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博館
」 臺博館 文化部 柯文哲 展覽 李永得捕撈到「活體龍宮貝」!台博館喊話讓它回歸自然 漁民打槍:可賣6萬
宜蘭1名漁民近日在龜山島外海捕撈到俗稱「龍宮貝」的活體「龍宮翁戎螺」,引起外界關注。對此,國立臺灣博物館表示,龍宮翁戎螺曾在館內展出,當時吸引超過50萬人前來參觀,並帶動臺灣貝類研究熱潮,並喊話「遵循不捕殺、干擾、破壞等原則,讓它們回歸自然」。對此,捕撈到龍宮貝的漁民回應了。台博館今(23日)在臉書發文,龍宮翁戎螺曾在臺灣博物館展出,吸引了超過50萬人前來參觀。1968年,臺灣漁民在東沙群島附近首次發現龍宮翁戎螺。1969年,又撈獲並經由臺灣大學教授林朝棨鑑定後於博物館展出,盛況空前,並曾帶動臺灣貝類研究的熱潮。館方說明,龍宮翁戎螺是目前最大的翁戎螺科物種,屬於野生動物,主要棲息於西太平洋深海,臺灣多記錄於東北角。由於其外型與宮殿相似,因此有俗稱為龍宮貝。翁戎螺類的特徵為殼口具有一條細長的裂縫,長達貝殼周緣的一半,被認為是相當古老的形態特徵,對貝類演化歷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整個家族可追溯至寒武紀。台博館強調,「由於生活於深海,對其生態的了解仍然有限。在考量商業利用和潛在利益前,我們應更關注不影響其族群和生態平衡的重要性。野生動物屬於大自然,整個種群的健康與繁衍至關重要,讓龍宮翁戎螺在所屬的自然環境中持續繁衍,這才是真正的守護」。館方呼籲,臺博館長期推動環境教育,關注生物多樣性與族群保育,不同的物種各有其適合的環境,建議民眾不要私藏,不僅可能造成傷害,也可能對生態系統帶來更大的影響,希望大家遵循不捕殺、干擾、破壞等原則,讓牠們回歸自然,才能確保未來世代也能享有這些資源。《中央社》報導,捕撈到龍宮貝的林姓漁民直言,如果自己抓到綠蠵龜等保育類動物,一定馬上放生,但龍宮貝並非保育類,他以前也賣過1次,當時以6萬元售出,再說出海一趟來回要6、7個小時,光油錢就是不小的開銷,所以不可能把龍宮貝捐出或放生,會持續在網路上出售,希望價格不低於6萬元。
莊凱勛和結拜「二哥」發展曖昧情 陳亞蘭力挺《北臺紀遊》揪群星
演員陳亞蘭、莊凱勛兩位金鐘影帝在《勇氣家族》中飾演夫妻,更因該劇結拜兄弟,近期則為動畫《北臺紀遊》的男女主角配音,兩人今(15)日舉行記者會分享配音過程,莊凱勛尊稱陳亞蘭為「二哥」,他說:「在配音室裡有二哥就特別安心!」這次因劇情要化「聲」有曖昧情感的少男少女,陳亞蘭開玩笑說:「(感情)才要有進展就到了下一幕。」陳亞蘭表示因歌仔戲戲劇《忠孝節義》與《北臺紀遊》動畫製作團隊結緣,「我一接到配音邀約,二話不說就同意!甚至幫他們找了一群明星!」而莊凱勛則是一聽到陳亞蘭邀約秒答應,更不計酬勞、排除萬難答應參與,除了友情力挺,「畢竟用台語的機會比較少,可以再次用母語呈現動畫,很珍惜!」(圖/臺博館提供)雖然莊凱勛精通臺語,但此次最大的挑戰是要用臺語說出史冊文獻上的官方用語、人名和舊地名等,「魔鬼藏在細節裡,必須特別考究。」才剛以「嘉慶君」角色遊歷過臺灣的陳亞蘭則對最後她和莊凱勛道別的「雞籠積雪」感到難忘,「沒想到基隆曾有飄雪的絕景,雖然是透過動畫欣賞,但我們努力透過聲音傳達出男女主角的驚訝與感動。」莊凱勛也談到近況,他之前胖到78公斤,為了角色花半年瘦回68公斤,就算要拍戲依然堅持每天運動,6點起床、7點去健身房跑步,他肯定的說:「比較有精神!以前是『飯桶』,一次要吃3碗飯,現在戒白飯。」國立臺灣博物館以鎮館三寶之一的「康熙臺灣輿圖」為藍本,歷經三年時間,打造全台語3D沉浸式動畫作品「北臺紀遊」,即將在臺博館本館特色空間「環形劇場」放映,該動畫以寫實風格呈現,結合多位跨領域的專家、學者及技術團隊,真實還原17、18世紀的古臺灣風貌。臺博館館長洪世佑談到此次推出動畫作品「北臺紀遊」的開發過程,「這次除了展現古臺灣風貌外,也將當時臺灣的西拉雅族融入劇情之中,服裝、飾品都是參考館藏物件再轉化到動畫中,藉此瞭解到17至18世紀臺灣的風土人情。」
美國繆思大獎公布 2023台灣燈會、臺博館都獲獎
2023美國繆思大獎(Muse Awards)公布第一季得獎名單,其中「2023台灣燈會在台北」奪下6項鉑金獎、6項金獎及1項銀獎,共13項國際大獎肯定;另外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館「藏之有物-開放庫房」,也因結合實用功能及美學設計,榮獲「2023美國謬思設計獎 MUSE Design Awards」室內設計項目-展品/展館/展覽(Exhibits, Pavilions & Exhibitions)及展廳/展覽(Showroom / Exhibit)兩項銀獎殊榮。「2023台灣燈會在台北」松菸源展區獲繆思創意活動類鉑金獎。(圖/台北市觀傳局提供)「美國繆思獎」是由國際獎項協會(IAA)舉辦的國際性大賽,分為繆思設計獎、繆思創意獎、繆思酒店獎、繆思攝影獎四大類,是全球創意設計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國際獎項之一。睽違23年重返台北的2023台灣燈會,舉辦當時四大展區共吸引千萬人次參觀。台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今(18日)指出,2023台灣燈會以「城市型燈會」為規劃主軸,透過台北捷運串聯整個場域,將主辦城市特色與盛會活動緊密連結,四大展區各展出多項特色作品,在本次繆思設計獎「照明設計類」中,以整體活動規劃拿下2項鉑金獎及1項金獎;此外,科技創新燈區(中央展區)獲得鉑金獎,市府副燈「Taipei NEXT!」(未來展區)獲得金獎,位於東區商圈周邊的光環境(光展區)則獲得1項金獎及1項銀獎。另外,湖光悠遊燈區(中央展區)在「景觀設計類」獲得鉑金獎,光展區則奪下金獎肯定;而燈會討論度最高、最具藝術感的「源展區」,以新住民燈區及客家燈區獲得繆思創意獎「活動創意類」2項鉑金獎、2項金獎。臺博館「藏之有物-開放庫房」獲美國謬思設計獎室內設計銀獎。(圖/臺博館提供)而獲得兩項銀獎的國立臺灣博物館,館長洪世佑表示,「藏之有物-開放庫房」將過去單一功能的教學空間轉化為開放而多元運用的場域,將鮮少公開的典藏後台轉為主場亮相,成為兼具參觀、探索、體驗自然類標本功能的實驗與教學空間。這裡在空間上以大面玻璃落地窗強化視覺通透性,揭開典藏幕後神秘面紗,內部以保存標本為基礎,忠實呈現標本在庫房的樣貌,提供標本收納與保護、典藏類別等資訊。其溫、濕度、照度、紫外線等環境控制均符合標準自然類標本典藏庫之規範。「藏之有物-開放庫房」設置多媒體互動裝置介紹博物館各式標本。(圖/臺博館提供)整體的設計與陳設核心,以展示標本特性、製作及保存為最大考量,將標本的典藏狀態、環境、標本處理及博物館入館製程等直接呈現在大眾面前,滿足觀眾對於標本的基本探索需求,創造典藏教育價值。同時設置多媒體互動裝置,可點閱相關說明,或觀看開放庫房空間導覽、標本製作、岩礦及化石採集,以及各式標本介紹等影片。臺博館也預計下半年於該場地推出多場教育推廣活動,民眾也可透過影片(https://reurl.cc/2WO8zr)搶先欣賞展示設計之美。
兒童節這樣過3/主題樂園套票59折起 臺博館12歲以下免票入館
長達5天的兒童、清明連假即將到來,大家是否已經想好要去哪裡玩了呢?深度旅遊體驗電商平台KKday表示,目前站上選擇國旅的民眾還是不少,看好兒童節親子旅遊商機,KKday與各家主題樂園獨家推出「最酷玩伴套票」,優惠59折起,主打六福村、綠世界、遠雄海洋公園、屏東海生館等,讓小朋友可以留下快樂回憶!目前KKday約有6成國旅票券都是訴求馬上使用、現場免排隊,包含各類主題樂園、人氣景點、展覽門票、特色體驗等,對於連假出遊暫時沒靈感的民眾來說,可說是懶人福音。花蓮遠雄海洋公園。(圖/KKday提供)「最酷玩伴套票」即日起至4/16於站上購票,不只即訂即出,還有機會抽中價值萬元的台南晶英酒店一泊一食,主打推薦「六福村」雙人門票加贈吉祥物鑰匙圈,售價1,888元;「屏東海生館」雙人門票加贈企鵝布偶或白鯨杯墊,售價999元;「遠雄海洋公園」雙人門票加贈Oceanfriend系列玩偶乙隻,售價1,799元;同樣頗具人氣的「巧虎夢想樂園」,獨家假日套票84折,包含一大一小門票、巧虎造型TOMICA小汽車乙台、巧虎或琪琪頭飾乙個,售價899元;人氣景點還有「新竹綠世界生態農場」,即日起至4/16於KKday站上購票入園,即贈大嘴鳥帽一頂,數量有限、贈完為止;「嘉義佐登妮絲城堡」則祭出71折優惠,包含雙人門票及佐美喵方形抱枕乙個,售價777元;「基隆潮境智能海洋館」推出海洋防水包、海洋動物頸枕任選,搭配門票售價560元起。卓也小屋螢火蟲桐花季。(圖/KKday提供)此外,每年3月下旬至5月是全台賞螢旺季,KKday同步推薦賞螢秘境,並結合酒莊導覽、私饌料理、大自然體驗等,像是位於宜蘭頭城知名觀光酒窖「藏酒酒莊」,每逢賞螢旺季,莊園內溪間景色猶如銀河般壯觀,酒莊也特地布置美麗的裝置藝術供拍照打卡,即日起推出賞螢半日遊,包括酒窖巡禮、輕食餐盒、手作DIY體驗,每人800元起;位於苗栗三義山中的「卓也小屋」,預計4月中起,將可看見滿山滿谷的螢火蟲與雪白桐花,KKday也推出優惠門票+蔬食餐廳單人套餐,每人599元起。另外一年四季都能泡的熱門乾式溫泉新竹福湯岩盤浴,將於4/1~4/5祭出快閃優惠,平日雙人套票限時下殺88折,優惠價1,400元,線上預約隨時都能鬆一下。臺博館舉辦的展覽適合想認識台灣島嶼自然與文化多樣性的親子族群。(圖/臺博館提供)而對許多家長來說,連假該帶小孩去哪放電最苦惱,國立臺灣博物館在4/1~4/5連假期間推出12歲(含)以下兒童免票入館、陪同家長可享1人半票的優惠,並有精彩展覽、恐龍模型組裝體驗、生態主題活動等接力上陣。4/1、4/2在臺博南門館推出兒童節特別活動-生態有意思接力賽搶先開跑,有尋味競賽、快飛競賽、守護精靈猜謎、跳跳競賽等一系列生態競賽活動,讓兒童認識動植物相關知識,培養健全身心。4/3則可到臺博鐵道部園區借用專屬探索包,看聚集許多具有歷史故事的鐵道部建築與物件裡藏了什麼「秘境景點」,快使用博物館特製道具解密古今,探索新世界!連假期間還有「森之兔尋寶」活動,由來自1920年代的小兔,帶領孩子在「銘刻時間特展」探索好玩的時間密碼;4/4臺博古生物館以互動簡報導覽及迅猛龍化石模型組裝體驗,帶領大家了解生命演化歷程,培養小小觀眾的耐心、手眼協調能力,與對於恐龍身體骨骼構造的認識。當天鐵道部還有林業鐵道特展導覽及台車手作DIY,介紹台灣早期木材運送的故事,解開台車上特殊裝置的秘密。臺博古生物館可以培養小朋友對恐龍身體骨骼構造的認識。(圖/臺博館提供)想認識台灣島嶼上的自然與文化多樣性的親子觀眾,也可到台博本館參觀「博物臺灣」常設展、「臺灣.我的家」兒童探索展、「水怪-水棲爬行動物化石展」特展參觀;喜歡古生物的觀眾,可以選擇有「恐龍博物館」之稱的古生物館,一探史前及台灣特有生物演化史;想了解電力和自然環境及永續議題的關係,可以到南門館參觀「島.電生活特展」;喜歡火車的大小朋友,可以在鐵道部園區欣賞多款火車模型、鐵道動態模型展,並可在「蒸汽夢工廠」兒童探索展體驗蒸汽火車鏟煤球互動裝置。各項活動詳情可至官網(https://www.ntm.gov.tw/)查詢。
台電、臺博館合推電力特展 明起南門館展出
台電自2017年起舉辦電力文資特展,以多元形式將電力發展轉化為歷史文資展覽,如2017首辦電業古蹟建築展、2018赴松山文創辦「電力大地」特展、2019水力發電主題「川流電湧」特展,與2020以電力傳輸為主題展出的「島嶼脈動」特展。如今,台電獲邀首度與國立臺灣博物館聯手舉辦《島·電生活—臺灣電力的時代樣貌》特展,今(5)日揭幕。台電表示,特展規劃四大主題,展出來自台電、臺博館、臺史館、科工館等逾60件展品及超過160件珍貴影像,亦結合14顆歷史電表打造有如跨越時空的藝術互動裝置,6日起至2024年4月7日於臺博館南門館紅樓2樓展出,歡迎民眾一同探索島嶼來電的百年故事。5日下午台電代理董事長曾文生、臺博館館長洪世佑及文化部次長李連權等貴賓共同為特展揭幕。台電表示,透過電業策展,除紀錄臺灣電力發展軌跡,也與社會大眾一起見證這片土地的歷史生活脈絡,感謝文化部支持且榮幸能與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臺博館聯手舉辦電力特展,讓台電投入電業展覽再邁進一大步。台電代理董事長曾文生(右2)、臺博館館長洪世佑(左1)及文化部次長李連權(左2)與台電副總徐造華(右1)共同為「島電生活」特展揭幕(圖/臺電提供)。台電說明,特展序曲中,台灣近代重量級畫家陳澄波1915年創作作品《水源地附近》透過電線桿街景展現當時電力已進入生活的樣貌;畫中有煙囪的紅色建築即為同年完工的臺北預備火力發電所,也是臺北市區首座具規模的發電廠(裝置容量950瓩),現為台電綜合研究所。主題二「電的供給與需求」亦首次對外公開1929年由台電前身、臺灣電力株式會社製作的「日月潭水力電氣工事計畫圖」以及1937年的「日月潭發電廠相關設施分佈圖」,一窺日月潭發展歷史。特展展出台灣近代重量級畫家陳澄波1915年作品《水源地附近》,透過電線桿街景展現當時電力已進入生活的樣貌;畫中有煙囪的紅色建築即為同年完工的臺北預備火力發電所,也是臺北市區首座具規模的發電廠(圖/臺電提供)。特展首次對外公開1929年由台電前身、臺灣電力株式會社製作的「日月潭水力電氣工事計畫圖」以及1937年的「日月潭發電廠相關設施分佈圖」,一窺日月潭發展歷史(圖/臺電提供)。而特展主題三則以從古至今各類照明器具呈現電力對生活的影響,如臺灣早期電燈尚未普及的年代,主要以油燈、蠟燭、電石燈等作為夜間照明工具,其中現場展示的電石燈,在過往藉由上座盛水向下滴漏,讓水接觸放置於下座、主成份為碳化鈣的電土產生氣體,進而點燃噴火嘴作照明所用,更可透過水流速度調整火光大小,亮度比油燈、蠟燭高出許多。另展場亦結合動畫互動影像,可感受不同年代因電力帶來的生活景象變化。早期電燈尚未普及年代主要以油燈、蠟燭、電石燈等作為夜間照明工具,其中現場展示的電石燈,藉上座盛水向下滴漏,讓水接觸放置於下座、主成份為碳化鈣的電土產生氣體,進而點燃噴火嘴作照明所用,更可透過水流速度調整火光大小(圖/臺電提供)。台電指出,此次特展同步展出超過百歲的全臺第一顆電表,並由擅長沈浸式創作的范賀碩與來自英國的Blaine Whiteley兩位藝術家跨國合作,運用歷年具代表性的14顆電表,結合數位聲光特效打造互動裝置「島電風景」,讓參觀者彷彿瞬間跨越臺灣來電史。此次特展同步展出超過百歲的全臺第一顆電表(圖/臺電提供)。特展結合跨國藝術家合作,運用歷年具代表性的14顆電表,搭配數位聲光特效打造互動裝置「島電風景」,讓參觀者彷彿瞬間跨越臺灣來電史(圖/臺電提供)。台電表示,此次特展於臺博館南門館紅樓2樓自12月6日正式展出至2024年4月7日(週一休館),而門票20元可同時參觀該館其餘常設展及特展。台電除確保穩定供電,近年亦積極投入文資保存,自2016年啟動文資保存計畫、公共藝術與文化展演計畫,也成為第一個編列文資專案預算、成立專責單位並招募文資專才的國營事業,至今累積投入數十個單位、上百人清查萬件文資,2017年開始舉辦電力文資特展,除三度蟬聯文化部文馨獎,2019川流電湧特展更獲得與德國iF、美國IDEA、日本G-Mark並列世界四大設計獎的德國紅點設計獎殊榮。台電獲邀首度與國立臺灣博物館聯手舉辦「島·電生活」特展,今揭幕,四大主題展出逾60件展品及超過160件珍貴影像,6日起至2024年4月7日於臺博館南門館紅樓2樓展出(圖/臺電提供)。(圖/臺電提供)。(圖/臺電提供)。(圖/臺電提供)。(圖/臺電提供)。(台電廣告)
台電、臺博館合推電力特展 明起南門館展出
台電自2017年起舉辦電力文資特展,以多元形式將電力發展轉化為歷史文資展覽,如2017首辦電業古蹟建築展、2018赴松山文創辦「電力大地」特展、2019水力發電主題「川流電湧」特展,與2020以電力傳輸為主題展出的「島嶼脈動」特展。如今,台電獲邀首度與國立臺灣博物館聯手舉辦《島·電生活—臺灣電力的時代樣貌》特展,今(5)日揭幕。台電表示,特展規劃四大主題,展出來自台電、臺博館、臺史館、科工館等逾60件展品及超過160件珍貴影像,亦結合14顆歷史電表打造有如跨越時空的藝術互動裝置,6日起至2024年4月7日於臺博館南門館紅樓2樓展出,歡迎民眾一同探索島嶼來電的百年故事。5日下午台電代理董事長曾文生、臺博館館長洪世佑及文化部次長李連權等貴賓共同為特展揭幕。台電表示,透過電業策展,除紀錄臺灣電力發展軌跡,也與社會大眾一起見證這片土地的歷史生活脈絡,感謝文化部支持且榮幸能與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臺博館聯手舉辦電力特展,讓台電投入電業展覽再邁進一大步。台電代理董事長曾文生(右2)、臺博館館長洪世佑(左1)及文化部次長李連權(左2)與台電副總徐造華(右1)共同為「島電生活」特展揭幕。(圖/台電提供)台電說明,特展序曲中,台灣近代重量級畫家陳澄波1915年創作作品《水源地附近》透過電線桿街景展現當時電力已進入生活的樣貌;畫中有煙囪的紅色建築即為同年完工的臺北預備火力發電所,也是臺北市區首座具規模的發電廠(裝置容量950瓩),現為台電綜合研究所。主題二「電的供給與需求」亦首次對外公開1929年由台電前身、臺灣電力株式會社製作的「日月潭水力電氣工事計畫圖」以及1937年的「日月潭發電廠相關設施分佈圖」,一窺日月潭發展歷史。特展展出台灣近代重量級畫家陳澄波1915年作品《水源地附近》,透過電線桿街景展現當時電力已進入生活的樣貌;畫中有煙囪的紅色建築即為同年完工的臺北預備火力發電所,也是臺北市區首座具規模的發電廠。(圖/台電提供)特展首次對外公開1929年由台電前身、臺灣電力株式會社製作的「日月潭水力電氣工事計畫圖」以及1937年的「日月潭發電廠相關設施分佈圖」,一窺日月潭發展歷史。(圖/台電提供)而特展主題三則以從古至今各類照明器具呈現電力對生活的影響,如臺灣早期電燈尚未普及的年代,主要以油燈、蠟燭、電石燈等作為夜間照明工具,其中現場展示的電石燈,在過往藉由上座盛水向下滴漏,讓水接觸放置於下座、主成份為碳化鈣的電土產生氣體,進而點燃噴火嘴作照明所用,更可透過水流速度調整火光大小,亮度比油燈、蠟燭高出許多。另展場亦結合動畫互動影像,可感受不同年代因電力帶來的生活景象變化。早期電燈尚未普及年代主要以油燈、蠟燭、電石燈等作為夜間照明工具,其中現場展示的電石燈,藉上座盛水向下滴漏,讓水接觸放置於下座、主成份為碳化鈣的電土產生氣體,進而點燃噴火嘴作照明所用,更可透過水流速度調整火光大小。(圖/台電提供)台電指出,此次特展同步展出超過百歲的全臺第一顆電表,並由擅長沈浸式創作的范賀碩與來自英國的Blaine Whiteley兩位藝術家跨國合作,運用歷年具代表性的14顆電表,結合數位聲光特效打造互動裝置「島電風景」,讓參觀者彷彿瞬間跨越臺灣來電史。此次特展同步展出超過百歲的全臺第一顆電表。(圖/台電提供)特展結合跨國藝術家合作,運用歷年具代表性的14顆電表,搭配數位聲光特效打造互動裝置「島電風景」,讓參觀者彷彿瞬間跨越臺灣來電史。(圖/台電提供)台電表示,此次特展於臺博館南門館紅樓2樓自12月6日正式展出至2024年4月7日(週一休館),而門票20元可同時參觀該館其餘常設展及特展。台電除確保穩定供電,近年亦積極投入文資保存,自2016年啟動文資保存計畫、公共藝術與文化展演計畫,也成為第一個編列文資專案預算、成立專責單位並招募文資專才的國營事業,至今累積投入數十個單位、上百人清查萬件文資,2017年開始舉辦電力文資特展,除三度蟬聯文化部文馨獎,2019川流電湧特展更獲得與德國iF、美國IDEA、日本G-Mark並列世界四大設計獎的德國紅點設計獎殊榮。台電獲邀首度與國立臺灣博物館聯手舉辦「島·電生活」特展,今揭幕,四大主題展出逾60件展品及超過160件珍貴影像,6日起至2024年4月7日於臺博館南門館紅樓2樓展出。(圖/台電提供)(圖/台電提供)(圖/台電提供)(圖/台電提供)(台電廣告)
臺博館展出「島.電生活特展」邀您一覽臺灣電力的時代樣貌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博物館今(5)日於南門館舉辦「島.電生活-臺灣電力的時代樣貌特展」開幕典禮,展覽以「電力與文明」為主題,透過「臺灣來電」、「電的供給與需求」、「生活與電」及「電的成本」等單元,介紹臺灣進入電力時代後的文明發展,並從早期畫家對「電」的風景描繪,以及常民視角述說島嶼上的電力故事,呈現臺灣電力發展與土地共譜的時代樣貌。展覽自即日起至2024年4月7日於臺博館南門館紅樓2樓展出。「島.電生活—臺灣電力的時代樣貌特展」自12月6日起在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館紅樓2樓展出(圖/臺博館提供)。文化部常務次長李連權、國立臺灣博物館館長洪世佑、台灣電力公司代理董事長曾文生及副總經理徐造華、中華文化總會秘書長李厚慶、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主任何金樑等共同出席與會。「島.電生活特展」由臺博館及台灣電力公司合作策展,融合了臺博館對土地、自然環境及永續議題的論述,以及台電對電力在臺灣發展的脈絡經驗。從第一盞電燈亮起、電廠及電網設立,到再生能源開發,由歷史的角度來看電力引進臺灣後人民生活方式產生的劇烈變化,並透過60餘件展品及160餘件珍貴的影像,呈現電力發展在臺灣土地上各時代的樣貌。文化部次長李連權表示,「電力產業到哪裡,文明就到哪裡;台電到哪裡,產業就到哪裡」,電力產業不僅與大眾的生活息息相關,更深刻的影響臺灣的風土人情、地形地貌,甚至文化。期盼此次的展覽開啟博物館與台電及經濟部相關產業合作的開端,藉由博物館研究、策展、教育的功能,「帶動臺灣產業進入文化層次,使產業更有文化厚度」。文化部常務次長李連權(前)參觀1940至1950年代電費表、電費繳納收據、電表及用電紀錄卡等展品(圖/臺博館提供)。臺博館館長洪世佑表示,「島・電生活特展」談論電力發展的歷史,以不同角度連結歷史與社會脈動,別具意義。呼應2023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福祉與永續」,我們期待未來臺博館能與企業界跨域合作,成為提供對話、共作的場域,展現宏觀歷史與多元包容,並持續關注環境保育、生態永續的議題,發揮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台電代理董事長曾文生表示,未來如何使用電力創造更多價值是我們關切的,除了電力本身的效益之外,透過電力的使用,為社會經濟產業帶來價值。期望未來透過展覽,讓更多民眾瞭解電力使用的價值,傳遞更多過去臺灣電力發展的來龍去脈,並與博物館加強館際合作,展現電力文化和歷史發展,以及電力為這座島嶼帶來的多元樣貌。(左起)國立臺灣博物館長洪世佑、文化部常務次長李連權、台灣電力公司代理董事長曾文生及副總經理徐造華共同為「島.電生活—臺灣電力的時代樣貌特展」揭開序幕(圖/臺博館提供)。二十世紀開始是電力嶄露頭角的時代,電力發展代表了新時代的來臨,也是現代化的象徵,對百年來的臺灣人和臺灣社會來說,是一個嶄新的現代經驗和文化衝擊。此展以臺灣前輩畫家陳澄波的畫作「水源地附近」及臺博館所典藏日本畫家小澤秋成的「臺北風景」切入,藉由畫作上的電線桿、電線交織、發電廠等電氣設施所構成的視覺景觀,畫家筆下的線條和色彩堆疊出的現代化的城市,呈現當時人民對於現代化的追求,以及都市化背後對傳統景觀變遷的反思。退休抄表員楊清鐘分享過去在值班時,曾遇過被狗咬、被介紹認識未婚女子等有趣經歷(圖/臺博館提供)。台電特別提供了15件具代表性的電表,其中包含百年前臺灣第一個電表,來連結電與人們的生活,也傳達人們為了生活需求使用電力所必須付出的成本。展覽的結尾以藝術裝置「島電風景」與前輩畫家的畫作對話,展區內融合台電典藏的電表,透過編織隱喻電網,藉由光的視覺轉變,反映人的心裡對自然環境的歸屬感,以及文明與自然的循環關係,引導民眾反思臺灣來電後的百年期間,人與人、人與土地間的關係。期經由臺灣電力的時代樣貌讓我們理解過去,反省當下,也展望未來。「島.電生活-臺灣電力的時代樣貌特展」地點: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館紅樓2樓(臺北市南昌路一段1號)時間:即日起至2024年4月7日,週二到週日每日9:30-17:00(每週一休館)
518國際博物館日 臺博館揪玩家比桌遊、逛秘境
為響應「518國際博物館日」,國立臺灣博物館推出「臺博館的力量」系列活動,邀請民眾參與桌遊競賽、秘境導覽、智慧觀臺博擴增實境體驗等,以及「臺博民間三寶」票選、直播主持人徵選及塗鴉串聯等線上活動。另外民眾於5/18可免費參觀暢遊臺博本館、古生物館、南門館及鐵道部園區,即日起至5/22,申辦臺博館會員卡還可獲得臺博國寶口罩。今年國際博物館協會將博物館日主題定為「博物館的力量」,臺博館在展示及推廣活動上運用數位科技規劃實體及線上活動,希望能引發各年齡層觀眾興趣。由經典館藏擬人化的七位守護精靈,是臺博館傳遞文化及生物多樣性理念的新助力,博物館特別開發「守護精靈的時光旅行」桌遊教具,玩家可組隊體驗,只要自備行動裝置,透過操作線上環景VR720、趣味問答、積分競賽探索臺博館,便可穿越百年時光在遊戲中學習。有興趣的玩家可網路報名參加在5/21的14:30~16:00及5/22的10:30~12:00舉辦的遊戲寶盒桌遊競賽。民眾只要下載「智慧觀臺博」APP,使用行動裝置掃描展品,便可以擴增實境方式瀏覽展品的數位資訊。「MurMur Museum誰來臺博?」則是臺博館以大眾為主角規劃的臉書直播節目,透過多元分享與即時互動,探索大眾眼中的博物館。今年配合518國際博物館日,特別規劃直播主持人徵選活動。獲選者可獨享「打開博物館—鐵道部秘境之旅」VIP參觀專人導覽、《覕相揣》繪本及限量周邊文創商品。另為使民眾更親近「自然臺灣」展廳中藏品背後的故事及生態知識,臺博館透過空間建模與數位辨識的技術開發「智慧觀臺博」APP,民眾使用行動裝置即可瀏覽展品說明、影像及聆聽在地聲景,沉浸在虛實整合的參觀體驗。另於5/21及5/22的14:00~16:30至臺博本館參與「智慧觀臺博:AR勇闖臺灣島」活動,深度探訪「自然臺灣」展廳,完成APP內建快問快答測驗及現場問答遊戲後,即可兌換文創禮品。秘境導覽搭配鐵道部園區古蹟群修復前的舊照,講述建築結構及歷史故事。 此外,臺博館也特別規劃秘境導覽「去去秘境走」活動,邀請觀眾於5/21及5/22的10:00及14:00探訪鐵道部園區未開放參觀的場域,深度介紹屋桁架、防空洞(戰時指揮中心)等秘境,搭配園區內古蹟群修復前的舊照,獨有的建築結構及背後的歷史故事,見證鐵道部園區做為文化資產保存典範的特殊性。另5~7月期間單週在臺博館臉書粉絲專頁發布「遠力覺醒—塗鴉串聯線上活動」的塗鴉主題,民眾也可發揮想像力繪出與古生物共存的世界。相關活動訊息可至臺博館官網>教育活動查詢(http://www.ntm.gov.tw)。
澎湖化石館暨二呆藝館特展開幕,臺博館亞洲象骨骼「阿沛」站臺力挺!
澎湖化石館暨二呆藝館20日舉辦聯合開幕活動,國立臺灣博物館特別移師「大象崛起:生命的史詩與演化共舞」特展,派出典藏亞洲象「阿沛」骨骼至澎湖化石館站臺,與二呆藝館「開館30年特展-耕耘」展覽同步展出,為澎湖博物館慶系列活動暖身。澎湖化石館暨二呆藝館特展20日開幕。澎湖縣長賴峰偉出席特展聯合開幕剪綵時表示,澎湖出土潘氏鱷魚化石、「澎湖原人」化石及火山夾層貝類化石,都是珍貴世界級化石,他期許透過博物館公共化,發揚澎湖自然史資產。臺博館「大象崛起」及二呆藝館「開館30年特展-耕耘」藝文特展20日在澎湖開展,澎湖縣長賴峰偉(左5)、臺博館長洪世佑(左6)、馬公市長葉竹林(左2)等人共同剪綵。賴峰偉表示,澎湖化石館在108年爭取到文化部建築物整修經費,歷經2年時光,於去年完工,因此與臺博館合作策畫「大象崛起」特展,展出大象「阿沛」骨骼標本及介紹古生物知識,並特別呈現哺乳類動物大象的演化。臺博館「大象崛起」特展在澎湖化石館開展,典藏的印度象「阿沛」骨骼首次對外移展,澎湖縣長賴峰偉(右1)前往參觀,臺博館長洪世佑(右2)導覽。臺博館長洪世佑表示,臺博館近年來分別透過「史前巨獸-古生物大展」巡迴展等計畫,落實文化部推動的文化平權政策。本次「大象崛起」特展主角印度象「阿沛」是大象「林旺」的好朋友,在二戰滇緬戰役時,和林旺一起幫助國軍有過戰功,本次是牠首次移展對外展出,選在今天是春分節氣,配合二呆藝館「開館30年特展-耕耘」,讓民眾能看到、學到更多古生物知識,在博物館公共化政策下,未來會有更多的典藏巡迴展出。澎湖縣文化局表示,二呆藝館「開館30年特展-耕耘」,展示趙同和(二呆)1950年來台後創作的臺灣農村景色,並以彭雪芳修復師完成的二呆〈耕耘機〉為展場核心,讓觀眾能對照修復前後的差異及困難。
【咖啡假期情報】來雲林𨑨迌品味古坑精品咖啡 喚醒靈魂
台灣咖啡種植由來已久,早在日本統治時期便引入台灣,圖南產業株式會社在古坑的荷苞山一帶種植了75公頃的咖啡,全盛時期有「遠東第一大咖啡工廠」之稱。921後台灣精品咖啡市場突飛猛進,不僅咖啡種植版圖遍布全台,品質絲毫不輸國外莊園,尤其雲林古坑更是台灣精品咖啡發展最為蓬勃之地。「2021台灣咖啡節」將在11月在古坑登場,今年以「啡嚐甦醒」為主題,邀請全國民眾來雲林𨑨迌,品味古坑精品咖啡,喚醒靈魂的甦醒。雲林縣政府在台北1915荷造場舉辦「2021台灣咖啡節」記者會,現場配合手沖咖啡飄香及爵士樂團演出,為今年咖啡節活動正式拉開序幕。現場更有2021台灣咖啡節聯名限量商品-卡滋爆米花焦糖玫瑰鹽咖啡口味、蒜香泡菜口味以及黑沃聯名咖啡豆與全國民眾一起分享。到夜晚時段,11月20日、21日及11月27日、28日活動至晚間8點,前來的民眾可在燈光及星空的陪伴下,度過令人難忘的咖啡假期。更歡迎民眾在古坑住一晚,走訪古坑秘境的「雲嶺之丘」,可觀賞360度無死角絕美雲海以及美麗的日出;還可走入宛如日本嵐山的「五元兩角」及秘密竹林,是絕不容錯過的美拍景點。張麗善說,咖啡已經是現代人一日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無論是早中晚,需要提神醒腦時就可來一杯醇厚香濃的咖啡,「2021台灣咖啡節」也是生活中的提神劑,結合爵士音樂、咖啡、文創、美食與美景,在疫情逐漸舒緩的當下,安排趟「咖啡假期」最為適合!吳芳銘處長指出,古坑是台灣咖啡的原鄉,除了邀請民眾到古坑享受咖啡,也可以了解咖啡產業文化,此外,透過今年的聯名商品卡滋爆米花口味結合在地的咖啡以及雲林縣產的蒜頭,期望未來能為農產品創造更多可能性。2021台灣咖啡節也歡迎大家來雲林𨑨迌,品嚐古坑精品咖啡。本次台灣咖啡節聯名限量商品-卡滋爆米花將在咖啡節活動現場、合作店家現蹤,而黑沃聯名咖啡豆更是只有在黑沃咖啡連鎖店及本次活動合作場館:宜蘭神農青舍、臺北草山行館、臺北臺博館1915荷造場、臺東故事館...等六個場館販售,愛嚐鮮的您千萬不能錯過。此外配合本次活動,古坑店家、飯店民宿業者更祭出各種優惠活動,如劍湖山遊樂園推出「啡」嚐幸福活動,至11月底前樂園進場優惠,咖啡節期間更安排各種表演及咖啡優惠活動,千萬不能錯過。2021台灣咖啡節活動日期:11/20、21(古坑華山國小)-11/27、28(古坑綠色隧道)響入啡啡 店家音樂演出活動日期:10/23-11/28(每週六日於特定店家)詳細活動資訊及優惠訊息可上官網及粉絲專頁查詢:活動官網:http://www.2021taiwancoffeefestival.com.tw活動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2021coffeefestival
臺博館珍寶回娘家 近年規模最大魯凱族文物展 屏東霧臺鄉展出
國立臺灣博物館策展長達4年的展覽「魯凱的珍寶lawbubulu—臺博館霧臺鄉百年文物回娘家特展」,即日起至111年4月23日,在屏東縣霧臺鄉魯凱族文物館展出,共計有110件魯凱族古文物,其中包括臺博館藏品64件、霧臺鄉魯凱族文物館藏品32件及部落借展品14件,是台灣近年來規模最大的魯凱族文物展,更是首度以魯凱族傳統文物為主體的文物返鄉特展。百年前歷經日本殖民政權,使得許多族群部落的文物納入殖民博物館展示與收藏,百年之後,臺博館透過「大館帶小館」文物返鄕特展計畫,與原住民族委員會及原住民文化發展中心輔導的29座原住民族文化(物)館合作,透過部落耆老進入臺博館典藏庫房檢視部落文物,和部落長老會議選件,口述訪談、部落田調等,雙方協力研究策展詮釋,甚至文物館展示設施改善升級,一同開啟臺博館原住民族文物的百年尋根之旅。 開展當天,文化部次長蕭宗煌(右)在臺博館人類學副研究員李子寧(左)導覽下參觀特展。 本次返鄉展出的魯凱族藏品種類繁多,據styletc記者了解,其中不乏目前已難見於部落中的古老文物,包括一件器身帶有白、黑彩繪,並刻著人頭及百步蛇紋的木盾,為館藏具有百年歷史以上的典型魯凱族屋頂型傳統木盾;另有國內著名的原住民研究者/藝術家高業榮,採自屏東霧臺鄉霧臺村的一件人面紋彩繪雕刻屋柱,除了人面、百步蛇紋外,獵犬紋也和部落起源的古老口傳故事有關;還有其蒐集的一件男子長袖短衣,為魯凱族男子傳統儀式性盛裝,八角星形紋為魯凱族的特色。特展展場中「通天達地的背負者」主題展區。另外還包括狩獵勇者使用的武器與服飾、男女裝飾品、傳統編器、儀式性禮器等幾類,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為琉璃珠長項鍊、綴有環狀鈴鐺紋飾的古陶壺;部落徵集借展文物則來自於鄉內神山、霧臺、阿禮等部落,有傳統武器、服飾配件、禮器等,展品包括改裝火帽擊發步槍、男子披肩、女用攜物袋等,從各種角度呈現魯凱物質文化的不同層面,並反映區域性特色。現場另規劃多部田調、策展紀錄影片及在地藝術家的作品同場展出,展場說明文字也採中文及魯凱語並列。
【藝術饗宴情報】今天,我想來點…人類世的餐桌旅行
你在哪裡?你都吃了什麼?國立臺灣博物館即日起至2022年10月30日於南門館推出「永續年夜飯—人類世的餐桌」特展,以「臺灣多元族群的節慶飲食」、「年菜與他們的產地」、「看不見的年夜飯」及「永續的餐桌」等單元,鼓勵大眾重新想像人、節慶餐桌與大自然的關係。臺博館永續年夜飯特展介紹食物從產地到餐桌的過程。今(6)日舉行展覽記者會,由臺博館館長洪世佑主持,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綜合計畫處副處長徐淑芷、宜蘭縣岳明國小校長黃建榮及臺中市博屋瑪國小校長比令亞布等多位貴賓均出席。活動在阿努·卡力亭·沙力朋安樂團「不要亂丟垃圾」的開場曲中揭開序幕。洪世佑表示,臺博館自2016年起持續於農曆新年前辦理「永續年夜飯」活動,每年設定一項主題,鼓勵大眾探索餐桌背後的議題。今年我們以展覽方式,從漢人、客家人、原住民族及新住民等不同族群的節慶與祭儀飲食文化開始,從各項環境議題邀請大眾反思主流的年節飲食文化,希望激發更多對永續未來的想像,共創屬於新世代的節慶飲食文化。本次展覽也列舉了許多行動方案和成功案例,邀請大家一起環境永續努力。臺博館永續年夜飯特展介紹臺灣多元族群的節慶飲食。「年菜與他們的產地」單元,介紹各類肉品食物的來源、生態足跡及肉品循環經濟,還有蔬食菜餚對環境的衝擊及保健養生功效,以及如何透過營養轉型找回糧食的多樣性。展覽特別分析1965年至今關於年菜的新聞報導,依據不同魚類被報導的次數,找出不同時期大眾普遍關注的魚種,也發現臺灣人的年夜飯吃的進口魚與養殖魚貨越來越多,例如鮭魚、鱸魚、石斑等,因此不易感受到海洋中漁業資源的減少。「看不見的年夜飯」單元,介紹供應食物的過程產生的碳足跡、塑膠、廚餘等看不見的「食材」。全球每年食物生產總量中有將近三分之一、高達13億公噸的食物被浪費,其中50%的食物在消費端損耗,唯有掌握吃在地、吃當季、計畫性購買、學習管理冰箱及全食物利用等原則,才能迎來更多年年有餘的永續餐桌。臺博館永續年夜飯特展展出多項永續農作及食材。臺灣擁有多樣的地理與生態環境,造就各地豐富而不同的餐桌風景與飲食文化,當中蘊含現代科學難以捕捉的在地智慧。例如Makuta’ay(港口部落)與海共生的飲食文化、都市可食地景計畫、「綠色保育標章」的農產認證及友善環境的水產養殖等等都是值得推廣學習的永續方案。開場節目阿努·卡力亭·沙力朋安樂團以歌曲提醒大家「不要亂丟垃圾」。為鼓勵青少年以節慶飲食為主題參與環境行動,臺博館搭配展覽推出「懂吃懂吃-年夜飯改造行動」微型展徵稿計畫,邀請民眾以減塑、惜食、減少碳足跡、友善環境食材、傳承在地文化等五項為原則,共同設計永續環境的菜色,經館方錄用為「年夜飯改造行動」展示素材者,即可獲得特展專書與紀念品。更多關於展覽的內容及教育活動請至臺博官網查詢。展覽資訊「永續年夜飯—人類世的餐桌」特展時間|110.8.30(二)~111.10.30(日) (週一休館)地點|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館紅樓二樓(臺北市中正區南昌路一段1號)*防疫期間請預約入館 https://reurl.cc/q1znmR
臺博館線上開箱新展 逾百幅種子數位影像 開放創用CC授權
有寓教於樂性質的展覽,時常是家長帶孩子出遊的選擇之一,styletc記者注意到,國立臺灣博物館即日起至10月31日推出一檔「孩籽-聽種子的故事」特展,以種子為主角,探索生命演化及傳播的故事,同時還開放逾百幅種子數位影像創用CC授權。本次展覽以線上開箱影片進行開幕,8月16日下午2點將由臺博館館長洪世佑及策展人楊富鈞在官方粉絲頁共同開箱,即日起至直播前,只要在臉書公開分享開箱預告、完成指定任務,就有機會抽中微觀視界種子小卡,直播當天參與互動留言,還有機會將精美展覽專書、桌遊嗒寶台灣限定版帶回家。果實有保護種子的作用。此次展覽主題「孩籽」為「孩子」諧音,取其背後「新生代」含意,從生活應用實例、種子起源和簡史、在生態環境中扮演的角色等面向進行探討,引導民眾持續探索與傳承關於生命的故事,從而思考在永續經營上可採取的行動方案。展覽以七項與種子相關的生活應用實例來強調種子的無所不在與重要性,包括鏡子前的保養品、風雅的提神咖啡、慶生必備的蛋糕,陪伴成長的竹槍與朴樹籽童玩,甚至達文西、維梅爾、梵谷、莫內的油畫,都有種子的身影。在特展中能感受種子的特殊氣味。而在「孩籽的前世今生」主題中,由生活應用轉進自然史領域,將時間拉回比恐龍還要古老的古生代,從目前已知最早(地質史上的泥盆紀,距今約3.85億年)的種子原型「Runcaria」談起,逐步介紹至中生代末期的開花植物崛起的歷程。「孩籽的生命力」講述種子的生態故事與特殊技能,透過圖像及實體標本,探看種子如何利用爆烈移動、乘風飛行、波浪前進等各種特殊技散播各處,成為今日地表上的要角。最後,展覽也將「大型種子庫」、「藏種於民」和「棲地保育」比擬為三艘型態各異、但卻相輔相成的種子方舟,介紹種子在永續議題上的重要性。值得一提的是,臺博館為推動藏品及科普資源多元利用價值,將本次策展期間製作的逾百幅種子數位影像開放創用CC授權,讓大眾可以自由利用,希望藉此加速文化資源與知識流通,激發出更多創意。
北市美術館、博物館重新開放 防疫優先人數限流 想觀展記得先線上預約
配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三級警戒適度鬆綁」標準,台北大型美術館、博物館於7/13起,在能落實觀眾分流、總容量管制,及保持社交安全距離等防疫規範下,對外重新開放,包含台北市立美術館、臺博館各館與台北當代藝術館皆採行入館預約制,styletc記者也整理這些館別的預約規定,供想參觀的民眾參考。台北市立美術館從7/12早上10點起,開放預約7/13至7/25期間參觀時段,並將以每兩周頻率、分次開放預約系統。為落實防疫將不提供候補或現場報名,三級警戒前特別受歡迎的「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因分流入場考量參觀時間限定為1小時。另外三樓藝想迴廊「賴志盛─接近」、地下樓「兒童藝術教育中心」與「圖書文獻中心」暫不開放;週六夜間僅開放一樓「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展場。館內一樓大廳的藝術商店與地下樓的書店皆同步開放,而鄰近的「王大閎書軒 DH Café」亦提供外帶服務,地下樓餐廳暫停開放。進入館內參觀須全程配戴口罩,禁止飲食,預約參觀須知可見官網Q&A:bit.ly/3jVz9pu。臺博館本館自7/13起開放預約入館。(圖/臺博館提供)而臺博館本館、古生物館、鐵道部園區也將於7/13起重新開館,並採入館預約制,民眾即日起可上臺博官網登記時段(https://reurl.cc/a9ELmX),每次開放兩週時段提供預約,最晚需於來館前一日完成預約。目前開放時間為每週二至週日10:00至12:00、12:30至14:30、15:00至17:00三個時段,每時段以2小時為單位,每場次結束後進行清場及消毒,為避免群聚,實體活動及團體預約仍維持暫停。臺博館表示,重新開館後,將以「同一時段容留人數本館及古生物館共100人、鐵道部園區100人、參觀者維持1.5公尺社交距離」的原則控制人流,採單一出入口與單向參觀動線。其他例行規範也將完整落實,如民眾入館需消毒、QRCODE掃描實聯制、體溫量測、戴口罩、人流管制、動線引導等。臺博館鐵道部園區。(圖/臺博館提供)館內餐廳、賣店、兒童展廳暫不開放,穿戴式、互動式、觸控式之展示設施暫停使用,同時暫停現金購票,建議民眾使用悠遊卡、信用卡、台灣Pay購票服務,參觀前先至臺博官網參閱開放場域及設施資訊。此外,臺博館也提醒疫情期間部分民眾票務權益受損部分,凡購買臺博館四館聯票或持有之教育參觀券使用期限為110年5月11日至7月26日之票券,可延長使用至110年8月26日,其中四館聯票若沒有入館紀錄,可於110年8月26日前開館日辦理退票。110年5月14日以前購買且尚在使用期限內之會員卡,將延長使用期限73天。「歷史.當代」展覽,徐薇蕙作品《明:生命之花──青春》。(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自7/13起恢復對外開放,入館參觀改以網路預約登記制。預約參觀者須於參觀前一日17:00前申請完成,每日開放兩個時段:上午場10:00至13:30、下午場14:30至18:00,每人每時段可預約1至2人,每時段總人數上限100人,額滿為止,如欲至現場預約當日參觀,將視當日現場人數決定是否開放。7/12起開放預約,預約網址:https://forms.gle/BjWsJKDmGBZZ2upG7。入館參觀時需確實配合預約規範及防疫措施,目前館內展覽「歷史.當代」、藝術商店微型展「On The Other Hand」展至8/22止、MoCA Studio「憑證入場」展至7/18止。暫停不對外開放區域為U12小玩藝空間及館內餐飲區,並暫停提供定時導覽、團體導覽預約、語音導覽租借、接觸式設備、哺集乳室內飲水設備。
線上玩不完! 藝文館舍鼓勵親子互動 偽旅行虛擬背景多連發
雖然端午連假即將到來,但考量疫情大家還是別到處亂跑,styletc記者注意到,最近博物館與美術館接連推出線上活動,希望休館期間仍能讓民眾有參與感。像「國立臺灣博物館」為迎接端午,在臉書發起「立蛋之後就是煮蛋」活動,除分享館藏的恐龍蛋、鱷魚蛋、鶺鴒蛋、翠鳥蛋等藏品,也招募疫情期間每天在家磨練廚藝的廚神們,從6月9日起用蛋蛋料理洗版臺博臉書,希望集齊眾人意志讓疫情連連抱蛋。同時還準備端午花藝著色圖、文創品及出版品大放送,只要在粉絲專頁依據指定任務進行貼文留言,或參與建築剪影猜一猜等,就有機會獲得小禮物。因應學校停課、親子互動增加,臺博館也發揮創意,推出「恐龍製造者:家中SHOW恐龍」創意徵集活動,號召家長跟家中的小怪獸們一起打造獨特的迷你古生物博物館,各種恐龍模型、圖像、公仔傾巢而出,加上民眾趣味留言,相當有意思。同時臺博館推薦多支線上學習影片,包含人氣動畫短片「菜市場博物學」讓你秒懂黃豆、黑豆、毛豆的三角關係,還有北鳥老師植物繪圖教學片,介紹科學繪圖的工具和技法等。臺博館釋出台灣特有種、金融、鐵道、古生物等多種主題視訊背景美圖。(圖/國立臺灣博物館提供)閉關在家期間,只能看歷年旅行照片解悶,或者開視訊會議時讓家中秘密藏也藏不住嗎?館方特別推出「臺博館偽旅行」專屬視訊背景及桌布,以臺博館經典建築、藏品及展場為主題,提供免費下載使用。5月時已釋出第一波,近日再釋出第二波,包含展廳空景、預約才能參觀的特殊展區、台灣特有種生物等,總計54張集結自然人文、金融、古生物的情境美圖,任君挑選。南美館釋出視訊會議虛擬背景圖供民眾下載,營造到府城偽出遊的感覺。(圖/台南市立美術館提供)同樣推出「偽旅行」換背景的還有「台南市立美術館」,為避免民眾進行線上視訊會議時,有家中過於雜亂還得尷尬入鏡的困擾,南美館也釋出數張官方美圖,供民眾下載製成視訊會議虛擬背景,還能享受到台南偽出遊的閒適感。此外,南美館也將5月8日推出的「凝視的刻線—2021陳正雄個展」中,在展間才能欣賞到的藝術家陳正雄生平紀錄片,及5月15日「手心的對話—潘元石雕版印刷教學特展」開展前,藝術家潘元石親自到館為志工做導覽講解的紀錄影片,進行剪輯、分集上傳粉絲頁,讓觀眾宅在家就能看展覽、聽藝術。「親子宅在家『堆疊快樂』創意大賞」讓民眾在家也能參與藝文活動。(圖/台南市立美術館提供)即日起也在南美館官方粉絲頁推出一連串線上贈獎活動,首先配合「堆疊快樂-玩具積木藝術展」,以及2館方盒堆疊的建築體做為發想主題,推出「親子宅在家『堆疊快樂』創意大賞」贈獎活動,以居家防疫的親子為活動對象,讓大人小孩發揮創意,只要在留言中秀出善用家中物品堆疊的完成品,就有機會獲得精美好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