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駕技術
」 電動車開車神器2/是得力助手還是隱形殺手? Level 3進台灣再緩緩
美國公路安全保險協會(Insurance Institute for Highway Safety,IIHS)從警方所記錄的交通事故數據研究發現,車輛安全配備中,車道輔助系統每年可預防近8.5萬件碰撞事故,與未配備該系統的車輛相比,降低約11%的碰撞事故,事故受傷風險減少21%,事故死亡率更大幅降低86%。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中心(ARTC)指出,全球車險規模一年約7,000億美元,占整體保險業產值的42%,ADAS的發展有助於降低汽車於道路行駛時的風險,保險業出險金額也將隨之下降,短期內將使保險業者獲利提升。長遠來看,全球各大車廠皆已積極投入開發自駕車,未來自駕車上路後,由於車輛具備防撞與速度管控系統,更是有效減少意外發生次數與嚴重性,連帶使理賠金額與車險保費降低。BCG(Boston Consulting Group)與摩根史丹利(Morgan Stanley)也預估,車險市場規模將在2030年縮減40%、2040年縮減70%。其中以已開發國家所面臨的危機最大,預估2040年美國車險市場規模將從2,210億美元縮減到740億美元,英國則是從240億美元降至60億美元。觀察國內表現,近年來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在新車上逐漸普及,不過卻也出現車主因太過依賴ADAS,導致車禍事故數量提高的現象。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主委林信得表示,未來只要開啟先進駕駛輔助系統的車輛出事故,無論是否有死傷都會進行調查。據高公局統計,2021年至2023年9月,國道追撞施工車事故有279件,其中140件車輛有配備輔助系統,占50.2%;配有輔助系統且開啟,但仍發生事故的有60件,占42.9%。林信得強調,「未來配有ADAS的車輛只要發生事故就會立案調查。」運安會執行長林沛達說,因應新興運具如電動車、氫能車、具ADAS車輛等普遍使用,運安會擬修正重大公路運輸事故範圍,朝降低啟動調查門檻及擴大調查範圍方向進行。原先公路調查範圍是死亡4人以上才進行調查,未來改為死亡3人以上就會調查。不過不具名的保險經紀人向CTWANT記者透露,「目前遇過車禍使用車險的客戶多以人為疏失為主,幾乎沒有聽過是因為ADAS系統而產生問題。」自動駕駛是目前需與多車廠積極研發、駕駛也引頸期盼的新科技,國內車款多搭載Level 2輔助系統為主,不過其實在2022年5月Mercedes Benz便取得德國政府Level 3的認證。至於台灣何時會開放?車廠表示,「法規是關鍵。」台灣自駕車技術已達可上路階段,ARTC展示自有技術,驗證台灣已具備可上路能力的自駕技術。(圖/ARTC提供)Mercedes-Benz是全球首個拿到政府核准,讓Level 3自動駕駛上路的車商;緊接著,2023年11月BMW也宣布今年3月推出的7系列車款將導入Level 3自動駕駛功能,只是這項技術僅在德國使用,且不適用於純電i7。除了豪華車廠Mercedes-Benz和BMW以外,最近大陸工信部一口氣批准9家汽車品牌,包括蔚來、比亞迪、長安汽車、廣汽集團、上汽集團、北汽藍谷、一汽集團、上汽紅岩與宇通客車,可在規定道路範圍內進行Level 3道路測試。值得注意的是,Level 3可以說是駕駛系統分級的分水嶺,Level 2和Level 3最大的差別在於Level 2是由車主負開車的責任;Level 3則因為由汽車本身主導,所以由汽車廠來負責,也因此,政府對於法規的設置和規範更加嚴謹。但Level 3的發展目前仍未成熟,為避免駕駛者太過依賴駕駛輔助系統,加拿大卑詩省更率全球之先,下令禁止所有配備Level 3駕駛輔助系統上路,甚至嚴格禁止各車商安裝此系統。台灣目前也尚無相關引進計劃。而汽車達人鄭捷也透過CTWANT向車主呼籲,「現階段ADAS系統只是用於輔助和提醒駕駛,並不代表可以在開車時放手做自己的事。」ADAS雖然是得力助手,但過度依賴還是有可能造成隱憂。ADAS日漸普及,但是車主太過依賴而導致車禍事故的事件也頻傳。(圖/報系資料照)
自駕車市場激情消退 相關類股股價泡沫破滅
自駕車技術許下交通安全和免除堵塞願景,投資人押注技術起飛讓自駕車新創公司在2021年股價飛漲、市值飆高,然而時至今日安全的自駕車依然遙遠,市場激情消退,相關類股股價隨之崩跌。投資人押注自駕車技術將快速進步,並獲得大型汽車廠採用,新創公司在2021年至2022年獲得數十億美元投資資金,估值也升至令人咋舌的高水準。然而自駕車願景實現仍有一段距離,相關類股股價已從高點大幅下挫。自駕卡車新創公司TuSimple,以及自駕車感應器製造商Luminar、Innoviz、Ouster和AEye在2020年末至2021年末之間,股價攀升至頂峰,合計市值一度高達580億美元。隨著投資人對不能創造自由現金流的自駕車和光學雷達新創公司失去興趣,上述企業目前市值合計僅有35億美元,跌幅逼近95%。TuSimple等自駕車新創公司砸下30億美元現金開拓事業,但與口袋深的大型企業相比,仍然相形見絀。大企業不一定會對外公布自駕車投資支出,但呈交主管機關的文件仍可透露些許端倪。據悉,Alphabet旗下自駕車事業Waymo已募集數十億美元資金,特斯拉每季研發支出多達數億美元,但不知其中有多少是投入自駕技術。福特與通用揭露的資訊則較詳盡。福特自駕車事業Argo所屬的智慧行動部門,在2017年至2022年累計營運損失達53億美元,該公司不堪虧損在2022年關閉Argo業務。通用旗下自駕車事業Cruise在2018年至2023年累計營運損失達76億美元。Cruise近幾季雖有2,500萬美元營收,但業務成長依然有限。今年10月Cruise開發的自駕計程車再傳事故,遭到加州政府取消上路許可,Cruise執行長佛特(Kyle Vogt)11月辭職,通用已安排第三方機構進行安全覆核。讓汽車自行安全地駕駛並非易事,但產業依然沒有放棄,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在第三季業績的法說會坦言,他對自駕車技術的看法太過樂觀,但仍相信特斯拉能夠抵達該里程碑。
六和機械挹注2億元 車輛中心技轉Level 4電動小巴落地量產
車輛研究測試中心(ARTC)在經濟部產業技術司科技專案的支持下,於12日至14日「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TIE)」展出MIT自主研發Level 4智慧電動小巴,不僅有自駕技術支援、AI技術提供高精度辨識多元類別,能在森林遊樂區裡暢行,並將其邁向量產化。車輛研究測試中心董事長王正健指出,車輛中心與產業夥伴合作開發的第一台MIT自駕電動小巴WinBus,透過無人載具沙盒計畫,提供鹿港觀光接駁及活動體驗服務,其技術成果獲六和機械肯定,挹注2億元推動和緯車輛,經過3年的技術合作與設計研發,推出量產的線控底盤與自主電芯的電動小巴,搭載ARTC研發的智慧駕駛系統。和緯車輛翁國樑總經理說明,智慧小巴匯聚MIT產業鏈的技術,為了將小型巴士量產,須留意相對應的法規,經過2年多的統籌開發,完成小巴底盤、線控轉向及線控煞車,以及車輛中心自駕技術支援,可使車輛運行突破地形環境的限制、森林樹蔭的訊號遮蔽,加上車型輕巧便利可深入偏鄉地區、節能運輸的優勢,適用鄉鎮間的短程運輸、觀光景點的遊園接駁。車輛中心技轉和緯車輛,經過3年的技術合作與設計研發,推出量產的線控底盤與自主電芯的電動小巴,搭載ARTC研發的智慧駕駛系統。(圖/車輛研究測試中心提供)同時,MIT自駕系統整合有先進的感知融合,擁有AI技術提供高精度辨識多元類別,在森林遊樂區裡可能出現的小型動物、孩童及行人、小客車等皆可感測辨識,並在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裡暢行,駕駛員僅需依賴系統運作,即可克服上下坡的道路,以及林蔭茂密造成的訊號阻擋狀況,完成搭載旅客進出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售票口、觀海樓與遊客中心。再者,車輛中心研發的自駕定位技術,突破慣用的衛星基站(RTK)系統,全程採用圖資定位(SLAM)技術,使自駕車輛行駛更穩定,考量園區遊客眾多,也搭載緊急煞車系統,且監控運行場域四周行車環境,可完成車輛自動駕駛與定點接駁服務;尤其在開發期間使用的實驗平台車,從底盤結構、電能系統、電控系統、懸吊研改等,匯集國內車輛產業能量,成功完成MIT一條龍國產的智慧電動巴士。
謝國樑參訪柏克萊實驗室 雙方洽談頂尖高中課程合作事宜
基隆市長謝國樑近日訪美,並參訪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Vive FHL Lab,與兩位主要計劃主持人Shankar Sastry及Allen Y. Yang進行未來合作的深入討論;謝國樑說,Vive FHL Lab在擴增實境(AR)、虛擬實境(VR),以及無人車輛自駕技術等領域的研發實力,令人印象深刻,都為基隆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及學習經驗。除技術領域的探討外,謝國樑特別在意基隆市學生的國際視野與先進課程。謝國樑指出,柏克萊大學的ROAR計劃,可作為基隆未來教育參考方向,該計劃提供頂尖高中生機會參加人工智慧、模擬和自駕等領域的課程培訓。在參訪過程中,謝國樑期盼,未來能為基隆市的優秀學子提供類似機會,透過學子交換交流,提升基隆孩子們的國際視野,觀摩科研發展領域,培養資訊程式潛力,這一提議得到了對方的認同。謝國樑說,現今孩子們注重學習過程和多元化發展,若能將柏克萊大學的「無人駕駛」等程式撰寫課程納入高中課程,對於基隆學子的未來升學及規劃將有所助益。ROAR計劃主持人表示,願意與基隆市討論,提供類似於美國頂尖高中生的學習機會,讓基隆學生能有更多選擇和潛力探索的學習模式。謝國樑認為,在當今教育環境中,父母可能在孩子剛升入高中時,就為他們未來的升學方向做規劃。如果能在高中課程中融入柏克萊大學的學習經驗,這將對基隆的孩子們產生重要的影響和幫助,這也是此行主要目的之一。他說,雖然目前仍處於討論階段,但雙方都對此充滿期待,並正積極準備下一步的合作。謝國樑表示,衷心感謝協助安排此次參訪的威盛電子董事長陳文琦,如果這項計劃能夠實現,基隆的孩子們將能夠獲得更高品質的教育。他說,自己未來也將繼續努力,為基隆爭取更多國際學術資源和合作。
竊取技術!蘋果前工程師 遭控將自駕技術洩密大陸
據美國之音報導,美國司法部當地時間16日宣布一系列刑事案件,主要涉及竊取美國敏感技術,其中一案為中國公民王偉寶(音譯,Weibao Wang)2018年從蘋果公司離職之前,不法獲取與自動駕駛汽車相關的專有數據,並提供給中國。美國司法部加州北區檢察官拉姆齊說:「搜索期間王本人也在場。調查人員在王的住處查獲的設備中發現的材料,包括蘋果公司整個自動駕駛系統工程的原始碼,該工程在王離開蘋果的時候就已經存在。調查人員還發現很多含有蘋果專有機密訊息的電腦文件,並判定其中一些文件是在王離開蘋果後獲取的。當天晚些時候,王登上一架從舊金山飛往中國廣州的班機。」拉姆齊說:「我要指出的是,和其他刑事案件一樣,在排除合理存疑而被定罪之前,王應當被推定無罪。但如果王被定罪,他將因每一項違反商業祕密法律的罪行而面臨高達十年監禁的刑期。」美國司法部還披露了其他一些案件,其中一名被告是現年64歲的李黎明(音譯,Liming Li)。他在本月稍早時被捕,罪名是從其加州雇主竊取了數千份敏感文件,包括可用於開發核潛艇和軍用飛機的技術,並利用這些文件幫助與美國競爭的中國企業。李黎明自被捕以後一直被拘留。一位代表他的律師拒絕發表評論。紐約南區聯邦檢察官威廉姆斯表示,現年39歲的喬向江(音譯,Xiangjiang Qiao)、又名喬·漢森(Joe Hansen),被指控違反美國制裁,試圖向伊朗運送等靜壓石墨。等靜壓石墨是一種用於洲際彈道飛彈尖端的高科技材料。威廉姆斯說,喬向江被指控逃避制裁、洗錢和銀行欺詐,他目前人在中國,仍然在逃。今年稍早時,美國司法部和商務部發起了「顛覆性技術打擊小組」,以防止美國的對手獲得敏感技術。
鴻海生產智能純電農用曳引車Monarch MK-V 首批五輛今正式出廠
鴻海今(5日)宣布,可自動駕駛的智能純電農用曳引車Monarch MK-V首批五輛已正式出廠,在美國俄亥俄州交付客戶。鴻海與Monarch雙方合作按原訂時程,於今年第一季展開生產計畫,本月正式交貨後,下一步將持續優化生產過程和零組件備料,為產線全速生產做準備。鴻海指出,自2022年八月與Zimeno公司簽訂生產合作協議,在俄州廠區生產Monarch的下世代農用設備以及電池包後,此為第一批正式交貨。鴻海科技集團產品長蕭才祐表示,「我們非常高興在兼顧品質的同時,逐步朝向全速生產階段邁進。感謝同仁以及合作夥伴Monarch Tractor的支持,讓我們達到這個里程碑。鴻海相信促進農業的可持續性和安全的共同目標,正是我們和Monarch Tractor成為合作夥伴的原因之一,我們也以此關係為榮。」Monarch Tractor 於 2020 年正式對外推出MK-V,利用新一代電動車技術和獨一無二的自動駕駛能力改變了農業產業,藉以滿足農民最緊迫的需求。MK-V作為一款全電動、可自動駕駛的智能拖拉機,整合了電氣化、自動化和數據分析,可幫助農民減少碳足跡、提升田間安全、優化運營並增加利潤。Monarch Tractor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Praveen Penmetsa表示,「我們希望迅速擴大 MK-V 的生產規模,而鴻海在製造領域中,作為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電動和自駕技術領導者,就是我們理想的合作夥伴。現代農民需要像MK-V這樣的解決方案,提高農場的獲利能力和永續性,我們是第一家能夠滿足全球這類需求的公司,現在也是大量生產這類智能曳引機的契機。我們很高興和鴻海攜手合作,一起參與農業電動化的未來。」每輛MK-V都具有防碰撞、人體檢測和主動停機(Power Take-Off, PTO)保護功能,若偵測到距離6英尺以內有人,就會主動停止移動,如果系統監測到1英尺以內有人,將啟動PTO自動停機機制。這項全新的安全防護技術,有助於曳引機在有駕駛時或執行無人駕駛任務時,避免發生任何傷害事件。
自駕車大戰「英特爾」獲勝? 股股黃佳文:晶片廠切入優於傳統車廠
自駕車技術總共分成五階段,馬斯克曾揚言要在2017年達到等級五,但是直到2022年,特斯拉始終販售等級2的駕駛技術,而且要價1.2萬美金,Mobileye宣布2024年希望能到達等級4。股股金融科技創辦人兼執行長黃佳文表示,在2017年許多大廠紛紛投資自駕車系統,例如:Intel砸下150億美金買下Mobileye,而福特(F)與Argo AI的技術合作,Nvidia和德國汽車供應商博世(Bosch)宣布合作,這場五年的戰役,今天已看到結局。半導體大廠英特爾(Intel)旗下自駕技術部門 Mobileye(MBLY),已於今年10月26日IPO上市,首日股價大漲了37.95%,以28.97美元作收,創下230億美元的市值,11月7日股價則來到25.89美元。股股團隊回顧2017年以來的自駕車大戰,市場正在關注由英特爾獲勝?Mobileye主要業務為汽車機器學習的開發商,主要讓汽車在行進中能自動駕駛,這需要強大的機器學期才能辦到,目前台灣也透過艾德斯科技在台販售相關商品。在2017年許多大廠紛紛投資自駕車系統,例如:Intel砸下150億美金買下Mobileye,而福特(F)與Argo AI的技術合作,Nvidia和德國汽車供應商博世(Bosch)宣布合作,這場五年的戰役,今天已看到結局。觀察自駕車市場的大餅,自駕車於2022全年預估產值是150億美金,然而到了2030年將會是214億美金,年均複合成長率(CAGR):3.97%。目前市場最大的是北美地區,發展最快的是亞洲地區,包括中國及印度。以自駕車技術五階段來說,等級0:沒有自動駕駛技術,等級1:駕駛輔助,等級2:部分自動駕駛,等級3:條件式的自動駕駛,等級4:高度自動駕駛,等級5:完全自動駕駛。根據Nik Miles(資深電動車專家)表示,市場目前販售的車輛是在等級2(部分自動駕駛)接近等級3(條件式的自動駕駛),雖然技術上已經接近等級5(完全自動駕駛),但是要真正上路可能還要一陣子。馬斯克曾揚言要在2017年達到等級五,但是直到2022年,特斯拉始終販售等級2的駕駛技術,而且要價1.2萬美金,Mobileye宣布2024年希望能到達等級4。股股團隊整理特斯拉、nvidia、Intel、福特等四家企業發展自駕車現況。(圖/股股提供)五年後的今天發生了何事?2017年英特爾(INTC)購買以色列國寶公司Mobileye,5年後的今日,於10月26日正式宣布IPO,雖然當初預計市值達500億美金,後來降至200億美金,不管如何都比當初英特爾併購的金額:153億美金還多,顯示出這是筆成功的交易。然而,福特(F)汽車卻認列27億的虧損,來自於「全自動自駕車專案」,並且解散 Argo AI(與福斯合資的自駕車公司),因為福特(F)必須對股東負責,不能持續在不賺錢的事業上努力。福特財務長勞勒(John Lawler)表示:「我們已經無計可施。就(全自駕車)未來所需的投資規模而言,我們實在很難創造獲利。」,福特Q2為此虧損8.3億美金。而輝達NVIDIA自從2017年與德國汽車供應商博世(Bosch)宣布合作後,2018年又攜手賓士母公司戴姆勒( Daimler), 打造 1.6 公里只要新台幣 5 元的自駕計程車隊,目前還在如火如荼的發展中,將攜手打造用於自動駕駛車、可量產的人工智慧系統,將自動駕駛技術帶入大眾市場,並提供多家車廠發展自駕解決方案。同個起跑線出發的公司,5年後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結局?無論是Mobileye上市前後的表現,還是Argo AI倒閉,同屬自動駕駛,兩條道路卻在同一天駛向不同方向,只說明了一個問題:對於市場來說,遠期增長不那麼可信時,近期盈利能力才是最重要的。目前自駕車系統大部分屬於等級2或者等級3的階段。2018 年及之前,行業內絕大多數的子彈都打向了L4等級Robotaxi無人駕駛計程車,國內外領先的自動駕駛企業幾乎都是宣佈要做Robotaxi。但現在Mobileye上市首日的亮眼表現,以及ArgoAI倒閉關停,從側面說明了市場更加務實,L4及以上的等級的自動駕駛變現遙遙無期,近在眼前的ADAS(先進駕駛輔助系統 )才是真的獲利關鍵。再者即使勉強推出產品,也會因為設備太貴,使得消費者卻步,Mobileye曾粗估:目前的Level 4等級計程車都須在車頂安裝光學雷達(Lidar)等多種精密感應器,才能達到Level 4自駕等級,硬體配備成本高達數萬美元。Mobileye認為,自動駕駛感測器成本要降到5,000美元,才能廣泛獲得消費市場採納。股股金融科技創辦人兼執行長黃佳文表示,以自動駕駛這項新的領域來看,從晶片切入的公司,似乎都有比較好的發展,而傳統車廠卻屢屢遇到問題!以輝達來說,透過GPU的優勢,發展車用的解決方案NVIDIA DRIVE Pegasus,Intel(INTC)也是透過晶片支援Mobileye,導致結果較好。公司從自身優勢出發切入,能會有比較好的表現。技術上來說,晶片發展比系統還好切入,Mobileye、Intel提供晶片的廠商,都能構提出完整的解決架構,但是車廠想實際應用在路上則是有很大的難度卡在成本與軟體,成本太貴的話消費者不會買單,軟體則是路況多變,機器學習真的能取帶人的判斷力嗎?雖然Robotaxi(自動駕駛等級四)代表著未來,但隨著目前資本收緊以及二級市場投資收益的表現,投資人更加看重一個企業的基本面,也就是企業目前的營收狀況、盈利狀況。
玩真的!小米進軍電動車產業 10年預計投入2800億元
以CP值著稱打下3C市場的小米,1日已經完成「小米汽車有限公司」的工商登記,註冊資本額為人民幣100億元,其中代表人為小米集團創辦人兼董事長雷軍,正式宣布進軍電動車產業。在2021年3月底時,雷軍在1場演講中表示,在未來10年將陸續投入100億美元(約新台幣2,800億元)造出電動車,各界原以為是雷聲大雨點小,不過雷軍於7月底時在微博上對外招募「自動駕駛部門」人才,大家才確定小米是玩真的。但小米造車並非一頭熱就投入,自從宣布造車後就不斷針對電動車產業鏈進行調查,據悉前後已經歷經2,000餘次考察,並拜訪10餘家相關產業,其中包括長安、廣汽、上汽通用五菱、長城、上汽、東風等車廠,希望在造車路上少走彎路。而在小米集團Q2電話財報說明會上,總裁王翔指出,從宣布造車開始已經收到超過20,000份履歷,最後挑選出300人的智慧電動車團隊,除了創立資本額人民幣100億元(約新台幣430億元)的「小米汽車有限公司」外,同時斥資人民幣5億元(約新台幣21億元)全額收購深動科技,該公司主要專攻自駕技術。
陸電動車自駕研發今年超越美國 原因竟是「交通太亂」
今年以來,特斯拉、蔚來等新車廠市值快速超越豐田、賓士、通用等傳統車廠,市場看重新車廠的原因,除了新能源(電動)的概念外,最重要的還是「智慧汽車」的概念;因為透過「智慧汽車」的平台,許多新科技可以找到商用的出路。而在智慧汽車的關鍵技術中又以自動駕駛最受矚目,美中在自駕技術及運用上,目前位居世界前沿,競爭已是難免的。中美在自駕產業的發展上領先全球,因為北京與加州每年展示的自駕車路測報告已是各國業者必讀的。根據兩地的報告則可以推斷出中美之間的自駕環境的異同之處,像加州較關注「脫離報告」,即依照人工接管自駕車的次數來推斷測試車輛「脫離」自駕狀態的次數或里程;而北京的自駕路測報告不僅涵蓋了道路測試、產品測試及設備系統測試資料,在測試內容的深度和測試方法的多樣性上,北京的自駕路測報告顯得更嚴謹。大陸的自駕研發與政策配套起步比美國晚,但現在已有後來居上的態勢。從演算法及資料量看,谷歌的Waymo曾經領先,並依靠測試資料的領先,轉化為演算法能力領先,但今年初的加州路測報告顯示,Waymo這兩項指標已經被百度的Apollo超越。據了解,大陸自駕技術後來居上是因為大陸的道路狀況比美國更加複雜,因此對於技術的要求更高,迫使大陸業者必須更加努力研發;再加上,大陸5G 技術、新基建政策和智慧交通戰略,各主要城市都推出自駕創新示範區,這些大環境都是美國做不到的。6月10日,電動車第一大車廠特斯拉(Tesla)股價突破1千美元,總市值1837億美元,超越豐田,成為全球市值第一大車廠。在這股電動車熱潮帶動下,大陸在美國上市的三大電動車廠──蔚來、小鵬汽車、理想汽車近來股價大漲,其中,蔚來的總市值已越過戴姆勒,成為全球市值第五大的車廠。但研究機構已經警告,2018年建立產線迄今,蔚來僅賣出6萬輛左右的電動車。據《21世紀經濟報導》指出,美東時間11月23日,新能源汽車股集體走高,特斯拉股價再創新高,報收美股521.49美元,市值達到4943.2億美元;而中概股造車新勢力「三劍客」(蔚來、小鵬汽車、理想汽車)當日漲幅均超過10%,股價創歷史新高:蔚來漲12.45%,報收每股55.7美元;小鵬汽車大漲33.98%,股價首次突破70美元,至72.2美元;理想汽車漲14.48%,報收43.64美元。一夜之間,大陸造車新勢力「三劍客」的市值增加超過260億美元;其中,蔚來的市值達到754.4億美元(約合4947.3億元人民幣),超越賓士母公司戴姆勒,全球車企市值排名第五,與市值約為5025億人民幣的比亞迪之間的差距大幅縮小;小鵬汽車的市值也首度突破500億美元大關,達到519.7億美元,超越本田,躋身全球車企市值排名前10;小鵬汽車的市值也已經超越上海汽車集團,排名大陸車企市值第3;理想則以365億美元的市值,超越福特汽車位居全球車企市值排名第14,大陸車企第5。今年以來到11月,蔚來汽車股價狂漲1105%,而今年特斯拉漲幅為496%。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 數據顯示,蔚來的企業價值/遠期銷售比(enterprise value to forward sales)到19.7倍,幾乎是特斯拉2倍,也遠高於小鵬和理想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