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天文館
」 台北天文館 流星雨 天文館 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彗星「獵戶座流星雨」今明2天迎來最大期 天頂流星率估每小時20顆
源自哈雷彗星的「獵戶座流星雨」將在10月20至21日前後達到極大,估計每小時天頂流星率(ZHR)約為20。此外,剛過近地點的「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近期出現在日落後的西方天空,是多年來最亮的一顆彗星,且數萬年內不再復返。臺北天文館表示,獵戶座流星雨是著名的哈雷彗星(1P/Halley)遺留在軌道上的塵埃與碎塊,受地球吸引墜入大氣層所產生,屬於中型流星雨,一般極大期每小時天頂流星率約為20,但2006至2009年間也曾出現數量高達75以上的爆發,媲美年度盛大的英仙座流星雨。臺北天文館指出,今年獵戶座流星雨極大期雖逢盈凸月,月明星稀下不時仍會出現令人驚喜的明亮火流星,而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在通過近地點後位置逐日提高。臺北天文館昨(19日)起,派員赴高山以專業設備在「臺北天文館YT」頻道進行直播,明亮的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與獵戶座流星雨將可一同獵取入鏡!天文館於週六晚間的直播中,也呈現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離去前最後的壯麗身影,如果昨天沒能觀看直播,目前仍可上網觀看,詳細天象資訊請參閱臺北天文館網站「天象預報」與「臺北天文館YT」頻道。
近年「最亮彗星」今晚登場 鄭明典:地面就有機會看到
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指出,近年來最亮的彗星C/2023 A3「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觀測亮度已高達0等、與織女星相當,伴隨著長逾20度的彗尾,其將於今(12日)晚間抵達近地點,日落後壯觀現身於西方低空,在晴朗無光害的環境下使用雙筒望遠鏡,甚至能看到美麗的彗尾。臺北天文館指出,近年來最亮的彗星C/2023 A3「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觀測亮度已高達0等,與織女星相當,伴隨著長逾20度的彗尾,將在今晚抵達近地點,日落後壯觀現身於西方低空,在晴朗無光害的環境下使用雙筒望遠鏡,甚至能看到美麗的彗尾。(圖/翻攝自臺北天文館官網)不過臺北天文館提醒,由於其高度很低,得把握日落後的短暫時間,選擇西方視野開闊的地點觀賞。後續彗星高度漸增,可觀賞的時間拉長,但彗星亮度也將逐日變暗。與此同時,臺北天文館也配合C/2023 A3彗星推出「彗星季」系列活動,19日(六)將於臺北天文館YT頻道線上直播C/2023 A3彗星的亮麗身影,12日(六)、13日(日)於展示場推出彗星主題導覽,13日、19日(六)與20日(日)還有「親子造彗星DIY」活動,歡迎一起體驗彗星的神奇魅力。(圖/翻攝自Facebook/鄭明典)對此,前氣象局長鄭明典今早也PO出一張彗星通過路徑圖表示,畫面中帶狀白色影像就是彗星的尾巴,「彗星離開正對太陽方向,地面就有機會看到!」
天文奇景「最接近行星合」這天登場 錯過再等3年
15日(週四)凌晨1時將迎來天文奇景「火星合木星」,是今年可欣賞的「行星合」中2星最相近的1次,也是2星2018至2033年間在夜空中最接近的時刻。對此,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也指出,雖然「行星合」並不少見,但越相近就越難得一見,也更有觀賞價值,若錯過此次的「行星合」,下次要能欣賞到如此明亮、接近的行星合,就要等到2027年11月25日的「火星合金星」了。台北天文館指出,15日凌晨1時將發生「火星合木星」,為今年可欣賞的「行星合」中2星最相近的1次,相距僅0.31°比滿月視直徑還小,這也是2星2018至2033年間在夜空中最接近的時刻。不過天文館也解釋,雖然在視線上相近,但它們之間的實際距離超過5億7000萬公里!當晚0.8等的火星與-2.2等的木星,一紅一黃在凌晨1時左右由東方升起,到天亮前以肉眼觀看都十分接近,若透過雙筒望遠鏡觀察還可看到木星及其4大衛星與火星同框的奇妙景象。天文館續稱,「合」是指2天體經度相同,通常也是在夜空中最接近的時刻,若主角為金星、木星、土星及火星等較明亮的行星則更為吸睛。「行星合」並不少見,但越相近則越難得一見,也更有觀賞價值。因此天文館也提醒,若這次沒觀賞到「行星合」,下次要能欣賞到如此明亮且接近的行星合,就要等到2027年11月25日的「火星合金星」。此外,當行星相近到在視線方向上相互重疊時,即為「掩」或「凌」,更是百年難逢的罕見天象。天文館說明,以火星與木星為例,1387年曾發生「火星凌木星」,下一次是在2223年,目前在世的人們都沒有機會看到此奇景,而最近發生的行星凌則是在1818年、2065年的「金星凌木星」。相關資訊請參閱臺北天文館網站「天象預報」。
20年來最大值!台北天文館曝「太陽黑子」最佳觀賞時機
觀賞太陽黑子的最佳時機來了!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指出,過去幾天的太陽黑子數量達到近期新高峰,7月18日太陽表面滿佈17群活躍區,黑子數達288,是繼2002年7月以來的最大值,且接近第25太陽週期的高峰,直呼近期將是20餘年來觀賞太陽黑子的最佳時機。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官網指出,根據臺北天文館觀測發現,過去幾天的太陽黑子數量達到近期新高峰,7月18日太陽表面滿佈17群活躍區,黑子數達288,是繼2002年7月以來的最大值。而比利時皇家天文臺的太陽黑子指數及長期觀測(SILSO)也從長期趨勢預測,現在已接近第25太陽週期的高峰,近期將是20餘年來觀賞太陽黑子的最佳時機。天文學家透過長期觀測發現,太陽具有平均約11.2年的活動週期,而黑子數量與太陽活動密切相關,當黑子數量多時,太陽閃焰、太陽風、日冕物質拋射等劇烈太空天氣現象也隨之增加,太陽噴發的高速帶電粒子除了帶來極光現象外,也會影響人造衛星、無線電通訊、全球定位系統與電力設備等。臺北天文館也表示,該館除了長期進行太陽觀測記錄並提送國際天文組織外,亦於開館日上午10至12時與下午14至16時,開放民眾使用觀測室的專業望遠鏡觀賞太陽黑子,歡迎蒞臨參觀。
228年來「最早夏至」來了!全台2地正午可見「立竿不見影」奇觀
夏至在天文學上是指太陽運行至黃道90度的時刻,為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日,不過在天體運行與曆法規則的影響下,夏至在每年的時刻都略有不同,通常在6月21或22日。根據臺北市立天文館的精算,2024年夏至時刻為6月21日4時51分,是自1796年之後,228年來最早的一次!一般常認為「至」是「到達」,而將夏至解讀為夏天到來,但事實上「至」為「極點」,夏至指的是夏季正午的太陽達到最高點;不約而同,英文中的「至」solstice,其實是源自拉丁語的「太陽」sol與「停止」sistere兩個字的組合,同樣是指太陽行至極點,之後將逐漸返回,可見東西方都在數千年前就發現了天體運行的規律並融入生活中。如同古人的觀察,北半球的夏至是一年中正午時太陽仰角最高、白晝最長和夜晚最短的日子。以臺北為例,夏至白晝長達13時42分,比冬至時的10時34分足足長了近3小時,在北回歸線通過的嘉義水上和花蓮玉里等地,夏至正午還會出現「立竿不見影」奇觀。根據臺北天文館的精算,2024年夏至時刻為6月21日4時51分,是自1796年之後,228年來最早的一次。(圖/臺北市立天文館提供)另一方面,北半球「永晝」的範圍也在夏至這天達到最大,北緯66.5度以北的地區都將渡過「白晝之夜」,在北緯48.5度以北,如倫敦、巴黎、溫哥華等地,即使太陽西落,整夜也都可以看到黃昏時才該出現的「暮光」。至於夏至的時刻則在規律中有著複雜的變化。由於太陽每隔大約365.2416日會通過夏至點,比平年的365天略多一些,因此夏至時刻每年都會延後約6小時,但閏年時因為多出2月29日,所以反而會比前一年提早約18小時,今年2024年即為閏年,再加上其他複雜的曆法修正規則,使今年出現了200多年來的最早夏至。此外,「歲差」這種週期約2萬6,000年的地球自轉軸指向旋轉效應,則使夏至點長期逐年西移,夏至時刻也越來越早。
2024年元旦第一道曙光、日出都在這! 平地最早在鵝鑾鼻燈塔
臺北天文館公開「2024年元旦曙光地圖」,透露2024年全國第一道民用曙光將在清晨6時3分,出現於花蓮縣柏南山,而全國最早日出也是在柏南山,為6時28分。不過柏南山海拔高達3443公尺抵達不易,若要在臺灣本島平地追元旦日出,最早是在鵝鑾鼻燈塔的6時34分11秒,離島則為蘭嶼的6時29分7秒。臺北天文館所位於的士林地區,曙光最早在6點13分35秒。(圖/臺北天文館提供)台灣最早的元旦天文曙光,出現在南湖大山,於5點07分47秒出現,而民用曙光則是最早在花蓮柏南山,時間為6點03分32秒,最早日出也是柏南山的6點28分。另外平地最早日出則是屏東的鵝鑾鼻燈塔,於6點34分11秒出現,臺北的日出則是6點38分左右出現。最早曙光是指「民用曙光」時刻,此時太陽中心點在地平線下6度,天空已明顯轉亮,可以看見地面景物。但在天文觀測上,當太陽在地平線下18度時,所產生的曙光就會使6等星開始消失,稱為「天文曙光」。通常天文曙光出現的時間會比民用曙光早一小時左右,但若非使用望遠鏡或攝影設備不易察覺,所以一般「追曙光」時參考民用曙光時刻較符合生活經驗,若想體驗天空由暗轉亮的過程,則可參考天文曙光時間提早來等待。一般認為越往東、越往南,就能越早看到日出,但其實高度的影響也不可忽視,海拔越高,日出時間也越早。以臺灣來說,小區域內每向東或向南1公里,日出時刻會分別提早約2.4秒和1.1秒,但在同樣地點,海拔100公尺處的日出時間約比平地早1分半鐘,1,000公尺則提早約6分半鐘,到了接近海拔4,000公尺的高山,日出時刻會較平地提早約11分半鐘!不過山區因地形與林相比平地複雜,要在日出方位地平線無遮蔽的狀況下才能於預測時刻直擊精彩的日出。在臺灣,元旦的日出方位約為115度,也就是東南東方附近。
天黑特別早?台北天文館揭「最早日落」在這2週 有機會看傳說綠閃光
您也覺得最近總是特別早天黑嗎?根據臺北天文館「天文年鑑」測算的日出日沒時間,今年11月22日至12月8日這2週的日沒時間都是17時4分,為全年最早,這也是最近下班下課時天色已經昏暗的原因。臺北天文館透露,當太陽落入海平面瞬間,在大氣折射下會短暫出現「綠閃光」,不妨趁這機會觀賞美景。臺北天文館表示,一般認知「冬至」(12月22日)是全年中白天最短的日子,這是正確的,但冬至這天並非最早日落。受到地球自轉傾角、橢圓形公轉軌道以及地理位置差異等因素影響,每年最早日落的日子大約在11月底。根據臺北天文館精算,依觀察地點不同,今年臺灣各地最早日落在11月29日或30日;以臺北天文館為例,今年最早日落在11月30日17時4分,本島最東端的三貂角及最北端的富貴角也是30日,時刻為17時2分及3分,而本島最南端的墾丁與最西端的七股,則是在29日的17時13分。如果想知道自己所在位置的日落時間,可透過臺北天文館網站首頁的「天象導航通」互動地圖來計算,只要點擊觀測地點,就可顯示該地當天的日出、日落精確時刻。臺北天文館提到,日出及日落也是獵取自然美景的好機會,當太陽落入海平面瞬間,在大氣折射下會短暫出現「綠閃光」,僅持續不到兩秒鐘,非常難得一見,因此在電影、歌曲與文學中常被賦予幸福的意涵。不妨趁著這段最早日落期間到海邊欣賞夕陽西下的美景,或許也會遇上目睹綠光的好運!
今年中秋滿月「十年一遇」 天文館:近年最圓的一次
中秋佳節將至,今年的中秋滿月非常特別,臺北市立天文館表示,今年是十年來中秋月最圓的一次。甚至表示要看到這樣完美的中秋滿月,下次要等到2037年才可以了。臺北天文館指出,中秋節為農曆八月十五,傳統「月圓人團圓」的節慶,但其實中秋當日恰逢真正的月圓,也就是所謂的「滿月」或「望」,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機會,在21世紀中僅37次,其他則落在農曆十四、十六,甚至十三或十七,而下次中秋同日滿月是在2030年,不過滿月發生時不見得月亮已升起,所以要像今年一樣能真正看到完美的中秋滿月,得等到2037年。另外,今年的中秋滿月雖然距離36萬1553公里,沒有達到超級滿月的程度,但已是自2015年以來最大的中秋滿月。中秋節當晚天文館展示場18時起免費開放,宇宙劇場及立體劇場延長開放歡迎購票入場。若遇天候不佳則活動移至館內舉行。
白天也能看星星!今下午「月掩心宿二」星星消失秀 臺北天文館YT直播解說
白天也能看星星!臺北天文館今(21日)15時45分起,將以專業天文設備於YouTube頻道直播解說一場神奇的星星消失秀-「月掩心宿二」,也就是一等亮星心宿二將從15時56分起被上弦月掩入而消失,到17時17分才復出,全程約1小時21分鐘。「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官網表示,由於月球離我們較近,所以當其在軌道上運行時,偶爾會遮住遠方星體而發生「月掩星」現象。21日被掩蔽的是天蠍座主星心宿二,其為明亮的紅色一等星,在夏、秋兩季的晴朗夜晚,即使在城市光害下也能用肉眼看見,但白天則因陽光而無法看見,不過只要透過口徑夠大的望遠鏡,在適當倍率下仍然可見。臺北天文館解釋,其實「月掩星」並不少見,但大多發生於不易觀察的暗星,而亮度可達到一等以內的15顆亮星中,又只有3顆夠接近黃道而有機會被月球掩蔽,所以發生月掩一等亮星的次數屈指可數。雖然臺灣近兩年還有3次看到「月掩心宿二」的機會,但也都發生在白天。而出現在夜間、不需專業設備也容易觀賞的月掩一等亮星,則要等到明年8月10日的「月掩角宿一」,至於在臺灣要看見另一顆一等亮星的掩蔽事件「月掩畢宿五」則要到2034年了。
夏夜最美!「英仙座流星雨」今晚登場 最佳觀賞時機曝
天文迷注意了!台北市天文科學教育館表示,夏夜最美麗、最壯觀的英仙座流星雨即將在13日前後達到極大,預測ZHR值(每小時天頂流星數)可達到100。由於當日已過下弦,上半夜幾乎不受月光影響,為近年來觀賞條件最佳的一次。天文館指出,流星雨的來源通常是彗星通過地球軌道附近時遺留的灰塵與殘骸。英仙座流星雨的母彗星是編號109號的史威福-塔托彗星(109P/Swift-Tuttle),其週期長達133年,上次回歸是在1992年底。由於這顆彗星的殘餘物質相當豐富,所以每年英仙座流星雨的數量都相當多,近年在2016、2017與2021年還曾出現過每小時近150顆的爆發,今年同樣值得關注。天文館說明,8月13日當晚,英仙座流星雨輻射點約在20時自東北方升起,之後隨著輻射點升高,流星數量也漸增,而影響觀賞流星的月亮則在凌晨3時左右才升起,建議可把握月出前的時間觀賞。天文館解釋,觀賞流星雨不需要特殊設備,只要在無光害、視野開闊處以肉眼或相機即可捕捉到劃過天際的流星美景。天文館也提醒夜間戶外觀星時需注意安全,盡量避免使用燈光,手電筒前可包覆紅色玻璃紙以降低光害,並用良好的觀星禮儀來共享這片美麗的星空。相關資料請參考臺北天文館天象預報網頁。天文館說,他們將在13日19時30分起,於高山地區透過YouTube頻道直播流星雨實況,並搭配實拍影像與專業解說,為您帶來全方位的流星盛宴。
百年只有4次!8月賞「超級藍月」 還有流星雨、土星衝別錯過
8月賞天文奇觀!台北市立天文館表示,8月有特殊的「超級藍月」,100年只出現4次,和歷年來觀賞條件最佳的英仙座流星雨,還有一年一度的土星衝等。中央氣象局也說,這幾天會有年度大潮,預計1、2日潮位最高天文館說,今年8月將會出現兩次滿月,分別在2日與31日,這兩次滿月都是俗稱「超級月亮」的近距離滿月,比一般滿月近約2萬7千公里,因此既大且亮。發生在同一個月中的第2次滿月稱為「藍月」,平均2至3年才出現一次,而超級月亮和藍月同時發生的「超級藍月」則相當罕見,從1951至2050年的百年間只有4次,分別在1996年、2010年、2023年與2029年。天文館表示,8月31日的超級藍月也是今年最大滿月,視直徑可達到33.43角分,與今年2月6日的最小滿月相較,視直徑大了13.6%,視面積更增加29%,比平時更大更亮。不過由於望發生於上午9時許,看不見月亮,所以建議可在31日傍晚19時半前後,月亮東昇時觀賞,此時不但月球與地球距離近,加上大氣與地面景物對照的視覺效應,「超級藍月」將更為壯觀!天文館指出,8月另一個令人期待的天象是13日夜間的英仙座流星雨極大,預計每小時天頂流星數(ZHR)可達到100顆,而且月相近朔,月光對觀賞流星幾乎沒有影響,是近年觀賞條件最佳的一次,千萬別錯過!在行星動態方面,8月10日將發生今年離日度最大的一次水星「東大距」,日落後在西方低空可見。27日則是一年一度的土星衝,是觀賞這顆帶有漂亮光環行星的最佳時段,土星亮度達0.4等,臺北天文館也將於當週週末晚間19至21時開放望遠鏡提供各界欣賞土星。更多詳細的天象預報請參考天文館天象預報網頁。年度天文大潮。(報天氣-中央氣象局臉書)氣象局在臉書粉專發文說,「近日(7/31-8/4)是臺南/高雄/屏東/臺東/基隆北海岸/東北部沿海地區的『年度大潮』,其中8/1-2預計是潮位最高的時期,提醒沿海低窪地區的朋友,在漲潮期間請注意海水倒灌、局部淹水等現象,海邊活動也要多加留意哦!」氣象局解釋,各地年度大潮日都不同,「花蓮至成功/淡海至嘉義、北臺南沿海以及七美發生日期約在8/31~9/4」,西南部沿海潮位會偏高,所以沿海低窪區要多注意。
天文迷別錯過! 英仙座流星雨、2次超級月亮將在8月登場
暑假到來,夏季的天空也很熱鬧!臺北天文館透露,8月將出現英仙座流星雨,還會在同月出現2次滿月,並且是今年唯二的「超級月亮」,分別是8月2日和31日,其中31日更是俗稱「藍月」的最大滿月。對此,館方將安排多場太空相關講座,以及使用專業天文望遠鏡於宇宙劇場進行夏季星空解說,開放民眾免費參加但名額有限。 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於昨(14日)公布了最新消息,將於7月29日(六)舉辦「宇宙大紀事」講座,以歐幾里得太空望遠鏡為主角,不僅會介紹7月的天文新知及最新的相關研究成果,還有8月的天象介紹、宇宙劇場星空解說、望遠鏡觀星等,全程都能免費參加。據國際流星組織(IMO)的資料,英仙座流星雨被認為是北半球一年中最好的流星雨,通常發生於7月13至8月26日,最佳觀賞時間是從午夜至日出,而臺北天文館提到,今年的極大期會在8月13日,預估每小時天頂流星數可達近100顆,觀賞條件相當好。此外,8月10日將有「水星東大距」,是觀賞這顆內側行星的好時機,而8月27日則有「土星衝」,是能看見這顆有著奇妙光環外側行星的最佳觀賞期。臺北天文館補充,講座結束後還安排了宇宙劇場的璀璨夏季星空解說,將使用專業天文望遠鏡,來觀察美麗的天鵝座雙星輦道增七及盈凸月等活動,免費參加但名額有限,得在臺北天文館官網「活動報名」登錄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