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總部
」AIT主席羅森柏格:美絕不干預2024總統大選
2024 總統大選藍綠白三腳督情勢升溫,美國在台協會主席羅森柏格今天表示,美方敬佩台灣民主,不會在大選選邊站,也反對境外勢力干預。她駁斥與參選人的會面是「面試」,指美國政策不會因誰當選而改變。羅森柏格(Laura Rosenberger)今天在美國在台協會(AIT)華盛頓總部與媒體進行圓桌談話,分享上任以來的心得與感想。上任僅3個月,羅森柏格已造訪台灣2次。她說,今年6月初造訪台灣時,花了不少時間與台灣總統參選人及他們的幕僚相處並且很看重能更好了解各個參選人政策、優先事項並與他們建立關係的機會。羅森柏格表示,美國對台灣民主有深深的敬意,台灣是區域與全球民主燈塔,美方支持台灣舉行自由公正的選舉,既不會選邊站,也反對境外勢力干預。針對外界多把美方官員與參選人的會面解讀為「面試」,羅森柏格透露,這絕非她與參選人會面目的,也絕不是面試;會面主要是建立彼此了解,這對要像美台如此緊密合作的夥伴來說相當重要。她也強調:「不論台灣人民明年選出誰擔任下一位領袖,這個人就是美方打算持續緊密合作搭檔的對象。美國政策不會因為哪位參選人執政而改變。」羅森柏格在談話中避免對任何參選人發表看法。被問到副總統、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近日在「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投書發表維護兩岸和平4大支柱,她僅說有注意到,也避談賴清德8月可能過境美國的傳言。至於美國如何在台灣大選保持中立,羅森柏格指出,美方在與參選人的互動上採取非常謹慎與考慮周全的作法,例如安排相同談話時間長度、發表相似意見,並確保每次互動的公平性,未來也會以此作為基礎。談及由白宮國安會中國與台灣事務資深主任轉任AIT主席的心情,羅森柏格表示,能專注處理美國重要夥伴之一的事務,她感到很榮幸;能花許多時間與台灣對口、朋友相處,品嚐台灣各式美食,真正認識台灣文化與人民,也是相當美好的經驗。她特別提到,美台夥伴關係目前處於非常重要時期,美國應全力打造、辨識並抓住機會。
白營吹號角1/斷了郭台銘 傳柯文哲520正式宣布參選總統
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對參選總統的意願向來毫不避諱扭捏,還曾說他「不選才是新聞」,而結束長達20天的美國行後,各界都在觀察他的下一步。一位接近柯文哲的民眾黨人士透露,柯自評民調趨勢上攀,原考慮與郭台銘合作,然而郭積極爭取國民黨提名,現階段雙方無合作空間,柯將在520當天正式宣佈投入2024年總統大選。據了解,柯文哲心中有3套劇本,最佳劇本是自己參選總統,然後突破藍綠夾殺勝選,就如同他競選台北市長連任一樣;其次則是和郭台銘合作,而且柯文哲願意屈居副手,只是這項訴求從去年拋出後,始終未獲郭回應;最差則是有幕僚建議,柯文哲列入不分區立委名單,衝高民眾黨在國會的席次,並有公職持續發揮影響力。「最近有一份不公開民調顯示柯文哲與新北市長侯友宜的民調持續拉近,支持度差不到2%,讓主席更有信心宣布參選。」一位民眾黨人士指出,柯文哲去年底到今年初多次向郭台銘遞橄欖枝,起初郭都說「不參選」,現在又一頭熱,郭既然不願披民眾黨戰袍參選總統,那自然就是柯親自上場。他透露,柯文哲美國行之前,就預計會在5月20日正式宣布參選總統,並闡述治國理念。國民黨主席朱立倫遲遲不徵召新北市長侯友宜競選總統,引發黨內外質疑,若民眾黨主席柯文哲率先正式宣布參選,將帶給藍營極大壓力。(圖/劉耿豪攝)一位常被民眾黨諮詢的民調專家指出,柯文哲參選總統勢在必行,這趟美國參訪對其聲勢有拉抬作用,返台接著宣布接戰,有機會吸引更多反綠的選民成為「非綠共主」,早點宣布是一項好策略。他也說,柯選在5月宣布投入參選,對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也會造成不小壓力,並影響侯友宜等人的決策。該民調專家直言,2024年總統大選藍白若不合作,其實很難打贏,而柯文哲是有彈性的人,5月正式宣布參選總統後,會先巡迴全台衝刺,若民調能贏兩大黨就繼續加大動作,若不能贏可能就會找尋新的合作契機。根據台灣民意基金會4月最新的總統大選民調,依序為賴清德33.4%、侯友宜29.7%、柯文哲22.6%,侯、柯兩人較上個月都是走揚。「柯文哲參訪美國這趟,沒有失分!」東華大學教授施正鋒則認為,柯文哲三進三出美國在台協會(AIT)華盛頓總部,美國重要官員該見的都見了,也讓美國人多了解其想法,這對競選總統來講,是跨出很好的第一步了。他也說,柯文哲最大優勢在於社會討厭民進黨的人愈來愈多,而這群人不一定會喜歡國民黨,就算柯文哲願意和國民黨合作,民眾黨支持者可能也不願意,柯假如能緊緊抓住這群討厭藍綠的選民,就還有一搏的機會。民眾黨主席柯文哲三進三出美國在台協會(AIT)華盛頓總部,並會見多位美國重要官員,被視為對競選總統跨出好的第一步。(圖/民眾黨提供)
《全動法》僅限戰時?新聞自由、金融外匯遭箝制? 主要爭議一次看
國防部於21日預告修正《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以下簡稱全動法),修法內容引發外界質疑箝制新聞媒體、形同「戒嚴」,甚至被批是先前胎死腹中的《數位中介法》的借屍還魂。「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為何而修、將修正哪些內容、最大爭議點為何?CTWANT也整理修正草案來龍去脈和各項爭議。為何這時要修《全動法》?我國外交部長吳釗燮、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顧立雄才剛在美東時間2/21日於美國在台協會(AIT)華盛頓總部與拜登政府官員舉行長達7小時的閉門安全會談。會議結束後,與外交和國安部門關係密切的國防部就隨即推出《全動法》。對此,美國耶魯大學政治學博士郭正亮也質疑,《全動法》正是美國在背後下指導棋,只為了在承平時期控制輿論,並以防止中共認知作戰為由,避免疑美論和反戰論在台灣形成共識,否則美國難以將台灣推向「代理人戰爭」的最前線。此外,《全動法》公告期間竟然只有短短14天供外界瀏覽,中間還經過228連假,試圖掩人耳目,「可以看出美國有多急。」此次《全動法》主要引起爭議的草案內容如下:平時對新聞媒體進行調查和約談:「訊息傳播動員準備方案」為因應新聞及不實訊息處理,訊息傳播動員準備分類計畫主管機關,應對出版事業、廣播電視事業、網際網路平臺與應用服務提供者及新聞從業人員,實施調查、統計、編組及規劃;直轄市、縣(市)政府應配合辦理。平時對金融外匯進行管制:「金融外匯動員準備方案」財力動員準備,旨在配合軍事動員需求,統籌策劃戰時預算轉換、戰費籌措及金融外匯管制等事宜。平時對資通訊進行管制:「資通訊動員準備方案」由本部主政該方案,並統合該分案下轄之「資安防護分類計畫(數位發展部資通安全署)」、「通信動員分類計畫(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及「國軍資訊動員分類計畫(國防部)」三項分類計畫,以強化資通訊之動員能量。過去擔任行政院新聞局長、國安會副秘書長的楊永明表示,在平時的動員準備期,政府可針對出版、廣播、電視、網路等相關服務業進行「調查、統計、編組與規劃」,等於是「數位中介法的借屍還魂」。草案中還規定媒體應配合辦理並提供相關動員能量資料,定義不清不楚,就像回到「動員戡亂時期的準備階段」。另外,楊永明也提到,草案中更列出「金融外匯動員準備方案」,代表蔡政府有意針對台灣人民的資金財產進行控制。而且如果法律修過,恐怕會使許多外資和台灣資金因考量安全性而選擇離開,會把投資逼走,讓留在台灣投資的FDI(外商直接投資)減少,影響層面不小。郭正亮也表示,政府在國防部定義的「準備階段」(可能是平時)就可以透過「金融外匯動員準備方案」對金融界人士的行為進行監管,「例如人民幣或中國股票買太多,可能就會被政府約談。」另外,還有「資通訊安全方案」也可能授權政府介入資安相關設備零件生產,楊永明提醒,這個《全動法》不只影響新聞自由,更不是只有規定戰時的方案,蔡政府並未考量到相關的實際衝擊與影響。本次《全動法》僅限於戰時?根據「全國法規資料庫」的資料顯示,本次《全動法》有規定「動員準備階段」和「動員實施階段」,而前者的準備階段從何時開始,完全是由國防部決定,平時也能被視為是對戰爭的準備,因此《全動法》當然不僅限於戰時。對於《全動法》的爭議,曾任民進黨副秘書長的游盈隆強調,核心問題不在政府要限制人民的言論自由,因為戰爭爆發時本來就會變成憲政獨裁,所以重點在何時會限制言論自由,以及政府要怎麼做,如果平時就要限制,那這個政府就完了,「不會笨到這種程度吧?國防部不會又製造一個麻煩吧?但他們到現在為止也講不清楚。」郭正亮也表示,這些管制在「戰時」是絕對可行也必須的,他沒有話說,但《全動法》最大的爭議在於,它還規定可以在國防部定義的「準備階段」(可能是平時),對新聞媒體、金融業和資通訊進行管制,而且這些都是法條寫明的,違反是有刑責的,這就會對新聞媒體、金融業等產生寒蟬效應。過去白色恐怖時期的警總也常以「保密防諜」為由,透過監聽通訊、活動審查、攔阻郵件等方式監控人民日常生活,如今以「防止中共認知作戰為由」推出此法,效果有如「警總復辟」。
台美斷交後我國外長首度進華府 「台美特殊管道對話」歷時7小時
我國外交部長吳釗燮、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顧立雄於美東時間21日上午10時在美國在台協會(AIT)華盛頓總部與拜登政府官員舉行長達7小時的閉門安全會談。這是台美斷交後我國外長首次踏入華府,涉及主權敏感問題,中國恐祭出反制措施。據《台灣英文新聞》的報導,吳釗燮和顧立雄在中華民國駐美代表蕭美琴的陪同下於美東時間上午9時30分抵達AIT位於維吉尼亞州的華盛頓總部,並與美國官員舉行了「台美特殊管道對話」,會談一直到當地時間下午5時才結束。出席的美方人士則包括白宮印太沙皇坎貝爾(Kurt Campbell)、美國副國安顧問范納(Jon Finer)、美國副國務卿雪蔓(Wendy Sherman)、負責東亞和太平洋事務的國務院助卿康達(DanielKritenbrink)、負責中國、台灣和蒙古事務的國務院副助卿華自強(Rick Waters)、國防部印太事務助理部長瑞特納(Ely Ratner)、上週才訪台的副助理部長蔡斯(Michael Chase)、白宮國安會中國與台灣事務資深主任羅森柏格(Laura Rosenberger)、國安會中國事務主任杜如松(Rush Doshi),以及AIT台北辦事處長孫曉雅(Sandra Oudkirk)等人。1979年美台斷交至今,美國對台灣官員有所謂的「5黑名單」限制,也就是禁止台灣正副總統、行政院長、外長與防長等涉及主權敏感議題的官員赴華盛頓訪問。雖然允許美台所有層級官員互訪的《台灣旅行法》早在2018年立法完成,但該法屬於國會對行政部門的鼓勵意見,不具強制力。不過台美高層對話管道行之有年,惟此次會談的時機和層級更為敏感。此前美中兩國因「中國氣球事件」撕破臉,更傳出美國眾院議長麥卡錫有意訪台,而北京也在美債出現流動性危機的關鍵時刻大量拋售美債,此次台美會談恐讓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和中共外事辦主任王毅的會晤持續推遲,中國也可能針對台灣祭出更多反制措施。