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細菌
」 營養師喝豆漿常常脹氣? 營養師揭2招解法
豆漿含豐富的植物蛋白、鈣質、維生素、纖維素等營養物質,許多人將豆漿列為早餐的必備飲品,但有些人喝了之後卻可能會出現脹氣的情況。營養師楊哲雄也解析問題所在,並提供了兩個方法來避免這種情況。營養師楊哲雄於好食課專欄撰文表示,豆漿會脹氣的主要原因,即是黃豆、黑豆含有特定的寡醣成分「水蘇四醣」與「棉籽醣」,人體缺乏可以分解此種寡醣的酵素,但腸道中的細菌卻可以使用這種寡醣,因此細菌在利用這些寡醣發酵後就會產生氣體,進而發生脹氣的問題。至於要如何解決脹氣問題,楊哲雄建議在煮豆漿之前先泡豆子,此舉可以將部分寡醣溶解,減少豆漿中這些寡醣的含量,進而減輕脹氣問題,其次不要一次性喝下整杯豆漿,而是分次慢慢飲用;喝下過多的豆漿會一次性攝取過多的水分和寡醣,增加腸道細菌發酵產氣的機會,導致脹氣,分次飲用能夠降低一次性攝取過多水分和寡醣的情況,從而減輕脹氣症狀。另外,衛福部也曾指出,網路上有謠言「喝豆漿過量容易得乳癌」,不過根據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發現,從小食用大量黃豆食物的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大幅降低,因豆漿含有大豆異黃酮(isoflavones)為植物性的雌激素,或稱「類」雌激素,在某種程度上它可削弱人體內真正的雌激素功能,進而減低雌激素刺激乳房細胞,顯示黃豆可能預防乳癌發生;但也有研究顯示,大豆食物可能刺激腫瘤增生,增加乳癌復發機率,因此喝豆漿過量容易得乳癌這樣的說法,目前醫學上尚未有定論。但衛福部提醒民眾,任何食物過量都是不好的,飲食均衡才健康,成人每日建議的蛋白質攝食量為3至8份,1杯250c.c的豆漿約含有1份蛋白質(7g),考量加上三餐所吃進的蛋白質,因此醫師建議豆漿一天攝取1至2杯為宜。
研究證實:腸年齡越高 大腦跟肌膚衰老程度越高 台日專家分享「新腸活運動」打造理想健康生活
因應國人日益重視腸道健康,由台灣永續健康福祉協會主辦、台灣大正製藥贊助的「健康新定義天天新腸活」座談會,特別邀請台日健康專家一同交流,為國人腸道健康提出具體建議。日本腸活專家辨野義己博士表示,腸道健康跟身體狀況息息相關,腸齡越高大腦跟肌膚的衰老程度越高,因此照顧好腸道百利而無一害;江坤俊醫師指出,相較於日本,台灣外食比例偏高,在實踐腸活中需要在外食攝取上做好把關。台日專家推廣「新腸活運動」,呼籲民眾注意腸道健康。左起敏盛醫院副院長江坤俊醫師、日本腸活專家辨野義己博士以及台灣大正製藥安部泰完總經理(圖/品牌提供)。在日本蔚為風潮的「腸活」是什麼?近年來多項研究指出,因腸道與大腦之間存在頻繁的雙向連結,故只要維持腸道菌叢健康,就能進一步改善身心平衡。而日本的「腸活」概念,正是推廣從改善飲食習慣、重視營養攝取及日常規律運動等方法著手,讓維持腸道環境也同時也能整頓人體健康,達到增加免疫力、增強抗壓性、促進新陳代謝、打造美肌等功效。協會指出,考慮到台日文化、生活習慣差異,希望透過台日健康專家們的交流,找出適合國人日常執行的「新腸活運動」。世界級腸活權威「辨野博士」:告訴你事半功倍的腸活撇步本次活動邀請到專攻「腸道細菌的分類與生態」,獲得無數醫學獎的世界級腸活權威辨野義己博士。他發覺現代人均因飲食不均衡、壓力大、缺乏運動等問題,造成腸道環境紊亂,受腸道引發各種健康問題所困的人,已是多數。辨野博士指出:「有害菌優勢的腸道環境,會直接傷害腸道,導致黏膜屏障功能惡化,造成免疫下降,引起各種腸腦健康問題」。辨野博士又從性別、年齡、生活習慣等切入分析,說明人們生活習慣、型態與腸道間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糞便的型態正是顯示健康生活的預兆。博士更提出觀點——便便是被設計出來的!透過醫療級益生菌和膳食纖維攝取,就可獲得少量氣味、黃褐色、酸性好便便,藉此檢視腸道與健康狀態的改善。好菌優勢打造好的腸道環境,就能夠幫助腸年齡下降。研究更顯示益生菌對於過敏、口腔疾病、膽固醇等問題均有幫助,其中尤其推薦藥廠製造、實驗證實有效的醫療級益生菌。至於如何知道自己的腸道年齡?博士提出腸道健康度測驗指標,呼籲台灣民眾關注自身腸道健康。「新腸活運動」從醫級選擇做起,你跟上了嗎?台灣人平均腸道年齡比實際年齡老快十歲,而70% 的免疫細胞,都在腸道!江坤俊醫師分享「5R」針對腸道修復,從清空做起再填補的觀念,從「移除」、「酵素取代」、「菌叢種殖」、「修復」、「身心靈平衡」等五大階段,再到簡單落實天天新腸活,以達成「日腸」醫級生活好習慣!高韻均營養師也補充:「民以食為天,健康飲食對身體有深遠影響。畢竟人體是由每日所吃之營養素堆疊而成,高纖飲食不但能幫助腸道蠕動,也是腸道菌叢能量來源。另外,不光是攝取膳食纖維,增加腸道內好的益生菌數量也是重要保養腸道策略。腸道不適、身心失衡、睡眠與肌膚狀態不佳,已是現代人普遍面對的問題。只要透過實踐腸活法則,就可以打造更加理想的生活。健康新定義,就從「新腸活運動」開始!本腸活專家辨野義己博士講解「強身健體最棒的『腸活』」(圖/品牌提供)。
工作忙常憋尿「反覆泌尿道感染」 醫授女性自我呵護方法!
一名32歲王小姐,因工作繁忙之下長期憋尿,反覆發生排尿灼熱、疼痛及排尿頻繁但尿量很少情形,每次都自行至藥房買成藥治療。女性泌尿道感染機率高 因先天結構差異所致中榮灣橋分院傳統醫學科醫師唐佑任表示,研究顯示16歲到35歲的人口中,女生泌尿道感染機率是20%,男生只有0.5%,這是因為先天結構的差異,男性尿道口與肛門及膀胱間的距離約25公分,女性卻只有3公分,使得女性較易發生感染,特別是性生活較活耀、在生育年齡的婦女身上;而婦女停經後,由於缺乏性荷爾蒙導致黏膜萎縮,也容易造成細菌侵入使膀胱發炎,進而產生泌尿道感染。這些導致原因最常見 免疫力強弱別輕忽而大部份造成女性泌尿道感染的原因,多半是不常喝水、經常憋尿或便秘,當膀胱過度膨脹,內部壓力上升,使表皮細胞外的保護膜受到破壞,一旦細菌侵入很容易造成膀胱發炎,過度擴張的直腸頻頻壓迫膀胱和盆底肌,造成間歇性排尿,而尿道外括約肌收縮時,又造成尿液逆流回膀胱,使大腸桿菌等腸道細菌過度繁殖,造成泌尿道感染,所以排便、排尿時的清潔衛生,以及人體本身免疫力強弱和共生菌的有無,就是預防泌尿道感染的關鍵。中醫治療泌尿道感染 清利溼熱除病原唐佑任醫師說明,中醫特有的扶正祛邪思想,能夠針對不同體質提升人體正氣,也能透過清利溼熱等方式,徹底清除病原,降低反覆感染發生的機會,除了能減少抗生素的使用時間,對於抗藥性和副作用也能有效降低;常用八正散、豬苓湯、知柏地黃丸、萆薢分清飲、龍膽瀉肝湯或是防己黃耆湯,另外一種保健茶飲為黃耆3錢,車前草、玉米鬚、金錢草各5錢、水5碗,加水1000cc大火煮開後,再小火煮5-10分鐘即可當茶飲用,則可以化濕去濁,避免尿液瀦留在膀胱和提升泌尿道黏膜免疫力,讓泌尿道感染高風險的患者能夠減少發病的機率。日常這樣做 預防泌尿道感染唐佑任醫師建議,女性可多食用蔓越莓,其成份含有有青花素,可有效防止大腸桿菌黏著在泌尿道內側,使得引發泌尿道感染的細菌會比較容易隨尿液被排出體外;此外,藍莓、葡萄柚汁、健康醋、茶葉及維他命C,則富含丹寧酸也具有尿液酸化的作用,可以讓尿液酸化(pH<8)而保護泌尿道細胞,多服用這類水果或果汁飲品當作食療,也是個健康無副作用的選擇。
肝硬化易肌少症上身!北榮研究「改變3種菌」:可減少發生率
「肝硬化」是目前全球第14大死因,每年約造成1億多人死亡,而肝硬化患者經常合併「肌少症」問題,對此,台北榮總研究發現,普通肝硬化患者及合併肌少症的肝硬化患者,腸道細菌組成有明顯差異,後者其中3種腸道細菌量明顯較少,因此改變腸道細菌,可望減少肌少症及併發症的發生。該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知名肝病期刊《JHEP Reports》。北榮研究發現,改變腸道細菌可減少肝硬化合併肌少症及併發症。(圖/台北榮民總醫院)台北榮總內科部胃腸肝膽科李癸汌醫師表示,台灣是慢性B型肝炎和C型肝炎的好發國家,肝硬化對於國人健康以及整體醫療資源的影響比西方國家來得更顯著,且在臨床上,肝硬化的病人常常合併「肌少症」的問題,有較高的機率發生併發症、需住院,死亡率也比一般的肝硬化病人高。胃腸肝膽科醫師李沛璋也指出,人類的腸道系統內共生著數以兆計的細菌,若出現生態失衡,整體數量暴增或各種細菌的比例失調,就容易造成腸道屏障功能出現問題,腸道裡的細菌和細菌毒素較容易進入血液中,順著血流進入肝臟,誘發肝硬化患者的併發症。此外,近期醫學研究發現,腸道細菌也會影響人體肌肉的質量和功能,而且腸道菌變化也可能與老年人肌少症有關係,不過腸道菌變化對於肝硬化患者發生肌少症間的相關性,以及對病人整體預後影響仍未可知。研究結果發現,合併肌少症的肝硬化患者,其糞便中戴阿利斯特桿菌(Dialister)、第二型瘤胃菌(Ruminococcus 2)及大真杆菌(Anaerostipes)這3種細菌量,明顯較一般人少,可能會引發胺基酸合成功能下降,與肝硬化病人血液中的胺基酸不足有關。另外,糞便中若同時缺乏第二型瘤胃菌以及大真杆菌的肝硬化患者,在1年內有較高的機率,會發生各項併發症和感染症,同時也比較容易住院;而糞便中富含此2類細菌的病人,則可有效地減低1年內發生併發症的機率。據了解,該項研究結果已發表於國際知名肝病期刊《JHEP Reports》,北榮副院長侯明志表示,此研究成果相當具有臨床應用的潛力,能藉由改變肝硬化病人的腸道細菌,減少肌少症的發生,進而減少併發症。
大便又油又臭?恐是罹「癌王」徵兆 醫授3招保健康
糞便的狀況是觀察身體健康的指標之一,如果糞便出現不尋常的狀態,可能代表身體出了一些狀況。對此,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表示,大便浮油不一定是有病的表現,可能是飲食不當或消化不良所造成,但若持續出現,或伴隨著其他不適的症狀,例如腹痛、腹脹、下痢、消瘦及黃疸等,就有可能是一些嚴重的消化系統疾病,甚至可能是胰臟癌的徵兆。黃軒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指出,大便浮油也稱為脂肪便,代表大便中含有過多的未消化脂肪,導致糞便看起來鬆散、泡沫狀而充滿黏液,並在水面形成一層油膜,同時還可能會散發出特別難聞的臭味,並伴隨著腹痛、腹脹、下痢等不適症狀。黃軒也進一步列出大便浮油的3個可能原因:1、飲食因素「吃太多油」,若吃太多難以消化的脂肪、纖維或草酸鉀含量高的食物,像是堅果、高脂肪的魚、人造脂肪、精油、椰子和棕櫚油、全麥產品等,會增加脂肪在小腸的負擔,導致部分脂肪未被吸收而排出;此外黃軒也提醒,「過度飲酒」也會影響胰臟分泌消化酵素,減少脂肪的分解。2、消化系統疾病一些影響胰臟、肝臟、膽囊或小腸功能的疾病,像是胰臟炎、胰臟癌、囊性纖維化、腎臟損傷或衰竭、肝臟損傷或衰竭、副甲狀腺功能減退、膽囊癌、膽結石或手術後併發症、糖尿病、胃腸道細菌感染等,都會影響胰臟分泌消化酵素或膽汁酸,或者造成小腸吸收障礙,使得脂肪無法正常被消化和吸收。3、過敏或不耐受部分民眾對於某些食物成分,會有過敏或不耐受的反應,像是「乳糜瀉」是對小麥穀蛋白或其他穀物類似蛋白質的自體免疫反應,會造成小腸黏膜受損,影響吸收功能。那要如何減少大便的浮油?黃軒醫師進一步指出,可以選擇飲食調整,減少食用高脂肪、高纖維或高草酸鉀的食物,選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像是小米粥、細面條、瘦肉、雞蛋、蔬菜等,同時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生冷油腻的食物,像是辣椒、烟酒、油炸或烤的食物等,並注意咀嚼充分,增加唾液分泌,幫助消化。此外,也要適量補充水分,以防止脫水和便秘。另外還可以補充消化酵素或益生菌,增加脂肪的分解和吸收,並改善腸道菌群平衡,恢復腸道黏膜功能,但若是「消化系統疾病」所引起的大便浮油,就需要及時就醫診斷和治療,以防止病情惡化或併發其他併發症。黃軒醫師提醒,「胰臟癌」早期徵兆之一就是大便浮油,此種癌症早期徵兆往往不明顯或被忽視,黃軒醫師建議,當出現大便浮油的現象時,應該及時就醫檢查,以排除胰臟癌的可能性。
腹瀉就診創3年新高紀錄 9歲女童上吐下拉「1天超過10次」
疾管署日前公布,近期單週腹瀉就診人次達到16.5萬人,創下三年來新高紀錄,且當中高達9成為感染諾羅病毒導致,自春節假期後至今就未曾趨緩,依趨勢觀察,評估目前仍再染病高峰,民眾得多加注意。雙和醫院兒科主治醫師鄭弘彥表示,日前在診間就遇到一名9歲女童因一天內嘔吐超過10次並伴隨腹瀉來就醫,病人因嚴重嘔吐吃不好,甚至出現脫水及酮尿症狀,所以緊急安排住院治療,先給予點滴補充水分、電解質及葡萄糖,病人的糞便經過腸道細菌與病毒分子檢測(BD MAX™ Enteric Bacterial and Viral Panel)發現是感染諾羅病毒,以支持性治療並配合藥物緩解症狀,5天後才康復出院。鄭弘彥醫師指出,諾羅病毒可藉由排泄物、嘔吐物、污染的食物或水源接觸傳染,傳染力極強,成人或幼童都有可能被感染。像上述個案,經過病史詢問發現,可能是全家外出郊遊時,以山泉水沖洗水果,食用後不幸感染,原以為只是一般的腸胃炎,但因為女童嚴重連續嘔吐及水樣腹瀉,加上食慾與活動力下降,家長警覺不對後才送醫。鄭弘彥醫師強調,孩童身體水分占比約7成,感染急性腸胃炎後更要注意脫水的狀況,可觀察皮膚彈性是否下降,或出現嘴唇乾裂等狀況。而兒童急性腸胃炎首先要補充水分及電解質,並配合清淡飲食,如果仍然持腹瀉、嘔吐及食慾不振,建議應該盡快就醫治療。想要預防諾羅病毒,鄭弘彥醫師建議,可從注意手部衛生、戴口罩與勤消毒開始,特別是在飲食方面,在如廁後、進食或準備食物前都應正確洗手。烹製菜餚應注意食品衛生,生熟食應分開處理,並避免食用未充分煮熟的蛋、肉類或貝類等產品,以及飲用未煮沸或消毒之生水。另外,目前並沒有疫苗可以預防諾羅病毒的感染,因此家長照顧嬰幼兒時,仍要多注意家中環境廁所衛生,要多洗手,少去公共場所及人潮多的地方,以避免接觸傳染,若不幸感染,出現強烈腹瀉、嘔吐,甚至是抽搐症狀時,請盡速送醫勿延遲。
不運動能自然瘦? 營養師教戰「12招懶人減肥方法」
許多人都有減肥的經驗,還會藉由減少食量來維持穠纖合度的體態。不過營養師程涵宇日前表示,「要瘦下來不等於要少吃,小心吃少吃錯反而越吃越肥。」針對想要透過飲食控制來維持體重的民眾,她總結出「超佛系12懶人減肥方法」供參考。「有不運動就自然變瘦的方法嗎?」對於想要透過控制飲食來維持體重的人,程涵宇昨(1日)在臉書粉絲專頁發文總結出「超佛系12懶人減肥方法」,包括「晚餐後不吃」、「睡前2小時不吃」、「足夠蛋白質助代謝」、「健康零食備好好」、「無糖生活」、「高纖飲食」、「吃益生菌」、「喝水助代謝」、「喝黑咖啡」、「睡飽飽」、「避免加工食品」、「拒絕精製澱粉」等12項。她強調,「要瘦下來不等於要少吃,小心吃少吃錯反而越吃越肥,吃錯更糟的是還拖累代謝,讓減重這件事變得更加困難。」針對想減肥的民眾,程涵宇總結出「超佛系12懶人減肥方法」供參考。(圖/翻攝自臉書/程涵宇營養師)對於「晚餐後不吃」、「睡前2小時不吃」,程涵宇透露,據日本此前一項針對8153名受試者的研究調查數據,發現睡前2小時才在吃晚餐,或是晚餐後還在吃零食的人,不僅會胖,且肥胖的區域會集中在肚子,「跟高血壓及高血脂有關。」她還說,如果睡前2小時才吃晚餐的女性民眾還可能會患有高血糖(Hyperglycemia)。談到「足夠蛋白質助代謝」,程涵宇表示,含有豐富蛋白質的飲食,可以促進人體每天高達80至100卡路里(Calorie;cal)的新陳代謝,同時提供飽足感。若總是控制不住想吃零食,程涵宇建議「健康零食備好好」,如果真的要備零食請準備堅果、海苔、無糖優格這類的零食,富含蛋白質又美味,還能增加飽足感,減少飢餓感。在飲食部分,程涵宇力推「無糖生活」,呼籲勿攝取過高的糖份,可降低誘發胰島素阻抗,造成身體慢性發炎的風險。「高纖飲食」則是避免吃進過高熱量的食物,降低肥胖的機會。提及「避免加工食品」、「拒絕精製澱粉」,程涵宇說,加工食品多半含有大量的糖份、脂肪、熱量。精製澱粉則多是去除了纖維、維生素及礦物質等能幫助減肥的物質,剩下的成分會使人體在攝取時更易吸收和消化,卻也導致可能一下就產生飢餓感。若不多加留意,就會在接下來的飲食中吃進更多的熱量。至於「吃益生菌」,程涵宇大讚,益生菌能調整人體消化系統的狀況,健康的腸道細菌(加氏乳酸桿菌)能幫助降低發炎反應、穩定食慾、阻止飲食中油脂的吸收。程涵宇在「喝水助代謝」談到,一次喝500毫升的水在1個小時內可以幫助人體燃燒24%至30%的熱量。另外她也建議民眾可以「喝黑咖啡」,因為黑咖啡幾乎不含熱量,且咖啡因能提升人體3%至11%的代謝率,就算是處在168間歇性斷食也能喝。最後,程涵宇建議,想減肥務必要「睡飽飽」,如此一來可以幫助穩定食慾及代謝;研究發現,睡不飽的人變胖的機會比一般人高出55%。
糞便立大功!可預測肝癌治療效果 榮陽交研究成果登國際期刊
糞便總給人汙穢、不潔的印象,甚至讓人避之唯恐不及,但最新的研究卻發現:糞便中的細菌可以有效預測免疫療法對肝癌的治療效果。腸道中有好菌相的病患,不僅免疫治療反應較佳,存活率也明顯較高。免疫療法是近年治療癌症的新選擇,特別是對於那些無法透過手術切除的肝癌患者更具有重要性。然而,目前仍缺乏有效的生物指標來預測免疫療法對肝癌的治療效果。臺北榮總胃腸肝膽科主任黃怡翔,同時也是陽明交大臨床醫學研究所講座教授領導的肝癌團隊,自2018年起,對於在臺北榮總接受免疫治療的41位肝癌患者,在其治療前收集糞便檢體,並與17位健康民眾的糞便檢體,進行腸道微菌叢的次世代基因定序比較分析,後續另以33位肝癌患者的檢體做分析驗證。一般而言,肝癌患者糞便以厚壁菌門和擬桿菌門的細菌為主。在那些腫瘤惡化患者的糞便中,研究團隊觀察到有較多的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 9,擬桿菌門);相反地,對於免疫療法有良好反應的患者糞便中,則是以毛梭菌(Lachnoclostridium,厚壁菌門)、韋榮氏球菌(Veillonella,厚壁菌門)占大宗,同時毛梭菌的豐富程度也與患者糞便中的次級膽酸濃度有顯著的相關性。整體而言,腸道內有好菌相的病患,其肝腫瘤對免疫治療的反應以及存活率皆明顯較佳。根據統計預測:糞便中有較多毛梭菌但較少普雷沃氏菌的患者,其存活率的中位數可達22.8個月,是最佳情況。黃怡翔教授表示,人類的腸道系統內共生著數以兆計的腸道細菌,與人體的營養、代謝、免疫等機能息息相關。不只是肝癌,也有研究指出腸道微菌叢能調節黑色素瘤、部分肺癌和腎臟癌對於免疫治療的反應。腸道菌叢對於腫瘤治療仍未臻明確,但有一些研究發現毛梭菌具有抗發炎的潛力,而普雷沃氏菌則與發炎失衡有關,這些可能都是腸道細菌影響免疫療法的原因。研究團隊成員,同時也是臺北榮總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李沛璋表示,臺灣乃至於整個亞太地區皆為肝癌的盛行區,這項研究成果有助於臨床醫師以非侵入性的方式預測肝癌病患接受免疫治療後的腫瘤反應及存活預後,進而提供病患更適切的治療模式以對抗肝癌,降低肝癌的死亡率。雖然科學界並不是首次發現腸道細菌與癌症治療有關,例如先前的動物與人體試驗都曾發現雙岐桿菌(Bifidobacterium)與瘤胃菌(Ruminococcaceae)會影響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療效果,但本次發表的成果是首次針對肝癌免疫療法與腸道細菌的研究。這項研究榮獲今年歐洲肝病醫學會年會肝癌類別的最佳研究,並已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癌症免疫治療期刊》(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
4種人屁很臭 營養師曝「放屁5大冷知識」:睡覺屁更多
放屁通常都會有氣味,因此通常大家在排氣的時候,都會避開人群,而放屁的量、氣味,與飲食又有密切的關係。營養師蕭瑋霖指出,有4種人最容易放臭屁;另外他也提及放屁的冷知識,「社會學家調查後發現,男性通常覺得放屁很有趣,女性則覺得很噁心。」蕭瑋霖在粉專《營養初 Nutrue - 營養師杯蓋》分析,常見放屁臭的有4種人。第一,愛吃特殊食材的人,例如大蒜、蔥,這些食物中可能含有「烯丙基二硫」(diallyl disulfide)的物質,在體內會轉為「甲基烯丙基硫醚」(allyl methyl sulfide),而造成臭味生成。第二,愛吃炸物的人,脂肪在體內可能氧化產生不飽和醛(Nonenal),造成臭味。第三,健身的人,蛋白質通常吃比較多,分解成胺基酸後,可能因腸道中細菌作用,轉變為吲哚及糞臭素,導致臭味。第四,長時間便祕的人,可能因腸道中細菌影響,使糞便中未消化完全之營養素再次發酵,也可能造成腸道菌叢失去平衡。減少放屁可以參考5種方法。(圖/翻攝自臉書/營養初 Nutrue - 營養師杯蓋)至於產氣的原因,蕭瑋霖指出,大致上有2種,第一吞入的空氣,每個人在吃或喝東西的時候,都會吞入少量空氣,而吞入的空氣大多都藉由打嗝的方式離開胃部,但是少部分會進入小腸,可能被吸收或是再進入大腸,通過直腸排出。第二,腸道中的細菌引起,有些食物無法被人體消化吸收,而是被大腸中的細菌分解,而氫氣、二氧化碳、甲烷或硫化氫等氣體,就是細菌分解所產生的副產物,而每個人腸道細菌組成都不一樣,所以產氣的可能都不一樣。那如何改善呢?蕭瑋霖提及,吃飯的時候細嚼慢嚥,減少吞入的氣體量,減少喝碳酸飲料、減少豆製品、少油炸、少精緻糖食物、以及減少十字花科蔬菜、乳製品、地瓜。蕭瑋霖補充,十字花科蔬菜因含有多醣且含硫化物,所以如果有脹氣情形發生,可以先避免,但如果平常吃都沒事,就不用刻意避免,多吃蔬菜是好的。最後蕭瑋霖也分享5個放屁冷知識,包括健康人每日放屁大約15次左右、睡覺時屁會放更多、研究發現年紀與性別放屁的數量沒有顯著差異、放屁中,大約只有1%的氣體聞起來很臭,以及社會學家調查後發現,男性通常覺得放屁很有趣,女性則覺得很噁心。
《媽的多重宇宙》楊紫瓊玩SM打屁屁 熱狗宇宙猿人真面目是「他」
楊紫瓊主演奇幻片《媽的多重宇宙》劇情顛覆宇宙觀,在台上映票房已破1800萬,往2000萬邁進,除了腦洞大開的劇情,字幕翻譯也引發影迷熱烈討論。而片中致敬《2001:太空漫遊》的「熱狗手手」宇宙,打敗人類祖先的「熱狗手猿人」竟然是導演丹尼爾舒奈特(Daniel Scheinert)親自扮演。不只如此,丹尼爾舒奈特還在電影裡跟楊紫瓊大玩SM被打屁屁。丹尼爾舒奈特表示,因為猿人套裝只有兩件,他幾乎一人分飾多「猿」在山脊跑了一整天,站在不同位置並且各種角度用熱狗手擺出勝利手勢,再透過後製技術呈現一群熱狗手猿人慶祝征服宇宙。令人拍案叫絕的還有《臥虎藏龍:青冥寶劍》岑勇康所在的「浣熊宇宙」,致敬了《料理鼠王》只是主角從老鼠改為浣熊,靈感來源是工作人員的爸爸,喜歡看電影卻很常叫錯片名,浣熊還是由奧斯卡、葛萊美、金球獎、艾美獎常客電影配樂大師蘭迪紐曼(Randy Newman)配音;楊紫瓊說那隻浣熊看起來就像真的一樣,第一次看到還被嚇到,岑勇康還逗趣地回應:「我被這隻浣熊控制了,啊啊啊!」浣熊也成了劇組最受歡迎的角色之一,也逼著導演何時會特別拍浣熊宇宙的外傳。《媽的多重宇宙》熱狗手猿人_導演丹尼爾舒奈特一人分飾多猿。(圖/台北双喜電影)外媒對於「肛塞」橋段也非常好奇,導演解釋人們總認為眼睛是通往靈魂的大門,但其實屁股更貼切,因為這個部位很脆弱,而且腸道細菌對人的情緒跟智力是有很大的影響,並且發下豪語,下一個作品,「屁屁」將不會再是配角而已;而眾多被剪掉的宇宙中,最讓導演捨不得的就是「義大利麵」宇宙,他們設計了一鍋會說話的義大利麵,楊紫瓊飾演義大利麵媽媽,史蒂芬妮許則是唯一一個有洞的通心粉,兩人在這個宇宙依然在探討如何放下成見懂得包容跟愛對方,並進行破冰儀式。《媽的多重宇宙》浣熊宇宙,楊紫瓊、岑勇康。(圖/台北双喜電影)歷經許多很鬧的場景後突然安靜地來到楊紫瓊跟女兒的「石頭宇宙」,也讓觀眾不禁噗哧一笑,楊紫瓊:「我當時跟導演說不要讓我們為石頭配音,它必須沉默,因為當她們母女兩人有對白的時候,風會颯颯作響。」這巧妙的安排呼應著千禧世代的人們都習慣訊息超載的網路世界,就像一直不斷切換各種宇宙般,突然跳來石頭世界,一切的安靜讓我們可以一起呼吸;導演丹尼爾關(Dan Kwan)覺得這就像亞裔美國家庭一樣:「我們不想說出內心真正想說的話,就像石頭那樣默默做,保持沉默」、「電影裡的家庭成員們,早在進入多重宇宙之前,就已經在不同的世界了。」《媽的多重宇宙》在台上映中。
血癌女手術後狂瀉不止病危 醫緊急「種入糞便」保命
一名罹患急性白血病的39歲女患者,在接受骨隨移植後3個月,出現嚴重「急性腸胃型反排斥反應」,終日腹瀉、血便不止,性命垂危。醫療團隊評估後,決定使用「腸道微菌叢移植術」(FMT),將正常人的腸道細菌種入患者腸道,順利治療腸道感染並完全控制住排斥反應,移植手術至今1年多,女患者並況穩定,血癌亦無復發跡象。臺北榮總血液科主任高志平表示,該名女病患在完成俗稱骨髓移植的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手術後,因嚴重急性腸胃型反排斥反應,出現血便、腹瀉不止症狀,屬於最嚴重的第4級,死亡風險極高。且使用類固醇與各種免疫抑制藥物效果均不佳,並因免疫力低下合併有敗血症及困難梭狀桿菌腸道感染(長期使用抗生素、年紀大或住院病患引起腹瀉),情況相當危急。經跨團隊評估討論後,決定採經下消化道內視鏡方式,進行腸道微菌叢移植術,以治療困難梭狀桿菌感染,並改善嚴重腸胃型急性反排斥反應,術後1到2周,女患者的腹瀉與腸道出血症狀就有明顯改善,再經二次種植手術後,胃腸道症狀完全緩解,急性反排斥也完全控制,且移植後1年多,女患者都未出現復發跡象。國外研究顯示,腸道微菌叢移植術能治療骨髓移植後的急性反排斥併發症,高志平也指出,該名女病患為台灣少見的個案,可作為醫界治療參考,值得進一步研究運用。此外,英國腸胃醫學期刊《Gut》所刊載的研究也發現,腸道微菌叢移植術似乎也有助於對抗新冠病毒,研究指出兩名同時罹患困難梭狀芽孢桿菌與新冠肺炎的患者,進行糞便移植後同時治癒了細菌感染與肺炎,震驚醫療團隊,因為原本團隊僅想透過移植來治療細菌感染,沒料到竟然對新冠病毒也有療效。不過,有關糞便移植對新冠肺炎的治療效果仍有待更多研究證實。
YouTuber「用布取代衛生紙」濕擦乾淨 婦產醫:易造成私密處感染
生活中不使用衛生紙,可能對許多人而言會造成不方便。YouTuber《NanaQ》分享自己為降低使用衛生紙頻率,改用「一塊布」解決大小便的清潔問題,讓網友們感到相當新奇。NanaQ更提倡以25元小方巾裁切為4塊後乾擦、濕擦更乾淨舒服。然而婦科及皮膚科醫師都相當訝異,異口同聲地說「細菌超多」,該行為恐增加私密處感染機率。NanaQ在影片中指出,自己改掉愛用衛生紙的習慣,「擦手」時使用掛在廚房和浴室的擦手巾,但也不諱言,「平常都擦在褲子上比較多」,從前習慣拿衛生紙擦臉,現在也改成「自然風乾」。至於大小便問題,NanaQ用「小方巾」取代衛生紙,藥妝店購買一條才25元,可剪成4等分做為「專用的擦屁布」,1人2片就相當夠用,小號直接乾擦,大號則建議沾水濕擦,聲稱「比衛生紙更乾淨、更舒服,想擦幾次就擦幾次」。NanaQ都用擦屁布擦拭,聲稱「想擦幾次,就擦幾次」。(圖/翻攝自YouTube/NanaQ)根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振興醫院婦產部醫師李偉浩坦言,要這樣做必須非常勤勞,因為糞便中藏有大量腸道細菌,一旦抹在布上,布就髒了,何況影片裡還說「愛擦幾次就擦幾次」,這種重複擦拭的行為其實並不建議,很容易造成私密處感染。而且每使用一次就必須使用消毒藥劑消毒,以保持衛生乾淨,使用上並不容易,李偉浩醫師建議,如果真的要節約用紙,他認為可考慮使用免治馬桶搭配衛生紙,既可減少用量,又不容易感染。此外,皮膚科醫師蔡逸姍也表示,以健康觀點來看,「擦尿巾」爭議較小,因為殘尿一來量不多,二來立即洗淨應該不會殘留味道,但建議要在陽光下消毒殺菌,絕不能晾在浴室內,發霉與滋生細菌機會很高。但「擦屁布」爭議就很大,因為糞便狀態差異大,早期台灣的嬰兒使用布材質的尿布,是因為嬰兒食品成分單純,與成人相比,較易被洗乾淨。而糞便中含有很多細菌量,例如大腸桿菌及其他致病菌,若清潔不當造成糞口傳播,也有染上腸胃炎、腹瀉等症狀的風險,若實在不想用衛生紙,可以用免治馬桶水洗比較衛生。
男子小便「發出屁聲、排出菜渣」 竟是「廔管」惹禍險腎衰竭
一名年輕男子發覺排尿時,偶爾會發出怪屁、排氣的聲音,起初不以為意,時間一久竟發現排尿時會尿出類似菜渣的物體,雖然感覺怪異,但因為不會疼痛,因此就沒將此事放在心上。直到某天和醫師親戚聊天聊到,才驚覺大事不妙,急忙到醫院檢查,發現自己差點腎衰竭。員林彰基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方鵬翔在《醫師好辣》節目中分享一名案例,他的親戚聊天時透露排尿都會發出屁聲的症狀,為他安排泌尿科檢查,並無發現異狀,到腸胃科檢查也找不到原因,最後透過直腸鏡檢查才猛然發現,男子的直腸跟膀胱中間,竟然長出一條「廔管」。邊排尿邊排出氣體,造成腎功能急速下降,經過2科醫師會診才發現男子膀胱與直腸間長了廔管,直呼是相當罕見的病例。(圖/翻攝自youtube/醫師好辣)這條廔管導致直腸裡未消化完全的菜渣雜質流經廔管,再進入尿道,腸道細菌漸漸感染到腎臟,影響腎功能,醫師直呼,這是首次碰見的狀況,相當罕見的病例。方鵬翔表示,由於廔管很小,所以尿量不多時,從尿道排氣的狀況並不明顯,經由2科會診,手術將廔管前後夾起來,利用電燒補起破洞,才沒讓腎臟功能繼續惡化。泌尿科醫師也表示,正常的尿液並不含所謂的空氣或其他氣體,若是大腸桿菌、變形桿菌造成的泌尿道感染,這些細菌破壞泌尿上皮或分解尿液時就會產生氣體,排尿時就會發生泡泡或排氣的狀況,所以千萬不要因為不會疼痛就忽略小症狀,其中可能都潛藏巨大的健康危機。
連環屁是大腸癌症狀? 醫師:有可能!但非絕對
放屁是人體的正常生理反應,最近網路流傳「連環屁恐怕是大腸癌前兆」,引發熱議,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消化內科主任蕭奕宗指出,民眾毋需過度緊張,連環屁與大腸癌之間並非劃上等號,很多原因會導致連環屁,其實每天排氣十來次都算正常,但的確某些情況,會使得放屁次數增加,例如吃進太多容易產氣的食物,像是豆類、肉類、蛋、牛奶等,而且腸道細菌分解蛋白質後,會產生不好的氣味。除了食物本身,進食速度太快,或是邊吃邊講話,大量空氣一併跑進腸道,也會造成排氣變多。此外,腸道是消化器官,也是人體重要的免疫器官,除了負責吸收營養,也要對抗入侵的細菌與病毒,所以全身免疫細胞IgA最多的地方就在腸道,有著精密的神經系統,又有「腹腦」之稱。理想狀態下,腸道好壞菌需保持恆定,一旦壞菌增多,就可能導致頻繁排氣。壞菌增加的原因還包括排便不順、便祕等等,也容易腹脹、排氣。至於連環屁,蕭奕宗說阻塞性腸道腫瘤會導致脹氣,的確較容易出現連環屁,但不是所有腸道腫瘤都容易放屁,大腸包括升結腸、盲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幾個部分,腫瘤若位在右側的升結腸、盲腸,因此處腸道空間較大,腫瘤易到晚期才被發現,導致已轉移肝臟或腫瘤腸道出血,表現在外徵兆主要是貧血;另外可能出現連環屁的腫瘤,大多長在左側的乙狀結腸、降結腸或直腸,如果合併發生排便習慣改變、大便形狀變細小、容易脹氣等情形,應盡早就醫接受糞便潛血檢查。蕭奕宗說,大腸癌若能早期發現、加以早期治療的話,初期的大腸癌5年存活率可達90%以上,其實不必過於憂心,而且放屁雖然尷尬,但不排氣也會有問題。蕭奕宗說,能吃能睡能拉最幸福,如果不排氣,至少要打嗝,吃進的東西一定要有「出口」,只進不出會變死水,長期可能引發阻塞性腸炎。所以,放屁是自然現象,下回在公共場合聽到聲響,可別再投以異樣眼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