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絞痛
」 腹瀉 諾羅病毒 食物中毒 疾管署 諾羅![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7/396017/sm-2bec54fd798e62205360e84c6570b5ea.jpg)
魔王病毒橫行 醫驚曝真可怕:吐一次幾千萬隻病毒
據疾管署最新統計,春節後全台腹瀉門急診就診30萬人次,為近5年同期最高,過去4週有398起腹瀉群聚,98.6%諾羅病毒。對此,小兒科醫師王韋力表示,只要吐一次就有幾千萬隻病毒,傳染力極強,勘稱「魔王級的病毒」。王韋力在臉書發文,「最近還有一隻也是魔王級的病毒諾羅病毒,我講一個諾羅病毒的小知識,只要100隻諾羅病毒就會讓你生病,然後一次的嘔吐,其飛沫跟嘔吐物大概,就有幾千萬隻病毒在裡面,真的很可怕,幾年前我得到過一次一週瘦了三公斤。」疾管署11日指出,今(2025)年第6週(2/2-2/8)腹瀉門急診就診302,644人次,為近5年(2021至2025年)同期最高,惟預期就診人次將於本週出現反轉;另全國近4週(第3週至第6週)共接獲 398 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亦為近5年同期最高,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215起,以檢出諾羅病毒(212件,占98.6%)為多。疾管署指出,近期腹瀉群聚案件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多,其傳染力強,潛伏期約10-50小時,患者可能因食用受汙染的食物或飲水、與病人接觸(如與病人分享食物、水、器皿;接觸到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或接觸到病人曾接觸的物體表面)而感染,常造成校園、餐飲旅宿場所等大規模群聚事件。疾管署說明,腸胃炎主要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發燒等,症狀可持續1至10天,病程長短取決於所感染的病原種類及個人的免疫力,小於5歲的幼兒、老人及免疫力較差者症狀會較嚴重。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1/395731/sm-be3a107d26211e2dbd6e67a159916617.jpg)
腹瀉病例激增!諾羅病毒疫情明顯升溫 專家示警:沒有特效藥
衛福部疾管署於11日表示,春節後,全國腹瀉門急診就診人次呈上升趨勢,2日至8日腹瀉門急診就診302,644人次,近4週全國共接獲398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兩著均為近5年來同時期最高。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215起,檢出諾羅病毒(212件,占98.6%)為多。而台大醫院兒科前醫師、YouTuber「蒼藍鴿」也發文示警,表示「諾羅病毒沒有特效藥」。疾管署聲明中指出,近期腹瀉群聚案件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多,其傳染力強,潛伏期約10至50小時,患者可能因食用受汙染的食物或飲水、與病人接觸(如與病人分享食物、水、器皿;接觸到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或接觸到病人曾接觸的物體表面)而感染,常造成校園、餐飲旅宿場所等大規模群聚事件。腸胃炎主要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發燒等,症狀可持續1至10天,病程長短取決於所感染的病原種類及個人的免疫力,小於5歲的幼兒、老人及免疫力較差者症狀會較嚴重。疾管署呼籲,民眾應落實如廁後、進食或備餐前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並注意食物貯存或調理過程應符合衛生條件、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食物澈底煮熟再食用(尤其是蚵、貝類等帶殼水產),以預防腸胃炎傳播。餐飲、團膳業者應落實廚房環境消毒與清潔,並留意工作人員(尤其是廚工)健康情形,如有疑似腸胃炎症狀應暫停工作,並於症狀解除至少48小時後才可上班。而台大醫院兒科前醫師、YouTuber「蒼藍鴿」也在FB發文表示,罹患諾羅病毒的患者,身上常見有肌肉痠痛、上吐下瀉等症狀。在此他也補充一些有關諾羅病毒的重點如下:通常不需使用抗生素,因為是諾羅「病毒」通常也不需做糞便檢驗,因為沒有特效藥,驗了沒太大好處建議多補充電解質水,避開奶製品、油炸及粗纖維等食物通常觀察/服藥2至3天,症狀就會明顯好轉了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5/395635/sm-f270a9e4d8ec613113d247834f8f6e98.jpg)
過年亂吃一通?春節後「30萬人慘拉進醫院」 腹瀉就診創10年來最高
春節後超過30萬人一路慘拉進醫院,衛福部疾管署表示,國內上周腹瀉門急診就診高達30萬2644人次,創下10年來同期最高,預期就診人次本周有機會反轉下降;同時,全國近四周共接獲398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也是5年來最高,主要是餐飲旅宿業,檢出病原體以諾羅病毒占98.6%為多。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春節後全國腹瀉門急診就診人次呈上升趨勢,上周腹瀉門急診就診30萬2644人次,創下十年來同期最高,不過,她預估就診人次有機會本周出現反轉下降。另全國近4周共接獲398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亦為近5年同期最高,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215起,以檢出諾羅病毒共212件,占98.6%為多。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圖/中國時報記者鄭郁蓁攝)疾管署指出,近期腹瀉群聚案件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多,傳染力強,潛伏期約10-50小時,患者可能因食用受汙染的食物或飲水、與病人接觸(如與病人分享食物、水、器皿;接觸到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或接觸到病人曾接觸的物體表面)而感染,常造成校園、餐飲旅宿場所等大規模群聚事件。腸胃炎主要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發燒等,症狀可持續1至10天,病程長短取決於所感染的病原種類及個人的免疫力,小於5歲的幼兒、老人及免疫力較差者症狀會較嚴重。疾管署呼籲,民眾應落實如廁後、進食或備餐前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並注意食物貯存或調理過程應符合衛生條件、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食物澈底煮熟再食用(尤其是蚵、貝類等帶殼水產),以預防腸胃炎傳播。餐飲、團膳業者應落實廚房環境消毒與清潔,並留意工作人員(尤其是廚工)健康情形,如有疑似腸胃炎症狀應暫停工作,並於症狀解除至少48小時後才可上班。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3/390733/sm-19e8a8520d0e4895bda95cfd8a1fa332.jpg)
諾羅疫情創5年新高 單周近17萬人因腹瀉就醫
近期國內因諾羅病毒而產生的腹瀉疫情大幅升溫,根據疾病管制署的最新資料顯示,從5日至11日這段期間,短短7日內因腹瀉就診的人數高達169,747人次,較前一周的149,477人次增加13.6%,刷新近5年同期紀錄。同時,過去四周(2024年第51周至2025年第2周)共通報194起腹瀉群聚案件,同樣創下5年新高。群聚案件中,檢驗結果顯示95.7%的病例病原體為諾羅病毒,主要集中於餐飲和旅宿業場所。根據媒體報導指出,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諾羅病毒具有極高的傳染性,其潛伏期約10至50小時。除諾羅病毒外,部分群聚案件還檢出細菌性病原,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和仙人掌桿菌,這些病原的潛伏期為數小時至5天不等。感染腸胃炎的主要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及發燒,病程可持續1至10天,幼兒、老人及免疫力較差者的症狀可能更加嚴重。傳播途徑方面,感染諾羅病毒多因食用受汙染的食物或飲水,或與病人接觸,例如分享食物、使用共用器皿,甚至吸入病人的嘔吐物或排泄物產生的飛沫。此外,接觸病人曾觸碰的物體表面也可能引發感染。這些特性使得校園、餐飲及旅宿場所成為腸胃炎群聚的高發區。由於近期進入尾牙及春節聚餐旺季,疾管署表示,正確洗手是預防諾羅病毒感染的關鍵,尤其在如廁後、進食及備餐前,應使用肥皂或洗手乳,因為酒精無法有效抑制諾羅病毒。此外,民眾需注意食物的儲存與調理衛生,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並確保食物完全煮熟後再食用,尤其是蚵、貝等帶殼水產。疾管署也提醒,若出現腹瀉、嘔吐等腸胃炎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在家休息,同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以防脫水。同時,患者需嚴格執行衛生措施,如勤洗手,防止病毒傳播,尤其在群體活動或家庭聚會期間,應更加注意。年末及春節將至,民眾在聚餐及外出時務必提高警覺,避免腹瀉疫情進一步擴大。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2/390262/sm-d02eb2746bfbcc292ff2a75a91d75fd4.jpg)
尾牙聚餐完陸續發病!醫示警「這病毒」傳染力太強 酒精也無效
12月至2月是各大公司行號尾牙的季節,聚餐多導致諾羅病毒造成的腸胃炎也多。兒科醫師陳敬倫提醒民眾,諾羅病毒傳染力非常強,而且酒精消毒無效,只能靠著勤洗手預防,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陳敬倫醫師日前在臉書上發文指出,最近尾牙聚餐多,諾羅病毒造成的腸胃炎也多,患者常常前一小時還好好的,突然就開始不斷上吐下瀉,而且諾羅病毒潛伏期很短,家人朋友一個一個接著發病,常常被以為是食物中毒。陳敬倫提醒民眾,諾羅病毒傳染力非常強,而且用酒精消毒也無效,若不小心摸到病患的口水、嘔吐物、糞便,都要用肥皂或洗手乳洗手,預防被傳染。根據疾管署指出,諾羅病毒感染引起之症狀主要為噁心、嘔吐、腹瀉及腹絞痛,也可能合併發燒、寒顫、倦怠、頭痛及肌肉酸痛。年紀較小的幼童嘔吐症狀較明顯。症狀通常會持續1至10天,之後就會逐漸痊癒。而諾羅病毒傳染途徑包含,食入被諾羅病毒污染的食物或飲水、接觸被諾羅病毒污染的物體表面,再碰觸自己的嘴、鼻或眼睛黏膜傳染、與病人密切接觸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也可能受感染。該如何預防諾羅病毒,疾管署建議,備餐前、進食前、如廁後及照顧病人後,都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洗手;蔬果要清洗乾淨,避免生食,尤其貝類水產品應熟再食用。疾管署指出,目前並沒有治療諾羅病毒感染的特效藥,治療最重要的原則是適度補充水分與電解質,以防止脫水和電解質的流失。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9/389859/sm-94d37c11dd2436be3d190c8150ac3034.jpg)
饗饗中毒案禍首揭曉! 「諾羅病毒發威」腹瀉人數創5年同期新高
「饗饗台北信義微風店」食物中毒事件,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今(14日)公布檢驗結果,目前已有9人檢驗出爐均陽性,感染諾羅病毒。曾淑慧表示,從1月5日到7日共有77名民眾到饗饗台北信義微風店食用自助餐出現不適,其中78%出現嘔吐、77%腹瀉、68%噁心、28%發燒、14%腹脹等症狀,就醫診斷均為腸胃炎,目前沒有住院個案,共計採檢73案,其中9例初步檢驗陽性,都是諾羅病毒,其他檢體持續檢驗中。北市衛生局昨(13)日曾指出,調查發現,超過7成送醫者都有食用生魚片,而根據送醫症狀以及潛伏期推斷,初步的確懷疑有可能食客是感染諾羅病毒。曾淑慧則說明,疾管署蒐集到77名用餐者不適,數據與台北市衛生局的59人有落差,主因是有設計問卷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因此包含未就醫個案。另衛生局有針對員工採檢,但結果尚未出爐。她強調,全案究竟實際是食物、環境或是接觸病人所引起,則還要再進一步釐清。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上週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6萬9747人次,較前一週14萬9477人次上升13.6%,為近5年同期最高且近期呈上升趨勢。此外,近4週共接獲194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亦為近5年同期通報數最高,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92起,以檢出諾羅病毒88件、占95.7%為多。近期腹瀉群聚案件檢出病原也以諾羅病毒為多,其傳染力強,潛伏期約10到50小時;而細菌性病原檢出金黃色葡萄球菌、仙人掌桿菌為主,潛伏期為數小時至5天。腸胃炎主要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發燒等,症狀可持續1至10天,病程長短取決於所感染的病原種類及個人的免疫力,小於5歲的幼兒、老人及免疫力較差者症狀會較嚴重。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4/389834/sm-65d5999bb7cb9138d822449c4b155e27.jpg)
饗饗食物中毒疑雲「增至77人不適」 疾管署:9人驗出諾羅病毒
知名Buffet餐廳「INPARADISE饗饗」微風信義店,日前爆出疑似集體食物中毒案,截至12日上午9時為止,累計通報59人。疾管署今(14)日公布檢驗初步報告,指出1月5日至7日間共有77名民眾在用餐後感到不適,目前已採檢其中70名個案,有9例均是感染諾羅病毒。北市衛生局先前指出,這起疑似食物中毒案在7日爆發,有59人至醫院就醫通報,其中44人在5日用餐、15人於6日用餐,並有42人食用過生魚片、21人吃過干貝,另有5人吃了生蠔。考量到送醫者多有上吐下瀉等症狀,症狀與羅病毒相似,而諾羅病毒一般潛伏期為24~48小時,初步判斷是諾羅病毒惹禍。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今日表示,關於饗饗腹瀉群聚案,疾管署已啟動流行病學調查並發放問卷,於1月5日至7日之間,有前往「饗饗」微風信義店食用自助餐的民眾裡,共有77人出現不適狀況,症狀方面,嘔吐佔78%、腹瀉77%、噁心68%、發燒28%及腹脹不適14%,且不少個案都是同時具有不同症狀。曾淑慧說,初步診斷這些個案為腸胃炎,並沒有人住院,而疾管署目前已採檢70人,有9例驗出陽性,均感染諾羅病毒,疾管署也會持續進行檢驗。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期全國腹瀉門急診就診人次呈上升趨勢,為近5年同期最高,上週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6萬9747人次,較前一週14萬9477人次上升13.6%;且全國近四週共接獲194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92起,以諾羅病毒88件為最多。疾管署說明,近期腹瀉群聚案件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多,傳染力強,潛伏期約10至50小時;而細菌性病原檢出金黃色葡萄球菌、仙人掌桿菌為主,潛伏期為數小時至5天。腸胃炎主要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發燒等,症狀可持續1至10天,病程長短取決於所感染的病原種類及個人的免疫力,小於5歲的幼兒、老人及免疫力較差者症狀會較嚴重。疾管署提到,若食用受汙染的食物或飲水、與病人接觸,如與病人分享食物、水、器皿;接觸到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或接觸到病人曾接觸的物體表面而感染,常造成校園、餐飲旅宿場所等大規模群聚事件。疾管署也呼籲,適逢年末、農曆春節將至,民眾出遊、聚餐時應落實如廁後、進食或備餐前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並注意食物貯存或調理過程應符合衛生條件、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食物澈底煮熟再食用(尤其是蚵、貝等帶殼水產),以預防腸胃炎傳播。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8/385648/sm-cb18892181fda92095a20e0c15924755.jpg)
謝盈萱聖誕夜疑食物中毒 上吐下瀉自嘲:真的很難忘
謝盈萱擔任喜憨兒公益大使,今(26日)出席記者會,談到前一晚聖誕夜如何度過?她苦笑說自己疑似食物中毒上吐下瀉,「一個人在家裡拉肚子,9點多就睡覺,很難忘的聖誕節。」但因為沒有到腹絞痛的程度,所以沒就醫,直到今早又吐了一次才覺得比較好,而她將在31日迎來45歲生日,記者會上大家特別幫她慶生,但她卻無法享受蛋糕,大呼:「幫我外帶!」謝盈萱先前參加楊謹華的生日派對引發討論。(圖/趙文彬攝)身材一直很纖細的謝盈萱被關心是否因生病又變瘦,讓她直呼:「怎麼可能一個晚上又變瘦!」原來她因為常常被說太瘦,所以最近一直很努力在「養肉」,會多吃澱粉來增胖,但因為家族基因就是吃不胖,「養肉計畫」似乎還看不出什麼效果。雖然生日跟跨年同天,但謝盈萱沒有慶祝的習慣。(圖/趙文彬攝)先前楊謹華生日時,謝盈萱在派對上跟她大跳〈音浪〉,重現《影后》的經典場面,但謝盈萱是個「I人」,坦言要參加派對一開始覺得很緊張,但發現在場的都是藝人,便互相打招呼,讓她覺得滿好玩的。當天她幾乎都跟《影后》劇組的人待在一起,並透露大家有個群組,時常在裡面聊跟健康有關的話題。至於自己的生日是否也會想辦個派對?謝盈萱笑說:「她(楊謹華)的Party是每年的習俗,我不是這種風格。」雖然生日剛好是跨年夜,但因為回家交通不方便,她不常跟朋友出去狂歡,反而習慣待在家,也沒有送自己禮物的打算,「把錢存起來就是最好的禮物了,本來就不是太有物慾的人,每次看著存摺心裡就會很開心,今年生日一直看存摺好了!」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360905/sm-728a85ec38d9ad5e7db8a38e6cec63c0.jpg)
上周近13萬人腹瀉!醫曝濕紙巾擦沒用 最有效方法是這個
疾病管制署表示,近期全國腹瀉門急診就診人次仍未趨緩,且腹瀉群聚通報案件呈上升趨勢,籲請民眾留意飲食及手部衛生,如出現疑似症狀,除儘速就醫外也應落實生病在家休息,以降低疫情傳播風險。對此,感染科權威、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指出,酒精對諾羅病毒不佳,所以用濕紙巾擦拭、酒精乾洗手等沒有用。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8月25日至31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2萬9,536人次,較前一周12萬7,876 人次略升1.3%,高於2019至2022年同期,惟低於去年同期,近5周整體而言呈上升趨勢;另全國近四周共接獲98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亦高於2019至2023年同期通報數,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48起,以檢出諾羅病毒(29件,占60.4%)為多,其次為腸炎弧菌(14件,占29.2%)。疾管署說明,近期腹瀉群聚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多,而細菌性病原有增加的趨勢,檢出病原以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病毒與細菌性腸胃炎主要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發燒等,細菌性腸胃炎有時會伴隨血便或膿便,症狀可持續1至10天,病程長短取決於所感染的病原種類及個人的免疫力,小於5歲的幼兒、老人及免疫力較差者症狀會較嚴重。食用受汙染的食物或飲水、與病人密切接觸(例如與病人分享食物、水、器皿;接觸到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或病人曾接觸的物體表面)而感染,常造成校園、餐飲旅宿場所等大規模腹瀉群聚事件。疾管署呼籲,如廁後、進食或準備食物前皆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備餐環境及烹製食物調理過程應符合衛生條件、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且食物應注意保存避免於室溫下放置過久且須澈底煮熟再食用(尤其是蛋、肉類及魚貝類等),以預防病毒與細菌性腸胃炎傳播。感染科權威、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則向《ETtoday新聞雲》表示,酒精對諾羅病毒不佳,所以用濕紙巾擦拭、酒精乾洗手等沒有用,還是要用肥皂濕洗手。至於何時手部清潔,黃高彬直言,多數人認為「飯前便後」,但應該要擴增為「飯前飯後,便前便後」等4個時間點。另外,中秋節將至,許多人都會舉辦烤肉活動。黃高彬提醒,諾羅主要和海鮮、飲水污染有關,民眾吃海鮮一定要煮熟。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360502/sm-cc4fec77ca4d12717d3c019b2c7b4feb.jpg)
近13萬人上周腹瀉急診就醫! 腸病毒上周亦破1.4萬就診「創5年新高」
疾病管制署於3日表示,近期全國腹瀉門急診就診人次仍未趨緩,且腹瀉群聚通報案件呈上升趨勢,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8月25日至31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達近13萬人次,較前一周略升1.3%,高於2019至2022年同期,惟低於2023年同期,近5周整體呈上升趨勢。疾管署亦表示,8月25日至8月31日腸病毒急診就診計14萬人次,較前一周略升2.4%,近期就診人次呈上升趨勢,處流行期且高於過去4年同期。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第35週(8月25日至31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29,536人次,較前一週127,876 人次略升1.3%,高於2019至2022年同期,惟低於去(2023)年同期,近5週整體而言呈上升趨勢;另全國近四週(第32至35週)共接獲98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亦高於2019至2023年同期通報數,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48起,以檢出諾羅病毒(29件,占60.4%)為多,其次為腸炎弧菌(14件,占29.2%)。疾管署說明,近期腹瀉群聚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多,而細菌性病原有增加的趨勢,檢出病原以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病毒與細菌性腸胃炎主要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發燒等,細菌性腸胃炎有時會伴隨血便或膿便,症狀可持續1至10天,病程長短取決於所感染的病原種類及個人的免疫力,小於5歲的幼兒、老人及免疫力較差者症狀會較嚴重。疾管署強調,病毒與細菌性腸胃炎感染期間應充分休息並補充水分與營養,必要時補充電解質,並且注意正確洗手,降低病原傳播的風險。受病患污染的器物表面,應用2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1,000 ppm)擦拭;處理患者嘔吐物及排泄物前應戴上手套與口罩,並用10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5,000 ppm)消毒清理。此外,餐飲、團膳業者應落實備餐環境消毒與清潔,並留意工作人員(尤其是廚工)衛生及健康情形,如出現嘔吐、腹瀉或發燒等症狀請暫停工作,並於症狀解除至少48小時後才可上班。疾管署亦表示,國內腸病毒疫情仍高於流行閾值,隨著開學季到來,學童間密切互動頻繁,使得腸病毒更易於校園間傳播,且可能成為社區及家庭之間疾病傳播的管道,增加群聚風險。籲請家長與教托育機構人員,加強教導學童落實「濕、搓、沖、捧、擦」正確勤洗手,及生病在家休息等良好衛生觀念,並注意居家、學習環境的通風及定期清潔與重點消毒,確保學童健康。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8月25日至8月31日門急診就診計14,279人次,較前一週13,946人次略升2.4%,近期就診人次呈上升趨勢,處流行期且高於過去4年同期;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克沙奇A10型次之,另易引起嚴重症狀之腸病毒A71型近期未檢出,D68型則為零星檢出,惟感染個案均為輕症。而2024年累計5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及克沙奇A10型2例,其中4例為未滿1歲幼童;本周各級學校已陸續開學,須注意學童間互動將增加腸病毒群聚與疫情傳播風險,呼籲民眾留意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2/359562/sm-79bea5e1fdd31b4eb8482d45512e1e6c.jpg)
今年腸病毒「病例異常」 台大醫示警開學慎防6大傳染疾病
今(30日)是全國中小學開學日,感染科專家、台大醫師黃立民也提醒,開學後預期有6種疾病將會增多,其中腸病毒尤為棘手,因為今年的疫情趨勢「非常異常」。此外,黃立民示警,還有呼吸道傳染疾病要注意,像是新冠、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黴漿菌,且接近中秋節,也要注意腸胃炎威脅。根據《ETtoday新聞雲》的報導,台大兒童感染科醫師黃立民表示,近期兒科因腸病毒就診的病例增加,「情況相當異常」,因為過往腸病毒會在暑假期間脫離流行,直到開學以後才又有一小波疫情,沒想到今年卻反常。黃立民指出,隨著開學病例數可能會進一步增加,且目前已經出現重症病例,尚不確定是病毒變異變強,還是民眾抵抗力下降所致。黃立民也提醒,腸病毒容易變異,若病毒不斷重組,可能會變得更強,而經歷新冠疫情後,民眾的免疫反應也有可能減弱。黃立民強調,預防腸病毒的最有效方法是徹底做好手部衛生。黃立民說明,學校和家長應加強教育學童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並落實勤洗手,生病時應在家休息。學校方面則應加強環境消毒,並考慮在教室內放置紫外線消毒設備,以降低傳染風險。此外,黃立民示警,還有呼吸道傳染疾病要注意,像是新冠、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黴漿菌,且接近中秋節,要注意腸胃炎威脅。疾管署指出,國內腸病毒疫情仍處於流行期,隨著暑假進入尾聲,本週校園開學,尤須注意學童間的密切互動將增加腸病毒傳播風險,也可能增加家庭及社區群聚感染的機會。疾管署表示,近期全國腹瀉門急診就診人次呈上升趨勢,歷年資料顯示,腹瀉群聚場所以學校、餐飲旅宿業為主。開學後也請民眾留意飲食及手部衛生,如出現疑似症狀,除了儘速就醫外也應落實生病在家休息,以避免病毒傳播提升疫情風險。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第34週(8月18日至24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2萬5895人次,較前一週上升3.27%,近4週呈上升趨勢,高於2019至2022年同期,惟低於去年同期;另全國近4週(第31至34週)共接獲79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亦高於2019至2023年同期通報數,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37起,以檢出諾羅病毒(56.8%)為多,其次為腸炎弧菌(32.4%)。疾管署說明,近期腹瀉群聚案件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多。諾羅病毒潛伏期約24-48小時,食用受諾羅病毒汙染的食物或飲水、與病人密切接觸,例如與病人分享食物、水、器皿;接觸到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或病人曾接觸的物體表面而感染,常造成校園大規模群聚事件。疾管署呼籲,如廁後、進食或準備食物前皆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烹製食物調理過程應符合衛生條件、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食物澈底煮熟再食用,以預防病毒性腸胃炎傳播。疾管署強調,諾羅病毒傳染力強,主要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發燒等,小於5歲的幼兒、老人及免疫力較差者症狀會較嚴重。感染諾羅病毒期間應充分休息並補充水分與營養,必要時補充電解質,並注意正確洗手,降低病原傳播的風險。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2/357082/sm-71cfc04908a973ce69d5a906ca2ef275.jpg)
日溫泉勝地爆大規模食物中毒 天然泉水疑遭「諾羅病毒」汙染
日本九州大分縣「由布院」地區,是頗受海內外旅客喜愛的溫泉勝地。不過該地一家名為「黑嶽莊」的旅店,近日發生嚴重的諾羅病毒集體中毒事件,有458人遭到諾羅病毒的感染而身體不適。目前當地政府已經勒令該旅館停業,避免疫情進一步擴大。據日媒《讀賣新聞》報導,「黑嶽莊」是一間主打天然碳酸泉的旅店,但從8月3日到12日期間,有191組客人,共計506人造訪了黑嶽莊,其中有來自18個不同地區、共458名旅客事後出現發燒、嘔吐等不適症狀,其中有2名旅客因為反應嚴重,一度被送醫急救,不過現在已經康復出院。大分縣政府調查發現,從顧客及服務人員的檢體中驗出諾羅病毒,引此最初認定可能是旅店提供的膳食有問題,然而由於部分出現症狀的民眾並未在旅店進食,只是飲用了旅店內的泉水卻也出現症狀,因此懷疑泉水也可能遭到汙染,呼籲民眾切勿生飲此處的泉水以防染病。大分縣政府在接獲通報後,已勒令黑嶽莊8月13日至15日停業三天徹底清消,不過到了8月16日,黑嶽莊仍自主停業。諾羅病毒(Norovirus)是一種可感染人類引起腸胃道發炎的病毒,患者症狀主要表現為噁心、嘔吐、腹瀉及腹絞痛,也可能合併發燒、寒顫、倦怠、頭痛及肌肉酸痛,症狀通常會持續1至2天,之後就會逐漸痊癒。諾羅病毒的感染途徑包含食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飲水、接觸被病毒污染的物體,再碰觸嘴、鼻或眼睛黏膜傳染、與病人密切接觸、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等。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3/331593/sm-921b8f845a206e8435972516c8a77b60.jpeg)
諾羅病毒無特效藥可治!傳染途徑曝 症狀解除至少48小時再工作
疾管署16日表示,近期國內腹瀉就診人次上升,餐飲、旅宿業腹瀉群聚事件頻傳,其中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主。由於諾羅病毒傳染力強,只需極少的病毒量便可傳播,故容易引發群聚感染,提醒民眾務必留意手部衛生與飲食安全,如有腹瀉情形,待症狀解除至少48小時以後再恢復上班上學,以降低病毒傳播的風險。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4月7日至13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3萬9848人次,較前一周12萬868人次上升15.7%,與去年同期相當;另全國近四周(第12至15周)共接獲203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高於去年同期(54起),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出陽性案件計56起,以檢出諾羅病毒為主(45件,佔80%)。疾管署提醒,諾羅病毒常透過糞口途徑傳染,傳染途徑包含未保持良好之衛生習慣、和患者密切接觸、接觸或食用患者的嘔吐物或排泄物污染的食品,故民眾在烹製食物時應使用安全的食材來源、食品調理過程應符合衛生條件。疾管署表示,由於諾羅病毒目前無特效藥可治療,民眾如出現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發燒等症狀,建議充分休息並補充水分、電解質及營養,至嘔吐或腹瀉等症狀解除至少48小時後,再恢復上學或工作,且為降低病原傳播的風險,受病患污染的衣物、床單應立即更換,馬桶、門把等器物表面如被污染,應用2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擦拭;處理患者嘔吐物及排泄物前應戴上手套與口罩,並用10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消毒清理。疾管署呼籲,民眾如廁後、進食或準備食物前應落實勤洗手;烹製菜餚應選擇新鮮食材,注意食材衛生與保存,避免食用未充分加熱的蛋、肉類,或生食貝類水產品;生熟食應分開處理。有疑似症狀者(尤其是餐飲業廚工)應在家休息,如需外出者,應配戴口罩,避免傳染給他人。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0800-001922)洽詢。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9/330899/sm-bcd48196563187e48dd3e2762abee51c.jpg)
染諾羅病毒「吐到一直哭」:要不要人活! 他崩潰勸外食要小心
近期國內腹瀉就診人次上升,餐飲、旅宿業腹瀉群聚事件頻傳,其中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主。對此,有網友哀號,諾羅病毒簡直要死人,一直狂吐,連吃藥都吐,大家吃外食要小心。網友在PTT以「諾羅病毒簡直要死人」為題發文表示,一直狂吐也沒辦法睡覺,躺在床上就是想吐,東西吃了也都吐出來,吃藥也是,「要不要人活啊!全身痠痛都會有刺刺的感覺,還一直低燒,超討厭諾羅病毒,吐到一直哭,好痛苦。」網友也以自身例子提醒大家,大家吃外食要小心。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本月7日至13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3萬9848人次,較前一周12萬868人次上升15.7%,與去年同期相當;另全國近四周(第12至15周)共接獲203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高於去年同期(54起),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出陽性案件計56起,以檢出諾羅病毒為主(45件,佔80%)。疾管署提醒,諾羅病毒常透過糞口途徑傳染,傳染途徑包含未保持良好之衛生習慣、和患者密切接觸、接觸或食用患者的嘔吐物或排泄物污染的食品,故民眾在烹製食物時應使用安全的食材來源、食品調理過程應符合衛生條件。疾管署表示,由於諾羅病毒目前無特效藥可治療,民眾如出現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發燒等症狀,建議充分休息並補充水分、電解質及營養,至嘔吐或腹瀉等症狀解除至少48小時後,再恢復上學或工作,且為降低病原傳播的風險,受病患污染的衣物、床單應立即更換,馬桶、門把等器物表面如被污染,應用2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擦拭;處理患者嘔吐物及排泄物前應戴上手套與口罩,並用10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消毒清理。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5/330715/sm-e5418baa5736f71c27adbcfe462dbfe3.jpg)
單周腹瀉人次逼近14萬 多在餐飲旅宿發生「8成是諾羅」
疾管署今(16)日表示,近期國內腹瀉就診人次上升,餐飲、旅宿業腹瀉群聚事件頻傳,其中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主。由於諾羅病毒傳染力強,只需極少的病毒量便可傳播,故容易引發群聚感染,提醒民眾務必留意手部衛生與飲食安全,如有腹瀉情形,待症狀解除至少48小時以後再恢復上班上學,以降低病毒傳播的風險。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上((4月7日至13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3萬9848人次,較前一週12萬868人次上升15.7%,與去年同期相當;另全國近四週(第12至15週)共接獲203 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高於去年同期(54起),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出陽性案件計56起,以檢出諾羅病毒為主(45件,佔80%)。疾管署提醒,諾羅病毒常透過糞口途徑傳染,傳染途徑包含未保持良好之衛生習慣、和患者密切接觸、接觸或食用患者的嘔吐物或排泄物污染的食品,故民眾在烹製食物時應使用安全的食材來源、食品調理過程應符合衛生條件。疾管署表示,由於諾羅病毒目前無特效藥可治療,民眾如出現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發燒等症狀,建議充分休息並補充水分、電解質及營養,至嘔吐或腹瀉等症狀解除至少48小時後,再恢復上學或工作,且為降低病原傳播的風險,受病患污染的衣物、床單應立即更換,馬桶、門把等器物表面如被污染,應用2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擦拭;處理患者嘔吐物及排泄物前應戴上手套與口罩,並用10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消毒清理。疾管署呼籲,民眾如廁後、進食或準備食物前應落實勤洗手;烹製菜餚應選擇新鮮食材,注意食材衛生與保存,避免食用未充分加熱的蛋、肉類,或生食貝類水產品;生熟食應分開處理。有疑似症狀者(尤其是餐飲業廚工)應在家休息,如需外出者,應配戴口罩,避免傳染給他人。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329907/sm-f6cbad8c51b631e8e5e557df9d85b1b9.jpg)
3種大腸桿菌感染一次看「嚴重恐致命」 老舊水管恐藏排便髒水
台北市士林區溪山里8日起驚傳有上百里民上吐下瀉,台北市自來水處派員至溪山里自設水源系統協助進行採樣檢測水質,9日檢驗發現大腸桿菌群有偏高情形。台北市衛生局公布,截至4月11日下午6點,共計有20人分別自3日起陸續嘔吐、發燒、腹瀉,部分民眾自行就醫診斷為急性腸胃炎,目前並未出現重症。 為什麼居家水源也可能受大腸桿菌汙染?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整合醫學照護科主治醫師姜冠宇曾撰文指出,有些老舊的水管會漏水,出現「養死水」、「養微生物」的狀況,這些髒水很可能會再進入飲用水源或自來水源。更糟糕的是,排便的水管滲漏,也有可能會進入飲用水、自來水源。因此建議「老舊樓層的水源要做大腸桿菌檢檢測。」根據食藥署資訊顯示,大腸桿菌是人類和其他溫血動物腸道中的正常菌種,所以食品一旦出現大腸桿菌,即意味著食品直接或間接的被糞便污染,故在衛生學上常被用做飲水、食品的衛生檢定指標;大部分的大腸桿菌屬於「非病原性」,只有少部分大腸桿菌會引起下痢、腹痛等症狀,稱之為「病原性」大腸桿菌;出外旅遊,最常造成「旅行者腹瀉」的元兇就是大腸桿菌。大腸桿菌引發的食物中毒潛伏期平均為5~48小時,主要症狀包括:下痢、腹痛、噁心、嘔吐、發燒等。因大腸桿菌侵襲型態不同,症狀差異程度也很大。例如侵襲性大腸桿菌會引起急性大腸炎、大便含血或黏液;產毒性大腸桿菌會水便、脫水等,持續約幾天至一星期。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則會嚴重腹絞痛、血狀腹瀉等,沒有發燒,多數健康成人可在一週內恢復。少數患者會併發溶血性尿毒症,有致命風險。大腸桿菌感染一般不需要使用到抗生素,只要補充水分,4至5天後會自行痊癒;但不可使用止瀉劑,以免助長人體吸收毒素而增加發生合併症的機會。感染大腸桿菌後,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以支持療法為主,並給予等張靜脈輸液補充和維持體內足夠水分,以提供腎臟的保護力。當患者出現腹瀉症狀時,須給予支持性治療及補充水分。對脫水或嘔吐、腹痛等不能進食之患者,給予靜脈輸液。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1/329181/sm-b15f1f9beaafb7916885647f866517f0.jpg)
初瓦、嚮辣82人腹瀉 疾管署初步檢驗:諾羅病毒釀禍
王品集團旗下「初瓦台北西門店」與「嚮辣和牛麻辣鍋西門店」日前爆出食安事件,目前整體通報相關案例已經達到82人之多。衛福部及管署就案例的檢體進行檢驗,初步檢出釀禍的元兇為諾羅病毒(Norovirus)。台北市衛生局表示,截至8日20點,分別接獲醫院通報32人(新增7人)及50人(新增19人)陸續發生嘔吐、腹瀉症狀並至醫院就醫,多數民眾就醫後即返家休養。為此,台北市衛生局表示,為確保民眾健康,自即(4/9)日起,若於4月2日至5日間曾至「初瓦台北西門店」跟「嚮辣和牛麻辣鍋西門店」用餐,有腸胃不適等症狀,可至本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及中興院區設立特別門診看診,「食安特別門診」時間為4月9日-4月15日(看診時間為上下午各1診,六日未開診),民眾可於網路依院區進行掛號。而根據媒體報導指出,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目前已針對就醫民眾的部分檢體進行檢驗,當中有驗出諾羅病毒的存在,但實際上是否就是諾羅病毒肇禍,還有待後續的調查。報導中也提到,曾淑慧表示,過去有許多食物中毒的案例中,後來發現主要病原都是諾羅病毒。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諾羅病毒(Norovirus)先前稱為類諾瓦克病毒Norwalk-like virus(NLVs),屬於可引起人類腸胃道發炎的病毒。患者在感染後,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瀉及腹絞痛,也可能合併發燒、寒顫、倦怠、頭痛及肌肉酸痛。一般而言,年紀較小的幼童嘔吐症狀較明顯。症狀通常會持續1至10天,之後就會逐漸痊癒。而病毒本身的傳染力非常強,可藉由嘔吐物、排泄物來人傳人,甚至有人感染後兩星期,其糞便內依舊存有病毒。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296401/sm-77a5e501a3b50d54536d53a69ed035bb.jpg)
外食族天天拉肚子!腹絞痛逾3年 檢查竟是抗藥性壞菌搞鬼
一名41歲曾先生,長時間三餐外食,加上工作壓力大,導致他2年多來每天都要跑3、4次廁所,還經常出現腹瀉、腹絞痛的情況。最終他在友人的建議下前往醫院進行檢查,才發現竟是抗藥性壞菌「困難梭狀菌」在搞鬼。一名41歲房仲曾先生,幾乎每日外食,加上工作壓力大,因此2年多來每天都要跑3、4次廁所,還經常出現腹瀉、腹絞痛的情況。後來曾男在朋友的建議下,前往醫院採集糞便進行檢驗,才發現腸道內有「困難梭狀菌」存在,造成腸道發炎而經常腹瀉,最終曾男按照醫生建議服用益生菌及攝取高纖食物,調節菌群平衡,3個月後已完全康復,回到每日排便一次的正常情況,腹部也不再絞痛。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健康醫學中心副院長林文元指出,困難梭狀菌全台盛行率約1到5%,是導致急性或持續性腹瀉的原因之一,甚至住院病人的困難梭狀菌盛行率高達20%。病患因長期使用抗生素,導致腸道正常菌叢減少,對抗生素有抗藥性的困難梭狀桿菌開始大量繁殖,進而造成腸道不適發炎。林文元副院長更指出,一旦長期放任困難梭狀菌,它會分泌毒素破壞腸粘膜,可能引發嚴重腹瀉,更嚴重會造成腸胃道穿孔,甚至休克發生敗血症。最後,林文元副院長也提醒,要是長期倚賴一般抗生素治療身體發炎等問題,可能導致整體腸道的細菌數量、多樣性與豐富度迅速下降。尤其是維持健康必不可少的細菌如雙歧桿菌與乳酸桿菌,進而造成有害的潛在病原體隨之增加,引發其他的感染疾病。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4/292854/sm-7ee6d9ae9898691c448bbd1bc7bc9f2b.jpg)
到廟求「密陀精」治病 30歲男腸潰爛險死…神藥配方曝光
迷信險害命。一名曾有結石症狀的30歲男子,聽信朋友到某間廟求藥粉「密陀精」,期望能改善情況,未料該藥竟是重金屬劇毒物,服用後出現嘔吐、腹痛、黃疸等症狀。醫師抽血檢驗,發現他體內鉛濃度高出標準值3倍,所幸治療後已恢復正常。該名曾罹患輸尿管結石合併腎水腫男子,在接受超音波碎石術後為避免復發,聽信朋友到廟求藥,但僅吃1週就陸續感到噁心、反胃、腹痛及容易疲倦。首次急診被發現腸胃12指腸糜爛及發炎;6天後因嘔吐、腹瀉及黃疸二度急診,遭診斷血鉛濃度達41.7µg/dl,較標準值10µg/dl高出3倍,確定鉛中毒合併腹絞痛。男子經「螯合排毒療法」治療恢復後,透露先前有服用密陀精。但經查該藥主要成分為類似氧化鉛之中藥材,並有27種藥;另該藥粉重金屬鉛濃度達23750ppm,重金屬汞也達127ppm。中國醫藥大學毒物科主任洪東榮表示,過去也有「家裡拜拜,全家血鉛中毒」病例,提醒香或敬神物品可能含鉛,應特別注意。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6/290546/sm-39afa56d86faa29eb0dc9348963d421c.jpg)
2年前腸爆裂送醫 《戲說》女星腹絞痛竟是中風…本人揭最新病況
女星李宇柔(現名:陳蔓菲)是長壽古裝劇《戲說台灣》的固定班底,2021年曾因腸爆裂送醫,一度住進加護病房,情況相當危急,經過多次開刀治療,病情逐漸穩定,歷經近1個月休息順利康復。沒想到,李宇柔今年6月間錄影時突然感到腹部絞痛,送醫後一度查不出原因,不料竟是中風。李宇柔今(15日)在臉書透露,「人⋯一定安好好照顧自己,我在六月時中風了,所幸當時是在攝影棚肚子絞痛,忍著腹絞痛後忍痛錄完影再送往三總,三總無法處理,轉送新光,一到新光,曾經處理我腸爆裂的主治醫生想過來打個招呼,看著我就心一沉,覺得我怪怪的,不對勁,上帝出手救了我,醫生一看我就覺得我不對勁,馬上請人帶著去檢查才發現我中風了」。李宇柔提到,「上帝保佑我人在醫院,醫生又聰明敏感,一個細看我驚呼完蛋,已經中風了,緊急開刀處理,所幸血全流進腦室,開刀引流出來就好,目前我完全成功全身而退,我一定要珍惜生命,好好活著。」針對目前病況,李宇柔接受《三立新聞網》訪問時表示,「我現在只是剃光頭,我都好了,一切正常」。據了解,李宇柔是《戲說台灣》御用演員,2021年10月傳出腸爆裂住進加護病房,術後轉到普通病房,但身體狀況仍未完全穩定,又接受第3次手術,術後腸子莫名腫脹,導致傷口無法癒合,甚至撐破傷口,血流滿整個病床,所幸在醫護人員細心照顧下,已恢復健康,如今又傳出中風,讓粉絲十分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