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毒物科
」 譚敦慈 顏宗海 塑化劑 塑毒 不孕買不到菜?北農教「颱風料理」抗漲 專家示範罐頭健康吃
颱風山陀兒移動速度緩慢,導致颱風的影響時間拉長,今北北基桃、高雄、台中、台南等22縣市全放颱風假,早在前幾天,超市、市場就出現搶菜潮,許多貨架全被掃空,對此台北農產分享「颱風料理首選」提供民眾參考。台北農產在粉絲專頁分享,咖哩飯是抗漲又易保存的美味料理,根莖類、蕈菇類等食材除了容易保存之外,在颱風天也不會讓民眾的荷包大失血,還可以吃得營養美味,可以說是颱風料理首選。台北農產也分享咖哩飯美味的小祕訣,表示在咖哩中加入少許巧克力,便能讓整體濃度提升,帶出更豐富的層次感;想讓咖哩飯吃起來更加豐富,也能加入玉米罐頭、肉醬罐頭或鮪魚罐頭作為配菜。罐頭也是颱風天必備食材,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受媒體訪問表示,從挑選、保存罐頭到料理均有技巧。首先,罐頭需包裝完整、無膨脹。選擇一體成形,上方只有一個蓋子的罐頭,會優於有焊接過的罐頭(三片鐵)拼裝而成。若真想選用有焊接過的罐頭,因台灣已明訂不可使用鉛焊接罐頭,可選擇台灣製產品。其次,罐頭食物無防腐劑,開封後須盡速分裝置冰箱保存,或盡速食用。罐頭內的塗層多使用雙酚A等物質,當材質不穩定或受日曬加熱,容易溶出,不建議將罐頭放在車內或高溫處。料理方式也很重要,譚敦慈表示,料理時先罐頭液體濾除,蔬菜洗淨切塊,適量水煮沸後,將食材與罐頭食物一起烹調即可食用。另外,由於颱風時葉菜類食材菜價不穩,可選擇價格較穩定的菇類來搭配罐頭,煮「罐頭菇菇料理」。菇類和鯖魚、鮪魚、肉醬等市售罐頭的味道都相當搭。如果要吃泡麵,建議第一泡水需倒掉,肉類調理包可將肉類夾出、液體濾除,可減少添加物、油脂、鹽、糖的攝取量,也可透過九層塔、香蒜等天然調味料增加泡麵調味,盡量少加調味粉的醬包。
台東蝸牛小米粽導致3死!醫師揪疑點「不會這麼快」:應有其他原因
台東今日凌晨發生12人集體食物中毒事件,起因於83歲的劉姓老婦人在中秋節自製「小米蝸牛粽子」,眾人吃完後出現抽搐、嘔吐等症狀,送醫後3人不治。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表示,蝸牛有許多寄生蟲,「可是寄生蟲感染一般也不會這麼快死亡,背後應該還有其他原因!極可能是心臟毒性或者神經毒性物質。」蘇一峰醫師對於台東食物中毒案件,在臉書粉絲專頁上發表看法,「台東驚傳吃蝸牛小米粽,造成數人死亡多人病危」,他表示蝸牛有許多寄生蟲,包含惡名昭彰的廣東住血線蟲,會鑽到腦部與脊髓造成嚴重症狀,不過寄生蟲感染一般也不會這麼快死亡,他研判背後應該有其他原因,因患者死亡前有抽搐導致心跳停止,他猜測可能是「心臟毒性或者神經毒性物質」而導致。劉姓老婦人過世後,家屬不知情拿出剩下的「小米蝸牛粽子」給前來弔唁的親友吃,還煮了蝸牛湯、芋頭梗等食物,今日凌晨3時許,親友們開始陸續出現嘔吐、抽搐症狀甚至昏迷,相繼送醫,其中3人送醫搶救後宣告不治,另有4人命危、5人身體不適。警方追查後發現,小米粽內的蝸牛是部落一名李姓男子提供,李男供稱蝸牛是在農地中撿到的,目前已遭警方帶回釐清案情。北榮臨床毒物科主任楊振昌,接受《中時新聞網》採訪指出,食藥署已與他聯繫,據悉,當地在殺蝸牛時,會使用一種殺螺類的農藥「聚乙醛」,依先前發表的一篇研究,整理了15個因聚乙醛中毒的病人,其中有1人死亡,死者更是在毒發後2個小時就離世,病程非常快。楊振昌也猜想是否有可能用氰化物去毒殺蝸牛,但目前獲得的資訊不是很完整,北榮毒物科今日就會派人至台東,協助食藥署調查這起疑似集體中毒案。
台東「蝸牛小米粽」釀3死4命危…衛生局採檢送驗 毒物醫:可能與農藥有關
台東金峰鄉賓茂村今(18)日凌晨傳出集體食物中毒,目前已有12人送醫,其中3人死亡、4人命危,而患者發病前都吃過包有蝸牛的小米粽。台東縣衛生局上午緊急至賓茂村採樣,包括採摘「阿拜」(小米粽)中所需的葉子(俗稱血桐),後續也會將相關食材送驗,並交由食藥署研判結果,另針對患者採集檢體檢驗釐清。根據《中時新聞網》報導,台東縣金峰鄉賓茂村83歲婦人,昨(17)日自製包有蝸牛、竹筍、豬肉、小米粉等食材的小米粽,食用後不幸身亡,部落親友在當日晚間約20人參加喪事守靈。後來,眾人食用老婦未吃完的小米粽,卻釀12人送醫,其中3死4命危。經過衛生局調查,這12人曾吃過「阿拜」,並在食用後2小時左右開始出現不適症狀,而「阿拜」裡面的所有食材,包括血桐、蝸牛等都會送驗,後續由食藥署研判結果。 對此,北榮臨床毒物科主任楊振昌接受《中時新聞網》採訪指出,食藥署已與他聯繫,據悉,當地在殺蝸牛時,會使用一種殺螺類的農藥「聚乙醛」,依先前發表的一篇研究,整理了15個因聚乙醛中毒的病人,其中有1人死亡,死者更是在毒發後2個小時就離世,病程非常快。楊振昌接著解釋,聚乙醛中毒可能造成發燒、抽筋、昏迷等症狀,若同時攝取酒精,毒性還會加強,最後還可能導致抽筋、代謝性酸中毒、昏迷,嚴重甚至會致死。楊振昌表示,他也猜想是否有可能用氰化物去毒殺蝸牛,但目前獲得的資訊不是很完整,現也傳出台東疑似中毒患者,有出現分泌物多、心跳慢、呼吸受抑制情況,這些症狀也類似於有機磷或氨基甲酸鹽中毒,若是這類中毒,則有專用的解毒劑可用。楊振昌透露,北榮毒物科今日就會派員至台東,協助食藥署調查這起疑似集體中毒案,如果是聚乙醛中毒,目前是沒有解毒劑的,一般會採取症狀治療,這類中毒者需要收治在加護病房,嚴密觀察病症變化。
普渡教戰3/「關鍵3招」泡麵也能健康吃 素三牲花樣多!恐攝取更多熱量
考慮到久放好保存、有包裝隔絕香灰,多數人會選擇乾貨類主食做為供品,例如泡麵、麵條、包裝米等,其中又以泡麵最受歡迎,但泡麵常被視為「邪惡食物」,專家表示,只要挑選無油炸麵體、同時先以熱水過油,再加上滿滿青菜,其實泡麵也能吃得健康。另外,考慮到現代人的生活習慣,愈來愈多「素三牲」商品,例如麵包三牲、果凍三牲,而它們的熱量甚至比真三牲更高!每到普渡檔期,量販、超市等賣場總是會堆了滿坑滿谷的泡麵商品,因為這正是消費者最愛購買的普渡供品之一。營養師程涵宇表示,如果要選擇較健康的乾貨主食作為供品,她比較推薦含有纖維質燕麥片,而不推薦泡麵,但如果真要吃泡麵,就建議選擇非油炸麵體較為健康。「一般泡麵的油炸麵體是藉由油炸瞬間高溫加熱,降低麵條中的水分含量,並且使麵體產生孔洞。所以麵體以熱水沖泡3分鐘左右即可軟化食用。非油炸麵體則採熱風乾燥法乾燥,則是利用烘乾方式去除水分,脂肪含量為油炸麵體的四分之一左右。」程涵宇說,雖然油炸麵體較香,但飽和脂肪酸與熱量都較高,不利心血管健康,所以建議選擇非油炸麵體。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曾表示,享用泡麵可利用「二次煮法」減鈉、減油。先將泡麵過一下熱水,這時會有一些油浮出來,等到麵條微軟、倒掉水,再加入第二次熱水,調味醬不要全下,避免攝取過量的鹽,另加入青菜和雞蛋,這樣就能讓泡麵也能有均衡營養。因應現代人生活模式,市面上也出現許多麵包三牲、果凍三牲,但當心攝取更多熱量。(圖/報系資料照)另外,三牲是普渡必拜的重點供品,需要準備全雞、全魚、三層肉,食藥署提醒,由於豬肉、雞肉、魚類等三牲食物在祭拜時多會以保鮮膜包裹,祭拜後建議直接將接觸保鮮膜的皮去除,以免吃下保鮮膜因接觸油脂而溶出的塑化劑。但現代人生活繁忙,越來越多人難以準備三牲,因此也衍生出許多素三牲商品,例如最常見的豆製品做成的素三牲,還有年輕人較青睞的麵包三牲、果凍三牲、雞蛋糕三牲。營養師高敏敏表示,三牲的熱量並不低,但素三牲卻更高,例如一隻重1092公克的全雞,熱量約2708大卡;但以豆製品製作的素大雞熱量竟高達2728大卡。程涵宇則提醒,麵包三牲、雞蛋糕三牲都有澱粉攝取過多的問題,而果凍三牲則有高糖分的風險,事實上都有健康疑慮,建議挑選成分較單純的品項。其他受歡迎的供品還有整箱的零食與飲料,程涵宇建議選擇小份量分裝者,藉此控制每次食用的份量,而且也可以選擇無調味堅果、海苔、無糖茶飲這類無負擔的零食,畢竟中元普渡要祭拜的是好兄弟,而不是你的五臟廟哦!
中元普渡拜過食物容易壞?譚敦慈揭2原因 營養師也曝真相:細菌鬼作祟
中元節普渡時,許多人會擺設各式供品祭拜好兄弟,但祭拜過的食物真的更容易壞嗎?對此,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指出,拜拜後食物容易壞,是因為恰逢農曆7月,室外溫度高易滋生細菌;而水果特別容易變爛原因,是祭拜時多種水果擺在一起,「手牽手」一起釋放乙烯,導致很快就熟了,「科學上來講是這樣」。營養師高敏敏表示,中元普渡供奉的食物容易壞,一切都是因為「細菌鬼」在作祟。(圖/翻攝自臉書)譚敦慈在《健康零距離》節目中表示,第一個原因是食物容易滋生細菌的溫度為7到60°C,細菌能快速生長繁殖,可說是食品的「危險溫度帶」,加上拜拜時節是農曆7月,戶外溫度都非常高。至於拜拜後的水果為何容易爛掉?譚敦慈指出,拜拜時大家習慣將多種水果擺放在一起,有很多水果屬於後熟型,「手牽手」放在一起就會共同釋放出「乙烯」。舉例來說,若把香蕉分成一根一根就會熟得較慢;若把整串香蕉放著很快就會熟了,除此之外,像是蘋果和香蕉放一起,香蕉就容易發黃變熟。另外,營養師高敏敏先前也呼籲,拜拜後的食物應做好即時低溫保存,食用前充分加熱,才不會吃壞肚子。高敏敏在個人粉絲專頁發文分析,祭拜過的食物為什麼容易壞一事,她指出5個原因,第一是太陽直射,中元節普渡通常會在戶外,太陽直射或高溫環境下祭拜,其實食物在高溫、陽光直曬的情況下,只要10分鐘就可以讓細菌倍增,更不用說在戶外曬2小時,細菌量可是祭拜前的100倍以上。第二點則是拜後食物未及時保存,由於食物在室外祭拜容易孳生大量細菌,拜完沒有趕快冰起來,會使食物變質的機率更高。第三個原因,燒香產生的乙烯屬於一種植物性賀爾蒙,會催熟水果,所以水果熟的比較快、或是有過熟的情況;另外香火不完全燃燒時會產生一氧化碳,容易和肌紅蛋白結合,讓肉類呈現粉粉紅紅的顏色,實際上已經變質。再來就是蚊蠅、灰塵污染,高敏敏指出,若將食物包裝袋打開祭拜,容易增加蚊蟲、蒼蠅、灰塵接觸到的機會,易導致食物污染變質,建議還是要用保鮮膜包起來。最後則是水果的呼吸作用,高敏敏表示,天氣熱、高溫環境下,水果的呼吸作用會加速運作,使脂質、蛋白質、醣類等等成份分解成小分子,造成果肉味道不一樣、甜度下降。營養師高敏敏表示,中元普渡供奉的食物容易壞,一切都是因為「細菌鬼」在作祟。(圖/翻攝自臉書)
筷子切勿整把搓洗! 譚敦慈籲「2跡象」該丟了:恐全家得肝癌
許多人洗筷子時習慣「整把一起搓」,但無毒教母譚敦慈透露,此舉反而可能吃下毒物。她解釋,若是將筷子整把搓洗,不僅可能讓筷子上的圖案剝落,釋放出重金屬,這樣的方法也根本洗不乾淨,尤其竹筷子還可能因此發霉、長毛。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近日在節目《醫點不誇張》中分享,在她的家裡,每個人都是洗完自己的筷子後,再放到洗碗機中,也建議民眾「自己的筷子自己洗」。至於究竟該如何正確洗筷子?譚敦慈表示,筷子上通常有橫向的刻痕,應該要順著刻痕清洗,再把整根筷子直向搓過幾遍,務必要一根一根洗。譚敦慈接著分享,在大陸有很多「全家得肝癌」的案例,是因為他們常用的竹筷子很容易卡髒污,用到發霉卻不更換,一旦筷子裂開、長毛,還是應該把整組筷子丟掉換新。另外,譚敦慈堤到,自己家使用的是304不鏽鋼材質的筷子,而由於美耐皿材質的筷子容易變形,她不太會去使用;如果在吃火鍋時,切記不要把美耐皿的筷子泡在湯裡,「鍋子在那裡滾,美耐皿它沒辦法耐熱的」。對此,林口長庚醫院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也指出,美耐皿屬於三聚氰胺和甲醛聚合物,表面上雖說可耐高溫達攝氏100度以上,但現實中使用,可能在攝氏40、50度就會開始溶出三聚氰胺。而他也強調,美耐皿餐具不能放入滾湯中加熱,也不可放入烘碗機烘,將會很容易變質,最好每1至2年就汰舊換新。
2親人罹患大腸癌 譚敦慈揭3種「NG食物」不要吃
在台灣, 大腸癌1年會奪走6000條人命。無毒教母譚敦慈透露,家族中2名親人都曾罹患大腸癌,婆婆於發病前因節儉不浪費,常吃重複加熱的剩菜,而表妹婿的飲食習慣則重油重鹹,2人後來都不幸罹患大腸癌。她也示警,要預防大腸癌,不新鮮的剩飯剩菜、醃漬類食品與高溫燒烤食物,都是「NG食物」,要盡量避免。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日前上健康談話節目「健康晚點名」,被主持人問及生活中是否有很多「NG食物」會吃出大腸癌,譚敦慈表示,自己的婆婆與表妹婿都是大腸癌患者,而他們發病前「確實有吃比較不健康的食物」。譚敦慈表示,婆婆生性節儉,平時又很忙碌,常常煮了一鍋食物就重複加熱。而公公很聰明,還會教婆婆「若是菜酸掉,加點小蘇打,煮沸了酸味會不見」。譚敦慈回憶,丈夫林杰樑醫生看到這種情形「簡直嚇壞」,趕緊告訴公公婆婆,說加小蘇打後剩菜酸味雖然不見,但「細菌還在裡面,千萬不能吃!」她表示,有些人覺得在食物有點變味時「就要趕快吃掉」,這種想法其實是錯誤的,會產生很多問題,並再三強調「食物一定要保持新鮮!」再來,譚敦慈指出儘量不要吃醃漬類的東西。譚敦慈說,她有一個表妹婿,20幾歲就得了大腸癌。這名表妹女是川菜師傅,所以食物都重油重鹹,他很喜歡吃豆腐乳,直誇豆腐乳上面那層辣油是人間美味,「拿來炒菜很好吃」,但她真的不建議這樣吃。譚敦慈還說,第3個要避免的是高溫烹調食物,所有高溫烹調的食物都會有致癌物質,所以不要動不動就加熱到攝氏200度以上。她建議烤箱、氣炸鍋溫度最高就是設定到「攝氏120度」,如果想要料理的酥脆點,就拉長烹調時間。她提到很多人喜歡在鍋子很熱時下牛排,但是煙全部跑出來時,會有很多致癌物「丙烯醯胺」。譚敦慈表示,婆婆被發現罹患大腸癌時已經第3期,但經過開刀治療後,至今仍很健康。她認為關鍵在於「飲食改變」,婆婆罹癌後煮的食物都會在當天吃完,並攝取大量蔬菜,蛋白質就從魚類、雞肉中取得,甚至吃雞腿還會特意去皮、去油,最後再搭配多做運動,目前90多歲的她身體還相當硬朗。肝膽腸胃科醫師蕭敦仁則補充,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曾做過的調查,發現有70%的大腸癌患者,一週會吃2次重新加熱的剩菜剩飯;另有38%的人一週甚至吃到4次。他直言,飯菜不斷反覆加熱,確實可能對腸子造成傷害。
吃西瓜竟致敗血症喪命?! 這樣吃超恐怖「但幾乎每人都做過」
酷熱的天氣,冰涼又香甜的西瓜最能消暑,但吃西瓜竟可能不知不覺感染細菌?!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曾分享案例,有一位獨居老人直接拿湯匙挖西瓜食用卻沒吃完又放回冰箱,重複數次後導致細菌繁殖,最後竟感染李斯特菌誘發敗血症而身亡。用湯匙挖西瓜來吃,想必很多人都這樣做過,但譚敦慈提醒,因為口水中有細菌,再加上食用時室溫較高,因此細菌滋生較快,所以不建議用湯匙挖來吃,最好在吃西瓜前先切成小塊分盒冷藏保存,才能避免細菌汙染。另外,許多人會購買已經切好、覆蓋保鮮膜的現切西瓜,但譚敦慈提醒西瓜蓋保鮮膜表面容易長細菌,所以建議先將接觸保鮮膜的果肉削去,接著再切塊、放保鮮盒冷藏保存。若購買的是整顆的西瓜,農委會建議觀察以下6特徵,包括表面光滑完整、顏色青綠明亮、花紋清晰鮮明、果梗呈現捲曲狀、瓜蒂些微凹陷、拍打聲音清脆響亮,就能挑選到好吃的西瓜。西瓜好吃之餘也要當心過量,因為西瓜屬於高糖度水果,吃太多會增加肥胖、脂肪肝等風險。每天應控制在2份以內,所謂的1份大約是棒球般大小,或是一般飯碗約8分滿左右,也盡量避免喝太多「西瓜汁」,因為市售果汁含糖量高,也更容易造成血糖飆高。
浴室水垢太頑固! 譚敦慈曝「自製去水垢神器」:檸檬酸能搞定
台灣許多地區一年有一半時間都在下雨,各地相對濕度動輒就超過70至80%,而家中的浴室就容易滋生黴菌、產生水垢。對此,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就分享2種方法,簡單不費力就能自製「去水垢神器」。譚敦慈在節目《健康2.0》說道,家裡浴室的水垢總是讓人頭痛,淋浴拉門的玻璃上也會布滿水垢,尤其水龍頭用久了也會「霧霧的」,此時可以準備檸檬酸和水,用1:10的比例進行調製,在產生水垢的地方噴一噴,再用魔術海棉擦拭,接著拿刮刀刮乾淨,就能輕鬆去除污漬。譚敦慈也提到,若是家裡沒有檸檬酸,也能拿出一般的食用醋來替代,先用廚房紙巾浸滿醋,將它貼在想要清潔之處一晚,隔天再用乾淨的布擦拭,也能夠將頑固的水垢清掉。另外,若想要刷掉水龍頭上的水垢,可以拿出用過的舊牙刷,上面擠上一點牙膏後再沾檸檬酸,接著去清潔水龍頭,就能讓水龍頭恢復亮晶晶的狀態。最後,譚敦慈提醒,若想要預防水垢產生,建議在每次洗完澡後,都先拿刮刀把浴室的玻璃表面刮一遍,並拿出魔術海棉進行擦拭,擦完再拿刮刀刮過,以讓水痕在第一時間就被去除;如果擔心皂垢出現,則可以在海綿上沾點潤絲精,得降低卡皂垢的機率。
高雄住戶狂腹瀉 一查「大樓水塔20年沒洗」比馬桶還髒
高雄岡山有大樓住戶發現,家中水龍頭打開,水的顏色和味道都怪怪的,而且家人喝完還拉肚子,懷疑水質有問題,沒想到意外發現,大樓水塔長達20年沒有清洗,不肖廠商還用假照片蒙混,大腸桿菌嚴重超標。據《三立新聞》報導,住戶林小姐發現自來水有怪味,家人及住戶從去年底就陸續出現腹瀉症狀,就診時醫生建議檢查大樓水塔,結果清潔人員進到水塔,赫然發現底部都是泥沙,牆壁也都是咖啡色汙垢,水面還漂浮許多雜質,恍然大悟廠商20多年來都用假照片蒙混。清洗水塔業者表示,住戶集體出現腹瀉狀況,發現可能是水源出問題,因此與管委會。主委一起去看水塔,一看不得了,因為水塔完全沒清洗過。住戶發現水塔20多年沒清洗。(圖/三立新聞提供)民眾得知真相後都傻眼,認為太誇張,事後將水質送去檢測,按照標準水質每100毫升菌落群數要小於6,大樓水質採樣數據為3000,比馬桶還髒,難怪民眾喝下肚一直拉肚子。對此,臨床毒物科中心主任顏宗海說明,食物中毒對一般人來說,都是急性腸胃炎來表現,也可能伴隨著敗血症,甚至會有器官衰竭的風險。至於該水塔,廠商費時3天才清洗乾淨,業者也提醒民眾可以買水質檢測筆,追蹤家裡水質,以確認水質是符合標準的。
食安連環爆3/日本紅麴風暴釀4死 燒到台灣?食藥署坦承使用同批原料
日本小林製藥「紅麴」保健食品風暴持續擴大,截至29日已有4人死亡,114人住院。台灣也傳出疑似案例,高雄一名70歲婦人去年3月開始服用大醫生技的「紅麴膠囊」,2個月後出現急性腎臟病需洗腎,食藥署表示婦人服用的紅麴膠囊是使用小林製藥的紅麴原料,是否因此導致腎功能惡化,仍需進一步釐清。另外,日本知名味噌製造商「丸米」也傳出疑似混入蟑螂殘骸,台灣也有相關產品輸入,邊境也採檢到一批日本秋刀魚乾含有一級致癌物,已全數退運銷毀,未流入市面。小林製藥在28日舉辦的股東大會上坦言,去年4到12月生產的紅麴產品中,可能混入了「未知成分」,因此導致使用者出現腎臟疾病。根據《共同社》報導,日本厚生勞動省29日表示,小林製藥紅麴保健品中驗出的不明物質為軟毛青黴酸,是青黴菌中衍生而出的天然化合物。目前不清楚產品為何會含有這種物質。而這種物質具有抗生物質的特性,「毒性相當高」且效果幾乎可以到抗瘧疾的程度,目前仍不知道如何影響腎臟。根據富士電視台報導,一位45歲男性因膽固醇高,從今年1月起每天服用小林製藥的紅麴保健食品,2個月後再抽血檢查,竟發現腎功能急速惡化,被醫師告知「如80多歲老人的腎」。日方目前已有26家業者、49項產品啟動自主回收。我國食藥署也指出,國內有兩家業者進口小林製藥的紅麴原料,其中「三合興產驗股份有限公司」由新北市衛生局預防性封存紅麴原料共405.7公斤;「和司特股份有限公司」由台中市盤點其39家下游業者及少量自用,總計3120公斤已預防性下架。包含上述2家業者在內,目前共有31家業者自主通報使用到相關紅麴原料提供消費者「退換貨服務」。由於部分產品有不同批號或製造日期,目前總共123件產品啟動預防性下架,食藥署已將資訊公告在官網,提醒民眾避免食用或購入。(https://www.fda.gov.tw/tc/siteContent.aspx?sid=12919)。紅麴屬於發酵食品,是利用蒸熟的米飯經由紅麴菌發酵所製成。在發酵過程中,會產生紅麴菌的代謝物天然紅麴色素、水解酵素等等,被認為能降膽固醇、降血壓,預防心血管疾病,因此成為受歡迎的保健食品。但紅麴發酵過程中也容易遭橘黴素汙染。藥師沈采穎表示,如果大量吃下橘黴素超標的紅麴,可能會損害肝臟、腎臟。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表示,許多民眾吃紅麴產品的目的是降血脂、降膽固醇,但其實應該先飲食控制、適當運動,如果效果不佳再用藥物控制,例如降膽固醇藥物Statins。沈采穎說,研究顯示,藥物能降低38%的高血脂,而魚油只能降低3.4%的高血脂、薑黃是1.3%、紅麴是6.6%,相較之下,保健品的效果並不好。食藥署指出,國內有兩家業者進口小林製藥的紅麴原料,分別是「三合興產驗股份有限公司」、「和司特股份有限公司」,目前皆以預防性封存與下架。(圖/台中市食安處提供)顏宗海則提醒,紅麴產品基本上是安全的,但如果民眾有服用慢性病藥物,就要當心,因為紅麴產品跟很多藥物會有交互作用,會增強藥的濃度,例如紅麴產品不能跟Statins的藥一起吃,否則容易導致肝功能異常、橫紋肌溶解症的風險,其他一些降三酸甘油脂的藥物也不能和紅麴產品一起吃。日本食安問題連環爆,知名味噌製造商「丸米」也傳出疑似混入蟑螂殘骸,緊急回收10萬多件商品。食藥署3月26日證實國內有輸入同製造廠的味噌產品約3.25公斤。食藥署指出,依《食安法》第7條第5項規定,將請業者落實自主管理與自主通報。同樣在3月26日,食藥署公布的邊境檢驗不合格名單當中,也有一批從日本進口的秋刀魚乾,被驗出一級致癌物苯駢芘超標,達80.6µg/kg,超標近40倍,全數50公斤,依規定退運銷毀,未准予進入國內市場。食藥署提醒,民眾若業網購或出國時,應避免購買以上產品,也要避免食用。
食安連環爆1/台灣首見米酵菌酸「10年奪陸43命」 無色無味高溫殺不死「5大原則逃死劫」
台北市信義區寶林茶室發生集體中毒事件,截至3月29日已累計23人就醫,其中2人死亡。令人詫異的是,首位死者年僅39歲且身體健康,用餐後隔日便因急性腎衰竭而亡,病程又急又快,專家認為極不尋常,因此緊急解剖檢驗,3月28日晚上衛福部證實檢體採樣到「米酵菌酸」,這也是台灣首見,許多南洋料理的餐飲業者也紛紛主動停售河粉、粿條等商品,希望降低民眾疑慮。根據中國食源性疾病疫情監測系統資料,2010~2020年共通報19件米酵菌酸中毒事件,造成43人死亡,其中2015年一家四人慘遭滅口,2020年則在親友聚餐中一口氣奪走9條人命。根據新加坡食品局資料,想預防米酵菌酸中毒要掌握5大原則,其中避免在家中發酵玉米或椰漿產品最為重要。根據疾管署統計,截至3月28日,共計有18名患者與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相關,其中2人死亡。首名死者為39歲的呂姓男子,3月22日至寶林茶室吃炒粿條,24日因急性腎衰竭搶救不治身亡。但衛生單位卻在26日才驚覺是食安事件。台北市衛生局長陳彥元表示,「此案首例是在24日由新北市衛生局通報,由於病患出現肝衰竭,並非典型食品中毒症狀,因此直到死亡都沒有被懷疑或通報,後來陸續收到醫院通報疑似案例,才立即要求餐廳停業。」66歲男子3月19日同樣享用寶林茶室的炒粿條,之後出現腹瀉、虛弱、倦怠的症狀,並前往新光醫院就診,經過多日治療,最終在27日也因急性腎衰竭身亡,成為第二位死亡案例。新光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林嘉謨表示,一般食物中毒大多都在幾個小時內就發作,很少像該名患者「幾天後」才猛爆性肝、腎衰竭,「也是第一次遇到」。疾管署表示,除2名死者之外,目前6人住院治療中(5人住加護病房、1人住一般病房),15人症狀輕微返家休養。陳彥元說,醫院端有對所有病人進行常見造成食品中毒的細菌及病毒培養,包含沙門氏菌、痢疾桿菌、困難梭狀桿菌等,結果都是陰性。新光醫院感染症主任黃建賢表示,該男子住院後有為其進行細菌培養,但無培養出細菌,推測這次情況較像毒素導致。衛福部召開專家會議,初步認定「米酵菌酸」是禍首的可能性高,最後經解剖2位死者檢驗後,確認檢出「米酵菌酸」。由於民眾對米酵菌酸感到擔憂,台中食安處、法制局及經濟發展局也在28日共同組成市府聯合稽查小組,對於提供河粉、粿條等南洋料理的業者,包含非常泰、塔塔加、瓦城、PappaRich金爸爸、海記醬油雞飯等店家,特別針對粿條及河粉類等食材來源、保存等項目稽查。其中台中大遠百的非常泰、塔塔加泰式料理2家業者已停售河粉產品。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表示,米或椰子所做的發酵食物,若發酵過程不當,有可能產生Burkholderia gladioli菌,此菌可能再洐生米酵菌酸,這是一種非常毒的毒素,依國外報告,可讓中毒者在1天之內多重器官衰竭,致死率在40%至100%間。台北市衛生局與食藥署、疾管署及專家一起調查寶林茶室信義A13店發生疑似食品中毒事件,現場抽驗高麗菜、豆芽菜、粿條、鴻喜菇、香蘭葉及醬油。(圖/台北市衛生局提供)營養師程涵宇表示,「根據中國食源性疾病疫情監測系統,2010年至2020年共通報19件米酵菌酸中毒事件。這些通報共導致146例疾病、139例住院、43 例死亡。」程涵宇說,米酵菌酸中毒是中國的法定傳染病,中國一開始較多的中毒事件,是自製發酵玉米粉製品、銀耳、地瓜粉和玉米粉製品(果凍),後來又有許多濕米粉、木耳)的中毒事件,最常發生在家裡(79.0%)和餐廳(21%)。顏宗海表示,米酵菌酸毒素無色、無味、耐高溫,民眾難以查覺,高溫烹調也無法消滅,在中國、非洲、印尼都曾傳出米酵菌酸中毒事件,目前沒有解毒劑,只能採取支持性療法,例如中毒者若休克就打強心劑,若是不能呼吸就為他插管。顏宗海說,新加坡食品局曾針對米酵菌酸提出預防5方法,分別是避免在家中發酵玉米或椰漿產品、或添加檸檬汁或醋減少毒素形成的機會、避免食用來源不明的豆豉相關食物、如果需要長時間浸泡白木耳或黑木耳,請在冰箱中浸泡,以盡量減少細菌生長,另外,發酵食品時要採取良好的衛生措施,例如對所有食品接觸表面進行消毒,以防止細菌對食品造成不良污染。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護理師譚敦慈則指出,5到10月是食物中毒的高峰期,建議濕式的麵、米粉、河粉、粿條買回家立刻放冷藏,保存不要超過3天。她也提醒,發酵食物雖美味可口,但是無法控制溫度、濕度環境下,建議還是不要自製,以購買大廠牌有檢驗過後較有保障。
「米酵菌酸」沒有解毒劑!中毒1天內恐多重器官衰竭 醫:只剩這招能對付它
「寶林茶室」信義A13店爆發疑似食物中毒案,截至今(27日)中午已釀2死2命危。有醫師懷疑禍首可能是無色、無味、耐高溫的「米酵菌酸」;另有毒物專家指出,米酵菌酸並無有效解毒劑,且致死率達到40%至100%之間,中毒者1天內就有可能多重器官衰竭。寶林茶室疑似中毒案已知有9起案例,其中2人死亡、2人命危,其餘則有輕重不一症狀。有醫師依據患者多有食用炒粿條、炒河粉,推測是米酵菌酸釀禍。台北榮總毒物科主任楊振昌指出,國內還沒有該類中毒案發生,但若回顧中國大陸案例,該類中毒死亡率可達到3成。楊振昌說明,米酵菌酸中毒在國外也不算常見,以中國大陸為例,2010年至2020年10年間共有149人發病,其中139人住院、43人死亡,死亡率近3成,病源多來自玉米、黃豆製品,以及少部分因保存不當產生毒素的米製品。又米酵菌酸毒性很高、干擾人體產生能量,甚至讓身體「崩潰」引發器官衰竭休克,但目前尚無特殊療法或解毒法,也不能透過洗腎排除毒素,僅能運用支持性療法。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則指出,米或椰子製成的發酵食品若有發酵不當,可能產生Burkholderia gladioli菌,該菌又再衍生米酵菌酸;米酵菌酸無色、無味、耐高溫,也無法透過視覺、嗅覺、味覺來辨認,亦無法用烹煮將其破壞;但其有易在PH值7中性環境滋生特性,如在食品製程中加醋或檸檬汁,便可以酸抑制毒素滋生。顏宗海表示,米酵菌酸主要作用在人類粒腺體,該腺體為哺乳動物產生能量的來源,食用到含有米酵菌酸食物,可能產生噁心、嘔吐、腹瀉、腹痛等腸胃症狀;中毒者可能合併有肝、腎等多種器官衰竭,「只需1毫克就會導致死亡」,致死率達到40%至100%。不過,本事件雖已確定為食物中毒事件,但是否為米酵菌酸中毒仍有待食藥署、衛生局檢驗出爐,且微生物檢驗通常需耗時2週以上。
寶林茶室爆食物中毒疑慮「釀1死」 醫點名6類人:致死風險高
台北信義遠東百貨「寶林茶室信義A13」爆發食安疑慮,2名民眾日前去用餐,回家後卻出現不適就醫,其中1人疑似食物中毒引發急性腎衰竭死亡,另1人症狀較輕微。對此,毒物科醫師警告,急性食物中毒若合併敗血症,致死率也會增加,尤其6類抵抗力較差的人,可能產生併發症。2名顧客本月22日中午到「寶林茶室信義A13」店用餐,品項是內含高麗菜及鴻禧菇的炒粿條及香蘭葉飲品,回家後晚上8點及10點開始有症狀,陸續到醫院就醫,但其中1人經搶救仍回天乏術。2名民眾日前去用餐,回家後出現身體不適。(示意圖/翻攝自寶林茶室官網)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指出,若是食物中毒,多以急性腸胃炎表現,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肚子痛、腹瀉等,若合併敗血症,則可能有高燒不退、意識不清、小便量變少或合併器官衰竭,此時就有可能致死。按照以往經驗,食物中毒的致病原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菌、仙人掌桿菌、諾羅病毒等,一般人食物中毒,在急性腸胃炎後多恢復健康,但顏宗海警告,嬰幼兒、老人、肝硬化、糖尿病、洗腎、癌症等6類抵抗力較差者,可能產生併發症,建議體弱族群一定是熟食。另外,為了預防食物中毒,民眾應盡快食用食物,原則上夏天要在1小時內吃完,冬天則要在2小時內吃完,而冰箱取出的食物,一定要徹底加熱才能食用。
日13人吃「紅麴保健品」腎功能低下 小林製藥急回收3產品…社長道歉了
小林製藥出包!日本傳出已有13人因食用小林製藥旗下紅麴保健品,導致腎臟出現問題,其中6人住院,甚至有2人一度需要洗腎,目前業者自主回收3項產品,並呼籲已經購買的消費者停止食用。對此,我國食品藥物管理署副署長林金富今(23)日表示,相關產品沒有輸入台灣的紀錄,民眾到日本旅遊時切勿購買該保健食品。綜合日媒報導,日本小林製藥1月接獲報告指出,有民眾在食用旗下紅麴保健品後,出現腎臟疾病,而疑似為有問題的紅麴保健品是自2021年開始販售,截至今年2月已賣出106萬袋。相關報告顯示,目前至少13人因食用上述產品而出現腎臟機能低下的問題,包括倦怠、浮腫、尿液顏色變濃等症狀,其中6人必須住院治療,更有2人一度需要洗腎。小林製藥於22日宣布停止使用紅麴相關產品及主動召回通知,並表示經過分析調查,雖然在紅麴保健品驗出了不明、非預期成分,但還沒有完成鑑定,暫時無法確認該成分是否會導致腎臟疾病,而為了避免危害範圍擴大,將會回收諸如紅麴錠等3項紅麴類保健食品。小林製藥下架3款紅麴保健品。(圖/翻攝自小林製藥官網)針對上述情況,我國食品藥物管理署說明,根據邊境輸入查驗資訊管理系統(IFI)資料進行調查,自2022年迄今,涉案產品未有申請食品輸入的查驗紀錄,因此國內市場暫無風險。不過,林金富也提醒,即使問題產品會在日本下架,民眾前去旅遊時,應該避免購買相關產品,如果已經買回則要避免食用,而食藥署後續也將在針對日本輸入類似產品時進行深入了解。林口長庚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提到,民眾若在服用相關產品後出現不良反應,甚至需要住院、洗腎,應該待相關單位釐清,是含有哪些成分才造成腎臟功能受損,如果突然出現像是高血壓、貧血、泡泡尿、水腫、疲倦等症狀,就要及早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報導指出,因食用小林製藥旗下紅麴保健品而住院的6人中,已有5人順利出院,目前仍在調查該紅麴保健品與腎臟疾病之間的關聯,相關不明成分並未驗出在紅麴培養的過程可能會出現的毒素「橘黴素」。對此,小林製藥也在22日下午6時召開記者會宣布自主回收,社長小林章浩則為此事鞠躬道歉,強調將會持續深入調查。小林製藥社長小林章浩為此事鞠躬道歉。(圖/翻攝自YouTube/テレ東BIZ)
小磨坊被驗出農藥大翻車 毒物專家曝吃到「克美素」後果
全台食安問題再現,致癌工業用色素蘇丹紅出現在眾多食品當中,當時不少調味料大場中標,知名品牌小磨坊也一度傳出用到問題辣椒粉,不過第一時間拿出檢驗報告自清,並表示已自驗513次,結果今(12)日北市衛生局公布小磨坊的紅辣椒粉有禁用農樂克美素,也讓毒物專家表示,若吃了恐影響發育甚至傷害生殖系統。北市衛生局指出,家樂福線上購物的小磨坊「紅辣椒粉」檢出克美素-0.1ppm,已令業者或通知平台下架不得販售不符規定產品。但小磨坊表示,目前尚未收到台北市衛生局的公文,是透過新聞稿發布才得知消息,公司已展開查核。而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表示,農藥克美素可抑制植物生長,在其他國家通常用於小麥,可避免長得太高,以增加產能,在動物試驗中,克美素屬於低毒性,但食用後恐影響生長發育,會對生殖系統造成傷害。根據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驗署農藥資訊服務網,克美素用於葡萄作為生長調節使用,抑制葡萄枝條的徒長,並提高著果率,或用於菊花作為促進成熟使用,在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中,僅針對菊花、大麥、小麥(含黑小麥)、油菜籽、棉籽及黑麥制定殘留容許量,其他農作物禁用。
蘇丹紅被列「三級致癌物」 免驚! 醫:多吃「這個」加速代謝
近日「蘇丹紅」毒辣椒粉風暴持續延燒,蝦味先、豬肉乾、八方雲集、維力食品等陸續中鏢,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研究指出,蘇丹紅被列為第三級致癌物,若過敏者在皮膚炎或蕁麻疹的狀況下碰到,可能會導致腫瘤或癌症發生,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建議,多吃高纖維蔬果,能夠幫助身體加速代謝,才能使有害物質盡早排出體外。綜合媒體報導指出,若先前不小心吃下蘇丹紅的民眾該怎麼辦?,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建議,多吃高纖維蔬果,能夠幫助身體加速代謝,排出,他也表示,蘇丹紅是一種脂溶性的偶氮類芳香族化合物,一般是用在製作油、蠟、塑膠的染料,當初被發現有致癌可能時,就被全球禁用在食品中。然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資料顯示,蘇丹紅1號、2號、3號及4號均被列為第三級致癌物,此外也被認為是過敏原之一,過敏患者在皮膚炎、蕁麻疹等狀況下接觸到的話,恐導致腫瘤或癌症發生。現在許多產品被驗出含有蘇丹紅成分,顏宗海提到,消費者可分散風險,選購時不要只挑單一品牌,同時避免購買過於鮮艷或價格過低的產品。
深坑大火刺鼻異味擴散雙北 專家籲民眾緊閉門窗、外出配戴口罩
新北市深坑區一間工廠20日發生火警,刺鼻異味擴散至雙北,引發民眾擔憂是否會產生毒物「戴奧辛」。新北環保局局長程大維21日表示,目前事故周遭及下風處等區域空氣品質監測狀況皆呈現正常狀況,初步排除戴奧辛污染疑義。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醫師顏宗海則表示,如工廠內有鋰電池大量燃燒,會產生「氟化氫」,這是一種有毒氣體,民眾若出現呼吸不順、喘或胸悶等情形,應盡速就醫。新北環保局長:初步排除戴奧辛污染疑義此次火警起源於新北市深坑北深路三段,該倉庫放置藍牙耳機等電子產品與鋰電池,火勢撲滅後仍有惡臭飄散至雙北。有輿論質疑燃燒後廢棄物將產生「有毒物質」,程大維表示,戴奧辛屬於揮發性有機物的一種,其生成條件需在特定溫度、條件及催化物下才可能會生成,目前事故周遭及下風處等區域空氣品質監測狀況皆呈現正常狀況,揮發性有機物濃度很低,綜上因素初步排除戴奧辛污染疑義。空氣品質數值正常 雙北環保局持續監測根據空氣品質監測站資料,2月21日上午8時木柵地區空氣品質指標AQI指數為47,顯示為綠燈良好狀態。台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表示,除持續監測各區空氣品質,第一時間也加派人力至距離火災地最近的文山區多點機動量測空氣品質,數值均正常。建議民眾如擔心聞到異味,可暫時緊閉居家門窗,如需外出可配戴口罩,以減少呼吸道不適感。新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表示,因盆地擴散條件不佳,提醒深坑、新店以及中和、永和地區民眾暫時緊閉居家門窗,外出配戴口罩,避免於戶外長時間逗留,以減少呼吸道及眼睛不適感。環保局將持續進行空氣品質監測。專家:鋰電池大量燃燒會產生「氟化氫」毒物專家顏宗海表示,當發生突發性工廠火警,最令人擔憂的就是不知道廠房內容物。如果工廠內有塑膠物質,燃燒後恐會產生「戴奧辛」,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一級致癌物,應避免吸入;若有鋰電池,大量燃燒會產生「氟化氫」,是一種有毒氣體,可能刺激呼吸道、影響肺部,嚴重恐造成呼吸衰竭。他呼籲下風處(如中永和、新店、木柵等)民眾,盡量不要外出、門窗緊閉、開空氣清淨機。若要出門,建議戴上N95口罩。尤其氣喘、慢性肺阻塞患者等敏感族群要更注意,如出現呼吸不順、喘、胸悶等狀況,一定要立刻就醫。教育局:各校適時關門窗、調整戶外課程因應深坑火災影響空氣品質,北市學校緊急啟動應變措施。台北市政府教育局通知各校,雖然空氣品質指標並未異常,仍請各校謹慎因應,適時關閉教室門窗並調整戶外課程,尤其針對敏感性族群如呼吸道、心臟及心血管疾病患者加強關注與防護,並建議師生評估自身身體狀況配戴口罩。依據教育部「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因應空氣品質惡化處理措施暨緊急應變作業流程」,當空氣品質指標AQI達101以上(橘色)為初級預警,學校應啟動防護措施,針對敏感性族群減少戶外活動並配戴口罩;AQI上升至151以上(紅色)則應適度關閉教室門窗,調整戶外課程活動至室內,師生並應配戴口罩;AQI達401以上則應評估停止上課。
家人常生病問題恐出在冰箱! 「無毒教母」公開廚房管理的6大重點
家中的冰箱要是沒有定期整理或是做好分類,除了會讓一家人難以取得食物外,也會造成食品保存不佳的問題,進而導致身體出狀況。對此有「無毒教母」之稱的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分享,曾有一家人常生病,後來被發現是因為冰箱塞得太滿,常吃保存不佳的食物所導致。對此她也分享了,廚房管理的6大重點。譚敦慈上營養師宋明樺的網路節目「明欣醫聊事」分享,林杰樑醫師生前的看診經歷,有位病人的家人常常生病,後來林醫師發現他們家中的2個大冰箱,裡面竟被食物塞滿滿,「就是那種打開冰箱東西會掉出來的」,林醫師就告訴對方,就是因為常吃保存不好的食物,才會容易生病。譚敦慈補充,後來這家人把冰箱大掃除後,自然而然全家人生病次數就變少了。所以譚敦慈指出,記得冰箱只能放7成,放超過了,冷藏效果就會打折扣。此外,譚敦慈也分享歸納廚房管理的6大重點,像是冰箱東西不要放超過7成、醬料統一用1個籃子裝好,剩菜在溫熱時就放進冰箱裡、吃菜要先瀝掉菜湯、油品要分裝保存於冰箱、煮菜不爆香以免產生油煙。其中,醬料統一用1個籃子裝好,是因為醬料常常用了一點就放進冰箱,找不到又去買,家庭中最常重複購買就是醬料,為避免浪費就拿個盒子收納,這樣不只省錢又能輕鬆取得。至於剩菜在溫熱時就放進冰箱裡,譚敦慈說細菌會滋生是在攝氏7至60度,吃剩的菜用手摸若還有溫熱的感覺,就是攝氏約65度,這時趕快放冰箱,因為這沒有低於攝氏60度,還沒有長菌,這時候隔天再拿出來複熱吃,是沒有問題的。而吃菜要先瀝掉菜湯則是因為,現在種菜多用氮肥,過去檢驗發現紅白蘿蔔、深綠色蔬菜,都有比較多的硝酸鹽,但洗菜時是可以洗掉大部分硝酸鹽,剩下會溶於水,只要記住不要吃菜湯,就可避免吃到太多硝酸鹽。最後在油品選擇與保存上,譚敦慈說選油以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愈高、飽和脂肪酸愈低較好,例如苦茶油.橄欖欖油、芥花油等。在煮菜時,建議用冷鍋冷油,不爆香,記得冒煙就會產生有毒物質。譚敦慈建議,買了新油後進行分裝,並選擇避光不透明的玻璃瓶,以每人每天二湯匙的量,進行一周一瓶的分裝,再置放於冰箱裡,用完了再依序取出。
「4飲品」別裝保溫瓶!細菌恐暴增30倍 專家曝正確用法
近日寒流來襲氣溫轉涼,民眾除了開始換上冬衣,也紛紛拿出保溫瓶盛裝熱飲暖暖身,不過有專家表示,盡量不要用保溫瓶裝含有糖分及蛋白質的飲品,這會導致細菌快速滋長,對身體產生影響。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和營養師宋明樺在節目《明欣醫聊事》中指出,因為溫度驟降,許多人開始會習慣使用保溫瓶裝熱飲,但卻沒留意其中的小細節,對此,宋明樺強調,保溫瓶其實不是完全無菌的,尤其是已經喝過之後的杯子,除了會殘留口水中的細菌,也因為杯裡的飲品具有一定的溫度,導致這時的保溫瓶容易成為「細菌培養皿」。譚敦慈補充,根據德國杜夫萊茵實驗室曾做的研究,將豆漿裝進保溫瓶裡,在營養價值及溫度皆高的情況下,僅需半小時的時間,細菌就能迅速增長30倍,因此不建議民眾將拿鐵、豆漿、牛奶或含糖飲料等富有糖分及蛋白質的飲品裝入保溫瓶內,因為它們都相對容易在溫度高的環境下滋生細菌,倘若真的將這些飲品裝入保溫瓶內,也必須儘快飲用完畢,並且用水清洗乾淨後才安全。譚敦慈提到,除了保溫瓶內的飲品種類需注意外,清洗方式也是一大學問,許多人很常用清水隨便甩兩下就認為已經清洗乾淨,但其實最好的方式是使用刷子徹底清洗乾淨,並且將杯蓋所有的矽膠條拆下來洗,最後再瀝乾,才不會將細菌喝下肚。另外,她也分享,當察覺杯中有殘留的茶垢或飲品的氣味時,可以浸泡過碳酸鈉消除異味,一星期只需泡一次保溫瓶就會非常乾淨。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與營養師宋明樺曾在節目《明欣醫聊事》中提到使用保溫瓶需注意的細節。(圖/翻攝自健康2.0 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