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淵丞
」新冠病毒一旦鑽入腦神經 終生承受中風失智風險
新冠病毒疫情發生至今已超過一年半,仍然持續對全球民眾健康造成嚴重威脅,除了最廣為人知的幾種症狀如發燒、咳嗽、胸悶、易喘、血氧降低外,它同時還可能感染心臟、腎臟、免疫及神經系統,堪稱是無孔不入,這些器官的感染同樣可能造成嚴重及持久的併發症或後遺症,值得關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莊淵丞說,正常人體中的腦及神經組織會受到血腦屏障的周密保護,不會讓細菌病毒等病原體輕易通過。但新冠病毒可使組織發炎產生縫隙後進入腦神經開始肆虐,引發腦炎、腦膜炎、脊髓發炎等狀況,患者此時會感受到頭痛、肌肉疼痛、肢體乏力、嗅覺味覺的改變及喪失等等不適。當病毒感染腦幹時,人體會無法察覺缺氧的危機,導致猝死,這是隱性缺氧或稱快樂缺氧的由來。大腦中的血管也可能成為病毒攻擊目標,當血管發炎受到傷害後,原本提供給大腦的養分及氧氣會減少,影響到腦部運作,患者會感到白天容易疲倦嗜睡、夜間失眠、記憶力減退、不容易集中注意力等。更糟的情況是腦血管血栓的產生,伴隨而來的腦出血、腦梗塞會導致永久性的神經功能缺損,甚至死亡。許多研究指出,神經症狀的發生機會跟患者本身健康狀況、慢性疾病的存在、免疫能力等息息相關,當患者已產生新冠重症而免疫力急遽下降時,會更加容易合併神經系統併發症。所以已轉入加護病房,已使用呼吸器或長時間染疫PCR檢測仍呈陽性的患者,都會是可預期的高風險族群。新冠病毒對神經系統還能產生多少後遺症?理論上大腦細胞組織受損會增加後續發生退化性疾病,如早發性失智、帕金森症等疾病的機會,這種看法是否正確仍有待更長時間的觀察追蹤。莊淵丞提醒,要避免新冠病毒的種種危害,仍是預防更勝治療。除了加強個人防護,避免群聚減少接觸病毒的機會。接種疫苗預防染疫後產生重症、免疫力下降等等狀況,身體健康才有保障。
頸椎間盤突出年輕化 醫:滑手機最好放這裡!
隨著「低頭族」愈來愈多,脖子長時間姿勢不良,頸椎間盤突出有年輕化趨勢。初期可用藥物及復健治療,約有一成病人因嚴重壓迫神經需動手術。40多歲的王小姐從事秘書工作多年,長時間使用電腦,出現肩頸痠痛、手麻無力的情形,原以為是肌肉緊繃疲勞,照了X光竟是頸椎間盤突出,壓迫到頸部神經,還好發現得早,在藥物及復健治療下,逐漸改善症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莊淵丞說明,人體頸椎共有7節,每節之間有一個軟骨稱為「頸椎間盤」,具有支撐與緩衝作用,讓關節得以前後左右靈活轉動。由於頸椎的前方是食道,兩側為頸部大血管,後方為頸椎神經,一旦頸椎間盤突出,可能會壓迫到周遭的神經或血管,產生相關症狀,又以神經壓迫較為常見。如果壓迫到較高位置(第1、2條頸神經),會引發後頭部或後頸部疼痛,因此,有些病人會誤以為是頭痛問題;如果壓迫到中低位置的頸神經,則可能影響肩頸到手部的功能,出現痠麻疼痛的感覺。頸椎間盤突出屬於退化性疾病,主要是因長期維持不良姿勢所引起,常與職業相關,例如從事文書處理、司機,容易不自覺地脖子前傾打電腦或開車,隨著年齡增長,發生機率愈高。然而,隨著滑手機的低頭族變多,愈來愈多年輕人有這方面困擾。此外,需要長時間戴很重的頭盔,像是軍人、美式足球員等;還有外力撞擊,如車禍、運動傷害等,也會導致頸椎間盤突出。頸椎間盤突出初期建議以消炎止痛藥緩解不適,搭配復健並且多休息,通常可獲改善,僅約一成左右的病人因嚴重壓迫到神經,甚至造成交感神經問題,才需要手術。莊淵丞指出,現在頸椎間盤手術已相當進步,採微創方式,傷口很小,少有併發症。通常會先清除突出的頸椎間盤,再置換人工支架。健保給付的傳統支架為固定式,術後頭頸轉動角度會變小,如果只更換一兩節,影響程度並不明顯。而新式的人工關節,可保留關節活動功能,屬自付項目,病人可依需求選擇。無論選擇哪一種,術後都應配戴護頸約1至3個月時間,後續追蹤確認人工支架或關節沒有移位,復原情況良好,方可移除護頸。莊淵丞提醒,過去頸椎間盤突出多半是職業傷害,現在低頭族增多,有年輕化趨勢。建議看手機時要擺在視線正前方,避免低頭使用,像搭捷運時人手一機低頭猛滑,即使只有10分鐘,長期下來對頸部的傷害也不小。平日需有適當休息與活動,抽空舒展一下頸肩肌肉,一旦有不適症狀,應盡早就醫。
慢性下背痛治療新選擇 電針阻斷痛覺不需開刀
「醫師啊,我背痛的情況好久了,吃藥、打針、復健也都做過,漸漸的效果變差,還有什麼好辦法嗎?」「我背痛狀況有別的醫師跟我建議要開刀,但開刀我會很擔心,有沒有不開刀的做法?」類似上述的對話經常可以在神經外科門診聽到,這類病人都面對一種症狀表現大同小異,但形成原因各不相同的疾病「慢性下背痛」。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莊淵丞指出,不同於運動傷害或短時間內負荷過重所造成的急性下背痛,脊椎結構以及背部關節的退化會更長久的影響人體,它們產生的慢性下背痛會延續三個月以上,甚至是更久的期間。常見的典型症狀是下背部持續痠痛乏力,久站或久坐後症狀加劇,姿勢改變時會誘發刺痛感,平躺時可以得到緩解。這些退化及發炎情況又往往合併神經發炎及慢性神經病變,使得臨床上單一治療(服用藥物、局部注射、針灸、復健)不能很好的控制病人的不適,非類固醇消炎藥對於緩解慢性下背痛,效果不如急性下背痛有用,當各種保守治療方式都已嘗試過後,手術治療不失為一種合理的選擇。但病患可能會因對手術的恐懼、個人因素、擔心住院時間過長等原因拒絕手術。或是因為年紀過大,有慢性疾病等高風險狀況不宜手術。高頻燒灼術此時可以提供以上患者另一個安全、有效的選擇。莊淵丞說明,高頻燒灼術的治療原理是將一特殊電針置入患者病變疼痛處,再以一股高頻率、可調控大小的電流來刺激患部。電針放出的電磁波及溫度可以針對性地作用在痛覺神經上,調節神經生理功能,阻斷痛覺的產生。它的效果具有可逆性,不會傷害神經,在操作的過程中不需全身麻醉,病人亦不需住院。根據過去文獻提供的資料,高頻燒灼術有效的比率約為60%至80%,併發症報告的比率在百分之五以下,曾經報告過的併發症有對注射麻醉藥物過敏、針頭斷裂、表皮淺層感染等。莊淵丞強調,縱觀以上,慢性下背痛的患者若是保守治療效果不佳、對手術有疑慮或不適合接受手術者,可以與醫師充分討論,經醫師審慎評估後選擇合適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