膿
」 疾管署 高燒 細菌 鼻塞 淋病6旬翁「嚴重溢淚」被迫提前退休! 「雷射+微創治療」改善生活品質
旅居美國的60多歲李先生從事醫院及大學研究工作,因左眼持續溢淚造成視力模糊,最終不得不提前退休。他在美國求醫未果後,返台至臺中榮總眼科部檢查,診斷為鼻淚管阻塞。中老年人為鼻淚管阻塞好發族群 需手術疏通、改善症狀臺中榮總一般眼科魏利真主任指出,鼻淚管阻塞是常見的眼科疾病,依發生年齡分為先天和後天兩種。後天性鼻淚管阻塞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包括隨年齡增長造成的退化,故中老年人為好發族群,發生率約為每萬人有2人。另外反覆發炎、放射治療、外傷、感染和鼻腔疾病等也都是造成鼻淚管阻塞的原因。手術疏通堵塞淚道 改善生活品質魏利真解釋,鼻淚管阻塞會導致眼淚無法正常排出,積聚在眼球表面,引起眼淚滿溢、結膜出血和眼睛分泌物增多等症狀,這些症狀可能進一步影響患者的視力和生活品質,通常需要手術來疏通堵塞的淚道才能改善,否則患者只能與症狀共存,嚴重影響生活。雷射輔助微創手術出血量低 成功率與傳統術式相當魏利真說明,有別於傳統手術刀切開面部肌肉的經皮式外開式手術,雷射技術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和強大的組織穿透能力,可精準切割鼻腔與淚囊黏膜。整個手術過程通過內視鏡從鼻腔內部進行,不會影響眼輪匝肌收縮,因此能夠完整保存淚管系統的肌肉收縮幫浦功能,同時避免了面部疤痕,對有蟹足腫體質者不用擔心手術可能影響外觀。創新的雷射輔助經鼻內視鏡淚囊鼻腔造口術與傳統經皮式外開手術成功率相當,高達九成,且傷口出血量僅為傳統手術的1/5,術後傷口不紅腫,且可在門診進行無需住院,手術時間短,降低了風險並縮短了恢復期,提供患者更優質的治療選擇。註:先天性鼻淚管阻塞多見於新生兒,通常在出生後數周內顯現。大約有5-10%的新生兒的鼻淚管結構未發育完全,多是Hasner瓣膜(Valve of Hasner)未開,在出生後不久便出現淚眼汪汪,眼瞼邊緣出現粘液膿性分泌物、眼睛充血等情形,其中的90%在一歲以前症狀可經由按摩緩解症狀,少部分仍然鼻淚管阻塞之幼兒可經由淚管探針或放置淚管達到症狀緩解,鮮少幼兒需要做到淚囊鼻腔造口術。
肛門出血不一定是痔瘡 專業醫分析5情況「疏忽就放任癌症惡化」
許多人在排便時,偶爾會出現血便的問題,一些有痔瘡的民眾,就會直覺以為是痔瘡發作。但知名痔瘡專家陳威智醫師近日提醒,屁股出血並不一定只是痔瘡,這種身體異狀往往可能隱藏著更嚴重的疾病風險。他也為此分析5種情況導致的出血,其中一種如過放任不管的話,會直接導致癌症惡化。陳威智醫師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許多人對於屁股出血或疼痛的症狀掉以輕心,認為只是痔瘡便放著不治,任其自然癒合。但陳威智醫師提醒,這樣的認知可能延誤治療,導致病情惡化。陳威智醫師也解釋,許多疾病的症狀與痔瘡類似,但其實可能隱藏著更複雜的問題,需及時就醫確認。陳威智醫師表示,像是大腸癌,就是一種常被誤認為痔瘡的疾病。由於其早期症狀如便血、腹痛等與痔瘡相似,許多人因此忽略。但大腸癌通常還伴隨著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和持續的腹痛,如果不加以重視,延誤治療的風險相當高。第二則是肛門瘻管,這也是一種容易被誤解的疾病,常見於肛門清潔不佳或反覆感染的情況下。這種病症通常伴隨膿樣分泌物或血紅色黏液,會導致肛門周圍的癢感和疼痛。第三種就是肛門癌,陳威智醫師解釋,如果肛門瘻管長期不加以治療,肛門持續發炎導致細胞病變反覆發作,進而引發肛門癌,嚴重時甚至會惡化成惡性腫瘤。第四種則是克隆氏症,這是一種慢性腸道發炎性疾病,常伴隨腹痛、腹瀉、發燒和體重減輕等症狀。由於其發病過程與痔瘡的某些表現類似,很多患者未能及時察覺病情,錯過最佳治療時機。最後,肛裂也是一種與痔瘡相似的疾病,常見於長期便秘的患者。由於排便時肛門壓力過大,導致肛門組織撕裂,進而出現撕裂痛和便血的情況。這類症狀雖然多數人會認為是痔瘡,但實際上是肛門組織因外力受損引起,需及時治療以免惡化。陳威智醫師也在文章中呼籲,當出現肛門異狀時,千萬不要自行判斷為痔瘡,應該儘早就醫檢查,以避免延誤其他更嚴重疾病的治療。
睡前別再滑手機又放床上! 研究曝:恐接觸「蟑螂糞便細菌」
現代生活時常離不開3C產品,許多人更習慣睡前躺在床上滑手機,然而有研究人員警告,手機上可能帶有大量細菌,這種細菌普遍在蟑螂糞便中被發現,一旦接觸這類細菌,可能讓免疫力低下的族群引起感染、痘痘、紅疹、肺炎甚至是敗血症。根據外媒《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據估計,每個人平均1天觸摸手機的次數多達2617次,手機也會因此變得極度不衛生。此前,更有研究發現,智慧型手機的細菌含量是馬桶的10倍,且科學家曾示警,「床上溫暖潮濕的環境是病原體生長和傳播的完美培養皿」。英國寢具品牌「MattressNextDay」就贊助了一項研究,試圖了解手機上究竟藏有哪些細菌。研究人員從10支智慧型手機及10支智慧型手錶上採取樣本,並將樣本放入實驗室生長,以便觀察有哪些病菌存在。結果發現,「智慧型手機是最骯髒的科技產品」,其細菌數量比先前在電視遙控器等物上發現的細菌還要多。報導指出,智慧型手機、智慧型手錶上最常見的細菌是「綠膿桿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這是種常見於蟑螂糞便中的細菌,雖然在大多數情況下是無害的,但它可能導致更嚴重的健康併發症,若是免疫力較差者,接觸細菌過後,可能造成眼部感染、疹子、膿皰、腹瀉、頭痛,甚至誘發肺炎、泌尿道感染、敗血症。「MattressNextDay」也針對575名成年人進行調查,發現有高達74%的受訪者睡覺時會將手機放在頭邊或這頭下,而睡眠專家、「MattressNextDay」執行長馬丁(Martin Seeley)就直言,「記住,你的床應該是讓你休息的避難所,而不是潛在有害細菌的培養皿」。對此,專家建議,可以定期使用含酒精的濕紙巾或紫外線消毒劑來清潔手機,這能幫助消除手機上可能存在的任何細菌,並且應減少讓手機與臉部直接接觸。
孕婦喝冰箱剩牛奶!嬰兒「胎死腹中」 醫曝元兇:李斯特菌所致
大陸浙江一名32歲懷孕27週的包姓孕婦,日前因為天氣熱口渴,就喝了家中冰箱內開封過的牛奶。沒想到,幾日後包女腹部劇烈疼痛,還出現了畏寒發熱的情況,到醫院檢查後,發現嬰兒已經胎死腹中。根據《大象新聞》等陸媒綜合報導,大陸浙江杭州一名32歲懷孕27週的包姓孕婦,前期進行產檢情況都相當好。但某天包女因為天氣熱口渴,就喝了家中冰箱內開封過的牛奶,後來就突然感覺胎動變少,還出現畏寒發熱的情況,便到醫院進行檢查,不過並無任何異常。直到3天後,包女的腹部劇烈疼痛,緊急送醫治療,經過醫生檢查發現,胎兒已經「胎死腹中」,且包女的胸腔、腹腔均有積液。之後,包女還出現膿毒血症和感染性休克的症狀,後續醫生將胎盤檢體進行檢查後,才發現原來包女是感染李斯特菌。醫生指出,李斯特菌是由食物污染傳播,經消化道感染,造成感染的原因往往是食用未經徹底加熱的污染食品。冰箱內開封冷藏的牛奶、冰淇淋受到李斯特菌的交叉污染,取出直接食用就會導致食物中毒。醫生透露,一般人通常在進食受李斯特菌污染的食物後3~70天(一般為21天)出現腹瀉、噁心、嘔吐、發燒、頭痛、肌肉痛等症狀,嚴重感染者可能出現敗血症和腦膜炎。並提醒孕婦、胎兒、嬰兒、老人、免疫低下族群尤其要當心李斯特菌,「懷孕初期感染李斯特菌,65%的孕婦會發生流產;孕中晚期感染,26%的孕婦發生死胎、死產和流產。」
張衛健蒜頭塞鼻止鼻水! 她一做「臭魚味黃膿」狂流 醫看驚呼:都爛掉了
反覆流鼻水、打噴嚏、鼻塞等問題令人煩擾,先前港星張衛健曾於微博發文表示,指自己遭受鼻子過敏感困擾,居然以蒜頭塞鼻紓緩症狀,而近日中部就有一名女子因為過敏鼻塞,於是將大蒜切片塞鼻孔治鼻塞,沒想到卻造成鼻竇堵住發炎,求診時醫生還聞到患者鼻涕有一股魚腥味,大喊「裡面已爛掉了」。張衛健曾發文稱,以蒜頭塞鼻可有助紓緩鼻子敏感。(圖/翻攝自張衛健微博)張衛健日前在微博發文表示,自因為鼻子過敏,回憶起媽媽教他以蒜頭塞鼻紓緩症狀,但蒜頭塞鼻真的可紓緩鼻過敏?包括社交媒體抖音上也流傳多段影片,片中網友就使用偏方通鼻,就是將蒜頭塞進鼻孔內,維持10到15分鐘後才取下來。不過,耳鼻喉科醫師指出,這樣的做法對於鼻腔健康其實弊多於利。吳昭寬醫師說大蒜確實有助於治鼻塞,但是用大蒜水洗鼻,而不是塞鼻孔。(圖/翻攝醫師好辣YT)耳鼻喉科診所院長吳昭寬醫師在《醫師好辣》節目中表示,這名女患者年約40歲,因為經常過敏,由於怕吃抗組織胺藥物會昏沉,於是在媽媽建議下,採用「大蒜塞鼻」的祖傳療法,這名女子表示,自己上網查還真的很多人推薦。據吳昭寬表示,即便現在的抗組織胺藥物號稱不會經過大腦屏障,仍有很多人吃了後整天昏沉無法做事,而大蒜素具有讓鼻黏膜瞬間收縮的功能,經過刺激後血管收縮、滲透壓改變,確實能讓鼻涕變少,但他也指出,「是要用煮過的大蒜水洗鼻子」,而非直接將生蒜塞鼻孔。吳昭寬醫師說大蒜確實有助於治鼻塞,但是用大蒜水洗鼻,而不是塞鼻孔。(圖/翻攝醫師好辣YT)這名女患者就是因為暴塞多片生蒜堵住鼻竇,造成鼻涕出不來,「死水無法滾動,就會發炎、發臭」,當患者來就醫時,黃稠的鼻涕直接流了下來,女患者當時還大口抽吸鼻涕,但「吸一半就堵住」,購過內視鏡探查發現,原來鼻子內已經爛掉,還有發黑蒜頭積在裡面。吳昭寬最後以洗鼻器幫患者灌洗鼻腔,由於她的鼻竇已經受傷了,造成很多黏液、黃痰和黃鼻涕,必須使用大量抗生素,且吳昭寬也建議她開始洗鼻子以緩解症狀。除此之外,吳昭寬建議,若過敏發作卻沒有抗組織胺可服用,或對藥物會產生副作用,可以刺激腋下穴位,「假設右邊鼻塞,可用拳頭或是罐子夾在左邊腋下,此舉能稍微穩定神經」;而最好的方式就是透過洗鼻器洗掉過敏原與鼻涕,按壓鼻翼兩側的迎香穴、印堂穴,藉此舒緩過敏鼻塞症狀。吳昭寬醫師說手放腋下刺激穴會,也能緩解鼻塞。(圖/翻攝醫師好辣YT)
49歲男持續鼻塞、鼻膿!「嗅覺母神經細胞瘤」 手術順利根除、保留嗅覺
49歲陳先生接受右側鼻腔切除手術後,右側鼻腔卻持續有鼻塞、鼻膿等問題,輾轉來到北榮桃園分院就醫,經醫師檢查發現竟是罹患罕見惡性腫瘤「顱底嗅覺母神經細胞瘤」,建議前往台北北榮接受後續治療。北榮內視鏡顱底手術團隊透過經鼻內視鏡顱底手術為陳先生進行治療,並建議術後接受放射治療,不僅消除了顱底嗅覺母神經細胞瘤,也保留陳先生部分嗅覺功能,幫助陳先生重獲新生,在往後的人生中仍能繼續品味人生香甜。嗅覺母神經細胞瘤是什麼? 有哪些症狀?「嗅覺母神經細胞瘤」是一種罕見鼻腔惡性腫瘤,北榮耳鼻喉頭頸部鼻頭頸科主任趙勻廷表示,它在鼻腔腫瘤中約占3%,每年總體發生率約為250萬分之一,腫瘤源於鼻腔頂端的嗅覺神經上皮,特別容易沿著嗅絲穿過顱底到達顱內,侵犯鄰近的腦、眼睛。任何年齡層都有可能罹患嗅覺母神經細胞瘤,不過趙勻廷主任提到,嗅覺母神經細胞瘤特別會好發在40-60歲成年人,導致流鼻血、嗅覺喪失、鼻塞、鼻部疼痛等常見症狀。由於嗅覺母神經細胞瘤常常會侵犯雙側嗅神經,因此多會採用雙鼻路徑進行前顱底廣泛切除,獲得最大的手術空間及視野以徹底清除腫瘤,但趙勻廷主任提到,這往往會犧牲掉患者的嗅覺功能,不過陳先生的腫瘤僅涉及單側顱底,能嘗試保留嗅覺功能,維持患者的生活品質。兩人四手經鼻內視鏡顱底手術 無復發保留部分嗅覺因此,趙勻廷主任與神經外科王緯歆醫師合作,為陳先生施行「經鼻內視鏡顱底手術」,兩人四手從單側鼻孔進入,清除鼻腔及顱底腫瘤,為了確保完全根治,手術中更進一步切開腦膜移除嗅神經,清除可能蔓延的腫瘤細胞,並利用自體脂肪、大腿筋膜與鼻中膈黏膜瓣進行重建,透過多層次修補避免腦脊髓液滲漏。趙勻廷主任表示,術後陳先生有再接受放射治療,不過手術與放射治療後先生的嗅覺功能未完全損傷,仍有部分保留,追蹤至今已四年,腫瘤都沒有復發的跡象,讓陳先生能恢復正常生活,並維持一定的生活品質。
大便「4顏色」是健康警訊 醫示警:千萬不能拖
大便是我們飲食經過消化管消化和吸收後剩下的渣滓,以及消化液和分泌物的混合物,因此大便絕不單純只是身體的排泄物,它的外型其實也多少反映身體的狀況。對此,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威智也表示,如果糞便呈現「墨綠色、灰白色、黑色、鮮紅色」4種顏色,就有罹患特定疾病的可能,建議趕快找醫生進行檢查,千萬不能拖。陳威智近日在臉書粉專「痔瘡專家 陳威智醫師-微創痔瘡手術」發文分享,《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依糞便形狀將人類的大便分為7類,其中顆粒狀小球或香腸狀表面凹凸不平,通常有便秘問題;香腸狀表面有裂痕或像蛇及香腸狀表面光滑,是理想的便形,尤其後者是最容易排便的形狀;塊狀且質地柔軟、散狀或糊狀、水狀無固體這3種則要留意,若長時間持續,可能有感染及腹瀉問題。(圖/翻攝自Facebook/痔瘡專家 陳威智醫師-微創痔瘡手術)陳威智補充,除了透過形狀辨識健康狀況,顏色也是觀察的關鍵,如果你的大便呈現以下「4種顏色」就有罹患特定疾病的可能,建議趕快找醫生進行檢查,千萬不能拖:墨綠色:膽汁濃度過高,有急性腸胃炎的風險。灰白色:膽汁含量過低,有胰臟癌、膽管癌的風險。黑便:上消化道出血,紅血球遭胃酸破壞釋放高濃度鐵質,可能是胃潰瘍或胃腫瘤。鮮紅便:下消化道出血,可能是痔瘡、肛裂、肛門膿瘍。
30歲男擠屁股痘痘竟重度細菌感染 急送ICU撿回一命
中國有名30歲的黃先生日前發現自己的屁股上長了痘痘,以為只是普通的火氣大,便隨手擠破,而後細菌透過皮膚破損進入體內,沒過幾天就因持續高燒不退,重度細菌感染引發壞死性筋膜炎後被送進ICU搶救。此事一出,便引起了廣泛關注。據陸媒報導,皮膚科專家指出,痘痘的形成是由於毛囊阻塞、油脂分泌過多、細菌感染等因素共同導致,當用手擠壓痘痘時,實際上是在將發炎推向皮膚深層,可能會造成更嚴重的感染。而重度細菌感染所引發的壞死性筋膜炎,本質上是種深層的軟組織感染,能夠迅速導致筋膜和皮下組織的廣泛壞死,進而引發嚴重的全身性中毒症狀,儘管其發病率相對較低,但其死亡率卻高達15%至29%,這主要歸因於其疾病進程的快速性和早期症狀的隱匿性。醫生說明,大眾對於「痘痘」往往將其簡單歸結為上火,而忽視了其背後的細菌感染風險,且特別是當「痘痘」表面出現黃白色膿頭時,若擠壓不僅可能促進細菌擴散,還可能透過豐富的淋巴管和血管網絡,特別是臉部的痘痘,直接威脅到顱內安全,導致顱內感染等後果,包括顏面部腫脹、高熱、劇烈頭痛、嘔吐,甚至危及生命。
6歲童如廁「馬桶都血便」 醫一查不是吃壞肚子…罹罕見疾病
排泄物就能反映身體現況!台中一名6歲男童上廁所後驚見大量鮮紅色血便,就醫照大腸鏡,大腸內有許多鮮血,小腸也有潰瘍的狀況,進一步檢查得知男童罹患罕見自體免疫疾病「克隆氏症」;所幸經過藥物治療後,男童已經順利恢復健康。童綜合醫院兒童醫學部小兒腸胃科醫師胡書瑋分享一起病例,有一名6歲男童被家人帶來就醫,男童上廁所大出血便,但他沒有腹痛、腹瀉、便祕或發燒等情形,確定不是吃壞肚子,決定透過大腸鏡、梅克爾憩室掃描及腹部電腦斷層等檢查,查明他血便的原因。胡書瑋從檢查結果發現男童大腸正在出血,小腸潰瘍且淋巴結腫大,和男童家長商量後決定再用胃鏡和膠囊內視鏡檢查;經過1天後結果出爐,胡書瑋從影像判讀中,研判男童罹患罕見疾病「克隆氏症」,好在還是早期,使用藥物治療止血成功控制病情,男童出院後也持續回診追蹤治療。兒童醫學部小兒腸胃科胡書瑋醫師筆指處即為小腸潰瘍和出血處。(圖/翻攝畫面)胡書瑋說明,克隆氏症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會造成腸胃道慢性及反覆性發炎,主要症狀有腹瀉、腹痛和發燒,伴隨一些肛門的合併症,像是膿瘍、肛裂,瘻管等,但發病初期常常只有部分症狀。另外指出,兒童在成長發育期間患病,長期腸道發炎就會造成營養吸收不良,因此兒童罹患克隆氏症恐導致發育不良的狀況。除此之外,胡書瑋指出,男童無痛性血病的情形,臨床上會懷疑是梅克爾憩室導致,這是一種先天性胃腸道畸形,發生比例約2%,男性多於女性,在孩童身上比較常見。不過男童最後診斷是克隆氏症,在台灣發生比例約10萬分4.7,好發於20歲至30歲青壯年,男性多於女性,鮮少發生在兒童。
男病患無性行為「加油站大號竟染性病」 醫曝風險:有可能
在外上公廁要小心,否則也有可能感染性病。有男子自述沒有性行為,只是到加油站上大號,下體不小心碰到馬桶內側,結果幾天後發現尿尿會痛,還出現白色的膿。對此,泌尿科醫師也提醒出門上廁所,不要碰到馬桶比較安全。泌尿專科醫師朱信誠在《Threads》指出,最近好幾個男生因為淋病來看診,都自述沒有性行為,其中一人是在加油站公廁上大號染病,「那種坐式馬桶有一個斜面」,患者自述下體不小心碰到斜面,過2天開始發現尿尿會疼痛,而且流白色膿。朱信誠聽完表示:「那你GG很長耶!」病患一聽面露尷尬,但嘴角上揚,連忙撇清:「沒有,我只是坐比較前面…」。朱信誠解釋,這是有可能發生的。(示意圖/翻攝自photoAC)貼文一出,引發一番討論,多數網友都不相信,「這應該都在騙吧,不是說公廁機率超低的」、「那些說法只是給病人台階下,不要造成家庭失和」、「唬爛,不敢承認而已」、「碰到就淋病,那不就帶原者上廁所不洗手,按電梯按鈕之後摸過的人又摸嘴巴眼睛都中?不信」。對此,朱信誠解釋,如果沾染到有細菌的分泌物,是有可能的感染的,因為公廁不曉得被誰使用過,「我還是建議大家出門在外把自己的30cm收好,用一隻手捏住小頭,不要碰到馬桶比較安全」,另外酒精消毒並鋪衛生紙隔絕是不錯的方法。
民間傳說「指月亮割耳朵」 醫揭神秘力量真相
民間傳說「月亮割耳朵」,意思是當小孩用手指了月亮之後,耳朵後面會出現紅腫或裂痕,是因為被月亮影響。對此,傑登醫師直言,這其實不是什麼神秘力量,而是很常見的異位性皮膚炎。傑登醫師在粉專《傑足先登 傑登醫師》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反覆發作的過敏性皮膚病,常見於嬰幼兒及兒童,表現為皮膚乾燥、紅腫、發癢,尤其容易發生在耳後、脖子、手肘內側等部位。為什麼會被「割耳朵」?傑登醫師說明,耳後是異位性皮膚炎好發的部位,第一,皮膚褶皺與摩擦,耳後皮膚薄且有褶皺,容易因為耳機、口罩等物品的摩擦而受刺激;第二,汗水積聚,耳後容易積聚汗水和皮脂,會刺激皮膚引發炎症;第三,清潔不足,小孩洗澡常常忘了洗耳後,汗水、油脂和污垢累積,加重皮膚刺激。傑登醫師提到,如何預防被「割耳朵」,可以認真保濕,每天使用溫和、無香料的保濕霜,尤其是在洗澡後立即塗抹耳後,鎖水保濕,平時選用不含香料的肥皂,並盡量減少耳後摩擦的機會,當孩子流汗時,使用濕毛巾把耳後的汗水擦掉可減少發作,若感到皮膚搔癢,盡量避免抓癢,以免破壞皮膚引發感染,可使用含有低劑量類固醇的藥膏來緩解癢感。至於為何一直沒有好,傑登醫師直言,不是因為來自月亮的懲罰太重無法承受,而是可能合併黴菌或細菌感染了,若皮膚處於潮濕環境,黴菌容易滋生(尤其是念珠菌),導致皮膚紅腫、脫皮、癢感加劇,這時需使用抗黴菌藥物治療;另外,皮膚因抓癢破損時,容易引發細菌感染,表現為膿液、結痂或擴大紅腫範圍,需要配合抗生素藥膏或口服抗生素治療。傑登醫師說,「月亮割耳朵」的傳說雖然可愛,但耳後的傷並不是神秘力量造成的,而是經由適當照護與治療來控制的皮膚問題,記得,如果耳後搔癢、紅腫或反覆發作,請盡快就醫及時治療,避免進一步感染。
男子患下咽癌!治療後突吞嚥困難 「正子檢查」成功揪主因救回一命
57歲陳先生罹患下咽癌第二期,歷經手術、多次輔助化療和放射治療,近期因為吞嚥困難達一週以上,到醫院就診。經鼻咽喉鏡檢查未見異常,電腦斷層(CT)亦僅顯示先前治療後的變化。透過氟-18去氧葡萄糖正子掃描 (FDG PET/CT scan) 卻發現有可能是致命的頸椎感染,因此立刻安排至急診,並接受磁振造影(MRI)檢查,確認為頸椎骨髓炎伴硬膜外膿瘍。由於陳先生接受正子檢查當天病情即迅速惡化,合併有肢體無力症狀,因此緊急接受減壓和引流手術,在術後以静脈抗生素治療,四個月後順利出院。化放療引起頸椎骨髓炎 罕見卻恐急速惡化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正子中心黃玉兒主任表示,雖然化放療引起的頸椎骨髓炎和硬膜外膿瘍相當罕見,但病情可能迅速惡化,甚至造成致命後果。CT上觀察到椎管內有氣體是一項重要的放射線影像發現,相關的感染,例如椎骨骨髓炎、壞死性筋膜炎或氣體形成性硬膜外膿腫,可能危及生命。早期發現並及時治療對於防止嚴重的神經功能障礙(包括:四肢癱瘓和呼吸衰竭)非常重要。然而,由於症狀缺乏特異性,脊椎感染的診斷延遲仍是一個關鍵問題,通常導致預後不良。最近的研究發現,正子檢查在診斷脊椎感染方面表現出與MRI相當的高靈敏度和特異性。「正子掃描儀」雙機一體 更精確找出病變所在黃玉兒指出,目前正子掃描儀大多為雙機一體的高科技影像儀器,結合兩種掃描-PET scan及低劑量CT scan,前者提供細胞代謝的分子影像,後者則協助定位病灶的正確解剖位置,PET/CT scan同時結合了兩者優點,可以更精確地找出病變所在。陳先生的病例,結合病史和臨床症狀,並將正子攝取病灶與CT的發現結合起來,早期識別危急的頸椎感染,解除致命危機。
上周近13萬人腹瀉!醫曝濕紙巾擦沒用 最有效方法是這個
疾病管制署表示,近期全國腹瀉門急診就診人次仍未趨緩,且腹瀉群聚通報案件呈上升趨勢,籲請民眾留意飲食及手部衛生,如出現疑似症狀,除儘速就醫外也應落實生病在家休息,以降低疫情傳播風險。對此,感染科權威、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指出,酒精對諾羅病毒不佳,所以用濕紙巾擦拭、酒精乾洗手等沒有用。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8月25日至31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2萬9,536人次,較前一周12萬7,876 人次略升1.3%,高於2019至2022年同期,惟低於去年同期,近5周整體而言呈上升趨勢;另全國近四周共接獲98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亦高於2019至2023年同期通報數,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48起,以檢出諾羅病毒(29件,占60.4%)為多,其次為腸炎弧菌(14件,占29.2%)。疾管署說明,近期腹瀉群聚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多,而細菌性病原有增加的趨勢,檢出病原以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病毒與細菌性腸胃炎主要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發燒等,細菌性腸胃炎有時會伴隨血便或膿便,症狀可持續1至10天,病程長短取決於所感染的病原種類及個人的免疫力,小於5歲的幼兒、老人及免疫力較差者症狀會較嚴重。食用受汙染的食物或飲水、與病人密切接觸(例如與病人分享食物、水、器皿;接觸到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或病人曾接觸的物體表面)而感染,常造成校園、餐飲旅宿場所等大規模腹瀉群聚事件。疾管署呼籲,如廁後、進食或準備食物前皆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備餐環境及烹製食物調理過程應符合衛生條件、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且食物應注意保存避免於室溫下放置過久且須澈底煮熟再食用(尤其是蛋、肉類及魚貝類等),以預防病毒與細菌性腸胃炎傳播。感染科權威、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則向《ETtoday新聞雲》表示,酒精對諾羅病毒不佳,所以用濕紙巾擦拭、酒精乾洗手等沒有用,還是要用肥皂濕洗手。至於何時手部清潔,黃高彬直言,多數人認為「飯前便後」,但應該要擴增為「飯前飯後,便前便後」等4個時間點。另外,中秋節將至,許多人都會舉辦烤肉活動。黃高彬提醒,諾羅主要和海鮮、飲水污染有關,民眾吃海鮮一定要煮熟。
近13萬人上周腹瀉急診就醫! 腸病毒上周亦破1.4萬就診「創5年新高」
疾病管制署於3日表示,近期全國腹瀉門急診就診人次仍未趨緩,且腹瀉群聚通報案件呈上升趨勢,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8月25日至31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達近13萬人次,較前一周略升1.3%,高於2019至2022年同期,惟低於2023年同期,近5周整體呈上升趨勢。疾管署亦表示,8月25日至8月31日腸病毒急診就診計14萬人次,較前一周略升2.4%,近期就診人次呈上升趨勢,處流行期且高於過去4年同期。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第35週(8月25日至31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29,536人次,較前一週127,876 人次略升1.3%,高於2019至2022年同期,惟低於去(2023)年同期,近5週整體而言呈上升趨勢;另全國近四週(第32至35週)共接獲98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亦高於2019至2023年同期通報數,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48起,以檢出諾羅病毒(29件,占60.4%)為多,其次為腸炎弧菌(14件,占29.2%)。疾管署說明,近期腹瀉群聚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多,而細菌性病原有增加的趨勢,檢出病原以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病毒與細菌性腸胃炎主要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發燒等,細菌性腸胃炎有時會伴隨血便或膿便,症狀可持續1至10天,病程長短取決於所感染的病原種類及個人的免疫力,小於5歲的幼兒、老人及免疫力較差者症狀會較嚴重。疾管署強調,病毒與細菌性腸胃炎感染期間應充分休息並補充水分與營養,必要時補充電解質,並且注意正確洗手,降低病原傳播的風險。受病患污染的器物表面,應用2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1,000 ppm)擦拭;處理患者嘔吐物及排泄物前應戴上手套與口罩,並用10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5,000 ppm)消毒清理。此外,餐飲、團膳業者應落實備餐環境消毒與清潔,並留意工作人員(尤其是廚工)衛生及健康情形,如出現嘔吐、腹瀉或發燒等症狀請暫停工作,並於症狀解除至少48小時後才可上班。疾管署亦表示,國內腸病毒疫情仍高於流行閾值,隨著開學季到來,學童間密切互動頻繁,使得腸病毒更易於校園間傳播,且可能成為社區及家庭之間疾病傳播的管道,增加群聚風險。籲請家長與教托育機構人員,加強教導學童落實「濕、搓、沖、捧、擦」正確勤洗手,及生病在家休息等良好衛生觀念,並注意居家、學習環境的通風及定期清潔與重點消毒,確保學童健康。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8月25日至8月31日門急診就診計14,279人次,較前一週13,946人次略升2.4%,近期就診人次呈上升趨勢,處流行期且高於過去4年同期;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克沙奇A10型次之,另易引起嚴重症狀之腸病毒A71型近期未檢出,D68型則為零星檢出,惟感染個案均為輕症。而2024年累計5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及克沙奇A10型2例,其中4例為未滿1歲幼童;本周各級學校已陸續開學,須注意學童間互動將增加腸病毒群聚與疫情傳播風險,呼籲民眾留意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
高雄診所醫師「虛報健保費用」36萬 5名醫師面臨詐欺罪起訴
高雄市三民區某診所的醫療舞弊案件日前浮出水面,該診所的5名醫師,涉嫌在2019年至2021年間,利用為病患施打流感疫苗及進行健康檢查的機會,偽造病症,虛報健保點數,從健保署詐領超過36萬元的醫療費用,經健保署查核後,該案於21日由高雄地檢署偵查終結,5名醫師已被依《詐欺罪》起訴。檢方調查顯示,該診所的陳姓、潘姓、黃姓及吳姓醫師,自108年10月起至110年6月間,對38名病人進行流感疫苗接種及健康檢查。這些醫師在進行常規診療時,另行刷取病人健保卡,登載虛假的診斷項目,包括發燒、貧血、皮膚炎、外耳膿瘍等,隨後還會開立不實的藥物處方簽,讓病人取藥,這樣的虛報行為導致該診所非法詐領健保醫療費用36萬餘元。健保署在例行檢查中發現不尋常的申報內容,於是展開詳細的查核工作,結果發現,超過30筆病患資料顯示異常,這些病患只曾到診所進行疫苗接種或抽血檢查,但診所卻在健保資料上填報不實的病症,明顯存在詐領健保費用的情形,經查證後,該診所的行為已構成詐欺,5名醫師因此被依法送交地檢署進行偵辦。涉案的5名醫師在到案後,均承認自己的犯行,並自願將虛報的健保點數繳回,檢察官對此案進行深入調查,並依照《詐欺罪》起訴,警方及健保署呼籲民眾,對醫療費用申報保持警覺,若發現任何異常情況,應立即向相關部門舉報;同時,健保署也會繼續加強對健保資金使用的監督,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陸男高燒3週不退 醫師傻眼:你肝臟裡插了支牙籤
近日,中國杭州一名男子因為高燒多日不退就醫,檢查後發現肝臟裡有顆膿腫,害他得了膿毒血症。醫生深入追查下發現,這顆長在男子肝臟上的膿腫,竟然是因為一支牙籤「插」進了他的肝臟所造成。最終透過手術取出男子體內的牙籤,他才終於恢復了健康。據中國杭州《每日商報》報導,一名家住杭州的高姓男子日前突然發起了高燒,而且一燒就長達3個禮拜,體溫更是飆高到39度,還時常伴隨著上腹部疼痛。高男到杭州師範大學附屬醫院就診,檢查後發現他的狀況是「膿毒血症」。進一步的檢查後發現,他的肝臟上竟然有一個8x6公分的膿腫。醫生替他做了肝膿腫穿刺引流術,將膿液放掉後,才發現在他肝臟膿腫處插了一根牙籤。經過醫療團隊的詳細詢問,高姓男子才回想起來,此前某次飯局上喝得大醉,醒來後就感覺肚子不適。可能是那次喝醉後,習慣性拿牙籤剔牙,卻神智不清的牙籤吞下。杭州師範大學附屬醫院的醫師推斷,可能是那次高姓男子誤吞了牙籤,牙籤進入了胃後又穿透了胃壁,插進肝臟從而形成了肝膿腫。當膿腫消退後,被膿液包裹著的牙籤自然就顯現出來了。之後,高姓男子接受了腹腔鏡下肝部分切除術加異物去除術,終於把體內的牙籤取出,在經過幾天的護理,終於順利出院。肝膿腫是細菌、溶組織阿米巴原蟲、真菌等微生物引起的肝臟化膿性病變,若不積極治療,死亡率可高達10%至30%。高先生吞入的牙籤刺破胃壁,導致消化道細菌的移位,從而導致肝臟膿腫。杭州師範大學附屬醫院醫療團隊提醒:在進食時要細嚼慢嚥,特別是在飲酒後也要注意,有些人喜歡叼著東西或用牙籤清理牙齒,這些尖銳的物體一旦掉進肚子,如果不能順利排除,就會造成胃腸道穿孔,甚至危及生命。此外,若意外吞服異物,應保持冷靜,盡速就醫,以免因為延誤治療對身體造成更大傷害。
降低新生兒死亡率 呼吸窘迫新藥9月納健保
台灣新生兒死亡率高,2022年為千分之2.8,高於OECD國家。為讓寶寶順利長大,健保署將「呼吸窘迫症候群」的新藥Curosurf納入給付,同時放寬Surfactant的用藥規定,呼吸困難的新生兒不必等到插管,就能使用藥物,預計9月上路,盼減少新生兒死亡憾事。早產兒常見的呼吸窘迫症候群,容易造成寶寶死亡,若能及時用藥,就能緩解呼吸急促、發紺症狀,減少插管的痛苦,甚至幫助寶寶脫離插管。自9月起,健保署將新藥Curosurf納入給付,用於呼吸窘迫的新生兒,受惠人數為245至659人,每人每年可省下4.4萬元。同時,Surfactant的給付規定也放寬,呼吸窘迫的新生兒不必等到插管,在使用連續性正壓呼吸器(CPAP),且氧氣需求大於3成的前提之下就能用藥,估計將有490至540人受惠,每次療程可省5.4萬元。為滿足SMA(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病友的期待,健保署也放寬含nusinersen成分的脊髓腔內注射藥物、含risdiplam成分的口服液劑的給付條件。從「3歲以下發病確診」擴增至「18歲以下發病確診」,同時取消上肢運動功能RULM大於等於15分的起始治療條件,預估每人每年藥費約660萬元,約250人受惠,新增19億元健保支出。目前臨床針對IL-36基因突變的全身性膿疱性乾癬尚無標靶治療藥物,健保署也透過暫時性支付方式納入支付。另也收載新藥risankizumab用於克隆氏症,並放寬含abrocitinib成分藥品用於12歲剄未滿18歲的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者。這3種藥物的給付,分別在7到10月間上路。
M痘成「國際關注公衛緊急事件」 疾管署急發醫界通函示警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及各國監測資料顯示,今年全球M痘疫情緩升,其中非洲區自5月起疫情明顯上升。鑑於此波疫情已出現跨國傳播且致死率高達3%以上,疾管署決議宣告此次疫情成立「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同時急發醫界通函提醒醫師提高警覺。WHO於8月14日針對此波疫情召開緊急委員會,並於會後表示,非洲疫情以剛果民主共和國為主,今年報告病例數已逾15,600例,537例死亡,主因為開始流行能快速傳播之Ib型病毒,並陸續透過人際接觸擴散至周邊國家,目前已知Ib型病毒可能主要透過性行為和家庭接觸傳播,感染者多為年輕成人和兒童。疾管署已於8月15日提升非洲7國旅遊疫情建議等級,將剛果民主共和國之旅遊疫情建議等級提升至「第二級:警示(Alert)」,並將該國鄰近已有疫情、或已出現Ib型病毒之國家,包括:中非共和國、剛果、蒲隆地、肯亞、盧安達、烏干達等六國,提升至「第一級:注意(Watch)」。我國自2022年6月23日將M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年8月14日累計確診399例病例(377例本土及22例境外移入),目前國內雖尚未有感染M痘Ib型病毒個案,惟須留意境外移入Ib型個案造成國內傳染風險,且國內本土IIb型M痘疫情仍持續。疾管署提醒醫界朋友診療病人時若發現符合「M痘」通報定義,如皮膚病灶(如皮疹、斑疹、斑丘疹、水泡、膿疱等),及病人出現有發燒(≥38°C)、畏寒/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症狀,臨床醫師無法以其他已知病因解釋,請於24小時內至「傳染病通報系統(NIDRS)」進行通報,並採集檢體(如:水疱液、膿疱內容物及咽喉擦拭液等)送驗。疾管署指出,目前國內已儲備足夠M痘疫苗與口服抗病毒藥物,疫苗庫存約2萬瓶,年底將再進貨1萬瓶,約可提供7-8萬人次M痘疫苗接種,口服抗病毒藥物尚有約440人份;另接種疫苗為目前預防M痘最有效的方式,接種第1劑M痘疫苗14天後,對疾病的保護力僅有約4成至8成,而完成接種2劑疫苗後,則可高達9成保護力,呼籲醫界朋友於診療時遇有符合疫苗接種條件民眾,包括近1年有風險性行為者(例如:與不特定對象發生性行為、多重性伴侶、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等),過去曾罹患性病,或性接觸對象有前述任一情形者等,請協助或轉介前揭民眾及早完成2劑M痘疫苗接種,僅接種1劑者,亦請儘速完成第2劑,以獲得完整保護力。
39歲女染「皮膚病重症」好絕望 生物製劑精準治療獲給付
你曾想過皮膚病也有重症嗎?39歲陳小姐在就學階段確診為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急性發作時不僅全身布滿密密麻麻的細小膿疱,還因嚴重高燒幾乎昏迷,讓她住院臥床長達1個多月,即使出院後,仍不時發作需要反覆住院,直到9個月後病情才穩定下來。不料,幾年前在她懷孕期間全身型膿疱性乾癬又再度找上門,大發作膿疱病灶讓她體無完膚,連風吹過都會造成椎心的刺痛,而這次發病更是嚴重到引發敗血症,讓她差點失去生命。陳小姐坦言,她服用傳統藥物通常要經過兩到三週才能初見療效,根本沒有工作能讓她長時間請假,即使強忍身體不適前往上班,還須面對工作效率不佳、同事異樣眼光等諸多問題,長期下來身心飽受煎熬,更背負沉重經濟負擔,而最擊潰她內心的是疾病反覆發作,又不知道何時才能好轉的絕望感。值得慶幸的是,健保署於今年7月1日起正式核准全身型膿疱性乾癬專用生物製劑納入健保給付,可望提供更精準的治療武器,幫助病友急性發作快速消除膿疱。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eneralized Pustular Psoriasis , 簡稱GPP)是一種少見但卻可能伴隨致命併發症的皮膚重症,疾病最具特徵之處在於皮膚會出現大量的膿疱,並經常伴隨發燒等全身性症狀。根據一項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病友的調查顯示,超過7成患者在兩年內平均有高達3次以上的重度發作,皮膚病灶範圍多達10個手掌大;更有4成以上患者在發作時住院超過10天以上,不僅無法正常工作,連日常生活起居都得仰賴他人照顧。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表示,考量到全身型膿疱性乾癬對患者與其家庭造成的經濟衝擊,而全身型膿疱性乾癬專用生物製劑有望幫助患者更快回歸生活正軌,甚至重返職場,因此,健保署將全身型膿疱性乾癬專用生物製劑納入健保給付,期盼能舒緩患者與其家庭的經濟與照護重擔。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趙曉秋強調,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嚴重程度完全不同於尋常的斑塊性乾癬,且發病原因多元又難以預測,像是遺傳因素、懷孕、壓力、環境、藥物影響或是感染都有可能導致疾病發作,若未妥善治療,還可能提高因敗血症或是心肺腎等多重器官衰竭之併發症致命風險。臺灣乾癬暨皮膚免疫學會理事長 蔡呈芳說明,現階段有越來越多研究證實全身型膿疱性乾癬與免疫系統中的介白素36(IL-36)相關發炎途徑異常有關,包括IL-36RN基因突變或是IL-36激素過度活化都可能誘發疾病發作,而台灣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患者有高達半數以上具有IL-36的基因突變,這項重大發現也成為讓全身性膿疱性乾癬邁入精準治療的新里程碑。透過先進的基因檢測技術,在一次的檢測中即可快速辨識IL-36RN基因突變,對於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診斷和制定個人化治療相當有幫助。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台北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黃毓惠指出,目前臨床上皮膚科醫師會使用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整體評估工具(GPPGA),從膿疱、紅斑、脫屑三大症狀的嚴重度評估去判斷患者的病情。今年納入健保給付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專用生物製劑是針對IL-36發炎途徑所研發,經臨床試驗證實,超過一半以上的患者能在一週左右完全清除膿疱,GPPGA的膿疱評分從重度的4分降低至完全消除的0分,快速改善皮膚膿疱症狀,穩定病情,且在治療後3個月,仍有6成患者可維持膿疱評分0分,有望突破傳統治療成效有限之困境,提供更有效管理急性發作的治療選擇。
13歲男屢患肺炎暴瘦剩36公斤 醫查出右肺「肉包堅果殼」藏4年
大陸新疆喀什地區有一名13歲男童小曹(化名)近年常常咳嗽,還肺炎多次復發,瘦到體重剩下36公斤,家人帶他去看當地大小醫院都查不出病因。怎料,日前小曹發高燒、咳嗽和胸痛,發現右肺嚴重感染還胸腔積液;輾轉被介紹到同濟兒童醫院,醫師竟查出小曹右肺有一枚肉芽包覆的堅果殼,恐已有4年。據大陸《極目新聞》報導,來自新疆喀什地區的男童小曹,已經13歲體重卻僅有36公斤,比同齡人顯得瘦弱,原來他自2020年3月右肺反覆感染發炎,經常咳嗽和胸痛;小曹父母帶他到當地大小醫院檢查,卻都沒有改善,直到今年7月初,小曹被發現右肺感染加劇,還胸腔積液。小曹父母在打聽下帶小曹到同濟兒童醫院診治,兒童遺傳內分泌呼吸顆副主任醫師黃永建在得知小曹4年來病況,直言目前最重要的是找到小曹反覆肺炎、支氣管擴張和肺囊腫的根本原因;在黃永建醫師團隊進行全面分析後,推敲小曹的狀況大多是支氣管有異物或特殊病源感染引起。隨後黃永建醫師對小曹進行支氣管檢查,竟意外發現小曹右下肺氣管管腔有大量灰色黏稠膿性分泌物,在清理膿液橫,看見肉芽內包覆一黑色圓形異物,並花了1小時把膿液和異物清理乾淨。而黃永建醫師表示,取出的異物是堅果殼。小曹經過黃永建醫師詳細詢問後,才想起4年前他吃東西時,一度有嗆到,但咳嗽外沒有感到特別不舒服,就沒告知父母;小曹在異物取出後,身體不再出現胸痛或發熱病狀,咳嗽也減少。對此,黃永建醫師呼籲家長,異物進入支氣管不罕見,但為害卻不小,所以更要注意小孩子進食的狀況,避免發生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