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固醇
」 膽固醇 健康 糖尿病 營養師 癌症寒冬吃薑好處多多 專業醫:降血糖、預防癌症與失智症
隨著天氣日漸轉涼,薑茶、薑母鴨等怯寒料理也開始出現在民眾的生活中。而肝膽腸胃科醫師蕭敦仁在「健康好生活」節目中透露,薑除了有活血暖身的效果外,當中還含有薑油醇等多種珍貴的植化素,對人體健康有著許多好處。根據媒體報導指出,蕭敦仁醫師在節目上表示,根據伊朗的研究發現,吃薑可以有效降低膽固醇、血糖水平。而印度科學家也發現,薑中的某些成分可以誘導癌細胞自然凋亡,對預防癌症有著一定的幫助。除此之外,美國學者曾讓常運動的受試者連續服用薑粉11天,結果發現薑粉能夠緩解運動帶來的疼痛感。而泰國一項長期追蹤研究則顯示,長期攝取薑粉似乎對預防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有一定的效果。蕭敦仁醫師解釋,薑之所以對健康有如此多的助益,主要是因為它含有4種珍貴的植化素,分別是薑辣素、薑油醇、薑油酮和薑烯酚。這些物質具有抗氧化、抗癌、暖身、提升免疫力、助消化、降血壓、預防心血管疾病、抗發炎、提高代謝等多重功效。蕭敦仁醫師表示,薑對人體的六大益處,分別是降低膽固醇、防癌、抵抗感染、降血糖、減輕肌肉疼痛與痠痛、預防阿茲海默症。但蕭敦仁醫師也提醒,雖然薑有諸多好處,但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在使用之前還是要諮詢醫師的意見,以免出現不良反應。
35歲男走路小腿抽痛!皮膚溫度低 竟是「這1情況」險截肢
減重專科楊智雯醫師日前分享,表示她遇到一名35歲的男病患,有三高問題,先前發現走路時小腿常常抽痛。經過楊智雯看診後發現,病患皮膚溫度低、脈搏微弱,立刻轉至心臟外科檢查,沒想到竟發現患者下肢動脈阻塞,立刻進行手術,免除截肢危機。減重專科楊智雯醫師近日在自己的Facebook粉絲專頁「楊智雯醫師|陪你健康享瘦每一天的貼文」中分享,表示自己前陣子遇到一名35歲男性患者,對方是一名業務主管,有三高問題。對方來看診時表示,自己在跑業務時,常常覺得小腿抽痛,像是抽筋的感覺,不過休息一下就會緩解。楊智雯醫師指出,當下她聽了覺得不太對勁,經過檢查後,發現病患足背動脈脈搏微弱,皮膚溫度也比較低,趕緊轉診至心臟外科。沒想到,對方果然確診下肢動脈阻塞,立刻安排手術置放血管支架,免除了截肢的危機。楊智雯醫師透露,這名病患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這次阻塞塞在下肢動脈,幸虧及時處理得當。要是不好好控制血糖,會造成血管內皮不健康,如果下次阻塞的地方是大腦,恐怕就中風了!楊智雯也建議,可以在飲食中加入菇類,因為菇類富含膳食纖維,穩定血糖、保護血管內皮,還能跟膽汁酸結合,有效幫助降低膽固醇。不僅如此,像是黑木耳這類的菌類,算是有名的「血管清道夫」,含有天然抗血栓的成分,能抑制血小板過度聚集,讓血液順暢流動,減少血管內「塞車」的狀況。
膽固醇過高3不可逆外觀徵兆肉眼可見 醫勸及早治療
日常生活中常常聽到要避免膽固醇過高,因為嚴重恐怕引發心血管疾病!最近知名心臟內科醫師陳冠任上節目分享,當人的外觀出現3種外觀徵兆,都可能是膽固醇過高的現象,應及早就醫治療;這些外觀徵兆在膽固醇降低後,通常也無法逆轉。新光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陳冠任在網路節目《健康云之道》分享有關膽固醇相關常識,陳冠任指出,膽固醇過高的高血脂患者,一般沒有疼痛不適的狀況,要透過抽血檢查才會確診,通常延誤診斷。陳冠任進一步說明,其實膽固醇過高的患者能夠從肉眼分辨,只要外觀出現3種徵兆。3種徵兆分別是,眼睛出現「老年環」,角膜周圍形成一圈灰白或藍色的環形物,是血管雨眼睛老化所造成,常見於年長者,因此年輕人或中年人有此現象,往往是因為膽固醇過高,導致脂肪或膽固醇堆積在此處,必須就醫檢查血脂。另一個徵兆同樣與眼睛有關,臉上長黃色斑或黃色瘤,出現在眼睛上方處或眼周的不同顏色斑塊,這是膽固醇高到身體無處可蓄積,因而沉積於眼周附近,眼皮皺褶多就是要讓多餘的脂肪和膽固醇堆積。最後則是長出白色瘤,通常生於手指關節處或身體摺縫處,戳破的話會有黏稠油脂流出,這些就是累積的脂肪。陳冠任也說明,若有這3種徵兆都應該及早就醫治療,但這些外觀徵兆在膽固醇降低後,也是無法逆轉的外觀異常。此外,陳冠任提醒,膽固醇輕微偏高的人,可以先從飲食和運動著手,但非常嚴重的話就得透過藥物治療。
每年近萬人死於糖尿病 專家示警注意2指標:及早發現
糖尿病是國人十大死因之ㄧ,每年近萬人因糖尿病死亡,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全國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的病友,且每年以2萬5000名的速度持續增加。由於糖尿病的早期症狀不明顯,南投縣衛生局呼籲民眾應定期量測血糖,特別是要注意空腹血糖與醣化血色素兩個指標,才能及早發現糖尿病。根據2023年國內十大死因統計,糖尿病高居第五位,並且依據2019至2023年的國民營養健康調查,20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達12.8%。南投縣衛生局表示,為了預防糖尿病及延緩其嚴重併發症,民眾應掌握以下自我照顧五要訣,包括利用40歲以上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每年一次的免費健康檢查,了解自身健康狀況;定期監測血糖,保持空腹血糖在正常控制範圍內(70-99 mg/dL)。衛福部表示,糖尿病可分為第1型糖尿病(胰島細胞遭破壞,造成胰島素缺乏)、第2型糖尿病(胰島素阻抗,及合併相對胰島素缺乏)、其他型糖尿病、妊娠型糖尿病等。其診斷標準包括以下4項,非懷孕狀況下只要符合其中1項即可診斷為糖尿病(前三項需重複驗證2次以上),一為糖化血色素(HbA1c)≧6.5%;二為空腹血漿血糖≧126 mg/dL;三為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第2小時血漿血糖≧200 mg/dL;四為典型的高血糖症狀(多吃、多喝、多尿與體重減輕)且隨機血漿血糖≧200 mg/dL。衛福部提醒,糖尿病是複雜性慢性疾病,糖友們應定期接受治療與追蹤,並學習執行良好的生活型態,管理自己的血糖,是延緩並避免併發症產生的不二法門。南投縣衛生局說明,若是民眾發現血糖異常,符合糖尿病前期(醣化血色素介於5.7%至6.4%)或有三項以上危險因子(如腹部肥胖、高血糖、高血壓、高三酸甘油脂及低高密度膽固醇),應與醫療人員討論個人化的危險因子管理,及早介入;保持均衡飲食,遵循少油、少鹽、少糖及高纖飲食原則,並在醫事人員指導下進行體重管理;每週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例如何走路、慢跑、游泳等。此外,南投縣衛生局也強調,當地已成立糖尿病共同照護網醫療院所,透過醫師、護理師及營養師的專業團隊,協助糖尿病患者有效控制病情,並提升其自我照護能力。民眾若有糖尿病相關問題,可洽詢當地衛生所或糖尿病共同照護網醫療院所,透過全面的醫療服務來降低或延緩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
年輕上班族3餐不正常「全身發黃」 醫生檢查驚:膽管全是結石!
台中31歲劉姓男子是上班族,因工作忙碌,3餐時間不正常,有時工作太忙還會整天不吃,最後直接跟同事一起吃火鍋、宵夜大餐。某天他發現自己「全身發黃」,嚇得直接就醫,檢查時發現他的黃疸指數飆升至27,卻查不出原因,經醫師詳細檢查才發現,劉男肝內膽管滿結石,還有2顆非常大的結石阻塞,經配合治療後總算恢復健康。據《中時新聞網》報導,光田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許本麟指出,劉姓男子就醫後,院方以膽胰管內視鏡技術,並搭配新一代導管式膽道內視鏡檢測,發現其總膽管內不但布滿結石,還有2顆大結石,因此引起阻塞、發炎。許本麟進一步解釋,膽結石是因為膽汁分泌淤滯成石,一般較常見於肥胖、高血脂的中高齡女性身上,但劉先生因為年輕,又是男性,各項數據檢查也很正常,因此一開始在他院就醫時,忽略了結石的可能。許本麟指出,劉先生肝內膽管的2顆結石大小都約0.9公分大,且由膽固醇組成,因位置在肝臟內部膽管中,位置較高,電腦斷層掃瞄難以發現,才會反覆就醫2個月,甚至住進加護病房,卻找不出造成嚴重黃疸的原因。由於劉先生反覆就醫已經2個月,嚴重影響工作,想早日回到正常生活的他希望能在不開刀的狀況下處理結石問題,因此選擇膽胰管內視鏡技術,並搭配新一代的導管式膽道內視鏡深入肝臟檢測,才找到病灶。許本麟說,新一代的導管式膽道內視鏡可深入肝臟內部,且為3D影像,視野角度較佳,確認肝臟結石位置也較為容易。此外,導管式膽道內視鏡可在檢查時立即採用「電震碎石」的方式,將大結石分裂成小結石再取出,使原本要動刀休養近2週的手術,可以大幅縮短至3天出院,不到一週就能解決結石引起的黃疸問題。許醫師提醒,膽結石過去雖好發於中高齡的女性身上,但近年因為工作型態關係,不少上班族3餐不正常,加上暴飲暴食,臨床上不僅常見40歲以下的膽結石患者,就連男性患者也較過去增加。他呼籲民眾「即使減重,3餐還是要規律,尤其早餐還是要多少吃一些。」此外,許醫師還提醒,應該盡量避免整天禁食,晚上卻用高油、高熱量大餐抵1天的飲食習慣,這都會讓膽汁變得濃稠。唯有三餐規律、清淡飲食、並養成運動好習慣,才能避免年紀輕輕就養出膽結石。
王月健檢亮紅字「3周就逆轉」 還瘦3公斤!親授3招1飲食法
59歲資深演員王月日前出席記者會時瘦了一大圈,引發眾人好奇,原來她在今年4月健康檢查發現膽固醇、三酸甘油酯都嚴重超標,緊急進行運動、飲食控制。王月說,自己多年來體重雖然維持在49公斤,但今年4月進行健康檢查,發現有2項指數超標,其中膽固醇高達232mg/dL、三酸甘油酯則有234 mg/dL,嚇得她立即啟動「新生活模式」,每天走山1小時,如果天氣不好就在家裡做超慢跑。除此之外,王月每周也會做1次重訓肌力課,也不吃澱粉,但會攝取魚油,也會常常吃鮭魚,靠著以上3招、飲食調整,果然3周後體重減了3公斤,來到46公斤,膽固醇也降到158mg/dL,而且血脂也變正常,只有70mg/dL。王月也透露,這波「新生活運動」也帶來了副作用,原先4年來都維持49公斤左右,但如今卻瘦到46公斤,年紀大了其實也害怕太瘦,所以開始吃了點澱粉,但還是少吃精緻澱粉,目前胖回1公斤到47公斤,上周檢查血液指數也都維持的很好,繼續促進健康中。家醫科醫師楊智雯受訪表示,只要減少精緻糖、澱粉類食物的攝取,不喝含糖飲料,少吃水果、餅乾等,三酸甘油酯就能快速下降。但若要降低膽固醇,除非非常嚴格執行飲食控制,否則一般人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看到成效。楊智雯指出,如果高膽固醇是因為家族史所致,單純透過飲食控制的效果可能有限。基本上,膽固醇可分為低密度膽固醇(壞膽固醇)和高密度膽固醇(好膽固醇)。門診若遇到膽固醇過高的患者,醫師會進一步檢驗各項數值,確認好膽固醇是否失能、壞膽固醇是否有氧化風險,進而導致心血管疾病,才能精準幫助患者改善膽固醇問題。
睡覺「沒這個」呼吸困難? 醫示警:恐是心臟衰竭
大部分人睡覺都會躺枕頭,但如果發現沒有枕頭你會呼吸困難,那要注意了!英國權威心臟科醫師示警,如果你在沒有一堆枕頭支撐的情況下難以入睡,這可能是致命健康狀況的「隱藏」跡象。英國心臟病學權威、保險公司Vitality副醫療處長戈德塞斯(Rosie Godeseth)表示,平躺在床上時的不適可能是心臟衰竭的症狀,症狀包括虛弱疲倦、四肢腫脹,有時還會因肺部積水而導致極度呼吸困難;由於平躺時,呼吸問題可能會更嚴重,患者通常會發現「支撐」的姿勢更舒適。戈德塞斯說,「有時(患有心臟衰竭的人)會出現肺部積液,導致躺下時呼吸困難,如果你發現睡覺時必須靠枕頭或醒來時呼吸困難,請去看醫生,醫生可能會建議於夜間配戴健康監測儀或進行心臟檢查。」報導指出,心臟衰竭是一種無法治癒的長期疾病,但早期診斷和治療可以降低重症和死亡的風險,治療方法包括改善心臟功能的藥物和手術、植入心律調節器以控制心率或進行心臟手術以改善血流。另外,心臟衰竭其他較不常見的症狀包括持續咳嗽、腹脹、心率加快和食慾不振。戈德塞斯表示,儘管這些問題也可能是由不太嚴重的情況引起的,但最好還是進行檢查。戈德塞斯補充,有多種方法可以長期改善心臟健康,包括保持活躍、健康均衡的飲食和避免吸煙,光是運動就可以幫助降低35%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為它有助於調節血壓、降低壞膽固醇並保持血糖水平穩定。
澳洲沙灘「神祕小黑球」超噁成分曝光 變相警示「海洋遭受嚴重汙染」
澳洲雪梨海灘在10月時出現大量神秘黑色球狀物,大小如高爾夫球,雪梨海灘也因此關閉數日以進行清理。後續經過專家分析後,發現這些球狀物其中是含有人類糞便、永久化學物質及甲基安非他命的脂肪聚合物。根據外媒報導指出,再送到實驗室檢驗之初,當時科學家初步判斷這些球狀物可能是油污洩漏的產物,其中含有未精煉的油和碎屑,對人體「沒有極大毒性」。但隨著新南威爾士大學的科學家進行更深入的實驗,發現這些球狀物並非是化石燃料所構成,其中主要成分是由碳組成。科學家們使用了光譜分析技術,發現它們含有「人類排泄物」,主要成分是脂肪、油脂,還包括通常在肥皂垢、食用油和食品中找到的油膩分子。透過更進一步的質譜分析測試顯示,這些球狀物中含有脂肪酸、甘油酯以及「車用燃料等級」的成分。此外,還檢測出毒性工業化學物質,如全氟烷基化合物(「永久化學物質」)、殺蟲劑、類固醇化合物如炔諾孕酮,以及治療高血壓的藥物如氯沙坦(losartan)。科學家還發現球狀物中含有膽固醇、人類糞便以及娛樂性毒品如甲基安非他命和四氫大麻酚(THC)。根據這些成分,研究人員推測,這些球狀物可能源自家庭污水和工業排放,但目前尚無法確定這些球狀物的來源。科學家也認為「這種不確定性反映了科學家和環保機構在追蹤和應對沿海地區污染問題時面臨的更廣泛挑戰。」新南威爾士州環境保護局(EPA)於6日發表聲明,表示這些球狀物含有脂肪酸、石油烴及其他有機和無機物質,包括毒品、頭髮、機油、食物廢棄物、動物物質及人類糞便的痕跡。新南威爾士大學的副教授貝維斯(Jon Beves)表示,這些球狀物的成分「與一般下水道中的人為廢棄物一致」,他與EPA協調了相關測試,並指出這些球狀物「可能是脂肪聚合物的塊狀物」。10月16日,蘭德威克市(Randwick)市議會表示,初步測試顯示這些碎屑與「焦油球」的成分一致,焦油球通常由海上油污洩漏或滲漏形成。後續EPA於10月17日表示,其測試結果與市議會一致。但在8日,EPA發言人更改說法「EPA從未表示這些球狀物是『焦油球』。初步測試確實發現樣本中存在烴類,但EPA一直強調需要進行更全面的分析以確認球狀物的組成。」但由於監管機構其實早在10月25日就已知這些污染物與人為廢棄物一致,但卻未及時向公眾通報。新南威爾士州綠黨議員希金森(Sue Higginson)也為此抨擊「EPA知道公眾心中的疑問,應該在他們得知真相時立即更正。」希金森強調,考慮到這些球狀物可能是「具有高毒性的污水產品」,公共健康的考量應該擺在首位。他呼籲EPA應向公眾道歉,並保證系統失誤將得到解決。希金森認為「這些球狀物中含有糞便、甲基安非他命、THC,所有這些物質都是有害的,它們都是污染物和毒素。我們無法確定污染源是否仍在其他地方繼續排放。」EPA發言人表示,由於這些球狀物的有機和無機材料組成非常複雜,因此無法確定其來源。目前,所有受影響的海灘均已由蘭德威克市議會清理並重新開放,沒有發現進一步的碎屑報告。雪梨水務則表示,邦迪(Bondi)或馬拉巴(Malabar)污水處理廠的正常運行沒有出現問題,並且這些球狀物並非由其污水排放所致。希金森則回應「我們需要對雪梨水務的下水道系統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減肥狂吃牛排「沒用還差點腎衰竭」 專業醫分享9大甩肉食材
許多人都相信,減重時除了要少吃外,也要攝取足夠的蛋白質,結果有人因此極端行事,大量食用牛排等紅肉。這看在三樹金鶯診所體重管理主治醫師蕭捷健眼裡是件十分危險的事情,因為這樣不僅無法有效甩肉,甚至有可能因此出現高膽固醇與高三酸甘油酯的情況。三樹金鶯診所體重管理主治醫師蕭捷健日前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過量攝取紅肉,如牛排或豬排,確實會導致腎臟健康問題,甚至可能引發腎衰竭。蕭捷健提到先前一個學員的案例,該名學員原先為了攝取足夠的蛋白質,過度依賴牛排等紅肉。結果不但沒能達到減重效果,自己的身體反而出現高膽固醇和高三酸甘油脂問題,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後經蕭捷健醫師協助進行調整飲食,減少紅肉攝取、改為豆腐等植物性蛋白後,該名學員的腎功能和尿酸指數都獲得改善,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也降回正常值。蕭捷健醫師也引用2016年《美國腎臟病學會雜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的一項超過6萬名參與者的研究《Red Meat Intake and Risk of ESRD》(紅肉攝取與末期腎病風險),該項研究結果顯示,紅肉攝取量高的人,腎功能惡化的風險比低攝取紅肉者高出40%。蕭捷健醫師建議,以植物性蛋白取代紅肉,不僅能夠稍微減重,還可顯著改善心血管風險和腎功能,提醒人們蛋白質固然重要,但選擇合適的蛋白質來源更加關鍵,以免紅肉對腎臟健康造成傷害。至於植物性蛋白要如何攝取,蕭捷健醫師提到,除了日常的豆漿外,也可以選用以下9種食材:南瓜籽:每100克含有33克蛋白質。黑豆:每100克含有28克蛋白質。花生:每100克含有20.5克蛋白質。豆腐:每100克含有17克蛋白質。毛豆:每100克含有8.5克蛋白質。豌豆:每100克含有4克蛋白質。綠花椰菜:每100克含有4克蛋白質。蘑菇:每100克含有3克蛋白質。菠菜:每100克含有3克蛋白質。
可愛天竺鼠變佳餚! 秘魯歡慶基改品種問世20年 「這樣料理最對味」
許多小朋友喜愛飼養的寵物天竺鼠,在南美洲的秘魯可是拿來製作成佳餚,每年10月第二個星期五,還是秘魯的「國家天竺鼠日」,2024年的10月,當地正在歡慶基因改造的天竺鼠品種問世20年紀念,比起一般的天竺鼠,需要花上160天才能長到1公斤,這款基因改造天竺鼠只要約56天就可長到好壯壯,此外這款天竺鼠還有個相當特殊的稱號。可愛寵物天竺鼠被祕魯人當做佳餚。(圖/達志/美聯社)胖嘟嘟的天竺鼠,可愛模樣可是許多大小朋友都喜歡死養的寵物,不過這種小動物在南美國家祕魯,可是好吃的一款佳餚,從外電照片可見,天竺鼠就像一般肉品,被放到熱油鍋裡,整隻炸得酥脆,看在外國遊客眼裡相當殘忍,不過當地民眾卻是習以為常,直呼美味。可愛寵物天竺鼠被祕魯人當做佳餚。(圖/達志/美聯社)根據外媒報導,每年10月第二個星期五是當地的「國家天竺鼠日」,據祕魯官方統計,境內大約飼養約2500萬隻食用天竺鼠。巧的是,今年10 月正好是當地基因改造的天竺鼠品種問世20年紀念,當地人稱這款天竺鼠為「cuy」,發音近似台語「鬼」,這款基因改造的天竺鼠,平均56天就能長胖到1公斤,比起一般的天竺鼠約花上160天來得還快。每年10月第二個星期五是當地的「國家天竺鼠日」。(圖/達志/美聯社)據了解,秘魯人每逢節慶一定要吃的大餐正是天竺鼠,是印加原住民的傳統食物,據《美聯社》指出,天竺鼠原產安地斯山脈,祕魯、玻利維亞、厄瓜多和哥倫比亞等印加古國影響的國家,都會飼養食用天竺鼠。秘魯人每逢節慶一定要吃的大餐正是天竺鼠。(圖/達志/美聯社)在祕魯,有天竺鼠市場由專人飼養販賣,號稱零膽固醇,國內市場供不應求,秘魯人吃天竺鼠他們不切,直接半隻或是整隻拿來炸,可以看到牙齒、腳,整隻真的是很清楚,而且他們不是用刀叉,要直接用手掰開來吃,天竺鼠大餐甚至已經外銷到歐美國家,促部過對台灣民眾來說,依舊難以想像寵物居然會變成盤中菜餚。今年10 月正好是當地基因改造的天竺鼠品種問世20年紀念。(圖/翻攝自X)
山藥5大功效潤肺止咳又提升免疫力 醫:2種人不能吃
入秋後天氣變化大,有不少民眾會透過食補保養身體。師大昌盛堂中醫診所中醫師林北溟指出,山藥是很棒的養生食材,具有5大功效,其中潤肺止咳在乾燥的秋天有極大幫助,又能提升免疫力。山藥雖然益處多,林北溟也提醒急性胃食道逆流和火燒心患者不建議食用。師大昌盛堂中醫診所中醫師林北溟說明,山藥有滋養肺部的作用,有效緩解秋燥引起的喉嚨不適和乾咳,食用山藥入菜的料理後,潤肺效果顯著,還能改善秋天的呼吸道問題。另外山藥富含消化酶,能夠幫助促進食物的分解,改善脾胃功能,針對食慾不振或消化不良的人,可以適量食用山藥。除此之外山藥中的多醣體有助於調節血糖,針對預防糖尿病和控制膽固醇水平有良好作用,但林北溟叮嚀,山藥雖然有穩定血糖功效,糖尿病會者仍須在醫師指導下適量食用。山藥富含抗氧化成分,可以增強人體免疫系統,抵禦秋冬季節常見的呼吸道感染,因此在換季時多攝取一些山藥,能有效提升身體的抵抗力,不易生病。不僅如此,山藥具有補益腎臟功能,有助緩解腰膝痠軟、頻尿的狀況,相當適合體質虛弱或腎氣不足的人群,林北溟指出,山藥的滋補作用溫和持久,長期食用可以強身健體。林北溟特別提醒,山藥有許多健康益處,急性胃食道逆流和火燒心患者不建議食用,且山藥屬於澱粉類,過量攝取也可能導致體重增加,宜適量食用。林北溟也提到,山藥挑選以外觀完整、鬚根少且較重的,黏液越多代表越新鮮。不過山藥皮含有植物鹼,容易引起皮膚過敏,處理時可以戴上手套。
42歲男起床「左手發麻」竟是心肌梗塞 醫示警3症狀盡速就醫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而長安醫院心臟血管科的廖茂芳醫師也提醒,近年來心肌梗塞有年輕化的趨勢,因此民眾只要感覺到「胸悶、胸痛、喘」就可能是警訊,千萬不能輕忽。根據《ETtoday新聞雲》的報導,廖茂芳醫師分享自己經手的個案,台中一名42歲的林先生某天早上起床時,發現左手發麻,雖然當時仍能正常行走和對話,但仍家人的勸說下就診。廖茂芳表示,雖然林男沒有明顯的胸悶或胸痛,但自左胸延伸至肩膀和手臂的刺痛感,讓醫師不敢大意,經檢查後確診為心肌梗塞併發中風,所幸治療後沒有大礙。不過廖茂芳也指出,其實患者在一週前就曾感到輕微胸悶和喘,但並未重視。廖茂芳解釋,心肌梗塞並不一定會像電視劇中那樣劇烈發作,只要出現胸悶、胸痛或喘的症狀,就應提高警覺,特別是吸菸者和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問題的人更需注意。隨著心肌梗塞年輕化的趨勢,廖醫師呼籲年滿40歲的中壯年人應定期測量血壓,並利用政府提供的免費成人健檢,追蹤血脂和膽固醇,以預防心肌梗塞和中風的發生。事實上,衛福部也曾在官網表示,每當氣溫驟降與濕冷時,因血管內的平滑肌也會跟著收縮,容易造成血壓升高,可能增加心臟病及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因此日夜溫差大時,罹患心血管疾病者、年長的長輩及肥胖等族群,務必注意三高控制及低溫促發心血管疾病之發生,並且一定要做好保暖工作,如果突然有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等心臟病症狀,或是發生臉部表情不對稱、單手無力下垂、口齒不清等中風徵兆,一定要儘速就醫。衛福部提醒,如發生疑似心肌梗塞的急性發作,須牢記保命兩要訣,第一點是搶時間,第二點是打119正確就醫。一旦懷疑是心肌梗塞或中風的急性發作,應該打119,並以最快速到達醫院,由專業救護人員提供緊急送醫急救處理,有助於搶回寶貴性命及減少後遺症。此外,國民健康署提供40到64歲民眾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服務內容包括BMI、腰圍、血壓、血糖、血脂等心臟病重要危險因子的檢查,以及早發現身體異常,俾能及早調整不良生活習慣及控制三高等危險因子,遠離疾病威脅。
五旬婦吃鍋後嚴重腹痛!還蔓延到後背 檢查竟是「膽結石阻塞」作祟!
56歲黃阿姨嗜吃麻辣鍋及炸物,日前她與友人嗑完火鍋返家後,突然感覺右上腹隱隱疼痛,原本以為休息就會好轉,不料疼痛從右上腹脹痛、抽痛,甚至已傳達到胃部及後背部,逐漸延伸到右邊肩膀,也出現發燒、白血球異常升高症狀,只好趕緊掛急診,檢查結果竟是膽結石阻塞膽囊,引發急性膽囊發炎。她只好聽從醫師建議先採取禁食、抗生素治療,待急性期過後擇期安排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降低日後再發生機率。膽結石好發年紀大、女性、肥胖者 平時症狀無法察覺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毛士豪表示,膽結石是一種常見消化系統疾病,指的是膽囊或膽道內形成固體物質的結石。根據統計,膽結石的高風險族群以年紀大、女性、肥胖、高膽固醇飲食、快速減重者等居多,但有結石的人不一定產生症狀,端看結石大小及位置是否足以造成併發症,因此許多民眾平時可能根本無法察覺。反覆收縮性疼痛 嚴重恐誘發急性膽囊發炎毛士豪解釋,因膽囊收縮時,若膽結石會堵住膽囊出口,導致膽汁沒辦法順利排出,引起典型的右上腹痛,這種疼痛經常在進食後出現,尤其是攝取高脂肪食物後,患者會感覺反覆性且收縮性疼痛,甚至是劇烈的膽絞痛,有時也會伴隨噁心及嘔吐,萬一時間拉長,造成膽汁滯留,就可能會引發急性膽囊發炎。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傷口小、恢復快 如有症狀切勿拖延毛士豪強調,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僅需在腹部切開三至四個1~2公分的小傷口,然後以特殊器械在放大電視畫面下摘除膽囊,術後傷口疼痛輕微、傷口小、感染機會低,且有住院天數短、恢復快等優點,對患者負擔較小。毛士豪提醒,膽結石手術有多種治療方案,術前務必與醫師溝通,多數病患會在術後半年恢復正常,未來需避免吃高油脂的食物,以免引起腹瀉、腸胃不適,平常也建議應以清淡飲食為主,多吃膳食纖維幫助消化,減少膽囊負擔。
小心!這種「蛋白質」吃多會出事 醫師警告:腎功能惡化風險高40%
想要減重增肌,蛋白質必須要吃夠。不過減重醫師蕭捷健提醒,別吃太多牛排、豬排等紅肉,可能會給腎臟帶來額外的負擔,還強調「真的不是危言聳聽」。蕭醫師指出,根據國外研究顯示,「紅肉吃多的人,腎功能惡化的風險比少吃紅肉的人高出40%」。他建議可選擇植物性蛋白、白肉、乳製品等其他蛋白質來源替代。減重醫師蕭捷健近日在臉書上分享案例,表示有一名學員之前為了「吃夠蛋白質」,狂吃紅肉,特別是牛排,結果不僅體重沒降,還出現高膽固醇、高三酸甘油脂等狀況,讓他提醒「這些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蕭捷健指出,根據國外科學期刊2016年發表的研究報告,經過追蹤了超過60000名參與者,發現吃紅肉多的人,腎功能惡化的風險比少吃紅肉的人「高出40%」。對此,蕭捷健給出建議,可以將紅肉換成豆腐等植物性蛋白,雖然體重只減一點點,但整體的心血管風險、腎功能都能大幅改善。蕭捷健還透露,後續該名學員減重6公斤,回診時抽血檢測,結果腎功能、高尿酸的問題都已改善,膽固醇、三酸甘油脂也降回了正常值。此外,蕭醫師還在另外一則發文中指出,又想要吃蛋白質,又想要保護腎臟,可以選擇白肉、乳製品來補充蛋白質,對腎臟的負擔比較小,甚至蔬菜與水果的蛋白質還可能有保護腎臟的功用。 蕭捷健表示,「當我們吃含有蛋白質的食物,特別是紅肉,會產生較多的酸性代謝物質,這些代謝物質需要由腎臟過濾和排出體外,過量攝入紅肉,會增加腎臟的工作負擔,進而導致腎功能逐漸下降,進而導致慢性腎臟病的發生。還有,紅肉可能會讓尿酸變多,導致痛風和腎結石的問題, 會進一步影響腎功能。至於水果、豆類、蔬菜等,則是相對偏鹼性食物。」蕭醫師還提醒:「怕有些人不知道,還是介紹一下。『紅肉』指的不是紅色的肉,而是『四隻腳動物的肉』,『白肉』指的是雞,鴨,魚和海鮮。雖然豬肉煮熟呈白色,還是算紅肉。而鮭魚雖然是紅色,卻算是白肉。堅果、干豆和扁豆,含有高蛋白質。肉類、魚類、牛奶和雞蛋含有大量優質蛋白質。」圖說
熱量陷阱隨處可見 營養師分析常見台式麵點熱量「紅燒牛肉麵超驚人」
在健康意識當道的現代,不少人都會希望飲食之際能夠除了吃飽外,還能維持自己的健康。營養師高敏敏日前就分享了一份「台味麵食熱量速查」,其中紅燒牛肉麵一碗的熱量就高達870kcal,是282kcal擔仔麵的3倍之多。營養師高敏敏日前在FB粉絲專頁發文,當中分享了許多常見的台式麵點熱量,在高熱量區中,紅燒牛肉麵以870大卡居首,是高血壓患者需要特別注意的選擇,其次是大滷麵(850大卡)、排骨酥麵(750大卡)以及羊肉麵(715大卡)。這些麵食因湯頭濃郁、肉品油脂豐富,往往會帶來較高的熱量負擔。對於高血脂、高血壓或急性痛風的患者來說,這些麵食需要謹慎選擇,尤其是蝦仁炒麵和酸辣湯麵,也分別含有620大卡和600大卡的熱量。屬於中等熱量的麵食包括鵝肉湯麵(580大卡)、鍋燒意麵(550大卡)、餛飩麵(535大卡)及醬燒沙茶麵(535大卡)。這些麵食的熱量略低於高熱量區,但仍需對其醬料和湯頭保持警惕。麻油雞麵(478大卡)及黑胡椒麵(474大卡)也是常見選擇,但對於控制血糖或膽固醇的民眾來說,仍應適量食用。低熱量麵食則包含宮保雞丁麵(423大卡)、蚵仔麵線(415大卡)、榨菜肉絲麵(400大卡)等。這些麵食的熱量相對較低,更適合需要控制熱量的民眾選擇。其他低熱量選擇如台南意麵(380大卡)、香菇雞湯麵(373大卡)、陽春麵(360大卡)和擔仔麵(282大卡),也都適合想減少卡路里攝取的民眾,但需注意一些麵食,如蚵仔麵線,因為加入太白粉勾芡,可能會導致血糖上升。高敏敏表示,對於喜歡牛肉麵的朋友,建議選擇清燉湯底,而非紅燒或蕃茄口味,以減少不必要的熱量攝取。牛肉的部位也是關鍵,一般的牛腱肉或牛筋相對健康,而高熱量的牛腩和牛雜則建議偶爾淺嚐即可。選擇粗麵不僅能增加飽足感,相較於細麵也更有嚼勁,且吸收油脂較少。高敏敏也提醒,吃麵時千萬不要把湯喝光,因為湯中的油脂和鹽分較高,適量攝取即可。此外,像是肉羹麵和蚵仔麵線這類加了大量勾芡的麵食,因太白粉溶於湯中會讓血糖飆升,是營養師心目中的「地雷食物」。如果再加上大腸等內臟類食材,不僅熱量直線上升,內臟中的飽和脂肪也可能影響血脂。
白髮恐是健康警訊!40歲前長白髮 罹患心臟病增5倍
隨著年齡增長,白髮逐漸增多,但除了年齡因素,白髮的增加也可能與健康問題有關。家醫科醫師陳欣湄指出,研究顯示,白髮數量增多的人,其心血管疾病風險較高,且40歲前出現白髮的人,未來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可能高出5倍。陳欣湄醫師在《健康2.0》指出,白髮不僅影響外觀,還可能是健康問題的信號。她引用一項埃及研究,將受測者根據髮色程度從1到5分,1分為黑髮,5分為非常嚴重的白髮。結果顯示,髮色達到3分以上的受測者,心血管問題的發生率普遍較高,包括動脈損傷、高膽固醇和高血壓等。陳欣湄補充,研究還發現,40歲之前出現白髮的人,未來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是一般人的5倍,尤其是白髮的異常增長,可能暗示潛在的心血管疾病。皮膚科醫師趙昭明則指出,白髮可以分為少年白和老化性白髮。據統計,50歲以後出現白髮幾乎是必然,但數量因人而異。另外,某些疾病,如甲狀腺問題、糖尿病、免疫性疾病、貧血和營養不良等,也可能促使白髮生成。如果在短期內白髮突然增多,則應警惕可能的疾病徵兆。對於40歲前出現白髮與心血管疾病的關聯,趙昭明解釋,血液循環不良會影響毛囊的營養供應,導致頭髮變白。當心臟功能不佳時,毛囊內的黑色素細胞也會受到基因及營養不足的影響,進而加速白髮的生成。趙昭明表示,若白髮是暫時性問題,早期預防或治療、找出原因後,可能有機會恢復黑髮;但若白髮由慢性健康問題引起,則較難逆轉。衛福部也曾在官網指出,中老年人頭髮斑白或全部變白,是生理上的正常衰老現象;青壯年頭髮稀疏或容易掉落,大都屬於腎虛或血熱;而青少年出現頭髮變白,並伴隨頭暈耳鳴、心悸失眠等,可能為腎氣虧損或勞神傷血。但有時青少年白髮,或老年人髮色郁黑,可能是因為先天遺傳條件不同所導致,並不將之視為病態。
抗衰老、防止癌細胞轉移 醫曝茄紅素「4大健康益處」
隨著科學對健康益處的深入研究,茄紅素的神奇功效逐漸被揭示。家醫科醫師李思賢表示,茄紅素能幫助我們對抗衰老、減少炎症,以及預防各種慢性疾病。同時他也列出,4個茄紅素的主要健康益處。李思賢在臉書《思思醫師,陪你健康的好朋友》指出,茄紅素(Lycopene)是一種重要的類胡蘿蔔素(carotenoid)色素,擁有多種生理功能和潛在的健康益處,它以全反式(all-trans)茄紅素的形式最為常見,並因其獨特的結構和特性受到食品、營養和醫學領域的廣泛關注,不僅僅是一種天然色素,茄紅素還被認為具備強大的健康作用。茄紅素的主要健康益處包含:1.抗氧化作用茄紅素是一種強效抗氧化劑,能清除自由基,減少蛋白質、脂質和DNA的氧化損傷,從而降低氧化反應帶來的負面影響。2.心血管健康茄紅素有助於降低心肌梗塞風險,幫助降血壓,預防低密度脂蛋白(LDL)膽固醇的氧化,並提高高密度脂蛋白(HDL)的水平。3.抗癌作用高濃度的血液茄紅素與前列腺癌、肺癌、子宮癌和乳腺癌等多種癌症風險的降低有關。茄紅素能抑制癌細胞的增殖,誘導癌細胞凋亡,並防止癌細胞的轉移。4.其他潛在的健康益處茄紅素可能還具備神經保護、肝臟保護、骨骼健康、皮膚護理和抗糖尿病的作用。此外,李思賢也提到,茄紅素是脂溶性物質,因此與脂肪一同攝取能更好地被吸收,相較於其他類胡蘿蔔素,茄紅素的熱穩定性更佳,加熱反而能提高其生物利用度,而富含茄紅素的食物包含番茄及其製品(如番茄醬、番茄汁,是茄紅素的最佳來源)、西瓜、紅葡萄柚、紅甜椒、紅番石榴。
海帶芽好處多多 營養師:穩定血糖、降低膽固醇「這類人不能吃」
隨著近年來健康意識的抬頭,不少人都會希望在日常的用餐中,盡可能的食用對身體有益的食材。近期營養師錢靜蓉就發文表示,其實海帶芽內含多酚和多醣類纖維,不僅能支持腸道健康,甚至還能降低總膽固醇、穩定血糖等功效。營養師錢靜蓉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海帶芽是一種富含營養的天然食材,對人體有多方面的益處。首先,海帶芽熱量低,適合納入體重控制的飲食計劃中。其所含的β-葡聚醣可以減緩消化過程,幫助穩定血糖,從而控制食慾,這對於需要控制體重的人來說尤為有益。此外,海帶芽中的多酚和多醣類纖維具有益生元特性,有助於腸道健康,促進有益菌生長,同時增強免疫系統,抵抗病原體。除此之外,錢靜蓉表示,海帶芽還含有豐富的抗氧化劑,多酚成分有助於影響葡萄糖和脂肪的分解與吸收,從而降低總膽固醇和血糖水平。這些特性對於心血管健康和維持血糖穩定有很大的幫助。此外,海帶芽中富含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尤其是碘,這是自然食品中較為罕見的豐富碘來源。碘對於維持甲狀腺功能和正常的新陳代謝至關重要,因此食用海帶芽能幫助確保碘的攝取量充足。但錢靜蓉也提醒,並非所有人都適合大量食用海帶芽。由於其碘含量高,甲狀腺功能異常的人,特別是有甲狀腺亢進或其他甲狀腺疾病者,應避免過量攝入,否則可能加重病情。此外,過敏體質者也需小心,某些人對海藻類食物會產生過敏反應,這類人群應避免食用海帶芽。而對於消化功能較弱的人,由於海帶芽富含纖維,過量攝取可能會導致腹脹或不適,因此建議適量食用。
求歡頻遭拒…人妻懷疑尪出軌「不到7天送急診」 竟是健康出問題
老公沒「性趣」,不一定是外遇,也可能是健康亮紅燈。有一名人妻向閨蜜訴苦,向老公求歡都被拒絕,原本懷疑是外面有女人,怎料一周後竟心肌梗塞,醫生更警告「差3分鐘可能就去了」,檢查赫然發現血脂與膽固醇都超標。營養師方慈聲在節目《哈囉 你有事嗎?》分享,某次和閨蜜喝下午茶時,對方抱怨老公疑似外遇,讓她難以相信,因為2人感情很好,才知道閨蜜每次暗示的時候,老公總是拒絕:「不要啦」、「好累」,不是完全沒有興致,就是進行到一半馬上舉白旗投降。豈料過不到一周,閨蜜的老公被送到急診室,方慈聲進一步詢問,得知閨蜜的老公工作到一半突然胸悶,直接倒下去,被同事送到急診室,檢驗出來是心肌梗塞,醫師更表示若再晚3分鐘,人可能就過世了。方慈聲指出,閨蜜的老公後來在心臟血管裝支架,狀況才比較穩定。經過抽血檢查,顯示血脂和膽固醇都超標,有輕度的脂肪肝。假如血脂太多的時候,血管彈性就會變差,下體需要血液才能通順,要能夠完整地充血,因此如果血脂肪很高,血管就容易塞住、充不了血,像是充不了氣的氣球、東倒西歪,「小弟弟先塞住後,再來可能就塞腦血管、中風,就很嚴重」。
每天起來先喝咖啡提神?血糖恐上升 營養師曝最佳「2時機」
許多人每天都要來一杯咖啡,一天才較開始。不過,營養師李羽萱指出,空腹喝咖啡可能讓血糖上升,照皮質醇水平變化,早上起來1到2小時,和下午2到4點喝咖啡較適合。咖啡圖鑑。(圖/翻攝Cofit 我的專屬營養師臉書)李羽萱在臉書發文,咖啡對人體有許多正面影響,如提神、促進排便、改善代謝和心情等,經研究證實,咖啡因和多酚好處多多,不過還是有刺激性,每個人對代謝咖啡產生的物質的耐受度也不同。營養師表示,不建議空腹喝咖啡。(圖/翻攝Cofit 我的專屬營養師臉書)至於能空腹喝咖啡嗎?李羽萱說,空腹喝咖啡可能影響血糖穩定,建議搭配食物飲用,雖然咖啡的多酚能降低游離脂肪酸、三酸甘油酯和總膽固醇,長期飲用有穩定血糖與血脂的好處,但空腹喝會抑制肌肉吸收血糖,導致血糖剩升,也會抑制胰島素作用,讓血糖下不來,第三是提高提高皮質醇水平,導致餐後血糖反應加強。李羽萱指出,喝咖啡也要考慮皮質醇濃度變化,才能讓頭腦清醒,所以待皮質醇濃度的變化,早上清醒後的1到2小時,下午2到4點間,是喝咖啡的最佳時機。李羽萱提醒,如果習慣長期早上喝咖啡,皮質醇濃度會降低,也會依賴咖啡,長久下來不喝就會累,而每個人對咖啡的敏感性也不同,如果會心悸、失眠。建議咖啡減量或不喝。咖啡的好處。(圖/翻攝Cofit 我的專屬營養師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