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死率低
」 新冠肺炎食之無味是警訊!4旬男反胃想吐…以為是諾羅 醫示警「2症狀」
「食之無味」是警訊!有1名40多歲的男子先前因吃東西嘗不到味道,且一聞到油炸食物等異味就反胃想吐,於是急忙就醫看診,且以為是感染諾羅病毒,最後才知原來是急性A型肝炎病毒感染。對此,肝膽腸胃科醫師錢政弘也指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會造成味覺失調和噁心,有急性肝炎的病患還會「食之無味」,「對策是找胃腸肝膽科診治、驗肝功能。」錢政弘近日在臉書發文列舉「為什麼常覺得的嘴巴很苦」的原因:包括牙周病、蛀牙、牙齦炎會影響味覺;口乾、口水分泌不足、乾燥症;胃食道逆流;口腔霉菌感染,舌頭有白苔;新冠感染;賀爾蒙改變;抗生素、口服避孕藥等藥物;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微量元素缺乏等等。其中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部分,他半年前曾遇過1名40多歲的男子,對方因為持續噁心、嘔吐去診所就醫,原以為是食物中毒或諾羅病毒感染,但是吃了3至4天的腸胃藥,症狀依然沒有緩解,於是轉診到他的門診檢查。錢政弘詢問他的症狀後發現,有2點特別像是急性肝炎的表現,也就是「吃東西都沒有味道!」「聞到異味(如油炸)的東西會想吐」,結果後來抽血證實,果真是急性A型肝炎病毒感染,ALT高達1700,「持續有3週的時間,他吃東西都沒有辦法分辨食物的味道,一直等肝功能正常後,味覺和食慾才恢復。」疾管署也指出,A型肝炎是由A型肝炎病毒感染所造成的急性肝臟發炎。其症狀包含:突然出現發燒、全身倦怠不適、食慾不振、嘔吐、噁心、肌肉痠痛及腹部不舒服等,數天之後發生黃疸。恢復期有時會拖延,但會完全康復不留後遺症。6歲以下兒童感染約有70%無臨床症狀或症狀輕微,而較大的兒童或成年人感染後,約70%會出現症狀,且通常臨床症狀的嚴重度會隨年齡增加而增加。A型肝炎雖然不會導致慢性肝炎,但有10至15%的病人在急性發病後6個月內有可能症狀復發。A型肝炎的致死率低(約千分之三);造成死亡的情形多半為猛爆型肝炎,通常發生於老年患者或慢性肝病患者(包括慢性B型、C型肝炎病毒感染者)。
別急著退票!歌神感染RSV停辦3場演唱會 張學友明年小巨蛋檔期出爐
近期知名藝人張學友在台灣舉辦演唱會,但日前卻傳出因為感染RSV(呼吸道融合病毒)的關係,緊急宣布取消3場演唱會。主辦單位在第一時間就表示,已購票的歌迷可以選擇退票或是等待明年小巨蛋的場次進行換票。而目前也有媒體曝光明年場次的時間,是3、4月左右。據了解,張學友日前經醫師診斷後,確認感染RSV,被醫師交代要進行必要的休息,所以緊急取消7日至9日3場於台北小巨蛋的演唱會演出。主辦單位也在第一時間公布補償方案,一個是6月11日中午12點至6月24日23點59分這段時間,購票會員對KKTIX提出退票申請。另一個則是保留票券,可轉換為2025年張學友60+台北演唱會同價位門票。而有鑑於張學友演唱會門票幾乎是場場秒殺,就有不少粉絲選擇留下票券,等待更換明年場次的門票。根據《三立新聞網》報導指出,其實這次張學友60+演唱會,本來就有計畫再唱回小巨蛋,主辦單位早早就訂下了2025年3、4月的場次,因此明年如要補今年取消的3個演唱會場次,應該也是在這個時間段。除此之外,由於醫界有專家表示,張學友所感染的RSV並無特效藥可醫,只能透過支持性療法進行治療,雖然致死率低,但是康復時程緩慢,多數人會在感染後1至2周內康復。因此外界也擔憂張學友是否本周的演出也可能取消,但報導中也提到,有相關人士表示「目前沒有接獲消息有任何變化,應該就是維持演出」。
到處都是減肥陷阱! 甜點、米飯控如何與頑固脂肪分手?
「台灣到處都是美食陷阱!」漢堡、薯條、甜點人人愛,上演愛恨相殺、脂肪糾纏不清的戲碼。天晟醫院纖體天成體重管理與代謝手術中心主任徐光漢表示,根據國健署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 ,身體質量指數(BMI)>25就屬過重或肥胖,應及早控制體重。而對於肥胖最常見的原因:「不忌口」與「壓力進食」族群,現也有最新藥物能降低食慾與飢餓感,大噸位的肥胖者也能以減重手術配合行為改善,甩開肥胖!戒不掉的甜點米飯 恐是「糖上癮」「請問醫師,我年紀輕輕才30多歲,健檢紅單就算了,怎麼會檢驗出糖尿病初期呢?」-微胖女孩 其實並不意外,亞洲人以米飯為主食,尤其以往農業社會勞動力高,對於米飯的需求更高,也深深影響亞洲飲食文化。加上現代人工作壓力大與飲食西化,若攝取過多精緻澱粉與糖份,血糖控制不佳、三酸甘油脂過高,更進一步形成脂肪肝── 現代疾病「糖胖症」叩門,三高風險大攀升。徐光漢醫師表示,許多民眾都沒注意到飲食出了問題,偶爾的刻意少吃並無法解決長久養成的飲食壞習慣。如果留意到特別愛吃某類食物,或是整天都在覓食,這些都是「食物成癮」的徵兆。例如餐餐離不開澱粉、國人熱愛的反式脂肪甜點、過度調味料或重口味美食,都是當代肥胖元凶。為什麼人們會對這類食物又愛又恨?原因在於糖份能刺激「腦內啡」讓人快樂,宛如毒癮。尤其食品工業技術下,添加過度糖份來增加食物適口性已是常態,如何正確飲食、控制入口分量,成為減重民眾熱門討論話題。對於嘴饞、壓力進食者,醫師也建議可以尋求專業醫療管道,例如減重專科、家醫科、新陳代謝科,或住家附近的減重門診,輔佐中樞神經控制性的雙機轉口服減重藥物,降低對特定食物的攝取。體重降不下來 三高又泡芙身材?根據國健署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代謝症候群有五大危險因子,包含: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及二害(腰圍過粗、好的膽固醇不足。5項中符合其中3項則代表有代謝症候群。其中,以「腹部肥胖」的風險最高,而這也是診間最常看到的案例。徐醫師表示,根據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建議,一、控制體重避免肥胖病;二、BMI>25屬於過重或肥胖,若有肥胖症建議積極治療;三、世界衛生組織(WHO)和國健署建議規律運動,多吃蛋白質、纖維素,少吃澱粉、糖分、高脂肪跟高鹽分食物;四、對特定飲食例如糖、澱粉等食物成癮,屬於精神依賴,此時可用藥物輔助減重。1. 飲食運動「變胖容易減重難」,減重原則為少吃多動,限制攝取高油高鹽高糖等高熱量食物,同時改變生活型態,搭配規律運動。體重只要減輕,三高也能隨之改善。2. 減重手術一旦BMI≧37.5重度肥胖,或BMI≧32.5且合併高危險併發症患者,健保有給付減重手術。根據美國減重代謝外科醫學會(ASMBS)及國際減重代謝外科醫學聯盟(IFSO)2022年發表「最新外科治療建議準則」,亞洲人BMI> 30kg/m2、及BMI>27.5-29.9kg/m2合併相關併發症,符合手術治療條件。醫師提醒,亞洲人多屬中廣型肥胖,「比起歐美族群人種更容易出現傷害健康的代謝症候群,若BMI> 30已合併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等等症候,應需考慮接受手術治療,若BMI>27.5合併藥物控制不理想的糖尿病,依照國際標準也應考慮手術治療的方式。」3. 藥物治療「有點胖但不至於嚴重到要開刀」,是人數最多的族群,建議積極控制飲食與運動。但不少人難以堅持,進一步可使用藥物治療。徐光漢解說,目前食藥署核准減重藥物主要包括雙機轉口服減重藥物(減少糖、精緻澱粉攝取,降低食慾與飢餓感)、腸胃道脂肪分解酵素抑制劑(促進排油便、減少脂肪吸收)、腸泌素(增加飽足感、促進胃排空)。每種藥物的效果與副作用不同,適合不同的族群使用,例如診間常見:(1) 愛吃甜食、下午茶,又離不開飯麵米食者(2) 工作日夜顛倒飲食時間不固定(3) 餓過頭又暴飲暴食者(4) 肚子飽但心理上仍感到嘴饞者使用雙機轉口服減重藥物可抑制大腦中樞神經,降低「糖上癮」依賴。網路迷思多 精準治療甩開肥胖Q:動手術或吃藥可以消除內臟脂肪嗎?A:門診不少病友體檢有脂肪肝,不僅會造成三高,嚴重恐演變成肝硬化、肝癌。提醒民眾少吃白米等精製澱粉,多攝取海鮮與豆類等優質蛋白質,從根本上消除內臟脂肪。如無法抑制口慾,亦可尋求專業醫療管道,輔佐雙機轉口服減重藥物。Q:減重療程多久見效?會不會很貴或復發?A:手術最快2天1夜即完成,隔天可上班,復胖與致死率低;藥物治療約需3個月見效,每月自費約數千元。不過須注意,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減重方式不會復胖,無論做了減重手術或是使用藥物,飲食仍然高糖、高鹽、高脂肪的話,還是會復胖。Q:我適合哪種減重療程?A:若已經到病態性肥胖建議進行手術,使用藥物治療者則會根據飲食習慣、生活型態來擬定治療方式,例如糖上癮等精神性進食適合用中樞性神經控制劑。民眾可尋求專業減重中心,由醫師、營養師、個管師組成團隊,加上精密的測量儀器,從「肥胖分型」開始,幫助患者告別肥胖。
40多歲媽「泛視神經脊髓炎」一夜全癱 當心5大症狀警訊
4旬的怡芬數年前感到腰痠背痛、下腹部疼痛,某日更一夜全癱!做一連串檢查後,她確診為罕病「泛視神經脊髓炎」,不僅大小便不能自理,甚至每日劇痛難耐,一度想放棄生命。林口長庚神經內科部部主任羅榮昇表示,中樞神經疾病為終身疾病,需要長時間積極配合治療才能避免病情反覆發生,患者面對每年上百萬龐大醫藥費壓力沉重,呼籲健保給付新藥,讓更多病友持續接受有效的治療。泛視神經脊髓炎5大症狀視力惡化或視野缺陷肢體感覺刺痛肢體無力或癱瘓持續打嗝、莫名嘔吐感或嗜睡排尿不順或困難、失禁全台泛視神經脊髓炎患者約8百多人,女性占了93.9%。主因為免疫系統失調,導致產生自體免疫抗體攻擊自身體內之中樞神經細胞,主要侵犯視神經、脊髓與大腦組織。若侵犯視神經,病人常於短時間內發生色盲、視力惡化、視野缺損、眼睛疼痛;如侵犯脊隨,輕則肢體麻痺疼痛,嚴重時大小便失禁、肢體無力或癱瘓,喪失生活自理能力。若未妥善治療就會反覆發生永久性傷害,更可能導致生命中止。早期易被誤診為多發性硬化症羅榮昇說明,由於同屬中樞神經疾病,泛視神經脊髓炎早期容易誤診為多發性硬化症,錯失黃金治療時期。兩疾患差別在於泛視神經脊髓炎經由藥物控制,可降低發作程度與頻率,可用藥物雖然少,但致死率低;而多發性硬化症發作進展恐會慢慢退化。針對治療泛視神經脊髓炎,可先使用類固醇藥物加免疫抑制劑,但若反覆發作恐為惡性,需進一步靠生物製劑加免疫抑制劑才能控制。新型生物製劑療效比起口服類固醇與免疫抑制劑有助於減少泛視神經脊髓炎復發,也較無白血球數下降或肝功能異常的副作用。8成患者接受新型生物製劑後,明顯改善整體生活、降低復發。怡芬在醫師協助治療下,接受新型生物製劑治療,病情得到緩解,加上老公與女兒每天鼓勵復健,讓她從全身癱瘓到現在可自行走動,甚至打工、開車接送小孩,逐漸回歸原本的生活軌道。病友2大困境:經濟無法負擔治療、病情反覆發作然而,多數患者仍無接受新型生物製劑治療,怡芬老公無奈坦言:「住院及復健的醫療費將近百萬,只能四處去借貸。」羅榮昇表示,泛視神經脊髓炎並非一次就能控制病情,而是需要長時間積極配合治療,才能避免病情反覆發生。每月注射一次新型生物製劑耗費數十萬,須持續治療約半年才能看到顯著作用。根據時勢調查統計,病友家庭平均一年支付新型生物製劑費用,高達家庭總收入的3倍,價差破百萬!超過6成病友表示在治療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境為「新型生物製劑沒有納入健保給付,經濟無法負擔」,以及「病情反覆發作」。尤其40歲以上、已婚或有小孩的女性病友比例高,一旦發病高達83.3%病友無法繼續就業,得中斷工作專心治療,造成家中經濟壓力,甚至有病友因而離婚。面對疾病反覆不定無法掌控、爭取新藥納入健保不易,台灣神經免疫疾病協會副理事長姚秀康喊話,疾病影響的不只是病友一個人,而是連動整個家庭,也會增加長期照護工作,期盼政府將新型生物製劑納入健保給付,減輕病友經濟負擔,永續用藥不間斷,找回自己的人生正軌。
好市多「綜合莓」驗出A肝病毒! 1.7萬公斤恐被吃下肚…有這6症狀快就醫
食藥署今(28日)表示,好市多進口的「Kirkland Signature科克蘭冷凍三種綜合莓」抽驗出A型肝炎病毒,並已售出1.7萬公斤問題批號。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急性A肝致死率低,僅約千分之3,經支持療法可完全康復沒有後遺症,但嚴重時可能出現猛爆型肝炎並致死。若為3類A肝重症高風險群且食用過該批莓果,可在2週內就醫評估自費接種疫苗。高雄市衛生局本月11日接獲食藥署通報,指美國今年3月的5起A肝病例經調查後,推測與市售冷凍草莓有關,隨後聯合稽查好市多從智利進口、成分為藍莓和黑莓與覆盆莓的Kirkland Signature科克蘭冷凍三種綜合莓,並責令預防性下架,經查驗與抽樣5批同類產品,今獲通知有效日期2023/09/19、2023年1月19日進口的一批帶有A型肝炎病毒陽性,已責請全台賣場自主預防下架53,186.85公斤,而衛生局今天再度稽查,確定通路已無該產品。(圖/疾管署提供)羅一鈞對此表示,急性A肝主要經糞口傳播,另攝入被汙染食物與水、人與人接觸也是遭傳染途徑,如民眾已食用該批莓果,可自最後一次食用日的隔日起進行60天「自我健康監測」。期間如出現發燒、全身倦怠不適、食慾不振、嘔吐及腹部不舒服或黃疸等急性病毒性A型肝炎6大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並確實告知相關飲食史。(圖/高市衛生局提供)羅一鈞指出,急性病毒型A肝一般以支持性療法為主,若嚴重可能需要住院並監測肝功能指數,病毒經一段時間從身體清除即可完全康復。而造成較多致死的猛爆型肝炎,則常發生於年長者或慢性肝病患者,但A肝死亡率僅千分之3、死亡個案少,若慢性肝病、肝癌或免疫力低下等具重症高風險民眾已食用該批梅果,可於最後一次食用日後2週內評估自費接種疫苗。而這類暴露後預防接種,保護效果可達97.6%。
國人罹患甲狀腺結節機率高 專家籲有症狀及早就醫!
甲狀腺結節是國人最常見的甲狀腺疾病,平均約每七人中約有一人罹患。民國六十年代政府實施食鹽加碘政策前,缺碘性甲狀腺腫大的患者極多,甚至大如棒球、排球,而以往的手術及醫療水準不如現在,此類患者治療起來頗為棘手,往往傷口極大,手術時間長,併發症也常發生。在食鹽加碘政策實施後,大脖子症大幅減少,但近年來國人喜愛食用玫瑰鹽、海鹽等國外進口食鹽,因未添加碘,可能導致近年來國人碘攝取不足狀況漸增,近來甲狀腺結節比率不減反增,提醒有甲狀腺問題的民眾,宜及早就醫,而現今手術技術成熟,多可降低併發症風險。甲狀腺疾病 國人常見新竹台大分院甲狀腺外科醫師黃俊雄指出,甲狀腺是人體重要內分泌器官,主要分泌甲狀腺素負責調節身體新陳代謝速率,代謝速率過慢、過快都屬於甲狀腺功能異常,當代謝速率過慢會導致甲狀腺機能低下,容易水腫、肥胖、活力差,而代謝速率過快則造成甲狀腺機能亢進,容易燥熱、暴瘦、心跳過快等。除了甲狀腺功能異常外,甲狀腺結節也是國人最常見的甲狀腺疾病之一。黃俊雄醫師表示,「許多病人可能是看到、摸到頸部腫脹,或是健檢發現,甚至是結節過大壓迫食道或氣管,出現吞嚥及呼吸困難才被診斷」。95%甲狀腺結節為良性 個人精準化治療為目前主流黃俊雄醫師說明,甲狀腺結節經超音波及細針穿刺檢查多可判斷良惡性,其中約95%為良性,僅5%為惡性,而通常大小愈大(如超過3-4公分以上)者,甲狀腺癌的機率也較高。雖然甲狀腺癌高居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第七名,但致死率低,患者宜與醫師完整討論後,決定相關治療計畫。近年來也有針對一至四公分以下的甲狀腺癌患者採取非手術的追蹤療法,但宜與醫師充分討論瞭解優缺點,依個人情形考量後再施行為宜。另外,甲狀腺機能亢進患者中約有35~50%經藥物治療後效果不佳,可考慮口服放射碘治療,而手術治療亦是可考慮的最終治療選項。黃俊雄醫師也提到,甲狀腺癌中有約百分之一是惡性度極高的未分化癌,長得極快且易侵犯周邊組織,即使能夠手術切除,病人存活率也可能只有半年,是醫師最大的夢靨,而近年標靶治療的進步,為這類患者提供了一線曙光。兩大甲狀腺手術併發症 影響生活品質黃俊雄醫師進一步說明,雖然甲狀腺手術技術發展日趨成熟,但由於甲狀腺位於頸部,後方為氣管及食道,之間有一對負責控制發聲的喉返神經,副甲狀腺也位在甲狀腺的後方,而甲狀腺手術最常見的兩大併發症就是喉返神經及副甲狀腺的傷害。若傷到喉返神經,會造成聲音沙啞、音調改變,喝水容易嗆到、甚至吞嚥困難,可能形成暫時或永久性傷害;若傷到副甲狀腺,則會造成低血鈣血症,出現手麻、腳麻、臉麻等症狀,雖多數在數周內可恢復,但仍有少數造成長期問題。輔助先進儀器 手術更安全所幸,目前甲狀腺手術已有許多術中輔助儀器,可以提升手術安全。黃俊雄醫師指出,喉返神經的外觀有時難以與血管區分,而甲狀腺發炎造成沾黏或腫瘤侵犯等,都可能提高傷及神經的風險。使用神經監測器導航可以透過偵測訊號,降低傷害喉返神經風險,建議以下情形可考慮使用 -- 甲狀腺曾開刀、甲狀腺癌、巨大甲狀腺結節、甲狀腺炎、甲狀腺機能亢進等。另外,術中也能搭配組織凝集儀,可讓手術更順利及縮短時間。黃俊雄醫師說明,甲狀腺周圍有豐富的血管,傳統手術使用電燒來止血,但較粗的血管使用傳統電燒止血效果不佳,多需以綁線處理,而利用組織凝集儀透過能量傳導直接截斷血管,能達到良好的止血效果,也大幅縮短手術及麻醉時間,建議沾黏越嚴重、結節越大、手術風險愈高的病患可以優先考慮。黃俊雄醫師提醒,甲狀腺疾病極為常見,相關問題應盡快就醫,由新陳代謝科、耳鼻喉科、甲狀腺外科、一般外科等專科醫師進行評估診斷,及早治療多數治療效果極為良好,切勿諱疾忌醫。
猴痘今起列第二類法定傳染病 疑似病例24小時內要通報
猴痘疫情全球擴散,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今(23日)表示,猴痘已經在今天公告視為我國第二類的法定傳染病,若有發現疑似病例,24小時內必須要通報。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猴痘病毒屬痘病毒科(Poxviridae),正痘病毒屬(Orthopoxvirus),主要由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傳播給人,屬人畜共通傳染病。猴痘感染後症狀包括發燒、畏寒/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如耳週、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極度倦怠。發燒1至3天後出現皮膚病灶,通常自臉部蔓延致身體其他部位,四肢比軀幹更常見。皮膚病灶出現後會依斑疹、丘疹、水泡、膿疱階段變化,最終結痂脫落,嚴重病患疹子數目可達數千。症狀持續14至21天,致死率低於10%,大多數個案可於幾週內康復。兒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尤其容易重症,併發症包括繼發性細菌感染、肺炎、敗血症等。疾管署指出,國內迄今尚未曾出現猴痘病例,如果醫師在臨床上發現疑似個案,請於傳染病通報系統之「重點監視項目」項下,進行猴痘通報與採檢送驗;採取病患發病期內皮膚水泡、血液、咽喉擦拭檢體或結痂檢體,以A類(P620)感染性物質包裝,在2-8 0C下送至疾管署昆陽實驗室檢驗。
猴痘將列第二類法定傳染病 「感染症狀」8大QA一次看
猴痘疫情全球擴散,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昨(22日)表示,上周國內有通報疑似個案,不過已經排除,應該在今明兩天會將猴痘正式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至於什麼是猴痘、感染猴痘會出現什麼症狀等,以下8大QA供讀者參考。Q1什麼是猴痘?1958年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首次從研究用猴子身上被發現,因此該病被命名為「猴痘」。人類感染猴痘病毒最早的個案是1970年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一名9歲男孩,此後中非和西非靠近熱帶雨林的偏遠地區陸續有個案報告。猴痘病毒屬痘病毒科(Poxviridae),正痘病毒屬(Orthopoxvirus),主要由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傳播給人,屬人畜共通傳染病;猴痘病毒可分為中非(剛果盆地)分支病毒和西非分支病毒,中非分支比西非分支病毒更容易傳播和嚴重,中非分支致死率高達10%,而西非分支致死率約為1%,隨著1980年天花消滅和之後停止接種天花疫苗,猴痘成為現存最嚴重的正痘病毒感染症。Q2人類如何感染猴痘?直接接觸感染動物的血液、體液、損傷的皮膚或黏膜而被感染,食用受感染的動物肉類也是一種危險因子,或是接觸到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損傷的皮膚或黏膜或被污染物品而感染。飛沫傳播需在長時間面對面接觸情境下較容易發生,因此醫護人員及同住家人都有較大的感染風險。產婦若感染猴痘病毒,可經胎盤垂直傳染給胎兒,或於產程中因接觸而傳染。儘管密切接觸已知是傳染危險因子,目前尚未確定猴痘是否透過性接觸傳染。Q3感染猴痘會出現什麼症狀?猴痘感染後症狀包括發燒、畏寒/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如耳週、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極度倦怠。發燒一至三天後出現皮膚病灶,通常自臉部蔓延致身體其他部位,四肢比軀幹更常見。皮膚病灶出現後會依斑疹、丘疹、水泡、膿疱階段變化,最終結痂脫落,嚴重病患疹子數目可達數千。症狀持續14至21天,致死率低於10%,大多數個案可於幾週內康復。兒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尤其容易重症,併發症包括繼發性細菌感染、肺炎、敗血症等。Q4猴痘如何治療?大多數猴痘病患的病程為自限性(self-limiting),因此以輸液治療與維持營養等支持性療法為主,以減輕症狀和併發症。目前國外有數種抗病毒藥物如Tecovirimat、Cidofovir 與Brincidofovir以及針對天花病毒的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Vaccinia Immune Globulin Intravenous, VIGIV)可在試驗情境下用於治療,但僅建議嚴重病患或免疫低下者使用。我國目前尚未儲備上列藥物。Q5猴痘是否有疫苗可用?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 於2019年核准由含有減弱天花病毒株(attenuated vaccinia virus Ankara strain)製成之新疫苗(JYNNEOS),可用預防天花和猴痘感染,適用於18歲以上感染猴痘之高風險族群。美國FDA亦核准ACAM2000為含有活病毒的天花疫苗,目前被用於感染天花高風險者,如在實驗室操作天花病毒之人員。台灣目前尚無此兩種疫苗。Q6一般民眾如何預防猴痘?●降低人畜共通傳播風險:前往猴痘病毒流行地區時,避免接觸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以及生病或死亡動物,所有食物必須徹底煮熟後才能食用。●降低人際間傳播風險:避免與猴痘感染者接觸。醫院照護疑似或確定病例時依循標準防護措施、接觸傳染防護措施及飛沫傳染防護措施。針對陽性個案應啟動接觸者追蹤,並隔離曾接觸之哺乳類動物寵物。●如有任何疑似症狀,應及時就醫,並告知旅遊史與接觸史。Q7猴痘的致死率高嗎?哪些人感染後要注意?猴痘對大多數人的的症狀通常輕微,症狀持續14至21天會痊癒。西非分支猴痘病毒株,也就是英國病例的病毒株,其致死率為1%;但中非(剛果地區)分支病毒株致死率則高達10%。免疫功能低下族群,孕婦及幼童感染後要特別當心。Q8發現猴痘疑似個案如何通報?國內迄今尚未曾出現猴痘病例,如果醫師在臨床上發現疑似個案,請於傳染病通報系統之「重點監視項目」項下,進行猴痘通報與採檢送驗。採取病患發病期內皮膚水泡、血液、咽喉擦拭檢體或結痂檢體,以A類(P620)感染性物質包裝,在2-8 0C下送至疾管署昆陽實驗室檢驗。
幼兒染疫2/做好5件事!有效預防校園感染 孩子若生病「別接近爺嬤」
台大兒童醫院主治醫師李秉穎4/14於疫情記者會上表示,根據美國統計到3月31日的數據,962位兒童因新冠肺炎而死亡的病例,因此算出兒童感染致死率是萬分之一,因此推估當未來台灣確診者破萬時,可能會有10幾位兒童過世。沒想到隨即就爆發中和2歲男童重症的消息,引發外界極高的關注,所以,雖然教育部已訂出新的停課標準,但許多縣市卻不買單,依舊以較嚴格的標準看待,部分學校甚至自行擬定停課標準,儼然多頭馬車。截至4/19下午為止,全台已累計498所學校停課,18歲以下的確診案例則已達2208例。想要預防校園感染,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張凱音建議家長一定要先打滿疫苗,同時家裡要定期消毒環境,「若家中同時有學齡、學齡前幼童,大小孩回家後要先換掉身上衣服,同時洗手,才能跟小小孩一起玩,從學校帶回來的物品也要先用酒精消毒一下,避免小小孩感染病毒。」此外,張凱音尤其提醒家中長輩一定要打足三劑疫苗,「比起小孩,我們更怕阿公、阿嬤感染,所以也提醒小孩若有感冒症狀,千萬不要接近長輩。」家中也要準備快篩試劑,出現症狀就先篩檢,才能掌握治療時機。台大兒童醫院主治醫師李秉穎表示,根據美國數據,推估當未來台灣確診者破萬時,可能會有10幾位兒童過世。(圖/翻攝自中央疫情指揮中心Youtube)到底兒童染疫風險多高?前台大感染醫林氏璧表示,李秉穎所提的萬分之1致死率,是美國這兩年疫情死亡的總數,包括前面致死率較高的變種病毒。且美國這個數字是17~19歲以下的資訊,各州也不同。若以這個冬天來看,美國17歲以下約500萬人確診,其中199人死亡,致死率只有萬分之0.4,比萬分之1更低。再觀察日、韓,日本小於10歲兒童目前已經91萬人確診,僅4例死亡,致死率僅百萬分之4;韓國兒童有194萬人確診,目前僅17人去世,致死率百萬分之8.6。林氏璧認為,兒童若發生死亡,應該不可能漏掉檢驗新冠,但分母肯定有非常多黑數,輕症無症狀很多是沒有確診的,因此實際兒童的致死率應該是更低,他認為亞洲兒童感染Omicron致死率應該是十萬分之一以下,甚至更低。小兒感染科醫師黃瑽寧也認為,12歲以下兒童一直都不是新冠病毒重症或死亡的高危險族群,Omicron病毒株感染和其他兒童的呼吸道病毒感染嚴重度,其實已相去不遠,家長真的不需要單單針對Omicron病毒株而緊張害怕,依平常心照顧孩子即可。張凱音認為,雖然要習慣身邊隨時有確診者,抱著平常心生活,但防疫態度依舊要嚴謹。「雖然確診案例一定會持續增多,但最好是慢慢的增加,而不是一下子大爆發,這樣才不會拖垮醫療量能。」
「那是青竹絲,別動!」他手賤狂玩蛇不聽勸 下一秒腫成豬頭
隨意逗弄動物,當心付出代價!大陸福建一名男子,日前在路邊發現一條青綠色的小蛇,一旁的友人因為認出該條小蛇是青竹絲,頻頻警告男子不要逗弄,但男子玩興大發不聽勸,最後「玩過頭」被這條青竹絲反咬一口,整個人瞬間腫成豬頭倒地,緊急送醫。綜合大陸媒體報導,這名男子見到路上有青色的小蛇在爬行,不但完全不怕,還大膽伸手抓了蛇的尾巴,一旁友人認出這條到處逃竄的小蛇是青竹絲,連忙出聲提醒男子,「是青竹蛇,不要去動!真的是蛇!嚇死人!」但男子不聽勸,繼續調皮地逗弄小蛇。男子不聽勸狂玩毒蛇,最後被咬成豬頭送醫。(圖/翻攝微博)結果玩蛇玩到樂極生悲,從曝光的影片看到,男子後來被這條青竹絲反咬一口,瞬間倒地被送上救護車,因為被蛇咬了一口釋出毒性,整張臉腫脹到瞬間變成豬頭,連話都快說不出來,最後搭上救護車緊急送醫。專家提醒,青竹絲是福建、台灣很常見的一種毒蛇,被咬傷之後,局部會有疼痛、腫脹等反應,臨床上咬傷率高,但致死率低,民眾在戶外遇到時,千萬不要隨意逗弄,並最好趕緊離開。
模擬新冠患者「生前視角」!ICU醫生籲戴口罩:否則這就是生命盡頭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雖然許多專家都證實戴口罩是有效的防疫措施,但仍有許多人仍不願戴上口罩。美國一名加護病房醫生就拍了一段短片,模擬新冠肺炎患者在治療時被插管所看到的景象,希望那些不戴口罩的人看完影片能有所警惕。根據CNN報導,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中心加護病房(ICU)醫生雷米(Ken Remy)自疫情爆發以來,已經治療了逾千名新冠肺炎患者,其中有100多例進行插管。雷米指出,密蘇里州新冠肺炎病例每個月不斷增加,每日新增病例超過4000名,但他卻仍聽見有人認為戴口罩無法預防新冠肺炎,甚至還有患者表示,新冠肺炎致死率低,因此他們不擔心。因此,雷米決定錄製一段影片,模擬正在插管的新冠肺炎患者生前清醒時刻可能會看到的景象,他表示一般人每分鐘正常呼吸次數約12~20次,但若染疫,每分鐘呼吸會增加至40次,因此看到的畫面會劇烈晃動;接著就會看到醫生拿著喉鏡和呼吸管在你面前治療。最後,雷米表示「我希望大家生命中的最後時刻不會像影片中那樣,但如果我們持續在公共場合不戴口罩的話,這就是生命的盡頭。」
義大利「致死率超過10%」全球最高!「3大關鍵」曝光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至全球,義大利已成為歐洲疫情最嚴重地區,目前累計確診人數已突破10萬,死亡人數更高達11500人,致死率超過10%;不過美國新冠肺炎確診人數累計超過16萬人,死亡病例約3100起,與義大利相比,致死率低了許多。對此,CNN也歸納出了義大利會成為「全球最高致死率國家」的3大關鍵。CNN指出,義大利目前的篩檢能量不足,所以現在只對於出現嚴重症狀的病患進行採檢,因此實際感染狀況現在還難以掌握。米蘭薩科醫院(Sacco Hospital)傳染科主任加里(MassimoGalli)也表示,義大利實際的確診人數遠比現在所呈現的數字還來的多,若是對全體人口擴大採檢,致死率就會降低。(圖/路透)由於義大利的老年人口比例高,規模僅次於日本,老年人對於病毒的免疫力本就較低。根據當局所公布資料顯示,義大利新冠肺炎死亡病例的平均年齡為78歲,加里表示,雖然義大利優異的公衛體系讓原本患有其他疾病的老年人繼續存活,「但他們的身體狀況非常脆弱,可能被諸如新冠病毒之類的病毒所摧毀。」不過也並非所有高齡人口感染新冠肺炎就一定無法治癒,日前有一位高齡102歲的老奶奶感染新冠肺炎,經過20天的住院治療後痊癒出院,對於義大利的老人家來說,這個案例成為了一份希望。(圖/路透)義大利政府鎖國至今已3週,新增病例明顯逐漸減少,當局也宣布將延長封鎖時間至4月12日「復活節」,若民眾違反規定,將面臨最高3000歐元(新台幣99800元)的罰款。但帕多瓦大學(University of Padua)病毒學家帕魯(Giorgio Palù)透露,他認為義大利的防疫封鎖措施與中國比起來,不夠「有力或嚴格」,不過在民主國家中,能做到最好就是只有這樣了,因為有些憲法所保障人民的權利,已因此被剝奪了。
戴口罩有沒有用? 研究顯示不戴口罩國家死亡率較高
美國疾管局(CDC)警告,新的數據顯示,有多達25%的新冠肺炎感染者也許沒有症狀,由於沒有症狀也可能傳播病毒,因此為防止類似情形發生,CDC考慮建議更多人戴口罩。根據「口罩救人命」的網站研究也發現,不戴口罩的國家,死亡率遠高於口罩戴得緊的國家。根據口罩救人命(maskssavelives)網站公布的資料顯示,以口罩文化和死亡人數交叉比對,發現不戴口罩的文化最致命,例如義大利超過1.2萬人,西班牙8200人,美國有3400多人;口罩戴得緊的國家,死亡數如台灣為5人,日本56人,南韓為162人。根據口罩救人命網站公布資料,發現不戴口罩的文化最致命,口罩戴得緊的國家,死亡數如台灣為5人,相對出現成效。(圖/Maskssavelives)西方國家的感染率高過亞洲國家多倍,以死亡率來說,義大利每百萬人有206人死亡,台灣每百萬人有0.2人死亡。網站指出,以官方立場反對戴口罩更是全然錯誤,只是用來把口罩留給醫護人員的「白色謊言」,凸顯準備不足。網站也指出,日本是高齡社會,但確診的致死率低。(圖/Maskssavelives)網站指出,日本是高齡社會,但感染武新冠肺炎的致死率低;而捷克自從3月18日開始強制民眾在公眾場合戴口罩,感染病例數不到3000人,死亡人數23例,捷克推行戴口罩防疫的後續成效值得關注。就連國內的婦產科名醫蘇怡寧在臉書分享網站的圖表,指出各國能不能控制疫情,從有沒有用戴口罩這件事就能看得出來。婦產科名醫蘇怡寧也在臉書分享網站上圖表,指出能不能控制疫情,從戴口罩就能看得出來。(圖/蘇怡寧臉書)網站還提到,「阻止病毒傳播的任何措施,都會降低新冠肺炎的擴散」,官方反對戴口罩的立場沒有任何的研究根據,只是在掩飾他們沒有提前部署,而對一般大眾謊稱口罩沒用。
3圖看發生、致死與病毒檢驗陽性率 陳建仁:全球疫情緩和至少還要2個月
公衛專家、副總統陳建仁自新冠肺炎發生後,多次在臉書分析疫情,23日也貼出3張圖表,解析新冠肺炎的發生率、致死率與病毒檢驗陽性率之相關分析。他直言,「目前各國疫情仍處在上升的階段,武漢肺炎肆虐的緩和,至少還需要兩個月的時間。」陳建仁表示,目前各國都努力利用病毒檢驗,來加強發現確診病例,予以適切的隔離治療,只是各國病毒檢驗的對象並不相同,有的進行普遍檢驗,有的則加強檢驗密切接觸者和高風險族群。(圖/翻攝自臉書/陳建仁,下同)他指出,3月19日分析了官方公布病毒檢驗數超過15,000人的國家的受檢陽性率,發現陽性率越低,代表受檢者涵蓋越多未感染者,而台灣的每千受檢者陽性率排名最低的第三名(5.0),僅次於阿聯酋(0.8)和俄羅斯(1.2);與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的楊懷壹副主任進一步分析,這13個國家的武漢肺炎發生率 (incidence rate)和疾病致死率(case-fatality rate),得到結果是台灣每十萬人口發生率是0.45,排名最低的第二名,僅次於俄羅斯的0.14。進一步分析病毒檢驗陽性率和疾病發生率的相關性,病毒檢驗陽性率越高,武漢肺炎發生率也越高,相關係數高達0.71,呈現很顯著的相關性(P=0.007)。值得注意的是法國、比利時與南韓的發生率,都在每十萬人口16上下,但是每千受檢者陽性率卻有很大的差異,以南韓27.9最低、比利時80.9居中、法國167.4最高,這顯示南韓和比利時可能檢驗了較多未感染者,而法國可能檢驗了較少未感染者。陳建仁提及,武漢肺炎的發生率與致死率的相關性分析,兩者之間並沒有顯著相關,雖然義大利的發生率和致死率都是第一名,但是英國的發生率低而致死率高,可能受檢陽性者以重症感染者居多,而挪威的發生率高而致死率低,可能受檢陽性者較多是無症狀和輕症感染者。法國、比利時與南韓的發生率相近,但是每百名病例致死率卻是南韓(1.1%)與比利時(1.2%)低於法國(3.4%),顯示法國檢驗陽性者的重症占比,高於南韓與比利時。陳建仁認為,在每十萬人發生率接近1的台灣,只有零星無法追溯感染源的確診病例,不做普檢,而是加強密切接觸者及高風險族群的病毒檢驗是合宜的、有效的、而且符合成本效益的;反之,在發生率偏高,絕大多數病例無法追溯感染源的國家,才有必要採取普檢。但是採行普檢的國家,必需很慎重地告知檢驗陰性者,「即使今天檢驗結果是陰性,明天仍有可能轉陽,必需作好自主健康管理。」
新冠肺炎蔓延 這5場國際大展變調
新冠肺炎自1月下旬不斷在全球展開蔓延,由於高度人傳人的傳染力也讓許多一年舉辦一次的年度國際展覽,面臨被迫取消或延期,包括2020世界行動通訊大會(MWC)、日內瓦車展、歐洲杯足球賽、東京奧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等。1.MWC 2020原訂在2月24日至27日舉辦的2020世界行動通訊大會,由於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愈來愈多參展公司陸續宣布退展,包括 LG、愛立信(Ericsson)、臉書(Facebook)、輝達(nVidia)、英特爾(Intel)、索尼(Sony)、亞馬遜(Amazon)、NTT Docomo、聯發科(MediaTek)等,大陸廠商有中興通訊、vivo等,隨著越來越多公司宣布退展,主辦單單位GSMA在2月12日宣布取消MWC 2020,由於取消活動是屬於「不可抗力」,因此也不予以退款。MWC 2020主辦單單位GSMA在2月12日宣布取消MWC 2020。(圖/MWC臉書)2.日內瓦車展即將在3月3日至15日舉辦的瑞士日內瓦車展,受到疫情影響,瑞士在3天內確診人數增加9起,累積達15名病例,主辦單位在2月28日宣佈暫停舉辦一次。瑞士政府先前已經宣佈到3月15日為止,禁止1,000人以上的活動舉辦,在這項法令政策下,車展勢必取消。日內瓦車展在官網公布取消活動公布。(圖/日內瓦車展官網)3. 2020歐洲杯足球賽儘管目前歐洲各國仍為晉級歐洲杯足球賽32強資格持續進行賽事,加上適逢歐洲杯足球賽60周年,將採取無主辦國的巡迴比賽,活動舉辦的歐洲各地將提起更熱烈的運動魂,但先前義大利甲組比賽已經延期,未來是否能在6、7月間如期舉辦,也成為備受關注的焦點。歐足聯官方表示,目前還沒限制現場觀看人數,將密切關注新冠肺炎疫情發展。4.日本東京奧運會即將在7月舉辦的日本東京奧運會是否會因新冠肺炎延期或取消,國際奧會委員說,如疫情5月下旬得不到控制,7月舉行的2020年東京奧運會將取消。這一場4年一度的運動盛會預計將有1萬多名的運動選手、帶來1,00萬人的遊客,全球各地人民混雜,極容易出現交叉感染再帶回居住地,大大拉高防疫難度,反之,有一派聲音認為雖然傳染力,但是致死率低,就當另一種流感。目前,東京奧組委主席森喜朗表示,東京奧運不會取消或延期,但私底下也準備必要時採用無觀眾形式,用電視轉播比賽。2020 東京奧運吉祥物由藍白兩色組成,其名字結合日文「Mirai 未來」及「Towa 永恆」兩字而組成,命名為 MIRAITOWA。(圖/中華奧會官網)5.2020漢諾威工業博覽會漢諾威工業博覽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工業技術博覽會,原訂在今年4月20日至24日舉辦,每年都會吸引超過6,000家企業和20多萬名觀眾前來參加。目前展覽如期進行,主辦單位德國漢諾威展覽公司表示:「我們和參展商諮詢委員會及其他協會討論了當下的疫情,目前我們還未收到任何來自參展商的退展通知,我們一致認為作出延期舉行的決定還為時尚早。」預計於3月中旬與衛生部門和參展商諮詢委員會一起對疫情進行二次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