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醫學期刊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391103/sm-f5b6e09d4d50c5d04aef555e281847c2.jpg)
職場不重視員工心理健康? 研究:憂鬱風險暴增3倍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前陣子新聞媒體上接連報導多起職場霸凌事件,常見的霸凌行為包括揶揄嘲笑、言語恐嚇、咆哮、貶低羞辱或孤立等。被霸凌者可能會出現恐懼、焦慮、自責、失眠等身心方面的傷害,容易有較多負面情緒與想法,進而影響其工作表現及日常生活。一篇2021年6月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的研究指出,在不重視員工心理健康的公司工作的全職員工,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增加了三倍。遇霸凌怎麼辦? 釐清、傾訴、記錄、瞭解資源以尋求幫助衛生福利部嘉南療養院臨床心理師杜家興表示,遇到霸凌時可透過以下方法應對,有效地尋求幫助及改善自己的處境。首先,釐清自己遭受哪些霸凌行為;其次,立刻向值得信任的人傾訴,獲得支持及建議;接著,詳細記錄下每次霸凌發生的狀況;最後,則是瞭解相關資源,如職場內部的申訴管道、人資部門或尋找外部專業機構(心理諮詢或法律援助)。他建議被霸凌的員工尋求協助後,可考慮轉職到更健康的工作環境,在新環境中建立支持性的人際關係,並自我照顧保持正向思維,專注於未來的可能性。而擔任主管階層者應以尊重和同理的態度傾聽他們的困擾及需求,避免批判或輕視,鼓勵他們建立健康的休閒活動或興趣,培養紓壓方式,提升心理健康。被霸凌者需支持、陪伴與傾聽 專業申訴管道應建立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看到同事正遭受到職場霸凌,想協助但害怕不敢正面挺身而出的話,可以先默默收集證據,如錄音或條列式記錄霸凌行為;若在開會的場合同事被嚴重斥責或無禮怒斥,可當下提出其他議題或想法轉移被怒斥的焦點;再者寫匿名檢舉信來遏止霸凌的行為,寄一次後沒什麼回應的話,不妨多寄幾次,仍有一定的功效。除了實體行為的協助外,更重要的是給予被霸凌者支持、陪伴與傾聽。她說,企業組織應預防霸凌行為,像是列入工作準則,甚至設立申訴專線提供舉報等。職場霸凌影響大 員工心理健康不可忽視葉雅馨提醒,職場霸凌不僅造成員工身心不適,還會影響工作成本或效益,被霸凌者的一些行為表現,如缺勤、投入度低、壓力休假、生產力低或工作達成率低等,應適時給予協助。建議企業主在追求成本效益的同時,將員工的心理健康視為首要任務,創造一個正向與友善的工作環境。【延伸閱讀】職場霸凌每個人面對方式不同!常見4類型 了解自己學習拒絕、尋求幫助遭遇「職場霸凌」怎麼辦?要如何調適情緒?諮商心理師帶你了解!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098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1/389551/sm-bba06bd14b94e82efc4160ddd24bc8fe.jpg)
「2職業」比較不會因阿茲海默症死亡! 醫師:頻繁涉及導航與空間處理
什麼職業最不容易罹患阿茲海默症?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惠風,近日在臉書分享《英國醫學期刊》(BMJ)的最新研究指出,頻繁涉及導航與空間處理的職業,例如「計程車司機」和「救護車司機」,是441種職業中,阿茲海默症相關死亡比例最低的。洪惠風醫師近日在臉書粉專發文分享《英國醫學期刊》(BMJ)去年12月的最新研究結果指出,「計程車司機」和「救護車司機」比較不會因為阿茲海默症死亡,而且是441種職業中,阿茲海默症相關死亡比例最低的,而原因可能與「頻繁涉及導航與空間處理」有關。該篇研究根據美國國家生命統計系統(NVSS)中與職業相關聯的死亡資料,分析了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之間,897萬名18歲以上美國成年人死者,結果發現有3.88%(34.8萬人)的死亡原因與阿茲海默症相關。而在計程車司機中,僅有1.03%因阿茲海默症而死亡;救護車司機的比例則更低,只有0.74%。就算經過年齡與社會人口背景等因素調整,救護車司機(0.91%)和計程車司機(1.03%)的阿茲海默症相關死亡比例,仍是441種職業中最低的,「這一趨勢未在其他依賴較少即時空間與導航處理的交通相關工作或其他類型的癡呆中觀察到。無論阿茲海默症是否被記錄為主要或次要死亡原因,結果一致。」洪惠風醫師也在文末及留言區補充,海馬迴對空間記憶和導航至關重要,也是阿茲海默症中最早出現萎縮的腦區之一。本研究探討從事需要頻繁空間和導航處理職業的人群中,因阿茲海默症導致的死亡情況,結果顯示,頻繁涉及導航與空間處理的職業(如計程車司機與救護車司機)在所有職業中,因阿茲海默症死亡的比例最低。貼文曝光後也引發網友熱議,「在外國考計程車駕照非常困難,就算在日本也是,在歐洲更特別是英國計程車,倫敦的路名很複雜,考試就常常要你記出路名,哪邊不能轉彎、單行道,還是雙向,都不能靠導航。計程車司機還要有基本的禮儀,必須幫乘客拿行李,所以歐洲計程車費用不低」、「看起來要去當uber司機來預防阿茲海默症了…醫院上班的員工,偶爾也要兼職開一下救護車了」、「好像倫敦的道路系統特別複雜,單行道、禁止轉彎很多,對計程車司機是高難度考驗。」不過也有人質疑,「現在大多使用Google Maps功能的話,會否減少海馬迴對空間記憶和導航的相關性?請醫師開示…」而洪惠風醫師則回應,他其實也不清楚,不過應該跟「人腦導航系統比較相關。」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4/384384/sm-088506c858bf9cc928eaa9466d062323.jpg)
從醫學看童話故事 白雪公主有憂鬱症、睡美人恐有糖尿病風險
《英國醫學期刊》(BMJ)的聖誕特刊近日刊登了一篇由荷蘭屯特大學(University of Twente)研究員范戴克(Sanner van Dijk)團隊撰寫的「偏搞笑」研究文章。當中以迪士尼公主的故事情節,探討公主們在現實生活中可能遭遇的健康風險。文中不僅提到白雪公主可能有憂鬱症、灰姑娘有肺病,甚至認為睡美人可能同時面臨肥胖、糖尿病等疾病的風險,研究人員甚至呼籲迪士尼應採取相應措施改善角色設定,以便傳遞健康觀念。綜合外媒報導指出,該篇研究中點名點名白雪公主,指稱其長年活在繼母的逼迫下,長期缺乏社交互動,這種孤立可能導致憂鬱症、焦慮及心血管疾病等風險,甚至增加早逝的可能性。雖然七個小矮人的陪伴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其孤獨,但她卻因毒蘋果而昏迷,完美諷刺了俗語「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的無效性。而茉莉公主在宮殿中孤單成長,被認為可能爆發癡呆症、免疫系統衰退及多種心理疾病。此外,茉莉公主的老虎夥伴拉賈(Raja)可能帶來人畜共通傳染病的威脅,甚至因其本能攻擊性對茉莉構成直接的生命危險。而灰姑娘(Cinderella)因繼母的苛待,長期暴露在灰塵及廚房環境中,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導致灰姑娘罹患職業性肺病(OLD)。更糟糕的是,仙女的魔法中含有鋁塗層的微塑料微粒,可能穿透灰姑娘的肺部組織,進一步損害灰姑娘的健康。而寶嘉康蒂(Pocahontas)因為推進和平而跳下懸崖,研究人員估計其所跳下的高度高達252公尺,落地時間約9秒,這樣的行為在現實中可能導致全身多處骨折,堪稱是「骨折交響曲」。而睡美人奧羅拉(Aurora)因長期沉睡,可能引發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甚至中風風險;而王子未經睡美人的同意而直接親吻,此舉也被認為違反現代社會的倫理。文章中也點名貝兒(Belle),因其與野獸的親密接觸,可能感染布魯氏菌病或狂犬病;花木蘭因家族榮譽以及長期隱匿真實性別的壓力,可能會出現心理健康問題;而長髮公主(Rapunzel)則因拉扯頭髮,可能罹患牽引性脫髮,導致永久性頭痛及脫髮問題。研究團隊建議迪士尼,應考慮採取一系列健康措施,例如推廣正念(mindfulness)、心理治療、個人防護設備的使用,以及教育角色如何與動物共存。研究人員強調,透過這些方式,不僅能改善角色的設定,也能向觀眾傳遞更健康的生活態度。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9/375819/sm-a808a89dc094a5983c222bfd1dda56a2.jpg)
巴基斯坦有毒霧霾太嚴重「太空也能看到」 數千萬人受影響「學校被迫關停」
自10月起,有毒的濃厚霧霾就籠罩著巴基斯坦東部與印度北部,其嚴重程度甚至可以從太空中清楚看見。透過NASA Worldview的衛星圖像可以看到,巨大的灰色霧霾覆蓋巴基斯坦旁遮普省(Punjab),並向東延伸至印度,甚至越過首都新德里(New Delhi)。根據《CNN》報導指出,由於有毒霧霾的威脅,當地數千萬人面臨嚴重的健康危機,巴基斯坦當局不得不關當地閉學校和公共場所。巴基斯坦的拉合爾(Lahore)和木爾坦(Multan)兩個城市幾乎沒有視野可沿,因為濃厚的霧霾完全吞沒街道,遮蔽建築物,基本上無法無法辨識。為何巴基斯坦當地會有如此嚴重的霧霾,主要是因為每年冬季當地農民焚燒農業廢料,再加上燃煤電廠的排放、車輛交通,以及當地無風的冬季氣候,幾個因素結合在一起,再加上冬天乾冷的天氣會束縛住污染物,無法像天候溫暖時那樣流通帶走污染物,因此空氣質量惡化,當地也因此每到冬天就被有毒霧霾覆蓋。巴基斯坦拉合爾官員表示,今年霧霾的危害程度是前所未有的。根據全球空氣質量監測機構IQAir,拉合爾在11日的空氣質量指數達到1200以上(正常標準必須在300以內),這已經是被認為對人體有嚴重的危害。在旁遮普省的一些地區,過去一週的空氣質量指數數次超過1000。在木爾坦市,11日當天所測得的PM2.5濃度超過世界衛生組織(WHO)安全標準的110倍。據了解,PM2.5主要是來自燃燒石化燃料、沙塵暴和野火,當PM2.5被吸入人體時,會深入肺部組織,進而進入血液系統,會讓人體產生哮喘、心臟和肺部疾病、癌症以及其他呼吸系統疾病,甚至還會對兒童的認知功能產生不良影響。(圖/達志/美聯社)根據《美聯社》報導指出,因為霧霾的關係,巴基斯坦的醫院和診所擠滿因空汙而求診的病人,旁遮普省衛生官員表示,超過3萬名病人在霧霾嚴重地區發生呼吸道疾病。巴基斯坦環保局表示,在費薩拉巴德(Faisalabad)、木爾坦和古杰蘭瓦拉(Gujranwala)等地區,肺部、呼吸系統疾病、過敏、眼睛和喉嚨刺激的病患數量「前所未有地上升」。也因為如此情況,拉合爾已經下令關閉學校、公家機關至17日。旁遮普當局於8日關閉18個地區的所有公園、操場、博物館、動物園和歷史遺址。在11日當天甚至進一步擴大禁令,禁止所有戶外活動,包括戶外體育賽事、展覽、節慶活動及餐廳的戶外用餐。除藥房、加油站及必要的食品和醫療商店外,市場、商店和商場也必須要在晚上8點前關閉。巴基斯坦環保局發言人巴希爾(Sajid Bashir)表示,這些新限制的目的是讓人們留在家中,避免不必要的外出,以減少健康風險。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表示,巴基斯坦當地有超過1100萬名5歲以下的兒童暴露在霧霾中。UNICEF駐巴基斯坦代表法迪爾(Abdullah Fadil)表示「隨著霧霾在旁遮普省持續肆虐,我對被迫吸入受污染、有毒空氣的幼兒的健康感到極度擔憂。幼兒受到空氣污染的影響最大,因為他們的肺部較小,缺乏隨著年齡增長而來的免疫力。」拯救兒童會(Save the Children)巴基斯坦國家主任貢達爾(Khuram Gondal)表示,空氣污染和高溫嚴重影響兒童的教育與生命安全,他呼籲當地政府「緊急解決空氣污染問題」,並找到長期解決方案來應對這個每年反覆發生的問題。報導中也提到,根據《英國醫學期刊》(BMJ)2023年11月的研究,每年全球有510萬人因石化燃料產生的空氣污染而死亡。世界衛生組織(WHO)則表示,每年有670萬人死於環境和家庭空氣污染的綜合影響。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9/373299/sm-7965d2c0a39b1b19182876ae31d165d1.jpg)
愛吃麻辣鍋、壽喜燒要注意了!醫曝「4隱形糖陷阱」:吃多恐致痛風、心血管疾病
台灣10大死因中,有8項都與肥胖相關,而據國健署統計,台灣成人過重及肥胖率達到50.3%,國中生過重及肥胖率為30.6%,高中生也達28.9%。家醫科醫師許芷瑜就表示,研究證實,糖會造成異位脂肪堆積、血脂上升,也意味著攝入越多的糖,死亡風險越高,而日常生活中也有不少較難被發現的「隱形糖」,像是麻辣鍋、壽喜燒湯頭等等,「1人份麻辣鍋底可能含有80克的糖,1人份壽喜燒也有約40克的糖」。許芷瑜在臉書粉專「許芷瑜醫師|健康減重。生活享瘦」發文分享,據《英國醫學期刊》(BMJ)指出,高糖攝取與多達18種內分泌或代謝疾病(如痛風、肥胖、第二型糖尿病)以及10種心血管疾病(如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密切相關。許芷瑜指出,已有不少研究證實,糖會造成異位脂肪堆積、血脂上升,一篇2023年發表於Nutrition期刊的系統性文獻回顧與統合分析研究表明,總糖量和果糖攝取增加與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相關,也就是說攝入越多的糖,死亡風險越高。「看得到的糖,想避開較容易,但較可怕的是四處潛伏在我們的飲食內看不見的隱形糖」許芷瑜列出4種外食族常吃但容易忽略的「隱形糖陷阱」,包括:裹粉的炸物、串燒、沙拉醬、麻辣火鍋或壽喜燒湯頭;其中,一串雞翅刷上燒烤醬的話,可能含有2至5克的糖,若點個10串,一頓消夜最高恐吃下50克糖;若以市售常見的一條100公克沙拉醬來看,就含有13.7公克的糖。至於麻辣火鍋或壽喜燒湯頭,許芷瑜解釋,像是泡菜鍋、番茄鍋有時太酸,為了好入口,會加入糖來增添味道和提香,其中1人份麻辣鍋底可能含有80克的糖(具體量視湯底的製作配方和份量而定),壽喜燒的湯汁通常使用醬油、清酒和砂糖來調味,達到甜鹹的風味,1人份的話也有約40克的糖。對此,許芷瑜提醒,如果每週吃超過2至3次的麻辣火鍋或壽喜燒,可能導致攝入過多隱形糖,進而導致體重增加、影響血糖穩定和血脂異常,長期下來提高代謝疾病和心血管問題的風險,「如果真的要吃麻辣鍋,可以選擇鴛鴦鍋,就多了一個相對安全的湯底能滿足口腹之慾」。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0/360270/sm-f63558aa02f25c1310664489fe025eb7.jpg)
退休男貪圖方便「3餐食用超加工食物」 活生生吃出糖尿病
超加工食物在製程都要經過擠壓或模塑等加工,往往含有多種添加劑或從食品中提取的物質,除此之外,超加工食物含有高量的飽和脂肪、鹽和添加糖,這些成分除了會引發身體發炎,甚至會增加罹患32種疾病風險,其中,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機率提高50%;據減重醫師魏士航表示,有位65歲男患者因為貪圖方便,早餐吃包子,午餐靠微波飯或麵,晚餐則是冷凍水餃,餐餐食用超加工食品,寶置糖化血色素飆到10.2%,吃出糖尿病。65歲的男子退休後為了方便,每週都會到大賣場買冷凍食品,晚餐若是老婆沒煮,就吃冷凍水餃,結果不僅身材走樣,體重飆升,還吃出糖尿病。(示意圖/Pixabay)根據《中時新聞網》引述魏士航的說法,這位65歲的男子退休後為了方便,每週都會到大賣場買冷凍食品,譬如早餐是包子、饅頭,午餐吃微波加熱的炒飯、炒烏龍麵,晚餐若是老婆沒煮,就吃冷凍水餃,結果不僅身材走樣,體重飆升,還吃出糖尿病,就診時糖化血色素高達10.2% (正常值4.0-5.6%)。魏士航指出,超加工食品由於取得容易,研發時食品製造商和食品科學家更會以「極樂點」的概念,計算出食物中的糖、油、鹽的完美比率,設計出吸引人、能帶來滿足感與誘導渴望的食物,除此之外,加入的大量精緻澱粉與脂肪,增加大腦分泌多巴胺,使消費者感到快樂,促進食慾,最終刺激出類似於藥物成癮的獎勵機制,讓人對這些食物上癮,難以節制。據魏士航指出,之前因為家庭事業兩頭燒,曾有一段時間,每晚小孩就寢後,太太就會吃一包洋芋片紓壓,若老婆沒吃完,自己也會幫忙嗑光,直到發現衣服變緊,才驚覺不能再放縱下去,「我們算有警覺性的,一般民眾不克制很容易就吃出肥胖病」。另外,從今年刊登在「英國醫學期刊」的研究,從大腸癌、睡眠問題、氣喘、高血壓到代謝症候群、過重、第二型糖尿病等32種疾病,都與攝入大量超加工食品有關,研究指出,攝取過量超加工食品,會提高50%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和代謝症候群發生風險,焦慮等心理疾病發生風險,也會增加48%到53%。魏士航最後也分享3招戒斷超加工食品。改變購物環境:採買前先列出購物清單,減少購物衝動,並選擇肉舖、生鮮鋪或較多健康選項的店家。改變時機點與份量:超加工食品適時享用即可,像是出遊時吃洋芋片,每週最多不超過3次。學會辨認成分標示:選擇成分相對單純品項,以及避開看似健康卻含有過多的醣和油脂的食物,魏士航指出譬如燕麥奶。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6/324956/sm-175c118119eaec7a1556f2ac1540da2b.jpg)
高雄男肛門內塞椰子!醫1招取出 案例登國際期刊
高雄一名40多歲男子日前掛急診,表示自己的屁股裡面有異物、尿不出來,後續經過醫生檢查發現,竟有一顆椰子卡在男子直腸內,堵住膀胱出口,男子才會無法解尿。但不論醫生嘗試徒手挖還是靠各類器具幫助,還是無法將椰子取出,只好開刀剖開男子的肚子與直腸,將椰子拿出,而這起案例事後也被刊登至《英國醫學期刊》國際期刊。根據《中時新聞網》報導,義大醫院一般醫學外科主任、大腸直腸科主治醫師陳致一表示,他先前遇到一名40多歲男性患者,掛急診稱自己自己膀胱很漲、尿不出來,並透露前一晚有塞東西到屁股內。後續經過檢查發現,男子的直腸有顆圓型的異物,卡到膀胱出口,導致男子無法解尿,膀胱也因此漲的猶如一顆橄欖球,裡面大約有近2000C.C的尿,後續經過問診才知道,原來那顆圓形物體是一顆椰子。陳致一指出,起初醫護先試著替男子導尿,卻被椰子卡住,後來他使用多種機械,徒手伸進男子肛門,卻都還是無法將椰子取出。後來陳致一考慮到時間再拖延下去,男子不僅膀胱會爆破,直腸也可能因壓迫過久壞死,決定替男子進行剖腹手術,最終成功將椰子取出。陳致一透露,手術中,醫護人員也一併為男子導尿,化解男子膀胱漲破危機。但男子到底是如何塞進這顆椰子到肛門裡,直到男子出院後都不願意多說,如今仍是個謎。陳致一表示,在肛門塞異物,最容易發生的危險,就是造成肛門撕裂傷,恐怕留下括約肌鬆弛、滲便等後遺症。再者,異物也可能會傷害直腸組織,而該名男子所塞的椰子,更是卡住膀胱出口,險些將膀胱漲破的情況,呼籲有這類習慣的人,還是不要「逆其道而行」,以免後悔莫及。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321104/sm-cca8ef99d263ccbfc722aa041edf46b8.jpg)
國外研究:「超加工食品」與32種疾病有關 學者籲聯合國應對其訂管制措施
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UPF)常被添加甜味劑、色素等成分,雖能滿足一時口腹之慾,但若攝取過量也會造成健康負擔。國外對此展開一項研究,表明人體吃下過多超加工食品,恐會增加心臟病、糖尿病、憂鬱症、癌症等32種疾病風險,還有學者呼籲,聯合國對其應要推出近似《菸草控制框架公約》的規範。綜合《CNN》、《每日郵報》、《衛報》報導,這項研究2月28日被刊登在《英國醫學期刊》(BMJ),是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彭博公共衛生學院(Johns Hopkins Bloomberg School of Public Health)、雪梨大學(The University of Sydney)、索邦大學(Sorbonne Université)等多國專家共同實驗得出,他們針對近1000萬人進行45種健康風險統合分析(meta-analysis)、探究過往3年和飲食與健康有關的14篇文章,發現超加工食品竟與32種健康風險直接相關。研究指出,一旦人體攝入過多超加工食品,心血管疾病相關的死亡風險上升50%,焦慮與常見精神障礙疾病風險上升48%至53%,至於心臟病、肥胖、二型糖尿病、睡眠問題等疾病風險上升40%至66%,另外腸胃及代謝等問題也有機會找上門,也有學者發表社論,建議聯合國及其會員國,應對超加工食品制定近似《菸草控制框架公約》的管制措施。根據《營養N次方》網站資料顯示,常見的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包括含糖飲料、餅乾、蛋糕、薯條、微波即時食品等類型,即為添加更多成分的加工食品(Processed foods),除了糖、鹽、油在內,還有多種化學成分,像是防腐劑、甜味劑、色素等添加物。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5/303955/sm-f975cbc843a249f51c2ef1d82bf16601.jpg)
全球第一起!男捏鼻閉嘴強忍噴嚏 下秒頸部劇痛竟「氣管撕裂」
全球首例!有名30歲的男子在開車時,突然想打噴嚏,但卻捏住鼻子並閉上嘴巴忍住,隨後他的頸部感到劇烈疼痛,當下緊急前往急診室就診,經X光檢查後,發現氣管竟撕裂,所幸男子在留院觀察後,並無大礙。而這特殊的案例也是全球第一起因強忍噴嚏而導致自發性氣管穿孔的病例。《英國醫學期刊》(BMJ)於日前刊登了該病例報告,內容指出有名30多歲的男子本身有過敏性鼻炎,事發當天他正在開車,當時他突然想打噴嚏,但卻捏住鼻子並閉上嘴巴忍住,豈料頸部卻突然感到劇痛。緊急前往急診室就醫後,發現他的頸部雙側腫脹,且活動困難。經X光檢查,則發現第三和第四頸椎之間有一處2公分×2公分的氣管撕裂,並伴隨縱膈氣腫和頸部手術性肺氣腫。所幸不危及生命,且男子在留院觀察48小時間,因為全身狀況良好、生命體徵皆正常,所以也不用開刀。在經過治療後,他順利出院回家,醫生則建議他2周內避免劇烈活動,在5周後對頸部和胸部進行了電腦斷層掃描,結果顯示手術性肺氣腫完全消退,沒有氣管撕裂或任何氣管異常。院方懷疑男子的氣管穿孔是因為捏著鼻子、閉著嘴打噴嚏時,氣管內壓力迅速增大所致。最後也呼籲民眾,不要捏住鼻子、閉上嘴巴強忍住噴嚏,因為這可能會導致氣管穿孔。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295909/sm-da36bc822bcca9650f1dbe48f60f0734.jpg)
維生素D可預防流感?冬天流感流行是因維生素D不足? 研究:並無相關
每年秋冬往往是流感的流行高峰,接種流感疫苗預防流感是許多民眾都知道的事。然而坊間流傳補充維生素D能預防流感,《維基百科》上也提到溫帶地區流感病例數會隨季節變化,可能是由於冬天陽光較少,使維生素D較不足導致每年流感在冬季達到高峰。但這樣的說法真的正確嗎?食藥署於臉書「藥博士 正藥說」中以臨床試驗研究結果表示,並不建議民眾拿維生素D來預防疾病,良好的衛生習慣,勤洗手、戴口罩,還是避免被傳染的不二法門。維生素D可減少感染? 防病率比疫苗有效?近年來有許多研究指出,維生素D不只是骨骼健康的關鍵營養素,還與免疫調節有關,能增強免疫力、減少病毒感染的機會。由於流感常發生於日照時間較短的冬季,而陽光又是身體合成維生素D的重要因子,因此有人推論缺乏維生素D跟流感有關。而《英國醫學期刊》也曾刊登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使用維生素D補充劑每年可以在英國避免大約300萬起感冒病例的發生。根據《BBC》報導,此研究的總體結果顯示,在每33名使用維生素補充劑的人員中,有1人會免受感染,而流感疫苗的防病率為40比1,這個結果比使用流感疫苗更為有效。維生素D與流感發生無關 不建議用來預防疾病維生素D似乎可以預防流感,但真的是這樣嗎?食藥署表示,在一個納入334位學齡兒童的臨床試驗中,有一半的受試者每天服用120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另外一半則服用安慰劑,經過一個冬天後,有服用維生素D的學齡兒童得到A型流感的機會比較低,但有趣的是,他們得到B型流感的機會卻比較多。食藥署提到,為了確認這個看似矛盾的現象,同樣的研究團隊又在2009年流感期間做了另一個臨床試驗,結果發現維生素D的使用與流感的發生率並無相關,目前使用維生素D來預防流感的證據還是太少,因此不建議拿它來預防疾病。英國公共衛生局(PHE)營養科學部主任列維(Louis Levy)也曾在《BBC》報導中提到,《英國醫學期刊》上的這項研究目前也沒有提供足夠的證據顯示使用維生素D補充劑可以降低呼吸道感染的危險。PHE此前建議在秋、冬服用維生素D補充劑,目的是保持骨骼和肌肉的健康。因此,以目前來說,維生素D可以維護骨骼健康,但若要預防疾病,維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勤洗手、戴口罩以及疫苗預防注射才是最有效的預防方法。資料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100064637144207/posts/pfbid0TFy3YDCnpLQBS7xPKeFw5pfqP7mzg5v51CetNGGskweezMJWigosTSMfdhsHJpQbl/?mibextid=cr9u03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253308/sm-b3dc24db901453a7f951aba0c16df40e.jpg)
久咳未癒以為是長新冠 出現4大症狀恐是氣喘前兆
新冠疫情雖然降級,但仍有許多民眾出現久咳、易喘等症狀。一位40歲的陳先生久咳未癒,原以為是「長新冠」,直到咳到胸腔發出咻咻聲、夜咳不止,就醫才確診是氣喘,驚覺過往的反覆感冒症狀竟都是氣喘的病根未治!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提醒,民眾若出現4大症狀「久咳不癒、咳嗽咻咻聲、胸口緊、反覆出現感冒症狀」,應提高警覺及早就醫。台灣氣喘人數約2百萬 但7成不知自己有病症王鶴健說明,氣喘是一種普遍的全球性疾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約有3億人有氣喘狀況。台灣約有2百萬人有氣喘狀況,成人氣喘盛行率約為10%,孩童約有20%。台灣氣喘人數逐年增加,但民眾病識感仍不足,高達7成民眾不知道自己有氣喘情況,診斷率僅3成。王鶴健表示:「反覆出現感冒症狀,其實就是因為未能根治的咳嗽或是喘鳴,可能在氣候變化或是身體免疫力下降的時候惡化,患者以為怎麼2、3個月就感冒,實則是氣喘!」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呼吸道委員會副主委、亞東醫院胸腔內科鄭世隆教授表示,許多人將氣喘跟長新冠混淆,根據英國醫學期刊研究指出,有過半的氣喘患者確診後出現長新冠的症狀,但實則是因為氣喘病因未妥善控制而致。氣喘是慢性氣管發炎導致呼吸氣流受阻,導致患者有咳嗽、喘不過氣等症狀,遇到季節交替、溫度改變就容易發作。過度依賴短效型緩解用吸入劑 死亡風險增9成過度依賴短效型緩解用吸入劑,恐導致氣喘急性惡化發生率增加32%等多項風險。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數據顯示,每年使用3支以上的緩解用吸入劑(急救)近16%患者,可能導致急診住院風險高出7成2,死亡風險高出9成!英國調查研究也發現,氣喘控制不佳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是氣喘控制良好的3倍。氣喘急性惡化發生率增加32%急診住院風險高出7成2死亡風險高出9成排放大量的溫室氣體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於2022年修訂成人氣喘臨床照護治療指引,基於安全考量,呼籲病患不應過度使用短效型緩解用吸入劑,建議使用「吸入型類固醇」做為氣喘抗發炎控制型藥物,以降低氣喘嚴重惡化及死亡風險。王鶴健呼籲,病友應遵從醫師指示治療,避免因觀念錯誤,過度使用短效型緩解用吸入劑,導致不必要的氣喘急診或住院,如此既能控制氣喘,也可減少不必要的碳排放。鄭世隆也說明,每週使用3次以上短效型緩解用吸入劑,代表氣喘控制不佳,每年使用3支短效型緩解用吸入劑,與氣喘惡化呈現正相關。治療首重抗發炎的吸入型類固醇,從根本治療、維持日常保養才能真正達到氣喘控制,降低急診住院及死亡風險。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9/252089/sm-c2a8e2e6810010fb5e9317356a812e4d.jpg)
糖尿病患不用只喝水! 英國研究:喝「2飲品」死亡風險降2成
據國健署推估,台灣有超過230萬名的糖尿病患者。對此,腎臟科醫師王介立也引述最新研究指出,第2型糖尿病患者每天喝超過1份(150大卡)含糖飲料,死亡風險增加20%。而喝咖啡、茶及水都會降低死亡風險,大約下降2成。王介立醫師在臉書專頁引述《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最新發表的研究指出,探討罹患第2型糖尿病者,飲品項目與死亡率的關係。該研究為前瞻性觀察,追蹤了15萬多名美國人,平均追蹤18.5年。王介立指出,研究結果不意外,喝含糖飲料會增加整體死亡風險,每天喝超過1份(150大卡)含糖飲料會讓死亡風險平均增加20%。而喝咖啡、茶及水,都會降低死亡風險。每天喝超過4份咖啡、超過2份茶、超過5份的水,降低死亡風險的效應都差不多,大約都是下降2成,因此「水看起來應該是沒有比茶及咖啡還有效。因此,未必只能喝水。」至於代糖飲料與果汁的影響是中性的,不好也不壞。王介立表示,研究也證實,將含糖飲料換成代糖飲料,可有效降低死亡風險,這也證實了過去的主流認知,「代糖可以有效降低糖份造成的傷害。不過,如果把含糖及代糖換成咖啡、茶及水,則死亡風險還會再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牛奶,王介立點出,低脂牛奶有較好的預後,全脂牛乳則相反,但因為統計的信賴區域跨過1(主要是全脂),無法做出確切結論,因此二分法的結論只能說牛奶大致為中性。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1/241291/sm-920f066dccfd293292e2cecf63444977.jpg)
英協會揭「10種罕見恐懼症」 最嚴重恐呼吸困難
害怕「廁所」、「香蕉」、「頭髮」,這些恐懼症聽起來很奇怪,但它們不僅真實存在,而且帶給患者莫大的痛苦。英國一位21歲女性患有香蕉恐懼症,看到就覺得噁心,以至於她無法忍受與香蕉共處一室。根據外媒《現場科學》(LIVE SCIENCE)報導,害怕蟲子或怕高很常見,不過有些人卻罹患異常的恐懼症,例如害怕香蕉。香蕉對一般人來說一點也無害,但香蕉恐懼症卻是一件嚴肅的事情。美國醫療集團約翰霍普金斯資料指出,恐懼症不僅僅是恐懼。患有恐懼症的人會竭盡全力避免他們無法控制且巨大恐懼的根源,當被迫遇到令他們恐懼的人事物時,恐慌症狀(心悸、大量冒汗、顫抖、無力、呼吸困難、胸悶、噁心等)就有可能發作。一、香蕉恐懼症:無法忍受和香蕉共處一室聽起來很滑稽,但「香蕉恐懼症」真實存在,顧名思義就是對香蕉的恐懼。《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一個案例,英國一位21歲女性患者一直以來都害怕香蕉,原因是小時候哥哥惡作劇把香蕉藏到她的被窩,她突然感覺到可怕的黏稠物被壓在身體下,從此對香蕉產生恐懼,看到就覺得噁心,以至於她無法忍受與香蕉共處一室。這位女性患者只要經過水果攤便會閉上眼睛以免看到香蕉,造訪友人家只要看到香蕉就會立刻離席。好在她經過心理治療,加上小孩喜歡吃香蕉,她不得鼓起勇氣到水果攤買香蕉,也因此逐漸克服對香蕉的恐懼。二、廁所恐懼症:害怕上廁所或被偷窺英國恐懼症協會表示,「廁所恐懼症」是指人在使用廁所時遇到各種障礙的統稱,症狀體現在怕離廁所太遠、怕使用公共廁所,或者害怕上廁所時被偷窺或竊聽等等,患有這些疾病的人會竭盡全力避免上廁所。英國一名16歲少女罹患廁所恐懼症,不敢用馬桶,鮮少排便,最後因長達2個月沒排便,腹內壓增高壓迫胸腔,導致心臟停止跳動。進行死因調查時,醫護發現少女腸道內堆積巨量糞便,導致腹部嚴重伸展、壓縮胸腔、器官移位、下肋骨被推到比恥骨還遠,令人震驚。三、氣球恐懼症:害怕氣球的爆破聲或氣味《英國醫學期刊》2013年刊載一篇文章說明,氣球恐懼症是一種對氣球的恐懼,患有這種疾病的人看到、觸摸甚至聞到氣球時會產生強烈的恐懼。不過,大多數人只是害怕氣球爆裂的聲響。四、衣服恐懼症:害怕緊身衣等特定衣物根據《Grand Rounds》雜誌2011年發表的病例報告顯示,衣服恐懼症(Vestiphobia) 是一種對衣服的恐懼,患有這種疾病的人會害怕某件特定的衣服,或者害怕會讓人感到束縛的緊身衣服。在極端情況下,患者恐會完全退出社會以避免穿衣服。一名21歲的中國役男並無精神病史,沒有身心科治療史,也沒有參加過軍事活動。然而,當開始野戰訓練後,該役男出現心悸、胸悶和痙攣等症狀,他稱自己穿上防護背心觸發症狀,緩慢步行後症狀逐漸惡化。五、密集恐懼症:害怕重複的孔洞圖案根據《精神病學前沿》雜誌(Frontiers in Psychiatry)2018年發表的一份病例報告指出,密集恐懼症是一種對重複孔洞感到恐懼或排斥的症狀,患有這種疾病的人一看到泡泡包裝紙、蜂窩和種子莢(例如豌豆或蓮蓬)等物體時,會感到過度強烈的恐懼。六、花生醬恐懼症:厭惡黏牙感《Food Bites》雜誌2008年發表一篇文章報導,花生醬恐懼症(Arachibutyrophobia)是一種對花生醬黏在上顎的恐懼。患有花生醬恐懼症的人並不是害怕食物本身,而是害怕黏牙的感覺。除了花生醬,患者也會避開類似會導致黏牙的食物。七、長詞恐懼症:看到太長的字詞就崩潰長詞恐懼症(HIPPOPOTOMONSTROSESQUIPPEDALIOPHOBIA,也稱為 sesquipedalophobia),病名實在有夠長!據《BBC》報導,對於患有這種病症的人來說,這個超長病名聽起來就很令人崩潰。此病症常是由患者早年說出太長的字詞時,遭受羞恥和尷尬的不悅經歷而引發的身心症。這種恐懼症對於閱讀障礙患者影響甚鉅。八. 肚臍恐懼症:無法觀看或觸摸肚臍患有肚臍恐懼症的人,無法觸摸肚臍區域或是看別人的肚臍,甚至用想的都會感到身心不適。《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了這種罕見恐懼症的一例,一位女性患有肚臍恐懼症,她為了克服恐懼症並完成醫學學位,接受了認知行為療法。九、恐懼恐懼症:對恐懼症的恐懼此病症是「對恐懼症的恐懼」。根據《神經與精神疾病雜誌》(Th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1983年發表的一項病例研究報告指出,研究人員將其描述為「自由浮動的焦慮」,是恐慌發作的重要促成因素,往往與焦慮症同時被診斷出來。患者會因為害怕產生呼吸急促、心悸等症狀,並且擔心這些症狀威脅到生命或造成永久性傷害,或是害怕自己罹患特定恐懼症。十、毛髮恐懼症:害怕髮絲或絨毛動物2022年《TNNMC心理健康護理雜誌》(TNNMC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Nursing)報導指出,毛髮恐懼症是一種對頭髮的恐懼,患有這種疾病的人可能害怕洗頭、剪頭髮或接近毛茸茸的動物。原文出處:10 unusual phobias that actually exist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3/216613/sm-cba389d28539043328303fea65239a20.jpeg)
蛋殼表面易有沙門氏菌附著 打蛋前切記要清洗
天氣轉涼,火鍋也越來越受歡迎,不少民眾喜歡在沾醬時打上1顆雞蛋,不過這樣做,恐要當心急性腸胃炎上門!董氏基金會表示,雞蛋雖營養,很多人卻忽略了衛生習慣。蛋殼表面因雞糞沾染,易有沙門氏菌的附著,要避免微生物入侵,打蛋前切記要清洗,且應吃全熟蛋。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2021年進行國人採購蛋品行為調查,發現有36%的人常吃半熟蛋、1%的人會吃生蛋。在烹煮前,近一半(42%)的人不會清洗,更糟糕的是,會吃半熟蛋或生蛋的人,有高達55%不會清洗雞蛋,恐有衛生安全之慮。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表示,蛋殼表面因雞糞沾染,容易有沙門氏菌的附著,若在打蛋前未將表面洗淨,會造成病原菌的汙染。沙門氏菌致死溫度為71°C,只要「烹煮前清洗+全熟」就可避免危害。需注意的是,應避免用水清洗雞蛋再冷藏保存,原因是潮濕會破壞「護膜」,不但無法消滅沙門氏菌,還提高致病微生物入侵蛋內的可能性,烹煮前再清洗即可。多數人對雞蛋仍有迷思,有人認為只能吃蛋白不能吃蛋黃,因為蛋黃會讓膽固醇飆高,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不過,許惠玉指出,2015~2020年的美國飲食指南就已取消每人每天最多攝取300毫克的膽固醇限制。許惠玉說,血液中的膽固醇約有70~80%是由體內肝臟所生成,剩餘的20~30%則來自飲食,主要的凶手其實是飽和脂肪,如五花肉、奶油、冰淇淋等。另2018年「每日飲食指南」也將蛋白質來源的順序調整為豆>魚>蛋>肉類,適量攝取雞蛋不會造成身體的負擔。英國醫學期刊於2020年發表一項大型世代研究,追蹤美國17萬3563名女性、4萬2055名男性32年,發現每天至少攝取1顆雞蛋者,和每月攝取不到1顆雞蛋的人相比,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無顯著差異。在亞洲國家甚至發現,每天攝取1顆雞蛋可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許惠玉表示,雞蛋營養豐富,擁有高品質的蛋白質,可供生長發育及組織修補。另卵磷脂作為血液中的清道夫,可清除壞的膽固醇,膽鹼則可用來合成重要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幫助記憶和學習,且富含維生素A、D、E、B12及礦物質鈣、鐵、磷、鉀等,呼籲民眾每天可適當攝取1顆雞蛋。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6/208466/sm-7ce0dcbbe382397897c6941d5c5bcc84.jpg)
超重肥胖拖累人類發展? 研究:2060年過胖問題釀全球GDP損失3.3%
過度肥胖已經是現代人頭號文明病,近期一項研究還指出,不斷攀升的肥胖率還會使世界經濟蒙受損失,研究表示若全球過度肥胖水平以現在的趨勢持續攀升,到2060年,將會造成全球3.3%的國內生產毛額(GDP)損失,從而減緩低收入國家的發展。根據「法新社」報導,這篇新研究於9月20日刊登於期刊《英國醫學期刊全球健康》(BMJ Global Health)。由於肥胖是癌症、糖尿病和心臟病等疾病的主要原因,因此研究團隊透過分析疾病治療成本,研究過度肥胖將對全球當前與未來的經濟影響。研究估算自2019年至2060年間,因為過度肥胖造成的直接(醫療費用)與間接成本(如早逝、生產力損失),以2019年而言,過度肥胖已經造成全球GDP約2.19%損失。研究主要作者紐金特(Rachel Nugent)在聯合國期間於簡報會議上表示「在全球範圍內,現在有近2/3成年人超重和過胖。我們預計,到2060年,此數據將是3/4」。研究指出,如果照目前的肥胖趨勢繼續下去,到2060年,過度肥胖造成的經濟影響預計將會上升到約3.3%,資源匱乏的國家預計會最受影響,預料高收入國家應付過度肥胖的成本會增加4倍、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則會增長12至15倍。其中,中國大陸、美國和印度預計是受到影響最大的國家,過度肥胖將分別使大陸損失10兆美元(約新台幣314兆)、美國2.5兆美元(新台幣78兆),以及印度8500億美元(約新台幣27兆)。肥胖影響GDP程度,則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最受影響,預料該國GDP損失將達到11%,加勒比海國家千里達和托巴哥共和國則會達到10.2%。鈕金特表示「過度肥胖造成的潛在成本拖累了發展,如果我們沒有經歷這種較低的生產力,和早期死亡率,人類可以更快的發展和增長,更快地改善人們的生活」。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3/205983/sm-38355d1653e5822c6a2af2c3f77fb999.jpg)
吃人工甜味劑代替糖 法國研究:增加9%心臟病風險
近日一項法國的大型研究指出,攝取人工甜味劑會提高9%的心臟病風險,不過研究人員也說,這是觀察性的研究還不能確定原因。該研究被刊登在《英國醫學期刊》(BMJ)。據《衛報》報導,這項研究由巴黎索邦大學的專家領導研究,研究調查了10萬多名法國成年人,參與者平均年齡為42歲,4/5是女性,她們每天吃的東西都會被記錄,其中有37%的人會吃甜味劑,在約10年期間,研究人員記錄了1502起心臟病、中風、心絞痛等心血管疾病,研究人員調查了飲食中的飲料、乳製品等添加的甜味劑,和心臟病風險做出了比較,研究表明,甜味劑不是糖的健康替代品,因為會增加心臟病的風險。研究人員表示,從研究中可見,甜味劑每天被放在各種食品和飲料中被數百萬人食用,而幾家衛生機構也認同他們的看法。研究指出,吃甜味劑會增加9%的心血管疾病風險;甜味劑「阿斯巴甜」會增加18%的腦血管疾病風險。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研究是觀察性的研究,還不能確定原因,儘管研究以精確、高質量的飲食數據,來評估甜味劑對人體的影響,仍需要進一步的證據來佐證研究。據《Sky News》報導,英國心臟基金會(BHF)的高級營養師帕克(Tracy Parker)說,這種觀察性研究只能代表一種關聯,「需要更多的研究來了解甜味劑和心臟病風險的關係。」因為英國大多數成年人吃了太多糖,導致肥胖和蛀牙等問題。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8/201518/sm-4016557d9016a3b069bc9249f9257d5c.jpg)
新冠變種病毒BA.5來襲 醫師提醒「聲音沙啞」恐是感染前兆
疫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病毒不斷變異,最新的BA.5也入侵台灣。日前醫師黃軒就在臉書專頁分享,英國研究發現除了「喉嚨痛」,是Omicron最常見的症狀,接下來就是「聲音沙啞」,可能也是Omicron的主要症狀之一。醫師黃軒17日上午在臉書專頁「黃軒醫師Dr. Ooi Hean」中發文提醒民眾,「BA.5來,請注意這聲音」,很多人得了Omicron,以為會以發燒,咳嗽、失去嗅覺和味覺症狀為主,其實在Omicron病毒感染,這些症狀愈來愈少了,當然少部分的人,還是會有的。醫師黃軒分享「聲音沙啞」有可能是感染新冠肺炎的症狀之一。(圖/翻攝自黃軒醫師Dr. Ooi Hean)他指出,綜合英國醫學期刊資料顯示,英國研究人員收集了63002確診Omicron的病人數據,分析了這些人的症狀,發現除了「喉嚨痛」,是Omicron病毒感染一最常見的症狀,接下來就是「聲音沙啞」,可能也是Omicron 病毒感染的主要症狀之一。而且沙啞聲音,不只是沙啞,大家都以為聲音沙啞,就是失去聲音才算,但其實,沙啞的聲音聽起來因人而異,聲音可能會變得更加刺耳、更粗糙、更低沉、一時叫不出聲音、聲音一時之間,變輕柔細語、無法大聲說話、大笑起來,也一直沒有什聲音發出來、高音分裂或唱不出歌、一直在用力發聲、忽然不太説話了。這些「任何音調行為,忽然改變了」,都是沙啞聲音的前兆或症狀,在Omicron流行期間,非常重要,因為有可能是感染到BA.5病毒的症狀之一。研究人員也發現這些沙啞的聲音,在接種疫苗或未接種疫苗者身上,都是一樣的,發燒、咳嗽、失去嗅覺和味覺,在Omicron病毒的感染者身上很少見,較常見在之前的Delta 上。黃軒補充,Omicron症狀維持天數比較短,約6.87天,之前Delta的症狀持續約8.89天,且接種2次或3次以上的疫苗,在Omicron病毒肆虐期間,可以減少住院的風險。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0/197620/sm-c0f93b163fe66d3174741f4d4aad73cc.jpg)
英醫學期刊:全球2700萬人喪失嗅味覺 長新冠後遺症恐引發下一場公衛危機
新冠病毒肆虐逾2年,近期《英國醫學期刊》(BMJ)分析指出,全球有約5%的確診個案(2700萬人)在染疫後6個月仍有嗅覺及味覺喪失的症狀,不但容易影響情緒,甚至還有可能引發心理疾病,且女性較難恢復。此外,伯明罕大學日前也分析了英國超過240萬名輕症者的匿名電子健康記錄,並發現長新冠(long COVID)後遺症除了常見的嗅味覺喪失之外,還包括腦霧、脫髮、性功能障礙或性慾衰退、排便失禁、快感缺乏症等,也讓專家憂心恐引發下一場公衛危機。於當地時間27日在《英國醫學期刊》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研究人員分析了18項透過北美、歐洲及亞洲不同族群,近3700名患者各個染疫時期的嗅味覺數據,並指出,其中有約75%的患者在感染新冠肺炎後30天內恢復,但5%左右的患者則是在染疫6個月後仍通報有「持續型功能障礙」(persistent dysfunction)的相關症狀。其中女性患者嗅味覺恢復的機率低於男性,而平時有鼻塞症狀的患者也較難康復。未參與分析的西雅圖華盛頓大學鼻竇中心鼻科醫師賈法里(Aria Jafari)指出,他的病人中有約50%疑似在染疫後被剝奪嗅覺,且嗅味覺喪失的患者更容易罹患心理疾病、抑鬱及焦慮症,其中不乏有廚師、品酒師、巧克力製造商和其他在工作上高度依賴這2種感官知覺的患者。另外更有許多病人在恢復嗅覺後,可能聞到不存在的味道,例如燃燒的橡膠、煙味等異常難聞的氣味。事實上,已有研究表明嗅覺喪失與老年人高死亡率有關,且對情緒及心理健康有重大影響,若全球有數百萬人因長新冠後遺症導致嗅覺能力下降,恐將引發新一場公衛危機。此外,新加坡中央醫院耳鼻喉科主任Song Tar Toh也表示,相較於患者自我通報,客觀的嗅覺測試能夠識別出更多嗅覺喪失的病例,「受影響的真實人數可能遠遠高出我們的估計。」美國史丹佛大學鼻科專家帕特爾(Zara Patel)也懷疑新冠康復者出現嗅覺障礙的真實比例可能超過20%,而女性又因為嗅覺平均比男性敏銳,而更容易通報知覺喪失。她還發現,Omicron的原始毒株對嗅覺的影響似乎較小,但最新的BA.5可能扭轉局面。近期,由伯明罕大學公共衛生臨床副教授哈倫(Shamil Haroon)博士領導的一項涉及240萬筆健康紀錄的新研究在近期已被發表在《自然醫學》期刊上,使用的數據是依據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間的未住院新冠輕症患者紀錄所收集而來,並將這些長新冠後遺症分了成3大類,包括呼吸道症狀、精神健康與認知問題,以及更廣泛領域的症狀。其中最常見的後遺症為疲勞(55%),接續是呼吸急促(32%)、咳嗽(23%)、肌肉酸痛(23%)。同時他們還發現了一些新的慢性後遺症,包括快感缺乏症(Anhedonia)、肌肉運動失調症(Apraxia)、失憶症(Amnesia)、脫髮、排便失禁、勃起功能障礙或性慾減退、肢體腫脹等。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5/196055/sm-6f2bd66da420bea7cae2148d27457615.jpg)
普丁下飛機步履蹣跚、右半邊僵硬 專家釋疑:年齡和KGB是關鍵
俄羅斯總統普丁在俄國入侵烏克蘭後首度訪問了前蘇聯成員國以外的國家伊朗,並於當地時間19日抵達了該國首都德黑蘭。然而英國媒體更關心的不是國際局勢,而是普丁的健康狀況,他們將報導聚焦在普丁走下飛機時腳步不穩、右臂僵硬的影像。對此,有肢體語言專家認為,這可能單純與普丁的年齡,以及他年輕時當過前蘇聯KGB特務有關,並非是什麼健康問題。由於美國和北約遲遲不願與俄羅斯就烏克蘭問題進行談判,莫斯科當局近來也在地緣政治上動作頻頻,不但揚言要在委內瑞拉建軍事基地威嚇美國,還跟北韓進行秘密交易,使其承認烏東兩共和國的獨立,也隨即引來烏克蘭與其斷交。接下來普丁還跟伊朗、土耳其領導人於德黑蘭舉辦三國峰會商討敘利亞問題,外界也預期普丁將與伊朗最高領袖哈米尼(Ayatollah Ali Khamenei)進行交易,使美國想要壓低油價而通過的伊朗核協議更難達成。但比起國際局勢,英國媒體似乎對普丁的健康狀況更有興趣。據英國《鏡報》、《每日郵報》的報導,普丁19日抵達德黑蘭梅赫拉巴德國際機場(Mehrabad airport)後,被媒體形容他走下飛機台階時看起來「步履蹣跚」,而且步上紅地毯後,右手臂也不像左手自然的在身旁擺動,看起來整個右半邊的身體和腳都相當僵直,如長短腿般。而這不是英媒第1次關注普丁的健康狀況,過去他們就不斷懷疑普丁可能罹患中風、帕金森氏症或癌症末期。對此,肢體語言專家詹姆絲(Judi James)表示,普丁走下台階時「步履蹣跚」,可能是因為最後一段階梯與地面的高度並非如台階的高度一樣,或單純因為普丁將近70歲的年齡,讓他看起來比較吃力。此外,普丁「僵直的右手臂」最初也傳出是由中風或帕金森氏症引起的,但詹姆絲則引用了《英國醫學期刊》於2015年發表的研究來解釋這種現象,報告顯示這可能與普丁當過前蘇聯情報機構KGB的特務有關,因為他們長期被要求以「槍手步態」走路,也就是當右手持槍貼近胸膛時,左側身體都會先向前移動,方便右手能以最快的速度拔槍。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4/189984/sm-78f4ea784312896333a49532cca97c4a.jpeg)
最強抗Omicron組合曝光? 新研究:曾染原版病毒+疫苗抵抗力最強
即使新冠肺炎大流行已經要將近3年,病毒是否會帶來長期影響?哪種疫苗最能夠有效對抗目前主流病毒株Omicron?更是讓外加爭論不休。不過最新研究發現,「混合疫苗」或許是最有效的抗疫手段,那些曾經感染早期新冠病毒,並且接種3劑mRNA疫苗者,將擁有最好的抗Omicron保護力,不過研究同時指出,患者康復後,仍可能會出現神經系統症狀,如腦霧等,且時間可能長達半年之久。綜合外媒報導,這份研究在本月15日刊登在《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上,研究團隊在2022年出現Omicron變種病毒之初,對卡達100多萬人進行研究,發現曾經感染過其他變種病毒的人,感染上Omicron亞種變異株時,出現症狀的機率較未曾感染過病毒者低46.1%,且曾有染疫經驗者,在接種3劑mRNA新冠疫苗後,可以達到「混合免疫」(hybrid immunity)。研究發現,達到「混合免疫」者,與未曾染疫者相比,面對Omicron病毒防疫力多出約25%,沒有染疫經驗者接種輝瑞BNT疫苗後防護力為52.2%,有感染經驗者防護力為77.3%。不過「路透社」則報導,同樣發佈於15日的一份小型研究發現,輕、中度新冠確診者即使康復、症狀減輕或消失後,其神經系統可能仍然會受到影響,出現常見神經系統症狀,如腦霧、記憶力受損、注意力不集中等,甚至少數人可能會出現認知缺陷、平衡感受損等,而且症狀可能持續半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