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健康
」 營養師 健康 膳食纖維 壓力 益生菌減肥喝「炸馬桶特調」體重不減? 醫:恐陷糖害危機
許多人有肥胖困擾,在減重時可能會排便卡關,網路上也有許多「清腸胃神器」或「炸馬桶特調」,而減重專科醫師楊智雯說,喝「清腸胃神器」體重也可也可能不減,養好腸胃道比較重要。楊智雯在臉書發文,網路的「炸馬桶」特調,基底用優酪乳,再加上無糖綠茶、美式咖啡、綠拿鐵等,短期看似可以清胃排便,「但是阿雯醫師要在這邊提醒大家,如果我們喝『炸馬桶特調』或『清腸胃神器』是希望達到減重效果,最重要的優先事項,是養好腸胃道,因為腸道微生物群(腸道菌群)在體重控制、代謝調節以及整體健康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腸道不健康的話會讓身體處於慢性發炎,進而導致肥胖。」楊智雯說,她遇到一位45歲女患者,近兩年追蹤時發現子宮肌瘤,患者150公分,體重69公斤,還有中度脂肪肝,體脂肪率43%,平常要吃軟便劑才能排便,買了「炸馬桶特調」,排便順了,體重卻沒變化。楊智雯指出,患者腸道慢性發炎,腸道好菌和壞菌比例失衡,體內雌二醇極高,原來是患者用餐習慣出問題,「吃進去的營養素明顯不足,影響肝臟代謝雌激素的功能,不健康的腸道菌也影響雌二醇的排出,造成體內雌二醇濃度過高,因此囊腫和肌瘤愈來愈嚴重。」楊智雯強調,「我們要的是「腸道健康」,而不是「只要有排便就好」,與其尋找排便的方法,我們更需要的是腸道健康,腸道健康,排便自然順暢。」清腸胃特調不是不能喝,但要評估自己的身體狀況,像超商綠拿鐵含有26.2克的糖,每天喝2杯反而陷糖害危機。楊智雯呼籲,「真正的健康減重是落實在每一天,從均衡飲食和規律生活習慣開始,而不是只靠某一種飲品或單一食物來實現。」
海帶芽好處多多 營養師:穩定血糖、降低膽固醇「這類人不能吃」
隨著近年來健康意識的抬頭,不少人都會希望在日常的用餐中,盡可能的食用對身體有益的食材。近期營養師錢靜蓉就發文表示,其實海帶芽內含多酚和多醣類纖維,不僅能支持腸道健康,甚至還能降低總膽固醇、穩定血糖等功效。營養師錢靜蓉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海帶芽是一種富含營養的天然食材,對人體有多方面的益處。首先,海帶芽熱量低,適合納入體重控制的飲食計劃中。其所含的β-葡聚醣可以減緩消化過程,幫助穩定血糖,從而控制食慾,這對於需要控制體重的人來說尤為有益。此外,海帶芽中的多酚和多醣類纖維具有益生元特性,有助於腸道健康,促進有益菌生長,同時增強免疫系統,抵抗病原體。除此之外,錢靜蓉表示,海帶芽還含有豐富的抗氧化劑,多酚成分有助於影響葡萄糖和脂肪的分解與吸收,從而降低總膽固醇和血糖水平。這些特性對於心血管健康和維持血糖穩定有很大的幫助。此外,海帶芽中富含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尤其是碘,這是自然食品中較為罕見的豐富碘來源。碘對於維持甲狀腺功能和正常的新陳代謝至關重要,因此食用海帶芽能幫助確保碘的攝取量充足。但錢靜蓉也提醒,並非所有人都適合大量食用海帶芽。由於其碘含量高,甲狀腺功能異常的人,特別是有甲狀腺亢進或其他甲狀腺疾病者,應避免過量攝入,否則可能加重病情。此外,過敏體質者也需小心,某些人對海藻類食物會產生過敏反應,這類人群應避免食用海帶芽。而對於消化功能較弱的人,由於海帶芽富含纖維,過量攝取可能會導致腹脹或不適,因此建議適量食用。
汪建民病逝/汪建民肺腺癌逝!享年56歲 營養師點出「肺癌飲食3害」:沒抽菸也可能確診
男星汪建民平時不菸不酒,在去(2023)年10月因背部劇痛,竟檢查出肺腺癌,雖然前後歷經多次化療、電療,他仍在昨(7)日晚間逝世,享年56歲。不過,營養師高敏敏曾解釋,沒有抽菸習慣也會得肺癌,若想要遠離肺癌,應設法避開「肺癌飲食3害」。高敏敏在臉舒粉專發文提到,肺癌的危險因子包括肺癌家族病史、變異基因、長期接觸致癌物質或肺部病變、吸菸或二手菸、吸入烹調產生的油煙、吸入汽機車廢氣或石化燃料等污染源懸浮微粒等等。其中,研究發現,華人肺腺癌與高風險遺傳因子YAP1變異基因有很大的關聯,尤其女性罹患機率會更高,是正常基因的5.9倍。高敏敏建議,若想要遠離肺癌,應避免以下「飲食3害」:1. 少吃紅肉、加工肉:加工肉品已被癌症研究中心(IARC)列為第一級致癌物,而紅肉被列為第二級A類致癌物,營養師建議還是少吃為妙。2. 避免飽和脂肪、精緻糖:飽和脂肪酸攝取和肺癌風險正相關,且肥胖者也會提高罹癌的機率,而精緻糖也會造成身體處於發炎狀態。3.縮短烹煮時間:避免高溫長時間烹調,如:油炸、燒烤、煙燻、煎炒,易產生致癌物質,建議以蒸煮、燉滷的方式烹調。此外,高敏敏也點出5種「防肺癌營養素」,提醒民眾盡量從天然食物中攝取,更為天然健康,也避免一次補過頭,反而出現反效果:1. 植化素:各色蔬果各色蔬果本身含有不同的植化素,而植化素本身就有強大的抗氧化力、消除自由基、減緩發炎的功效,也可抑制癌細胞初期分裂2. 膳食纖維:菇類、深綠色蔬菜腸道健康自然可以有良好的免疫力,因此攝取膳食纖維可以降低罹癌風險。3. 天然β-胡蘿蔔素:胡蘿蔔、南瓜β-胡蘿蔔素在人體內,會轉化成維生素A,有助於修護粘膜,進而提升防護力。4. Omega-3:魚油、藻油、堅果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降低發炎症狀、維持免疫力。5. 天然維生素C:芭樂、櫻桃、蔓越莓維生素C是維持免疫力的重要維生素,也可以透過攝取維生素C來增加膠原蛋白製造,幫助增強肺部的結締組織。
怪象爆不完!Tiktok再掀「吃土保健康」風潮 電商平台都有賣
近期,網路影音平台上興起一股「吃土」風潮,有不少人在社群媒體大肆宣傳吃土對身體和美容的益處,就連電商平台都能買到各種號稱「食用級」卻不知有任何可靠機構背書的泥土食品。據《每日郵報》報導,最近TikTok上興起一股「吃土」潮,不少網友在鏡頭前分享自己對著黏土、白堊乃至於粉筆嚼得津津有味的畫面。這些人宣稱「這麼做能改善腸道健康」或是「改善膚質」。同時有許多來路不明的零售商在電商平台上掛售各種宣稱「食用級」的土壤碎屑供人選購,價格從台幣數百元到近千元都有。 在這些網路電商頁面中,賣家用各種好處來吸引人們下單,包含「治療消化問題」、「吸收體內毒素」、「緩解過敏症狀」,更跨張的還有「抗發炎」、「抗衰老」等。報導指出,這種吃黏土、碳酸土的行為在世界某些地區確實存在了數百年之久,被視為攝取飲食中可能缺乏的微量礦物質的手段。根據《BBC》過去的報導,阿根廷、伊朗、納米比亞等國家都有這種風俗,尤其熱帶地區出現的機率更高。如今電商平台上都可買到號稱「食用級」的泥土,卻不知有沒有經過任何機構檢驗。(圖/翻攝Amazon)如今電商平台上都可買到號稱「食用級」的泥土,卻不知有沒有經過任何機構檢驗。(圖/翻攝Amazon)據稱,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過去也曾開出一種稱為高嶺土(俗稱觀音土)的白色黏土,表示有助於吸收毒素並幫助它們排出體外。不過與其他非處方藥物相比,它一點也不受歡迎。 英國雷丁大學營養和食品科學專家岡特‧奎勒( Gunter Kuhnle)教授表示,人們在決定食用黏土時可能會傾向於歷史上的假設,即黏土有助於清除體內的毒素。不過他表示,這種飲食習慣可能反而會增加接觸泥土中重金屬毒素的機會。 奎勒教授表示,因為沒有任何安全監管機構會把泥巴跟黏土視為食品,因此這些販售的產品也不會接受任何安全的檢查。如果任何人因為想改善自己的健康問題而想要買泥土來吃,不如乖乖向專業的醫療人員尋求幫助。奎勒教授指出,這不僅是因為我們比起吃土有更多更好更安全的選擇,也是因為消化問題常常是身體健康出現問題的徵兆,早期發現才能盡早進行治療。
發炎性腸道疾病好發於青壯年族群! 醫曝:久病恐釀禍
34歲的吳先生正值青壯年,剛成家立業的他肩負養家的重擔,為了養育妻小成了工作狂,每日飲食也只能隨便打發解決。近日如廁時持續出現血便症狀,讓他誤以為是痔瘡搗亂,索性至藥局購買成藥治療。然而,情勢非但沒有好轉反而越來越嚴重,最後無奈之下求診胃腸科,深入檢查後確診為發炎性腸道疾病(IBD)。透過生物製劑治療,才終於得以控制病情、恢復以往的生活品質,也逐漸開始注重平時的飲食習慣。留心這些症狀 可能是發炎性腸道疾病彰化基督教醫院胃腸肝膽科顏旭亨醫師指出,IBD屬於免疫系統疾病,常見症狀如腹痛、腹瀉、血便、莫名貧血、體重減輕及發燒。如有慢性腹瀉兩週以上,或是其他症狀長達三個月以上,就建議民眾盡早就醫,進一步診斷是否為IBD。依顏旭亨醫師臨床經驗分享,一般而言,透過醫師初步檢查,通常95%求診的患者屬大腸急躁症,因此不需太過擔心。IBD臨床診斷需將慢性病史,大腸鏡檢查、腸道超音波、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腸道造影等影像學檢查,以及典型的內視鏡影像和病理組織等綜合評估才能確診。IBD可分為潰瘍性結腸炎以及克隆氏症。顏旭亨醫師解析,兩者差異在於,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炎範圍僅止於大腸、直腸,症狀包括血便、腹瀉、直腸出血等;克隆氏症則可能擴及大腸、小腸及多處部位。IBD若反覆發炎未癒,容易增加大腸阻塞、腸穿孔、瘻管,甚至提升腸癌機率等併發症的風險。IBD治療武器多 生物製劑助患者一臂之力隨著現代藥物發達,IBD的藥物選擇也逐漸趨於多元。除了抗發炎藥物、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等藥物外,近年來醫藥專家已運用先進生物科技設計出各類生物製劑。顏旭亨醫師表示,生物製劑類似於標靶藥物,可以精準瞄準發炎相關免疫分子進行作用,因此比較不會傷害與疾病無關的細胞或組織,而是針對特殊發炎途徑的傳導物質進行移除。而治療武器的搭配組合仍需視個案個別疾病程度而定,只要疾病控制良好,腸道不發炎、身體抵抗力變好,腸道內的細菌也較不容易增生而形成感染症,避免嚴重感染發展成敗血症。 均衡飲食 維持免疫力 日常3大原則要注意!IBD目前推測成因與基因遺傳及飲食西化有關,基因遺傳的部分,西方人罹患比例較東方人多出許多。根據統計,近年來國內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率約為每10萬人口有12人,而克隆氏症的發病率為每10萬人口3.9人。根據全民健康保險重大傷病證明,截至2024年6月,全國共有2,360例克隆氏症患者和5,232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無論東西方,盛行率均在節節上升。顏旭亨醫師建議,均衡飲食應多攝取蔬菜水果、少吃肉類、避免加工食品,且懂得調適生活壓力才能常保腸道健康。
想減肥!33歲女「狂吃蛋料理」半年暴增7公斤 求診才知「吃錯了」
許多人會透過自己煮健康餐來減重,家醫科醫師楊智雯就分享自己經手的一個案例,一名33歲女子自煮少油、少鹽的健康餐,三餐都吃蛋料理,然而體重卻半年暴增了7公斤,這也讓女子相當苦惱,求助醫生之後,才發現原來自己「吃錯了」。小宙初日診所減重專科暨家醫科醫師楊智雯在臉書粉專發布一部影片,標題為「慢性過敏讓你難瘦又疲累?醫師傳授5做法逆轉體質」。楊智雯說明,自己遇過一名33歲女子想要減重,因為她是藥師助理,對健康保健有一定的知識基礎,所以決定自己煮健康餐,不僅少油少鹽,三餐還都吃蛋料理,包括水煮蛋、蒸蛋、茶葉蛋等,然而體重卻一直沒有下降,反而半年暴增了7公斤。不僅如此,楊智雯還提到,女子感覺到自己越來越疲憊,經常全身痠痛,但無法具體說明不適的部位。直到女子向醫生求助,進行了食物過敏檢測,這才發現自己對雞蛋過敏。楊智雯指出,大多數人對「過敏」的理解通常與IgE引起的急性過敏反應有關,例如吃蝦子導致眼皮腫脹、喝堅果飲料後呼吸急促,或吃水蜜桃引發蕁麻疹等,這類急性過敏只需避開過敏原即可改善。然而還有一種是慢性過敏,就像是這位患者的情況,由於她並不知道自己對雞蛋過敏,因此每天可能吃下4到5顆茶葉蛋。而長期攝取過敏食物可能會引發疲勞、關節疼痛和腸道敏感等慢性過敏症狀,並且因為身體處於發炎狀態,可能導致下視丘食慾調節中樞失調和胰島素阻抗,最終導致脂肪堆積,這也是她為什麼越吃雞蛋,身體反而變得越來越不健康。楊智雯也建議三個保護腸道健康的方法,第一是避免食用高脂肪、高糖和高加工食品,以免損害腸道健康;其次吃飯時應該細嚼慢嚥,每口食物至少咀嚼20至30次,當胃部不適時,避免自行服用制酸劑,以免影響消化和免疫功能;最後應多補充膳食纖維,以保持腸道菌群平衡。楊智雯示警,如果患者已經注意飲食並規律運動,但體重仍然持續增加,並伴隨失眠、濕疹、身體痠痛和疲勞等症狀,建議透過腸道檢測或食物過敏檢測來進一步了解自己的體質,找出問題所在。
午休3小時…員工拿三色豆打發時間 網全笑了:你的便當比較好玩
「三色豆」是被公認最討厭出現的菜色,有民眾便突發奇想,因為午休時間太長,竟把三色豆拿來玩遊戲打發,畫面曝光引發熱烈迴響。原PO在《Threads》貼出影片,寫下:「三色豆再現!」並附註午休時間有3小時。可以看到他將玉米和紅蘿蔔分別排好,接著用筷子推一顆三色豆,宛如小朋友常玩的彈珠台,但因為力道沒控制好,豆子直接飛出去。影片一出,掀起一番討論,網友紛紛留言:「好可怕的便當菜色」、「可惡!為什麼你買便當還贈送彈珠台」、「還沒吃飽就太閒,但為什麼你的便當看起來比較好玩」、「不要玩便當」、「看來老闆給的午休時間太長了」、「別人的便當總是不會讓我失望」、「從此之後,三色豆大賣」。有民眾用三色豆做彈珠台玩。(圖/翻攝自Threads)據了解,三色豆是由紅蘿蔔、青豆仁、玉米組成的食材,是經常出現在便當的菜色,多數民眾卻不太喜歡,但其實營養價值很高。營養師黃佳進指出,三色豆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及葉黃素等營養,紅蘿蔔可保護黏膜健康、幫助減肥及降低心臟病風險,還能調解血糖和血壓;青豆仁因富含膳食纖維及高生理價蛋白質,可以幫助腸道健康、補充蛋白質及有利尿的功能;玉米則能保護視力、預防心血管疾病以及減少體內的自由基作用,降低癌症與心臟病的風險。
盛竹如摘膽囊自嘲「無膽之人」 曝84歲身體「軟Q」秘訣
健康節目TVBS《健康2.0》再創佳績,網站於2024年6月份榮獲「不重複訪客數」、「總閱讀次數」及「總停留時間」等三項指標冠軍,榮登健康類媒體台灣地區第一名。日前節目錄影更邀請到「資深主播」盛竹如,與主持人鄭凱云共同拍攝短影音慶祝,他也分享了獨門的長壽拉筋秘訣。今年已84歲,仍然老當益壯的盛竹如透露,每天早晚都會做各半小時的全身運動,因為幾十年下來的堅持,使他身體非常「軟Q」,現場更親身示範扭腰、甩手等動作,盛竹如也直言,運動使他越來越健康快樂,精神狀態還非常好;中醫師吳宏乾也補充,俗話說「筋長一寸,壽延十年」,拉筋不僅僅是伸展肌肉,更是維護血管、神經、肌肉及肌腱等全身系統健康的重要方式,透過持續的運動強化筋骨,實際上能促進肝臟健康,進而使身體內的血液循環更加充足,達到增強體質的效果。回憶起年輕時在新聞業忙碌的高壓工作,盛竹如坦言,當時每天都必須緊盯收視率,即使出國也不例外,更是需要常常撥打越洋電話交代工作,這種長期的緊繃狀態飽受了極大壓力,盛竹如也因此摘除了膽囊,不忘自嘲自己是「無膽之人」;針對這一情況,功能醫學醫師歐瀚文進一步分析指出,壓力過大容易引發胃腸道健康,甚至引發消化性潰瘍,因此保持身心平衡、適當放鬆壓力,對於現代人尤為重要。
這病折磨曾國城20年! 吃5種食物恐更加惡化
根據資料,全球大約有10%的人受腸躁症困擾,台灣推估盛行率為10到20%,這也代表全台每10人就有1人會需要一出門就找好廁所位置,免得發生慘劇。台灣的名人像是歌手林宥嘉與主持人曾國城,都曾公開表示自己有腸躁症。尤其是曾國城已有20多年病史,曾一天跑好幾次廁所,排練舞台劇時還「失去一條內褲」,只因為來不及衝進廁所。腸躁症代表腸道比較敏感或正處於發炎狀態,腸躁症有一個判定標準,也就是所謂的《羅馬標準》,其中對於腸躁症的國際診斷標準為,3個月內每周至少1次以上復發性腹痛,並且排便的頻率與糞便形狀都產生變化,雖然壓力常被視為是腸躁症原因之一,但因為很難量化,所以並沒有被列為指標。嘉義醫院大腸直腸外科張書豪醫師曾受訪表示,腸躁症患者應多攝取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包括:全麥食品、燕麥、糙米、香蕉和綠葉蔬菜,促進腸道蠕動,維持腸道健康,適量的堅果也可以提供健康脂肪,有助於腸道功能的正常運作。此外,想要避免腸躁症上身,以下5大飲食地雷要避免,包括:「高發酵性食物」(例如蘋果、水梨、洋蔥、大蒜、豆類和乳製品),以及「高糖分的食物」、「加工食品」、「含咖啡因和酒精的飲料」等。花蓮慈濟醫院肝膽腸胃內科主任陳健麟受訪表示目前被國際認同用來治療腸躁症的方式是金字塔療法,第一步就是飲食治療。採用低腹敏飲食(Low FODMAP Diet),減少飲食中可發酵性、寡糖、雙糖、單糖及多元醇等。避免食用容易產氣的食物,如:牛奶、洋蔥、大蒜…等,並減少吃加工類製品。第一步治療如同金字塔的最底層,屬於第一線的基礎治療,臨床上大多數患者透過飲食調整都能有效控制。第二步治療就是進一步的使用藥物,主要是幫助胃腸蠕動,還有的是針對改善便秘、止瀉;當腸躁症合併發生消化性問題,如消化不良、胃食道逆流時,醫師也會針對患者的狀況給予個人化的藥物治療。而金字塔最頂層的第三步就是心理治療,陳健麟主任表示,在臺灣使用到第三步治療屬於少數,一來需要使用到的患者不多,二來也因為部分民眾對於心理治療的認知有限。針對腸躁症,目前尚無完全治癒的說法,只能治療控制症狀減少發作,其中大多會使用抗痙攣或幫助腸胃道蠕動的藥物來進行症狀治療,雖然臺灣使用的藥物還是幾十年前的產品,但是美國近十年已經研發出十種新藥。除了西藥之外,陳健麟也專門透過中醫草藥研究,尋找能控制腸躁症的適合方式。陳健麟引述中醫理論,腸躁症與肝、脾、腎、大腸等臟腑功能失調有密切相關,其中肝的疏泄功能是脾胃能否正常升降的關鍵,如果這些臟腑功能失調,就會影響腸胃蠕動功能,進而發生腹痛、腹瀉或便秘的症狀。陳健麟主任利用花蓮慈院中西醫團隊研發的草藥濃縮液進行研究,提供給腸躁症患者使用,研究中觀察到草藥濃縮液對約8成的腸躁症患者,呈現出緩解下腹痛症狀的潛力;其中患者在服用草藥濃縮液後,腸道內對身體有益的短鏈脂肪酸-丁酸的含量呈上升趨勢。臨床上發現腸躁症跟情緒、壓力有極大的關係,因此只能控制而無法治癒,好發年齡集中在30、40歲,陳健麟主任表示,這個年齡層可能因為工作、生活等壓力,導致相關症狀頻繁發作。陳健麟主任特別呼籲,醫病關係對人的心理影響很大,雖然還沒有完全治癒腸躁症的辦法,但是可以透過與醫師互相信任、共同討論,藉由飲食、藥物與心理的治療,盡可能地減緩發作的頻率,與腸躁症和平共處。
大便顏色可了解腸胃道疾病 出現這4顏色是「警訊」!快自我檢視
大便不只是身體排泄出來的廢物,從糞便的顏色中其實也可以推敲出可能的消化道疾病。正常的糞便顏色為何?哪些糞便顏色又是身體的警訊呢?光田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陳俊欽一一說明。民眾在大號時也不妨觀察一下,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為什麼大便會是黃棕色? 醫:與「膽汁」有關一般正常大便的顏色會呈現黃棕色、咖啡色,陳俊欽主任表示,這主要是因為「膽汁」,剛從肝臟製造出來的新鮮膽汁為黃棕色,之後會進入膽囊儲存,存積一段時間後會慢慢轉為綠色,最後經由膽管進入十二指腸、小腸,幫助消化分解脂肪。但並不是所有膽汁最後都會進入大腸隨著糞便排出。陳俊欽主任指出,約有90%的膽汁會從小腸末端再吸收回肝臟,僅有10%的膽汁會進入大腸和未消化的食物混合,當食物顏色和這些黃棕色或帶點淺綠色的膽汁混在一起時,就會使糞便以黃棕色、咖啡色的顏色呈現。大便顏色會受飲食影響 4顏色可能是身體警訊由此可知,糞便其實有可能會因為吃下的食物、藥物等影響而有不同的顏色,如:使用鐵劑或吃大量黑芝麻、內臟/豬血湯等,可能會解出黑便;吃紅色火龍果,可能會解出鮮紅色的糞便。不過,陳俊欽主任表示,如果排除食物、藥物等因素,大便呈現以下顏色時,就有可能是「疾病」,需要進一步檢查:深綠色、墨綠色大便:大便顏色越綠,代表膽汁濃度越高,這可能是小腸出問題,使得膽汁再吸收的量少、進入大腸的量高,如果又拉肚子伴隨右下腹疼痛,那腸發炎、腫瘤等都是可能的疾病,而最常見的原因就是「急性腸胃炎」,當小腸發炎時無法進行再吸收,就會使大便呈現深綠色、墨綠色。灰白便:與深綠色、墨綠色大便正好相反,大便呈現灰白色代表糞便中沒有膽汁,可能是通道阻塞導致膽汁無法進入十二指腸。如果有眼睛變黃、皮膚變黃、茶色尿等症狀,就是「阻塞性黃疸」,大多數都是因為「胰臟癌」、「膽管癌」所致,少數是因為「總膽管結石」造成阻塞性黃疸產生灰白便。黑便:大便如瀝青、柏油便,可能是「上消化道出血」,食道、胃、十二指腸出血都有可能使大便顏色變成黑色。主要是因為血液中的紅血球若遭到胃酸破壞,會釋放出鐵質,高濃度的鐵就會使大便呈現黑色。鮮紅便:若解出大便為鮮紅色,則有可能是「下消化道出血」。除顏色外也要注意「這些」 及早發現大腸癌風險除了顏色之外,陳俊欽主任提醒,如果排便習慣改變、粗細/形狀改變、頻率改變、有裡急後重或解不乾淨的感覺等,很有可能是大腸癌的警訊,民眾應該要放在心上,及早就醫檢查,若早期發現大腸癌的前驅「大腸息肉」並進行切除,將可避免大腸癌風險。而現在,國健署也有提供50-74歲民眾公費大腸癌篩檢服務,每2年可進行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民眾可善加利用。另外陳俊欽主任也建議,年滿50歲的民眾應接受1次標準化大腸鏡檢查,平時也應多吃蔬菜水果、新鮮食材,避免高油脂類、西化飲食等,對腸道健康、預防保健才能更有幫助。
吃過量「超加工食品」增加便秘風險!醫推:每天2顆奇異果 便秘遠離我
便秘與腸躁症是不少現代上班族的困擾,而這有可能是「吃」出來的?林口長庚胃腸肝膽科副教授李柏賢醫師表示,根據研究,超加工食品與便秘和腸躁症密切相關,一旦增加攝取量,還有可能增加兩倍以上的便秘機率;而根據過去的研究發現,每天吃2顆綠色奇異果,不但可以改善便秘,每週還能增加1.5次以上的排便數,減少便秘患者腹部不適。增加超加工食品攝取量 增加2倍以上便秘機率李柏賢醫師近日在fb粉絲專頁《Dr.Le 李柏賢》發文表示,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指的是經過高度加工和工業化製造的食品,例如常見的泡麵、精緻糕點、手搖飲、餅乾和零食、加熱食品、罐頭菜、培根、熱狗、即溶湯、炸雞塊等;通常含有大量的添加劑、防腐劑、人工色素和其他化學物質,營養價值低,但糖分、脂肪和鹽分卻高得驚人。李柏賢醫師引用了近期《臨床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誌的一項研究,指出超加工食品對於便秘的負面影響。研究找來了12,716名美國成年受試者參與,結果發現超加工食品(UPF)攝入增加,便秘機率會增加兩倍以上,若增加少加工食品(MPF)的攝入,便秘機率則降低近六成。若將飲食中10%的超加工食品換為等量的少加工食品,便秘機率則降低了10%;且無論是少加工食品還是超加工食品的攝入,都與腹瀉風險沒有相關性。食物的處理和添加物 在便秘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時李醫師也做出結論,超加工食品與便秘具有強烈相關。不論原本食物的本質是蔬菜、肉類還是高纖食材,都顯示出食物處理過程或添加物在便秘的發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此外,李醫師還提到一項來自英國的研究,發現每天攝取增加10%的超加工食品,會明顯提高腸躁症的風險,這進一步凸顯了飲食對腸道健康的重要性。在對策方面,李醫師指出另一篇發表在《美國消化醫學雜誌》的研究,證實每天2顆綠色奇異果和7.5克的洋車前子相比,不但可以改善便秘,每週還增加1.5次以上的排便量,同時減少便秘患者腹部的不適感,且沒有什麼副作用。李柏賢醫師指出,以前總是說「每天一蘋果,醫師遠離我」,現在應該改成「每天兩顆綠色奇異果,便秘遠離我」。
洗碗精殘留碗盤恐傷腸道健康! 醫教「8招」洗碗清潔溜溜
如果洗碗精殘留在碗盤上,會不會影響腸胃?腸胃科醫師鄭泓志表示,人體的腸胃道內層,覆蓋著一層由上皮細胞緊密排列而成的屏障,它負責控制外來物質進入人體內部環境,這層屏障就像我們身體的防護罩,阻擋有害物質的入侵,類似的保護層也存在於皮膚和肺部等部位。而在日常生活中接觸的許多添加劑和化學物質,都可能破壞組織屏障的功能,一旦屏障出現缺陷,就可能導致多種疾病的發生。醫師也分享避免洗碗精殘留的8種方法。鄭泓志近日在臉書專頁「你的腸胃科醫師 鄭泓志 內科 慢性病」發文表示,越來越多研究指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的許多添加劑和化學物質,都可能破壞這些組織屏障的功能,一旦這些屏障出現缺陷,就可能導致多種疾病的發生,如食物過敏、腸胃發炎、糖尿病、肥胖、肝硬化、多發性硬化症、自閉症、憂鬱症和阿茲海默症等。且洗碗精殘留可能危及腸道健康,醫師表示,瑞士過敏與哮喘研究所的研究指出乙醇乙氧基酸酯(alcohol ethoxylates)是引起強烈毒性反應和破壞腸胃道上皮組織屏障的主要化學物質,如果殘留在餐具上被吃進身體裡,可能會危及腸胃道健康。鄭泓志指出,為了模擬餐具上可能殘留的洗碗精濃度,研究人員對乙醇乙氧基酸酯這種化學物質進行了稀釋測試,稀釋度從1:10000到1:40000不等,在模擬高劑量的化學物質下,這些殘留的化學物質會直接破壞腸胃道中的表皮細胞組織,而低劑量下則使腸道上皮細胞屏障崩解,導致身體一系列的發炎反應。研究人員進一步觀察到,一旦上皮細胞受損,身體就會啟動發炎反應的相關基因表現和細胞內部訊號傳遞,引發大規模的細胞死亡程序,這說明即使是微量殘留的洗滌劑化學物質,也有可能對腸道健康造成嚴重危害,誘發發炎反應和細胞大量死亡。避免洗碗精殘留的8種方法:研究人員警告,如果腸道上皮組織屏障長期反覆受到這種化學物質的破壞,將加劇許多慢性疾病的發生風險,因此建議在洗碗時做到以下8點,即可完全去除洗碗精殘留。1多次沖洗:在洗碗後,應反覆用清水沖洗數次,確保將所有洗碗精的泡沫和殘留物都完全沖掉。2使用洗碗刷或菜瓜布:可以使用軟毛刷、海綿或菜瓜布幫助去除頑固的洗碗精殘留物,刷洗時稍微用力一些。3浸泡溫水:把洗好的碗盤浸入溫水中約5~10分鐘,溫水有助於溶解和去除殘留的洗碗精。4檢查有無殘留氣味:碗盤晾乾後,可以靠近嗅一嗅,如果有洗碗精的化學味道,表示還有殘留物需要重新清洗。5選用環保洗碗精:市面上有環保型、無磷無毒的洗碗精產品,殘留量較低,對健康影響較小,可考慮改用。6增加清洗循環:若使用洗碗機洗滌餐具,可在最後一個循環後,再多加一個清洗循環,徹底沖淨殘留物。7最後人工清洗:洗碗機清洗後,再用清水人工清洗一次,確保殘留物全部清除。8定期清洗洗碗機:洗碗機內也可能累積殘留物,定期使用專用清潔劑徹底清洗。
夏季重傷害3/遠離癌症體質!必吃4食物增免疫力 減糖9水果過癮又健康
夏季想遠離癌症風險,專家推薦4種提高免疫力的食物,包括蕃茄、梅干、大蒜和薑。另外也推薦9種當季水果,包括百香果、奇異果、紅龍果、美濃瓜、西瓜、哈密瓜、水梨、水蜜桃、芭樂,它們不僅富含維生素C、A等營養素,而且都屬於低糖度水果,可以滿足糖癮又健康。根據農委會統計,台灣每年消費的總糖量約為60萬公噸,每人每年平均吃掉26公斤的糖,換算成每天的攝取量為72克,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糖份攝取量(25克)的將近3倍。糖癮讓人無法自拔,且會增加癌症風險。程涵宇營養師說,糖癮的可怕之處,在於讓你不停地想吃東西!「研究顯示,攝取甜食會刺激大腦的獎勵機制,即使不感到飢餓,但大腦仍然會持續渴望攝取糖份,進而增加體重以及體脂肪。」以果糖為例,進入體內就會刺激多巴胺對下視丘的作用,而增加進食量。如果想戒糖,程涵宇建議先減少液態糖、再減少固態糖。「液態糖是指任何甜甜的飲料中所含的糖,例如手搖飲、碳酸飲料、果汁、能量飲,飲料中的糖分通常高度濃縮,容易大量飲用而不會有飽的感覺,只會越吃越多。」如果想要滿足一下糖癮,低糖的夏天當季水果則是不錯的選擇。「甜度從高到低,依序為百香果、奇異果、紅龍果、美濃瓜、西瓜、哈密瓜、水梨、水蜜桃、芭樂。」程涵宇說,百香果高纖有助腸道健康,搭配無糖綠茶就能取代含糖飲料,而芭樂糖份低,既有維生素C又高纖,非常適合天天吃。可利用夏天盛產的百香果搭配無糖綠茶自製天然飲料,遠離手搖飲的糖害。(圖/報系資料照)日本營養師望月理惠子則推薦蕃茄、梅干、大蒜和薑來提升免疫力,她認為蕃茄富含的蕃茄紅素抗氧化力強;梅干則富含消除疲勞的檸檬酸,能提升代謝與免疫力。大蒜可提振食慾,且研究證實能降低乳癌、大腸癌罹患的機率;薑的強力殺菌力,可以提升因中暑而降低的免疫力,也有預防癌細胞繁殖與活性化的效果。程涵宇則提醒,台灣梅干大多含有較高的鈉,甚至含有許多添加物,建議可以柑橘類水果取代,例如柳橙、柑橘、萊姆、檸檬、柚子等,柑橘類水果富含維生素C和其他抗氧化成分,研究顯示,維生素C可以破壞癌細胞,抑制腫瘤生長。4秘訣打造不發炎體質。(圖/ 程涵宇營養師提供)
這事一次做半小時!29歲女「肛裂」送醫 醫勸:別超過10分鐘
大陸29歲女子陳莉莉(化名)是一家知名企業的會計,常常因為加班而忽略了飲食和休息,導致她長期飽受便秘之苦,每次蹲廁所都至少半小時,最終導致肛裂,痛苦不堪地被送進了醫院。「真不是我說你,小姐姐,妳坐那麽久,真是自找苦吃啊!」一進急診室,醫生一邊查看患者情況,一邊忍不住開了口。綜合陸媒報導,陳莉莉因長時間便秘,最終導致肛裂,痛苦不堪地被送進了醫院,她平時工作繁忙,是一家知名企業的會計,常因加班而忽略了飲食和休息。一次長達半小時的如廁嘗試,最終讓她痛不欲生,不得不求助醫生。醫生查看患者情況後,勸說「下次記得,不要坐太久,10分鐘解決不了的問題,再坐也沒用。」醫生表示,「坐得太久,不僅影響血液循環,還會增加直腸的壓力,特別是長時間用力,更是直接導致肛裂的誘因。」醫師補充,現代人常忽略了基本的身體機能,長時間坐在馬桶上使用手機,已經成為常見現象,「這不僅僅是浪費時間,更是對身體的一種傷害。我們的直腸並不是設計來承受長時間的壓力的。」醫生進一步指出,喝水的量直接影響到腸道健康,足夠的水分可以幫助軟化糞便,減少排便時的用力,這對預防肛裂至關重要,尤其很多人不重視定時補充水分,通常是感到口乾才喝水,其實這時身體已處於相對脫水的狀態,只要改變小小的生活習慣,如合理安排排便時間,保持足夠的水分攝入,都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或避免肛裂的問題。
「1超級果實」滿足人體必需礦物質又顧腸胃 北農曝如何挑選
桑椹在清明節前後的每年3至5月盛產,不要看它小小1顆,它其實擁有高營養價值,有「超級果實」的美稱。對此,北農也指出,桑椹主要營養成分包含花青素、維生素C、膳食纖維,還有鐵、鉀、鎂、鈣等人體必需的礦物質,具抗氧化、幫助傷口癒合、維持身體機能、促進腸道健康等功能。台北農產運銷公司昨(11日)在臉書粉專《臺北農產》發文表示,清明節前後,常會在市面上看到一串串有如迷你葡萄的紫黑果實,它就是每年3至5月登場的桑椹。酸甜多汁的桑椹,清爽又開胃,讓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小小一顆卻富有高營養價值,是民眾不容錯過的超級果實。(圖/翻攝自Facebook/臺北農產)桑椹的主要營養成分包括:花青素:抗氧化。維生素C:抗氧化、促進膠原蛋白生成、幫助傷口癒合。鐵、鉀、鎂、鈣:人體必需礦物質,維持身體機能。膳食纖維:有助腸胃蠕動,促進腸道健康。至於桑葚如何挑選?北農也分享,購買時應選擇果實飽滿、黑紫色的桑椹風味較佳,除了直接品嚐鮮果,還可做成桑椹果醬、果汁和果醋,不但延長了保存期限,也能享受不同口感,「快趁著產季結束前,嚐嚐期間限定的健康好滋味。」
醫師教你慧眼挑香蕉「功效有差」 推這款:強大的免疫增強劑!
香蕉是不少人都喜愛的水果,但你知道隨著香蕉顏色不同,營養價值也是不同的嗎?腎臟科醫師江守山指出,不同熟度的香蕉營養好處也略有不同,適合不一樣的族群食用。其中他就提到,成熟香蕉是補充能量、保護眼睛健康的好選擇,雖變熟後會失去一些營養價值,但仍是強大的免疫增強劑,值得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攝入。據《中時新聞網》報導,江守山醫師日前在個人粉專發文講述3種顏色香蕉的營養特色,首先是青色(未成熟)香蕉,他說明,這類香蕉「低糖且富含抗性澱粉」,不會分解成糖,可以滋養好菌,非常有益於腸道健康,除了舒緩腹瀉及便秘,對於預防消化道相關癌症,也能發揮正面影響。很適合糖尿病患者族群食用,但要注意的是,若有消化問題,未成熟香蕉可能會抵消任何好處效果。再來是黃色(成熟)香蕉,江守山指出,成熟的香蕉含更高得糖分和維生素A、C等天然抗氧化劑,是快速補充能量的最佳選擇。此外,成熟香蕉還能保護視力,亦可成為抗癌飲食清單中的好夥伴。此外,他提到,成熟的香蕉也是強大的免疫增強劑,雖失去一些營養價值,但「已達到作為免疫增強劑的頂峰」。最後是棕色(過熟)香蕉,江守山說,過熟階段的香蕉幾乎完全是糖分,澱粉含量偏少,但可視作健康的天然甜味劑,用來調味食物,也可製作優質、健康的霜淇淋。此階段的香蕉已發酵轉化成酒精,但仍富含礦物質鉀、維生素B6和葉酸等營養素,是一種健康天然的甜味劑。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食用香蕉有許多好處,但營養師李婉萍提醒,由於香蕉含有較多鉀離子,若是飲食必須限鉀的「慢性腎臟病患者」,應適量食用,以免腎臟無法有效將鉀排出體外,造成身體負擔。另外,雖適當攝取含有豐富鉀離子的香蕉,有助血壓防治,但高血壓病友在服用保鉀利尿劑期間,應避免食用此類高鉀水果,不然恐引發肌肉無力、心律不整等高血鉀症狀。這類朋友食用香蕉後若有任何不適,都應向醫師或藥師諮詢。
研究證實:腸年齡越高 大腦跟肌膚衰老程度越高 台日專家分享「新腸活運動」打造理想健康生活
因應國人日益重視腸道健康,由台灣永續健康福祉協會主辦、台灣大正製藥贊助的「健康新定義天天新腸活」座談會,特別邀請台日健康專家一同交流,為國人腸道健康提出具體建議。日本腸活專家辨野義己博士表示,腸道健康跟身體狀況息息相關,腸齡越高大腦跟肌膚的衰老程度越高,因此照顧好腸道百利而無一害;江坤俊醫師指出,相較於日本,台灣外食比例偏高,在實踐腸活中需要在外食攝取上做好把關。台日專家推廣「新腸活運動」,呼籲民眾注意腸道健康。左起敏盛醫院副院長江坤俊醫師、日本腸活專家辨野義己博士以及台灣大正製藥安部泰完總經理(圖/品牌提供)。在日本蔚為風潮的「腸活」是什麼?近年來多項研究指出,因腸道與大腦之間存在頻繁的雙向連結,故只要維持腸道菌叢健康,就能進一步改善身心平衡。而日本的「腸活」概念,正是推廣從改善飲食習慣、重視營養攝取及日常規律運動等方法著手,讓維持腸道環境也同時也能整頓人體健康,達到增加免疫力、增強抗壓性、促進新陳代謝、打造美肌等功效。協會指出,考慮到台日文化、生活習慣差異,希望透過台日健康專家們的交流,找出適合國人日常執行的「新腸活運動」。世界級腸活權威「辨野博士」:告訴你事半功倍的腸活撇步本次活動邀請到專攻「腸道細菌的分類與生態」,獲得無數醫學獎的世界級腸活權威辨野義己博士。他發覺現代人均因飲食不均衡、壓力大、缺乏運動等問題,造成腸道環境紊亂,受腸道引發各種健康問題所困的人,已是多數。辨野博士指出:「有害菌優勢的腸道環境,會直接傷害腸道,導致黏膜屏障功能惡化,造成免疫下降,引起各種腸腦健康問題」。辨野博士又從性別、年齡、生活習慣等切入分析,說明人們生活習慣、型態與腸道間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糞便的型態正是顯示健康生活的預兆。博士更提出觀點——便便是被設計出來的!透過醫療級益生菌和膳食纖維攝取,就可獲得少量氣味、黃褐色、酸性好便便,藉此檢視腸道與健康狀態的改善。好菌優勢打造好的腸道環境,就能夠幫助腸年齡下降。研究更顯示益生菌對於過敏、口腔疾病、膽固醇等問題均有幫助,其中尤其推薦藥廠製造、實驗證實有效的醫療級益生菌。至於如何知道自己的腸道年齡?博士提出腸道健康度測驗指標,呼籲台灣民眾關注自身腸道健康。「新腸活運動」從醫級選擇做起,你跟上了嗎?台灣人平均腸道年齡比實際年齡老快十歲,而70% 的免疫細胞,都在腸道!江坤俊醫師分享「5R」針對腸道修復,從清空做起再填補的觀念,從「移除」、「酵素取代」、「菌叢種殖」、「修復」、「身心靈平衡」等五大階段,再到簡單落實天天新腸活,以達成「日腸」醫級生活好習慣!高韻均營養師也補充:「民以食為天,健康飲食對身體有深遠影響。畢竟人體是由每日所吃之營養素堆疊而成,高纖飲食不但能幫助腸道蠕動,也是腸道菌叢能量來源。另外,不光是攝取膳食纖維,增加腸道內好的益生菌數量也是重要保養腸道策略。腸道不適、身心失衡、睡眠與肌膚狀態不佳,已是現代人普遍面對的問題。只要透過實踐腸活法則,就可以打造更加理想的生活。健康新定義,就從「新腸活運動」開始!本腸活專家辨野義己博士講解「強身健體最棒的『腸活』」(圖/品牌提供)。
孕婦患「妊娠糖尿病」母嬰健康風險高! 專家授招數輕鬆控糖
懷孕期間,孕婦過高的血糖會通過胎盤而影響到胎兒,可能會造成胎兒過大、肩難產、新生兒低血糖、黃疸等風險;對孕婦而言,則增加剖腹產率,提高產後發生典型糖尿病之風險。母嬰併發症風險高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妊娠糖尿病的孕婦,其母嬰併發症風險相對較高,為降低妊娠風險,提供準爸媽控糖5招的飲食新選擇,提升準爸媽之孕期健康飲食知能,另提醒孕婦體重依懷孕前體重適當調整,以增加10~14公斤為宜。掌握控糖拒NG 媽寶都健康孕期NG食物停看聽,注意食物中隱形的加工碳水化合物會影響血糖變化,且較沒有飽足感,宜減量攝取,如:甜不辣、丸子、肉羹、炸雞(外裹的粉)等,並避免或減少油炸、糖醋、燴(勾芡)等烹調方式的食物。均衡攝取全穀雜糧類、水果類、乳品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和豆魚蛋肉類,並多食用富含纖維的食物(如:蔬菜、糙米、燕麥等),避免加工或醃製食物;烹調食物宜採清蒸、水煮、涼拌等方式,養成孕期定時定量的飲食習慣。此外,孕期需攝取適量碳水化合物,以供胎兒發育所需。建議選擇富含纖維的全榖雜糧類,如:糙米、地瓜、南瓜等,可避免血糖急速上升,減少攝取含精緻澱粉的碳水化合物,如:麵包、麵條。高纖飲食可控糖 少量多餐更穩糖足夠的纖維素能幫助準媽咪維持腸道健康、促進蠕動、預防便秘及幫助血糖穩定,又可以提供飽足感,建議每餐至少攝取一個拳頭大的蔬菜份量,且含兩種以上的蔬菜,以深綠色蔬菜尤佳,如:銀魚莧菜、蒜炒菠菜、清炒芥藍等,另外水果份量要控制,一餐約一個拳頭大。一次大量進食易造成孕媽咪血糖快速上升,建議以3正餐搭配1-3次小點心,少量多餐、定食定量的方式進食。點心建議以奶製品為主可增加鈣質的攝取量,如:鮮奶240 ml、無糖優格250ml,或綜合堅果一茶匙(5公克)、茶葉蛋一顆等,較不影響血糖起伏。定期產前檢查 善用孕產資源為幫助孕媽咪瞭解自己和寶寶的健康狀況,國民健康署提供14次公費產檢,包含2次貧血檢驗(建議檢驗週數分別為第12週前與第24週至28週之間)、3次一般超音波、妊娠第24-28週妊娠糖尿病篩檢、第35-37週產前乙型鏈球菌篩檢及2次產前一對一衛教指導,請孕媽咪定期接受產檢,以早期發現及早治療。
熬夜熬自由、夾縫中擠出Me time 職業媽媽睡眠障礙解方
現代女性就業比例高,根據主計處統計,25-44歲女性就業比例高達83.2%,然而家庭照顧者的重責大任多半還是落在媽媽身上。職業媽媽若遇到「雷隊友」,下班還要包辦家事、育兒等,蠟燭多頭燒,壓力超大。好不容易將孩子、家事擺平,可以好好休息的「Me Time」所剩無幾,捨不得睡是常態,反而讓作息更混亂,常常到了該睡的時候反而睡不著,隔天起床更是痛苦,陷入惡性循環。職業媽媽該如何在緊湊的生活壓力中找到平衡,兼顧家庭與自身健康?讓營養師江佳容來解析!壓力大、3C重度使用、熬夜 多重因素造成睡眠障礙壓力真的會導致睡眠障礙嗎?江佳容營養師指出,難入睡、睡不好其實是多重因素產生的結果,其中當我們情緒緊繃、壓力大時,人體會自然分泌壓力賀爾蒙,如果長時間壓力過大,會使體內的內分泌失衡,進而干擾使人快樂的神經傳導物質,進一步影響到睡眠;且白天用電腦、晚上滑手機,3C產品的藍光也會干擾神經傳導物質的釋放;該休息時沒入睡,多巴胺、血清素、褪黑激素等幫助穩定神經的神經傳導物質都會受到干擾,種種原因使得睡眠時間變短,神經傳導物質減少,情緒一直處在高張狀態,陷入惡性循環。想要改善睡眠,首先必須調整生理時鐘回歸正常且規律的時段,才能使內分泌與神經傳導物質趨於穩定,但成年人的世界充滿許多身不由己,除了調整生活作息、培養運動習慣外,可以藉由飲食及營養保健還改善。江佳容營養師表示,現代人常會選擇補充機能食品來輔助,目前所知色胺酸、鈣、鎂、維生素D或B群等皆有助於舒緩情緒,進而幫助睡眠,其中維生素B群較常聽到用來提振精神,她解釋主要是維生素B1、B2有幫助能量代謝,事實上B6、B12、葉酸是神經傳導中重要的輔助因子,可以幫助穩定情緒,也有助於改善睡眠。▲營養師江佳容腦部腸道息息相關 攝取益生菌調整腸道健康有助睡眠已有許多研究證實,腸道健康與腦神經息息相關,被稱為「腸腦軸」,江佳容營養師解釋,腦部有850億個神經元,而擁有第二大5億個神經元的就是腸道。用簡單的方式譬喻,人體排便不順暢,就容易鬱悶,腦部分泌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多巴胺來穩定神經,副交感神經負責控制腸道蠕動,而腸道也負責分泌體內95%血清素及合成50%多巴胺,當過多的血清素存在腸道中,腸道蠕動也會受到影響,因此當腸道環境越健全,這些神經傳導物質分泌越平衡,透過血液循環代謝到腦部及全身運用,也會影響睡眠。既然腸道健康與影響睡眠的神經傳導物質有關,是否攝取益生菌保健腸道,也能改善睡眠?江佳容營養師回應「沒錯!」工作、生活壓力大也會影響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的平衡,當自律神經失調,也會影響腸道蠕動,造成排便困難,若排泄物滯留腸道,也會破壞好菌、干擾腸道健康,因此補充益生菌,養成腸道內的好菌環境也能調節睡眠障礙。挑對菌、養好菌 腸道菌相穩定自然睡得好江佳容營養師提到,選擇益生菌的關鍵有三:1. 選擇有專利的益生菌-益生菌種類非常多,對應的功能也不同,專利的益生菌會有專屬的菌株編號,如植物乳酸桿菌、副乾酪乳酸桿菌、瑞士乳酸桿菌等都是有幫助睡眠的菌種。2. 慎選生產公司-益生菌廠牌常會號稱有多少個好菌,但不是單純量多就好,也要看是否有效,選擇有信譽、有品質的公司,就能降低選到以不知名菌種填充數量的商品。3. 添加物越單純越好-挑選時除了調整口味之外,應避免額外添加氧化鎂、人工色素、人工香料、防腐劑等,且補充益生菌之後,還必須有好的環境生長,如添加益生菌的發酵代謝物「後生元」,能提供好菌營養,幫助腸道菌相平衡。有睡眠障礙的民眾,通常會擔憂用藥成癮、交互作用等問題,而益生菌則是天然且安全的營養補充品,使用上禁忌也不多,且對腸道健康及免疫調節都有幫助,也有幫助調節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江佳容營養師提到,只要腸道健康、神經傳導物質濃度足夠,就能比較容易睡得沉、睡得好,精神、膚況、體態、情緒也都會跟著改善。養好菌的同時,也應養成飲食均衡、規律運動、養成規律的睡眠時間,避免破壞菌相。江佳容營養師提醒,睡前不要吃太飽也不要太餓,吃太飽因為消化增加可能會睡眠中斷、太餓則是會更加清醒,睡得更不好,若感到飢餓,建議補充一些溫熱的飲品,如牛奶,或是香蕉、奇異果、起司、優格等幫助好眠,職業媽媽絕對不要報復性飲食,選擇高油、高鹽的鹹酥雞、泡麵等,才能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
4招打通便秘腸道! 5類瀉藥效果一次看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飲食不均衡,經常便祕纏身,蹲馬桶被視為奢侈之事。不少民眾不得不依賴藥品解決排便問題。然而,在眾多瀉劑中,應如何明智選擇,確保腸道健康呢?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解說5類常見瀉劑種類與注意事項,並提醒民眾掌握4大重點,根除便秘問題。▲▼便祕成因與常見瀉劑種類。(食藥署提供)刺激性瀉劑直接作用於結腸,促進蠕動以達到幫助排便的效果,常見的成分有Bisacodyl、Picosulfate及Sennosides(番瀉苷)等。其中,Bisacodyl作為內服劑時通常設計成腸溶錠,必須整顆吞服,不能咬碎或磨粉。建議在晚上服用刺激性瀉劑,可在次日清晨產生排便效果。然而,使用刺激性瀉劑需謹慎,因為這類藥品可能導致水瀉、腹痛和脫水等副作用。對於患有腸胃道阻塞、腹痛、噁心、嘔吐等症狀的人,應避免使用刺激性瀉劑。另外,此類藥品有時被用於減肥目的,雖然脫水可造成短期體重下降,實際上因無法抑制卡路里吸收,並不能幫助減重。鹽類瀉劑常見的成分有Magnesium Hydroxide、Magnesium Oxide等,這些鹽類瀉劑能夠刺激腸道水分分泌。然而,使用鹽類瀉劑可能引起電解質不平衡的風險。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對於腎臟功能不良或患有充血性心衰竭的病患,使用鹽類瀉劑前應接受醫師的評估,以確保其安全性。膨脹性瀉劑能夠吸收水分並膨脹以促進排便,常見的成分有Psyllium Husk、Calcium Polycarbophil、Polyethylene Glycol等。這類藥品的作用較緩慢,使用時應搭配足夠的水分(每次至少需併服240毫升水)。此外,由於其吸水膨脹的特性,患有腸胃道阻塞、腸胃道潰瘍、狹窄或粘黏狀況的人應避免使用此類膨脹性瀉劑,以免對健康造成不適。高滲透壓瀉劑透過藥品高滲透壓,促使腸道水分增加並刺激腸道蠕動,常見成分包括Lactulose(乳果糖)以及對直腸有局部作用的Glycerin(甘油)栓劑或浣腸劑等。當這類藥品用於局部時,應在便意強度持續後再進行排便,因為若在使用後立即排便,可能導致藥品被完全排空而失去效果。濕潤性瀉劑透過介面活性劑的原理,促進腸道內油水混合,使糞便軟化,更容易排出體外,常見的成分包括Docusate Sodium等。由於這類藥品的作用較為溫和,因此通常與其他類型的瀉劑搭配,製成複方製劑,較少見單方製劑。改善便祕四大重點食藥署副署長陳惠芳表示,為有效根除便秘問題,可遵從下列重點:▲透過飲食和運動,可從源頭改善便秘問題。(食藥署提供)雖然瀉劑能夠緩解便秘,但從造成便秘的根本成因下手,透過飲食及運動改善,才是對抗便秘最為有效的方法。如果調整飲食和運動習慣仍無法改善便秘,建議及早諮詢醫師,不要自行長期使用瀉劑,以免延誤潛在疾病的治療。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監事李懿軒提醒,使用瀉劑可能引起一些常見副作用,包括腹瀉和腹痛,長期使用則可能導致電解質不平衡和水分缺乏,進而對身體造成損害,甚至影響器官功能。正確使用瀉劑可迅速改善便秘症狀,但若出現嚴重腹痛等副作用,或用藥後3-7天仍無明顯見效,建議就醫檢查是否為器官問題。瀉劑通常為一次性使用,刺激腸道蠕動以促進排便,若長期依賴瀉劑,會讓腸道習慣刺激,藥效打折扣,患者恐須加大劑量或是更換處方才能改善。因此建議從根本上改善生活習慣才能緩解便秘。另外,益生菌與優酪乳也是國人打通便秘的常見方式,益生菌分為藥品級及食用級,藥品級由食藥署把關,民眾可認明GMP標章及藥品許可證;食用級則要注意菌種來源、菌量標示,需服用一段時間才會見效。優酪乳效果則因人而異,其中含有乳品與糖,對於需控制熱量的民眾要注意攝取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