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基
」 營養師 高敏敏 風險 癌症 脂肪肝吃和生活習慣很重要 營養師推10種食材讓你遠離脂肪肝
有脂肪肝的人通常沒有感覺,有將近8成以上的人是在進行健康檢查時無意中發現,少數的症狀多半只是ㄧ些非特異的腸胃道症狀,例如上腹部不適或有輕微疼痛;有些人則是出現食慾不振、疲倦、腹脹、上腹壓迫感及噁心、嘔吐等症狀,少數人有肝腫大或肝功能異常等現象。營養師程涵宇指出,會導致形成脂肪的原因,不外乎是飲食、睡眠、運動、抗氧化壓力等出了問題,所以,要解決內臟脂肪的問題,除了要改變生活習慣之外,也要多注意飲食控制,才能發揮效果。所以,想要跟脂肪肝說再見,先做到以下三件事,包括健康飲食且吃得剛剛好就好、減重和運動,並分享了降低脂肪肝的10種好食材。1.咖啡研究指出,咖啡可能與肝臟酵素的活性降低相關,這可能有助於緩解脂肪肝的發展,肝臟酵素的升高通常與肝臟損傷有關;另外,咖啡含有豐富的抗氧化劑,例如咖啡因和多酚,這些成分對於減緩氧化作用和減少細胞損傷可能有幫助,進而降低脂肪肝風險。也有研究表明,咖啡可能影響脂肪和醣類代謝,並促進脂肪氧化和減少脂肪累積,皆對降低脂肪肝有幫助。這樣吃:建議無糖黑咖啡,每天最好不超過2杯超商大杯(480ml)美式,以避免咖啡因過量造成頭暈、頭痛或心悸等問題。(一杯大杯黑咖啡的咖啡因約200~300mg,台灣建議一天咖啡因不超過300mg,美國及歐盟建議不超過400mg)2.綠色蔬菜綠色蔬菜富含膳食纖維,常見的如菠菜、高麗菜和芥蘭菜,膳食纖維有助於提升飽足感、控制體重,同時也有助於降低血糖和膽固醇,進而減少內臟脂肪堆積。綠色蔬菜也含抗氧化劑,如維生素C、維生素A及多酚這些成分有助於抵抗自由基,減緩細胞損傷,並保護肝臟細胞;蔬菜中的維生素 K、維生素 B和礦物質鐵、鈣、鎂等,對於肝臟功能和整體健康都很重要。這樣吃:建議食用蔬菜時不要過度烹煮,才不會讓蔬菜中的營養物質大量流失,建議可以用無水快炒方式來烹煮蔬菜,減少營養素流失。3.豆類黃豆、鷹嘴豆等蛋白質豆類,不但低脂,又含有豐富的植化素,同時含有抗性澱粉,有助於減重、減脂,並能保護肝臟,減少肝臟脂肪的堆積。另外,比起肉類,豆類多了膳食纖維,而且鉀含量高,也相當適合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的人。這樣吃:一般來說,20g的乾蛋白質豆或50g生鮮蛋白質豆(例如毛豆)就含有7g蛋白質,約等於30g的肉類的蛋白質含量,所以若是大量想補充蛋白質,蛋白質豆類或其製品如豆漿、豆腐等,都是非常優質的選擇。但要注意的是,記得選擇無糖蛋白質豆類製品,例如無糖豆漿、無糖豆花等避免攝取進過多的熱量。4.魚類大多數魚類含有豐富的Omega-3魚油,能抗發炎、減少肝臟發炎反應,還能降低肝臟脂肪的堆積,同時能增加體內好的膽固醇HDL,並降低三酸甘油酯和壞膽固醇LDL,對於預防脂肪肝有幫助。這樣吃:比起豬肉、牛肉或雞肉等肉類,魚類的肌肉纖維組織比較短,咀嚼之後較容易被分解,更容易被人體消化與吸收。但常聽說魚的體內容易累積重金屬,吃下肚對健康不利;其實只要正確選擇例如鯖魚、秋刀魚、圓鱈、扁鱈等低重金屬汞安全來源的魚更安心,同時建議一週吃魚貝類兩次以上更佳。5.燕麥許多人發現自己的膽固醇超標,會把燕麥當成早餐來享用,的確,全穀類、高纖的燕麥,營養價值非常高,燕麥富含膳食纖維,對於促進腸道健康、預防便秘、降低膽固醇和控制血糖都有幫助,還有助於提供長時間的飽足感,對於體重管理也有幫助。另外,燕麥中含有的抗氧化劑如維生素 E,有助於對抗體內自由基,減緩氧化反應,進而幫助降低脂肪肝的風險。這樣吃:除了和許多人一樣,不管是用開水沖泡燕麥片,或是把燕麥片加入牛奶、豆漿或咖啡等飲品中都可以,就是用來取代麵包、饅頭、稀飯等傳統早餐;另外,也可以將燕麥加入白米一起煮,增加主食的纖維量,對於體重管理或降低脂肪肝都有助益。6.堅果堅果是富含健康脂肪的食材,含有單元不飽和脂肪,對於心臟健康相當有益處,而心臟健康與脂肪肝的發展有一定的相關性;堅果同時富含抗氧化劑,例如維生素E,有助於對抗體內的氧化反應,減緩細胞損傷的發生。這樣吃:堅果的種類很多,常見的有腰果、核桃、杏仁果……等都很棒,每天建議量20公克,在運動後吃堅果還能達到輕鬆增肌、幫助修復的效果。7.薑黃薑黃素是抗氧化、對抗體內自由基的好幫手,不但能刺激血液循環,也有產熱的效果,還能幫助護肝,降低肝指數;也有研究指出,薑黃素也能預防心血管疾病及失智症等疾病。這樣吃:大小朋友都喜歡的咖哩飯、咖哩麵,就是攝取薑黃素最好的料理,或是近來很流行的薑黃粉,可以單獨灑在食材上或打進蔬果汁,就能輕鬆吃進營養。8.橄欖油別因為怕脂肪堆積就不吃油,其實只要攝取好油,像是橄欖油等不飽和脂肪酸多,讓飽和脂肪酸減少,就能調整體內的體脂肪,因此選對好油,也能幫助體內的脂肪代謝。這樣吃:橄欖油直接作為烹調的主要用油,若要保留最多的橄欖油多酚營養,低溫或是輕烹調也是較好的方式。9.大蒜研究發現,多吃大蒜跟降低脂肪肝有關,大蒜含有豐富的抗氧化劑,如硫化合物,有助於對抗體內自由基、減緩細胞損傷,進而有助減輕肝臟損傷,甚至能減少脂肪肝的形成。另外,大蒜中的蒜素可以提升免疫力,其中的硫化物還有殺菌、預防腫瘤增生、預防心血管疾病等效果。這樣吃:烹煮大蒜之前,先將蒜頭的薄膜剝掉,與空氣稍微氧化一下,蒜素才可釋放出來;要特別注意的是,若熬煮太久,蒜素功能會減弱,建議除了在料理初期放入大蒜增加香氣,在食物起鍋前也放入大蒜能增加蒜素攝取,蒜頭雞湯、蒜片義大利麵,都是攝取蒜素的可口料理。10.黑木耳黑木耳是相當熱門的健康養生食材,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多醣體,可說是腸道的清道夫,能幫助潤腸排便,預防減重時宿便的累積。其中的水溶性纖維質,有研究證明具有降膽固醇的作用,而且因為黑木耳熱量很低,又能提供飽足感,對於體重控制很有幫助。這樣吃:可以自製黑木耳露(一把黑木耳對4倍的水,打成汁,若要甜味,可加入鳳梨或枸杞),既能增加飽足感,又有對排便有幫助,進而降低體內的脂肪。(內容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肉食主義者要當心!他才35歲就大腸癌3期 醫曝罹癌關鍵
肉食主義者要當心!1名35歲年輕工程師罹患大腸癌第3期,手術後又併發肝臟轉移。對此,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指出,這名病患的罹癌原因,可能與他愛吃紅肉及加工肉品有密切相關。劉博仁昨(13日)在臉書發文指出,他記得10年前1位科技公司35歲年輕工程師,因為罹患大腸癌第三期,手術後,又併發肝臟轉移,心灰意冷的來到他的門診討論營養療法,因為他是典型的肉食主義者,無肉不歡的他在罹患大腸癌後開始吃素,「他告訴我說,他罹患大腸癌應該跟他喜歡吃肉有關,尤其是牛排、牛肉麵都是他的最愛,其實他也喜歡吃培根、香腸等加工肉品,我想這些都跟他的大腸癌脫不了關係。」劉博仁也強調,當總蛋白質量攝取不足時,可能就不要太強調動物性蛋白或是植物性蛋白了,「因為當你的攝取量不足,身體許多功能是維持不下去了。當總蛋白質攝取量無虞的時候,就值得探討動物性蛋白及植物性蛋白的分別了。」他續稱,大家對於動物性蛋白最大的疑慮是來自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將加工肉品,像是培根、香腸、臘肉、熱狗、火腿等列為一級致癌物,而未加工紅肉,例如牛肉、豬肉、羊肉、馬肉等被列為二A級可能致癌物。所謂的一級致癌物是證據確定對人體顯著致癌,而二A級是對動物確定具有致癌性,但對人類很可能有致癌性。一些流行病學調查認為紅肉與大腸直腸癌、攝護腺癌、胰臟癌、胃癌、甚至是乳癌有關。劉博仁也解釋,紅肉之所以跟腫瘤有關,可能是因為裡頭的血紅素(heme)、亞硝胺(nitrosamine)、多環芳香烴(polycyst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或是異環胺(heterocyclic amines,HCAs)等,其中血紅素的鐵因為會產生較高的自由基反應,可能跟細胞的癌變有關,另外,紅肉過量油脂會刺激消化脂肪的膽酸分泌,而膽酸會被腸道壞菌轉變成致癌的次級膽酸,這也是紅肉可能致癌的機制之一。姑且不論這些流行病學調查的準確性如何,劉博仁認為,這些肉類能少吃就少吃,最起碼,加工肉品能不碰就不碰,而紅肉總量不要超過每星期500克,如果平均下來每天不要超過1個手掌大小的量。劉博仁也提醒,大家記得每日一定要吃至少5份蔬菜以及至多2份水果,因為蔬菜包含了可溶性及非可溶性纖維,這些纖維的好處是可以增加糞便體積,促進腸內容物快速移動,降低紅肉裡頭致癌物質與大腸黏膜接觸時間,還可增加腸內良好菌相,幫助代謝致癌物質。至於有癌友疑問,在接受化放療時,醫師及營養師一直建議患者大量吃紅肉來補血補體力,尤其是牛肉,因為裡頭的蛋白質、鐵、鋅、鎂、維生素B6、B12、飽和脂肪高,可是流行病學又告訴他們少吃紅肉,那怎麼辦?對此,劉博仁也建議,癌友可以先補充雞蛋及白肉優先,也就是去皮雞肉、中小型深海魚、蝦肉等,加上足量的豆類穀類植物蛋白,如果此時血紅素以及白血球仍然維持的不錯,那當然就不必吃紅肉了,「除非化療結束後,血紅素降到10以下或是白血球降到3000以下,那再吃一些紅肉來補充也是OK的,這時候的紅肉就算是必要之惡吧!」
「這樣一直吃,癌就來了」 專業醫點名「6大飲食惡習」
許多人都知道,身體的健康維持,其實與日常飲食有很大的關係。重症醫師黃軒日前就發文表示,有6種飲食惡習如果不多加改善的話「你這樣一直吃,癌就來了」。黃軒醫師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許多民眾喜歡吃加工食品,這類食品含有大量鹽分、糖分及人工添加劑,長期食用會引發體內發炎反應,並增加自由基,進而提高癌症風險。特別是加工肉類,像是香腸、培根等,與大腸癌的關聯已被多項研究證實。根據研究,每日攝取超過50克加工肉類,大腸癌風險會增加18%。黃軒醫師也提到,過量食用紅肉也需注意。世界衛生組織將加工肉類列為致癌物,未加工的紅肉被列為可能致癌物,每天攝取紅肉超過100克,會使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提高17%。黃軒醫師解釋,紅肉在高溫烹調時,容易產生多環芳烴(PAHs),這類物質會損害DNA,引發基因突變。此外,紅肉中常含有亞硝酸鹽,經胃酸或高溫烹調後,可能轉化為致癌物亞硝胺(Nitrosamines)。纖維攝取不足也是一大隱憂。長期缺乏蔬菜、水果及全穀類的飲食模式,會導致腸道菌群失衡,降低腸道防禦功能,增加大腸癌的風險。一項韓國研究發現,男性若每日攝取大量植物性食物,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可降低23%。而美國癌症研究所則指出,每天攝取80克全穀類食物,大腸癌風險可減少17%。高糖飲食習慣也是危險因子。長期食用高糖食品容易導致肥胖及胰島素抵抗,這與乳癌及胰臟癌的發病密切相關。研究顯示,乳癌患者若攝取過多糖分,死亡風險也會增加。除此之外,黃軒醫師也提醒,不規律的飲食模式和暴飲暴食,也會引發代謝紊亂和肥胖,進而提高罹患乳癌、大腸癌和胰臟癌的機率。飲酒過量的風險也不容忽視。根據2019年數據,美國有5.4%的癌症病例與飲酒相關,尤其是頭頸癌、肝癌和胃癌。若成年早期就大量飲酒,50歲前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會提高150%。因此,黃軒醫師建議,女性每日飲酒量應不超過1杯,男性不超過2杯。為了降低罹癌風險,黃軒醫師表示,根據多項研究,健康的飲食習慣可以有效降低罹癌風險。1. 多吃蔬菜、水果和全穀類a. 高纖維飲食:蔬果和全穀類富含膳食纖維,有助於腸道健康,促進有益菌群的生長,降低大腸癌風險。• 建議:每天至少攝取5份不同種類的蔬菜和水果,並選擇全穀類如糙米、燕麥等。b. 抗氧化劑和植化素:蔬果中的維生素C、維生素E、多酚類和胡蘿蔔素等抗氧化物質,有助於中和自由基,減少細胞損傷。• 推薦食物:西蘭花、菠菜、莓果類、番茄等。2. 減少加工肉類與紅肉的攝取a. 針對 加工肉類: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加工肉類(如香腸、培根)列為致癌物,特別是結直腸癌的高危因素。• 建議:每周加工肉類攝入量應低於50克。b. 針對 紅肉:過量攝取紅肉可能增加大腸癌風險,烹調方式(如燒烤)也會產生致癌物如多環芳烴(PAHs)。•建議:每周紅肉攝入量不超過500克,並以蒸、煮方式取代燒烤和煎炸。3. 限制糖和高熱量食品a. 高糖飲食:長期攝取高糖食品會導致肥胖和胰島素抵抗,這是乳癌、胰臟癌等癌症的風險因素。• 建議:避免含糖飲料和甜點,選擇低升糖指數(GI)的食物,如全穀類和豆類。b. 高熱量食物:過量攝取高熱量食品,會增加肥胖風險,而肥胖是多種癌症的高危因素。• 建議:控制份量,注意總熱量攝入。4. 增加健康脂肪的攝取a. 健康脂肪:Omega-3脂肪酸具有抗炎作用,有助於降低某些癌症風險。• 推薦食物:深海魚(如鮭魚)、亞麻籽、核桃。b. 避免反式脂肪:反式脂肪與慢性炎症和癌症相關。• 建議:避免油炸食品和含人造奶油的產品。5. 控制飲食時間與規律性a. 規律飲食:生理時鐘的紊亂可能影響代謝,增加癌症風險。• 建議:定時進餐,避免夜間進食。6. 避免過量飲酒a. 酒精的致癌性:酒精被列為1類致癌物,與口腔癌、食道癌、乳癌等多種癌症相關。• 建議:女性每日酒精攝入量不超過1杯,男性不超過2杯。7. 多喝水,減少含糖飲料a. 水的作用:多喝水有助於促進代謝,降低尿路癌症的風險。• 建議:每日飲用2-3升水,避免含糖飲料。8. 增加益生菌和發酵食品的攝取a. 腸道健康:優質的腸道菌群有助於提高免疫力,減少癌症風險。• 推薦食物:優酪乳、味噌、泡菜等發酵食品。9. 減少高鹽食品的攝取a. 高鹽飲食與胃癌:高鹽飲食會損害胃黏膜,增加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和胃癌風險。• 建議:每日鹽攝入量控制在5克以內。10. 維持健康體重a. 肥胖與癌症:肥胖與乳腺癌、結腸癌、腎癌等多種癌症密切相關。• 建議:透過健康飲食和規律運動,將BMI維持在18.5-24之間。黃軒醫師最後也提醒,健康飲食,仍是降低罹癌風險的重要策略。選擇天然、未加工的食品,控制熱量和鹽分的攝取,同時保持飲食規律和均衡,能顯著改善身體健康並降低癌症風險。你們做好嗎?
陳文茜罹患「黑色素癌第4期」! 醫示警:末期5年存活率「不超過2成」
前立法委員、資深媒體人陳文茜2019年2月確診罹患一期肺腺癌後,在施明德一家陪同下接受手術,然而2023年再遭遇白血症。原本預期病情已逐漸穩定,豈料她6日又發文透露肺癌復發並轉移至肝部,如今更證實,切片之後發現不是肺腺癌,而是更惡的黑色素癌,而且一下子擴散至多個器官,跳到第4期。對此,皮膚科醫師趙昭明也示警,惡性黑色素瘤是皮膚惡性腫瘤中的頭號殺手,末期癌症5年存活率,不會超過2成。癌症已位居國人10大死因超過30年,根據最新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2011年發生人數最多的前10大癌症,皮膚癌位於第8名。台中榮總皮膚科主任沈瑞隆指出,常見皮膚癌有3種,分別為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黑色素瘤。其中惡性度最高的為黑色素瘤,雖然發生率不高,但容易轉移且很難治療。沈瑞隆醫師續稱,黑色素瘤的發生率和發生形式和人種有關,白種人的發生率遠高於黃種人和黑人。黃種人黑色素瘤的好發部位與白種人不同,白種人好發於日曬部位,而黃種人以四肢末端居多,尤其特別好發手掌腳掌。一般的皮膚癌以老年人居多,但黑色素瘤的年齡分布從小寶寶到老年人都有可能。至於身上的黑斑究竟是黑色素細胞增生的黑痣,還是惡性的黑色素瘤呢?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區分呢?沈瑞隆醫師說明,一般民眾可用簡易的ABCDE 來自我篩檢,ABCDE的英文分別為「Asymmetry」、「Border」、「Color」和「Diameter」、「Elevation」,中文意思為「不對稱性」、「邊緣」、「顏色」、「直徑」和「隆起」。Asymmetry(不對稱性):良性的痣通常呈圓形或卵圓形,上下左右對稱。若色素斑點上下不對稱或左右不對稱,要考慮是否有惡性變化。Border(邊緣):若邊緣規則、圓滑完整且分界清楚,通常為良性的痣。邊緣不規則或有凸出不圓滑,甚至呈鋸齒樣改變的斑點,可能為惡性黑色素瘤。Color(顏色):良性的痣大部分顏色均勻。顏色深淺不一、參差不齊的斑點可能為惡性。若是原先的痣有顏色改變,也要提高警覺。Diameter(大小):越大的痣發生惡性變化的機會越大。可簡單以6mm做區分,若大於6mm或短時間急劇變大的痣,一定要請皮膚科醫師診視。Elevation(隆起):有些痣出生時就存在,隨著成長而變大。有些痣成年才出現。對於快速隆起或是原本扁平的斑點突然凸起,要特別留心。趙昭明醫師也強調,惡性黑色素瘤是黑色素細胞所形成的惡性肉瘤,是皮膚癌症中最狠毒的癌症,末期癌症5年存活率,不會超過2成,臨床上依其發生的情形可分成5種類型:包括惡性黑色素瘤(lentigo maligna melanoma)、表淺散播型黑色素瘤(superficial spreading melanoma)、結節型黑色素瘤(nodular melanoma)、肢端型黑色素瘤(acrak lentiginous),以及黏膜型黑色素瘤(mucosal lentiginous)。趙昭明醫師補充,目前所知,黑色素細胞對人體的助益如吸收紫外線、穩定自由基等,但若過量的黑色素不正常的產生則可能有黑色素細胞瘤等癌症病變的可能性。在亞洲黃種人以肢端型黑色素瘤居多,也最為嚴重。黑色素瘤是發生於皮膚內,或身體其他部位的黑色素細胞的不正常增生引起,發生的原因不明,但一般以為與太陽的紫外線過度照射有關。趙昭明醫師指出,黑色素瘤好發的部位包括手掌、腳掌及指甲床,外觀大都是不規則的棕黑色斑塊,偶爾可見突起的腫塊。易發生於手、足腹側及指端下緣,平均發生年齡為59歲,是黑色素細胞癌中最容易死亡的一型。趙昭明醫師解釋,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能表明,穿高跟鞋會造成黑色素瘤,不過,女性長期穿高跟鞋可能導致拇指外翻,而姆指外翻除了造成患者走路疼痛外,還可能導致患者腳部的橫弓塌陷、平足、拇囊炎等問題。
醫師傳授科學保養皮膚方法 曝日常護膚是關鍵
隨著年齡增長與生活壓力影響,肌膚問題如暗沉、代謝不良和保養品吸收力下降成為許多愛美族群的困擾。再生醫學技術中的PLT (高濃度血小板凍晶)具有修復與抗發炎的特性,近期逐漸受到大眾關注,知名醫美診所陳依婷醫師從科學角度解釋PLT如何幫助肌膚的健康,並提供日常保養建議,了解正確的護膚方法。PLT有益支持肌膚再生與穩定陳依婷醫師表示,肌膚問題如暗沉和代謝不良,大多與角質堆積、自由基對肌膚的傷害及老化有關。隨著年齡增長,肌膚代謝速度減緩,自由基帶來的損害加劇,導致膠原蛋白流失、血管新生異常及發炎反應增加,這些因素不僅讓肌膚顯得黯淡無光,還可能降低對保養品的吸收能力,進一步影響肌膚健康,陳依婷醫師指出,PLT是以血小板內含的修復因子和抗發炎因子,幫助調節細胞環境;這些修復因子包括促進細胞和血管新生、膠原蛋白合成的生長因子,能支持肌膚的再生與穩定。陳依婷醫師解釋,「它可以視為輔助治療,幫助肌膚回到比較健康的狀態,但它並不能逆轉所有老化問題,效果與個人體質及膚況密切相關。」因此,PLT適合視為肌膚護理計畫的一部分,應與醫師討論個別情況是否合適。療法各有優勢,術前須了解適應症與恢復期陳醫師進一步說道,除了PLT,還有如雷射及電波拉提等選項,這些療法各有優勢,但也存在疼痛感或恢復期長短不一等限制。陳依婷醫師強調,選擇任何療法前應詳細了解適應症、優缺點及可能的恢復期。她認為,PLT的相對優勢在於其抗發炎物質含量較高,有助於縮短恢復期。不過,陳醫師也提醒,治療效果需要按療程進行,通常建議前三次治療間隔一個月,如果過於零星或只是單一次治療,可能難以觀察到明顯變化。日常護膚才是維持肌膚健康基石陳依婷醫師特別強調,唯有做好「日常護膚」才是維持肌膚健康的基石,各種療法只是輔助效果。適當的清潔、保濕及防曬是基礎步驟,過度清潔或忽視防曬都可能對肌膚造成傷害。針對A酸、A醇等酸類產品的使用,醫師也建議要根據個人膚質反應調整使用頻率,避免過度刺激。此外,針對不同部位的肌膚需求進行針對性護理,例如T字部位控油、乾燥部位加強保濕,可提升肌膚的穩定性;陳依婷醫師表示,護膚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長期的耐心與觀察。PLT療法提供了一個針對特定肌膚問題的輔助選擇,但陳依婷醫師也說明,效果並非立即可見,需配合完整療程及日常護理才能達到較佳狀態。在考慮醫美治療的同時,做好基本的清潔、保濕與防曬,才是保持肌膚健康的長久之道。每個人的肌膚狀況不同,選擇適合自己的護膚方式並諮詢專業醫師,是邁向健康肌膚的第一步。
漱口水爭議1/酒精濫殺好菌「恐影響血壓升降」 換季防爆發心血管疾病
在商業廣告多年的宣傳下,許多人都認為漱口水是必備的口腔清潔用品,事實上並非如此,甚至有醫師警告,使用含酒精漱口水可能會影響血壓,甚至會進一步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尤其秋冬換季溫差變化大,三高族群需特別當心。 秋天氣溫瞬息萬變,正是心血管疾病發季節,根據衛福部最新公布的2023年資料,心臟疾病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名,僅次於癌症,每年超過5.6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平均每42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血管疾病,尤其最常發生在季節交替時。 林口長庚腦中風中心主任張庭瑜表示,血壓是最大關鍵,幾乎8~9成的腦出血都跟血壓有關。「每到冬天腦出血患者就增加約3成,除了溫差大會刺激血管收縮,天氣冷也容易讓血壓上升,增加腦出血風險,所以首先要定時服用血壓藥,同時做好保暖工作,再來就要注意症狀。」 但血壓無聲無息,很多人血壓高也不自知,萬一無意中刺激血壓上升,可能就會引爆心血管疾病,而日常生活常見的漱口水,竟然可能是肇禍兇手? 美國心臟外科醫生Jeremy Londonb日前在社交平台PO文表示,為了心臟健康,他不會使用含酒精的漱口水,因為這類漱口水會殺死口腔內所有細菌,其中包括好的細菌,這些好菌有助人體產生一氧化氮,能幫忙血管壁擴張,有助於調節血壓,當這些好菌都被殺死之後,自然就會影響血壓,尤其對患有高血壓的人更不好。 「英國也有這樣的相關研究,關鍵就在於一氧化氮。」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一氧化氮可刺激血管的內皮細胞擴張舒張血管,使血壓下降,同時增加血流量,改善全身血液循環。此外,一氧化氮也可避免血管內壁形成斑塊、血栓阻塞,減少中風和心肌梗塞的機率。 多數民眾依賴漱口水緩解口腔不適症狀,醫師建議度過急性期後,還是要根本治療病因才是解決之道。(圖/報系資料照)國際期刊《自由基生物學與醫學》2022年時曾進行研究,找來19名健康民眾開始每天用2次含酒精漱口水,並測量血壓。結果發現,24小時內,血壓上升了2到3.5毫米汞柱,而血壓每升高2毫米汞柱,死於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分別升高7%和10%。 「除了殺光好菌,含酒精漱口水也會影響唾液分泌!」柏登牙醫診所院長黃斌洋表示,口腔唾液中含有許多免疫球蛋白與酵素,含酒精漱口水因為容易揮發,所以會進一步影響唾液腺分泌,導致口腔唾液變少,也可能影響血壓升降。 黃斌洋提醒,只要好好刷牙、使用牙線,其實可將漱口水作為選擇性輔助用品,除非是雙手較不靈活的長輩或中風患者、或剛動完口腔手術者才需要。大多數民眾可能是因為牙周病、牙齦發炎等原因使用漱口水,建議先治療好口腔疾病才是根本之道,而非依賴漱口水。
汗臭是身體警訊!專家揭「5種汗臭」意義:聞焦味需注意心血管、腥味該保護腸胃
許多人有飽受汗味的尷尬之苦,為此不惜想方設法動手術、噴制汗劑或是用各種秘方除臭。不過營養師高敏敏提醒,當流汗有明顯異味時,可能是身體在對你發出警訊!她列出5種汗臭背後可能代表的健康問題,比如當流汗出現「油垢味」,可能代表高油飲食導致肝膽功能不佳建議多吃深綠色蔬菜;又比如排汗有「甜膩味」,可能代表吃太多糖,使胃、胰臟功能不佳,建議三餐補充山藥、秋葵、地瓜、玉米等菜色。高敏敏在粉絲專頁發文,表示汗臭是身體的警訊,並整理出以下5種汗臭可能代表的健康問題,以供民眾參考:一、油垢味:可能是高油飲食導致肝膽功能不佳所致,建議多吃深綠色蔬菜。高敏敏指出,脂肪肝會使代謝變慢,無法排除毒素,進而導致毒素從汗液中排出。多吃膳食纖維可增加糞便中油脂的含量,降低油脂吸收。日常進食時宜以蒸、煮、滷、燉等方式料理,避免攝取過多油脂。二、焦味:愛吃燒烤,會對心臟、腸道負擔大,建議適量補充攝取各色蔬果、黑巧克力、綠茶。高敏敏指出,含有澱粉或油脂的食材,經過高溫燒烤後易產生致癌物;而富含多酚的食物,有保護心血管的功效,也可以減少自由基傷害腸道、幫助體內抗發炎。三、甜膩味:吃太多糖,使胃、胰臟功能不佳,建議三餐補充山藥、秋葵、地瓜、玉米。高敏敏解釋,吃甜食容易刺激分泌胃酸,增加胃部負擔,而山藥、秋葵含有多醣體,可以增加胃部黏膜的保護力。若是血液中的葡萄糖過高,也會產生體味,可以多吃低升糖(GI)澱粉,維持血糖平衡。四、腥味:愛吃乳製品,導致肺、腸胃不佳,建議吃點白蘿蔔,或泡點生薑茶。高敏敏指出,乳製品中的「酪蛋白」不易分解,在消化過程中容易產生異味。生薑有溫潤腸胃的效果,而白蘿蔔富含蘿蔔硫素等,都可幫助防癌、抗氧化,2樣食材都有助於清除體內油脂、改善體味。五、腐味:排汗出現腐味,可能代表你愛吃加工肉,攝取鹽分過高導使腎臟功能受損、膀胱結石。建議多吃植物性蛋白質的豆類、豆製品。應多多補充水分,足夠飲水量有助於尿液中的鈣、草酸鹽溶解,從而減少結石形成。高敏敏還表示,想到對抗汗臭,應該要在飲食上多吃以下食品:深綠色蔬菜:含鉀、鈣、鎂的蔬菜,可維持酸鹼平衡,幫助淡化體味。高纖水果:維持消化道健康,有助於減少體味。柑橘類:富含檸檬酸&維生素C,幫助抗氧化、改善體臭。植物性蛋白質:減少攝取紅肉,減少高油脂肉類。綠茶:富含茶多酚,可幫助抗菌、抗氧化,可改善體臭、口臭。充足飲水:促進代謝力,幫助排毒、排便順暢。高敏敏還提醒,透過維持標準體重、放鬆心情、多清潔、局部除毛、適當使用止汗劑產品等方法,也都能幫助降低體味。倘若真的深受體位困擾,應尋求專業醫生幫助,切忌不要自行胡亂嘗試偏方。
染新冠致免疫力下降 40歲男菜花反覆發作「醫3招助改善」
「每天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檢查菜花有沒有復發。」一句話道盡許多菜花患者的無奈。顧家醫療總院長顧芳瑜表示,雖然菜花治療並不困難,但其反覆發作的特性卻常常困擾患者,讓他們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顧芳瑜曾收治一個案例,是位40歲改車行老闆,因為過去曾有過幾次不安全的性行為,後來在感染新冠肺炎後,可能因為免疫力低下讓潛伏在體內的HPV以及疱疹病毒雙雙發作。雖然曾使用口服抗病毒藥以及雷射手術治療,但只要遇到工作忙或壓力大,就會再次發作,平均2-3月就發作一次。於是顧芳瑜建議他完整注射三劑HPV疫苗,調整作息,並且使用一些營養品及營養點滴輔助,藉由以上3個方式,該男子目前已經維持7-8個月沒有再復發。顧芳瑜表示,想有效避免菜花反覆復發,建議患者除了遵循醫囑積極接受規律治療之外,快速增強免疫力可能更是預防復發的重要關鍵。他建議在營養品補充方面,可多補充硒、鋅及維他命E三大營養素。硒是天然抗氧化劑,幫助清除體內自由基,保護細胞健康,還能促進男性生殖健康和重金屬排毒,減少病毒的負面影響。鋅則有助促進正常代謝和皮膚健康,提升身體的癒合能力,對於維持免疫功能非常重要。而維他命E則是強效抗氧化劑,保護細胞不受損,促進血液循環與新陳代謝,提升免疫防禦力,讓病毒難以趁虛而入。但由於現代人生活忙碌,可能連三餐都沒法好好吃,遑論按時補充保健食品。顧芳瑜表示,若真的無法按時補充營養品,也可以考慮注射免疫加強點滴,其原理是直接注入營養物質,讓身體可以更快補充吸收,達到有效提升免疫力的效果。
抗衰老、防止癌細胞轉移 醫曝茄紅素「4大健康益處」
隨著科學對健康益處的深入研究,茄紅素的神奇功效逐漸被揭示。家醫科醫師李思賢表示,茄紅素能幫助我們對抗衰老、減少炎症,以及預防各種慢性疾病。同時他也列出,4個茄紅素的主要健康益處。李思賢在臉書《思思醫師,陪你健康的好朋友》指出,茄紅素(Lycopene)是一種重要的類胡蘿蔔素(carotenoid)色素,擁有多種生理功能和潛在的健康益處,它以全反式(all-trans)茄紅素的形式最為常見,並因其獨特的結構和特性受到食品、營養和醫學領域的廣泛關注,不僅僅是一種天然色素,茄紅素還被認為具備強大的健康作用。茄紅素的主要健康益處包含:1.抗氧化作用茄紅素是一種強效抗氧化劑,能清除自由基,減少蛋白質、脂質和DNA的氧化損傷,從而降低氧化反應帶來的負面影響。2.心血管健康茄紅素有助於降低心肌梗塞風險,幫助降血壓,預防低密度脂蛋白(LDL)膽固醇的氧化,並提高高密度脂蛋白(HDL)的水平。3.抗癌作用高濃度的血液茄紅素與前列腺癌、肺癌、子宮癌和乳腺癌等多種癌症風險的降低有關。茄紅素能抑制癌細胞的增殖,誘導癌細胞凋亡,並防止癌細胞的轉移。4.其他潛在的健康益處茄紅素可能還具備神經保護、肝臟保護、骨骼健康、皮膚護理和抗糖尿病的作用。此外,李思賢也提到,茄紅素是脂溶性物質,因此與脂肪一同攝取能更好地被吸收,相較於其他類胡蘿蔔素,茄紅素的熱穩定性更佳,加熱反而能提高其生物利用度,而富含茄紅素的食物包含番茄及其製品(如番茄醬、番茄汁,是茄紅素的最佳來源)、西瓜、紅葡萄柚、紅甜椒、紅番石榴。
汪建民病逝/汪建民肺腺癌逝!享年56歲 營養師點出「肺癌飲食3害」:沒抽菸也可能確診
男星汪建民平時不菸不酒,在去(2023)年10月因背部劇痛,竟檢查出肺腺癌,雖然前後歷經多次化療、電療,他仍在昨(7)日晚間逝世,享年56歲。不過,營養師高敏敏曾解釋,沒有抽菸習慣也會得肺癌,若想要遠離肺癌,應設法避開「肺癌飲食3害」。高敏敏在臉舒粉專發文提到,肺癌的危險因子包括肺癌家族病史、變異基因、長期接觸致癌物質或肺部病變、吸菸或二手菸、吸入烹調產生的油煙、吸入汽機車廢氣或石化燃料等污染源懸浮微粒等等。其中,研究發現,華人肺腺癌與高風險遺傳因子YAP1變異基因有很大的關聯,尤其女性罹患機率會更高,是正常基因的5.9倍。高敏敏建議,若想要遠離肺癌,應避免以下「飲食3害」:1. 少吃紅肉、加工肉:加工肉品已被癌症研究中心(IARC)列為第一級致癌物,而紅肉被列為第二級A類致癌物,營養師建議還是少吃為妙。2. 避免飽和脂肪、精緻糖:飽和脂肪酸攝取和肺癌風險正相關,且肥胖者也會提高罹癌的機率,而精緻糖也會造成身體處於發炎狀態。3.縮短烹煮時間:避免高溫長時間烹調,如:油炸、燒烤、煙燻、煎炒,易產生致癌物質,建議以蒸煮、燉滷的方式烹調。此外,高敏敏也點出5種「防肺癌營養素」,提醒民眾盡量從天然食物中攝取,更為天然健康,也避免一次補過頭,反而出現反效果:1. 植化素:各色蔬果各色蔬果本身含有不同的植化素,而植化素本身就有強大的抗氧化力、消除自由基、減緩發炎的功效,也可抑制癌細胞初期分裂2. 膳食纖維:菇類、深綠色蔬菜腸道健康自然可以有良好的免疫力,因此攝取膳食纖維可以降低罹癌風險。3. 天然β-胡蘿蔔素:胡蘿蔔、南瓜β-胡蘿蔔素在人體內,會轉化成維生素A,有助於修護粘膜,進而提升防護力。4. Omega-3:魚油、藻油、堅果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降低發炎症狀、維持免疫力。5. 天然維生素C:芭樂、櫻桃、蔓越莓維生素C是維持免疫力的重要維生素,也可以透過攝取維生素C來增加膠原蛋白製造,幫助增強肺部的結締組織。
醫揭「1類植物油」危害遠超過糖 恐罹癌症、失智、黃斑部病變
日常食用的油種類繁多,主要可以分為飽和脂肪和不飽和脂肪,不飽和脂肪又進一步分為單元不飽和脂肪和多元不飽和脂肪。家醫科李思賢提到,傳統觀念中,大家最想避開的是飽和脂肪,但實際上有一種脂肪比飽和脂肪更需要避免,那就是多元不飽和脂肪中的Omega-6脂肪酸。李思賢在粉專《思思醫師,陪你健康的好朋友》表示,常見的Omega-6脂肪酸亞油酸(Linoleic acid, LA),在體內可轉化為其他生物活性物質,如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 AA),參與炎症反應和維持細胞膜結構等生理功能。李思賢指出,生活中常見的植物油,如大豆油、葵花籽油、葡萄籽油、花生油、菜籽油和棉花籽油,都是富含Omega-6的種子油,過量的Omega-6脂肪酸會促進身體發炎,而且這些油的提取過程也並不簡單(不像橄欖油和酪梨油可以通過物理壓榨獲得),需要高溫和有機溶劑的參與,導致製作過程中產生大量氧化自由基,對粒線體造成傷害,自己習慣稱這些為「精煉植物油」,以區分健康的植物油(如橄欖油、椰子油、酪梨油)。美國眼科醫師Chris Knobbe認為,現代飲食中高含量的精製糖和種子油是許多慢性疾病的主要驅動因素,這些飲食成分與慢性炎症、代謝失調和氧化壓力的增加有關,進而導致多種慢性健康問題。李思賢提到,許多專家和學者甚至認為,植物油對代謝疾病的危害遠超過糖;Chris Knobbe醫師引用了一些數據,在1890年代,糖尿病的盛行率僅為0.0028%,而到了2016年,糖尿病的盛行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13%,這是一個126年間4643倍的增長,同樣,肥胖症的盛行率也從19世紀的1.2%增加到2018年的42.4%;Knobbe醫師認為,這些驚人的增幅與碳水化合物的攝取無關,反而與上述植物油的普及有密切關聯,從其他疾病的角度來看,增幅也相似,如癌症、黃斑部病變和失智症。李思賢直言,作為一名低醣飲食的支持者,相信高碳水化合物飲食也可以治療糖尿病,關鍵在於精煉植物油的攝取,不健康的油脂會損害粒線體,導致代謝問題和各種代謝疾病,像沖繩這樣的「藍色地區」,他們的飲食中90%是紫地瓜,這顯然不符合低醣飲食的邏輯,但他們卻異常長壽,這是因為他們雖然吃了高比例的碳水化合物,但精煉植物油的攝取很少,讓他們的粒線體保持健康,能有效代謝攝取的碳水化合物,從而達到長壽。至於外食族群應該如何做,李思賢表示,外食中最大的敵人不僅僅是澱粉,還有植物油,餐廳幾乎不可能用冷壓初榨橄欖油來做唐揚雞或炒菜,外食中使用的基本都是精煉植物油,這是他這些年來認為導致代謝疾病的另一個重要因素,過水可能是一個好方法,或者盡量選擇少油的健康餐廳,這樣才能把精煉植物油的攝取降到最低。
午休3小時…員工拿三色豆打發時間 網全笑了:你的便當比較好玩
「三色豆」是被公認最討厭出現的菜色,有民眾便突發奇想,因為午休時間太長,竟把三色豆拿來玩遊戲打發,畫面曝光引發熱烈迴響。原PO在《Threads》貼出影片,寫下:「三色豆再現!」並附註午休時間有3小時。可以看到他將玉米和紅蘿蔔分別排好,接著用筷子推一顆三色豆,宛如小朋友常玩的彈珠台,但因為力道沒控制好,豆子直接飛出去。影片一出,掀起一番討論,網友紛紛留言:「好可怕的便當菜色」、「可惡!為什麼你買便當還贈送彈珠台」、「還沒吃飽就太閒,但為什麼你的便當看起來比較好玩」、「不要玩便當」、「看來老闆給的午休時間太長了」、「別人的便當總是不會讓我失望」、「從此之後,三色豆大賣」。有民眾用三色豆做彈珠台玩。(圖/翻攝自Threads)據了解,三色豆是由紅蘿蔔、青豆仁、玉米組成的食材,是經常出現在便當的菜色,多數民眾卻不太喜歡,但其實營養價值很高。營養師黃佳進指出,三色豆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及葉黃素等營養,紅蘿蔔可保護黏膜健康、幫助減肥及降低心臟病風險,還能調解血糖和血壓;青豆仁因富含膳食纖維及高生理價蛋白質,可以幫助腸道健康、補充蛋白質及有利尿的功能;玉米則能保護視力、預防心血管疾病以及減少體內的自由基作用,降低癌症與心臟病的風險。
水果爛掉3大可能原因 「去除爛掉」還能吃嗎?營養師這樣說
水果爛掉還能吃嗎?去除爛掉的地方就好?營養師林世航解答,其實水果爛掉還能不能吃,完全要看水果爛掉的原因與狀況。林世航在粉專《好食課》指出,水果爛掉主要可分成3原因,第一凍傷,有些水果像是香蕉、芒果於室溫存放即可,放入冰箱可能導致水果本身的抗氧化效力降低,使自由基開始累積,並造成細胞損傷而有凍傷現象,但此種情形只會影響口感及外觀,並不影響食安問題,因此是可以食用的。第二壓傷,水果在運輸過程中,難免會壓傷或者是被劃傷,甚至也被昆蟲咬傷,傷處就容易黑化、軟化與加速腐爛狀況。林世航說,輕微狀況不影響食安,只要去除水果受傷處,就可以正常食用,嚴重狀況,壓傷處擴大可能增加微生物污染問題,因此如果水果有過度黑化並帶腐爛味時,就不建議食用。第三發霉,林世航表示,水果皮上本來就有許多共生微生物,放置久了可能產生醋酸與乳酸等特殊的發酵味,此時都還算可吃的範圍,但當水果過熟腐壞,與環境中的落菌與黴菌作用有發霉跡象,則即便切除發霉處也不建議食用。
35歲男每天吃排骨飯竟大腸癌末期 他納悶「周遭朋友也這樣吃」 醫揭真相
大腸癌是國人第二大盛行癌症,甚至有年輕化的趨勢,原因就是現代人生活作息不正常、愛吃外食有關聯,營養功能醫師劉博仁就分享,一名35歲男子因長期偏愛排骨便當和食用燒烤,但鮮少攝取蔬果,有一天,他因血便前往醫院檢查,被診斷出末期大腸癌。對此,男子難以接受,甚至直呼「為什麼周遭的朋友也這樣吃,只有我罹癌」?劉博仁在《小宇宙大爆發》節目中表示,有一天,該男子出現血便,原以為是痔瘡,結果兩個月後朋友發現他臉色蒼白,才赴醫院檢查,確診為大腸癌,且癌細胞已轉移至肝臟,屬於末期。據了解,這名35歲男子每天吃便當,尤其偏好排骨便當,蔬菜攝取量少。此外,男子經常加班、久坐、少運動,下班後偶爾還會去吃燒烤。男子不解地向詢問劉博仁,「為什麼我們幾個兄弟一起吃飯,飲食習慣都一樣,但只有我得癌症」?對此,劉博仁解釋,男子可能在癌細胞產生時,免疫力剛好低下,導致癌細胞變成腫瘤。因此,日常保養很重要,像是要避免久坐、增加運動,這些習慣都可以有效降低癌症風險。劉博仁同時引用澳洲一項研究,坐1小時等同於抽1支菸,原因是久坐時,下半身血液循環會變慢,「骨盆腔和下肢的循環,包括腹腔靜脈容易擴張,乳酸也容易堆積」,乳酸是一種酸性代謝物,對癌細胞具有刺激作用,此外,久坐不動容易導致身體累積大量自由基,經研究發現,久坐者的發炎指數和自由基都偏高,而這兩者都與癌細胞的生成有關,因此他建議上班族要多運動、多活動。
趁列管空窗毒販清庫存 警方憂喪屍菸彈「最後的狂歡」
台灣高檢署6月最新毒情分析報告,除直指彩虹菸氾濫「值得關注」,還特別點名「依托咪酯」麻醉菸彈有遭濫用情形。言猶在耳,7月13日三重分局員警巡邏途中,竟遭吸食麻醉煙彈的男子毒駕撞死。行政院加速毒品審議流程,本月5日已正式將依托咪酯在內的3種麻醉菸彈成分列為三級毒品。麻醉菸彈主成分3種,包括依托咪酯、美托咪酯和異丙帕酯,因吸食者會呈現全身顫抖、極度恍惚等脫序症狀,如同喪屍,又稱喪屍菸彈。警方近期網路巡邏注意到,毒販利用公告前的空窗期大量兜售,甚至招募傳播妹做代理商販售,打著6毫升5400元送主機並專車送達優惠,降價「清庫存」。如今列為毒品,毒販為免囤貨風險,一定會加速出貨,一旦吸食者眾,恐如同喪屍「最後的狂歡」造成傷亡悲劇。警方正鎖定其原料走私情資,積極偵辦。由於新興毒品成分變幻莫測,台灣高檢署去年11月成立「毒品先驅原料預警平台」,由警、調發現可能作為毒品先驅原料的物質,提至平台預警討論,再提至法務部進行毒品品項及級別的審議。經此預警機制,迄今列管HHCH、HHC、依托咪酯、美托咪酯、異丙帕酯等毒品。其中,調查局因查獲彩虹菸製毒工廠,今年1月預警添加彩虹菸內的成分「MMMP」為毒品先驅原料,3月提報毒審會。然而工研院卻認α為,MMMP工業用途極廣,為常用的高效自由基光引發劑,廣泛使用於紫外光固化塗料、油墨和黏合劑等。經評估後,毒審會僅做成附帶決議,不納入毒品,但由主管機關加強列管申報流向。◎提醒您:吸菸有害健康、吸菸害人害己。
暑假生活習慣改變 慢性發炎風險升高!營養師6大類解毒食物推薦
暑假期間,生活作息的變化讓不少人開始吃宵夜、越來越晚睡、頻繁參加朋友聚會、享受美食等,這些行為的轉變容易讓飲食變得高油、高糖、高鹽,並且接觸到更多的加工食品。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容易在不知不覺中日漸積累,最終引發慢性發炎,甚至導致各種疾病。劉怡里營養師指出,與其治療疾病,不如從改變生活習慣開始,並且強調了抗氧化、抗發炎的重要性。如何幫助身體排毒增加水分攝取:每天多喝水或無糖茶飲,能提高多酚類的抗氧化能力。均衡飲食:確保每天可以攝取到乳品類、全穀雜糧類、豆魚蛋肉類、蔬菜類、水果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等六大類食物,選擇原型未加工、高纖低GI的食材,並使用清淡的方式烹調。預防食物中毒:避免在不熟悉的餐廳吃生食,用餐前洗手並使用公筷母匙。妥善保存食物:夏季氣溫高,烹飪後的食材應在一小時內冷藏或冷凍,定期清理冰箱,降低食物微生物感染的風險。6大類解毒食物推薦乳品類:推薦牛奶、無糖優格,這些食物富含維生素A、E、B群及葉酸和菸鹼酸,有助於預防血管阻塞和降低血管性硬化失智症的風險。全榖雜糧類:推薦紫地瓜、糙薏仁,富含膳食纖維、花青素、葉酸和維生素B群,有助於避免大腦發炎。豆魚蛋肉類:推薦秋刀魚、蛋黃,含有DHA,有助於大腦活化,EPA則可降低身體發炎反應並提高抗氧化能力、預防失智。蔬菜類:推薦地瓜葉、青江菜,富含維生素B1、B2、E和葉酸,這些營養素有助於醣類的利用,可協助大腦正常運作。水果類:推薦草莓、桑葚,莓果中的植化素具有高含量的花青素、類黃酮等抗氧化劑,可降低自由基對大腦的攻擊並修復損傷。油脂與堅果種子類:推薦苦茶油和酪梨,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和維生素E,這些成分能降低壞膽固醇,維持好膽固醇。劉怡里營養師強調,保持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是防止疾病發生的最佳方法,尤其在暑假這個生活習慣容易變化的時期,更應注意身體的排毒及抗氧化。
如何「吃」出天然美肌?營養師教你與痘痘肌說再見!
面對肌膚問題是不少人的日常困擾,臉部膚況不只是我們的門面,一部分也反映著我們身體的健康狀態。營養師黃品瑄日前在個人粉專《營養師品瑄》分享了自己的工作夥伴天天戴口罩,結果並非感冒,而是面臨著「大爆痘」的危機。然而痘痘的形成有許多內外在的因素,許多生活因素對於肌膚健康的影響至關重要。天然美肌從飲食著手 七種食物抗炎抗氧營養師黃品瑄指出,痘痘的形成除了睡眠、壓力、衛生習慣等因素外,飲食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建議從飲食著手,由內而外保養出天然美肌,以下是營養師黃品瑄推薦七種對抗痘痘的食物:1. 低GI水果低GI水果如蘋果、藍莓、芭樂、蓮霧等,能幫助穩定血糖,透過降低血糖和胰島素水平,進而減少皮脂過度分泌的可能性,其豐富的抗氧化物質和抗炎成分,如維生素C、維生素E和多酚等,則可以減少身體的發炎反應,減少痘痘的發生。2. 礦物質鋅鋅可抑制引起痘痘的細菌生長、促進傷口癒合,對於皮膚細胞的生長和修復有益,能夠加速皮膚的癒合過程,幫助痘痘更快地消退。 富含鋅元素的食物有牡蠣、蝦蟹、牛肉、南瓜籽等。3. 十字花科蔬菜十字花科蔬菜如花椰菜、白菜、青江菜,含有豐富的抗氧化劑和纖維,有助於排毒和改善皮膚健康。此外也包含如異硫氰酸鹽的成分,有助於維持荷爾蒙平衡,降低因皮脂過度分泌導致生長痘痘的機率。4. 含硒食物硒是一種抗氧化劑,能中和自由基,減少皮膚的氧化壓力。硒還可抑制促炎細胞因子的釋放,減少發炎反應,有助於降低皮膚痘痘的發生。含硒食物如巴西堅果、雞蛋、雞肉、動物肝臟等。5. 益生元/益生菌益生元作為水溶性膳食纖維,具不易被人體吸收的特性,經細菌發酵後為腸道內的益生菌提供營養,常見的食物有蘆筍、洋蔥、大麥、燕麥等。發酵食物如優格、泡菜、味噌、納豆,則含有大量的益生菌,可補充腸道有益細菌,改善腸道微生物平衡,間接改善肌膚狀況。6. 維生素D維生素D具抗炎與抗氧化作用,以及免疫系統及皮脂調節的功能,可促進新陳代謝,增強皮膚抵抗力。常見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包含黑木耳、秋刀魚、吳郭魚、鴨肉等。7. Omega-3Omega-3脂肪酸具有抗發炎作用,有助於減少皮膚發炎和預防青春痘生長。含有豐富Omega-3脂肪酸的食物有奇亞籽、亞麻仁油、鮭魚、鯖魚、沙丁魚等。保持良好飲食與習慣 告別痘痘保有健康肌最後,營養師黃品瑄也提醒大家應避免攝取過多可能使痘痘惡化的食物,像是麵包、餅乾、蛋糕等精緻澱粉,以及乳製品和含糖飲料等。鼓勵大家面對痘痘問題並不可怕,只要從飲食、生活習慣等多方面開始著手改善,就能有效控制和減少痘痘的發生,讓我們都能擁有健康光滑的肌膚。
吃鮭魚好處超多 專家揭1烹煮法是大忌:營養流失且致癌
鮭魚極具營養,包括各種蛋白質、維生素A、B、D和磷、鈣、鐵等礦物質,其中最有價值的就是Omega3脂肪酸,有助擺脫身體發炎,不但能對抗腸道過敏,還能保護心血管、抗憂鬱、預防記憶衰退。不過,營養師提醒,鮭魚忌諱1種烹煮方式,否則可能會導致營養流失,甚至傷害健康。營養師張益堯向《三立新聞網》透露,油品依其脂肪酸成分,主要可分為Omega 3、Omega 6、Omega 9,其中Omega 3可抗發炎、清除血栓、保護眼睛、幫助大腦發育。Omega 3只存在脂肪酸僅存在於深海魚與堅果種子類,尤其亞麻仁籽含量最多。張益堯指出,深海魚之中,鮭魚Omega 3含量豐富,但Omega 3最不耐高溫,所以千萬不要用高溫煎鮭魚,不只容易焦黑,還可能產生更多自由基,有害健康,應該以清蒸或水煮來烹調,可保有鮭魚最多的營養成分。張益堯表示,鮭魚的營養價值高,烹調過程越簡單,越有助於保留原來的營養,全世界最長壽的日本人,就是以生魚片方式食用鮭魚,攝取鮭魚最多的營養成分,因而最有利健康。事實上,不只有鮭魚才有Omega 3脂肪酸,其他魚類包括鮪魚、鯖魚、秋刀魚、虱目魚等深海魚類,都是富含Omega 3脂肪酸的魚種。
炸物店油鍋「黑如機油」!營養師揭「回鍋油5大特徵」:吃多會致癌
炸物雖然好吃,但要注意店家是否使用的是「回鍋油」!對此,營養師許育禎也分享回鍋油的「5大特徵」,包括顏色變深又渾濁、油炸時產生大量油煙及泡泡等,提醒外食族及愛逛夜市的人要特別小心,更示警回鍋油吃多了,會增加壞膽固醇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甚至還會致癌。許育禎在臉書粉專《Ivy營養師的健康教室》發文分享2張夜市炸物店的油鍋照,顯示不僅油的顏色「黑如機油」,還大量冒泡,讓她直呼「好可怕的回鍋油」,「實在太驚人!這不知道是使用多久了,整鍋油黑成這樣,旁邊還一大堆人排隊購買。」許育禎補充,回鍋油又稱為萬年油,就是使用很久了的意思!其5大特徵包括:顏色變深又渾濁產生很多泡泡油脂變黏稠油炸時產生大量油煙油炸過後的食物顏色很深至於回鍋油對人體有何危害?許育禎則示警,回鍋油吃多了不僅會讓營養流失、油脂酸敗,還會產生大量自由基、致癌物,增加壞膽固醇、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甚至還會致癌,「外食族或是愛逛夜市的朋友們一定要留意,購買炸物前先偷瞄一下店家的鍋子吧!」
櫛瓜吃起來苦苦的? 營養師示警:恐導致中毒
櫛瓜是一種營養價值甚高的蔬菜,內含維生素A、碳水化合物及纖維質,也許多人喜愛的美食之一,不過近日有民眾在料理時,發現從賣場買回來櫛瓜,不論是用蒸的或是水煮,吃起來總會有一股苦味,因此詢問大家是否有可以去除苦味的烹煮方式。對此,營養師林雨薇則表示,吃起來有苦味的櫛瓜要小心。一名網友在臉書社團《Costco好市多 商品經驗老實說》發文表示,「請問有沒有人買好市多的櫛瓜吃了會苦?」說迷自己買回來後,嘗試削皮再蒸來吃,但沒加鹽巴的話會超苦,後來改用水煮加鹽巴比較不苦,但還是吃得出苦味,因此想詢問其他人有沒有建議的烹煮方式,「還是用煎或烤的就不會苦?」文章曝光後也引起網友熱議,不少人紛紛留言表示,「櫛瓜會苦代表它不新鮮」、「櫛瓜有少量的葫蘆素,所以放太久葫蘆素變多就會產生苦味」、「削皮、水煮,都不是櫛瓜的正統作法」、「我全都用煎的,然後加點鹽調味」、「我常常買耶,都沒有覺得苦還很甜,不然就是最近不是產季?」、「有些櫛瓜是會帶苦味的,通常可多削一層皮,減緩苦味,跟冬天的木瓜一樣」、「我也買過一次苦的,從此都在市場買」。事實上,營養師林雨薇曾指出,一般櫛瓜內含有少量的葫蘆素,對人體並無害處,然而如果櫛瓜在生長過程中受到不良環境影響,可能會大量產生葫蘆素,進食後可能導致中毒、腹瀉、嘔吐、胃腸出血等症狀,嚴重者甚至需要住院治療。因此建議大家盡量避免食用具有苦味、受病蟲咬害、過熟或是少見野生品種的櫛瓜,以減少攝取大量葫蘆素的風險。不過櫛瓜還是營養價值相當高的蔬菜,營養師孫語霙過往也在臉書「營養師愛碎念-孫語霙營養師」分享,櫛瓜富含鉀離子,可以消水腫、預防高血壓;櫛瓜的維生素B、C可以消除疲勞;櫛瓜的β-胡蘿蔔素、維生素E可以抗氧化、消除自由基;櫛瓜的維生素K可以協助骨骼吸收鈣質,幫助長高、預防骨質疏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