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凱龍
」經濟部帶動低碳智慧轉型有成 估減879座大安森林公園碳吸附量
在「不減碳就出局」全球趨勢下,為加速國內電子資訊產業轉型升級,經濟部與國內外大廠積極合作,一起帶動永續發展與綠色轉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於10月24日辦理「2023 永續供應鏈轉型與創新應用論壇」,在華南銀行國際會議中心展出產業低碳化與智慧化升級轉型成果,帶動超過750家供應鏈業者,預計於明(113)年底可達成34萬噸減碳量,相當於879座大安森林公園一年碳吸附量。本論壇號召近30家國內外供應鏈夥伴,如Cisco、DELL、HP、Microsoft、NVIDIA、仁寶、技嘉、和碩、鴻海、華邦、欣興、敬鵬與神達等;並攜手4大產業公協會,包括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台灣顯示器暨應用產業協會、台灣電路板協會與台灣半導體協會,共同帶領我國供應鏈生態系上下游廠商響應政府減碳目標,建構淨零產業鏈,提高企業競爭韌性。經濟部長王美花致詞時表示,低碳轉型勢不可擋,經濟部參考國發會今年3月底公布之淨零排放目標,推出一系列政策協助產業提早布局,希望藉助佔有一定比重的護國神山群產業:半導體、面板、PCB、EMS等,一同攜手進行綠色轉型創造台灣在全球的競爭優勢,進而爭取更多訂單。加上政府一系列政策,期盼能加速進行低碳布局,把碳焦慮與減碳壓力成功轉化為推動企業轉型的助力,以符合全球市場減碳的要求。「臺灣是全球ICT產業最重要的供應鏈,我們的產業特性不像韓國一家獨大,臺廠綿密群聚供應鏈長又多,涉及千家廠商,如何齊步走向減碳成為重要課題。」王美花強調近年在國際會議上,大廠討論的重點已不只聚焦在技術革新,更關心減碳策略,減碳DNA無時無刻不被要求,值得欣慰的是,全球少有比台灣更認真減碳、願意與付諸實踐的減碳進程的國家。王美花部長(前排左五)代表經濟部攜手TSIA(前排左起)、TPCA、TPSA、TEEMA、產發署連署長、戴爾、思科、惠普、III、IPC(後排左起)、華邦、欣興、仁寶、和碩、鴻海與微軟共同見證供應鏈減碳成果。經濟部產發署推動淨零碳排有成,除了攜手電子資訊產業4大公協會完成各別的減碳白皮書,協助會員依據白皮書的減碳路徑持續推動減碳;還透過疫後「推動產業及中小企業升級轉型計畫」政策,截至目前為止,輔導超過2000家中小企業智慧化、低碳化的診斷服務;幫助中心廠以大帶小帶動超過750家供應鏈業者取得政府政策資源,加速老舊設備汰換成智慧化與低耗能產品,促成國產設備採購超過新台幣11億元,預計於明(113)年底可達成減碳34萬噸,相當於879座大安森林公園一年碳吸附量。此外,為建構企業種子減碳專業人才,亦開設升級轉型課程,成功培育逾1.4萬人次,加速我國產業低碳化、智慧化轉型。 本次論壇中,戴爾科技集團總經理廖仁祥於致詞時表示「台灣就像晶片,小巧而重要。」身為IPO Forum會長也將持續與國際大廠會員們攜手運用全球經驗,一起帶領台灣產業發展與轉型,並和經濟部在現有的基礎上發展更多合作機會,發揮國際廠商「以大帶小」的影響力,攜手國內業者一起推動減碳。電子資訊產業4大公協會,TEEMA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副理事長許介立提到,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國內EMS產業家數達1800家,原始碳排放量每年達2.3%年均複合成長率,短期將針對空調、空壓與製程設備三大碳排熱點進行改革,中長期則透過智慧化系統布局,加速啟動再生能源採購導入,並開發產業所需的創新減碳技術。面板產業TPSA理事長洪進揚也提到,去年整體面板產值達1.27兆元,約占我國GDP 5.6%,公協會今年攜手政府一同與會員大廠持續推廣升級減碳重要性,期望未來能持續從產品、生產製程與供應鏈管理三大面向,推動產業低碳轉型與永續韌性。TPCA理事長李長明則表示,協會已盤點出台灣PCB 溫室氣體排放現況、耗電熱點、減碳路徑與目標設定,期待凝聚力量,產官學研攜手合作實現永續願景,打造台灣產業的高值低碳新競爭力。 台灣半導體協會TSIA執行長吳志毅表示,臺灣是半導體製造大國,在淨零路徑上受到的壓力相對更大,產業雖是用電大戶,但不等於排碳與污染大戶,TSIA上個月推出負責任的淨零路徑規劃白皮書,考量國內半導體還在持續擴廠中,未來約有十幾座新廠,透過自主減碳、使用再生能源與負碳技術三大策略,目標於 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 除了各大公協會組織的努力共勉外,論壇另有「低碳轉型」、「智慧升級」兩大主軸系列精采議程,聚焦於產業實作的經驗,資策會執行長暨AFACT中華民國代表卓政宏以第三方碳盤查數據信任主題,分享企業與第三方合作、強化低碳數據的可信賴的重要性,以協助我國業者加速與國際接軌;台灣微軟首席技術長花凱龍針對當前最夯的「生成式人工智慧的產業突破與挑戰」,帶領產業突破創新;NVIDIA與和碩聯合科技更首次於台灣發表Omniverse在智慧工廠的落地應用成果;欣興電子、華邦電子則分享大廠在永續經營及低碳轉型的經驗與成果;另外,現場還提供25家國內外大廠的解決方案攤位展示,場面十分熱鬧,透過不同的解決方案多元交流,成功擴大台灣供應鏈韌性轉型能量。由電子資訊產業及科技大廠聯手築起的護國神山群,此刻正面臨刻不容緩的永續供應鏈轉型壓力,為了讓更多電子資訊業者深入了解國家政策工具與資源,透過論壇整合國內外大廠能量經驗分享,帶動國內電子產業了解最新國際趨勢及智慧化、低碳轉型工具與技術。當減碳與淨零成為全球關注的重要議題,台灣必須跟世界站在同一陣線,共同解決氣候變遷的世紀難題,也期望藉由本次論壇,帶動更多的供應鏈生態系業者加入升級轉型的行列,邁向永續低碳的未來。
Chat GPT取代人工? 微軟首席技術長:這個小幫手可讓人週休6日
Chat GPT這個高度智慧生成式AI(人工智慧),掀起取代人類熱議,對於這個讓人無所適從且害怕的議題,微軟技術長花凱龍在今日《MIC春季研討會》,以哲學方式引導與會者思考:「 ChatGPT 在Office應用中的名字是『COPILOT』,是「副駕駛」概念,是人這個『正駕駛』的小幫手,協助我們有效率地完成更多任務,或許可讓我們從週休二日、變成週休六天。」花凱龍舉例,以前回家吃飯後,要洗碗、洗澡、洗衣服,而現在有掃地機器人、洗碗機、洗衣機幫忙,人就有更多自己的時間,他進一步指出,接下來會有「個人虛擬化身(AVATAR)」出現:「幾十年前週休1日、現在週休2日、未來可能走向週休6日,人在一個禮拜只需要出現1天,看代理人AVATAR有沒有把工作做好,就像是檢查碗有沒有洗乾淨,沒有就處理一下。」花凱龍也提到微軟的搜尋引擎Bing search導入COPILOT應用的初衷,當時的研發計畫名稱是「普羅米修斯」,就如神話中的創造神普羅米修斯給予人類火苗,讓人發展文明更為迅速。「2023年,智力像電力一樣隨手可得」,中華軟協AI大數據製會應用促進會會長、Ai3 co.董事長張榮貴說:「Chat GPT是幫助人完成工作、提升生產力的工具。」「從來都不是技術取代人,而是會用技術的人取代不會用的人,技術的演進幫助人能往更用價值的地方移動。」花凱龍舉出一個驚人的數據,顯示Chat GPT流行程度之快:「去年11月30發布,5天就有百萬用戶,相較之下社群平台IG要75天、音樂串流平台Spotify要150天達成百萬用戶;接下來達到1億個用戶,Chat GPT只花3個月。」GPT3.5跟4上市時間差了一個多月,但美國律師資格考前者排名後10%,短短100多天的訓練後,居然位居前10%,可見其技術突破潛力;Chat GPT的主要發展公司Open AI是新創,微軟在2019年投資10億美元,去年發表Chat GPT後看到爆發力,今年再度加碼百億美元。花凱龍說,各國政府開始導入Chat GPT:「新加坡政府公務員用來寫報告、以色列總統用來寫演講稿;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官員指出,教育將因Chat GPT翻轉;冰島、卡達、葡萄牙政府也使用。」一般人可以請Bing search做5天泰國旅行規劃,依照個人偏好著重設計去海邊玩、或是吃海鮮的行程。花凱龍認為,在Chat GPT應用趨勢下,「溝通」能力的重要性被凸顯,管院學生的程式能力,可能比電資學院更強。儘管Chat GPT將成為人類最好的幫手,但也有不少職業首當其衝如翻譯、設計、客服,而有些電玩公司也開始導入Chat GPT,因為有真人陪玩的真實感。花凱龍也提醒,Chat GPT像是一個大學生,讀什麼數據、學習什麼,就成什麼方面的專家,而Chat GPT的基本能力都是從網路上學來的,可能會得到「做壞事的、不對的數據」。生成式AI已經來到生活中,越互動、越了解,人類思考怎麼掌握這技術後,會讓生活越來越好。
接軌全球可信任AI生態系 工研院首屆研討會8月2日登場
工研院將在8月2日線上舉辦首屆「2022可信任AI國際研討會」,邀請國內外重量級貴賓,分享可信任AI發展趨勢,探討國內外經驗,共同研議臺灣接軌全球可信任AI生態系的發展藍圖。 面對AI人工智慧技術逐漸成熟與應用廣泛擴散,如何確保AI的可信任性,或可能帶來的安全風險等,已成為全球民主國家、國際組織等高度重視的議題,各國也逐漸重視AI的治理。全球AI領域專家為達成可信任AI的長遠目標,開始制定AI相關規範、以系統性方式評測AI的效能與風險,要打破深度學習、機器學習所帶來的AI演算法黑箱。工研院指出,為了讓臺灣科技產業接軌國際,「2022 可信任AI 國際研討會」是最新AI治理資訊分享平台,將有5場大師級演講,包含AI風險管理、打造辨識/判讀皆可信任的AI系統、打破資料壁壘並兼顧隱私的聯合學習技術、用於AI倫理的特徵解析、臺灣人工智慧發展現狀及未來展望等議題。工研院表示,講者涵蓋國內外政府單位、軟體新創、科技製造、晶片設計、學研機構的關鍵領域專家,包括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副校長Jeannette M. Wing將探討AI如何在幫助人類的同時又能避免所帶來的風險。國內也邀請到行政院政委唐鳳、經濟部工業局局長呂正華、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副執秘李育杰、臺灣大學教授許永真、臺灣AI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鴻海研究院執行長李維斌、神盾AI專家周尚緯、國家度量衡標準實驗室主任暨工研院量測中心執行長林增耀,以及工研院資通所副所長花凱龍等專家,共同分享可信任AI的發展趨勢,並探討國內外經驗,共同研議臺灣接軌全球可信任AI生態系的發展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