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病力
」 新冠肺炎 Omicron男子泌尿道壁如水泥牆 釀「泌尿道長期發炎」!腎臟也嚴重受損
61歲梁姓男子這半年來反覆發燒及泌尿道感染,住院多達六次,日前再度復發,轉院到衛福部彰化醫院就醫,多科會診發現包括腎臟及輸尿管等泌尿道系統被一層像是水泥、蛋殼的鈣化物覆蓋,被稱為Encrusted uropathy(結殼性泌尿系統病變),因此造成泌尿道長期發炎,急性腎臟功能惡化。泌尿道發炎非典型腎結石 起因於結殼性泌尿系統病變彰化醫院腎臟科主任蔡旻叡表示,泌尿道結石通常會有頻尿、血尿、疼痛、甚至尿失禁等情形,但這起個案病人並不太會疼痛,而是一再地發炎感染。從超音波發現梁男的腎臟有類似鈣化的強回音反射,卻又不是典型腎臟結石,在腎臟科、泌尿科及感染科一起會診下,進一步從腹部電腦斷層發現鈣的沈積物覆蓋在泌尿道系統的內部表面,包括腎臟髓質及輸尿管,像是一層蛋殼一樣,也可以看成內璧有如敷上一層厚厚的水泥,輸尿管因此阻塞擴大,造成水腎及慢性發炎現象。罕見棒狀桿菌也是原因之一 結石不結塊但如水泥般覆蓋蔡旻叡表示,病人尿液進一步培養出棒狀桿菌(Corynebacterium urealyticum),這種細菌致病力很弱,毒性低,培養不易,在臨床上經常被忽略,然而在少數病人(10%)身上會引起類似結石的沈積病變,產生俗稱鳥糞石的磷酸銨鎂及磷酸鈣混合結石沈積。不同於一般結石的是,石頭不會結成塊狀,而是如本起個案,像水泥般地覆蓋住泌尿道。此病症比較可能發生於免疫力不足、臥床或是長期置放尿管的病人身上。多喝水、不憋尿 一有症狀需積極找出病因蔡旻叡說,釐清病因後,為梁先生使用抗生素及進行多次的輸尿管內視鏡手術去除石片,已經不再發燒,但其腎絲球過濾率(eGFR)僅剩20,顯見半年的持續性泌尿道發炎已損害腎臟功能。蔡旻叡強調,泌尿道結石可能發生在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不管是哪種形狀,要預防結晶成石,最重要的是多喝水、不要憋尿、適度運動,營造出較為不易結石的環境。
年輕男發燒1個月「喘到送急診」 名醫3關鍵猜是愛滋病…結果證實了
身體若出現不正常現象,最好快點就醫檢查。有一名年輕男子發燒了1個月,不去看醫生而是自己吃藥,結果後來快喘不過氣掛急診,這一驗竟發現是確診愛滋病。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在臉書分享案例,他遇到一名男子,斷斷續續發燒1個月,但沒有去看醫生,而是選擇自己吃退燒藥,但症狀沒有好轉,而且喘到快不能呼吸,被家人送到急診室。男子住院後,蘇一峰醫師查房,看了X光片認為看起來像是肺囊蟲肺炎,並進一步驗愛滋病,隔天報告出爐,顯示HIV陽性。他看病透過跳躍思考,年輕男性、發燒不來看病、X光瀰漫肺炎,直接就聯想到AIDS。男子的X光片瀰漫肺炎。(圖/翻攝自蘇一峰臉書)據了解,HIV是人類免疫缺乏病毒,俗稱愛滋病毒,目前可分為2型,HIV-1和HIV-2。HIV-1是大多數國家中最主要造成愛滋病的病因,HIV-2主要分布在西非,2種病毒的致病力並不相同,感染HIV-1後超過90%的患者會在10~12年內發病成為愛滋病,而HIV-2致病力較低,較不易發展成為愛滋病。目前愛滋病沒有根治的方法,但是以雞尾酒療法治療,可以得到良好的控制,達到測不到的狀態。患者在規則服用雞尾酒療法一段時間後,健康狀況與常人無異,且病毒量測不到,幾乎不會透過性行為傳播(U=U),因此只要好好服藥就可以維持健康,大大降低傳染風險。
日本近千人感染「食人菌」 疾管署:國內持續監測中
日本近年爆發「食人菌」疫情,有越來越多民眾遭受感染。今年自1月以來,短短5個月已經有超過977人因感染A型鏈球菌而罹患鏈球菌毒性休克症候群(STSS),是去年同期的2.8倍。我國衛福部疾管署表示,國內今年以來,每周均檢出22至36件,和近4年趨勢相當,未見異常狀況,不過疾管署仍會持續對侵襲性鏈球菌感染個案的菌株,進行基因定序。綜合《讀賣新聞》與NHK等日媒報導指出,截至6月2日為止,日本已經有977人感染俗稱「食人菌」的A型鏈球菌,創下1999年統計以來最高紀錄。台灣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A型鏈球菌感染雖然不屬於法定傳染病,但依據疾管署實驗室傳染病自動通報系統(LARS)監測資料顯示,今年第1周至第22周,每周A型鏈球菌檢出件數介於22至36件,和近4年趨勢相當。另為及早發現新的致病病原株,曾淑慧表示,疾管署亦持續針對侵襲性鏈球菌感染個案的菌株,做基因定序,以了解主要病原株致病力與傳播力狀況。疾管署表示,A型鏈球細菌稱為化膿性鏈球菌,是種beta溶血性革蘭氏陽性細菌,是一種常見的細菌,通常透過飛沫和接觸傳播。除感染喉嚨外,A型鏈球菌還會感染皮膚造成膿疱瘡,引發蜂窩性組織炎,若是更深入到筋膜,會造成壞死性筋膜炎,又稱食肉菌感染或噬肉菌感染;另會引起鏈球菌毒性休克症候群(STSS),導致多個臟器衰竭,進而引發休克死亡。曾淑慧表示,A型鏈球菌感染個案的增加,可能是有新的病原株的出現,亦有可能導因於環境的改變,而有利於病原之傳播,如新冠疫情趨緩,放寬防疫措施,人際接觸增加,惟仍須持續監測中。
H5N1禽流感病毒突變「可空氣傳播」 恐擴散哺乳動物和人類
H5N1禽流感病毒過往只會影響禽鳥,對雞隻具有高致病力,常造成大量雞隻死亡,但病毒會不定時基因突變,衍生新品種,導致原來僅感染禽類的流感病毒,變得可以影響人類,日前美國首度在乳牛中檢測出H5N1禽流感病毒,且其中一種亞型的病毒株可以透過空氣傳播給雪貂,恐對人類造成威脅。根據《SciTechDaily》的報導,美國於3月首次在乳牛中發現高致病性的H5N1禽流感病毒,到5月疫情已蔓延至9個州,不過目前牛隻之間的傳播方式仍不清楚,然而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表明,類似的H5N1毒株(亞型進化枝2.3.4.4b)能夠透過空氣傳播給一小群雪貂,該毒株此前曾於2022年在養殖水貂中引發疫情。報導中指出,這是H5N1分支2.3.4.4b病毒首次被證明具有空氣傳播的能力,領導這項研究的賓州州立大學研究人員也表示,研究結果表明這些病毒正在進化以感染哺乳動物,並可能增加對人類的風險,「雖然沒有證據表明目前影響乳牛的H5N1 病毒株能夠透過空氣傳播,但我們的研究表明,該病毒家族的另一個成員已經進化出一定程度的空氣傳播能力,這一發現強調了持續監測這些病毒的進化及其擴散到包括人類在內的其他哺乳動物的重要性」。研究團隊發現,雪貂的呼吸道在病毒感染和傳播方面與人類更為接近,因此他們將已感染H5N1病毒株的雪貂與未感染的雪貂放在同一籠子裡,以測試病毒的「直接傳播」。在另一組實驗中,他們將感染和未感染的雪貂放在能防止物理接觸的籠子中,以測試「空氣傳播」。結果顯示病毒透過「直接傳播」傳染給75%的雪貂;在「空氣傳播」測試中,經過9天約有37.5%的雪貂通過呼吸道飛沫感染,且感染的病毒量較低。此外,研究還發現雪貂病毒株含有一種稱為「PB2 T271A」的突變,這種突變降低了感染雪貂的死亡率和空氣傳播機率,「這些結果表明,『PB2 T271A』的突變增強了病毒的複製,促進了雪貂之間的病毒傳播。理解這些病毒突變的作用,意味著我們可以監測目前流行的H5N1病毒株中是否出現類似突變」。研究發現從雪貂中觀察到的該病毒株傳播率低於典型的流感大流行病毒,「我們研究的雪貂在感染病毒9天內只傳染給不到40%的接觸者,而流感大流行病毒通常只需3到5天就能透過空氣傳播給75%至100%的接觸者」,研究團隊還發現,該病毒的感染劑量較低,這意味著即使少量的病毒也會引起感染。
上週31人染新冠亡!30歲男急診當天病逝 KP.2恐成主流變異株
疾病管制署今(7日)表示,國內COVID-19疫情上週(4/30-5/6)新增229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週(4/23-4/29)新增185例上升,累積併發症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79%;另上週新增31例死亡病例,較前一週新增15例上升,累積死亡個案中65歲以上長者占90%,疫情仍有傳播風險。疾管署說明,國內新冠XBB疫苗迄今已累計接種266.8萬人次,全國接種率11.1%,65歲以上第1劑及第2劑接種率分別為20.2%、0.78%。鑒於本土通報確診併發症及死亡病例中未曾接種新冠XBB疫苗者均占95%(含)以上,故呼籲未施打第1劑者,儘速接種;而與前1劑疫苗間隔已達12週(84天)之65歲以上長者,儘速再接種第2劑,讓免疫防護不過期,降低重症或死亡發生風險。疾管署指出,死亡個案中,有位30多歲北部男性本身為機構住民,有癲癇、貧血病史,在4月底出現發燒、嘔吐等症狀,發病後2天送急診,發現心跳過快,血壓、血氧高,經快篩後確認是新冠陽性,雖然立即給予治療,但患者呼吸衰竭情形迅速惡化,就醫當天病逝。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4週變異株監測統計,本土及境外檢出變異株均以JN.1(占95%以上)為主,其次為BA.2.86,另目前國際關注JN.1其衍生變異株KP.2,國內境外移入個案最早於3月底(第13週)檢出,目前累計6件;本土個案最早於4月初(第14週)檢出,目前累計4件,持續監測變異株流行趨勢。疾管署進一步說明,KP.2變異株(又稱FLiRT變異株)為OmicronJN.1子代變異株,具數個點位突變,目前研究顯示KP.2的傳播力約JN.1的1.2倍,具成為主流變異株的潛力,惟致病力相對較低,世界衛生組織(WHO)於今年5月3日將KP.2列為監測中變異株(variant under monitoring,VUM),現有資料顯示現有快篩與PCR等檢測工具仍可偵測到病毒,接種XBB疫苗仍能產生辨識JN.1系列變異株之抗體;現有已核准藥物(PAXLOVID)仍持續有效。另依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GISAID)資料顯示,截至今年4月下旬, KP.2占全球新冠病毒變異株比例約11.4%,現已有29國上傳1,488組序列,其中以美國420組為多,其次為英國279組、印度239組、加拿大210組及澳洲92組,分布遍及歐、亞、美洲。
聽信民間偏方「生吞蛇膽」 導致他感染「寄生蟲」怪病纏身多年
中國廣東一名郭姓男子,近年身體狀況時好時壞,時常出現頭暈、噁心、走路不穩等症狀,多次就醫後才發現自己的脊髓神經嚴重被寄生蟲壓迫和侵蝕,而這全是因為15年前的他聽信民間療法——「吞蛇膽療法」,多次生吞蛇膽、飲蛇膽酒所導致。郭姓男子多次求醫未果,以為是怪病纏身,直到尋求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的協助,經由醫護人員全身檢查後發現,郭姓男子的脊髓中存在一大團佔位性病變,並經過全基因組測序,證實郭姓男子受到「曼氏迭宮縧蟲」感染,並確診「腦脊髓裂頭蚴病」,若未經及時手術,很有可能會面臨癱瘓、大小便失禁等嚴重後果。黃敏軍醫師表示,郭姓男子體內寄生蟲殘存的病灶十分廣泛,形狀宛如口香糖黏在頭髮裡,且與脊髓和神經緊密粘合,雖然手術時間長達4小時,但大部分病灶已順利切除,目前患者已經可以行走,並正在進行驅蟲治療和神經功能康復。黃敏軍醫師指出,曼氏迭宮縧蟲的成蟲對人體致病力相對較弱,但其幼蟲裂頭蚴對人體可以造成嚴重危害。裂頭蚴會在人體組織中移行、寄生和緩慢生長,甚至存活長達數十年。根據感染部位不同,裂頭蚴感染可分為不同的類型,感染症狀常以癲病發作最為多見。此外,黃敏軍醫師強調,為了預防裂頭蚴感染需要提高科學認識及健康教育,呼籲大眾避免使用蛙肉外貼傷口,不飲生水,不吃生的、未煮熟的肉類,並建議分開使用生、熟肉的刀和菜板,以保障健康安全,以免造成不可逆的身體損害。
莫德納後遺症救濟金3萬元 掉髮全禿、蕁麻疹均予以獲賠
衛福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VICP)近期公布最新會議紀錄,在150件救濟申請案中,有23件獲賠救濟金。其中1名新北44歲女子,接種莫德納後嚴重掉髮至全禿,獲賠3萬元,為本次審議最高紀錄,另有新北18歲男、台北40歲女,分別因心肌炎、尋麻疹,獲得救濟金3萬元。根據VICP最新會議紀錄,150件救濟申請案中,共23件獲賠救濟金,其中10人獲賠5000元、9人獲賠1萬元、1人獲賠1.5萬元、1人獲賠3萬元。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說,此次理賠對象年齡介於14~68歲,最年輕個案為新竹的廖姓少女,接種BNT後出現胸痛、心肌酵素上升,但心臟超音波檢查無異常,獲賠1萬元救濟金。至於獲賠3萬的3名個案,有2人來自新北市,1人來自台北市,接種疫苗廠牌為莫德納及BNT。其中,來自新北市的陳姓44歲女子,接種莫德納後,出現嚴重掉髮至全頭禿的症狀。曾淑慧表示,掉頭髮的原因很多,與心理狀態、壓力、自體免疫系統有關。對於會不會是打疫苗造成心理壓力,或影響免疫功能,曾淑慧表示都有可能。審議小組認為此案無法確定與疫苗的關聯,因此依「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3萬元。另1名新北市林姓18歲男子,接種BNT疫苗後出現胸痛,就醫後,經心肌酵素檢驗、影像學檢查,符合心肌炎的診斷。依據個案症狀發生時間及臨床表現研判,症狀無法確定與疫苗有關關聯性,審議小組依據相同辦法,核予救濟金3萬元。台北市的阮姓40歲女子,則在接種BNT疫苗後,因皮膚紅疹陸續就醫,後續合併次發性感染。由於BNT屬mRNA 疫苗,並不具致病力,不會造成感染症,而蕁麻疹發作原因包含藥物、食物、環境及心理情緒等。審議小組考量,個案的症狀時序上仍無法確定與疫苗的關聯性,且個案也住院治療,核予救濟金3萬元。
央視批美國對中防疫政策 質疑漏洞百出、滿是矛盾
中國去年底優化調整防疫政策後,多國要求來自中國的旅客出示新冠陰性證明及實行落地檢。大陸官媒央視「國際銳評」3日發表評論文章痛批,以美國為代表的那些嚷嚷著要中國「放開」的國家,現在又開始搞事情了。它們以中國國內疫情形勢「可能會突變出新毒株」為由,宣佈對來自中國的旅客採取限制入境政策。文章稱,從科學上說,中國當前流行的毒株以BA.5.2、BF.7為主,之前已經在世界各地傳播。這意味著任何地方都有可能出現新毒株,限制中國旅客入境有何意義?多國衛生健康專家都認為,沒有必要對中國旅客實行入境限制措施。一些歐美國家的相關規定既缺乏科學依據,又不顧防疫事實,從效果看更是沒用。文章稱,從合理性上看,當前Omicron變異株致病力和毒力明顯減弱,疫情形勢出現新變化。從全球範圍看,各國調整防疫政策時都會經歷適應期,中國防疫政策「換擋」也不例外。在全球大部分國家放寬防疫措施的背景下,某些國家為何只將中國作為重點防範對象?文章斥責美國等一些國家對中國防疫政策的態度自相矛盾漏洞百出,始終把防疫當政治牌打。當中國採取嚴格防疫政策、有力保護了本國人民健康和安全時,一些歐美國家說三道四,不停嚷著要中國「放開」,否則就是沒有自由和人權。文章批評,當中國根據疫情變化優化調整防疫政策之後,某些西方政客和媒體又開始宣揚中國疫情「威脅」他國防疫,並公布違背事實、違背科學的入境限制政策。「這種雙標做法何其虛偽!」文章怒斥,在歐美一些人的政治邏輯裡,無論中國「放開」或是「不放開」,怎麼做都不對。他們翻臉比翻書還快的表現,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們拙劣的政治表演妄圖製造新一輪的分裂和對抗,將對全球早日走出疫情陰霾造成重大阻礙。
陸宣布明年1/8解除防控 優化「中外人員往來管理」!國際機票搜索量增長7倍
中國大陸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26日發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新冠肺炎)即日起更名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新冠感染),此外也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總體方案,並優化「中外人員往來管理」。對此,消息公布後15分鐘內,中國的國際機票暫態搜索量增長7倍。此外,國務院也批准自2023年1月8日起,解除對新冠感染的甲類傳染病防控措施。據《央視新聞》的報導,大陸國家衛健委26日發布,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的總體方案通知,其中更將優化「中外人員往來管理」,規定如下:1.入境大陸地區的民眾需在行前48小時進行核酸檢測,持陰性結果即可入境,無需向駐外使領館申請健康碼,將結果填入海關健康申明卡。如呈陽性,相關人員應在轉陰後再入境。2.取消入境後全員核酸檢測和集中隔離。健康申報正常且海關口岸常規檢疫無異常者,可放行進入社會面。3.取消「五個一」及客座率限制等國際客運航班數量管控措施。4.各航司將繼續做好機上防疫,乘客乘機時須佩戴口罩。5.進一步優化復工複產、商務、留學、探親、團聚等外籍人士來華安排,提供相應簽證便利。逐步恢復水路、陸路口岸客運出入境。根據國際疫情形勢和各方面服務保障能力,有序恢復大陸公民出境旅遊。至於新冠肺炎的更名問題,大陸國家衛健委則解釋,當初之所以命名為新冠肺炎,是考慮疫情初期的病例大多呈現肺炎症狀,如今隨著變異株成為主要流行株後,致病力減弱,僅有極少數病例有肺炎症狀,考慮到肺炎僅反應了病毒感染後較為嚴重的患病狀況,不能包含所有感染者臨床特徵,所以才將新冠肺炎更名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此舉更符合目前的疾病特徵和危害。據《中國新聞網》的報導,去哪兒平臺資料顯示,大陸國家衛健委26日發布消息後15分鐘內,中國的國際機票暫態搜索量增長7倍,其中熱門目的地為泰國、日本和韓國。業內人士指出,出入境政策調整有利於促進國際航班有序恢復,短期內出入境旅客量將會有所回升。隨著出入境機票供需關係逐步正常化,將帶動國際機票整體價格逐漸降低。 此外,國務院也批准自2023年1月8日起,解除對新冠感染的甲類傳染病防控措施。新冠感染將不再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規定的檢疫傳染病管,等於正式在明年1月8日解除防控。
中疾控解開變異毒株「地獄犬」秘密 9省檢驗:尚未廣泛流行
近日大陸網路流傳,有代號「地獄犬」的新冠變異毒株bq.1.1宣稱具備高傳染性和致死率在日本「殺瘋了」?對此中國疾控中心13日說明,實際上bq.1是Omicron變異毒株ba.5在人群傳播過程中產生的第六代亞分支。bq.1.1則是bq.1的第一代亞分支,強調這些進化分支的致病力明顯減弱,致重症和死亡比例明顯低於早期流行的毒株和變異株。而bq.1變異株在2022年6月在奈及利亞感染者中發現,9月開始bq.1及其衍生的子代亞分支在歐美國家流行,占比逐月升高,10月中旬在日本和新加坡等亞洲國家逐漸開始流行。中疾控方面表示,目前大陸也已在9個省份的本土病例中檢出bq.1及其亞分支49例,但尚未廣泛流行,所致病例數較少,也未觀察到感染bq.1後臨床嚴重程度較其它變異株增加。現階段流行的毒株仍以ba.5的亞分支ba.5.2和bf.7為主。
流感高峰將至 疫苗打了沒?流感疫苗保護力差異讓你知!
每年冬季氣溫驟降時,正是流感疫情大爆發之際,全球民眾和新冠病毒長期抗戰多年,防疫逐漸疲乏,再加上國門開放、口罩政策鬆綁等種種不利因素,讓人擔憂今年流感疫情恐比往年都更為嚴重,面對蠢蠢欲動的流感病毒H3N2,感染科專家呼籲國人應盡快接種疫苗才能自保!流感併發症嚴重建議打疫苗預防流行性感冒和一般感冒雖同屬上呼吸道病毒感染,但對健康所帶來的影響卻大不相同;感染科權威、台大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教授黃立民表示,感染流感後所引起的症狀除了咳嗽、流鼻水、喉嚨痛之外,還可能引起發燒、頭痛、肌肉酸痛、倦怠、畏寒,情況較嚴重時,也可能造成肺炎、腦炎、心肌梗塞及敗血症等併發症,甚至致死,千萬不能掉以輕心!細胞流感疫苗培養的環境和人體相似,複製的疫苗抗原才會和傳播中病毒相符,因此保護效果會比傳統雞蛋疫苗更好有些民眾認為等確診之後再吃克流感就好,因此無需事先施打疫苗,對此,黃立民指出,這是錯誤的觀念,因為流感潛在風險,比想像中還要高。當流感症狀出現時,患者未必能自行判斷與及時就醫,而流感併發症也可能感染後一、二天就出現,讓人猝不及防,甚至連服藥治療的機會都沒有。此外,有些流感病毒會產生抗藥性,導致克流感無法發揮效用。「預防與治療應該相輔相乘,先接種疫苗提升自我保護力,就算不幸感染流感病毒,也能降低重症發生的機率!」防疫政策鬆綁恐出現免疫負債過去幾年為了防疫,不但邊境高度管控,民眾也落實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勤洗手等措施,不過隨著防疫政策調整,讓即將到來的流感季充滿變數。最近大家常聽到「免疫負債」,就是因為許多國家皆已逐漸解封,因而助長各種病毒傳播,而前二年沒有爆發的流感疫情,恐怕會在今年大流行起來。「已確認今年流行病毒以致病力強、變異率高的H3N2為主,因此流感疫情會較往年來的更早,感染人數也會更多!」黃立民推測,12月1日開始實施戶外免戴口罩政策之後,12月中旬流感高峰就會隨即出現。雖然H3N2是所有流感病毒中致病力最強,造成併發症的可能性也最高,不過,好消息是今年流感疫苗猜對病毒株,表示接種疫苗的保護效果會比較好,投資報酬率會更高。12月1日開始戶外可以脫口罩,加上今年流行病毒株以致病力較強的H3N2為主,黃立民教授表示今年流感疫情高峰恐怕比往年都更加嚴重。細胞流感疫苗保護力更佳目前流感疫苗製程又分為雞蛋培養與細胞培養兩種,包含美國、英國等先進國家,都罕見的以官方立場建議民眾應優先接種細胞流感疫苗。「相較於傳統以雞蛋培養出來的疫苗,利用哺乳類動物(犬腎上皮, MDCK)細胞培養出來的疫苗,因為宿主和人類較接近,病毒在製程中所產生的突變和真實情況較符合,保護力也會跟著提升,而且不會有雞蛋過敏等問題。」黃立民進一步分析,根據美國大規模研究資料顯示,細胞流感疫苗比雞蛋流感疫苗的保護力高出36%,特別是對於容易突變的H3N2流感病毒而言,保護效果更加確實。銀髮族因免疫力低下,加上慢性病罹患率高,屬於流感併發重症的高危險族群,不過,從過往經驗來看,高齡長者接種傳統流感疫苗的效用不彰;黃立民建議,老年人更應與醫師討論適合的流感疫苗,甚至可透過採用佐劑或高劑量疫苗的方式,來強化保護力。銀髮族長者的免疫力較差,是流感重症的高危險族群,建議應與醫師討論後,選擇適合的流感疫苗。「接種疫苗、避免接觸、戴口罩、勤洗手等,不只能預防新冠肺炎,同樣也是避免感染流感病毒的好方法」除此之外,黃立民提醒民眾應多運動、保持飲食均衡、控制好慢性病,盡量將自己的身體狀況調整好,多管齊下做好防禦準備,更有助於遠離流感威脅!
路透:傳大陸將放寬防疫措施 最快明宣布
路透社報導,兩名知情人士透露,中國政府可能最快在12月7日宣布10項放寬防疫的新管理措施,以補充11月公布的《20項防疫優化措施》。路透社報導,不具名的消息人士12月5日還提到,中國可能最快於明(2023)年1月將新冠病毒的管理級別,從現行最高級別的甲類傳染病降級到較不嚴格的乙類傳染病。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沒有立即回覆路透社尋求置評的傳真。中國副總理孫春蘭上周表示,隨著Omicron病毒株的致病力減弱,加上疫苗接種普及,還有防控經驗的累積,中國疫情防控也面臨新形勢新任務。此後,許多中國大城市開始解除廣泛封鎖措施,減少定期PCR核酸檢測,在地鐵站和公園等公共場所,也不再查驗核酸檢測陰性證明。
新冠病毒威脅降低 毒力弱化已趨穩定
張伯禮為中醫內科專家,主要從事心腦血管疾病防治和中醫藥現代化研究。200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從病毒進化規律推測,新冠病毒趨於穩定、毒力趨弱的概率大。」張伯禮表示,新冠病毒的變異動態一直是防疫措施優化調整的重要前提基礎之一。「優化防疫20條的推出非常及時和必要。」他解讀,新冠疫情之初迄今,中國防控方案調整始終與疫情形勢相關,具體為四個方面,包括病毒變異、免疫屏障、防控能力、治療方案。張伯禮接受陸媒專訪表示,新冠病毒的特點一直是研判的重點之一。當前的臨床實踐表明新冠病毒造成的重症和死亡比例很低。這意味著病毒的致病力減弱。同時也不能忽視傳播更隱匿。他指出,連日來的感染者數據顯示,當前確診感染者中大部分為無症狀感染者。這一感染情況是新冠病毒在中國群體免疫屏障基本形成(全人群疫苗全程接種率超過90%,60歲以上基礎免疫全程接種率超過85%)前提下,受到免疫壓力選擇作用的結果。這樣的進化對於新冠病毒某一特定分支保持優勢有利,因此從病毒進化規律推測,新冠病毒趨於穩定、毒力趨弱的概率較大。他提到,基因測序、檢測試劑研產、疫苗研發、藥物研究等,加上3年來核酸檢測效率和準確度大幅提升。得以開展的混合檢測以及核酸檢測周期大幅縮短等,都使得對於新冠的追蹤更高效,從而大幅提升疫情監測敏感度。在中國最新優化防控工作20條措施中,賦碼管理一詞先後出現6次。張伯禮說,透過大數據的賦碼管理是科學精準防控。在減少集中隔離對象人數、縮短隔離時間的同時,還能保證隔離有效性。最後,他仍強調,應認識到疫情複雜性和反覆性,充分認識優化調整防控措施不是放鬆防控,更不是放開、躺平。只有進一步提升防控科學性、精準性,才能在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間尋求最適合的平衡點。
Omicron亞型變異株感染擴大!新增154例確診 分別104例本土及50例境外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4)日公布國內新增154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確定病例,分別為104例本土個案(96例BA.5、8例BA.2)及50例境外移入(3例BQ.1/BQ.1.1、35例BA.5、7例BA.2.75、4例BA.2、1例BA.4)。截至目前國內今(2022)年累計檢出之Omicron亞型變異株境外移入確定病例:BA.5為1,186例、BF.7為4例、BQ.1/BQ.1.1為5例、BA.4為104例、BA.2.75為57例、XBB為1例、BA.2為1,027例;另累計879例BA.5、5例BA.4、2,522例BA.2本土確定病例,尚無BA.2.75、BF.7、BQ.1/BQ.1.1、XBB本土確定病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之96例BA.5本土個案,占上週所有已定序之104例約92%,為31名男性、65名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分布為北部46例、中部21例、南部26例、東部3例,確診日介於今年9月15日至10月13日。指揮中心表示,針對國內境外移入之46例BQ.1/BQ.1.1、BA.5、BA.2.75及BA.4個案,為27例男性、19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60多歲,入境日介於今年9月24日至10月11日。其中檢出3例 BQ.1/BQ.1.1個案分別自德國、美國及英國(各1例);35例BA.5個案分別自印尼(8例),德國(4例),瑞士及美國(各3例),馬爾地夫、法國、越南、新加坡及泰國(各2例),奧地利、英國、香港、荷蘭、韓國、加拿大及日本(各1例);7例BA.2.75個案分別自越南及美國(各2例),印度、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及荷蘭(各1例);1例BA.4個案自紐西蘭移入。指揮中心說明,世界衛生組織(WHO)於今年10月19日資料指出,BA.5變異株占比約為78.9%,BA.4變異株(含BA.4.6)占比約為6.7%,另BA.2變異株(含BA.2.75)占比3.9%;BA.5變異株仍為全球主流株且持續變異,由其演化之新型變異株BQ.1.1、BF.7等於美、加、英、法等部分國家占比增加;另BA.4.6、BA.2.75及XBB.1(BA.2子代)變異株目前在新加坡等部分國家流行。WHO進一步指出,XBB變異株已於至少26個國家檢出,具顯著免疫逃脫特性,且較現有其他Omicron亞型病毒株具增長優勢,惟尚無證據顯示致病力增加;歐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ECDC)亦表示,BQ.1及BQ.1.1變異株傳播可能於未來數週至數月內導致該地區新增病例數增加,需密切監測國際間之病毒株演變與流行。指揮中心強調,依現有研究顯示,接種加強劑疫苗對BA.5變異株仍具保護力,且為預防住院、重症及死亡之有效方式,呼籲符合條件對象加速完成接種疫苗。指揮中心將持續境外及本土個案變異株型別檢驗及定序比例,並著重於COVID-19兒童腦炎等重症及重複感染個案呼吸道樣本基因定序作業。指揮中心呼籲,接種COVID-19疫苗可降低因感染COVID-19造成之重症、住院或死亡風險。民眾仍須落實勤洗手、戴口罩等個人防疫措施,並儘速完成疫苗接種,以獲得保護力。(圖/指揮中心提供)
免疫負債2/流感季提早到「即將大擴散」 國門開放最關鍵!400萬人恐感染
疫情持續已3年,隨著全民齊心做防疫,許多病毒在這段期間幾乎銷聲匿跡,以流感為例,過去2年竟無重症死亡案例!但隨著防疫逐漸鬆綁,流感病毒也捲土重來,且來勢洶洶,專家預估今年將是流感大爆發的一年,將有400萬人感染病毒。根據疾管署監測系統顯示,9月第二週已出現50起流感病例,較以往的11月流感季提前兩個月,甚至在10/10出現首例重症死亡案例,死者是一名住在長照機構的90多歲婦人,確認感染H3N2流感病毒,屬於A型流感的一種。而先前公布的50例中,就有46例屬A型流感,以H3N2流感病毒為主。李慶雲兒童感染暨疫苗發展醫學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台大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表示,流感主要分為四種類型,包括A型的H1N1、H3N2,以及B型的山形株、維多利亞株。一般來說,A型流感傳播速度較快、範圍也較廣,一旦快速出現,恐怕會是大流行前兆。「這是強烈暗示,今年台灣流感疫情不會太小,要非常小心。」黃立民警告。依過去經驗,台灣流感小年,大約會感染10%左右人口;流感大年,則可能感染多達20%人口。若今年迎來流感大年,換算感染比率,恐怕會有超過400萬人被感染。黃立民也預估,新冠疫情10月中開始會走下坡,接下來就是A型流感的流行期。黃立民坦言,今年台灣不利因素有四項,「病毒早到、流行病毒株為H3N2、國門開放、防疫疲乏」,其中國門開放是最大不利因素,因為流感潛伏期短,通常邊境封鎖7天後,病毒就進不來,但現在國門已開放;H3N2致病力強、變異率高,重症率恐是H1N1、B型流感的1.5倍至2倍。面對反撲的流感病毒,民眾除了接種疫苗之外,也要做好個人公衛如戴口罩、勤洗手等。(示意圖/黃耀徵攝)流感病毒將如何大規模反撲?或許可以先參考其他國家的例子,澳洲、南非、智利這些南半球國家在防疫鬆綁後,迎來了睽違3年的流感大流行,以澳洲為例,這波已累積 21 萬人確診流感,人數超越過去5年的平均值。澳洲醫學專家分析發現,今年澳洲流感來的時間比較早之外,疫情上升很快速、流行幅度高、病人數較多,推測同樣情況也會發生在亞洲。目前台灣、新加坡、韓國的流感疫情持續加溫中,且都以H3N2為主。國泰醫院小兒科主任沈仲敏表示,接種疫苗是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本年公費流感疫苗已經開打,第一階段對象包括:65歲以上長者、學齡前幼兒以及高風險慢性病人及孕婦等流感高風險群,截至10/13接種數約184萬劑,較去年同期121萬劑為高,顯見民眾也已提高警覺,及早做好準備。沈仲敏說,今年流感疫苗無論是自費或公費,都屬於四價疫苗,保護力更好,選擇何種疫苗並沒有太大差異,若有過敏疑慮,則可選擇細胞培養疫苗。
Omicron亞型變異株來勢洶洶 感染科名醫:這招能降低風險
Omicron亞型變異株不斷變異,近期又冒出BQ.1、BQ.1.1、XBB.1、BF.7等,對此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邱政洵也表示,現在變異株雖然很多,但普遍「致病力減弱、傳播力加強」,所以民眾不用為此感到過度緊張。此外,邱政洵認為疫苗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降低」風險,所以民眾還是要做好自己的日常防護措施。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兼主治醫師的邱政洵指出,現在變異株很多,但在各國的佔比都還不是很高,不確定未來是否會成為主流,疫情指揮中心也預測國內未來2到3個月內的主流變異株仍會是BA.5,且這些變異株雖然種類繁多,但都往「致病力減弱、傳播力加強」的方向演化,這也是疫情必走的過程,「民眾沒必要緊張,緊張也沒用,大家掌握自己防疫大方向最重要。」不過邱政洵強調,變異株部分仍是疾管署持續監測的重點,以了解個案感染的是哪種變異株,進行病毒基因定序篩檢,並在監測到新變異株時告知民眾相關訊息。至於Omicron變異株頻繁出現的問題,邱政洵直言,各國目前面臨的狀況都一樣,重點就是做監測,然後邊境開放的同時,民眾還是要做好防護,包括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洗手等,並盡量避免不必要的群聚,而且政府不可能走強制防疫的回頭路,所以大家要把防護措施做好,才更有機會度過社區本波高峰。至於有些民眾因為接種「次世代疫苗」後還是存在死亡風險,而開始懷疑接種疫苗意義與效果,對此邱政洵直言,「不是這樣想的」,疫苗最重要的存在意義就是「降低」風險,科學上目前也不存在能夠完全預防感染或死亡的疫苗,所以民眾還是要做好自己的日常防護措施。
30歲女打3劑不夠!首例BA.5奪命 台大名醫:比BA.2更嚴重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9日公布了首例因感染BA.5而死亡的個案,但令人驚訝的是,死者竟然是一位為無慢性病史、非重症高風險族群,且已接種3劑疫苗的30多歲女性。對此台大感染科名醫也提醒民眾,BA.5只會比BA.2更嚴重,且同樣有重症、死亡風險,致病力並不差,對於接下來的疫情仍要嚴肅以待,而且國內目前BA.5感染個案佔比已提升到40.2%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明,該名非本國籍女子於13日快篩陽性,15日發高燒到41度後全身抽搐、出現休克現象,昏迷送醫後院方緊急插管並使用呼吸器,電腦斷層顯示腦水腫,然後該位女子就在16日急救無效後去世,病程極為快速,死亡診斷為缺氧性腦病變、癲癇重積、新冠肺炎。除此之外,其他BA.5確診者到目前為止都是輕症或無症狀個案。然而,台灣首例BA.5死亡個案沒有慢性病史、非重症高風險族群,且已經完整接種疫苗,顛覆了以往「BA.5以輕症、無症狀為主,重症與死亡風險低」的觀念。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也指出,目前台灣已經進入BA.5疫情,必須小心應對。對此感染科權威、台大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就指出,BA.5跟BA.2比起來,「只有嚴重沒有輕」,不是跟BA.2差不多嚴重,就是比BA.2還要嚴重一點。從細胞實驗來看,BA.5較容易感染下呼吸道,且感染效率不差,造成的重症嚴重性會比BA.2更高一點,因此很多民眾覺得BA.5只是傳染力比較強,但重症和死亡率比BA.2還弱,「這是不對的」,而且病毒沒有明顯弱化的跡象。黃立民以一場滿分100的考試來形容BA.5的嚴重性,BA.5與BA.2大概就是75分和70分的差異,兩者沒有差多少,但BA.5的嚴重程度就是高了這麼一點,雖然沒有到100分的程度,但75分依舊是不容小覷的病毒。因此民眾仍要嚴肅面對這波新的疫情,BA.5依舊有能力造成重症和死亡,而且能力還不差,大家還是要做好疫苗接種、避免大量病毒曝露風險,在中秋連假的聚餐、烤肉期間也要提高警覺。BA.5感染個案於上周新增94例本土,佔比40.2%,其中北部68、中部11、南部13,而東部更是首次出現BA.5感染個案新增2例,至今全台已累計662例。
新冠病毒加速變異 中國已出現10種Omicron變異株
據《第一財經》報導,自今年7月6日,西安確認中國首例感染Omicron BA.5變異株的本土病例以來,截至7月17日的不到兩周時間內,中國多地已報告了多達10種Omicron 變異株。新冠病毒的加速進化也引起科學家們的擔憂。7月17日,成都通報,最新一輪疫情基因測序分析,感染者感染的是Omicron 型變異株BA.2.12.1,在大陸國內本土疫情數據庫中尚未發現同源序列。BA.2.12.1是今年早些時候在美國最先發現的,為BA.2變異株分支,但傳播性較BA.2高出23%至27%。BA.2.12.1一度成為美國主導的流行株,不過後來被BA.5逐步替代。目前在美國,BA.5已經佔到了65%以上的新病例。另外,在甘肅蘭州最新一輪疫情中,監測到了Omicron變異株BA.2.38,該變異株也是BA.2變異株的分支,近期在印度流行。在截至7月2日的30天內,BA.2.38佔據了印度約30%的新增病例。中國本土監測到的其他Omicron變異株還包括上海、天津和青島報告的BA.5.2.1變異株;廣州、佛山和北海報告的BA.2.3變異株;廣東、上海和臨沂報告的BA.2.2變異株;西安報告的BA.5.2變異株;大連報告的BA.5變異株以及天津報告的BA.2和BA.4變異株;珠海報告的BA.5.1變異株。值得關注的是,以上所有的Omicron亞型變異株都為境外流行的毒株輸入中國的。例如上海首次監測到的BA.5.2.1變異株,就是今年5月首次在比利時發現的,並在歐洲多個國家傳播;BA.2.3變異株也是美國首次發現的。一位公共衛生專家表示,「這意味著我們仍然應該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動態清零政策。發現輸入性的疫情擴散,就要及時撲滅。」按照中國第九版新冠防控方案要求,對入境人員進行7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3天居家健康監測。在截至7月17日的一周內,中國平均每天報告了390例本土新增新冠病例,較前一周的340例有所增長。然而對於多地的疫情,流行病學調查都尚未發現病毒感染來源。報導稱,在今年3月開始的一輪中國疫情中,大部分人感染了Omicron BA.2變異株。而在過去的幾個月裡,Omicron已經進化出更多的變異株,病毒傳播速度也更快。例如首次在南非發現的BA.4和BA.5變異株就比BA.2有大約13%至15%的傳播優勢,並且還可以逃避BA.2的免疫力。有病毒學家介紹稱,雖然這些變異株的名字各異,但都屬於Omicron,從病毒結構來看差別不大,病毒傳播過程中,平均每個月大約出現2個左右的氨基酸位點變化,基本特性相似,免疫反應也差不多。儘管從目前真實世界報告的數據來看,無論是BA.2.12.1、還是BA.2.38或者BA.5變異株,都顯示它們並不會導致更加嚴重的疾病,但這並不意味著就可以放鬆警惕,因為這些變異株逃避免疫的能力會導致大量的再感染,而且由於它們的傳播速度很快,也可能會加速新的變異。根據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CDC)發佈的最新數據,在BA.2和BA.2.12.1流行的情況下,接種兩劑mRNA疫苗對抗新冠重症的有效性大幅降至24%,而接種第三劑加強疫苗對抗重症的有效性可提升至52%至69%。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徐建國指出,「數據顯示,從病毒感染細胞的情況來看,Omicron的致病力下降了,但病毒的複製速度增加了,而且病毒仍在不斷地變異和進化,這可能會導致現有疫苗的保護力下降,已經給我們帶來新的挑戰。」徐建國認為,感染的人越多,病毒變異的幾率也越大,這是不爭的事實。「病毒變異速度很快,一些變異株的抗原性可能會發生變化。」他表示,「所以我們一定要尋找新的方法和技術,切切不能大意,應該高度警惕疫情的發展。」
BA.4、BA.5更強致病力 醫建議:打第四劑疫苗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放緩,各國也紛紛鬆綁入境管制措施,不過Omicron亞變種BA.4與BA.5也令人擔憂,北市聯合醫院醫師姜冠宇指出,對還沒進來的BA.4和BA.5有更強的「致病力」,未來BA.4和BA.5 的上升可能會導致更多的突破性感染,他原本認為一般人應該不用打到第四劑,但為了控制BA.4和BA.5,他建議,「打第四劑疫苗」。姜冠宇分析,研究發現,新冠病毒Omicron-BA.2.12.1和BA.4/5的傳播力比 BA.2更強外,致病力也更強,BA.4/BA.5在倉鼠會造成體重明顯下降、血氧降低、呼氣曲線比BA.2更差;他指出,BA.2.12.1、BA.4和BA.5在人類肺細胞中的複製能力比BA.2更強。針對疫苗的部分,姜冠宇表示,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團隊研究,都以打完三劑疫苗來做比較,與原始株相比,BA.2.12.1的「效價」降為1.8分之1、BA.4/BA.5降為4.2分之1,代表疫苗的抗體下降。姜冠宇也提出,截至6月4日美國CDC收集的數據,BA.5占美國病例的7.6%,BA.4估計占5.4%,BA.2.12.1仍然是美國的主要變體,估計占病例的62.2%,但是以目前的監測,BA.4/BA.5準備要去取代BA.2.12.1。姜冠宇表示,比較大的震撼還是有觀察到致病力提升,個人之前是認為一般人應該不用打到第四劑,這些也暗示為了要控制社區疫情,必須準備普遍開打第四劑,現在這已經不只是為長輩的安全,也是為了小朋友、小小孩的安全,也是為未來盡量減少長新冠負擔的努力。
本土確診99.7%都輕症 國內首見變異株「XE」…個案病況曝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日公布國內新增404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60例本土個案及244例境外移入(186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無新增死亡。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大方向是以開放的路,基本上是不準備走向加強的路。陳時中指出,從1月1日到4月1日總共有1370人,其中99.78%的人都是輕症或是沒症狀,至於重症有3人,為60多歲、70多歲以及80多歲死亡,重症比例是0.22%相對輕,不過還是要提高警覺,趕快打疫苗。陳時中也強調,大方向是以開放的路,有特殊情況、特殊的點,可以用一些手段來特別防護加強,不過基本上是不準備走向加強的路。關於清明連假南北移動,陳時中表示,這段時間還是儘量正常生活,以正常生活型態來做防疫,提醒大家要把口罩戴好,勤洗手,「現在這情況還是要圍堵,趨向正常生活防疫來做防疫。」針對新重組變異株「XE」,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明,大家看到新聞上所寫主要是英國驗出700多例,他們叫BA.1、BA.2混合體簡稱XE,先前境外移入個案有驗到1例,是3月18日由捷克入境的女性,是落地採檢陽性,本身沒有症狀,第一次採檢CT值為15,目前國際上資料還很少,還沒有辦法去論定XE的傳播力或致病力有比BA.1或BA.2來得高,還要持續再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