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價值感
」 李沛綾 離婚暑假毒陷阱4/藥癮兒「過動症比例居冠」 15歲前染毒成癮率增5倍
正值暑假,當孩子多出很多閒晃的時間,更容易嘗試各式毒品,專家向CTWANT透露,15歲前開始使用酒精及藥物的青少年,後續出現藥癮的機率高出5倍,而藥癮而中以過動症比例最高,推測身心症狀與藥癮會彼此疊加,讓脆弱的孩童更脆弱。北市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少精神科醫師賴柔吟表示,初次使用成癮物質年齡,與後續藥酒癮出現機率有關,在15歲前開始使用酒精及藥物的青少年,後續出現藥癮的機率高出5倍。衛福部心健司司長陳亮妤表示,自己過去所做研究顯示,成癮青少年78%有身心狀況,其中最高比率者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占比約4成,其次是憂鬱症占3成。該研究是由身心科醫師親自訪談204位士林地院轉介至台北市毒品防制中心的青少年,進而發現青少年藥癮問題,可能源自於背後的身心問題。陳亮妤認為,此現象除了醫療問題,更是家庭、社會問題。陳亮妤說,社經地位弱勢的家庭,對孩子身心變化難以立即察覺,特別是ADHD的孩子,可能只認為是好動活潑,假若孩子又不慎暴露在容易接觸毒品的環境中,當他們首次碰觸毒品,使用後的反應竟能壓抑不安暴躁,恐從此步上成癮之路。賴柔吟則認為,臨床上青少年藥癮常見的共病、多重診斷,包括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憂鬱症、焦慮症等,包含ADHD在內,許多藥癮少年的共病與特定腦區發展不良有關,雖未必直接與藥癮相關聯,但身心症狀與藥癮問題會彼此疊加,讓脆弱的孩童更脆弱。法務部保護司科長彭洪麗指出,目前毒品防制是以「個人」為單位,並由衛生單位負責,政府雖已發現毒品使用不單是個人問題,還涉及家庭或是社經等問題,並將毒品防制納入社安網的一環,但社福系統的架構與毒品防制的架構截然不同,是以「家庭」為服務單位。陳亮妤表示,在政策上應該「先看到人」,而非依照單位職掌切割,社福單位輔導的脆弱家庭孩子可能有衛政單位應處理的精神疾病,教育單位負責同儕相處問題,社安網最重要的觀念是轉銜,串連醫療、司法、校園、民間團體等系統幫助藥癮青少年,所以各單位的合作更加重要。彭洪麗說,為確保後續服務精準度,個案在接受毒防中心服務前,必須至現場接受評估,但各縣市僅設有一家毒防中心,對民眾而言近便性不足,經行政院跨部會討論後,決議由衛福部在目前6個藥癮示範中心、140處毒品相關醫療處遇機構,增設個案報導據點,提升服務可近性,再由毒防中心加強與前述單位聯繫,取得評估資料、統一開案。毒品不只是醫療問題,其實也與社福息息相關,高風險家庭下的孩子更容易接觸毒品。(圖/報系資料照)防制毒品深入社區相當重要,40歲的阿文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在國中時期因同儕的關係,好奇之下誤觸毒品,國中畢業未繼續升學,加入幫派,透過非法管道賺快錢,曾經為了妻小金盆洗手,但鮮少從事正當工作的他,早已與社會脫節,只能接些臨時性的工作,加上十年前婚姻失敗,喪志的阿文因此罹患了憂鬱症,再次接觸毒品,複雜的交友圈,使阿文再次跌進毒品的深淵裡。後來阿文接受南投毒防中心的輔導,毒防中心個管員鼓勵阿文進入治療性社區戒癮,並定時到醫院接受藥物及心理治療,成功戒癮 重新回歸社會。南投毒防中心表示,剛開始接觸阿文時他的思緒混亂、自我價值感低落,無穩定工作又被許多生活瑣事困擾,導致無法穩定接受治療,與家人間的關係時常產生衝突。後來在毒防中心耐心陪伴下,慢慢解決阿文生活中的困難,並提供家庭支持服務,協助修復與家人之間的關係,漸漸地阿文願意敞開自己的心,分享他的生活,也為了不讓家人擔心,主動提出想至治療性社區戒癮居住,學習一技之長,最後終於戒癮成功。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認為想讓青少年遠離毒品,強化家庭關係是其中的重要關鍵,除了保有良好的親子溝通管道之外,也可提醒孩子毒品危害的後果,以及同儕相處時,不必迎合而失去自已的原則與判斷力,同時也要多關心孩子交友狀況,才能避免孩子不慎染毒。
熟女健身不慎漏尿! 非侵入治療告別尿失禁
一名今年45歲的黃小姐(化名),自從當媽媽後就出現頻尿及輕微漏尿困擾,但因忙於照顧小孩及處理家務,加上對生活沒有太大影響而輕忽。後來孩子開始上學後,她決定報名健身房重量訓練來改善體態,沒想到就在一對一訓練過程中,因舉啞鈴一個簡單的動作卻不慎漏尿,讓她超級尷尬,從此不敢再參加健身房課程。後來到婦產科檢查,醫師診斷評估後確認罹患「混合型尿失禁」,經過使用陰道雷射治療搭配電磁波合併治療後,症狀大幅改善。妳不孤單 超過二成女性飽受尿失禁困擾 婦產科診所院長郭安妮醫師表示,黃小姐剛到診所看診時滿面憂愁,主訴原本覺得頻尿、漏尿不太影響生活,加上生活重心都在照顧家庭及小孩,所以一直沒有就醫,沒想到竟然變成尿失禁,現在都不敢出門,甚至不敢出國旅遊!其實黃小姐的情況並非個案,根據統計全台超過二成中年婦女都因漏尿問題飽受困擾,只是礙於面子不敢說出口,或是忙於工作或家庭而延誤治療時機。漏尿不是老人病 輕忽恐嚴重影響身心健康郭安妮醫師說,漏尿就是尿失禁,就是有時候沒辦法控制自己的身體,突然就有尿液流出,常見於產後女性及更年期的婦女。漏尿的原因多樣,包括年齡增長、產後盆底肌肉弱化、肥胖、慢性咳嗽(常見於長期吸煙者)、以及荷爾蒙變化等,不僅影響身體健康,還可能導致焦慮和憂鬱等情緒問題,患者可能因為害怕漏尿的尷尬場面而選擇減少社交活動,甚至不願出門,在社會與家庭生活中逐漸自我隔離,導致孤獨感和情緒低落,進一步加劇焦慮和憂鬱的風險。此外,漏尿也可能影響婦女的自尊心和自我價值感,讓她們感覺自己失去了控制身體的能力,進而產生無助感。這種情緒的累積不僅影響個人的心理健康,也可能對家庭關係造成壓力。因此,對於中年婦女來說,漏尿的治療不僅是恢復生理功能,更是重建心理健康和社交互動的重要步驟。雷射搭配電磁波合併療法 非侵入無痛治療新趨勢郭安妮醫師指出,尿失禁類型多元,需要經過醫師專業評估,除了最常見的應力性尿失禁外,還包括急迫性、溢滿性及功能性等,如有同時存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症狀則為混合型尿失禁。一般輕度尿失禁患者,建議先練習凱格爾運動,若不見改善或是症狀為中重度等級以上,則可考慮陰道雷射治療,後續搭配電磁波治療。郭安妮醫師說明,陰道雷射治療是用雷射去刺激陰道組織,使膠原蛋白重新增生,過程中不需麻醉,只會產生微小傷口,術後也不用住院,只要七天內不要有性行為,其他正常的生活作息與運動都不會有問題!雷射治療後,建議可以搭配非入侵式的「電磁波療法」,每次治療約半小時,大約持續接受六至八個療程,可達到尿失禁改善效果。積極就醫 提早告別漏尿尷尬郭安妮醫師提醒,提高疾病認知、積極就醫及調整生活方式是預防和治療漏尿最重要的方式,平時除了避免抽菸、減少咖啡因和酒精攝取外,也要保持健康體重,減輕盆底肌肉壓力。另外養成定期的盆底肌訓練(凱格爾運動),也可以預防頻尿、漏尿問題,最重要的是平常就要多做紓壓技巧,降低生活焦慮。如果發現有輕微尿失禁問題,就應盡快就醫檢查,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時機!
媳婦過年壓力炸鍋 先生幫忙有助化干戈
除夕夜是家戶團圓好日子,許多媳婦卻隱藏著難解的千千結,有的媳婦要張羅年夜飯洗一大堆碗盤,有的媳婦要面對親戚的各種比較,也擔心春節期間頻繁互動、相處產生嫌隙,一不小心就擦槍走火。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任李信謙直指,這些壓力大部分都離不開「人」與「人際關係」。年節關係通常反應平時的相處,了解自己焦慮的來源,行前花點時間討論,凝聚夫妻雙方共識,讓佳節可以回歸到凝聚親情的初衷。媳婦與婆婆的相處,是許多女性婚後的最大課題。有些婆媳平時沒有住在一起,也沒有摩擦或衝突,只是雙方都不熟悉,農曆新年要面對飲食口味、生活模式、宗教的差異;另一種是長期與公婆同住一個屋簷下,住在一起摩擦爭執多,平時下班回家相處時間短,年假的時候整天待在一起,沒得躲了。這些種種都會產生預期性的焦慮,畢竟「婆媳要親如母女」,實際上的互動經驗卻不是如此,雙方都會感到挫折。沒有安全感、自我價值感低,以及各種軟弱,都是人生常見的劇本,當我們有意識的覺察到這些老套的劇本,就有改寫的可能。從溫良恭謙讓,到再也不回去過年李信謙門診中有位50多歲的劉女士,初為人婦時,家人希望她朝三從四德、溫良恭謙讓的姿態去生活,侍奉公婆、賢慧持家,才能在公婆家佔有一席之地,背負很大的無形壓力,幾年後出現憂鬱症的狀況,覺得跟公婆的關係很緊繃,認為受到婆婆的欺壓,但是婆婆並不認為自己是擺威權的強勢婆婆,也沒有干涉家庭自主權,先生也不認同太太的感受。當憂鬱症痊癒後,她把生病的原因歸因在先生身上,認為先生處處不替她著想,很多事情不幫她,一直要她配合公婆家的活動,決定以後過年絶對不回公婆家過,彼此關係降到冰點。公婆知道她的決定後,根本無法理解,認為對媳婦沒有不好,怎麼突然間關係就破裂,中間溝通橋樑完全斷裂。媽媽決定不回去過年,爸爸也沒辦法把孩子揪回家,一年一度的過年返家,從媳婦的焦慮轉變為先生的焦慮,獨自留在北部的劉女士,心情也不好受,情緒波動無法釋懷。先生也有內心小劇場 先生是兩個女人間最好的平衡及溝通橋樑,但同時搞定家中兩個愛他的女人,對男人來說也不容易。夾在太太和媽媽之間,男人也頗為辛苦,一方面想孝順媽媽,一方面想成為尊重女性的好男人,過年時節,也有自己的內心小劇場。李信謙門診一位男性患者吳先生,也有「春節壓力症候群」。小夫妻和公婆家沒有住很遠,爺爺奶奶很疼愛孩子,常常到家裡突襲檢查,美其名買了些好料來家裡,卻常常跟兒子抱怨,家裡凌亂不堪,還說兩個人都是高知識分子,一個博士一個碩士,公婆時常碎唸,媳婦為什麼結了婚就不出去工作。事實上小家庭的經濟沒有什麼問題,面對父母時常耳提面命,他沒有透露口風獨自承受,過年前焦慮到失眠,胸悶、心悸,也擔心過年相處時間長,爸媽不小心說出來,引發兩造戰爭。給婆婆的禮物,從驚喜變驚嚇時代背景不同,新世代公婆有傳統框架的人比例大幅降低,公婆在與媳婦相處時也可能會有壓力,異中求同成了很多人的共識。有一個婆婆原本就有焦慮症,在李信謙門診固定就診。她每年都期待三個孩子的到來,一位住在南部,兩位在國外,過年時會固定回家團聚;平時用藥反應都不錯,過年前一個月開始,婆婆要求增加安眠藥的使用,好幾年都是如此。婆婆腦中常常思索,要怎麼對他們好一點,從國外回來的兩對,生活習慣不一樣,需要準備哪些吃的,一直在腦補,有一年開始出現輕微的憂鬱症。某一年,孩子們回來後,特別給她一個驚喜,帶她去環島旅遊,飯店、租車都安排好了,她心想,是不是孩子們覺得過去幾年她煮的菜不好吃,所以不想待家裡,環島五天四夜,回來後就憂鬱症發作。從孩子們的角度來看,覺得每年母親為過年操持勞累,想讓她享受一個不用待在廚房的假日,可惜因為沒有事前討論,這種surprise不像是驚喜,反倒變驚嚇了。行前討論,凝聚隊友共識李信謙表示,過年其實有點像遷徙的概念,「票訂了嗎?」「車子送去保養了嗎?」像要出發去旅遊,都會事前做一些功課,去哪些景點,時間怎麼安排,大家都要出一點力氣,有一些事先的溝通,全家做一些預備,讓媳婦不是匆忙進入新的情境,只能被動因應,找出因應解決之道。提前詢問年夜飯的菜色?在家下廚、訂購年菜,還是出外用餐。過去年夜飯多由婆婆和媳婦一手料理,產生不少矛盾和分工問題,近年來訂購年菜與出外用餐的接受度愈來愈高,不用煩惱除夕圍爐前的大採買,省去備料下廚的工序與時間。如果決定自己煮,過年前先溝通好菜色,餐畢後,全家人一起收拾,而不是媳婦一個人洗洗刷刷。太太可以老實說,回到老家哪些事情做得來、哪些做不來,或什麼情況需要先生協助圓場。對男性而言,回到習慣的環境,容易被「慣性」所驅動,甚至把婚姻中建立的新習慣給抹煞掉,有些男性在自己建立的小家庭裡,也會主動幫忙洗碗做家事,但回到原生家庭時,這些習慣突然都不見了,好像回到兒時,茶來伸手、飯來張口,一味耍廢。傳統華人家庭,親子關係是核心,夫妻關係淪為親子關係的配角,媳婦嫁進家門,有點像「外來者」,和原先的大家庭攪在一起,很容易出問題。現在的家庭中,媳婦多半要負擔經濟,到外工作,學識專長兼俱,價值觀、人倫關係、權利義務都在鬆動,理所當然認為自己才是家中的主角而不是配角,身為「三角關係」核心的兒子,若沒有適時當個潤滑劑,家庭氛圍容易緊繃。最容易踩雷的多半是教養方式,公公婆婆的管教方式多半較為寬鬆。平時還算聽話的的孩子,面對教養態度不同調時,例如長輩不斷餵食孩子糖果餅乾,躺著看電視不節制,跨年夜熬整晚,行前提醒孩子,仍要遵守規矩。婆媳間關係要和諧,需要先生大力「助功」,隨時支援、打圓場,面臨眾多長輩的噓寒問暖與關愛的眼神,或問一些令人尷尬的問題時,隊友要注意太太發出的肢體暗示,故意岔開話題或找個藉口離開現場,例如可以跟長輩表示「想帶小孩去家裡附近逛逛」,願意幫忙太太的先生,日後婚姻生活會越來越平順,先生如果不願幫忙,未來婚姻關係緊張的風險可能大幅提升。以理相待、降低期待,雙方才能和睦相處來自兩個不同家庭的女人,很少真的能把彼此當成母女的。事實上,婆婆不是肉身的媽媽,從生物遺傳的觀點來看,飲食的習性、待人接物、表達方式多所不同,如果沒有換位思考,很容易產生矛盾和衝突。關係最會造成影響的是關係,最能夠改善的也是關係,面對公婆,保持禮貌和尊重,以善意出發,透過觀察跟理解找出相處之道,平時花點時間關心長輩,刻意打通電話問候,增加一些互動頻率,一份問候、一份關心,都能增加彼此關係情誼。李信謙提醒,如果家庭關係複雜難解,一個人承受不住,千萬不要獨自悶在心裡,尋求身心科醫生或心理師的協助,從旁觀者的角度來解析,有機會跳脫原有的思維,用全新角度看待事情。 文章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斷開18年婚姻 本土劇女星吐無奈心聲:不明白這麼多負債真實原因
八點檔女星李沛綾過去飾演反派角色,令人印象深刻,不過在嫁給台中地主老公後,幾乎隱退,去年才復出拍戲。李沛綾昨(17日)證實離婚消息,表示雙方對經濟與生活的認知,出現極大差異,經過協議決定離婚。她感嘆,不是傷感的結束,而是人生另一個階段全新的開始。李沛綾發聲明指出,由於前夫經營民宿多年,資金與投資設點擴充速度未能有效調控,導致負債壓力沈重,雙方對經濟與生活的認知,出現極大差異,雖努力磨合與適應,但仍難獲得共識,因此經過協議後決定離婚,目前生活開銷都落在她的肩上,前夫難以支付贍養費。李沛綾說,離婚,對男女雙方都會有感情與自尊上的傷害,甚至會自我價值感受挫,無論分開是什麼樣的原因,當下的心情只有低盪,但自己都將勇敢面對。她昨(17日)晚間在臉書回應大家的關心,表示雖然無法一起走到最後,仍然感恩這18年的婚姻,長年處於對另一半的經濟收支完全不清楚的情況,甚至不明白為何至今有這麼多負債的真實原因,只好忍痛放棄這段極度沒有安全感的婚姻生活。李沛綾指出,離婚不是傷感的結束,而是人生另一個階段全新的開始,感恩且祝福彼此未來一切安好,感恩所有家人、親友、媒體朋友。
八點檔女星認已離婚 前夫負債嚴重「贍養費付不出」…她獨扛經濟重擔
八點檔女星李沛綾過去飾演反派角色,令人印象深刻,不過在嫁給台中地主老公後,幾乎隱退,去年才復出拍戲。李沛綾今(17日)證實離婚消息,表示雙方對經濟與生活的認知,出現極大差異,經過協議決定離婚。李沛綾發聲明指出,由於前夫經營民宿多年,資金與投資設點擴充速度未能有效調控,導致負債壓力沈重,雙方對經濟與生活的認知,出現極大差異,雖努力磨合與適應,但仍難獲得共識,因此經過協議後決定離婚,目前生活開銷都落在她的肩上,前夫難以支付贍養費。李沛綾說,離婚,對男女雙方都會有感情與自尊上的傷害,甚至會自我價值感受挫,無論分開是什麼樣的原因,當下的心情只有低盪,但自己都將勇敢面對。事實上,李沛綾去年10月就開始在臉書發文,「放下一切,自在的呼吸,不再讓自己有缺氧的那一刻,做自己最快樂,做自己的女王。取捨之間沒有對錯,當機立斷決定之後,只有義無反顧向前行,既然不堪回首,就別回頭。」之後她於11月又發文,「不合腳的鞋,穿了會痛、會受傷、甚至會留疤痕,無法自在的走,更無法走得遠,不是鞋不好,只是不合你的腳,別硬要去適應它,只會讓自己傷更多,痛更久,放掉它,找回舒適自在最重要。」根據《鏡週刊》報導,李沛綾丈夫日前投資清境農場山上的土地,打算開發,過程中因為遇到疫情停滯,資金周轉不靈,甚至瞞著李沛綾超貸,不僅如此,連教育基金也投入,因此踩到李沛綾的死穴,夫妻之間有了嫌隙。
李沛綾證實離婚!前夫負債嚴重…付不出贍養費
李沛綾嫁給台中地主老公後,一度淡出演藝圈。不過,去年她復出拍戲,開始有了經濟危機傳聞,而今天(17日)再傳她因老公投資失利離婚,李沛綾透過經紀公司證實了。針對李沛綾被傳離婚,經紀公司鳳凰藝能回應證實,並指出,離婚主因就是投資失利導致負債沈重、雙方對於經濟及生活認知有差異,前夫甚至連贍養費都付不出來,李沛綾必須一人擔所有開銷。李沛綾回應如下:(因涉兒少法而隱匿部分資訊)沛綾與前夫已經在去年協議離婚,過程平和且理性。由於沛綾前夫經營民宿多年,資金與投資設點擴充速度未能有效調控,導致負債壓力沈重。雙方對經濟與生活的認知,出現極大差異,雖努力磨合與適應,但仍難獲得共識,雙方協議離婚。由於前夫負債嚴重,難以支付贍養費,生活開銷都落在沛綾的肩上。沛綾因此將努力工作,以維繫基本的生活品質。離婚,對男女雙方都會有感情與自尊上的傷害,甚至會自我價值感受挫,無論分開是什麼樣的原因,當下的心情只有低盪。但為了迎接未來,沛綾都將勇敢去面對。
毒防中心協助回歸社會 「脫離用毒迴圈」藥癮者感謝信訴心情
「今天能來到山莊生活,重新改變自己都是您們的用心和關懷,才有今天所改變的自我。」這是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茄荖山莊居民阿文寫給南投毒防中心的一封感謝信。40歲的阿文,曾是社會上載浮載沉的一名藥癮者,國中時期因同儕的關係,好奇之下誤觸毒品,國中畢業未繼續升學,加入幫派,透過非法管道賺快錢,曾經為了妻小金盆洗手,但鮮少從事正當工作的他,早已與社會脫節,只能接些臨時性的工作,加上十年前婚姻失敗,喪志的阿文因此罹患了憂鬱症,再次接觸毒品,複雜的交友圈,使阿文再次跌進毒品的深淵裡。所幸,南投毒防中心、地檢署及草屯療養院合作下,阿文在毒防中心個管員積極鼓勵下進入治療性社區戒癮,並定時到醫院接受藥物及心理治療,成功戒癮 重新回歸社會。陪伴個案走過這段煎熬時期的毒防中心佟個管員表示,剛輔導時阿文思緒混亂、自我價值感低落,無穩定工作又被許多生活瑣事困擾,導致無法穩定接受治療,與家人間的關係時常產生衝突,在毒防中心耐心陪伴下,慢慢解決阿文生活中的困難,並提供家庭支持服務,協助修復與家人之間的關係,漸漸地阿文願意敞開自己的心,分享他的生活,也為了不讓家人擔心,主動提出想至治療性社區戒癮居住,學習一技之長。收到阿文寫的感謝信,看見他改變回到社會,真的很感動。衛生局陳南松局長表示,藥癮造成的傷害是一種慢性腦部疾病,到成癮治療性社區治療後讓他們學習如何過沒有毒品的規律生活,學習一技之長,並且有更多思考的機會,其實戒癮治療,就藏在這些生活的細節裡。協助藥癮者們脫離用藥的迴圈中,需要你我持續的支持與鼓勵,藉由理解與關懷陪伴,協助他們在脆弱時能看見另 一種選擇,脫離毒品的戕害。
回不了的家2/有家為何寧可睡街頭? 精神醫師與社工聯手揭密
台北車站一名70多歲的A姓婦人,平日依靠乞討維生,看似與一般遊民並無不同,卻意外發現她名下有房,地點甚至位在中山區。不過本刊記者實際走訪,發現婦人儘管在中山區有房,平時卻以北車為家,從來不曾回去中山區的房子,該間房屋甚至經警方訪查後,被認定是無人居住的空屋,周邊鄰居更是從來沒見過婦人。對於婦人寧可以天地為家,卻也不願意回家,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指出,造成這些遊民有家也不願意回的原因有千百種,其中不乏因家庭問題或因個人問題、不被家人理解進而形成衝突、不願與家人互動而選擇離家,又或是因經濟問題等,無力找到避風處最終淪落街頭,但這其中也有不少人因為尋求獨立或有「冒險精神」而選擇餐風露宿。楊聰財也分享他曾碰過的個案,他曾收治過一名66歲的陳姓男街友,陳男在一次家庭破裂後便失去了穩定的住所,並喪失社會網絡與家庭的支持,加上經濟來源不穩定,長期的街頭生活讓他罹患憂鬱症與焦慮症。陳男明顯對生活失去興趣、自我價值感降低,長期的孤獨與獨處更讓他感到恐慌與無助,而面對經濟來源不穩定、與隨時可能產生突發狀況的街頭,陳男也明顯受到焦慮症影響,進而影響睡眠,形成藥物與酒精濫用,這不僅影響到陳男的身體健康,更影響其心理健康,從而加重其困境。另外,由於長期的孤獨使他難以建立穩定的人際關係,也進而無法取得工作,使得他進入惡性循環的迴圈,始終無法脫身。老婦對於自己為何會出現在此不願多談,只說自己年輕時做工維生,沒有讀太多書,「沒有用啦」。(圖/本刊攝影組)楊聰財指出,對於陳男來說,其迫切需要綜合醫療與心理健康支援,除基本的醫療檢查外,陳男也須進行心理輔導與物質濫用治療,藉此使其脫離惡性循環的迴圈,同時也需依賴社會支援與定期追蹤,才能使他走回正途。不過,對於社工來說,光是勸說街友們接受收容就是一大難題,不少人因為在外面自由慣了,面對進入收容所後外出需要報備、有門禁等限制相當不習慣,對不少街友來說,進入收容所和當兵幾乎沒有兩樣;而最讓社工感到無力的地方是,就算好不容易輔導他們就業、租屋,有些個案可能會因各種原因失業,失去經濟來源後積欠房租,再次淪落街頭。社工也坦言,社會支持固然重要,但更需要他們願意被拉一把。精神科醫師楊聰財也提醒,成為街友的原因有千百種,導致他們寧可以天地為家,也不願回家的原因也各不相同,在這種情況下,理解和尊重他們的決定,以及提供支持和幫助可能是有益的。如果民眾真的關心某些人、為何要選擇遊民生活,建議與他們建立溝通管道,並嘗試瞭解他們的具體情況和需求,才能提供最適合他們的解方,使其脫離惡性循環的迴圈。本刊記者直擊,一名全身穿著潮牌的男子向老婦攀談不短時間,過程中更「展示」其身上的金項鍊,疑似為詐團遊說她交證件。(圖/本刊攝影組)
「這些據點」銀髮族免費健身! 九成長者自認改善身、心力
為使長者具有足夠肌力,以降低衰弱風險,衛生福利部自109年起補助地方政府結合公有閒置或低度使用空間,試辦14處銀髮健身俱樂部,自110年至112年已於21縣市累計布建128處據點。超過9成的長輩自覺精神及心情有明顯正向的改善,創造長者快樂老年生活,提升肌力更重拾活力,朝向健康又安全的高齡生活。「銀髮健身俱樂部」提升長者健康 改善行動力、抓握力銀髮健身俱樂部不僅有適合銀髮族的專屬運動設備,也有專業運動教練指導,提供正確、規律且安全的運動建議。另課程中搭配長者功能評估量表(ICOPE),讓長者了解自己的衰弱部分,及運動前、後身體功能改變程度;經分析長者參與課程前、後狀況,長者上、下肢肌力等項目,皆有得到改善,包括改善了手腳緩慢、行走無力與抓握力弱等狀況,同時提升走路速度與穩定度。另外,透過課程參與、飲食衛教與陪伴互動,長者認知功能、營養狀況與憂鬱情形亦得到改善,長者整體回饋的滿意度高,亦有助於預防失智與建立人際關係,全面共築健康老年生活。結合在地資源 個人化需求、創造樂趣高雄市「長生全方位銀髮健身俱樂部」與鄰近大專院校進行產學合作,提供相關科系學生實習機會,培養未來的運動指導員;針對特殊族群進行運動功能評估(如中風、帕金森氏症、慢性疾病及關節退化等) ,長者樂於接受個別運動的指導,以符合個人之需求。臺南市「台江銀髮健身俱樂」結合社會福利服務族群身心障礙者,長者帶著身心障礙的孩子一同運動,提高身體活動量之外,亦增進社交生活,相互關懷,陪伴及鼓勵,創造據點服務的意義和樂趣。結合衛教 、互相鼓勵陪伴 找到陪伴和歸屬感銀髮健身俱樂部除了提供運動課程服務,亦有許多據點於課程過程中結合衛教,提升長者健康觀念,或安排額外的手作課程或是遊戲互動環節等,已成為長者互相鼓勵、閒話家常或支持陪伴的地方。另外,更有許多長者進一步成為據點志工,與其他人分享自身經驗,互相協助,共同促進銀髮族社會參與及貢獻,提升自我價值感,營造有尊嚴的老年樂齡生活。
2百萬人陷憂鬱卻僅3成就醫 出現6項症狀快就醫
出道近30年的國際巨星李玟(Coco)在大眾面前總是呈現開朗樂觀形象,卻於7月5日因憂鬱症自殺離世,震驚華人演藝圈!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全台憂鬱症至少超過200萬人,就醫的人數卻不到3成。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簡稱「諮商全聯會」)常務理事胡延薇呼籲,當民眾出現情緒低落、反覆出現自殺意念等6項狀況,務必及早尋求協助。▲知名華語女歌手李玟(Coco)因罹患憂鬱症輕生,享年48歲。(圖/維基百科公共領域)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目前全台保守估計至少超過200萬人、約8.9%患有憂鬱症,其中重度憂鬱症患者占5.2%、約125萬人;換句話說,每個人身邊的親友,都可能有人正遭遇憂鬱風暴,但其中實際就醫比例卻不到3成。諮商全聯會表示,許多民眾在身體健康出狀況時會直接就醫求助;但遇上心理困擾時,卻因民眾對其認識有限,加上整體社會觀念與文化氛圍影響,求助比例還是遠低於其他生理疾病。情緒出現6狀況 可能是憂鬱症徵兆胡延薇說明,憂鬱症就如同「心的感冒」,鼓勵民眾在生活、工作日常之餘,關注自己的作息、心情,當情緒出現下述6項狀況並已經影響到日常活動運作,便可能是憂鬱症徵兆。食慾變化睡眠品質不佳專注力下降自我價值感降低情緒低落反覆出現自殺意念長達2週以上諮商全聯會媒體與公共關係委員會委員陳劭旻也呼籲,大眾若遇上述狀況請盡快尋求專業的心理健康資源,如:身心科就醫,同時搭配心理諮商、自我照顧活動或團體課程等,或是向縣市衛生局所屬的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求助免費相關資源。很多人以為憂鬱症只有情緒低落,但它有可能進一步影響到身體功能,出現記憶力退化、幻覺、身體疼痛、感官鈍化甚至自殺。根據統計,全台2022年自殺死亡人數為3787人,較前年增加202人,增幅為5.6%,諮商全聯會媒體與公共關係委員會委員林子翔提及,心理疾病如同看不見的殺手,唯有民眾有意識地關注自己的心理狀態,方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遠離憂鬱」。世界衛生組織(WHO)強調「沒有心理健康,就不是真健康」,在2020年對全世界呼籲「憂鬱症是當今排名第2需被重視的疾病」諮商全聯會也籲請政府持續將資源與專業人力挹注於校園與社區場域,帶領心理健康專業守護台灣的各個角落。名人自殺引起模仿效應 當心自殺前4恐出現徵兆另外,光田綜合醫院身心科醫師溫偉鈞表示,名人自殺事件透過各大媒體的報導,除了容易引起患者的焦慮感之外,也有可能出現模仿效應,「患者可能會覺得這些名人都已如此努力,結果仍不如預期,那我大概也沒希望了。」進而出現孤單無助的情緒,而加重憂鬱的症狀。溫偉鈞提醒患者,若發覺自己看完相關新聞後情緒受到影響,務必關上電視,甚至放下手機,此時可以選擇出外散步或從事其他休閒,遠離過度爆炸的資訊,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切勿隨意停藥,記得持續就醫。過度焦慮不安提起死亡、毁滅等言語睡眠習慣突然改變有計畫地安排事務,甚至送走心愛的物品身為憂鬱症患者親友的民眾,也多留意觀察患者的異常跡象,有助於及早察覺他們的自殺行為。若患者出現被害妄想或自殘行為時,陪伴者還是需要將患者強制送醫,避免更嚴重的傷害出現。 健康醫療網提醒您:自殺不能解決問題,你我都是自殺防治守門人。安心專線:0800-788-995(0800-請幫幫-救救我)張老師專線:1980勇敢求救並非弱者,您的痛苦有人願意傾聽,生命線專線:1995
極速家暴2/恐怖情人用PUA施暴 專家:求助公權力保障人身安全
一名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黃姓教練被指控嗜賭且家暴女友,受害女子A女除已聲請家暴令並提告外,並向本刊控訴黃男是運用PUA(渣男心理操控術)搭訕技巧來操縱她的心理,才讓她陷於恐懼,一度不敢反抗、提告。專家則建議A女應讓公權力介入保護其人身安全,並尋求親友及專業人員的協助,以避免身心再受創傷。A女指控黃姓教練去年利用PUA技巧向她搭訕,並一步步將她引入情感的陷阱,以致對黃男任何不合理的言行均不敢反抗,但她發現黃男劈腿且嗜賭後決定分手,卻遭黃男在高速行駛中的特斯拉車上施暴,還被掐脖、咬手、手插喉嚨致吐血昏迷,甚至被逼迫脫光衣服、限制行動自由,留下大片的心理陰影。黃姓教練被控行駛在國道上時情緒失控,竟按下自動駕駛後跨坐在副駕駛座,對女友掐脖、插喉。(圖/示意圖,非當事人,123RF)本刊調查,PUA搭訕技巧全名「PickUp Artist」,本是一種針對社交能力技巧較差的男性,藉搭訕接近女性的技巧,但後續卻演變成一種透過心理學操控兩性關係,最終達到發生性關係的目的手法,或透過羞辱、貶低女性的自尊,將對方緊緊握在股掌之間,讓女性以自己為天。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楊聰財醫師表示,上述案件已達家庭暴力程度,且是典型的PUA情緒操控術。至於PUA的判斷重點包括一,當事人覺得被追求者控制;二,對方不斷狂發訊息、打電話等;第三,對方經常使用挑逗、誘惑心理戰術,試圖迅速發生性關係;第四,對方有不當的肢體碰觸,或故意與其他女生曖昧。若對方出現上述狀況,都應加以注意去尋求信任的人的協助。 楊聰財指出,要想將自己抽離出PUA的惡性迴圈,首先就必須要先「認知自我」,尋求健康自然的方法,而非單相思式的接受命令,學習接受良好的禮儀互動,同時尋求專業人員的支持,並建立自我價值感,別將一門心思都放在異性身上,讓他牽著鼻子走,「談戀愛前最重要的是自己尊重自己」。楊聰財歸類出「社交焦慮者、低自尊者和控制欲強者」等3類型人比較容易採用PUA技巧與異性互動,但兩性互動最終仍須建立在健康的關係上,雙方彼此尊重、坦誠溝通,建立共同嗜好,佐以健康的性關係,以達到互相成長的目的,絕不是只有單方面無條件的付出或接受。黃姓教練坦承確實有和A女吵過架,且是因為擔心女友跳車,才會在第一時間抓住她,而不慎讓她受傷,過程中有不少誤會,不過現階段一切仍在法院審理中,相關細節仍屬「偵查不公開」內容,但他可以肯定兩人之間只是情侶吵架而「非家暴」,他表示,希望一切交由司法審判,而不應交由輿論評斷。 A女一度不敢報案,所幸在朋友的陪伴下走出陰霾,鼓起勇氣對黃男聲請保護令並提告。(圖/翻攝畫面)◎尊重身體自主權,請撥打113、110◎若自身或旁人遭受身體精神虐待、性騷擾、性侵害,請打110報案再打113找社工
哭蓋罰站樓4/青少年整天躲房間怎麼辦? 堅持底線才能讓情感交流
牛津大學今年初發佈的一份研究顯示,封城使得父母的壓力、沮喪、焦慮暴增,國內也有相關調查顯示,3成家長認為疫情期間親子衝突增多。兒童福利聯盟表示,許多孩子撥打諮詢專線,五月份累積至今大概1144通,相較於四月600多通急速成長,孩子們大多反應擔心疫情,或不會寫功課等,而家長則多表示焦慮,和孩子的衝突也變多。一家子關在屋子裡,想要減少衝突,諮商心理師黃宜靜認為全家要有一些共同討論事情的時間,「每個家庭成員都有權利Rights表達意見,例如討論哪些是私人空間,當有人不想被打擾時,就能適時獨處。」不想讓生活陷入混亂,家長要從規律作息做起,除了與孩子早睡早起,也要適時安排一些肢體活動,讓孩子放放電。圖為藝人阿沁跟孩子一起在家運動。(圖/華研國際提供)而權利同時也伴隨責任Responsibilities,例如孩子必須分擔一些家事,例如倒垃圾、洗碗等等,「當孩子覺得對家庭有所貢獻時,也能提升他的自我價值感,更融入家庭。」另外,還是要有一些建立情感連結的機會,例如與年幼的孩子玩躲貓貓、或是一起玩桌遊或文字接龍等等,可以增進全家人的感情。但如果家中的青少年一直關在自己房間呢?黃宜靜說,還是要尊重孩子,千萬不要大罵「你以為家裡是旅館」之類的話,但同時也要讓孩子知道一定要遵守的規則,例如一定要出來一起吃飯、或是白天不能關上門,還是要讓孩子與家保有一定的連結。防疫期間,想要加強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可從他們有興趣的事物著手,例如陪他們畫畫。(圖/張祐銘攝)
高雄少女為何積極賺錢? 心理師:恐為尋求自我價值
高雄一名年僅14歲的少女離家失聯3天,警方雙北、新竹來回奔波搜查,終於在今(1日)於新竹竹東一處套房密室內尋獲少女及羅姓主嫌,全案宣告偵破。少女歷經驚魂66小時,目前已經平安返抵高雄。這位14歲少女在暑假期間便一直積極尋找打工機會,少女媽媽先前曾向記者透露,少女在這之前就曾經在網路上販售面膜,而且也因此賺到一些錢,可惜當時母親未有警覺心,少女才一步步踏入騙局。案發後,少女媽媽曾PO出女兒與網友的對話內容,對方以「遊戲陪玩」為由,時薪200元起跳,每周都有5萬元消費預算來吸引少女,最終少女才受騙,所幸最後被警方救回。專長親子關係諮詢的諮商心理師黃宜靜表示,如果少女媽媽能在發現孩子異樣時就做點甚麼,也許會有不同結局。舉例來說,少女年僅14歲,卻一直積極想賺錢,家長察覺後可以多去了解背後的原因,到底孩子為什麼如此需要錢?如果不是生活上急需金錢,那是不是為了印證自我價值?黃宜靜說,許多青春期孩子在學業成績、家庭關係中遇到困境時,常常會無法感覺到自我價值,或許會萌生「如果我幫忙賺錢,是不是會讓家人對我刮目相看?」,在此同時也感覺到自己是個有用的人。如果少女家庭經濟狀況沒有問題,父母或許可以多幫助少女建立自我價值感,藉由內在、親子關心讓少女獲得滿足,而不是金錢。青少年對於網路的使用習慣,也是父母觀察的重點,如果使用頻率、需求改變,就要有所警覺,多跟孩子聊聊,了解孩子背後的心理需求,或許就能預防類似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