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蓋疼痛
」 膝蓋 膝關節 運動不再喊膝蓋痛!不只跑步 這「2種」運動也能護膝關節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膝關節的穩定性主要依靠周圍的肌肉和韌帶,尤其是位於膝關節前側的肌腱,由四條肌肉組成的股四頭肌,透過運動可以有效地增強關節的穩定性,減少受傷的風險。嘉義大林慈濟醫院關節中心主治醫師洪榮斌強調,要增強膝關節的穩定性,建議選擇不會引起膝蓋疼痛或不舒服的運動,例如使用健身器材訓練大腿和膝蓋周圍的肌肉,或是進行跑步、慢跑、超慢跑、深蹲、騎自行車、游泳等,重點是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並且持續進行,以達到強化膝關節的效果。抱膝運動抱膝也是屬於下肢伸展運動,主要伸展膝蓋前方的肌肉群,對於長時間活動後,感到肌肉僵硬或膝關節僵硬的人來說,透過伸展動作可以有效緩解不適,也能幫助維持膝蓋周圍肌肉的柔軟度與健康,有效減少膝關節疼痛的問題。抱膝運動的步驟,首先,平躺在地面或瑜伽墊上,雙腿自然伸直,雙手放於身體兩側,保持全身放鬆;接著,慢慢將右膝彎曲,然後用雙手抱住膝蓋,輕輕將膝蓋向胸部靠近,此時,左腿仍然保持伸直,腳跟輕輕接觸地面,當膝蓋接近胸部時,確保肩膀與背部完全貼合地面,避免過度用力,保持姿勢10到20秒,感受臀部與下背部的肌肉拉伸。完成右側伸展後,將右腿放回原位,再換左腿重複相同的動作。每邊進行完單腿伸展後,可以進一步進行雙膝抱胸,將雙腿同時彎曲,雙手抱住雙膝,輕輕地將膝蓋拉近胸部,並保持約20秒的姿勢。最後,將雙腿放下回到起始平躺姿勢,讓全身放鬆。跑步跑步是促進身體健康運動,但每個人的跑步姿勢和習慣都不盡相同,跑步時需要特別注意個人狀況,以免對身體造成不必要的傷害。首先,跑步並沒有固定的姿勢標準,只要在不引起疼痛的前提下,任何姿勢都可以被接受,建議根據自己的舒適度來調整。但要注意的是,跑步時間過長,或是上下坡時,可能會增加膝關節的負擔,當膝蓋承受更大壓力,周圍的肌肉和組織也會受到更多的壓迫,容易造成膝關節受損。除了跑步姿勢之外,選擇適合的跑鞋也十分重要,良好的跑鞋能提供更佳的避震效果,減少跑步時對膝關節和其他部位的衝擊,從而降低受傷的風險。超慢跑超慢跑是近年來很受歡迎的運動,這種跑法相對溫和,對膝關節的衝擊較小,但需注意姿勢,如果姿勢不正確,仍可能造成膝關節受傷,特別是在初期練習時,建議尋求專業指導,可避免不必要的運動傷害。若是跑步過程中感到任何不適,特別是膝蓋部位的疼痛,應該立即暫停運動並進行調整,適時調整運動量和運動方式,不僅能夠提升運動效果,還能避免膝關節退化。(內容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ACRFP+脂肪幹細胞」軟骨再生率達88% 公衛專家何美鄉不再膝蓋痛
從SARS、伊波拉到COVID-19,重大公衛事件無役不與的流行疾病學專家何美鄉醫師,近年卻苦於膝蓋疼痛,只要運動後就會痛,甚至要用枴杖輔助行走,直到她決定就醫接受治療,醫師居然跟她說:「妳膝蓋退化的程度,幾乎嚴重到可以換人工膝蓋了。」看過的醫師都只能提供減輕疼痛的治療;唯獨大林慈濟醫院關節中心呂紹睿醫師對她說「退化的膝蓋有機會恢復」!過去兩年,呂紹睿醫師為78名接受「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ACRFP)的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進行「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不僅收案數佔全台脂肪幹細胞各適應症總收案數的51%,治療結果更刷新軟骨再生率,達到88%!這項突破也驗證了呂紹睿多年來提倡「軟骨可以再生」的觀念,為全台350萬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帶來嶄新的希望,何美鄉醫師也是見證之一。根據衛福部已公布的資料,全台以脂肪幹細胞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及膝關節軟骨缺損的追蹤成效報告,平均追蹤217天,約6成病患疼痛指數降低;而呂紹睿醫師與訊聯生技合作的細胞治療計畫,詳細記錄病況、收案期程、疼痛及功能量表、治療前後影像及MRI等數據,已完成長達一年的完整追蹤治療成效分析,結果顯示:疼痛及功能指數有具統計學意義的顯著改善,更有高達88%的軟骨再生率。這一項「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的追蹤成果,堪稱目前全台灣規模最大、最完整、最有力的臨床實證研究報告,累積的數據與醫學成果也超越國際水平。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表示,《特管辦法》、《再生醫療雙法》的通過,為台灣醫療產業奠定了穩固基礎,樂見創新醫療科技為國內外患者提供更高品質的醫療服務。何美鄉在接受這項治療後,2個月就前往日本四國爬山;至今追蹤一年,主觀感受是打網球、爬山、跑步、重訓都不再疼痛。何美鄉希望自己膝蓋的「重生」經驗,能為再生醫學細胞治療累積數據,讓這項治療方法變得更普遍,讓更多人受惠。她表示「再生與退化是兩股互相拉鋸的力量,我的案例是,再生得到了初步的勝利」,她對未來參與各種運動的可能,沒有設限。傳統觀念認為,退化性膝關節炎是自然老化,軟骨無法再生;呂紹睿醫師以近30年臨床與基礎研究證實,「軟骨可以再生,退化性膝關節炎其實並不是退化,更不是老化!9成以上是內側皺襞產生的內側摩擦現象經年累月磨損破壞軟骨所致」,不同病程的患者能以他獨創的「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KHPO)」三對策治癒,至今已造福國內外上萬名膝關節炎患者。其中,針對第二、三期關鍵期患者施行的第二對策「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ACRFP),因為能幫助患者軟骨再生,擺脫疼痛、重拾行動力,最受矚目。呂紹睿說,「多年的經驗,單純執行ACRFP,就能達到70%的軟骨再生率,我一直期待細胞治療的加入讓ACRFP如虎添翼,患者在經由ACRFP清理病灶、重塑關節腔大環境之後,若能接受細胞治療,將大幅縮短等候軟骨再生所需要的時間,達到更高的治癒率。20多年引頸企盼,終於等到相關政策開放,而ACRFP在加入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兩年後,果然見證了軟骨再生機率的大幅提高!」訊聯生技董事長蔡政憲博士指出,訊聯獲准《特管辦法》核可計畫已達57項,脂肪幹細胞獲准件數最多,收案人數更高達全台8成。國際間,外泌體是軟骨再生領域的熱門議題,訊聯近期已連續取得2項外泌體組合物新專利I849962、I841414,用於製備治療、預防或減緩關節炎藥物,相關發明之組合物,可降低發炎、降低軟骨細胞之受損程度、並促進軟骨細胞增生,因而可用於治療關節炎,可望改善350萬膝關節退化族群的問題。
關節炎讓8旬嬤痛不欲生 機械手臂導航手術「隔日即下床」
80多歲的林阿嬤長年飽受退化性關節炎困擾,特別是右膝近期每況愈下,頻繁莫名疼痛與反覆腫脹,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連上下樓梯或從椅子上起身都痛苦難耐,外出得靠輪椅代步,甚至連獨自步行一小段路都無法完成,因擔心麻煩家人,林阿嬤盡可能減少外出活動,自我封閉讓心情鬱悶。雙和醫院骨科陳冠豪醫師說,林阿嬤以前因工作關係,常需要久站,當時雖有痠痛的情形,但大多休息幾天或服用消炎藥物就會好,如今上了年紀,疼痛感越發強烈,甚至連消炎藥物,或注射玻尿酸都無法改善。另外,透過影像檢查發現,林阿嬤右膝軟骨嚴重磨損與骨刺生長,導致股骨與脛骨直接摩擦,骨架變形歪斜,進而引發疼痛不適,也是明顯的退化性膝關節炎。經討論後,決定以置換人工關節的方式來幫助林阿嬤重拾希望。考量到林阿嬤年紀較長,為減輕手術對身體的負擔以及希望術後快速恢復,因此將採羅沙機械手臂導航手術系統(ROSA Knee)來進行膝關節置換術,在醫療團隊的努力下,歷時約1個半小時便完成手術。值得注意的是,林阿嬤在手術後隔日即能下床,並依靠著助行器慢慢行走,休養5天後即順利出院,一星期後返診追蹤時,已能放開拐杖行走,隨著膝關節疼痛與活動度均顯著改善。陳冠豪醫師說明,羅沙機械手臂導航手術系統是以機器人手臂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透過術前計畫與完全客製化的3D立體建模,輔以AI運算即時定位追蹤導航,加上多動向機器人手臂,達到精準置換人工關節之目的,同時減少對病人的軟組織及肌肉傷害,有效降低術後疼痛感與提升功能恢復速度,後續便能盡快展開術後復健,以及減少併發症的機率。陳冠豪醫師強調,每位病人的症狀不盡相同,退化程度也不一,然面對不同嚴重程度的膝關節退化,應要有適當的治療策略,並非只有置換人工關節一途,但臨床上常見民眾因輕忽自身關節狀況惡化,導致錯失治療良機,間接讓許多醫療選擇的可行性。建議民眾若發現膝蓋疼痛持續2至3週,合併腫脹緊繃時,就應就醫接受詳細檢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之效果,不只是為減緩不適,也是替未來熟齡樂活作好準備。
車禍左膝關節積水、疼痛! 「自體骨髓幹細胞」重建膝健康
32歲的黃先生因車禍造成左膝重創,長期飽受劇烈疼痛和關節積水之苦,生活品質大幅下滑。經過深思熟慮,他選擇接受自體骨髓間質幹細胞治療,短短半年後,黃先生的症狀獲得顯著改善,不僅擺脫疼痛困擾,還能重拾運動樂趣,擁抱充滿希望的生活。突破性細胞療法 造福軟骨缺損亞東醫院骨科部副院長張至宏醫師詳細闡述了細胞治療的過程:首先在局部或半身麻醉下,從患者骨盆抽取骨髓幹細胞。這些珍貴的幹細胞隨後在符合人體細胞組織優良操作規範(GTP)的實驗室中精心培養、增殖,最終形成名為Kartigen的軟骨修補移植物。最後,醫療團隊透過關節鏡或微創手術,將這些修補物精準植入患處,促進軟骨修復。軟骨缺損及時修補 新式治療更明朗 林凱旋醫師強調,軟骨缺損雖不等同於退化性關節炎,但若置之不理,可能演變為更嚴重的關節問題。相較於傳統的微骨折手術和馬賽克鑲嵌術,Kartigen軟骨修補移植物具有獨特優勢,不僅能在不損傷自體軟骨的前提下修復大面積缺損,還能生成與天然軟骨極為相似的組織。生活質量和膝關節功能均顯著改善 證實細胞治療成效卓越治療半年後,黃先生的康復進展令人振奮。他不僅恢復了正常行走能力,還可以自如地蹲下和跑步,困擾已久的關節積水問題也徹底消除。根據術後追蹤評估,黃先生的生活質量和膝關節功能均獲得顯著提升。他的日常生活和運動時疼痛指數(VAS)都從3降至0,意味著完全告別疼痛。此外,他在膝關節損傷及骨關節病治療效果評估(KOOS)和膝關節功能評分(Tegner Lysholm)中均達到滿分,國際膝關節文獻委員會主觀膝部評估(IKDC)亦接近滿分。MRI MOAKS評分更是從32分大幅改善至14分,充分證實了治療的卓越成效。
抗生素出貨量提升 博晟1月營收年增近200%
博晟生醫(6733)受惠旗下愛膝康使用率持續提高,以及抗生素Minocycline取得健保給付、出貨量增加,自結113年1月營收營收達1162 萬元,月增5.6%,年增199.18%接近兩倍,創歷史次高。待抗生素打入醫學中心後,博晟營收有望再增長。博晟抗生素Minocycline於去年3月取得健保署核准納入健保給付,供應全國近百間醫療院所臨床所需,其中醫學中心的供應比例高達八成。據了解,目前每月出貨量約1萬支,預計本季底前會進入台大與義大,後續再至林口長庚與北大,估今年出貨量約15萬支,較去年接近倍翻。至於軟骨再生產品「愛膝康」,可有效治療膝蓋疼痛以及輕中度退化性關節炎,去年醫院通路佈建以及產品銷售量均較前一年增加1倍,醫師使用人數也從去年的16人增加至目前的77人,公司估今年國內銷售至少翻倍成長。此外,博晟也積極關注國內抗生素短缺情形,產能部分預計將提升至現有的五倍,並且持續深耕技術移轉,或出口Minocycline的海外市場,如中國及美國市場都已有潛在合作對象接觸中。
運動跌倒「前十字韌帶撕脫性骨折」! 微創手術順利治療隔天立即出院
17歲的小蘭是直排輪的好手,每到週末都會跟好友相約一起去公園或溜冰場溜直排輪。然而,卻因為一個不小心和朋友撞在一起,跌倒後左腳膝蓋劇烈疼痛腫了起來。家人帶去看中醫和民俗療法始終未見改善,經朋友介紹到大里仁愛醫院骨科門診,檢查後發現其左腳膝關節的前十字韌帶在脛骨處產生撕脫性骨折(Avulsion fracture),立即安排桃園長庚醫院運動醫學科張世昇主任與大里仁愛醫院運動醫學中心劉永川醫師共同進行微創關節鏡骨折復位固定及韌帶修補手術。小蘭在手術後馬上開始練習做關節活動的訓練,目前已恢復正常生活,在週末的溜冰場上又看到小蘭矯健的身影。前十字韌帶受傷 恐致膝關節提早退化劉永川醫師表示,前十字韌帶受傷可能的症狀有膝蓋疼痛、腫脹、膝蓋不穩定或是腿軟無力。診斷的方式除了病史詢問理學檢查外,X光或電腦斷層也可以看到撕脫性骨折的證據,核磁共振則可以進一步提供韌帶、半月板和關節軟骨是否有因為膝蓋不穩定造成受傷的資訊。一旦傷害產生容易造成膝關節提早退化。微創關節鏡縫線縫合固定技術 獲全球醫師引用張世昇主任指出,前十字韌帶撕脫性骨折根據骨折的程度大小可以選擇開放性或微創關節鏡手術,固定的方式也可以選擇使用螺釘、錨釘或是使用縫線縫合並經由隧道鑽孔固定在脛骨上。由基隆長庚醫院副院長詹益聖醫師研發的「微創關節鏡縫線縫合固定技術」是使用健保的縫線縫合修補前十字韌帶後再將脛骨上隧道鑽孔固定。這個微創技術適用各種程度的前十字韌帶撕脫性骨折,術後病人恢復快通常隔天即可出院,兩週後再回診拆線觀察傷口。此技術發表在知名的國際期刊Arthroscopy上獲得全球相當多的醫師引用。青少年運動傷害多 這樣做避免不可逆憾事現在台灣的運動風氣越來越盛行,發生運動傷害的青少年也越來越多。前十字韌帶撕脫性骨折的案例在臨床上並不少見且容易被忽略。「微創關節鏡縫線縫合固定技術」在生長板還未癒合的青少年也適用且不會影響生長;另外,在手術中也可以加上高濃度血小板生長因子(PRP)的注射來幫助骨折韌帶癒合修復。劉永川醫師建議,若有前十字韌帶撕裂性骨折的情況,可以尋求專業骨科醫師評估與建議。
五旬婦女膝關節退化疼痛無力 檢查竟發現是「走路姿勢」惹禍!
53歲林姓婦女覺得右腳膝蓋疼痛無力、蹲不下去,至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骨科門診就醫發現膝關節退化。醫師看著林婦走入診間的步態,發現她走路姿勢不正確,詢問後原來是她工作時左腳曾不慎踢到鐵條而受傷,因為疼痛所以走路重心多改放右腳,長期不正確的走路姿勢可能就是導致右膝軟骨磨損的原因,診視後確診右膝退化性關節炎,在安排「半套」人工膝關節置換後疼痛感消失,大幅改善生活品質。膝蓋加速退化 嚴重影響生活梁文雄醫師指出,林婦因為左腳受傷疼痛,將力量移到右腳,這樣雖然可以少讓左腳承受身體的重量,減緩疼痛感,但長期下來右膝不堪負荷,並且加速退化,嚴重影響生活。起初林婦對手術感到焦慮,期間嘗試至國術館,但效果不彰因此決定就醫。梁文雄醫師說明,早期膝蓋退化性關節炎不一定需手術治療,可藉由體重控制、適當運動、充足休息及藥物來控制,但如果損壞嚴重,就會建議手術治療。膝蓋軟骨磨損 置換人工關節手術的選擇會依據關節退化的程度及狀態來決定,由於林婦經檢查為內側軟骨磨損,評估可施行半套人工關節置換,僅清除局部受損的關節軟骨,不會破壞健康韌帶,傷害較小,恢復更快,病人術後當天就下床走路,術後兩天即可離院返家。不論是半套還是全套,其實人工關節置換術是常見的手術,對疼痛的緩解相當有效。梁文雄醫師呼籲,不要害怕接受治療,也提醒不要接受民俗療法或自行購買藥物服用,以免延誤就醫時機。
她接受膝蓋手術卻見「左腿被截肢」 醫躲1週才出面坦承疏失
南非普馬蘭加省(Mpumalanga)一名21歲女子,2022年11月去豪登省(Gauteng)的醫院接受膝蓋手術,怎料麻醉消退甦醒,發現左腿完全被截肢,就連執刀的醫師也不見蹤影,直到過了一週才出面坦承醫療疏失,讓她憤而對相關部門與人員提告,求償5000萬蘭特(約新台幣8271萬元)。綜合《每日鏡報》、《News24》報導,農托貝可(Nontobeko Shongwe)因為左膝蓋疼痛,原先去馬蘭加省的巴伯頓醫院(Barberton Hospital)做X光及切片檢查,得知罹患「滑膜肉瘤(synovial sarcoma)」,隨後被轉至豪登省的史蒂夫比科醫院(Steve Biko Hospital)住院9天後便動刀,「我不明白我怎麼去那裡治療膝蓋,醒來卻失去了腿。」當時,農托貝可在甦醒後,被告知2天內出院,她卻發現自己少了一條腿,想找醫師詢問未果,直到過了一週對方才出面坦承,開刀期間不慎割斷腿部的主要血管,造成血液不斷湧出,為了挽救性命才不得不截肢。不過,等到農托貝可的家人,主動要求與醫院高層面談,醫師居然一改說詞,對個人的疏失閉口不提,包括護理師的態度也變得非常差。農托貝可指出,「我從來沒有想過這會發生在我身上,更糟糕的是,醫院拒絕歸還我截肢的腿。」之後她除了忍受生活無法自理的困難和外界異樣的眼光,還被男友提出分手,最終憤而對醫院、豪登省衛生部門提告,求償5000萬蘭特(約新台幣8271萬元),目前官司仍在纏訟階段。
怕膝蓋痛就整天躺都不動? 研究發現一天坐躺10小時機率增加28%
不少人因走路或坐姿不良,造成膝蓋、腿部疼痛,但你知道如果怕痛不動整天躺或坐,痛的機率反而更增加嗎?家醫科醫師洪暐傑就分享一個韓國的研究,發現若一整天坐或躺超過10小時的人,慢性膝蓋痛的機率會增加28%。研究發現膝蓋痛還是可以做些運動,另外減輕體重也是一大方法。(示意圖/翻攝自pexels)義大醫院家醫部預防科醫學科主任洪暐傑在臉書粉專分享,2019年「BMC公共衛生(BMC Public Health)」雜誌有篇論文,韓國研究分析五十歲以上的民眾膝蓋痛的情況,研究一共有8008人,其中1644人有慢性的膝蓋痛。研究結果發現,如果一天中坐著或者躺著的時間超過10小時,出現慢性膝蓋痛的機率會增加28%。相反每天有著中強度的活動,中強度是指呼吸及心跳比平常快一些,也會流一些汗,會有點喘,喘到可以講話,但是無法唱歌的程度,如果一週的中強度活動超過2.5小時,或是高強度活動(喘到講話不順)超過1小時15分鐘,這時候出現慢性膝蓋疼痛的機率會減少22%。除了久坐、躺著、運動之外,這篇研究也提到了,如果BMI數值30以上的肥胖者,慢性膝蓋痛出現的機率會是3.48倍,因此體重過重也是一大膝蓋的負擔。另外他也提到,老年人膝蓋退化還能不能騎腳踏車,他表示根據一項研究發現,和沒在運動的人相比,騎室內腳踏車能減少疼痛感、改善運動功能。但是對於關節僵硬、日常生活功能、生活品質的改善程度,沒有達到臨床上的顯著差異。和做其他運動的人想比,騎室內腳踏車對於症狀、疼痛、關節僵硬、功能這些皆沒有太大差異。
教宗方濟各住院治療支氣管炎 出院時笑稱:我還活著
86歲的天主教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先前住進羅馬的醫院治療支氣管炎,而在1日順利出院接受媒體採訪時,教宗方濟各打趣地向媒體表示「我還活著」。根據《BBC》報導指出,教宗方濟各在3天前因為呼吸困難而住進羅馬的傑梅利醫院(Gemelli Hospital)治療,後來被診斷為支氣管炎。而傑梅利醫院在先前就曾表示,在注射抗生素之後,教宗方濟各的情況就改善許多。報導中也指出,2023年3月是方濟各就任教宗10周年,但近期他也因為年老體衰的關係,面臨到多種疾病纏身,尤其他在21歲時就曾因為生病的關係,切除一部分的肺。而近幾個月也因為膝蓋問題而開始採用輪椅代步。在1日出院之前,教廷發言人布魯尼(Matteo Bruni)就曾表示,教宗方濟各有望出席復活節前一個禮拜天(2日)在聖伯多祿大教堂(St Peter's Basilica)的棕枝主日(Palm Sunday)禮拜。報導中也指出,該項禮拜包含了羅馬競技場(Colosseum)的耶穌受難日(Good Friday)夜間遊行,十分考究教宗的體力。先前教宗就曾因為膝蓋疼痛的關係,雖然有出息活動,但是則是由資深樞機主教主持彌撒。
小心運動傷膝蓋! 醫揭「安全運動5原則」助防護
隨著近年運動風氣的盛行,參與體育活動的人也越來越多,但有許多人因為錯誤的觀念或是沒有專家指導,運動傷害也隨之產生。長春藤預防醫學健康管理陳炯瑜醫師說明,運動是增加肌力的好方式,不過如果沒有選擇合適的運動、沒有做好事前暖身、姿勢錯誤,不只容易引發運動傷害,也可能造成膝蓋的負擔。在運動中,以「跪、蹲、跑」這三個動作對於膝蓋負擔較大,跪和蹲的動作會導致膝蓋過度彎曲,進而導致軟骨磨損,而跑步時膝蓋需要承受4倍體重的重量,如果本身有舊傷或是跑步姿勢錯誤,也可能造成膝蓋的負擔。此外,像是籃球和排球運動,因為有跳躍、快速衝刺的動作,膝蓋受傷的風險也較高,嚴重時更可能導致半月板撕裂、前十字韌帶斷裂等。▲長春藤預防醫學健康管理的陳炯瑜醫師本身擁有豐富馬拉松經驗的陳炯瑜醫師分享,其實不管什麼運動,都可以掌握以下3大原則,降低運動傷害發生的機率。一、運動前確實熱身藉由運動前大約15-30分鐘的暖身,來降低關節僵硬性,提高心跳率、身體溫度等,能夠有效避免肌肉拉傷、關節挫傷等運動傷害。二、適度運動不硬撐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並找到適當的場地,例如以慢跑來說,操場PU跑道較具有彈性,相對於一般馬路來說,能夠減輕關節的負擔。三、伸展與休息很重要運動的前中後,都需要適當的休息伸展,增加肌肉、肌腱、韌帶的伸展性,能讓關節活動更加平穩,降低運動傷害的風險。如果在運動後發現有膝蓋疼痛問題,可以先以正確的運動觀念,能預防運動傷害提升,如果已發生運動傷害的朋友們,或是希望可以趁年輕好好保養關節,也可以選擇免動刀的I CARE PRP+優適骨來改善,因為有專利的離心技術,相較於傳統的注射療法,血小板濃度更高,效果更好,能夠緩解關節疼痛,修補受傷組織,讓你怎麼動都不卡卡。【醫師簡介】陳炯瑜醫師現職:長春藤預防醫學健康管理醫師專長:健康管理、幹細胞儲存、骨關節運動傷害治療
胖到近300KG 美男被醫警告是「定時炸彈」靠1招成功瘦身
體重過重或過瘦,對身體都不太好。美國密西西比州有一名42歲男子克拉夫特(Nicholas Craft),過去曾胖到649磅(約294公斤),被醫生告知「定時炸彈」,不過他靠著自己的努力,沒有透過藥物治療或減肥手術,在4年內成功減掉將近一半的體重。據《太陽報》報導,克拉夫特的身高175公分,從小體型就肥胖,高中時體重就已經300磅(約136公斤),到了2019年,因為抑鬱症和報復性飲食的惡性循環,體重飆到649磅(約294公斤),也影響到日常生活,像是膝蓋疼痛、身體疼痛,而且呼吸很喘,由於體型巨大,他也沒辦法搭乘一般的汽車,在百般的掙扎下,他去看醫生,得到的答案是,「除非改變生活方式,否則就是一顆炸彈」。克拉夫特為了健康決定要瘦下來。(圖 /翻攝自Nicholas Craft TikTok)因此,克拉夫特下定決心減重,而最大的支持者是他的祖母慕迪(Georgia Moody),總是鼓勵著他,雖然沒多久就過世,但他沒有放棄,開始控制飲食,不吃垃圾食物也不喝碳酸飲料,像是麵包和義大利麵,改由蛋白質、水果及蔬菜取代,每天只能攝取1200大卡的熱量,並增加運動頻率。直到現在,克拉夫終於控制住自己的欲望,並希望祖母可以看到他的進步,「她會為我感到驕傲的,她是我的動力來源」,期間他會在社群平台紀錄減肥成果,目前已經減到剩285磅(約129公斤),他打算籌錢動手術,好去除因瘦下來而多餘的鬆弛皮膚。
慢跑爬山導致膝關節退化? 「做對2件事免驚」反而更勇健
62歲的李先生,從年輕時就喜歡戶外運動,但近來常覺得膝蓋疼痛,擔心是膝蓋退化,於是至骨科就診,診斷為初期的膝蓋退化,服用消炎止痛藥後仍反覆疼痛。李先生煩惱無法再從事爬山或慢跑運動,因此尋求中醫協助。經一個月的治療,膝蓋疼痛問題得到改善。王怡婷醫師提醒,運動不會特別造成膝關節退化,但運動前後要熱身和伸展,與強化肌力,才能避免運動傷害。王怡婷醫師問診發現,李先生跑步後會感到膝蓋外側及臀部肌肉緊繃痠痛,且最近開始打高爾夫球後,膝蓋外側痠痛變得更加嚴重,王怡婷醫師判斷,李先生可能因跑步姿勢不當,或臀部肌肉較為緊繃,造成大腿外側的髂徑束長期處於緊繃狀態,加上打高爾夫球可能過度旋轉膝關節,對膝關節產生不當的壓力,進而造成膝外側疼痛加劇。王怡婷醫師表示,髂徑束與足少陽膽經循行交會,故治療上主要選用膽經的穴位,包括:風市穴、中瀆穴疏通經絡、放鬆髂徑束,膝陽關穴幫助疏利關節,陽陵泉穴緩解膝蓋外側疼痛。此外,要解除造成髂徑束緊繃的原因,例如臀部肌肉僵硬緊繃,則選用秩邊穴及環跳穴放鬆臀部肌群。除了針灸治療外,也衛教李先生跑步後進行緩和的伸展拉筋運動,並調整高爾夫球揮桿動作的姿勢,經過一個月的治療與運動方式調整,李先生的膝蓋不適逐漸獲得改善。王怡婷醫師提醒,60歲以上的民眾,常常是退化性膝關節炎的高風險族群,但不需要因此而害怕運動,因為體重過重和缺乏運動,反而會造成支撐膝關節的肌肉或韌帶缺乏鍛鍊,而導致膝關節更加明顯退化。因此選擇適合自己強度的運動,並且注意運動姿勢,與運動後的拉筋伸展,才是降低膝關節不適的正確做法。
40歲男爬山後膝蓋疼痛 「痠痛藥膏越貼越痛」檢查驚見巨大腫瘤
近幾年因為國人的健康意識抬頭,許多人都有良好運動習慣,40歲的陳先生也不例外,在平常忙碌工作後,假日也會去爬爬郊山;但是這次爬完山後,左膝的疼痛感越來越強烈,原先覺得是爬山造成的肌肉扭傷,在藥局買了痠痛貼布,但是症狀卻是有增無減,甚至有幾個晚上痛醒過來,因為這些症狀,陳先生前往醫院求診。在照完X光之後,病人期待的答案或許只是肌肉拉傷或是韌帶扭傷這一類的運動傷害,嚴重一點頂多就是關節退化,然而隨之而來的卻是個壞消息,左側遠端股骨靠近關節處,有一處直徑10公分的蝕骨性病灶;綜合病人的年紀,症狀與影像學特徵,研判極有可能是巨大細胞瘤,在告知病情後,陳先生隨即陷入沈思,之後安排病理切片檢查也進一步確認此診斷。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骨科主治醫師張彧銓指出,巨大細胞瘤常見於20至40歲左右的病人,好發在遠端股骨及近端脛骨,也就是膝關節周圍的長骨,共通臨床表現包括腫痛及無法負重;這是一種相對常見的良性腫瘤,雖然良性但是局部侵犯性卻非常高,如果忽略,最後甚至會有遠端轉移與病理性骨折發生;臨床上的治療步驟包括:腫瘤刮除、輔助冷凍治療、異體骨或人工骨提供暫時的結構性支撐加上鋼板固定,是常用且有效的手術治療方式。張彧銓說明,巨大細胞瘤局部侵犯性非常高,隨之而來是高復發的比率,在早期報告中甚至高達三成;高復發率的特性,在手術時候特別考驗手術醫師耐心,因此仔細的腫瘤刮除是最重要步驟,刮除後加上輔助冷凍治療和藥物使用,復發百分比已然大幅降低。有許多病友看到前立委住院才發現腫瘤轉移的新聞,會擔心自己也有未發現的腫瘤,的確有許多腫瘤在早期沒有症狀,不容易發現,張彧銓誠心建議民眾,除了要培養良好生活習慣及規律運動外,「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更是重要一環,當發現身體有不尋常腫脹、疼痛甚至半夜痛醒這些症狀,一定要尋求專業意見,以免造成難以挽救傷害。張彧銓表示,幸虧陳先生發現得早,在手術後也積極配合復健,術後腿部功能恢復迅速,某次回診時他開心地說:『我可以比以前爬得更高,看得更遠』,聽到病人比以前更健康,就是手術醫師心中最大的欣慰。
APP操控智慧膝關節支架 居家復健也能像遊戲闖關
30歲魏先生車禍後經常有軟腳的感覺造成行走困難,尤其在上下樓或長時間行走時,會感覺膝蓋疼痛、不穩定。隨著不適增加,也嘗試使用消炎藥物、物理治療等方式,但效果不彰。經台南市立醫院骨科張浩銘醫師施以關節鏡手術,進行後十字韌帶合併外側副韌帶重建,並在術後使用「智慧型膝關節支架」做居家復健訓練,三個月後疼痛與不穩定感大幅改善,膝關節功能也逐漸恢復中。後十字韌帶是膝關節韌帶裡最粗壯的,功能主要是控制脛骨及膝關節的活動度以維持穩定性。一旦有斷裂情況,可先嘗試保守治療,如消炎藥物或復健等,若皆未改善,或合併其他韌帶斷裂,則建議接受韌帶重建手術。手術方式分為傳統及微創,微創膝關節韌帶重建手術,是取大腿後側肌群的部分肌腱,做成新的韌帶,並在膝關節處利用數個一公分的小洞,藉由關節鏡將新的韌帶送入並加以固定。張浩銘醫師表示,若同時合併有其他韌帶的斷裂,如前十字韌帶, 內外側副韌帶, 與後外側韌帶群,則建議術中一併重建,以加強穩定度及降低再斷裂的風險。惟外側副韌帶與後外側韌帶群因結構複雜,且旁邊有總腓神經伴走,不適合使用微創方式,仍以傳統重建手術為主。膝韌帶重建手術後需使用膝關節支架,將膝蓋固定在伸直的狀態,待重建之韌帶逐漸穩定後,才可增加彎曲角度並開始漸進式的復健療程。張浩銘醫師建議魏先生使用「智慧型膝關節支架」,透過支架上的感測器,可即時量測復健角度,並搭配APP進行教學,動作簡單易上手,且設計如遊戲具破關娛樂性,讓復健不再枯燥乏味。在新冠肺炎疫情當下,不但可提高病患居家持續復健的意願,也可以降低民眾回醫療院所的暴露風險,APP紀錄可將進度回饋給醫療團隊,使團隊能隨時掌握病患的復健進度,依此量身定做出一套個人化的復健排程。 張浩銘醫師提醒,後十字韌帶斷裂,若保守治療無效,可考慮接受韌帶重建手術。術前評估若有其他韌帶受傷,術中一併處理可改善預後及避免韌帶再斷裂。術後復健搭配智慧型膝關節支架,不僅降低看病時間成本,減少群聚機會,也可以讓醫療團隊隨時監測復健進度並提供雙向回饋,是後疫情時代的居家復健的一種新選擇。
軟骨修復再生手術 一次手術改善膝蓋功能
台灣運動風氣漸盛,雖培養運動習慣能夠有助身體健康,但小心,運動傷害如影隨形!運動是不分年齡的活動,卻都有可能發生運動傷害,其中常見的便是過度運動導致膝關節疼痛的問題;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國人膝關節退化盛行率約15%,等同於6.5個人中就有1人飽受膝關節疼痛之苦,且因許多年輕人運動不當,造成膝蓋的損傷,又未即時接受正規治療,導致關節退化有年輕化的趨勢。根據健保署統計,2017年膝部關節炎就醫達83.7萬人,較2016年增加了近5萬人;其中接受膝關節置換手術人數約2.5萬人。膝關節主要構造包含大腿骨、髕骨、前後十字韌帶、軟骨及脛骨。膝蓋疼痛不適的原因其中包含軟骨受損所引起的不適,而導致軟骨受損的原因像是先天性受損、退化、運動傷害、外力傷害、半月板磨損或韌帶損傷等。因此,發生局部的軟骨損傷時,建議早期治療,若嚴重到影響生活及行動力,演變成退化性關節炎時,就得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臺中榮總醫院骨科部運動醫學科為全國十大臨床試驗醫院之一,自2011年加入臨床研究後,積極配合收案,篩選並執行臨床試驗個案共33例,占總試驗人數92例中的1/3,收案人數居全國之冠。臺中榮民總醫院骨科部李政鴻部長提到,本次發表的「一次性手術自體軟骨修復技術」便是生技產業開發與醫學研究中心相互配合的成功案例。此技術已轉移給工研院,並由生技產業界協助完成臨床研究,是第一個完成樞紐臨床試驗取證的第三類醫材,目前已取得臺灣衛生福利部(TFDA)認證,是國內第一個自主研發的再生醫學產品。臺中榮民總醫院骨科部運動醫學科陳超平主任說明,「一次性手術自體軟骨修復技術」已完成樞紐性臨床試驗數據分析,於今年4月取得認證,且臨床上只需一次手術,手術相對方便,術後一年後,經關節鏡與組織切片結果發現,軟骨缺損處部分或完全再生達97.7% 1 ;經過五年臨床研究追蹤,顯示比骨髓刺激術在高強度運動能力表現上具顯著優勢,能有效讓病患回復運動功能。現為臺中榮總外科部整形外科張捷凱醫師,七年前於國外求學時,不慎在打籃球時意外受傷,當時僅接受了藥物治療,但膝痛問題未能有所改善,原本喜歡打籃球的他,也因此被迫放棄在最愛的籃球場上縱橫馳騁;所幸六年前回國後,於本院接受了「一次性手術自體軟骨修復技術」,目前恢復情況良好,已能和以前一樣,可重新上場打球,和一群球友切磋球技。收治上述個案的陳超平主任表示,「一次性手術自體軟骨修復技術」是擷取病患少量非應力區的自體軟骨,經切碎、特殊處理後,以微創手術植入關節軟骨損傷處,形成再生軟骨組織來修復軟骨缺損,不僅傷口小,手術約40分鐘可完成,且根據臨床數據驗證,術後六週有效減緩膝關節疼痛問題,三個月改善症狀,有效恢復運動功能,改善生活品質。陳超平主任進一步說明,常見的關節軟骨磨損療法均各有優缺點:玻尿酸注射只能短期減緩疼痛,消耗完畢又得重打,治標不治本;細胞療法是在體外培養細胞,病患需要動兩次手術;人工關節使用效期雖長,卻必須犧牲其它正常組織,並不適合所有病患。醫師提醒,軟骨磨損所造成的關節退化是不可逆的現象,因此,在發生局部的軟骨損傷時,就應聽從醫師的建議,接受治療,並建立正確的生活習慣及從事適合的運動,好好保養膝關節,才可獲得相當程度的改善。
公寓太搶手1/合買4千萬一整棟樓 五名實習生晉身包租公、包租婆
去年本刊獨家披露新北市有五位民眾透過團購買房策略規劃,合買一整棟公寓,踏入包租公婆行列學習建立現金流資產配置。歷經將近一年的推展,本刊持續追蹤這一群「包租公養成班」實習進度,根據其每月租金收益推算,投報率約在5.5%。去年9月下旬,新北市永和區一位年逾70歲屋主準備售出一整棟5層樓公寓,換屋為有電梯大廈,可免與太太爬樓梯費力、膝蓋疼痛的困擾。財富方舟總經理吳建賢與好租123物業管理公司團隊,得知後經過選點租屋市場效益評估後,大手筆一次購置,總價超過4,200多萬元,每坪單價約32~34萬元。吳建賢表示,去年元旦起新北市實施房屋隔間套房需取得直下層屋主同意書的新措施後,希望推展執行進度順利,乾脆直接買下一整棟5層樓公寓,分售給志同道合者,省卻要與樓下屋主溝通說明的時間。小資包租公總教頭吳建賢。(攝影/張文玠)吳建賢說,因此才會有買下一整棟樓的專案產生,再分享給「包租公養成班」學員參與,且限須同意樓上屋主隔間者才能加入專案。學員的背景來自各行各業,有上班族、退休族、中小企業主及其二代等,而且專案執行過程中的任何細節都是透明化讓學員了解,希望藉此培養大家認識買賣房屋、裝潢、尋找適合房客等各領域裡面的眉角。該案從去年10月開始委請建築師設計裝潢圖、申請施工許可、拆除、隔間、重新水電配管、架設門窗框、泥作處理、防火門、整棟貼磚、天花板工程、油漆粉刷、木工、安裝緊急照明燈、布置家具等,分期辦理驗收,送件審查防火證明、竣工圖等,在今年7月獲得新北市工務局核准室內裝修合格證明,並已完成招租。新北市永和區一整棟五層樓的公寓易主後,大規模翻修及重新隔間。(圖/好租123物業管理提供)●新北市於2019年1月1日起隔套的新規定辦理建築物裝修為多間套房審查原則中,新北市府對於屋主有意將房屋改裝成多間套房者,新增一項「須檢附直下層房屋所有權人的同意書」,才能進行裝修的規定;若為同一所有權者,則必須出具建築物權利證明文件。而裝修案地址若位於一樓,且其直下層非供住宅使用者,則不受此限。公寓大改造重新隔間裝潢後取得新北市府核發的室內裝修合格證明。(圖/好租123物業管理提供)小資包租公總教頭吳建賢小檔案40歲,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系畢業。曾任台積電生產線課長,身體力行「被動收入、現金流」,開過咖啡館、美妝店。現為財富方舟集團總理、好租123物業管理公司負責人、包租公養成班教練。
打噴嚏下巴掉下來 梁佑南痛到飆淚
梁佑南、黃鐙輝、方琦、李又汝日前錄《醫學大聯盟》探討關節疼痛問題,運動醫學科主任吳家麟當場教大家檢測是否有五十肩,黃鐙輝深怕自己手臂無法上舉,「偷吃步」沒按照醫師指示的動作,立刻被吳家麟醫生抓包:「黃先生,你的手要再舉高一點哦!」眾人笑問:「你該不會有五十肩吧?」一問之下,才得知黃鐙輝前陣子因錯誤的運動方式導致肩膀無力,深怕被認為患有五十肩的疾病。梁佑南也因為膝蓋疼痛問題,詢問現在最常見的膝蓋問題「一定要裝人工關節嗎」?因為沒運動會抓狂的她,膝蓋的狀況讓她擔心無法劇烈運動。吳家麟分析,如果狀況不太嚴重,還有另一種膝關節置換手術的新手法「高位脛骨截骨術」,且日前台灣技術領先全球,吳家麟醫師強調:「修比換來得好,就像拆房子拆了就沒有,修復還可以使用」讓梁佑南大呼來節目真是撿到寶。梁佑南曾因為打噴嚏「落下骸」。(圖/民視提供)梁佑南更加碼透露自己有過痛不欲生的「落下骸」經驗。回憶當時,她因為鼻子癢打一個噴嚏,沒想到下巴就掉下來了,讓她痛到眼淚狂飆。李又汝則分享曾拍打巴掌戲,結果一個角度不對,被打到「落下骸」,讓她嚇到眼淚都飆出來。
自體幹細胞治療膝關節 首家醫院上路
台灣350萬名退化性關節炎病人的曙光出現了!我國第一個由衛福部審核通過「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特管法),可執行使用「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的亞東醫院,宣布這項醫療上的突破發展。亞東醫院是於去年(2019年)12月26日,由衛福部正式公告通過審查,即日起可使用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收治2到3級的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可減輕患者膝蓋疼痛,並延長膝關節使用年限5到10年以上。亞東醫院骨科部部張至宏主任表示,此專案是利用「自體脂肪幹細胞」細胞再生、分化、增殖與免疫調控的能力來修補受損的關節組織,減緩膝蓋的發炎症狀與受損、延長使用年限。患者做此項治療前,需先經醫師評估符合收案條件才可進行細胞治療,如果有下肢內翻或外翻變形,必要時可以合併「矯正截骨手術」或「關節鏡發炎滑膜清創手術」。其治療程序為,病患簽署同意書,身體評估檢查,利用關節鏡或微創手術或其他合併手術,從膝關節中取得脂肪組織,脂肪組織運至細胞培養公司(CPU)執行細胞培養(約一個月)。待幹細胞產品通過品質放行檢測後,再運送回醫院門診,請患者回診施打回膝關節內,並定期回診追蹤約一年,以評估膝關節功能恢復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