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茶樹農
」【洗出8千萬2】種5年才能收成 恢復棄養農地還協助社區整建
「人工採收每人一天300顆是極限,一瓶純苦茶油,要從1200百顆果實萃取而成。」38歲的茶籽堂總經理趙文豪說,5年前他開車到花蓮,途經宜蘭縣南澳鄉時想上廁所,意外發現朝陽社區,又在大南澳天后宮求得籤詩「財中漸漸見分明,花開花謝結子成,寬心且看月中桂,郎君即便見太平。」他隨即找到蘇朝欽等12位農戶,契作5甲田地,種下3千棵苦茶樹。「我覺得產業要有未來,就是要用台灣產苦茶籽,自己種,才能講出土地及文化的故事。」趙文豪不只在朝陽社區設立辦公室,協助打造農產品小鋪,還將廢地改建成觀海公園。「我們有10年的社區復興策略,未來還想打造『苦茶油莊園』,除了小鋪、漁港,還有提供苦茶油料理的餐廳,一定要讓宜蘭縣南澳鄉,再也不是往花東途中單純『借過』的地方,而是能留住觀光客。」位於宜蘭縣南澳鄉朝陽社區的茶籽堂辦公室,協助社區復興再造,有時也會舉辦講座,分享種植的二三事。 (圖/馬景平攝)身高超過180公分的趙文豪,皮膚黝黑、手長腳長,他帶著本刊記者沿著海岸邊走邊說:「我們還有一個長達20年的農業復興計畫,但要先有苦茶籽的好收成,吸引有興趣從事農業的年輕人加入,配合社區優化,才會有更多人留下。」他真心地期盼朝陽社區變得更好。茶籽堂協助朝陽社區設置的小鋪,販售當地農產品,由茶籽堂協助製作外包裝及品牌設計。 (圖/馬景平攝)為了照顧苦茶樹農,趙文豪不僅赴宜蘭縣南澳鄉朝陽社區簽契作,也以較高的價格,向嘉義縣阿里山鄉和花蓮縣崙山村的苦茶樹農收購苦茶籽,「由荒廢土地或檳榔園轉作,共有41位農夫、30甲地,種植4200棵苦茶樹,我們用比較高的收購價格,貼補苦茶樹農。」
【洗出8千萬5】改名再出發 金融海嘯促成改走文創風
2006年,在親友集思廣益下,趙文豪把「清淨苦茶籽」改名為「茶籽堂」,「因為用苦茶籽當原料,『堂』又有被祝福的感覺,因為我家信佛,就覺得有『堂』這個字就很吉祥。」改了新名字後,年營收一直往上爬,2008年卻碰到金融海嘯,業績馬上下滑30%。趙文豪苦笑說:「因為有機商店連鎖化,加上廠商換上自己代工的商品,我們的商品只好下架回收,業績瞬間腰斬。」趙文豪努力說著土地的故事,希望讓更多人看見台灣之美。(圖/茶籽堂提供)當年苦尋出路的趙文豪回憶,「我想了想,賣4年多苦茶籽清潔液,卻從沒看過苦茶樹長什麼樣子。」他便請原料供應商介紹,找到位於苗栗縣南庄鄉蓬萊村的一位苦茶樹農,「那個苦茶樹農說,他覺得一年只能榨出幾公升的苦茶油,正想放棄耕種,我詢問後才發現,台灣超過9成的苦茶籽都靠進口。這給了我新的想法,我想主打台灣品牌,怎麼能不用台灣的苦茶籽!」趙文豪立馬掏錢支付「保護費」給一群苦茶樹農,向他們購買榨油後的苦茶籽,保留苦茶樹。為了改掉茶籽堂過去俗氣的包裝,趙文豪曾和父母鬧家庭革命,最後父母屈服才成功。(圖/茶籽堂提供)現在茶籽堂包裝走文青風,也打入飯店通路,讓觀光客都能試試台灣味。(圖/王永泰攝)除了開闢契作這一條新路,趙文豪還決定走文創風,然而著手更換產品外包裝時,卻差點鬧出家庭革命。「買機器、蓋工廠,父母覺得可以預期將來的獲利,所以認同;但當我說要花好幾百萬元更換包裝,就被質疑『包裝美就一定賣得比較好?』不過,大吵一架後,他們還是說不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