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儀
」 肺癌 肺栓塞 隱形缺氧 莊子儀吸菸60年!82歲老翁罹肺癌 「肺部千瘡百孔」醫護費力切除腫瘤
一名82歲老翁,吸菸長達60年,並未出現咳嗽氣喘等症狀,在他院照過X光發現疑似有腫瘤,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任莊子儀,莊子儀透過醫學影像科病理切片,診斷老翁罹患早期肺癌。經過胸腔外科主任陳品儒和胸腔外科醫師林佳穎執行微創手術,切除約2.2公分的惡性腫瘤,手術順利,目前老翁持續三個月回門診追蹤。莊子儀主任表示,因為老翁年事已高,安排肺部檢查確認肺功能,同時也經過正子攝影,確認癌細胞沒轉移才能手術。陳品儒主任表示,以病患腫瘤大小,應該要切除整片左上肺葉,但考量患者高齡,術後剩餘肺功能在維持日常生活會比較辛苦,因此與家屬討論後,決定執行微創手術,在安全範圍內將腫瘤切除,保留肺部功能,維持日常生活。胸腔外科醫師林佳穎指出,因為老翁吸菸長達60年,導致肺部有明顯的肺氣腫變化,所有的針孔都很容易漏氣,因此醫護團隊使用組織膠以及帶墊片的特殊縫合釘順利切除腫瘤。目前病患回診追蹤,術後電腦斷層,證實病灶已完整切除未有轉移,接下來將以三個月為間隔追蹤。莊子儀主任表示,早期的肺癌可能不到兩公分,體積所佔肺部的比例很小,因此,不太可能有症狀,肺癌有症狀來就醫可能就比較晚期,有症狀是因為腫瘤已經塞住氣管才會咳嗽,或是腫瘤侵犯到肋膜腔產生積水,病人除了咳嗽也會喘,如果肺癌轉移到骨頭或腦部等器官,會出現疼痛的症狀或頭暈頭痛。莊子儀提醒,國健署針對高風險的族群,提供低劑量的胸腔電腦斷層檢查。首先,年紀越大風險越高,基因突變機率高,40歲以上女性、50歲以上男性。其次,有家族病史像是父母、兄弟姊妹、兒女罹肺癌。另外,一天抽一包菸,超過三十年以上。以及空汙問題越來越嚴重,煮飯的油煙也是高風險,沒有抽菸的婦女也可能得到肺癌,以及特定職業,像是交通警察、餐飲業者、高科技業者容易吸到重金屬的粉塵也是高風險。診斷第四期的病人超過50%,只有五年存活率為10%-20%,但是若為第0期或者第1期的病人,五年的存活率為9成,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這種肺癌藏在「支氣管」裡 多是末期!婦人咳血已轉移到骨頭
一位78歲婆婆因為喘、咳血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胸腔科主任莊子儀,經過診斷為右中葉肺鱗癌合併骨轉移第4期,經過化療與免疫治療,加上雙免疫藥物,病況改善,目前穩定治療中,肺鱗癌腫瘤由原本3.8公分已縮小至幾乎無法看到,且原先明顯的肋膜積水,電腦斷層影像已經消除,白血球也恢復,原先因喘、需坐輪椅,經過治療後,已經恢復日常生活。莊子儀表示,肺鱗癌就是鱗狀上皮細胞異常所引起的癌症,這是肺部呼吸道的表皮細胞,因為薄而扁平就使用「鱗狀」來加以形容。這類型的癌症主要從支氣管開始成長,不易發現,發現的時候往往已是中、末期。在肺癌的分類中,屬於非小細胞肺癌,族群約占16%,好發於抽菸男性。肺鱗癌第4期大多僅以化學治療合併放射線治療為主,少數病人可以申請健保付免疫治療。由於婆婆的肺鱗癌的病灶頗大,一開始先在本院進行放射線治療,待症狀比較穩定之後,再與病人和家屬討論後,給予化療加自費的免疫治療,依照病人身體狀況及避免後續化療的副作用,改為施打目前最新的雙免疫藥物。因病患年紀較大,擔心在治療過程副作用難耐,且子女因工作關係需輪流交接照顧,對治療過程容易混淆,期間莊子儀主任密切關懷病人副作用反應,透過個管師定期電話追蹤病人治療後身體狀況,隨時掌握病人治療副作用情況。而個管師定期關懷,幫助即時回饋病人情況給主治醫師及團隊,使病人治療不中斷,也幫助照顧者共同瞭解當前團隊治療計畫進度。肺癌成因包含抽菸(含二手菸)、空氣汙染、家族史、職業環境致癌因素(如:石綿、鎘、砷等)。近年來,臨床發現肺癌已越來越年輕化,且多無症狀,當因咳嗽、喘等症狀發現時,已多診斷為第3、4期。而肺癌女性患者大多不抽菸,家中若母親、姊妹為肺癌患者,其罹癌機會更是高達4倍,因此即早診斷治療更形重要。建議家中若有肺癌家族史民眾,可定期安排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揪出早期肺癌,即使0.3公分的病灶也能發現追蹤,針對肺部結節或是毛玻璃病變做定期監控。
愛運動仍中鏢!50歲女驚罹肺癌末期 醫提醒「5大症狀」快就醫
一名約50歲的女性病患,熱愛有氧運動,發現久咳聲音沙啞,甚至活動力下降,連走路都會喘,狀況持續兩個禮拜,吃藥都無法改善,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胸腔內主任莊子儀,切片診斷是肺腺癌第四期合併骨轉移。莊子儀先以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及血管標靶藥物治療,再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找出病因精準治療,該病患肺癌的MET基因突變,調整藥物後,目前該病患恢復喜愛的有氧健身,聲音沙啞也慢慢恢復美聲,走路運動也不喘了。莊子儀主任表示,病患有上皮生長因子外顯子19的基因突變,幸好沒有腦部轉移,先給予最新的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不過兩周後回診,胸片顯示右上肺的腫瘤縮小,但是兩側都有胸水,心臟變大,超音波顯示除了兩側有胸水外,也有心包膜積水,另外加血管標靶藥物合併原有的口服標靶藥物一起治療,對於胸腔和心包膜積水也有改善的作用。果然在第一次使用之後,病人的積水變少,症狀也改善了。沒等到三週後第二次血管標靶的治療時間,病人症狀惡化,胸片顯示兩側胸腔積水又出現,還好心臟沒有變大,研判病患可能還有其他問題,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從惡性腫瘤的積水去做次世代基因定序,去看有無其他基因突變干擾治療。次世代基因定序的結果顯示,病患除了原有的外顯子19基因突變之外,還發現肺癌的MET基因突變,再相對應的標靶治療藥物,用兩種不同作用機轉的口服標靶藥,再搭配血管標靶藥,控制症狀,經過三個月治療,病患惡性腫瘤由原本的直徑4分分,縮小到2.5公分,已經恢復她喜愛的有氧健身,甚至連沙啞的聲音都慢慢恢復了。莊子儀指出,次世代基因定序是目前肺癌精準治療的重要工具,不論是在新診斷的肺癌或是治療後復發的肺癌,都可以協助醫師找到最適合的治療。這位女性病患,是很少見的兩種不同基因突變同時存在,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很快找到病因,否則只能靠傳統化療加血管標靶藥,可能延誤病情。莊子儀也提醒,肺腺癌有5大症狀,包括不停地咳嗽 、肺部腫瘤生長導致胸部或身體其他部位疼痛、呼吸急促容易氣喘、食慾不佳導致體重減輕、疲勞感。常抽菸、吸二手菸的人,長期在空氣污染、油煙、接觸化學物質的工作環境中的人,有肺癌家族史的人,胸腔曾經接受放射治療,曾得過肺結核或其他肺部慢性發炎疾病者都是高危險群族。因此,建議每年要做胸部X光,或低劑量斷層掃瞄,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無症狀猝死1/慢性病患最易染疫不自知 醫:做對2件事可自救
新冠肺炎死亡人數已經突破620人!其中竟有將近1成患者到院前就死亡,更讓民眾感到膽戰心驚,而慢性病患正是這一波猝死的高風險族群,主因除了大家熟知的各式併發症之外,更因為慢性病感染新冠肺炎可能毫無症狀,前一刻還活蹦亂跳,下一秒就可能突然倒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新陳代謝科醫師王舜禾日前受訪時表示,最主要原因就是「免疫力不足!」慢性腎臟病、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患,因為免疫細胞不夠活躍,就算確診也可能不會出現發燒、喉嚨痛等典型症狀,在完全失去警覺的狀態下,若是病況突然惡化,根本來不及搶救。在慢性病患中,以洗腎患者最危險,因為身體免疫功能本就十分低下,若罹患新冠肺炎,病況易瞬間惡化。圖為病患洗腎照。(示意圖,非當事人)(圖/彰化醫院提供)「這些慢性病患若是發生隱形缺氧、肺栓塞,更會增加猝死機率!」中國醫藥大學胸腔暨重症科主任莊子儀說,「我們是透過呼吸來吸入氧氣和吐出二氧化碳,氧氣透過血中的紅血球隨著血液循環輸送到全身,臨床上透過血氧機最容易測量到血中氧氣濃度(血氧濃度),一般人的正常血氧濃度在95%以上。」如果血氧濃度低於95%,就要小心是否有缺氧問題,如果血氧濃度低於90%,就符合臨床上缺氧的定義,此時呼吸會變喘、急促,心跳加快,坐立不安,但是隱形缺氧卻沒有上述這些缺氧症狀。醫師莊子儀表示,新冠肺炎患者猝死,與隱形缺氧、肺栓塞有很大的關係,若沒及時處置恐送命。(圖/莊子儀提供)「根本可說是無症狀缺氧!」莊子儀說,早從去年至今已經遇過許多這樣的確診案例,這些患者的影像檢查顯示肺部明顯發炎,血氧濃度也一直下降,但是病人根本不會喘,接下來病況便急轉直下。莊子儀認為,「最好的自我監測方式就是居家快篩和血氧機檢測!」目前食藥署已經核准5款居家快篩試劑,已經可在超商購買,價格從300元至2000元不等,就算完全沒有症狀,慢性病患也能透過居家快篩了解自己是否確診。根據食藥署的居家快篩指引,慢性病患若居家快篩陽性,要先佩戴好口罩,勿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並將採檢試劑用塑膠袋包裝好,攜帶至鄰近的社區採檢站,再進行一次採檢快篩或做PCR檢測。若驗出陰性,一旦出現症狀,應再居家快篩一次,或是到採檢站篩檢。居家快篩是及早發現罹患新冠肺炎的方法之一,日前快篩試劑在超商開賣,不少民眾爭搶購買。(圖/焦正德攝、123RF)此外,慢性病患也要每天早午晚以血氧機各檢測一次,隨時監測血氧狀態,若發現隱形缺氧就要趕緊就醫。莊子儀說,目前急診會先給予患者類固醇藥物治療,另外針對重症患者,也可以申請瑞德西韋和anti-IL6抗體治療。
無症狀猝死2/走7步直接倒地!新冠肺炎引發動脈栓塞死亡風險增50%
本土確診數雖然下降,但台灣新冠肺炎的死亡率卻一路從2%、3%逐漸上升,截至6/28為止,死亡率已經升至4.6%,比起全球平均值2%多出一倍,新冠疫情的陰影仍然壟罩著台灣。根據疫情指揮中心資料顯示,死亡患者中有將近1成是到院前死亡,許多確診者在家突然暴斃,從發病到死亡速度之快,令人心驚。其實國外早有前例,2020年4月全紐約市猝死的發生率是2018年4月的250%,台灣此刻彷彿重演悲劇。醫師指出,慢性病患由於免疫力差,就算染疫也幾乎沒有症狀,卻可能瞬間倒地身亡,是新冠肺炎猝死的高危險族群。醫師莊子儀表示,新冠肺炎患者猝死,與隱形缺氧、肺栓塞有很大的關係,若沒及時處置恐送命。(圖/莊子儀提供)除了隱形缺氧之外,肺栓塞也是慢性病患預防猝死的重點之一。德國曾針對12名新冠猝死病患進行解剖,發現其中4人是因為肺栓塞而死,機率為1/3。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證實,台灣確實也有這樣的死亡案例。莊子儀醫師表示,感染新冠病毒會造成全身的發炎反應,導致免疫失調,進而導致血管栓塞,尤其是肺動脈栓塞(簡稱肺栓塞),會更加重患者缺氧的現象,形成惡性循環。醫師李建璋指出,確診者若發生肺栓塞(右圖紅圈處)會使得病情急轉直下,猝死機率高達5成。(圖/報系資料庫、豐原醫院提供)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日前表示,新冠肺炎會引起高凝血狀態,若發生在肺主動脈,就會引起肺栓塞,症狀為胸痛、咳血、咳嗽,病情很可能在幾分鐘內急轉直下,甚至有些人走了7步就直接倒地,猝死風險增加5成。「為預防血管栓塞,國外的做法是針對住院新冠患者都會施打抗凝血劑,一直使用到出院為主。」莊子儀說,由於亞洲人的血栓機率較歐美人低,目前台灣醫界的共識是,若確診個案已經需要使用氧氣時,就應該考慮使用抗凝血劑,以降低後續肺動脈栓塞,甚至腦血管栓塞併發症的機率。儘管有方法預防慢性病患或高齡者罹患新冠肺炎轉重症的機率,但醫師表示,接種疫苗才是終結疫情的最大關鍵。(圖/宋岱融攝)別亂買!伊維菌素是處方用藥新冠肺炎目前沒有專門的治療藥物,近來一款驅蟲藥伊維菌素(Ivermectin)引發討論,由於印度、巴西用此藥治療患者獲得不錯的效果,因此讓很多人寄予厚望。不過,由於沒有嚴謹的科學證據顯示伊維菌素有效,目前世界衛生組織(WHO)和美國食藥局(FDA)、歐盟等組織都不建議使用伊維菌素來治療或預防新冠肺炎。
無症狀猝死3/台灣1/2人需提高警覺 預防肺部發生骨牌效應
根據健保署資料顯示,台灣光是領有連續處方簽的慢性病患就多達707萬人,若是包含未服藥者,恐怕更攀升至1000萬人以上,幾乎佔總人口一半,而這些人正暴露在新冠肺炎猝死的危機之中。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新陳代謝科醫師王舜禾認為,最主要原因就是「免疫力不足!」因為慢性病患免疫細胞不夠活躍,就算確診也可能不會出現發燒、喉嚨痛等典型症狀,在完全失去警覺的狀態下,若是病況突然惡化,根本來不及搶救。「這些慢性病患若是發生隱形缺氧、肺栓塞,更會增加猝死機率!」中國醫藥大學胸腔暨重症科主任莊子儀建議積極居家快篩、準備血氧機自保。慢性病患由於免疫力不佳,就算感染新冠病毒,可能也不會出現喉嚨痛等典型症狀。(示意圖,非當事人)(圖/123RF)另外,由於台灣疫苗數量仍無法供應全民接種,再加上今年三月國際期刊《Journalof Infectious Disease》發表研究結果,顯示曾接種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的65歲以上民眾,染疫後住院、死亡的風險較低,因此掀起一股搶打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的熱潮。接種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可降低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率,醫師建議免疫力較差的慢性病患應施打。(圖/翻攝自輝瑞大藥廠官網)台大醫院小兒科醫師吳其穎在個人影音平台「蒼藍鴿的醫學天地」指出,身體被新冠病毒攻擊後,免疫力及肺部防禦力會隨之降低,此時肺炎鏈球菌也可能趁機入侵造成次發性細菌性肺炎,容易合併引發重症,據英國研究,此情形發生機率約4000分之1,即每4000名新冠肺炎患者中,就有1名會產生肺炎鏈球菌肺炎,形成骨牌效應,對肺部接二連三造成重創。醫師吳其穎指出,英國研究發現每四千名新冠肺炎患者中,就有一名引發肺炎鏈球菌肺炎,增加重症機率。(圖/翻攝自「蒼藍鴿的醫學天地」臉書)吳其穎強調,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無法直接防止新冠病毒攻擊,但能減少被病毒及細菌雙重攻擊後引發重症的機率,進而降低住院、死亡率,建議65歲以上長者、或免疫力低下的慢性病患,可以接種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當然之後還是必須再接種新冠肺炎疫苗,才能真正預防感染新冠病毒。莊子儀醫師則認為,「在還沒施打疫苗的情況下,現階段最重要的還是做好自身的防護,慢性病族群要先將控制好病況,減少慢性病本身的併發症,才能減少常跑醫院的曝露風險,目前許多醫療院所都有視訊門診,建議慢性病人和家屬多利用視訊門診。」疫情期間,慢性病患應減少出入醫院的頻率,改採視訊看診,可降低感染病毒的風險。(圖/長庚醫院提供)另外,莊子儀醫師呼籲,如果有機會接種新冠病毒疫苗,也不要挑三揀四選品牌,因為「疫情總是來的比疫苗快」,唯有全民施打疫苗,才能避免下一波更大的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