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師範大學
」 台師大 教育部 台大 師大 AI![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0/392440/sm-a059034727e6e0cb0e6d0b187764926f.jpg)
盧廣仲攜十校高中吉他社開唱 回憶道「很像當年的自己」
春節特別節目《2025 WE ARE 我們的除夕夜》(下稱WE ARE),於11日在台北流行音樂中心完成節目錄製,除了有賽博台客美秀集團、台語搖滾樂團百合花、台饒廠牌Multiverse Music (M.V.M)將北管搬上舞台炒熱氣氛,壓軸演出更邀請三金歌王盧廣仲攜手近百名吉他社高中生,用溫暖、真摯的歌聲帶領觀眾迎向新的一年。為呈現年節返鄉、好友歡聚同樂的熱鬧氛圍,今年《WE ARE》主題之一「WE ARE UNIQUE(我們的同樂會)」,由美秀集團、百合花、Multiverse Music (M.V.M)三組各具風格的團體首度聯合共演,擔任音樂總監的百合花主唱奕碩表示:「這次特別邀請四位北管老師來到現場重新演繹〈拜六〉,希望讓更多人聽到北管樂有多酷。」第二次站上《WE ARE》舞台的美秀集團吉他手修齊也打趣地說:「前年接到《WE ARE》演出解決了一項家庭問題,因為長輩知道小孩玩音樂通常不太安心,但是有一個關鍵,就是如果你有出現在電視上的話,他們就會突然覺得你很棒!」盧廣仲攜手近百名吉他社高中生共同演奏歌曲〈明年〉。(圖/文總提供)本屆壓軸節目主題「WE ARE DREAMERS(創作,從一把吉他開始)」,由盧廣仲抱著一把木吉他登場,帶來個人首張創作專輯曲目〈100種生活〉,隨著情緒堆疊逐漸擴大編制,最後集合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臺北市立景美女子高級中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臺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臺北市立中正高級中學、臺北市立南港高級中學、新北市立板橋高級中學、新北市立北大高級中學,10所高中吉他社學生共同演奏歌曲〈明年〉,百人團刷、大合唱的溫暖畫面感動全場。首次與近百名學生共同演出,盧廣仲感性表示:「回憶起自己的第一首創作是在大學宿舍,用網拍買的二手吉他完成的,因此演出前在後台看到抱著吉他的同學們,覺得很像當年的自己,什麼都沒有,只有一把吉他。」盧廣仲提到2024年最難忘的事情,是在西班牙走了幾百公里的朝聖之路,期待未來還有機會探索從前沒看過的其他地方,主持人Sandy接著問:「想要去哪裡呢?」盧廣仲則回:「比如說其實我家有一個房間很亂,東西都丟裡面,所以那個房間對我來講,也是世界的一個我所不熟悉的樣貌。」無厘頭的答案讓Sandy忍不住直呼:「你知道在真的訪問你之前,我本來超喜歡你的。」文總《WE ARE 我們的除夕夜》美秀集團、百合花、Multiverse Music(M.V.M)三團共演。(圖/文總提供)春節特別節目《2025 WE ARE 我們的除夕夜》將於1月28日晚間7時播出至翌日0時,播出頻道包含三立都會台(CH30)、三立台灣台(CH29)、中華電信MOD、Hami Video、LINE TODAY、文總YouTube等平台,國際影音平台TaiwanPlus也將同步以英語字幕向全世界觀眾播送。詳細資訊請關注文化總會Facebook、Instagram粉絲專頁。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5/389665/sm-7e619a8c6217d48920ea7848f1ffc4eb.jpg)
禁寵風波1/農業部一次增955禁養動物 粗糙分類及主觀標準引飼主反彈
農業部日前召開修正「指定公告禁止飼養輸入動物種類」研商會議,擬一口氣增加955種禁止飼養動物種類,其中狐獴、緬甸蟒及鱷龜,是較多特殊寵物飼主所飼養的物種。據透露,這次名單僅是第一波,農業部已完成評估1000多種物種,未來將以滾動式一一加入名單。據農業部禁止輸入及飼養之動物名單可發現,農業部以具有劇毒、公共安全危害及動物福利議題做危險分級,並直接以「科」為單位,一次禁止多數物種,名單中包含本就禁止「輸入」的毒蛇類,但新增禁止「飼養」的物種多屬於哺乳類,包括犬科所有種(家犬除外)、鬣狗科所有種、獴科所有種等等,清單分類令人一頭霧水,如此不分等級且無專業評估的大批禁止更令飼主怒火中燒。「Yuki」是一名特殊寵物飼主,她家中養有蛇、巨蜥、鸚鵡、老鷹及角蛙,Yuki給他們單獨一間寵物房,每隻都有自己的安全區,也可以曬到太陽。而這次農業部所公告禁養名單,yuki家的緬甸蟒也榜上有名。她表示,特殊寵物千變萬化的外觀以及獨特的個性是她最喜歡的部分,雖然飼養特殊寵物的人仍屬小眾,但飼主對於寵物的愛絕對超乎一般民眾的想像。農業部在禁養與輸入的政策形成前,應該跟飼主和業界作充分溝通,如果急就章決定全面禁止,無異是極大的對於寵物「謀殺」,剝奪了飼主們的興趣愛好,恐怕也會引爆一波棄養潮。來自非洲的狐獴在台灣相當受到飼主歡迎,原本不在這波禁養項下,就因研商會議當天有出建議,農委會馬上宣布列入禁養名單,兩棲爬蟲協會理事長謝東穎痛批禁養評估過程粗糙,標準缺乏嚴謹與專業性。(圖/翻攝自兩棲爬蟲動物協會臉書)另一名特殊寵物飼主「唯唯」表示,家裡養有鱷魚、巨蜥、守宮、陸龜,雖然自己的寵物都沒有在這一次的禁養名單上,但坦白說禁養的標準實在過於莫名其妙,依此次標準來看,以後禁止更多物種是非常有可能的事情,自己絕不希望這樣的問題發生。她認為,寵物是飼主的心靈寄託,飼主絕不會讓牠在外面亂跑,更不會對大眾造成危害,但這些飼養寵物的技巧與知識都是政府部門該宣導的,平時就應用心投入,「不能頭痛醫頭」一味採行政府、學者的禁絕模式。兩棲爬蟲動物協會理事長謝東穎指出,未來肯定會加入更多物種,因農業部已完成評估,其評估名單與公告名單不同,因此現在發出的只是第一批。「協會認為應進行精緻化的分類分級,例如大型蜥蜴的難度較高,較多專業知識的人才可以飼養,而非現今非黑即白的全面禁止;另外,以公共安全危害及動物福利為評斷標準過於主觀,且大眾不了解為何是這樣的評判標準,資訊並不透明化。」對於協會及飼主的反彈,農業部緊急發出聲明稿,表示已飼養的飼主完成申報後仍可繼續。謝東穎對此表示,實際情況是無法保障飼主的飼養權,草案實施後會進行抽查等隨之而來的措施,一方面造成飼主的恐慌,另一方面也會讓飼主感到自己所養的寵物是否是異類的錯覺。政府這一波禁養的寵物包括緬甸蟒,飼主擔心這項粗糙的政策一旦實施,恐怕引發一波棄養潮,正規的輸入也將走入地下化。圖為飼主Yuki以及她的寵物。(圖/Yuki提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專業學院特聘教授林思民指出,高風險的物種在飼養上注重風險是大眾都認同的,但對於這些物種應有更細緻的討論,建議政府從正向面去宣導飼主專業知識,提高飼養門檻,從而勸退一些人,降低可能引發的風險。農業部動保司副司長陳中興表示,此次名單是以物種是否有毒性、攻擊性,以及動物福利為標準,其中福利部分有幾個方向,例如物種適不適合台灣、人類飼養的合宜性、物種照顧的度,特別是溫帶及寒帶的動物在台灣亞熱帶地區是否適宜飼養。。名單是這兩三年討論出的名單,第一次跟業界討論,名單中社會共識比較高的物種會先做禁止,比較沒爭議的之後會做滾動式調整。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7/387747/sm-9fa2f6981c5f011bc1661a1d796a067e.jpg)
農業部擬「禁養955物種」!爬蟲協會批黑箱:踐踏生命權 網留言力挺
農業部擬一次新增955個物種列入「指定公共禁止飼養輸入動物種類」,狐獴列入禁止清單,緬甸蟒暫不列入。台灣兩棲爬蟲動物協會痛批,「政府將要全面禁止,第一階段名單已經出爐,下一波馬上就會再來,如此蠻橫黑箱硬幹,大家吞得下這口氣嗎?動保團體說若因禁止無法收容可以安樂死,大家能接受嗎?那貓狗呢?會議中以動保團體為打手,蔑視污辱專家學者的意見,大家能漠視嗎?」台灣兩棲爬蟲動物協會控訴,本次會議擬一次新增955個物種列入「指定公共禁止飼養輸入動物種類」,其中根據動保司提供資料顯示,此955個新增物種的評估單位為「財團法人台灣工業技術研究院」,由農業部主管機關所擬定之「農業政策」委託「工業研究單位」進行評估並採用其評估結果,而非野生動物及特殊異域寵物專業單位,此作法令人難以苟同,且評估資料亦未公開,難以不臆測為黑箱作業。台灣兩棲爬蟲動物協會指出,根據動保司將特定物種納入「指定公共禁止飼養輸入動物種類」的理由,可分為A:具有劇毒、B:公共安全危害及C:動物福利議題;其中A與B尚有討論研議空間,但現況為許多物種的列入皆以「具有公共安全危害」與「動物福利議題」捆綁式列入禁止清單,日後如以動保團體所主導訴求的「動物福利」為動保司施政主軸,則所有物種皆可能以「動物福利議題」之故列入禁止清單,意即所有飼養兩棲爬蟲特寵之飼主或單位皆為虐待動物且違反動物福利之人,欲加之罪,何患無詞。台灣兩棲爬蟲動物協會提到,會議現場各縣市政府動保單位皆派員與會,並表示原先僅有美洲巨水鼠科、食人魚、電鰻科及比特犬等動物需要管理,如今一口氣新增955個物種,各縣市政府動保單位可能不具有足夠的專業辨識人力以及收容量能以執行法規,動保司回應,可將沒入的動物全數安樂死,並與動保團體代表開始討論安樂死的細節,如此之回應與態度,體現出動保團體及動保司對於「不討喜」動物生命權的踐踏,以及漠視他人之不同價值觀,僅以個人主觀意識形態之好惡執行對大眾權益具重大影響的政策;另有在場動保團體代表表示,「今年(民國114年)為蛇年,可能會興起一波寵物蛇熱潮,但由於蛇是大家都害怕的動物,養蛇會嚇到人,是否可以考慮加強管理或禁止飼養蛇類。」此等發言,更彰顯動保團體對不同價值觀族群間之輕視與不尊重。消息曝光後,不少飼主紛紛留言力挺「蛇年會引起養蛇熱潮,那鼠年就會有鼠患是嗎」、「將沒入的動物全數安樂死,這動保司回應也太扯了」、「單位該做的不是為了危險而禁止,而是該正確的教育」、「動保團體口中說出安樂死還真是諷刺」。針對本此會議過程及結論,本會八點聲明陳述如下:1. 新增動物禁養清單數量龐大原「指定公共禁止飼養輸入動物種類」僅列入美洲巨水鼠科、食人魚、電鰻科及比特犬等動物。本次會議擬一次新增955個物種列入「指定公共禁止飼養輸入動物種類」。其中根據動保司提供資料顯示,此955個新增物種的評估單位為「財團法人台灣工業技術研究院」,由農業部主管機關所擬定之「農業政策」委託「工業研究單位」進行評估並採用其評估結果,而非野生動物及特殊異域寵物專業單位,此作法令人難以苟同,且評估資料亦未公開,難以不臆測為黑箱作業。2. 根據動保司提供書面資料表示已評估完成1,565個物種,並且已預計將1,047個物種列入「指定禁止輸入或飼養之動物清單」,比例高達66.9%。3. 動保司表示,「指定公共禁止飼養輸入動物種類」清單為「滾動式調整」,日後可隨時增列入新的物種。經本會與專家內部研議,爾後可能「科」為分類單位加以禁止且不排除禁止99%至100%寵物市場流通物種。4. 動保司江司長於會議中以「我對你講話不需要客氣!」等傲慢詞語態度回應本會理事暨臺灣爬蟲動物保育協會理事長游崇瑋先生所質疑之緬甸蟒是否應該列入禁止清單之議題,完全體現出官僚氣息對於民意及專業的不尊重以及高傲,更不容任何的專家學者質疑動保司所提出的規劃。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專業學院特聘教授暨台灣野生物保育及管理協會 理事長林思民博士,亦於會議前提出書面意見供動保司參酌,然此份書面意見遭完全忽略踐踏,置若罔聞。現場議題皆由在場的動保團體主導,並以純粹主觀意識形態的「動物福利」作為主軸,完全忽略其他與會者的權益。6. 根據動保司將特定物種納入「指定公共禁止飼養輸入動物種類」的理由,可分為A:具有劇毒、B:公共安全危害及C:動物福利議題。其中A與B尚有討論研議空間,但現況為許多物種的列入皆以「具有公共安全危害」與「動物福利議題」捆綁式列入禁止清單,日後如以動保團體所主導訴求的「動物福利」為動保司施政主軸,則所有物種皆可能以「動物福利議題」之故列入禁止清單,意即所有飼養兩棲爬蟲特寵之飼主或單位皆為虐待動物且違反動物福利之人,欲加之罪,何患無詞。7. 會議現場各縣市政府動保單位皆派員與會,並表示原先僅有美洲巨水鼠科、食人魚、電鰻科及比特犬等動物需要管理,如今一口氣新增955個物種,各縣市政府動保單位可能不具有足夠的專業辨識人力以及收容量能以執行法規,動保司回應,可將沒入的動物全數安樂死,並與動保團體代表開始討論安樂死的細節。如此之回應與態度,體現出動保團體及動保司對於「不討喜」動物生命權的踐踏,以及漠視他人之不同價值觀,僅以個人主觀意識形態之好惡執行對大眾權益具重大影響的政策。另有在場動保團體代表表示:「今年(民國114年)為蛇年,可能會興起一波寵物蛇熱潮,但由於蛇是大家都害怕的動物,養蛇會嚇到人,是否可以考慮加強管理或禁止飼養蛇類。」,此等發言,更彰顯動保團體對不同價值觀族群間之輕視與不尊重!8. 由於本次會議研商會議,尚未定案,本會將繼續參與後續相關會議,並提出保障飼主權益的意見,持續追蹤「指定公共禁止飼養輸入動物種類」清單調整進度。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dist/imageholder.jpg)
「蹲點‧台灣」建立世代連結 大學生利用科技傳承社區文化
第十五屆「蹲點‧台灣」於12月13日舉辦成果發表暨頒獎典禮,共頒發五大獎項肯定學生們的行動,來自20校、30系的大學生們以及全台11個縣市的社區代表齊聚一堂,分享今年的豐碩成果。中華電信基金會林榮賜董事長也到場向參與學生及社區表達感謝,今年擔任大賞獎評審的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王亞維教授、關鍵評論網楊士範創辦人、社計行動楊振甫執行長也蒞臨現場,一同肯定中華電信基金會以電信專業結合青年學子的創造力耕耘偏鄉社區,將數位應用融入蹲點服務,協助社區產業發展、縮短城鄉落差,成為推動台灣社區永續的重要助力。第十五屆「蹲點‧台灣」共21組大學生(每組2人)參與,於今年暑假,足跡遍布全台11縣市,走進20個社區,發揮自身專長為偏鄉提供多元服務,陪伴社區居民度過精彩暑假。13日典禮中頒發網路行銷獎、數位多媒體創作獎、社區紀錄片獎、最佳服務獎,和最大獎「蹲點‧台灣 大賞獎」等五大獎項,獎勵用心投入的團隊,其中「大賞獎」獲獎學生與社區代表更暖心互道感謝,氣氛溫馨動人。本屆學生們觀察到偏鄉人口外流以及數位落差問題,也直接導致在地文化面臨失傳危機,對此,不僅設計創意課程活絡長者身心靈,也教導學童使用手機紀錄家鄉故事,建立跨世代溝通、落實社區永續發展。其中,東華大學的林子恩與謝芷芸,在花蓮福音部落帶領當地學童與長輩用手機記錄生活,促進跨世代對話與互動;而在花蓮靜浦部落,來自屏東大學的顏毓萱與陳芊卉則是用影像記錄豐年祭和族人故事,並在各大社群平台上分享傳播,不僅讓外地人認識部落文化,也幫助文化保存與流傳。成果牆照片(圖/中華電信基金會提供)。此外,學生也帶入行銷思維,藉由數位助力讓地方產業走出社區,逢甲大學的張芳瑜及楊詠馨幫助桃園新屋愛鄉協會完善社群經營、網路商店運作,助社區石滬文化產業的行銷腳步更穩健,而推廣行動還將延伸至後續的畢業專題。臺灣師範大學的陳晉與陽明交通大學的張今菁,為長年照顧在地弱勢學童的台中天恩社區關懷協會建置專屬網頁,傳揚協會故事並推廣協會商品,還進一步讓協會老師學會網頁更新,使協會掌握數位應用能力,未來能持續自主發聲。中華電信基金會董事長林榮賜表示,中華電信基金會自2006年成立以來,結合中華電信專業與關懷陪伴的理念持續深耕社區,致力縮短城鄉落差。今年中華電信也在各項永續獎項上獲得殊榮,而獲獎便是肯定中華電信與基金會共同透過數位賦能落實社會責任、推動社區發展的作為。未來中華電信也將持續攜手基金會,以優質的數位科技服務,支持社區前進,藉由年輕世代的創造力與數位力促進社會共融。中華電信基金會與國立政治大學廣電系共同舉辦「蹲點‧台灣」活動,自2009年起,已有超過40所大學、80科系、將近700位學生參與,十五年來足跡遍布全台90個社區。今年第十五屆的學生完成豐富的創作與紀錄成果,共有5件數位多媒體創作、16支紀錄片、400多篇日誌、上千張照片,完整作品也已於「蹲點‧台灣」活動網頁開放閱覽,邀請社會大眾跟著蹲點青年的腳步看見珍貴的台灣在地故事。詳情請上網搜尋「蹲點台灣」。2024第十五屆「蹲點‧台灣」成果:https://youth.chtf.org.tw/achievement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2/381952/sm-56668052181bf14a7dfab236f30daf78.jpg)
蔣萬安市長出席青年局感恩茶會 攜手產官學夥伴 陪伴青年同行成長
臺北市市長蔣萬安日前出席青年局舉辦的「陪伴青年感恩茶會」,邀請今年度合作的企業、學校、駐台外館與民間團體的代表共聚一堂,並頒發「青年局夥伴感謝狀」,為攜手培育青年的合作夥伴們,獻上臺北市政府最誠摯的謝意。本次共有39個單位獲贈感謝狀,其中包含政府機關、民間團體、大專院校及企業單位。期許激勵更多民間夥伴與北市青年局合作,打造更有利於青年認識職場、認識社會、認識世界與認識自己的環境。蔣市長表示,非常感謝所有夥伴的協助,希望共同攜手帶給年輕朋友更多想像、期待與未來。青年局的使命就是支持並提供平臺給青年朋友,讓每位青年都能在這裡找到屬於自己的舞臺,也期待各位夥伴與我們一起前行。本次感恩茶會,除了表達臺北市政府的感謝,也是對夥伴間深度連結的見證。北市青年局殷瑋局長、郭昭巖議員頒發學校夥伴感謝狀之合影。(圖片提供/臺北市政府青年局)青年局深知「一個人的成長需要一群人的努力」,感謝今日特別撥空出席的青年局夥伴們:台灣微軟、華碩電腦、台灣無印良品、台北W飯店、六角國際事業、宜家家居、吉比鮮釀、達美樂披薩、味全龍、松山文創園區、原典創思、臺灣大學、臺灣師範大學、臺灣科技大學、臺北市立大學、臺北醫學大學、東吳大學、徳明財經科技大學及實踐大學,與青年局一同打造出多元豐富的職涯探索平台。期待能激勵更多單位成為青年培育的推動者,攜手構築青年友善的職場與社會環境。北市青年局殷瑋局長、郭昭巖議員授予企業夥伴感謝狀之合影。(圖片提供/臺北市政府青年局)青年局將持續與企業合作推動青年職場體驗實習,提供企業參訪及有薪實習機會,讓青年及早認識職場,並與大專院校攜手進行職涯1+1課程,提供在學青年認識自我的機會;此外,有賴企業、民間團體及學校鼎力相助,與北市青年局共同開設青年學堂系列講座、辦理公共參與及國際交流之活動,拓展青年認識世界及認識社會之視野。朝向促進青年多元參與、陪伴青年職涯發展、協助青年接軌國際等三大目標前進,陪伴青年實現自我,讓臺北成為青年可以揮灑青春、實踐夢想的友善之都。更多詳情請持續關注臺北市政府青年局官網連結:https://reurl.cc/6jy98Z 及其Facebook、Instagram粉絲專頁,掌握最新資訊。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8/379288/sm-61551a8642f96ea947608480f2dfabf7.jpg)
圓山大飯店再推文化新景點 重現臺灣神社神龍風采
圓山大飯店於11月28日上午10:00舉行「穿越百年時空‧圓山雙龍巡禮」揭幕儀式,再次推出文化新景點,向國人重現臺灣神社神龍的風采。葉菊蘭董事長表示,復刻金龍代表著圓山大飯店的「傳承」與「創新」,傳承自1919年的一百零五年以來,從當時位階最高的神社,曾是中華民國重要國賓接待的首站,到如今多元民主開放的時代,先後俯瞰見證我們的島嶼及人民休戚與共的風風雨雨。特別感謝財團法人薇閣文教公益基金會、日商富地滋(股)公司的慷慨捐助,順利完成復刻工程,還原其昔日歷史風貌,讓我們一起「神龍昂首,萬象皆新」。圓山大飯店再推文化新景點 重現臺灣神社神龍風采-「穿越百年時空‧圓山雙龍巡禮」揭幕儀式(左起、潘怡伶博士、蒲子超工程師、蒲浩明雕塑家、林育生董事長、李傳洪董事長、葉菊蘭董事長、和田社長、幸田社長、王佐榮老師、郭啟炫總經理)。(圖片/圓山大飯店提供)位於圓山大飯店花園廣場的臺灣神社神龍噴泉是百年金龍的前身,為日本商人於1919年11月28日獻上的奉納品,圓山大飯店在今天舉行神龍復刻揭幕儀式,更別具意義。直到1956年圓山大飯店金龍餐廳與客房落成啟用,神龍才隨之遷移於金龍廳內;1987年金龍廳改裝,為彰顯神龍的歷史意義、重要性及價值,特意將其外觀貼上一層光彩耀眼的24K金箔,形成現今百年金龍的樣貌。臺灣神社神龍噴泉復刻工程源於去年6月22日天花板藻井意外掉落造成百年金龍損傷,修復過程發現有多次人為改造情形,為了善盡保存與還原文史之責,組成「圓山百年金龍前身-日本神龍」復刻小組;復刻小組召集人、圓山大飯店前董事長林育生指出,由於百年金龍的樣貌呈現年代已久,在兼顧國人情感與還原歷史的考量下,決定保留室內「百年金龍」,選擇在飯店廣場復刻神龍噴泉,以還原其歷史風貌。圓山大飯店再推文化新景點,重現臺灣神社神龍風采。(圖片/圓山大飯店提供)本次復刻工程由復刻小組成員之一、國內雕塑名家蒲浩明老師製作,其父親是臺灣著名雕塑家蒲添生,外祖父為臺灣近代畫家陳澄波先生,本身是脫蠟精密鑄銅工法專家,此一工法在台灣屬於精密且複雜度極高的鑄造方式,成功保留了神龍噴泉當初在臺灣神社時期的經典造型和獨特的文化意涵。其他小組成員包括日本東京大學綜合文化研究科鈴木惠可博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物保存維護研究發展中心張元鳳教授、潘怡伶及王瓊霞資深修復師、日治史研究專家王佐榮老師及蒲子超工程師,歷經一年多的研討與考究,完成臺灣神社神龍復刻工程。葉菊蘭董事長進一步強調,景觀建築是一個國家文化的表徵,更代表著一段歷史縮影,復刻金龍是傳承前人的甘苦辛酸及心願的同時,不會拘泥於過去,心願一貫,但未來的挑戰與使命是新的。百年圓山,必須與時俱進,邁向創新的服務與硬體設備,打造創新的圓山,溫暖的笑容及喜悅的心,也是圓山全體同仁共同的新願景,讓圓山成為國人情感寄託的文化瑰寶,吸引更多國際旅客造訪,讓圓山故事成為世界旅人來台的動力。臺灣神社神龍噴泉已納入東密道導覽文化行程,與百年金龍一起帶領民眾跨越古今,感受更多精彩的歷史故事與文化體驗,歡迎預約申請導覽服務;行程結束後可以前往商品部門購買雙龍系列紀念品,包括雙龍紀念酒、小飛龍DIY吊飾鑰匙圈、雙龍骨瓷馬克杯及雙龍紅酒杯,與外界分享喜悅與留念。歡迎來趟穿越百年時空的感動,見證臺灣神社神龍與圓山百年金龍的前世與今生!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0/377420/sm-0994c777c8be4b48eb5c107e0eeca762.jpg)
「中華開發國際學生地方創生志工團」 在地議題延伸至全球永續的理念與行動
凱基金控旗下中華開發資本(以下稱開發資本)與中華開發文教基金會共同策劃舉辦的「中華開發國際學生地方創生志工團」,繼首場漫步宜蘭頭城探索在地文化後,第二場邀請來自歐美及亞洲各地的國際學子深入新北坪林,品味傳統的「茶文化」。從啜飲一盞清明、採擷一片新綠,到流域復興的環境議題,引領國際學生對台灣的認識,從在地人文延伸至全球永續。這場饒富意義的活動在十一月初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攜手展開。臺師大表示,開發資本及中華開發文教基金會在推動全球永續的努力,與校方多年來潛心耕耘的校園國際化及跨文化融合的願景相映成輝,雙方均深信人類的健康福祉應於大自然中扎根、萌芽茁壯。此次活動讓臺師大國際學生對臺灣文化與自然環境有更深刻的體悟,期許透過此次坪林採茶體驗,使國際學生沉浸臺灣文化、融入在地生活。坪林以茶聞名,但在環境日益失衡的當下,開始有青年返鄉者以嶄新思維影響茶的產製過程。臺灣藍鵲茶創辦人黃柏鈞以「流域收復」的模式和理念,逐漸收復失落的土地,恢復土地生機、翻轉舊有銷售模式,創造人與物種、棲地生態平衡及土地價值。「流域收復」概念不只是有機耕作,更要重塑人與土地、自然的關係。黃柏鈞的理念是河流恰如母親般滋養大地萬物,當整個山谷的茶農們齊心杜絕農藥、化學藥劑時,台灣的流域生態必將重現昔日的豐盛和美好。對於黃柏鈞期盼從土地價值、流域收復理念出發所傳遞的共好精神,開發資本與中華開發文教基金會深表認同與支持。尤其欣見友善環境、保護環境的想法,逐漸成為新世代的思維,從本質翻轉飲食意識,進而完成土地的復興運動。對於國際學生來說,喝茶或許只是便利商店和手搖飲店的日常,但從環境保護及地方創生兩大議題切入,卻是初體驗。開發資本與中華開發文教基金會期望帶給國際學生不同的思考維度,對台灣刻正發生且備受關注的議題與各自家鄉產生共鳴,並深化對寶島台灣的認同度。「中華開發國際學生地方創生志工團」即將於十一月下旬與PAPAGO趴趴走遊學村合作招募的日本籍學生,前往開發資本112年評選支持的地方創生團隊「山之山食驗室」,除了走讀地方,也將透過農業廢棄物進行藝術創作,見證創生團隊如何以自身能力回饋地方,並尋求永續經營之道。連續三場的國際志工活動,中華開發不僅昭示企業對於環境和地方的支持,更是鋪展永續發展的必要工作及重要里程碑。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9/377039/sm-ad7affcd1e113b843d4ee82f9032f97c.jpg)
我國技職人才流失 監察院促行政院檢討改進
監察院今(18)日指出,我國技職教育人才流失、難以即時回應產業缺工,高中職比傾斜,家長之認同感待扭轉、畢業生就業意願及就業率待增進,證能合一尚難落實,且師資結構等問題,均待政府解決。監察委員賴鼎銘、王美玉、葉宜津調查「我國技職教育發展成效及相關現況問題」,經監察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於113年11月14日審議通過,將函請行政院督導教育部、勞動部、經濟部、原住民族委員會等檢討改進。監察委員賴鼎銘、王美玉、葉宜津指出,我國自90年推動技藝教育改革方案,透過各職群體驗學習,適性選擇技職教育發展;本案履勘訪查發現,國中小向下延伸技職試探有其重要性,但實務意見反應,專案編班效益雖高,卻因人力、薪資、設備及交通等成本致開班比率偏低、參與生數逐年下滑,部分縣市自辦專班比率甚至掛零、或有部分縣市選習率低於3成,顯示區域辦理規模落差頗大、畢業生9成以升學為主等情,後續有待持續改善。監委表示,我國技職教育長期肩負各級各類優質專業技術人才培育之使命,為各經濟發展階段奠定重要基礎;然近5年高中選讀技職專業群別學生遞減約11.5萬人(-38.09%)、畢業後就業率偏低,升學率卻高達82.64%;112學年高中職學生註冊占比,工業領域占29.29%,服務業領域卻占68.59%,另不同於109-110學年以製造業為第2大宗之就業趨勢,111學年專業群科畢業生就業行業別改以住宿及餐飲業為最大宗(占29.2%)、其他服務業(美髮及美容美體服務)居次(占11.4%),技職人才培育傾斜問題亟待跨部會協同因應。監委發現,技職專業的關鍵議題在於證照「含金量」;但目前技職證照對於謀職或實際薪酬之正面影響並未彰顯,產業誘因及配套措施均顯未足;又,近年勞動部職能導向課程品質認證(iCAP)僅有3部會提出申請,比率偏低,成效未彰且定位待商榷;而經濟部iPAS計畫,由產業訂定職能基準,學校端透過鑑定科目導引教學,能力鑑定合格者業界聘用加薪,理想值得期待,惟實施規模待提升。三名監委指出,教育部雖推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每學期培育15名工業類科師資,然而量能顯然不足;中等技職教育儲備師資部分,109年(含)後以領取「群」證或「群+專長」證書教師計入儲備比,中等共同科目仍有4領域(7專長科別),技術群科有5群(5專長科別)等儲備比略低,凸顯師資匱乏警訊;此外,與105學年相較,111學年業界教師授課時數,技高端降幅約-14%,技專端更高達-56.86%,亟待教育部及早綢繆因應。三位監委發現,公協會並未發揮技職人才培育的關鍵角色,與技職學校端之實際鏈結、實質政策誘因仍待積極改善;諮詢意見指出,現今政府政策多在解決技職生源短缺的問題,面對職場存在就業環境不佳,或薪資條件落差等負面因素,相關產業端投入不足,公協會角色均待檢視精進。監委特別關注弱勢生及原民生技職訓練現況,報告指出,111年原住民學生選讀專業群科比率較一般生高出4.9個百分點,原住民重點學校實應扮演就學及職業訓練上之重要輔導角色。惟本案履勘及座談過程發現,部分學校針對未就學及未就業(雙未青年)原住民學生缺乏積極協助,有待改善;且部分原住民族學校因位處偏鄉山區,可供學生實習之業界廠商較少,面臨技職學生缺乏實習機會問題;基此,實有待各機關積極關注改善。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9/367899/sm-17ce0a2f8714a2d6b71cde2c806d4a15.jpg)
「中華開發國際學生地方創生志工團」開啟國際留學生認識台灣的全新視野
為使來台就學的國際學生對於台灣有更深度的了解進而產生認同,凱基金控旗下中華開發資本(以下稱開發資本)與中華開發文教基金會共同辦理「中華開發國際學生地方創生志工團」,以環境保護及地方創生兩大議題切入,帶領來自不同國家的國際學生走訪地方創生團隊,使來台就學的國際學生以全新的角度認識台灣。開發資本延續集團凱基金控的「共融力計畫」四大主軸:與青銀共創、與長者共樂、與弱勢共好、與環境共生,針對員工推出「地方創生公益志工假期」,以擴大影響利害關係人;中華開發文教基金會則長期關心教育及人才議題,以多項計劃培育台灣學生。「中華開發國際學生地方創生志工團」是雙方首度嘗試鏈結本土地方創生團體及國際學生族群,此計劃推出後獲得包括臺灣大學、師範大學及PAPAGO趴趴走遊學村等單位支持。基金會執行董事余珊蓉指出,國際學生如果能在來台的就學期間參與志工活動,將能透過結合有意義的身體勞動付出,對台灣產生深入的了解;這些優秀的國際人才,未來選擇就業地點時,也可能選擇落地台灣,長遠而言可以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深耕台灣的社會及產業。「中華開發國際學生地方創生志工團」首發團為臺灣大學學生事務處僑生及陸生輔導組協助招募的學生團,包括來自大陸、香港、馬來西亞、印尼、緬甸等地的學生。2024年10月5日活動當天,頭城「金魚厝邊」負責人彭仁鴻安排當地最富盛名的書法世家「蘭陽康氏」,以拓碑體驗帶學生們了解頭城豐厚的文化底蘊;並帶領學生前往當地知名的「四十甲溼地」進行溼地守護的志工行程,了解在地環境保護議題。在頭城之後,十一月接續將再推出與臺灣師範大學國際事務處合作的國際學生志工活動,行程包括採茶、踏察坪林老街,了解當地的茶文化及流域收復之環境議題;以及與PAPAGO趴趴走遊學村合作招募的日本籍學生,將前往開發資本112年評選支持的「山之山食驗室」,透過農業廢棄物進行藝術創作,了解創生團隊如何以自身能力回饋地方,同時找出永續經營之道。「中華開發國際學生地方創生志工團」今年首度開辦,以教育、人才培育為出發點,納入集團「共融力計畫」的主軸,期能拋磚引玉帶動企業投入環境保護及地方創生兩大永續核心議題。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358401/sm-ffd978ec6b780e793d64b460c1446135.jpg)
「傷痕纍纍」怎麼唸?曾國城驚呼:錯了幾十年
公視旗艦益智節目《一字千金》系列重磅回歸,自8月25日播出全新一季《一字千金 筆武英雄會》,新科技運用爆表,除了觀眾可以跨屏互動答題,並特邀公視VTuber二期生海月粼粼擔任小幫手。主持人曾國城表示:「即將屆滿10年的《一字千金》,這一季將帶給線上線下的觀眾2.0全新體驗!期待更多的想精進中文實力、文字愛好者被《一字千金》黏住!而且多動腦更可以預防失智症!」《一字雲宇宙》單元錯最多的有四題,其中一題是「握手寒暄」的「暄」字,50位參賽者中有40位答錯,以為用嘴巴講話選「喧」,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助理教授陳嘉凌說明:「暄字才對,暄是溫暖的意思!寒暄是指問候起居或泛談氣候寒暖。」另一題是「傷痕纍纍」的第四字「纍」的讀音「ㄌㄟˊ」二聲,曾國城驚呼:「我都唸三聲ㄌㄟˇ ,真的錯了幾十年!」曾國城自曝念錯字幾十年。(圖/公視提供)首集登場的棚內參賽者則是來勢洶洶,年紀最輕卻實力最強的挑戰者—國小文字高手。在全新單元《舉一反三》,依提示的注音及三個部件,寫出三個字,共出四題,曾國城說:「這題型考驗識字量的多寡,常提書寫文字的人可能覺得比較容易,慣用注音輸入的人比較有難度!」舉例來說,在時間壓力下,想到「ㄊ」開頭的字就很難,還要分別搭配「辶」、「氵」、「口」三個部件,真的很難,題目也不好出,沒想到就有兩位同學三個字全對、五位對兩個字,曾國城大讚:「真的,實力最堅強的國小同學才能有這麼好的成績!」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9/354529/sm-aab314e8fe20c8bef9b92dfe065212ac.jpg)
教育部規劃培育AI人才 AI基礎課程教材普及中小學
教育部8月6日、7日辦理「2024數位學習國際論壇」,邀請多位國內外專家、學者及教師分享該國中小學數位學習現況,並共同討論「生成式AI在不同領域的應用」及「雙語數位學習的趨勢和做法」。教育部政務部次長葉丙成表示,教育部正在規劃AI大學聯盟培育AI人才,建置AI基礎課程教材普及中小學。葉丙成於致詞時表示,感謝各國學者來台分享經驗,讓我國與國際接軌,未來將在既有基礎上持續加深加廣。接著提到,教育部正規劃AI大學聯盟培育AI人才,建置AI基礎課程教材普及中小學,強化公私協力完善數位內容開發,並舉辦AI競賽來普及中小學AI教育。未來將持續透過大手牽小手與公私協力產官學研合作推動培育我國AI人才,推升我國數位科技實力。教育部表示,自111年起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已開發豐富的數位內容全面提供中小學免費使用,補助各縣市政府成立數位學習推動辦公室,協助中小學順利導入數位學習,並且教育部因材網已經結合生成式AI,開發自然探究、自主學習及學科領域等學習夥伴功能,即將開放全國中小學師生使用。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專案辦公室執行秘書郭伯臣分享推動成果,他表示,教育部建立教育大數據資料庫,透過蒐集學習載具及數位平臺使用數據,並結合學生全國性測驗成績進行分析,使用教育部因材網學習三個月累計4小時以上的學生,在國教署109~112年學習扶助科技化評量國、英、數三科成長測驗通過率結果,以及縣市學力檢測成績均高於未使用學生,證明善用數位學習平臺能有效提升學習成效。而調查結果也顯示參與數位學習計畫的時間越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也會提升。教育部指出,這次邀請到日本教育ICT政策支援機構JEIPO(Japan Education ICT Policy Advisory Organization)谷正友代表董事,分享日本GIGA學校計畫(Global and Innovation Gateway for All)改善設備環境、學生學習狀況以及學校教職員工作方式的改變;韓國教育學術情報院(KERIS)徐正元科長介紹韓國數位驅動的教育改革計畫(Digital-driven Education Reform Plan)的AI教科書、推動適性化學習、教師專業發展、增強教學支持系統及推動示範學校的五個策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黃龍翔博士提到疫情加速了新加坡個人化數位學習計畫(Personalised Digital Learning Programme, PDLP)的進程,以學者的觀點探討教育科技總體規劃的框架提供學校支持,改變課程設計,來幫助學生能面對快速變革的時代。教育部接著表示,特別邀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學生AI素養框架」重要推手Natalie Lao、澳洲Monash大學的Dragan Gasevic教授、香港理工大學胡祥恩教授分享AI教育應用的相關議題,另外香港中文大學何世敏專業顧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陳浩然特聘教授、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吳慧珉副教授、王雅茵副教授以及多位教師討論生成式AI的教與學應用及及運用數位輔助雙語學習,共同探索如何讓科技成為教育最有效的助力。教育部表示,臺灣完整全面的中小學數位學習推動策略領先許多國家,展現了臺灣在教育科技的前瞻性和創新力,近期將發布中小學數位教學指引3.0、中小學校長數位學習領導指引及家長數位學習知能指引,並辦理生成式AI教學應用增能培訓,引導教師運用課堂教學。最後教育部說明,透過論壇各國的數位學習推動經驗交流與了解國際人工智慧在教育的趨勢,開拓我國教育界的視野,為數位學習注入新的動力與新意,實現教育資源的公平普及和學習效果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