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石器時代
」 舊石器時代罕見彗星9日看得最清楚!天文學家稱肉眼可見 錯過要等8萬年
有一顆彗星據說在舊石器時代被史前人類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ls)看到後,就不曾出現的彗星,近期再度現蹤跡,天文學家表示在10月9日前後幾天是最佳觀賞時間,最特別的是肉眼可見,如果錯過下一次再現需約8萬年時間。根據英國《衛報》和《中央社》報導,在去年初被發現的彗星C/2023 A3(Tsuchinshan-ATLAS,紫金山-阿特拉斯),已於9月底來到近日點,預估於10月13日達近地點。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公共天文學家布朗(Gregory Brown)解釋,彗星的特色是離地球越近越亮,離太陽越近同樣也越亮,因此最接近時不見得是最亮的時候」依他多年經驗,推斷最亮時間在10月9日前後。對此布朗也提到,肉眼可見的彗星已經十分稀罕,而這顆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有可能會是,人們過去數十年來看過最亮的其中一顆,「絕對值得大家追星」。不僅如此,布朗建議追星族可以選在破曉前的清晨,朝東方六分儀座方向尋找,而彗星很快就到太陽另一側,10月13日起,觀測時間就轉為日落後的傍晚,往西方的牧夫座方向觀察。布朗總結,雖然彗星光用肉眼看可能就像天空中一個亮點,用望遠鏡也許還能看到它的尾巴,但能高興的是,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是從舊石器時代後,至今才能再看見,有幸目睹的人都該感到慶幸。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軌道周期極長,繞太陽一圈需約8萬年的時間。
史上最完整劍龍骨架14.5億成交! 創恐龍化石拍賣歷史新天價
在紐約蘇富比7日拍賣會上,有史以來最大且最完整的劍龍化石以4460萬美元成交,成為拍賣史上最昂貴的化石《衛報》報導,這具綽號為「Apex」的恐龍遺骸的成交價超過了拍賣前最低估價的11倍以上。2022年,商業古生物學家古柏(Jason Cooper)在美國科羅拉多州莫法特郡(Moffat County)的私人土地發現了這具化石。Apex身高3.4米,從鼻子到尾巴全長8.2米,比之前最完整的劍龍標本「Sophie」大30%以上。Sophie曾在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展出。「Apex」化石由一位匿名買家購得,該買家會考慮將標本借給美國機構展覽的可能性。買家表示:「Apex出生在美國,也將留在美國!」蘇富比全球科學和流行文化部門負責人哈頓(Cassandra Hatton)說,Apex激發全球競拍者的興趣,成為拍賣史上最昂貴的化石:「這次拍賣籌備多年,我們在每個環節都與古柏密切合作,從它在科羅拉多州恐龍鎮被發現的那一刻起,到最後在紐約售出。」哈頓表示:「我很高興這樣一件重要的標本在漫遊地球1.5億年後,如今在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這一非凡的結果凸顯了我們對保護這些古老寶藏的堅定承諾。」Apex在歷來發現的最完整骨骼中名列前茅,在總數319塊骨骼中,擁有254個挖掘出的化石骨骼。蘇富比拍賣行稱,這副骨架屬於一隻大型、強壯的成年劍龍,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跡象,表明它活到了高齡。標本沒有顯示戰鬥相關的傷害或死後被掠食的跡象。它被保存在堅硬的砂岩中,使得骨骼完整未變形。Apex是這次蘇富比自然歷史拍賣會的焦點,其他拍品包括隕石、礦物、法國砂岩結晶體,以及首次出現的舊石器時代工具。本次拍賣會總成交額達4580萬美元,創下自然歷史拍賣會的最高紀錄。
歐洲萬年前有食人習慣 研究證實:「喪葬習俗」並非充飢
有研究指出,約在1.5萬年前生活在歐洲的馬格德林人(Magdalenian),喪禮文化竟是將親人的遺體吃下肚。科學家也在當時的人骨上發現經過咀嚼、用刀切以及從骨頭取出骨髓的痕跡,馬格德林人這樣的行為並非充飢,而是因為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喪葬習俗。根據《CNN》報導,《第四季科學評論》期刊的一份報告,以西元前1.1萬至1.7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西歐的馬格德林文化為研究對象,發現他們食人是常見的一種喪葬習俗。英國國立歷史博物館(National History Museum)的專家查閱相關文獻,確定有59個馬格德林遺址埋葬了人類遺骸,分別位於法國、德國、西班牙、俄羅斯、英國、比利時、波蘭、捷克和葡萄牙等國家。其中15處還發現人類遺骸上有被咀嚼、頭骨被刀切割、從骨頭中取出骨髓的痕跡,有些遺骨還和動物骨骸丟在一起,而這些證據都顯示了當時的人們有同類相食的習性。研究人員則強調,人體遺骸的處理較多發生在北歐和西歐各地,而食人行為在馬格德林文化中是普遍存在的一種埋葬行為,而非為了充飢。另外,也有研究人員透過遺傳基因發現,當時歐洲有兩個不同的祖先群體,分別為馬格德林文化和埃皮格拉維特文化(Epigravettian)。他們發現前者更偏好食用死者,而後者則是傾向將死者埋葬,隨著後來埃皮格拉維特人往馬格德林人居住的地方遷徙後,食人習慣就逐漸被埋葬取代。
法國洞穴挖出未知人類物種 舊石器時代恐有其他人種共存
法國屈爾河畔的阿爾西一個洞穴中,挖出一塊人類骨盆骨頭,但卻發現這個骨頭可溯到4萬5千年前,不過卻不屬於人類祖先智人或尼安德塔人,如今認為恐存在另一種以前未知的人類物種。法國屈爾河畔古遺跡,曾挖出1名新生兒和11具尼安德塔人的遺骸。(圖/達志/美聯社)考古學家在法國屈爾河畔一個洞穴中,發現一名新生兒與11具尼安德塔人的遺骸,被認為這個洞穴曾居住著尼安德塔人,而尼安德塔人已經滅絕,不過如今考古學家則發現,這一名新生兒的骨頭卻和智人或尼安德塔人都不同,因此認為這個新生兒恐和尼安德塔人共存在同一個時空。而這項發現也和先前大陸發現一個史前兒童頭骨呼應,當時也被認為該兒童頭骨的可能屬於一個新的人類物種,這也象徵著人類家譜中可能缺少了一個分支,若得到證實,舊石器時代可能還有一種未知的人類物種和尼安德塔人、智人共存,也是一大人類史發現。
脫北者韓頌伊來台 2條台灣文化對她超衝擊
喜愛台灣的南韓Youtuber「咪蕾」,會在影片中介紹台灣的熱門景點、夜市、小吃以及文化,在台灣居住3年的她,有時會帶著韓國的親朋好友來台遊玩,Youtuber訂閱率高達14萬,很是受粉絲喜愛。日前邀請到脫北者南韓藝人「韓頌伊」來台遊玩,而第一次做台北捷運的她表示,對台灣的「排隊文化」及「飲食規定」印象由為深刻。韓頌伊在影片中表明,自己還在北韓時對台灣的印象是「有錢且民主」,還說到自己脫北後最想去的旅遊地就是台灣,在咪蕾的邀請下,表示自己是第一次獨自旅行很緊張,影片中還說到台灣的治安很好,不需要擔心有北韓的間諜。剛下飛機第一次體會到台灣的溫度時,韓頌伊表示「台灣是熱帶區吧,是不是應該要穿比基尼來啊!」而咪蕾帶著韓頌伊前往西門町,韓頌伊認為跟南韓的弘大、明洞非常相似。2人前往捷運時,咪蕾好奇問韓頌伊家鄉的交通,因韓頌伊表示「第一次到的地方,我會最先注意的都是交通的部分,因為如果想要知道那個國家的經濟程度的話,有人說要看的就是交通的部分吧。」韓頌伊說到家鄉的交通工具是牛車,只有平壤才有地鐵且僅兩條路線,幽默說「現在還是在舊石器時代」。韓頌伊也對台灣的便宜的車資感到驚訝,更驚呼到「這是比特幣嗎?」認為像賭博的籌碼。在2人準備搭乘捷運時,咪蕾告知韓頌伊台灣人的排隊文化,咪蕾也分享到剛來台灣時,還未習慣排隊曾不小心插隊過,而公車站的排隊讓韓頌伊表示,「跟日本人的秩序文化很像。」韓頌伊又說到在家鄉力氣大的人可以搶到前面的位子,補充到「若是北韓軍人,插隊時會毆打一般民眾甚至抓頭髮。」2人上捷運車廂後,咪蕾說到捷運是不能飲食的,也有博愛座提供給需要的人,韓頌伊表示這樣很不錯,而在北韓並未有博愛座,只有專屬黨員幹部的座位,韓頌伊說到「表明身分他要我起來,我就必須起來。」咪蕾幫韓頌伊實現來台的願望,韓頌伊對台灣的「排隊文化」、「飲食文化」感到相當衝擊,韓頌伊表示在韓國的話,咖啡是可以喝的,但連水都不能的話「那真的讓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了。」
初夏藝遊台東1/打開史前館的全新方式 深耕南島文化、穿梭台灣3萬年
近期最受矚目的台東藝文景點,大概就是將於5月19日重新開幕的「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簡稱史前館)!史前館休館兩年多進行大整修,除了建築再造與常設展廳更新,也透過展覽展示南島文化扎根台灣的當代性。建築部分,在尊重原建築師麥可•葛瑞夫(Michael Graves)設計的前提下,主要負責設計的建築師陳哲生讓入館地景與大廳空間從視覺上變得更開闊,彷彿館舍被「打開」來了,展覽空間也新設南島廳與適合親子族群的探索館,同時讓台灣史前史廳的參觀動線變得更順暢。5月20、21日還將推出精彩的開幕系列活動,包含排灣族藝術家磊勒丹.巴瓦瓦隆的職人導覽、建築師陳哲生帶路探訪史前館、無塑慢市集以及「在這裡•臺灣與世界交會」開幕晚會等,部分事先報名活動仍保留現場名額,有興趣的人可別錯過!磊勒丹.巴瓦瓦隆《煙路之源》畫作延伸在館內各處角落,以俏皮面貌讓人會心一笑。(圖/魏妤靜攝)藝術家韓旭東為「台灣史前史廳」量身打造大型畫素木雕創作《海風》,象徵移民無畏風雨抵達台灣,開啟新的人生篇章。(圖/魏妤靜攝)走進史前館,首先會發現有一些新的公共藝術在各處等著民眾「挖寶」,例如一樓側廊的木作平台上,有太魯閣族藝術家林介文作品《時間織軸》,透過舊衣回收的線材纏繞製作,以此講述部落織布文化的傳承;而排灣族藝術家磊勒丹.巴瓦瓦隆的畫作《煙路之源》,藉由「煙」象徵文明導引的軌跡,彷彿還能穿越時空,讓觀者思索從過去、未來與進化的想像。有趣的是不僅一樓入口處有大幅畫作,由此延伸的相關圖案也貫穿博物館各空間,在樓梯、化妝室等不同位置以有趣面貌出現。全新的台灣史前史廳帶大眾重回3萬年前,從舊石器時代開始回顧這片土地上人們的故事。(圖/魏妤靜攝)「史前館ft.辛卡米克開幕特展」設置了修復室,讓民眾動手體驗如何將碎片拼組成陶器原貌。(圖/魏妤靜攝)民眾可以透過手機拍「文物記錄照」,彷彿自己也化身博物館員。(圖/魏妤靜攝)接著準備走入常設展廳「台灣史前史廳」,原本大眾以往得先上2樓參觀,現在則以地下室為起點,讓人體驗考古需向下挖掘的特色。根據考古學證據,台灣史前涵蓋舊石器時代晚期、新石器時代及鐵器時代,至少3萬年!期間還陸續吸納來自各地的移民、包容不同的故鄉文化,我們可以從各時代留下的物質變化,一窺台灣土地上各時期人們的生活情景。史前館考古團隊也精心創作劇本,打造大型牆面RPG互動遊戲「黃金傳說」,讓民眾透過互動認識史前交易和製作金屬器物的工序,也讓博物館變得不那麼嚴肅。逛完展廳可別急著走,在地下室還有個「史前館ft.辛卡米克開幕特展」,只見漫畫家辛卡米克創作出的多隻屁貓角色竟變身博物館員,帶領大眾直擊博物館後台,我們可以透過隨機拿到的陶器碎片學習單,找尋碎片對應的實際年代,並透過學習單編號找到對應文物,自己動手拍一張文物記錄照。南島廳的印尼巴龍獅舞面具來自由台灣各工業區移工及看護組成的Singo Barong Taiwan舞團,他們會在台灣巡演舞劇、紓解鄉愁。(圖/魏妤靜攝)南島廳有一區透過球衣、影像等展示原住民族在運動界的活躍與艱辛,例如職棒球星林智勝於2015年WBC的實戰球衣。(圖/魏妤靜攝)另一常設展廳「南島廳」,入口以「世界開始的地方」為主題製作一部長度約3分鐘的動畫,融入雅美族/達悟族、排灣族、卑南族、阿美族、馬來西亞伊班族、吉里巴斯與夏威夷等地南島族群的創世起源神話,也帶出展廳「南島世界.世界南島」的主軸。在這裡將透過6大單元,從南島族群的視角理解大洋多元文化面貌,還有自史前至今,台灣島上不同人群移動的軌跡與文化的交會,呼應策展概念的「島是船‧海是路」。我們可以在此看見馬紹爾群島共和國總統2005年致贈給台灣的舷外浮桿船「臺馬號」、蘊藏帛琉工藝技術的故事板、傳統文化中的多元性別等,拓展了當代南島視野。民眾可在創意工坊使用特製的史前磨石與鑽孔器,親手打造一個玉器配飾。(圖/魏妤靜攝)以小型迷宮打造的「害羞的史前豬」區域,可讓小朋友在各角落尋找躲起來的史前豬。(圖/魏妤靜攝)親子族群更不能錯過空間從1樓延伸至2樓的「探索館」,在1樓以大型繪本方式,讓孩子們同理與了解原住民族被迫離開家園的遷徙故事,另外還有可體驗「鑽玉」DIY的創意工坊,以重現卑南玉飾的磨製方法與穿孔技術,讓民眾帶一個小玉飾回家。在2樓還有史前探索遊戲區,以「巨石森林」、「害羞的史前豬」、「寶物大逃脫」等6大主題區,讓小朋友透過觀察、尋寶與動手操作等方式,無形中對史前歷史更加親近。博物館中庭鋪上人工草皮讓民眾可以自由休憩,也更加融入天際、山稜線的地景中。(圖/魏妤靜攝)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電話:(089)381-166地址:台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1號開放時間:09:00~16:00,週一、二休網址:https://www.nmp.gov.tw/、https://reurl.cc/AdGkR8備註:即日起至112年6月30日免費參觀,112年7月1日起正式收費,全票100元、團體票80元、優待票60元
外星隕石擊中「石窟民居」 情人節驚喜義大利兄弟嚇傻
今年2月14日情人節這天,一顆來自外太空的隕石,擊中義大利南部的古城馬泰拉(Matera)某戶民宅的陽台,形成另類的浪漫奇異景象。據《衛報》報導,這顆隕石最後被發現墜落在吉安弗蘭可和皮諾洛斯格諾爾兄弟(brothersGianfranco and Pino Losignore)與他們父母家的陽台上。兄弟倆原先並沒有發現隕石墜落,經過3天後他們在檢查房子太陽能電池板時,才發現一塊損壞的電池板與磁磚,同時還有散落在陽台上的灰色碎片。吉安弗蘭可表示,「事發當時我雖然不在家,但我母親正在地下室,她曾聽到一聲巨響。儘管她感到非常擔心,但那天風很大,所以她以為那可能是樹枝,我們從未想過擊中我們家陽台的竟然是一塊隕石」。馬泰拉市長貝納迪(Domenico Bennardi)表示,隕石的發現在民間引發熱議。據悉,這是義大利近年來第2次發生隕石墜落事件,上一次是2020年1月在艾米利亞羅馬涅大區(Emilia-Romagna)的古城摩德納(Modena)所發現。巧的是,馬泰拉(Matera),是全世界最為古老的城市之一,該座城鎮早從舊石器時代起就有人類聚居,其更以石灰岩雕刻的「石窟民居」(Sassi di Matera)聞名於世。報導指出,目前義大利天文物理研究所人員目前已前往馬泰拉蒐集隕石碎片,根據這起研究項目「稜鏡」(Prisma)計畫的代表法爾柯(Carmelo Falco)表示,「我們必須分析隕石的殘骸,但這顆隕石的獨特之處在於,它被發現時的景象。這種材料的隕石很軟,就像沙子一樣非常純淨,因為它沒有接觸過土壤和水,幾乎就像我們直接從太空採集到的一樣」,這顆隕石將被以吉安弗蘭可、皮諾兄弟倆的名字來命名。一顆隕石擊落在義大利古城馬泰拉郊區某戶民宅的陽台,隕石組成結構乾淨。(圖/翻攝自推特)
他河邊撿像甜甜圈石頭 鑑定竟是新石器時代「流星錘」
大陸有位大陸石器收藏愛好者,平常沒事就喜歡到河邊撿石頭,近日他撿了一塊圓形石器,看起來甜甜圈,經專家鑑定為新石器時代人類打獵用的「流星錘」。據《江南都市報》報導,66歲的諶祖華是一位石器收藏愛好者,居住於南昌市,他平常在潦河撿了不少石頭,還把石頭全部存放家中,像一間小型博物館,諶祖華妻子說,「我們家裡就是一座石頭屋。」近日諶祖華撿到的石頭上面有打磨過的痕跡,他查了大量石器時代的資料,並把石頭和網路上的照片做比對,發現2個長很像,於是請考古學家進行鑑定,專家判斷他撿的石頭,半數均為新石器時代石器;其中一塊直徑9公分的圓形石器,還是新石器時代人類打獵的「流星錘」。他的家中放滿石頭收藏。(圖/翻攝《江南都市報》)考古學家表示,舊石器時代石器是打製,新石器時代石器則是磨製,新石器時代人類學會打磨石器,還會用繩子綁石頭讓狩獵更加順利。諶祖華說,他在去年3月租了一間房子命名為「潦河奇石文博館」,展出自己珍藏的200多塊石頭,「我想讓安義人乃至更多地方的人都能夠看到我的石頭。」而他的博物館不收門票,如果民眾前來參觀,他也會變身導覽員講解。
郵政公司化借鏡2/政府宣傳美好願景沒一件做到 工會副理事長擔憂台鐵未來
台鐵太魯閣號2日發生重大意外後,不少執政黨人士高喊「公司化」改革台鐵,而有望接掌交通部長的次長王國材迅速於3日表態,稱支持台鐵公司化,並指「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及台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化後,現在也沒員工說不好。」對此,台灣郵政產業工會副理事長黃柏維向本刊表示,國營事業公司化就是「外包」概念,政府把財務和責任「外包」給自己成立的公司,公司再透過一系列外包節省成本,但政府還是幕後黑手,只是被「公司」掩護了。黃柏維指出,有老員工透露,郵局2003年改制前,辦很多場公聽會跟員工溝通,宣傳「公司化」後的美好願景,但事後卻沒有一件做到;甚至還有在郵局服務20幾年的外勤員工不滿,指稱以前郵局對員工還算照顧,改制成公司之後,卻變得苛刻以待。黃柏維說,組織文化其實是細微又巨大的東西,很難一言蔽之,但從郵局一些標案來看,例如制服、雨衣、摩托車和電動車等,常常受到基層抱怨,就知道官僚文化很難改變。他說,在郵局很多事都發公文了事,高層根本沒有走動式管理,也不管基層現場作業是否能完整配合,好像出一張嘴就沒他們的事,若出狀況就會說「有發過公文、有跟你們說過喔」,實在令人無語。黃柏維感嘆,郵局公司化快20年,該有效率的地方不努力,反而殘留很多舊石器時代作法,換言之郵局內部還有很多落伍拼湊的紙本作業 。他指出,業務很多都外包,但現在金融業非常注重資訊人才,郵局卻還沒回過神,導致發包出去的工作成果不彰,若未來台鐵公司化只是郵局翻版,又怎能讓外界期待? 黃柏維認為,如果「公司化」最後淪為「公文治理」,各項問題都查無不法、重大缺失都無人負責,那公司化便是肥貓、尸位素餐者,甚至違法亂紀者的天堂。他舉例,郵局推動「i郵箱」政策,為讓董事長面對國會監督時不被批評,盡力衝高使用率卻不顧營收,郵局各責任中心明示暗示讓同仁用自刷條碼的方式虛入虛出,以各種方式「鼓勵」客戶把包裹寄到i郵箱、用i郵箱寄包裹等,這是很怪異的經營模式,如果台鐵未來是郵局翻版又如何?黃柏維擔憂,郵局跟台鐵皆需要眾多人力運作,但公司化後卻碰到兩難,一面要達到公司化的樣板需求,另一面又要服膺國家政策,最後就是透過某些手段,讓廉價勞工與外包人力執行國家任務。他觀察,郵局長久這麼做,耗損的是員工,未來台鐵若這麼做,不但耗損自己的員工,連國人都得一起冒險。黃柏維指出,曾聽前輩提過郵局公司化後,卻深感「這不是職場,而是官場」,以推諉卸責為核心,在這樣的地方,是沒有生氣的。他提到,對政府而言,公司化意味著責任切割,在民眾和政府之間設下一道「防火牆」,未來台鐵有什麼問題就變成是「公司治理」的責任,更容易規避監督,而誰來負責也非常容易不了了之。回顧中華郵政公司化例子,黃柏維誠摯建言,改革不是喊喊公司化、企業化等空洞口號而已,基本要有充足人力、開放資訊交流、嚴謹工安意識等,但政客根本不碰這些,高層盡是酬庸也根本沒能力經營。他痛陳,部分中高階層在行政官僚體制爬上去的,最後也只想安穩退休,而政府更是拿國營事業當成工具,要配合政策、配合選票考量、配合政績宣傳,沒有那份心跟願景,改成公司又如何?
感染新冠肺炎基因6萬年前就存在?研究發現可能來自尼安德塔人
自從新冠肺炎爆發以來,許多科學家都投入相關研究。近日有一項研究表示,6萬年前生於舊石器時代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ls)的基因,可能與新冠病毒有關。據《CapeTown ETC》報導,研究人員指出,第3號染色體上的基因組是從尼安德塔人身上取下來的,該組基因被視為與新冠肺炎有關的區域。研究指出有2個與肺炎病例相關的遺傳區域,這些都來自第3號染色體,其中6個基因、9個染色體所在的區域正是A、B、O血型,因此研究人員開始對遺傳危險因素進行研究。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發現尼安德塔人基因與感染新冠肺炎相關;而擁有這個基因的人,在南亞約有30%、歐洲8%,最普遍則是在孟加拉國,有63%的人口至少擁有一組尼安德塔人基因。科學家指出,目前尚不清楚尼安德塔人的基因為何與新冠病毒有關,也不知道他們來自的地區,有哪些特徵會導致嚴重的肺炎疫情,以及任何相關特徵的作用是否對目前冠狀病毒,或其他任何病原體有特異性;一旦證明了這點,就有可能推測出尼安德塔人對相關病原體的關係。
舊石器時代雕刻 在北京廢棄土堆內發現
在中國北京,最近發掘到距今1萬3300年前所製作出來的鳥的雕像。調查後發現,當時的人類是使用火當成道具進行雕刻,研究者主張,當時已有製作藝術品的技藝。1958年時,建築工人為了挖水井,將地下5公尺深的地層挖上來,結果在挖掘出來的土中,混雜了古代的土器及石器等工藝品,但工人並未注意,把這堆土當成垃圾處分掉。根據山東大學的考古學教授李占揚(Zhanyang Li)的報告,鳥的雕像在60年前被當成廢棄物的土堆中被發現,大小只有19.2公釐,而且是用燒黑的動物骨骸的碎片所做成,時間大約是在舊石器時代,中國北部狩獵及採集的民族所做,他們不僅用陶器,也有削角石、做刀刃的文化。發掘出來的鳥雕像,是用骨頭所燒製而成,而且在距今1萬3千年以上的當時,他們就會用「低溫」燒製,並且控制火候及時間。另外根據CT掃描後發現,鳥雕像上還有刻畫出鳥眼的痕跡,而表面有無數的細傷,表示它有被裝在皮革內,長時間被帶著走來走出的可能。研究團隊認為,這個發現懷示中國有自己獨特的藝術傳統,和西歐及西伯利亞等地並不相同,且中國雕像的起源,將能回溯至舊石器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