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好菌
」 益生菌 過敏減肥喝「炸馬桶特調」體重不減? 醫:恐陷糖害危機
許多人有肥胖困擾,在減重時可能會排便卡關,網路上也有許多「清腸胃神器」或「炸馬桶特調」,而減重專科醫師楊智雯說,喝「清腸胃神器」體重也可也可能不減,養好腸胃道比較重要。楊智雯在臉書發文,網路的「炸馬桶」特調,基底用優酪乳,再加上無糖綠茶、美式咖啡、綠拿鐵等,短期看似可以清胃排便,「但是阿雯醫師要在這邊提醒大家,如果我們喝『炸馬桶特調』或『清腸胃神器』是希望達到減重效果,最重要的優先事項,是養好腸胃道,因為腸道微生物群(腸道菌群)在體重控制、代謝調節以及整體健康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腸道不健康的話會讓身體處於慢性發炎,進而導致肥胖。」楊智雯說,她遇到一位45歲女患者,近兩年追蹤時發現子宮肌瘤,患者150公分,體重69公斤,還有中度脂肪肝,體脂肪率43%,平常要吃軟便劑才能排便,買了「炸馬桶特調」,排便順了,體重卻沒變化。楊智雯指出,患者腸道慢性發炎,腸道好菌和壞菌比例失衡,體內雌二醇極高,原來是患者用餐習慣出問題,「吃進去的營養素明顯不足,影響肝臟代謝雌激素的功能,不健康的腸道菌也影響雌二醇的排出,造成體內雌二醇濃度過高,因此囊腫和肌瘤愈來愈嚴重。」楊智雯強調,「我們要的是「腸道健康」,而不是「只要有排便就好」,與其尋找排便的方法,我們更需要的是腸道健康,腸道健康,排便自然順暢。」清腸胃特調不是不能喝,但要評估自己的身體狀況,像超商綠拿鐵含有26.2克的糖,每天喝2杯反而陷糖害危機。楊智雯呼籲,「真正的健康減重是落實在每一天,從均衡飲食和規律生活習慣開始,而不是只靠某一種飲品或單一食物來實現。」
60歲婦「經常感冒」看診 醫推薦1食物:還能降低癌症風險
飲食調整對維護和促進身體健康有著重要作用,透過攝取均衡且富含營養的食物,可以增強免疫力,並預防多種慢性疾病。日前腎臟科醫師江守山就在節目中分享自己經手的案例,一名60多歲女子因感冒頻繁就醫,他建議該名女子每天攝取小半碗芋頭,結果女子照做後,健康明顯改善。腎臟科醫師江守山在節目《健康好生活》中分享一個案例,指出飲食調整可有效提高免疫力,改善健康狀況。他表示,一名60多歲女子因感冒頻繁就醫,每月就診次數高達5、6次,因此他建議該名女子每天攝取小半碗芋頭,因芋頭含有豐富的β-葡聚醣,能增強免疫系統,結果女子照做後,健康明顯改善,就診次數大幅減少,1年內僅需看診1至2次。江守山表示,芋頭不僅具提高免疫力的功效,還有其他多種健康益處,他強調,芋頭和燕麥一樣,富含β-葡聚醣,在動物和人體試驗中均顯示出增強免疫力的效果。江守山也總結芋頭的4大健康好處,第一芋頭富含鉀元素,有助於排出多餘的鈉,從而幫助降低血壓;第二則是芋頭內含有β-葡聚醣、維生素A、C及抗氧化物質,能有效增強免疫系統。此外,芋頭中的皂素具有抗氧化作用,並能降低膽固醇;第四則是芋頭的膳食纖維含量高,有助於促進腸胃蠕動,增進腸道好菌的增長,防止便秘。不過江守山也提醒,芋頭屬於高鉀食物,每100克含有約500毫克鉀,腎功能不佳者應謹慎食用,但對於健康人士,適量食用則無需擔心。他進一步指出,芋頭含有豐富的天然抗性澱粉,有助控血糖,並且其中的槲皮素已被研究證實能抑制癌症風險。江守山指出,芋頭不僅是一種普通的食材,更是能夠改善健康狀況的「食療」佳品,對於頻繁感冒及免疫力較低的人來說,攝取芋頭或許是一個簡單而有效的方式來強化健康。
喝牛奶必拉好痛苦!醫曝「誘發乳糖不耐」3原因:成年人更多 4大招反制它
相信不少人都有一喝牛奶就拉肚子的經驗,不過這並不是因為乳製品變質,而是「乳糖不耐症」在作怪。對此,胃腸肝膽科醫師楊子緯教戰「克服4撇步」,改善腸胃不適症狀。醫師楊子緯近日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乳糖不耐症」患者因身體不足或缺乏乳糖酶,導致食用牛奶等乳製品時,容易出現腹部脹氣、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尤其患有乳糖不耐的比例又以亞洲人最高。楊子緯指出,3大類因素容易誘發乳糖不耐症,第一、因家庭遺傳基因所導致的「先天性」乳糖不耐,像是早產兒或是亞洲人帶有乳糖不耐基因比例較高;第二、隨著年齡增長而患病的「原發性」乳糖不耐,通常成年人比兒童更容易有乳糖不耐症;第三、其他疾病所產生之併發症,例如本身有小腸疾病、發炎、感染或曾接受癌症治療等,則為「續發性」乳糖不耐症。至於該如何緩解乳糖不耐的症狀呢?楊子緯分享4方法,包括「服用乳糖酶藥物」幫助身體分解乳糖,暫時改善腸胃不適症狀;透過「少量適應法」每日稍微增加乳糖攝取量,促進提升身體消化乳糖的能力;或是「攝取益生菌」刺激腸道好菌生長,藉此減緩乳糖不耐症帶來的不適感;最後「減少或避免乳製品」則是最簡單快速的方法。
「炎」來是這樣! 醫揭患發炎性腸道疾病照護細節
為推廣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認知,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攜手台灣腸治久安協會日前於台北市長官邸辦理了《「炎」來是這樣》發炎性腸道疾病病友會活動,病友及家屬們齊聚一堂,一起瞭解「發炎」在IBD當中的角色。發炎性腸道疾病是潰瘍性結腸炎與克隆氏症的統稱,台灣腸治久安協會楊式光理事長表示,許多病友們都與IBD相伴一生,大家積極治療的心情令人動容。本次舉辦病友會活動,除邀請林口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李柏賢及台北馬偕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資深主治醫師林煒晟分享疾病衛教,也因應疫情解封國境開放,安排疾病控制優良的病友分享IBD出國旅遊的注意事項,並規劃軟性課程,教導病友們探索自己的腸胃道張力,更有長達40分鐘的Q&A環節,讓病友們能將疾病照護大小事,諮詢現場專家,達成更好的疾病控制。免疫系統自己打自己 適當用藥有機會免開刀李柏賢醫師指出,腸道發炎性疾病是免疫系統自己攻打自己,而戰場就在腸胃道,造成發炎、潰瘍,以拉肚子、血便、肚痛的方式表現出來。若疾病控制不佳,免疫系統恐會攻擊腸道外部位,導致關節炎、皮膚病灶、心血管阻塞等問題。醫病溝通決策在治療中扮演重要角色,除了傳統藥物外,IBD目前也有新型生物製劑及小分子藥物等治療武器。「統計資料發現,生物製劑的使用不只改變治療模式,更看到許多病人因此無需開刀。」李柏賢醫師補充,除生物製劑外,目前亦有健保有條件給付的小分子藥物,病友無需長時間在醫院接受注射治療,讓IBD也能達成「返家治療」的治療模式。IBD害怕大腸鏡檢查? 醫暴:有重要意義李柏賢醫師表示,IBD的治療目標為內視鏡黏膜癒合。當黏膜癒合,病人需要手術治療、反覆住院的機率會隨之下降,未來其他併發症及癌症風險也隨之降低。腸道反覆發炎與修復,若修復出錯就可能變成大腸癌,因此確認黏膜狀況相當重要,呼籲病友不要害怕大腸鏡檢查。「糞便鈣衛蛋白」是IBD的重要指標,李醫師進一步表示,當數值大於300,就能預測在未來一個月內會急性發作,因此若發現糞便鈣衛蛋白數值飆高時,建議與醫師討論治療策略。留意FODMAP 避免腹部脹痛問題林煒晟醫師分享,日常飲食中,病友們應有FODMAP的基本概念:意即可發酵的寡醣、雙醣、單醣及多元醇,若屬於高FODMAP食物,則食物分子小、滲透壓高、腸道不好吸收,水分容易跑到腸道,創造細菌發酵的環境,造成病人易腹脹、腹痛。林煒晟醫師指出,低FODMAP飲食較適合IBD病友,例如:胡蘿蔔、黃瓜、葡萄、雞肉、蛋、馬鈴薯等。隨着食物吃下肚,也有纖維素的考量。纖維素分爲水溶性纖維及非水溶性纖維,水溶性纖維可幫助減少膽固醇及血糖,並增加腸道好菌種,維持身體健康;而非水溶性纖維有助於排便更順利。許多病友可能遇到腸道狹窄問題,這時水溶性纖維對身體較有幫助,例如去皮蘋果、胡蘿蔔、黑豆等。研究顯示,克隆氏症病友注意纖維攝取,相較未注意者可減少40%的復發機會。林煒晟醫師補充,薑黃素具有抗發炎及抗氧化的作用,因其脂溶性特性,建議飯後攝取較佳。研究顯示,IBD維持期若能適度攝取薑黃素,有助於減少疾病復發及發炎問題,但薑黃素也容易刺激胃酸分泌,且有服用降血糖藥、抗凝血劑的病友,需留意交互作用的產生。身心有狀況? 醫:IBD發炎有影響「我們常常以爲病人有憂鬱傾向,是因爲長期罹患疾病的結果。」林煒晟醫師指出,研究顯示,IBD患者有4成都會伴隨焦慮、憂鬱的身心問題,其實竟是與發炎時,整體循環較差,發炎物質跑到肝臟、腦部而造成的影響,因此可以推測,好好控制IBD,對身心狀況改善也有幫助。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王鴻源理事長表示,IBD有病情上下起伏的特性,病友常需要調整藥物,能與醫師緊密保持醫病溝通是最重要的。目前趨勢是跨科團隊照護,包含腸胃科、營養師、護理師、心理師等,協助病友及家屬更完善照護疾病,本次活動相當樂見病友們彼此交流,期待未來在多方資源投入下,能將病友IBD控制做到最好。
營養師盤點6種營養素 可助增強免疫力
提升身體自我保護的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均衡的飲食」以及「健康的作息」。免疫力是維護人體健康的關鍵角色,那麼該怎麼做才能調控免疫力呢?營養師江欣樺盤點6種營養,包括蛋白質、Omega-3、益生菌、維生素D、維生素C與鐵鋅硒,攝取充足有助提高身體的保護力。足夠的蛋白質蛋白質是不只在健身的時候需要補,它是維持免疫系統正常運作的重要角色,也是構成白血球與抗體的主成分。在挑選蛋白質時,建議以高生物利用值的蛋白質為主,例如雞肉、豬肉、牛肉、魚肉、蛋、乳製品以及黄豆。0mega-3魚油中的w-3脂肪酸能夠調節免疫反應,降低體內發炎反應。根據2020年美國加州醫療中心調查研究,從100位Covid-19重症患者抽驗血中Omega-3含量,發現Omega-3含量低者與發病率、死亡率有顯著的相關性,且Omega-3含量越高,存活率越高。因此,定期的補充魚油有助於維持身體健康,提高身體免疫力。omega-3來源包括沙丁魚、鯷魚、蜻魚、鱸魚、鱒魚、旗魚、鱈魚、秋刀魚等。益生菌腸道是人體最重要的免疫器官,腸道好菌可以調節免疫反應,提升免疫力,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團隊分別100名Covid-19患者及78名疫情爆前的健康者,探取其糞便做微生物分析,結果發現患者身上能促使身體啟動免疫反應,對抗病毒的微生物比健康者少。因此,平時定期補充好菌的攝取,有助增強免疫能力。益生包括植物乳桿菌、鼠李糖乳桿苗、嗜酸乳桿苗、比菲德氏苗等好菌。維生素D維生素D具有活化免疫細胞的功能(如巨噬細胞與樹突細胞),幫助人體消滅細菌、病毒,所以生素不足,會影響免疫細胞能力,感染細菌和病毒機會就會增加。維生D來源包括黑木耳、香菇、蘑菇、秋刀魚、吳郭魚、鴨肉、雞蛋以及豬肝等。維生素C根據研究指出,大約有82%的Covid-19患者體內缺生素C,給予維生C補充後有一定的程度的益處。維生素C在體内扮演抗氧化和多種酵素(enzyme)的輔因子,可以幫助提升免疫力並且促進特定免疫細胞的分化和增殖,對抗細菌或病毒。維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如芭樂、釋迦、龍眼、奇異果、木瓜;蔬菜類如青花菜、花椰菜、芥籃菜、甘籃、豌豆苗等。鐵、鋅、硒免疫系統的維持,除了維生素C、維生素D、Omega-3以及蛋白質。若身體缺乏微量營養素,就會削弱身體的免疫力。根據《Health Promotionc》期刊文獻研究指出,鐵、鋅、硒對於維持免疫力的重要性。鐵來源於豬肉、雞肉、肝、雞蛋、小麥胚芽等;鋅含量高的食物包括牡蠣、豬肉、牛肩、牛腿、魚、海產品、豆類及穀類;硒可從巴西堅果、鱈魚、鰹魚、大蒜、磨菇、木耳中攝取。
肛門癢是太愛乾淨?外科醫曝「私處清潔5觀念」 蹲馬桶勿超過這時間
肛門診療雖然相當令人害羞,但為了自身健康,如果身體不適還是盡早就醫為佳。外科醫師鍾雲霓透露,有患者詢問「我上廁所都有用純水濕紙巾擦拭乾淨,洗澡也確實清洗,肛門搔癢不確定是不是痔瘡的問題,要如何判斷呢?」因此她特地整理出有關肛門和私密處清潔的5大觀念,提醒民眾多注意。請由前往後擦,勿由後往前擦 這一題男性朋友比較沒有問題,可以幫女性朋友留意。女性生理上,肛門和「陰道-尿道」是鄰居,由後往前擦,會增加將糞便中的細菌往前帶到尿道周邊的風險。 這一題的延伸是,有些女病人痔瘡長期脫垂、甚至將內黏膜翻出肛門、終年濕黏,這時候易感染就不是往前往後擦的問題,是痔瘡該考慮處理的問題。 濕紙巾再好的也可能不適合你/妳 真的不要太愛乾淨,尤其肛門癢起來時,一定不要用任何私密處洗劑、肥皂或沐浴乳去洗,因為越洗越乾,越容易讓皮膚受傷,濕紙巾或濕式衛生紙非常方便,但如果使用了一陣子之後,感覺肛門癢了起來,請認真考慮它可能不適合你。再好、再天然的成分都可能引起某些人過敏。不管濕紙巾成分多麼的滅菌、多溫和都可能不適合,癢起來的時候請仔細觀察、切莫自己騙自己,想濕擦又怕濕紙巾不合適時,衛生紙沾點水,可能是另一種選擇。癢起來,先想到「皮膚太乾或洗太乾淨」,而非不乾淨 不少病人本來有過敏性鼻炎或異位皮膚炎等過敏體質,到了換季或天氣較乾的時候,肛門就會癢起來,一癢就讓人錯聯想不乾淨,於是掉入過度清潔、越洗越癢的循環裡。肛門處的皮膚很像稚嫩的嘴唇,本來就該有點濕潤、有點油脂,如果你不會覺得嘴唇髒而反覆用肥皂或紙巾磨洗,請不要這樣對待肛門。感覺肛門特別癢的時候,如廁後,用溫涼水洗、輕輕按乾,避免皮膚傷害;清潔後可以上點凡士林、替肛門皮膚表面補點油。蹲坐馬桶上的時間勿超過5-7分鐘 有時,上廁所姿勢的調整就可以幫助你在7分鐘內順暢排便。與其坐在坐式馬桶上等半天,不如墊一個有高度的凳子在腳下,讓腸子轉彎時的曲度被拉直,會比較好排便,這有點像蹲式馬桶幫助排便的概念。排便越順暢,肛門就越不會有腫脹、異物、脫垂的症頭,痔瘡肛裂的問題自然而然不藥而癒。另外,千萬不要迷信自己一定要跟別人一樣每天排,一天三次、三天一次,都是正常的,自己的節律自己掌握,千萬別為了追求跟別人齊頭式的排便頻率而蹲坐馬桶。總要出力,就是便秘,請注意蔬果攝取 沒有便意,而且持續好幾天沒排便時,可以多攝取容易帶動便意的非水溶性膳食纖維,藉由纖維增加糞便體積來刺激腸壁,有效幫助排便;有便意,但糞便硬、無法排出時,則要改為多攝取水溶性膳食纖維,增加糞便內含水的膠狀成份,也供給腸道好菌足夠的養分來全力運作,有效軟便。大便很硬不是肛門的問題,是腸子製造不出好糞便的問題;要腸子製造好糞便,吃的東西就要特別注意。千萬不要本末倒置,吃錯了食物、排出了難排的硬便後,又把千錯萬錯推給肛門。
咖啡喝太多恐致病 專家曝「加牛奶不會緩解」
現代人生活忙碌,睡眠不足,常常會喝咖啡來提神,但喝太多有可能會造成反效果,可能會造成胃食道逆流或是心悸等,肝膽腸胃科醫師詹宜學強調「不要空腹喝咖啡」。肝膽腸胃科醫師詹宜學表示,咖啡中有種物質可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排便、減少便秘,進而降低大腸癌發生機率,也有研究顯示,喝咖啡促進腸道好菌增加,可減少糖尿病、心臟病與癌症發生。他提到,「適量」的咖啡攝取才會有這些好處,若攝取過量,咖啡因會使食道與胃的交接處、賁門處擴約肌鬆弛,增加胃酸逆流到食道的風險,導致胃食道逆流,若長時間不注意,「反而可能造成食道病變、癌化。」過量咖啡因可能造成心悸、血壓升高等。根據衛福部公告,咖啡因每日攝取量建議在300毫克以下,若是罐裝飲料,更要留意上頭的咖啡因含量,現煮咖啡則建議一天不超過2杯,對健康才不至於造成影響。詹宜學更提醒,有4類人要格外留意攝取量,孕婦、孩童、心臟病及腸胃不佳者。醫師強調,腸胃不好、胃食道逆流者建議「不要空腹喝咖啡」,以免增加胃酸分泌、刺激黏膜,若本身有發炎、潰瘍者,甚至會讓病情更嚴重。可先吃東西再喝為佳。詹宜學強調,喝咖啡加牛奶並不會帶來緩解,因為牛奶含有脂肪,會使腸胃蠕動變慢,且咖啡因含量不變,咖啡與牛奶一起喝也不會增加鈣質吸收。若真的需要咖啡因攝取,醫師認為可選擇深烘培咖啡,因為裡頭有種特殊成分,含「N-methylpyridinium(NMP)」可減少胃酸分泌,對胃造成影響較小。
益生菌非萬靈丹 「3類人」補充反而有害健康
有醫師提出8種類型的人不要亂吃益生菌,可能會造成其他健康問題,並分享一名糖尿病患者確診有肝膿瘍,在膿汁中發現有不常見的乳酸菌,該患者經常補充益生菌,因此醫師認為是口服的益生菌導致肝膿瘍!這也讓許多正在服用益生菌的民眾相當驚訝,其中不少民眾質疑非專科醫生對於補充益生菌的方式並不一定完全正確,因而紛紛來訊詢問正確服用益生菌的原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產學講座教授蔡英傑表示,益生菌雖然在各方面都證明是非常安全的保健品,不過因為畢竟多數是活菌產品,少數重病病患或有嚴重免疫問題者,服用時還是非常謹慎,同時也再次宣導補充益生菌的「三不三多」原則。三不是「重病病人別吃,急性期的病人別吃,尚未開始吃副食品的嬰兒也別吃」;三多是「年長者要多吃,兒童青少年要多吃,平常健康問題偏多的人要多吃」。蔡英傑說,所謂的健康問題是指抵抗力不佳,體力不好,經常感冒,腸胃不佳,消化不良,排便不順,過敏等,也就是中醫所稱的體虛,這類人反而是要多吃益生菌的。不宜服用益生菌的8種人,包括免疫缺陷、短腸綜合症病患、年齡大的病患、惡性腫瘤病患、早產兒等。蔡英傑說,其實也符合「三不」,這類病患免疫防護力通常較一般人低落,而且腸道菌多數嚴重失調,腸道屏障防護力也低,不但腸道壞菌容易轉移,在全身各處造成問題,連平常很安全的腸道好菌,以及吃進來的益生菌,都有可能發生轉移,造成意想不到的健康問題,但並不需要擴大解釋,例如解釋成高齡者、嬰幼兒、有免疫缺陷疾病如過敏,皆不宜補充益生菌。 事實上,益生菌對高齡者健康維護非常重要,這方面的研究論文非常多,而且研究範圍不僅限於腸道功能,還擴大到免疫,認知,憂鬱,代謝,肌力等方面,對高齡者生活品質的提升非常重要。不過,年長者在急病重病時,如果希望補充益生菌,最好諮詢醫師意見。蔡英傑說,一般的原則是嬰兒在開始食用副食品時就可以適量補充益生菌。雖然有許多針對益生菌對早產嬰兒的健康益處的臨床研究在世界一流期刊被發表,特別是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預防等。不過,臨床研究是在醫師嚴密監控下進行。一般的早產嬰兒確實不宜補充益生菌,但也請勿擴大解釋到幼兒都不宜補充。 而對於益生菌的安全性,目前能夠國際行銷的產品,所使用的乳酸桿菌,其安全性皆須經過嚴格的檢視,其中就包括確認該菌株是否會穿過腸壁,入侵血液。蔡英傑說,以我國為例,衛福部列出40多種可用在一般食品的菌種,可以直接用在食品,不須審查,如果要用在健康食品,才需要做第二類安全性試驗。其實食品益生菌是一般大眾未在醫護監控下,日常大量食用,對安全性的要求甚至要比醫藥用益生菌更高,絕對不能有抗藥性,特別是不能對第三線,第四線抗生菌具備抗藥性,意思是,即使萬一進入循環系統,也很容易用抗生菌殺滅。蔡英傑說,現代的益生菌保健食品的普及,已經超過半個世紀,全世界每天有好幾千萬人在食用益生菌產品,相較之下,因為食用益生菌造成菌血症的案例,確實是微乎其微,比例極低。2022年義大利莫利塞大學團隊發表的一篇論文整理近三年所發表乳酸桿菌菌血症案例,每年僅約有15-20例,這些案例經過適當抗生素治療,就可以痊癒。而造成這些菌血症案例的感染菌,多數無法確認是否來自口服的益生菌,要知道我們的腸道,口腔中,原本就存在多種多樣的乳酸桿菌,它們是我們身體防護機制的重要成員,幫助我們抵禦壞菌的入侵。不過,當我們腸道屏障出了問題,或者口腔有傷口時,不但壞菌有可能入侵血液,連擔任防護重任的乳酸桿菌,也偶而會進入血液循環系統,還是會造成健康問題,雖然發生機率極低,每年也許只有幾十例,但是還是必須注意。而更重要的是,菌血症不同於大家熟知的敗血症,前者是在血液發現有細菌,沒有引發嚴重的發炎現象,後者則是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環,並且引發急性全身性發炎。乳酸桿菌一般都僅止於菌血症,不至於導致嚴重的敗血症。蔡英傑表示,法國格勒諾布爾大學的Franko教授甚至認為血液裡發現乳酸桿菌,反而能夠引導醫生去尋找病人身上其他潛在的未知感染源。日本岡山醫院的松村醫師也認為乳酸桿菌菌血症,有助於發現未知的大腸癌變。所以,乳酸桿菌所引發的菌血症通常不至於導致嚴重健康問題,在施予抗生素治療的同時,更應該徹底篩檢是否有其他潛在的感染源或病變。蔡英傑說,現在是益生菌2.0的時代,益生菌可以帶來遠超過腸道以外的廣泛保健功效,我們對益生菌「期待可以更高,檢視必須更嚴」。選購益生菌產品時,也務必選擇所用菌株之功效性及安全性,皆經過嚴格研發檢視之產品。
鼻子癢到不行?營養師曝5招拯救過敏兒 多吃「這些」有效改善體質
遇到季節交替或空氣汙染時,過敏兒總會出現鼻子癢、哈啾不停或眼睛紅、皮膚癢的現象,過敏除了讓人煩躁,影響生活品質,學童上課不專心,上班族無法安心工作,最令人擔心的是恐讓抵抗力變差。營養師廖欣儀表示,過敏兒比例逐年升高,倘若已經出現了過敏體質,不妨跟著以下步驟試試看。廖欣儀在臉書粉專表示,第一步一定要找出過敏原,避免接觸過敏原。過敏原通常藉由以下四種方式進入人體:吸入性:由呼吸道進入人體,如塵蹣、動物皮毛、花粉、空氣汙染等。食入性:由消化道進入人體,如海鮮、蛋、花生、牛奶、小麥等。接觸性:皮膚接觸進入人體,如清潔劑、化妝品中的化學物質。注射性:經由皮膚注射入人體,如蚊蟲叮咬或藥物注射。專家建議,觀察生活中可能的過敏原;例如:吃到某些食物後皮膚開始東抓西抓,就要避免吃到這類食物;或當床鋪久沒更換或碰到絨毛玩具就狂打哈啾、咳不停等狀況出現,就可能是塵螨過敏,此時你就要經常更換床單、枕套,減少塵螨接觸的機會。減少刺激因子:除了過敏原會誘發過敏體質,空氣的濕度或溫度改變、突然吸到汙濁的空氣、二手菸等環境因子,也可能造成過敏發作,這時除濕機、空氣清淨機可適時的派上用場。健康飲食型態:除了避開過敏原的食物外,還要維持健康飲食才會有更好的成效,例如多原型食物少加工品,以及其他飲食重點如下:多吃蔬果:例如菠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鐵、葉酸、胡蘿蔔素,可使免疫功能完善,且富含膳食纖維,幫助腸胃蠕動正常保持消化道健康。或是洋蔥含有機硫化物對健康也有益處,有利於增強免疫力。番茄、胡蘿蔔中的維生素A可強化黏膜細胞的功能,增加消化道與呼吸道的防禦作用,蔬果中含有維生素C、E等抗氧化營養素,可以強化肝臟代謝的功能,提高免疫力。DHA與EPA:每周可吃兩至三次的魚類補充優質DHA與EPA,平衡體內發炎反應,素食者或不吃魚者可補充植物性來源ω-3不飽和脂肪酸,例如奇亞籽、核桃、胡桃等都含優質脂肪、礦物質與維生素。減少油炸食物:因油炸食物易產生自由基,很容易誘發發炎反應引起過敏,過敏兒要特別小心。補充好菌:研究指出益生菌可平衡腸道菌相,腸道好菌數量多有助調整過敏體質,因此發酵食品如味噌、優格、優酪乳等可適當加入日常飲食中。適當運動:運動可提高心肺功能,且運動時刺激腎上腺素分泌,會使血管收縮,鼻粘膜消腫而不再鼻塞。無運動習慣者初期別做太激烈的運動,先從簡單的運動做起,待體能增強時再適度調整運動強度。例如:慢跑、打球、登山、遠足等都是不錯的選擇,走出外出運動亦可增加太陽照射,幫助維生素D的吸收,對健康有益。建議大家找尋適合自己的運動並規律持續的進行,一定對過敏體質有所幫助。按照醫囑治療:如果已做到避免過敏原、規律運動、飲食也有控制,但過敏現象還是反覆發作,請你一定要尋求醫生的協助,依照醫囑服藥治療,切忌病急亂投醫,或只依靠保健品不服藥,錯過黃金治療期就得不償失了。
兒童疫苗開打2/接種前後避吃2食物 營養師:最推薦「一鍋到底」補充免疫力
兒童疫苗開打,如果距離接種日還有一段時間,營養師程涵宇建議多吃菇類、木耳、地瓜葉等富含纖維質的食物,透過飲食養出腸道好菌。打疫苗前一天,除了保持飲食均衡之外,程涵宇提醒,千萬別讓孩子喝含糖飲料,也不可吃油炸食物,因為這兩類食物會促進身體產生發炎反應,可能會增加副作用風險。打疫苗當天,同樣不能攝取含糖飲料與油炸食物,建議吃些抗發炎食物舒緩不適症狀,並補充足夠水分,程涵宇說,雞湯或魚湯是不錯的選擇,因為含有小分子胺基酸,好消化吸收與代謝,含有蛋白質修復受損細胞,同時幫助補充水分。或是選擇羅宋湯、蔬菜湯,因為豐富植化素可增強身體保護力,例如洋蔥及大蒜(蒜蔥素)抗氧化、高麗菜(硫配醣體)抗發炎、花椰菜(吲哚)減少身體發炎反應)、胡蘿蔔(維生素A促進第一道防線粘膜的健康),或是番茄(茄紅素)抗自由基、馬鈴薯高鉀助代謝,同時也能補充水分。其中洋蔥和大蒜都含大量益菌生,也就是好菌的食物,研究發現腸道環境健康,有助於合成足夠的血清素,能提升免疫力、幫助睡眠。程涵宇說,這類湯品,家長準備起來方便又快速,一鍋就是均衡完整營養的一餐,而且不油膩好消化,建議高麗菜、花椰菜可在起鍋前再放入,能保留最多抗氧化的植化素。打疫苗後需要修復細胞與補充水分,專家認為雞湯、魚湯或蔬菜湯都是不錯的選擇,家長也方便準備。(圖/焦正德攝)打完疫苗後2周,則要攝取足夠維生素、礦物質、植化素,打造身體健全的免疫環境。程涵宇說,最大的原則就是給孩子新鮮和未加工的食物,例如蔬菜就含有豐富植化素,可增強身體保護力;水果含有維生素C,具有抗氧化、抗發炎效果。程涵宇提醒,如果孩子想喝果汁,首先要確保果汁是100%原汁,同時不可喝太多,以免攝取過多糖分,另外,果乾因為體積小,大約只有新鮮水果的1/2量,並且維生素C流失較多,所以應該優先攝取新鮮水果。全穀雜糧類如玉米、小米、燕麥、小麥、糙米或馬鈴薯、地瓜,都是很好的澱粉類來源,除了有孩子需要的基本熱量外,也同時含有膳食纖維、維生素B群、鉀離子等,尤其維生素B群更有助於增強身體抵抗力。圖/程涵宇提供維生素D、維生素E也能增強免疫力,程涵宇建議孩童每天喝2杯牛奶,每杯約240毫升,而堅果也是很好的防疫食物,除了含有維生素E、蛋白質,也有膳食纖維及礦物質,不過太小的孩子吃整顆堅果較危險,建議可打碎加入牛奶或果汁喝,而較大的孩子吃堅果時,也不可邊吃邊玩,以免卡住氣管造成危險。最後,由於孩子處於成長期,也要攝取豐富蛋白質幫助生長發育,程涵宇建議優先攝取白肉,例如雞肉、鴨肉、魚,因為其含有的脂肪量較低,屬於優質蛋白質,同時記得每周至少吃兩次魚,其中一次應該是高油脂的魚類,例如鮭魚、沙丁魚、鯖魚,以攝取好的油脂。
喝咖啡4禁忌 避開「2時段」減身體負擔
許多上班族早上工作前習慣先來一杯咖啡提神,提高工作效率。營養師吳映蓉博士就在自己的粉專「吳映蓉博士營養天地」PO文分享幾個有關喝咖啡的眉角,提醒民眾在享受咖啡的同時,也要注意身體健康。台灣營養基金會董事吳映蓉在臉書粉專「吳映蓉博士營養天地」發文表示,國人常喝咖啡,但是有關咖啡的一些眉角卻可能極少人注意到。吳映蓉表示,有研究顯示,經常喝咖啡的人,比起較少喝咖啡的人,腸道中的好菌比較豐富,而潛在的有害菌比例也比較少。不過,吳映蓉也提醒,因為飲食原則都講求『中庸之道』,所以也不飲用過量的咖啡,她特地在分享以下喝咖啡須注意的4個原則:1.吃飯時或飯後一小時,盡量避免喝濃咖啡,以免阻礙礦物質的吸收。2.傍晚以後,盡量避免喝咖啡,或是喝咖啡的量要盡量減少,因為咖啡其實會增加壓力荷爾蒙的分泌,傍晚後我們身體自然的韻律,壓力荷爾蒙應該是要下降的,此刻,不應該喝太多咖啡來干擾身體原有的韻律,免得身體無法放鬆,晚上睡不好。3.若本身膽固醇高,喝咖啡時應該要用濾紙先把咖啡過濾一下,因為咖啡裡有不少會讓膽固醇增加的成分,小小一張濾紙,就可以過濾掉。4.不能把咖啡當開水喝。其實,一天一杯美式就可以達到增加腸道好菌的功能。此外,營養師余朱青此前曾公開5款常見咖啡的熱量表,一杯單位皆為500 ml,熱量分別是:摩卡咖啡一杯605kcal、焦糖瑪奇朵一杯361kcal、拿鐵咖啡一杯256kcal、卡布奇諾一杯200kcal、美式咖啡一杯23kcal。余朱青解釋,其實咖啡粉本身並沒有什麼熱量,讓熱量暴增的,都是那些加入咖啡裡的東西,「以摩卡咖啡作為例子,裡面添加的牛奶和巧克力就大大增加了熱量,若是連續喝30天,熱量就高達18150kcal;換算成體重,大約會增加 2.4 公斤的重量。」她直言,雖然咖啡可以提升代謝立,但若挑選熱量過高的咖啡,恐怕將適得其反,「提升的代謝力也遠遠落後變胖的速度啊!」不過,愛喝咖啡的人也不用太擔心,余朱青指出,若真的很想喝,可以選擇美式,因為它是濃縮咖啡加水稀釋而成,「熱量非常低,在提神之餘,也不用擔心會替身體帶來多餘的負擔喔!」
納豆腦中風引關注 醫建議「避免便秘」多吃大蒜洋蔥
41歲的藝人納豆(林郁智)日前因頭痛不適,檢查後診斷出腦壓過高,更因腦出血緊急住院開刀,引發社會大眾關注。專家出面指出,腦中風與三高慢性病息息相關,雖然中風總是發生得意外又突然,但只要了解腦中風的危險因素,它仍是可以透過徵兆及調整飲食加以預防的!腦中風分為梗塞性(缺血性)及出血性腦中風,越L'excellence功能醫學院長陳君琳醫師表示,梗塞性的症狀表現取決於阻塞部位,常見症狀為手腳無力、眼歪、嘴斜、講話口齒不清、複視、步態不穩等。而出血性腦中風是指血管破裂、腦內積血,症狀表現除了上述神經學症狀之外,嚴重時可能意識不清。這些徵兆都是提醒大腦血管有潛在的問題,此時更應積極調整生活型態,避免中風發生。針對預防腦中風,陳君琳提出幾項要點,包括飲食控制、規律運動、保持情緒穩定等,還特別提到要注意「便祕」情況,因為用力排便也會導致血壓上升;另外,忽冷忽熱也要注意,尤其要避免三溫暖、泡溫泉或熱水浴太久,過冷過熱皆不宜。越L'excellence功能醫學營養師劉馥萱則補充,預防腦中風以及心肌梗塞,同樣都要好好保養心血管。以飲食調整來看,建議攝取無調味綜合堅果,其富含較高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植物固醇、蛋白質、酚類化合物,能幫助體內抗發炎及降低體內血脂肪。此外,食用多種顏色蔬果能攝取大量膳食纖維,而益生質能提供腸道好菌生長,進而提高免疫力,值得一提的是當中富含大量的植化素,能有效清除血管中自由基,保護血管暢通和彈性,如空心菜、芹菜、菠菜皆是很好的選擇。而民眾常使用於提味的大蒜洋蔥,大蒜中的蒜素、大蒜烯能抑制血小板凝集,也能抑制膽固醇的合成,預防氧化的膽固醇卡在血管內皮,影響血管通透性,而洋蔥中的榭皮素及山奈酚是很好的抗氧化劑,能清除血管自由基,保持血管彈性。不妨透過以上述幾項天然食材取代部分大魚大肉,更保護愛惜自己的身體。
全民火鍋季3/「吃對順序」當健康吃貨 營養師狂推「這食材」燙一下吃最讚
身為火鍋忠實支持者,營養師程涵宇認為只要掌握正確原則,就能吃得健康又不會攝取過多熱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吃對順序」!程涵宇說,如果想喝湯,一開始就先把要喝的湯裝出來;接著再將蛋白質食物放入火鍋中煮,例如海鮮、去皮雞肉、鴨肉、低脂板腱牛、前腿或後腿豬肉片、板豆腐都屬於健康的蛋白質食物。其中,程涵宇最建議吃海鮮類食物,因為海鮮含有豐富的鐵、鋅,是男女生都容易缺乏、也都需要的營養素,而平常較難攝取海鮮類食物,所以可以趁吃火鍋時好好補一下。營養師建議以海鮮代替五花豬肉,除了熱量較低之外,還具有增強免疫力的功效。(圖/于魯光攝)最重要的是,海鮮還能增強身體的免疫力,而且熱量較低。程涵宇舉例,相同重量的花枝與豬五花肉片,花枝熱量只有豬五花的28%,脂肪只有豬五花的2%,而蛋白質卻是豬五花的1.5倍,賺進營養素,卻減少身體代謝負擔,也不必擔心發胖。吃完蛋白質食物之後,再接著吃大量蔬菜。程涵宇說,「吃火鍋是大吃蔬菜的好機會,以我個人來說,至少都要準備一種綠菜、高麗菜、菇類、其他蔬菜等。」其中,菇類是程涵宇最推薦的火鍋食材,因為含有豐富膳食纖維及多醣體,幫助排便順暢、增加腸道好菌、又能增強免疫力。「菇類屬於高鉀食物,可以幫助消水腫,由於火鍋容易攝取過多的鈉,所以非常適合吃菇類來『化解』。」不過,程涵宇提醒鉀離子屬於水溶性,容易溶出於火鍋湯中,建議不要烹煮太久,稍微燙一下菇類即可。茼蒿也是程涵宇覺得很棒的火鍋食材,富含膳食纖維、幫助多餘膽固醇的排出,含有高鉀、高鐵、高維生素A,搭配肉類一起吃吸收率更加倍,也建議稍微燙一下吃即可,因為蔬菜都是煮越短的時間愈好,才能能保留更多的營養素。吃完大量蔬菜之後,最後再吃主食類食物,例如玉米、芋頭、地瓜、南瓜等,既能補充能量,又充滿纖維質,而且此時已經略有飽足感,就不會攝取過多熱量。茼蒿是火鍋的必備食材,搭配肉類一起吃,可幫助內含各式維生素的吸收,建議燙一下就立刻食用。(圖/翻攝自樂崎火鍋店臉書)許多人吃火鍋時,還喜歡搭配甜食、冰淇淋、飲料,程涵宇建議「能免則免」,國民健康署也特別提醒,1杯(240毫升)檸檬紅茶有86大卡,1球(60克)巧克力冰淇淋有164大卡,容易攝取過多熱量及吃下大量的糖,建議以白開水或無糖茶取代,既能解渴,也不會對身體造成負擔,也提醒本身已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或痛風等慢性病的民眾,在享受火鍋時,更應該謹慎攝取,以免病況惡化。
屯糧戰術1/增加呼吸道黏膜防禦力 營養師推薦6大防疫營養素
本土疫情發燒,疫情指揮中心發布三級警戒之後,台灣民眾自動處於「類封城」狀態,有些人甚至一步都沒踏出家門,而這樣的日子恐怕將持續到暑假,再加上孩子們將整天宅在家,家中的蔬果、食材預估將消耗更迅速。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呼籲,民眾應減少出門,買菜最好一次買足1至2周的食材,也有超商推出蔬菜箱,方便民眾購買。(圖/報系資料庫)有些人使用網購、外送供應日常生活飲食所需;有些人則是集中火力,一次外出採買足夠物資。營養師程涵宇說,「剛開始我會一次去市場購足大約2周的蔬果、食材,但後來發現市場有許多確診者的足跡,再加上人潮密集,傳染風險較高,所以現在就改成網購蔬果的方式。」為避免群聚感染,許多民眾轉而採取網路購物方式買菜。(圖/黃鵬杰攝)程涵宇說,屯糧之外,也要注意是否攝取足夠營養素,尤其防疫期間最需要免疫力對抗病毒。「我建議要補充6大營養素,包括辛香料、Omega 3、十字花科蔬菜、維生素A、維生素C、高纖食物。」程涵宇說,辛香料如薑、蒜都具有抗菌功效,其中大蒜有助抵抗病毒,薑則含有豐富薑烯酚能增強免疫力。「鮭魚、鯖魚、秋刀魚等含有豐富Omega 3,除了同樣能抗發炎之外,還能調節呼吸道的抵抗力。」十字花科蔬菜如孢子甘藍、花椰菜,含有抗氧化能力相當高的植化素蘿蔔硫素(sulforaphane),不只能抗發炎,動物實驗還發現可能有預防急性肺損傷的功效。鮭魚富含豐富的Omega-3,除了具有抗發炎的功效,還能調節呼吸道抵抗力,是很棒的抗疫食物。(圖/報系資料庫)至於維生素A、C,程涵宇解釋,「維生素A是呼吸道黏膜的第一道防線,例如胡蘿蔔、地瓜葉、櫛瓜、紅心地瓜都是不錯的攝取來源;維生素C不僅能抗氧化,也能支持肺部結締組織,建議多吃奇異果、木瓜、芭樂、紅黃椒等。」最後,則要多吃一些高纖食物如香菇、木耳、燕麥等,程涵宇說,高纖食物可以幫助腸道好菌生長,進而增強整體的免疫力。
8月濕度破90% 鼻過敏患者激增3成
台灣天氣經歷7月屢飆38度的高溫後,就迎接8月濕度破90%的高濕天氣型態,讓過敏族「氣候敏感」大爆發!書田診所家醫科主治醫師陳柏臣表示,過去夏季是皮膚過敏旺季,但近來發現鼻過敏的門診人數明顯增加2-3成。醫師提醒,高溫濕熱的氣候是塵蟎、黴菌等過敏原出現的高峰,加上室內冷空氣的刺激,便容易造成人體免疫細胞過度活躍,產生打噴嚏、流鼻水等呼吸道過敏問題。過敏體質的形成,是因為身體免疫細胞Th2活性較強,為了抵禦過敏原釋出組織胺造成紅腫、充血的現象。醫生提醒,對抗過敏與腸道好菌息息相關,幫腸道養好菌也能透過飲食習慣、日常生活慢慢地培養。但過敏族常常有以下三大NG行為。NG一 : 吃肉吃的比蔬果多,難怪一肚子壞菌根據調查,超過8成的過敏族不知道腸道菌相與過敏的關聯,而且平均每2個人就有1個人,每天攝取肉類的量比蔬果多。醫師提醒,若要戰勝有害菌,首先要留意均衡的飲食與脂肪的攝取,過量的肉類、脂肪會造成壞菌的增生,使腸內環境惡化,不利有益菌生存。NG二:過敏還熬夜、壓力大,加劇過敏嚴重性平均近9成過敏族有熬夜、壓力大的狀況。不規律的生活作息會讓腸道壞菌占優勢,腸內環境就會快速惡化,導致免疫細胞無法取得平衡。NG三:中斷抗敏體質養成,當心過敏捲土重來儘管超過6成過敏族曾經透過攝取益生菌增加腸道好菌,但近8成過敏族並沒有天天攝取,而是斷斷續續或是過敏發作時才補充好菌。醫師解釋,腸道菌相無法立即改變,唯有透過持續補充益生菌和維持正常生活作息,在腸道內營造不利於壞菌生存的環境,維持腸道免疫屏障不被破壞。陳柏臣醫師建議,當過敏嚴重時,減少攝取肉類、油炸物、精緻甜食,平日也要盡量避免熬夜。透過輕鬆又方便的食物,如優酪乳、優格作為益生菌攝取的來源,搭配早餐飲品或是替代飲料飲用,就能在日常生活中持續補充腸道抗敏好菌,改善腸道環境。
辦公室易過敏 1立方公尺竟藏1000隻黴菌
根據調查,塵蟎、灰塵是過敏族群最常對抗的過敏原。中山醫院家醫科陳欣湄醫師表示,其實也不能忽略黴菌這個過敏原,尤其根據研究顯示,近80%的成人過敏族至少對一種黴菌過敏。上班族更要特別當心,因為黴菌喜歡在陰暗處生長,包含廁所角落、陰暗儲藏空間、茶水間,根據行政院環保署資料顯示,辦公室每個座位區一立方公尺可能就有近1000隻黴菌飛散,無時無刻誘發過敏發生!陳欣湄醫師說,曾有一位年輕女性上班族因過敏而求診,每天早上只要開始打第一個噴嚏,一整天都會陷入鼻子癢、鼻塞、狂擤流鼻涕的狀態。過敏症狀不但降低專注力,更影響她工作表現。她就曾經開會到一半,被客戶委婉地請她先擤個鼻涕再繼續,讓她困窘不已。為了讓上班族有更簡單、便利的解決方式,醫師提出「內在調整體質」、「外在清潔保暖」作為盛夏抗敏二大方法。以內在調整體質來說,過敏主要是體內免疫細胞Th2反應過於激烈,建議調整體質可以從最大的免疫器官「腸道」開始做起。多吃水果、蔬菜等含益生質的食物,搭配LP菌、LGG菌、NCFM菌等實驗證實可以減緩過敏發生的菌種,將腸道菌相趨向好菌多於壞菌、又能緩解過度反應的免疫細胞。至於外在清潔保暖,上班族若必須長時間待在冷氣房、或無法避免夏季的進出冷熱的地方,建議要多加注意室內保暖。帶件薄外套避免冷氣房中溫度太低,進出室內戶外多加利用口罩加強防護避免冷空氣或過敏原刺激。多吃蔬果、或喝含有減緩過敏菌種的優酪乳,可以增加腸道好菌、減緩過敏。室內空調可設定舒適、不流汗的冷氣溫度就好,避免與戶外溫差過大,降低過敏造成的刺激。每周也建議可以透過洗車或是打掃等家事工作讓身體可以多活動,既能運動增加免疫力,又可以清潔環境、避免過敏原,一舉兩得。(財經記者/張雅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