臟腑
」 中醫 開運 禁忌 穴位 楊登嵙這病折磨曾國城20年! 吃5種食物恐更加惡化
根據資料,全球大約有10%的人受腸躁症困擾,台灣推估盛行率為10到20%,這也代表全台每10人就有1人會需要一出門就找好廁所位置,免得發生慘劇。台灣的名人像是歌手林宥嘉與主持人曾國城,都曾公開表示自己有腸躁症。尤其是曾國城已有20多年病史,曾一天跑好幾次廁所,排練舞台劇時還「失去一條內褲」,只因為來不及衝進廁所。腸躁症代表腸道比較敏感或正處於發炎狀態,腸躁症有一個判定標準,也就是所謂的《羅馬標準》,其中對於腸躁症的國際診斷標準為,3個月內每周至少1次以上復發性腹痛,並且排便的頻率與糞便形狀都產生變化,雖然壓力常被視為是腸躁症原因之一,但因為很難量化,所以並沒有被列為指標。嘉義醫院大腸直腸外科張書豪醫師曾受訪表示,腸躁症患者應多攝取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包括:全麥食品、燕麥、糙米、香蕉和綠葉蔬菜,促進腸道蠕動,維持腸道健康,適量的堅果也可以提供健康脂肪,有助於腸道功能的正常運作。此外,想要避免腸躁症上身,以下5大飲食地雷要避免,包括:「高發酵性食物」(例如蘋果、水梨、洋蔥、大蒜、豆類和乳製品),以及「高糖分的食物」、「加工食品」、「含咖啡因和酒精的飲料」等。花蓮慈濟醫院肝膽腸胃內科主任陳健麟受訪表示目前被國際認同用來治療腸躁症的方式是金字塔療法,第一步就是飲食治療。採用低腹敏飲食(Low FODMAP Diet),減少飲食中可發酵性、寡糖、雙糖、單糖及多元醇等。避免食用容易產氣的食物,如:牛奶、洋蔥、大蒜…等,並減少吃加工類製品。第一步治療如同金字塔的最底層,屬於第一線的基礎治療,臨床上大多數患者透過飲食調整都能有效控制。第二步治療就是進一步的使用藥物,主要是幫助胃腸蠕動,還有的是針對改善便秘、止瀉;當腸躁症合併發生消化性問題,如消化不良、胃食道逆流時,醫師也會針對患者的狀況給予個人化的藥物治療。而金字塔最頂層的第三步就是心理治療,陳健麟主任表示,在臺灣使用到第三步治療屬於少數,一來需要使用到的患者不多,二來也因為部分民眾對於心理治療的認知有限。針對腸躁症,目前尚無完全治癒的說法,只能治療控制症狀減少發作,其中大多會使用抗痙攣或幫助腸胃道蠕動的藥物來進行症狀治療,雖然臺灣使用的藥物還是幾十年前的產品,但是美國近十年已經研發出十種新藥。除了西藥之外,陳健麟也專門透過中醫草藥研究,尋找能控制腸躁症的適合方式。陳健麟引述中醫理論,腸躁症與肝、脾、腎、大腸等臟腑功能失調有密切相關,其中肝的疏泄功能是脾胃能否正常升降的關鍵,如果這些臟腑功能失調,就會影響腸胃蠕動功能,進而發生腹痛、腹瀉或便秘的症狀。陳健麟主任利用花蓮慈院中西醫團隊研發的草藥濃縮液進行研究,提供給腸躁症患者使用,研究中觀察到草藥濃縮液對約8成的腸躁症患者,呈現出緩解下腹痛症狀的潛力;其中患者在服用草藥濃縮液後,腸道內對身體有益的短鏈脂肪酸-丁酸的含量呈上升趨勢。臨床上發現腸躁症跟情緒、壓力有極大的關係,因此只能控制而無法治癒,好發年齡集中在30、40歲,陳健麟主任表示,這個年齡層可能因為工作、生活等壓力,導致相關症狀頻繁發作。陳健麟主任特別呼籲,醫病關係對人的心理影響很大,雖然還沒有完全治癒腸躁症的辦法,但是可以透過與醫師互相信任、共同討論,藉由飲食、藥物與心理的治療,盡可能地減緩發作的頻率,與腸躁症和平共處。
中暑也有分種類 專業中醫提醒「4類人」不建議刮痧
目前外面的溫度一天比一天高,讓不少在戶外的人都倍感難受,許多民眾也都是想盡辦法的窩在室內吹著冷氣。但有中醫師表示,傳統觀念中認為高溫高濕的氣候特徵讓人容易中暑,但中暑其實有陰陽之分,一直待在冷氣房也很容易種陰暑,而且陰暑與陽暑的處理方式也都不同。另外在於孕婦、年老體虛等4類人,就算中暑了也不能用刮痧來處理。昌盛堂中醫診所日前在FB粉絲專頁發文,內容中詳細解釋中暑的種類與處理方式。文章中提到,中醫將中暑分為「陽暑」和「陰暑」兩種。多數人認知的中暑屬於「陽暑」,即在戶外勞動或運動時,受高溫侵襲且水分補充不足所致;如果你是戶外活動愛好者,特別容易中「陽暑」。陽暑的成因是長時間在高溫環境中活動而沒有及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常見於廚師、軍警、農夫、建築工人和運動員等人群。其症狀包括體溫升高、不出汗、口渴、鼻息灼熱、呼吸急促、噁心嘔吐、無力倦怠、頭暈頭痛等,嚴重者可能出現神智不清、暈倒和休克等熱衰竭狀況,需緊急送醫。處置陽暑的方法是立即降低體溫和補充水分,將中暑者移至陰涼處休息,解開衣物幫助排汗,飲用稀釋的運動飲料或打點滴。中醫認為夏季屬「火」,臟腑對應「心」,過度流汗會消耗心氣心血,導致中暑症狀,因此夏天應避免過度流汗,可以多食用當季瓜果如苦瓜和西瓜,苦瓜有良好的降火效果,而西瓜有「天然白虎湯」之稱,是補水退熱的天然食材。也可飲用綠豆薏仁湯、酸梅湯等,清熱利濕又能生津止渴。而對於民間常用刮痧來治療中暑,文章中也提到,刮痧能疏通氣血瘀滯,讓熱氣排出,中醫的確會使用刮痧來治療陽暑,但刮痧後應補充水分。另外在於過度虛弱、孕婦、年老體虛者與皮膚有傷口或發炎者不適合刮痧。另一種而「陰暑」則多見於常待在室內、經常吹冷氣或喝冰飲的人,因身體無法適應冷熱溫差變化,導致排汗和散熱不良。不同的中暑成因需要不同的治療方法,因此了解兩者的區別非常重要,否則可能會加重身體負擔。文章中提到,陰暑多見於脾胃虛弱、體內濕氣重的人群,症狀類似感冒,如頭痛、頭暈、嘔吐,伴隨身體悶熱、排汗不暢、食欲不振等。與陽暑不同的是,陰暑不建議刮痧,也應避免冰品和寒涼飲料,應該選用熱稀粥、四神湯、冬瓜薑絲湯等調理脾胃、排除體內濕氣的湯品。陰暑與「濕溫病」相似,常因飲食不節、脾胃濕熱所致,平時應清淡飲食,多運動以排除濕邪,避免劇烈溫差引發中暑。
三伏天熱爆「過敏體質」可趁機改善 專家示警5類人不適合
近期台灣天氣炎熱,衛福部南投醫院中醫科醫師賴卉蓮就建議,有過敏體質的民眾可利用夏季「三伏天」,搭配辛溫祛寒的藥物來改善陽虛體質,增強抗病能力。據了解,中國古人認為三伏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也就是俗稱的「熱在三伏」。其中,「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而藏伏於地下。三伏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初伏和末伏各10天,而中伏在不同年份則為10或20天。三伏日是指初伏、中伏和後伏的第一天,是起源於秦漢時期的傳統節日,在唐代社會中具有重要地位,當時除了會放假一天,還保有在伏日食湯餅(類似今天的湯麵)的習俗,以去瘴氣、除惡病。根據《ETtoday新聞雲》的報導,賴卉蓮表示,「三伏貼」是一種灸療方法,針對因陽虛邪伏而在冬季寒冷時易發作的疾病,選在一年中最熱的三天(初伏、中伏、末伏),將辛溫、溫陽、祛寒、逐痰的中藥貼敷在人體背部的俞穴上,使藥氣通過穴道和經絡,逐漸傳遞到臟腑,以暢通經絡、氣血,調節臟腑機能,從而達到「冬病夏治」的效果,對於過敏性鼻炎、慢性支氣管炎、氣喘及容易感冒患者具有療效,可以減輕症狀並減少冬季發作,且臨床實驗也證實,「三伏天穴位敷貼療法」能增加非特異性免疫功能和腦下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功能,有效降低過敏狀態,進而達到抗過敏的效果。賴卉蓮指出,今年的三伏天分別為7月15日(星期一)、7月25日(星期四)及8月14日(星期三),不過並非僅限於這三天可以進行三伏貼治療。在三伏天前後,約7月中旬至8月下旬天氣炎熱時,都是治療的好時機,然而賴卉蓮也提醒,對於以下5類人並不適合,包括正在感冒發燒、有發炎症狀、背部有傷口的病患、孕婦及2歲以下幼童。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指出,「三伏」指的是夏至後的第三、四個庚日及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根據古醫書記載,伏日必是庚日,庚屬金,與肺相配,因此中醫學認為,寒來暑往,時序變遷,對人體影響甚大,而《內經》也提出「春夏養陽」可以預防冬季疾病的發生。哮喘、過敏性鼻炎和體質虛弱易感冒者等都屬於肺經範圍的疾病。院方說明,利用「三伏」天的炎熱氣候,敷以辛溫、逐痰、走竄、通經平喘的藥物,可以提高藥物效能,達到溫陽利氣,驅散內伏寒邪,使肺氣升降正常,溫補脾腎,增強機體抗病能力,預防這些疾病的發生。各地經驗表明,貼藥年限越長,次數越多,療效越高,因此需堅持多年「三伏貼」療法。此外,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表示,「三九灸療」可以加強「冬病」的治療效果,「三九」指的是冬至後每隔九天,這段期間是每年最寒冷、疾病最容易復發的時候,因此在此時進行鞏固治療,這兩種療法都在時令節氣交替時進行,強調扶助正氣,提高人體氣血調節能力,符合中醫「天人相應」的治則,從而達到防病的目的。
中西合併治療脊椎側彎 醫師教3方法活絡氣血
脊椎側彎屬於身體主軸結構脫離正常角度形成的疾病,包含連接頸椎、影響兩側肩臂及胸椎、連接骨盆結構的腰椎及薦椎,脊椎長軸過程中都可能形成偏移角度,影響身體結構功能廣泛,相對應生理機能都會受到脊椎側彎嚴重程度影響健康。不只肌肉痠痛 脊椎側彎影響內臟功能中醫診所主治醫師周大翔表示,脊椎側彎輕則產生相對應肌肉痠痛症狀,影響結構活動範圍,重則反覆造成肌筋膜及關節韌帶慢性發炎而產生長期疼痛。中醫經絡理論歸納脊椎兩側屬於督脈及膀胱經,因此,除了淺中層肌筋膜的疼痛症狀外,經絡氣滯血瘀也會透過背部穴位影響內科疾病,包含呼吸道疾病、腸胃疾病、內分泌疾病、自律神經疾病、婦科疾病等。輕度或中度的脊椎側彎可透過針灸、傷科手法調整進行治療,搭配適度復健運動,引導結構計畫性往正確角度調整,但重度脊椎側彎者,建議諮詢西醫進行中西醫配合治療。周大翔中醫師說明臨床上將脊椎側彎角度分成三級,輕度側彎為10-20度、中度側彎為20-40度、重度側彎為40度以上。針灸、用藥、復健 三方法活絡氣血治療脊椎側彎需要「針灸、用藥、復健運動」同時進行才能事半功倍,周大翔中醫師說明,針灸治療透過施針從兩方面同時進行治療,一、針刺鬆解過度緊繃肌肉並以特殊針灸手法排除筋結及沾黏結構,二、透過針刺穴位行氣活血來疏通局部結構不良引起的氣血瘀滯。用藥部分會根據每個患者身體狀態給予辯證處方治療,大方向會先辨別脊椎側彎對於內科範疇影響為選方選藥主軸,壯實者選用行氣活血藥物較多,包含當歸、赤芍、紅花等力道較強活血通經藥物幫忙,體虛者須搭配補氣補血藥物,包含黃耆、紅景天、何首烏、熟地等補養藥物來強化氣血,兩者大方向外,常用威靈仙、雞血藤、桑寄生、桑枝、桂枝等來強化脊椎兩側經絡氣血運行。脊椎保健穴位翳風穴:屬手少陽三焦經,位於耳垂後耳根部,顳骨乳突與下頜骨下頜支後緣間凹陷處,從肌肉解剖角度影響生理機能改善,此穴會從後方由淺到深影響胸鎖乳突肌,頭夾肌,頭最長肌,二腹肌後腹等,按壓時同時搭配轉動頸部,視線向正前方看,將頸部轉至最左側,一邊按壓穴位並慢慢將頭轉向正前方及最右側,轉頭動作以輕及慢為原則,反覆此動作10~15分鐘,可以有效舒緩頸椎兩側及周圍肌肉筋膜。曲池穴:屬手陽明大腸經,穴位在兩屈肘紋頭外凹陷如池處,局部按壓痠脹感可傳至前臂,透過穴性傳導鬆解兩肩臂、兩前臂肌肉筋膜進而影響肩胛骨周圍肌肉及兩脅肋,按壓時以左手按右手及右手按左手方式互換,按壓時搭配胸肋轉體動作,呼吸保持腹室吸吐,反覆此動作10~15分鐘,可以有效舒緩胸椎兩側及胸肋周圍肌肉筋膜。委中穴:屬足太陽膀胱經,穴位於膝彎膕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腱之間凹陷處,《靈樞‧邪氣藏府病形》:「膀胱合入于委中央」,此穴按壓可以疏通膀胱經經絡,引導腰背肌肉筋膜放鬆,搭配溫足浴放鬆足底肌筋膜同時,兩手按壓膝後側委中穴,持續此動作10~15分鐘,可以有效舒緩腰椎兩側及背部肌肉筋膜舒緩。脊椎保健茶飲葛根5g,炒白芍5g,炙甘草3g,熱水悶約30分鐘,溫服即可,藥材可反覆沖泡至淡而無味,藥方主要透過芍藥甘草湯來舒緩肌肉筋膜,搭配葛根疏通項背部筋絡,保健茶飲可以在運動過度、勞動過多、工作固定同一姿勢時間過長,導致脊椎兩側肌肉過度緊繃時,適度透過茶飲幫助放鬆。治療脊椎側彎需從結構調整及臟腑機能兩個面向同時治療,然而形成脊椎側彎通常經過多年姿勢不良為主要病因,治療過程需要長時間配合,以及自律養成良好姿勢習慣及復健運動。周大翔中醫師建議,日常保持良好習慣及正常情緒來搭配治療都可以順利改善生理狀態。
天熱汗臭味相當困擾! 這方式改善狐臭體質
天氣逐漸變熱,在外面活動一下很容易就汗流浹背,流汗雖是身體重要的散熱機制,然而有汗臭味的民眾在此時就會感到十分難為情,甚至影響到社交。中醫診所院長賴睿昕中醫師表示,人體的汗腺分為小汗腺與大汗腺,一般所講的汗水是由小汗腺所分泌,主要受到溫度影響。小汗腺幾乎分泌全身,其分泌出來的汗水成分99%為水分,其餘則是少量的鈉、鉀和尿素,因此正常的汗水是沒有什麼味道的。之所以會產生狐臭,是因為有些人的大汗腺特別發達,在腋下分布的密度高,範圍廣。其分泌出比較濃稠的汗水,成分帶有蛋白質和脂肪等物質,若遇到高溫的情況,皮膚表面細菌容易孳生,而汗水和皮膚上的細菌作用過後,就會產生特定的味道,除了異味以外,衣服上也容易出現黃色的汗漬,耳道也會呈現較為濕黏的狀態。狐臭患者以女性多於男性,青春期最為明顯。此外,緊張壓力大、運動後流汗或悶熱的環境下也會使異味加劇。改善「狐臭」,去除「濕熱」是核心狐臭除了受到體質遺傳影響,更與「濕熱」鬱積在皮膚有關。「狐臭」雖然症狀表現在皮膚,卻與內在臟腑失衡息息相關,賴睿昕中醫師說明,治「濕」是核心。平素飲食皆無節制,喜冰涼或嗜辛辣無度,脾胃日漸損傷,當脾胃運化功能轉差,體內濕氣累積,濕性重濁,纏綿難解,久而久之轉化成為濕熱之邪醞釀體內,身體形成容易產生皮膚病的「濕熱性體質」。現代人精神緊張、工作壓力大,又經常熬夜,過度消耗下,容易引起肝火或虛火堆積。在身體內熱旺盛的狀況下,汗液更容易透過毛孔宣洩而出,加重多汗與狐臭的症狀。「狐臭」病患平日可多飲用以下茶飲、湯品【清熱解毒金銀花茶】金銀花3錢、生甘草3錢,以1000c.c水煮15-20分鐘後放涼飲用,有清熱解毒抗菌的作用。【健脾利濕薏仁湯】薏仁半斤、荷葉3錢、茯苓3錢,先將中藥材加入1000c.c水煮15-20分鐘,去渣取汁,再將藥汁合薏仁同放入電鍋中煮熟即可。有健脾利溼,芳香理氣作用。遠離狐臭,飲食忌口很重要!1.濕熱體質飲食應以清熱祛濕、健脾和胃、清肝利膽為主。飲食要清淡,常吃甘寒、甘平的食物,如綠豆、赤小豆、空心菜、莧菜、芹菜、黃瓜、冬瓜、藕、西瓜等,但應注意用量和搭配,不可太過,因為吃太多寒涼食物會損傷脾胃、凝滯氣血,反而不利於代謝體內的濕熱。濕熱體質的人夏秋季節或濕熱較重引起不適時,可以適當喝些涼茶。2.應戒煙戒酒、少吃辛溫助熱的食物,如燒烤、油炸食物,和羊肉、韭菜、生薑、芫荽、辣椒、胡椒、花椒、荔枝、龍眼、榴槤等。許多濕熱體質的人有身體沉重、精神不濟、疲勞感強的感覺,但一定不可盲目進補,反而會加重濕熱。
偏頭痛反覆發作影響生活! 中醫治療日常保健不費力
偏頭痛是一種常見疾病,相關症狀包刮噁心、嘔吐,對光線與聲音更加敏感,且肢體活動會增加疼痛感。高雄榮民總醫院傳統醫學科住院醫師吳昱衡表示,發生起因可能與體質、遺傳、生活作息有關;其中最常發作的族群年齡落在30-50歲之間。為此,中醫師表示,在中醫的治療上除了中藥,也可針對不同情況來穴道按壓來達到日常保健。偏頭痛的定義幾乎每個人都經歷過程度不一的頭痛,但不是偏一邊的頭痛就是醫學上定義的「偏頭痛」。吳昱衡醫師說明,偏頭痛是一種常見疾病,相關症狀可能包括噁心、嘔吐、對光線與聲音更加敏感,且肢體活動會加重疼痛的感覺。頭痛的病因與體質、遺傳、生活作息有關。而誘發因子可能是生活壓力、失眠、賀爾蒙改變、飲食等。偏頭痛也會遺傳!?偏頭痛患者約三分之二有家族遺傳傾向,女性比男性有三倍機會得到偏頭痛,最常見的發作年齡落在 30-50 歲之間。甚至,有些偏頭痛患者可能很年輕就發病,長期都可能被這個病症影響生活品質。國際頭痛診斷標準:根據國際頭痛疾病分類,當以下症狀發作至少 5 次則符合偏頭痛診斷標準:發作持續時間:在偏頭痛發作期間症狀持續 5 分鐘至 72小時。明顯症狀:最明顯的症狀就是劇烈頭痛。疼痛位置一般為單側,但也有雙側頭痛;疼痛的性質具有搏動性的感覺,當頭痛強度越強搏動感越明顯。若此時有肢體上的活動,可能加劇疼痛的情況。引發相關症狀:伴隨著噁心、嘔吐、畏光和聲音敏感性。中醫上的偏頭痛「偏頭風」屬於傳統醫學之範疇,初發病常與氣血運行失暢有關,日久反覆發作加劇整體臟腑失調,由實轉虛至虛實夾雜,臨床上認為,偏頭痛與風、痰、瘀、虛最為密切。依中醫辨證論治可分四大類風寒頭痛:「頭痛起病快速,其痛連及頸項背部、怕風、遇風寒會加重疼痛、有偏頭痛發作史及作息不正常、外感風寒的明顯誘因,治法以祛風散寒為主。」肝陽頭痛:頭部脹痛有跳動感,情緒煩躁,睡眠不佳,面紅口苦,治法以平肝潛陽為主。痰濁頭痛:頭脹沉重,胸脘滿悶,嘔吐痰涎,治法以化痰降逆為主。瘀血頭痛:頭痛經久不癒,痛處固定,伴隨刺痛感,痛如錐刺,治法以活血化瘀為主。血虛陰虧:隱隱作痛,頭痛緩慢而作,病勢纏綿,時痛時止,伴隨眩暈,遇勞累加重,治法以養血滋陰為主。日常保健與作息調整為要吳昱衡醫師認為除了中藥治療,穴道按壓也是日常保健的方法,可針對不同肌肉上相對應的穴位作刺激舒緩頭痛,如斜方肌上的肩井穴、風池穴,顳肌上的曲鬢穴,額肌上的陽白穴、頭臨泣穴,眼輪匝肌上的攢竹穴、絲竹空穴等。生活及飲食的調整亦不可或缺,飲食盡量清淡,其中,應減少攝取咖啡因及油炸、辛辣等燥熱性食物。另外,睡眠充足不熬夜是基本原則,再配合適當的運動與正常的作息,和緩情緒及壓力,才能有效預防偏頭痛反覆發作。資料來源:高雄榮總醫訊2024年1月〈ttps://wwwfs.vghks.gov.tw/001/VghksUploadFiles/273/relfile/13805/133116/1%E6%9C%88%E9%86%AB%E8%A8%8A-p10.pdf〉
現代人普遍缺乏維生素嗎?一定要補充? 醫:缺的是這個
科學漢醫:缺少的不是維生素,是需要接地氣與親近大自然門診病人常常詢問我「需要吃維生素嗎?我會缺乏維生素嗎?需要補充什麼維生素?」其實,大部分的醫師對於上述的問題,寧可讓病人多服用維生素,也不願意正面回答,原因在於缺乏維生素的症狀多不勝數。然而很多人補充維生素之後,卻還是出現這些症狀,到底是怎麼回事呢?維生素很多皆是抗氧化劑,好比維生素E。二十年前維生素E可是炙手可熱的商品,也是學術上認為非常重要的一個成分。但是經過一項長期的臨床雙盲研究之後,才發現補充維生素E,非但不能達到抗氧化的作用,反而容易產生心臟病,因此服用維生素E的流行也嘎然而止。那麼現在流行補充什麼呢?維生素D!可是維生素D 不是曬太陽就可以了嗎?到底要不要補充維生素D呢?要不要讓維生素 D 一直維持很高的濃度呢?這和維生素E是相同的問題,維生素D與維生素 C一樣,主要是抗氧化劑。抗氧化劑若是要起作用,就得在一定的電位,才能起作用。好比維生素D,如果沒曬太陽,它根本不會產生活性作用,因此,它與外在環境息息相關。很多人即便補充了大量的維生素D,血液中維生素D含量很高,可是卻無法作用,為什麼?因為它沒辦法轉化,無法轉化成產生活性作用的成分。同樣地,維生素E亦是如此,當你補充大量維生素E,雖然它是抗氧化劑,可是身體的電位是處於無法還原的條件下,它如何能夠發揮抗氧化的作用呢?總之,若是你的身體處於缺氧缺能量的狀況下,由於氧化還原電位(Redox potential)的改變,所有的抗氧化劑皆氧化了,沒有辦法再提供吸收電子的抗氧化能力。這時候補充再多的維生素D或E,不但達不到抗氧化的功效,反而會衍生出其他的問題,例如維生素E,過量造成心臟疾病風險。為什麼我一有空時便要去接地(earthing),一接地時身體的電位便會完全改變,正與負顛倒過來。一般人常常覺得自己渾身不對勁,少這少那,其實不是少了什麼物質,而是他身體的能階處在一個不一樣的狀態,這時候應該更親近大自然,曬曬太陽,赤腳接地,呼吸新鮮空氣,甚至像貝多芬一樣享受月光。為什麼到了假日,大家喜愛往郊外跑,導致處處塞車。其實是由於我們生活的環境不好,人們如同關在人造的監獄裡,等到假日才能放風啊!沒有好的空氣,沒有好的水,甚至沒有好的電位,人怎麼會健康呢?美好的大自然,才是我們最缺乏的維生素!為什麼練功會走火入魔?大家皆聽過「走火入魔」,但練功因何變成如此呢?主要關鍵在於「氣有餘便是火」。當練功者頭部的氣血失去平衡,造成不可逆的傷害,損害到腦部細胞功能,進而產生神經或精神的問題。《內經》説「久則增氣,物化之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請大家務必牢記,這一概念不只適用於藥物的副作用,也適用於氣功。比如幻聽病患的脈象,我們可以發現病患頭部高頻經脈,氣血嚴重不足,相似的脈象也會出現在憂鬱症、失智與重聽的病患。「氣增而久,夭之由也」提醒我們,身體自身有代償的機制,用來平衡各種不同的外在作用,使身體趨於和諧,例如耐受性(Tolerance)這樣的機制,當人們重複一直服用同樣的藥,身體對藥物的反應便會降低。「走火入魔」便是破壞了這樣的身體代償機制。練氣功為什麼會破壞身體自有的代償機制?原因在於練功者沒有正確選擇適合自己當下身體狀況的功法,也就是「虛虛與實實」,補到邪氣侵襲的經脈臟腑,或瀉到虛的經脈臟腑。治療的方法應該特定增強這些不足的經脈,而非增加心經與肝經的負擔。但一般的治療或氣功,若沒有先正確診斷練功者的體質或潛在的問題,冒然練功或服藥治療,便容易發生肝火或心火上升的問題,最常見的問題莫過於「甩手」,這是最容易得氣的功法,也是最容易走火入魔的功法。二十多年前盛行的*丹功,入門的甩手造成許多人高血壓,甚至中風的困擾;包括教主與教練皆不能倖免,後來便消聲匿跡,從紅極一時到乏人問津。特別是外感肺經時更是不能甩手,不但補不到肺氣,還會讓邪氣侵襲全身,「久則增氣」明白地告訴我們,透過同樣的頻率提升共振,便能增強某一特定諧波器官的氣血循環,進而促進功能。習練其他的功法也必須注意上述這些問題,比如站樁,當病患頭部缺血,勉強站樁,便導引氣血到下半身的兩腿,固然補到腎氣,然而頭上缺血則更雪上加霜,繼續習練,不是加重心臟負擔,就是頭暈休克暈倒。現在醫師可以透過經脈血壓計,便能達到自古神醫才有的境界,也就是「內視經脈臟腑」的神通。練氣功想受益匪淺,不走火入魔,可以先諮詢這些醫師。本文摘選自《科學漢醫的養生》,布克文化出版。
台灣洗腎王國 腎氣不足恐連帶影響膀胱與心臟
頻尿、尿不乾淨、沒有廁所不敢出門,國人常見的膀胱問題令人羞於啟齒。深浦中醫診所院長李深浦表示,中醫科學與人體整體健康密切相關,腎與膀胱經絡相通,腎氣不足會與膀胱無力密切相關,更可能導致造血不夠、骨質疏鬆、心臟缺氧等多種全身症狀。而且台灣是洗腎王國,提醒民眾及早保養、穩定治療,養腎保膀胱,才能讓下半身健康。陰陽相表裡 腎臟病變恐導致膀胱無力膀胱與腎臟關係密切,一旦腎臟發生病變,小便恐跟著失常。腎與膀胱經絡相通,互為表裡,在生理上一為水臟,一為水腑,共同維持水液代謝的平衡。腎陽蒸化,使水液下滲膀胱,膀胱又借腎陽的作用,通過自身的功能而排泄小便。《雜病廣要》提到「小便多者,乃下元虛冷,腎不攝水,以致滲泄。」下元指的是下丹田、膀胱、生殖器、肛門部位,是人體能量聚集之處。在病理上,腎陽不足,人一旦老化,膀胱就會衰弱、能量不足、伸縮力不夠,出現頻尿、急尿、夜尿、尿不乾淨等症狀,甚至發炎。膀胱又可能影響腎臟出現腰痛、血尿。李深浦醫師進一步解說,五臟屬於陰,六腑屬於陽,腎為「足少陰腎經」,膀胱則是「足太陽膀胱經」。腎屬於五臟裡最下方的一個臟體,雖然是陰屬性,但是它的能量是最高的;膀胱下方有攝護腺與尿道,是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與陰陽交匯之處。臟腑相為表裡,陰陽是非常奧妙的互動,宛如一呼一吸、一蹲一跳,都是能量的反射。▲李深浦中醫師西醫評估器官細節 中醫關注整體健康除了膀胱,腎臟也與心臟息息相關。腎的功能是過濾血液裡的髒東西,讓血液回流到心臟。心臟在中醫理論中屬於「手少陰心經」,專門促進血液循環。因此,人體功能是否健康,可以從腎臟看出端倪。西醫評估腎功能看尿毒指數,傳統中醫則關注整體健康。李深浦醫師表示,中醫的智慧是非常高的,腎臟掌管骨頭健康,骨頭管骨髓、骨髓又管造血。例如女孩子12、13歲月經來潮,骨髓很活躍的時候,造血的速度就快,因此每個月就會排經一次。腎臟健康造血量就充足,血量不充足,腎一定會漸漸衰弱,人就容易感到膀胱無力,或是過敏氣喘、打噴嚏、流鼻涕、咳嗽、胸悶,還可能呼吸急促、走路易喘、呼吸困難、骨質疏鬆,甚至心血管狹窄、堵塞或硬化。及早保養腎臟 鞏固膀胱水袋遠離失禁中醫也把人的臟腑器官依照五行分類,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李深浦醫師表示,生命的五行永遠運轉不休,中醫科學關係到人體的原始互動,真正的達到整體性的健康。當發現身體活力衰退的時候,就要注意腎臟與膀胱健康,切莫等到生病才就醫,及早以中藥保養才能一輩子快樂過日子。金:肺水:腎木:肝火:心土:脾醫師最後提醒,台灣是洗腎王國,許多患者「今天看一個醫師,覺得不理想,明後天又要去看另外一個醫師。」然而,每次檢查都要抽20CC的血,如果患者年紀超過60歲,造血功能已經衰退,加上使用顯影劑,雖然是輕量輻射,仍可能對身體造成傷害。因此建議患者不要隨意更換醫生,至少要等一個月,而且用藥治療也要耐心的吃一段時間,才能見效。
「小寒」養生6大方法與禁忌曝 命理師點名4生肖注意健康
2024年1月6日04點50分節氣來到「小寒」,天氣寒冷,大冷還未到達極點,所以稱為「小寒」。小寒時節,民間忌諱天暖,有諺語「小寒天氣熱,大寒冷莫說」的說法。意思是,「小寒」本是天氣嚴酷的時節,如果不冷,到了大寒,天氣就會極為嚴寒,冷到用語言都無法形容的地步。相關諺語“小寒不寒寒大寒”。“小寒凍土,大寒凍河”。這段時間,《黃帝內經》中記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冬季萬物斂藏,養生應順應自然界收藏之勢,滋補內臟。當以收斂、封藏為主,以保護人體陽氣,使其閉藏、內養而不被打擾,神氣不外露,以養精蓄銳。所以要保持心情舒暢,勿過喜過悲,心境平和。《黃帝內經》上說寒冷冬天的養生首重「去寒就溫」,如何做到「去寒就溫」防體寒、維護身心健康呢?以去寒就溫養腎養元氣為主。“寒為陰邪,易傷陽氣”,人體陽氣源於腎,數九寒冬,禦寒保暖,首當養腎。另外,天氣寒涼,容易導致腸胃功能紊亂,所以小寒養生要注重養腎、保胃。2024年「小寒」這半個月,健康要注意的生肖是屬鼠、牛、蛇、雞,腸胃方面容易出毛病,要特別注意飲食衛生,而且不可暴飲暴食。要慎防心臟、及血管方面的疾病,平時要多做檢查,杜絕後患;不宜參加刺激性或危險性的運動,容易從高處摔倒,導致頭部流血受傷。 以下提供食、衣、住、行、育、樂的「小寒」養生開運與禁忌:一、食的開運大法:1.飲食原則是「健脾胃、養肺腎。」養生原則是斂藏精氣,固本扶元,以“防寒補腎”為主,進補食物可選擇栗子、大棗、桂圓肉、淮山、蓮子、枸杞等。但體質偏熱、偏實及容易上火者,則要注意涼熱的合理搭配。2.冬天宜養腎陽,可食入腎鹹味食物,如海帶、紫菜和海蜇等,但不宜過多,否則腎水更寒而擾心陽。腎主水,宜吃溫熱及黑色食物,如羊肉登溫腎壯陽、熱量高的肉類,而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棗等黑色食物及杏仁、核桃、大蒜、栗子、桂圓等食物,均有補腎益腎作用。3.飲食上要注意多吃溫散風寒的食物,如生薑、大蔥、花椒、桂皮、羊肉等,羊肉是溫熱食物,如果用羊肉加點當歸、山藥、胡蘿蔔一起煮,加上大蔥和生薑調味,適量食用,勿過度進補,建議每週吃一次,不會上火。4.一般人可多吃蛋白質含量高食物,如果食用太過油膩、辛辣的食物,容易上火,引發青春痘,必須節制。5.切忌各種生冷瓜果、霜淇淋、冰凍飲料等。二、衣的開運大法:1.“冬天戴棉帽、如同穿棉襖。”人的頭部是平衡整個身體熱量的最主要部位,若頭部受寒,極易引起感冒。2.出門時,最好穿上寬鬆、保暖、防滑的棉鞋、運動鞋,鞋底最好粗糙一些,紋理要寬、深,女士最好不要穿高跟鞋。3.冬季時,大多數人的腳部溫度偏低,腳底有很多穴位,受涼後會可能引起人體上呼吸道毛細血管收縮,血液循環變慢,抵抗力下降。4.衣物以深色、質輕、保暖為宜。選用重量輕、膨鬆、保暖性強的羊毛、絲棉、羽絨等製品。三、住的開運大法:1.應經常打開門窗換氣,將室內濁氣加速散去,讓陽光充盈室內,可保持乾燥。注意室內通風及保暖,防止呼吸道疾病的發生,天氣寒冷,高血壓及心臟病、氣喘等患者更應注重保暖。2.天氣漸冷,很多人喜歡緊閉門窗,這樣房間裡面才暖和,但是門窗緊閉,密不透風,不到3小時,室內二氧化碳量就會增加3倍以上,細菌、塵埃等有害物質也會成倍增長,應每天開窗數次,以便空氣流通。四、行的開運大法:1.「冬應腎而養藏」,腎主冬,冬萬物閉藏,作息宜早睡晚起,待日光出現再起,若反道而行會傷腎氣。2.小寒時期早睡可以養人體的陽氣,晚起可以養身體的陰氣,使身體內的陰陽平衡滋養臟腑,增加身體的強壯程度。寒冷低溫天氣裡,為避風寒,應適當早睡、晚起。3.不建議早起洗頭,因為早上時間緊迫,很多人沒等頭髮乾透就外出,很容易受風寒,輕者會頭痛,嚴重的還可能導致大小關節疼痛,甚至肌肉麻痹。4.很多人早起後,匆忙中光著腳在地板上走路,這樣不利於健康。腳是人體的第二心臟,做好保暖工作十分重要。早晨剛從被子裡出來,腳部還沒有適應外界的溫度,踩在地上很容易著涼,引起腹痛、腹瀉,長此以往,會影響腸胃健康。因此,早起應穿一雙柔軟的平底拖鞋,冬天起床後,最好立刻穿上襪子。五、育的開運大法:1.小寒是鍛鍊身體,改變體質的大好時機,這就是所謂的「冬煉」。俗話說:「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藥一碗」,這說明不少人因為冬天天冷,就不願運動,其實冬天運動對身體有益,有助於增加免疫力,能夠預防感冒、肺炎、支氣管炎等疾病。2.在寒冷的冬天,早睡可保護人體陽氣,待日出後再起床,可躲避嚴寒,求其溫暖,但晨起運動要避免邪寒入侵,惡劣天候時不要到室外練身。3.很多人都有早鍛鍊習慣,天太冷最好把鍛鍊身體安排在下午,因為心血管病的發病高峰一般是在一天中交感神經活動最強的一段時間,集中在上午6時至12時。特別是冬季雪天寒冷的氣候,會刺激交感神經興奮,誘發血管痙攣、收縮,容易出現急性心肌梗塞、心律失常等心臟急症。4.常曬太陽能助發人體的陽氣,特別是在冬季大自然處於“陰盛陽衰”狀態,而人應乎自然也不例外。冬天常曬太陽,能起到壯人陽氣、溫通經脈的功效,對調節情緒、改善人體狀態有很好的作用,有益身心健康。六、樂的開運大法: 在精神上宜靜神少慮、暢達樂觀,不為瑣事勞神,心態平和,增添樂趣。要注意保持情緒的穩定、平和,起居和運動有規律。走出戶外,讓可愛的冬陽照射,溫暖身心,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提升反應能力。
「暈眩」跟著天氣找上門? 中醫曝按壓5穴位緩解
天氣變化大,不僅容易感冒,還可能出現眩暈等症狀!花蓮一名70歲黃姓阿嬤最近起床或移動姿勢時,時常感到暈眩,經親友安排前往中醫治療,透過針灸及按時服藥,改善狀況。中醫師提醒,眩暈除透過用藥、針灸改善,推薦民眾平時可按壓5個對應穴位舒緩症狀,疏通經脈、調和氣血。門諾壽豐分院中醫師唐漢維表示,中醫對眩暈有多種描述及名稱,且造成原因眾多,包括風、火、痰、虛所導致,也可能是因臟腑影響,才會出現頭暈目眩的症狀,甚至會有噁心嘔吐的感覺,特別是前庭功能退化的長輩,若加上有慢性疾病,更容易誘發眩暈症狀。改善暈眩除能透過用藥、針灸緩解,也有對應穴位能幫助舒緩症狀,唐漢維指出,頭頸部、耳朵附近的百會穴、聽宮穴、翳風穴與風池穴,及手部的合谷穴,每天按壓數回,平時按壓預防保健,暈眩發作時則加強按摩力道,緩解症狀。他接著解釋,百會穴位在兩耳尖直上與中線的督脈交會頭頂中央處,按壓可促進頭部氣血循環;聽宮穴在耳屏(耳珠 ,耳廓前的瓣狀凸起處)前方凹陷處;翳風穴位於耳垂後方,下頜骨後緣凹陷處 ;風池穴位在下,後頸部斜方肌外緣、枕骨下方的凹陷處 ;合谷穴則於手掌虎口,第二掌骨橈側中點處。有眩暈症狀的民眾平常可用指尖由輕漸重慢慢揉按,緩解偶發性頭暈目眩的症狀。不過造成眩暈原因各有不同,很多疾病也會導致頭暈目眩,唐漢維提醒民眾,若長期出現相關症狀而無法緩解,建議盡早就醫接受完整檢查找出病因;中醫用藥部分,也一定要請合格中醫師診斷,透過個人舌、脈及兼症評估後開立,切勿聽信偏方。
疲憊不堪卻完全睡不著 小心是自律神經失調惹禍!
生活壓力大及工作時間長已經成為現代人的生活標誌,除了工作時間長外,照顧小孩及日常勞動常搞得筋疲力盡,本來以為疲倦的身心狀態,晚上應該可以一夜好眠,精神狀況卻是異常亢奮!臨床上,超過一半以上睡眠障礙的人來自於自律神經失調導致!容易緊張焦慮、偏完美主義者 交感神經持續亢奮中醫師周大翔表示,自律神經失調型睡眠障礙的人生活上經常表現急躁個性、思慮較多而密、部分完美主義,症狀表現有容易緊張焦慮、偶發心慌不安、胸悶、心悸、消化機能差、排便狀態不穩定,造成這些失調症狀的主因來自於「交感神經持續亢奮高張」,生理機能設定持續維持在「戰鬥進行中」,無法順利進入休息放鬆狀態。中醫透過陰陽平衡思維及五行臟腑氣血調整來治療自律神經失調所造成身體失衡的偏性,周大翔中醫師說明,臨床上自律神經失調型睡眠障礙常見「心腎不交」型辯證類型,透過調節臟腑「心」、「腎」重新連結心腎臟腑的氣血交通,引導身體失衡狀態推移回平衡,這樣的治療方式有別於直接命令身體切換開關的粗暴式調整,透過引導方式能有效改善自律神經自主調節能力,漸漸的回到不透過藥物而達到自主調控能力,也能自主放鬆睡眠。中醫教你養心氣、存腎氣來幫助睡眠!周大翔中醫師指出,心腎不交的源頭來自於腦部訊號長期處在亢奮使用狀態,除了自主尋找適合放鬆活動外,中醫認為透過"養心氣"來靜下心來讓腦部能適度休息,恢復原本腦中血液灌流的交換效率,心氣能恢復靜態休養後,過度損耗的身體氣血就不需要靠腎氣支撐過度勞累的生理狀態。養心氣後腎氣可以得到喘息空間,回復到收斂休養狀態,也得以儲存身體有用的氣血於腎氣,供給於下次緊急使用。心腎助眠茶飲浮小麥8g,柏子仁3g,丹參3g,山茱萸3g,肉桂3g,炙甘草1g,紅棗5顆剖開,放入500cc水中,熱水悶約30分鐘,溫服即可,藥材可反覆沖泡至淡而無味,藥方主要透過養心氣及溫腎氣來調節身體氣血失調狀態,其中浮小麥、柏子仁、丹參可以降低心氣過於亢奮外,透過丹參改善胸腔循環可以破除心氣瘀滯狀態,搭配肉桂、山茱萸來填補腎氣及收斂腎氣,對於心腎氣血交通有相輔相成效果。睡前按壓三穴寧心安神內關穴:屬手厥陰心包經絡穴,穴通心包而絡于少陽,又為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陰維脈。具寧心、安神、和胃、寬胸、降逆、止嘔功效,每日睡前按壓15~20分鐘可以降低腦部及神經亢奮,達到心氣和緩之效。神門穴:屬手少陰心經輸原穴,具安神寧心、清心熱、調氣逆等功效。每日睡前按壓15~20分鐘,搭配內關穴同時按壓可以加強寧心安神效果,按壓兩穴時搭配呼吸吐納輕柔和緩。照海穴:屬足少陰腎經,又為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陰蹻脈。具養陰、寧神、養腎氣之效,每日睡前按壓15~20分鐘可以強腎養陰,每日足浴15~20分鐘也具同樣功效。中醫治療透過養心氣存腎氣來幫助調節自律神經失調,周大翔中醫師提醒,生活中仍需要注意良好生活習慣養成:1. 睡前1小時避免看電視及滑手機,造成腦部受到藍光過度刺激2. 不吃過度刺激性食物,如辛、辣、油炸及高糖食物,含咖啡因飲料適量飲用3. 規劃每周固定1~3次有氧運動,活化腦部氣血循環及代謝4. 睡前練習淨空思緒,搭配穴位按壓輔助5. 避免自行購買不適當藥物服用
貼對秒熱全身!醫師推「3位置」放暖暖包:打開身體的暖氣開關
大陸冷氣團強襲,不少人都拿出暖暖包禦寒,但你「用」的位置正確了嗎?中醫師陳梓頤就提醒,只要把暖暖包貼在大椎穴、關元穴及命門穴等3處,便可輕鬆溫暖全身。而暖暖包除了要隔著衣物使用,身體同一部位也盡量不要長時間接觸,避免遭到燙傷。陳梓頤分享的3個穴位1.大椎穴位於頸部後側的大椎穴是陽氣開關,手觸摸低頭時最突起地方,其下方凹處就是大椎穴。該處為人體手三陽、足三陽等六條陽經的陽氣會合點,並與主全身陽氣督脈一同上行到頭部,是「所有陽經交會的重要穴道」。溫暖此處可促進背部督脈陽氣流動,打開背部暖氣開關。加上頸部也有人體頸動脈等大血管與自主神經節,溫暖頸部可促進全身血液循環,讓末梢有充足血液灌注並感到溫熱。2.關元穴 位於肚臍下三指處的關元穴是元氣的倉庫,又名為「丹田」,是足三陰經與任脈交會與身體元氣所藏之處,人體的真氣、元氣皆由此處出入,是全身臟腑與經絡之根本。溫暖關元穴不只助於溫陽、提升陽氣,也特別適合生理期易經痛女生。3.命門穴位於背後正中線上與腹部肚臍正對位置上的命門穴,堪稱生命之火的源頭。如果大椎是督脈陽氣的樞紐,命門就是人體陽氣、生命之本。命門穴往下腰椎與薦椎的神經及血管支配人體下肢活動,溫暖此穴與後腰可溫腎助陽,快速溫暖下肢。
肺炎四大證型 中醫分型治療助舒緩縮短病程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肺炎(Pneumonia)是指單一肺葉或整個肺部的發炎症狀,發炎症狀反覆發作持續三個月以上則轉變成慢性肺炎,發炎過程負責氣體交換的肺泡會被發炎物質佔據,為了讓呼吸順暢及適當排出病理產物痰液,患者會利用咳嗽表現來呈現。中醫診所院長吳宛容說明,中醫在處理肺炎相關疾病會從自身免疫系統平衡及強化來對症治療,中醫將免疫系統對抗外來病菌能力簡化成「正氣」來描述,《黃帝內經》:「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中醫用外感來統括外來感染源的入侵,包括:病毒、細菌、黴菌、結核菌等,不管是接觸傳染、飛沫傳染、昆蟲和動物傳染,以及飲水和食物傳染等,都可能形成病原感染入侵的機會。中醫將肺炎分四大證型 治療方針公開中醫會根據外來感染源進入身體不同層次、不同寒熱表現症狀、影響不同臟腑器官部位、及改變身體氣血平衡後的後遺症症狀作證型分類,透過不同證型及疾病病程給予不同治療調整方針,吳宛容中醫師將肺炎感染做以下四大證型分類:1.「風寒閉肺型」:多發生於外感初期,外在寒邪侵襲,外在感染源如細菌、病毒順勢入侵造成,接著引起肺部發炎症狀,症狀為咳嗽,呼吸急促,無汗,惡寒,舌苔薄白,舌質淡紅,治療重點需同時祛風散寒及止咳定喘宣肺,以同時解除外感病因及肺部發炎病因,中醫常使用麻黃湯、桂枝湯、小青龍湯,加減肺部發炎處理用藥。2. 「風熱犯肺型」:多發生於外感初期,外在風邪侵襲,伴隨感染源如細菌、病毒順勢入侵,引動體內熱勢體質,接著引起肺部發炎症狀,症狀有呼吸急促,有汗,口渴,咽紅,舌苔薄黃,舌尖紅,治療重點在於散風清熱,宣肺止咳,因肺部發炎反應較劇烈,適度搭配宣肺透熱茶飲可以有效保護肺部,中醫常使用桑菊飲、銀翹散、普濟消毒飲等。3. 「痰熱壅肺型」:多發生於外感中期,感染源如細菌、病毒入侵後發作迅速,引起肺部發炎症狀急劇猛烈,症狀表現為發熱無汗或少汗,咳嗽,喘悶,痰鳴,胸滿,煩躁不安,發燒,舌苔黃膩,舌質紅,治療時以清熱化痰,宣肺開閉,降逆平喘為主,如新冠肺炎這類的證型,屬於急症,中醫使用石膏類方劑降低體熱,避免體溫持續上升破壞中樞系統,加上清熱解毒的蒲公英、大青葉、金銀花、板藍根清熱解毒,白前、款冬花、紫蘇子、葶瀝子、杏仁宣肺平喘。4.「氣陰兩虛型」:症狀表現為汗出氣短,乾咳少痰,納呆,口乾咽痛,疲倦,舌紅絳,苔少,脈細數無力等症狀,常出現在肺炎後期症狀,中醫常使用麥門冬湯加減、生脈飲、清燥救肺湯、沙參麥冬湯等來補肺氣及潤肺滋陰。中藥可以有效調節身體運作機制,藉以提升祛除病理產物痰飲水濕,也會同步提升肺氣,透過肺氣提升肺部氧氣交換率,及呼吸道平滑肌排出有效率來強化將痰咳出、排出的效率,肺炎急性期因個人體質及疾病狀態變化較複雜,用藥處置建議尋求合格中醫師治療。免疫強化穴位:開四關穴+足三里穴 四關穴:雙側合谷穴,雙側太衝穴四關,是氣血陰陽外內出入的要道,合谷穴為手太陽經原穴,可調肺氣下降;太衝穴為足厥陰肝經輸穴、原穴,可調肝氣上升。兩穴一升一降,相互為用,調節氣機周流不息,通達全身四肢,刺激四關穴可以透過疏通全身氣機達到開啟免疫系統調節機制,達到提升對抗外來病菌能力。足三里穴:足陽明胃經合穴,按壓足三里有增強免疫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疏風化濕的作用,也是著名的長壽穴位。益氣潤肺飲黨參3錢、黃耆5錢、百合3錢、金銀花5錢,麥門冬3錢,五味子2錢,陳皮1錢,甘草1錢,用水2,000cc大火滾20分鐘,放涼即可飲用。藉由補脾肺氣來提升免疫力,搭配生津潤肺及清肺熱提升肺部散熱及氧化代謝能力。根據個人體質及身體狀態不同,建議由合格中醫師作藥味調整來調整個人免疫機能,適合平日保健及肺炎後期調理飲用。親民食療:百合燉水梨選擇大顆黃皮水梨,洗淨外皮,稍微削皮保留外皮不削斷,中間梗挖空,塞入冰糖少許約一小湯匙及百合3~5克,整顆水梨連皮及冰糖百合一起燉煮,電鍋蒸煮20分鐘後,梨子會自然出水,湯汁飲用搭配果肉一起吃下痰液會變得比較不黏稠容易咳出,將痰液徹底排出有效加速肺炎後遺症的修復,食療適用於肺炎後期復原,加速解除後遺症症狀,急性期仍須尋求合格醫療治療。
肝火旺不等於肝指數升高 中醫師詳解肝病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中醫與西醫最大的不同是中醫往往看的是整體,中醫所談的五臟---肝、心、脾、肺、腎,與現代醫學的肝臟、心臟、脾臟、肺臟、腎臟五種器官(organ)是不同的。中醫的五臟是「藏象」的概念。中醫師賴睿昕解釋,「藏象」就是將人體的生命現象用「功能系統」來分類,與現代醫學主要用「器官組織」來分類有所不同。熬夜易惹「肝火旺」,注意這些症狀!肝的功能系統主要為疏通、生發、升散等生理功能,而運用現代醫學則是代表,消化系統的蠕動、分泌與吸收、水分的新陳代謝、血液的運行、女性的月事與賀爾蒙分泌穩定、以及情緒的控管等。如果要對應西醫的器官則為大腦的邊緣系統,下視丘與腦下垂體,以及肝膽消化分泌則較為相關,換言之,中醫的肝涉及現代醫學的神經、精神、內分泌、消化、生殖、乃至於免疫等諸多系統的功能,其中又以自律神經與內分泌功能最為主要。中醫常常講肝火旺,並不是指GOT、GPT升高,賴睿昕中醫師表示,所謂的肝火就是體內「促進機體功能活動的能量」用「火」來稱呼。當體內的火若太大,失去控制或造成傷害,就成了病理性的火。例如「肝」臟腑的機能過度亢進,影響正常生理,就稱作「肝火」。通常與壓力或是過度亢奮的情緒有關係。而熬夜也會導致肝火旺,常常會伴隨有頭痛、眼紅眼屎多、口乾口苦、冒痘痘、肩膀僵硬、胸悶、心煩、躁熱、小便黃熱、便秘,月經不調、或睡眠品質不佳等症狀。而熬夜晚睡,生活作息不正常使當肝的機能過亢化作「肝火」,就會導致一系列的內分泌失調與新陳代謝不平衡,而俗稱的「爆肝」並不等於「肝臟發炎」,除非本身有肝炎帶原,肝火與肝功能異常也沒有絕對的關係,但是卻是惡化的主要因子之一。若真的需要熬夜,賴睿昕中醫師提醒,應避免吃泡麵等含有防腐劑過多的加工食品,以避免再讓肝臟產生更多的負擔。長期熬夜或是需要值班的民眾,一旦人體能量透支到一定的程度時,就容易造成陰陽失衡、陰虛火旺等口乾舌燥、口臭口苦、眼睛酸澀,紅腫發癢等不適症狀產生,而本身肝臟有問題的患者熬夜會加重肝功能的惡化這是無庸置疑的。蘆薈治肝炎非良方,肝病與肝炎不同病變!當發現自己有肝炎,很多民眾會用蘆薈當偏方來治療。賴睿昕中醫師指出,蘆薈比較常用於外用,內服的話容易傷胃,中醫常常使用煅蘆會來治療病毒性肝炎,也就是把生蘆會用火煅燒成炭,以降低它寒涼之性。而治療肝炎與肝病其實是完全不同的事情,在中醫來看,肝的功能是主疏洩、藏血、喜條達而惡抑鬱。主筋,開竅於目,其華在爪,與膽互為表裏。故中醫肝病可表現為血液、筋脈、消化、情志、眼睛等方面的疾病。於中醫的肝系統個性外向、活潑、亢奮,像是「過動兒」,對外在環境及身體情緒變化常反應過度,因此疏通調節的功能一旦出現異常,肝火一路順著肝的經脈延燒,就會有眩暈、頭痛、中風、失眠、耳鳴、口乾、口苦等肝火旺盛、肝陽上亢的現象。不同於現代醫學所指的「肝炎」是傳染性病毒性肝炎的簡稱,主要是由肝炎病毒入侵,使肝細胞的功能發生障礙,或損害肝細胞而出現的肝臟本身的一種病變。所以中醫的肝病不能與現代醫學的肝炎劃等號。中醫的肝病有虛實之分。實證中,臨床表現為頭痛暈眩、耳鳴如潮、面紅目赤、口苦咽乾、脇肋灼痛、煩躁易怒、失眠多夢,或吐血衄血、便秘尿赤、舌紅苔黃糙、脈弦數等就可以使用蘆薈等清熱瀉火的中藥治療,但是中醫使用不會用生蘆薈,通常會用煅蘆薈來治療急性肝炎,因為煅蘆薈抑制發炎的效果是很好的,但是要配合其他的中藥調理,治肝病或是肝炎絕對沒有什麼特效藥。護肝守則 生理與心靈修養同等重要在台灣有90%以上的人都已感染過B型肝炎,且有20%的人是B型肝炎的帶原者。雖然其中的一部份人會有肝炎的發作,但大部份的人是所謂的健康帶原者,也就是體內一直存有B型肝炎病毒,但病毒並未對肝臟有危害,可以和平相處到人死亡;只是有一小部份的健康帶原者,會有急性發作或慢性肝硬化的可能,這通常與飲食,生活習慣有關係。不管是中醫的肝病還是肝發炎,休養是很重要的,賴睿昕中醫師提到,生理與心靈的修養都很重要,對肝最好的飲食方式就是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不去「激怒」它。例如油炸、燒烤等,咖啡跟茶也太燥,容易上火。但是也不能過度的食用青草藥或蘆薈,這樣對消化系統來說過於寒涼,使用過多反而會讓肝病症狀更糟。讓扮演人體除濕機的脾胃機能受寒,更不容易去濕解熱。中醫治療肝病效果是肯定,但是中醫治療肝炎與肝纖維化是個緩慢而長期的過程。患者在治療的同時應注意起居飲食,保持心情愉悅,避免過度勞累和熬夜等將對治療起到促進的作用。B肝患者平常也可透過按壓穴位,達到保護肝臟,疏肝理氣與提升正氣之功效:太衝穴:位置:腳背第一、二足趾跖骨連接部位凹陷處。作用:屬肝經的原穴,具有疏肝理氣作用,可緩解急慢性肝炎所造成的不適。曲泉穴:位置:膝關節內側橫紋端上方凹陷處。作用:屬肝經的合穴,具有清肝火、利濕熱的作用,還可協助調節肝臟血流。足三里穴:位置:膝蓋外膝眼處下三寸,脛骨旁開一寸處即是穴。作用:屬胃經的合穴,由於肝炎病人經常會覺得腹脹噁心,可藉由足三里穴改善脾胃機能,並進一步提升後天之本,增強免疫力。清肝茶飲別亂喝 良好作息飲食更重要B肝患者病況穩定時期平常若想喝些茶飲調養,要小心切勿自行服用坊間清肝火、解肝毒的藥物,因為長期喝太多清熱解毒的中藥茶,反而容易傷害正氣、損及脾胃。可以選擇喝性質較為平和的保肝健脾茶,藉由扶正去改善肝功能。保肝健脾茶材料:黨參6g、白朮6g、茯苓6g、枸杞子9g、五味子6g、紅棗5顆作法:將上述藥材清洗過後稍作浸泡軟化,放入1000c.c.的清水,大火煮滾後轉小火續煮15-20分鐘,將藥渣濾出取汁放溫後飲用。作用:黨參搭配白朮與茯苓可健脾補氣,提升免疫力,枸杞子能夠滋補肝腎,搭配五味子可促進肝細胞的修復與再生,紅棗補中益氣以外,其內含有三萜類化合物的成分,可以協助抑制肝炎病毒的活性。
多攝取「3色食物」搭配「5穴位按壓」! 可降衰老化速度
地球上的生物都有老化的問題,人類也會面臨老化帶來的威脅,身體上每個器官衰老的速度都不同,所帶來的衰老與疾病也不相同,就像器皿一樣,會保養的器皿可以日久彌新,不懂身體保養的人則會加速它的老化速度。女35、男40開始衰老 臟器生理功能虛損中醫診所張永明院長表示,中醫古籍《內經》中提到女子「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髮始墮。」是指女性自35歲左右開始衰老,從臉部及頭髮開始呈現老化;而男子「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槁。」是指男性從40歲左右開始衰老,自腎氣及頭髮牙齒開始呈現老化,後面隨著年紀增長,精氣衰退,各個臟器生理功能也逐漸出現虛損症狀,這和我們的生理變化幾乎一致。中醫全面調養 延緩老化所以,抗老化必須是系統性,需要考慮到整組臟器機能正在退化、循環管路漸不通暢。而中醫是一種全方位療法,針對不同體質,加以不同調理,達到延緩老化。從中醫角度來看,外觀的老化跟人體臟腑、氣血相關。所以要抗老化就必須由內調養臟腑功能。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脾腎虛衰是抗衰老的主要表現。因次中藥抗衰老保養的概念首重「腎精」(俗稱腎氣)充足與脾胃功能的健全。只要腎精充足,即可維持身體各項機能的穩定運作,延緩器官衰老的腳步。多吃黃黑紅食物 有助脾胃、腎、心中醫認為可以多吃黃色健脾、黑色補腎、紅色入心的食物,對脾胃、腎、心血管都有助益:.黃色食物入脾胃:南瓜、地瓜、香蕉、木瓜等。.黑色食物入腎:黑豆、紫米、桑葚、葡萄、黑芝麻等。.紅色食物入心:紅棗、番茄、胡蘿蔔、蘋果、櫻桃、紅甜椒、西瓜等。按壓穴位疏通經絡 抗衰老另外搭配一些特定穴位除了能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維持皮膚正常機能,還能延緩老化,達到美容養顏的效果:.頭部穴位:百會穴、印堂穴.眼周穴位: 承泣穴、睛明穴、攢竹穴、陽白穴、瞳子髎穴。.臉部穴位:太陽穴、迎香穴、百會穴、頰車穴.手、腳穴位:合谷穴、曲池穴、湧泉穴、太谿穴
產後憂鬱無解? 中醫一一破解根本問題不再鬱悶
生育後,媽媽們面臨許多新挑戰,然而她們往往將焦點放在照顧新生兒上,卻容易忽略自己身心是否已完全恢復。實際上,大約有七至八成的產後婦女會陷入情緒低潮,其時間長短因人而異。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例如產後體內荷爾蒙的劇烈變化、擔心身形變差是否能回復、生產時的傷口或哺乳引起的乳房疼痛、睡眠不足、擔心母乳分泌量不足、憂心脫髮量過多、害怕無法好好照顧寶寶、與配偶或長輩教養觀念不同等。中醫師賴睿昕指出,如果不認真面對這些問題,可能會進一步發展成產後憂鬱症,其症狀包括對以前感到有趣的事情失去興趣、食慾不振、容易疲倦、焦慮、煩躁等。甚至嚴重到可能會危及自己和寶寶的生命,造成悲劇。中醫治療身心兼顧 協助產後復原中醫可以從旁協助產婦渡過這段身心煎熬的時期,解決造成憂鬱的根本問題。中醫理論認為,產後憂鬱歸屬「鬱症」的範疇,由於分娩過程容易耗傷氣血與津液,心神失養,若原屬肝鬱體質的婦女更容易加重本身的肝鬱氣滯,導致憂鬱發作。因此,治療上主要以寧心安神以及疏肝理氣的藥物為主。賴睿昕中醫師進一步補充,產程時氣血津液的耗傷會讓體內所有臟腑的運行受到影響,造成身體出現各種症狀,同時讓心理更加容易感到鬱悶,所以絕對需要好好調理,像是脾虛則容易產後水腫或肥胖,則需透過健脾利濕的中藥去處理;心脾血虛則容易母乳分泌不足,可利用補益心脾去增加氣血的生成;若母乳量足夠卻塞住難以排出則可能是由於肝經鬱結,需使用疏肝理氣藥物方能暢通;倘使腎水虧虛則容易導致掉髮量過多,可滋補腎陰幫助頭髮重新生長。此外,針灸、耳穴貼或艾灸也是一些幫助應對產後憂鬱的有效方式。舒心安神茶飲搭配減壓穴位 找回好心情許多產後婦女會喝杜仲茶,然而杜仲茶對於補益肝腎,利水消腫雖有效果,但對於產後情緒低落並無太直接的幫助,賴睿昕中醫師建議可另外服用舒心安神茶,才會對於平穩情緒更有效果。舒心安神茶成份:浮小麥、甘草、大棗、茯神、合歡皮、玫瑰花功效:浮小麥和甘草可補益心脾之氣,配合大棗可養心血,茯神可寧心安神,合歡皮與玫瑰花可疏肝解鬱。除了茶飲以外,也可以搭配精油去做穴位的按摩,依個人喜好去選擇精油,像是薰衣草、茉莉、佛手柑等香氣都有助於減壓放鬆,提升愉悅心情,改善睡眠品質。當感到緊張焦慮的時候,可將精油擦拭在三大紓壓穴位,迅速緩解緊繃情緒。1. 神門穴找法:手心朝上自小拇指往下尋至腕橫紋,尺側腕屈肌腱橈側凹陷處即是穴2. 印堂穴找法:兩眉頭連線中點即是穴。3. 內關穴找法:手腕內側,腕橫紋上兩寸(三指幅),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兩筋之間。另外,賴睿昕中醫師建議媽媽們盡量要撥出時間做運動或是伸展放鬆,藉以鬆開因照顧孩子而緊繃的筋骨,也有助於氣血循環流暢,若沒有空運動也盡可能在天氣好的時候出去曬曬太陽,有助於血清素的分泌,改善憂鬱情緒,另外,也能多加攝取富含色胺酸食物,色胺酸是製造血清素的原料,像是五穀雜糧、乳製品、豆製品或是小魚乾,都是不錯的選擇。
成功懷孕與五臟息息相關! 想養出好卵子需這樣做
傳宗接代、孕育新生命是生物延續的本能,不易懷孕並非疾病,而是身體呈現亞健康狀態,所以女性不易懷孕的因素大多以「症候群」稱呼,如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卵巢早衰症候群、甲狀腺機能異常、免疫排斥等,只有部分器官上的異常會影響生育,如輸卵管阻塞、雙角子宮、子宮肌腺症等疾病。正因為難孕屬於亞健康狀態,跟人體的生理恆定比較相關,與中醫的「調理」概念契合,所以夫妻不容易受孕時,第一個想到的是中醫。關於女性懷孕生子,前文提過《黃帝內經》裡的一段話把女性的生殖功能說得透澈: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髮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髮始白;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意思是說,女孩子七歲開始長牙,十四歲月經來潮,只要經脈通暢,月經規則,就可以懷胎生子了,二十一歲腎氣還在持續生長,到了二十八歲是身體的巔峰期,可見自古至今,生育最適合的年齡在二十五到三十歲之間。腎。中醫認為腎藏精、腎主生殖,腎精的生成、貯藏和排泄,對人類的整個生殖功能起著重要的作用。腎氣是人的先天根本,基本上是父母先天賜予的,老祖宗的智慧告訴我們可以用減少欲望、不要過度操勞損耗身體、順應大自然來保養我們的腎氣。心。《黃帝內經.素問》裡提到「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胞脈者屬心而絡于胞中,今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也。」心血旺盛,心氣下通,心腎相交,才能維持月經週期的規律。《素問.五藏生成》:「諸血者,皆屬於心。」從精卵要結合那一刻起,就跟「血」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現今的子宮肌腺症、免疫性不孕、子宮內膜薄等都被認為跟瘀血有關,也就離不開「心」的範疇。肝。是人體最大的血庫,跟衝、任二脈相關,肝的功能是喜歡往外疏泄的,跟情緒、壓力排解有很大的關係,所以說女子以肝為先天。在備孕的過程中,未來媽媽們往往承受極大的壓力,或是對自己的生涯規畫停滯不前產生焦慮,也可能是外來的荷爾蒙補充導致身體的不適,這些都可以簡單地用「肝氣不疏」來看待。因此在問診過程中發現若是自我期許很高、要求完美、或是有來自親友壓力的人,很容易會有睡眠障礙、腸胃脹氣、情緒起伏等狀況,建議平時可以利用運動,練習呼吸調息,以及利用薰香、花茶等植物的療癒力量幫助自己,或是培養興趣轉移注意力等方法來改善。脾。中醫所說的「脾」,除了造血、儲藏血液跟免疫的功能外,脾可以統籌一身血液的去處,脾氣虛血就會亂行,會有出血症、經量很大像血崩;血虛就沒有足夠的血液涵養胚胎,所以無法順利受孕。臨床上就會看到皮膚黯沉、容易疲倦健忘、掉頭髮或是髮質乾燥分叉、手腳冰冷、腸胃吸收功能差等狀況,可以用四神湯、歸脾湯等健脾補氣血。肺。肺主一身之氣,與排卵功能障礙有關,肺氣不足,無法通調水道,脾氣、腎氣也會跟著受影響,目前最常見的就是新冠疫苗施打後月經週期改變或新冠肺炎確診後影響到精卵的品質,民間常使用的黃耆、人參就是很好的補肺氣材料。所以中醫認為受孕成功與否,跟五臟中的心、肝、脾、腎、肺有很大的關連。腦、髓、骨、脈、膽、女子胞這六個器官沒有成對或相應的器官,又有特殊的生理功能,所以稱為奇恆之府。子宮,中醫稱胞宮、女子胞、胞臟,是女性獨特的器官,有排出月經和孕育胎兒的功能;王冰《黃帝內經素問補註》:「衝脈、任脈,皆奇經脈也。腎氣全盛,衝、任流通,經血漸盈,應時而下……然衝為血海,任主胞胎,二者相資,故能有子。」因此,女性可以懷孕生子,是在臟腑和天癸、衝、任、督、帶共同作用下,才能完成。調經種子,想要懷孕,老祖宗開宗明義告訴我們要「調經」,這個章節我們先介紹女性的生殖生理有一定脈絡可以調理月經週期,之後〈養精蓄銳篇〉再詳細說明要懷孕不是單靠好的卵子,老祖宗也教我們精卵受精及受精卵著床過程產生了怎樣的生理變化,才能順利有新生命誕生。我們可以將中醫月經生理的五臟與經絡關係以心-腎-子宮軸圖示,與生殖醫學所描述的女性下視丘-腦下垂體-卵巢軸(Hypothalamic-Pituitary-Ovarian axis, HPOA)相對應。介紹完中醫對女性生育的生理觀點,我們知道女性要懷孕必須要排出一顆健康的卵子,還要有能力可以讓卵子受精的精蟲、有通暢的輸卵管讓精卵相遇及運送受精卵、有可以讓胚胎著床的子宮。臨床上,造成女性難以受孕的問題可以分為器質性跟功能性,器質性的問題如子宮肌腺症、巧克力囊腫、子宮肌瘤、輸卵管沾黏、骨盆腔感染、雙角子宮等,有些還是必須借助生殖醫學的介入,才有辦法讓精卵成功結合、順利在子宮內發育;功能性的是指內分泌系統出問題,如甲狀腺亢進或甲狀腺低下、卵巢早衰、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糖尿病、高泌乳血症等,而臨床常見的反覆性流產、免疫性不孕可以說是更複雜的功能性難孕,必須很熟悉臟腑與奇經八脈的功能,透過藥物或針灸協調彼此的作用,才有辦法拆解人類生育的難題。本文摘選自《備孕聖經》,如何出版
中醫師曝胃腸保養應避免3類食物 自我觀察4點有助治療
情緒壓力往往是加重腸胃道症狀的兇手,例如腸躁症就是情緒壓力使得神經失調,表現出腹瀉、便秘的症狀。而壓力大、飲食不正常也有可能會造成胃食道逆流等問題產生。而相同的問題治療方式卻有所不同,高雄市立聯合醫院中醫科中醫師李育權表示,即使同樣是胃食道逆流或腸躁症診斷的病人,中醫卻可能開出完全不同的治療處方。李育權中醫師以中醫理論帶領民眾了解消化系統、治療及保養方法,其中有3類食物胃腸不好者應盡量避免,並提醒民眾出現腸胃道症狀後應觀察4點腸胃情況,才能幫助醫師更充分地評估、提供專業治療與協助。胃腸症狀治療大不同 加強自我察覺4項觀察同樣是胃食道逆流或腸躁症的病人,中醫卻可能開出完全不同的治療處方。李育權中醫師表示,這是因為在中醫理論,消化系統屬於「脾」臟腑,與其相關的疾病基本上要考慮到寒、熱、氣滯、痰瘀、氣虛,以及與其他臟腑的關聯。李育權中醫師提到,像是體質偏寒卻有胃火,或是肝氣鬱結導致脾氣虛弱,其中的病理機轉大不相同,治療藥物理所當然也會大相逕庭,而中醫就會根據每次診察結果的不同,來開立個人化的藥物。當民眾出現腸胃道症狀時,李育權中醫師提醒,首先就是要加強自我察覺,觀察項目包含:腹痛、腹脹的確切位置症狀在飯前或飯後更為明顯打嗝或排氣的頻率與味道平時排便的習慣和性狀(大便軟或硬、是否成條狀等等)李育權中醫師表示,藉由蒐集這些蛛絲馬跡,中醫師才有更充分的線索能幫助病人診斷、治療。腸胃道保養注意飲食 3類食物應避免除了就診外,腸胃道的保養也很重要,尤其是平日的飲食內容。李育權中醫師提到,傳統理論認為「過食生冷」會損害脾陽,而「辛溫的食物」傷胃陰,「甘肥厚味」則會聚濕釀痰。李育權中醫師進一步說明,「辛」代表芳香性,例如:生大蒜、生洋蔥、胡椒、辣椒、柑橘類、淺焙咖啡等等都屬於中醫所定義的辛香性質,對胃的刺激性較大;「甘肥」意指甜和油,如高溫煎過的蔥油餅、香甜的奶油蛋糕都屬這類食物。以現代中醫理論來說,李育權中醫師建議,有胃食道逆流的病患應減少對油脂、甜食和太酸甜水果或飲料的攝取,主要是消除痰濕這類的病理產物,症狀多半就可緩解。此外,李育權中醫師也提醒,胃腸不好的人吃飯務必要記得細嚼慢嚥,一方面能減少胃腸消化食物的負擔,同時也藉此放慢步調、放鬆心情。中醫師強調,進食不只是在吃飽,更是一種品嚐的儀式,應專注在用餐的當下,藉此緩和情緒對胃腸的壓力。
空污拉警報!提升防禦力首重「心肺」 中醫教你這預防攻略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空污霾害越來越嚴重,面對空污問題,中醫認為要提升防禦力,首重「心肺」功能。中醫主張預防患病,必須強化正氣,避免外在邪氣干擾,《黃帝內經素問》提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增強正氣,就會有比較好的適應力及修復能力,來對抗外在的毒邪,包含空氣污染。對抗空污需提升正氣 首先要保護「心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內科醫師胡玉芳表示,上班上學免不了要出門,她提醒,要在疾病尚未對身體產生危害前先提升正氣,減少外在邪氣對人體的影響。由於外在空氣進入體內,最先影響到的是心與肺,像PM 2.5會沉積在肺部深處,因此要對抗空污,首先要保護「心肺」這兩個臟腑功能。養肺清熱解表、穴位按摩 減少呼吸道發炎養肺方面,常使用解表清熱的藥材,如魚腥草、荊芥、紫蘇葉,搭配生甘草、牡丹皮,達到清熱化瘀解毒的效果。穴位按摩也可有清肺熱的效果,常用穴位如肺經的尺澤穴、魚際穴,配上合谷穴疏風通竅、上星穴泄熱通竅。按摩之前先讓身體放鬆,在不受干擾的環境,使用指關節或利用按摩器具,在穴位上按壓,可搭配按摩油或薄荷油來幫助清肺熱。養心適當運動 補充水分促進新陳代謝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其實香菸也是污染物,如果呼吸道過敏,建議戒菸或避開二手菸;在室內有焚香及燒金紙習慣的人,要減少焚燒時間,焚燒後要保持室內通風,讓燃燒不完全的物質能有效疏散,不要累積在室內。此外,平日要少食生冷,因為肺是嬌臟,易受生冷影響。養心的方式,可增加適當運動,促進心血管功能,讓心氣獲得鍛練,運動到有點喘、微微出汗的程度即可,不必刻意追求極限運動。運動後記得補充溫開水,幫助身體代謝廢棄物,也可補充黏膜及呼吸道的水份,較不易患病。由於天氣乾燥時比較容易咳嗽,適度補充水份,對肺部也有幫助。
4生肖「驚蟄」要小心著涼感冒 專家建議這樣吃顧整年健康
2023年3月6日04點37分,節氣進入「驚蟄」,台中市名門命理教育協會創會理事長楊登嵙教授指出,此時時節正式進入了春季,如果春天沒有調養好身體,那麼到了年中或年尾身體各器官就會出現不適的症狀,而兔、羊、雞、豬這4個生肖在此時節要特別注意保暖,預防感冒最重要,另外,絕對不可參與危險性的活動,慎防引起血光之災。楊登嵙教授解釋,動物昆蟲自入冬以來即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而「驚蟄」即上天以打雷方式驚醒蟄居動物的冬眠,象徵萬物萌發之景象,也就是說,時節正式進入了春季。春季是一年的開始,微生物、細菌、病毒也開始生長繁殖,各種傳染病開始流行,所以他提醒民眾要注意飲食衛生,戒吃生冷,如果春天沒有調養好身體,往後一年就特別容易生病,楊登嵙教授以下就食衣住行育樂來建議「驚蟄」開運養生與禁忌:一、食如果春季沒有把肝保養好,全身的氣血就會發生紊亂的現象,其他臟腑也會受到相應的影響,尤其對脾、胃、消化系統的傷害。因此,此時的飲食調養尤其重要。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質、維生素的清淡食物、新鮮蔬菜,驚蟄天氣明顯變暖,飲食應清溫平淡,並應順肝之性,助益脾氣,令五臟和平。可適當多吃能升發陽氣的食物與富含植物蛋白質、維生素的清淡食物、新鮮蔬菜,諸如春筍、菠菜、芹菜、雞肉、蛋、牛奶、鴨血、蘆薈、苦瓜、木耳菜、油菜、山藥、蓮子、銀耳等食物。氣候比較乾燥,很容易使人口乾舌燥、感冒咳嗽,可多吃梨子。少食動物脂肪類食物,飲食宜清淡,油膩的食物盡量少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蔥蒜、胡椒也應少吃。二、衣氣溫忽冷忽熱多變化,注意保暖,預防感冒最重要。三、住氣溫逐漸升高,氣候變暖,容易感到困乏,這就是俗稱的“春困”。所以只有良好的睡眠,才能有健康和精力充沛的工作生活。不但各種動物開始活動,微生物、細菌、病毒開始生長繁殖,各種傳染病也開始流行,屬肝病高發季節,流感、流腦、水痘、流行性出血熱等在這一節氣都易流行爆發,因此要嚴防此類疾病。四、行春季萬物復甦,應該晚睡早起,在室外緩緩散步,有助於身體健康。在睡前半小時摒棄雜念,心情平靜,有利入睡。睡前洗臉、洗腳,按摩面部和搓腳心,可推動血氣運行,溫補臟腑,安神寧心,消除一天的疲勞,利於入睡。五、育稍微活動一下身體,有利身體的舒展和放鬆,這個時節的運動,不宜太過激烈,畢竟人們是才從冬季的寒冷中舒緩過來,需要循序漸進。六、樂外出踏青、郊遊、放風箏都是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