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阻塞
」 大腸癌 腸阻塞2歲半幼童發燒腹瀉嚴重休克 醫緊急開刀取出百條蛔蟲…1習慣害的
飯前洗手有多重要?越南胡志明市第二兒童醫院收了一名2歲半男童,入院時已嚴重休克且呼吸衰竭,家長稱男童近日有發燒和腹瀉症狀,經檢查醫師才發現他的小腸裡竟有上百條蛔蟲,緊急動手術取出才撿回一命。醫師提醒,兒童飯前不洗手的習慣,容易將含有蟲卵的沙子一起吃下肚,蟲卵在人體內就會發育成蛔蟲。根據越南《年輕人報》報導,胡志明市有一名2歲半男童被家長緊急送到第二兒童醫院治療,家長表示男童近日有發燒和腹瀉的病症,且健康狀況急轉直下,只好趕快送他到醫院治療。負責的醫師范阮賢仁(Pham Nguyen Hien Nhan)指出,男童入院時,已經呼吸衰竭且嚴重休克。范阮賢仁替男童做檢查後,發現他的小腸裡被大小不一的蛔蟲塞滿,目測恐怕有幾十條甚至上百條,火速替男童動手術;在超過2個小時的手術中,范阮賢仁將男童小腸裡多達100多條的蛔蟲清除,還發現男童小腸有一部分已壞死,約有70公分,只能將這段小腸切除。所幸男童在手術後,身體已逐漸恢復。針對男童小腸裡有蛔蟲一事,胡志明市第二兒童醫院副院長范玉石(Pham NgocThach)表示,兒童在不乾淨環境生活很容易感染蛔蟲,特別是2歲至10歲兒童;范玉石指出,兒童常常飯前不洗手或是邊玩邊吃東西,手上碰到還有蟲卵的沙子,就會將沙子吃下肚,蟲卵跟著進入體內,慢慢發育成蛔蟲。不僅如此,體內若有大量回蟲,恐怕造成腸道阻塞,引發劇烈腹痛、嘔吐、腹脹和發燒等狀況,腸道阻塞沒有及早發現,還會導致小腸壞死,進而導致敗血症和敗血性休克,嚴重會致命。因此院方提醒家長,兒童應該每6個月驅蟲1次,更要教導孩子養成飯前和玩耍後用肥皂洗手的習慣,且兒童的食物要煮熟,飲用的水必須乾淨。
男子肚子悶痛!就醫檢查竟是巨大腫瘤阻塞腸道 醫曝:是免疫疾病造成
一名40歲壯男,近兩年上腹持續悶痛,藥物治療未見好轉,因為腹痛合併噁心嘔吐就醫,檢查發現腹腔有顆5公分大腫瘤造成腸道阻塞,治療過程出現全身性發炎反應,進一步檢查確定罹患俗稱「假性腫瘤」的免疫系統疾病igG4症候群合併布納氏腺瘤。肚子悶痛多年 原以為是腫瘤臺中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吳明駿指出,患者自訴2年前就開始出現肚子悶痛的感覺,不舒服就就近到附近診所就醫拿藥,但症狀不見好轉,因為噁心嘔吐就醫,檢查時發現除胰臟發炎指數偏高,超音波發現十二指腸腸壁異常增厚,胃鏡檢查更驚覺十二指腸前端有1顆至少5公分大的腫瘤,嚴重懷疑是惡性腫瘤。由於斷層掃描顯示腫瘤造成十二指腸嚴重狹窄導致腸阻塞,經與家屬討論後,決定進行十二指腸切除手術,並進一步進行檢體化驗﹔切片檢查解果並未發現癌細胞,反而發現患者出現布納氏腺瘤Brunner's gland adenoma BGA」合併一種全身性發炎纖維化、俗稱「假性腫瘤」的免疫系統疾病igG4症候群。IgG4相關疾病 為免疫失調造成 吳明駿醫師說明,IgG4相關疾病是一種免疫失調造成的全身性發炎反應,從頭到腳都可能受影響,好發在唾腺、淚腺、淋巴、或胰臟,腸道IgG4相關疾病很罕見,主要以腹痛、腹瀉、或黃疸等腸胃道症狀為主,因為與腸胃道疾病症狀相類似而容易被忽略,直到出現腸道嚴重阻塞或巨大纖維性腫瘤時才會被發現﹔治療包括類固醇、免疫抑制劑及B細胞清除療法(B-cell depletion therapy)。患有布納氏腺瘤 是因胃部感染所致至於同時出現的布納氏腺瘤是十二指腸黏膜下腺體,主要功能是分泌鹼性黏液來中和胃酸,並產生消化酵素幫助蛋白質的吸收,發生布納氏腺瘤可能與胃酸過多或幽門桿菌感染有關。吳明駿醫師提醒民眾,不要輕忽身體的警訊,早期發現並診治,及早找病因,避免不必要的治療也減少遺憾。
病患開刀「大量蛔蟲衝出」 噁心畫面曝光
美國佛羅里達州有一群醫師正在執行手術,當他們剖開病患的腸道時,突然有大量蛔蟲一邊蠕動一邊掉出,其中最長的蛔蟲甚至達到28公分,畫面相當令人震撼。根據外媒《每日郵報》(Daily Mail)的報導,急診科醫生薩姆(Sam Ghali)日前分享了一段影片,有匹馬躺在手術台上,一群獸醫正在為牠開刀,將腸胃道裡的寄生蟲全部清出。薩姆指出,這些蛔蟲裡最大的有11英吋長(約28公分),在動物的腸道中生存了至少1至2年,而他選擇分享這段畫面,也是在提醒民眾,人類亦有可能受到蛔蟲感染。薩姆進一步解釋,雖然人類通常不會受到這麼嚴重的感染,但這類的蛔蟲會經由受汙染的食物或水進入人體,一開始不會出現甚麼症狀,並隨著時間逐漸引起腸胃道問題,如腹痛、腹瀉與噁心等,大量蛔蟲更可能使得腸道阻塞。薩姆強調,全球有多達10億人曾因蛔蟲問題出現症狀,其中就有400萬名美國人中招,這種蛔蟲原生在墨西哥、南美洲、非洲及印度等地,於已開發國家的農村、貧困地區也出現過零星病例,因此呼籲民眾計畫到該地旅遊時,應該特別小心注意。
不只香菇!醫曝最常造成腸阻塞的6種食物 柿子、肉乾都在其中
近期有男童因為不喜歡香菇的味道,吃便當時不敢咀嚼而將整顆香菇吞下,結果造成腸阻塞送醫治療。但光田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陳俊欽指出,除了香菇等菇類之外,還有其他食物也容易造成腸道阻塞,提醒民眾在吃這些食物時應特別注意。6食物易腸阻塞 纖維多、咀嚼不易難消化的都應注意當腸道內容物無法正常通過消化道排出肛門,就有可能造成「腸阻塞」產生腹脹、腹痛、嘔吐、便祕等症狀。陳俊欽主任表示,最常造成腸阻塞的食物包括:菇類(纖維多不好消化)糯米類(不好消化)筍子、筍乾等(纖維多咀嚼不易、不好消化)帶梗、質地較硬的蔬菜(纖維多、較硬咀嚼不易)柿子、柿餅(柿子含有黏稠果膠,容易和其他食物黏成一坨,導致蠕動速度變慢,可能會越滾越大坨最後卡在腸道)肉乾(乾燥食物缺乏水分、較硬咀嚼不易、不好消化)陳俊欽主任分享,曾有位患者本身是菜農,每天都會吃很多自己種的菜,吃飯速度很快沒有好好咀嚼導致腸阻塞,就醫後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大腸內有蔬菜形成的糞石,大小超過5公分,造成大腸及小腸腫脹、缺血、潰瘍。避免腸阻塞細嚼慢嚥很重要 也要多喝水、適度運動因此,民眾在吃這些食物時一定要細嚼慢嚥,陳俊欽主任強調,細嚼慢嚥是最重要的,尤其腹部動過刀的民眾容易腸沾黏導致通道狹窄,飲食的部分更要特別注意。另外陳俊欽主任也提醒,平時要多喝水,因為食物如果又乾又不好消化很容易停頓在腸道,可能會和其他食物卡在一起,越積越大坨造成腸阻塞,而且還要適度運動,以免不好消化的食物在體內沉積時間更長,也要維持良好的排便習慣,至少2天排便1次。腸阻塞喝水疏通就好? 如何治療?一定要手術嗎?那很多民眾就很好奇了,如果是這樣的話,腸道阻塞是不是多喝水就能改善了呢?對此,陳俊欽主任表示,如果沒有阻塞得很厲害,確實就像排水孔堵住一樣,大量沖水會有幫助,但是如果已經塞住了,腸道腫脹、想吐,這時若喝大量的水只是壓倒它的最後一根稻草而已,反而會吐得稀哩嘩啦。所以陳俊欽主任提醒,如果已有明顯腹脹、想吐等情形,不要依靠自己的偏方,應盡早就醫,而且腸阻塞不一定要動手術,大約90%的患者打點滴、暫時空腹並透過促進腸胃蠕動消化的針劑或灌腸,3天內就能緩解,僅有1成的患者需要外科介入,但有些個案也可以透過內視鏡治療改善。
「胎兒腸道閉鎖又穿孔」緊急剖腹 跨科醫療團隊搶救成功
37歲吳小姐於懷孕30週時,因產前超音波發現嬰兒腹部有一個巨大的多囊性囊腫,經轉介至中醫大母嬰醫學中心的醫療團隊,超音波顯示腹腔內和肝臟表面有高密度回聲,疑似腸穿孔合併胎便性腹膜炎,狀況緊急,與家屬討論後,今年二月初,約於懷孕32週提前以剖腹產出寶寶(正常懷孕週期37-40週)。花花(化名)出生時因肺部發育不全合併嚴重腹脹影響呼吸問題,緊急處置後進新生兒加護病房,並啟動母嬰醫學中心跨科團隊加強照護,經新生兒科沈上博主治醫師與兒童外科李建興副院長討論,由於花花出現腹膜炎合併嚴重感染與凝血功能異常情形,決定讓花花在出生第二天立即接受手術治療。術中發現,迴腸有腸道閉鎖合併腸扭轉與破腸穿孔,切除部分壞死腸道,並執行腸造口手術,術後給予適當之營養支持治療,讓花花身體更強壯體重更好。花花於出生三個月後再接受腸吻合手術,並順利出院,目前術後狀況良好。另一例32歲媽媽懷孕30週產檢時,經由中醫大附醫婦產部產科蘇俊維醫師執行超音波,發現胎兒有非免疫性水腫合併嚴重腹水。經安胎與使用肺部成熟藥物,嬰兒小亮(化名)於32週以剖腹產出生,小亮體重過輕僅有1700公克,立即轉至新生兒加護病房,發現大量腹水,立即進行腹膜穿刺引流,影像顯示有腸道阻塞現象。經新生兒科蔡明倫醫師與兒童外科曾采藝醫師討論,小亮於出生第三天接受手術,解決腹水,而術中發現有迴腸阻塞合併胎便腹膜炎,切除患部結構異常的25公分腸道,術後給予足夠營養支持。小亮於出生後31天健康出院,體重已達到2300公克。中醫大兒童醫院新生兒科主任林鴻志教授表示,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統計,每年有五千分之一的新生兒患有腸道閉鎖或狹窄,有時可能合併腹水的產生;嬰兒腹水問題若無獲得及時處置,可能導致心臟衰竭、肺部發育不全等狀況。在孕產期中,產婦應接受完整的產前檢查,定期追蹤胎兒器官發育狀況。若發現胎兒疑似有先天性異常時,不要輕言放棄,應至適當的醫療院所尋求協助。中醫大附醫與中醫大兒醫成立「母嬰醫學中心」,結合跨科別的醫療專業,並邀請國內外知名醫學權威擔任顧問,包含日本國立名古屋大學佐藤義朗教授、澳洲國立墨爾本大學鄭珍妮教授,以及國立臺灣大學李建南教授等專家,與全球先進醫療同步。
就是不認輸!53歲男大腸癌多處轉移 「6次手術36次化療」癌細胞終消失
53歲的邱先生10年前就因腹痛及大便出血送急診,被診斷大腸癌阻塞合併肝臟及淋巴轉移,而且居然是預後較差的RAS突變型,對需挑起家庭重擔的他,不啻是人生中一大打擊。但現實生活與身體的不適讓他沒時間哀傷,邱先生信任醫師,並積極進行化學標靶治療及微創手術,完整切除大腸腫瘤及肝臟轉移處病灶,歷經6次手術36次化療,癌細胞終於消失。邱先生後續的回診追蹤,發現肺部轉移及輸尿管處淋巴轉移,逐一被醫師仔細地發現,於是開啟大腸直腸癌跨專科團隊治療,請團隊專家的胸腔外科林昱森主任及泌尿科陳冠亨醫師進行微創手術完整切除,邱先生再次回歸正常生活,成功抗癌。然而,去年初(2022年)邱先生又開始感到腹脹消化不良的症狀,經詳細檢查下發現多處腹膜腫瘤轉移而且造成腸道阻塞,這個噩耗令患者及家屬都無法相信。經大腸直腸外科張伸吉主任等專家評估,建議進行『完整腹膜腫瘤切除手術』再積極合併『腹腔溫熱化療(HIPEC)』,以消滅腹膜腫瘤,同時進行『營養治療』增強免疫力,快速恢復身體機能。在最新的一次正子攝影中發現,邱先生既有的腹膜癌細胞都消失不見了,進食狀況都正常,生活品質越來越好。大腸癌連續15年為國人癌症發生排行榜首位,民國109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當年度新增1萬6829名大腸癌病友,平均每天47人罹患大腸癌。中醫大附醫大腸直腸外科張伸吉主任強調,邱先生是屬於多處器官轉移的大腸癌(肝、肺、遠端淋巴、腹膜、骨盆腔),但是邱先生自己堅決抗癌不放棄,才有治癒的機會。大腸癌復發移轉單一器官10年以上存活率僅3%,五年也是僅10%,邱先生的大腸癌雖然是多處移轉,10年來仍控制良好。胸腔外科林昱森主任也指出,針對大腸癌肺部轉移,手術切除是最主要的治療方式之一。然而,手術切除的效果取決於手術的質量,也就是手術切除是否乾淨。因此,找到適當的醫師團隊進行手術切除是非常重要的。依照近年來的文獻,要延長肝臟轉移患者的存活期,手術完整切除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肝膽外科陳德鴻醫師表示,運用微創手術進行肝腫瘤切除,更能加速復原。針對腹膜轉移的治療,美國國家癌症學會則建議要在經驗豐富的醫院(>100台)中進行『腹膜切除併腹腔溫熱化療』,才能延長存活期。
長期不放屁很危險!每天至少5至15次 醫提醒3疾病不可大意
重症專科醫師黃軒表示,正常成年人的放屁次數和量會因個人差異、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而有所不同,但放屁次數平均會落在每天5到15次,氣體量則大約在「10到200毫升」之間。他也提醒,如果長時間沒放屁很危險,可能是腸道阻塞、腸道發炎或腸道運動失調,因此這種情況務必就醫。黃軒醫師5日在臉書專頁《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指出,那天被門診病人問,「我們正常人要放多少次的屁?不放屁有什麼後果」,因為她發現自己已經一個禮拜沒放屁。黃軒進一步指出,其實正常人放屁次數和量會因個人差異、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而有所不同,正常成年人每天平均放屁次數約在5到15次;然而,每個人放屁次數可能會有所不同,且會受到飲食中的嗆氣食物、消化系統狀態和其他個體因素的影響。此外,正常情況下,單次放屁氣體量通常很少,大約會落在10到200毫升,然而,氣體的量會受到個體差異和飲食因素的影響。他也提醒如果意識到自己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例如數天或數週)沒有放屁,並且伴隨著腹脹、不適感、消化問題或其他相關症狀,那麼以下是一些可能與長期不放屁有關的疾病或情況:腸道阻塞:腸道阻塞是指腸道內部或外部的障礙物,當然也包括腫瘤阻止食物和氣體正常通過,這可能導致腸胃脹氣、腹痛、嘔吐和其他消化不良症狀,如果長期沒有放屁並出現這些症狀,應該立即就醫。腸道發炎:某些腸道發炎症疾病,如克隆氏病和潰瘍性結腸炎,可能導致腸道內的發炎和壁厚化,影響腸道運動和氣體排出,這可能導致腸胃不適、便秘、腹脹和減少放屁的情況。 腸道運動失調:腸道運動失調可能導致腸道運動過快或過緩,影響氣體正常排出,這可能與慢性便秘、腹脹和減少放屁有關。 黃軒最後也提醒,所以如果你長期沒有放屁,並出現相關症狀,包括肚子痛、腹脹、噁心、嘔吐、消化不良、體重下降、一直便秘、血便、黑便,建議務必去看醫生。
貪多嚼不爛?5歲男孩生吞40塊口香糖 腹痛難耐接受緊急手術
美國俄亥俄州先前發生一起罕見的醫療事件,一名5歲的男童一口氣吃下40塊口香糖,而且將口香糖全部吞入腹中。最後該名男童因為腹痛難耐,被家長帶到醫院接受治療。最後在醫生的協助下,這些卡住男童消化系統的口香糖才全數被拿出來。根據《每日郵報》報導指出,克利夫蘭診所的Chizite Iheonunekwu醫生在醫學期刊JEM Reports分享了這起病例。在事發當天,男童的母親就曾致電給急救中心,表示小孩一口氣吃了一整罐的無糖口香糖。急救中心就表示,如果小孩出現了腹痛的問題,就必須前往醫院治療。幾個小時後,小孩果然出現腹痛問題,在醫院進行掃描後,發現小孩的腹中出現了一塊「巨大的堆積物」,約佔據腸胃內25%的空間。在經過醫生討論後,最終決定採用內視鏡的方式取出這些堆積物。而在經歷數個小時的手術後,所有的口香糖順利地從男童的腹中取出。雖然手術次日,男童抱怨自己的喉嚨疼痛,但醫生認為這是內視鏡「多次」從男童喉嚨進入胃部的關係,所以男童在拿到醫生開立的止痛藥後,就與母親返家了。事後,男童也沒有出現任何不良症狀與反應。梅奧診所的胃腸科醫生拉詹博士表示,在極少數的情況下,孩童如果吞嚥大量口香糖,有可能會與便祕結合,最終演變成孩童腸道阻塞,而且口香糖大多都是以人體無法消化的成分所組成,所以「偶爾為之」是不用太過緊張,但絕對不能太過頻繁的吞嚥口香糖。
男子一周沒「大號」腹痛就醫! 檢查竟發現「腸腫瘤」導致腸阻塞
一位70歲林先生超過一週都沒有排便,自行嘗試通腸未果,肚子越來越痛,想解便卻也解不出來。至醫院看診,透過相關檢查安排,確診為「降結腸腫瘤」導致腸阻塞。降結腸腫瘤導致腸阻塞 嚴重恐腸壞死、腹膜炎衛福部南投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廖師賢說明,左側降結腸腫瘤可能會阻擋食物通過腸道,使得糞便無法順利從肛門排出。腸阻塞的患者可能會出現腹脹、腹痛、排便習慣改變、嘔吐等症狀,如果沒有即時處置,可能會造成腸子壞死、腹膜炎等併發症。「大腸支架」避免人工肛門造口 提升生活品質廖師賢指出,林先生由於腹脹嚴重,因此先在腸阻塞處裝置「大腸支架」,以內視鏡於阻塞的腸道中裝置金屬支架,撐開腸道,緩解排便問題。待一週後,再進行腹腔鏡微創腫瘤切除手術,切除降結腸惡性腫瘤,因為相對傳統手術,傷口較小、疼痛度較低,加速術後恢復速度。以往大腸癌合併腸阻塞,考量腸道阻塞若直接手術可能會有癒合不佳而滲漏等問題,因此先為患者裝置暫時性人工肛門,待腫脹的腸子消退之後再安排手術切除腫瘤;由於許多病人聽到人工肛門就會心生恐懼,相當擔心與排斥,而大腸金屬支架的裝置,則可以避免人工肛門造口,提升病人生活品質。降結腸腫瘤無法手術者 仍需化放療、人工肛門由於林先生術後的病理檢查為降結腸惡性腫瘤第三期,大腸癌的患者主要治療方針以切除腫瘤為主,術後會再為病人安排化學治療。如果病人因為心肺功能不佳、腸阻塞等身體狀況原因暫時無法接受手術,依病人的狀況先安排化放療或暫時性的人工肛門等治療方式,待身體功能許可的情況下進行手術。廖師賢提醒,大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略,建議民眾應定期接受糞便潛血篩檢,養成均衡飲食習慣,定期運動,不抽菸,避免大腸癌上身。
肚子狂叫卻不放屁! 醫示警:一狀況代表「事情嚴重了」
肚子餓時常會發出咕咕聲,但不只空腹才會有聲音。對此,安南醫院副院長許秉毅也指出,癌症患者較少出現腸鳴症狀,但若有腸鳴合併不放屁,甚至出現肚子變大,代表「事情嚴重了」,過去就有一名護理師因有上述徵兆,原本不以為意,檢查後竟是大腸癌。許秉毅在節目《健康2.0》提到,大腸癌病患大部分不太會有大聲的腸鳴,但少數病人確實有較明顯聲音。例如他之前有個年約45歲的護理師病人前段時間腸鳴較明顯,當時並不以為意,只是某段時間開始,護理師突然發現有時出現腸鳴後,又突然「呱」一聲,就像青蛙叫一般。護理師起初覺得有異,但還是只有自行服藥。許秉毅補充,後來病人的肚子就開始大了起來,且完全沒有放屁,因為情況異常,病患便前往急診,而醫師一看電腦斷層,發現橫結腸的地方有個腫瘤,也就是大腸癌。醫師指出,當腫瘤長到某個程度時,會造成腸子部分阻塞,此時食物、水和空氣會過不去,而前段的腸子便不停蠕動,導致腸鳴聲不斷。有時腸子用力收縮,讓空氣通過時,就會出現特別大聲地鳴響。若腫瘤最後整個脹大,把腸子全部阻塞,就會導致肚子變大。不過,許秉毅提醒,若肚子大了起來,加上不放屁,表示整個腸子都阻塞了,因為腸氣大量的狀態下應該要放屁,因此不放屁代表事情的嚴重性。醫師強調,會有腸鳴較常見是出現在胃腸蠕動太快、較容易緊張或是有發生便祕問題等,一旦肚子常絞痛、肚子變大、不放屁,最好盡快看醫生。此外,肝膽腸胃科醫師詹宜學也曾在臉書專頁《肝膽腸胃科 詹宜學醫師》上發文指出,腸鳴是來自於腸胃道蠕動的聲音,所以並非所有的腸鳴都來自於疾病,腸鳴大致可分為5種原因,包括:飢餓時腸胃蠕動。肚子裡食物、空氣、水所造成的蠕動,例如暴飲暴食、產氣食物所造成的脹氣。大腸激躁症,由於腸道過度敏感,食物、壓力等造成的腸道蠕動異常。腸胃道發炎造成的蠕動異常。腸道阻塞,例如術後造成的腸沾黏、腫瘤造成的腸阻塞等原因。詹宜學還補充,雖然腸鳴多半不是疾病所引起,但如果腸鳴同時合併腹痛、食慾不良、體重減輕、便秘、腹瀉、排便習慣改變、排便型態改變、腹脹等情形,最好趕緊就醫。
肚子咕咕叫只是餓了? 出現8症狀要小心 醫示警:嚴重腸鳴可能是罹癌
肚子餓時常會發出咕咕聲,但不只空腹才會有聲音。肝膽腸胃科醫師詹宜學就表示,雖然並非所有的腸鳴都起因於疾病,不過若出現腸鳴合併腹痛、體重減輕、排便習慣等8種症狀時,應儘速就醫。外科醫師陳榮堅也指出,曾有病患嚴重腸鳴,檢查發現竟是大腸長了一顆惡性腫瘤,因此提醒民眾千萬不可大意。醫師詹宜學在臉書專頁《肝膽腸胃科 詹宜學醫師》上發文指出,腸鳴是來自於腸胃道蠕動的聲音,所以並非所有的腸鳴都來自於疾病,腸鳴大致可分為5種原因,包括:飢餓時腸胃蠕動。肚子裡食物、空氣、水所造成的蠕動,例如暴飲暴食、產氣食物所造成的脹氣。大腸激躁症,由於腸道過度敏感,食物、壓力等造成的腸道蠕動異常。腸胃道發炎造成的蠕動異常。腸道阻塞,例如術後造成的腸沾黏、腫瘤造成的腸阻塞等原因。詹宜學還補充,雖然腸鳴多半不是疾病所引起,但如果腸鳴同時合併腹痛、食慾不良、體重減輕、便秘、腹瀉、排便習慣改變、排便型態改變、腹脹等情形,最好趕緊就醫。此外,如果「腸鳴」不是疾病造成的,那「腸鳴」狀況可以經由飲食調理改善的。通常是心理壓力影響生理而有的反應,所以通常情緒處於緊繃的氛圍下,腸胃就會不自主的發出聲音,一旦緊張的情緒解除,通常症狀也會緩解。另外「腸鳴」與平常的飲食習慣有絕對的關係,平時少吃產氣的食物、吃東西盡量細嚼慢嚥,這些也會改善腸胃頻繁蠕動的狀況。陳榮堅也在個人網站上表示,曾有一名患者經常腸鳴,且聲音越來越大聲,經檢查發現,大腸內有一顆5公分惡性腫瘤,確診為大腸癌第2期。他說明,因為大腸癌造成管腔變窄,讓消化液與空氣難以通過,使得食物持續在小腸內攪動,若瞬間通過就會發出巨大聲響,尤其當腸道半阻塞時,更容易發出這種聲音,所以肚子有奇怪聲響時要多注意。
免疫療法搭配腹腔高壓氣霧化療 精準對抗「大腸癌轉移惡性腹膜腫瘤」
54歲的林小姐4年前因腹痛及大便出血,被診斷大腸癌第四期合併肝臟與肺臟轉移,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專家團隊不斷鼓勵與悉心照顧下,林小姐積極進行手術及化學治療抗癌,控制情形頗良好,直到去年底,林小姐再度感到腹脹消化不良,經詳細檢查發現多處腹膜腫瘤轉移,而且造成嚴重腸道阻塞,這個噩耗令病人及家屬都難以相信。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腹膜腫瘤治療中心張伸吉主任評估後,建議林小姐考慮採積極作法,先進行腸道吻合以解決腸道阻塞的問題,同步精準醫療搭配「腹腔高壓氣霧化療」輔助消滅腹膜腫瘤,並再運用「免疫細胞療法」消除血液中腫瘤並增強免疫力,如此治療並未增加林小姐的身體負擔,而且逐日增加食量;在最新的一次腹膜病理切片中發現,林小姐既有腹膜癌細胞大量減少,以肉眼觀察幾乎看不見腫瘤,進食狀況也恢復正常,5周內癌症指數CEA由9.56ng/ml 驟降至4.68 ng/ml。可喜的是林小姐在接受合併治療期間並未出現氣霧化療所造成的副作用,精神及體力狀況都無影響,仍舊可以持續正常生活,經過這次的治療林小姐身體狀況恢復良好,再度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更加樂觀面對生命,積極迎接人生的美好。張伸吉主任指出,大腸癌好發年齡為50歲以上的族群,大腸直腸癌已是國內十大癌症連續14年來發生人數的第一名,根據國民健康署最新2019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台灣大腸癌發生人數為17,302人,平均每天新增47人罹患大腸癌;國人平均每13人就有1人,終其一生可能罹患大腸癌,大腸癌死亡人數更高居癌症死亡率的第3位。張伸吉主任進一步分析,當大腸直腸癌進入腹膜轉移,其預後常常很差,不僅因擴散範圍過廣,對靜脈化療效果差,更常常造成腸道阻塞,進而降低全身免疫功能。張伸吉主任說,若高惡性度的大腸直腸癌腹膜轉移在腹腔內擴散時,單一化學治療或手術治療可能已經不夠,目前臨床上可用於腹膜癌的治療方法有限,大多是標準的全身性化學治療或再加上標靶治療,且預後往往令人沮喪,靜脈化療下存活期的中位數也僅在13至16個月左右。全身性化學治療在部分病人僅具有適度的緩解率,可能達到中度改善,但也伴隨著令人苦惱的副作用。在治療高困難度的大腸直腸癌腹膜轉移,中國附醫專家團隊會考慮是否建議病人採「免疫細胞療法」及「腹腔高壓氣霧化療(PIPAC)」的合併輔助治療,透過「高壓注射器」及「Capnopen霧化器」的微創給藥技術,將化療藥物奈米化再輔以高壓環境,均勻、深層打入腹膜腫瘤組織內直接毒殺惡性腫瘤,治療癌症帶給病人的腹部不適,國際醫學期刊the Lancet亦指出,「腹腔高壓氣霧化療(PIPAC)」在治療腹腔腫瘤可達到病理反應率6~7成,有效縮小腫瘤細胞及範圍,約67%的病人的腹膜腫瘤細胞減少,且大幅降低惡性腹水。中國附醫專家團隊再加上「免疫細胞療法」,其臨床經驗顯示,可達到7~8成的腫瘤控制率,更可以順利進入腹膜組織中治療腹膜腫瘤,而且兩者的治療副作用相對小,因此「免疫細胞療法」及「腹腔高壓氣霧化療」的合併治療對於癌症病人的體力保存及生活品質的提升,都有明顯助益。腹膜惡性腫瘤治療除了正規的手術及腹腔熱化療之外,還可以合併『免疫細胞療法』及『腹腔高壓氣霧化療(PIPAC)』等輔助療法,運用不同的治療機轉抗癌,更能增加癌症治療成功及控制機率,也減少治療的不適。林小姐也以自身經歷鼓勵癌友們不要放棄,只要積極治療就有機會恢復既有的生活品質。
大腸癌婦人肛門「流湯噴膿」急就醫 疫情延誤!再回診已惡化至四期
一名57歲婦人,兩年前確診大腸直腸癌三期,透過電療、化療再經由手術切除腫瘤,後因疫情不敢到醫院,而沒有定期回診,直到肛門與會陰部「流湯、噴膿」,緊急就醫後才發現腸癌已惡化至四期。臺北榮總外科部大腸直腸外科黃聖捷醫師表示,這位患者原本後續僅需透過輔助性化學治療與定期追蹤即可,如今不但腫瘤復發,前面的治療也功虧一簣,而且復發後的腫瘤發展也更加快速、兇猛與廣泛,以致暫時無法透過手術切除。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暨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院長楊純豪教授表示,這兩年臨床門診發現,早期新確診個案數明顯減少,確診人數若突然下降很明顯是因疫情影響,推測未來幾年晚期確診的患者比例,恐因篩檢人數下降而些微上升。此外,據臨床門診觀察,粗估有高達2成的患者因疫情延誤治療,導致病情惡化。大腸直腸癌已蟬聯14年國內十大癌症發生人數之冠,每年約有1.7萬人被診斷為大腸癌,依據108年癌登資料統計顯示,平均每30分22秒就有1人被診斷為大腸直腸癌。中華民國大腸直腸癌關懷協會理事長暨臺北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張世慶教授說明,大腸直腸癌主要由大腸內的腺瘤瘜肉癌化造成,若能早期發現並予以切除,即可減少癌症的發生。然而,大腸直腸癌罹患初期通常無明顯症狀,故學會依臨床患者就醫時最常見的症狀,統整出腸癌三大『自覺症狀』,呼籲民眾若出現腹脹腹痛、血便中帶有黏液便,以及明顯排便習慣改變(一子腹瀉、一下子便秘),應提高警覺,立即就醫檢查。除了上述自覺症狀外,其他如大便變細小、經常性腹瀉或便秘、體重減輕、貧血、可觸摸到腫塊等,亦是大腸直腸癌的高風險症狀。張世慶教授表示,近兩年門診觀察,腸道阻塞與破裂就醫的患者,以及院內緊急手術的比例皆有增加。推測主要原因為民眾懼怕感染新冠肺炎而不敢就醫,即便出現症狀也選擇隱忍,直到病灶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才願意就診。在腸癌的預防與治療上,最重要的是定期篩檢與追蹤,楊純豪理事長表示,現今大腸直腸癌治療選擇多樣、網路資訊龐大,患者較難全面性吸收或於回診時詳細詢問。有鑑於此,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首度推廣,為腸癌患者服務的Line頻道《iCare愛幫忙》,預計於下半年上線,化身病友貼身小秘書,其功能包含:就醫提問單、保單試算、腸癌照護攻略,以及在治療旅程上可能會遇到的問題等,期望藉由此醫病共享決策的輔助工具,提供癌友更多照護秘訣,讓醫病雙方於看診時可更充分溝通。黃聖捷醫師表示,以往患者聽到癌症進展成第四期,都會非常沮喪失落,甚至想放棄治療。標靶藥物問世後,大腸直腸癌第四期已非末期,透過不同化學治療與標靶藥物的組合,第一線總緩解率可達7成、疾病控制率更高達9成。根據臺北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癌五年存活率研究調查統計,第四期存活率接近2成,大幅優於歐美日韓之醫學中心。黃聖捷醫師說,依照目前健保規範,大腸直腸癌患者於第一線到第四線治療,若能持續使用健保標靶藥物,整體存活期中位數可達近兩年半。換句話說,「接力治療」就是患者能夠打到越多標靶藥物、接受完整治療,其整體存活期與疾病穩定期也最長。楊純豪理事長也分享,目前晚期腸癌有多種標靶藥物可做為治療武器,若能使用越多種標靶藥物就有機會獲得最長的存活期,然目前第二線標靶藥物尚未通過健保給付,患者需自費承擔治療費用,因此會進一步尋求保險給付補助。《iCare愛幫忙》具有保單試算之功能,患者只要輸入保單資訊,就能即時了解保障項目及金額,進一步與醫師討論出最適合的治療選擇。
婦總吃隔夜飯突大不出來 醫一查腸子被塞住了
60歲的賴女士因不喜浪費,嫁為人婦後就經常吃隔夜飯菜,去年間突然半個月沒排氣、排便,甚至腹脹絞痛,經轉診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進而發現升結腸有5公分的腫瘤造成大腸阻塞,醫療團隊緊急以腸鏡在腸阻塞處放置金屬支架,撐開腸道,讓她可以排便、排氣、正常飲食,兩周後再接受腹腔鏡將腫瘤切除,罹大腸癌的震撼也讓她痛改吃剩菜剩飯的習慣。中國附醫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蔡元耀說,經緊急在賴女士腸阻塞處置入大腸金屬支架,撐開腸道,讓她可以排便、排氣、正常飲食;待腸發炎狀況緩解,再安排微創手術切除腫瘤。(圖/馮惠宜攝)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蔡元耀指出,臨床上大腸阻塞多為大腸腫瘤造成,賴女士到院時已腸嚴重發炎、阻塞,不立即治療腸道阻塞極可能併發敗血症死亡。蔡元耀說,在過去沒有金屬支架前必須先將腸道阻塞部位切除,再將腸造口縫於腹部體表處,待患者營養狀況恢復,腸子腫脹消退後,再進行腫瘤切除。如今,病患也可選擇使用大腸金屬支架,在短時間即可改善腸阻塞問題,患者可開始進食,恢復營養攝取,後續再搭配腹腔鏡微創手術切除腫瘤,術後併發症、感染風險就會明顯降低。蔡元耀指出,大腸癌造成腸阻塞的病患進入急診室前,往往因腸阻塞而營養狀況不佳,手術發生併發症風險較高,如能先置放大腸金屬支架,住院、復原時間大幅縮短。(圖/馮惠宜攝)賴女士回應,得知罹患大腸癌相當震驚,現在回想起來,自己愛吃炸物,加上經常吃先生、兒子吃不完的剩菜剩飯,都是不好的飲食習慣;而蔡元耀也說,賴女士先置入支架恢復飲食、正常排便,腸部發炎狀況改善後,大約兩星期後再接受微創腹腔鏡腫瘤切除手術,切片證實為大腸癌二期,目前狀況穩定追蹤中。中國附醫一年前引進大腸金屬支架,目前已實施達百例,蔡元耀說,2021年12月起健保也有條件將大腸金屬支架納入給付。他提醒,大腸癌治療含括許多環節,也必須考量多重因素,因此病患、醫師須充分溝通,才能選擇最適合的治療策略,治療風險也才能有效獲得控制。
巨型海龜搶救無效死亡!解剖取出3KG垃圾 驚人畫面曝
人類製造的垃圾不應該亂丟,否則可能會傷害生物。中國海南三亞市近日有一隻巨型雌性海龜被發現,救治後仍不幸死亡,研究人員解剖後發現,海龜腸道有近3公斤的海洋垃圾,包括漁網、塑膠袋、口罩、線繩、魚鉤等,讓人十分心痛。據了解,該隻海龜長約90公分、寬70公分、重約100公斤,7月15日晚上在三亞亞龍灣附近紅樹林內被發現,救援隊將海龜帶回保育中心進行檢查和治療,但最後還是來不及。負責救治的獸醫表示,導致海龜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海龜曾吞食大量異物,腸道阻塞壞死。手術過程中發現,海龜體內異物量非常多,取出難度也高,經過4小時,僅取出一公斤異物,因為手術時間較長、異物結構複雜,加上動物狀態等多方考量,決定結束第一次手術,等海龜間隔數日療養後再進行。海龜最後仍不幸死亡。(圖/翻攝自新華社)由於海龜狀態較差,獸醫進行抗炎和補液措施,並將其放在隔離醫療池,到8月26日上午9時許,海龜已經沒有生命跡象,宣告死亡。隨後解剖,從體內取出更多異物,總共約2公斤。消息曝光後,網友紛紛難過表示,「太讓人痛心了,地球不只是人類的地球,環保人人有責」、「罪孽深重啊!保護地球環境,愛惜人類生物,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職責」、「或許牠有個夢想,遊遍所有海域,可沒想到,這隻海龜會是這樣離去」。根據海洋保護組織OceansAsia公布的數據,光是去年就有約15.6億個口罩被丟入海洋,同時每年約有800萬噸塑膠垃圾進入海洋,而且有超過10萬隻海洋生物,因為被塑膠袋纏住或誤食而死亡,也可以看出人們的日常行為與海洋保護息息相關。
誤信吃棉花減肥!國中妹啃光「整條被子」爆吐膽汁 醫一看傻眼:全塞住
愛美是女人的天性,其中「減肥」一直是不少女性朋友最困擾的問題,除了市面上的減肥產品令人眼花撩亂,坊間也流傳許多偏方,但最好還是不要輕易嘗試,否則恐怕會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一名15歲的國中女生為了減肥,聽信「吃棉花」可抑制食慾,1年下來竟吃掉整條被子,造成嚴重腸阻塞,差點喪命。《ETtoday新聞雲》報導,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透露,該名國中生的BMI值才18.8,看上去也不胖,但她一直認為大腿太粗,加上常被爸爸碎念「胖了還吃宵夜」,於是卯起來減肥,不斷強迫自己節食,孰料後來竟吐出膽汁,還有嚴重便秘情形,被家長帶往醫院檢查,結果超音波一照竟讓醫生當場傻眼。李宏昌表示,女學生的腸道塞滿棉花,一問之下才得知,患者聽信偏方,以為肚子餓的時候只要「吃棉花」就能緩解飢餓感,近1年來都靠此方法抑制食慾,最後竟累積了整條棉被的量,大量棉花導致腸道阻塞,只能透過手術慢慢擠出,雖然術後解決了阻塞問題,但之後可能會有腸道沾黏等後遺症。李宏昌提醒,外界不應把體重過重、肥胖的孩子污名化,避免讓小孩不敢就醫,而當孩子對體重有疑慮時,家人應適時給予鼓勵,交由專業兒科醫師協助;另外,家長也應重視孩子的飲食及體位管理,防止日後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危險因子增加,甚至影響到孩子的社交與學習。
男便祕竟是「一朵香菇卡腸道」腫瘤吃掉肌肉層!醫一問才知「1習慣」惹禍
便祕已成了現代人的通病,造成的原因和飲食習慣及工作壓力都有關係。一名30歲的年輕男子長期有便秘的困擾,且覺得肛門有異物卡住,導致肚子越來越大,但試過了許多方法都無效,醫生安排他照電腦斷層,發現大腸腸道有一塊異物塞住,開刀後才得知竟是「一朵完整的香菇」,大腸旁還長出一顆顆腫瘤,診斷是癌症第二期。急診科醫師柯世祐在節目《醫師好辣》中分享個案,一名30歲的年輕男子長期便秘,且感覺肛門處有異物,先前按照醫師指示使用軟便劑、甘油也都沒有用,肚子還越來越大。(圖/翻攝Youtube醫師好辣)經X光檢查,發現病患的腸道阻塞,小腸還出現通常開刀後才會有的「氣液象限」,但病患卻表示自己沒有開過刀,做了電腦斷層後,發現的確有異物卡住,會診大腸直腸科醫師後開刀,才發現竟是一朵完整的香菇,且腸道旁還長了一顆顆的腫瘤,已經開始吃掉大腸肌肉層,診斷為大腸癌第二期。(圖/翻攝Youtube醫師好辣)經醫師詢問,得知病患從小就愛吃燒烤、炸物等高油脂食物。醫師也提醒,大腸癌已是國內排名第一的癌症,若是腸外有甚麼問題,一定要盡快就醫,不要仗著自己年輕就忽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