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菌
」 營養師 大腸癌 健康 益生菌 飲食「這樣一直吃,癌就來了」 專業醫點名「6大飲食惡習」
許多人都知道,身體的健康維持,其實與日常飲食有很大的關係。重症醫師黃軒日前就發文表示,有6種飲食惡習如果不多加改善的話「你這樣一直吃,癌就來了」。黃軒醫師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許多民眾喜歡吃加工食品,這類食品含有大量鹽分、糖分及人工添加劑,長期食用會引發體內發炎反應,並增加自由基,進而提高癌症風險。特別是加工肉類,像是香腸、培根等,與大腸癌的關聯已被多項研究證實。根據研究,每日攝取超過50克加工肉類,大腸癌風險會增加18%。黃軒醫師也提到,過量食用紅肉也需注意。世界衛生組織將加工肉類列為致癌物,未加工的紅肉被列為可能致癌物,每天攝取紅肉超過100克,會使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提高17%。黃軒醫師解釋,紅肉在高溫烹調時,容易產生多環芳烴(PAHs),這類物質會損害DNA,引發基因突變。此外,紅肉中常含有亞硝酸鹽,經胃酸或高溫烹調後,可能轉化為致癌物亞硝胺(Nitrosamines)。纖維攝取不足也是一大隱憂。長期缺乏蔬菜、水果及全穀類的飲食模式,會導致腸道菌群失衡,降低腸道防禦功能,增加大腸癌的風險。一項韓國研究發現,男性若每日攝取大量植物性食物,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可降低23%。而美國癌症研究所則指出,每天攝取80克全穀類食物,大腸癌風險可減少17%。高糖飲食習慣也是危險因子。長期食用高糖食品容易導致肥胖及胰島素抵抗,這與乳癌及胰臟癌的發病密切相關。研究顯示,乳癌患者若攝取過多糖分,死亡風險也會增加。除此之外,黃軒醫師也提醒,不規律的飲食模式和暴飲暴食,也會引發代謝紊亂和肥胖,進而提高罹患乳癌、大腸癌和胰臟癌的機率。飲酒過量的風險也不容忽視。根據2019年數據,美國有5.4%的癌症病例與飲酒相關,尤其是頭頸癌、肝癌和胃癌。若成年早期就大量飲酒,50歲前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會提高150%。因此,黃軒醫師建議,女性每日飲酒量應不超過1杯,男性不超過2杯。為了降低罹癌風險,黃軒醫師表示,根據多項研究,健康的飲食習慣可以有效降低罹癌風險。1. 多吃蔬菜、水果和全穀類a. 高纖維飲食:蔬果和全穀類富含膳食纖維,有助於腸道健康,促進有益菌群的生長,降低大腸癌風險。• 建議:每天至少攝取5份不同種類的蔬菜和水果,並選擇全穀類如糙米、燕麥等。b. 抗氧化劑和植化素:蔬果中的維生素C、維生素E、多酚類和胡蘿蔔素等抗氧化物質,有助於中和自由基,減少細胞損傷。• 推薦食物:西蘭花、菠菜、莓果類、番茄等。2. 減少加工肉類與紅肉的攝取a. 針對 加工肉類: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加工肉類(如香腸、培根)列為致癌物,特別是結直腸癌的高危因素。• 建議:每周加工肉類攝入量應低於50克。b. 針對 紅肉:過量攝取紅肉可能增加大腸癌風險,烹調方式(如燒烤)也會產生致癌物如多環芳烴(PAHs)。•建議:每周紅肉攝入量不超過500克,並以蒸、煮方式取代燒烤和煎炸。3. 限制糖和高熱量食品a. 高糖飲食:長期攝取高糖食品會導致肥胖和胰島素抵抗,這是乳癌、胰臟癌等癌症的風險因素。• 建議:避免含糖飲料和甜點,選擇低升糖指數(GI)的食物,如全穀類和豆類。b. 高熱量食物:過量攝取高熱量食品,會增加肥胖風險,而肥胖是多種癌症的高危因素。• 建議:控制份量,注意總熱量攝入。4. 增加健康脂肪的攝取a. 健康脂肪:Omega-3脂肪酸具有抗炎作用,有助於降低某些癌症風險。• 推薦食物:深海魚(如鮭魚)、亞麻籽、核桃。b. 避免反式脂肪:反式脂肪與慢性炎症和癌症相關。• 建議:避免油炸食品和含人造奶油的產品。5. 控制飲食時間與規律性a. 規律飲食:生理時鐘的紊亂可能影響代謝,增加癌症風險。• 建議:定時進餐,避免夜間進食。6. 避免過量飲酒a. 酒精的致癌性:酒精被列為1類致癌物,與口腔癌、食道癌、乳癌等多種癌症相關。• 建議:女性每日酒精攝入量不超過1杯,男性不超過2杯。7. 多喝水,減少含糖飲料a. 水的作用:多喝水有助於促進代謝,降低尿路癌症的風險。• 建議:每日飲用2-3升水,避免含糖飲料。8. 增加益生菌和發酵食品的攝取a. 腸道健康:優質的腸道菌群有助於提高免疫力,減少癌症風險。• 推薦食物:優酪乳、味噌、泡菜等發酵食品。9. 減少高鹽食品的攝取a. 高鹽飲食與胃癌:高鹽飲食會損害胃黏膜,增加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和胃癌風險。• 建議:每日鹽攝入量控制在5克以內。10. 維持健康體重a. 肥胖與癌症:肥胖與乳腺癌、結腸癌、腎癌等多種癌症密切相關。• 建議:透過健康飲食和規律運動,將BMI維持在18.5-24之間。黃軒醫師最後也提醒,健康飲食,仍是降低罹癌風險的重要策略。選擇天然、未加工的食品,控制熱量和鹽分的攝取,同時保持飲食規律和均衡,能顯著改善身體健康並降低癌症風險。你們做好嗎?
2024好食好事加速器Demo Day:食農新創產業韌性年代,打造全球韌性供應鏈
台灣棒球隊在世界盃奪冠,展現了堅韌不拔的精神,正如今日食農產業在極端氣候、人口老化、地緣政治挑戰下的積極創新,尋找突圍解方。由「頂新和德基金」支持的台灣食農科技加速器-「好食好事」近日舉辦年度Demo Day,以「韌性無界∞科技無限」為題,展現十家食農新創團隊如何以創新技術與商業模式為產業注入新生命,建構韌性供應鏈。本次年度盛會座無虛席,匯聚350位台灣農業、食品、流通等企業代表及新創投資人參加。10家新創團隊以科技及商模創新提出產業解方(圖/好食好事提供)。2024年:直投6家新創,強化生態系影響力「好食好事加速器」舉辦七屆以來累積協助65家新創,總資本額達18億元,年成長率101%,存活率95%。2024年起,開始直接投資「Ecoco循環經濟」、「悠由數據」、「馳綠國際」等6家團隊,為新創裝上成長引擎。捐助人代表魏應充感謝各領域專家一起投入這塊福田,一起協助青年創業,「這是捐助好食好事基金會的初心,期待能讓青年在創業過程少走冤枉路」。農業科技突破限制,數據驅動未來新科技如AI、大數據、無人機正改寫農業格局。例如,「悠由數據」運用太空衛星技術提供精準農業解決方案,已與新加坡及東南亞等地展開合作。「擎壤科技」則以農業無人機提升效率並進一步邁向精準農業,產品已外銷至歐洲與非洲。農業生技提升價值鏈,變廢為寶「循創生技」利用黑水虻處理農業廢棄物,開發永續有機肥料及動物飼料,成為養殖業者的環保選擇。「澄交生技」則專注腸道菌代謝物,研製出具佐劑功能的口服肝癌疫苗與益生菌食品,展現農業與生技結合的市場潛力。活動吸引超過300位關注科技及永續創新產業人士與新創團隊交流(圖/好食好事提供)。循環材料創新,推動永續經濟「陽光娜娜」從香蕉假莖提取纖維,應用於紡織與生質能源,實現廢棄物商業化。「馳綠國際」以咖啡渣和塑膠瓶製成環保材料,開發鞋款及可取代傳統塑膠地板的環保地磚,已在全球多地銷售。冷鏈物流與創新食品技術迎接市場需求冷鏈物流方面,「築鏈科技」的溫度監控技術提升運輸效率與保險理賠價值;「奇點無限」則優化物流路線,降低運輸成本。創新食品如「Plant Egg植物蛋」提供素食者新選擇,成功進軍歐洲市場。攜手扶田資本,共創未來版圖好食好事於本次Demo Day中宣布與扶田資本結盟,推動台灣食農新創社群茁壯。執行長陳茂嘉表示:「合作能幫助新創將創新轉化為商業價值,並拓展國際市場。」未來,好食好事將以亞洲為目標,深化與新加坡、印尼等市場的連結,打造台灣作為亞太食農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角色。好食好事基金會由頂新和德基金捐助成立,捐助人代表魏應充也蒞臨現場勉勵新創團隊(圖/好食好事提供)。以身作責,實踐碳中和承諾因應國際社會對大型活動碳中和的關注,好食好事本次DemoDay透過艾滴科技提供的紅樹林移除型藍碳,進行活動抵減,成功達到活動碳中和。這不僅是活動韌性的展現,更是對永續承諾的實踐,為產業與社會提供正面示範。十家新創團隊從農業科技到循環經濟,展現出台灣在食農產業中的創新與韌性。隨著2024年的計畫成果,好食好事正為亞洲食農供應鏈注入新的希望與活力。
常被誤認腸躁症 醫揭「發炎性腸道疾病」症狀:嚴重肚破腸流
發炎性腸道疾病(IBD)是一種消化道的慢性發炎疾病,初期常被誤認為腸躁症,若是和壓力有關的腸躁症,通常發生在白天或有壓力時疼痛,飯後往往會肚子絞痛想排便,排便後就會緩解,但若出現其他相關症狀,就要提高警覺,必須進一步接受檢查。林口長庚醫院發炎性腸道疾病中心主任李柏賢醫師說明,發炎性腸道疾病主要分成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症,好發在學生、上班族等20至40歲青壯年,常見臨床症狀包含腹瀉、腹痛、血便、黏液便、貧血以及體重減輕其中潰瘍性結腸炎以腹瀉、黏液便、血便為主,克隆氏症則以右下腹疼痛為主要表現。該疾病是患者自體免疫系統攻擊腸道,引起嚴重腹痛、血便,有部分人腸道狹窄、穿孔、阻塞,甚至「肚破腸流」,瘻管導致肚皮、生殖器官滲出糞便,嚴重影響工作與生活。疾病初期常被當成急性腸胃炎或大腸急躁症合併痔瘡出血,長期若沒妥善控制,會增加急診、住院、手術切腸、甚至腸癌風險。由於該疾病成因複雜,目前研究顯示和基因、西化飲食、食品添加物、環境污染和腸道菌叢改變有關。李柏賢指出,雖然過去西方國家IBD盛行率高,但近年亞洲國家發生率急遽上升,推測是飲食型態轉向西化以及食品添加物改變腸道微菌叢。
減肥喝「炸馬桶特調」體重不減? 醫:恐陷糖害危機
許多人有肥胖困擾,在減重時可能會排便卡關,網路上也有許多「清腸胃神器」或「炸馬桶特調」,而減重專科醫師楊智雯說,喝「清腸胃神器」體重也可也可能不減,養好腸胃道比較重要。楊智雯在臉書發文,網路的「炸馬桶」特調,基底用優酪乳,再加上無糖綠茶、美式咖啡、綠拿鐵等,短期看似可以清胃排便,「但是阿雯醫師要在這邊提醒大家,如果我們喝『炸馬桶特調』或『清腸胃神器』是希望達到減重效果,最重要的優先事項,是養好腸胃道,因為腸道微生物群(腸道菌群)在體重控制、代謝調節以及整體健康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腸道不健康的話會讓身體處於慢性發炎,進而導致肥胖。」楊智雯說,她遇到一位45歲女患者,近兩年追蹤時發現子宮肌瘤,患者150公分,體重69公斤,還有中度脂肪肝,體脂肪率43%,平常要吃軟便劑才能排便,買了「炸馬桶特調」,排便順了,體重卻沒變化。楊智雯指出,患者腸道慢性發炎,腸道好菌和壞菌比例失衡,體內雌二醇極高,原來是患者用餐習慣出問題,「吃進去的營養素明顯不足,影響肝臟代謝雌激素的功能,不健康的腸道菌也影響雌二醇的排出,造成體內雌二醇濃度過高,因此囊腫和肌瘤愈來愈嚴重。」楊智雯強調,「我們要的是「腸道健康」,而不是「只要有排便就好」,與其尋找排便的方法,我們更需要的是腸道健康,腸道健康,排便自然順暢。」清腸胃特調不是不能喝,但要評估自己的身體狀況,像超商綠拿鐵含有26.2克的糖,每天喝2杯反而陷糖害危機。楊智雯呼籲,「真正的健康減重是落實在每一天,從均衡飲食和規律生活習慣開始,而不是只靠某一種飲品或單一食物來實現。」
2024諾貝爾獎將揭曉! AI、減肥藥受關注
2024年諾貝爾獎將自7日起,依序揭曉生醫、物理、化學、文學、和平等5座獎。根據外媒盤點,其中至少5項是諾貝爾可能的獲獎領域。根據CNN報導,人類基因體圖譜是在諾貝爾獎預測中,經常被討論到的,這是一項大膽的項目,於1990年啟動,並於2003年達成,由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和中國等,數千名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聯盟。這項努力對生物學、醫學和許多其他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該項目可能無法獲得諾貝爾獎的原因之一是參與這項壯舉的人數太多,依據規則,每個獎項只能授予最多3人。第二是,模仿人體激素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的減肥藥物,其震撼了醫療保健界,這種降低血糖和抑制食慾的藥物有可能開創肥胖症治療和相關疾病的新時代,例如第2型糖尿病。洛克斐勒大學生物化學家莫依索夫(Svetlana Mojsov)、哈佛大學醫學院內分泌學家哈本能(Joel Habener)、丹麥藥廠諾和諾德研究與初期開發部門首席顧問克努森(Lotte Bjerre Knudsen)等3名科學家,在將其轉變為當今數百萬人服用的有效減肥藥物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第三,變革性人工智慧。人工智慧(AI)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人們的生活,Google DeepMind AlphaFold蛋白質結構資料庫的開發人員哈薩比斯(Demis Hassabis)、強普(John Jumper),與華盛頓大學醫學院蛋白質設計研究所所長貝克(David Baker)被看好未來可能會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第四,「腸道菌相」(gut microbiome)領域。細菌、病毒和真菌,生活在人體表面和體內,統稱為人體微生物組,隨著過去20年基因定序的進步,科學家們能夠更了解這些微生物的作用,它們如何與人類細胞,尤其是腸道細胞相互作用。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教授、生物學家高登(Jeffrey Gordon)是該領域的先驅,呼聲相當高。第五,致癌基因檢測。擁有研究人類和黑猩猩之間遺傳差異的背景,現任華盛頓大學醫學院教授金恩(Mary-Claire King)採取了一種全新的方法,早在科學家繪製出人類基因組圖譜之前,其就花了17年的時間來檢測和確定BRCA1基因突變在乳癌和卵巢癌中的作用,這項發現使得基因檢測能夠識別出乳癌風險增加的女性,以及採取哪些措施來降低風險,例如額外的篩檢和預防性手術。
大餐後肚子好脹! 營養師揭6大NG飲食習慣「用吸管喝飲料」也上榜
中秋佳節剛過,在跟親朋好友共享大餐過後,難免肚子的脹感仍舊存在,對此,好食課營養師Anna李宜樺分享造成脹氣的6大NG飲食、行為,以及4個解脹氣的撇步,讓大餐過後的肚子大大減少負擔。臉書粉專「好食課」近日發布貼文,李宜樺表示,中秋節已過,雖然大家應該收心上班了,但即便心回來了,肚子的脹感仍舊存在,營養師分享6大NG飲食、行為,以及4個解脹氣的撇步報你知。盡量避免的6大NG飲食、行為:1.高寡糖食物:如地瓜、十字花科蔬菜(包含青花菜、花椰菜、高麗菜)、洋蔥等皆為高寡糖類食材,不易被完整消化,便會至腸道給腸道菌利用發酵產氣,造成脹氣2.高果糖食物:如蘋果、芒果、蜂蜜、或添加果糖的手搖飲也因富含果糖,腸胃消化不完全便會給腸道菌利用3.油炸食品:高油脂食物容易延緩胃排空,使得食物消化速度慢,亦有腹脹感4.碳酸飲料:喝汽水、氣泡水帶氣的飲品等同喝進一群氣體,增加腹脹感5.用吸管喝飲品:天氣熱許多人會購買手搖飲來喝,用吸管大口大口吸飲料雖然很開心,但在吸進飲料前,反而先吸進一群氣體!6.嚼口香糖:咀嚼口香糖也跟用吸管喝飲料一樣,容易吞入額外的氣體進胃4個解脹氣建議:1.細嚼慢嚥:培養細嚼慢嚥跟吃飯少聊天的習慣,每口多咬個10下,除了促進消化外,也可以延長進食時間,增加飽足感,而避免過度進食2.選低乳糖食品:乳糖不耐的人可選擇起司、優格等發酵食品來取代牛奶,減少吃到乳糖的量3.起身走走運動:飯後稍微出門走走,可刺激腸胃蠕動,緩解飯後飽脹感,但也千萬不要飯後立即做激烈運動,避免消化不良引不適,建議以慢走為佳4.食用消化酵素:如果腸胃酵素不給力,也可藉由保健食品或一些食物酵素幫助腸道消化食物,減少食物堆積於腸胃
想減肥!33歲女「狂吃蛋料理」半年暴增7公斤 求診才知「吃錯了」
許多人會透過自己煮健康餐來減重,家醫科醫師楊智雯就分享自己經手的一個案例,一名33歲女子自煮少油、少鹽的健康餐,三餐都吃蛋料理,然而體重卻半年暴增了7公斤,這也讓女子相當苦惱,求助醫生之後,才發現原來自己「吃錯了」。小宙初日診所減重專科暨家醫科醫師楊智雯在臉書粉專發布一部影片,標題為「慢性過敏讓你難瘦又疲累?醫師傳授5做法逆轉體質」。楊智雯說明,自己遇過一名33歲女子想要減重,因為她是藥師助理,對健康保健有一定的知識基礎,所以決定自己煮健康餐,不僅少油少鹽,三餐還都吃蛋料理,包括水煮蛋、蒸蛋、茶葉蛋等,然而體重卻一直沒有下降,反而半年暴增了7公斤。不僅如此,楊智雯還提到,女子感覺到自己越來越疲憊,經常全身痠痛,但無法具體說明不適的部位。直到女子向醫生求助,進行了食物過敏檢測,這才發現自己對雞蛋過敏。楊智雯指出,大多數人對「過敏」的理解通常與IgE引起的急性過敏反應有關,例如吃蝦子導致眼皮腫脹、喝堅果飲料後呼吸急促,或吃水蜜桃引發蕁麻疹等,這類急性過敏只需避開過敏原即可改善。然而還有一種是慢性過敏,就像是這位患者的情況,由於她並不知道自己對雞蛋過敏,因此每天可能吃下4到5顆茶葉蛋。而長期攝取過敏食物可能會引發疲勞、關節疼痛和腸道敏感等慢性過敏症狀,並且因為身體處於發炎狀態,可能導致下視丘食慾調節中樞失調和胰島素阻抗,最終導致脂肪堆積,這也是她為什麼越吃雞蛋,身體反而變得越來越不健康。楊智雯也建議三個保護腸道健康的方法,第一是避免食用高脂肪、高糖和高加工食品,以免損害腸道健康;其次吃飯時應該細嚼慢嚥,每口食物至少咀嚼20至30次,當胃部不適時,避免自行服用制酸劑,以免影響消化和免疫功能;最後應多補充膳食纖維,以保持腸道菌群平衡。楊智雯示警,如果患者已經注意飲食並規律運動,但體重仍然持續增加,並伴隨失眠、濕疹、身體痠痛和疲勞等症狀,建議透過腸道檢測或食物過敏檢測來進一步了解自己的體質,找出問題所在。
4年來首例肉毒桿菌中毒! 該如何預防?食品應加熱多久才能破壞毒素?
國內出現今(2024)年首例肉毒桿菌素中毒個案,也是自2020年7月以來首例確診。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經過疫調發現,這名個案曾經有食用過期食品的情形,不過目前個案仍在插管治療中,沒辦法詳細詢問過往飲食史,也沒有食品檢體可進行檢驗,所以還無法確認真正導致中毒的可能原因。南部5旬婦人肉毒桿菌中毒 仍在加護病房插管治療今年首例肉毒桿菌中毒病例為南部50多歲女性,林詠青醫師說明,這名個案本身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史,7月13日開始出現腹痛、腹瀉、噁心、嘔吐等症狀,隨後出現眼皮下垂、講話/發音困難、吞嚥困難、全身無力等情形,隔日前往急診就醫。經電腦斷層檢查排除腦中風可能性,醫師懷疑這名個案應該是肉毒桿菌中毒,因此通報採檢,於7月19日確診。不過林詠青醫師表示,由於個案症狀持續惡化,因此插管收治加護病房,目前已住院約1個多星期,意識清楚,但還有眼皮下垂、吞嚥困難、肢體無力等症狀,仍在加護病房插管使用呼吸器治療中。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這名個案為外食族,獨居在家不開伙,根據非同住家人轉述,個案有食用過期食品的習慣,發病當天早上有吃過期包子,但事實上包子不太像是容易引起肉毒桿菌中毒的嫌疑食品,有請醫院幫忙口頭詢問是否食用罐頭、真空包裝食品等,但個案搖頭否認,所以是否跟過期包子有關,還是有吃其他東西,都有待進一步調查了解。如何預防? 勿吃異常食品、應加熱逾「這時間」肉毒桿菌所產生的毒素可能會造成嚴重的神經性中毒症狀,林詠青醫師指出,最常見的肉毒桿菌中毒類型為「食因性肉毒桿菌中毒」,也就是食用含有肉毒桿菌毒素的食物導致中毒,通常在食用後約12-72小時會出現症狀,不過也有可能短至2個小時或長達8天才有症狀出現。若家庭自製醃漬食品或罐頭於製作、包裝過程遭受污染,加上密閉或真空等缺氧保存環境時,都有可能導致肉毒桿菌中毒。林詠青醫師提醒,除了要低溫冷藏妥善儲存食品外,若外觀異常(如:膨脹、生鏽、凹陷的罐頭)或有變質的罐頭或醃製品等一定要避免食用此外,肉毒桿菌的毒素不耐熱,因此林詠青醫師建議,民眾應將食品徹底加熱至100度,維持十分鐘以上的話就可以有效破壞毒素,避免中毒的情形發生。疾管署也提醒,肉毒桿菌孢子廣泛分布於自然界,1歲以下嬰兒因免疫系統尚未健全且腸道菌叢未發展完全,應避免餵食蜂蜜,以降低中毒的機率。
男工程師35歲就罹患糖尿病! 不菸不酒「這些因素」3年胖近40公斤
有1名35歲男性工程師,因高壓工作導致作息及飲食長期紊亂,體重在短短3年內就暴增38公斤,後續雖然被診斷出代謝性脂肪肝,但工程師卻不予理會,最終竟罹患糖尿病。對此,減重專科暨家醫科醫師魏士航也提醒,放任肝臟發炎會增加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的罹患風險,所幸工程師後來靠著「這幾招」成功逆轉病情。魏士航醫師表示,該男工程師因工作需輪夜班,睡眠時間嚴重不足,雖然不菸不酒,但卻時常靠著抽屜裡的各種零食餅乾充當一餐,導致男子來他那裡就診時BMI已高達40,屬於重度肥胖,而且短短3年,體重就從78公斤爆增至116公斤,而且還被其它醫院診斷出高血壓與脂肪肝,卻因日常生活未受太大影響而不予理會。直到後來男子到診所抽血檢查才赫然驚覺,不僅他的肝臟處於發炎狀態,就連尿酸、總膽固醇、三酸甘油酯也全數超標,糖化血色素更高達6.9,正式確診糖尿病。對此,魏士航也分析,男子不規律的睡眠作息會增加脂肪肝的形成,然後他有一餐沒一餐,而且經常攝取高油脂、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這會導致肝臟脂質新生作用持續活化,製造出大量的新生脂肪,為典型的代謝性脂肪肝案例。再加上男子長期工作壓力大,增加胰島素阻抗,影響甲狀腺素功能並誘發腸道菌叢失衡,同樣促進脂肪肝生成。魏士航補充,所幸男子在狀況惡化前就及早就診,最後以211餐盤飲食控制(每餐食用2份蔬菜、1份全榖類和1份蛋白質),以及增加運動量,還有適當的藥物治療,4個月就減掉20公斤,總膽固醇與尿酸也回到正常值,肝臟炎症更成功消退。魏士航也藉此案例提醒民眾,肝病通常不會有明顯的症狀,一旦出現不適,可能已發展至晚期,最嚴重恐只剩下3至6個月的壽命。尤其是合併代謝異常的肝臟患者,肝病危機、心血管疾病風險、癌症的風險都會明顯增加,千萬不可不慎。
禮客迎戰母親節 消費3千再抽洗碗機、掃拖機器人、涼夏水冷扇等好禮!
迎戰母親節,以壯世代百貨自栩,禮客董事長時尚CEO溫筱鴻特別鎖焦媽媽的食衣與健康等全方位需求,4/26~5/20展開「寵愛媽咪購物節」推出限量單筆6,000送300的好康優惠加碼,5/4號召夏姿、MOSCHINO、ETRO、歐美精品複合選品店HamaBoutique、MASSIMOGalleria...等館內近30個國內及國內設計師及女裝精品舉辦「春夏時裝秀」,化身媽媽專屬時尚衣櫃提供春夏最in穿搭概念,更引進餐飲「安琪餐飲集團」新品牌「Angie’s Lounge Bistro」,更結合雷文虎克精準健康診結合小分子檢測與健康飲食打造專屬健康計畫,讓媽媽吃得開心、健康,輕鬆展現最美時尚。禮客0426至0520展開「寵愛媽咪購物節」,推出限量單筆6,000送300、消費3千 再抽洗碗機、掃拖機器人、涼夏水冷扇等好禮好康優惠(圖/禮客Outlet提供)。在民生消費「漲」聲不斷下,禮客母親節主打「抗漲超有感」,推出各項活動吸引消費者,4/26~5/20展開「寵愛媽咪購物節」限時25天檔期,特別推出單筆消費3,000元門檻親民優惠,就有機會抽中「AIBOX Moving Display 移動隨行螢幕」、「嘉儀家電桌上型洗碗機」、「掃拖機器人」、「涼夏水冷扇」、「STAUB莫蘭迪綠鑄鐵鍋+拿鐵杯」…等好禮。同時,除了單筆滿6000送300(內湖店限量1,500份、公館限量500份),內湖店滿12,000送「快煮鍋」、滿15,000送「西雅圖咖啡廳咖啡蛋糕券」,公館滿5,000、8,000、12,000分別可獲得「馬卡龍糖果盒」、「水晶杯」、「快煮鍋」... 等多重好禮,預計母親節業績目標成長6%。時尚CEO禮客董事長溫筱鴻引進餐飲「安琪餐飲集團」最新品牌「Angie’s Lounge Bistro」進駐禮客內湖2館6F(圖1)(圖/禮客Outlet提供)。同時,面對大數據時代來臨,特別邀請還未加入禮客app的新會員下載註冊APP立即贈200元購物金、4、5月份生日壽星當月份憑本人身分證件即可兌換200元電子抵用券,活動好康不間斷。即將於5/4登場的「春夏服裝秀」,正是搭配騰雲系統55萬名顧客關係管理(CRM)系統與AI數據,以顧客分眾的體驗行銷模式,為消費者打造獨特體驗,透過手機App從OMO角度,以實體購物體驗設計會員經營,採取線上強化線下的原則,引導消費者到專櫃找到個人適合商品,提供給專櫃在短期間能辨識消費者的購物愛好,給予顧客不同產品推薦。時尚CEO禮客董事長溫筱鴻今年除調整商場品牌外,引進餐飲「安琪餐飲集團」最新品牌「Angie’s Lounge Bistro」進駐禮客(圖2)(圖/禮客Outlet提供)。為提供媽媽最新的春夏流行資訊,5/4春夏服裝秀特別號召包括:MOSCHINO、MOSCHINOJEANS、Blumarine、BLUGIRL、CHLOE、See by CHLOE、夏姿 SHIATZYCHEN、REDVALENTINO、FABIANAFILIPPI、SACAI、MSGM、ETRO、ErmannoScervino、GERANDDAREL、TARAJARMON、Maison123、LINDARICO等國際精品設計師,與克萊亞Liyu Tsai by Keraia、蔡佳瑾、UUIN、汪俐伶WANGLILING、黃秀瑾JIN HUANG、簡君嫄C JEAN、夏筱琴AISH、葉佳靜Niki Yeh、謝怡君SABRINAHSIEH、PRAXES、Grand Onil、Dressy、Glory 21等國內設計師、女裝品牌,邀請伊林名模演繹春夏最IN風格穿搭。董事長溫筱鴻還將化身造型總監,現場教導VIP顧客如何運用自身服裝打造T台風格穿搭。健康、時尚、公益一直是禮客努力的方向,時尚CEO禮客董事長溫筱鴻今年除調整商場品牌外,引進餐飲「安琪餐飲集團」最新品牌「Angie’sLounge Bistro」進駐,提供道地清爽健康義式美食,並參與內科公益捐血、公益路跑,透過不同產業異業結盟,尤其,雷文虎克精準健康診所更是由台大團隊親自規劃,從完整的心腎血液代謝指標與小分子腸道菌代謝物分析,再結合一對一的飲食指導,協助勞苦功高的媽媽找回健康與年輕。戶外旅遊、運動需求升溫,帶動商品需求量增加,禮客母親節推出The North Face防曬外套,原價3,880元,特價2,328元(圖/禮客Outlet提供)。精品女裝 購物焦點 戶外休閒 運動商品也很搶手社交生活強勢回歸,禮客持續推升精品與女裝買氣,嚴選春夏流行柔和Pastel色系,包含:蜜桃粉、蜜糖米、皇家藍、薄荷色...等色彩多層次穿搭單品,推出MASSIMO Galleria專櫃BALENCIAGA襪套鞋,原價27,200元,特價13,600元、LINDARICO圖騰紗裙,原價9,880元,特價3,580元,UUIN條紋寬版襯衫,原價7,980元,特價2,580元,MOSCHINO、ETRO、M MISSONI、夏姿等品牌推出2折起優惠,帶動精品超過10%業績成長。在民生消費「漲」聲不斷下,禮客母親節主打「抗漲超有感」推出MASSIMO Galleria專櫃BALENCIAGA襪套鞋,原價27,200元,特價13,600元(圖/禮客Outlet提供)。此外,戶外旅遊、運動需求升溫,帶動商品需求量增加,母親節期間推出le coq sportif運動衫、The North Face防曬外套、Palladium、SKECHERS、ecco、MERRELL…等運動休閒類慢跑、登山鞋、戶外服飾、高爾夫相關商品受歡迎,入店客消費比例增加。禮客鎖定壯世代媽咪推出ecco女款運動鞋,原價5,980元,特價3,588元(圖/禮客Outlet提供)。
狂放屁就是大腸癌?醫揭真相:沒放才可怕 飄出「1氣味」快就醫
正常人都會放屁,但不正常的放屁可能是身體健康拉警報。醫師透露,每個人一天放屁的頻率大約是5至25次不等,平均15次左右,放屁是腸道暢通、活靈活現的表現,因此對於腸胃手術科醫師來說,最怕的反而是不放屁或是聞到有腥臭味時,就會很警愓,但一般人應該不太能分辨出來,還是養好健康習慣比較重要。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鍾雲霓表示,每個人一天放屁的頻率平均約15次左右,放屁是腸道暢通、活靈活現的表現,所以對腸胃手術科醫師來說,最怕的是不放屁,假如做完手術後因腸道不蠕動或者被塞住,讓病人沒辦法放屁,反而讓人更擔心,但如果一天放屁25次以上,就有可能是腸道蠕動太快或太容易產生氣體。醫師提到,除了頻率外,大家最關心的就是氣味,自己喜歡用「垃圾袋理論」來講解,就像壓垃圾袋時會飄出臭味,而袋裡裝什麼東西決定了它會多臭,「我們的腸子就好像垃圾袋一樣,如果裡面肉類、油類多,擱置的天數長,例如有人便秘好幾天下來,那屁一定臭到不行;但如果你多吃纖維質,排便暢通、常常清倉,相對就不會那麼臭。」至於哪些臭味是警訊?鍾雲霓指出,對醫師來說,聞到有腥臭味就會很警愓,但一般人應該不太能分辨出來,所以別瞎猜,還是養好健康習慣比較重要。醫師說明,40歲以下都不是大腸癌高危族群,所以民眾發現放屁很臭時先別嚇自己,放屁太臭大多是吃得不對、腸道菌種改變而已,吃多一點纖維質就會改善。鍾雲霓提醒,假如是中年以後,平時明明放屁不多,吃得又很正常,排便習慣卻突然改變,很常出現便秘或腹瀉,再加上無痛性地血便,這些警訊綜合起來就要注意。醫生強調,「說到底,放屁臭不臭、大便臭不臭、排便鮮血還是暗血,都只是大腸癌診斷時的間接參考,老生常談的還是定期檢查。」
研究證實:腸年齡越高 大腦跟肌膚衰老程度越高 台日專家分享「新腸活運動」打造理想健康生活
因應國人日益重視腸道健康,由台灣永續健康福祉協會主辦、台灣大正製藥贊助的「健康新定義天天新腸活」座談會,特別邀請台日健康專家一同交流,為國人腸道健康提出具體建議。日本腸活專家辨野義己博士表示,腸道健康跟身體狀況息息相關,腸齡越高大腦跟肌膚的衰老程度越高,因此照顧好腸道百利而無一害;江坤俊醫師指出,相較於日本,台灣外食比例偏高,在實踐腸活中需要在外食攝取上做好把關。台日專家推廣「新腸活運動」,呼籲民眾注意腸道健康。左起敏盛醫院副院長江坤俊醫師、日本腸活專家辨野義己博士以及台灣大正製藥安部泰完總經理(圖/品牌提供)。在日本蔚為風潮的「腸活」是什麼?近年來多項研究指出,因腸道與大腦之間存在頻繁的雙向連結,故只要維持腸道菌叢健康,就能進一步改善身心平衡。而日本的「腸活」概念,正是推廣從改善飲食習慣、重視營養攝取及日常規律運動等方法著手,讓維持腸道環境也同時也能整頓人體健康,達到增加免疫力、增強抗壓性、促進新陳代謝、打造美肌等功效。協會指出,考慮到台日文化、生活習慣差異,希望透過台日健康專家們的交流,找出適合國人日常執行的「新腸活運動」。世界級腸活權威「辨野博士」:告訴你事半功倍的腸活撇步本次活動邀請到專攻「腸道細菌的分類與生態」,獲得無數醫學獎的世界級腸活權威辨野義己博士。他發覺現代人均因飲食不均衡、壓力大、缺乏運動等問題,造成腸道環境紊亂,受腸道引發各種健康問題所困的人,已是多數。辨野博士指出:「有害菌優勢的腸道環境,會直接傷害腸道,導致黏膜屏障功能惡化,造成免疫下降,引起各種腸腦健康問題」。辨野博士又從性別、年齡、生活習慣等切入分析,說明人們生活習慣、型態與腸道間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糞便的型態正是顯示健康生活的預兆。博士更提出觀點——便便是被設計出來的!透過醫療級益生菌和膳食纖維攝取,就可獲得少量氣味、黃褐色、酸性好便便,藉此檢視腸道與健康狀態的改善。好菌優勢打造好的腸道環境,就能夠幫助腸年齡下降。研究更顯示益生菌對於過敏、口腔疾病、膽固醇等問題均有幫助,其中尤其推薦藥廠製造、實驗證實有效的醫療級益生菌。至於如何知道自己的腸道年齡?博士提出腸道健康度測驗指標,呼籲台灣民眾關注自身腸道健康。「新腸活運動」從醫級選擇做起,你跟上了嗎?台灣人平均腸道年齡比實際年齡老快十歲,而70% 的免疫細胞,都在腸道!江坤俊醫師分享「5R」針對腸道修復,從清空做起再填補的觀念,從「移除」、「酵素取代」、「菌叢種殖」、「修復」、「身心靈平衡」等五大階段,再到簡單落實天天新腸活,以達成「日腸」醫級生活好習慣!高韻均營養師也補充:「民以食為天,健康飲食對身體有深遠影響。畢竟人體是由每日所吃之營養素堆疊而成,高纖飲食不但能幫助腸道蠕動,也是腸道菌叢能量來源。另外,不光是攝取膳食纖維,增加腸道內好的益生菌數量也是重要保養腸道策略。腸道不適、身心失衡、睡眠與肌膚狀態不佳,已是現代人普遍面對的問題。只要透過實踐腸活法則,就可以打造更加理想的生活。健康新定義,就從「新腸活運動」開始!本腸活專家辨野義己博士講解「強身健體最棒的『腸活』」(圖/品牌提供)。
年輕人罹癌率上升! 重症醫曝「10大警訊」:持久的疲勞感也中
英國凱特王妃的病情公開後,引發了一場關於癌症的廣泛討論,特別是關注50歲以下年輕人,為何癌症發病率顯著上升。對此,重症專科醫師黃軒也曾發文指出,確實「年輕就罹癌的人變多了」,這恐與抽菸、喝酒、喝含糖飲料、環境汙染、腸道菌群問題、肥胖以及熬夜等因素有關。如今他又列出罹癌的「10大警訊」幫助大家提早發現病情,同時也提醒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是降低罹癌的有效方法。黃軒今(25日)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指出,在凱特王妃病情公開後,英國專家們開始探討,為何近年來50歲以下的罹癌患者數有如此明顯的增加,尤其是那些通常只發生於高齡者身上的癌症類型。接著他也引述發表於《自然評估臨床腫瘤學》(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的研究發現,1990年以後出生的人,比起1970年出生的人「更有可能在50歲前罹癌」,這意味著年輕人要比前幾代人更易受癌症拖累。針對年輕人該如何提早發現自己罹癌?黃軒也列出「10大罹癌的警訊症狀」:無痛的腫塊或腫脹:若發現身體某部位出現異常腫塊,且隨著時間逐漸變大,就需警惕。持續發燒或咳嗽:雖然這可能是由多種因素引起,但若發燒持續不退,特別是夜間出汗,這可能是血癌或淋巴系統癌症的跡象。而超過3週的咳嗽,建議就醫檢查才較安心,尤其是咳嗽時常伴有血絲時更應注意。排便習慣的變化:包括便秘、腹瀉或發現糞便中有血或顏色變黑、呈現灰白或紅色。排尿異常困難:如頻繁需要小便、尿急或排尿疼痛,甚至尿越來越少。無故的出血:包括陰道出血、排便或排尿時出血,或咳嗽出血。不明的體重下降:如果在沒有改變飲食或運動習慣的情況下,體重突然下降超過5公斤,這可能是早期癌症的跡象。持久的疲勞感:當感到持續性地極度疲勞,已影響日常生活,則應該提高警覺。尤其是休息後仍感到疲憊,可能是癌症早期的跡象。皮膚變化:新出現的痣或原有痣的大小、形狀或顏色的變化都不容忽視,都可能是皮膚癌的警訊。持續性的疼痛:如果有持續的疼痛而找不到原因,需要進一步檢查。尤其是疼痛的位置和強度逐漸增強,一直找不出其他原因,應當警惕可能是癌症。消化系統問題:如長期胃灼熱、消化不良或嚴重腹瀉、食慾越來越差、越吃越瘦,都可能是癌症提早的表現。黃軒也在文末指出,這些症狀,可能並非癌症所致,但若這些症狀持續存在或有惡化的趨勢,「我們都是建議及早就醫進行檢查。定期進行健康檢查並對身體的任何變化保持警覺,有助於早期發現並處理健康問題,從而增加治療成功的可能性。記住,預防勝於治療,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均衡飲食、適量運動、避免吸煙和過量飲酒,以及減少接觸已知的致癌物質等等,這些都是降低年輕人罹患癌症風險的有效方法。」
癌症年輕化!醫曝7大致癌因子 含糖飲料、熬夜都上榜
為何年輕罹癌患者逐年增加,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解釋,會影響罹癌與否的原因為飲食、生活習慣及環境影響,他也列出會增加罹癌風險的7大隱憂,包括抽菸、喝酒、喝含糖飲料、環境汙染、腸道菌群問題、肥胖以及熬夜。黃軒昨(29日)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指出,44國的癌症分析顯示,50歲以下的年輕罹癌患者確實是逐年增加,根據發表在《自然評估臨牀腫瘤學》(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的研究指出,1990年以後出生的人比1970年出生的人,更可能在50歲之前得癌症。研究續稱,年輕男性最常見的癌症為大腸癌,其他還有腎臟癌、肝癌、攝護腺癌和甲狀腺癌;年輕女性最常見的是乳癌,其他包括大腸癌、子宮內膜癌、腎癌和甲狀腺癌。而以年輕罹癌總人數來看,大腸癌每年增加153萬人最多,乳癌每年增加30萬人;令科學家擔憂的是癌王,年輕人胰臟癌每年增加了6萬4000多人。為何年輕人罹癌數變多?黃軒也列出7大關鍵因素:抽煙:尤其現代已經從傳統煙草,轉移到電子煙。資料顯示電子煙的使用率呈現上升趨勢,青少年電子煙使用率3年間從2.7%上升至6.6%,「這絕對是年輕罹癌的最大隱憂之一」。喝酒:尤其酒精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歸類為具有毒性和成癮性的第一類致癌物質,另根據台灣統計資料,年輕人的酒精消費行為呈現一定的增加趨勢。根據本土研究調查,過去一年有67.76%的大專院校學生曾飲酒,青少年身體仍在發育,對酒精的耐受性和代謝能力不如成年人,喝酒對他們的身體影響更嚴重。含糖飲料:根據調查顯示,20至29歲每天喝1杯以上含糖飲料的比率高達59.31%,其次為30至39歲,也有22.40%。癌症相關研究顯示,每天喝下100毫升的含糖飲料,就會增加18%罹癌風險,也增加22%的乳癌風險;攝入大量人工代糖,尤其是阿斯巴甜,會提高女性乳癌機率。環境汙染:空氣污染中的有害化學物質,例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懸浮微粒,被相信與多種癌症的發病率上升有關。同時,一些常見的殺蟲劑,如有機磷類農藥和殺蟲劑,也被認為與特定類型的癌症風險增加相關。腸道菌群問題:研究顯示,腸道菌群的不平衡或紊亂可能與多種癌症的風險增加有關。正常的腸道菌群有助於保持腸道的健康,並參與身體對抗有害物質的作用。然而,當腸道菌群失衡時,可能會導致反覆腸道的發炎症,長期損害腸道壁,一直到變癌化發生,這些都與癌症的發展密切相關。肥胖問題:研究指出,肥胖會增加40%至50%罹患結腸直腸癌的風險、增加30%至40%罹患乳癌風險、提高50%至60%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另外也會增加胰臟癌、卵巢癌、腎臟癌及甲狀腺癌風險,「我們周遭的人,一半左右都是肥胖者,那麼年輕罹癌增加,也就不用太驚訝了!」熬夜或失眠:黃軒表示,熬夜被歸為2A類致癌因素,因為熬夜會打亂人體的生物鐘、增加罹癌風險,根據調查,超過30%的年輕人經常熬夜,40%幾乎每天都熬夜。另一項研究指出,如果上床後要1小時以上才能入睡,罹癌機率會上升2.74倍。黃軒總結,不想年輕就得癌症,應做到不抽菸、不喝酒、不熬夜、不失眠、不吃甜及不受環境汙染,「如果做到了,癌症會遠離你;如果沒有做到,不要驚訝為什麼現在年輕人罹癌越來越多了。」
熬夜熬自由、夾縫中擠出Me time 職業媽媽睡眠障礙解方
現代女性就業比例高,根據主計處統計,25-44歲女性就業比例高達83.2%,然而家庭照顧者的重責大任多半還是落在媽媽身上。職業媽媽若遇到「雷隊友」,下班還要包辦家事、育兒等,蠟燭多頭燒,壓力超大。好不容易將孩子、家事擺平,可以好好休息的「Me Time」所剩無幾,捨不得睡是常態,反而讓作息更混亂,常常到了該睡的時候反而睡不著,隔天起床更是痛苦,陷入惡性循環。職業媽媽該如何在緊湊的生活壓力中找到平衡,兼顧家庭與自身健康?讓營養師江佳容來解析!壓力大、3C重度使用、熬夜 多重因素造成睡眠障礙壓力真的會導致睡眠障礙嗎?江佳容營養師指出,難入睡、睡不好其實是多重因素產生的結果,其中當我們情緒緊繃、壓力大時,人體會自然分泌壓力賀爾蒙,如果長時間壓力過大,會使體內的內分泌失衡,進而干擾使人快樂的神經傳導物質,進一步影響到睡眠;且白天用電腦、晚上滑手機,3C產品的藍光也會干擾神經傳導物質的釋放;該休息時沒入睡,多巴胺、血清素、褪黑激素等幫助穩定神經的神經傳導物質都會受到干擾,種種原因使得睡眠時間變短,神經傳導物質減少,情緒一直處在高張狀態,陷入惡性循環。想要改善睡眠,首先必須調整生理時鐘回歸正常且規律的時段,才能使內分泌與神經傳導物質趨於穩定,但成年人的世界充滿許多身不由己,除了調整生活作息、培養運動習慣外,可以藉由飲食及營養保健還改善。江佳容營養師表示,現代人常會選擇補充機能食品來輔助,目前所知色胺酸、鈣、鎂、維生素D或B群等皆有助於舒緩情緒,進而幫助睡眠,其中維生素B群較常聽到用來提振精神,她解釋主要是維生素B1、B2有幫助能量代謝,事實上B6、B12、葉酸是神經傳導中重要的輔助因子,可以幫助穩定情緒,也有助於改善睡眠。▲營養師江佳容腦部腸道息息相關 攝取益生菌調整腸道健康有助睡眠已有許多研究證實,腸道健康與腦神經息息相關,被稱為「腸腦軸」,江佳容營養師解釋,腦部有850億個神經元,而擁有第二大5億個神經元的就是腸道。用簡單的方式譬喻,人體排便不順暢,就容易鬱悶,腦部分泌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多巴胺來穩定神經,副交感神經負責控制腸道蠕動,而腸道也負責分泌體內95%血清素及合成50%多巴胺,當過多的血清素存在腸道中,腸道蠕動也會受到影響,因此當腸道環境越健全,這些神經傳導物質分泌越平衡,透過血液循環代謝到腦部及全身運用,也會影響睡眠。既然腸道健康與影響睡眠的神經傳導物質有關,是否攝取益生菌保健腸道,也能改善睡眠?江佳容營養師回應「沒錯!」工作、生活壓力大也會影響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的平衡,當自律神經失調,也會影響腸道蠕動,造成排便困難,若排泄物滯留腸道,也會破壞好菌、干擾腸道健康,因此補充益生菌,養成腸道內的好菌環境也能調節睡眠障礙。挑對菌、養好菌 腸道菌相穩定自然睡得好江佳容營養師提到,選擇益生菌的關鍵有三:1. 選擇有專利的益生菌-益生菌種類非常多,對應的功能也不同,專利的益生菌會有專屬的菌株編號,如植物乳酸桿菌、副乾酪乳酸桿菌、瑞士乳酸桿菌等都是有幫助睡眠的菌種。2. 慎選生產公司-益生菌廠牌常會號稱有多少個好菌,但不是單純量多就好,也要看是否有效,選擇有信譽、有品質的公司,就能降低選到以不知名菌種填充數量的商品。3. 添加物越單純越好-挑選時除了調整口味之外,應避免額外添加氧化鎂、人工色素、人工香料、防腐劑等,且補充益生菌之後,還必須有好的環境生長,如添加益生菌的發酵代謝物「後生元」,能提供好菌營養,幫助腸道菌相平衡。有睡眠障礙的民眾,通常會擔憂用藥成癮、交互作用等問題,而益生菌則是天然且安全的營養補充品,使用上禁忌也不多,且對腸道健康及免疫調節都有幫助,也有幫助調節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江佳容營養師提到,只要腸道健康、神經傳導物質濃度足夠,就能比較容易睡得沉、睡得好,精神、膚況、體態、情緒也都會跟著改善。養好菌的同時,也應養成飲食均衡、規律運動、養成規律的睡眠時間,避免破壞菌相。江佳容營養師提醒,睡前不要吃太飽也不要太餓,吃太飽因為消化增加可能會睡眠中斷、太餓則是會更加清醒,睡得更不好,若感到飢餓,建議補充一些溫熱的飲品,如牛奶,或是香蕉、奇異果、起司、優格等幫助好眠,職業媽媽絕對不要報復性飲食,選擇高油、高鹽的鹹酥雞、泡麵等,才能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
家裡工作壓力導致夜難眠? 新研究:調整消化道機能有助舒眠
一位5旬家庭主婦生活壓力大、長期營養不良、內分泌失調,夜夜難眠,服用安眠藥長達8年,最近更出現脹氣與胃食道逆流,導致半夜經常醒來後就睡不著!知名藥師周雅楹表示,9成腸胃道疾病患者都睡不好,若長期睡眠不足,恐造成身心健康危害。根據近年科學界新興的「腦腸軸」理論,當腸道菌相平衡,就能夠讓代謝、神經與免疫更完善。她建議主婦攝取專利益生菌,改善腸胃道機能,終於能一夜好眠。壓力山大、情緒障礙 長期睡眠不足危害多雅楹藥師分享,三明治族群壓力源主要在於工作壓力、家庭事務責任,接送小孩也很考驗時間管理,與長輩易有教養衝突都會造成生活不平衡,這些都會干擾睡眠。不僅如此,腸胃道疾病患者高達9成都睡不好。壓力一旦演變成慢性焦慮,對睡眠的影響包括入睡困難、夜間醒來後難以再次入睡、夢靨症狀、睡眠不深,無法達到身體所需的恢復效果。認知功能下降:影響記憶、學習和注意力。情緒不穩:長期睡眠不足會導致情緒波動。免疫功能下降:充足的睡眠對免疫系統功能至關重要,長期睡眠不足可能影響免疫功能。代謝問題:例如肥胖、過瘦等代謝問題。不只能改善腸道健康 益生菌還有新興好處「三明治族群」蠟燭兩頭燒!面對工作壓力與養育家庭的焦慮,女性容易增加自身壓力、帶給小孩壓力。男性也有類似狀況,雖然能較快入睡,但隔日精神未必好,恐因深層睡眠不夠及睡眠品質不佳所致。尤其升學期的孩子更會因家人及考試壓力而出現慢性焦慮狀況、影響學業。親子都情緒纏身,睡眠品質大受影響!家長要如何為自己與孩子解決睡眠障礙呢? 專利益生菌有望成為解開困境的關鍵。雅楹藥師說明,目前治療失眠的方式包括心理治療,如認知行為療法(CBT)能夠協助解決源頭問題、藥物治療與改善生活習慣。民眾若擔心服用安眠藥成癮,可攝取能夠改善睡眠的營養素,例如益生菌、益生菌發酵粉、γ-胺基丁酸(GABA)、鈣、鎂、維生素群如B2、B6、B12。針對兒少失眠,建議攝取鈣、鎂或是富含色胺酸的食物,如牛奶、香蕉,可提升血清素讓人愉悅,若嚴重失眠者仍需就醫,醫師會依孩子狀態評估治療方式,她也呼籲家長別給予升學期的孩子過高期望,以免造成孩子情緒壓力。▲周雅楹藥師壓力與腸道健康、睡眠障礙環環相扣,解開失眠關鍵在於「腦腸軸」。雅楹藥師提及近年研究發現,除了大腦,全身第2個擁有最多神經元的器官就是腸道神經系統,它也能思考、有感覺、表達情緒。此外,腸道也負責分泌體內需要的95%血清素及50%多巴胺,因此,維持腸道健康有助於讓人心情愉悅與放鬆。適當的攝取專利益生菌與益萃質 ,能夠提升腸胃抵抗力,透過調節腸腦軸影響神經傳遞和免疫功能,幫助入睡,提升睡眠品質,且成分相當安全,並無禁忌症,沒有限制特定族群不適合服用。「充足的休息是健康之本」,雅楹藥師最後提醒民眾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幫助入睡,白天交感神經活絡、晚上轉成副交感神經的運作,傍晚4-6點是切換時間,建議民眾避免跑步等激烈運動或是燒腦工作,可藉由拉筋等活動放鬆身心。另外睡前也可泡澡、聽音樂、調暗燈光,每人每天應睡滿6-8小時,搭配攝取機能保健食品為身體施加肥料,治療失眠才能事半功倍。
超高齡銀髮族硬舉大賽登場 老人家肌力訓練沒問題嗎?
老人家重量訓練,這件事聽起來很突兀又很冒險,但事實上,全年齡層都能進行肌力訓練,且隨著年紀增長,肌肉開始流失、體力衰退,更應該藉由訓練來維持、增進肌力。日前,就有推廣中高齡訓練的健身房舉辦《聖誕老人硬舉大賽》,吸引68位60歲以上民眾參與,藉此推廣肌力訓練的好處。肌力提升好處多 預防衰老、暢通經絡活血肌力提升的目的在使生活功能更好、更自由,杏仁復健科診所院長林杏青醫師表示,力量、功能性訓練都很重要,例如有髖關節動手術換人工關節的案例,術後訓練透過比較強的肌肉力量,漸漸可以自行爬樓梯。訓練上專業的評估重要的是帶來「安全有效」的訓練,不同的身體狀況會有相應需要注意的情形。例如骨質疏鬆不適合扭轉等動作,心臟病要注意血壓的起伏,退化性關節炎要降低衝擊避免膝蓋痛等等,因此動作控制的評估也很重要。循序漸進有規劃的運動並不危險,重量本身不是單一危險因素,動作的品質關係較大。睦霖復健科診所院長蔡育霖醫師身兼中醫背景,蔡醫師從中醫的專業表示,中醫說的五臟對應的大致上其實就是肌腱韌帶神經、循環系統、肌肉、皮膚、骨骼,強調的是整體的保養與增強,因此,中醫也很強調鍛鍊的概念:強身健體、未病先防,這點與現代醫學沒有衝突。當代的肌力訓練以及良好的運動計畫就是可以幫助身體整體增強的方式,採科學的方式循序漸進的訓練,才能夠避免受傷。運動、訓練的好處包含預防衰老、暢通經絡氣血、調節五臟六腑,另一方面就是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肌力、骨質密度,充足精、氣、神,整體狀態可以變得更好!訓練前須經專業人員評估 安全有效為最大考量練健康物理治療師暨總教練鄭宇劭表示,因學員生理疾病各種不同,特殊狀況長輩在訓練前需詳盡了解該長輩相關的禁忌症及動作限制,並且訓練前後需做血壓測量、握力篩檢等,確保學員訓練時強度學員身體能夠負荷,並且必須從輕重量甚至墊上開始訓練,循序漸進,才能安全、有效地穩定成長。長者也可以增肌減脂 訓練外還有四大飲食關鍵叮噹營養師指出飲食攝取有四大關鍵:(1)熱量充足提升(2)蛋白質攝取量(3)注意維生素D、鈣攝取(4)抗發炎。擁有足夠的熱量才可以將營養轉換成肌肉,接下來是每餐的蛋白質份量跟手掌心一樣大即可,維生素D及鈣質則是與骨骼健康、免疫習習相關,最後是要留意減少體內發炎數值,可以降低身體走向分解狀態,避免肌肉流失,除了補充Omega-3(魚油)等抗發炎物質外,維持良好腸道菌環境就避免引發腸漏症讓身體發炎因子增加!飲食之外,也有研究指出,不管是阻力訓練還是有氧訓練,對於認知功能、改變身體組成、甚至提升胰島素敏感度都有幫助。但如果要減少肌肉量流失或增加肌力,則需要靠阻力訓練(重訓)。只要有規律的訓練,再加上良好的飲食控制,長輩想要增肌減脂絕對不是問題!「健康是練出來的!」並非只有健身好手才能站上舞台,只要願意訓練,都能比過去的自己更進步!練健康為推廣中高齡肌力訓練,希望藉《聖誕老人六角槓硬舉大賽》提供長者表演的舞台,也檢視自己的訓練成果,鼓勵自己也激勵他人,活動發起人黃元杰希望在這次賽事之後,能持續喚起大眾對於健康及肌力訓練的重視,一同為自己的健康把關,除透過訓練擺脫病痛外,更獲得自在人生。
肝硬化易肌少症上身!北榮研究「改變3種菌」:可減少發生率
「肝硬化」是目前全球第14大死因,每年約造成1億多人死亡,而肝硬化患者經常合併「肌少症」問題,對此,台北榮總研究發現,普通肝硬化患者及合併肌少症的肝硬化患者,腸道細菌組成有明顯差異,後者其中3種腸道細菌量明顯較少,因此改變腸道細菌,可望減少肌少症及併發症的發生。該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知名肝病期刊《JHEP Reports》。北榮研究發現,改變腸道細菌可減少肝硬化合併肌少症及併發症。(圖/台北榮民總醫院)台北榮總內科部胃腸肝膽科李癸汌醫師表示,台灣是慢性B型肝炎和C型肝炎的好發國家,肝硬化對於國人健康以及整體醫療資源的影響比西方國家來得更顯著,且在臨床上,肝硬化的病人常常合併「肌少症」的問題,有較高的機率發生併發症、需住院,死亡率也比一般的肝硬化病人高。胃腸肝膽科醫師李沛璋也指出,人類的腸道系統內共生著數以兆計的細菌,若出現生態失衡,整體數量暴增或各種細菌的比例失調,就容易造成腸道屏障功能出現問題,腸道裡的細菌和細菌毒素較容易進入血液中,順著血流進入肝臟,誘發肝硬化患者的併發症。此外,近期醫學研究發現,腸道細菌也會影響人體肌肉的質量和功能,而且腸道菌變化也可能與老年人肌少症有關係,不過腸道菌變化對於肝硬化患者發生肌少症間的相關性,以及對病人整體預後影響仍未可知。研究結果發現,合併肌少症的肝硬化患者,其糞便中戴阿利斯特桿菌(Dialister)、第二型瘤胃菌(Ruminococcus 2)及大真杆菌(Anaerostipes)這3種細菌量,明顯較一般人少,可能會引發胺基酸合成功能下降,與肝硬化病人血液中的胺基酸不足有關。另外,糞便中若同時缺乏第二型瘤胃菌以及大真杆菌的肝硬化患者,在1年內有較高的機率,會發生各項併發症和感染症,同時也比較容易住院;而糞便中富含此2類細菌的病人,則可有效地減低1年內發生併發症的機率。據了解,該項研究結果已發表於國際知名肝病期刊《JHEP Reports》,北榮副院長侯明志表示,此研究成果相當具有臨床應用的潛力,能藉由改變肝硬化病人的腸道細菌,減少肌少症的發生,進而減少併發症。
大便又油又臭?恐是罹「癌王」徵兆 醫授3招保健康
糞便的狀況是觀察身體健康的指標之一,如果糞便出現不尋常的狀態,可能代表身體出了一些狀況。對此,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表示,大便浮油不一定是有病的表現,可能是飲食不當或消化不良所造成,但若持續出現,或伴隨著其他不適的症狀,例如腹痛、腹脹、下痢、消瘦及黃疸等,就有可能是一些嚴重的消化系統疾病,甚至可能是胰臟癌的徵兆。黃軒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指出,大便浮油也稱為脂肪便,代表大便中含有過多的未消化脂肪,導致糞便看起來鬆散、泡沫狀而充滿黏液,並在水面形成一層油膜,同時還可能會散發出特別難聞的臭味,並伴隨著腹痛、腹脹、下痢等不適症狀。黃軒也進一步列出大便浮油的3個可能原因:1、飲食因素「吃太多油」,若吃太多難以消化的脂肪、纖維或草酸鉀含量高的食物,像是堅果、高脂肪的魚、人造脂肪、精油、椰子和棕櫚油、全麥產品等,會增加脂肪在小腸的負擔,導致部分脂肪未被吸收而排出;此外黃軒也提醒,「過度飲酒」也會影響胰臟分泌消化酵素,減少脂肪的分解。2、消化系統疾病一些影響胰臟、肝臟、膽囊或小腸功能的疾病,像是胰臟炎、胰臟癌、囊性纖維化、腎臟損傷或衰竭、肝臟損傷或衰竭、副甲狀腺功能減退、膽囊癌、膽結石或手術後併發症、糖尿病、胃腸道細菌感染等,都會影響胰臟分泌消化酵素或膽汁酸,或者造成小腸吸收障礙,使得脂肪無法正常被消化和吸收。3、過敏或不耐受部分民眾對於某些食物成分,會有過敏或不耐受的反應,像是「乳糜瀉」是對小麥穀蛋白或其他穀物類似蛋白質的自體免疫反應,會造成小腸黏膜受損,影響吸收功能。那要如何減少大便的浮油?黃軒醫師進一步指出,可以選擇飲食調整,減少食用高脂肪、高纖維或高草酸鉀的食物,選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像是小米粥、細面條、瘦肉、雞蛋、蔬菜等,同時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生冷油腻的食物,像是辣椒、烟酒、油炸或烤的食物等,並注意咀嚼充分,增加唾液分泌,幫助消化。此外,也要適量補充水分,以防止脫水和便秘。另外還可以補充消化酵素或益生菌,增加脂肪的分解和吸收,並改善腸道菌群平衡,恢復腸道黏膜功能,但若是「消化系統疾病」所引起的大便浮油,就需要及時就醫診斷和治療,以防止病情惡化或併發其他併發症。黃軒醫師提醒,「胰臟癌」早期徵兆之一就是大便浮油,此種癌症早期徵兆往往不明顯或被忽視,黃軒醫師建議,當出現大便浮油的現象時,應該及時就醫檢查,以排除胰臟癌的可能性。
14歲少年吃大量烤羊上吐下瀉! 檢查發現竟因感染病毒肝衰竭
大陸一名14歲少年,日前攝入大量烤羊,隔天出現上吐下瀉的情況,而吃腹瀉藥幾天後仍未見好轉,皮膚、眼白還開始發黃,便立即就醫治療。沒想到經過檢查發現,烤羊內的細菌使肝臟代謝解毒能力與合成能力下降,導致少年肝衰竭,後續進行治療後,目前況狀穩定,已出院返家休養。根據《澎湃新聞》報導,大陸一名14歲少年,在國慶假期時,和父母一同去吃烤羊,而他當天吃下大量烤羊後,回家便出現腹脹的感覺。起初他不以為意,只是覺得是自己吃太飽,但隔天卻開始出現下吐下瀉的情況,後來連續吃了好幾天的止瀉藥仍舊沒有改善。不僅如此,他的皮膚、眼白也逐漸發黃,連小便也明顯變黃,於是他才立刻前往當地醫院進行檢查。沒想到經醫生檢查發現,少年的肝功能指數全部超標,已經出現肝衰竭的情況,後來立刻轉到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進行治療。對此,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感染科主任盛吉芳表示,「少年可能是短時間吃了太多沒有熟透的羊肉,大量細菌進入胃腸道,在胃腸消化不良、動力不足以及腸道粘膜通透性增加的情況下,腸道菌群移位。細菌以及分泌的毒素進入血液和肝臟,引起肝臟代謝解毒能力與肝臟合成能力明顯下降,達到肝衰竭的程度,經對症治療,患者病情穩定好轉,目前已經出院。」而盛吉芳也呼籲大眾「食用烤羊腿、烤羊肉串、火鍋時一定要注意肉是否熟透,食用後出現不適應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