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阻塞
」 腸阻塞 蔡小虎 腸子 腹痛 嘔吐小孩誤吞水晶寶寶別「做1事」! 醫警示:嚴重恐腸阻塞、死亡
一歲半的玲玲誤食「水晶寶寶」,家屬緊急送至醫院急診就醫。在經住院禁食、接受靜脈輸液,並定時給予瀉劑後,沒有出現腹痛、腹脹、嘔吐等腸阻塞症狀,五天後順利出院。水晶寶寶吸收水分後膨脹 當心嚴重腸道阻塞新竹臺大分院小兒部楊德亮醫師表示,玲玲家屬起初不解,孩子未有嘔吐、活動力差等情形,為何需要住院,經詳細說明根據過去和國內、外多個誤食水晶寶寶的個案經驗,水晶寶寶在腸胃道中吸收水分後會膨脹至原本體積的20至30倍,造成幼童腸道嚴重阻塞,此情況需要緊急開刀移除,過去就曾有未緊急醫療處置死亡之個案。幼兒未確認吞入異物是什麼 大量飲水恐反致嚴重後果楊德亮醫師解釋,家屬時常於幼兒異物吞入後,緊急給予大量飲水,但如水晶寶寶這類物品,主要成分為丙烯酸樹脂,是一種吸水性很強的高分子化合物,在短時間內吸收大量水分後,體積會迅速膨脹數十倍,甚至還會分裂成數小個,可能反致嚴重後果。三歲以下幼兒避免接觸水晶寶寶 3大危害不可不慎楊德亮醫師提醒,若家中有三歲以下幼兒,應避免讓他們接觸水晶寶寶等細小物,家長也應隨時注意孩子們遊戲時間的安全,避免發生異物吞食、哽塞等憾事。水晶寶寶對幼兒可能造成的危害包括:腸道阻塞的風險:幼兒腸道較小,水晶寶寶迅速吸收腸液後會引起腹痛、腹脹、嘔吐等腸道急性阻塞症狀。窒息風險:水晶寶寶也可能卡在呼吸道中,導致窒息缺氧。異物哽塞導致兒童窒息死亡風險極高,當兒童出現異物哽塞症狀,應立即施行「兒童哈姆立克法」。化學成分危害:某些水晶寶寶產品成分標示不清,可能含有對人體有害之化學物質。
幼兒誤食水晶寶寶 醫提多項誤吞危害切記「勿做1事」
美國科羅拉多州先前有隻狗狗誤將一袋水晶寶寶當作零食吃下肚,結果狗狗在拉出滿地「彩虹便便」,讓飼主嚇壞緊急送醫,經過手術後,狗狗幸運地撿回一命,未料在國內,近日也發生一起1歲半女童誤食水晶寶寶,家長趕緊送到醫院急診,所幸女童經住院禁食、接受靜脈輸液,並定時給予瀉劑後,未出現腹痛、腹脹、嘔吐等腸阻塞症狀,5日後順利出院。水晶寶寶外表看似無害,卻對家中幼兒暗藏生命威脅。若家中有三歲以下的幼兒,應避免讓他們接觸水晶寶寶等玩具,以免發生異物吞入或哽塞的憾事。(圖/新竹台大分院提供)根據新竹台大分院小兒部醫師楊德亮表示,這名女童的家屬原先不解,為何女童沒嘔吐或是活動力差等情形仍要住院,對此,醫師解釋,根據過往國內外誤食水晶寶寶的經驗,水晶寶寶在腸胃道中吸收水分後會膨脹至原本體積的20至30倍,恐對幼童腸道造成嚴重阻塞。楊德亮表示,若出現阻塞可能需要緊急開刀移除,過去就曾有未緊急醫療處置死亡的個案,家屬了解後,也決定讓女童住院密切觀察是否有腸阻塞症狀,所幸水晶寶寶經由瀉劑順利排除,女童也健康出院。楊德亮另外指出,4年前有另一個案,年僅11個月大的嬰兒,因為反覆膽汁性嘔吐住院,經電腦斷層顯示腸道阻塞,經剖腹探查後發現,嬰兒小腸內有一顆已漲大至3公分的「水晶寶寶」,經手術移除異物並在加護病房照護多日後,才恢復正常進食。水晶寶寶主要成分為丙烯酸樹脂,普遍用於製作尿布、園藝裝飾,文具店、十元商店輕易可買到,特性是吸水性強,遇水會膨脹,由於顏色鮮豔繽紛,一旦不慎可能會被幼童誤食。楊德亮就表示,家屬發現幼兒吞入異物後,經常會給予大量飲水,但像是水晶寶寶這類物品是一種吸水性很強的高分子化合物,在短時間內吸收大量水分後,體積會迅速膨脹數十倍,甚至還會分裂成數小個,可能反致嚴重後果。水晶寶寶恐對幼兒造成的危害包括腸道阻塞的風險:幼兒腸道較小,水晶寶寶迅速吸收腸液後會引起腹痛、腹脹、嘔吐等腸道急性阻塞症狀。醫師提醒,若家中有3歲以下幼兒,應避免讓他們接觸水晶寶寶等細小物品,家長也應隨時注意孩子們遊戲時的安全。
中年男鼠膝部腫起!躺下卻消失 就醫檢查竟是「疝氣」搞鬼
48歲許姓男子為了完成單車環島的夢想,每週都辛苦練習,但他近來察覺左側鼠膝部似乎「腫了一小包」,用力時候比較明顯,躺下後反倒消失不見,他擔心是「拍咪ㄚ」連忙就醫檢查,結果是疝氣作祟。鼠膝部疝氣最常見 引起劇烈疼痛、噁心應儘速就醫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一般外科醫師許瓈文表示,「疝氣」指的是身體器官或組織從周圍體壁較弱處突破,導致該部位突起成一包,依照位置不同,可分為鼠蹊部疝氣、腹壁疝氣、切口疝氣等,其中以鼠膝部疝氣最為常見,可細分「腹股溝疝氣」及「股疝氣」,前者以男性、高齡、肥胖以及家族史居多,後者則常見於中老年女性,可能因為長期用力例如咳嗽或便祕、提重物或生產史所導致。許瓈文指出,若未能提早治療疝氣症狀,導致持續惡化,例如腸子或腹內網膜組織卡住回不來,有可能就會造成腸子或是組織缺血壞死,引起劇烈疼痛、噁心嘔吐、腹脹、無法排氣排便,此時千萬不可強行擠壓,需儘速至急診就醫。腹腔鏡微創手術傷口小、疼痛感低 可較快恢復日常生活目前手術治療疝氣方式分為傳統疝氣修補手術以及採用微創內視鏡的全腹膜外疝氣修補術(TEP)、經腹腔腹膜前修補術(TAPP)等,由於腹腔鏡微創手術僅需3個0.5至1公分的切口,搭配人工網膜置入作為腹壁補強,不僅傷口小,術後疼痛感較低,可較快恢復日常生活,但術後三個月內須避免會增加腹壓的活動;若是嚴重疝氣如有腸子或組織壞死時,則需進行組織或腸道切除手術治療,處理上較為複雜,不宜拖延。疝氣盡早手術治療 避免腸阻塞、腸壞死或敗血症許瓈文強調,雖然有時疝氣可以自行復位,但建議仍須盡早手術治療,避免出現嵌頓性疝氣合併腸阻塞、腸壞死、敗血症,甚至是死亡的後果。若民眾發現腹股溝不適或腫塊的,切勿輕忽病情,應儘早就醫,尋求專業醫療協助,以避免病情惡化。
基隆礦工醫院院長黎慶福猝逝! 他才救回加護病房患者「竟因心肌梗塞突倒地」
基隆八堵礦工醫院院長黎慶福26日驚傳猝逝消息,據了解,黎慶福當時在加護病房內搶救患者,休息時疑因心肌梗塞倒地不起,醫護人員搶救2小時仍宣告不治,享壽70歲。根據院方說法,黎慶福26日下午2點30分到加護病房為一名患者插管急救,結束後,黎慶福因頭暈在病房空床休息,未料在3點15分食,黎慶福出現抽搐現象,急診室醫師連忙將他送往加護病房插管急救,經過電擊、打強心針等救治,仍然回天乏術,於傍晚5點20分宣告不治。據了解,畢業於台大醫學院醫學系的黎慶福,專長項目為外傷、皮下腫瘤、乳房腫瘤、甲狀腺疾病、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膽道結石症、胰臟炎、腸阻塞、闌尾炎、痔瘡、肛門瘻管、腹部急診、植皮手術、癌症手術(胃癌、大腸直腸癌)、疝氣。黎慶福在民國69年從台大醫院來到基隆八堵礦工醫院服務44載,雖然講話有一口濃厚僑生口音,但仍不減對基隆及瑞芳、平溪、雙溪、貢寮鄉親熱情。常以醫院為家的黎慶福,有時半夜醫院需要協助,他也會從新店特地趕回醫院,日前還獲得基隆市好人好事代表的榮譽,原先他將代表基隆參加全國好人好事代表活動,如今發生憾事,礦地方鄉親也大感震驚,難過的是他順利搶救病患,卻犧牲自己生命。院方表示,黎慶福的家人長年住在澳洲,目前已和家屬聯絡上,將由家屬處理後續的相關事宜。
發炎性腸道疾病好發於青壯年族群! 醫曝:久病恐釀禍
34歲的吳先生正值青壯年,剛成家立業的他肩負養家的重擔,為了養育妻小成了工作狂,每日飲食也只能隨便打發解決。近日如廁時持續出現血便症狀,讓他誤以為是痔瘡搗亂,索性至藥局購買成藥治療。然而,情勢非但沒有好轉反而越來越嚴重,最後無奈之下求診胃腸科,深入檢查後確診為發炎性腸道疾病(IBD)。透過生物製劑治療,才終於得以控制病情、恢復以往的生活品質,也逐漸開始注重平時的飲食習慣。留心這些症狀 可能是發炎性腸道疾病彰化基督教醫院胃腸肝膽科顏旭亨醫師指出,IBD屬於免疫系統疾病,常見症狀如腹痛、腹瀉、血便、莫名貧血、體重減輕及發燒。如有慢性腹瀉兩週以上,或是其他症狀長達三個月以上,就建議民眾盡早就醫,進一步診斷是否為IBD。依顏旭亨醫師臨床經驗分享,一般而言,透過醫師初步檢查,通常95%求診的患者屬大腸急躁症,因此不需太過擔心。IBD臨床診斷需將慢性病史,大腸鏡檢查、腸道超音波、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腸道造影等影像學檢查,以及典型的內視鏡影像和病理組織等綜合評估才能確診。IBD可分為潰瘍性結腸炎以及克隆氏症。顏旭亨醫師解析,兩者差異在於,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炎範圍僅止於大腸、直腸,症狀包括血便、腹瀉、直腸出血等;克隆氏症則可能擴及大腸、小腸及多處部位。IBD若反覆發炎未癒,容易增加大腸阻塞、腸穿孔、瘻管,甚至提升腸癌機率等併發症的風險。IBD治療武器多 生物製劑助患者一臂之力隨著現代藥物發達,IBD的藥物選擇也逐漸趨於多元。除了抗發炎藥物、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等藥物外,近年來醫藥專家已運用先進生物科技設計出各類生物製劑。顏旭亨醫師表示,生物製劑類似於標靶藥物,可以精準瞄準發炎相關免疫分子進行作用,因此比較不會傷害與疾病無關的細胞或組織,而是針對特殊發炎途徑的傳導物質進行移除。而治療武器的搭配組合仍需視個案個別疾病程度而定,只要疾病控制良好,腸道不發炎、身體抵抗力變好,腸道內的細菌也較不容易增生而形成感染症,避免嚴重感染發展成敗血症。 均衡飲食 維持免疫力 日常3大原則要注意!IBD目前推測成因與基因遺傳及飲食西化有關,基因遺傳的部分,西方人罹患比例較東方人多出許多。根據統計,近年來國內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率約為每10萬人口有12人,而克隆氏症的發病率為每10萬人口3.9人。根據全民健康保險重大傷病證明,截至2024年6月,全國共有2,360例克隆氏症患者和5,232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無論東西方,盛行率均在節節上升。顏旭亨醫師建議,均衡飲食應多攝取蔬菜水果、少吃肉類、避免加工食品,且懂得調適生活壓力才能常保腸道健康。
男子肚子悶痛!就醫檢查竟是巨大腫瘤阻塞腸道 醫曝:是免疫疾病造成
一名40歲壯男,近兩年上腹持續悶痛,藥物治療未見好轉,因為腹痛合併噁心嘔吐就醫,檢查發現腹腔有顆5公分大腫瘤造成腸道阻塞,治療過程出現全身性發炎反應,進一步檢查確定罹患俗稱「假性腫瘤」的免疫系統疾病igG4症候群合併布納氏腺瘤。肚子悶痛多年 原以為是腫瘤臺中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吳明駿指出,患者自訴2年前就開始出現肚子悶痛的感覺,不舒服就就近到附近診所就醫拿藥,但症狀不見好轉,因為噁心嘔吐就醫,檢查時發現除胰臟發炎指數偏高,超音波發現十二指腸腸壁異常增厚,胃鏡檢查更驚覺十二指腸前端有1顆至少5公分大的腫瘤,嚴重懷疑是惡性腫瘤。由於斷層掃描顯示腫瘤造成十二指腸嚴重狹窄導致腸阻塞,經與家屬討論後,決定進行十二指腸切除手術,並進一步進行檢體化驗﹔切片檢查解果並未發現癌細胞,反而發現患者出現布納氏腺瘤Brunner's gland adenoma BGA」合併一種全身性發炎纖維化、俗稱「假性腫瘤」的免疫系統疾病igG4症候群。IgG4相關疾病 為免疫失調造成 吳明駿醫師說明,IgG4相關疾病是一種免疫失調造成的全身性發炎反應,從頭到腳都可能受影響,好發在唾腺、淚腺、淋巴、或胰臟,腸道IgG4相關疾病很罕見,主要以腹痛、腹瀉、或黃疸等腸胃道症狀為主,因為與腸胃道疾病症狀相類似而容易被忽略,直到出現腸道嚴重阻塞或巨大纖維性腫瘤時才會被發現﹔治療包括類固醇、免疫抑制劑及B細胞清除療法(B-cell depletion therapy)。患有布納氏腺瘤 是因胃部感染所致至於同時出現的布納氏腺瘤是十二指腸黏膜下腺體,主要功能是分泌鹼性黏液來中和胃酸,並產生消化酵素幫助蛋白質的吸收,發生布納氏腺瘤可能與胃酸過多或幽門桿菌感染有關。吳明駿醫師提醒民眾,不要輕忽身體的警訊,早期發現並診治,及早找病因,避免不必要的治療也減少遺憾。
29歲女便祕20多年險撐爆肚子 醫開刀挖出「巨蟒腸」單手握不住
大陸杭州一名29歲王姓女子從小至今,20多年來飽受慢性便祕折磨,每星期只排便一次。直到最近王女發現她的肚子越來越大,還時常伴隨劇烈腹痛,就醫後才發現是「巨結腸症」,腹部被結腸撐開,切除1公尺左右壞死的腸子,連單手都握不住,相當驚人。綜合陸媒報導,王女透露自己20多年來飽受便祕所苦,每星期才排便一次,肚子還會疼得死去活來;即便王女嘗試過各種方法改善,但便祕的情況都沒有好轉,反之越來越嚴重。王女不久前生產後,肚子卻越來越大,腹痛的程度比先前更加劇烈,因此決定去醫院檢查,被確定是罹患「巨結腸症」,劇烈腹痛則是因為腸阻塞導致結腸壞死,醫師表示她必須進行手術治療。在手術中,醫師發現王女的結腸宛如一條巨蟒,已經快撐爆她的腹腔,得用兩隻手才能握住;而王女已經有部分腸壞死,切除了1公尺左右的腸子。而報導中醫師直言,王女這樣的情況不罕見,巨結腸最典型的病徵就是腹脹、便祕和大腸擴張;醫師也說,只要通過適當的飲食調整,和簡單保守治療就能緩解,因此民眾有嚴重便祕,一定要盡早去醫院做檢查。在馬偕醫院2023年的衛教資訊,也分享過有關巨結腸症的介紹,表示巨大結腸症是腸子內缺少神經節細胞,使腸子無法正常蠕動而阻礙了糞便移動,在此段無神經節的腸子前段,為了克服下段的組裡而造成上段腸子擴張與腸壁肥厚,即所謂「巨大結腸」。
女深受便秘所苦20年 手術取「巨蟒結腸」2手才能握住
中國杭州有名29歲的王女士已被慢性便秘折磨20多年,經常1周才排1次便,常導致她肚子痛的死去活來,儘管她用盡各種方法治便秘卻起不到任何成效,生產後王女的肚子越來越大,去醫院檢查為成人巨結腸,手術中,王女的結腸如1條「巨蟒」一般,要2隻手才能握住,畫面十分驚悚。據陸媒報導,王女生產後的肚子越來越大,還會突發嚴重的腹痛,去醫院檢查後確認為成人巨結腸,而其腹痛有可能是腸阻塞導致結腸壞死。在手術中,王女的結腸撐滿了整個腹腔,如一條「巨蟒」一般,甚至要2隻手才能握住,經醫生評估,由於已經發生了腸壞死,所以只能切除1公尺左右的腸子。對此,醫生表示,像王女這樣的病例並不少,巨結腸最典型的表現就是腹脹、頑固性便秘及大腸擴張等。若想緩解便秘,可透過適當的飲食調整或簡單保守治療,但如遇到反覆不治的頑固性便秘,必定要儘早去醫院做檢查,提早治療。
浙江翁腹腔嚴重感染「腎衰竭命危」 元凶竟是廚房用具…發霉長毛全病菌
廚房用具、餐具碗筷等,時間久了就要換新的,否則會孳生細菌。中國浙江有一名70歲老翁,因為腹腔感染嚴重,腹內高壓超出正常人數倍,最後甚至腎衰竭,而且有生命危險,元凶竟是常見的廚房用品。這名老翁6月底被送到急診,躺在病床上喘著氣、渾身是汗,明明四肢纖細瘦弱,但肚皮卻高高隆起,「他說肚子那裡脹疼得厲害,1、2天什麼也吃不進,尿不出來!」還難受到說不出話來。更讓家人心疼的是,老翁住院後發炎指數不降反升,肚子脹痛也沒有好轉。醫生進行抗感染、抑酶、護胃、補液、利尿等一系列對症治療,但腹內壓仍持續升高,是正常人的3倍,心跳更達到110次/分,呼吸也越來越困難。醫師結合各項檢驗檢查結果,初步判斷為「腹部腔室症候群」(ACS),後來老翁病情急轉直下,腎功能和呼吸功能明顯受損,體溫也越來越高,需要緊急動手術,否則會有生命危險,「肚子裡大小腸水腫明顯,尤其大腸擴張厲害,腹壓高!」老翁腎功能損傷,需要洗腎。(示意圖/翻攝自photoAC)醫師回憶,手術過程中,可以看到老翁腹腔內感染十分嚴重,不僅有大量淡黃色混濁液體,還有多處腸道水腫發炎、積氣積液造成了腸阻塞。經過半個月的治療,情況才逐漸好轉,但腎功能已嚴重損傷,需要洗腎。不過老翁為何會感染這麼嚴重?醫師追問後才知,老翁家中的砧板、筷子和睦刀架等都用了10多年,梅雨季過後,這些廚房用具發霉長毛,他捨不得丟掉,只是擦洗乾淨就繼續使用。殊不知砧板是細菌最容易聚集的地方,多數家庭用完之後,只是用抹布擦一下,或稍微用水沖洗,根本洗不乾淨。如何減少砧板、筷子上的病菌?專家給了5點建議:1、首選密度大的材質,如一些硬木、食品級不銹鋼材質。2、減少水分和食材殘留,盡可能去除病菌生長的溫床。3、木質砧板最好1、2年更換一次,筷子應該3、6個月就更換,一旦發現筷子發霉長斑、變形或出現異味,要立即更換。如果砧板已經發霉,或者有很深的刀痕、裂痕,這種情況下,無論怎麼消毒都沒用,應盡快更換。4、清洗筷子時注意逐根清洗、不聚攏搓洗,使用洗潔精清洗筷子砧板後,迅速擦乾,並放在通風處自然晾乾,絕對不允許它們“濕噠噠”。5、有條件的家庭,最好使用洗碗機、消毒櫃等機器幫助消毒。用不同砧板分開切生、熟食。此外,刀具、抹布等也要清洗乾凈,定期消毒。
不只香菇!醫曝最常造成腸阻塞的6種食物 柿子、肉乾都在其中
近期有男童因為不喜歡香菇的味道,吃便當時不敢咀嚼而將整顆香菇吞下,結果造成腸阻塞送醫治療。但光田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陳俊欽指出,除了香菇等菇類之外,還有其他食物也容易造成腸道阻塞,提醒民眾在吃這些食物時應特別注意。6食物易腸阻塞 纖維多、咀嚼不易難消化的都應注意當腸道內容物無法正常通過消化道排出肛門,就有可能造成「腸阻塞」產生腹脹、腹痛、嘔吐、便祕等症狀。陳俊欽主任表示,最常造成腸阻塞的食物包括:菇類(纖維多不好消化)糯米類(不好消化)筍子、筍乾等(纖維多咀嚼不易、不好消化)帶梗、質地較硬的蔬菜(纖維多、較硬咀嚼不易)柿子、柿餅(柿子含有黏稠果膠,容易和其他食物黏成一坨,導致蠕動速度變慢,可能會越滾越大坨最後卡在腸道)肉乾(乾燥食物缺乏水分、較硬咀嚼不易、不好消化)陳俊欽主任分享,曾有位患者本身是菜農,每天都會吃很多自己種的菜,吃飯速度很快沒有好好咀嚼導致腸阻塞,就醫後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大腸內有蔬菜形成的糞石,大小超過5公分,造成大腸及小腸腫脹、缺血、潰瘍。避免腸阻塞細嚼慢嚥很重要 也要多喝水、適度運動因此,民眾在吃這些食物時一定要細嚼慢嚥,陳俊欽主任強調,細嚼慢嚥是最重要的,尤其腹部動過刀的民眾容易腸沾黏導致通道狹窄,飲食的部分更要特別注意。另外陳俊欽主任也提醒,平時要多喝水,因為食物如果又乾又不好消化很容易停頓在腸道,可能會和其他食物卡在一起,越積越大坨造成腸阻塞,而且還要適度運動,以免不好消化的食物在體內沉積時間更長,也要維持良好的排便習慣,至少2天排便1次。腸阻塞喝水疏通就好? 如何治療?一定要手術嗎?那很多民眾就很好奇了,如果是這樣的話,腸道阻塞是不是多喝水就能改善了呢?對此,陳俊欽主任表示,如果沒有阻塞得很厲害,確實就像排水孔堵住一樣,大量沖水會有幫助,但是如果已經塞住了,腸道腫脹、想吐,這時若喝大量的水只是壓倒它的最後一根稻草而已,反而會吐得稀哩嘩啦。所以陳俊欽主任提醒,如果已有明顯腹脹、想吐等情形,不要依靠自己的偏方,應盡早就醫,而且腸阻塞不一定要動手術,大約90%的患者打點滴、暫時空腹並透過促進腸胃蠕動消化的針劑或灌腸,3天內就能緩解,僅有1成的患者需要外科介入,但有些個案也可以透過內視鏡治療改善。
AI大腸鏡一照「息肉超驚人」 醫:所有員工直接尖叫
近日胃腸肝膽科醫師林相宏分享AI大腸鏡照息肉的畫面,息肉多到AII差點當機,「內視鏡室所有員工,看到這個影像都是直接尖叫出來。」林相宏在臉書發文,「恐怖啊,有密集恐懼症者慎入,最近AI話題很夯,我們的AI大腸鏡,來當我的員工真的很辛苦,這次息肉多到感覺AI差點當機,內視鏡室所有員工(包括我)看到這個影像都是直接尖叫出來,每一個框框全部都是息肉喔,想知道到底是什麼疾病呢?大家可以猜猜看。」此文一出,大家紛紛留言「這個是檢查大腸鏡,就會一起檢測出是嗎」、「應該和之前林醫生分享文章提到的#家族性腺瘤性瘜肉症是一樣的吧」、「太嚴重了吧」、「醫生請問這個狀況要怎麼治療」。林相宏在留言區解答,「答案是小腸淋巴增生(terminal ileum lymphoid hyperplasia)最常發生在小腸末端的迴腸,內視鏡會看起來有無數0.5公分大小的結節很像息肉,大部分沒有症狀有些人會腹痛、腹瀉、出血、腸阻塞,可能與一些免疫力不全、寄生蟲感染相關,沒有症狀可以觀察追蹤即可,要小心可能與後續淋巴瘤病變可能有相關,重點在找出源頭問題例如治療感染、免疫問題。」
6旬男反覆腹痛半年! 就醫檢查竟是「結核菌」惹禍
一名60歲男性近半年反覆腹痛,體重不僅掉了10公斤,最近三個月更三度腸阻塞送急診,其中一次切除阻塞腸子,從切片檢出結核菌才知道是腸結核作祟。幼時感染未發病 年長、免疫力低易引起腸道結核臺中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吳明駿指出,結核菌存在於大自然中,很多人幼時感染後潛伏在體內未發病,但年長或免疫力下降時就可能發病。可是結核菌不只會在肺部,還可能跑到腸子裡。吳明駿說明,肺外結核佔所有結核病約10%,其中腸結核佔所有結核病的1~3%,臨床上並不少見,推測可能與糖尿病、肝腎疾病、或免疫抑制劑與抗癌藥物的使用有關。除了腸道,腦、心、肝、消化道、腎、腹膜、淋巴、及骨隨等重要器官也可能感染結核菌。體重減輕、貧血、腹痛超過三個月 勿拖延盡快就醫吳明駿提醒,腸道結核的症狀包括腹痛、食慾不振、腸胃出血、發燒、盜汗、或體重減輕等,正確診斷並不容易。如果發現體重減輕、貧血、腹痛超過三個月以上,經治療症狀未緩解,應盡速找專科醫師進一步診斷。務必完成療程六個月 持續追蹤阻復發吳明駿說明,腸結核只要未感染到肺部,就沒有空氣與飛沫傳染的風險,治療方式則與肺結核相同,患者應完整接受抗結核藥物治療六個月,並於治療完成後接受追蹤性的腸鏡和影像檢查,避免復發。
小孩腸胃炎只能吃白色食物? 小兒科醫曝6大迷思:避開「這2類」就可以
近日腸病毒、諾羅病毒迎來大流行期!門診看腸胃炎的小孩也有增多趨勢。對此,小兒科醫師陳如瑩也發文破解6個常見的小孩腸胃炎迷思,包括只能吃白色的食物、需補充運動飲料、奶粉要稀釋喝等,她也建議只要避勉攝取油膩或刺激性食物,6大類營養素都要吃,才能增強免疫力。陳如瑩近日在臉書粉專《陳如瑩醫師-小兒腸胃 親子減重》發文指出,最近門診腸胃炎的小孩變多,以下她將破解6個常見的小孩腸胃炎迷思,也是她在門診時對家長的衛教重點:只能吃白色的東西:在衛教家長腸胃炎的飲食時,很多家長會問:「是不是只能吃白色的食物?」其實,腸胃炎的飲食,不必侷限於白色食物,以往聽到白飯、白吐司等白色食物,可能被視為較為溫和,但如果只補充這些東西,就只補充到澱粉。重點應該是熱量的攝取與均衡飲食,以增強免疫力。建議吃家裡烹煮的家常菜,6大類營養素都要吃,避免油炸或刺激食物即可。奶粉要稀釋喝:關於腹瀉或嘔吐時的飲食,經常被問到是否應該稀釋奶粉。答案是不建議!稀釋奶粉可能導致熱量減少,增加低血糖的風險。如果需要更多水分,建議使用小兒電解水,而非調整奶的水量。要補充運動飲料:大多市售運動飲料糖份比例較高,電解質含量較低,不適合嘔吐或腹瀉的小朋友。建議補充小兒電解水,較符合腸胃炎流失體液的補充。吐就要先禁食:在處理大人的腸胃炎,我們常常會用禁食的方式,讓腸胃道休息一下就會比較好。然而在小朋友的腸胃炎,就不建議這麼做。因為在腸胃炎時,孩子很有可能因為一段時間沒有吃東西,造成脫水或者是低血糖,這是非常危險的。所以還是要適量的進食和補充水份。小朋友不能用止瀉藥:小朋友一樣可以使用腸胃症狀治療藥物,不過,會根據孩子的體重去做計算,建議尋求兒科專科醫師,使用孩子合適用的止瀉藥。有部分成人使用的止瀉藥在小朋友身上會造成腸胃蠕動減緩,甚至不動,而造成嚴重的腸阻塞,造成更嚴重的問題。吐就一定是腸胃炎:腸胃炎大部分會有嘔吐和腹瀉的症狀。如果只有嘔吐,有時可能是發燒不舒服造成的嘔吐,或者是嚴重咳嗽咳到吐。還有許多嚴重的疾病也有可能造成嘔吐,像是心肌炎、較嚴重的全身性感染、或是糖尿病酮酸血症等。所以如果孩子單純只有嘔吐的話,陳如瑩也建議尋求專業兒科醫師的評估,最重要還是要觀察孩子的精神活力、食慾、尿量狀態,才不會延誤就醫。陳如瑩在文末也補充小兒腸胃炎該就醫的危險徵象,如果症狀惡化或幾天後沒有改善,或者有脫水徵象、持續發燒、血便等現象,應立即就醫。特別是6個月以下的嬰兒,更應該注意食慾活力尿量等脫水狀況。
「胎兒腸道閉鎖又穿孔」緊急剖腹 跨科醫療團隊搶救成功
37歲吳小姐於懷孕30週時,因產前超音波發現嬰兒腹部有一個巨大的多囊性囊腫,經轉介至中醫大母嬰醫學中心的醫療團隊,超音波顯示腹腔內和肝臟表面有高密度回聲,疑似腸穿孔合併胎便性腹膜炎,狀況緊急,與家屬討論後,今年二月初,約於懷孕32週提前以剖腹產出寶寶(正常懷孕週期37-40週)。花花(化名)出生時因肺部發育不全合併嚴重腹脹影響呼吸問題,緊急處置後進新生兒加護病房,並啟動母嬰醫學中心跨科團隊加強照護,經新生兒科沈上博主治醫師與兒童外科李建興副院長討論,由於花花出現腹膜炎合併嚴重感染與凝血功能異常情形,決定讓花花在出生第二天立即接受手術治療。術中發現,迴腸有腸道閉鎖合併腸扭轉與破腸穿孔,切除部分壞死腸道,並執行腸造口手術,術後給予適當之營養支持治療,讓花花身體更強壯體重更好。花花於出生三個月後再接受腸吻合手術,並順利出院,目前術後狀況良好。另一例32歲媽媽懷孕30週產檢時,經由中醫大附醫婦產部產科蘇俊維醫師執行超音波,發現胎兒有非免疫性水腫合併嚴重腹水。經安胎與使用肺部成熟藥物,嬰兒小亮(化名)於32週以剖腹產出生,小亮體重過輕僅有1700公克,立即轉至新生兒加護病房,發現大量腹水,立即進行腹膜穿刺引流,影像顯示有腸道阻塞現象。經新生兒科蔡明倫醫師與兒童外科曾采藝醫師討論,小亮於出生第三天接受手術,解決腹水,而術中發現有迴腸阻塞合併胎便腹膜炎,切除患部結構異常的25公分腸道,術後給予足夠營養支持。小亮於出生後31天健康出院,體重已達到2300公克。中醫大兒童醫院新生兒科主任林鴻志教授表示,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統計,每年有五千分之一的新生兒患有腸道閉鎖或狹窄,有時可能合併腹水的產生;嬰兒腹水問題若無獲得及時處置,可能導致心臟衰竭、肺部發育不全等狀況。在孕產期中,產婦應接受完整的產前檢查,定期追蹤胎兒器官發育狀況。若發現胎兒疑似有先天性異常時,不要輕言放棄,應至適當的醫療院所尋求協助。中醫大附醫與中醫大兒醫成立「母嬰醫學中心」,結合跨科別的醫療專業,並邀請國內外知名醫學權威擔任顧問,包含日本國立名古屋大學佐藤義朗教授、澳洲國立墨爾本大學鄭珍妮教授,以及國立臺灣大學李建南教授等專家,與全球先進醫療同步。
下班太餓…廣東男連吃3根「青香蕉」 腹痛送醫住院4天
香蕉是一種富含碳水化合物的水果,能提供運動前後補充能量。中國廣東有一名張姓男子,日前下班後因為太餓,一口氣吃了3根沒有完成成熟的香蕉,還喝了牛奶,沒想到2個小時後竟腹痛劇烈,不得不就醫治療。據《人民網》報導,張男腹痛難忍,就醫診斷為「腸阻塞」,因而住院了4天。醫師指出,香蕉中膳食纖維含量其實並不高,不能緩解便秘,如果食用沒有熟透的青香蕉,其中含大量鞣酸,與蛋白質等聚結合在一起,容易形成「胃石」,反而會使便秘更嚴重,甚至出現和張男一樣的腸阻塞。男子被診斷出「腸阻塞」。(圖/翻攝自微博)香蕉之所以被認為能通便,主要是因為含有可溶性膳食纖維,能促進胃腸道蠕動、潤腸通便。不過醫師表示,香蕉的膳食纖維含量在常見水果中僅為中等水平,沒有蘋果、梨、棗、獼猴桃、石榴等含量高,因此,香蕉對於緩解便秘並沒有很大的效果。消息一出,引發討論,網友紛紛留言:「我記得有人說過不熟的香蕉是治拉肚子,熟透了的才是治便秘」、「吃熟的可以,表皮有花點的就是熟了」、「青香蕉也不好吃吧,硬的」、「沒熟的不是很澀口嗎,怎麼吃得下」、「從小的認知裡面,便秘吃香蕉,原來是錯的」。
70歲男啃完「整顆芭樂」送醫 部分小腸慘遭切除…醫生揭致病原因
1名70歲男性有大腸手術病史,因腹脹腸沾黏阻塞接受二級緊急手術治療,當時腸沾黏阻塞嚴重,甚至造成腸壞死穿孔,必須做部分小腸切除。醫生看了手術照片後,詢問病患到底吃了什麼東西?對方回答,「這裡面有芭樂籽,我吃了一整顆的芭樂啊!」醫生提醒,植物性結石相當常見,吃水果時要多注意。彰化秀傳醫院外科醫師黃漢斌在臉書粉專表示,該名男性有大腸手術病史,因腹脹腸沾黏阻塞接受二級緊急手術治療,腸沾黏阻塞嚴重,甚至造成腸壞死穿孔,必須做部分小腸切除,事後他讓病人看了看手術照片,問他到底吃了什麼東西。「這裡面有芭樂籽,我吃了一整顆的芭樂啊!」病人立即回答道。醫生說明,「胃腸結石」根據其成分,通常分為4個類型,分別是植物性結石(phytobezoars,由蔬菜或水果纖維中發現的難以消化的食物顆粒組成)、毛髮結石(trichobezoars,由毛髮和食物顆粒的聚集體組成)、奶結石(lactobezoars,由牛奶蛋白組成)或藥結石(pharmacobezoars,各種藥物的凝結物)。其中以植物性結石是最常見,約佔所有已報告過胃腸結石的40%。黃漢斌進一步指出,最常在醫學期刊上提到的「柿子」,因為含有單寧酸,遇到酸時會形成一種類似黏合劑的物質,並黏住其他食物殘渣,導致糞石形成。在日本也有系列報告梅子、琵琶、柿子、楊梅的種子造成腸阻塞。台灣飲食常見的破布子、黑棗、山楂,也都是醫師們會告誡怕造成腸阻塞的食物。「沒什麼東西是絕對不能吃的,醫生不會叫人偏食!」黃漢斌強調,國外也有吃西瓜不吐籽導致腸阻塞的,重點是以後吃西瓜記得吐籽,而不是叫人家以後不要吃西瓜;相對的,吃芭樂把籽挖掉,而且全家分享,一人吃個幾片無傷大雅。此外,吃水果解暑,也還是要多喝水,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而不是什麼都不能吃。
考前闌尾炎!雄中學生坐輪椅應試 獲滿級分喊「不能放棄」
113學年度學測成績出爐,高雄中學、高雄女中分別公布有9人與1人滿級分,仁武高中與楠梓高中進步幅度也亮眼,其中雄中一名郭同學,考前3周因急性腹痛就醫確診闌尾炎,考試當天大考中心安排特殊考場讓郭同學坐輪椅應考,日前成績出爐仍獲滿級分。根據校方統計,今年學測雄中「國英數A自」滿級分人數7人、57級分以上50人、「國英數B社」滿級分2人,57級分以上16人。雄女「國英數A自」滿級分人數1人、59分共5人、55分以上共48人。另外,楠梓高中與仁武高中也獲亮眼成績,楠梓高中英文、國文科達標人數較去年成長2倍;仁武高中各科達前標成績的有80人次之多,其中國文科達前標學生的人數較去年增加了1.3倍,數學科達均標的學生人數也成長9倍之多。而雄中科學班一名家住屏東的郭同學,在考前三周於去年12月21日因急性腹痛到醫院就醫,經醫院檢查確診為闌尾炎後因拖延過久,闌尾化膿情況不佳,決定緊急開刀,出院後不久又肚子劇烈疼痛再度急診住院,今年1月6日轉診到高雄長庚醫院,判斷出術後引發的腸阻塞。郭同學擔心學測無法應考,除仍積極準備考試外,更積極復健希望能考試,最終在醫師同意下,申請特殊考場拔除引流管坐輪椅應考,考完就回到醫院治療,即使這樣艱苦仍獲得滿級分。考試前後,科學班師生都有到醫院探望郭同學並給予鼓勵。郭同學衷心感謝醫師和護理人員,及父母在住院期間的照顧外,也特別感謝班上導師和同學多次的探望和鼓勵,想透過自身經驗分享,面對突發的困難,除了對協助我們的人心存感激,面對困境不要放棄希望,平時準備好自己,就能有更大的機會渡過難關。
九旬翁突腹痛!醫竟取出「一坨綠豆」 醫嚇:膽囊全是結石
春節將至,許多人都等不及大啖美食,但有位九旬老翁過年期間吃太油膩,年後開始出現腹痛,且數周後並沒好轉,疼痛不減反增,經檢查發現膽囊腫脹且內有大量的膽固醇結石。對此,恩主公醫院一般外科醫師吳東琰指出,膽結石無症狀不需治療,有症狀則需手術,而膽結石高風險族群包括高膽固醇、高油脂飲食者等,應小心復發,增加罹患膽囊癌的風險。吳東琰指出,有名九旬老翁平時除了吃藥控制高血壓外,並無其他疾病或異常,但年後右上腹及上腹卻突然疼痛,原以為是過年期間吃壞肚子,便不以為意。豈料數周後並沒好轉,疼痛不減反增,才至急診檢查,經血液檢查、腹部電腦斷層及超音波檢查後,發現膽囊腫脹且有結石,經評估需手術治療。吳東琰表示,患者膽囊內有大量的膽固醇結石,因此安排手術切除膽囊,降低產生併發症的可能。醫師說明,膽囊負責儲存及排除膽汁,膽汁主要以膽固醇、膽鹽及膽紅素組成,只要成分比例改變,就可能形成結晶,生成膽結石,如果膽囊收縮功能不佳,無法順暢排除膽汁,也可能造成膽汁過濃而形成結石。而膽結石的高風險族群,除了高膽固醇高油脂飲食者、年紀大於40歲、女性、孕婦、肥胖者、迅速減重者外,基因也可能是影響因素。膽結石的併發症可大可小,最常見為右上腹痛(膽絞痛),常併發急、慢性膽囊炎,嚴重可能造成膽道阻塞、膽囊蓄膿、胰臟炎、膽囊腸道廔管、膽石性腸阻塞,甚至進展為膽囊癌。目前全球醫學認為無症狀的膽結石不需要治療,觀察及調整生活型態即可,而有症狀的膽結石則建議進行膽囊切除手術。最後吳東琰說,適逢年節,餐桌上少不了高油高鹽的美味佳餚。呼籲民眾,除了多喝水、調整飲食,盡量避免吃精緻食物外,多運動、少久坐也是預防膽結石的方法之一,也建議有膽結石病史的民眾應更加注意,切勿暴飲暴食或三餐不定時,以免膽結石反覆復發,增加罹患膽囊癌的風險。
一吃就吐、體重不斷下降! 檢查竟是罕見「十二指腸阻塞」
9歲的小明1年多前開始無法正常進食,常常吃一點就覺得飽,甚至吃東西就會馬上有噁吐感,最近3個月症狀加劇,吃東西吐不停且體重驟降,從21公斤掉到18.5公斤!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任級醫師林隆煌安排患者住院檢查,研判為十二指腸腸阻塞,罹患「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並指出此病若不進行治療,嚴重可能會致殘。十二指腸被夾住 又痛又噁心林隆煌表示,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yndrome)是罕見的上消化道阻塞疾病。當上腸繫膜動脈(SMA)壓迫腹主動脈(AA),會導致十二指腸內容物不能順利排入空腸,無法獲得適當的營養,導致體重減輕和營養不良。病因與後腹腔脂肪或結締組織流失有關,例如癌症、嚴重外傷、營養吸收不良症,或厭食症等,人變得太瘦、脂肪消失,使得腸子被血管夾住;在受傷或脊柱手術後被放置在身體石膏中的患者也會出現SMA綜合症,又稱為石膏症候群;另外也有解剖位置異常,使得十二指腸懸吊太高或上腸繫膜動脈起源處過低,都增加十二指腸被夾住的機率。▲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是罕見的上消化道阻塞疾病。(國泰綜合醫院提供)壓迫引起的疼痛會使人虛弱,引起「食物恐懼症」並加重病情。當十二指腸受壓會讓人噁心、嘔吐,當體重持續下降時,導致SMA和AA之間的角度減小,從而加重壓迫和阻塞。主動脈與上腸繫膜動脈的正常夾角約為38-56度,小明的夾角卻只有26.4度,壓迫到十二指腸,造成十二指腸阻塞及急性胃擴張。常見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痛、消化不良和早飽,儘管吃下的食物或飲料很少,但由於胃沒有排空,患者仍會感到飽,胃裡充滿了數小時前攝入的液體或食物,當胃排空延遲時會發生便秘,未消化的食物可能會嘔吐,當阻塞變得嚴重時可能會變成膽汁。攝入食物或飲料後腹痛可能會很嚴重,因為SMA的搏動變得更強並撞擊十二指腸。臨床症狀因人而異,有時症狀輕微,隨著時間推移會慢慢加重,如果不進行治療,某些人的症狀可能會嚴重致殘。噁心嘔吐腹痛消化不良早飽便秘致殘早期保守療法 嚴重需動手術林隆煌解說,治療方案包括藥物和手術干預,初期可以通過胃減壓、電解質校正和營養支持等保守療法進行管理。患有飲食失調症的人需要進行精神病學評估,當不能經口餵養時,可以通過放置在梗阻遠端的鼻空腸管進行腸內餵養,首先嘗試使用補充性高熱量液體進行頻繁的少量餵養,然後進行姿勢療法。接下來,從鼻子插入一根管子到空腸(鼻空腸管),特殊配方用於通過泵輸送16至20小時的餵養,提供患者所需的足夠卡路里和液體,這圍繞著通過鼻胃管以幫助實現胃和十二指腸減壓,通過靜脈輸液復甦,以及監測和更換血清電解質,經由全胃腸外營養以提供足夠的營養實現體重增加。而促運動劑有益於提升體重,對於病程較短的患者,保守治療最能解決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的症狀和體重,對於具有急性表現的兒科患者能受益於單獨的保守治療,體重增加的目標是恢復腸系膜脂肪墊和扭轉角度損失並減少AA和SMA之間的距離。如果保守措施在6至8週內無效並且症狀惡化,特別是患者有劇烈疼痛且無法耐受胃腸道餵養,則需要進行手術。目前最常用的是腹腔鏡十二指腸空腸吻合術,讓十二指腸的有效減壓,具有恢復快、腸蠕動功能改善和患者健康、小腸粘連和術後切口疝發生率降低、失血量最少、術後疼痛減輕以及最終美容效果好的優點。醫師最後提醒,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是腸梗阻的一種罕見原因,延誤診斷會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早期診斷時可以對患者進行保守治療,但如果診斷延遲或藥物治療失敗,則需要手術干預。
男誇海口狂嗑60隻蝦!醫一查:胃竟脹到5倍大 險把腸子撐破
農曆春節連假將至,許多人在大啖美食前,應也要提醒自己不要突然暴飲暴食。敏盛綜合醫院微創手術中心執行長陳榮堅分享,有名40歲的男性跟友人聚餐時,誇下海口說自己食量很大,竟一餐吃了5、60隻蝦子,男子掛急診後,陳榮堅發現他的胃竟已經脹到是正常胃的5倍大,還因此導致急性腸阻塞,十分危險。陳榮堅近日在臉書專頁「外科陳榮堅醫師——不藏私的漸健美園地」發文指出,日前有名40歲的男性掛急診,他一看到電腦斷層掃描結果,發現男子的胃竟然已經脹到是正常胃的5倍大,且連近端的小腸也都非常脹,大概有一半的小腸都是脹的。陳榮堅指出,一般這樣的情況會發生是因為胃、小腸、大腸這條路徑的某個地方被塞住了,因此他也詢問男子的病史,男子則表示肚子沒有開過刀,看起來也不像是長腫瘤的樣子,醫師便接著問最近是否有做什麼特別的事?這一問才知道,患者在傍晚和朋友聚餐時,誇下海口說自己的食量很大,而且很愛吃海鮮,所以那一餐竟吃了5、60隻蝦子,還有些其他食物。由於突然暴飲暴食,也導致急性腸阻塞。陳榮堅說,這樣的情況其實很危險,一旦抽血發現發炎指數或敗血症指數升高時,就代表腸子快被撐破了,必須緊急開刀。而後醫師幫男子抽血檢查,發現發炎指數有點高,但幸好還沒有到敗血症的程度,所以先幫患者放鼻胃管,一放下去,馬上就有大約1000cc的液體流出,其中混了一些血液和小小的食物殘渣。男子一餐的暴飲暴食,也導致他鼻胃管插了3天,住院住了5天。因此陳榮堅也呼籲民眾,正確的飲食觀念很重要,除了要選對食物以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突然「暴飲暴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