風險,而除了治療以外,醫師也提醒民眾應維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因為這是一切疾病預防與控制中非常重要的第一步。
葛仲珊挺范瑋琪消逝樂壇多年 金曲回歸後親曝「暫無復出計畫」
自封「饒舌界鄧麗君」的葛仲珊淡出幕前多年,日前驚喜現身第34屆金曲獎頒獎典禮,在「皇后」演出節目壓軸演出,率舞者首度獻唱新歌〈Spotlights〉。許久未演出的她,坦言非常緊張,甚至引發壓力型濕疹與腸躁症,但看到現場反應熱烈,她開心表示:「有很久沒看到好朋友的感覺,很感動。」回想收到邀約時,葛仲珊笑說:「因為我已經很久沒有出現了,為什麼是這次?我後來去了解,今年是我得金曲新人10周年,也是嘻哈50年,不出現滿可惜的,它的意義夠大,大到讓我可以重新面對舞台。」之後她規劃演出內容時,希望透過舞台和大家說些什麼,逼自己在一個半月內催生新歌〈Spotlights〉。〈Spotlights〉融合Pop、Funk、New Jack Swing旋律,強勁的節拍與洗腦節奏,讓人一聽就想跟著搖擺,葛仲珊以手機社群成癮為新歌創作靈感,形容手機就像每個人的「Spotlights」,人們利用社群展現最好的自我,透過流量或按讚數等找尋自我認同,卻反而掉進迷失的深淵,無法登出、找回真正的自我。葛仲珊曾拿下金曲新人獎,還入圍過金曲歌后,她在2020年發聲力挺深陷口罩風波的范瑋琪,引發外界砲轟。2021年推出新歌〈My Legacy〉時,葛仲珊也直言「回不去螢光幕前了」。她表示:「這次真的為了金曲回來,沒有別的目標。」雖暫無復出計畫,但未來還是會繼續依照自己的步調做音樂,尋找更適合自己的方式推出音樂作品,仍不忘對等待她復出的粉絲喊話:「希望接下來不用隔這麼久跟大家碰面。」
一吃飽就衝廁所正常嗎? 外科醫曝3症狀:是大腸激躁症!
一吃飽就衝廁所正常嗎?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威佑提醒,要留心3情況,有可能是「胃結腸反射亢進」!他解釋,胃在進食後為了容納食物會逐漸撐大體積,此時結腸受到神經刺激而收縮、蠕動,就會將糞便推向直腸、誘發便意,這就是胃結腸反射,屬正常現象。但若還伴隨腹痛、軟泥狀糞便,或出現便秘情形,就要留意可能是胃結腸反射亢進,是大腸激躁症的症狀之一。陳威佑醫師在臉書《大腸直腸外科 陳威佑醫師》上發文指出,我們的身體有時候不受到大腦意識控制,而是透過自律神經反射,讓身體得以有最適當的運作方式。其中「吃飽就有便意」的現象,亦是如此,「當我們進食後,胃的體積會為了容納食物,逐漸撐大。此時結腸會受到神經刺激而收縮、蠕動,將糞便推向直腸、誘發便意,而這就屬於胃結腸反射。」陳威佑補充,胃結腸通反射常在用餐後15分鐘後,一天發生約1至3次。通常在吃完早餐後,胃結腸反射的情形特別明顯。主要是胃已經長達6小時以上沒有接收到食物,一旦吃了早餐,便能喚醒腸胃蠕動、引起胃結腸反射。因此,他通常也會建議便秘患者,要吃早餐,把握一天最容易排便的重要時刻。但他也提醒,雖然胃結腸反射屬於正常生理現象。不過,如果吃飽就跑廁所,還伴隨著腹痛、糞便呈現軟泥、水泥狀態,或是反而有便秘情形,就要留意有可能是胃結腸反射亢進。陳威佑進一步指出,胃結腸反射亢進在臨床上又被認為是大腸激躁症的症狀之一。雖然目前還沒有文獻,清楚指出引發胃結腸反射亢進的具體原因。不過腸躁症患者往往因為內臟的敏感性強、腸胃蠕動過快、或是心理壓力較大,使得交感神經變的活絡,進而抑制腸胃蠕動,或是在進食後就有強烈排便衝動,並有腹脹、脹氣、腹痛等情形。陳威佑也援引Neurogastroenterology andMotility期刊上的研究指出,攝取含有過量飽和脂肪的食物,例如:油炸食物、加工食品、糕點等烘焙食品,會抑制迴腸活動,延遲胃排空的時間,導致腸胃蠕動變慢、便秘。而食用含有較多乳糖、寡糖的碳水化合物,會經由大腸裡的細菌發酵,產生短鏈脂肪酸,加劇胃結腸反射情形。因此針對胃結腸反射亢進較明顯的朋友,陳威佑也建議要減少食用過油的食物,並尋求專業醫師協助。部份情況是可以經由醫師檢查結合與營養師的建議之下,藉由階段性的低腹敏飲食,使腸道蠕動趨於穩定、正常。此外,陳威佑也提醒,胃結腸反射不受到我們的意識控制,而是由自律神經發出來的珍貴訊號,「很多人因為忙碌,會習慣性地忽略身體傳來的便意訊號。長期無視這個訊號,可能會加重便秘,或是不自覺讓壓力影響腸道機能,導致胃結腸反射亢進、慢性腹瀉等情形。」因此,平時我們除了要維持正常飲食,也別忘了做好壓力調適,並留心、尊重「便意」訊號,才是顧好腸道健康的基本之道!
她狂拉肚子一年就診6次!醫:冰箱不是保險箱 5錯誤用法「細菌增10倍」
冰箱雖然能夠低溫保存食物,但東西放久了還是會壞。對此,腎臟科醫師江守山也分享一個案例指出,有位媽媽一年內就因拉肚子就醫達5、6次,江守山本來以為她有腸躁症,一問之下,她女兒才透露,患者因為太節儉,所以習慣把食物往冰箱裡塞,而且都不會注意保存期限。因此,江守山也提醒,有5種錯誤的保存方式,容易讓細菌數增加10倍,務必注意。江守山醫師在節目《健康好生活》指出,冰箱雖然算是一種庫存方式,但並不是保險箱,無法將食物永久保存,「保險箱你錢放在裡面,只要不被偷走就不會壞掉,可是冰箱沒有這個能力。」他也舉了一個案例,先前有一位病患和女兒一起到診間看診,電子病歷上病患的就診資料顯示,她一年內因拉肚子就醫次數竟多達5、6次,這讓江守山感到震驚,因為正常來說,一般人拉肚子的次數相當少。江守山原以為患者可能是有腸躁症,詢問對方是不是經常出現肚子脹、不舒服或是大便不成形的情況,但病人都說沒有,只會拉肚子。此時,女兒才坦承,她媽因為太節儉,什麼東西都塞冰箱,即便放很久也不管,這才讓江守山找到病因。他向病人進一步解釋,冰箱不是保險箱,盡快食用完畢為佳,放太久建議直接丟掉。因為冰箱內其實隱藏許多細菌,像是可致命的李斯特菌、大腸桿菌、耶爾森菌還有志賀菌等。對此,江守山也分享了食物放置冰箱時容易讓菌數增加10倍的5種錯誤保存方式:直接原盤放進冰箱:建議將剩下飯菜放入有蓋的保鮮盒密封再置入冰箱。蔬菜不加包裝,直接放入冰箱:應包裝好再分別放入獨立的塑膠袋中,並將袋口密封。肉類或海鮮反覆解凍:分別裝袋後再放入冷凍庫,要用時只取出需要的份量。拆封的食物不封口:另外裝在含蓋的保鮮盒或玻璃罐中密封。將高溫的食物直接放入冰箱:將剩餘的熟食先放涼、再放入冰箱。食物在室溫中最好不要超過2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