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圍
」 肥胖多晚睡才算熬夜? 專業醫提報告「這時間」睡增加35%肥胖機率
現代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許多人因為工作、學習或娛樂而逐漸養成熬夜的習慣,但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日前就發文示警,這些行為不僅對健康帶來的影響不容忽視。根據最新研究,熬夜不僅會影響睡眠質量,還會增加肥胖、糖尿病等多種健康風險,這些風險可能潛伏多年後才逐漸顯現。黃軒醫師近日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2023年。哈佛大學一項曾對約6.4萬名中年健康女性進行為期8年的跟蹤研究,其結果顯示,習慣熬夜的女性患糖尿病的風險比早起的女性平均高出72%,若這些熬夜女性還有酗酒、抽菸、營養不良等習慣,得糖尿病的風險更高。這也明顯代表著,熬夜和不良生活習慣的結合,會讓健康受到更大的威脅。黃軒醫師還引述另一項針對26個國家、近13.7萬人的研究,表示晚睡及每天睡眠不足的人,更容易出現全身肥胖和腰圍過大的問題。特別是「睡得越晚,越容易胖」這點,研究人員發現,與晚上8點至10點入睡的人相比,每延遲入睡2小時,全身肥胖和腹圍過大的風險會顯著增加。例如,晚上10點至午夜12點入睡,全身肥胖風險增加8%,而凌晨12點至2點入睡,全身肥胖風險則增加19%。若在凌晨2點至6點入睡,風險則更高,達到全身肥胖增加35%,腹圍過大增加38%。而同時根據這些資料來判斷,其實晚於晚上10點入睡「就算是熬夜」,會對民眾帶來健康隱患。研究人員還發現,晚睡的人群有一些共通特徵,多數是年齡相對較年輕、受教育程度較高的男性,居住在城市,並且有抽菸、飲酒的習慣,身體活動量較少,而肥胖風險則明顯增加。此外,研究中也指出,白天補睡並不能抵消熬夜帶來的風險,尤其是午睡時間較長的人,肥胖的風險會上升。研究人員發現,如果午睡時間超過1小時,全身肥胖風險會增加22%,而腹圍過大的風險則增加39%。因此,適度補睡可以,但午睡時間不宜過長,以免增加肥胖風險。黃軒醫師也提到,在這些研究結果中,其實都有一個共通的特色,那就是「儘量早睡,避免熬夜」。研究顯示,晚睡會帶來健康隱患,不僅可能引發肥胖,還會提高罹患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的風險。古人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這是最自然的生活節奏,而現代人違反了這樣的作息,導致癌症、慢性病不斷增加。黃軒醫師也提醒,許多人認為偶爾熬夜不會對健康產生太大的影響,但長期熬夜的習慣會讓健康逐漸受損,當你發現身材變形時,這其實就是身體健康受到嚴重影響的警訊。如果不及時修正熬夜的習慣,隨著時間推移,癌症及慢性疾病可能會悄悄找上門。
台中水井嬰屍真相曝…男疑親手溺殺新生兒 高大成揭3判定方向
台中市石岡區1月發生嬰屍慘案,謝姓男子向警自首後,水井嬰屍案駭人真相逐步曝光。警方調查發現,謝男與柯姓女友去年5月間未婚產子,但2人都不想要小孩,謝男疑似將男嬰溺斃浴缸後棄屍井中。對此,資深法醫高大成表示,目前能證明蓄意殺人的證據還太薄弱,建議查看嬰兒肺部有無氣泡。據了解,謝男在殺嬰半年後向警自首,並供稱嬰兒疑因沒妥善照顧、不明原因死亡;檢警則在地主用來灌溉香蕉等農作物的水井中,撈出已成糊狀的嬰屍,全案依殺人罪、遺棄屍體罪等罪嫌偵辦。檢方複訊後,認為全案疑點重重,向法院聲請羈押獲准。檢警調查,謝、柯2人自學生時期就交往並在東勢同居,柯女2022年10月懷孕後拒絕墮胎,雙方多次爭吵,謝男獨自至石岡租屋;柯女隔年5月26日下班返家發現羊水破裂,緊急通知謝男到場。2人當晚10點多在屋內迎來健康男嬰,未料柯女變心不想要孩子,放任男嬰赤裸躺在浴室;謝男則放水裝滿浴缸,把兒子放進缸內溺斃。檢警查出駭人真相後,台中地檢署於4月26日偵結此案,依殺人罪及棄屍罪嫌起訴謝男、柯女,並依《兒少法》加重其刑,全案交由國民法官審理。高大成表示,雖然謝男承認先溺斃男嬰再丟進古井棄屍,但殺人的客觀證據太薄弱,萬一對方到時翻供,堅稱孩子剛出生就死亡,就只能用遺棄屍體罪追究責任。高大成說明,要判定男嬰是否為生前溺斃,大略有幾個判定方向,首先可以測量男嬰的胸圍是否大於頭圍、腹圍,如果出生時是活胎,會有呼吸,胸部就會擴張;再來,可以檢查死者肺部是否有氣泡,若有,生前進水的可能性較高;最後,檢驗內臟是否有井水微生物。
高壯肥肚族群要注意 12種癌症罹患風險明顯高於常人
民眾大多都有觀念,肥胖族群本來就比一般身材正常的族群很容易罹患一些疾病,但至於是哪種肥胖,似乎大家沒有特別的概念。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就在FB發文指出,那種身材高大、腹部的族群,在面對甲狀腺癌、腎癌、胰腺癌等12種癌症的罹患風險,較常人升高12%。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日前在FB粉絲專頁發文,內容中引述一項由33萬人參與的研究,當中依據參與人員的體重指數(BMI)、身高、體重、腰臀比、腰圍、臀圍,將他們大致歸納為四種體型:第1組:全身性肥胖(胖得很勻稱)。第2組:個子高,全身分布更多脂肪。第3組:個子高,腹型肥胖(肚子上脂肪更多)。第4組:個子矮,體重和BMI高,但臀圍和腰圍細。在歷經15年的追蹤研究後,33萬人中有4.7萬人罹患癌症,透過後續的分析,發現其中有2組人的罹癌風險更高,分別是「全身性肥胖(胖得很勻稱)」與「個子高,腹型肥胖(肚子上脂肪更多)」兩組,其罹癌的機率相較於正常人分增高了10%與12%。而「個子高,全身分布更多脂肪」的罹癌風險則提高3%、「個子矮,體重和BMI高,但臀圍和腰圍細」的罹癌風險沒有升高。研究人員也發現,在「全身性肥胖(胖得很勻稱)」這個組別中,有10種癌症風險升高存在正相關性,這些癌症包括:子宮癌、食道(腺)癌、肝癌、腎癌、膽囊癌、胰腺癌、骨髓瘤、乳腺癌(絕經後)、結腸癌、直腸癌。而在「個子高,腹型肥胖(肚子上脂肪更多)」這個組別中,食管癌、甲狀腺癌、腎癌、胰腺癌等12種癌症風險升高存在正相關性。此外,這些身材的人還與食管鱗狀細胞癌、口腔癌、咽癌、肺癌等癌症風險有較高的關聯。在「個子高,全身分布更多脂肪」這個組別中,與甲狀腺癌、乳腺癌、惡性黑色素瘤、腦癌、中樞神經系統癌等5種癌症風險升高存在正相關性。黃軒醫師最後也總結如下:1.全身性肥胖(包含大肚腩):罹癌風險升高了10%2.個子高,腹型肥胖(大肚腩):罹癌風險,更升高了13%3.這兩種肥胖身材,只要併有「大肚腩」,罹癌風險就會增加➕10%以上!4.這次研究通過大量數據分析發現,「大肚腩」同時併有「高個子」的人患癌症的風險更高。黃軒醫師也解釋,根據這些研究結果,可以得出結論:身材中存在這兩個特點—大肚腩和高個子的人,患癌症的風險更高。這可能與脂肪分布、體重指數、腹圍和臀圍等因素有關。因此,保持健康的體重和體型對於降低患癌症的風險非常重要。肥胖確實會增加患癌風險,但大肚腩的「腹型肥胖」與癌症風險的聯繫更為緊密。至於何為「腹型肥胖」,黃軒醫師解釋,其最大特徵就是大肚腩,腰圍大於臀圍,四肢較細。脂肪主要沈積在腹部的皮下以及肚子里的肝臟、胰腺、胃腸道等器官周圍和內部。他也引述《BMC醫學》上的研究發現,表示腰圍越粗,患癌風險越大。研究人員對350萬參與者進行了平均8.3年的長時間隨訪研究,發現有超過27萬的人最終罹患癌症。為此,黃軒醫師也建議民眾日常要做好體重管理,以及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簡要概括:1.營養的平衡維持健康體重首要步驟是:攝取均衡的營養。美國癌症協會(ACS)指出,癌症病患在治療期間如果營養足夠,可幫助維持體重,從而更好地承受治療帶來的副作用,並減少感染風險。此外,適量的體重也能保持良好的體力和活力,對身體的復原有著積極的影響。2.運動的重要規律的運動,不僅可以幫助控制體重,還能提高整體健康水平。運動有助於增強心肺功能,提升免疫力,並且可以直接影響癌症細胞的生長和擴散。根據香港大學癌症專家研究建議:癌症康復者,應該每週進行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以有效控制體重。3.飲食的控制除了運動,飲食控制也是體重管理的重要部分。避免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選擇富含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可以幫助維持健康體重,並減少癌症風險。研究表明,減輕體重可以顯著降低某些類型癌症的發生率黃軒醫師最後也提到,體重管理防癌,是一個多方面的過程,涉及營養、運動和生活方式的改變。透過這些方法(飲食/營養、運動)我們不僅能夠減少癌症的風險,還能提高生活品質和整體健康。最後也強調「飲食控制、均衡營養、適當運動」缺一不可。
蘇宗怡穿回10年前洋裝 大秀超美裸背
有車壇女戰車神封號的蘇宗怡,日前為了拍攝產品廣告,嚴格執行戒飲料、零食計畫,不但讓體態更顯窈窕,更意外翻出快10年前購買的洋裝。年前與老公甜蜜出遊,蘇宗怡也特地換上該件洋裝,並在臉書曬出多張大尺度美照,引起粉絲熱烈討論。身材保持得宜的蘇宗怡,自曝過年期間從不忌口,透露平日除了靠「雙手」監控身材,還會適時補充益生菌。蘇宗怡也不忘宣導,「想要維持體態,顧好腸道環境非常重要,絕對不能只進不出」。蘇宗怡穿上爸爸10年前買的洋裝,大秀美背。(圖/蘇宗怡提供)她年前與老公到新加坡度假,開心換上近10年前峇里島家族旅行時,蘇爸爸要她買下的洋裝,試穿時蘇爸爸還親手幫她綁上腰帶,因此對蘇宗怡來說別具意義,但礙於服裝尺度過大,蘇宗怡自此之後再未穿過,戲稱這是「出國才能穿的衣服」,除了大讚蘇爸爸的好眼光,更幸福表示「這是父親的愛」。最新產品廣告也在年後播出,廣告中蘇宗怡換上多套造型服,大展少女體態。雖然維持著窈窕身材,蘇宗怡卻自曝愛吃零食解饞,曾一個人吃完六包蜜地瓜,過年甚至吃掉兩大包寸棗,說完也忍不住直呼:「是不是很可怕!」為了維持少女體態,閒暇時她會用手掌當量尺,將手掌撐開測量腰、腹圍,早晚也都會測量體重,嚴格監測身體的數字密碼。
新國民肥病3/幾乎人人都有胃食道逆流 醫示警「這狀況」恐惡化成食道癌
伴隨著肥胖的病症之一,就是胃食道逆流。永越健康管理中心腸胃肝膽內科醫師陳炳憲表示,「所有容易肥胖的生活習慣,都容易造成胃食道逆流,例如愛吃高油高糖的食物、喜歡吃宵夜、或是吃完喜歡躺下休息等,一旦腹圍變大,更容易增加腹壓,導致胃酸更容易逆流到食道,形成一種惡性循環。」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資料,2016年全球肥胖人數已是1975年的近3倍,2016年18歲及以上的成年人中,過重者超過19億,肥胖者超過6.5 億人,台灣也不例外,據國健署資料,每5位成人就有1人肥胖,影響健康的除了脂肪肝,再來就是胃食道逆流。「胃食道逆流已經成為現代人的文明病,以健檢數據來看,高達74.1%民眾都有此毛病,幾乎人人都有,只是症狀輕重不一,很多人甚至完全沒有感覺,可能只會覺得飯後較有飽脹感、喉頭卡卡、慢性咳嗽。」陳炳憲說,大約只有一半的患者會出現「火燒心」的典型症狀,而這將近5成的患者也要格外當心,透過胃鏡檢查,通常會發現這些患者的食道已經出現比較嚴重的灼傷。陳炳憲提醒,這類患者一定要追蹤治療,否則容易造成「巴瑞特氏食道」。「食道上皮黏膜長期被胃酸逆流刺激,就會形成柱狀上皮,這就是所謂的『巴瑞特氏食道』,長期發炎可能會惡化成食道腺癌。」歐美國家因肥胖人口眾多,胃食道逆流患者有明顯增加,更進一步拉高食道腺癌的比例,陳炳憲說,台灣目前尚未觀察到此現象,多數食道癌的原因仍與吸菸、喝酒、嚼檳榔較為相關,但若要避免相關風險,還是應該積極治療胃食道逆流,相較於藥物、飲食控制,減重尤其更加重要,只要體重減下來,胃食道逆流就會大為改善。隨著健檢愈來愈普及,民眾發現患有幽門螺旋桿菌時便會積極治療,也大幅降低胃癌風險。(示意圖/翻攝自永越健康管理中心臉書)胃部的相關疾病中,除了胃食道逆流,許多人也相當關心胃癌,根據國內外研究顯示,胃癌患者中有9成皆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幽門螺旋桿菌主要經糞、口傳染,民眾因不小心吃下遭幽門螺旋桿菌污染的食物或飲水而感染,多數人感染後並無症狀。陳炳憲說,過去台灣衛生條件較差,幽門螺旋桿菌不易消滅,因此導致胃癌患者激增,如今隨著幽門螺旋桿菌控制良好,愈來愈少人罹患胃潰瘍、胃炎,也讓胃癌發生率跟著降低。「這與健檢愈來愈普遍有關,一旦醫師發現民眾有幽門螺旋桿菌,就會給予藥物積極治療,再加上衛生環境改善,所以幽門螺旋桿菌大幅降低,以永越為例,近5年就降低5%。」陳炳憲說。不過,就算沒有幽門螺旋桿菌作亂,亂吃非類固醇的消炎止痛藥也容易引發胃潰瘍,常見症狀是上腹部悶痛,甚至會有血便、黑便,此時建議要進一步檢查,並積極治療,否則還是可能引發癌變。
「趴睡」竟有助新冠肺炎復原?! 醫師透露「這族群」最不妙
52歲王先生於今年五月因新冠肺炎住院治療,他的身高為175公分,體重為70公斤,剛入住病房時氧氣需求濃度一度已經調到最高,隨時準備插管治療,但入院後請他開始採取「俯臥姿勢通氣(prone position)」,盡量在床上「趴著休息」,血氧立刻有大幅度地改善,不但免除插管痛苦,氧氣需求濃度也隨即開始往下調,經過治療之後順利出院。47歲李先生也在同期入住新冠肺炎病房,他的身高為171公分,體重為92公斤,血糖血壓長期偏高,入院後氧氣需求濃度越調越高,醫護人員一樣鼓勵多多在床上趴著休息,但他自述因為有「啤酒肚」,所以無法趴睡,最後因為血氧濃度不足而插管治療,接受了近兩週的加護病房治療才歷劫重生。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王舜禾表示,前述兩位病人的年紀與病程相仿,入院後氧氣需求濃度也都到達最高,是什麼因素決定了兩位病人是否進入重症治療?1. 能不能趴睡?「俯臥姿勢通氣」是對於高需求氧氣的肺炎病人常會建議的一種治療方式,在床上病人從「仰躺」姿勢調整後「俯躺」後,可以增加肺活量,並有機會使得因為發炎浸潤而塌陷的肺泡重新打開。只需要請病人趴著休息,病人的血氧濃度常常就可以得到戲劇性的改善,是治療新冠肺炎中重度病人一項非常強而有力的武器。但如果病人有肥胖問題,就有可能在俯躺時因為腹部體積太大反而造成胸腔與腹腔的壓迫,使得病人更不舒服,因而無法長時間俯躺趴睡。在臨床觀察上,能夠趴睡的病人比起無法趴睡的病人,治療後的預後相對較好。也因此,在今年年中疫情爆發期間,肺炎病房的醫師通常第一眼看到病人時,心中就在評估病人:「能不能趴睡?」2. 代謝症候群肥胖的身材分為「中心型肥胖」與「周邊型肥胖」,李先生的肥胖型態為中心型肥胖,脂肪堆積在內臟與其四周,造成大腹便便,也是中年男性常戲稱的「啤酒肚」。中心型肥胖容易導致高血糖、高血脂與高血壓等「代謝症候群」。高血糖會使得身體免疫力下降及新冠病人的死亡率上升,而長期高血壓則是會使得心血管功能減弱,因此高血糖與高血壓一直都是新冠肺炎重症的風險因子。由以上的原因來看,「肥胖」的確是新冠肺炎重症的重要風險因子,而現代人因為工作忙碌與飲食習慣問題,長時間下來容易造成體重過重與體型過胖,因此平時在門診,在初步排除一些內分泌疾病後,醫師通常會請減重病人在生活上做以下幾點的調整:1. 在紙上記錄一週內每天24小時所吃的所有食物。現代社會因為食物較容易取得,所以很容易在不自覺下吃了大量的點心、餅乾與水果,如果單純只靠記憶回想,很容易忽略了自己其實吃了很多食物,以為自己喝水也會胖;若能記下每天每一口食物,其實會驚覺自己吃了非常多東西。2. 晚上8點後盡量不吃食物與記得吃早餐。人體的胰島素與荷爾蒙會依照身體生理時鐘有規律的分泌,太晚吃晚餐或是吃消夜都非常容易造成肥胖;此外,較有趣的是大家常常會以「不吃早餐」的方式來減重,在過去的研究中,不吃早餐來減重雖然在短期內會有一點效果,但以長期幾個月來看是沒有效果的,因為當人體在早上飢餓過頭後,身體會在中午過後反撲,使人不自覺在下午或晚上吃更多的食物來代償。3. 三餐吃七八分飽,不要挨餓,盡量避免吃點心。原理與不吃早餐相同,當人體過度飢餓,反而有可能在下一餐反撲,使得下一餐吃的更多。4. 在能身體與心理承受的狀況下,規律地運動。運動可以改變肥胖體態、下降胰島素抗性與改善代謝症候群,而運動的最困難處在於養成規律的習慣,建議一開始可以先從身體可以接受的快走或是慢跑開始,逐步養成運動的習慣,若能再加上一定程度的重量訓練,效果會更好;反之,若一開始就做高難度或高強度的運動,反而會使人望之卻步而長期無法持續。王舜禾指出,在做過以上及一些個人化的飲食策略調整後,若病人體重改善幅度不如預期,這時會再以一些安全的減重藥物來輔助治療。減重藥物可以讓使用者的食慾下降,而在食量長期減少的狀況下,可以進一度減少胃容量與調節腸胃道的荷爾蒙。使用減重藥物的目的是為了使病人可以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當病人適應新的飲食習慣後,停藥就不會使得病人復胖。對於新冠肺炎重症,「肥胖」是相當重要的危險因子,而肥胖的產生主要來自於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因此改善基本的生活習慣為首要之重,有時光是生活型態的改變,就會帶來非常顯著的減重效果;此外,如果病人有過度肥胖,或是有內分泌疾病相關病史,則建議進一步由醫師評估採取相關的治療。
疫苗打不打2/慢性病患如何評估風險? 專家:「5指標2檢查」幫助釐清
隨著Delta病毒再度蔓延全球,許多國家都開始接種第三劑疫苗因應,台灣自然也不例外,但由於接種疫苗的疑似死亡案例陸續爆發,例如九把刀岳母接種AZ疫苗4天猝逝;作家陸之駿接種高端疫苗後第二天爆發主動脈剝離而亡,另一位44歲男子患有糖尿病,但其他並無異常,最後竟死於心臟病合併心肌梗塞。許多民眾雖然知道接種疫苗「利大於弊」,但萬一疫苗不良反應真的發生在自己或家人身上,又該如何是好?況且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的人非常多,又該如何評估自身接種疫苗的風險?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建議評估「5指標」,分別是腹圍、血壓、空腹血糖、三酸甘油脂、高密度膽固醇。以腹圍來說,男生不可超過90公分、女生不可超過80公分;血壓則是收縮壓不能超過130毫米汞柱、舒張壓不能超過85毫米汞柱。空腹血糖值須在100mg/dL之內;三酸甘油脂不能超過150mg/dl;高密度膽固醇則是男性須小於40mg/dl、女性需小於50mg/dl。一向支持國產疫苗的作家陸之駿,接種高端疫苗時還在臉書PO文,沒想到隔日猝死,成為高端首例疑似死亡案例。(圖/翻攝陸之駿臉書)梁程超說,以上5項指標中若有3項不合格,就是所謂的代謝症候群,接種疫苗就必須承擔一定的風險,建議詢問醫師加以評估,或是透過更積極的飲食控制、運動,讓各項數值恢復標準後再接種疫苗,就能降低相關風險。此外,由於疫苗不良事件多為心血管疾病,梁程超表示,除了關心自己的血壓、血糖、血脂數字之外,還有2個容易忽略的健檢數據,其實也和心臟健康息息相關,建議若有異常要多加注意。例如「高敏感性C-反應蛋白(hs-CRP)」就是反應身體正處於發炎狀態,其中也包括血管的發炎。不過,由於身體所有部位的發炎都可能造成hs-CRP異常,所以必須搭配其他檢查來釐清原因。另一個則是「同半胱胺酸」,它是人體代謝後的一種產物,如果數字偏高就顯示血管粥狀化,可能會導致血管梗塞或破裂,相較於hs-CRP,跟心血管疾病更直接相關。
月花2萬多伙食費! 男「體重達190Kg」呼吸困難險喪命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可見「吃」在人們一生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但是若放任自己的口腹之慾不斷進食,恐將對健康造成嚴重影響。中國西安1名李姓男子,常常在一天內上網下單5至6次的外食,導致體重狂飆至190公斤,還使健康出問題造成呼吸困難,差點丟了一條小命。根據《看看新聞KNEWS》報導,畫面中李男透過手機下單點餐,舉凡炸雞、蓋飯、牛肉麵通通都是他的最愛,一天要點至少5、6次,一個月的伙食花費就要5000多元(約台幣21625元)。長久暴飲暴食的不良習慣也反應在李男的健康上;李男表示,自己身高180公分,但因為愛吃讓體重嚴重失控直飆190公斤,除了只能穿最大號的衣服之外,還罹患嚴重的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症差點喪命,必須依靠呼吸器才能入睡,而此種情況已長達2年。為了改善身體狀況,李男前往當地醫院進行診療,任職肝膽外科減重個案管理的朱醫師表示,李男四肢正常,唯獨腹部因過度肥胖,腹圍達167公分,低頭無法看到自己的腳趾,走幾步路就腰痛喘不過氣;晚上睡覺還會因肚子的肉下垂而無法呼吸遭憋醒。為了幫助李男減少食量,醫師特意安排其進行袖狀胃切除術,「透過這個手術縮小他的胃容量,這樣他以後吃的飯就少了,讓他體重快速減下來,可以讓他的高血壓、睡眠呼吸等等問題得到解決,還他一個健康的身體。」醫生替男子進行胃切除術,希望改善其體重及高血壓等疾病困擾。(圖/翻攝自看看新聞KNEWS)新聞曝光後,不少網友紛紛留言,「真能吃啊,一個月5000元花在吃上面,太厲害了」、「他還能買到衣服…奇蹟」、「他這個就是懶,不能怪外面店家吧」、「我吃2、3次可以,要我一個月都吃外食我會吐,然後這輩子都不會再點了」、「有錢才能這麼任性,他的伙食費比很多人一個月薪水都高。」
斷食不只能減重 最新研究發現2優點
「在一定的時間內斷食,然後在剩下的時間內隨便吃自己喜歡的食物」這樣的斷食方法是新的減重方式,不過最新研究卻發現,這樣的飲食方式能助於抑制癌細胞的成長,也能改善代謝症候群。內臟脂肪過多、高血壓、高血糖及脂肪代謝異常的情形,只要超過2個以上,就容易患有代謝症候群,而且有代謝症候群的病患,罹患肝癌、直腸癌、乳癌、脾臟癌的風險也會提高。美國貝勒醫學院最近針對斷食的效果做實驗,發現斷食有益於改善代謝症候群,而斷食的方法,不論是一天斷食16小時、8小時內吃完3餐,或是5天吃飯、2天斷食,都是現代人常採取的方式。研究團隊是以伊斯蘭教齋戒月的方式為基準,要罹患代謝症候群的被實驗者,每天斷食14個小時並持續4個星期,而在實驗前、後都用特殊的檢驗方式進行蛋白質的分析,結果發現血液中抑制癌細胞的蛋白質,以及修復DNA的蛋白質,均成長超過一倍,而且被實驗者的體內,抑制糖尿病及老化的蛋白質組都更加活化,並且在實驗結束後,被實驗者的腹圍、抽血數據及肥胖指數均有改善。研究團隊因此認為,斷食能做為輔助改善代謝症候群的一種方式無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